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十篇

时间:2023-04-02 03:54:03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篇1

浅议铁路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张学光

通过BIOS移植实现高校机房管理于溥春

浅谈地下室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及对策袁军川

市场经济时代应加快转变情报服务工作理念科技传播 陈丽媛

浅议屋顶花园建造施工技术李兆枫,李建庚

黑龙江省垦区农机监理工作初探吴转丰

GPS控制网的常规复测黄远方

CFRP索网在竖向脉动风影响下的风振响应康晏来

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的现状和发展房亚群

采用金刚石膜电极电解污水制氢张海磊,常明,江菊元,潘鹏,霍思涛,沈锋英

江苏省丰县棉铃虫发生程度与气象条件预报模式司马云

如何鉴定硅锰铝合金中硅周俊建

油田抽油井自动化监控系统开发研究喻真林,王婕,李长青,宋辉,曹晓娟,付平

房屋建筑工程温度裂缝成因及防治黄联大

工程造价在电力项目设计中的应用程玉贞

消防监督业务信息系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秦刚

浅谈嵩县城关加油站防雷现状与设计方案科技传播 李志锋,张巧利

浅析电子式电能表的校验及故障处理吴静

改善结构疲劳性能在散货船建造中的实践刘馨潞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极限状态分析侯春奇

论现代教育技术对传统教学的影响薛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制图教学效果温文林

浅析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秦坤,王芳,李树翠

论大众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李晓林

基于成本论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浅探朱冬梅

把握数学基本原则发挥教学最佳功能马忠义

提高计算机学习效率的一些思考丁琴

高职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陈梅玉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存问题与创新研究李芳琼

高校贫困生救助工作中感恩现状的调查袁小平,刘红梅,王忠良

谈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谭铿

利用Moodle平台在医学高职高专开展考试改革的初探郑君,张杰,吴芳,宗克玄

邮件合并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务管理中的应用朱江

关于做好高校教学秘书工作的若干思考张志宏,陶瑞莲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探索唐美秀,彭喜春

新形势下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科技传播 彭易波

大陆学术期刊中广告研究概览:以《现代传播》为例顾亮

改革后勤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和谐发展李耀东

和谐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探讨杨润静

论城市消防规划体系李庆业,薛钢

浅谈变电所二次设备的状态检修崔敏

检测公司主动参与检后设备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曾炬炜

浅析沥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原因徐蓓蓓,张磊,张建玺

桥梁基础工程施工管理黄世杰,蔡永广

深化改革,迎接挑战-谈我市计量技术机构改革思路王应峰

网吧消防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汪文君,郑连军

现代建筑中自动消防设施系统的设计探讨薛钢,李庆业

普及农村沼气池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许广恽

对推进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应用的思考郑连军,汪文君

毒性气体扩散特性数值模拟和影响因素研究陈海伟

论企业的激励机制韩宏

对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预防和处治李叔阳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底基层)的施工质量控制丁烨

变电运行人员如何在站内施工中发挥安全管理作用陈国栋

关于绿色建筑及绿色建筑节水问题的研究科技传播 刘晓峰,郭斌

结合武重项目谈对强夯地基处理的认识刘涛

浅谈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石岩,李锋锋

塔里木河南勘探公司石油专网通信管理策略刘增坤

铁路调度指挥中预防事故的措施与方法车延轩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吴友斌

石灰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潘庆明

台背施工与台背跳车的防治张项利

造价工程师在工程建设投资中的作用徐盘根HtTp://

简述工程建设监理日志的记录疏怡乐

一种基于独特字相关的突发信号检测和频偏估计算法许华治,XUHuazhi

浅谈如何解决彩铃用户忙仍然听彩铃的问题高莉,汪燕萍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结构测试研究张跃红,周涛,刘松

PLC控制系统抗干扰技术研究徐勇

基于信息融合的语种识别研究科技传播 黄伟,HUANGWei

地面监控站对卫星的测控点分布彭胜,陈博海

一体式MBR在卷烟厂的应用与发展刘君

35000Nm3/h空分设备粗氩塔氮塞的原因及处理孟强

常见汽车氧传感器的原理与检测惠黎生,翁荣伟,HUILisheng,WENGRongwei

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反充电的分析刘亚婷,LIUYating

公路涵洞设计与施工探讨武斌,WUBin

试论长输管线工程跟踪审计崔春政,CUIChunzheng

谈如何做好企业的电气管理工作余向东,YUXiangdong

同马大堤水下抛石隐蔽工程施工及质量监管程松(蚜),CHENGSongya

对增强领导决策科学性的几点思考党聪聪,王星昌,DANGCongcong,WANGXingchang

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科学发展价值科技传播 李忠,LIZhong

构建基于无线网络控制器与FitAP的无线网络孙丹东,SUNDandong

无线局域网安全性探讨潘晓伟,PANXiaowei

基于PRO/E的齿轮参数化设计系统的研究罗承俊,许兆美,LUOChengjun,XUZhaomei

信息管理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黄毅华,HUANGYihua

网络控制系统中时延分析与预测研究宋洁心,SONGJiexin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设计与安全史晓丹,SHIXiaodan

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着重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车珂珉,CHEKemin

科技传播篇2

1现阶段我国科技传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科技传播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新兴事业。随着知识创新的不断繁荣,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知识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科技传播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弊端日益显现出来。这些不足和弊端若不及时改进,无疑将制约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

1.1从科技传播活动的主体来看,受众及传播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爆炸”时代,知识的更新不断加快。一方面科学的发现发明愈加频繁,另一方面大众接收的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这就要求公众有辨别信息和接受信息的能力。在我国科技传播活动中,广大受众的科技素养水准明显偏低。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科技传播事业的顺利发展。从传播者角度来看,科学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当今世界,传统科技传播已经发生并在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对科技传播从业人员不断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前科技传播队伍总数下降、年龄和知识老化、专业性不强。现有人员的科技政策水平、科技文化水平以及科技传播业务能力差强人意,甚至部分人员已基本跟不上科技传播发展的时代要求。

1.2从科技传播的环境来看,科技经济体制存在制约因素

我国科技传播的建立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是公益事业,是以行政手段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政府通过建立行政机构和事业单位等部门,使我国的科技传播社会运行机制受到了制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机构和部门也随之转轨,传统的科技传播体制也随之改变。一方面,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与科技传播相关的机构,如电视台、广播电台、出版社、报刊社、研究院所的逐步市场化,这些按市场需求调节科技传播活动的机构和部门,优胜劣汰,自负盈亏,导致科技传播出现真空,科技传播队伍也出现萎缩。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技传播在内容上多以传播信息的商业价值为标准,导致科技传播活动的功利化趋向,大大降低科技传播的社会效益。

1.3从科技传播的途径来看,科技传播形式缺乏多样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传播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往往通过报纸、杂志等媒介,但普遍存在覆盖面小、受众面窄、传播迟缓等弊端;广大受众普及科技知识往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图书途径获取,但这些传播手段在逐步减弱,形式单一,内容匮乏,主要表现为在时间和空间的压缩,电视广播的播出时段选择,科技类报刊随着转企改制的实施的逐步减少或退出,图书出版的市场化等;互联网的迅速快捷,是人们获取信息有效途径,它覆盖面广,便于收集整理和保存,但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科技传播发展极不平衡,传播手段和工具有待更新和优化。可见,这些都制约着科技传播的进一步发展。

2我国科技传播发展的思路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宏观背景下,科技传播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促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科技传播事业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入时俱进,挖掘潜力,完善和优化结构,解决存在的问题,使科技传播在新的形势下健康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2.1优化科技传播的社会环境

我国的科技传播事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传播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已颁布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科学技术进步法》等多部法律中均有促进科技传播的专门条款,这些条款有待切实落实。要建立和完善正确引导和促进科技传播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国家科技传播战略,健全相适应的体制和强化完善保障体系,要把部分从事科技传播事业的机构和部门在体制上予以保障,以制定科技传播产业化政策相辅助。建立新的科技传播运行机制,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开拓多渠道、多层次科技传播投入体系。鼓励个人、社会团体、群众组织间接或直接参与科技传播,缓解科技传播机构的经济压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倡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科技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传播的宽松环境和和谐的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传播对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2提高科技传播的队伍素质

科技传播发展离不开人的能动作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科技传播手段日新月异,对科技传播者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具备良好的基本素质和本行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外,还须要加强新技术传播手段的掌握,需要科技传播者要正确把握整个社会科技传播的方向,增强社会责任感,淡化功利价值取向。要以客观、公正地选择、收集、整理、加工得到的科技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科技传播事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在正确的轨道上健康发展。科技传播者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人们对科学知识在深度和广度上增长的需要,才能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要求。

2.3强化科技传播的监管力度

科技传播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传播;科学素养;大众媒介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传播的建设力度

(一)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财政、公共投入对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投入比重或者是数量,使公共研究部门的科研人员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研究。可在财政、公共投入中划拨出一定比例,按科研成果在研究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在生产领域中取得的效益,分类分等级地对科研人员进行奖励,奖励政策可适当向应用技术倾斜。此外,还应针对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对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一定比例,用于对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进行奖励。政府相关部门应调整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系,逐渐向评价或者鼓励的体制转型,不以论文数量的多少作为科研人员考核和评定职称的唯一标准。此外,科研评价体系应采用多元化的标准,不同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二)加大对大众媒介的扶持力度。一是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介的重视力度,利用大众媒介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扩大农业科技传播范围,增加传播效果。二是农业科技传播具有公益化属性,对于带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节目和报纸,政府应予以支持。政府应鼓励大众媒介兴办涉农专业报纸,或者在主流报纸上开辟农村农业版面和栏目,并给予适当的政策和资金倾斜。三是将农业科技传播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将节目的制作费用和采编人员的采访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

(三)加大对农民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在农村大力增设农村书屋,有针对性地采购农业科教、种养殖、文学、法律、医疗保健等书目和报刊,充分发挥农村书屋的信息窗口功能,帮助农民及时了解和掌握各种致富信息、生产信息、市场需求等。此外,政府应加强对农民技术员培训的力度,动员、吸纳更多的涉农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农民技术员培训基地,使更多的农民获得培训机会;增设符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农民急需的专业技术课程,解决农民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设科技培训夜校、定期请农业专家作报告,或者在农闲或节假日期间组织专家进行短期技术培训。

二、科研机构应充分发挥科研主体作用

(一)端正科研态度。第一,科研工作应该是健康的,是纯粹的。科研人员应克服功利思想,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淡泊名利,不搞花架子和形式主义。第二,科研工作应该是真实的。农业科研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发展。因此,必须是在解决问题中形成理论,并用所形成的理论再去指导实践。第三,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的。科研人员应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指导,着眼于农业生产中的具体问题,从调查研究做起,切忌纯理论的臆想和拼凑。

(二)加强与媒介的合作。科研人员应注重与媒介的合作。科研机构应有针对性地加大对宣传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力度,可设立科普发言人,并通过科普发言人与媒介进行对接,借助媒体为各类社会热点、科普需求作出权威、准确的解答,不断填补科研机构与受众之间的知识沟。

三、大众媒介应加大对农民的重视力度

(一)回归农民受众本位。大众媒介应重视农民受众的信息需求。针对媒介形式,应对不同类型的大众媒介进行整合。可根据不同媒介的不同优势进行优势互补,在同一时间段,就同一主题或内容,以统一口径进行传播,以壮大传播声势,提高传播效果。针对媒介内容,对农民喜爱的信息要加以强化,对农民不关心或不感兴趣的信息要加以改善。选题时,要符合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实际生产情况,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符合农民根本需求。针对农业科技节目的播放时间,大众媒介应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活习惯,节目播出时段尽量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和从事家务劳动的时段错开,并可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在“农闲”时增加播出时间或者根据农民需要安排重播。

(二)回归科技本位。大众媒介进行农业科技传播的意义不应局限于对某个科技成果、某种实用技术或某项科技政策的传播,而是要利用持续的、不间断的科技信息流通,形成信息环境,培养农民受众的视听习惯,塑造农民受众的科学理念,提高农民受众的科学素养。现有的农业科技节目普遍科技含量较低。因此,大众媒介应注重传播内容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以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符合农业生产规律、能产生实际经济效益的内容,提高科技节目的“含金量”,真正做到回归科技本位。

(三)提高媒介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媒介工作者在制作节目和撰写报道时,应将语言通俗化,将信息“去专业化”,在兼顾信息科学性、严谨性的同时,变死板机械的传播方式为农民容易理解的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消除广大农民受众与农业科技信息之间的隔阂。此外,媒介工作者应加强对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政策的学习和积累,完善个人的农业知识结构,提升个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消除知识盲点,避免错误报道,保证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四、农民应加强对自身的要求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农民必须正视科学技术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革,主动尝试接触、积累和运用农业科学信息,积极主动地收看、收听农业科技节目,阅读农业科技报刊,参加各种农民技术培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科学素质。二是农民应该主动关注党和政府针对“三农”问题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辽宁省的农业发展政策,做到对政策心中有数,并能从政策中发现机遇,为个人的农业生产行为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努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农民应主动接触利用多种媒介,视媒介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工具,针对不同时段、不同环境选择适合的媒介形式,并根据媒介各自的特点,将有价值的科技信息保存下来。此外,农民还应利用媒介进行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想看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向媒介进行反映,使媒介可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需求,并及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参考文献】

[1]张通生,赵梁.新农村建设中的科技传媒传播创新[J].产业与经济论坛,2011,10(2):41~42

[2]李成砚.涉农报纸如何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J].中国报业,2012,7:68~69

[3]董成双,邢祥虎,薛寿鹏等.农业科技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科技传播篇4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很多科学工作者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结语

科技传播篇5

关键词:科技传播功能;新媒体;科技传播方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39-03

引言

伴随着数字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科技传播已经迈入了新媒体时代,或者可以称为数字化传播时代。在对于新媒体概念的辨析上,学术界较多的学者认为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网络报纸、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因其拥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积广、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等特点,使得新时期的科学传播越来越依赖新媒体技术进行科学信息的传播与扩散。研究新媒体时期的科技信息的传播,无论是对于提高科技传播的效率,还是在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上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方式

1.科技网站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网站作为一种应用框架,可以把数据资源和网络资源及应用系统汇集于一身,以信息管理平台的方式以及统一用户界面的形式服务用户[1]。建立在互联网平台的科技网站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科技传播的主力。我国目前各类科技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它主要是以科学知识和最新的科学成果作为其传播内容,以网络作为传播平台,汇聚大量的知识资源,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与以往的传统媒体相比较起来,科技网站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积大、传播范围广、储存内容量大等优势。科普网站的兴起和运用加快了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力度,让公众更快速、更便捷的了解科学知识成为了现实。

2.数字电视电子图书的发展

数字电视称为数位电视或数码电视,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或对该系统所有的信号传播都是通过由0、1数字串所构成的二进制数字流来传播的电视类型。相对于传统的模拟信号的电视,数字电视具有信号强、保真度好、内容丰富、可随时点播、更多新的应用、节目指向性更加清晰等特点。随着数字电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科普节目和科教频道将会陆续出现和更新,而且可以在非节目时段为受众提供点播服务,这将极大的方便受众在业余时段收看自己想看的节目。

电子图书又称e-book,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与传统书刊相比,电子图书具有方便信息检索、存储介质容量大、成本低、内容更丰富、数字化资料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各种资料的优点,增强了可读性;可以以更灵活的方式组织信息,方便读者阅读,降低了工作量。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阅读电子书作为其娱乐的方式之一,甚至在一些公共场所已经超过了传统书刊。面对如此广大的用户市场,如果能将科技信息和科学知识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到电子书刊中,必将产生非常好的传播效果。

3.微博博客论坛的运用

微博和博客是指为用户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你既可以作为观众在微博上浏览你感兴趣的信息,也可以作为者在微博上内容供别人浏览。而论坛全称为Bulletin Board System(电子公告板),是Internet上的一种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提供一块公共电子白板,每个用户都可以在上面书写,可信息或提出看法。这几种传播方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即信源-渠道-信宿的传播模式。由于加入了双向互动的因素,受众可以随时的反馈信息,使得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者。这一传播方式有效地弥补了以往科技传播模式死板单一的自上而下现象,能有效地让受传者及时发表自己对一些信息的见解和意见,这样不但能促进科学共同体之间的交流,也能使科学共同体和公众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

4.智能手机已成为第五大传播媒体

自人类历史上第一台手机1973年4月在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诞生以来,手机的外观和功能都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如今已开启了智能手机时代。伴随着手机的推陈出新,移动互联网络的运营服务也悄然进入了4G时代。作为信息化时代通信和网络融合形成的移动通信终端,手机逐渐具有媒介的特性,并且与4大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2003年以来,陆续有学者提出手机媒体、第五媒体、移动网络媒体等概念[2]。如今的智能手机可以添加众多的APP应用软件,可以随时随地用这些软件和接受信息,使得原来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范围划分已经不再明晰,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也变得模糊不清,每个人既是信息的者也是信息的接受者。手机凭借着使用数量和便捷的网络服务,继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成为第五大传播媒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新媒体传播方式对于科技传播功能的影响

1.加快传递与扩散科学知识

传递与扩散科学知识可以说是科技传播的最主要的功能,其他的一切功能都是建立在知识流通的基础之上的。科学技术知识在没被传播之前最初只是个别科学家的所有物,是个人知识的一部分,不传播、不交流,只有科学家个人知道而别人不得而知,那它只会对这位科学家才有用处,而对他人、对社会则毫无用处,因为对他人、对社会这种知识实际并不“存在”[3]。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不仅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还强调“知识的力量不仅仅取决于本身价值的大小,更取决于它是否被传播以及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可以看出,科学知识如果不被传播,其本身的价值是非常局限的。只有当科学技术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

我们目前的科技传播现状基本是处于这几个部分当中:科学共同体的内部信息传递、专业的学术期刊杂志、大众科技媒体、定期的科技场馆展览。由于信息交流的不及时、课题研究的重复率高、论文的发表速度缓慢、科学普及的效率低,公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信息量其实是很有限的。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众媒体没有及时发挥应有的信息传播功能。进入新媒体时代以来,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飞速发展,信息的传递无论从广度和深度来所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人,全年新增网民5 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4]。从报告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互联网利用率每年都呈递增的趋势。这对于科学信息的传播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机遇。新媒体拥有的技术优势,解决了传统媒体在科学信息传递上存在的例如播速度慢、周期长、内容有限、资源利用率低下等问题,加快了信息在中间环节的流通速度,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与扩散功能的更好实现。

2.为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战略支撑

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状态。发达国家在保持原有的生产领域快速增长的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也依然占据着世界前列。由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INSEAD)出版的2013年全球创新指数指出,发达国家仍然主宰最具创新力国家榜单。瑞士、瑞典、英国、荷兰、美国、芬兰、中国香港、新加坡、丹麦、爱尔兰这10个国家和地区位列前十。现阶段发达国家无论是在技术储备还是人才资源上都占据着优势。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改革开发对于科技投入力量的增加,我国的科技创新力也得到快速的提升。我国《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的创新力从20上升了一位,主要是归功于我国知识创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环境的改善[5]。但是,必须认清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我国创新基础还比较薄弱,科研投入力度还不够大,科技成果向现实转化还比较缓慢。从创新的理论来源上可以看出,国家创新系统研究进路是缘起于新熊彼特主义将创新活动看作是基于知识传播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一重要观点,即知识传播扩散导致创新结果来源于创新过程中不同种类行动者间复杂的相互作用[6]。因此,在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中,承认知识的传播和知识的生产与使用是同等重要的。我国对于科技创新力历来一直非常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点,特别是要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知识时代的今天,能否顺利促进科技知识的传递,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创新能力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的要素。那么,知识的传递所涉及到的关键性要素就是传播速度与传播效率。新媒体时代,由于数字网络媒体的发展给科技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知识的传播不再受到地域及时间的限制,知识的传递在流通的环节加快了传递的速度,使得科学知识能够及时顺利的实现向生产力转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

3.增强我国公民整体科学素养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民的比例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相当于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通过此次调查可得知,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投入力度不够。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由于经济投入不够,一些偏远地区的科学普及工作做得还不到位。但我国公民对科学知识的需求一直没有变,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科学传播作为提高公民素养的基础性工作,其传播的质量,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方式和范围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公民的知识接收。我们传统的科学普及工作,主要是依靠科学报刊、传统的科教频道和一些科普展览。科学期刊由于受到发行量和专业性的限制,普通公民对于其中深晦的语言难以理解,覆盖的范围也相当有限,基本上只有与该专业相关的人员才会去购买,对普通民众的科学素养提高起到的作用较少。传统的科教频道受到时效性的影响,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固定的守候在电视机旁才能收看到。而科普展览又由于受到经费、人员、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科学知识的传递作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引进解决了以往传统科普方式中所遇到的问题。在新媒体的众多传播方式中,仅网站一种,截至2014年6月笔者以“科普网站”作为关键词搜索,就得到百度结果为23100000条记录,单从数量上就是传统科技刊物无法比拟的。新媒体传播的运用极大地解决了传播时效性和地域性的问题。对于公民难以理解的科学问题都能上网站搜索,这将极大地提高公民对于科学的兴趣。科教节目通过数字电视进行播放,在错过播放时间后还可以通过回放来观看,或者通过网络电视进行收看,为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从科普展览事业发展来看,唯有致力于信息技术及网络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其服务从实体建筑空间延伸到网络世界。以大英自然历史博物馆为例,该馆利用网站Natural online(自然在线)让全球认识该馆搜藏、研究、展示和教育活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了解该馆幕前和幕后的实务工作,浏览系统化的典藏数字数据,同步收看达尔文中心每天两场的科学讲座。事实证明,利用网络博物馆可以获取更多社会资源(如招募会员、赞助者、标本捐赠者及募款等),从中开发更多服务项目,或与社会甚至全球建立互动关系[7]。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产生了以往媒体所无法比拟的效果。目前我国应尽快完善各种新媒体的整合,让各种新兴的传播方式成为一个系统,营造良好的传播环境。这将会大大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科学知识普及之间的差距,提高我国公民的整体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严三九.新媒体概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22.

[2] 高丽华.新媒体经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07.

[3] 翟杰全.让科技传播跨越时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90.

[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5] 国家创新指数报告[R],2013.

[6] 曾国屏.国家创新系统视野中的科学传播与普及[J].科普研究,2006,(1).

[7] 魏峰,郑钰.在科学与媒体的接壤中开展的传播研究――浅谈新媒体时代的科学传播[J].科学与艺术,2008.

Discuss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new media on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 function

YANG Lei

(Marxism college,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31,China)

科技传播篇6

与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移动传媒终端应用的时间还是比较年轻的,其发展起源主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开始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我国的受众群体庞大,移动传媒终端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移动传媒在传播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变革。

1.1公共交通移动传媒终端的应用公共交通移动传媒终端是最早在我国出现的一种移动传媒传播方式,最初其作用是广播各种广告。等到后来对其进行了改革出现在了车载广播或者电视系统中。这个过程经历大概三十年的时间。对其发展历程进行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公共交通移动传媒终端的传播方式能够最直接的反映出真实的效果。而且在实际的推广过程中也起到了不错的应用效果。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初是车载电视发展的初期阶段,当时在率先在上海地区开始应用车载电视视频设备,发展到2012年车载电视已经在全国几百个城市中广泛的应用,其目前的普及率十分高。这种情况说明了公共交通传媒终端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

1.2列车移动传媒终端应用我国地域辽阔,拥有四通八达的铁路交通运输枢纽。每年发送的旅客超过了几十亿人次。毫无疑问,这么庞大的旅客人数成为了列车移动传媒终端传播的重要途径。进入2014年,我国正式迈入了高铁时代,高铁列车已经让旅客体验到了一种不一样的速度。在高铁列车上移动传媒终端播放的内容出现了变化,其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也更加贴近旅客的实际需求,能够切实吸引广大的旅客群体到各个地区旅游观光。

1.3航空移动传媒终端应用航空移动传媒终端主要是在我国的民航客机上安装的,其传播和服务的对象就是飞机上的乘客。在航空移动传媒终端中,为了谋其相应的利益,其实际功能其实与车载移动电视一集列车移动传媒终端的作用是一致的。都是想借助这个封闭的时间内播放制定的信息实现信息的传播和发展。航空移动传媒终端同车载视频终端以及列车移动传媒终端性比较,航空移动传媒终端更加具有垄断性,在民航市场中也说一不二。我国的航空移动传媒终端在发展过程中几乎都是被国外的移动传媒终端多垄断。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得到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地得到提高,我国社会大众的消费能力持续提高,航空移动传媒终端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随着乘坐航空的旅客数量不断增长,为航空移动终端传输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和市场环境。

1.4手机移动传媒终端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手机拥有量持续升高。随着智能手机使用量的上升,手机移动传媒终端呈现几何式增长。现在在每一个人的智能手机中都用于手机支付功能,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用户就可以利用手机中的移动传媒终端为自己的衣食住行买单。在未来中国的手机移动传媒终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前景和钱景不可估量。

2移动传媒终端的问题分析

根据国际相关部门的统计报告显示,进入2014年我国移动电视的广告收入已经突破了10亿元大关,主要移动电视的运营商,不管是销售还是广告播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涨。这种上涨促使了更多的广告商投资,中国移动电视广告收入的持续增高说明了移动传媒终端的广告收益十分明显。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发现,在移动传媒终端中播放广告的时间十分长。我们在文中也论述了移动传媒终端的信息的传播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传播,因此,在播放广告过程中应该切实考虑到受众的心理状态。在移动传媒终端上,不断的播放广告就丧失了其存在的真正意义,这种情况除了广告投资人获得利益,还有谁能够得到好处。此外,在移动传媒终端中,节目更新速度慢也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很多移动传媒终端中,就是将电视中已经播放很长时间的节目在放在移动传媒终端上播出,而且长时间的不更换内容,这种情况的存在已经违反了传媒时效性的原则。如果这种情况长期存在下去,就会导致移动传媒终端播放的内容不再是放松上班族白天上班的精神压力,反而会成为一个严重的负担,更别说应该承担一个科技传播的设备和功能了。通过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归纳出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移动传媒终端中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十分欠缺。上述移动传媒终端存在的种种问题都显示出,正因为移动传媒终端的专业人才建设存在严重的不足,才会导致终端中节目的更新速度不快,最终导致了广告成为节目播出的替代品。这种情况只是满足了移动传媒终端和广告主的经济需求,去没有考虑到受众的需求。

3移动传媒终端进行科技传播的途径分析

3.1移动传媒终端的制度化建设是先决条件我国的相关科技方面的法律将大众传媒的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明明确的写进了法律条款中,法律文献指出我们应该将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的能力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去做,加强对大众传媒科普能力的建设力度,用其直接知道大众传媒的科学技术发展。移动传媒终端属于新兴的媒体,对于这些新兴的媒体应该对其传播的内容、传播的形式进行明确的规定,同时还需要对相关工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的分工。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向移动传媒终端这样的新型媒体的兴起,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立法建设,对新兴媒体的传播制定合理的制度,以便更好的发挥新兴媒体科技传播的职能和作用。

3.2把握科学技术前沿动态当社会上一件公用安全事件发生之后,在很短的时间经内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媒体就会对该事件进行报道,最近几年的地震、食品安全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的发生都是像网络客户端这样的移动传媒终端率先报道的。对这些事件的报道,说明了向移动媒体终端这样的新兴媒体的网络传播能力。例如,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在一段时间刺激了受众对食品安全卫生的关注,引起了人们对相关科学普及的浪潮,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公共安全事件进故宫新兴媒体的报道或者说传播之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引发谁的全面科学知识普及,这一影响力说明了新兴媒体的传播能力是巨大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把握好科学技术最前沿的东西能够切实提高传媒终端的收视率。同时也是大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传媒终端的受众群体主要扩大,其传播和服务的范围也会随之加大。

3.3充足的资金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造成人才移动传媒成为广告指定播放器的原因是除了人才队伍不足之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节目的制作经费存在严重的不足。在很多移动传播机构中,由于制作科普类节目,其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低,因此,其一般都不会被重视。这种情况的存在就导致了广告商对科普类节目的直接投资数量不足。对传媒机构来说,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资金的额投入,这是保证移动传媒终端科普类节目更新的重要保证。此外,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缺乏展业的科学技术人员,移动传媒终端的节目既不能顺利的播出,也不能及时的更新制作。

3.4保证社会效益提升社会大众科学知识素质是一项十分系统的社会性工程,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其中。移动传媒作为新兴的媒体之一,传播科技知识,提升社会大众素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虽然社会大众的科技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始终相信移动传媒终端还是应该将普及科学知识作为发展的中级目标去做。

4结语

科技传播篇7

关键词: 新媒体技术 科技馆 科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那这种新的媒体形态对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究竟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研究发现这种影响是巨大而积极的,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新媒体技术使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的传播形态发生巨大改变

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是“传播源――传播通道――受众”的经典模式。在这个模式里,传播者是清晰、居于控制者地位的,内容由传播者生产;通道是半开放式但却是受控的,传播方向是单向的;受众是被动的,是基于统计学的、大量的、相对统一的,模糊的、难以辨认的群体。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确定了传播的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然而,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却打破了这种原始形态:

1、由通道式传播转变为点对点或点对面的直接传播。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传播形态,新媒体的传播完全省去了传播通道,由信息源直接到受众,传播程序简化,传播过程简单。如数字科技馆的发展为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搭建了虚拟平台,拥有媒体终端的观众均可成为这个虚拟平台的受众。新媒体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多,网络的开放性和自由性让更多的人选择了网络大众传播的形式,博客、论坛,网络社区可以让来自各种阶层的人们自由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3月底,中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当中,有2.7727亿是3G用户,占全部用户的24.20%,有8.1739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8.1739亿个新媒体终端能成为任何一种媒体活动的受众面,而其中之一都有可能成为一个传播点。这种传播方式彻底动摇了传统传播“三步曲”方式,使得科技馆的科学传播变得更加容易。尤其是新媒体出现后,你可以是网络媒体的信息接收者也可以是利用网络媒体来信息的传播者,传统意义上的传播者发生了变化,信源也会改变。

2、由单一传播方式转变为复合传播。新媒体出现前,科技馆科学传播的方向是单一的,方式也是传统式的。新媒体的出现使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既可以以实体展示方式进行传播,也可以以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还可以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传播方式的多元化提醒我们,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的策划理应考虑到为庞大的新媒体受众提供可直接点击的、富有趣味的、科学的信息源。

3、由受限传播转变为无限传播。新媒体的传播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所受束缚,新媒体的终端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空间上反复浏览信源,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终端用户都可以成为新的信源,进行反复传播,这种暂新的模式使“无限传播”成为可能。时下,网络、qq、微信、微博等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青少年学生中作为载体的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手机普及率更是普遍,手机已不再是单一的通信工具,而是与外界互联互通、获得信息、交换信息、信息的平台。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中除了建立广泛而富有内涵的虚拟科普展项外,还可将科学的理念、科普展品、科普知识嵌入到游戏中、摇一摇中、qq中,在学生闲暇的时候,通过玩手机实现传播目的。新媒体技术为科学传播装上飞翔的翅膀,从此科技馆的科学传播将遨游在无特定时间和空间上。

二、新媒体技术使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的传播内容发生巨大变化

新媒体技术没有普遍应用之前,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无非都是进行传统展项展览,科普展品展示,实验、体验项目的实施,科普表演剧的演出,科普讲座的组织等等。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成熟,上述内容已远远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

1、数字展品越来越多。数字展品是新媒体时代科技馆开展科学传播的必然选择。近年来科技馆的展品中大量涌现出多媒体展品,可分为演示类,如3D影院、人体漫游等;触摸类,如流水墙、人体循环等;参与类,如虚拟足球、踩金鱼等;混合类,如人类进化、模拟驾驶等,这些都受到青少年们喜爱。无论这些数字展品对科技馆展示教育内容的改变是对是错,数字展品在科技馆各项展品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已成不争的事实。

2、虚拟展项开始出现。相对于数字展品而言,虚拟展项的出现要复杂的多,这是基于实体展项而言的、运用数字技术加工的、通过网络传播的教育活动为虚拟展项增加了新的内容。目前,部分省市级科技馆已经建立了数字科技馆虚拟平台,并已投入使用,且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点击人群,这为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数字化提供了条件,使得拥有多媒体终端的受众可以在任何时候轻而易举地浏览虚拟展项,达到科学教育的目的。

3、复合型展品大受欢迎。传统的科普展品以声、光、电、机械等展示数学、物理、化学类知识为主要内容,都是一些物理、化学现象的现实反映,深受青少年朋友的喜爱。但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日臻成熟,一些新的展示手段越来越受到观众的青睐,尤其是多媒体技术的视觉效果为人们提供了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可能看到的效果,为此在一些传统展品中充分融入这种展示方式,是展示效益最大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复合类展品应运而生,由传统的机电类展品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展项、展品所展示、演示的物理、化学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展品给观众产生了一个新的兴趣点,观众在进行参与体验操作的同时,还感受到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不但明白了眼前的科学原理,还能引起深度思考,这正是科技馆教育的目的所在。

可见,新媒体技术的普遍应用促进了科技馆展示内容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质的飞跃,是发展概念的变化。

三、新媒体技术使科技馆科学传播活动的传播效益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开展科技馆校科学传播活动是为了让社会各个人群参与科技馆教育、感受科技馆教育,并从中感悟科学,启迪智慧。但传播效益不取决于组织者的主观意愿,而是取决于观众对活动的认知度,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对这种认知度可能大大增加:

1、覆盖面积无限放大。从新媒体技术的特征看,它的传播没有边界,它的辐射不受时间限制,它的覆盖不选择人群,目前,几乎所有的国家和地区都与互联网连接,网络传播打破了国界限制,实现了全球化传播。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科学传播活动显得更加方便快捷。

2、传播速度大大提高。新媒体的传播属于即时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是传统媒体难以比拟的。新媒体相对传统的信息平台,信息流程短,受制约因素较少,因此,信息的传播过程启动非常迅速、便捷、灵活,的信息时效性强,更加凸显出新闻求“新”的特点。科技馆科学传播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使科学传播的速度驶入了高速轨道。只要有新的展览内容,有新的传播要素,在新媒体的支撑体系下,快速传播即时实现。

3、传播费用大大降低。基于单个传播活动而言,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信息传播,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产品制作成本造成挑战。从科技馆的实体与虚拟展项费用投入上看,虚拟展项的费用投入便显得微不足道。以“伦敦爆炸案”个案为例,市民威廉・达顿拍摄了手机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照片很快进入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力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与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威力,几乎没有发生任何费用支出。

4、社会功效几何增长。由于覆盖面大,传播速度快,传播费用低等缘故,新媒体技术使得科技馆科学传播功效倍次放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为社会传递了正能量,成倍占领了虚拟领域市场。同时,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这些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做了贡献。

科技传播篇8

关键词 科技传播;品牌意识;品牌建设;经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70-02

科技传播,将科学的理念引入传播中,用“多元、平等、开放、互动”的观念理解、对待传播的内容。“指除科学的生产环节以外的其他所有科学活动过程,包括科学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以及在整个社会中的传播”①。

“没有信息,就不可能有发展”②。在信息化的今天,信息的传播对于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企业经济创新的发展起到了深刻的影响。我国当下经济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科技传播促进。本文以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研究科技传播的现状以及对企业创新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策略使科技传播在企业经济创新发展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1 科技传播的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科技传播与传统的传播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特征。如传播更加迅速、载体多样化、成效大等特点。

1.1传播更加迅速

信息网络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信息的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公众能够更便捷、更迅速的实现信息的共享,传统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电子化,使得公众能够更快的参阅相关的科研信息,了解相关动态。特别是医药方面,各类疾病的治疗方式、治疗成效,以及哪个医院的治疗效果最佳,公众不论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到自己需求的相关信息。

1.2传播载体多样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技术的应用让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传播不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更重要的是现在网络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移动网络的应用,使得信息传播的载体多样化。

全世界目前每年发表 400~500 万篇科技论文和出版 50 多万本科学著作,每天有 900多件专利问世③。这些内容如何让受众接受,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企业面对不同的受众群体选择不同的传播方式,传播方式的选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创新及其各方面的发展。

科学传播改变了旧有的传播方式,使得现代传承方式多样化,科学化。它沿袭了旧有传播式的功能,通过声音、图像、等信息,潜移默化中影响这公众的消费取向。

1.3传播效果突出

科技传播突破了空间与地域的限制,通过多样的载体使得信息在更广阔的范围传播,实现了更广范围群体的资源共享,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创设了很好的信息的支持。

科学传播从最初的单向传播过程变成了科学共同体、政府组织、媒体、教育机构与公众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由少数个人的事业变成了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科学传播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对于企业的经济创新起着越来越深刻的作用。

以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与科协的合作的惠民活动,让这两个医院获得了更好的信誉,获得了众多的受众的认可,为他们的更进一步的发展赢取了无形的资产。

2 科技传播现存在的问题

科技传播是一个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现在科技传播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依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2.1品牌建设的意识淡薄

企业的生存与消费者的选择息息相关,由于科学传播的影响,公众对于企业及其产品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各种传媒的影响,很多企业都习惯于自己专研做技术,而没有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其实做好市场不仅仅需要自身过硬的技术,同时企业也应该注重宣传、推广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否则还是呆在深闺人未知。在现在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品牌就是价值,就是一笔无形资产。就目前来看,当前市场存在品牌意识淡薄的问题,但一些企业为什么不愿意为品牌建设投入更多呢?

2.1.1广告投放的费用过高

目前市场上企业投放广告的前期投入过高,企业出于自身盈利的目的,不愿意过多的投放广告。而且有很多企业还存在认识误区,认为企业广告的投放仅仅是在做面子工程,而没有把其当作是关乎企业存亡的大事来抓。

2.1.2企业没有认识到品牌的市场效益

认为品牌推广并不能够给企业带来实际好处,没有看到企业的形象背后巨大的无形财产。

2.1.3企业缺乏科技传播的人才

很多企业将其内部的报刊、杂志、网络作为品牌推广的全部,品牌推广的渠道不畅。传播语言专业化,内容枯燥,无法引起公众的兴起,缺乏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无法实现对公众素养提高的作用。

2.2缺乏制度保障

1)二医院、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内部都未形成明文的科技传播规章制度,没有从规章上支持科技传播,没有赋予科技传播人员应有的地位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无法全面地发挥作用,打消了他们的积极性。传播流于形式,缺乏内涵,在传播过程中知识的误传、传播内容和受众需求脱节;

2)科技传播人才的缺乏。以二医院、长庚医院和玛丽亚医院为例,他们的传播仅限于原有的传播方式,缺乏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及传播人员。

2.3科学传播内容的科学性与受众素养之间的矛盾

科技传播并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同时,它还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乃至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影响。这些影响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主宰着传播者命运和决定着传播能否进行,其中受众的素养也直接影响着传播的效果。

3 加强科技传播的措施和策略

科技传播促进取得企业经济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对这一现状,应积极转变思路、寻找对策,让科技传播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经济创新。

3.1重视科技传播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3.1.1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保障科技传播的顺利实施,并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由科协牵头组织的“健康三晋行”、“耳鼻喉311援助计划”、“关爱女性行动”,参与医院的各科室医务人员在院长的带领下,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广泛开展健康科普知识宣讲和义诊服务,得到了各界的好评。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增强公众自我保健意识,在支持援助科普惠农会员和经济困难群体同时,为建设健康山西贡献力量。

通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公众的健康素养,有助于公众形成良好的就医观念。医院向广大的受众传播了相关的医学知识,在方便公众、服务公众的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利于医院的发展。

3.1.2制定完善科技传播制度,培养专业传播人才

要为科技传播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关的制度,明确其义务与权力,确立去在企业中主人翁的地位,同时为其提供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奖励,以多种形式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尽力为其营造良好的环境,进一步调动科技传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后背人才的培养,为企业的经济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3.1.3政府也应重视科技传播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提供优秀的科技传播人才

增加资金投入,强化科技传播的力度。拓宽资金来源,以确保科技传播的投入。科技传播并不单纯传播科学和技术,同时,它还是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乃至文化背景、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的影响。科技传播者应当寻求整个社会的支持,将科技传播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互动,利用科技传播收集客户反馈,争取将工作做好,用自己的服务赢得更广泛的消费者,这样也为企业进一步的经济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3.2科技传播针对不同的受众选择合理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3.2.1选择何种方式进行传播

在传播过程中,不同媒介的选择就意味着不同的传播方式及传播符号,也会导致媒介中时空上的差异。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传播,直接影响到传播的效果,因此对于媒介的选择十分关键。媒介主要分为两种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包括网络媒介),其中印刷媒介的费用低、易携带、穿阅率高,适合深度传播。“印刷媒介,它们无需额外的接收终端,保存性、携带性较好,成本较低,传阅率高,适合深度传播。在各种大众媒介中,电子媒覆盖率最高,影响力最大,包括电视、电台、广播,其中尤以电视为甚④。”如在农村地区进行医疗技术的推广,选择广播和杂志的效果相对较好。这直接影响宣传的效果和成本控制。

3.2.2面对不同受众如何选择传播内容

针对不同的知识层面和文化素养的受众传播的内容是有所差异的。而这一差异是由受众的接受能力决定的,因此选择传播什么样的内容也显得非常的重要。对传播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

3.3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普

科普工作直接影响国民整体科学素养,而这一工作除了需要政府各个方面的积极工作外,还需要鼓励企业参与,建设场馆设施,在介绍自己企业的文化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科学知识。不论对企业自身的发展,还是整个社会的进步都是非常有利的。

4结论

总之,科学传播是整个社会发展的血液循环机,使得我们的生活充满生机活力,对企业经济创新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政府应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改进不足,让科技传播为企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尹兆鹏. 科技传播的哲学意义: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4:1.

[2] WALLACE. Electronic Information: New Opportunities for Rice Scientists [J]. International Rice Research Notes, 1999,24 (2): 12-15.

[3]翟杰全. 科技传播:迈向新的纪元[J]. 新视野,1999,5:36-38.

[4]陈佳贵,金碚,黄速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科技传播篇9

我国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特别是以政府作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体,实行统一的垂直组织管理。这虽然有利于国家总体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推动我国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应有作用,但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这种传统的缺乏灵活性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问题重重。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研、教育、推广缺乏协作,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造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农业院校教育培养农业技术人才,农业科技推广组织传播应用科技知识,提高农业效益。三者都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主体,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增强三者之间的沟通合作,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各自的作用。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传播分别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独立管理,相互之间缺乏有效地沟通协作,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研发出来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实际生产活动中。

(二)传统运行体制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和传播范围,都是由政府决定,作为农业经济市场主体的农业生产者和农业企业的意志并没有得到体现,自上而下单向式的传播,使农业信息传递和反馈存在障碍。农业科技单位的研发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农业市场供求的重视,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不少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大量的研发成果缺乏传播推广价值,得不到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业科技研究投资不足,投资途径单一。农业科技传播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所以政府投资是投入的主要途径。“我国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支农支出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为66.7%,而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仅为12.3%,财政各项农业支出中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在财政农业总支出中的平均比重虽然仅为0.9%,但其对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方差贡献率却达到了20.6%。”上世纪8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2%,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而当时农业发达国家这一数值已经达到5%[3]。因此,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对农业科研体制进行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农业科研经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历史负担较重,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然较大。许多研发机构缺乏资金保障,科研人员得不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相应的待遇,人才流失严重,影响农业科技的创新工作。

(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业科技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在发展中国家位列前茅,不少农业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平均每年产生上千项农业科研成果,但是最终应用在实践生产中的科技成果却很少,带来的经济效益也较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推广度只有20%,而发达国家这一指标已达到70%—85%,究其原因,首先,受体制的局限,现行的推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受市场经济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传播推广体系一度出现了“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整个农业传播体系受到严重冲击,推广网络遭到破坏。其次,部分政府部门急功近利,短期行为较多,要在较短的科研时间里拿出成果,导致农业科技成果成熟度差,影响转化效果不好,还有一些成果根本就不能转化。

(五)基层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建设不足。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长期深入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一线农村进行科技推广传播,是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排头兵,是与广大农户密切联系的最佳媒介。但是由于基层工作艰苦,工作条件差,基层工作人员待遇低,正常的生活难以维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缺乏高业务水平和素质的推广人员,基层推广工作者普遍只有中学文化,知识结构老化、单一,又缺少教育培训,缺乏科技创新精神,很难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要求。“有资料显示,截止2007年底,全国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县以下推广机构编制内人员还在继续减少,基层人员素质与国家要求标准差距较大,经费保障状况有所改善,但保障水平不高,设施落后[4]。

二、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阶段。经济全球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农业现代化重要支柱之一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体系必须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制度创新。这里,我们总结、提炼杨凌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成功经验,学习借鉴国外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方面的实践,上升到体制与制度建设的高度,提出解决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宏观管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条件下,产品生产要受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影响,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立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市场型”的农业信息传播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传播的创新主体要适应市场的农业科技需求动态,推广主体和应用主体要关注农业经济的市场需求动态,从而实现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的产业化。政府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原则,制定相应的优惠措施,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积极参与农业科技传播体系的建设,调动农业企业的资金、人力、市场销售优势的发挥,扶持农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强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各传播主体的联合,推动跨地域、跨行业的农业科技传播主体间的合作,协调各传播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拓宽农业科技传播的市场范围,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多元合作的市场机制。另外,根据市场的要求,对公益型传播组织及主体,实行奖励与竞争机制,规范市场型农业科技传播主体的经营活动,规范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的运行机制,要用政策和法规手段促进行业自律和公平的竞争机制,保障国家的利益不受损害。

(二)大胆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信息传播体制。借鉴国内外新型传播模式的经验,打破中国传统单一的行政推广模式,整合资源,优化农业科技的传播主体,重视农业高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已经农业企业、农业协会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逐步优化到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发展与市场相结合产教研一体化的传播机制。建设完善健全的政府为主的农业技术传播系统,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中正确引导、协调管理的作用,建立农业科研高校、企业和农业协会等在农业科技中的传播子系统,形成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由政府出门,支持鼓励发展各种类别、形式的农业科技传播组织,并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使其在发挥自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优势互补,推进其相互之间的合理竞争,与整体协作,形成上下统一,互相联结的综合的多层次的农业科技网状传播结构,进行农业科技推广传播工作。增强科技传播服务内容的多样化。围绕生产中的技术咨询像产前和产后进行服务延伸,拓展咨询服务涵盖农业发展和农民需求的全过程。不仅提供生产技术咨询服务,还提协助农民选择生产项目和技术结构调整,进行市场预测,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对农民提供职业技术培训和科普讲座。把农业科技传播工作推社会化,分为公益型、市场型,根据不同的类型,进行技术传播定位。由政府设置的农业科技传播部门承担公益性的农业科技普及、试验示范工作,实行免费政策;对于有较高市场效益的农业高新技术,则鼓励农业企业和农业协会进行技术的传播工作;形成国家支持和农业市场导向相结合的传播体制。

(三)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投资结构,实施投资多元化。农业的特殊性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村科技传播是一项长期的公益性投资,除了国家应该加大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大力发展多种投融资渠道。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靠国家对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支持,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的发展需要,公益性的人才、技术、资金毕竟有限,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农业生产者,也很难完成所有农业科技传播活动。因此,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体制建设还需依靠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投入,利用银行的金融优势,鼓励农业科技由无形转化为有形资产,发挥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的资金力量,保障农业科技传播工作的有效进行。

(四)加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队伍的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技术传播服务。我国目前的农业科技传播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知识结构老化,不能适应农业科技传播日益多元化的服务需要。必须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传播队伍。实行“农技人员资格准入制”,建立严格的培训、持证上岗、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促进人员优化配置,合理流动[5]。促进科技人员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努力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划拨专项资金,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使其农业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得到不断更新。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技术人员,进行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农业协会建立利益风险的共同体。对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科研人员,予以经济和政策上的优惠,推动农业技术适应农业发展的需求。

科技传播篇10

关键词 农业科技传播 快乐 体现

abstract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happiness in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finds happy factor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mmunication,and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on 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happines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happiness materializing

农业科技传播目的帮助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本质上是实用和快乐的混合物,对其传播理应体现出技术性和快乐性的统一。但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过多强调技术性,忽略了快乐性。这种不统一导致农业科技传播在手段上比较呆板、生硬,缺少灵活性,尤其是在大众传播上的表现更是简单,仅仅是将农业科技信息直接移植到媒体中,无法充分利用媒体特点的生动展示农业新技术,吸引农民的关注。

快乐至少以两种方式在农业科技传播中发挥作用:一是快乐能激发对农业科技的激励作用,提高农民接受科技的积极性,在分享农业科技成果的意义上具有快乐性;二是对农业科技传播的自身构建。wWw.133229.COM快乐很大一部分的来源是农业科技传播方式具有创造性和新颖性。从这两种方式来看,农业科技传播与快乐有着一种很高的正相关的关系。加强快乐研究是农业科技有效传播的应有任务。

一、快乐因素的分析

究竟如何才能使快乐成为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心情,社会学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在《群体社会心理学》一书中认为:任何的人际关系,皆可藉由互动过程所获得报酬和代价的交换而得到解释。报酬包括物质性的及能满足对方心理需求的语言或非语言活动,如好的感觉、声誉、经济收益、情感满足;代价是指对方不想蒙受的损失,如时间、金钱、精力、焦虑。在人际交往互动的关系中,人们通常期待高酬赏低代价的互动。将社会学的酬赏——代价理论衍生到传播领域,农业科技可从酬赏和成本代价之角度来阐释传播的快乐性。

快乐=酬赏/代价

这个公式表明农业科技传播的快乐性取决于酬赏和代价这两个主要因素。

1、酬赏。快乐程度与酬赏成正比。酬赏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问题是有关量的问题:获得多少?①即农民通过科技手段,增产增收,改善生活的程度。收入越高,农民越快乐。但农业科技是有风险的,由于农业受自然条件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比如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一些农业科技能否带来预期收益还很难说。因此,确保收入增加是农民快乐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二个问题的关于质的问题:价值多少?②价值客观上也是能衡量的,亦即农民掌握科技手段后,帮助自己、服务他人,外界给予的肯定。由于科技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需要培训和钻研才能熟练掌握,这一掌握过程既是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通过科技创收获得他人的尊重的过程。

2、代价。快乐程度与代价成反比。当农民要付出很多的财力以及心智努力时,甚至在实施农业科技行动中产生焦虑时,意味着所要付出的代价很高,快乐性很低。代价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代价。由于农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理解科学技术的能力也偏低,如果一项技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消化才能掌握,造成精神上耗费过多,自然无快乐性可言。二是物质代价。如果新技术需要投入的费用较多,农民会因经济负担过重,也只能放弃。可见,精神代价和物质代价过高是农民对科技接受性低的重要因素。

显然,农业科技传播使农民产生快乐感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增加酬赏;二是减少代价。

二、快乐的体现

农业科技传播应当以最大化农民的快乐度为目标。对快乐的阐述很多,社会学的酬赏——代价理论从增加酬赏、减少代价两个方面给予阐释,而哲学快乐大师边沁更直接提出测算快乐的指标,这些都为农业科技传播快乐性的体现提供了启示,农业科技传播快乐性的体现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实施。

1、树立农业科技大传播理念。快乐意味着观念的更新。农业科技大传播体现单一性和综合性的辩证统一。单一性反映单纯的技术领域,综合性反映技术领域与经济、流通等其它领域的联系与融合。即农业科技传播内容不但只是技术,更应该传播技术之外的内容。农业科技大传播观的产生有其实践和理论根源。实践上,农业科技已不再是局限于小范围内生产领域的传播,而是一种大传播。它体现在:一方面,农业科技产生不是孤立的,是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大环境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应用已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领域与农业科技实施都有着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的联系。因此农业科技有效传播必然与其它领域的融合越广泛、联系越紧密。

农业科技大传播观要求传播内容从传统的“专”转向现代的“博”,扩展农业科技传播的视野,使科技传播具有较好延展性、适应性。基于此,农业科技传播需调整传播理念,从思维的多元性、视角的开阔性出发,加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兼容性”,与科研、行政、供销、金融、企业、媒体等部门通力协作,从单纯技术传播扩展到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及市场等多领域,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实现生产、技术和市场的有效链接。这种大传播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面、完善传播内容,使农民切实体会到科技致富的快乐。

2、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原则。农业科技传播应明确地把“人”作为传播的中心,实现技术与人的并重,技术是为人服务的,技术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人关心程度。多从对人的理解出发,给予农民以情感上的关怀和理解,这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也抓住了以人为本的关键和核心。

事实上,农业科技传播不仅是技术的变化,更是内心深处的变化;不仅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反思农业科技传播的接受性低的问题,农民接受习惯是重要原因所在。实际上,习惯在农民接受科技传播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阻碍力量,其表现一是喜旧厌新的保守习惯。农民深受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养成了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习惯。在这种封闭的惰性心理和惯性思维方法下,农民失去一些东西比获得一些东西感觉更沮丧,农民对快乐要求是维持现状而不是改变现状。表现二是趋易避繁的认知习惯。也就是说,人在接受信息时总是竭力避免复杂,追求简单。而任何一项农业科技都具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农民受文化水平限制,在这种规避复杂认知的习惯下容易形成短视:对农业科技缺乏了解,缺乏接受新技术的远见。

贯彻以人为本的传播原则应把尊重人,提高人作为传播的根本准则,既在适应农民旧习惯的基础上构建新习惯。旧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轻而易举可以克服的,它依靠教育来逐渐摆脱旧习惯的蝉壳。可见,教育实质是快乐的起源,实施“远”、“近”结合的传播模式是加强教育体现快乐的有效手段。农业科技“近”传播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快乐,“近”侧重尊重人,从近期的技术传播角度出发,探寻适应农民旧习惯的传播手段。如树立典型。通过典型的成功,使农民内心深处受到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撞击,这种撞击,会使农民旧习惯发生动摇、破裂,使他们成为新技术的支持者和参与者。典型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向农民展示新技术,给农民带来快乐的真切可感的程度,不可感受的快乐是无意义的。因此培养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成为典型的常用手段。从村民中选择有一定影响力、有一定文化的农户进行点对点的具体指导,培养其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示范户,而由示范户形成的科技意见领袖,其传播更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进而吸引其他村民的效仿,产生连锁反应,最终形成科技的普及。相比于抽象的讲授形式,在农闲季节,不定期地组织农民参观科技示范基地,并现场讲解农业技术。这种实地参观形式直观,便于农民理解,难度相对要小。农业科技“远”传播起到间接促进快乐的作用,“远”从长远考虑,侧重提高人。加强对农民的基础知识普及和教育,构建农民正确认识科技所需要的理性和能力,在农民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农业科技传播会更容易、更有效地完成。在巩固专家指导,媒介传播等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外,积极探询新的培养模式,如农民的定向培养。

3、高酬赏和低代价的传播目的。高酬赏和低代价是农业科技传播目的,也是快乐的直接体现。如何实施这一目的,根据边沁提出的快乐指标,可从传播强度与纯度两个方面论述高收益、低投入。

农业科技首先注重传播的强度。强度指农民使用新技术实现酬赏满足时产生的快乐强烈度。③强烈的差异主要是由欲望差异造成的,塞托夫斯基把人的欲望依次分成个人舒适、刺激和社会舒适三种。不同欲望本身带来的快乐强度也不同,快乐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个人舒适、刺激和社会舒适。具体到农业科技传播中,个人舒适指农民生理需求,即渴望减轻劳动强度的欲望;刺激指如何将科技从枯燥转换成趣味,使农民感到新奇、兴奋、挑战;社会舒适指通过科技的掌握获得身份和地位上的满足。由于每一项农业新技术都是以改善劳动条件,减轻劳动强度,增产增收为目标的,因此,农业科技传播在满足个人舒适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在满足刺激和社会舒适欲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农业科技传播通过改进专业培训班、讲座等传统的传播方式,将其与奖励、竞赛等新的手段结合起来以提高刺激性。

其次是农业科技注重传播的纯度。纯度指农民获得快乐的代价最小化,也是指快乐实现时的满意程度。④如果农民得到科技快乐以增加经济上付出为代价,快乐的满意程度大大降低。但农业科技实施是有一定的先期投入的,也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性,这些风险带来经济成本增大。因此,农业科技传播一方面,通过内部努力降低成本,尽量选择资源重叠率高的技术进行传播,以新技术、合理选用材料来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从外部寻找资金保障,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如近年来的“公司+农户+基地”农业科技传播新模式中,由公司提供给农民先期投入所需要的农药、化肥等物质,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农民则按市场价略低价售予公司,规避了市场风险。或鼓励农民参与农业科技风险基金。目前许多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它可以为农户采用新技术所需要的费用垫付资金,产出后归还本金,适当收取技术指导服务费,如遇到自然灾害或其他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损失,由基金承担部分风险,规避了自然风险。

注释

1.2 [美]杰弗里·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