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十篇

时间:2024-01-30 17:56:39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1

1总体规划:探矿权人取得探矿证后需要进行地质详查或勘探,取得勘探成果并完成储量核实报告,报告中获得的资源量通过评审备案后向当地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填报查明储量登记书等工作。如果一个矿区分为多个勘查区并由不同探矿权人持有探矿证,需要由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勘探结果将矿区开发列入国家规划,并委托编制矿区总体规划。如果矿区各勘查区为同一探矿权人,也可以由政府授权矿业权人委托编制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由当地政府组织专家评审并按资源量、规划生产能力等的不同报国家或地方发改委批复,根据批复编制总体规划的环境评价报告并履行申报、评审、批复手续。2矿业权设置:矿区总体规划完成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总体规划委托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由国土资源部门批复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矿区内矿业权设置方案批复前所设立的探、采矿权必须根据批复备案结果进行统一整合和调整。3路条:矿业权人根据批复备案的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规划就煤矿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煤炭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是否可以开展前期工作向国家发改委提出咨询,国家发改委将依据有关规定出具复函(煤矿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路条”,复函取得标志着煤矿项目开发建设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认可。4核准:项目建设单位根据国家发改委出具的前期工作复函委托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国家、省发改委组织专家评审,通过后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初步设计和编制其他支持性文件的依据,也是项目核准的最基础报告。项目核准所需要的支持性文件除符合产业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批复和前期工作复函4个基本条件外,主要有:储量评审备案证明、环境评价报告批复、安全预评价报告批复、水资源论证方案批复、水土保持方案批复、划定矿区范围批复、项目选址意见书批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备案证明、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批复、当地军事部门意见、当地文物部门意见、土地复垦方案批复、建设用地预审批复、节能评估报告评审意见及项目申请报告的评审意见等15个支持性文件;还需要与有关单位签定取水许可批复、用电协议、煤炭销售协议、煤炭运输协议、项目贷款协议共5个协议,全部完成后国家发改委将根据有关规定对项目予以核准。项目核准是矿业权人申办采矿许可证的必要条件。1开发利用方案。项目核准后,矿业权人应当在划定矿区范围批复的期限内及时申办采矿许可证。首先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项目核准批复文件编制矿区开发利用方案,报国土资源部委托评审后作为申办采矿许可证的核心文件。2其他支持性文件:其他需要办理或上报的支持性文件有:采矿权申请登记书、营业执照、资金技术证明材料、环境评价报告及审批意见、安全预评价报告及审批意见、土地复垦方案及审批意见、地质灾害评估报告及批复意见、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储量评审意见及备案证明、地质资料汇交凭证、采矿权申请范围核查表、核查测量单位资质证书等12个文件。3所需图纸:主要是以矿区地形地质图为底图的申请矿区范围图,划定矿区范围与储量评审备案范围二者叠合图,申请采矿范围、划定矿区范围、储量评审范围三者叠合图等3种图纸,完成后与开发利用方案及评审意见书按国土资源部统一的电子报盘格式制作成电子光盘一并报国土资源部申办采矿许可证。1初步设计及安全专篇:煤矿项目核准后在申办采矿许可证的同时可依据核准文件和开发利用方案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委托编制煤矿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初步设计是煤矿机电设备定货、建设征地、工程建设的基础性文件,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的依据。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是为工程建设和设备采购安装单个项目编制的作业依据。安全专篇是对煤矿主要灾害的防止措施及安全设施、设备、器材的设计,必须在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中予以体现出来,与矿建、土建工程和设备采购、安装同时进行。初步设计完成后报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或省级发改委会同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审查;安全专篇完成后报省级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组织审查。2征地:在煤矿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编制的同时办理煤矿项目征地手续,一般要求在批复的土地预审范围内按规定征用,根据原土地用途、面积、归属不同,征地的批准权限也分别由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备案。3开工备案及工程建设:在完成以上工作后,煤矿建设项目就具备了开工条件。建设单位需将项目核准、初步设计和安全专篇的批复文件、采矿许可证(或划定矿区范围批复、征地批复、设计单位及施工单位的资质证书、施工单位安全许可证和中标文件、工程质量监督手续、安全施工措施、拟开工日期等分别向省级发改委、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煤矿安全主管部门及煤矿安全监督机构告知备案并取得回执,就可进行工程建设。煤矿工程建设一般分为工程建设准备、矿建工程、土建工程、设备定货与安装4部分。工程建设准备主要是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编制施工组织设计、临时建筑、现场“四通一平”等;矿建工程根据开采方式不同一般会分期进行,土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一般随矿建工程进度展开。4竣工验收与投产。煤矿建设项目按设计要求建成后,建设单位应组织编制联合试运转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组织联合试运转,结束后编制联合试运转总结报告向有关部门申请安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职业卫生、消防设施、档案管理等专项验收和认证,取得全部单项认证后根据项目建设规模或核准层级报国家发改委或省发改委组织验收,通过后申办煤炭生产许可证并正式投入生产。5其他证照。煤矿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后,必须依据《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以煤矿(矿井为单位申请办理煤炭生产许可证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矿长必须具备基本条件并通过学习取得矿长资格证和矿长安全资格证,煤矿特殊工种上岗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特殊工种操作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作业。

在煤炭项目前期工作中,由于国家或地方不同部门管理职责和政策的交叉、国家与地方政府在管理过程中技术参数要求的不同、中介机构业务质量和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导致的前期工作中出现一些问题,不仅造成大量重复性工作,给国家和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带来了麻烦,也延缓了项目审批进度,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1存在问题。矿业权人取得勘查区探矿权一般是在预查或普查基础上取得的,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对勘查区矿业权评估后确定矿业权价款并备案,矿业权人根据评估结果缴纳矿业权价款后开展地质详查或勘探工作。在一个矿区内(特别是国家大型规划区可能设置多个勘查区,这些勘查区是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非煤项目建设的需要配置的资源,一个矿区内的矿业权人一般不是一个企业或个人。《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规范煤炭矿区规划审批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能原[2004]891号明确由各级政府在“经过备案的普查煤炭储量和必要的详查基础上”组织编制总体规划,而《煤、泥炭勘查规范》中详查的任务是“为总体发展规划提供地质依据”,政府根据完成的总体规划重新进行矿业权设置。由于总体规划的煤矿(矿井范围与规划前勘查区范围的不同,导致矿业权设置的范围与原勘查区范围的不一致,原勘查区已缴纳矿业权价款的矿业权人的权益有可能因矿业权的重新设置而产生纠纷。2处理建议:①在矿区总体规划批复、矿业权设置方案之前,矿区内勘查区探矿权由国家统一掌握,只有完成矿业权设置后再根据有关规定向其他人授予矿业权,矿业权人按照国家出资形成的矿业缴纳价款后开展下一步的详查和勘探工作,可有效防止勘查区与矿业权设置面积、储量变化造成矿业权人之间的纠纷。②在已授予矿业权之后进行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单位应特别注意各矿业权人占有储量的变化情况,通过面积或资源量互补确保原勘查区矿业权人占有储量不至减少,由各级政府出面协调因矿业权设置造成储量区块的变动,避免纠纷。1存在问题。由于矿业权人注册项目公司的时间滞后,一些支持性文件的中建设单位的名称不一致,在申报项目核准或办理采矿手续录入系统过程中系统不接受,造成工作无法继续,可能还需要办理名称变更手续,造成工作延误。2处理建议。矿业权人在获得矿业权之前首先成立项目公司,由项目公司负责全部前期工作及各种支持性文件的委托与批复,保证所有批复文件中建设单位名称的统一。1存在问题。由于项目核准是申办采矿证的前置性文件,核准所需的储量核实、评审备案证明及查明储量登记书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提供支持,按照《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属内蕴经济资源量,如查明的内蕴经济资源量为331级。而项目核准的前提是必须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通过,可研评审通过后储量级别应当是经济基础储量,如查明的经济基础储量应为111级。同时,由于批复的矿区划定范围与储量核实范围有时由于坐标系统不一致,在转换过程中可能产生差异,也会影响采矿权申请。2处理建议。如果批复的矿区范围与原储量核实报告的范围完全一致可不重新编制储量核实报告,差异不大时可作储量分割说明并报原储量评审备案单位重新评审备案即可。但差异到底有多大时需要重新编制核实报告无法界定,所以如果出现差异并且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评审并取得评审意见后建议尽快委托重新编制储量核实报告申报评审后到国土部门备案,防止影响前期工作进程。1存在问题:随着近几年煤炭项目开发步伐加快,相应的为煤炭项目提供咨询服务的中介机构也日趋增多,其中不可避免的有些业务水平低、人员素质差的咨询机构,报告的编制质量不高,对申报、评审及批复的程序不清楚,影响工作进程。由于商业信誉在缺失,在费用支付方面存在问题:一般建设单位与咨询机构签定的合同中,费用支付都是分两次,合同签订和通过评审各付50%,但中介机构要求在评审会议结束后,建设单位就付清全部费用,建设单位担心全部付清后咨询单位修改工作迟缓影响进度,希望在取得正式的评审意见书后再付清余款;咨询单位也担心取得正式评审意见书后尾款很难追回,双方在费用支付方式上存在分歧。2解决建议:大量前期工作实践证明,重要报告及文件的编制应尽可能选择实力强、高资质的咨询机构或设计单位,通过招标程序确定是最好的方式。一般支持性文件多数是通过比价选择咨询单位的,建议在合同中注明,取得评审意见书作为支付余款的证明,但咨询单位应将取得的评审意见书电子版传给建设单位作为付款证明,由建设单位携尾款当面取回评审意见书原件,双方都不会为费用与修改问题担心。总之,在煤炭项目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程序不明确、业务范围界定不清造成的迟缓或返工,只能在工作中通过解读政策、向审批部门咨询来解决。

本文作者:张进宁工作单位:内蒙古吉林郭勒二号露天煤矿有限公司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2

三年工会经费收支情况的审查意见:

通过审查上海市位育初级中学第七届工会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感到三年来学校工会财务能服从和服务于学校工会中心工作,在工会经费的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能以财务制度为准则,提高工会经费的使用效益.

工会经费收支情况:

经审查,学校工会在年至年期间,各项经费总收入为352447.6元,其中会员会费收入46736.23元,占总收入的13.26%,学校行政拨交经费收入301608元,占总收入的85.58%,利息收入1316.3元,占总收入的0.37%.上届工会经费结余收入2791.06元,占总收入的0.79%.各项经费总支出352124.5元,其中职工活动费支出169219.2元,占总支出的48.05%,工会日常业务费支出7920.7元,占总支出的2.25%,会员活动费支出47770.5元,占总支出的13.57%,上解经费支出120643.2元,占总支出的34.26%,其他支出费用6570.9,占总支出的1.87%.经费收支相抵结余323.09元.

审查意见:

经审议,三年来学校工会财务工作能严格执行各项财政法规,遵守财政纪律,不断加强内部财务制度建设,规范财务基础工作.

学校工会第七届经费审查委员同意学校工会第七届委员会财务工作报告.

1,强化工会经审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全总,省,市总工会对进一步加强工会的经审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逐步建立健全经费审查监督制约机制,有力地推进了我校工会经审工作.校工会经审工作同时得到了省市审计机关和内审协会的支持和指导,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促进校工会经审工作的顺利开展.

2,校工会委员会重视工会经费的管理.一方面坚持重大事项,重大开支集体讨论制度,增强了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另一方面能够严格把关,作到经费收支合理,合法,较好地遵守了财经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出现违反制度和财经纪律的情况;同时,在工会经费的使用上,能合理安排,量入为出,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用好有限的工会经费.

3,在财务管理方面,工会聘请了精通业务的财会人员进行管理,并建立了真实,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收支核算准确,帐目清楚,帐册,报表,资料完整并装订整齐,能按时上报财务报表,及时足额上缴工会经费.

4,工会财务人员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及管理意识,能及时准确地向工会领导反映经费收支中应注意的问题,积极为工会经费管理献计献策,工会负责人能及时准确掌握工会财务状况,做到心中有数,量力而行.

(二)需要加强的地方

1,加强对年度经费预算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工会经费预算是经一定程序核定的年度收支计划,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重要手段,是工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工会财务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年度经费预算的编制工作,使有限的经费发挥出较大的效益.

2,加强经审基础工作建设

目前,工会经审工作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包括日常工作机制的完善,规章制度的完善,年度审计规范,经审知识的学习以及工作调研,对外交流等方面.当前急需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推动经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更好地服务于我校工会工作大局.

3,加强工会资产管理

要进一步加强工会财产的管理和监督,保证工会财产家底清楚,产权清晰,有效使用,帐实相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审查,审计监督,充分发挥资产效益.

四,年经费审查工作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费收支预算体制,加强工会经费预算的编制工作,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大额经费支出应征求经费审查委员会的意见;

2,继续坚持工会经费主要用于为广大教职工服务,为工会各项建设服务的宗旨,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充分发挥工会经费的作用.

3,做好工会财务的预算和决算,审查工会财务预算编制执行是否符合国家规定,是否准确合理地反映工会的工作需要.定期向工会委员会公布账目,实行财务公开,检查工会财务工作预算的贯彻执行情况.按上级工会有关规定对工会会计核算工作,设置账簿以及一切经济业务的往来进行审核.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3

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面实行公示制和预审制的意见

各县区党委组织部、市直各部门党委(总支、支部)、各企事业单位党委:近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市党员队伍素质明显提高,结构不断优化。一些党组织探索实行了发展党员公示制和预审制,对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党员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为了总结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根据《细则》的有关规定,决定在全市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面实行公示制和预审制,现制定以下实施意见。一、进一步完善发展党员公示制公示制是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由党组织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实行公示制,可以使党组织在接收预备党员之前,除了认真进行政治审查,采取个别访谈、座谈会的形式了解情况外,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加强对发展党员工作的民主监督,增加透明度,使发展对象在走进党的队伍之前就置于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公示的时间、内容、方式、期限。公示应放在支委会确定为发展对象之后、支部大会讨论之前进行,公示期限一般为7--10天。由党支部将发展对象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现任职务、主要经历、申请入党时间、培养教育情况、支委会意见、准备发展的时间等通过张榜、公告等方式,在该发展对象的工作单位或工作场所公布,或以会议的形式向党内外群众宣布,广泛征求群众对发展对象在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工作业绩、廉洁自律、关键时刻的表现等方面的意见。公示时,党组织要为群众反映情况提供便利,并注意做好保密工作,消除群众的顾虑。公示工作也可以由党委(总支)统一安排进行。公示中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对群众在公示期间反映的问题,党组织要认真分析研究和调查核实,并根据不同情况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对查无实据或与事实不符,或情况党组织已掌握不影响其入党的,及时发展吸收为党员;如反映的问题较严重,一时难以查实但又不能轻易否定,或有一定的问题,尚不具备党员条件,应暂缓发展;如反映的问题较严重,且情况属实,应不予发展。对群众超过公示期限反映的问题党组织也应认真对待,区分情况进行处理:如尚未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表决,要暂缓召开,待调查核实后再作决定;如支部大会已讨论通过,应经调查核实后,再决定报上级党委审批;如上级党委已审批,要将调查核实的结果作为对预备党员考察和转正的依据,问题严重的应及时处理。对借机诬陷、打击报复公示对象的行为,经调查核实后要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或报有关机关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触犯刑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二、全面实行发展党员预审制预审是党支部将发展对象的有关情况,在讨论接收或上级党委审批前报市、县区党委组织部和上级党委预先审查。预审的内容。基层党组织将发展对象的入党申请书、个人自传、思想汇报、培养考察材料、短期集中培训材料、政审材料、公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等材料,报县区党委组织部或市直部门党委、国有企业党委等上级党组织,由上级党组织严格审查入党材料是否真实、齐全,政审情况是否清楚,培养、教育、考察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发展对象对党的认识是否正确、入党动机是否端正,现实表现是否突出等。预审的方法。县区党组织发展党员时,要在支部大会讨论之后、党委审批之前,基层党委将有关材料报县区党委组织部,由组织员负责进行预审;市直部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展党员时,要在支部大会讨论接收之前,将有关材料报市直部门、国有企业党委,由党委委员负责进行预审;组织关系隶属市委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委发展党员时,要在支部大会讨论前,将有关材料报市委组织部,由组织员负责进行预审。预审时还要注意听取群众意见,同申请人谈话,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预审后,由预审人提出是否同意提交支部大会讨论发展或党委审批的初步意见。市、县区党委组织部和市直部门党委、企业党委在认真研究预审人员提出的初步意见后,要将预审意见在10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基层党组织。对预审后没有批准的,基层党组织要继续加强培养教育或完善有关材料。实行公示制和预审制,是新形势下贯彻发展党员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加强宏观指导,强化领导和监督,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两种有效方法。各级党组织在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各项规定的基础上,要按照要求,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全面实行公示制和预审制,进一步提高新党员的质量,改善党员队伍的结构。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4

入党需经历哪些程序入党一直是许多大学生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也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以及许许多多优秀共产党人的感人事迹深深的影响着有抱负的年轻一代,大学生更是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多数大学生一入校就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也愈来愈看中高素质人才,而"是否中共党员"则是衡量的重要标尺。所以,入党问题成了大学生关注的一个热点。于是,在入党方面存在的种种疑惑和误解也就比较普遍了,比如:有的大学生认为入党就是为了找份好工作、有的认为经过党校培训就成了预备党员或培训之后就一定能发展入党、有的则对入党程序含混不清等等。其实,入党是一个人崇高的理想与人生追求,是一项本人自愿的、非常严肃认真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今天,笔者将入党程序整理出来,以消除很多人思想上的误解和疑惑,并供大家学习、参考。总的来说,入党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经教育引导,申请入党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党支部建立申请入党人档案;3、申请人撰写自传(也可附在入党申请书之后);4、团组织"推优"(推荐出优秀的申请入党人);5、党支部经征求意见、同本人谈话、支委会讨论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6、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写实登记表》;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7、指定培养联系人,并进行经常性的至少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如:吸收听党课、参加党内其他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等);8、支委会进行定期考察;9、经培养联系人提出可否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党内民主评议、征求党内外意见、支委会讨论、党总支审议后,列为发展对象;10、基层党委(或授权党总支)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11、基层党委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如参加学院党校培训班学习。我院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培训班的培训对象包括发展对象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三、预备党员的接收12、确定入党介绍人(针对发展对象);13、填写《入党志愿书》;14、支委会审查《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15、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经全体正式党员表决后,支部作出决议;16、党总支审查各种入党材料和程序;17、党委组织部审核;18、党委(授权党总支)安排专人同发展对象谈话;19、党委审批(如授权党总支审批,则党委审核并加盖授权章);四、预备党员的管理、教育、考察和转正20、举行入党宣誓;21、经常性的教育和考察;22、经本人提出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能否转正意见、征求党内外意见、支委会审查后,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转正问题;23、党总支审查(授权党总支审批);24、党委审批(如授权党总支审批,则党委审核并加盖授权章);25、材料归档。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5

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公司合同管理办法

1目的 规范集团公司合同管理程序,明确管理职责,界定管理层面,防范经营风险,提高管理效能。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集团公司本部、分支机构和其他直属单位。集团公司全资、控股子公司依据法定程序执行。 3 定义 3.1所属单位:特指集团公司所属各全资企业、其他直属单位,以及依照法定程序应当执行本制度的集团公司控股企业。 3.2合同:是指除劳动合同外,集团公司及其全资、控股成员企业及其他直属单位与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它组织之间,以及集团内各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3合同管理:是指对合同立项、意向接触、资信调查、商务谈判、合同条款拟定、审查会签、签字、备案审核、履行、变更、中止、解除、纠纷处理、立卷归档等全过程的管理。 4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相关规定 4.1 合同管理实行分级归口管理与有限的集中控制相结合的管 -2- 理体制,具体组织形式包括: 4.1.1 所属单位下列合同,如果是隶属于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由集团公司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签订;非隶属于集团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以及其他属于集团公司授权分支机构或其他直管单位管理的项目,需经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集团公司分支机构或其他直管单位审核同意后签订,并由审核或直接办理单位报集团公司备案。其中,需由集团公司提供担保的项目合同,应当经集团公司审核同意后签订: 4.1.1.1 电力项目利用外资合同。 4.1.1.2 投资、借(贷)款及其他融资、企业财产保险、资产转让、出售、收购、租赁合同(房屋租赁合同除外)。 4.1.1.3 集团公司直管所属单位的购售电合同、并网调度协议、电厂运营、机组检修合同。 4.1.1.4 企业合并、兼并、联营合同,以及担保合同。 4.1.1.5 限额以上的买卖合同。 4.1.1.6集团公司或具有管理权限的所属单位认为有必要审核或备案的其它合同。 4.1.2 集团公司本部各类合同,以及所属单位除4.1.1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合同,由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分别按本办法关于单位内部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自行办理。 4.1.3 集团公司控股企业,对4.1.1规定事项,按《公司法》 -3- 及公司章程规定的股东权利及程序办理。 4.2 管理规定 4.2.1签订合同,除即时清结外,都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4.2.2 集团公司本部及所属单位法律事务工作机构或者法律顾问所在的综合管理部门,为合同归口管理部门。 4.2.3 需要以集团公司或者所属单位名义订立各种具有履约性质的协议、文件的部门,为合同承办部门。承办部门应根据合同项目需要指定承办人,借调、借用人员不得被指定为承办人。 4.2.4审计、监察部门依其职责对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全过程进行审计、监察。 4.2.5合同签订之前应当经财务、审计、归口管理部门,以及合同项目所涉及的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审查会签。相关业务管理部门范围,由承办部门根据项目所涉及的计划、归口管理、综合事务、劳动、人事、安全、技术、生产、建设、股权、市场、国际合作等问题确定。 4.2.6 合同管理实行承办部门负责制与审查会签责任制相结合的责任制度。 4.2.6.1合同承办部门对合同订立、履行和执行的全过程全面负责,合同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 4.2.6.2 审查会签部门根据本部门职责及本办法的规定,对合同项目中应当提出相关意见而未提出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4- 4.2.7 集团公司及所属单位内部的部(处、科、室)等职能部门一律不得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或者其它具有履约性质的任何书面文件;具有营业执照的分支机构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签订合同,应当具有集团公司的授权委托。 4.2.8 法定代表人不亲自签署而授权人签署合同,应当按《集团公司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管理办法》的规定,办理授权委托书。 4.2.9合同承办部门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当分别建立合同台帐,实行履约跟踪统计报告责任制。 4.2.10 在合同的订立、履行中,对有下列行为之一,且产生较大影响或严重后果的,由监察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并会同人事部门追究责任单位(部门)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4.2.10.1 不按本办法规定签订、履行合同的。 4.2.10.2 订有重大缺陷或无效合同的。 4.2.10.3 审查人员延误审查时间或未审出合同缺陷的。 4.2.10.4 不按法律或本办法规定履行变更或解除合同职责的。 4.2.10.5 应当追究对方违约责任而擅自放弃的。 4.2.10.6 提供虚假资料的。 4.2.10.7 不履行内部管理程序、超越授权或滥用授权签约的。 4.2.10.8 未按规定进行授权或擅自转委托的。 4.2.10.9 与对方或第三人恶意串通、收受贿赂的。 -5- 4.2.10.10 泄露合同意向、商业秘密或有关机密的。 4.2.10.11 延误纠纷处理法定时效期间的。 4.2.10.12 在合同管理、签订、审核、履行过程中有其他失职行为的。 5 职责 5.1 归口管理部门职责 5.1.1 贯彻执行合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合同承办部门提供法律服务。 5.1.2 建立健全本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监督、检查考核各部门及所属、所管单位合同管理情况。 5.1.3 参与重大合同的论证、谈判、起草、审查、签订及合同纠纷的处理。 5.1.4 统一管理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和公证、鉴证事宜,管理合同专用章。 5.1.5 负责合同备案文本的管理,执行合同登记、统计及报告制度。 5.1.6 组织合同管理知识培训,负责合同承办人员资格审查。 5.1.7 在会签或参与重大合同谈判过程中,负责审查合同主体、内容、形式的合法性、严密性、可行性。 5.1.8 其他相关管理工作。 5.2 合同承办部门职责 -6- 5.2.1 负责合同立项,指定合同承办人,进行可行性论证,意向接触,资信调查,报请主管领导审批。 5.2.2 组织合同的谈判。 5.2.3 起草合同文本,并组织审查会签。 5.2.4 组织合同的签订,办理所需的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书。 5.2.5 负责合同的履行、变更、解除及纠纷处理。 5.2.6 负责合同档案的管理。 5.2.7 负责所属单位报送集团公司审核合同事项的办理。 5.2.8 收集本办法的执行情况信息,并按集团公司年度制度建设计划,提出修改意见。 5.3 合同审查会签部门职责 5.3.1 财务部门负责对合同的价款、支付方式的合理性、可行性,资金预算及来源的可靠性,财务手续的合法性、合规性,担保财产合法、安全性进行审查;对合同变更或解除的经济性进行评估,出具书面意见。 5.3.2 审计部门负责对合同涉及的资金来源、使用及资产所有权、动用审批手续的合法性以及合同价款、酬金和结算的合理、合法性进行审查。 5.3.3 相关业务部门按本部门职责,负责对合同所涉及本部门业务范围的相关条款的合法性、可靠性、可行性、安全性,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及政府文件规定等问题提出审查意见。 -7- 5.3.4 归口管理部门审查会签职责,按本办法5.1.7的规定执行。 5.4 合同承办人职责 承办人应对合同自商约时起至履行完毕止的全过程负责,对期间出现的任何与合同有关的问题,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本办法的规定,须及时与本部门负责人、归口管理部门进行协商,并以承办人为主进行处理。 5.5 监察部门职责 负责对合同办理的程序及相关当事人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进行监督检查,对合同管理中出现的违法、违纪、违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提出监察建议或做出监察决定,并可根据需要进行专项效能监察。 6 程序 6.1 合同送审及备案程序 6.1.1 按4.1.1规定,责任单位将合同草案、立项依据、事项所涉及的有关原始资料,并附相关情况说明,办理报批或备案。 6.1.2 合同送审,按合同所涉及业务的性质,向相应业务主管部门报送,由该业务主管部门承办。 6.1.2.1 承办部门审核立项依据、签署承办意见、确定承办人。 6.1.2.2 按6.2规定的会签、审核、审批程序办理。 6.1.2.3 通过审批后,由承办部门通知送审单位签署。 -8- 6.1.2.4 涉及变更、解除、纠纷处理问题时,按本办法相关规定办理。 6.1.3 合同备案,应向合同归口管理部门报送,由归口管理部门办理。 6.1.3.1 归口管理部门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组织合同审查,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6.1.3.2 对存在相关问题的合同,协商报备单位处理。 6.1.3.3 备案材料归档。 6.2 合同签订程序 6.2.1 立项 6.2.1.1 合同立项应当由承办部门填写立项登记审批表,注明立项依据及资金来源(预算内与预算外)。 6.2.1.2 意向接触,确定合作主要条件及运作方式,开展相关合作条件或价格方面的咨询,或者按招投标管理规定组织招标。 6.2.1.3 资信调查, 确定合作主体是否符合签约要求、是否具备履行合同的能力,范围包括: 1)具有经年检的营业执照及其他权利能力证明文件,且真实有效。涉及专营许可的,具备相应的许可证明文件;涉及资质要求的,具备相应的资质(等级)证书。 2)经营范围能够充分满足合同项目的需要。 3)具有履约能力,必要时应索取其经审计的财务报表、资 -9- 金证明、注册会计师签署的验资报告等相关文件。 4)具有履约信用:过去三年重合同、守信用,无严重违约事实;在签署本合同时,未涉及可能影响本合同履行的重大经济纠纷或重大经济犯罪案件。 5)在签署本合同时,不存在任何司法机关、仲裁机构或行政机关作出的任何对履行本合同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的判决、裁定、裁决或具体行政行为或其他法律程序。 6)其他与合同签订、履行相关的事项。 6.2.1.4 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当事人,如果必须与其签订合同时,应由其提供合法、真实、有效的担保。 6.2.2 草拟合同文本 凡国家、行业或集团公司有标准或示范文本的,应当结合实际需要予以适用或借鉴。 6.2.2.1 合同必备条款包括标的(规格、型号、数量或具体事项)、质量标准或要求、履行期限、地点、方式、价款与支付方式或合作条件、双方权利与义务、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式等。 6.2.2.2 具有支付条件的合同,首期预付款原则上不超过合同总价款的30%;如数额较大或必须超过30%,合同他方应当提供相应担保。 6.2.2.3 合同有效期限应至合同所有权利义务履行完毕之日止。 -10- 6.2.2.4 合同文本份数按实际需要确定,但我方至少保证承办部门存档、附财务付款手续留存、归口管理部门备案各一份。 6.2.3 谈判 重大合同应组成谈判小组进行谈判,一般应有财务、技术、法律、监察审计及与合同内容相关的其他部门人员参加,承办部门负责组织和确定具体人员范围。 6.2.3.1召开准备会议,明确谈判事项,确定谈判原则、策略、重点及主谈人员,统一部署。 6.2.3.2 承办人对谈判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向本部门负责人汇报,必要时向本部门分管领导请示。 6.2.3.3 谈判结束后,承办人制作谈判备忘录,并经我方全体参加人员签字确认。备忘录应记载以下内容: 1)准备会议情况,包括会议时间、参加人员、形成的一致意见、声明保留意见、法律意见、需要请示承办单位负责人、分管副总经理或法定代表人的事项等。 2)谈判情况,包括进展情况、取得的成果、双方存在的主要分歧,以及下一步我方谈判人员提出的应对意见。 6.2.4 审查会签 6.2.4.1 承办人填制审查会签单,附合同草案,连同合同立项依据、他方当事人的资信状况证明材料,送会签部门审查。 6.2.4.2 审查部门应提出具体的审查意见,如有必要,可附书 -11- 面审查意见返回承办部门。如没有具体意见,应按职责在会签单上签署“同意”或“不同意”的确定性意见,并由审核人签字。 1) 审查意见书应包括以下内容:合同名称、承办部门、送审日期、审查意见、审查人、部门负责人签字。 2) 合同签审部门对合同的审核期限,一般不超过五个工作日。对特别重大、复杂合同的审查,一般不超过八个工作日。 6.2.4.3 审查会签意见处理 1) 根据合同所涉及项目的具体情况,经承办人与审查人沟通,由承办人按双方取得共识的意见,修改合同草案。 2) 出于项目本身需要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对于承办人认为无法采纳的意见,应向本部门领导汇报,由本部门领导决定是否采纳。 3) 承办人应将审查会签意见处理情况如实填入《立项登记审批表》,对未予采纳的意见,应注明原因。 6.2.6 审核 6.2.6.1 承办人将承办部门承办意见填入《立项登记审批表》,由部门审核盖章、领导签字。承办意见包括: 1)当事人的主体资格和资质是否符合要求。 2)合同项目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政府部门的批准文件。 -12- 3)合同技术条款是否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及规程、规范。 4)合同项目是否列入年度投资计划。 5)合同条款是否是缔约人真实意思的表示。 6) 合作条件、方式是否符合公平、效益原则,主体之间的平等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7)合同价款是否合理,价款的确定是否符合公司有关程序。 8)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 9) 是否具备签署条件。 6.2.6.2 承办人将《立项登记审批表》连同合同草案、会签单、会签部门审查意见书、或有的谈判备忘录,以及承办部门认为必须提交的其他说明材料,送归口管理部门审核。 6.2.6.3 归口管理部门审核 1) 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和要求,所附资料齐全的合同,由归口管理部门经办人在会签单上签字、统一编号。 2)对未按本办法规定履行相应程序、所附资料不全的合同,由归口管理部门提出补正意见,承办部门整改。 6.2.7 审批 6.2.7.1 归口管理部门审核、编号后,由承办人将合同草案及相关资料送部门分管副总经理(总师)审批。部门分管副总经理(总师)认为必要的,在签署意见后送法定代表人审批。 -13- 6.2.7.2 部门分管副总经理(总师)或法定代表人,根据《立项登记审批表》记载的事项、部门意见及相关情况,决定是否批准。 6.2.8 签署 6.2.8.1 承办人对合同逐页签字后,送法定代表人签署。 6.2.8.2 法定代表人授权委托人签署的,应由承办人会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办理授权委托书。 6.2.8.3 法定代表人或受托人签署后,送归口管理部门加盖合同专用章。承办人应将合同副本、授权委托书(各1份)留存归口管理部门备案。 6.2.8.4 合同他方由人承办、代签合同的,应索取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授权委托书、人身份证明。 6.2.8.5 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之间的约定,办理合同鉴证、公证或审批、备案手续。 6.2.9 简易程序 对于标的数额及风险较小的采购、服务类合同,以及特殊紧急情况下的应急事项合同,可按6.2.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6

今年上半年,全市审计机关按照省审计厅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取得较好成绩。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189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10308万元,审计处理应交财政594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275万元,归还原资金渠道260万元,调帐处理2265万元,应自行纠正金额1109l万元,向纪检机关移交案件1起,移送处理1人,提交审计工作或调查报告46篇。

一、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全面落实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召开了全市审计工作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并落实了年度审计工作任务,表彰了审计工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我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有226个,其中省定项目114个,市定项目112个;市本级62个,县(市、区)审计局164个。较重要的审计事项有: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12个、县级财政决算审计6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63个、县级财政负债情况审计调查12个、省重点中学财务收支审计10个、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12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12个、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12个、水库移民资金审计5个、水库移民及粮食补贴审计调查7个、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18个、县长经济责任审计1个、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8个、国家建设项目审计10个。这些审计项目早已全部落实任务,有的已经结束审计,有的正在审计或准备实施审计之中。

二、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审计局都认真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审计单位22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深化财政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市局受上级审计机关委托,完成了原XX医专附属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其合并组建湘南学院澄清了财务家底。完成了XX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正确评价了该集团组建两年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向股东代表大会通报了审计结果,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湘南技工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已经结束,市委党校、XX驾校、市烟草办、市食品总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正在进行中。

三、突出审计重点,加强了对重点项目、重要行业、重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

(一)、围绕服务“三农”问题,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全市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审计、水库移民资金专项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等涉农项目24个,其中市局安排了本级和北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3个项目。目前,这些审计项目已大部分结束,根据审计情况,我局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提交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审计综合报告,得到领导重视和好评。在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我们组织全市40名审计人员,分成12个审计组,对市本级及11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等单位管理、分配、使用的第五期(2000—2003年)资金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08亿元。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查出项目单位变更项目计划、以拨作支、将借款虚列支出、不合规发票报帐、虚列工程支出等违规行为金额467.5万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二)、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已全部结束。今年全省统一安排的农业种子商业化项目国外援贷款、第九个卫生发展项目国外援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国外援贷款等审计项目已全部完成,审计资金总额1.2亿元,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660元,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利用外资综合报告18篇,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如针对卫生发展、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存在的没有完成计划指标、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管理费超支、上级项目办和财政部门下发物资分割单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层层落实责任,搞好项目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充分发挥国外援贷款项目作用等整改意见,得到采纳。(三)、切实抓好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按照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全市审计机关抽调了52名审计人员,组成12个审计组,以财政部门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延伸调查了教育局、计委等职能部门24个,抽查了学校等用款单位130个。总的认为我市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比较规范,但仍查出违规金额1053万元,主要问题有:管理不规范、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的项目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投标、配套资金未落实、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分散重点难以保证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向省厅和市政府提交了审计综合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办第20期《每周要情》以“应加强对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监管”为题,摘要刊载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全市10所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正在进行,主要是监督教育收费的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查处学校乱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问题。

(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取得好成绩。全市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31个,审核投资总额7050万元,核减工程款1159万元。其中市审计局开展的市政府搬迁工程3个子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2183.6万元,核减420.4万元,核减率达19.3%。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审计局安排的25条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正在进行,审计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现场,从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认真进行审计,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5、尽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今年来,市本级在编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先后完成了3项市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其中有:市纪委到我局抽派3人,历时1个多月,协助查处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的经济大要案工作;市领导临时交办增加的XX华明电厂财务收支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长期抽派1人,协助有关部门从事企业改制工作等。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7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离任档案移交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见》以及《青岛市领导干部离任档案移交暂行规定》等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各村应指定专人集中统一管理本村形成的各种门类、各种载体形态的档案。

第三条本规定所称离任档案移交,是指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离任时,将其任职期间所在村形成、管理的档案与继任书记、主任进行移交的行为。

第四条档案移交应与公章、办公场所、办公用具、集体财务账目、固定资产等移交工作同步进行。

第五条本规定适用于青岛市辖区内各村。

第六条移交工作由乡镇(办事处)党委、人民政府分别负责主持,乡镇(办事处)档案部门负责对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离任档案移交工作进行审核。

第二章 档案移交的范围

第七条档案移交的范围,应符合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本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的规定,主要包括:

(一)前任书记、主任移交的档案;

(二)离任书记、主任任职期间形成的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业务档案、会计档案、音像档案、实物档案等各种门类、载体的档案;

(三)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委员会工作档案。

第八条换届年度形成的没有归档的文件材料应一并移交。

第九条移交档案应齐全完整,档案整理质量符合《青岛市行政村文件材料整理规程》、《青岛市〈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实施细则》要求。

第十条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长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经协商同意,移交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

第三章 档案移交程序

第十一条村“两委”换届前,应组织清点档案,提供档案目录,乡镇(办事处)档案部门予以审核。

第十二条审核人员依据档案目录、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整理标准,核查档案数量、换届年度未归档文件材料数量、档案内容和档案整理状况,提出审核意见和工作建议。

第十三条审核意见应当征求本届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意见。本届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应当自接到审核意见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乡镇档案部门。逾期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无异议。持有异议的,所在区(市)档案局应予以复核;复核后仍有异议的,可向区(市)档案局的主管部门申诉。

第十四条村“两委”换届后,离任书记或主任档案移交工作,应当自新一届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或村民委员会产生之日起7日内移交。

第十五条离任、继任书记(主任)和经办人、审核人在《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离任档案移交审核表》(见附件)上签字,履行档案交接手续。

第十六条《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离任档案移交审核表》一式三份,离任书记(主任)、村和乡镇(办事处)档案部门各一份。

第四章 纪律与违法查处

第十七条现任村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村民委员会成员及有关人员不得阻挠审核小组工作人员执行公务,拒绝、阻碍审核工作;不得拒绝、拖延提供与审核事项有关的资料;不得篡改、毁弃有关资料和提供虚假资料。

第十八条对拒绝移交或无故拖延移交的,乡镇(办事处)党委、人民政府应给予批评教育,督促其加以改正。逾期拒不移交的,涂改、损毁、丢失档案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予以查处。

第五章 附则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8

1.1抓住着力点,在学习培训上下工夫

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做好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审计的必要条件。在本次审计调查中,武汉分局从人员选配、审前培训、资料收集等方面着力,努力提升审计人员能力素质,以保障审计调查的顺利进行。一是优选人员。此项审计调查虽是三处牵头,但武汉分局领导高度重视,从各处挑选信贷和财务审计等骨干,参与本项目审计调查,增强了审计调查团队的复合性和战斗力。二是扎实开展审前培训。吃透总行方案精神、掌握内外部监管要求、提前熟悉被审计单位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体系,为快速进入角色、有针对性地开展现场审计奠定基础。三是全方位收集并学习相关资料。绩效与薪酬管理审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只有全面、详细地收集总行、省分行、二级分行和支行等被审计单位绩效考核和考评资料,审计判断才能更准确、更客观。此次审计共收集湖北省分行、黄冈分行、蕲春支行、武穴支行等机构的各种考核和考评方案、办法、报表等资料达300多份,为审计调查提供了大量充实的基础资料。当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升。所以,今后要做好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审计,必须循序渐进采取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实务探讨等多种手段提高审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进而提升此项目审计质量。

1.2找准切入点,在对比分析上花气力

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作为业务经营的“指挥棒”和“风向标”,旨在传导总行的经营理念和战略意图,应具有延续性和一致性,然而由于指标体系庞杂、传导链条过长等因素,基层行在实际执行中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寻找差异性,多维度开展深度对比分析,以评价考评政策传导有效性、经营计划科学性及考核挂钩适当性是开展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审计的切入点。在本次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围绕“三性”和银监会“四个严禁”及总分行相关要求,进行上下、纵向、横向、内外等多层次、多维度对比分析。一是开展上下对比。比较总行、分行、支行管理要求、指标体系、经营计划、计价标准的变化。二是开展纵向对比。比较同一机构不同年度的重要指标、数据的波动。三是开展横向对比。比较同层级行间经营业绩、考评模式、管理方式的差异。四是开展内外对比。比较当地先进同业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的政策、方式和方法。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关注了风险合规指标的权重设置、加码幅度较高的经营计划、成本收益不匹配的产品计价等,点面结合,分析异常变化的因素,找出存在的问题,为审计人员有针对性地提出审计建议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1.3把握支撑点,在问卷访谈上做文章

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审计涉及面广,单纯依靠查阅账表资料、数据分析等传统手段,不可能全面、高效地开展现场审计,而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具有直接性、灵活性、典型性和代表性等特点,可以作为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审计的重要方法。在本次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紧扣方案,从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网点四个层面开展了75人次的访谈工作。此外,还自行设计中层干部及员工两个层级的调查问卷,共计收回89份。一方面扎实开展重点座谈,在省市分行层面访谈了解其与上级行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政策对接情况及其对支行的管理要求,支行网点层面主要访谈了解其对上级行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另一方面创新开展问卷调查,设计简明、针对性强的问卷,随机抽取员工代表进行调查,了解员工对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认同程度和满意程度。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审计人员掌握了综合绩效考评指标庞杂、部分经营计划下达不切实际、考核政策传导不到位、考核结果不够真实、考核与薪酬挂钩不够合理及工资管理透明度不高等大量情况。

1.4捕捉存疑点,在真实性审核上动脑筋

尽管真实性审核只是绩效考评与薪酬管理审计的一种验证手段,但却是这项审计工作的一大抓手。考评结果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经营决策和经营计划下达的科学性。因此,绩效考评和薪酬管理审计要以验证考评结果真实性为工作重点。考评结果是否真实,不能仅凭访谈了解,也不能仅靠指标数据的对比分析,必须依据非现场线索和访谈问卷线索,深入到部门、到网点、到科目、到账户、到产品等进行实地现场核查认证。在本次审计调查中,审计人员做到了将总行下发的非现场线索和访谈获取的疑点信息及前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三个方面有机结合,以核实绩效考评数据的真实性。一是结合总行下发的非现场线索表,核实存款波动、电子渠道交易、以贷转存等11张非现场线索表的业务真实性。二是结合访谈获取的信息,新编中间业务收入核算不真实及电子渠道分流率不真实两个非现场审计方法,通过现场核实验证,收到明显效果。三是结合前期各类检查成果,对影响绩效考评和薪酬发放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和分析,统计为完成考核任务形成的虚假数据。通过对真实性审核,发现分行部分经营网点仍存在存款冲时点、错误提取拨备影响利润、中间业务收入不实、电子渠道分流率虚假等问题。

1.5聚力关键点,在审计建议上求实效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9

文章编号:1000176X(2016)03001107

一、引言

考察中国审计历史之发展,自西周至明清时期,负责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能一直存在,但均以事后审计为主。事前审计在唐宋时期的钱粮仓库管理中虽曾行之,但并未形成制度规范延续下来。及至明清时期,监察与审计合一,采取的均为事后审计。然至民国,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均厉行审计制度,不仅重视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事后审计,同时也推行了事前审计制度,即“于收支事实未经成立之前加以审核”[1]。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政府在成立审计机关后不久就对外债实施了事前审计。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事前审计制度最为完善,审计机关不仅审核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还核签收入命令和支付命令。同时审计机关还向很多机关派驻事前审计人员专门负责记账凭证的核签。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在法制建设、机构组织建设和方式方法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对维护当时的财政正常运转起到了积极作用。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之严密完备程度“为当时同样推行该制度的英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望尘莫及”[2]。

尽管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极富特色,但大都是在《中国审计史》和《中国审计史稿》等审计通史类的著作中提及,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鄢定友[3]就民国事前审计的制度演变、组织机构和具体方式方法进行了考证。夏寒[4-5]探讨了民国事前审计制度的发展路径、制度环境、动因和利弊。任何制度实践的背后均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撑,笔者在查阅民国著作和档案的过程中发现,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事前审计有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他们不仅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发展出了有自身特色的事前审计思想,同时还对事前审计本身进行了一定的反思。本文旨在对民国先辈们的事前审计思想来源和特色展开论述,以期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

二、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及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西周至明清时期,监督国家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审计职能一直存在,虽偶见事前审计,但均以事后审计为主。明清时期的监察与审计合一,采取的均为事后审计。然至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中央审计处成立,同年制定的《暂行审查国债用途办法》规定:政府募集内外公债,应由财政部将公债合同及其章程报告给审计处。公债用途应由财政部制定,连同分配数目先期报处。政府所有用款如制定由国债项下开支者,财政部应先期将发款命令连同领款凭单送处稽核后由处签字。未经审计处签字之发款命令,国库不得支付现款。此种审核预算、核签支付命令的做法就是事前审计,这是首次制定事前审计的规章制度。

民国初年推行的外债事前审计制度,究其制度思想,与中国古代审计并没有明显的渊源,更多地可能是受西方审计制度思想的影响。近代独立的政府审计制度早在19世纪初在法国已经出现,满清王朝在1905年预备立宪时已有成立审计院的设想。至辛亥革命之前,西方多国和日本已经建立了独立的审计机关和相关制度,其中有些国家就有专行审核预算、核签支付命令的事前审计制度。1912年北洋政府成立审计处,时任审计处总办的王?Z芳在拟定的《呈总理代呈总统批示暂行审计规则》中指出:日本明治初年曾采用事前监督的制度,荷兰、意大利、比利时也采用事前审计制度[6]。黄凤铨[2]在《我国现行事前审计制度》(1934年)中指出事前审计制度在西方各国已经“类多行之”。指出事前审计制度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一是审核预算,如英国财政部对于常费每三个月预计其必要额,临时费每季一二次预计其概算数,请求审计长官审定后,由审计长官通知银行,始能由国库账上支付事务官。二是核签支付命令,意大利和比利时等国行之。如意大利每次付款需由主管部长署名,附具凭证书类,将支付书送审计院审查,如无超越预算暨违背法规之处,签字登记后送交财政部金库局。如批驳,则附具理由书返还该部长。如该部长有疑议,提交国会解决。但审计院仍得无条件拒绝经国会内阁决定而为申请保留之登记事项。三是由财政部设会计检察专员,专任各部及所属各机关之事前监督职务,此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行之。民国其他学者也多次指出中国审计制度思想源头在西方,蒋明祺指出:“尝考政府审计制度之发展,盖先有事后审核,而后增设事前审核,又后补充稽察;……系采行十八年外国顾问甘末尔氏建议稽察与事前审计及事后审计三分鼎立之主张”[7]。许祖烈指出:“我国主计制度,本脱胎于美国,而审计制度,参照英国”[8]。1912年北洋政府初建审计处时,审计处职员59人中留学归国的达到了19人[6]。审计机关中众多海归人员想必也会增进国人对他国审计制度思想的了解和借鉴。

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并未只停留在简单借鉴阶段,而是随着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民国十七年(1928年)三月公布的《审计院组织法》规定审计院直属南京国民政府,设二厅二处。第一厅负责事前审计,监督预算的执行。第二厅负责事后审计,审核决算。民国十七年(1928年)公布的《审计法》规定事前审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国债,同时包含了核签国库的支付命令、审查支付法案和月份支付预算书。民国二十年(1931年)审计机关改隶监察院,称审计部,下设三厅,第一厅掌理政府所属全国之事前审计事务,第二厅掌理其事后审计事务,第三厅掌理其稽察事务。第一厅除了负责核定政府所属全国各机关之收入命令和支付命令,还增加了审核收入命令的条款。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审计法》修订公布,全文分为总则、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四个部分,是民国时期最为完整的一部审计法,有关事前审计的条款达六条。其中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分配预算的审核与纠正,第三十条至第三十三条规定了支付书与收支凭证之核签及核签时限和拒签条件,第三十四条则规定了记账凭证之就地核签。该法有关事前审计的对象十分明确,在审核、签批、拒批和检查方面也有具体办法,这些都比以往有了较大的进步[9]。

除《审计法》外,《审计法实施细则》、《暂行国家普通岁入预算事前监督办法》、《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统一处理办法》和《中央各机关暨所属统一会计制度》均涉及事前审计方面的规定。

总的来讲,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在借鉴西方审计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国情,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向前推进,不仅政府审计机关内部有专门的分工,与事前审计制度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进一步健全。审计机关逐步对政府部门的收入和支出开展了全面的事前审核,其严密完备程度远胜过同时期推行事前审计的其他国家,形成了自身鲜明的审计特色。

三、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的特色

当国家政治或经济政策产生问题而无妥善解决办法时,就会有各种思想产生[10]。从历史的逻辑发展关系来看,思想往往是制度之前因。民国事前审计思想有些是在制度中直接有所体现,更多的则需要从当时众多专家和学者有关事前审计的各种论述和评价中获悉,分析研究事前审计制度背后思想的特色,有助于我们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原因。

(一)必要性论证充分

事前审计制度由最初的建立到后来发展至严密完备,与专家和学者对民国必须厉行事前审计的充分论证不无关系。

北京政府审计院第二任总办王?Z芳在《呈总理代呈总统批示暂行审计规则》中指出:“当前财政异常困难,国税收入还不够偿还外债,政府繁杂,经费支出异常庞杂,其中浮滥开支在所难免,所以事后固然应该查核账册,事前更应该监督支出用途。荷兰、意大利、比利时采用此制度均为事前防范滥支经费”[6]。

财政审计专家杨汝梅十分了解北洋政府的财政情况[11],其多次指出:“正值军费浮滥、财源枯竭、国民不堪负担之时期,自宜兼行事前监督以救财政上之危机”[12]。“事前监督之目的在严防开支浮滥,且以促成财政之统一”[12]。“武功告成,建设开始,收束军队,实为亟务,若不施行事前监督,以促财政之统一,则凡百措施莫由实现”[12]。黄凤铨指出:“苟非采用事前监督,从事监督债务之支出,以免滥支,而昭信用。则财政无从整理,国民负担无已,决非实行计政之本意”。“况我国以前,军阀把持财政,侵吞公款之恶习已深,往往有收入之机关,则自收自支,漫无限制,无收入之机关,则负债累累,朝不保夕。他如预算外之滥支,更屡见不鲜,苟能行事前监督,则一切不当支出,皆能杜防于未然”[2]。王培?{指出民国政府财源枯竭,债台高筑,政府支出主要依赖公债以资周转,一些大型建设项目举债更巨。因此,外债“尤赖采用事前审计制度,监督债务之支出,以免浮滥,而昭信用”。如果仅有事后审计,各机关的浮冒开支审查结束时才能发现,想要给予严重处分时,往往“时过境迁,当事人已经远遁他方,逍遥法外,结果恒为悬案,于事无补”[13]。陶元琳认为:“事前审计足以防患于未然,其效用当较既往之事后审计远为显著”[1]。时任监察院院长的蔡元培也是力推事前审计制度者之一,其指出:“国民政府自审计院成立以来,已于审计法中兼采事前审计监督之制,实施后不无效益。兹因现行监察院组织法第十三条,未将事前监督权明白规定,特提出修正条文,敬候公决。并提议中央政治会议议决此种设想”[14]。

时人之所以主张实行事前审计制度,并非简单照搬其他国家现成的制度,而是对民国时期的财政状况有深刻认识。民国时期,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抑或广州的护法军政府和国民政府,财政都十分困难,全靠外债、国内公债和华侨界的捐款度日[15]。在这种境况下,仅仅依靠事后审计难以防止浮滥之支,社会动荡又让事后审计难以达到惩前毖后的效果。事前审计在经济活动未发生之前即可行使否决权,体现出一种立即生效的绝对制裁,能够起到明显的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从上述论述可知,民国的专家和学者从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事后审计的缺陷和事前审计实施效果等方面论证了实施事前审计制度的必要性,为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收入和支出并重

近代西方各国的事前审计制度大都只关注财政支出部分,要求国库在拨付款项的时候必须经过审计机关严格审核签字后方可以付款,以防滥用。陶元琳则认为:“国家岁入之合法与否,对于人民之关系,比较岁出部分,远为重大。且官吏舞弊之机会,在岁入部分,尤为可能。故行使审计职权之着眼点,应注意于收入部分之审查”[1]。即相较于财政支出的事前审计,对于百姓来讲,政府收入的合理合法性的事前审核更为重要。因为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军阀各自为政,地方官员为牟私利,往往私开税源,逼迫百姓交各种杂税,百姓苦不堪言。这一点从审计机关抽查各县财政的情况可以看出:“据本部各省审计处抽查县财务报告,各县近年虽已成立总预算,但不入预算之收支,为数极巨,且相沿已久,视为当然。各县摊派名称虽各不相同,而任意索诸民则一。或由县府统筹,或由乡镇保甲自派,或由驻军强迫征集,其数值恒超总预算原额若干倍,人民痛苦盖可以想见。预算制度亦同虚设,若无法令严予静止”[16]。

《审计法》(1938年)对收入加强了审核,其第三十一条规定:各机关收入凭证应连同其他证件送驻公库或驻在各机关之审计人员核签,非经核签之不得收付款项。蒋明祺提出了对收入进行事前审核的具体方式:“财政主管机关,关系岁入之一切法令章则,可先行送由审计机关,就能否适应国民经济能力等项,详予查询,而副署之,非经过副署,不得执行”。“财政主管机关可按照法定预算之范围,按期对各收入机关,填印收入总命令,送由审计机关核签,以具足法定核签之形式。各收入机关据以印发各种征纳通知,俟征纳后,连同原收入总命令,送解公库机关列收;乃按期造送收入计算书类,由审计机关核定,以达成依法核定之内容”[7]。

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将政府收入也纳入审核的范围,显然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审计机关对政府收入的合理合法性严加审核,制止了一些地方政府的随意征税行为,切实维护了百姓的利益。时人对此颇为自得,陶元琳指出:“我国现行制度规定审计部核定政府所属全国各机关之收入命令及支付命令,故吾国显系采用严密之事前审计制度”[1]。杨汝梅则指出:“现在世界各国施行之事前审计监督者,汝意大利、比利时以及美国均只限于岁出之事前审计。惟英国之岁入事务管理厅接到收入官吏报告时,须通知审计长官备案,英格兰银行收到支行送款时亦需要通知审计长官备案,略带事前审计之性质而已。今审计部依监察院组织法第十三条之规定审核收入命令是吾国审计之特色”[12]。

(三)实质和形式并重

近代一些国家的审计工作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实质,为时人所诟病。陶元琳曾指出:“有若干国家,行使审计职权,仅偏重于是否合乎法令之形式的审核,至其收支之内容,有无浪费,是否适当等实质问题,则未遑过问”[1]。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有实质和形式并重的特色。

据审计部的《审计部公报》和《中国的事前审计制度》以及王培?{的《中国事前审计制度》可知,审计机关在核签支付书时主要审查:该支付命令是否以预算案或支出法案为依据;支付款额与预算案或支出法案是否相符;具有证明作用的文件与支付命令内容是否相符;支付命令通知书内的支付金额、机关名称、年度、月份、用途和款项等是否准确无误;财政部负责人是否在支付命令通知书内签名或盖章。

拒签支付书和收支凭证的条件有:支付书和收支凭证与预算或其他有关审计法令不符时,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应拒签之;各机关违背审计法令之规定,其情节重大者,得拒签支付书;显然不当之支出,虽未超越预算者,亦得事前拒签其支付书。这里提及的拒签条件,第一条和第二前两条主要是对形式上审核时发现的问题加以拒签,而第三条提及的拒签预算以内的显然不当之支出,表明了事前审计不仅注重合乎法令等形式上的审核,对于支出的实质内容也给予同样的关注。

在审核事前收入时,蒋明祺[7]指出:一是审核岁入之征收是否确实,有无违背法规者。二是审核征收官吏之资格是否符合规定,有无渎职行为。三是审核岁入之征收是否能适应国民经济能力。第三条也是表明审核事前收入时,除了形式上的审核之外,对于税收是否超出普通百姓实际负荷的实质内容也给予了关注。

杨汝梅比较世界各国审计制度的优劣后认为:“德国审计注重事实,对于非经济制度,即使不违反法令也加以批驳。中国审计制度应采取德国审计的精神应该是最好的”[12]。由此可见,在实施理念上,民国事前审计制度实质和形式并重是当时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共识。

(四)效率和效果并重

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在财政款项流动过程中增加了一道门槛,有延缓行政执行之疑,“于一般用钱的官吏与用专款的事业机关,太不方便”[17]。为了使事前审计制度不延误行政效能,《审计法》(1938年)第三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对于支付书或收支凭证核签与否,应从速决定,除有不得已事由之外,自收受之日起不得逾3日。从南京审计学院收藏的一份民国时期的支付书来看,在审计部长林云陔印章的两侧,左列注明时间为中华民国三七年七月一日,右列注明时间为中华民国三七年七月二日[18]。这两个时间一个是审计部收到支付书的时间,另一个则为审核完毕的时间,该支付书的核签在两日之内完成,体现了从速核签的特点,也说明了事前审计注重效果的同时也关注效率问题。

除了严格限定核签支付书的时间之外,事前审计机关若出现拒签情况会详细告知拒签原因,以帮助受审机关迅速改正。《审计法实行细则》(1938年)第二十二条规定:审计机关依《审计法》之规定拒绝核签支付书时,应发拒签事由之通知书,分别送达签发机关及领款机关或领款人派驻各机关之审计人员,为拒签收支凭证。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事前审计的效率,减少被审计机关送审途中的奔波,杨汝梅建议:“由审计部派出审计员驻各支出机关核对单据及事前审查各事务单据。之前往返送达手续大半可以省略。则每月款项之发给当比较迅速。此法仿美国制度而略有变通。美国分驻各部之审计员以前列在财政部官制内,现在属于会计院。此计划之驻外审计员由审计部之事前审查司派出。……现在审计院之核签支付命令以各机关之预算案及支出法案为根据,所有各种单据凭证往返送达,不免稽延时日,在各机关及财政部均不免厌其繁难。将所有单据凭证及事前审查之一切手续移归驻在机关之审计人员办理,就办理程序上论之可为便捷”[12]。蒋明祺则指出:“如审计机关能普遍派员驻在各收入机关,则可以进而审核其征纳通知、略如核签公库支票之例”[7]。审计机关向一些被审计机关派驻事前审计人员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审计资料往返的时间,加快了事前审计的进程和速度。就地驻审方式的实施,在注重审计效果的同时,也提高了审计效率。

四、有关事前审计局限性的思考

任何政治或经济制度的推行均有其特殊的制度环境,同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事前审计制度也不例外,当时的专家和学者对此也多有论述。

(一)开展事前审计需有必要的前提

王?Z芳在《呈总理审计处采用事前监督文》中提出:“事前监督之利,在于防患于未然,款不虚耗。事后监督之利,在于惩创既往,人有戒心。究之,采用事前监督之制,未尝不籍事后监督,实行事后监督之制,未尝尽费事前监督。二者相依,如车之有辅”[6]。北洋政府审计院外籍顾问宝道则指出:“事前审计制度诚为良善制度,但其施行必有两要素,甲为政府当有合法预算施行以为其财政之基础,乙为政府须有国库之统一,以利便预算之手续”[19]。王培?{也指出事前审计监督要达到其制度审计的严密性和科学性,需要一些必要前提:一是国家预算必须如期编制。二是全国金库统一,避免有些单位自收自支。三是金库出纳在审计机关的监督下依法执行职权。四是设立地方审计机关,分任各地审计监督工作,克服监督财政严于中央而宽于地方的现象,避免审计监督失去公平[13]。

上述论述表明,事前审计制度与预算制度、公库制度、事后审计制度和审计自身的组织机构设置等密切相关。民国审计实务界对于事前审计制度必须和诸多相关制度相辅相成有深刻认识,因而审计机关积极主动参与预算和公库等制度推行。如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因计政不全,预算常常不能按期编成。其中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十八年(1929年)和民国十九年(1930年)的预算均未编制,给事前审计造成困难。对此,审计部屡次呈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编制完整的预算,后政府成立主计处负责编制国家预算,此后数年国家预算逐步完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家岁入岁出总概算书也开始执行。这些虽然是主计部门的主要成果,而“事前审计制度有以促成之,实为最大之原因”[2]。

另外,审计部事前审计厅在签发支付书时发现,财政部所发支付命令有直字、坐字和拨字三种。除直字支付命令确系先经过审计院审核再行拨发款外,坐字和拨字支付命令,“名为事前监督,实际上是事后补签,有时政府为支出方便起见,其直字支付书,亦有在收支行为发生后再行送签者”[20],这大有违背事前审计之宗旨。故审计部“会呈准国民政府,会同财政、铁道交通等部门及主计处,订立中央各机关经管收支款项由国库同意处理办法颁布实施,以促成国库之统一”[13]。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公库法》实施,审计机关在其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审计部的三厅分别负责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工作。这一时期机关的收支款项,在事实未发生之前,由国家核定预算,作为收支的标准。在收入和支出时,由事前审计审核其是否符合预算和相关法案,并核对单据。而后由事后审计检查账簿及关于收支的一切文件账表。同时稽察可以随时随地对人对事检查各机关一切之财经活动。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三者各负其责,同时相互联系,相互制衡,可以了解国家财政财务状况之动态与静态[21]。负责事前审计之第一厅审核之支付预算书、岁入预算分配表、岁出预算分配表、借款书报核联等之登记数及签发各机关支付命令之金额,按期造表送第二厅、第三厅核对,作为事后审计和稽察之根据。以上足见当时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工作相辅相成。

(二)事前审计在权责上的弊端

尽管民国专家和学者多主张实行严格的事前审计制度,但对事前审计本身的局限性仍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并主张事前审计制度应该随着时势变通。

王?Z芳指出事前监督有妨碍行政机关的活动和减轻行政责任两个弊端,认为需在法规中妥善规定事前审计的方法,并多设些例外的规定,以便为行政机关的活动留出余地。他建议酌情采用英国、比利时和日本三国的办法,各行政官厅支出款项必先编制支付概算,事前由审计机关进行检查。如果审计机关认为支出不当,可以通知国库停止支付。事关紧急,来不及列入支付概算或行政上自行负责认为必须支出者不在此列[6]。即如果审计院拒绝签字,而行政长官认为非支出不可的,也可以依据政治上的理由,自行负责支出。这样一方面不耽误行政上的事务,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审计机关的责任。杨汝梅也指出:“国家所属各机关一切行政非财莫举,若事前监督过于严密则行政各部事事悉受拘束,将来有敷衍塞责不敢尽其能力之憾”[12]。

(三)划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的缺点

民国的专家和学者对当时审计机关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察三厅的做法也提出了一些看法。蒋明祺指出:“审计机关三分制的五个缺点:机构重复、劳逸悬殊、手续繁杂、程序分割、运用滞疑”[7]。杨汝梅指出:“对于同一机关之财政收支,将其事前事后之书表文件及一切凭证单据分为两处审查,彼此不相接洽,审计院早已感觉其不便。……对于同一事实,一则仅查其原因,一则仅查其结果,彼此不相接洽,窒疑甚多”[12]。马寅初也指出:“审计分为事前审计、事后审计和稽查三种方式,有两种缺点,一是易于推诿,二是易于重复”[17]。

正因为认识到事前审计固有的局限性,杨汝梅指出:“审计机关监督财政之方法原分为兼行事前监督,及专行事后监督之两种。一在于防弊于未然,款不虚耗;一在于惩创既往,人有戒心。究采何法,宜则以政治上之事实为准,随时势而有变通之余地,不必为学理所拘束也”[12]。即任何一项政治制度的选择没有唯一的标准,也并非绝对合理,而是应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来选择。在制度实施过程中也要不断地权衡利弊,根据时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五、民国事前审计制度思想的时代意义

(一)审时度势,由思想及制度,自成特色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大量的制度思想被引入中国。面对国内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财政紊乱和债台高筑的局面,国外对财政支出进行事前审核的事前审计的做法被引入中国。在此基础上,诸多专家和学者针对事前审计著书立说,对其必要性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讨,从而从组织机构、具体职能和方式方法等方面推动了事前审计制度的建立,并从法律层面加以确立,使事前审计制度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道路。与此同时,在事前审计制度实践的过程中,专家和学者针对收入和支出的事前审计、审计实质和形式、审计效率和效果等方面展开了论述,推动事前审计形成了收入和支出并重、实质和形式并重、效率和效果并重的特色,并且在实践中也形成了严密完备的事前审计机构和实施办法。较之同时期推行事前审计制度的其他国家而言,民国事前审计制度之严密完备程度无人能及。在厉行事前审计的同时,时人对该制度仍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认为事前审计制度必须和诸多相关制度相辅相成,认为事前审计本身存在影响行政效能和减轻行政责任等局限性,从而指出了事前审计制度应随着时势变化而变通,这种客观反思精神也十分难得。

(二)事前审计确有实效

从具体的实践来看,事前审计制度的实施对维持国家财政的有效运转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北洋政府时期审计院规定所有提取外债的款项凭单,必须由外债室室长进行事前审计签字方为有效,并由财政部在政府公报上公布。在上述规定下,“征之以往成绩,惟外债支出之签字和事后审查颇收效果”[22]。民国二十年(1931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审计部核签支付文件53673件,各机关送审的支付计算书总额为107682万元,其中核签103507万元,拒签率为3.9%,其中因不合法或不合手续剔除的金额为853万元[6]。在财政极端困难的时候,事前审计的作用更为突出。如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四月一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重庆审计处核签国家部分拨款书2111件,支付书5209件,上述两项中,因为不合预算法案等原因,审计拒签1159件,金额达9.7亿元[23]。上述数据均可说明事前审计在财政支出方面的确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事前审计参与制衡,审计机关权威性增强

总支部审查审核意见篇10

总的来说,入党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又有具体的步骤和程序:

一、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1、经教育引导,申请入党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

2、党支部建立申请入党人档案;

3、申请人撰写自传(也可附在入党申请书之后);

4、团组织"推优"(推荐出优秀的申请入党人);

5、党支部经征求意见、同本人谈话、支委会讨论后确定入党积极分子;

6、建立《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写实登记表》;

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

7、指定培养联系人,并进行经常性的至少一年以上的培养教育(如:吸收听党课、参加党内其他有关活动、分配一定的社会工作等);

8、支委会进行定期考察;

9、经培养联系人提出可否列为发展对象的意见、党内**评议、征求党内外意见、支委会讨论、党总支审议后,列为发展对象;

10、基层党委(或授权党总支)对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形成综合性的政审材料;

11、基层党委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如参加学院党校培训班学习。我院党校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培训班的培训对象包括发展对象和部分入党积极分子);

三、预备党员的接收

12、确定入党介绍人(针对发展对象);

13、填写《入党志愿书》;

14、支委会审查《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情况;

15、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经全体正式党员表决后,支部作出决议;

16、党总支审查各种入党材料和程序;

17、党委组织部审核;

18、党委(授权党总支)安排专人同发展对象谈话;

19、党委审批(如授权党总支审批,则党委审核并加盖授权章);

四、预备党员的管理、教育、考察和转正

20、举行入党宣誓;

21、经常性的教育和考察;

22、经本人提出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能否转正意见、征求党内外意见、支委会审查后,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转正问题;

23、党总支审查(授权党总支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