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论文十篇

时间:2023-04-05 14:12:24

建筑企业论文

建筑企业论文篇1

日本经济在七十年代末迅速膨胀,通过研究发现日本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将西方强调理性管理的理论与自己本国实际结合起来,努力进行管理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以人为中心、以文化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实现了日本的经济腾飞。八十年代,美国学者对日本企业进行研究,指出企业文化是日本企业迅猛发展的首要原因。于是美国人对自身企业文化进行重新架构,通过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学习、借鉴后,形成了自己注重创新、重视个性的企业文化。这种特有的企业文化使美国企业准确判断新经济发展的方向,抓住信息技术和因特网革命,最终战胜对手西欧和日本,成功实现经济的再次飞跃。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所起的重要作用。

当前,在国外巨型建筑企业尚未进入我国的情况下,国内建筑企业在面对国内建筑市场“僧多粥少”的大环境下已感到步履维艰,那么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建筑企业又将如何应对呢?因此,面临国内外建筑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建筑企业特别是大型建筑企业必须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在竞争中不断发展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企业文化

1)

企文化的概念: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生活信念、企业风俗、习惯的总称。它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众多人的兴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统一起来,是企业长期文化建设的反映。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巨大作用日渐凸现出来,成为企业经营最深厚的基础和最根本的要素。有无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拥有博采众长又独具特色、富有个性化魅力的企业文化,直接决定着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决定着企业的兴衰与成败。

2)

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的结构可分为四个层面,由表及里顺次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各层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是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物质形态表现出的表层文化,它包括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物质基础等企业“硬”文化;行为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也是团队精神和价值观的折射,体现在企业员工行为的价值取向、行动目标等方面;制度文化是塑造精神文化的机制与载体;精神文化是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包含生产经营理念、管理作风、企业价值观、企业道德等构成企业的“软文化”。

3)

企业文化的功能:

(1)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价值导向功能和行为导向功能。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精神的精髓,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教育、影响、熏陶员工,用企业的价值观引导员工,自觉把实现企业价值和实现自我价值联系在一起,使员工和企业间产生价值观的认同和感情共鸣,使员工行为的自我功效得以更大程度的提高,这可称之为“没有管理的管理”,这种管理更具有持久性、更加有力、更加富有成效。

(2)激励功能: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它可以调动与激发员工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物质激励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边际递减现象,来自企业文化提供的精神激励,却是持久的、强大的。

(3)辐射功能: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各组织之间发挥辐射作用,企业文化涵盖的优秀团队精神、崇高的价值观取向、文明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企业内部成员间可起到示范、感染、辐射的作用;同时也会被社会广泛认同,给社会带来很大影响。

建筑企业工地分散,流动作战,条件简陋,生活艰苦。如果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不用企业文化加以凝聚,只能给人以散兵游勇的形象,战斗力、竞争力无从谈起。一个有着强大文化根基底蕴、良好企业文化的建筑企业无论是对员工还是业主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也就必然会在竞争中取胜。

3.建筑企业的文化特点

企业文化因企而生,企业文化一定要因企制宜。建筑企业要建设强大的企业文化,必须要先认识自己企业独特的一面。

1)建筑企业是劳动力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来自农村,员工素质较差,这为企业文化的推广深入带来了难度,同时施工现场的分散性大、流动性强,劳动条件艰苦,亦增加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难度。

2)建筑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一次性和不可逆转性的特点,加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是个工序、工种协同合作的过程,大量隐蔽工程除了有限度的检查外,主要还是靠施工工人的负责和自觉。这就需要企业文化的约束,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素质教育。

4.建筑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文化

1)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指一个企业基于自身特定的性质、任务、宗旨、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为求生存、发展而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基础上,经精心培育而逐渐形成的,并为整个职工群体认同的正向心理定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它是企业行为中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企业运作中作为“无形的手”在发挥作用,这种作用可以渗透到企业行为的各个方面。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除了物质、利益的纽带,还需要文化、道德、精神的纽带。通过企业精神,把企业上下各方面统一协调起来,共同行动,才能发挥企业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在重大工程建设中形成了“拼搏奉献、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把员工的工作提升到奉献社会、造福社会的高度凝聚员工。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相互依赖,互相合作,形成坚强的共同体。上海隧道工程股份公司的企业精神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对员工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团结和促进作用,为公司的发展壮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企业形象:企业形象是社会大众和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整体印象、整体感受与评价,是企业文化构成的综合反映,是企业通过各种实践、多种方式在社会上塑造起来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俗语说人靠衣衫马靠鞍,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已不是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的流向与企业知名度、美誉度有相当大的关系,因此好的企业也需要“打扮”,树立企业形象,导入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吸纳、招收优秀人才,在招聘时可以有优中选优的优势;亦可激励员工士气,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企业形象好,员工会为在企业上岗而感到自豪,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比如,在视觉识别上,建筑企业可将公司名称、标识标志在企业日常办公用品、交通工具、施工场所、工装等视觉载体上,并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着色、统一标识;在行为识别上,要健全规章制度,明确职责统一员工行为;在理念识别上,能够体现出企业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

3)立足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是通过人与人间的相互作用积聚而成的,它需要植根于企业,人的因素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一部分,所以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去建立企业文化。建筑企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劳动条件差,建筑工程机械化程度低,影响工程产品质量因素中的人的因素所占比重很大,这就需要加强员工的素质教育。针对建筑行业工作条件差、劳动强度大、员工收入少的特点,建筑企业要建立“人企合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力”协调和引导人的行为,统一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形成有力的内聚力和吸引力。

4)工地文化:工地是各类建筑工程施工的场所,是建筑企业的基层,亦是建筑企业的“窗口”。工地文化是一种具有建筑特色的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社会诚信、道德伦理的文化现象,它是构筑行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的重要载体,因此建筑企业必须注重工地文化建设。开展工地文化建设,一方面,要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工地配备电视机,建立娱乐室,设置报栏,在工程中开展“青年突击手”、“技术能手”竞赛,树立学习典型等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工地竞赛活动,按竞赛标准进行月、季检查,并根据检查结果实施奖罚手段,做到施工现场标准化、施工安全化,同时将企业精神、宣传口号等具有企业特色的标语图牌悬挂张贴。建筑企业只有将工地文化扎扎实实做好,才能真正使企业文化植入员工心中。

5.结语

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上下团结一致的努力,并以此为基石,树立蓬勃向上的企业精神、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人为本,建设工地文化。唯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积极参与到国内、国际工程承包的市场竞争中,在竞争中取胜。

参考文献

[1] 叶少帅。论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J].建筑经济,2003,(5).

[2] 华荣所。施工企业文化建设—“三点”成一线[J].中国建设信息,2002,(19).

[3] 邓泽洪。实践三个代表 创建工地文化[J].建筑,2002,(8).

[4] 贾春峰。文化力启动经济力[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建筑企业论文篇2

1.1建筑企业经营活动的法律的范畴企业的任何经营活动都必须受限在法律法规的允许范围之内,也就是说,对于建筑企业而言,所有经营活动都不可能离开法律的调整及规范。政府与建筑企业之间法律关系的调整依据《经济法》和《行政法》进行;而建筑企业与相关企业为平等主体,彼此之间的法律关系的调整主要根据《合同法》等适用民商类法律为准则;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包含有财务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方面,而这些职能部门的则须依据《会计法》、《劳动法》、《产品质量法》、《安全生产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及调整。

1.2建筑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法律风险建筑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所需与有关各方的合作、合同等未依据法律规定履行从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又或者由于企业外部的相关法律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企业内部调节没有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从而导致不良的法律后果对企业造成不必要损失的可能性,常见的建筑企业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大量的建筑企业发生法律纠纷。结合实例,从法律纠纷发生的原因上看:一为建筑企业在生产经营的管理过程中发生的的法律纠纷,比如劳工合同的劳资纠纷、工程招标管理所引起的纠纷等;二为建工合同签订、合同履行所引起的法律纠纷,较为常见有工程结算纠纷、工程项款拖欠、工程交工期拖延等没有切实遵照法律法规履行。从这些法律纠纷的案例中不难看出,很多建筑企业对内设的法务部门的忽视,以至于法务部门在企业在生产经营的决策过程中没有发挥到为企业涉及法律审核的相关问题进行把关。因而,建筑企业要想更好地发展与壮大自己,尽可能避免法律纠纷是关键;而在避免法律纠纷的问题上,除了企业自身加强管理、依法生产经营外,企业内部还要培养自己的法务人员,企业一旦存在法律纠纷,内部法务人员跟专业律师相互配合,才能使公司的法务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2.如何完善建筑企业法务管理机制及相关工作

2.1建筑企业法务职能的完善建筑企业内部设立的法务部门应加强科学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及完善制度,在处理企业的法务上的程序与权限,应给予法务部门明确落实。而完善职能过程主要由法务部门、业务部门及企业高层领导三方共同建立,以防范法律风险为主,建立机制与模式完善结合的完整制度。建筑企业的重视与制度的完善,才能使法务部门在企业的法务处理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效应。

2.2推进企业法律顾问机制及对企业法务人员的培养企业应该要大力推进法律顾问机制,规范设置企业法律顾问事务机构,在企业重大投资、重大工程的决策过程中总法律顾问必须参与,是企业在重大法律问题上的避免损失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合同管理制度上,建筑企业应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作用,对合同管理制度制定、重要合同签订、重要工程投标、合同争议处理、变更、中止履行、解除合约及账款催收、追讨等重要法律事务上,通过企业法律顾问的审核、指导,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纠纷,更好的维护企业的利益。建筑企业在法务处理上,企业法律顾问是应对法务管理的方法之一。但法律顾问毕竟不能一一俱细,因此,企业有必要大力培养自己的法务人员,而能否提高法务人员工作能力与业务水平,成为法务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建筑企业法务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基础,更应懂得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建筑行业的专业方面,也要注意企业管理与经济管理知识,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及相关环节应深入了解。才能达到企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融会贯通,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

2.3建筑企业法务工作者的具体工作及角色细节定位在建筑企业中,法务工作者从事着以保护公司利益为责任的工作,因而,法务人员实际上是实至名归的“守护神”。就具体内容来说,建筑企业法务工作人员对法务工作有着多样化的服务方法。例如:法务人员对建筑企业的重大决策可根据法律规范进行利益与法律风险的可行性论证;拟定、修改、审查建筑企业内的各类协议、合同与其他相关法务文件;对某些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事件,以律文形式发表严正声明;法务人员应企业参加经济、行政及民事类诉讼与仲裁等,在最大范围保护企业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法务人员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工作方面,可配合人力资源部门解决人事相关问题,起草与审查劳动合同等。而更重要的是,法务人员对于企业法律问题要懂得区分情况采取法律的处理措施,比如:在对于我方企业已经出现合同违约的情况下,法务人员应迅速与对方商讨解决办法,明确责任后拟定补充协议或理赔协议,以免造成企业更大的损失。关于口头合同,为防止后期纠纷造成证据不足而败诉,法务人员应及时拟以书面合同确定下来。而关于债权问题,对于部分已经存在诉讼过期等问题时,法务人员应积极与对方商议重签还款协议或尽快调解解决。尽己所能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避免企业信誉、经济损失,是法务人员的职责所在与职业素质。

3.结束语

建筑企业论文篇3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品牌建设

1建筑施工企业品牌建设现状

一个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来自于其良好的产品质量和善后服务。品牌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长期积累后得到的自然结果。良好的品牌会提升企业形象,增加企业的绩效,增强员工的凝聚力。有影响力的建筑施工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通过建造各类建筑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型、超大型的标志性重大工程等,在社会上逐步积累了企业的知名度,形成良好的对外辐射力,企业形象不断提升,形成了建筑施工企业特有的品牌。品牌一般由其价值观、管理体系、创意传播三部分构成。在建筑施工行业中,将企业品牌对外主动宣传推介的企业还不多,更多企业的口碑只是在行业内。口碑是企业品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方式,完美演绎企业品牌价值观的建筑施工企业当下甚少。

1.1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内涵

主要包含品牌类型和品牌识别。

1.1.1品牌类型

当前国内市场上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类型相对单一,特别是在大型国有控股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是企业本身的名称,很少有产品的品牌,或某个体系的品牌。尤其是由历史产生的各序列编号公司,其序列编号多少反映出企业的过往:或是部队转制,或是计划列出的。少量的民营企业抓住市场机遇,成立了相应的一些品牌企业。目前在市场上常见的是有企业名称的品牌,如“上海建工SCG”;或是企业名称与子公司联合的品牌,如“上海建工一建集团”等。后者在市场上更易被接纳的是其简称“上海一建”。

1.1.2品牌识别

品牌识别是对品牌类型进行区分后,所反映出的对企业独特标志的认知。社会各届可以通过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的产品,来达到对该企业品牌的认可。特别是标志性建筑、精品建筑及品牌员工的出现,是对建筑企业品牌识别的主要渠道。品牌识别有时也是对专业化的识别,如:对超高层建筑的施工,市场识别结果可能是“上海一建”居领先地位,这是在成功建成若干超高层建筑后市场对“上海一建”品牌的认可。

1.2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形象

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形象,是由社会各界逐步认可,并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被反复强调的一种标志。早期施工企业的品牌形象(其实还谈不上品牌形象),是“苦”、“土”,这反映了建筑施工企业以往技术低下、劳动力技能一般,管理水平不高等的真实状况。反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建筑业就已达到当时世界的颠峰水平,纽约帝国大厦、芝加哥西而斯大厦等百层以上建筑傲视群雄,使建筑业成为美国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今日,随着一大批超高难度建筑的完成,其品牌形象也得以完美树立。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形象由全体员工在各个历史时期共同塑造:(1)超强的技术研发能力。在超高、超深建筑上的作为,对施工工期的掌控,高难技术的攻关与应用,发展到现在的工业化装配的运用、BIM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集成、数字化应用,通过施工技术获取额外超值利润的能力等。(2)超强的过程管控能力。在实施总承包、总集成管理的过程中,体现优秀的过程管理,包括大质量管理、精品创建能力、绿色施工的能力等。(3)卓越的服务能力。充分体现施工企业满足客户心理需求并超越期望、连续赢得业主口碑与后续项目的能力。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蕴涵着提升客户投资价值的能力,这其中也包含了设计能力、优化能力、降本能力、综合能力,以及有灵魂的创意及新颖工艺过程。(4)社会责任承担能力。作为大型的施工企业,尤其在抗震救灾、抗台风、支援落后地区等方面,有担当、有作为、有贡献,是赢得社会认可的极佳途径。(5)媒体关系。大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应善于与各类媒体打交道,利用媒体的介质来宣传自己的理念,赢得品牌声誉。有些企业还会树立公益广告来推进自己的品牌形象。(6)员工成长及员工精神面貌。如果说企业标志、围墙、标语的张贴是硬件,那么员工着装与精神面貌则是软件。有远见、有抱负的建筑施工企业都会有员工的培养方案,让员工成为企业品牌的无声代言人。

2品牌战略的研究

品牌,会给建筑企业带来很多正面效应:方便客户辨识不同竞争力的企业、吸引目标客户;品牌是具有知识产权的,为品牌使用者带来便利和效应;品牌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击溃竞争对手,可以影响业主的行为等。品牌战略,是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赢得客户的主动行为。品牌战略一般可简化为四方面,即品牌定位、品牌聚焦、品牌竞争、品牌传播。

2.1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建筑施工企业告诉社会、业主:本企业是怎样的企业,有什么核心竞争力,与其他企业比较,优势在哪里;它的项目管控能力、服务质量、低成本消化能力、为业主创造价值的能力如何等。即让业主在决策时能够基于对某施工企业品牌的考虑,特别是对质量、价格的感知度。一个建筑施工企业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利于企业在建筑市场上突显,能让客户群和潜在客户群快速地在众多的竞争企业中找到自己,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

2.2品牌聚焦

品牌聚焦,是建筑施工企业出于战略竞争的需要而考虑拥有的品牌数量。一个企业,可以有自己企业名称的品牌,也应考虑在某一个或几个专有市场上拥有品牌。如某建筑企业可以聚焦超高层建筑的总承包管理,在超高层建筑上培育品牌;也可以聚焦超高难度施工工艺的范畴,如多曲面清水混凝土的施工,形成自己的市场品牌。可以说,品牌聚焦也是市场细分的竞争需要和竞争结果。

2.3品牌竞争

当一个品牌诞生后,在市场上不可避免与行业内其他品牌开展公开或不公开的竞争。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要亮出自己的旗帜,祭出自己的法宝,及与其他品牌的区别。这与自己的定位和追求有密切关系。作为客户,关心的是某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区分和差别。故两个不同品牌之间必然产生竞争,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与该品牌的培育过程、发育程度有关。现在市场上同质的品牌很多,品牌带有地域名称的,往往会与该地区的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相关联。如“上海一建”与“广西一建”,会让人很自然地想到两个不同的地域,由此对员工的素养、管理的层级、技术的含量等会出现不同的联想。另外,“上海一建”与“上海四建”有何区别?各自的优势是价格?技术?还是服务?再如“上海建工”与“中建”各公司,除了央企与地方的标识,还有什么区别?是产品的区别、承建高度与难度的区别,还是人脉资源、工艺技术的不同?品牌标识的不清晰,使激烈的竞争在所难免。一个好的品牌标识,应让人过目不忘,富有内涵(包括视觉和文字形象),适应跨区域、跨文化,适应当代需要,并受法律保护的。

2.4品牌传播

一个品牌的传播渠道不同,其传播效果各异。目前建筑市场上的品牌传播大多是被动型的,其主要传播的渠道为:有业主口口相传,那是施工企业赢得的口碑;有媒体公关报道,包括随有关人员出访、大型活动揭幕、大型赛事、突发事件的处置与应对等,那是临时的传播;有建筑企业利益相关方的传播,包括自己员工的评价、社会反馈、供应商与合作伙伴的评价等;有劳务作业方的感受,如开展劳务基地建设、海外基地建设、员工评级(技工评级)等获得传播。

3品牌建设的建议

一个建筑企业的品牌建设,可以分品牌内核建设、品牌建设、品牌联想建设三部分。品牌内核建设是建筑企业品牌建设的核心,失去内核,或内核欠佳,那么该企业品牌是注定要失败的;品牌是附着在企业身上的,是为提高内核质量而产生的相关工作;品牌联想是该品牌的附加值。

3.1品牌内核建设

品牌内核建设中最重要的是产品质量。因产品质量过硬而深得客户信赖,就可以成为精品,铸就名牌。在商品市场上,只要产品质量优良,处于行业内的领先地位,就有机会拓展利润和发展空间。无论什么商品,一旦成为名牌即身价倍增。很多企业之所以底气不足,是因为没有创出品牌,更没有拥有名牌。要千方百计去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内在品质,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发酵,就能创出自己的品牌。另外,建筑企业可以抓住很多契机,在重大项目上拿到部级或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各类专利的实施、行业标准的编写等,都是增强品牌内核的重要途径。在品牌内核建设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建筑企业要成为施工技术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过去建筑企业向客户提供实物产品,是把知识作为后台,让知识凝固在产品之中销售给客户。“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是让知识走向前台,通过提供为客户解决特定问题的知识,即解决方案,把所需要的实物产品整合到知识体系之中,使实物产品成为实施解决方案的物质条件。该解决方案包含3个层次:第1层是最外层,为解决方案的品牌标识;第2层是知识层,提出解决某个领域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包括设计方案、相应软件、管理方案、给客户带来的利益等;第3层是产品包,是各类产品的整合,或者说是各类专业的集成。

3.2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往往是建筑企业在社会上逐步扩大自己影响力的过程,市场占有率是品牌建设的主要渠道。另外,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等方式,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品牌建设是服务于品牌内核的重要措施。建筑企业一般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来开展品牌建设工作:建立企业大学(学院),让员工的智力、能力、智慧、素养等得到提升,并与企业的品牌文化相一致;建立劳务培训实习学校,提升劳务作业层的职业技能;与名校等合作,建立企业的智囊团,使企业品牌在高端产生影响力;建立研发基地,志在长远,保持品牌的生命力;建立客户联盟与论坛,如技术论坛、管理创新论坛、与业主共同承担社会责任论坛等,树立品牌的形象;借助体育交流(可与业主共同开展)、重大体育赛事、知名公益性活动、广泛信息交流渠道等,拓展品牌的建设空间。

3.3品牌的联想

品牌的联想,是建筑企业赋予一个品牌的附加值。建筑企业通过对自身品牌的建设,不论投入多少,都会让客户产生品牌的联想。最重要的是能让客户产生积极的、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良好结果。因此,建筑企业要关注自己所施工生产产品的品牌,每一个建筑产品的生成,都是一件事关品牌生命、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事项。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不断关注对企业自身品牌的作用,多增加高附加值影响力,防止对建筑企业品牌的损坏。一旦发生质量事故等对单一品牌的严重影响事件,要有及时的危机处理手段,在第一时间消除可能产生的不良品牌联想。

4品牌的推广

品牌推广是建筑企业向社会、客户推荐自己的主动行为,要致力于吸引专门的客户群,培育品牌文化,保护已有品牌的含金量,拓展品牌推广的影响范围。

4.1培育忠诚客户群

每一个建筑企业都要思考自己的客户群体是哪些,要着重培育自己的忠诚客户群,这些客户是企业腾飞的重要力量。在培育忠诚客户群的过程中,要加强品牌联想的扶持与创新,让客户由品牌联想到“精品、超高、优质服务”等符号,使自己成为客户选择时的第一印象。要加强与文化挂钩,如由“上海建工”这个名称,员工、客户等都会联想到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故事。建立内部标准,给自己的建筑产品下定义、下标准,提示客户自己使用什么样的队伍,采用什么样的材料、应用什么样的标准,便会铸就什么品质。要赋予品牌以精神,让业主认知品牌所蕴涵的意义、象征、个性、情感、品位,培育品牌人物和产品。

4.2培育品牌文化

构筑一个成功的品牌与构建一个精美的建筑是相通的。把品牌比喻成一个建筑,就先要打好品牌的基础,那是一个建筑企业的文化,是灵魂。一个缺少先进企业文化的品牌是很难有长久发展的。要为建筑企业的品牌文化装上腾飞的引擎,就要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应用与整体管理水平。没有科技含量的企业,是谈不上品牌发展的。还要重视品牌的倍增效应,通过设立建筑博物馆等方式来驱动品牌的超值使用,以助推企业获得更多收益。互联网时代建筑品牌文化的推广,还应注意利用互联网的社交媒体,要有开放、透明、合作的态度来建立良好的口碑。国外有“12581”的说法,即1个满意的老顾客,可以影响25个顾客,诱发8个潜在消费者产生购买动机,其中至少1个人产生购买行为。相反,1个不满意的顾客会打消25个潜在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口碑是费用最低、感染力最强、传播速度最快的推广方式,是品牌文化推介的重要载体。互联网时代的传播速率将大大超过传统媒体的传播速度,志向高远的企业应利用互联网来成功培育自己的品牌文化。

4.3保护已有品牌的含金量

每一个品牌的诞生、培育、发展过程都来之不易,因此保护好已有品牌的含金量是项重要工作。要树立品牌资产的概念,珍惜品牌的点滴积累。要通过合法的途径保护好专项品牌。建筑企业还可以借助业主及政府有关部门等渠道,来进一步巩固品牌的地位。建筑企业还可以细分市场,占领专门领域,使品牌的含金量继续扩大。要保护好已有品牌的含金量,建筑企业要主动出击,可以联合政府有关部门、所在地区的行业协会等,研究制定各类施工生产、服务品牌标准的话语权,并对自己的品牌有专门保护措施。要逐步建立品牌资源数据库,为建筑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在品牌的推广过程中,注重品牌文化的宣传、战略品牌合作,不断提升自有品牌在市场上的知名度。要建立和完善品牌呵护机制,逐步培养培育品牌体验活动,对品牌的发展有具体实施,加强与高端品牌的合作等,使已有品牌的含金量不断增加。

4.4品牌推广的效用

建筑企业论文篇4

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实现企业宗旨、履行企业使命而进行的长期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全员性的安全价值观或安全理念、员工职业行为中所体现的安全性特征、以及构成和影响社会、自然、企业环境、生产秩序的企业安全氛围等的总和。

企业安全文化只有与企业管理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企业管理的实施也必须充分考虑企业文化的定位和建设,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达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双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安全理念文化建设、安全制度文化建设、安全设备文化建设、安全素质文化建设、安全环境文化建设。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曾在较长的时间内由于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安全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差距较大。目前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一段时间内重大、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不断发生,伤亡人数居高不下、经济损失严重,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密切关注。在安全生产的实际上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要实现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好转,既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更有赖于提高全民的安全素?|,安全文化之所以能弥补安全管理的不足,是因为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奖惩、创建群体氛围等手段,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从而使职工从不得不服从管理制度的被动执行状态,转变成主动自觉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即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通过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建立完善奖惩系统等有效途径,致力于提高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因此,安全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为安全生产服务、为安全生产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

施工项目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企业和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和机构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就不会有活力,也很难出现良好的管理效果。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同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重要。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涉及到项目生产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从开工到竣工交付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到全部的生产时间,涉及到一切变化着的生产因素。因此,施工活动中必须坚持全员性参与安全管理。当建设过程参与各方都关注施工项目安全生产并担负起相应的职责后,建筑工程发生伤害事故的代价就会降低,施工安全生产目标也能得以更顺利的实现。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认为建筑施工企业应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安全文化建设。

(一)认识和排除建筑施工中的危险源

要求企业所有员工清楚认识施工中的危险源,项目部应组织至少一次有关重大危险源方面内容的集中学习,提高各层管理人员对重大危险源的认识程度,强调对危险源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要的情况下要签订责任书,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位。

建筑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按事故类型划分:以“五大伤害”为主,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具伤害、土方坍塌。这五类是最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事故类型,也是最常见的重大危险源。其它重大危险源还有有限空间作业、火灾、爆炸、中毒等。按事故发生的部位划分:脚手架、深基坑、超高跨模板支撑、起重机械装拆工程、临时用电、临边洞口、高空悬挂作业、人工挖孔桩等。

(二)严格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

重大工程施工之前,项目部应对施工措施按专项施工方案组织验收,方案编制相关人员参加,验收后形成记录。在重人危险源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巡同检查工作,由专职安全员进行现场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记入安全管理台帐。

明确规定检查与被检查双方各自承担的安全生产责任。安全员根据“事故易发点检查表”所列项目,深入施工现场进行逐项检查,如符合安全标准则在表上画“√”,如画“√”点出现问题,由安全员负主要责任;如不符合安全规定则画“×”,并立即通知施工方,作业负责人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整改,没有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要由项目班子进行处罚,出了问题由被检查者承担责任。如发现设计、设备、作业条件等客观方面的问题,要及时报告给主管人员,同时提出改进的可行性建议,以期尽早改正。如职工违章操作,则要令其立即改正,严重的要责令停工整顿。另外专职安全员要检查和指导外施队伍专兼职安全员的工作情况。

(三)确保法律赋予农民工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在我国《建筑法》、《劳动法》和《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文件中都对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的权利做出了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从业人员能够真正履行权利并不太现实。如《建筑法》中规定“作业人员对危及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的行为有权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的权利”。然而,现在施工现场从事劳务作业的90%是农民工,他们在与承包商或包工头的经济关系中处于绝对弱势的地位,也就是说让他们来“批评”承包商是不现实的,没出事故之前要“检举或控告”则更不可能。除非发生了人身伤亡事故,承包商不履行理赔责任或理赔不合理的情况下,受害者家属才会通过上访等途径向各有关部门反映。但是,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安全事故处罚力度的加大和管理的加强,施工企业会尽量瞒报事故的发生,“私了”的情况人量存在,受害者一般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也就不再追究企业责任了,因为有时通过正常途径解决可能还没有“私了”得到的补偿多,这样也同时助长了施工企业即使出了事也能“拿钱了事”的思想认识,群众监督与政府制裁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我国的法律设计还存在“重罚轻赔”的问题,法律条文中只是明确规定了对事故责任单位及人员的处罚办法,却对受害人应该获得多少赔偿和赔偿的标准等缺少明确的规定或者规定的赔付标准太低。现在对事故伤亡没有统一的赔付标准和规定,而普遍采用的方式是一次性赔付,并且更多地取决于民工家属和企业之间的协商,还有当地政府的压力和重视程度,以至于造成因事故伤亡赔付问题上访事件频发。即便是企业为民工购买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通过保险公司的赔付也是一次性的方式,而且金额很低并不合理。因此,我们应该抓紧对赔偿标准细则的制定和修改,提高对受害者的伤害赔偿标准,最大限度地重视和给予受害人的索赔权利,才能调动广大基础工作人员积极地参与到法律的执行过程中来,从而加大企业违法成本,使企业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地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建筑企业论文篇5

关键词:建筑业企业发展

1建筑业企业竞争发展战略

竞争发展战略是指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企业所采取的直接抗衡竞争者挑战,并在竞争中获胜,求得长期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常见的竞争发展战略有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战略3种。

1.1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以较低的生产经营成本或费用获胜;宗旨在于通过为企业建立低成本优势,从而谋求成本领先地位,应付企业面对的各种竞争力量。

1.2差异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核心是以施工经营特色获胜。即企业通过特色化经营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成为行业内独一无二的,从而保证需求者乐意接受的特色产品或服务,为企业在行业内建立起一个特殊的市场地位,有效地保护企业不受或少受以上威胁的冲击,使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主动地位。

1.3集中战略集中战略即企业通过集中其全部力量满足一个特定的需求群体的方式,为自己建立防御威胁的体系。对于相对实力较弱的企业更适合采用此战略。

2建筑业企业稳定型战略

企业稳定型战略又称防御型战略或维持型战略,其特点是企业满足于已有的经济成果,只追求与过去相同或相近的目标,今后每年取得的期望值只有稍微的增长或者基本相同,这种战略的风险较小。

3建筑业企业紧缩型战略

企业紧缩型战略也称为退却战略,其核心是想办法主动撤退,争取平隐渡过危机,伺机采取其他战略。企业紧缩型战略分为3种类型,即转变战略、撤退战略和清理战略。

3.1转变战略。是指企业虽然陷入危机境地,但还有挽救和值得挽救的经营事业所实施的一种战略。

3.2撤退战略。这种战略能保存企业实力,等到一有机会就可发动进攻。选择撤退战略的主要方法有:出卖部分资产,削减支出,削减广告和促销费用;加强库存控制,削减一部分管理人员,撤退出一些市场目标,将企业经营资源集中到企业的主导项目和核心市场上。撤退战略包括放弃战略和分离战略。当企业遇到很大困难,预计难以通过转变战略扭转局面或当采用转变战略失败后,企业就应采用放弃战略。

3.3清理战略。又称清算战略,即企业由于无力清偿债务,通过出售或转让企业的全部资产,以偿还债务或停止全部经营业务,而宣告业务生命结束的战略。清理战略分自动清理和强制清理战略两种,前者一般由股东决定,后者需要法庭决定。清理战略是所有战略选择中最为痛苦的决策,所以通常情况下是所有战略失败时采用的一种战略,在毫无希望再恢复正常经营时,早期清理比被迫破产好。

4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不同的企业拥有各自的竞争力,去占领不同的市场。构成建筑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可归纳为3部分:市场营销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服务创新能力。

4.1市场营销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成的具体要素是: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业主意图的能力,即理解标书的能力;企业的信誉和品牌;服务的能力。服务能力的重要一环是如何把无形的服务转换成有形的商品去和业主沟通,能够把为业主增加的价值信息传递给业主。业主在签订一项新的建设工程合同时,无法预先选择有形的建筑产品,也无法预先检测工程的质量。因此,企业的信誉和品牌往往成为至关重要的评判标准,业主通过比较企业以往的业绩和在行业中的信誉来做出决策。对提供工程咨询服务的企业来说,信誉意味着技术能力和依靠技术控制风险的能力。对施工企业来说,信誉就意味着对建筑师或设计意图的理解能力、工程质量保证能力和履约能力。对标书的深刻理解来自于比竞争对手更理解业主的追求,业主的理念,甚至主动发现业主,与业主结成伙伴,引导业主的需求,培育业主的个性化需要,提供竞争对手不可替代的服务,形成自己的优势。

4.2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包含了组合社会资源能力、技术创新能力、风险控制能力等。创新能力就是组合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对已有资源的集成来实现。技术创新并不是一般所指的技术进步,而是指通过对已有产品或者技术的组合来产生新的产品和新的功能,不必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专利产品、专有技术,更主要的是要求企业要有集成各种知识、信息、技术、产品、人才的能力。施工企业对不同的项目类型,对其技术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不一定都表现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施工技术。如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前提主要表现在方案设计的新颖性方面,如果对结构没有特殊要求,它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基本没有特殊性,或者说施工技术基本上都是通用技术,创新更应注重对施工工艺的改进,以力求降低成本、提高建筑质量,从而提高竞争力。因此,从事房屋工程施工的企业掌握发展核心技术,可能更多地体现在一些大型的标志性公共建筑,建筑师的设计方案创新会对结构产生特殊要求,因而要求提供总承包或施工服务的企业具备相应的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新的结构,总是先有设计,才有施工技术和设备的改进,因此,只有把设计与施工方法相结合,才有施工的核心技术。结构体系的设计创新是施工技术创新的动力。对许多为建筑工程配套的专业公司,如玻璃幕墙、智能化等,首先从产品体系的研发需要体现出自己的核心技术,再到工程设计、生产工艺的改进直至施工安装工艺,都需要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对工程咨询企业来说,技术创新能力则是主要的核心竞争力,甚至包括制定标准规范的能力。如中国建筑研究院的结构所开发的PKPM结构设计软件巳成为同类市场的主打产品,这与其是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主要编制单位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拥有了技术制高点,企业才能有占领市场的主动权、控制权。

建筑企业论文篇6

1)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建筑企业实现工程管理现代化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一直处于“高产值、低利润”的状态,国内建筑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虽在20%以上,但是平均利润率却一直维持在3.6%以内,处于较低的行业利润水平。与国外建筑施工企业相比,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存在现代管理理论和观念较少、管理思想与理念较为传统、产业组织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化需求和符合建筑产业的基本特征、管理手段落后的问题。虽然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力和设备装备成本水平较低,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建筑业普遍缺乏新技术、新材料和科技含量较高的成套专业化设备以及雄厚的资金实力。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突破口。根据1999年英国Latham报告指出,英国建筑业在5年内,通过更好地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方法、加强培训等可节约30%的建筑项目成本。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企业业务迅速扩张、工作地域大大延伸,企业管理跨度也不断加大。当企业进入高效运转状态时,传统管理方式难以实现企业精益化管理,领导决策缺少依据,管理效益和风险并存。这也使得分工细致、劳力密集型的建筑业对信息的依赖度愈来愈大,信息已成为企业的一种重要的资产,必须加以充分利用和妥善的保护。通常,每项建筑工程包括立项、设计、施工至维修保养等多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又需要多个位于不同地点和具有不同性质的公司和机构参与设计及施工的全过程。实施的全过程往往需经几年才能完成,参与人数众多,工序繁复,期间涉及大量的文件及图纸往来,急需协调管理。特别是大型智能建筑工程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在内、外部参与者之间相互交换处理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包括设计阶段的各种图纸、进度控制;施工阶段的人员、物料、进度、质量和经济等数据,以及各类政府批文和法律文件等等。建设单位繁多,高效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管理,已成为优质完成现代化建筑工程的关键之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建筑业信息化要达到的总体目标是:运用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建筑业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势在必行。

2)建筑工程信息分类符合建筑工程企业现代化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七个平台管理系统,符合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要求。a.OA管理平台。OA平台是指在OA(OfficeAutomation,办公自动化)的基础上,通过电脑、手机的强大功能来管理底层设计,使之具有全新的开放性、拓展性和兼容性,并实现跨系统、跨数据库的应用。目前,很多的施工企业已经广泛运用OA管理平台,为信息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总承包项目管理平台。工程总承包是指从事工程总承包的企业受业主委托,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竣工验收)等实行全过程或若干阶段的承包。工程总承包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期、造价等向业主负责。工程总承包企业可依法将所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作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的分包企业,分包企业按照分包合同的约定对总承包企业负责。工程总承包的具体方式、工作内容和责任等,由业主与工程总承包企业在合同中约定。该管理平台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建筑工程招投标、合同、分包、进度、质量、成本、技术安全、决算管理。c.物资—财务一体化平台。该管理平台代表了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以供应链为核心,基于流程的管理思想,与传统的基于职能岗位的管理思想完全不同,流程的规范化是企业成功实施ERP的必备条件,该管理平台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物资、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物资的计划、招投标、合同等内容。d.人力资源管理平台。该管理平台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人员的招聘、合同、培训、人事异动的管理。该管理平台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物资、财务管理的核心功能,主要包括物资的计划、招投标、合同等内容。e.财务管理系统。该管理平台是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进行财务管理,结合OA系统管理平台来实现领导对财务状况的指挥。f.视频电话会议及远程监控平台。各级管理层、职能部门到分公司、项目部检查时使用的,主要明确责任人、事项、时间的具体点。g.智能IC卡系统。对于大型的施工企业必须对单位的员工进行智能管理,实现所有人员的费用管理。

2建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程序

1)成立领导组及办公室,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督促、实施。

2)信息化建设规划:根据升特信息化建设要求,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总体规划。建议聘请咨询公司协助实施。

3)找长期合作伙伴:即选择一家业务水平高、服务到位的软件公司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长期合作伙伴。在软件开发时就融入公司的实际情况,使信息化建设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

建筑企业论文篇7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建筑施工纪检监察激励与约束

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作为企业活动一个特有和必不可少的部门(或行为),在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它通过持续地、强化地教育,保证着企业党员干部思想的先进性、纯洁性。从企业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特点来看,纪检监察通过它的特殊功能,保证和引领着企业的经济活动有序规范地开展。但是,客观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朝着更深层次地发展和前进,企业的经济组织特点(特色)更明显甚至说几乎唯一的情况下,企业的纪检监察效能在萎缩,作用在下降,功能不突出,没有较好地起到或发挥出应有的能量来。当然,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客观与主观的原因,一个细微的因素都会导致全局的变化。反观近年来我们企业发生的一些违法乱纪的事件,我们又感觉到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简单是纪检监察工作本身所要涉及的层次,甚至更多于是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和解决的管理问题。下面仅就自己所想到的一些问题与方面谈谈个人看法。

一、阳光原则

单从字面都不难理解,阳光原则就是要透明,公开,因为除了躲在角落里,阳光都是能照射到的。在我们这样的建筑施工企业,我认为阳光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阳光下的作业;二是阳光下的收人。

监督促进阳光下的作业。随着企业改革与发展,不少传统建筑施工企业正朝着管理型建筑企业的方向前进。今后(现在也如此),企业的大量项目都是以一种技术管理的方式开展,多数项目都是以专业合法分包形式展开,因此项目的管理应该更多地体现出“阳光作业”来。比如分包工程的签订怎样来体现既维护企业利益,又能促进项目的正常运行。当然我们也有民主集中原则,也有“三重一大”的等方式来保证,问题在于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体现出了这些好的方法。从现实情况来看,较多是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因此在这个环节我认为纪检监察的效能在于保证这些好的方法的执行上,贯彻上。如果我们把很多已有的好的办法好的形式都发挥好效能与作用,应该说是包容了项目管理的方方面面,能促使项目管理处于阳光之下。

鼓励阳光下的收人。当前建筑业员工的平均收人在全社会来比应该说是较低的。但客观来说建筑业内部“社会”的基尼系数恐怕也是全社会比较高的了吧。少数人的暴富与整体的低收人十分不协调。如果作个不恰当的比喻,把我们建筑企业比作社会的话,我认为在收人上应该体现和朝着这样的方向与目的去发展,那就是鼓励少数人(职业经理人)合法致富,让大多数人收人提高,让另外的少数人只能有低收人或出局。致富的少数人应该是高技能高水平的管理人才,让他们为企业尽智尽力,付出有所回报(当然我们不回避在企业困难时期讲奉献),而且付出与回报尽量成正比。让他们合法地坦然地富裕。通过他们的劳动与致富,让企业的大多数人富裕起来,充实企业的“中间”部分,促进企业员工的整体富裕。同时让那些不学无术,混日子过的人只能有低收人或直接出局。当然这些方法或道理谁都知道,并且问题的关健肯定在于如何去达到这样的目的,通过什么样的办法去实施(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不作讨论)。我只想表达的一个观点就是应该通过更灵活更符合建筑企业特点的办法,让我们的每一个员工的收人都是阳光下的收人,让我们都追求阳光下的收人。

二、烙铁法则

经济学上的烙铁法则很简单,一块烙铁是通红的,谁去碰谁都会被烫。但是从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与文明,“刑不上大夫”,“法不责众”等我们不难感觉到,从人治到法治是个多么艰难的过程。缩小到我们一个企业来看,从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又是一个多么不好解决和实践的问题。我们经常谈企业的管理都是说的,首先建立健全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等等。不错,我们确实也做了很多制度,而且都很不错,似乎很能够完美,如果我们都照章去做,我们的企业绝对是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可结果似乎也不是如此,不是我们的领导才能不够,也不是我们的员工不想为企业拼搏奉献,问题出在执行这些制度的本身机制就出了问题。

谁来烧这块烙铁。如果我们把我们的制度比作烙铁,首先的问题就在于谁在烧这块烙铁。是用这块烙铁来检验大家的人呢还是被检验的人自己在烧。但无论谁来作,都只有两个结果,一是烧得太烫了,温度过高,铁会融化,制度流于形式,会变形。二是温度不够,大家都可以去摸一下,还好像在烤火,人人从铁中还得到温暖。所以说我们首先要解决谁来制定制度的问题,同时要解决制度本身既不能温度过高(会变形),又不能温度过低袍不了作用)。

建筑企业论文篇8

部分建筑企业在施工设备管理中,只重视设备的事物管理,忽略了设备管理之后的价值,主要通过检测设备管理后的运行情况,判断管理的有效性,忽视了设备管理中涉笔资源整合方面的思考。同时,少部分建筑企业在设备管理中,单方面重视设备的采购、分配工作,较少考虑设备的维护、管理问题,这一现象导致设备的使用年限下降,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2建筑企业开展施工设备管理的几点措施

2.1严抓设备的采购环节,从源头上控制设备质量

建筑设备的使用寿命、维修率与其在出厂时的自然状况存在较大关系。为提高设备综合性能,降低维修率,应该严格控制采购环节,从源头上控制设备的整体质量。在设备采购时,要选择具有安全资质认证、生产合格认证的厂家,避免因设备整体质量不合格而引发施工安全事故。在设备采购过程中,应该严格遵守以下几方面要求:1)建筑企业应该制定严格的施工设备采购制度,明确设备采购中设备型号、购买行为、验收方式,每个规章制度都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适应;2)在设备采购过程中,要由设备生产厂家的“三证”入手,结合该企业的社会声誉、生产能力,确定最终的合作单位;3)严禁购买安全资质不完善的设备,对于部门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设备,要在全方面评估该设备的基本性能后,再进行确定。

2.2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在设备管理中,应该重视机械设备的综合管理,保证每台施工设备都能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在管理中,应该重视设备物资管理与经营管理相结合,在遵守本企业相关制度的前提下,开展符合企业发展的多方位设备管理工作。例如,管理人员可以结合市场的发展形势,认真分析本企业拥有设备的资产结构,制定长期的资产结构调配计划,分析当前本企业施工设备的中体情况。对于部分性能落后、维修成本较高的设备,可以考虑合法出让,在回收资金后再购进新的设备。同时,也应合理的控制本企业施工设备的规模,优先改进投入相对较大的设备,避免因施工设备数量过大而增加企业财务负担。

2.3重视专业性操作人才的引入

专业性操作人才在施工设备管理中的作用十分明显,建筑企业应该重视专业性操作人才的引入,通过提高福利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方式吸引大批人才。同时,建筑企业自身也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强化不同操作人员的经验交流,通过技能知识宣传,保证全部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掌握相关设备操作方法。针对部分操作人员文化水平有限的现象,在开展培训的同时,要重视注意事项的讲解,避免出现操作失误的现象。

2.4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在施工设备管理中,施工现场管理是整个管理环节的重点环节,通过早期管理,将设备故障隐患降到最低是施工现场管理的主要目标。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做好相关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等工作,最终形成可统一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系。本文认为,在施工现场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应适当提高深入施工现场的频次,监督相关施工人员的遵章守纪情况;2)严格检查施工设备的使用情况,对于使用过程中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指派专业人员开展设备维护、检查工作;3)及时整改检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图表,记录设备出现故障的原因、时间、现象、检修人员与维修方法,避免相同的故障二次发生;4)应加强施工设备配件管理。可适当的储存设备配件,以降低维修成本。一般情况下,在储存配件时,主要根据本企业设备损伤的实际情况而定。对于易损伤的设备,配件储存量要多;对于不易损伤的设备,可以少储存或不储存。储存配件的数量无明确规定,一般以设备总量的1.5~3倍即可。

3结束语

建筑企业论文篇9

1.1市场风险观念

建筑企业在日常运行中,往往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变化,建筑材料市场供求变化、材料市场价格变化等。另外,建筑企业施工项目建设时间较长,材料采供工作量大,需要耗费的资金较大。如果材料采购之前未能对市场风险进行全面预测,忽视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可能会给建筑企业带来较大风险。为更好应对这种情况,建筑企业必须树立市场风险观念,时刻关注市场信息变化,把握材料供应和价格变化趋势,为降低采购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提供借鉴。

1.2货币时间价值观念

货币时间价值观念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概念,为衡量财富或者价值,要运用时间价值概念将项目成本和收益以现值形式表示。当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接受项目,对建筑企业运行和发展有益,相反则拒绝。另外,建筑企业施工时间较长,安全风险大,因而项目货币时间成本对工程项目成本影响较大[1]。成本核算过程中,必须对货币时间价值全面考虑,正确评估建筑项目的成本和收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促进建筑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2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尽管新形势下,建筑企业普遍认识到财务管理呈现的新趋势,并采取了一定措施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但由于制度、人员等因素影响,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仍然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忽视财务监督管理

一些建筑企业将工作重心放在工程建设、市场拓展等方面,对财务管理的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缺乏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对财务管理的流程、目的、工作要求等缺乏完善的规定,难以有效规范财务管理。即使一些建筑企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但是却没有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在日常工作中未能有效落实各项规定,存在执行力较差的情况。一些工作人员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时,未能严格遵循规章制度,对相关业务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预算编制不规范、开支计划不明确、成本费用控制随意性较大、会计核算不规范等。由于存在这些不足,大大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甚至存在管理混乱局面,影响了建筑企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

2.2不重视财务预算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历来将进度控制作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内容,项目工程建设时,重视按时完成工程量。由此导致很多工作以施工进度为导向,注重采取措施完成施工建设任务。但是对财务预算控制不重视,一些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忽视资产控制、成本控制、费用控制;一些项目施工无预算、无计划,成本控制工作不到位,影响建筑企业资产有效运转[2]。新形势下,建筑企业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在重视进度控制的前提下,也必须加强财务管理,以促进建筑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

2.3资金使用控制力度不够

工程施工中,业主通常会拖欠建筑企业工程款,而建筑企业施工时往往需要先行垫付资金,从而增大企业资金风险,给建筑企业管理和掌控资金带来不便。由于难以估算业主还款时间,工程款容易形成应收呆账,进而导致建筑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甚至出现资金链断裂情况。另外在这种形势下,建筑企业为缓解呆账、坏账所形成的资金压力,容易出现欠发工资、欠缴社保公积金、拖欠供应商账款等问题。时间一长,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影响建筑企业信誉度,降低其社会影响力,还会损坏建筑企业经济效益,制约企业发展与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2.4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一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素质较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业务技能不熟练,其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水平有待提高。另外,一些工作人员对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够,影响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今后需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让他们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新形势下推进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途径与方法

为满足新形式和新要求,更好应对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提高建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本文结合建筑企业日常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创新。

3.1加强财务监督管理工作,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首先,提高建筑企业领导对财务管理的思想认识,调动财务工作部门积极性,协调好工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资产管理等各部门工作,确保各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其次,完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结合建筑企业生产实际,考虑具体工作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工作目标,确保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有章可循。相关制度不能仅仅局限于财务方面,还应该涵盖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物资采购、会计核算、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再次,要严格落实各项制度,严格按照规定开展财务管理各项工作,促进财务管理工作水平提高。最后,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在做好财务管理日常工作基础之上,建筑企业还要结合财务管理工作经验,借鉴其他企业的先进做法,改进和优化财务管理工作流程,推动财务管理创新发展。要注重互联网、电子银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3]。改进财务管理原有的运作模式和业务流程,拓展新的财务管理理念,促进管理工作水平提高。

3.2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增强预算控制水平

预算管理是建筑企业财务管理不可忽视的内容,包括销售、管理费用、目标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通过对各项资金进行科学合理安排,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促进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一方面,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建筑企业制定预算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获取相关数据资料,编制销售、费用、利润、现金流量等预算,将优质资源向利润高的项目倾斜,严格控制建筑项目材料、人工费用、机械费用等各项支出,促进资金利用效率提高。另一方面,严格执行预算。预算编制完成后,要严格遵循各项规定,按照量入为出原则,对各项资金支出进行统筹与合理安排。为促进预算目标顺利实现,要将收入、支出等目标分解,不仅要重视收入目标完成,还要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落实预算管理审批制度,财务集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经费审批程序,确保各项资金支出符合规范要求[4]。最后,加强预算分析和预算结果利用。建筑企业要重视对预算结果完成情况的研究与分析,全面分析和掌握预算执行的影响因素,并将其与工作人员待遇、福利等结合起来,应用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就预算执行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重视预算结果利用,将其作为建筑企业编制下一年预算的依据,进而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3.3加强资金使用控制工作,提高资金运转效率

一方面,重视存货管理。健全建筑企业材料、物资管理机制,合理控制库存物资数量,降低存储成本。合理利用库存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制定合理的物资库存量,建立库存预警机制,确保合适的库存,既满足生产需要,同时也避免库存过大而增加物资存储费用。做好物资采购,采用招投标或多家询价方式,节约物资采购成本,严格执行材料出库制度,材料使用定额管理制度,从而实现降低材料消耗,节约成本的目的[5]。另一方面,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承包工程时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促进工作水平提高。调查和评价项目资金来源、甲方资金和信用情况,降低投资风险。工程完工后要核对账款,及时催收应收账款,严格控制坏账、呆账。另外要加强固定资产、材料管理工作。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建立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对丢失、破损的财产应追究相关人员职责。尽量减少建筑企业损失,实现提高建筑企业效益的目的。

3.4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有效预防财务风险

建筑企业财务管理风险包括合同签订、资金回笼、资金筹集、经营亏损风险等方面。为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应该综合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各种风险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建筑企业要对整体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分析,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对策,实现降低和分解风险的目的[6]。另外还可以对财务指标设置预警值,识别、评估财务风险,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和控制。

3.5重视工作人员管理培训,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引进既懂专业基础知识,又懂财务管理工作技能的高素质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储备人才力量。同时要加强管理和培训,促进他们专业技能、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更好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出色完成财务管理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水平。

4结语

建筑企业论文篇10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企业对策

1.引言

随着我国的入世和建筑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按国际惯例进行工程造价计价已成为建筑业必须面对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以定额为主的计价模式,属于计划经济的范畴,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工程计价改革势在必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近年来通过在部分省、市试点,即将在国内全面实施。它的施行必将对我国基本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2.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特点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指根据招标文件规定计算的完成工程量清单所列项目的全部费用。由投标人编制投标报价,通过竞标形成拟建工程的造价,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体现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水平。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有以下主要特点:

2.1有利于市场竞争形成价格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企业对拟建工程的投标报价反映了自身的技术、经营和管理水平,是企业整体实力的竞争。中标价格则是这种竞争的产物。它意味着由市场竞争决定价格取向,符合商品交换的一般原则。是市场决定价格原则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体现。

2.2有利于控制投资和降低造价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方法是综合单价乘以工程量。其中综合单价由投标竞争确定,当工程量变化较大时,只要综合单价确定,能够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决定取舍,有利于投资控制。

清单计价形成的建筑产品价格是低而适当的,介于标底与成本之间并趋近于下限,符合合理低价的原则。据试点单位测算,采用清单计价招投标的工程,可节省造价约5%-10%。

2.3有利于风险的合理分担

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量清单由业主提供并承担相应风险,如项目不全、计量不准等。避免了投标人因对图纸理解不同引起的风险。投标人提供综合单价和投标报价并承担相应风险。符合风险合理分担的原则。

2.4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

采用清单计价进行招投标,标底趋于公开化,无需保密。投标人根据自身的综合实力进行成本分析,通过报价竞争取得中标,减少了人为因素干扰,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有利于规范市场行为。

2.5有利于企业技术进步和加强经营管理

工程量清单计价把企业推向市场,只有不断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中标后,需要根据中标价分析成本和利润,精心选择施工方案,合理配置生产要素,控制管理费和施工技术措施费,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保证质量和工期,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6有利于与国际惯例接轨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势所趋。我国加入WTO后,国外企业将进入中国建筑市场参与竞争。也为我国建筑企业承担境外工程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工程量清单计价有利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与国际惯例接轨。

3.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对我国建筑企业的影响

建筑业是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在现阶段,建筑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还未彻底改变。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对我国建筑企业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3.1促进企业合理竞争

工程量清单计价通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它为施工企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平台,同时企业必须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建筑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必然牺牲自身的部分利润、通过降低造价来获取工程项目。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合理低价参与竞争,确保在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3.2促进企业制定内部定额,完善报价体系

实行清单计价,施工企业根据工程量清单自主报价,风险自担。企业要根据自身能力和市场实际制定企业定额,针对具体工程项目研究人、材、机的实际消耗量和利润等,确定综合单价并完善报价体系。

3.3促进企业加强造价信息的积累和管理

工程造价资料的收集、整理,是企业制定内部定额的基础数据。企业积累的造价信息,特别是典型项目的量、价信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数据是企业编制内部定额的基础资料。企业可以利用造价资料研究同类工程造价的变化规律,利用政府部门的工程造价指数分析价格变动的趋势,以此来确定合理的报价,利于企业中标。

3.4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清单计价中的综合单价主要体现了企业完成相应工程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由企业投标报价确定的并且不可变更。中标以后企业只能以投标报价和综合单价为依据进行成本控制。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成本管理体系,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并狠抓落实。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紧紧围绕影响成本变化的各要素、各环节开展成本管理和控制,坚持主动控制和过程控制,并以事前控制为主。实现“低成本、高质量、高效益”的管理目标。

4.对策与建议

4.1提高对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认识

施工企业应对有关人员开展工程量清单计价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清单计价的认识,使之落实到基层。要鼓励职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提出各种合理化建议,提高自身素质。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技术、管理水平。

4.2制定企业定额

工程量清单计价对施工企业来说是依据企业自身的消耗量定额(即企业定额)计算的拟建工程的个别成本,自主确定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施工企业只有建立了企业定额才能适应工程量清单计价的要求满足我国工程计价改革的需要。

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现状有较深入的了解,从研究典型工程入手,总结本企业有优势的施工方法和工艺,分析其造价的组成,从而制定出既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内部定额。要虚心学习兄弟企业采用的先进施工工艺、方法和管理模式,以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4.3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体系

工程项目造价管理可由价格管理系统、工程造价系统和造价控制系统组成。为了实现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利用微机建立对工程造价信息进行搜集、传输、整理、保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代替人工处理繁琐日常业务,能为管理人员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使企业始终处于拥有最新资料的状态,为企业决策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参考资料。

另外,应建立企业询价体系,这一体系不但能够真实反映的市场状况,还可以进行短期甚至中期的市场价格走向预测,以权衡报价清单中的企业风险。建筑施工应借助市场信息资源建立企业询价体系,形成自己的清单报价特色。

4.4加强工程成本管理

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采用综合单价,只有对工程成本加强管理才能获得最大利润。加强成本管理的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优化节约的施工方案,其中进度计划安排、机械使用方案、周转材料使用方案、临设方案、平面布置方案等,具有较大的成本降低空间。在实际工程中加强以上部分的管理、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充分体现企业的竞争实力。

4.5做好工程索赔工作

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是量价分离的具体表现形式,在索赔过程中处理好工程数量的变更和新增工程项目的综合单价是施工企业获得利润的一种途径。在施工阶段,对每一索赔事件,都应按照国家政策与合同规定,认真及时地协商解决。同时,企业应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从根本上降低工程索赔的难度,为企业获得合理的索赔提供有力依据。

5.结语

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实施对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造价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施工企业参与竞争、投标报价、经营管理、技术进步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正确应对工程计价方式改革、通过加强经营管理、技术进步、节约成本、合理报价取得竞争的主动权。

政府造价管理部门、招投标管理部门及造价咨询机构、监理单位和业主等面对工程计价方式改革还需做大量工作,以完善市场机制和解决随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