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辅导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14 14:00:09

心理辅导论文

心理辅导论文篇1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it’sindicatedinrecentresearchthat20%-30%ofcollegestudentsaresufferingfrompsychologicalproblems,mainlybehavingasterror,anxiety,obsession,melancholia,senseofemotionalcrisisandneurasthenicetc.Facingthestudentproblemscausedbyincreasinglyheavypsychologicalpressure,educatorsinhigh-leveleducationalinstitutions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it.Thetraditionalmethodsforpsychologicaleducationmethodssuchasindividual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andhelp,psychologicalhealthlecture,mediapropagandaarefocusedonpopularizationofpsychologicalhealthknowledge.Withthedevelopmentofpsychologicalproblemincollegestudents,thesetraditionalmethods,limitedbytheircoverageandeffectiveness,couldnotmeettherequirementsofcontemporarycollegestudents.Team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whichprovidesmentalassistanceandinstructionsinateamcircumstance,areplayingincreasinglyimportantroleinthepsychologicalconsultationinrecentyears.

Keywords:groupcounseling;collegestudent;mentalhealth;education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心理辅导论文篇2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研究

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很多高校都成立了相应的心理咨询所.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矫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其正常的成长成才。与此同时,和大学生最密切相关的一个特殊教师群体——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引起了高校各相关部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是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是和学生接触最多、交流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广泛的教育者。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高校局面的长期稳定。本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

1.研究对象

选择安徽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扬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大学、淮阴师范学院、淮阴工学院六所高校共114名高校辅导员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共l15份.收回115份.有效问卷l14份。在l14名高校辅导员中,男辅导员69人,占总人数的60.5%女辅导员45人.占总人数的39.5%;年龄在20—29岁之间的辅导员94人.占总人数的82.5%,30一39岁的有10人,40—49岁的3人,50岁及50岁以上有7人。

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采用精神卫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六所高校的辅导员在同一时间段分别集中测试,并及时收回问卷。问卷回收之后主要采用SPSSl1.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检验。

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一90是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症状自评量表。量表的最初编制者是LR.nerogatis,量表原名叫HopkinsSymptomChecklist(1974),1983年我国一些心理学作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形成现在的SCL-90。此量表适用于具有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心理健康受测者,量表一共有90道项目.完成时间一般在l2—25分钟。此量表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均高,每个维度都超过77。

量表中隐含着l0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其它10个因子。在评分规则方面,SCL一90采用5级评分制。用此量表是为了评价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卫生状况。该量表主要用于评定一个人是否具有某种心理问题及严重程度如何。它是目前我国筛查群体心理卫生状况最常用的量表之一。

3.研究结果

对六所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辅导员的年龄是高校各职业或专业中年龄最低的;多数辅导员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智能品质。善于正确处理学生问题,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能够胜任现职工作;在需要层次上,多数高校辅导员能以教育事业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表现出无私奉献精神:他们的社会期望值比较合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也较为合理,大多数辅导员能够自尊、自立、自强、自信,具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但同时也应看到,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有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常模比较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全国常模。本次测试中SCL_9O量表中的前9个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其中躯体化和人际关系敏感两项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说明高校辅导员在身体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明显好于一般人群:其他7项因子分略为小于全国常模。但数据差异较小,P值均大于0.O5,无显著意义,不能说明他们之间有区别。具体见表l:

(2)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高校教师比较

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普通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到底如何呢?近年来,对高校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比较常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即普通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不如一般人群。以田淑梅的《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一文中的数据为例,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与普通高校教师相比较,统计分析得出的数据显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普通的高校教师。高校辅导员的SCL一90中的9个因子分有8项明显低于普通高校教师,差异非常明显,只有敌对这一项P值大于0.05,无显著心理学意义。具体数据对比见表2:

4.具体分析

据以上数据分析,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很好的。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研究,还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研究。都显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但本测试结果却显示出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1)与高校辅导员的年龄结构有关

本次测试中的高校辅导员绝大部分是2o__29岁的年轻人.参加本次调查的高校辅导员有114名.其中20--29岁的就有94人,占总人数的82.5%。他们基本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工作时间比较短,一般都在四年以下。在本调查中,工作时间在四年及四年以下的高校辅导员有101人.占到了总人数的88.6%。其中大部分辅导员还没有结婚,调查中有71.9%的高校辅导员未婚,而没有子女的高校辅导员比例更高,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93.0%。而正是由于年轻且单身。这些辅导员的生活负担比较轻,只要管理好自己就可以了。同时,由于年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相对较小。比如职称评定、家庭负担、经济压力等方面。另外,由于这些高校辅导员比较年轻,他们的体力和精力都比较充沛。因而心理上也自尊、自信。

(2)与高校辅导员选聘机制有关

高校辅导员的选留、聘用通常是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的形式,一般是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学生工作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的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对他们进行考核选拔的。任用的辅导员在政治方面有硬性规定,必须是中共党员,否则将不予考虑。

高校辅导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是保证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共教育部党组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善于群众工作的教师或高年级党员学生担任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

除了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之外,对任用的辅导员的学习成绩要求一般在中等偏上,有的甚至达到保送研究生的成绩。另外。由于高校辅导员做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一些特殊能力,比如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因此高校辅导员一般都担任过学生骨干。他们通常比较自信。驾驭工作和处理各方面问题的能力比较强,综合素质较好.心理素质也比较优良。

3)与高校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有关

心理辅导论文篇3

1.概念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为其成员提供心理咨询、帮助和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和一系列的心理互动,探讨自我,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共有的心理障碍。团体心理咨询这种操作形式,突破了个体心理咨询的一些束缚,使它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有力的支持。

2.特点

与个体辅导相比,团体辅导有如下优点:首先,团体辅导是一种多向性的交流,当事人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问题或痛苦,可以提高自我认识,安定情绪,进而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其次,团体辅导效率高,能够集中解决一些共同的问题;再次,团体辅导对于帮助那些具有害羞、孤独的人际交往障碍者,有特殊的功效。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如人际交往、入学适应、自信心培养、职业生涯规划、自我认识等,都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来解决。与个别辅导相比,团体辅导的特色在于培养人的信任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放松、安全的环境氛围中面对自己的问题。鉴于是由一些具有相同问题的人群组成,经过辅导可以达到涉及范围广的效果。

二、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层面

由于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效率高、涉及范围广等优点,应用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缓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不足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如果仅仅依靠班主任(或辅导员)或者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来解决高校学生的共性问题,则对这些部门的工作者是非常有压力的。因此,从各个层面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必要的。

1.宿舍层面

宿舍是大学生们生活的小社会,很多问题的出现与发现都是在宿舍。因此,如果能从宿舍抓起,一方面可以解决很多管理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团体动力的影响,团体会逐渐具有预防的功能,能够及时发现隐藏于大学生内部的心理问题,可以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这就要求团体心理辅导能够走进宿舍,需要学校的心理咨询部门、公寓管理部门、朋辈互助团体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维护宿舍健康的成长环境。

2.班级层面

目前,在部分院校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走进了班集体,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条件,还不能覆盖到所有的班集体。一个班集体往往会具有一些共同性的问题,如果能营造很好的团体氛围,则会具有很好的咨询效果。班集体可以利用团日活动时间、班会时间或者特定的心理辅导时间开展关于班级凝聚力、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技巧的团体辅导;也可以利用某一危机事件进行相关主题的辅导,如网络成瘾、拒绝、珍惜生命、借钱不还等心理辅导。利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可以让更多的同学在团体中共同获得成长,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3.学校层面

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室)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心理问题开展,根据针对性强、需求性迫切的相关主题的心理辅导。如在新生刚入学时可以开展新生适应心理辅导;在新生心理普查结束后,根据筛查结果,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针对毕业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心理辅导等。学校也可以从培训方面开展团体辅导。培训的对象为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以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班级心理委员及心理部(协会)成员等。通过对心理工作者的培训,使心理工作者们更具有专业精神与专业素养,从而提高整体心理工作者的素养,壮大心理工作者的队伍,充实心理工作的力量。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内容

把高校学生工作的目标具体化,我们会发现有以下一些: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管理时间;应对压力;提高创新能力;培养批判思维;提高人际交往的技巧;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提高情绪控制的能力;增强心理保健的意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求职技巧……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可以借鉴团体辅导的诸多理念和做法。

1.自我认识,准确定位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大学生可以通过认识生理我、心理我以及社会我来完成自我认识,并进行准确定位。良好的自我认识可以形成良好的自我统一性,对于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有重要意义的。比如,可以运用“小小动物园”、“化茧成蝶”、“优点轰炸”等小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善对自我的认识。

2.能力培养的技巧

概括来说,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而这些能力是大学生们都需要具备与提高的,因此,应该有针对性、有主题、有目标地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创设日常情景进行心理剧表演、角色扮演、行为训练、心理游戏等。通过团体这样一个轻松、无压力的社会小环境,参与者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掌握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通过团体这个微型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同时,培养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具有教育、发展、预防和治疗的功能。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主要是教会学生提高各方面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通过技巧的掌握与练习,达到学生能“自助”的目的。如,在我校的日常工作中已经开展了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情绪控制能力提高的团体辅导等。运用的心理小游戏包括“我说你做”、“解开千千结”、“情绪万花筒”等。

3.职业生涯规划的团体辅导

目前,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是课堂讲授、专家讲座等。学生在听完授课及讲座后,只能被动地、从理性层面去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很少能实际地、科学地进行规划设计。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在创设的模拟情景中变被动为主动,从团体的每位成员身上借鉴不同的价值观与观点,从而对自己的各方面进行衡量,在真正意义上帮助自己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设计方案中可以舒伯(D.E.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职业人匹配理论、克朗伯兹生涯决定社会学习论及帕森斯和威廉姆逊的特质因素论为依据进行设计。运用“生涯十字路口”、“价值观大拍卖”、“条件大扫描”等心理游戏进行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通过感受分享、价值观表述等,让参与者进行深入思考。

4.其他

如进行关于自信心培养、压力管理、社会支持系统的完善、人际关系技巧及恋爱技巧的团体心理辅导。

四、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开展团体辅导的困难

心理辅导论文篇4

〔关键词〕专业能力;发展路径;心理辅导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09-0007-03

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兴起了研究的热潮。2001年,叶澜等学者提出“从总体上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已走向成熟”的观点。[1]但在教育实践中,对于特殊学科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很大空间。本文就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结构、内涵与发展路径进行论述,希望将教师专业化研究引向纵深。

一、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构成

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与顺利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活动相关,直接影响到心理辅导的效果。目前,对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不同的心理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进行了界定。王科成认为,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四种:教育教学能力,心理辅导和简单的心理治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策划、组织能力,较强的科研能力。[2]贾晓波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包括与不同类型学生沟通、建立关系的能力,对学生发展中心理问题进行科学诊断的能力,团体辅导,个别辅导,沟通协调能力五种。[3]雷五明将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分为四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会谈能力、影响与干预能力、结束能力。[4]笔者在2006年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也曾经进行过相关探索,认为心理咨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包括五种: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资料收集、心理测验操作、诊断能力、咨询能力。[5]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考虑到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既有一般学科教学的特点,又从根本上与一般学科教学有很大区别,笔者认为,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应由四种基本能力构成: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诊断能力、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心理辅导科研能力。

二、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内涵

1.建立咨访关系的能力。辅导教师和来访学生建立真诚、信任、接纳和坦率的合作关系是心理辅导的第一步,也是整个心理辅导过程中需要时刻维护的内容。良好咨访关系的建立关键在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必须对学生表现出无条件的积极尊重、精确的共情和真诚。特别强调与不同类型的学生,如有问题行为、学习成绩较差、和教师关系不太融洽的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和谐的关系。

对来访学生无条件的积极尊重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无私地关爱学生,完全接纳学生;精确的共情表现在心理辅导教师能站在来访学生的立场去感受、理解学生表达和尚未表达,感知和尚未感知的内容,同时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方式反馈给学生;真诚使心理辅导教师能开诚布公地与来访学生交谈,直截了当地表达想法,表里如一,真实可靠。

2.诊断能力。诊断是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代表了人们基于不同理论对疾病不同水平的认识。心理辅导中的诊断远比医学诊断复杂,除了考虑来访者病态的心理特征之外,还要考虑来访者自身的发展潜能,促进其人格成熟,一般应从生理、认知、情感、行为四个层面入手。如今,以分类和描述为基础的各类诊断标准(如ICD、DSM、CCMD等)为诊断提供了必要的框架,是从事学校心理辅导需要掌握的手段之一。由于不同的心理辅导理论差异巨大,对诊断的理解和侧重也各不相同,这也是心理辅导教师应当准确把握的内容:行为诊断要确定异常行为即“靶行为”,认知心理学诊断要找出来访者错误的认知结构,家庭治疗则需要将来访者个人问题延伸至家庭系统中去寻找根源,精神分析关心的是来访者的潜意识、内心冲突、防御机制及早年经历中的“创伤”。作为当代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更强调以“整合”和“系统”的观念进行诊断,将心理诊断看作一个不断发现、探索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3.个别和团体辅导能力。学校心理辅导的部分工作是以会谈的方式进行个别辅导。会谈过程既是诊断过程,也是辅导过程。要求心理辅导教师选择适宜的语言和非语言表达方式获得最佳的辅导效果。会谈的基本技能包括:增强谈话动机的技能(说明谈话的意义、及时强化鼓励等);减轻来访者焦虑的技能(对谈话内容保密、告知会谈方式、尊重和接纳来访者等);提问技巧(逐步缩小会谈范围、带领式提问、嵌入式提问等);确保会谈流畅的技巧(重复来访者某段话或几个字、深入了解学生的感受或想法、感情移入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在小学以游戏活动为主,在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6]这里的“活动”主要就是指各种团体心理辅导,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指导和心理知识讲座等。心理辅导教师的团体辅导能力包括:制定团体辅导计划、确立辅导目标、组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对心理辅导进行评价等。

4.心理辅导科研能力。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许多方面还需深入研究,比如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内容、模式、方法都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这势必影响心理辅导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文化背景差异极大,学生又有不同的心理基础,只有不断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文化背景,适合学生个别差异的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才能把心理辅导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特色。根据一般教育科研的属性,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当包括心理辅导研究的抽样、观察、调查、测量、实验、预测、文献研究,以及资料整理、数据统计分析、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

三、学校心理辅导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1.专家指导。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比较缺乏,多由学校团干部、思想教育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专业能力参差不齐。[7]寻求心理辅导专家指导是迅速促进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专家的指导应坚持理论适度够用,强调技能培养的原则。以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技术为主,精神分析、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辅。在指导过程中,强调“整合”和“系统”的观念在辅导中的重要性,突出建立咨访关系、诊断、会谈的基本技能。还要对教师研习状况进行全程关注、及时指导,对教师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和研究能力进行前后评估,确实了解教师的学习需要和收获。专家指导的形式以现场培训、召开专业会议及定期访学、专家督导为主。

2.临床实践。临床实践是心理辅导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途径。无论心理辅导教师的知识多么丰富,如果不经过临床操作,根本不可能形成较强的心理辅导能力。临床实践的内容应当包括对来访者的资料收集、诊断分析、制定辅导措施、个别会谈、团体辅导、参加科研活动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深入理解理论,发展能力。

3.合作。心理辅导教师的合作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一种相互开放、信赖、支持性的人际关系。既包括与专家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也包括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全面的合作有助于教师发展意愿的激发与增强,有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合作方式以寻求专家督导,与同事交流、讨论,备课,相互听团体辅导课,参加课题研究等方式为主。在这种合作关系下,教师对心理辅导中的失败不再采取防卫性的态度,而是相互援助,以集体的智慧共同面对问题,相互讨论,追求在心理辅导价值上的广泛一致性,但对于辅导理论、辅导技术等的不一致则保持宽容。

4.反思。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反思是把心理活动作为认识对象的认识活动,是对思维的思维。对反思作出了比较系统研究的是杜威,他认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更具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和仔细的考虑”。[8]心理辅导教师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思对于自身的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应包括两方面:第一,反思心理健康辅导案例。心理辅导教师在工作中经常遇到关于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环境适应、就业等各方面的问题,他们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反思、研究。如果这一过程逐步变为“理性的自觉”,将有助于心理辅导教师逐步摆脱固有理论、技术的禁锢,获得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超越的能力。对案例的反思包括通过集体讲座,个别、团体辅导,撰写案例等方式有目的地对辅导案例加以评析、再认,重新思考自己作为辅导教师的理论基础与辅导技能,追问自己在案例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应当吸取的经验与教训。在促进教师能力发展的初步阶段,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第二,反思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教师的反思不仅针对某一辅导案例,还应在辅导结束后对整个辅导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他们每天从事繁杂的工作,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容易疏于思考,容易将生动鲜活的辅导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对看似平常的辅导过程进行反思,对习惯了的程式加以怀疑、批判、审视,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辅导理念与行为。比如:在辅导过程中是否流于习惯,过多地进行指导、说明、解释,而非真正的“助人自助”?是否囿于某种理论、技术,而非以“整合”“系统”的观念对待辅导?是否沿袭西方理论而忽视西方理论的本土化?来访者产生阻抗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如何真正做到感情移入性理解……这样对辅导过程的反思,能逐步克服惯性的、直觉的、例行的心理辅导行为,渐渐成为理性的、自觉的、反思的学校心理辅导实践者。

5.校本教研。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朱慕菊指出:校本教研是“以学校为本的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面临的具体为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成长。[9]今天,校本教研已上升为国家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政策性要求。心理辅导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针对学校辅导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心理辅导理论、技术的本土化问题,不同类型学生的辅导策略,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创设,心理辅导技术的整合与优化,甚至对学校心理辅导中的任何疑惑都可以开展研究,对任何经验教训都可以进行总结。(稿件编号:090611005)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叶 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2001[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29.

[2]王科成,肖建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问题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9):4~6.

[3]贾晓波.当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专业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上半月刊),2008(5):4~7.

[4]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与个人成长[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4~7.

[5]王燮辞.高职高专心理咨询学生操作性实践能力培养刍议[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2):50.

[6]《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文件,基教1999[13]号.

[7]王慧婷.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52.

[8]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8.

心理辅导论文篇5

心理辅导与治疗,乃现代行为科学中较强的一门学科,在中国人聚居的几个主要地方.也的确是一新兴的事业。在中国内地,真正的发展只有约15年的历史。在香港约为 25年。至于在率先引进这项事业的台湾,亦只不过是40余年。各地发展的情况与步伐有所不同。但发展到今天,可喜的是无论是参与工作的人员,还是政府当局与社会群体,都越来越重视这专业,因而亦对此专业产生更大的期望.故此.我们很有必要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努力.朝着专业化方向作出改善、发展与开拓,以期有效并及时地回应时代带给我们的任务与挑战。

二、心理辅导的概念与功能

什么是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的范围中.我们该如何给它定位?在香港,心理辅导的地位逐渐清晰。在台湾情况亦颇乐观。惟在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内地,情况则较为复杂和混乱.除了偏重医疗与病态取向之外,还夹杂着与思政教育和德育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搞清楚心理辅导是什么之前,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不是什么?聚焦于内地热门的争辩,我要首先说明,心理辅导不是思政教育.心理辅导亦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是在说教,却又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是仅仅进行逻辑分析,给与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在心理辅导过程中,虽然往往会包括资料的提供,但单单提供资评,开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也曾尝试为心理辅导下一个定义:“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位受过专业训练的人.致力与当事人建立一个具治疗功能的关系.来协助对方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拥有自尊自信,以克服成长的障碍,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人生有统合并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林孟平,1998)

当我们将不同学派的学者对心理辅导所作的定义作出整理时,会发现其中无例外地都包括有改变、发展和成长的含意.个人身心发展,传统上是心理辅导的核心(Mytick,1987).Remley(1991)曾指出.心理辅导专业已否定了在服务工作中的医疗和疾病取向的模式.论到心理辅导在心理健康领域的独特性,他认为诊断并不是人们接受心及辅导的必经步骤,并强调人人都可以透过心理辅导而得助益。他深信一个建基于发展取向、聚焦于预防和身心健康的信念.会让当事人达至明天会更好的人生。Ivey(1991)等的看法与Remley相同,他相信心理辅导的核心是发展取向的(Van Hes1eren&Ivey,1990),不过,不同于Remley的是,他认为我们的工作是去促进人的发展。人生中免不了有问题发生,故此,我们应该珍惜问题的出现,因为它也是一个发展与成长的机会。

论到心理辅导在中国的定位,我很认同以上的 信念。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 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其 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我乐意委 身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为我个人深信,它是一项优化 国民素质的重要而庄严的专业。

三、研究与本土化

心理辅导的本土化,自然是一个不容忽略的课 题.杨国枢(1993)强调,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是 一种学术运动。在此运动中,所有有志于此的心理学 者应当同心协力地促进中国人本上心理学的发展. 他建议内地、台湾及香港的心理学者,应各自在当地 努力。同时也要不断分析与比较三地民众在各种心 理与行为上的异同.然后加以组织与统合。不过,在 1994年,他又补充指出,过去40多年来,内地、台湾 和香港的变化和发展很不同。结果是使三地的中国 人在心理、行为及生活等方面各有特点。故此在心理 学的探究上,他提醒大家,除了要留意三地中国人的共通性外,一定不能忽略其独特性(杨国枢等, 1994)。

杨中芳(1992)多年来对本土心理学努力不懈。她指出本土心理学致力于把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放人我们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架构中.至于如何将这个体系放入研究架构中,则是目前许多研究者在探索的问题。令人遗憾与担忧的是,对于以上的问题,当大家仍然未有把握的时候,已有不少人在本土化的心理辅导有关课题上,作出了结论,其中包括“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心理辅导理论和实践方法,不适用于中国人”这样的结论。

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受到重视,公众亦纷纷要求此专业提出研究的实证.为了能给当事人提供有信誉保证的优质服务,也为了发展高学术和专业水平的培训课程,使新的心理辅导人员有能力在事业发展上与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竞争,我们除了要将研究成果整合于心理辅导的培训课程外,还要将它整合于我们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中,来保证工作的质量(Sexton等,1997)。

心理辅导的从业人员不重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实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虽然许多人声称心理辅导既是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而实际上,心理辅导的科学性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表现之一是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很少做研究,同时也不会研读有关研究报告(Morrow-Bradley&Elliot.1986;Nor- cross,Plochaska&Gallagher,1989)。如果我们不努力改善工作,将研究成果带来的知识整合于临床的工作与培训中,则心理辅导专业的信誉将会出现危机(Kanfer.1990)。

前述西方学者指出,不少心理辅导从业人员忽视研究工作.往往过分依靠个人的直觉与经验。与此同时,江光荣也指出,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所出现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有相当多是谈论中国人的心理与性格的。但在这些讨论中,却有几个值得引为鉴戒的消极特点:1.研究死人多,研究活人少。2思辨研究多.实证研究少.3.宏观研究多.微观研究少。4.文史哲学者参与研究的多.心理学工作者参与研究的少。我个人很认同江氏的观察,而且发觉近年参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研究人员,良莠不齐。不少人既缺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基础,又缺乏临床经验。在根本来弄清楚什么是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情况下,就草率作出种种素质有问题的研究。亦有些号称专家的研究者,自己对某些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论并未有所认识和尝试,更未具体验证,就草率地作出否定。

就本土化的重点来所,情况亦不乐观。有些人强调文化的差异,在未经实证检验的情况下,就言之凿凿地作出了结论.只凭直觉与个人臆测.就肯定地宣告:西方建立的心理辅导理论,绝对不适用于中国人!与此同时,一些欠缺实证支持的、新颖的、甚至流于哗众取宠的新模式亦应运而生。在眼花缭乱之余,想到我们这专业必须承担的专业职责和服务质量的保证,难免感到担忧、不安与焦虑。

在个人的观察中,多年来,我反复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不同民族、国籍、地域的人,在心理、认知与行为上,到底是相同的多,抑或是相异的多?不过,在这问题未经实证检验之前,一些学者专家们就纷纷在认定差异较大、较多的前提下立论和操作.

可以肯定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体系的不同,其心理与行为自有一些差别,我们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总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进行。对于由文化、社会环境造成的群体或个人的差异需要心理辅导从业人员敏锐地观察、知觉和关注,如此才可为当事人提供最高效能的服务。但过分注重差异,而忽视相同相似之点的时候,许多流弊也就随之出现;而且许多基本的课题,看来亦难以解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美国在心理辅导研究和服务上,通常将中国人、日本人、越南人、印尼人、印度入等都归入亚裔美国人。这一个人口类别(Paniagua, 1994 Corev, 1996;Ivey,1997)内的不同民族,是在历史、文化、社 会上差异极其巨大的群体,却就被视为一个定型,实 在很有问题。心理辅导的一个很基本的信念,是接纳 与尊重个别的差异;而上述的文化定型所引发出的 理念和操作上的矛盾与问题,就变得十分严峻。

事实上,对于偏重差异的取向,90年代初权威学 者已作出了总结性的说明。在1991年,Pedersen与 Ibraham不约而同界定心理辅导是共性的。在此之 前,Pedersen(1990)已提到,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心 理健康辅导都是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同时他亦曾 针对问题的症结指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心 理与行为,其差异被过分重视;而相同之处,则过分 被忽略。至于Sue&Sue(1990)亦清楚地对多元文化 心理辅导作出结论。他们认为心理辅导重在治疗过 程中所提供的接纳、尊重、同感、信任和关爱,这些令 心理辅导产生成效的基本条件,是超越了文化的限制的。

早在1978年,Patterson就已经指出心理辅导与治疗过程中的辅导人员必备的一些基要的本质。他强调具有尊重、真诚和同感等条件的人际关系,是一般心理辅导的核心。它也适用于多元文化的心理辅导和治疗。

总的来说,约20年有关跨文化和多元文化的辅导的争议中,主流的声音是:面对来自不同种族、宗教、文化、社经阶层、年龄和性别组合的人.学者专家曾主张依个人之不同.选用特别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来处理和治疗。然而.到了90年代初.这信念开始动摇。转变的结果是:视所有的心理辅导治疗都是多文化的。而成功有效的治疗,其关键乃在于心理辅导员本人的素质与修养.

在个人的临床经验中,无论在美国面对美国人、美籍华人,还是面对现代化社会居于香港的中国人(杨国枢,1994),或者是面对内地出生与成长的中国人时,我当然会发现各人之间有所不同.但更多的是,我发现各人有更多相同相似之处。Vontress。(1988)就提醒大家: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人性与感情需要上有众多的共通点。同时,他亦曾指出.文化可分为五个层次.最基本的是普遍性的文化.在其中,人类乃具有相类似的需要和权利(Vontress.1986)。

随着科技与现代化生活的过程,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人跨地域的互动和沟通.令人类的同质性不断增强;而地球村的概念.亦日益显著.在今天,心理辅导与治疗在中国要向本主化发展.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前述西方学者所走过的路,可以做我们的参考和借鉴。的确,所有的当事人都是人。在我的工作中,我重视与专注的是来谈的这个人。而这个人最基本的特性和需要,乃来自他身为一个人的本质。其次,才是文化、历史、社会与他所处的现实环境。固然,我对后者保持敏锐的知觉,但却不会与前者先后倒置。

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本土化,我们要对西方的理论存有一种开明的态度,迫切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以实证方式如结果研究,来检验有关理论在中国人中之有效性,然后去芜存箐。同时,通过吸收、借鉴外来的理论和方法,在个人与集体的努力下,发展或创造出适合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特点的心理辅导和治疗体系。

四、政府的认同、支持并专业的制度化

基于1966至1967年香港出现的动荡不安,在香港政府回应市民的需要与问题的过程中,心理辅导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1970年香港大学聘用了香港历史上第一位心理辅导员,第二年还增聘了两人(EdUCatots’ SOCisl ACtionl COUnCil,1980)。随着香港大学的倡导,香港浸会大学(当时为浸会学院)亦于1971年第一次聘用了两位部分时间工作的心理辅导员。至于在中学.虽然完全欠缺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却早在1965年的一个研讨会上,讲者曾提出应该聘请心理辅导员来协助学生的成长。可借,直到12年后,政府才回应此需要。当时,社会工作者被安排在中学工作。至于小学,则由学生辅导主任来负责(林孟平,1997)。

香港的心理辅导,已有将近3O年的历史,可是发展很不理想。虽然从服务的层面与多元化上,应该是所有华人社区中情况最好的一个地区;但在质与量方面.较诸其他先进国家,则仍需要大力改善。在研究与培训上,政府认可的学位课程,时至今天,仍还只有一个。虽然中文大学的课程,除了提供硕士学位的研读外,还有哲学博士与教育学博士的研读,但为硕士与博士学位提供的名额,每年不多于 10人,无法回应需求。持有高等学位的心理辅导与治疗学者,屈指可数。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协会(前为亚洲教育与心理人员协会·香港分会)虽然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由于政府的支持很不足,人力并其他资源的限制太大,往往是举步维艰,但却仍然在学术与专业上为专业人员提供支援。其中包括开设培训课程、从事研究与出版学术期刊“亚洲辅导学报”。此外,亦于年前完成了香港心理辅导专业人员的道德 守则。

总的来说,香港的心理辅导仍在始创阶段.未能做到专业上的制度化的原因很多,但最关键的是政府虽然认可,亦一再强调心理辅导在学校教育、家庭、社区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但却欠缺具体计划与实质上的支援.反观台湾,它除了是所有华人社区最早(1960)开展心理辅导的地区外(Hwang,1972;Kuo,1977),也是本专业领域人才最多,发展亦较佳的一个地方.探索其原因,关键是从6O年代开始,直到今天,政府一直重视,并且实际上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持. 早在60年代末期,台湾心理辅导的服务已经有了高速的发展。到1983年,台湾所有学校,包括小学至高校,都已开展了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的服务(Barclay & Wu,1986)。此外,政府亦强调心理辅导与治疗在社会发展方面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Taiwan.1991)。

一门新的科学与专业.其发展往往与学术机构的支援、经济条件都有关.台湾由于省政府认可与推动,高校中的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专业点有好几个.质量亦不错.持有高等学位的学者专家,数目相当可观.至于资源方面,除了长久以来的支援外,在1991年至 1997年实施的“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政府所提供的经济支援,数额高达约24亿元人民币。虽然此计划的开始,是针对台湾近年青少年罪犯人数急剧上升的现实,惟计划的总目标是“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外资源,建立全面辅导计划,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亦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从总目标中,喜见计划的目标没有局限于解决问题的层面,而且确实是反映了心理辅导的哲学与精神。例如前述的“发展”与“成长”这两项特质,就具体整合于总目标之中。

香港的心理辅导专业人员,曾经透过专业协会,尝试在专业化的重要课题上跨步前进。香港迫切需要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很可借,多次的努力,因为种种因素,包括缺乏官方的支援,至今毫无进展。再看台湾的情况,由于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教育部辅导工作六年计划”中,在第二阶段就包括了这一项重要的项目。事实上,证照制度的建立,是将专业上监管工作制度化,的确是心理辅导专业服务质量保证的重要关卡。在人员的编制上,由于资源充足,台湾今年在此一方面的发展,亦不断完善,吸引和培育了不少优秀的人才。

在日本,教育界人士对辅导的诠释纵有不同,但未闻有否定辅导功能者.而早在1956年文部省已经对学校辅导作出肯定和支持。从所出版的《辅导手册》亦可窥见,文部省对辅导的定义已经有正确的掌握。手册中说明了辅导的意义并非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对策而己,应该在积极方面促进各个学生的性格发展。同时,文部省强调“辅导是达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功能之一.”(文部省.1956)

日本70年代教育核心问题“学校人性化”,亦直接间接催化了学校辅导的良好发展。“学校人性化”是回应日本社会之非人住环境.面对这挑战,教育工作者所厘定的学校辅导目标为:根据人性尊严的观念,重视每一个学生。辅导是帮助具有内在价值之个人迈向自我实现的过程,以发展人性为目的。因为政府之认同与肯定,心理辅导的正确概念,很快落实于教育界,更得到校领导与决策者的认同。例如在全国中学校长中,有94%相信心理辅导是教师培训中最重要的一环(仙崎武,吉田辰雄,198o)。

让我们再看辅导与治疗发展得最好的美国。虽还早在1932年.在明尼苏达大学就已经设立了具有辅导功能的机构(Williams.1939).但这一专业发展的转机,却要等待四分之一个世纪.1957年俄罗斯(当时的苏联)在太空科学上的一次超前,给美国政府带来极大的震撼。在检讨该次竞争的失败过程中,教育的检讨是其重点。结果是第二年,美国政府推出了一项“国防教育计划”(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Act)。此计划为当时学者专家正努力推展的辅导专业,带来了一次大跃进,且成为美国教育史,并学校辅导的界石.此计划不但有效地回应国民之个人需要,同时,还确认了心理辅导乃国家富强并教育生命力所在(Gibson&Mitchell,1995)。

“国防教育计划”使美国教育从根本上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意义是深远的。它令美国教育从传统的大量生产形式转变为重视每一个个体,在尊重个别差异的教育原则下,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个人化的关注与教育。在辅导这一领域,其支持力度大而且是多方面的。例如:自计划开始推展的1958年至1964年的六年内,在人员编制上,高中的心理辅导员由12,0O0增加到30,000,增幅达150%。在实质工作上,亦由1:96O的心理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改善到l:510。而在培训方面,在1964至1965年,此计划支持了480所高校改进了他们的培训质量与数量,共有15,700位中学辅导员接受了培训。

在中国内地,心理辅导真正萌芽始自80年代中 期。1985年3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再次正式成立。协会的成立,为内地心理卫生展开了新的一页。在协会的组织推动下,相继成立了协会居下的专业委员会、分会与地方协会。与此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人员亦在各地不同人群中积极开展了宣传教育和学术研究(马建青,1995)。

近十几年来,内地的心理辅导和治疗发展相当快,除了精神疾病防治机构以外,各类医院、许多大中小学校、群众团体,纷纷设立了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服务单位。目前,卫生系统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内地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心理辅导的另一个主要领域是学校,尤其是高校。不过从整体来说,多数学校尚处于自发阶段,缺乏制度上的保证,因而工作开展出现重重困难,包括人材不足、流失与设施上的匾乏。至于在理念上·人们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仍然模糊不清。例如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价值观的急速改变,人们的心理矛盾与冲突以新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出来。一些关心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感到传统的“思想工作”模式似难以收效,寄望于心理辅导。甚至有人视心理辅导为“思想工作的现代化”(钟友彬.1995)、至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另一重要范畴——评鉴与测量,虽然已有专业协会,但由于未能制度化规范化,故心理测验与评鉴工具随意售卖和被滥用,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学者们对种种问题作出分析,指出主要原因为:政府有夫部门认识不足,行动迟缓.除卫生部门外,教育、民政等有关行政机构未采取得力举措来推动这项专业的发展;专业人员奇缺;教育和培训工作.尤其是正规的心理辅导人员的培养跟不上;治疗和咨询效果参差不齐等(江光荣,1995).不过,近两年来,喜见教育部已确认心理健康的重要,主张思政工作人员采用不同的策略,包括了心理性的干预方法.来协助学生(中国卫生协会.1995。国家教育部,1997).基于官方的认同,时至今天.有越来越多省市的学校开始将心理辅导与治疗纳入课程,或者设立服务单位.

五、专业系统培训课程

香港心理辅导专业的发展.相当差强人意。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专业的系统培训课程,远远未能回应专业和社会的需求。即使是全港唯一开设心理辅导学位课程的中文大学.多年来挣扎求存至今,无论在开设的科目,还是在教导人员的编制上,都有待进一步改善。由于该课程的名额有限.培训的人员亦不能满足社会急剧转变所带来日益增多的心理辅导需要。幸而多年来有不少人在外地获得适当培训后,回港参与此项重要的专业.不过,由于心理辅导和治疗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切,长远来说,我们仍需要在香港本土上开创更多的培训机会。

至于台湾,前文曾说明了,由于四十年来省政府对此专业的认同与大力支持,各方面的发展相当可观。在内地,随着社会的转变,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大和迫切。最急切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开展专业的系统培训。钟友彬(1995)对这个问题有相当透彻的分析,他说: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合格从业人员太少了。尽管全国各地办了许多讲习班、培训班、派人出国或请外国的专家来讲学,并于1990年成立了全国性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专业委员会,出版了一些书刊,培养了不少从业人员,但水平参差不齐,至今还没有培养心理咨询人才的专业机构和系统的培训课程,也还没有正规的资格考试制度。”(江光荣,P4)

据过去几年个人在内地的访学中所见,具有心理辅导与治疗系统本科培训资历的人,真是凤毛麟角。不少已担任培训的人员,通过自学,理论上的知识往往很充实,令人钦佩与尊敬。但问题是,心理辅导与治疗是心理学中一门实用科学。上述的学者专家因着他们缺乏了临床实践经验,实在带给他们很巨大的限制.甚至是流弊。另一批负责培训的主力,来源是心理学本科毕业生.

遗憾的是,在心理学这庞大的领域中.各个专门领域的主导哲学与理念并不一定协调.其中部分的信念.与强调入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潜能、主导性和创造性的心理辅导与治疗,正恰恰背道而驰。故此,个人要强调;一个人若已具有心理学本科基础,再研读心理辅导,往往事半功倍;但并不是每一位心理学本科的学者都适合从事心理辅导与治疗。一个人是否适合作心理辅导工作,是因专业而异,更是因人而异。后者正是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上学者专家公认的信念:在辅导与治疗过程中,产生成效的关键是从业者本人的素质与修养。换言之,心理学其他专业方向人员的培训,往往不像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那样重视学员个人的素质与修养。 中国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发展,若要迈向专业化,专业系统培训的设施.乃燃眉之急。一个专业系统性的培训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Carkhuff, 1987;walkins,1997:):首先是理论学习。心理辅导与治疗 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既是科学,自然少不了理论基础。一个专业工作者,不能只懂操作。他必须清楚,并且能解释他操作行为背后的理念。其次是从业员本身的素质与修养.故要为学员提供自我探讨的机会。在深层次的自我反思中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觉察.第三是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巧的训练。第四就是实习.学员要有机会实际为人们提供心理辅导与治疗.同时,他会接受导师严谨的督导。在专业的评核上,通常对实习的时间和接受督导的时间,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而负责督导的人员,在学术、临床经验与督导的资历上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与水平。

香港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道路漫长而工作艰难。我们一方面继续致力于专业化工作的改善和发展。另一方面,自垦荒工作之始,就同时尝试脚踏实地地开展半专业和非专业的心理辅导与治疗的培训。这一层面的培训,由于需时较短,各方面的资源要求亦较易解决.故此在量的供应方面.确实是舒缓了香港社会多年来工作人手的短缺问题,不过.无论是高校和社会团体所主办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课程,都相当严谨认真。各有关方面对他们服务还质的评估,相当不错。

举例来说,在香港中文大学为香港教育署所主办的中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课程,为期一年。上课的时间约相当于研究院三学科的要求。在课程的中段,学员要实习.并且以六人一小组的方式,接受督导,进行学习。此外,课程还设计了三次工作坊与个入成长的小组活动,整合于一年的学习中.学员获得的证书与资历,有助于他们职称的提升。

中文大学所提供的心理辅导课程,虽然有一定的限制,但由于求过于供,往往可以甄选出一些优秀的人才,纳入课程。在多年的培训经验中,前述的半专业和非专业培训,实在是为我们的研究部课程作了不少准备工作。凡有此类背景的学员,学业上表现往往相对地良好。故此类课程,在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的道路上,事实上扮演若重要的角色。在内地辽阔的国土上,在可见的将来,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需求会日益增加.面对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化的挑战,香港的经验,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六、总结与建议

前文初步讨论了心理辅导和治疗的概念与功能,研究与本土化,政府的认同、支持和专业的制度化;专业系统的培训等四个课题。当中固然有值得雀跃与欣慰之处,但同时亦有不少令人沮丧与担忧的事实。不过,透过反思与自省,肯定会帮助我们对现实有较清晰的洞悉和觉察。个人深信,这会引发和促进我们更有决心、更有力地向着专业化的目标努力。面对这艰巨的任务.个人有以下九点建议:

(一)透过学术与专业的研讨,澄清心理辅导与治疗的概念,并且界定心理辅导与治疗在心理健康领域中的位置与功能.我们的专业,在本质上是对人类个体的重视与尊重.是发展与成长取向的,而自我实现则是不同学派最能协调与认同的终极目标。

(二)心理辅导与治疗(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在中国不同的地域地注.名称各有不同。多年来,无论在学术交流与沟通,甚至在日常的运作上,已导致了不少的混乱与问题,实在是我们迈向专业化的障碍。故此,有必要尽快汇聚才智精英,以彼此尊重、欣赏的态度,超越各人的习惯与传统的限制,从学理上为这专业找出最正确的名称。

(三)为了专业的信誉和对社群的负责,我们必须留意监察培训质量与从业人员的工作水平。不同地区的人员.应加速专业制度化与规范化。工作要项包括设立专业道德守则.建立专业人员的证照制度,并对培训课程订出审核的标准等.同时亦配合实务,发展心理辅导法规。

(四)组织各地人才,有计划地整理现有测验与评鉴的工具,尤其是常用的、重要的测验等。务必要建立中国人的常模。同时,将工作人员的资历规范化.并严格禁止测评工具随便售卖与滥用。

(五)探讨不同层面的心理辅导课程设计,规划各级学校心理辅导课程.亦配合实务与实况,编制与修订各级学核心理辅导工作纲要.

(六)在学术与专业上,我们应面向国际,努力发展国际网络。同时摈弃不必要的民族偏见,在尊重学术无分国界的前提下,以开放的心灵与开明的态度,透过个人并集体的努力,进行跨文化与多文化的研究。认真探索与发展本土化的心理辅导与治疗。

(七)吁请政府当局,肯定心理辅导与治疗的理念,并且在编制与经费上,对我们有实际的支持。在培训工作方面,鼓励与支持已有一定基础的高校,开设硕士课程,进一步发展博士课程。为有志投身本专业的人,提供足够的研习机会。此外,设法培育高素质的培训人员,以期保证培训课程的水平。至于在研究上,人力的配置与经费的支持,亦有待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心理辅导论文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的阐述,结合辅导员现状提出培养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详细提炼了核心素质的内容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给出了只有培养和优化辅导员核心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结论。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和引路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这就对辅导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和现状对辅导员能力素质特别是核心素质内容的研究就有其现实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阐述

要理解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理论,首先要了解素质的定义。素质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先天性遗传条件与后天的个人经历、教育、环境等的影响。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性及基本品质系统结构。素质是一种发展的品质 ,在特定环境下是可以培养起来的。[1](p.109-110)

就高校辅导员基本素质,国内相关论述很多,主要包括要素论和系统结构论两种。按照教育部的解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2] 有学者提出了六种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养、心理素质、能力素质。[3]也有学者提出五种素养:政治素养、思想素养、文化素养、能力素养、身体素养。[4] 实证分析方面有将高校辅导员素质归结为三类:管理能力素质、专业知识素质和个人思想政治素质,由此构建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三维结构“mki模型”。[5](p.90-94)以上论述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相关素质,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未能将辅导员工作现状与国家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目前高校辅导员现状及培养核心素质的必要性

目前在全国各大高校中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年轻人很多,有些硕士甚至是博士学位的、来自不同地方的毕业生来投身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但其中思想政治理论以及思想教育专业毕业的人不多,而他们的文化背景、能力素质也有很大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辅导员工作的成效,从而进一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和培养其核心素质。

在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辅导员往往被学生管理类事务所牵绊,而高校班主任制度的弱化也加剧了辅导员工作的多元化与复杂性。比如经常有来自学校各级行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要求,每次报完后又因各部门协调的问题,导致数据不一致,造成了工作中不必要的重复性。这都使辅导员的工作重心不能集中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中去,这也使得高校辅导员需具备把思政工作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相统一和协调的能力,最终转化为其核心素质。

要培养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就要深刻理解核心素质这一概念。国外专家最初将核心素质定义为组织成员个别的技能与组织所使用的技术之整合,为顾客提供特定的效用与价值。国内有学者认为核心素质是为了完成企业或组织的工作而需要具备的关键性素质,是组织成员所共同拥有的并且能够在完成工作之后为组织带来高绩效。[6] 从上述概念中得出核心素质是基本素质的一部分,是所有辅导员共同的、关键性的素质,同时也是辅导员工作必须掌握的特有的素质。

三、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的内容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一)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政治理论

“打铁需要自身硬”,正人先正己,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高校辅导员就是要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思想上、行为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决维护党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周围环境和人们的思想。做到方向正确、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自觉抵制各种思潮的干扰。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清醒地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质,排除各种错误思潮的干扰。

高校辅导员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先进政治理论,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要成为学习、宣传、运用先进政治理论的模范与主力,用先进政治理论武装头脑,开拓眼界,用科学的眼光和方法来分析对待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和当代中国的热点问题,为大学生解疑释惑。

(二)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优良的道德品质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集合体。道德品质是辅导员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国家、集体利益关系时外显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一贯特征和倾向。[7]

辅导员从事的是正品德、塑灵魂、培育人的神圣工作。孔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良好的师德是学生的学习榜样,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前苏联教育家申比廖夫说过:“没有教师对学生直接的人格影响,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用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职业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处世方式,积极的生活态度教育、影响和感染学生;应成为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培养优秀的人才为使命,时刻谨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在工作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秉公办事,清正廉洁,为人正直,胸怀坦荡,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大学生。

(三)具有时代性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各个工作岗位都需要建立起的一种能力,尤其工作对象是高校大学生这个特别群体前提下的辅导员,更是需要这么一种能力使自己的工作紧跟时代的步伐。在21世纪,网络媒体的宣传铺天盖地般地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多元文化兼容并蓄,使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加大。尤其这两年,“90后”的孩子们——标准的新时代大学生伴随着社会流行文化走入高校,如果还以过时的工作方法进行教育管理,那么工作成效会产生问题,这就需要创新的思维方式和政治理论来更新自己的工作方式以适应当前的需要。

辅导员应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接受和树立新的观念,用新的观念去看待和评价新时期的人和事。在坚持传统教育的同时,尝试项目实践教育、情景教育、渗透教育、互动教育、网络教育等新教育方法的运用。对新时期、新任务、新问题要求有相应的新思想、新作风、新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工作载体。要深入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感、所盼,找准要说的和学生想听的结合点,变抽象为形象,变概念为具体,系统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将社会要求转化为自我要求,培养乐观、豁达、宽容的精神,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使青年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渗透力,要调整心态,不能以一个上级领导者的身份与学生对话,不能以陈旧的管理思想约束新时代的大学生。时代在发展,观念在变革,辅导员必须学会做潮流前沿的人,与时俱进。比如辅导员在传达学校的文件精神时不仅可以通过开班会等方式,更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更快捷有效。用飞信、qq或msn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这些灵活方便的一对一的沟通交往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打消顾虑,敞开心扉,大胆地把问题和困难与辅导员交流沟通,不仅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信任,辅导员也在第一时间掌握了学生思想心理上的问题和动向。据调查,目前高校中,中国移动飞信、腾讯qq等是辅导员最常用的im软件。再比如,根据本校近几年构建素质教育项目化实践新模式的经验,创建了大学生活动项目化运行中心,鼓励学生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主动创新立项、组建团队,形成了一批品牌项目,推行了“星光小论文”计划。

要培养辅导员的核心素质,把握好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区别很重要,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可以各有优势,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每一个辅导员必须具备的,而这其中关键又在于如何注重个体差异而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辅导员思政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和增强时效性。只有努力培养这样的核心素质,才能使辅导员工作更好的开展,高质量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许瑞.高校辅导员核心素质研究[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4).

[2]教育部.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第3卷[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3]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彭庆红.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

心理辅导论文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探究

大学校园又如一个“小社会”,学生除了学习之外还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干扰。“心理扭曲、网络成瘾、考试挂科”等都是现前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高职院校教育需要改革的对象。以辅导员为主的管理队伍的能力素质的提升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点内容,其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是极为显著的[1]。但面对新时期的高职教育,辅导员还需对相关方面加以注意。

一、职业素养——辅导必备能力

作为辅导员,其在辅导学生之前必须要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直接关系着学生能否健康成长、顺利成才。高职院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自己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从多个方面积极培养自身的职业素养,让辅导工作发挥出最大的教育价值。其职业素养包括:

1、思想政治。我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且全国高校都在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辅导员需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伟大理论,以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提高爱国爱民的社会意识。

2、创新意识。“创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重点倡导的理念,国家唯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而辅导员只有具备创新能力才能“管理好、辅导好、教育好”学生。理念上,辅导员需坚持创新体制改革;行为上,辅导员需开拓新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多个方面创新已保证辅导工作顺利开展[2]。

二、心理疏导——解除学生烦恼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乡,很多生活、学习上的琐事常会给学生带来各种烦恼。若长期受到烦恼的困惑,学生的心理必将受到影响,许多心理问题随之而来。辅导员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则是当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中之重。辅导员需遵循以下原则:

1、个体差异原则。受到家庭环境、教育条件、物质生活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彼此间形成的差异性也更加明显,学生在学习爱好、生活品位、人文素质等都存在了很大的差异[3]。这就提醒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必须遵守“个体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差异性制定针对性的辅导策略。

2、理论运用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强调:“理论是指导实践的根本。”理论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辅导员在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中,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如: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在面对形形的学生时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辅导。

三、网络辅导——消除社会公害

当前,“网络成瘾”已经成为了社会“公害”之一,其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巨大。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年高校因“网瘾”而荒废学业的大学生占到20.7%。很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不仅耽误了学习时间,也花费了大量的金钱、精力。因而,网络行为的辅导成为了辅导员需要积极关注的话题。

1、邀请专家指导。为消除“网瘾公害”,辅导员除了自身的努力工作外,需和其它高校专家们共同合作,提高网络辅导的工作成效。如:辅导员可诚心邀请社会学、政治学等专业人士到学校与学生互动,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不正常网络行为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思想意识上树立“健康网络”习惯。

2、抵制不良信息。“资源共享”是网络化的最大优点,但也是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根源。许多反派言论、不良思想等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给大学生思想造成严重的腐蚀[4]。如:色情、血腥、迷信等信息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活动,辅导员应坚决抵制这类现象,重点教育学生。

结论

在高职院校教育发展过程中,辅导员的作用受到了诸多高校的重视,其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辅导员,应深刻认识到本身工作的教育意义,针对大学生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辅导工作,让自己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周学云.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j].考试周刊,2009,12(7):31-32.

[2]高家良.浅析辅导员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j].陕西教育?行政,2008,20(10):16-18.

[3]张立岗.高校辅导员需要注意的问题初

探[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13(5):19-21.

心理辅导论文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3)04009704

文化凝聚共识,文化提升自觉。从文化的角度,探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新的历史时期探索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工作规律、提高辅导员社会地位的发展趋势,是从根本上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队伍效能、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一、辅导员文化的内涵和要求

关于什么是辅导员文化,专家学者说法很多,表述也不尽一致。相比之下,笔者比较认同这种说法:“辅导员文化,是辅导员群体在长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基础,以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精神风貌、组织体制等为内容,并随着历史和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1]

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辅导员文化的内涵要求作如下解读:(1)政治层面,要有与党的教育方针相适应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政治水平,辅导员的一切思想和行动都要服务于和服从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个根本目标;(2)精神层面,要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形成与此相适应的体现辅导员岗位特点和要求的核心价值观;(3)行为层面,相互配合、密切协作,既有辅导员个体风采的展示,又有统一的工作规范和团队的整体配合,既有严谨求实的过硬作风,又有创新的活力和拼搏的激情;(4)学习层面,要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当成工作的一部分,做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学习与育人与育己相结合;(5)机制层面,指能使辅导员发挥作用、开展工作、提高水平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如选拔制度、日常管理制度、培训进修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保障制度等。

辅导员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整体配合、合作协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以及由此产生的对辅导员组织或群体的认同度、自豪感、归属感、凝聚感是辅导员文化的核心体现。

二、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是时代要求

第一,是由辅导员文化的作用和特性所决定的。辅导员文化也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标识、规范、导向、整合、凝聚等功能。辅导员以其趋同的价值取向、相同的工作内容和方法、以及独特的办公场所或载体等与其它岗位相区别,具有标识性;以有形或无形的方法明确提倡什么、禁止什么,鼓励什么、约束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具有规范性;对辅导员个体的价值选择、行为方式、工作理念起到引导作用,具有导向性;使辅导员个体之间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的性格气质、异于甚至悖于辅导员岗位要求的思想观念,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通过相互融合、吸收、适应,形成具有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统一体,具有整合性;从思想、价值、行为、精神、道德等个方面使辅导员凝聚起来,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凝聚性。辅导员文化的这些功能和特性都对辅导员增强职业认同,凝聚职业牵引,完善职业素养、做好育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辅导员队伍建设包括很多内容和很多方面,从横向分析,有作风建设、能力建设、组织建设、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等;从纵向分析,包括辅导员的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发展、政策保障等;从性质上分析,有精神层面的,有活动层面的,有物质层面的等等。而文化建设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是触及人的灵魂的建设,是根本性的建设。吴士宏在她著的《逆风飞扬》中这样说过:“在21世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能掌握主动权,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如此,辅导员队伍建设何尝不是如此。所以,抓住了文化建设,就是抓住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第三,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对辅导员工作的战略性要求,越来越得到了高等学校和学界的重视。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是指辅导员职业具有独特的入职条件和职业要求,有独特的工作方法和运行机制,能使从业人员成为终身从事的岗位。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指辅导员具备专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专家和业务能手。客观说,目前辅导员的工作现状,与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还没有“辅导员”这个职业,说明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还比较低,从现实情况看,准入条件和工作要求也比较宽泛,造成了辅导员的职业感觉模糊。辅导员还没有单独的职称晋升系列,事无巨细的事务性特点,造成了辅导员专业内涵的模糊,不利于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而无论是职业化,还是专业化,都离不开辅导员的高度认同和情感凝聚,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辅导员岗位是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甚至可以托付一生的职业,并由衷激发出为这个职业而奋发钻研、奉献付出的精神动力。辅导员文化建设,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队伍的地位、作用、规律、特点、机制和贡献等,引起社会重视,提高社会认同度;通过研究和探讨辅导员的价值观念、工作职责、精神面貌、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组织机制等,使辅导员激发内在动力,增强职业认同。

第四,文化建设是稳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手段。

我国在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由来已久。辅导员制度不断完善,队伍建设不断加强,辅导员在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辅导员的地位也得到了重视,现在又明确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的定位[2],为辅导员施展才干、发挥作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条件。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队伍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职责边界不清晰,造成了辅导员对学生的吃喝拉撒都要管,成为事无巨细的“高级保母”;各职能部门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后都落到辅导员身上,成为方方面面的“勤杂工”;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的“最前沿”,没有任何“掩体”,特别是“安全责任重于天”,其他工作做得再好,只要安全出了问题就一票否决,造成了辅导员的“压力山大”。长此以往,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工作动力不足,甚至产生职业倦怠,人心思动,造成队伍不稳。通过辅导员文化建设,使他们充分认识辅导员岗位的特点和意义,明白在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在促进学校发展稳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个人发展的道理,坚持育人为本,统一目标愿景,增强职业牵引,敬业爱生,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三、辅导员文化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第一,提炼、践行核心价值观。如前所述,文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灵魂;而凝炼并践行辅导员所特有的核心价值观,是辅导员文化建设的灵魂,可谓是“魂中之魂”。在这方面下功夫,能起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院也借鉴兄弟院校的做法,结合学院的辅导员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本科生四个年级的8名辅导员全部参与,大家查阅资料,开动思想,深入思考,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又通过充分的讨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最后,凝炼出了学院辅导员 “乐业、导航、协作、笃学”的核心价值观。这八个字分别从四个维度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乐业”即爱岗爱生,敬业奉献,这是工作态度和境界的维度;“导航”即对学生的思想政治、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进行人生导航,这是工作特质的维度;“协作”即在工作中要团结配合、密切合作、彼此关爱、共同进步,这是团队精神的维度;“笃学”即正确处理好日常事务和学习的关系,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和发展空间,这是终身学习的维度。令笔者感触颇深的是,在讨论、提炼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大家以饱满的热情和主人公的姿态,敞开思想,相互启发,不断擦出思想的火花,不断升华对辅导员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这其实就是一次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感受团队氛围的过程,就是一次辅导员核心价值观展示和体现的过程。这个凝聚着全体辅导员智慧和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制成扁牌,悬挂在辅导员办公室,时时警策着辅导员们,不忘责任,牢记使命,励志前行。

第二,完善多举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新世纪新阶段,终身学习已成为一个生存概念,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深入人心。对于辅导员来说,学习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对他们工作状态的写照,也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多元化、知识涉猎面广,要真正成为他们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就必须通过学习,以渊博的学识,增强人格的影响和魅力;另一方面,辅导员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结构是多学科多门类的,如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法学以及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等,而每个辅导员个体的专业背景又是单一的,这种多学科的要求和单科性的背景,就是一对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学习。所以,辅导员离开学习就像鱼离开了水,寸步难行。

怎么学习?结合辅导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要求,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把学习和阶段性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是为学而学,学习是为了提高工作水平,这是最有效、也是最容易做的方法。二是团队学习。“辅导员群体相异的多学科知识背景决定了团队型学习的互补性和启发性,也使辅导员群体共享学习资源,成为不可分割的学习共同体。”[3]本学院“辅导员论坛”就是这样一个团队学习的载体。“论坛”采取专题研讨的方式,一次确定一个专题,专题内容包括学习学校及上级有关学生工作的重要文件精神,研讨辅导员队伍思想建设、作风建设、文化建设等相关问题,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和解决工作重点和难点等。“论坛”采取主题发言的形式,每次确定两名辅导员围绕确定的内容作主题发言。作主题发言的辅导员广泛搜集资料,认真准备书面发言稿或PPT。专题发言后,大家展开讨论和交流。负责人作总结发言。“论坛”从2012年初施行以来,已举办了13期,并作为一项学习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对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辅导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团队凝聚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形成了辅导员队伍所特有的学习文化。

在辅导员队伍加强自身学习外,要加大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2013年5月,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明确把辅导员的进修培训纳入干部培训和教师培训规划,按照辅导员的职业特点、成长规律、发展需求,通过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国内进修、海外研修等方式,加强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专业素养、职业能力等进行全面教育和培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

第三,优化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

辅导员工作机制是指为了保证辅导员工作的正常运行,内部各环节、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作用的有机整体。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要体现在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上。首先抓好建章立制工作,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各项评奖评优、党组织发展、学业预警、心理危机干预、贫困生资助、安全、第二课堂活动等工作,都通过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做到统一政策,有章可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在2012年开展了制度建设年活动,制定或修订了十多个学生工作制度,为学生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关爱每个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再次,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学生工作事关学生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复杂性,精细化科学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辅导员要本着为每个学生负责、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负责的态度,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严格程序环节,细化时间节点,落实工作不打折,执行政策不走样,做到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家长满意,让领导满意。最后,建立完善辅导员管理和考评机制。科学制定辅导员工作职责,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考评激励制度,在辅导员的工作条件、职称评聘、培养发展方面,采取倾斜政策,调动辅导员的积极性。对辅导员要施以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所需,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改善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为他们有所做为、成长发展创造条件。

第四,打造和谐合作的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既是辅导员提高工作能力、顺利开展工作的必需的氛围,又是辅导员个体工作状态和整体凝聚力的综合体现。辅导员团队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人际关系和谐融洽,互补互助,工作效率高,科研能力强,辅导员会感受到工作虽忙,但“忙并快乐着”,感受到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组织归属感,增强对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会自觉地严以律己,以实际行动维护和提升团队形象。所以,打造合作和谐的团队精神,是加强辅导员文化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首先要牢固树立共同的愿景,这个愿景说的具体一点,就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成,将来在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材。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核心动力。每个辅导员的思想、行动都要统一到这个愿景上来,为实现这个愿景而共同努力。其次,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机制。这是形成团队精神的不可替代的剂。辅导员之间经常的沟通可以拉近感情上的距离,分享工作得失,增强了解和互信,创造和谐的团队氛围。本学院通过每周一次的辅导员例会、一月一次的辅导员论坛等载体,建立了长期有效的沟通交流形式,还通过辅导员“民主生活会”的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敞开心扉,交流思想,加深感情,推动工作。辅导员内部也开展各种形式的联谊活动,同时我们还走出去,跟其他学院的辅导员开展座谈交流和联谊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可以说,他们的岗位是“全天侯”的,非常辛苦。并且,他们的付出和回报,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是不平衡的。所以,学校或学院要根据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实行倾斜的工作补贴,根据绩效情况制定完善的奖励体系,学校和学院的领导要经常跟辅导员谈话交流,关心他们的生活,肯定他们的工作成绩,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和学院对他们的重视和关心,增强工作的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参考文献:

[1]林国建.辅导员文化与辅导员队伍建设之理性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7): 69.

心理辅导论文篇9

(成都文理学院 学生工作部,四川 成都 610101)

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社会重任。当前,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在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研究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

关键词 :人文素质教育;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23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西南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高校辅导员专项)《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CJSFZ14-023)研究成果”

一、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①高校辅导员兼具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肩负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要深入到学生之中,以自身广博的学识、优良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使其能独立思考人生,完善自我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根基,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首要任务就是要抓好当代90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他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大举措,落实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培养方案。辅导员凭其自身工作的特殊性,紧密联系学生,在人文素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阵地,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目前,部分高校已尝试由辅导员参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授课工作。辅导员在讲授此类课程时,深入挖掘人文精神要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借助新媒体创新教学模式,有效开展课堂互动,将人文精神传递给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三课堂的指导者原本就由辅导员担任,辅导员能指导各项人文类社团活动和社会会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其展示才能搭建平台,使其在各项活动中发展个性特长,进而培养人文精神。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分析

当前,社会各方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辅导员的学历学位层次得到明显改善,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开展思政工作的经验欠丰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不足。

(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化底蕴不深,综合能力不强

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思政专业的知识外,还应了解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目前,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大部分是刚刚从学校毕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在专职的78名辅导员中,年龄在20-30岁的有67人,占总人数的85.9%;30-40岁的有11人,占总人数的14.1%。他们之中,大学期间主修思政专业仅3人。大部分辅导员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展现出了较强的实力,但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却略显不足。有的辅导员老师鲜有读书的习惯,对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似懂非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辅导员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管理、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在思政教育中和人文素质教育中力有不逮。

(二)部分辅导员思想政治素养不高,政治敏感性不强

辅导员是思政教育的实施者和指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②目前,部分辅导员对党的理论知识、重要思想的学习不够深入,较少关心国家时政,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时缺乏理论基础,进而造成工作的被动;有的辅导员政治敏感性不强,面对突发事件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不足,易造成严重后果。

(三)部分辅导员行为示范作用差,缺少人格魅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辅导员若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必须在个人行为方面做好表率,展现出良好的人格魅力,以真正感染和引导学生。目前,有的辅导员为人师表意识淡薄,在工作中不注意个人形象,举止轻浮;有的辅导员过于看重利益得失,自我评价偏高,自控能力不强,角色定位不准确。这些行为均严重损害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形象,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部分辅导员缺乏敬业精神,育人意识淡漠

“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是对敬业精神最好的诠释。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有的辅导员缺乏职业理想和立业意识,过分注重自身利益,强调个人发展,仅把在高校工作当做是职业跳板或谋生手段,甚至把主要精力放在个人“第二职业”上,没有真正认识到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有的辅导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上敷衍懈怠,遇事只一味抱怨,不讲奉献;有的辅导员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事情漠不关心;有的辅导员工作经验不足,创新意识不够,工作方法欠妥。这些表现,直接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高校辅导员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所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辅导员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要求,不断提升个人综合素养,才能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其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辅导员只有展现出过硬的思想素质、扎实的人文素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和阳光积极的心态,才能触及学生心灵,深深感染和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一系列人文教育,使学生能吸收有益知识,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完善自我人格。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仅靠专业知识参与就业竞争已日显单薄,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目前,辅导员的人文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智能品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较低,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能力亟待增强。

(三)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是坚持以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的需要

辅导员的人文素养,对于坚持以学生为本,建设服务型高校,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此,成都文理学院强化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③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儒学推崇的“仁爱”思想,对于辅导员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辅导员是与学生联系最紧密的高校管理者,这要求其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关爱每一名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把学生利益和学校、国家的整体发展作为工作的中心。

四、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

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积累。在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的途径探索方面,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知识、人才的前提下,将内在努力与外在支持相结合,才能逐步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顺利开展。

(一)高度重视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建立健全辅导员管理和培训机制

1.《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对从事辅导员职业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特征做了规定:“具备宽广的知识储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④高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在辅导员的选聘和考核上,不仅要考察其道德品质、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还要考核其人文素质。同时,建立起人文素质考核选拔机制,将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上岗的要求之一。

2.管理机制是决定管理功效的核心问题,辅导员管理机制构建问题关系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全局。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人文素养,首先应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等文件要求,结合高校自身实际,逐步加快辅导员管理运行机制的建设和完善。例如,高校可制定《辅导员选拔条例》、《优秀辅导员评选办法》、《辅导员奖励实施办法》、《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等,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完善辅导员工作激励机制。科学合理规定薪资标准,做到工作量与待遇挂钩,能者多劳,多劳多得;对考核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从而增强辅导员的荣誉感、成就感。

3.高校要建立科学化、系统化的培训机制推动辅导员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老带新、召开交流会、举办学术讲座、专题培训、外出培训和学习深造等途径,提升高校辅导员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学校每年组织新进辅导员参加全省高校师资岗前培训,定时选派辅导员参加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的轮训,定期组织校内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由于该校辅导员承担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工作,为拓宽辅导员的文化知识,提高其教学水平,学校素质教育教研室还专门为辅导员开设了人文知识的专业培训,邀请各类专家学者为辅导员授课,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辅导员队伍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为了增强辅导员的能力建设,学校开展了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开设主题演讲、学生辨识、主题班会和基础知识测试等,通过以赛促学的方式提升辅导员的综合素质。

(二)强化辅导员自我认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措并举提升自身修养

1.坚定信念,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辅导员要明确自身职责,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意识,坚持政治立场和信念;具备较高的从事思政教育的理论、政策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乐学勤思,提高文化水平。当今社会是学习型社会,辅导员须自觉学习文、史、哲、教、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完善人文知识结构。同时,还应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一些人文经典,特别是传统文化经典,从而丰富自身文化底蕴,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增强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高校辅导员应把学生工作当做学问去研究,创新工作理念;把学生工作当做事业去发展,立志成为思政教育管理的专家、行家。

4.增强责任意识,展示人格魅力,强化敬业精神。辅导员要培养和建立健康完善的人格、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力求以自己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5.心态阳光,心理素质过硬,增强心理辅导能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辅导员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首先,辅导员要心理素质过硬,找准自我定位,做到心态阳光,兴趣广泛,意志坚强,这样才能发挥好自身的作用,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其次,通过借助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积累心理辅导经验,增强心理辅导能力,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干预。

(三)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

辅导员的成长变化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身修养的提升,离不开外部良好环境的推动。大学校园浓厚的文化环境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它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人文精神,促使辅导员将人文精神内化为个人品质。

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资源,营造浓郁人文氛围。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在校园内悬挂为人图像,修建名人雕塑,建设文化长廊,展示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成都文理学院为例,该校校园内有多座名人雕塑,教学楼公共场所随处可见名言警句,有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文化艺术墙,有广集古今书法大师精品的书法长廊,有特色鲜明的音乐楼,有供教职工休闲娱乐的阅览室、音乐展示室等,是一所集“书香、墨香、花香”为一体的现代园林式学府。

2.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如开展教职工讲课比赛、课件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书画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丰富辅导员的文化生活,在参与活动中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我品质。在成都文理学院,辅导员积极参加学校工会组织的教职工足球、篮球、羽毛球比赛;在一年一度的科技文化博览节上,辅导员参加教师讲课比赛和课件比赛,获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活动均有益于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对提升其人文素养具有积极的作用。

注 释:

①.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gov.cn/gongbao/content/2007/content_705523.htm.

③卢铁城.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④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0/201404/xxgk_167113.html.

参考文献:

〔1〕简福平.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10).

〔2〕神彦飞,杨伟宾.高校辅导员知识与能力结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0).

〔3〕武军莉,范严伟,何晓霞.加强高校辅导员人文素质的思考[J].甘肃科技,2013,(2).

心理辅导论文篇10

关键词:高校;新任辅导员;心理调适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1-0106-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日益发展,面对当前不断变化的现实环境,一方面,高校辅导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愈来愈多,工作任务愈加繁重。另一方面,大多数辅导员的付出与收获仍然不平衡,辅导员的岗位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因就业形势严峻、对学校的依赖性、追求职业稳定等现实原因或理想所趋而选择高校辅导员作为踏入社会的第一职业的毕业生却并不见少,即使一个普通的技术学校招聘辅导员,也常常出现“僧多粥少”的争抢局面。

一、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调适,仍是学生工作研究中一个较新的领域,但一些学者已有所重视,并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只是论述大多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论文的部分章节中,且多数是有关心理素质的研究。

纪淑云、张改清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具备气质优良、性格稳定、意志坚强、行为端正等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并培养良好的性格(纪淑云、张改清,2005)。张海霞在谈到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时,强调了培养健康人格的重要性,包括正确认识自我、关注工作兴奋点、努力构建和谐工作环境等(张海霞,2010)。这些观点基本代表了学界对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培养的大众认知。

许国彬、陈宇红主编《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2009)一书,作为高校辅导员培训系列教材之一,是目前为止关于此方面问题最为集中、全面的著作。该书系统论述了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心理调适的有关理论,指出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的几大技巧:压力管理策略、生理调整策略、情绪释放策略、认知改善策略与行动解决策略。全书用一整章举了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的十类案例,以具体问题作为切入点,深入辅导员心理调适的方方面面。

关于高校新任辅导员这一群体如何尽快顺利开展工作,亦有论著提及。普遍观点大致是建议新辅导员通过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明确工作职责、建设好学生干部队伍、消除与学生间的隔膜等(马丰刚,2008)。董微提出新辅导员想尽快进入角色,就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身入与心入的关系、主角与配角的关系、苦与乐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董微,1996)。这些观点可以为新任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帮助。

然而,纵观前人研究,少有研究高校新任辅导员如何进行有效心理调适的著作,但这一问题又十分紧迫,新任辅导员经验少,但承担的工作丝毫不比资深辅导员少,他们能否调整心态、顺利入职、开展工作,关系到整个学生工作能否正常进展的问题。因此,本文拟对这一现象进行浅显的研究。

当前的高校新任辅导员绝大多数是刚从高校走出来的应届毕业生,他们从一所高校踏入另一所高校,有的甚至留在同一所高校,身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面临的问题也与一般辅导员不同。本文所论及的“高校新任辅导员”即特指这一“由高校到高校”的特殊群体。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面临的心理困境

很多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或多或少产生心理失衡现象。新任辅导员从一加入这支队伍起,就面临着各种问题,同样遭受心理困扰,这些困惑由各种各样原因引起,造成了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心理危机。

1.“从高校到高校”的心理空白

前文已经提及,高校新任辅导员大多是由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担任。虽然当前辅导员队伍学历普遍上升,硕士生已比比皆是,队伍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但这些成员的社会经验却近乎空白。同样身处学校,需要处理的问题却完全不同,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使新任辅导员手足无措。他们面对千头万绪的繁复工作,不知从何入手,同时很难把握与领导、同事、学生多方面的微妙人际关系。这种“一无所知”的状况常常造成新辅导员心理上的极度困惑,感到自己无法驾驭这个职位,自然会产生自卑、退缩感。

2.角色转换冲突

新任辅导员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昨天还是学生,今天却成为学生管理者,和以往相比,虽然同是新的学期,同样行走在熟悉的校园,但肩上却承担了多一份责任。一些新辅导员在学校里仍被不相识的人称为“同学”,脸上还未脱去学生本色,却直接面对如何引领和管理好数百名大学生这个具有挑战性的主题。

高校新任辅导员年龄和大学生相近,最少的只差两三岁,学生和辅导员都难免有类似的担忧:学生们会接受一个还像学生的辅导员吗?年轻辅导员能建立起自己的威信吗?不可否认,部分学生“欺软怕硬”,趁新任辅导员年轻、经验少、不敢发脾气等,肆意违反管理制度,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麻烦。另一方面,新任辅导员原来作为学生是“被服务者”,现在却是“服务者”,学生的一切大小问题都要找到辅导员来处理。可以说,做学生工作者的日子远没有做学生时舒服惬意。很多新辅导员因此不能迅速、顺畅地实现这种心理上的角色转换,而耽误了工作进行。

3.新形势下的职业认同危机

在社会转型期,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新任辅导员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承担着和资深辅导员同样的工作量,亲身体验辅导员工作“两眼一睁、忙到天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杂、困难,而地位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认同。同时,他们难免耳濡目染前辈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失落感更强,对职业发展前途的希望黯然。这种情形下,新任辅导员更难树立职业自豪感,更容易产生职业认同危机,相比他们的前任,这一时期的新辅导员比以往更难持续职业热情。

4.工作压力大,产生挫败感

辅导员工作本身就涉及大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就业、家庭等方方面面,同时又有一些对学生负有管理职能的部门不能充分履行其职责,辅导员不得不成为“代职”者。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质,辅导员往往工作做得多,但思考得少,工作停留在初级层面,对职业认知不足,工作满意度又比较低。在新任辅导员工作经常不能得到认可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挫败感和厌倦感。

5.陌生环境,缺乏归属感

新任辅导员除了少数留校的之外,其余对学校环境、制度、运作都不熟悉,甚至熟悉度还不如自己的学生。和同事之间不熟悉,眼见其他人谈笑风生,自己很难插嘴,短时间内无法融入群体,容易产生孤独感,自然也缺乏职业归属感。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心理调适方法

在这里我们借鉴许国彬、陈宇红在《高校辅导员心理调适教程》一书中的调试框架,分为五种策略来提出新任辅导员心理调适的建议,每一种策略之下,只指出一种最核心、有效的方法。

1.压力管理策略

新任辅导员要认识到自己感受的压力主要来自何方,并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把压力转换为工作动力。要给自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不能急于求成,要明白压力是必经阶段,坚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一切都会好转。

2.生理调整策略

无论工作多忙,都要给自己的身体一定的休息时间。新任辅导员处于职业初期,尤其要注意建立起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不熬夜,如果一定要加班,就要在饮食、运动上调理,要保持健康的身体,应对工作和生活。

3.情绪释放策略

任何人的压力都需要释放,辅导员也不例外。高校新任辅导员还很年轻,不应因为工作繁忙就忽略了自己的青春,大可以采用一些年轻人的娱乐方式来缓解压力、释放情绪。运动,包括舞蹈、健身、游泳、瑜伽等时尚方式,或和朋友聚会、唱歌等,都是健康的发泄方式,有利于保持情绪稳定、平静。

4.认知改善策略

新任辅导员应明确自己的身份,不能看到周围某些同事消极工作就亦步亦趋,任何辅导员都是从新人一路走过来的,部分辅导员因职业付出与收获的落差,产生职业倦怠,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当他们还是新人之时,同样充满干劲和热情。新任辅导员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别给自己消极工作寻找借口,要把入职时的热情延续到工作中去,对职业有更明晰地认知。

5.行动解决策略

我们用两个儿童常玩的游戏为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行动命名:“丢手绢”和“找朋友”。所谓“丢手绢”,就是指新辅导员要学会适当转移工作和压力。新任辅导员往往事必躬亲,任何工作都自己完成,不好意思或不习惯找人代劳,这势必造成双倍甚至多倍的压力。辅导员要学会用好学生干部,抓大放小,大胆用学生做事,把小的“手绢”丢到学生干部背后,既能分担自己的压力,又能和学生熟悉、了解,打好工作基础。

总之,高校新任辅导员应以积极的心态渡过职业转型期,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无论决定日后在学生工作岗位长期发展,还是另谋出路,都要在这一初期阶段做好心理调适,把自己调整为最佳状态,在职期间做一名合格的学生管理者与服务者。

参考文献:

[1]董微.论新辅导员怎样尽快进入角色[J].沈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2]费孔军.高校辅导员心理素质分析[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7(2).

[3]纪淑云,张改清.浅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3).

[4]刘霞.高校新任辅导员心理调适及其角色转换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9).

[5]马丰刚.新辅导员如何开展工作[J].管理与财富,2008(9).

[6]潘江滨.两个新角色两种转变――论新辅导员如何做好新生工作[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7]任培江.高校新任辅导员心理失衡原因及自我调适研究[J].新西部,2007(20).

[8]唐源.浅谈高校新辅导员如何开展工作[J].网络财富,2008(12).

[9]王杰.关于高校新任辅导员现状的分析和思考[J].滁州学院学报,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