避暑旅游区园林建筑特点

时间:2022-06-27 08:19:04

避暑旅游区园林建筑特点

“避暑山庄学”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清史研究所长戴逸先生提出来的。1983年,他以《应该建立“避暑山庄学”》为题撰文,提出了建立“避暑山庄学”的构想。并且,信心十足地说:“我们一定能够建立起这门新的学科”。顾名思义,“避暑山庄学”是以避暑山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这门“新的学科”,其主要内容属于社会科学中的学问。胡适先生在《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中说:“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彻的知识”。“避暑山庄学”,同其他社会科学的学问一样,也应该是有系统的知识。多年来,避暑山庄研究领域,由于许多学者的努力,发表和出版了不少论文和专著。这些论著,既含有关避暑山庄方面的知识,也包容不少学术理论,它们为“避暑山庄学”的建立与完善奠定了基础。现在避暑山庄研究领域,需要有这样一本著作:它能把避暑山庄研究中“零碎堆彻”的知识和学术理论问题,从横向和纵深方面系统化,并能把过去、现在和今后的研究联系起来,从总体上反映出“避暑山庄学”的状貌,并能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闻名中外的避暑山庄,也被称之为清帝夏宫或承德离宫。戴逸先生在《应该建立“避暑山庄学”》一文中说,“避暑山庄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她属于建筑学科的研究对象,但也不仅仅属于建筑学科;她属于园林艺术,但又不仅仅属于园林;她属于宗教、民族、历史学;但又不仅仅属于这些学科。我认为,避暑山庄是与许多学科相关的一种综合性学科。”笔者对戴逸先生这段话的理解是:避暑山庄包容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成份,并与诸多学科相关联。因此,对避暑山庄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本文从园林角度,对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特征进行探讨,并从六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峰峦岑岭,争奇竞秀

山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要素,任何一座中国古典园林,都是与山有关联的。但是,避暑山庄的山,它所占据的地位更为突出,是哪一座园林也难以与其相比拟的。康熙皇帝以“避暑山庄”四字题额,它所表现的重点就是“山”。避暑山庄“以山得名”,就是因为这里的山多。避暑山庄外,可以说是群山环列。据《热河志》记载:“山庄西北隅最高处,一峰拔起,构亭其上,圣祖题额曰‘四面云山’,联曰:‘山高先得月,岭峻自风来’。是亭切汉凌霄,群山拱揖,各开生面。东眺天桥,云垂檐际,南则玉冠诸峰,望如屏列;北则金山、黑山屹峙;广仁岭迤西诸峰,盘礴壮大案衍,络绎奔赴。凭虚纵览,万景天合。”《热河志》所言,指出避暑山庄外,诸峰环列,东西南北环拱着各种状态、各种风貌的峰峦岑岭。山庄之东有形如彩虹的天桥山,上接云天。南有如戴玉冠的高峰及其山势逶迤的岗岭,远望犹如排列在那里的画屏,北有金山与黑山,气势雄浑。庄之西,以广仁岭为代表的峰峦,连绵横列。避暑山庄不仅山庄外有如此之多的山,山庄内的山与平原区、湖泊区相比,其所占的地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564万平方米的避暑山庄内,层峦叠翠的山,约占山庄总面积77%。避暑山庄,不仅山多,而且峰奇。这里有许许多多的奇峰怪石,散落在环山庄层峦复岭之中。这些形态各异的怪石,有的像棒槌,有的像罗汉、有的像僧冠,有的像蛤蟆,有的像骆驼,有的像鸡冠,有的像天桥,有的像椅子,有的像酒壶,还有的像蹲在峰顶上的猴子……。在众多的奇峰异石之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磬锤峰,它上粗下细,确如僧人敲磬的木锤,又像民间用来锤衣的棒槌。俗称棒槌山的怪石,它比非洲纳米比亚“上帝拇指”显得更为奇特。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座光秃秃的怪石的半腰,横插着一株枝叶纷繁的老桑树,使其在晴空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奇美的画面。康熙在《锤峰落照》诗中写道:“纵目湖山千载留,白云枕涧报深秋。巉岩自有争佳处,未若此峰景最幽。”康熙站在锤峰落照亭上东望所见景象,引起他思绪万千。在他看来,千年以前就已经用文字记载下来的磬锤峰,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景色极为优美。天下奇峰异石,都有可以与他山媲美的优势,但谁都比不上磬锤峰的景色最为清幽秀美。在康熙的笔下,不仅有赞美磬锤峰的诗,还有许多描绘和颂扬山庄峰峦岑岭、争奇竞秀的篇章。比如他在《四面云山》一诗中说:“殊状崔嵬里,兰衢入好诗。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四面云山居高临下,站在敞亭里,不仅能近观山庄内秀景,而且可以遥望山庄外奇峰异石。因而,他置身于四面云山亭里,常被山庄内外连成一气、融为一体的山峦秀景所吸引,于是写下“远岑如竞秀,近岭似争奇”的诗句。同皇祖康熙一样,乾隆也非常喜爱山庄内外的山。他在赋诗,或题写额联时,不仅歌颂山庄之山的奇美与峻秀,而且运用比喻的手法,赞美这里山峦秀景胜于仙境,比如他为水心榭题写的横额“圆嵩澄霞”、“阆风涤翠”,都是说群山环抱的避暑山庄犹如仙境。前者是说,霞光映照山庄峰峦碧水,美如佛教胜地的嵩山;后者是说,山庄内外高耸的峰峦,就像昆仑阆风仙山青翠欲滴。言外之意,山庄内外有秀美的山峦,这里犹如仙境。透过康熙的诗和乾隆的题额,可以体会到峰峦岑岭、争奇竞秀,是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一大特征。

二、峰落湖心,山水相连

避暑山庄,“以山得名,胜趣实在水”。如意湖、上湖、下湖、澄湖以及银湖、镜湖、西湖(内湖)、半月湖构成的水面,号称十里塞湖。远望塞湖之水,波平如镜;近观湖区风光,美如画卷。筑于微波涟漪湖水之中的长堤,蜿蜒曲折,径分三枝,连接着环碧、如意洲、月色江声三个洲岛,“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洲岛错落的湖区风光,最引人注目的是:峰落湖心,山水相依,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二大特征。康熙皇帝,在《泉源石壁》诗序中引用朱熹两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在说明山庄的湖水清澈洁净,是因为有充足的水源。据文物局徐兴志在《巧于自然理山水》一文中介绍:山庄水系来源,主要三个途径。一为热河平地涌泉,这是湖区水的来源之一。二为山区众多山泉与溪水径流,为湖区增添水量。三为武列河与狮子沟河的引入,这是山庄湖水的主要来源。避暑山庄内,有许多山泉。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避暑山庄,自然山泉溪水大减,但著名的热河泉仍然不断地从地下涌出甘美清澈的泉水。积聚成池的热河泉水,直接流入山庄的澄湖,常年为湖区补充水量。当年引武列河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武列河是由固都尔呼河、茅沟河、赛音郭勒河汇合而成,绕避暑山庄之东,南流折入滦河。

据避暑山庄文物研究所张双秋在《惟有源头活水来》一文中介绍:康熙皇帝为建造避暑山庄选址时,曾经考察过水系,发现武列河不仅水源充足,而且沿途有很多热泉。建造山庄之初,为了引武列河入园,在山庄东北隅设水闸,闸上建阁,康熙命名“暖流暄波”,并列入康熙三十六景之中。武列河水,经暖流暄波流入山庄,沿山庄北山山麓流淌。当年,山庄北山崖壁间,喷射出一股泉流,落到山脚下,形成半月湖。引入山庄内的武列河水,经水渠流淌至此与半月湖汇合,然后再经水渠西行,汇入松云峡之山泉,流到文津阁分为两支。一支顺水渠沿山根向南流,至梨树峪与涌翠岩瀑布汇合,然后继续南行注入西湖(内湖)。另一支沿文津阁东侧南行,也注入西湖。山庄西湖与中部湖区的如意湖、上湖、下湖是相通的。引入的武列河水,经西湖输送给中部湖区的几片湖泊,并通过水心榭下八孔闸入银湖,再通过德汇门东的五孔闸泄出。上有不断引入的水源,下有日夜泄出的水流,因而山庄内的湖水不仅丰盈,而且是不停流动的活水。山泉多,溪水清,湖水盈,为山庄建造美景提供了优越条件。水本无形,得山而媚,山水相依,可显一园之精髓。避暑山庄周围环山,园中的湖水波平如镜;青峰翠岭倒影于湖水中,呈现出山水相融的状貌。这虚实结合的优美意境,常常吸引康熙或乾隆皇帝,于湖堤岸边流连忘返。康熙在《澄波叠翠》诗序中说:“如意洲之后,小亭临湖,湖水清涟澈底。北面层峦重掩,云簇涛涌,特开屏障。扁舟过此,辄为流连。”乾隆也曾为《澄波叠翠》赋诗“峰翠落湖心,悠然意与深。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在乾隆的笔下,青翠的山峰,倒影于澄湖之中,层层叠叠,使湖水显得更为透碧深远。因为湖水清澈透碧,山峦上树木草丛,倒影于湖水中,其纷繁的枝叶十分真切,致使游鱼和飞鸟都产生错觉。“游鱼寻觅树,飞鸟迓迷林”,既描绘鱼和鸟都把倒影中的树木枝叶误以为真,又表现诗人因为迷恋眼前虚实结合的意境,而久久不肯离去,专心致志地欣赏水中画面。山庄周围,不仅山峦层迭,而且有形态各异的奇峰异石,磬锤峰就是其中最奇特的怪石。奇特之峰,其态在变,水之流动宛转之致,更显山石变幻之妙。为了在山庄内欣赏磬锤峰,康熙在接近湖区的西岭上建造了“锤峰落照”亭。乾隆在《赋得锤峰落照》一诗中写道:“一柱标云汉,千峰最上层。亭亭明夕照,煜煜蔚霞蒸。落景连空翠,腾光入碧澄。西岸翻直影,东户引闲凭。”磬锤峰像一根挺立在空中的石柱,直插云天,它高高地立于千峰万岭的最上层。夕阳返照,亭亭玉立的磬锤峰,闪着耀眼的光辉。它倒影于山庄内的湖水之中,随着碧波荡漾,时曲时直,韵味无穷。其实,磬锤峰影落湖心所构成的山水相连的画面,不用登锤峰落照亭也可看见。每当夕阳西斜,漫步在芝径云堤上,磬锤峰的水中倒影极为清晰,令人感到这虚实结合、山水相连的景象,真是妙不可言。

三、山林古秀,清凉幽静

古秀的山林,以其清凉和幽静,带给人以舒适和愉快,这是避暑山庄的第三大特征。构成园林的三大要素,除了山水之外,还有花木。这里所说的花木,包括花草树木,现在我们先来谈谈树木。明末计成在《园冶》中说:“园林惟山林最胜”,这就是说园林造景,往往是以山林取胜的。古秀的山林,可使园林创造出清凉幽静的景观,而清新、凉爽与幽静,有利于避暑和避喧,这是避暑山庄驰名中外的重要原因。避暑山庄,无论是山区、平原区,还是湖泊区,都生长着多种多样的树木。特别是山峦区,由松云峡、松林峪、梨树峪、榛子峪、西峪所构成的峰岭沟壑,遍布的林木更为繁多。从《热河志》的记载来看,山庄“北山多枫,叶茂美荫”;松云峡“山阴多古松,不辨何年种”,松林峪“峰上苍苍多古松”;梨树峪“万树梨花,素艳幽香”,榛子峪“榛树尤多”,兼有“虬松”、“古栎”;西峪是“翠柏千秋色”。《热河志》的墨迹,充分反映出山庄的峰峦沟壑,由于树木繁茂构成了千峰叠翠,万壑流青的胜景。山庄的平原区,嘉树也很繁茂,特别是万树园,成林的树木,种类多样,既有榆、槐、杨、柳、枫、桦等杂木,又有枝叶浓青的古松,并兼有丁香、郁李、忍冬、榆叶梅、六月雪等灌木花丛。湖区的洲岛岸边,杨柳成行;伴着亭台楼阁,既有参天的松柏,还有银杏、白杜等稀有的树种。在避暑山庄内,无论是密林,还是散落的一株株嘉木,都以其浓青或鲜绿,为避暑山庄增添秀色。中国园林,苑景区的树木,皆有地方特色。“塞山树万种,就显老松佳”,乾隆在《松风》里的两句诗,说明山庄的树,种类繁多,松是最美最好的树。松也有不同种类,有天目山松、黄山松、泰山松等等。避暑山庄多油松,这种树约占山林面积50%,主要分布在松云峡阴坡及榛子峪南北两坡。大片松林,碧浪滚滚,风卷松涛,“如笙镛迭奏声”。康熙在《万壑松风》中,用“如笙镛迭奏声”来描绘松涛声,其蕴意为层叠的山峦、条条的沟壑,青松覆盖其上,千山万壑送来悦耳的松涛声。山峦沟壑片片的松林,不仅涛声悦耳,而且松色也极为佳美。严寒的冬季,冰雪封地,万物萧疏,浓密的松林,仍然以其苍碧青绿之色,使山庄显得生机盎然。酷热的夏天,松树那“偃盖龙鳞”的枝叶,遮盖强烈的阳光,给山庄带来清凉。避暑山庄内,不仅有占地面积广阔的松林,而且有一株株参天的古松。苍劲的松貌,浓密的松林,使这里的山林显得更为古秀。避暑山庄古木甚多,纷繁的枝叶,可以形成大片树荫,被树荫遮蔽的殿堂斋舍,免受阳光的照射,室内分外凉爽。康熙、乾隆以及嘉庆,都写过一些诗篇,赞美古秀山林的清爽与幽静。比如康熙《延薰山馆》一诗中写道:“夏木阴阴盖溽暑,炎风款款守峰衔。山中无物能解愠,独守清凉免脱衫。”诗中的“夏木”,意为高大的树,这里指如意洲上高大浓密的树木;“炎风”,意为东北风,古人称八方之风的东北风为炎风。

全诗的大意:茂密高大的树木,遮住了如火的阳光,使大地显现出一片浓荫,消除盛夏的酷热。东北风从宫殿附近的两山之间徐徐吹来,使这里显得极为凉爽。山中没有任何东西能清除炎热给人带来的烦恼,只有清新和凉爽之气才能令人不脱衣衫也感到凉爽而舒适。这是康熙坐在“延薰山馆”中的感受。地处如意洲的延薰山馆,殿前殿后都生长着繁茂的树木,打开窗户,风吹树摆,清风入室,非常凉爽,因而他在诗中序说:“启北户,引清风,几忘六月”。再如乾隆的《乔树》:“乔树有嘉荫,仙境称避暑。停舆坐其下,繖张过丈许。况复透风爽,实不觉炎苦。”在乾隆的笔下,枝叶茂密的大树形成一片美好的树荫,这里似同仙境,堪称为避暑胜地。停下肩舆,坐在树荫下休息,翠绿的树冠,很象张开的大伞。它不仅遮住炎热的阳光,而且透着凉爽的清风,真是令人感受不到一点炎热的痛苦。古秀的山林,不仅带给人以凉爽与舒适,其清幽与宁静,更值得赞叹。在避暑山庄内,有许多百年以上的古树,诸如古槐、古柳、古栎、古松等等,其中古松最多。松树颜色稳重,躯干挺拔龙鳞班驳,特别是古松,老枝苍虬,显得更为古朴而庄重。山庄的设计者,喜欢松之古朴与清幽,建造了许多依松为室的景观,诸如,万壑松风、松鹤斋,松鹤清越、罗月松风、松霞室、松云楼、松柏室、古松书屋、就松室等等,这些就松造屋的景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环境清幽。坐在以松为邻,特别是浓密松林之旁的殿宇斋舍中,耳闻阵阵松涛声,就会产生松声入耳心愈宁的感受。乾隆在《万壑松风》一诗中,表现的就是这种体验。“苍翠郁氤氲,岩端细径分。四时无改色,众木有超群。盖影晴仍暗,涛声静不纷。髫年读书处,终是愧尊闻。”这是乾隆于1752年写下的一首诗,他赞美郁郁葱葱松林上空光色与云气相映的景象,称颂四季常青不畏严寒的松树的品格,欣赏松树以动显静的阵阵涛声。“盖影晴仍暗,”,写松荫之清幽;“涛声静不纷”写松涛以动显静的特点。松荫的静美,是乾隆之所爱;松涛掩盖一切杂乱的响动,使乾隆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到心绪安宁和愉快。古秀的山林,清幽静雅之美,在康熙、乾隆的诗作中,不仅被充分展示出来,而且深蕴诱人的魅力。

四、草原鹿鸣,野趣无穷

“园林惟山林最胜”,苑景则不可缺少花草。中国园林栽植花草,不仅仅是为了绿化,也是为了画意。窗外花树一角,即折枝尺幅。避暑山庄,以自然山水园林著称于世。当年,康熙、乾隆在创建山庄时,就十分注重树木花草的保护与栽培。在山庄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注意移植和栽种花草,还从全国各地引种养殖花草,诸如敖汉荷花、内地白莲、五台山金莲花以及梅、竹、兰、桂,都从不同地区引进山庄。这些奇花异草,有些散落在山川草原,有些则在楼台殿阁前后起点景作用。无论是坐在“湖山罨画”殿内,还是置身于“春好轩”堂里,从窗内向外望去,都能瞥见花树一角,犹如呈现在眼前优美的画幅。避暑山庄,不仅有一枝枝、一朵朵奇花异草,在古建筑物旁起点缀作用,还有遍布于平原区、山峦地带的山花翠草,形成一种朴野、自然的风格。这种风格,堪称为避暑山庄第四大特征。避暑山庄的试马埭、万树园、驯鹿坡,生长着繁茂的翠草。乾隆在《绿毯八韵》诗序中说:“山庄土美草丰,连冈遍野,而以鹿多恣食,不致蔚长,铺地不过寸余,诚绿毯也……”。在乾隆的笔下,由于土肥水美,这里的山冈、平原,生长着繁茂的翠草。大片的草原,因为被群鹿啃食,草长不高,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绿毯。因为喜爱似同碧毯的草原,乾隆还以充沛的热情加以赞美:“绿毯试云何处最,最为避暑此山庄。却非西旅织裘物,本是北人牧马场。雨足翠茵铺满地,夏中碧罽被连冈。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乾隆在诗中,以比喻的手法,把试马埭的草原视为绿毯,并且明确指出它不是西域人进贡的丝织品或毛织物,而是北方蒙古族的牧马场。雨水充足时,翠绿鲜嫩的草铺满大地,夏季里连冈遍野的草地上,散落着点点繁花,似同绣着花纹的地毯。“鹤行无碍柔丛印,鹿龁那容密剡长”两句诗,以鹤与鹿为代表,反映当年的山庄大草原,放养许多野生动物。柔软碧绿的草原,有无拘无束的鹤自由往来,还有一群群鹿在啃食丰茸的嫩草,时而发出呦呦鸣叫。乾隆的诗,真实地描绘了山庄试马埭的景象,生动地再现了北国的草原风光。试马埭草原之东是万树园,种类繁多的树木枝头,莺鸣鸟语动听有趣。万树园之南,有一小亭,康熙命名为“莺啭乔木”,并赋诗写序:“‘甫田丛樾’之西,夏木千章。浓阴数里。晨曦始旭,宿露未唏。黄鸟好音,与薰风相和,流声逸韵。山中一部笙簧也。”康熙所言“黄鸟好音”,是指黄莺在枝头上婉啭啼鸣,悦耳动听。他常常坐在“莺啭乔木”亭中观赏万树园、试马埭的草原风光,倾听犹如乐曲般的黄鸟之音,并写诗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昨日闻莺鸣柳树,今朝阅马至崇杠。朱英紫脱平原绿,月驷云驪错落駹。”当年康熙每次赴木兰围场之前,总是在山庄试马埭草原试马。平坦碧绿的大草原上,开放着“朱英”、“紫脱”等各种野花,各色各类的骏马,交错地排列在试马埭草原上。举行试马的仪式颇为庄重,皇帝亲自检阅马匹。康熙常常在文臣武将陪伴下检阅马匹,他欣赏绿草鲜花的试马埭,更爱奔跑在草原上的骏马,因而在《莺啭乔木》一诗中,透露出一种喜悦之情。万树园内也长着与试马埭一样的绿草,并放养许多野生动物,穿行在树木之间,其中鹿的数量最多,它们悠然自得,颇有情趣。嘉庆在《万树园》一诗中写道:“山庄嘉树繁,雨露栽培久。永承培植恩,盘根遍平阜。一百余年周,土脉滋润厚。凌云皆老松,近水少杨柳。仙鹿任遨游,蹊儦俟走。眠莎复饮池,或群亦或友。揽辔漫追驰,缓行度嶍嵝。福地甲寰中,蓬阆无何有。”从嘉庆的叙写,可以看出濒临澄湖的万树园,树木佳美繁茂,丛林中有凌云的古松,接近湖边少不了杨树与柳树。漫游于万树园草原上的鹿,前后相随、互相依傍地往来寻食。有的鹿卧在草地上闭目酣睡,有的鹿走到池边饮水,还有成群结伙的鹿前后追逐,也有三三两两结伴为友的鹿,它们十分亲密不离不分。面对万树园如茵的草地、自由自在往来于草地的鹿,嘉庆也表现得十分喜悦与快活。无论是康熙、乾隆,还是嘉庆的诗,对山庄的草原都进行了具体的叙写,并生动地描绘生活在草原上的禽与兽,充分反映了北国的草原风光,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大草原中的情趣。绮丽的草原风光及其所蕴藏着无穷野趣,也是避暑山庄的较为突出的特征。乾隆《山中》诗写道:“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高度概括了山庄无穷的野趣,进一步展示了这一特征。五、园林建筑,融于自然前四个部分,是从自然条件方面阐述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特征。后两部分,将侧重探讨园林建筑及其与山水、花木相结合所形成的独特风格。避暑山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部分,而中国古典园林同西方古典园林相比其最大的差异是:西方古典主义园林,以建筑为主,自然景物处于从属地位。而中国古典园林,一般则以自然景物作为园林景观构图的主体,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从而构成了“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关系。所谓“建筑是从”,就是指园林建筑从属于以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中国古典园林,其建筑与大自然相比,它的相对体量以及在景物构成上的比重,都是比较小的。北京颐和园的排云殿、佛香阁,虽然是比较高大、宏伟的建筑物,然而把它放在颐和园的空间环境中去考察,它并没有盖过自然山水,万寿山和昆明湖这一山一水,才是颐和园的主体。为了突出“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特点,中国园林常常以“化大为小”的手段,使建筑融于自然。

所谓“化大为小”是与西方古典园林体积庞大的建筑物相比较而言的。西方古典园林建筑,把不同功能的房间,都集中在一个建筑物中,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态的雕塑美。中国园林建筑取传统的木架结构,在一般情况下这种结构的体量是比较小的。由于建筑结构体量小,既可根据功能和需要独立设置小型建筑物,也可把一个个小型建筑物组合起来,形成院落式的建筑群。无论是个体小型建筑物,还是组合起来的建筑群,都可以灵活地置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中。由此可见“化大为小”的构园手法,有利于使建筑物融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结合起来,创造令人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采取“化大为小”手法,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景物之中,这与避暑山庄的造园指导思想有关。避暑山庄造园的基本立意,在于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山庄的苑景区,不造大体量的建筑物,而是根据地形地势或营造独立成景的小型建筑物,或把几个建筑物组合成小型建筑群。无论是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还是经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都能“随山依水”地置于具有不同特点的自然环境中。那些或傍依山崖水际、或掩映于林木花丛之间的轩馆亭榭,皆因体量不大并与周围环境相适应,而融于自然之中,构成和谐并富有艺术韵味的景观。比如康熙三十六景的“梨花半月”,就是一处小型建筑群。康熙在《梨花半月》诗中写道:“云窗倚石壁,月宇伴梨花”这两句诗说明:轩窗面临山岩石壁,常有缕缕云雾笼罩其间。月色下殿宇同梨花相伴,似隐似现,别具风韵。基于对康熙诗句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梨花半月”这组建筑群,就是避暑山庄运用“化大为小”的手段,把园林建筑融于自然的典型。避暑山庄所采取的“化大为小”的手段,不仅有助于把园林建筑置于自然景物之中,而且有利于建筑物与自然风景之间相互穿插、相互交融地进行布局,取得建筑与自然相辅成景的效果。所谓“相互穿插、相互交融”,意为园林建筑,可以插入自然风景区建殿造亭,并与山林花木融为一体,构成“花木隐榭、水心点亭”令人观之心悦的景观。同样,自然景物也可深入园林建筑区,形成房前房后“翠木成荫、花草芬芳”情趣盎然的美景。比如乾隆三十六景中的“罨画窗”,就是建筑插入山峦自然景物中所构成的一处景观。乾隆在《罨画窗》诗中写道:“霞标云阁小延停,异草仙葩扑鼻馨。凉峭寒天初过雨,近峰远岭总来青。”诗中所言“云阁”,是说殿阁建在山峰上,似乎与云天相接,这里的自然环境是:异草仙花环绕着殿阁,站在阁前远眺,可见“近峰远岭”一股脑送来青翠欲滴的绿色。在乾隆的笔下,隐于馨香与绿色之中的“云阁”,已经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了。“罨画窗”是建筑与山林花草相融的景观,“水心榭”则是水心点缀景亭的实例。乾隆为“水心榭”题诗写道:“一缕堤分内外湖,上头轩榭水中图。因心秋意萧而爽,入目烟光有若无。”这首诗先写建在两湖之间石堤上的轩榭(三座亭)中的感受。乾隆的诗,充分展示了园林建筑插入湖心,并与湖波上烟光水色融为一体的美妙图景。园林中的建筑物可以插入自然景物中,而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也可插入园林建筑的庭院花园,成为建筑艺术的一部分。比如康熙三十六景中的“延熏山馆”,地处“无暑清凉”一组建筑群院内。从康熙诗句“夏木阴阴盖溽暑”和乾隆诗句“花气露生香”来看,避暑山庄造园是采取移木移花的手段来点缀“延熏山馆”大殿,构成了殿前绿树成荫、庭院角落花束一丛的清爽而又静美的景观。这表明自然景物插入建筑区,在点缀殿宇楼阁的同时,则与建筑相融成为园林艺术中的景观。

无论是“随山依水”置景,还是采取建筑物与自然景色相互穿插造景,都能使建筑与自然和谐统一。峰峦环抱的避暑山庄,林木繁茂,湖水丰盈,山峦水色,相映成趣。为了保持原有的自然风貌,避暑山庄在苑景区不造体量庞大的建筑物,而是把独立成景的个体建筑过经过组合而成的小型建筑群,分散地置于山林地带或湖心岸边。这些隐于山林、濒临水际、点在湖心的小型别致的建筑,分别与其周围花草树木融为一体,犹如一幅幅立体山水画。在避暑山庄内的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到处可见这样的“画幅”。由此可见,承德避暑山庄,可以被视为立体山水画的大展厅。六、北雄南秀,和谐统一建筑不仅是园林艺术三大要素之一,而且是极为引人重视的要素。避暑山庄是由宫殿区和苑景区两大部分构成的,这两部分建筑,因用途及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构造与风格也是有明显差异的。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避暑山庄,把处理国家政务与皇帝后妃休息游览融为一体。宫殿区为了适应处理朝政与生活起居的需要,其建筑多采取我国北方四合院的格局。正宫与北京故宫的形制一样,也是九进院落,不仅规模较为宏伟,而且气势也显得雄浑庄重。苑景区包容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康熙、乾隆都曾六下江南,由于他们喜爱江南秀景,所以山庄湖区的苑景营造,多有对江南楼台亭榭的借鉴,从而使北国的雄浑与江南的秀色融为一体,这就形成了避暑山庄园林艺术的第六特征。宫殿区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建筑。宫殿区的建筑,既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他与后妃起居生活的场所,因此,宫殿区的四组建筑,除了万壑松风建筑布局较为灵活以外,其他三组建筑,特别是正宫,都像北京故宫一样,也分前朝后寝两部分。前朝的主殿都处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分列两旁;后寝部分除了处在中轴线上的烟波致爽、云山胜地、岫云门以外,两侧还有嫔妃居住的偏殿。避暑山庄的宫殿,虽然以朴素淡雅为基调,不像北京故宫因有崇台伟基、雕梁画柱而显得高大辉煌,但也具有皇家的庄严与雄浑的气派。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在中国人头脑里所形成的观念中,“尊卑”“主从”是极为分明的。这些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也有体现。避暑山庄的正宫,共有九进,第一进为宫门———丽正门。这座重台式的城门,既是正宫的宫门,也是避暑山庄正门。丽正门之南,有一座红照壁和一对雄姿勃勃的石狮雕像,还有下马石和堆拨房。体积不算小的红照壁色彩深重,两座石狮雕像体态生动,雄踞于大门左右。这些附属建筑,陪衬主体建筑,使丽正门这座重台式城门,更显得雄浑壮观而有气魄。丽正门上悬挂一块石匾,其匾额镌刻五种文字,中间“丽正门”为汉字,是乾隆御书,两边分别为满、蒙、藏、维四种文字。“丽正”二字,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乾隆取后两句含义,即天地上下一片光明,附着在中正之道上,从而使得天下太平。在中国历史上,南京临安宫殿的正门和元代大都,均以丽正门命名。乾隆取“丽正”为题额,除了标志这是山庄正门以外,还表明大清的统治是中正的,其政治措施是圣明的。为了充分表达这一观点,乾隆还题诗在丽正门背面的门楣上:“岩城埤堄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更为明显地体现出乾隆的政治抱负:让“车同轨,书同文”统一与强大的政治局面,永远保持下去。丽正门既是山庄的正门,又是正宫的宫门,文武群臣上朝,少数民族首领来朝拜,都要通过此门。乾隆的题额与题诗,所蕴涵的政治清明以及和睦相处的民族思想,使少数民族首领感受大大清帝国是值得尊崇和信赖的。由此可见,丽正门与附属建筑的配置,突出了城门的庄严与雄浑。丽正门的题额与题诗的寓意,既展示了乾隆的雄心壮志,也是炫耀大清帝国值得尊崇的政治地位。

正宫的澹泊敬诚殿,又称楠木殿。因为取贵重的楠木为建筑材料,宽阔的殿堂内弥漫着楠木的香气。皇帝宝座安置在大殿中央,华美的陈设,可以体现宝座上的皇帝及其所代表的大清帝国的尊严。正宫内的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此殿北与云山胜地楼可观赏烟波浩淼的湖区风光。康熙曾叙写登云山胜地楼,观赏湖山美景的感受:“万顷园林达远阡,湖光山色入诗笺。”由此可见,山庄的正宫,虽然不事丹青,石砖砌墙,布瓦盖顶,不如北京故宫那样宏伟富丽,但因地处高冈,可鸟瞰山庄峰峦林海、湖光水色,其居高临下之状,充分显示了我国北方园林,特别是皇家园林之雄浑与庄重的风貌。避暑山庄,不仅内涵我国北方园林之雄浑,也纳入了江南水乡园林之秀色。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因六下江南,并喜欢水乡的秀丽风光,因而避暑山庄的建造,荟萃了许多江南名景。地处山庄澄湖东岸的人工岛屿,是仿江苏镇江江心金山建造的,所以也被称为“金山”。山庄的金山,其上帝阁以及其他殿宇芳洲,同镇江的金山寺以及其他斋舍楼堂的风貌颇为相似。位于澄湖青莲岛上的烟雨楼,是对浙江嘉兴南湖鸳鸯岛上烟雨楼的仿建。烟雨楼的原创者,是五代吴越广陵王钱元。他所创造的烟雨楼,位于碧波环绕的鸳鸯岛上,其自然环境本来就很优美,每当如烟的细雨笼罩楼台殿宇时,就更加富有魅力了。避暑山庄的烟雨楼,在仿建中又有创新。原型烟雨楼的假山不高,山庄烟雨楼山石嶙峋的假山,体量颇大,它耸立于青莲岛岸边,山顶造一小亭,酷似展翅欲飞的小鸟。俏丽的小亭与假山一并倒影于微波涟漪的澄湖之中,使仿江南名景建造的烟雨楼,显得更富有水乡韵味。隔湖与烟雨楼相对的沧浪屿,仿建苏州沧浪亭。这座较为古老的名园,初为五代吴越孙承佑别墅,后被北宋苏舜钦得之,建沧浪亭,园也因亭得名。

苏舜钦在园之北侧小山上建沧浪亭,居高临下,可观赏园中水波光影。山庄沧浪屿借鉴沧浪园,在沧浪屿西北高岗上建佳趣亭,低于小亭的园中水池,既有多年生的绿色植物,又有色彩鲜艳的睡莲,登临佳趣亭俯视,同苏州沧浪园北山小亭一样,可观赏园中秀美的佳景,其意境极为相似。避暑山庄内,仿建或借鉴名园名景甚多,除了以上所谈的金山、烟雨楼、沧浪屿外,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诸如曲水荷香仿建绍兴兰亭、环碧岛与采菱渡亭仿建杭州阮公墩(也叫环碧)和湖心亭、文津阁仿建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藏书楼的布局,又取宋代书画家米芾“宝晋斋”的意境、千尺雪仿建江苏吴县寒山千尺雪瀑布……等等。避暑山庄不仅有仿建名景名园的景观,还有许多景观从某一角度借鉴名景,以其多姿多彩的形态散落在湖水岸边,诸如“莺啭乔木”对杭州“柳浪闻莺”的借鉴、“芝径云堤”仿建“苏堤春晓”……等等。类似这样的借鉴不胜枚举。在避暑山庄内仿建或借鉴江南名景的楼亭殿宇遍布湖区洲岛岸边,使这里呈现出岩奇湖媚、山水相依的画面。名景荟萃、秀色满园的避暑山庄,常常使康熙或乾隆兴奋不已,并赋诗赞叹:“何必江南罗绮月,请看塞北水云乡”、“词客关山月休怨,来看塞北有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