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教学实施方案十篇

时间:2024-02-26 17:48:46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1

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都是高等学校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英文水平的高低和教学资源的匮乏,存在着各种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成为案例教学在双语课程中成功实施的关键。

关键词:案例教学;双语教学;国际贸易

实务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是目前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大力推广和提倡的教学模式。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的教高4号文件中明确规定: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三年内双语教学的课程比例要达到10%,并强调率先在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生物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以及其他国家急需的专业实用双语教学。案例教学始于美国哈佛大学,早在1986年国家经委和教育部联合颁发的708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应加强管理教育的实践环节,尤其应突出加强案例教学。”在双语课程中进行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言,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对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国际贸易实务实施案

例教学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笔者曾经撰文阐述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是符合中国入世后急需通晓国际商务并且具备良好的外语基础的人才的要求,并且,使用英语授课便于学生对国际贸易术语和规则的理解。同样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实施案例教学也是各所高校普遍的做法。首先,案例教学作为一种行为导向的先进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案例研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案例研讨中,学生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同样,案例教学能够改变学生所学知识的条块分割状态。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必须做到各类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运用。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其内容涉及到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笔者曾经布置一项案例作业,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种产品以投入到新开辟的市场中去。在案例作业中,学生们必须综合地运用国际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实务的相关知识,具备很好的英文写作能力。通过完成案例作业,学生们上述的各项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其次,教学相长,案例教学可以促使从事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师更好地联系实际,提升教学水平。受众多的因素影响,普通高校和职业类院校不同,从事国际贸易实务教学的教师大多都不具备从业经历,这严重地影响了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的教学。如果教师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按照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灌输的话,教学内容必定是枯燥无味,和现实脱节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也会因为惰性,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因此,上海师范大学在本科教学专业培养方案里,明确地规定了国际贸易实务实施案例教学,规定教师和学生必须提交案例教学报告。这样就从制度上确保了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撰写最新的案例,学生分组完成案例分析,并撰写相应的案例报告。如此下来,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二、案例教学在双语教学中的难点

首先,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中能否顺利进行。笔者曾经撰文分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语言目标与学科认知目标存在着冲突。毫无疑问,双语教学中一定是以学科认识目标为导向的,否则,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就变成了外贸英语课程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学生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这一问题在案例教学中尤为明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黄锡光教授主编的英文版《国际贸易实务》为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地将国际贸易实务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阐述,每章都附有国际贸易实务的英文小案例。该教材虽然是用英文撰写,但总体而言,难度不大。然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存在不小的问题:看不懂英文案例。因此,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不得不放慢教学速度,将相关案例翻译成中文,如此势必对教学效果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教科书上的小案例学生尚且不能够完全理解,教师自行整理的英文案例对学生来说更是很大的困难。笔者曾经分析到,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软硬”结合的课程,案例分析是属于“较软”的部分,使用英文来进行案例教学,难度比较高,对学生来说如此,对老师而言亦然。其次,英文案例库的欠缺制约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教学的实施。案例库的建设一直是案例教学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完善的案例库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可以借鉴的英文案例少之又少。尽管有些部级或省级的精品课程可以提供一些现成的英文案例,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差强人意。有的双语教材提供少量的英文案例,但这些案例中大部分是从相关书籍中的中文案例直接翻译成英文,翻译质量并不高。尽管国内教育界对双语教学没有严格的定义,没有机械地规定中、英文在课堂和教材中的具体比例,但是,对双语教学的普遍的看法是:“使用英文教材,采取英文考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借助母语。”因此,在大量使用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如果使用的是中文案例,这与双语教学的初衷必定是背道而驰。而英文案例库的建设,可参考的资料及其稀缺,成为制约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瓶颈。在这种情况下,英文案例库的建设就变成了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了。按照案例教学中对教学案例的要求,案例必须来自于实际,不能够由授课教师主观臆断,虚构而作。这给国际贸易实务英文案例的编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高要求和现实中资料的可获得性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实务案例库建设的壁垒,需要花费任课教师极大的精力和热情去克服。再次“,双师”+“双语”型教师的缺乏使得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难以开展。归根到底,师资力量是高等学校教学水平提高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在双语课程中的成功开展,需要的是外语水平高、业务能力强,负责任,对教学精益求精的教师。目前,由于普通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不够,缺乏动力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双师”型的双语教师极度稀缺,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推动双语课程的案例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对策建议

针对前面的分析,笔者根据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首先是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实施多层次的教学。因为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上海生源的英语水平普遍高于其他省市的生源。在这种情况下,在双语课程里实施案例教学,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学生按照其英语水平的高低分为若干个小组。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小组布置不同的任务。英语水平较高的小组在做案例分析和展示的时候,可以更多地使用英文,对于英文水平较差的小组,则对英语使用的情况不做硬性的要求。针对英语水平较差的同学,教师在课后实行一些个别的辅导,额外布置一些英语阅读方面的作业;而对英语水平较高的同学,对其专业知识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加强英语案例库的建设。这需要学院从政策上予以相应的支持。一方面加大案例库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对教师自行设计案例予以相应的鼓励。最后,加强“双师”+“双语”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学校开设双语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更应该是充分地认识到相关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中能否成功地实施,直接取决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从学校层面讲,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符合条件的师资队伍是双语课程开设的关键。案例教学和双语教学都是国家教委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加以实施,几年的实践下来,证明确实不易。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对其进行更深入地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双语教学中问题与对策——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改革与开放,2009(10).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2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外语;教学质量监控

一、概念界定

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概念,已有很多中外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述,从Stepens(2009)、庄智象(2011)、王雪梅(2014)、桑元峰(2014)等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教学质量监控就是在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按照一定的程序,对影响教学质量的诸要素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积极认真的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以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1]

二、外语教学质量监控途径

(一)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和实施方案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办学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永恒主题,健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建立教学质量长效机制的关键。[2]根据《黑河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主要教学环节评估办法及质量标准》,结合外国语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外国语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这一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了一个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同时组建外国语学院质量监控队伍确保英语专业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院学术委员会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部署

组建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工作包括下达《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实行按类招生,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立足构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类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素质拓展创新实践”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二是保证专业课程的学分、学时;三是加大零起点学生俄语课程的学时、学分,并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方向类课程,凸显办学特色;四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渗透。

(三)系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

由学院下辖的是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工作。根据专业教学及学生特点,按照《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的相关规定设置毕业总学分、课内总学时,撰写基本信息、文字内容、数据统计、课程信息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认真实施每一个具体环节。

(四)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检查常态化

对常规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外国语学院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每学期定期安排教学检查,主要包括学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各法定假日前后的教学检查,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五)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教学实践长效监控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实训、顶岗支教和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在实习方面制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实习守则》、《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实训安全承诺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思想工作、准备工作,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实习学生成绩评定等环节做出科学规划和合理监控;制定《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顶岗实习支教协议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顶岗支教工作做出相应指导和有效监控;制定《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方案》,对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间安排及答辩环节作出合理规定。

(六)实行听课、查课制度

听课和查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院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听课、查课制度,院长、副院长作为教学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2节以上;系主任是日常教学的组织者,其任务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本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0节以上;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建设,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正确指导,每学期听课节数在8节以上。相互听课是教师在岗学习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的可行性方式。为了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听课6节以上。没有讲课任务的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学期听课在20节以上。全体教师以同行教师听课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研讨论活动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给出充分的讨论和评价。此外,还建立了查课制度,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监督,防止漏课、空课、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的发生。

(七)规范考试形式与内容,执行考试管理制度

为规范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实现考试制度化和常态化,特制定了完备的考试管理工作制度,规范考试流程,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试风气,强化考试效果。对于部级大型考试,要求学生在考试前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对于常规性期末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命题计划,A、B卷试题及相应答案和评分标准,实行流水阅卷,严把考试环节每一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真正达到考试目的。

(八)重视师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高水平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衡量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以按需施训为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师资培训,努力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近4年,在校人事处师资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通过网络培训、实地培训、国内外访学、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方式进行师资培养和建设。

(九)实行专业基本功过关制度

为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考核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运用,制定《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达标考核方案》。该专业基本功达标考核分五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完成一项,在第18教学周进行考核,每项考核成绩均占所考核学期综合英语成绩的20%。(综合英语综合成绩=基本功达标成绩20%+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50%)。本制度的制定旨在培养基础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提高学生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评估我系教学质量,积极推动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十)开展专业学习训练营教师为学生开展演讲、阅读和写作训练系列指导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强化训练。该项训练营活动分演讲、阅读和写作三组进行,每组指定组长一人,负责阶段性任务布置和工作总结。所有指导教师均无报酬地每周为学生培训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这项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和主题明确突出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演讲、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树立了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通过梳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监控概念,黑河学院外国语学院对本科外语教学实施了内部监控。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途径,确保了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到了教学质量目标,促进了国际化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秦梦华,李红霞,张旭东,察可文.构建“以人为本、三维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教育研究,2007(11):83-87.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3

组建外国语学院学术委员会,由学术委员会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工作的总体部署。具体工作包括下达《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要求。实行按类招生,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立足构建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构建“通识教育课程+类别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素质拓展创新实践”五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二是保证专业课程的学分、学时;三是加大零起点学生俄语课程的学时、学分,并在第二学期开设专业方向类课程,凸显办学特色;四是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延伸和渗透。

(三)系具体负责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

由学院下辖的是负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执行等工作。根据专业教学及学生特点,按照《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的相关规定设置毕业总学分、课内总学时,撰写基本信息、文字内容、数据统计、课程信息等。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严格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认真实施每一个具体环节。

(四)抓好常规教学管理,实现教学检查常态化

对常规教学规范和管理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包括:《教学工作常规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的暂行规定》、《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基本行为规范》、《外国语学院本科课程课堂教学要求》。每学期定期安排教学检查,主要包括学期初教学检查、期中教学检查和各法定假日前后的教学检查,按照课程计划的要求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质量监控,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实现培养目标。

(五)制定实践教学环节,形成教学实践长效监控机制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习实训、顶岗支教和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在实习方面制定《实习教学管理细则》、《实习实训安全管理制度(修订)》、《实习守则》、《实习工作管理规定》、《实习指导教师职责》、《实习实训安全承诺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工作、思想工作、准备工作,实习期间的具体工作,实习结束后的总结工作,实习指导教师的工作职责及实习学生成绩评定等环节做出科学规划和合理监控;制定《顶岗实习支教工作实施方案》、《顶岗实习支教协议书》等规章制度对学生顶岗支教工作做出相应指导和有效监控;制定《黑河学院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办法》、《毕业论文质量监控方案》,对毕业论文选题、撰写、时间安排及答辩环节作出合理规定。

(六)实行听课、查课制度

听课和查课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学院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严格执行听课、查课制度,院长、副院长作为教学部门的主要管理人员,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2节以上;系主任是日常教学的组织者,其任务是深入课堂,了解教学情况,帮助本系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听课节数在10节以上;教研室主任主要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建设,对本教研室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做出正确指导,每学期听课节数在8节以上。相互听课是教师在岗学习的最佳机会,同时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教学素质的可行性方式。为了从专业的角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每学期每人至少听课6节以上。没有讲课任务的教师,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每学期听课在20节以上。全体教师以同行教师听课的方式进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在教研讨论活动时对教师教学质量给出充分的讨论和评价。此外,还建立了查课制度,以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检查与监督,防止漏课、空课、上课迟到、提前下课等教学事故的发生。

(七)规范考试形式与内容,执行考试管理制度

为规范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实现考试制度化和常态化,特制定了完备的考试管理工作制度,规范考试流程,严肃考试纪律,端正考试风气,强化考试效果。对于部级大型考试,要求学生在考试前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对于常规性期末考试,严格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制定命题计划,A、B卷试题及相应答案和评分标准,实行流水阅卷,严把考试环节每一关,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真正达到考试目的。

(八)重视师资培养,采取多种途径培养高水平

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是衡量专业教育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为目标,以按需施训为原则,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途径的师资培训,努力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近4年,在校人事处师资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主要通过网络培训、实地培训、国内外访学、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等方式进行师资培养和建设。

(九)实行专业基本功过关制度

为适应社会对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全面检查学生是否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目标,考核学生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的运用,制定《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基本功达标考核方案》。该专业基本功达标考核分五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完成一项,在第18教学周进行考核,每项考核成绩均占所考核学期综合英语成绩的20%。(综合英语综合成绩=基本功达标成绩20%+平时成绩30%+卷面成绩50%)。本制度的制定旨在培养基础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提高学生个人职业核心竞争力,同时有效评估我系教学质量,积极推动英语专业教学工作,做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十)开展专业学习训练营教师为学生开展演讲、阅读和写作训练系列指导工作,为每位学生配备指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强化训练。该项训练营活动分演讲、阅读和写作三组进行,每组指定组长一人,负责阶段性任务布置和工作总结。所有指导教师均无报酬地每周为学生培训一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这项活动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强和主题明确突出的特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演讲、阅读和写作能力,为学生树立了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4

【关键词】 网络;大学英语;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207-02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一项重要的谋生技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运用英语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我国很多普通大学的英语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在过去教学过程中,一是以“教”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过程变成单纯的“知识继承者”的加工过程,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二是以“学”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以学生为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因而培养的人才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中,大学生英语的读和写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这也是应试教育的一个体现,但是忽略了大学英语的听说能力。使用任何一种语言,例如汉语,在日常生活中,你可以不会写字,但很少有人不会说话,所以英语的口语表达才是交流的基础。然而在我国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正好是相反的,会写的多,会说的少。所以,必须尝试着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

200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工程[1][2],它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多侧重于网络多媒体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网络教育这方面也是花样繁多。随着网络教学而来的是教学观念、学习方法、师生关系等多方面的变革,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新定位,适应新的教学环境,扮演新的角色。本文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探索,希望对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有一定帮助。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究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更能体现师生的互动,也更能启发学生用英语口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积极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激发学学英语的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听说能力。

2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

网络案例教学,是指借助于网络教学平台,在网络中开展大学英语案例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因特网为人们提供了廉价快捷的获取信息和沟通的渠道,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在技术上、经济上、方便性等方面具备了可行性。

大学英语实施案例教学,首先要选用合适的网络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英语教学案例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感兴趣的,使学生有想讲的欲望的,能够激发学生辩论、交流的案例。案例可分为:1.主题式案例。这是师生围绕一定主题而展开英语教学活动的典型实例。2、综合式案例。这是师生运用教材中的一课或一节内容进行英语教学的典型实例。案例的外在结构由三大部分有机组成:案例背景的概述,案例实施过程的描述和案例实施效果的总结。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实施有以下几种方法:①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学生在网络中,使用网络中的各种速译工具,很容易就可以写一份英语案例分析报告,包括鉴别问题、提出观点和解决办法。这不仅可以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减弱对英语的畏难心理。但对我们最重视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远远不够。②分组讨论法。先是各小组使用英语进行讨论,然后由一名代表陈述观点,其他成员补充。③角色扮演法。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精彩的英语故事。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近乎真实的场景,大大缩短情境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差距,更能促使学生进入那种英语环境,主动使用英语表达自己的看法,达到训练口语听力的目的。

3 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基本模式

在网络环境中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融入案例这个载体当中,在网络环境中实施一个精品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3.1 精选案例

案例教学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选择恰当的案例。这就要求教师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理论要求出发,并依据实践性教学内容确定任务,搜集、编写、设计案例。精选的案例必须要具有真实性或拟真性,要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密切相关,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要能集中反映教学重点和难点,并且适合在网络中进行教学。例如,在第一次大学英语课,让学生熟悉教师的语音、语调, 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显得由为重要。因此,在热身阶段,教师设计了一个网络游戏:“ Share your little secrets”

游戏的规则:猜数字(1~100)每猜一次范围缩小,猜错的人挨罚 先由一个人来写一个数字,然后大家在1~100间进行猜测。每猜一次范围缩小,猜错三次学生受罚。下一轮由受罚者再写数字,依此循环。受罚的的学生跟大家说一个自己的小秘密,所谓秘密,只是从正式的自我介绍中没有的信息,并不是隐私。如“我的偶像是谁,喜欢吃什么零食”等。游戏过程课堂气氛热烈,消除了学生们的紧张感,调动了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配合教师参与语言实践奠定了基础。这个游戏的感染性很强,全班的学生都参与了活动。并且在游戏过程中,如果有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进行翻译自已想说的话,减少学生对英语口语的畏难心态。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源于生活,又被运用于生活实践。因此,在这节课中,为学生创造了语言活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体验。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体验中,一改往日羞于发言、怯于表达的情况,尽情的享受语言运用的乐趣。 教学游戏如任何游戏一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本课设计的游戏 “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情绪,促进其思维活动,克服紧张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说话的愿望。

一般来说,案例的来源有三个途径:①英语教学素材中出现的;②从世界经典案例中借用;③从本国或当地的典型事例中自编的大型英语教学案例。

3.2 介绍案例

对一些精典有难度的英语教学案例,要预先发给学生,指出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求学生查找和阅读相关资料,为课堂讨论和任务执行做准备。介绍案例分析结果后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内容、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讨论的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大学英语教学案例还很少,学生对于网络案例教学实战经验不足,并且有很多风俗习惯和中国不一致。所以,对有关的教学案例背景和主要训练的语言内容应对学生加以说明,以便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案例,思考案例,为课堂小组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例如:如今美剧流行,学生对”越狱“等美剧津津乐道,在此背景下,教师设计了一个孤岛求生的主题案例。 主要内容为一架飞机出事故,坠毁在海边,在飞机沉没前,他们可拿出8种东西。学生以组为单位共同讨论,从备选的17种东西中挑出8种,并按重要程度排序,给出理由。备选的东西有放大镜、帐篷、照相机等。对于一个这样的案例,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是对于孤岛的地理位置、环境或者可能遇到的危险等等,教师要详细跟学生介绍,可以,使学生最大程度地了解案例,思考案例,为讨论作好充分的准备。

3.3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的实施与总结

这是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通过师生共同对案例的讨论,总结归纳出带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采用Welearning网校版网络学习平台,播放关于孤导求生的案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辩论,并督促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各小组指派代表扮演孤岛求生中的一人,阐述各自的观点。在网络环境中,老师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把每一组同学的讨论过程切屏给所有的同学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避免偏离讨论主题,并且要随时查看其它组学生的状态。当然,案例的分析和辩论必须使用英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思辨和应变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本次讨论,重点指出本次案例分析的思路、重点、如何运用理论知识等等。最后,重新组织学生按小组对各自分析结果进行小结,重新审视案例、分析案例,也可以分析在改变案例客观环境的假设条件可能出现的另外结果。由此使理论回到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巩固理论知识。

在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为学而练,为练而说,像孤岛求生这类英语教学案例,有趣又有挑战性的主题,学生积极主动 ,众说纷纭,兴趣盎然,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使学生感到英语确确实实是交际工具,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从而提高学生对学习英语的认识,使英语学习具有实际意义。

4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案例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4.1 教师要具备坚实的英语基础同时又要有良好的计算机使用能力,由于大学英语涉及面很广,英语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协调和有效利用学习者积极情感因素的能力,以确保在案例的分析、讨论和总结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任务的执行,有条不紊的完成教学内容。

4.2 在网络环境下实施案例教学,整个教学组织过程要严谨。因为它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进行的,教学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果没有严密科学的组织准备,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一些不可预期的问题,例如:讨论无序混论、时间过长、网络中断、停电等问题,我们在上课前都要想好预防措施。

4.3 提高学生计算机使用能力,在英语案例教学前,学生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且会使用网络查找材料,给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做好充足的准备。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去分析案例、完成课程任务。这是网络环境下英语案例教学能有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5 结束语

创新的时代需要创新的人才。积极探索大学英语的创新教学之路势在必行。在网络环境下把案例教学模式运用到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非常轻松的在掌握了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发展并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从而使大学英语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案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因素要考虑,我们如果对它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不顾教学的具体条件、不考虑教学的内外部环境,盲目运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陷入教学中的误区。只有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把握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做好案例教学的组织工作,处理好案例教学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才能在网络环境下真正使案例教学有效地服务大学英语教学,从而提高大学英语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潘雪,郭晋燕,刘宏, 2007. 利用网络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研究[J].2007,(05)

[2] 严华, 秦旭, 2006. 网络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分析--一项关于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的实证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3)

[3] 赵丽梅;谈网络教育中教师向WEB教师迁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4] 曾慧;;提高远程高等教育有效性基本途径分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5] 王茜,任小康;网络时代教学媒体变革引发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6] 吴焕庆;;从教学交往谈网络课程的交互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06年01期

[7] 范晓峰;远程教育法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EXPLORE THE TEACHING MODEL OF COLLEGE ENGLISH CAS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TWORK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财务管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教育部连续了2001年第4号文、2005年第1号文、2007年2号文,积极推动使用双语教学。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课程也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财务管理课程实施双语教学显得尤为必要。我国的财务管理课程是20世纪50年代从西方国家直接引入的,课程内容与结构基本与西方国家的课程相一致,这为财务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与国内课程的衔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财务管理是一门比较适合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

一、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目标

我国的双语教学通常指的是汉语作为第一语言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组合,并将之运用于非英语教学以外的学科教育,通过“双语教学”来“使用”英语,学习专业知识。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增强学生用英语来理解和表达专业理论的能力,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英文文献和资料,全面掌握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财务管理专业的前沿动态,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更新和个人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实施中相关问题探讨

(一)教材的选择

1、原版(影印)教材。这类教材内容丰富,有大量的实际案例,便于学生理解;更新快,基本反映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发展;书后附有参考书目、相应的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资料。但是这类教材通常篇幅较长、价格较高。

2、改编教材。这类教材对引进版权的原版教材进行改编,适当缩减各章节内容,使之更适应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应的书价也比较便宜。但是这类改编教材的变动并不大,主要是将原版教材中的案例、习题删掉,而这些正是原版教材的优势所在,得不偿失。

3、自编教材。这类教材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由双语教师自己编制。这类教材针对性较强,但是对教师的要求较高,目前应用不多。

根据财务管理的学科特点,现阶段选择原版(影印)教材相对较好。

(二)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影响到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进行财务管理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既具有丰富的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英语水平。目前高校财务管理双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应该有专门的双语师资选拔原则与方法,并要做好任课教师的英语,特别是英语口语的培训工作。如聘请国外专家来校讲学,有计划地组织双语教师到国外高校进行观摩教学或短期培训等。

(三)学生英语水平

学生是双语教学的授课对象,对双语教学的实施效果也有较大的影响。目前受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有所下降,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目前阶段最好能在开展双语教学前先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水平进行测试,再根据学生的英语基础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班授课。对于英语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汉语教学。

(四)教学方法手段

1、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双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多媒体教学可节省板书的时间,讲解更多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只是授课的一个重要的辅助手段,传统性的教学环节仍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重要环节。多媒体手段只有与之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2、实施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十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而案例教学是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的桥梁。国外很多财务管理教材中都有一些很好的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将由授课教师自己编写的结合中国实际的案例在财务管理的双语教学中引入,怎样引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所处环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都对双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及校外的网络资源,追踪学科热点,收集教学用的英文材料和案例素材。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MSN、博客等多种方式与教师互动联系,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协作互助精神。

(五)成绩考核方法

在双语教学中,为了配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保证教学效果,可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把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学生的最终成绩可由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和期末考试3部分构成。

(六)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为了客观地判定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教学效果,以提供教学反馈信息,促进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施双语教学时,教师备课量大,而教学效果往往不能立即得到学生、社会的认可。因此,双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制定不同的标准,通过恰当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何琳,余明霞.会计、财务类课程双语情境教学模式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6).

2、刁叔钧,刁伍钧.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的研究――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J].会计之友,2007(7).

3、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2).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6

关键词: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模块

一、引言

在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和多元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进程中,外语,特别是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已成为我国未来公民的必备素质,英语教师担负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外语人才的重要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谈到外语教学质量时指出: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学方法(3分)]×教师素质(章兼中,1997),因此,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外语教学质量之影响不言而喻。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恶劣、教育整体水平不高,公民外语素质普遍较低。外语教育投入不足和师资队伍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西部地区外语人才培养的两大难题。

为提高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西北师范大学在实施了2007年教育部委托西北师范大学“送培进疆”新疆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的基础上,又承担了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项目,其中关涉英语学科教师培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拟就本次部级培训中外语学科(英语)教师培训模式的创新之处进行厘梳,期冀对今后我国外语教师教育和发展之有效模式加以探索。

二、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范式之回顾

(一)外语教师培训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刘润清先生在Jack C. Richards & David Nunan主编的《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一书的序言中指出,英语文献中,师资培训(teacher training)这个概念已变化三次。即教师培训、师资教育(teacher education)、师资发展(teacher development),还有一个中性词教师培养或教师准备(teacher preparation),这里不再赘述。Steve Mann(2006)认为这几个概念间没有严格的界限,但也有细微差别:师资培训主要是介绍可获取的方法并使教师熟稔语言,教师当前普遍认可的一系列概念和术语,尤其以培训者呈现一些教学模式和教学技巧为典型特征。Parker也指出“完全不合格的教师教授语言的时日将屈指可数,但仍有相当多的低水平的语言教师存在,只能对其进行职后培训”(Parker, 2004)。Steve Mann也认为“尽管如此,但这并不意味着师资培训的概念不会受到挑战,因为人们普遍认为培训是外在的――一种已被接受的方法”(Steve Mann,2006)。但从广义上讲,无论是“培训”“教育”还是“发展”,其目的都是围绕“教师”这一主体以促进其从不成熟到成熟、从新手到专家的逐步成长的过程,正如Lange(1990)所说,在英语教育文献中,教师发展指教师在智能、经验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三个词汇所暗含的对教师培养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以及侧重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没有对三个词汇的内涵做详细的划分,将它们等同起来,互换使用(贾爱武,2003)。

(二)当代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培训(教育)之三大范式

国外语言教师教育三大模式经历了从匠才/学徒模式(the craft model)、应用科学模式(the applied science model)到反思模式(the reflective model)的发展过程(Wallace, 1991)。

匠才/学徒模式即经验教师告诉新手做什么而且演示该如何做,新手通过观课和模仿向经验教师学习,最后形成教学专业能力,如图1所示:

应用科学模式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是专业培训或教育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种方式。学员教师从专家学者的讲授中获得科学知识和实验的成果,然后将它们应用于教学实践,所以该模式也被称为从理论到实践模式,如图2所示:

反思模式强调教师将专家的理论研究与自身的实

践相融合,并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变化个人的认知体系,即通过“行动中的反思”(reflection in action)形成“行动中的理论”(theory in action)。在外语教学领域,间接获得的知识即理论知识一般包括英语史、语言学、学习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教育学、英语教学法等。由实践产生反思和由反思推进实践形成的连续反思回路成为语言教师专业能力呈现动态发展趋势的动力源,如图3所示:

上述三种模式中,匠才模式突出教师专业发展中经验层面的训练,无法应对当今科技知识剧增时代对教师教育的要求;应用科学模式虽弥补了这一缺陷,但将理论与实践分割开来,并且“科学”的结论并不能解决复杂的专业困境问题;反思模式比较折中,把教师的科学基础知识与专业经历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为教师反思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准备条件,该模式也重视学员教师本人以及他们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自身作用,但主体活动的个性化使个人反思的经验结论存在着与群体共享的矛盾,而且对每个学员教师而言,很难找出一种适合他们个人反思活动的框架结构。

三、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实践及评价反馈

(一)注重培训前期的需求调研和培训方案的设计

在本次部级培训启动前,负责外语学科教师培训的学科专家带领相关培训人员深入兰州、庆阳、陇南等地,同当地外语教研机构人员、一线教师进行交流座谈,并发放问卷,了解基层外语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问题及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本次外语学科教师培训预备方案,然后在省教育厅师范处确定了参加本次部级培训的外语学科学员名单后,将培训预备方案和需求调查表寄发给每位学员,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并对这些意见和建议做了详细整理,作为修改预备方案和设计培训内容与活动的主要依据;然后再根据一线调研和二次问卷的基础上,对预备方案进行了修改,并将修改的方案反馈到教育部师范司,听取意见,进行第三次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本次培训的执行方案,最终的培训方案和内容以模块形式设计和出现,下文另有论述。

(二)多元化培训团队组建及学科专家负责制

有了好的培训方案,还需有高水平的培训团队去实施。我们根据部级培训和外语学科培训方案,认真选聘培训者(见表1)。

同时,我们采用学科专家负责制,由西北师大外语学院英语教学研究专家担任学科培训负责人,从需求分析、方案制订、内容安排、活动设计、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对本学科负责;尤其是在学科负责专家的带领下,每个参与本次培训的培训者进行集体备课,并向其他培训者展示和说明自己的教学安排与设计,集体研讨,不断完善,形成集体智慧和合力;这样避免了教师培训中培训者各自为政的现象,也避免了培训内容和方式上的重复或矛盾,从而保证了学科培训的整体、系统和有效。通过这一合作过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教师培训必须是培训者全员参与、协商、交流、研讨和帮助的过程,那种一人一讲,互不干涉的培训,只能导致培训的低效甚至无效(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培训学院,2007)。

(三)模块化的培训内容和多元化的培训方式

模块一:课标与教材(curriculum & subject matters) 本模块具体包含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与研讨、课标实施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使用中的问题梳理与研讨和不同版本英语教材之比较等版块,旨在使英语骨干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了解不同版本教材的特点从而形成正确的教材观、教学观。

模块二:经验与分享(experience & sharing) 该模块主要由英语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教学问题梳理及解决新课程教学问题对策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共同分享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经验,梳理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探讨开展新课程教学经验交流与问题研讨的策略与方法。

模块三:观摩与研讨(observation & discussion) 本模块的主要素是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语音课等课例观摩与研讨,通过真实感知课例并开展研讨,使骨干教师以课例为“案子”向“镜子”“引子”转变,即启发其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不再是“挑刺”评课,而是从课例关照自己的教学,进而引发对不同课型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本真的思考。

模块四:专题与探究(issues & inquiry) 该模块主要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英语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策略及英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版块组成,旨在使骨干教师对新课程推进过程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及与时俱进的教学观、教师观和课程观等理念进行深刻反思,进而提高对外语教学的宏观把握和反思能力。

模块五:设计与展示(design & performance) 本模块主要涉及英语课文教学活动、单元教学活动、任务型教学活动及中小学衔接教学方案设计与展示等内容,使外语教师能以实际案例分析为基础,进一步掌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的原理与途径,反思和探究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策略及方法。

模块六:对话与交流(dialogues & communication) 该模块也是培训内容接近尾声的模块,包括与一线英语教师和课改研究者的对话以及对学习内容的反思总结与交流,意在帮助学员教师梳理培训期间的学习内容,并同其他同行和专家展开对话,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使教师能够主动参与到培训过程中,成为真正的学习者,这就需要在培训中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法。本次培训中多元化的培训方法具体包括参与式研讨、对话与交流、专家讲座与解疑、现场学习与课例观摩等。

专家讲座也是教师培训的方式,但不应成为主要方式。本次培训中,专家讲座只占了10个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8(共80学时),分别是英语课程标准内容解析、不同版本英语教材比较、新课程实施与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教学整合、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方案等,而这些讲座也都是基于需求调研和分析而设计的。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点,突出了参与式培训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经验分享、现场学习、课例分析、对话交流等多元化形式,充分体现培训过程的针对性、平等性、参与性与实效性,以调动骨干教师的主动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

(四)对本次外语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的评价与反馈(以初中英语班为例)

参加本次初中英语学科部级培训的教师为45人,发放问卷45份,收回有效问卷44份,收回率为97.8%,现将本次培训效果评价反馈分析如下:(见表2)

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在培训方案的设计方面,有42人认为很好或较好,比例高达95.5%,无一人认为差,这说明本次培训方案赢得了参训教师的高度认可。培训方法的多样性方面,有42人认为本次培训方法丰富多样,比例占到95.5%,仅有2人认为一般,占5%,无一人认为差;说明本次培训在方法的选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为国内外语教师培训方法和模式积累了经验。同时,有37位骨干教师认为理解了培训内容,对自己的教学有信心,占84.1%;有7人认为一般,占15.9%;无人认为差;有36人认为能将此次培训中学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中,占81.8%;有6人认为这种可能一般,占13.6%;还有1人认为不能将培训中的理念与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这说明大多数参训教师对培训内容的有效性及对今后教学的指导作用还是认可的,但我们也应注意到可能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有15.6%的教师不能确定落实培训中的新理念、新策略、新方法等。

最后,42人对此次培训整体感受和印象认为很好或较好,总计占95.5%;2人认为一般,占5%;无人认为差;由此也看出,基本上全体参训教师对本次外语教师部级培训给予了高度认可。

四、结语

如引言中所言,我国是英语教育大国,但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亟待提高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西部边远地区的外语教师的发展已刻不容缓,否则我们谈教育公平和不让农村孩子输在起点上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语;当然我们也看到,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已经进入反思发展和建立学习型组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时代;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一概否定教师培训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承载的意义,尤其在我国,教师培训还将继续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推进我国外语教学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断探索与国际外语教师培训(教育)相衔接的、兼具中国特色而富有实效的培训模式和体制应是我国外语教育界和教师教育机构不断研究的课题;唯其如此,才能真正促进外语教师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促进其专业觉醒,进而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外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专业自主地位的实现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教育部2008年甘肃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英语学科在外语教师培训模式方面做了大胆探索并总结了一些宝贵经验,赢得了参训教师们的高度认可,期望能对今后西部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外语教师培训提供借鉴和启示。

05

参考文献:

[1]Freeman, D., (1996). Renaming experience/re-constructing practice: developing new understandings of teaching[J]. In Freeman & Richards (eds.), 22-32

[2]Lange,D.L., (1990).A blueprint for a teacher development program[J]. In J. C. Richards and D. Nunan (eds), Second 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Mann, S., (2006). The language teacher’s development[J]. Language teaching.

[4]Parker, L., (2004). Adult learning languages: the challenge[J]. In Harnisch Swanton(eds.), 9-20.

[5]Wallace, M. (1991).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 a reflective approach[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程晓堂.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指导•初中英语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34.

[7]贾爱武.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3, 45-48

[8]刘道义,龚亚夫.中国学校外语教育的发展[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1)14-15.

[9]王蔷,张连仲.新课程教师学科教学培训教材•英语[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20-121.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7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教育局,各地、州、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师(市)教育局,自治区(兵团)直属中学:

为全面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教育部、自治区相关文件精神,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联合制定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现将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

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为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深入落实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提升高中阶段教育在夯实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中的基础性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双语教育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17〕36号)文件精神,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二〔2016〕4号)为依据,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试行)》。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贯彻落实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改革有利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有利于全面实施双语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规范招生行为、维护社会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二、改革原则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自治区、兵团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加强统筹管理,注重改革创新。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坚持育人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兴趣爱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坚持普职并重,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坚持公平公正,不断完善规则程序,为学生创造平等升学的机会。坚持科学规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使学、考、招有机衔接。

三、改革目标

到2020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维护教育公平。促进高中阶段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推进双语教育初高衔接和普职衔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提升自治区、兵团基础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

四、主要任务

(一)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监测评估初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初中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严格初中课程管理,督促初中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重要依据。

1.考试科目。根据全科开考的原则,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涵盖《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实验稿)》规定的全部科目,采取科目学完即考的方式进行。

八年级:生物、地理、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信息技术。

九年级: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艺术;双语班加试民语文。艺术考试学生可在音乐、美术两科中自选一科参加。

以上考试科目中语文试卷含中华文化,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含新疆地方史、民族团结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2.考试形式。根据学科特点,采取分类考试的方式。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合卷、生物、地理、双语班民语文的考试形式为闭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为开卷,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为现场测试。除民语文外,其他学科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命题、答卷。

3.考试分值与成绩呈现方式。语文、数学、外语均为150分,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150分(道德与法治75分、历史75分)、物理化学合卷150分(物理90分、化学60分),体育为50分,双语班民语文为100分。上述学科成绩按照原始分呈现,总分为800分,双语班总分为900分。

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艺术等4个学科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可根据本地考试结果,按比例自行划定等级,原则上A级占考生人数的15%,B级占考生人数的35%,C级占考生人数的45%以上,D级严格控制在考生人数的5%以内。

4.考试命题。考试命题由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命题应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确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单纯记忆、机械训练性质的内容,增强与学生生活、社会实际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对有关学科教学实验操作的考查。

5.组织实施。全疆初中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统一颁布各科考试标准、统一考试科目、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全区初中学生学业质量分析报告,即:“六统一”的方式进行;考试的组织、阅卷统分和招生录取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负责组织实施。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内地新疆高中班(简称内高班)招生考试实行统一试卷,内高班考试的组织、阅卷、录取工作要求由自治区内地新疆学生工作办公室另文规定。

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的现场测试,理、化、生的实验考查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组织实施。

6.考试时间。自治区、兵团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每年6月下旬统一进行,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课程的现场测试及理、化、生的实验考查时间由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教育局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合卷、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信息技术、双语班民语文考试时间均为120分钟,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均为60分钟。

(二)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和分析,是培育学生良好品行、发展个性特长的重要手段。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学生年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细化和完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1.评价内容。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成长记录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必备材料。其具体内容包括:

(1)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民族团结、反对极端宗教活动等方面的表现。重点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学生到福利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2)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4)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绘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形式、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如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等。

2.评价的组织和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由自治区和兵团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统一要求,制订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地(州、市)、兵团各师(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

(1)成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组成的综合素质评价委员会,确定评价小组成员,制定具体的评价程序及规则,落实评价方案,组织并监督评价工作。

(2)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清晰反映学生成长的轨迹和发生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学生成长记录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简洁明了,方便高中学校招生使用。

(3)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区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

(4)全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从2017年秋季入学的初一新生开始实施,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定期对初中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三)改革招生录取方式

自治区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要按照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制定高中招生计划,实现以地(州、市)、兵团各师(市)为单位进行统一录取。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等级,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进行招生录取。

1.录取方式。高中阶段招生采取“考试成绩等级+科目计分+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其中成绩等级为录取门槛,科目计分为录取主要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为必要条件。

(1)等级确定。普通高中录取,需确定生物、地理、信息技术、艺术等4项考试成绩等级均达到C等级以上;自治区示范性高中录取,以上4项成绩中至少有2项达到B级(含B级)以上。

(2)科目计分。计算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物理化学合卷、体育与健康等6项原始总分。双语班计算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合卷、物理化学合卷、体育与健康、民语文等7项原始总分。

(3)多元录取。在上述两项成绩的基础上,结合综合素质评价评定等级或纪实性档案资料进行录取。允许已将综合素质评价评定等级以折算分方式计入录取总分的地区,继续进行试点。

2.清理考试加分项目。各地要对本地加分项目进行清理和规范,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项目。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兵团有关规定保留的加分项目需报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备案。

3.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各地(州、市)、兵团各师(市)在本地的自治区级、兵团级示范性高中和优质资源学校应划出不低于50%的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团场初中学校和相对薄弱的初中学校倾斜。

4.规范学校招生行为。进一步明确招生范围、招生规模,提倡分区划片招生或优质学校捆绑招生。要给予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自主招生专业测试由招生学校自行组织,人数控制在本校招生计划的5%以内。

5.建立正常招生秩序。严禁普通高中学校自行组织招生考试或变相组织单独计分学科考试,未经批准任何学校不得跨区域招生和擅自提前招生,防止恶性竞争,维护正常的招生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凡涉嫌违规招收的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不予注册学籍,情节严重的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保障措施

(一)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坚持由省级统筹规划,各地组织实施的原则。自治区教育厅、兵团教育局成立中考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推进全疆中考改革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各地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有效工作机制,从制度、程序、机构、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结合实际制定改革落实方案,并及时向社会公布,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二)各地要采取多种形式,宣传课程改革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有关政策,争取社会各界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的广泛理解与支持。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考试招生实施方案,有关高中学校自主招生的条件、考核录取标准及加试办法等,必须提前向社会公示。

(三)高中招生录取工作应在各地教育行政、纪检监察、督导等部门的监督下进行。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实行严格的公示制度、监督制度、诚信制度,务求程序规范,杜绝招生中的腐败现象。录取过程中应及时公示有关信息,建立切实有效的申诉与投诉制度,接受学生、家长、教师的监督。要与参与学业水平考试及招生的相关人员签订诚信协议,同时,建立内控机制,并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8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实践型培养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42(2013)04―0124―07

收稿日期:2013-01-05

作者简介:李卫国(196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是汉语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研究是汉语国际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机制、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是学界讨论的重点和热点。崔希亮指出,教师、教材和教学法这三个问题仍然是国内汉语教学和汉语国际推广的基本问题,其中,教师问题是核心。

迄今为止,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对外汉语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另一种是“应用型”培养模式,这一模式通过设立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和实施“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计划来培养汉语教学师资。

在学界,对国际汉语教师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型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培养理念、培养方式、预期目标、实施方案等方面。吕必松(1989)、张德鑫(2001)等在讨论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时,虽有不同侧重,但他们均认为国际汉语教师应具有较系统的汉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了解和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法流派。

应用型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出现的时间较晚,正处于汉语国际教育学科规划和试点实施阶段,但学界对它的研究已逐步走向深入。这一培养模式刚一实施,学界就开展了学理分析和数据验证,例如,徐彩华、程伟民(2007)通过对比定量研究,对应用型培养模式中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然而,随着学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其中的问题也慢慢凸显出来,例如,陈红梅(2010)指出,应用型培养模式存在着课程设置面面俱到、特色不鲜明的缺陷,没有体现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从现有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这两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仍满足不了当前海内外汉语教学对师资队伍的需求。所以,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矛盾仍然是汉语教学规模的高速扩大对师资的大量需求与事实上师资培养产能较低之间的不相适应。为了突破这一制约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满足世界各地日益增长的对汉语教师的需求,保证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稳定、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整合海内外汉语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养效能,提高汉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培养、培训一大批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这既是学科建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笔者紧紧围绕汉语国际教育的实践性强这一特点,通过分析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结合2007年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以下简称为《标准》)的规定,对在不同环境下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描述;立足于学科建设讨论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构建以影像和文字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汉语国际教师培养模式。

二、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海内外汉语教学规模的快速拓展,引发了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认识到人才的培养绝非朝夕之功,也难以靠宣传、动员的方式来实现。因此,只有将外部的人才需求问题放到学科内部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全面考察和解决当前师资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新形势下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研究提高师资培养效能的可能性,方能使国际汉语教师队伍建设走上科学、合理、有效的轨道。无疑,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科建设问题的审视和梳理的过程,也是反思和解决学科内部问题的过程。

(一)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模式只有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和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大众化、普及型、应用型的国际汉语教学性质和新的教师角色定位,需要新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的支撑。

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转折点,是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等有关部委,审议通过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决定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该《方案》明确指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为了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也是为了培养胜任汉语这一第二语言教学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专门人才。这一专业的设置,是通过学科建设提升师资培养效能的重要举措,标志着汉语师资的培养方向已经从理论研究型阶段转移到实际应用型阶段。因此,这种培养模式可以称作“应用型”培养模式。

上述《方案》强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汉语教学技能为主”,专业的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言文化知识、熟练的汉语技能、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这种模式的构建是以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应用性特点为基础的。

目前,对从事国际汉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全面描述的纲领性文件,是2007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该《标准》借鉴了TESOL等国际第二语言教学和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吸取了以往国际汉语教师教育实践的经验,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的特点,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科学和规范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标准和体系,为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能力评价和资格认证提供依据。该《标准》采取模块建构的方法,以五大模块统领十个一级标准,一级标准中共包括五十四个二级标准(简示如表1)。

《标准》仅对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静态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先后顺序、轻重次序如何却付之阙如。有的学者曾尝试采用对比定量的研究方法对此加以说明,例如,徐彩华、程伟民的研究显示,新手教师首先必须学习组织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巧和教学法;其次必须学习语言本体知识和语法知识。江新、郝丽霞将新手和熟手国际汉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运用频率最高的是一般教学知识和语言教学知识,而不是语言学知识和文学知识;事实上,国际汉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多的是教学知识,包括一般的教学知识和有关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国际汉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策略、教学观念等实践性知识的培养和获得。

从总体来看,以《标准》为基础的应用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应用型培养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培养效能,缩短了汉语教师培养周期,但其师资培养效能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培养周期仍然较长,无法兼顾国际汉语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其次,应用型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面面俱到,形成了简单的“汉语+外语+教育类课程”的学科“拼盘”,课程特色不鲜明,没有体现出学校特色和区域特色。

再次,应用型培养模式,既没有从教学实践的角度培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也没有关注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运作方式。以课堂为主的汉语教学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定位是,教师应是由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升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转化的指导者。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这一核心定位是不变的,也就是说,对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要求不变。在此基础上观察,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但目前《标准》中的规定和对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探讨,均有不同程度的分析过度、综合不足之弊。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未理清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更未对其间的运作过程进行说明。《标准》中各模块所描述的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均等的,没有轻重、多少的差别。事实上,在汉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这些知识和能力既有先后顺序,也有轻重多少的差异,并不是均等的;在上述几位学者的研究中,也没有区分它们的层次的研究,例如,教师综合素质中的一般教育教学知识是适用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的,是处于较高层级的知识,或者说是属于基础性的知识,不应将其与语言知识、语言教学知识放在一个平面进行比较。

对于任何一个从事教学工作、投身教育实践的教师来说,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整体。培养国际汉语教师的主线,就是通过语言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能力。教师的素质、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文化和交际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围绕这一主线,并与这一主线加以整合,这种关系类似于圆心和弧面的关系,而非中心和边缘的关系。因此,不结合语言项目训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抽象的、无应用价值的,仅有语言项目训练而无其他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训练是贫乏的,甚至是无法进行的。

(二)培养模式发展的方向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其目的是为了强调整合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性。换言之,作为一名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更应掌握能够促进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实践性知识,即掌握与课堂情景相关的知识。实践性知识隐含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更多情况下,实践性知识要与教师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种“共生”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教师情景性的、个体化的知识,它只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积累和完善。

鉴于当前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突出实践在师资培养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我提出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由于案例展示的是真实的教学情景,具有整体性特点,同一个案例可以适用于说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问题。因此,构建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弥补当前应用型培养模式之不足。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是“反思理性”,其培养目标是要求并训练学生成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因此,优化课程设置,逐步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

三、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

“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既具有起于实践,最终又落实于实践的特征,又具有兼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培养理念。这一理念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目标的实用性、案例的真实性、定位的明确性、文化的兼容性和教学的互动性。

我们培养的国际汉语教师,是具有反思意识的跨文化实践者,也就是说,合格的国际汉语教师既应掌握汉语本体性知识、中华文化知识、第二语言教学技巧,又应具有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这一培养模式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的实践性,主张打破学科界限,以全面的、系统的、真实的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为枢纽,以专题的方式将汉语国际教育可能涉及的教、学等各方面的训练项目全面展示出来,说明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应的运作方式。

(一)案例库建设

案例库建设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根据《标准》所涵盖的五大模块的分类标准,对语言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进行细化和具体化分类;如何以案例为核心,将国际汉语教师的基本素质、业务能力整合起来。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全面搜集海内外不同层次、阶段、课程、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案例,以及汉语教学交流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按照案例所展现的情景和所在的区域、国别加以整理分类,并进行初步统计分析。以《标准》规定的五大模块为主轴,将案例库分为五个一级子库,即“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库、“文化与交际”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库、“教学方法”库和“教师综合素质”库,加强国内高校与海外孔子学院的联系,创建服务于教学和研究的案例库网络系统,为实施“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搭建平台。

其次,参照《标准》规定的一级和二级标准,对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概括性描述,深入、仔细比对和研究案例中的教师在实际教学和交流情景中,是否准确地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技能。采取任课教师自评与其他教师评定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讨,将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业务能力逐一细化,并从语言、文化、教学和技术四个维度加以记录,建立二级子案例库。

案例库的建立,尤其是二级子库的建立应逐一厘定国际汉语教师各类知识和能力所占的比重及其具体细目。但由于在教学实践中,《标准》中各模块及其下设一级、二级标准的价值和作用不是均等的,所以,收集到的案例不可能也没必要照单全收。因此,在有限的教学过程中,为了突出重点,提高效率,充分体现案例的典型性,二级子库的建立应围绕实际教学中涉及较多的项目进行编排,并根据初、中、高三个教学阶段之间的差异作出必要的遴选。

再次,在建立案例库时,还应编制对案例库进行说明和解释的纲要文本。纲要文本包括培养目标、培养理念、培养细则、案例库应用指南等内容。其中,培养细则是文本的主体,它是对国际汉语教师在语言、教学、文化、技术等维度上应具备的结构性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细化、解释。案例库应用指南是对案例库的案例所在的国家、情景、层次的类型和范围的具体描述,也是对案例主要涵盖的问题,以及在教学和研究中如何查询、运用案例库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与案例库不同的是,纲要文本应围绕案例和课堂的实际情景,系统、全面地对《标准》的条文进行细化和具体化阐述。

以案例库为主的实践型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这些知识是围绕直观、真实的案例编排起来的,所以,它具有相当高的实践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实现培养国际汉语教师能力的目标。因此,这一培养模式可以兼顾教师的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

(二)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

案例库内部是有序的。这首先是由于在客观上,国际汉语教师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层级关系及其运作方式是有序的。参照《标准》,当国际汉语教师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向提高言语交际能力转化作为核心任务时,他们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可以表示为图1。

这一图示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观察:

方向一,自上而下观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从外到内起作用的,教师应具有并能运用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的知识;同时,教师还应具有并能运用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文化与交际知识。

方向二,自下而上观察:为了有效完成某一语言点的教学任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是从内到外逐级递减的。也就是说,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和交际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高,教学方法、第二语言习得和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次之,教师综合素质与核心任务的关联度最低。

方向三,按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不同教学阶段对国际汉语教师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对案例的分类整理是按照教学对象的不同级别,即按照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阶段编排的。同时,不同阶段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实践对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

首先,汉语教学从初、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语音、语法项目逐步减少,而词语用法和文化要素则逐步增加。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初、中级阶段是打基础的,语言材料服务于系统的语法习得,其规范性和实用性较强,课程内部前后衔接、课程之间关联密切。所涉及语言点不仅要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而且对语言点之间的转换关系也应当详细解释,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之间的变换,当句中既有宾语又有时量补语时,重动句和话题句之间的转换等就应当详细解释。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因此,在建立初、中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一级子库“语言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以建立三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四级子库“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为辅。

其次,汉语学习到了高级阶段,句法规则已习得完毕,转为以词语用法和篇章学习为主,所涉及的文化要素、跨文化交际等方面的知识逐步增多,这就要求国际汉语教师应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因此,在建立高级教学阶段的案例库时,应以建立二级子库“文化与交际”为主,以建立三级、四级子库为辅。

再次,国际汉语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在理论上的有序运作,以及案例库的分阶段编排,充分保证了他们所具备的知识、素质与语言项目训练结合起来转化为能力,例如,选取案例库中的“上星期我画了一幅竹子”这句话,就“竹子”一词来说,学生在初级阶段学习句法结构时,教师仅出示竹子的图片或将竹子与熊猫之间的关系作一简单说明即可,无须涉及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但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学习复句构造时,教师就可以加以拓展,将文化知识注入其中,对“为什么此处提及的是竹子,而不是其他植物?”“竹子作为文化符号,有什么象征意义?”等问题作出解释;在高级阶段,学生学习章法问题时,不仅可以解答句子中修饰“竹子”的量词为何没有用“根”、“个”而用了“幅”的问题,而且还可以介绍修辞中的借代手法或转喻等知识。也就是说,这个阶段的学习可以进一步扩展,不能停留在只对单个文化元素的说明上,而应适当深入介绍多个文化元素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上升到文化结构的层面,从竹子引出梅花、兰花、,说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文化内涵,将教材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

(三)新模式下教师的定位

任何一种师资培养模式都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在预期的培养目标下,如何对教师的角色定位给予准确的描述?笔者提出的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强调教师应具有反思意识,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实践型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所设定的师资培养目标和案例库的主线,将国际汉语教师定位为“反思型跨文化实践者”。在案例库建设中,应着重突出“教师综合素质”库和“文化与交际”库中二级子库的建设。

首先,反思性是指国际汉语教师对教学方面的反思,教师应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总结,教师的成长仅有实践经验是不够的。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所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因此,一方面,我们应对案例中的主要观点、所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正、反两方面或多角度分析,给出详细、深入的解释,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获得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国际汉语教师。另一方面,在案例库建设中,应重视教师所做的反思记录。在学校、合作教师和研究者等外部力量支持下,可以将国际汉语教师采用日记、课堂观摩、集体讨论和行动研究等方式,对自己的教学经验所作的反思,以及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成长的档案进行收集,并将其收录到“教师综合素质”库的“反思记录”重点子库中。

其次,反思性还包括国际汉语教师对课堂内外工作中遇到的涉外交流问题进行反思,这就涉及跨文化交际问题。国际汉语教师无论在国内还是赴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其自身就是跨文化交际者。在国内教学时,学生来自不同国家,因而,国际汉语教师必须了解多国文化知识、具有多元文化视野,具有对异域文化的理解能力,具有鉴别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问题的能力。仅就课堂教学而言,国际汉语教师应当理解和适应课堂上学生的文化多样性,能针对学生的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上加以调整。江新、郝丽霞的研究显示,新手与熟手教师比较明显的不同就表现在跨文化交际知识上,熟手教师比新手教师运用了更多的跨文化知识。这表明,具有跨文化交际知识和能力,并能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是熟手教师区别于新手教师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时,国际汉语教师在国外从事汉语教学时,不仅要具有异域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具有与国外学生家长沟通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国际汉语教师”中的“国际”一词的含义作进一步解释:国际汉语教师是公共外交的一员,是国家外交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承担着展示中国形象的任务。这一解释增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塑造中国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与交际”案例库建设中,应将“跨文化交际”作为重点二级子库来建设,通过搜集课堂内外的跨文化交际的典型案例,系统分析其中的知识重点,采取讲解与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国际汉语教师进行能力训练。

(四)新模式下的教学过程

案例的采集、整理,以及对案例的分析和解释,对国际汉语教师实施情景性课堂教育奠定了基础。实践型培养模式有四个维度,即语言维度、教学维度、文化维度和技术维度。国际汉语教师所具有的学科结构素质与综合能力分化在这四个维度的训练和提升过程中。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培养模式,对教学过程进行了重新描述,它强调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重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四要素的整合,营造一种开放、轻松的教学环境,对外汉语教学是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互动的一个动态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把国际汉语教师能力培养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尽量为他们提供真实的学习环境,在交际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体现了以国际汉语教师为中心的交际型学习理论。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看,本培养模式的设计符合“五阶段学习过程”理论,即符合从完全依赖、逐渐摆脱依赖、功能性独立、选择性独立到完全独立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五个阶段的认知心理,顺势利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可以根据国际汉语教师接受的是学历教育还是短期培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教学注重学生知识的系统学习时,就应当逐一地、有条理地、有层次地将知识从案例中分解出来;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时,就应当结合案例进行详细分析、讲解。让学生逐渐理解理论和概念,让他们自己试着分析问题的过程,就是使他们慢慢摆脱依赖的过程,模拟练习就是让他们试着走向独立,当他们能够独立完成课件或教案的编排时,他们已进入一个较为独立的阶段。

实践型培养模式的教学过程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的过程是一致的。微格教学是建立在交际型教学理论、视听理论和现代化技术的基础上的,系统培训国际汉语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是目前世界公认的师资培训的有效模式。笔者提出的以案例库建设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控制的实践系统。由真实的案例触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让国际汉语教师有身临其境的体验:首先,使学员对教学有了感性认识;然后,在对他们的教学进行分析、评价时,发现其不足和他人的长处,促使他们在思想上产生质的飞跃。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的案例均为海内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例子,教学活动的选择原则,是看所选案例对学员的学习有多大作用、能提供什么样的真实场景,然后,以互动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并让教师不断反思教学过程。案例的讲解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这里的“点”指的是重点和难点,既指能够衔接、串联多个训练项目的语言点,也指能够将不同或多种知识和能力整合起来的语例,还指任课教师应关注而事实上却忽略了的教学问题等;这里的“面”,是指由“点”拓展开去,进行横向开拓的语言知识和教学项目。

(五)新模式对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

由于案例库包括了海内外的真实的教学案例,因而,以此为主的培养模式应倡导文化的兼容性。一方面,是指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和包容;另一方面,则是指对中国地域文化资源的熟悉和认同。前者是教师定位的原因、基础,这已在本文中讨论过,所以,这里需要探讨的是如何解决地域文化资源的问题。

地域文化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应在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为了进一步推广和介绍中国文化,加强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案例库的建设应突出区域特色。在“文化与交际”库的建设中,除了建立通用的、核心的、基本的“中国文化”二级子库之外,各高校还应该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当地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建立拓展性的“中国地域文化”子库,只有这样,国际汉语教师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传播中华文化。

笔者以河南省为例对此稍加阐释。河南省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众多的古都名城,星罗棋布的各类文物景点,繁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等,使河南成为文化大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河南省的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应充分发挥河南地域文化资源的作用,通过开设“河南文化”案例子库,将河南典型的、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国际汉语教师的培养体系之中。

(六)新模式应用前景展望

实践型培养模式作为国际汉语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应用于学历生的培养和进修师资的培训。其中,学历生的培养主要涉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课程(包括国内学生和留学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课程,以及涉及本科生层次的对外汉语专业课程。

在尝试应用阶段,新的培养模式可以首先在各高校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生的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中实施,在听取专家、学者、师生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修正、调整,进一步扩大案例库、细化纲要文本。在培养模式的推广阶段,在我国,可以依托各校及其合作的相关院校试用新的培养模式;在海外,可以向与我国合作建立的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以及公派到其他国家的国际汉语教师进行介绍,推广新模式,扩大应用范围。

由于案例库对《标准》所规定的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了简化处理,缩短了培养周期,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培养难度,简化了培养程序,为海外本土师资的培训,尤其是为面向中小学汉语教师的培训、互联网的汉语教师的培训提供了便利。在此基础上,可以探讨培训团队的建设及培训方式的多样性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而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四、结语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汉语教学规模快速扩展,由此引发了海内外对国际汉语教师的巨大需求。这使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国际汉语教师培养效能成了汉语国际教育学界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9

近日,河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刘教民2月29日就《实施方案》有关情况作了简要说明。

据刘教民介绍,本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发生严重偏科,同时也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此外,学业水平考试实行随学随考、一考两用,既用于评价高中学业水平,又用于高校选拔录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考生的统一高考压力。河北省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行新的学业水平考试制度。

关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定于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在全省实行新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并在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中试行参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录取方式,为2021年推广至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使用奠定基础。

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将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高职单招)作为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的主渠道,根据中职毕业生和普通高中毕业生的不同情况,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即中职院校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文化基础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的测试;普通高中毕业生报考高职院校,参加职业适应性测试,文化素质部分的考查可以使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同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社会考生则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报考方式。考生如果参加了高职单招,并且已经被确定录取后,将不再参加普通高考。

此外,《实施方案》决定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完全遵循国务院《实施意见》确定的改革方向,即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依据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成绩和学业水平考试3个选考科目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考试选考科目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时采取按等级赋分的办法。

拓展

河北省《实施方案》中有哪些执行的是国家政策?有哪些是对国家政策的细化和拓展?

国语教学实施方案篇10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师口语 职业技能

教师口语是国家教委自1994年在全国师范院校推广开设的一门重实践的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并在1998年颁布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重在于推动教师口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然就教学现状而言,大多师范院校的教师口语课程或多或少地带有了“现代汉语”语音教学的影子,理论多实践少,很难达到良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过度地重视普通话的正音、缺乏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目前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症结。结合教高16号文件提出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职业为导向,“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的指导精神,尝试新的能紧密结合职业特征的教学法,是教师口语课程改革的重要门径。

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最初运用于法学教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公司、政府、企业、高校等教育、培训中。对于师范教育而言,它的价值体现在能帮助学生建立教学实用知识,贴近学生职业岗位需求,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那么,何为案例教学呢?如何在教学口语课中实施案例教学呢?

一、案例教学的特征

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案例贯穿始终,教师以案例为教材,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开展主动学习,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分析、讨论争辩、思考创新,已达到获取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这是一种教与学双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更是一个教学活动。首先,案例教学以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为主要特征,与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精神。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充当辅助与引导的作用,学生需要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为案例教学的进行中付出大量的工作。包括课前知识的准备、材料的收集、案例的阅读、发言的预热,课上小组的研讨、案例的评析、知识的归纳、案例的总结以及课后案例的提升、实践的尝试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等。其次,案例教学中以师生、生生间的平等对话、思辨讨论为主要形式。案例教学倡导多元的、发散的创新型思维。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为重要的是指导、引导学生对于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以及思辨争论。案例的分析不再是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故平等对话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学生的意见也不再具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课堂的重点是讨论、争辩的过程本身,课堂应呈现开放性、创新性的特征。另外,案例教学以案例处理为核心内容。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虽然也存在案例的成分,但案例往往仅仅是教授知识过程中的一个例证,是辅助知识学习。而案例教学中案例成为了贯穿始终的线索,在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明确下,由案例的分析获取理论的知识,再以新知的获取指导案例的进一步深化,故案例成为教学中的核心。

案例教学具有贴近职业的真实情境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特征,具有整合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作用。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评论性、分析性、推理性的思维和概括、辩论、说服力等方面的能力和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的教师口语课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如果能够合理、恰当地运用案例教学,真正将语言理论转化为语言能力,将会为教师口语的教学带来新的气象。

二、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

案例教学重过程、重能力培养、重实践积累的特征符合了教师口语的课程特性。案例教学在教师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能极好地拉近语言理论与口语实践间的距离,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做”的良性互动,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1.整体设计思路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语言能力的习得是教师口语教学的终极目标,然传统的教师口语课堂过于重视知识体系的梳理而忽略了学生教师职业语言能力的培养。结合幼专院校培养对象的职业特点,教学中以幼儿教师职业口语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幼儿工作流程为出发点,对教师口语课程案例教学中的素材、内容、方式进行重新的组构与完善,建立幼儿教师口语的实训项目及要求。并以幼儿教师的口语技能、教学口语和教育口语为依托,收集、编订、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利用案例组织教学。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轨,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学、做分离”。

2.具体应用与实施

笔者以培养教师口语能力为主要目标,尝试在教师口语课程全面实施案例教学,构建“案例――知识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具体为“展示案例――讨论案例――模仿案例――总结案例”的教学流程。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网络、模拟教室、教学教育现场等形式展现立体鲜活的教学案例,营造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争辩分析,这里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讨论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表现欲望,不再告诉学生什么是真理,而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辨析规律。随后,依据教师口语课培养学生口语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能分析出案例的相应理论知识,还应能具体地操作实践。在模仿中将知识内化为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语言综合能力和素质。最后在实践中总结出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强调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

在具体的实施中还应处理好学生对于知识的前期准备问题和讨论中出现的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问题。学科知识即是指教师口语学科中的相关理论知识,这是案例教学中需要突破的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的具体目标。而所谓的边缘知识就是指案例分析中突发出现、需要即时解决的一切非教学口语学科知识,如在口语技能训练中出现的幼儿诗鉴赏等幼儿文学的学科知识和教学口语技能中出现地幼儿五大领域教学法等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中要有充分准备和必要的知识储备。

3.实施的注意事项

(1)应树立目标意识和对象意识

教学目标是组织案例进行案例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只有明确了目标才能更好地选取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案例探究。每一节课都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依据目标组织案例教学。从案例的选取到案例的分析讨论都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应杜绝课堂教学的“跑题”和心猿意马。同时,案例教学还应具有强烈的对象意识,只有对象明确,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案例的组织与设计,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口语课堂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进行案例教学设计。从学生的接受程度、兴奋点以及可能出现的误区点进行掌控,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自愿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总之,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分析的越明确、越具体、越贴切,对案例教学的实施就越具有指导意义。

(2)应精心选取案例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存在为前提的。因此案例的选取对于案例教学的展开至关重要。在教师口语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案例有很多,包括知名的朗读、演讲音视频、优秀教师教学的精品案例以及相关的大量文字资料。但真正合适的案例需要依据教学内容、符合教学目标、适合教学对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精心选取案例。案例的选取既要具有经典型、针对性,同时还应具有相关性和可复制性。这样才更便于学生分析讨论和学习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到正面的案例可以用来进行案例教学,同样反面的案例也同样适用于案例教学。

(3)不容忽略的知识体系建构

案例教学虽然重视过程,不注重最终结果。但作为知识的习得,尤其是师范院校学生未来从教的职业特征,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不容忽略的环节。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口语课堂中,知识的获取来源实践,但同时还应注重知识前行与温故,即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的自学,课后进行知识体系的建构。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完美相结合才是教学口语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许春珍.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5,(3).

[2]桂诗春.应用语言学和认知科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