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息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4-02-07 18:1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保信息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保信息化建设

篇1

一、环境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环境保护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历史任务,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国务院在《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金环工程’,实现‘数字环保’,加快环境与核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实行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要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在利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推动环境保护的同时,努力借助技术手段,特别是信息化技术手段,从整体上改善环境保护条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动环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通过环境信息化,建立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控、生态保护和核安全与辐射环境安全等信息系统,有利于实时收集大量准确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支持。通过环境信息化,突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保障环境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有利于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增强环保执法能力。通过环境信息化,建立环境实时监测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有利于对环境突发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对事件的影响程度和危害性做出正确估计,有效地进行指挥处置,保障国家环境安全。通过环境信息化,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更好地收集和公开环保信息,有利于开展政府与公众互动,保障公众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更好的保障公众权益,调动和发挥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共事业的积极性。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2020年)》要求按照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站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断把我国信息化提高到新水平。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彼此融合、相互作用,不再是单纯的环保管理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把环保系统的工作和社会上相关工作联系在一起,共同推进。环境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新,更是政府管理流程和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变革,提升的是整个环保系统的行政效率和业务能力。

二、环境信息化取得的成绩

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经过十多年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

在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方面,国家环保总局先后了《环境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国家环境信息“十五”指导意见》、《环境信息管理办法》、《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总局电子政务职责分工》、《国家环保总局应用软件开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要求按照统一规划、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原则开展信息化建设,为环境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在管理机构建设方面,通过各级环保部门的努力和依靠重大项目的带动,基本建成了国家、省、部分重点地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实现了环境信息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2004年,成立了以总局局长为组长、各司一把手为成员的国家环保总局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在办公厅设立电子政务处,统一领导、规划和管理环保系统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工作。

在基础网络建设方面,已建成覆盖全国省级环保局和121个城市环保局的卫星通信专网,连接至全国87个自动水质监测站,实现了总局与各省级环保局之间电子公文无纸化传输。已初步建成连接31个省级环保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5个计划单列市环保局的环境信息广域网络系统。

在政府门户网站和内部办公平台建设方面,90%以上的省级环保局已建立本地环保门户网站,相当部分地市级环保局也已建立网站。各省级环保局以及大部分地市环保局已建成局域网办公系统。同时,国家环保总局政府门户网站以政务信息公开全面为突出特点,连续获得“中国优秀政府门户网站”,总局内网电子政务综合平台以应用系统集成为特色,被评为全国“办公自动化典型应用系统”。

在应用系统建设方面,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针对环境质量管理、环境统计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排污申报管理、排污收费管理、规模化养殖厂管理等环境管理业务的实际需求,组织开发了业务应用系统,提高了环境管理工作效率和规范性,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三、环境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国家信息化发展总体要求和环境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网络覆盖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信息传输与资源共享的需要。我国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已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现有环境信息传输网络仅覆盖到省级环保局和部分地市级环保局,随着环境管理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环境数据实时传输、信息资源共享的要求将越来越高,网络的覆盖范围、传输速度和稳定性等还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

环境信息资源尚未得到全面有效开发和共享。多年来环境管理工作积累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但这些数据库的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应用比较分散,缺乏规范化,功能上还局限于简单的查询和统计,环境数据尚未能全面有效转化为可用信息资源。同时,部分地方和单位对环境信息化的要求认识不足,出现各自为政、封锁闭塞的现象,导致“信息孤岛”的出现,成为我国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

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环保部门许多核心业务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尚待开发。环境信息化建设与运行维护资金比例失调,缺少系统建成后的更新维护和人员培训等应用能力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造成环境信息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应用的脱节。

环境信息标准化建设和整体规划工作亟待加强。环境信息标准规范建设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环境信息标准体系。标准的制定、更新相对滞后,不同部门采用的数据格式和标准不统一,为数据进行后期处理带来很大困难。环保总局虽然制定了代表环境信息发展规划的“金环工程”项目,但至今尚未立项,影响了国家整体环境信息系统的建设。

四、环境信息化下一步工作要点

环境信息化工作要认真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二十四字指导方针,全面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体系,近期主要抓好以下工作:

加强管理机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环保总局对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建立和完善各级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要充分发挥各级环境信息化管理机构的作用,加强业务科研、财政规划、协调监督“三种能力”。在国家环境信息化总体要求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统一规划管理,建立合理的运行约束机制,防止各自为阵、重复建设,促进信息开发,资源共享。

做好环境信息资源规划。要利用信息技术,紧密结合总局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开展总局GRP(GovernmentResourcesPlanning,政府资源规划)研究。通过GRP研究及实施,全面实现总局政府资源的集成和整合,优化政务业务管理流程,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和公众服务效率。

加强基础网络建设。要加强环境信息基础网络系统建设,重点建设总局与省级和副省级环保局广域网络系统、国家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系统和国家重点流域水质自动监测数据传输网络系统、重点核设施辐射环境监测系统;要加强网络系统资源的整合和网络安全的管理,坚持建设与整合并举,建立体系先进、宽带高速、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全国环境信息网络系统。

加快系统应用开发。要遵循统一的开发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开发新的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并集成到应用平台,整合现有环境管理应用系统。要重点进行环境基础数据库、环境科学共享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反恐应急数据库等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系统信息与交换平台及环境数据中心,提高环境信息资源共享程度和利用水平。

提高环境信息服务能力。要继续加大环境信息服务力度,以总局机关内网电子政务综合平台和环境信息广域网络为依托,开发和集成各类应用系统,建立总局和环保部门内部信息门户;以政府门户网站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在线办事功能,为公众提供“一站式”环境信息服务,开展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推进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建立环境信息标准体系。要在充分吸收借鉴相关领域成熟的标准规范和实施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和构建环境信息总体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应用支撑标准、应用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管理标准六大标准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环境信息化、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

完善环境信息安全体系。要积极应用数据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安全检测、数据备份、双路供电等技术,保证网络环境下用户身份的可靠性,增强系统的安全性,建立可信任网络体系。同时,要建立并执行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体系,为环境信息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篇2

关键词:环保法规;有害物质;物质管控;环保信息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工业迅速崛起,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有害化学物质也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与生活。产品中有害物质被媒体频频曝光,极大地损害了企业和国家的声誉,比如苏丹红事件、塑化剂事件、毒跑道事件、重金属污染等。如今,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关注产品的基本功能之外,环保安全更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舍近求远,放弃国内廉价的消费品,转投国外消费品的怀抱,火热的代购、海淘以及日本马桶盖等国人买遍全球的现象,都与国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安全、健康等品质的质疑有关。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打消人们的疑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环保信息化理念的引导下,建立符合企业现状和可预见未来发展需要的信息化系统至关重要。

1环保法规下企业的应对乏力

欧美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曾面对严峻的环保问题,由此制定了系统的保护环境和有害物质管控的环保法规。比如美国的《消费品安全改进法》,对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限量、召回、强制性追溯标签等作了要求;欧盟的《废旧电气电子电器指令》和《电气电子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以及《化学品的注册、评估、授权和限制条例》(REACH),规定了生产者责任,要求在电子电器产品中标注含有10种有害物质,即铅、镉、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以及4种邻苯二甲酸盐,并规定了这些物质含量的最高限值。为了促进国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满足人们对于环保、健康、安全等高品质产品的需求,中国工信部会同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环保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等部门联合印发了《电器电子产品有害物质限制使用管理办法》,它规定了铅及其化合物、汞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六价铬化合物、多溴联苯(PBB)、多溴二苯醚(PBDE)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有害物质的限制使用的措施。

2环保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产品环保管理主要有以下3个阶段:①通过传统检测进行报告管理的初级阶段;②依据经验和数据库进行产品风险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后,通过针对性检测和信息收集进行管理的中级阶段;③对整个供应链进行原材料化学物质信息收集、核验和全面分析,判定产品是否满足合规性要求的高级阶段。企业进行环保信息化建设时,要制订适用于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整体解决方案。环保信息化必须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之上,才能进行有效的分析管理,虚假信息将给分析管理带来灾难。为了应对这种风险,必须开发出信息准确性的核验方法,在该通道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关卡,防范虚假、错误和不合格信息的影响,修复信息不全可能带来的风险是环保信息化建设的保障。信息安全是企业的关注重点,特别是以研发为主的企业,信息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进行产品环保信息化建设关乎企业产品信息的安全,关乎供应商信息的安全。当不能合理地处理信息安全和信息适度公开的矛盾时,信息化建设只能是空中楼阁。依照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法规要求,供应链要进行信息传递,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都放在同一个平台上。

3产品环保信息化建设之路

3.1降低风险

环保信息化系统收集、整理现有物质、用途、特性和材料风险等相关信息,并建立法规数据库。在生产之前进行产品合规管理和风险预测等,帮助企业改进工艺,降低产品中存在的风险,使系统拥有完备的追溯体系。

3.2有效降低成本

信息化的管理系统可以进行产品合规分析,有针对性地出具产品物质分析报告,替代传统的产品检测报告,大大节省检测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3.3提高效率应用环保信息化系统后,有专业环保法规服务商为法规数据库更新,REACH约每半年会公布一批SVHC高度关注物质,目前已有168种,2020年将达到500种。通过系统管理,可规避不合格料的使用。WEEE、ErP,水足迹,碳足迹,塑料足迹等要求也将通过系统得到满足。

4展望

篇3

同志们,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深入分析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刚才会议表彰了全国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我代表环境保护部向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谦虚谨慎、再接再励,不断提高,希望各单位认真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推动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基础,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化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力量。充分认识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加强环境保护、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当中的重要作用,对驾驭信息化,以信息化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全球信息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信息化正在全球范围内向更深的层次、更广泛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作为生产的要素,进入再生产的全过程,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推动传统经济向新兴经济的转型,信息化水平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发达国家充分把信息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深入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美国实现从“笼子上的国家”到“网络上的国家”的重大转变,欧盟完成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整体转型,日本实施从工业化赶超到信息化赶超的战略转化。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信息化工作,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环境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主动顺应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采取有力的措施,深入加以推进,对环境保护充分发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阵地作用,推动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建设服务型机关的重要手段。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政府的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环境保护电子政务作为环境信息的重要领域之一,承担着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能,通过电子政务这个载体推行网上办事和政务公开、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提高环境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既开辟了新的为社会服务的途径,也便于广大人民群众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目前环境部门政务公开等领域还不够广泛,网上办事的能力还不够强,服务相对滞后,不能完全适应环保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对推行电子政务创造更好的条件,有利于提高环境服务网络化办事便捷化程度,有利于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建设更加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型政府。

(三)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环境管理、科学决策和提升监管效能的基本保证。环境问题是世界问题的复杂体,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环境利益冲突、矛盾冲突的结果,是一个多层次、多纬度、多视角的复杂问题。从经济角度看,涉及三次产业的各行各业和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从社会角度看,涉及行政机关、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和家庭生活的多个方面;从技术角度看,涉及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学科领域;从业务管理角度看,涉及到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总量控制、环境影响评价、执法监督等业务的管理;从人文角度看,涉及生态文化和伦理道德;从国际角度看,涉及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国家外交和国家安全等等。环境信息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任凭原有的人工模式势必捉襟见肘,难以为继,只有通过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实现环境信息的采集、传输和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赋予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的水平和能力,推动各类环境问题的有效解决。实践证明,环境信息化是环境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 境各个领域的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是环境管理决策的基本保障。离开环境信息化,势必影响环境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制约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

(四)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成熟,条件具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历史性转变、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等一系列崭新的理念,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环境保护的战略定位,给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环境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信息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先后制定了“九五”、“十五”、“十一五”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指导意见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二是组织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环境信息机构;三是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有较大的发展,已经初步建成涵盖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环境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保局和五个计划单列市的环保局,广域网络性,除以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环保厅和多数地级市环保局都已建立门户网站和局域网办公系统;四是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系统形成一定的规模,组织开发了环评质量的监测、污染源的监控、环境应急管理、排污收费、污染投诉、建设项目的审批、核与辐射管理等一批业务应用系统。

所有这一切为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力条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些部门和地方的领导不够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还存在着边缘化的倾向,工作机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够,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数据资源不能共享,基础能力薄弱,网络覆盖面不足,传输能力偏低,机构队伍不够健全,全国还有三分之二的市级环保局、环保部门没有信息中心,整个系统的人员不足千人,对这些问题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创造条件,尽快加以解决。

二,进一步明确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定位和目标任务。

环境信息化建设要始终紧紧围绕环境保护的主要任务、服务和推动环保事业的科学化发展,为环保优化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提供更好的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围绕环境保护的中心工作,实施信息强环保的战略,加快推进信息化与环境保护业务工作相融合,以信息网络设施和能力建设为基础,以环境保护电子政务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效能为核心,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运用环境信息资源,提升环境保护监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坚实的保障。

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5年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合理顺畅的工作机制,环境信息网络覆盖全国,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整体完善,环境信息化与环境业务紧密融合,重点核心业务全面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和广泛共享,环境信息服务覆盖环保业务的全流程,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信息服务规范化,基本构建数字环保的体系。

要实现上述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紧紧围绕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四个转变,着力强化“三种能力”,完善“三个体系”,抓好“一个重点工程”。

第一,实现四个转变,继续深化和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这样一个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三是从各业务板块支撑体系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移,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强化三种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环境信息化的水平。一是强化统筹规划的能力,即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突出重点又兼顾全局,确保环境信息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使信息化建设有序推进;二是强化基础能力建设,完善网络设施,扩大网络覆盖的范围,提高信息化的传输能力,丰富采集内容,增强采集的实效,提高系统利用效果,满足环境管理业务应用的信息需要和需求;三是强化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建设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互通平台,形成统一管理、分布储存、合作共建、资源共享的工作布局。

第三,完善三个体系,不断健全环境信息化服务的保障机制。一是完善业务应用信息体系,实施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工程,促进信息化与环境管理核心业务的融合,推进各业务应用板块的优化和协同,提高环境管理的效率;二是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加强标准规范的先导和基础作用、基础地位,将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纳入环保科技标准体系,按急用先行、全面推进的原则,尽快建立健全;三是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建立有效的环境信息安全等级保障制度,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建设网络信任体系,制定环境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第四,抓好一个重点工程,夯实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国家环境信息的统计能力建设项目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基础工程,将为国家、省、市、县四级环保部门的信息化基础网络和部门应用系统服务,不仅是完成污染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也是今后信息化整体推进的重要支撑。在环境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项目的实施是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突破口,将对环境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产生重要的影响,各级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与项目实施的领导,做到领导到位,责任到位、资金到位、措施到位、监管到位,注重廉洁自律,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如期完成。

三、切实加强环境信息建设的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各级环保部门要高度重视,强化保障措施,扎实加以推进。

(一)加强组织保障,环境信息化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各级环保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和业务司局的主要负责同志都要高度重视,环境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与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指导,加大组织协调的力度,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二)健全工作机制。一是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完善管理机制。环境信息化工作由环境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办公厅统一协调,业务部门提供需求,信息中心具体实施。贯彻这个会议,一项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这些基础设施、这些系统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原来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节约开支,反对铺张浪费,使国家有效的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健全运行机制,建立信息维护分析负责制,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保证环境与信息的统一管理;三是完善信息共享交换的机制,在统一共享管理的模式下,建立合理的环境信息内容,外部信息资源共享的交换机制,保障环境信息的共有和利用。同时,在不影响泄密的条件下,大部分环境信息都要公开,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给各有关部门使用。

(三)加大资金投入。环境信息化周期长,投入高,各级环保部门要重视资金投入,理顺投入的渠道,建立稳定的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对国家和地方环境信息化建设分别纳入国家和地方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取得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篇4

[关键词]城市环境保护;信息化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6-0507-02

城市环境的保护作为一个重大的建设项目被列入城市规划队列中,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生产力,若要使城市环境建设取得可观的成效,信息化的结合是不可或缺的,但环境保护信息化工作中的信息化框架和发展理论有待于完善,对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不足之处,更高效开展我国现代化环境保护工作。

一、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越性

1、对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支持和加强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关键组成结构,影响着城市环境的改善情况。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状况下,互相联系起来的工厂企业信息化,城市环境信息化通过共同发挥作用,补充结合,共同对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比如,在城市环境信息化项目中,其中有一项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该项目经过建立完善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体系,政府相应策略支持体系,整个过程的控制管理体系等以提高建设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这样一来,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水平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从而促进我国城市化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城市环境保护项目中,防控和治理污染是一个关键项目,因此成为了城市各级环保机构的重点研究项目,对污染进行高度管理,这就需要将信息化运用到城市污染防控治理工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相关系统的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意识到,环境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个需要使用高端技术的进程,同时需要的是一个社会化的历程,这就要紧跟时展步伐,将最新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已经在实施的环境管理控制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加入使得我国城市社会以及环境的进一步和谐发展。总之,作为国家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是国家以及各个省级环境系统发展的基石,而且还可以作为信息源头对环境管理系统进行监控和优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加强我国综合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2、对我国城市环境发展的推动作用

城市环境信息化城市环境保护以及优化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首先,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策略的逐步实施,不仅可以打破环境管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性,尽最大可能保障信息系统获取环境信息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设计控制策略时,能够有效采用和处理信息系统所采集到的环境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处理,从而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有科学性和可实施性。其次,环境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布局高效的城市环境监测系统,以在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变化时,及时通过相应信息监测系统进行预报,以使得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基础层面上保证城市环境的安全性。在城市环境建设进程中,普通公民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以往的环境保护系统很难满足环保部门与城市民众的有效沟通与交流,采取民众的意见进行环境建设。而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实施,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环保部门与城市公民的互动性,从而共同决议出对城市环境建设最有效的建设方案,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管理的合理性和高校性。

二、现阶段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成功实例

随着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逐步加强,我国有不少城市成功地实施信息化管理取得了卓越的城市建设效果,值得借鉴。在我国九江县,由于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城市里主要设有沙城工业园和赤湖工业园两个大型的新型工业园区,而且其工业门类较为齐全,有钢铁、建材、医药、化工、采矿、纺织、电子、食品等多种类。期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环境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管理,以满足城市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重要目标。而且该县将环境保护进程与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相结合起来,使得城市经济在优越的城市环境建设下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其城市管理策略进行调查研究得知,该城市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相关环境管理部门始终依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将环境保护工作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从多个角度搜集信息,以自动化的环境监控系统为第一步,采用高科技检测仪器组合,积极研究符合城市自身实际上的相关技术设备,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不利于环境的进程进行监控和处理在线自动监控系统的作用日益显现,能力建设突飞猛进,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切实履行了环境监测的工作职能。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平台投入使用之后,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工作的高效管理,增强相关部门的环境决策支持能力,基本实现环保信息化。

三、现阶段我国城市环境管理信息化的改进策略

1、强化环境保护信息化,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自动化监控

增强环境应急工作水平,对污染问题进行有效的预警工作,进行这项工作的系统是依靠计算机技术作为基础,围绕GIS为核心,把数据库技术作为技术支持,准确掌握环境监测数据,科学判断环境形势,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和污染状况。在危险废物管理方面,通过建设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信息系统,为危险废物区域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另外,还要运用监控系统全程在线的进行监测,观察环境治理设备的工作状况,核查和统计各项环境数据,为环境执法和环境管理提供有效凭据。要想使得城市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还需要实施过程监控,因为这样的全程监控,有效的保证了环境保护治理设备的正常工作,防范了污染企业的违规行为的出现。全程监控系统真正的的发挥了监管功能,维持和巩固了污染物减排的效果,对整个市区的环境水平改善意义巨大。这样一来,还有效地遏制了污染企业的违法行为,强迫企业自觉的控制和管理好环境治理设施,保证了这些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了守法理念,增强了相关企业的环境管理能力。

2、建立城市环境保护综合信息管理系统目前,信息技术发展迅速

计算技术正在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增强,这就为城市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综合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有力前提条件。建立环境保护管理综合系统可以对现在各种环境管理数据和审批内容实施全面的整合,引入先进的信息化理念.还可以对城市环境相关企业进行征费管理,违规处罚管理和项目审批管理,以及信息数据统计,企业申报和应急指挥等内容实施全面具体的整合,这样一来,就会有效提高城市环境保护的信息化管理进程。

四、结束语

应当继续深化对环境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一是从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向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转变,在建立先进的监测体系和完备的执法体系的同时,建立全面的信息化支撑体系。 二是从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向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转变,加快实现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 三是从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向整体推进和业务协同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原则下更好地兼顾和统筹环境管理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 四是从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向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转变,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我市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 魏俊辉.浅谈生态城市规划及城市环境保护[J].科技创业家,2013,03:204.

篇5

关键词:环境信息化 环境管理 环境决策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显著,环境问题已经逐步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如何不断提升我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成为体现环境监管现代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此背景下,环境信息化开始了探索的脚步,利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多元化作用,实现环境数据的集中管理、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再造、信息的挖掘与共享、数据资源的关联与整合,提高环境保护核心业务的工作效率,是环境信息能力建设需要完成的阶段目标,对促进环境保护管理和决策水平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分析

根据《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暂行)》文件要求,为了解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实际需求,摸清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省环境信息中心自2009年开始,就每年组织一次对省市县三级的环境信息化现状调研,通过几年的积累,基本掌握了我省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现状,并得出如下结论:

1.1 环境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南强北弱的局势,核心业务系统多头建设情况严重我省环境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着密切联系,苏南经济较发达地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起步较早,管理体制和人员配置相对健全,环境核心业务系统功能相对完善,信息服务能力水平较高。反观苏北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部分地区受经济成本的制约对开展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重视不足,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环境信息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成果总体巩固不够,机构、人员队伍不稳定,环境信息基础能力和服务能力较弱,信息化水平受到一定影响。

由于省、市、县三级独立开发本级业务系统,对各自系统分散管理,并没有从全局进行考虑、形成合力,致使业务系统散乱、上下级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对于同一类系统,存在多级投入、重复建设的情况。基层的业务工作人员为满足上级的业务需求往往要使用三、四套同类业务系统进行数据填报,大大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同时还导致环保系统内部数出多门、数据不规范、不科学,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1.2 环境信息化人员配备不足,信息化体制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我省环境信息队伍非常薄弱,信息化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目前省市两级环保部门专职信息工作人员不到50人,很多本应专职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员被其他业务口子借调,导致在编人数众多,实际工作人数严重不足的现象。按照国家标准要求,省级环境信息中心人员数量应不少于40人,而我省环境信息中心实际在岗人员不足10人,地市级实际在岗人员则更少。随着环境信息化需求的快速发展,环境信息工作压力逐渐加大,信息化人才队伍已不能适应我省环境信息工作需要。

由于体制建设的缺失,造成了各地区业务系统长期 “重建设,轻运维,轻安全”的现象,大多数信息系统一次性投入建成后,系统的使用管理职责不清,没有专门的管理运维队伍,也缺乏相应的运维制度,造成系统运行保障和更新换代困难,难以持续发挥应有的效用,环境管理能力和决策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2 我省在推动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提升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水平工作中的探索

为解决环境保护部门“多驾马车拉信息数据”的难题[1],解决好信息共享、平台共用,确保环境保护数据的准确性,我省从09年起就逐步加大了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力度,将信息化的发展主要分解为以下三步:

2.1 科学谋划,做好环境信息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先行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环境信息化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形势,以及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承担的重要支撑作用,研究制定一个高水平的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事关环境保护工作现代化建设全局。因此,我省以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化发展规划为指导,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组织机构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环境信息化建设需求进行梳理,编制了江苏省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明确环境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确保信息化规划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和其它专项规划之间,上下级规划之间都能够有机衔接一致。同时,利用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契机,重新定位全省的信息能力建设发展方向,着重抓好全省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加强各级信息化工作的人员配备,做好环境信息的标准化建设,对业务内容趋同的信息系统归口统建,有效地解决环境信息系统多头建设、无序管理、多系统之间无法衔接的问题。

2.2 优势共享,抓好环境数据服务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的建设环境管理与决策的基础就是贯穿于环境各要素之间的业务数据,许多环境管理工作直接受制于环境信息源,但实际业务工作中却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用一句形象的顺口溜可以形容“上面千条线、线线连到县、表格五花脸、数据在其间、条线统数据、从来不见面”,为什么这些数据不能见面?因为各部门业务工作的目的、统计口径不同,基层工作人员的上报过程中的数据偏差等,都有造成一源多数的可能性。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管理,解决“一数多源、多源并用”的实际问题,使全省环保业务信息转变为“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实现环境数据的集中和共享,成为环境信息能力建设的核心要求。基于这一要求,我省认清形势,着力抓好“两个中心”的建设,加强业务数据源头的梳理,对全省重点污染企业建立一厂一档,追踪污染源全生命周期的业务流程,运用环境监测、监察、自动监控等多种手段进行数据收集,通过应用服务中心向各类业务子系统进行推送,有效的为环境管理和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环保多套业务数据并存的问题。

2.3 探索创新,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优势带动环境管理和决策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数据和应用服务中心为抓手,将环境管理的核心――数据源进行梳理和整合后,如何让管理和决策者理得清、说得明当前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有效避免存在的环境风险问题、提高管理和执法效能,是我们信息化工作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省积极探索最新的计算机技术,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对最新的技术成果进行转化:利用GIS技术让多种环境质量数据在一张图上展示;利用模型技术模拟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利用自动监控设施对河流、湖泊、排污口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舆情监控,及时发现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热点信息,为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调整业务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未来,我省还将利用物联网、传感器以及卫星遥感影像分析等先进技术,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加强有力的信息服务保障。

现在,我省环境信息化已经形成了全方位的自动化监控与预警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三级环境信息业务协同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智慧环保”的先进理念,环境信息化发展由此迈上崭新台阶,成为环保事业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汪彬彬.信息共享――提升环境保护的统筹力.《中国环境管理》.2011年第3期.

篇6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 资源共享

一、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构架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基本组成为后台著录管理、前台共享服务两个子系统,该系统呈现为分布式特点,实现了单位之间科学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能够联网其他的节点单位,建立起了环保档案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共享环保档案。同时,为单位及社会公众等提供了开放式的环保档案目录查询检索,使其具有面向大众的特点。

(一)环保档案的科学管理

环保档案管理人员主要应用环保档案著录管理子系统,使用的是管理员身份、分布式信息的管理、环保档案的分类管理、环保档案的元数据录入模板设置、设置环保档案的访问权限、环保档案的归入档案管理、环保档案的审查体系、公开新闻信息的、对网络访问的统计分析、对共享系统提供检索等。

(二)环保档案系统的分布

在环保档案进行建设的时候要主意的就是系统的分布,环保档案共享系统存在于环保部、环保部直属机构、省环保厅、市环保局等。其中包括环保档案的信息共享系统、各部门已存在的档案管理系统。这样就可以完整将整个系统清晰的整理在人们面前。除了对系统的分布要注意之外还要注意的是信息化的整理以及分布,在信息化的整理之中我们发现,就是因为现在信息越来越多导致了资源管理出现错误,很多时候更是信息错乱,信息遗漏等严重问题多次出现,所以对信息的整合十分重要。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分布于各级别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由各级环保档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环保档案信息资源。

二、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

在建设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平台的时候要有一个合理的规范,在整个的信息化管理的思路上,规范就是给建设者一个计划建设的方向。所以在建设的时候要注意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一的逻辑

分布在不同部门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组成了整个服务体系,为了方便系统之间的相互操作,其业务规则都要在逻辑上统一。

(二)统一的服务

在环保档案系统服务体系下,为了方便用户访问,任意一个共享节点都可以交换其他环保档案信息资源,查看系统内所有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目录,用户可根据权限进行访问,也就是说,在权限允许的条件下,一个节点可以任意共享其他节点。可根据目前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的相关规定对具体的部署应用进行系统的完善。例如长三角正在进行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发展规划。环保档案部门应积极应对,尽快将档案信息的共建共享纳入整个发展规划之中。

(三)开放的服务

环保档案系统可以容纳不同类型与结构的档案信息资源,并配合档案资源的更新与补充,体现了服务的开放性。新加盟的节点可以被无线接受,从而可以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已有的投资,集成了跨部门、跨平台、跨区域的系统。目前,珠三角各城市政府信息网和档案信息网已建成运行,档案信息共享所依赖的设备与技术发展迅速,为档案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客观条件。

三、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模式

在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建设的时候要考虑到的就是模式的运用,要合理的规划符合人们生活习惯的模式,也要准确、有效的将档案信息资源输入里面,所以模式的运用就是很关键的。满足环保档案的形成者、管理者和使用者,这三个主体是环保档案的基本要求,这样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可以方便地到达使用者,促进环保档案的高效利用,所以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是很重要的,要充分合理的将信息资源管理中的安全、有效、快捷、方便的保存,更是要将环保档案中准确的特色表现出来。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包括了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访问,更包括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著录、归档、审查与管理等过程。在整个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中尤其不能少的就是资源完整建设这一个特色,所以完整的将信息输入,能够共享就是对环保档案的一个建设方向。在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目标下,我们要采用分布式的软件架构,其一,实现各部门环保档案资源的安全管理;其二,利用网络互操作实现各节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目录交换共享,在建设信息化平台的时候就可以完整将信息输入在平台里面,由于我们建设的共享资源的平台,在对人员管理方面就要更加的严格。在越来越多的虚假信息的时代,资源共享也就意味着信息的流失以及虚假信息的机会增加,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注意的就是对进入人员身份的一个合理证明,在进行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规矩进行资源的共享。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具有一般信息资源共享所遇到的问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也同样具有显著特点,它是国家和社会有的历史记录。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高科技产品,我们更加应该发展它,使其尽快的运用到社会中。

参考文献: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economic growth has brought increasingly severe and complicated environment pollution. The environment manage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anagement mode can't meet the actual needs any more. So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informationization by using high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and necessary choice for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us realising technological supervision of pollution resources and scientific assessment of environment influence, promoting enterprises' discharge with standards and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and ensuring safety of environment.

关键词: 智能环保;监控;应用

Key words: intellig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supervising;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15-02

0 引言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社会环保意识有待提高、企业大规模开发以及江河跨界污染影响问题的日益显现,环境管理形势不容乐观。传统的环保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环境保护的实际需要,因此,利用高科技手段,将环境保护和信息化有机融合已成发展、进步的必然需求和必然抉择。和本文意在探索如何通过智能环保的建设与应用推动环保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实现对污染源的科技监管、环境影响的科学评估,促进企业达标排放,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保障环境安全。

1 环保信息化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环保信息化基础建设已初具规模,传输网络已基本形成,各类应用系统已建成,信息技术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一是建设了环保部门业务管理系统。国家环保部根据要求,统一开发如排污收费、污染源管理等应用软件,地方环保部门统一使用并传输数据,实现国家对地方情况的实时掌握与管理。地方环保部门除应用国家相关软件外,还可根据自身的业务需求,开发应用相关的环保软件系统,实现对环保工作业务流程的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二是建立了大气、水环境及污染源现场端的自动监控系统。各地环保部门根据地域实地情况,建立大气、水源地、主要河流环境状况自动监测系统,在“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完成了监控中心的建设、企业端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的建设及联网工作。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实现环保部门对环境情况及污染排放情况的实时掌控。

全国的环境信息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程度仍然较低;信息资源较为分散,资源尚未完全共享,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系统太多,功能交错不便使用,有待整合与开发;信息管理体制不顺,信息标准化建设较为滞后等等。

2 智能环保的概念与建设方案

2.1 智能环保的概念

智能环保是物联网技术与环境信息化相结合的概念。“智能环保”是“数字环保”概念的延伸和拓展,它是借助物联网技术,将各种先进的感知设备包括各种传感器和测量仪表,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各种网络设备进行连接,将感知设备获取的信息实时传输到业务平台,应用于各类环保业务系统,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业务系统的整合,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智能。

2.2 智能环保的建设方案

2.2.1 环保部门应提高认识,按照建设标准与要求全面推进环保物联网的建设与应用

首先,环保部门应理清思路,统筹规划建设,并建立可行的运维模式,以保证建设完成后系统持续可用。其次,应根据环保物联网建设的作用及运行条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与人员。

2.2.2 科学建立环保物联网

首先,根据实际,确定建立应用的范围,按照发展的技术要求,细致规划建立任务。其次,建立完善相应的技术规范与标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与权威性。包括数据格式标准、传输标准、数据计算方法、系统运维管理规范等。

2.2.3 推进现在环保业务系统整合与升级

目前,从国家环保部到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建设与使用的环保业务系统种类繁多,功能交错,数据资源分散,造成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情况,也不利于数据的应用与分析,无法真正提供综合智能决策功能。需要从上到下,实现数据资源和系统的全面整合。

首先,各地根据自身的环保业务实际,建立完善唯一的数字环保管理平台。国家环保部统一建设的系统软件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与各地方的管理实际仍有差距,因此,各地应建立完善一个唯一的管理平台,通过清理、整合原有的业务子系统,全面纳入各部门的工作业务流程,实现信息化管理。包括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机动车排气监测信息系统、移动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移动环境执法系统、协同通信、移动办公、环保审批管理、环境数据中心建设、环保应急指挥中心建设等。

其次,推进业务系统数据格式标准的建立与应用。国家环保部到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应根据日常业务监管的要求,制定上报的数据格式,下级环保部门只需按照上报的数据格式要求,实时或定期通过自身的管理平台提取生成数据包传输到上级部门即可,不需要再重复使用多套功能类似的业务软件。

2.2.4 以现有大气、水环境、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为切口,加快建设智能环保

目前,各地大气、水源地、主要河流环境状况自动监测系统、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监控中心的建设与运行已趋于成熟,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完善现有系统,加快建设智能环保。

首先,加快推进支撑环保物联网建设和应用的产业链。智能环保的实现需要各种高端传感器、智能分析仪表、核心软件开发软件,应通过政策及资金的支持,促进提高相关技术研发水平和产业发展。

其次,加快建设水、气、声、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特别是核与辐射、危废、医废等危险源全方位监测的自动监控系统,从而能够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全面反映环境风险和质量的状况和趋势,成为防范环境风险的有效保障。

第三,完善各类环境监测指标自动监控系统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数据的实时传输,解决对偏远地段、危险地区等环境情况的掌控。

3 智能环保的应用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的智能环保,通过全方位的环境质量和污染要素的监测、监控体系建设,为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可大大提升环保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因此,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智能环保的应用。

首先,制定完善各种法规政策、管理制度、配套资金等,保障系统运行与管理。

其次,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各方力量,扩大应用范围。

第三,加强数据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合法性,同时,加强数据挖掘,充分发挥数据价值。通过多措并举,切实提升应用水平和领域,全面实现环保管理智能化。

参考文献:

[1]王玉庆.加快环境信息化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J].信息化建设,2006.

篇8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发展动力,一方面来源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来源于环境系统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自成系统,同时又是军事医学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两大系统环境是军事医学环境、信息资源环境。此外,军事医学和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军事任务的需求牵引、科学技术的发展驱动和系统自身的演化运动是军事医学发展的三大动力,军事医学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环境、医学环境、其他科学技术环境等;信息资源的系统环境包括经济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等,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包括军事医学环境、信息科技环境、经济环境、信息资源环境。其中,军事医学环境为需求环境,信息科技环境为驱动环境,经济环境为支撑环境,信息资源环境为本体环境。

1 需求环境为军事医学环境

满足军事医学信息需求,支撑军事医学发展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目标,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外在牵引力和发展推动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指的是根据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和用户需求,调整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重点,进行军事医学特色资源的整合、组织与揭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职能任务随着军事医学任务的演化而不断变化,因此军事医学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需求环境。

军事医学的发展需求主要来源于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应满足军事斗争卫勤准备、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卫勤保障的信息需求。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根据军事斗争卫勤保障的需求,军事医学应加强战场急救医学、三防医学救援技术和装备的研究、海上后送平台和装备研究、加强信息化诊疗装备研制。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当今军事力量运用的重要方式,反恐怖战争卫勤保障成为军事医学的新任务,反核化生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重点,防生物恐怖的卫勤保障是军事医学的难点。军事医学应提供相应的医学保障,扩展军事医学研究的范围,从以往单纯的战伤救治研究向多领域扩展,提高应对多种环境危害和恶劣环境条件的救治能力。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就是要突出保障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和非战争军事行动迫切需要的信息资源。

2 驱动环境为信息科技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同时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信息科技环境包括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以及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两类。信息科技环境主要是通过输入科学理论、技术方法,提供操作平台和设施等,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支撑和促进力。

(1)影响军事医学发展的信息科技

科技发展是军事医学的发展推动力,决定了军事医学的科学可能性和技术可行性。信息科技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研究成果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军队战时卫勤中,卫勤组织指挥自动化系统、野战远程医疗系统、创伤救治信息管理系统、伤病员后送系统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决定着战时卫勤的保障能力;信息化战争中,高功率微波、电磁脉冲武器等信息对抗武器所导致的人体生物效应是军事医学需要解决的新问题;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为军事医学基础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2000年,美国国防部颁布的《国防科学技术战略》指出,未来新一轮军事革命将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为支撑,以达到掌握战斗空间态势的目的。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要密切关注现实战时卫勤和未来军事革命相关的信息技术,搜集、组织、加工这部分信息资源,以支撑军事医学中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研究,为打赢未来信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卫勤保障提供强有力的信息资源支撑。

(2)影响资源建设发展的信息科技

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资源存储及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演化进程。影响图书馆的信息科技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存储技术、信息资源检索技术、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

信息存储和传播等信息技术影响了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改变了图书馆的馆藏结构,促使馆藏资源由纸本资源向电子资源的转变。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也经历了从纸本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到纸本与电子资源并存、并逐步向电子资源为主的过渡,馆藏资源由实体资源向以商业数据库为代表的虚拟馆藏发展。资源检索技术的发展提高了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从最早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出版的《医学索引》到联机信息检索系统MEDLINE,再到网上免费生物医学数据库PubMed,军事医学文献检索工具经历了文摘、索引等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阶段、网络信息检索三个发展阶段。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射频识别技术RFID技术、移动设备技术等促使信息资源服务方式的阶梯式进化发展,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除了对信息资源本身的优化,也包括对信息资源服务的优化,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资源服务延伸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等移动终端设备,进一步提高了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并配合信息服务的提升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种类、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3 支撑环境为经济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必须以资金作为基础,采购资金是维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存在和发展的重要社会环境,也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赖以生存的条件。采购经费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实践所需的资金,是保证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不断得到优化的重要物质条件,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除了依赖于馆员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取决于资源采购经费等物质支撑条件,采购经费是否充分直接决定着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效果。

信息资源的采购经费数量可反映出特定时代或国家信息资源优化的水平。横向比较国内外的专业图书馆强馆,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其馆藏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基本与其采购经费投入成正比。2013年,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采购经费达3.7亿美金;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采购经费1.3亿元。2012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资源采购经费为4600万元,且每年还有_5%的固定涨幅,解放军医学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经费只有约1500万元。与国内外医学强馆采购经费上的巨大差距,成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最大掣肘,在资源价格不断上涨的经济形式下,有限的资源采购经费使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需求更加强烈。

4 本体环境为信息资源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一种,信息资源建设的演化和发展必然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和作用。信息资源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影响体现在资源建设基础理论、信息资源建设实践、文献共建共享实践、信息资源建设环境的发展影响。

(1)信息资源基础理论

信息资源建设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藏书建设”被首次提出,指的是根据图书馆的任务与读者需求,建立、发展、组织藏书体系的全过程。70年代,藏书的选择、剔旧等开始受到关注,书目控制论、藏书稳定状态理论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重大影响。藏书结构理论在70年代后期得到初步应用,指的是图书馆藏书体系中,不同藏书成分、不同收藏水平的馆藏的组织形式、相互关系及其在馆藏的比例,包括藏书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复本结构等、藏书结构设计等。80年代,“藏书建设”发展成为“文献资源建设”,指的是依据图书情报机构的任务与服务对象、整个社会的文献情报需求,系统搜集、加工、组织、管理文献资源,建立具有特定功能藏书体系的全过程,文献资源建设有了学科化趋势,并获得了独立的学科地位。90年代至今,信息环境产生巨大变化,网络迅速发展,“文献资源建设”深化为“信息资源建设”,指的是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信息进行有机搜集、加工、组织的活动,数字资源建设成为研究热点(包括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数字化信息资源的建设、数字图书馆的运行模式等)。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基本也分为藏书建设、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建设3个阶段。

(2)信息资源建设实践

信息资源建设实践主要资源的搜集、检索、组织和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馆藏建设从传统的文献搜集、整理、编目、图书馆管理等向知识服务、信息管理领域拓展,数字环境下知识组织与揭示的方法、知识单元的自动标引与检索、数字资源的采集、保管与利用等得到迅速发展。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为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提供了数字化、网络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伴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元数据等研究的深入,网络信息检索的出现和网络信息检索工具的研制成功,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进入基于大数据挖掘的深层次信息信息处理与检索的高级发展阶段。

(3)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信息资源优化的重要内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基本与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同步发展。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既承担国家生物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共建共享的任务,也是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的主导机构。

1983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开始编制《全国外文生物医学期刊联合目录》,收录高等医药院校、医院、科研单位、中华医学会、军队医学院校及科研单位的生物医学信息资源。1998年,CALIS全国医学文献信息中心成立,建立了高等院校医学文献联合保障体系;2000年,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成立,负责收藏理、工、农、医各学科的信息资源,面向全国开展科技信息服务。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主要是代表军队医学图书馆系统参与全国或地区图书馆网络的建设,与军队系统医学图书馆进行联合采购与资源共享。军内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成立,通过召开全军医学期刊工作研讨会,制定了全军医学情报网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服务规则,开始实施军内医学图书馆的馆际互借;1993年,《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目录》出版发行;1998年,“全军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协作网”正式成立,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和各军医大学图书馆负责全军外文期刊的协调订购以及联合目录的编制。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始于21世纪初,2000年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与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达成协议,《全军生物医学外文期刊联合数据库》并入《全国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2004年参与CALIS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

(4)信息资源建设的环境

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是信息资源建设的子系统,因此信息资源建设环境是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的系统环境,与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对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优化系统产生直接影响。

用户信息需求模式。数字环境下信息获取渠道与便利性不断提高,以网格、云计算、语义网、本体与关联数据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开启了E-Science时代,用户不再将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首要来源,更习惯使用搜索引擎检索数字资源,希望图书馆能够整合各类异构的信息资源,通过关联、语义、逻辑推理与可视化手段辅助知识发现与科学研究,满足其问题结构及知识边界模糊、无法使用明确的检索式的信息需求。用户需求决定图书馆的服务模式,而服务模式又决定资源建设模式。军事医学信息资源建设同样面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这种变化,军事医学信息资源体系要从集中式向分布式、从平台化向工具化转变。

篇9

    关键词:环保档案信息;开发;对策

 abstract: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developing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of environmental documents are disclosedbased on presentmanagement situation ofdocumental and filemanagemen.t three aspects on countermeasures areput forward to improving the level of filemanagementundernew situ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documentary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环保科技档案管理的现状科技档案本身是科技知识的载体,它蕴藏着大量的科技成果、科技专利和高新技术等科技信息,是一种丰富的信息资源。环保科技档案是在环境科学研究和环保科技开发以及应用推广过程中形成的,是环保科技事业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是继续为环保科技服务的可靠依据和必要条件。随着环保科技的不断发展,环保科技档案的存储利用以及现代化管理越来越引起各级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近年来,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环保科研机构—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对本院科技档案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整顿,将过去分散管理的科技档案统一集中管理,整理并新建科技档案1000多卷,完成了建院30a来科技档案卷壳的更换。并着手进行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装修了90多m2的档案管理专用库房,使办公用房和库房分开,投入10多万元购置了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型密集架以及计算机,建立健全了科技档案归档、接收、整理、保管、借阅、统计、保密、鉴定销毁、库房管理等规章制度。在部分业务内容和环节上开始使用计算机管理,如标题著录、编目、编研、办公事物管理等。据了解,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科技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以及现代化管理程度在云南省环保系统内处于领先水平。

    2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1)思想观念守旧,科技成果档案在管理利用上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有不少领导干部认为档案工作很简单,只要保管好档案实体则行,无需开发;还有不少科技档案工作者观念保守,安于现状,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生产部门的事情,没有认识到科技档案信息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开发手段落后,新型技术应用不到位。

    档案室的服务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你来我往的室内阅览服务仍是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的主要形式,虽然编制了开放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和其它检索工具,但这些检索工具一般都是内部使用或者使用者上门使用,使用范围较小,利用效率低。多数档案室的编研工作没有提高到突出地位,重保管而不重开发,档案部门提供的信息仍存在分散、零乱、缺乏系统性等问题,经过系统加工的信息产品数量极其有限,其提供方式单一、透明度低,开发信息资源的手段不能满足现代化的需要和档案利用者的需求。

    (3)环保科技档案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也制约着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开发。有些同志是半路出家转行搞档案工作,对科技档案工作一知半解;有些档案工作人员信息闭塞,对社会建设需求认识不清;有些同志可能精通档案工作,但对科技档案工作不太熟悉;有些同志有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经验却缺乏相关理论知识;更多同志则是缺乏科技档案编研知识和编辑能力,难以及时推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档案编研产品,造成环保科技档案信息与社会需求衔接不好。

    3 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对策(1)提高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素质。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所谓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及信息需求的自觉认识。科技档案是一种宝贵的信息资源,档案工作者不仅要有档案的意识,还要有信息意识;不仅要重视维护档案及载体的完整与安全,还要关注档案的信息内容及价值。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档案信息的开发这一环节上来。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加强对档案人员的法制培训教育,使其增强法制观念,处理好保密与利用的关系。环保科技档案工作者要树立科技意识。在知识经济时代,开发环保科技档案信息资源,提高开发水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强学习与实践锻炼,提高档案人员的知识水平,提高从档案中发现信息,将分散于环保科技档案中的信息进行汇集的能力。随着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科技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开发的现代化已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因此,环保科技档案人员在掌握档案专业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加强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英语知识及现代数字技术。

    (2)加快环保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电子政务的推进,使环保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重心向信息化建设转移,单一的管理已无法满足日益强大的信息需求,文件、档案、图书、资料、网络等一体化管理将成为环保科技档案工作发展的趋势。只有实现一体化管理,才能使环保科技档案信息发挥出应有的效应,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应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建立以计算机网络基础的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分析、存储、传递,并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利用,来切实增强环保科技档案信息的利用价值。

    (3)在利用和交流上下功夫,发挥好环保科技档案服务社会的作用。我国的科技档案工作具有许多优势,但是在交流方面是有欠缺的。环保科技档案具有成果性(信息性)和记录性两个方面,科技档案纳入“档案”概念之下,强化了环保科技档案的记录性一面,却淡化了环保科技档案成果性和资料性一面。环保科技档案的成果性和信息性是环保科技档案区别于文书档案的主要特征。这就是说,文书档案在现行阶段保存在本单位的档案室内,供本单位使用就够了,然而作为环保科技档案是远远不够的,它在现行阶段除提供本单位利用外,必须与相关单位、行业进行交流或成果转让,发挥它的成果性和信息性作用。环保科技档案如果不进行信息交流,它的现行价值就会白白地消失。

篇10

关键词:概念和优点 设计要素 应用范围

一、智能建筑及智能化系统的概念和优点

智能建筑(IB) intelligent building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智能化系统是智能建筑的灵魂,也是实现建筑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原则是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功能需求等实际情况,选择并配置相关的系统。

智能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如下几方面优点:

1、创造安全、健康、舒适宜人和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办公,生活环境。

智能化系统首先确保安全和健康,其防火与保安系统为其中重要部分;其空调系统能监测出空气中的有害污染物含量,并能自动消毒,使之成为“安全健康建筑”。 智能化系统对温度、湿度、照明度均加以自动调节,甚至控制色彩、背景噪声与味道,使人们像在家里一样心情舒畅,从而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2、节能

以现代化的商厦为例,其空调与照明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大厦总能耗70%。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能化系统能通过其“智慧”,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或热量)来调节室内的环境,以最大限度减少能源消耗。按事先在日历上确定的程序,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的环境实施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下班后自动降低室内的照度与温湿度控制标准。利用空调与控制等行业的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性也是智能化系统在建筑行业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3、现代化的通信手段与办公条件。

在信息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智能化系统可以让用户通过国际直拨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电视会议、信息检索与统计分析等多种手段,可及时获得全球性金融商业情报、科技情报及各种数据系统中的最新信息;通过国际计算机通信网络,可以随时与世界各地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商贸等各种业务工作。

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要素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宜由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

1、智能化集成系统具有确保对各类系统监控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化管理。以建筑物的建设规模、业务性质和物业管理模式等为依据,建立实用、可靠和高效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以实施综合管理功能。

2、信息设施系统具有为建筑物的使用者及管理者创造良好的信息应用环境。根据需要对建筑物内外的各类信息,予以接收、交换、传输、存储、检索和显示等综合处理,并提供符合信息化应用功能所需的各种类信息设备系统组合的设施条件的功能。

3、信息化应用系统具有提供快捷、有效的业务信息运行的功能。并具有完善的业务支持辅助的功能。

4、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具有对建筑机电设备测量、监视和控制功能,确保各类设备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和可靠并达到节能和环保的管理要求。具有对建筑物环境参数的监测功能。

5、公共安全系统具有应对火灾、非法侵入、自然灾害、重大安全事故和公共卫生事故等危害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突发事件,建立起应急及长效的技术防范保障体系。

6、机房工程内容宜包括机房配电及照明系统、机房空调、机房电源、防静电地板、防雷接地系统、机房环境监控系统和机房气体灭火系统等。

7、建筑物的整体环境目的是提供高效、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适应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环保、节能和健康的需求。

三、智能化系统在建筑中的应用范围及要求

1、办公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适应办公建筑物办公业务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满足对各类现代办公建筑的信息化管理需要。

2、商业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符合商业建筑的经营性质、规模等级、管理方式及服务对象的需求。构建集商业经营及面向宾客服务的综合管理平台。

3、文化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满足文化建筑对文献和文物的存储、展示、查阅、陈列、学术研究及信息传递等功能需求。满足面向社会、公众信息的及传播,实现文化信息加工、增值和交流等文化窗口的信息化应用需要。

4、体育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满足体育竞赛业务信息化应用和体育建筑的信息化管理的需要。具备体育竞赛和其他多功能使用环境设施的基础保障。统筹规划、综合利用,充分兼顾体育建筑赛后的多功能使用和运营发展。

5、医院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满足医院内高效、规范与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6、学校建筑内的智能化系统,其能满足各类学校的教学性质、规模、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业务等需求。适应各类学校教师对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对学习、科研和生活等信息化应用的发展。

7、住宅建筑内智能化系统,其能体现以人为本,做到安全、节能、舒适和便利。符合构建环保和健康的绿色建筑环境的要求。推行对住宅建筑的规范化管理。

结束语

智能化系统在建筑行业中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它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步入信息社会和国内外在加速建筑信息高速公路的今天,智能建筑变成为城市中的“信息岛”或“信息单元”,它是信息社会最重要的基本设施之一。

在我国,目前各级政府亦高度重视,在科研、资金和政策等方面积极地进行支持和引导,使智能建筑的发展朝着系统集成化、综合化管理以及智能城市化方向,健康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GB50314-2006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