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劳动教育的感悟十篇

时间:2024-01-19 17:51:15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1

关键词:专业课教学 渗透 职业价值观教育 做法

课 题:2011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一体化模式下中职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实践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A04。主持人:曾俊香。

专业课教学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基本途径。在以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和文化互融为主要内容的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积极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对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动机、兴趣与热情,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不懈地奋斗,把学业与劳作做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笔者探讨在校企一体化模式下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发现与有效做法。

一、主要步骤

1.提高认识,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职业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某种职业对人的作用、意义价值的观点、看法和态度。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主要是指他们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的择业观,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学习与工作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的价值取向。它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奠定职业人生的基础,引导职业人生的方向;二是提供精神动力,激发职业情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使之自觉行动。

劳动者个人素养和品质以价值观为核心,素质教育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职业价值观教育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育人教书,培养有见识、负责任的公民和职业人,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而现实的中职专业课教学还比较严重地存在以下现象:重组织价值,轻个人价值;重知识技能,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重近期功利,轻长远人性。这就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职业价值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深入研修,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增强“渗透”的自觉性。

2.明确目标,落实“渗透”任务

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师就要以专业知识与智慧和自身人格的魅力去吸引感染学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教出知识技能背后的那些东西,那种理性的精神、专业的意义与价值,那种待人处事对物友善、积极、严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使学生明确学习与劳作的目的意义,端正学习与劳作的态度,产生学习与劳作的兴趣和热情,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劳作,并且落实以下任务。

(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劳动观、职业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人生而平等”“社会分工,人无贵贱”“勤劳致富”“劳动光荣”“人人有才,个个成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尊重他人,正确对待职业、身份和社会地位,热爱专业学习与劳作,具有一定的职业价值评价和选择能力。

(2)要使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交往、同事关系、监督关系和管理”,学会与人交往、合作和相处,懂得诚信、敬业和负责任,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伦理价值取向。

(3)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利他主义、经济报酬”,学会关心自我与他人,关心专业学习与劳作,关心自然环境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和经济价值评价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经济价值取向。

(4)要使学生正确看待“智力刺激、独立性、创新性、成就感和美感”,学会学习与劳作,发挥智能优势、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探索能力和劳作创造力,形成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与成就感和审美价值取向。

(5)要使学生正确看待“安全感、变动性和工作环境”,学会选择职业、制订生涯规划和学习工作计划,具有一定的就业或创业能力、继续学习能力和适应岗位变化能力,形成积极的安全价值取向。

3.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

教师要根据社会各行各业的人才规格、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的特点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从实际出发,深入了解研究学生,积极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精心预设“渗透”学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策划、预设、组织、引导、示范、鼓励到位,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2)突出专业课教学的职业情境性、综合实践性、实际应用性和时代特性。

(3)体现“渗透”方法的自然渗透性和参与体验性。

(4)使学案具有自主建构、情境学习、合作探究、适合学生、具体明确、可操作性等特征。

4.全情投入,生成“渗透”过程

精心备课、预设“渗透”学案是关键的一步,而师生全情投入,互教共学,实践体验,生成“渗透”过程,即师生“生命在场”, 产生、分享“精彩”的观念和多元的职业价值,是更为重要的一步。理想的专业课教学根植于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满足学生的多种能力与兴趣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根本出发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尊严与欢乐,学会关心,学会负责任。

(2)深入思考,多作自我反思:一是我们所教的专业课如何才能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二是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适应学生并且促进他们的智慧、道德、精神和社会各行各业发生关系?三是如何才能与更多的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四是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自立、自强和职业责任感,教给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创造潜能和个性特长,提高其自学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和适应工作能力?

(3)更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体验式、现场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我评估、他人评估、小组评估等教学方式方法。一般不主张教学鼓励竞争,评估应不涉及比较;更多地依靠学生自己,鼓励负责任的自我评价,学会准确地评价自己的学习与劳作,并智慧地吸取同学和老师评估的意见。

二、基本方略

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学习是不一样的。知识技能学习可进行客观的专业知识考评或职业技能鉴定,而职业价值认识是无法在一个短时间内被普遍实证的,需要个体在知识技能学习、实验实训、见习实习过程中甚至是在今后劳作或人生经历中才能逐步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认识不能教会,只能靠个体参与实践,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维和情感,引导人自己去设计,去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

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展开的中职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工作包含四个主要组成部分。一是榜样、实践、反思和认可。即通过职业人的言行、师生或师徒关系显示人格的尊严、劳动的尊严和责任的内涵与形象。二是所有学生参与学校或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和教学、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和社区服务等。三是在活动或以对话的方式交流中唤醒学生的自主、自尊、自信和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关心,激励学生反思,促进学生职业价值目标的构建。四是对学生中值得赞扬或接受的专业学习与劳作事务多方面表示认可,鼓励学生发展更好的自我。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提供可自我发挥的条件和环境,组织指导学生参与专业学习与劳作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确立职业价值目标,发展职业价值评价能力,形成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略。

1.榜样与示范

中职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和“偶像情结”。在教学中,教师或师傅应重视利用那些最有可能被学生记住的语言和行为,包括人们期望行为及其理由,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说服力的、鲜活的职业榜样;介绍一些描述正面或反面职业范例的文字材料及媒介资料,如中职学生成才案例、行业企业中先进模范。

教师或师傅给予学生关爱与尊重,帮助学生在校企学习中获得成功,建立自尊自信,感受职业的价值,体验到职业道德就是教师或师傅以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们。

职业榜样显示出有见识、有道德的人的敬业心、责任感,他对校企生活和国内外大事的反应,成为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关注和行业企业精神的示范。

教师或师傅通过实操、演示、讲解、讨论、讲故事、个别谈话和鼓励等方式来提供职业技能教学、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使学生做出正确反应。

2.实践中体悟

学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中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外因;个体在实践中的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和机制。学校和企业共建专业、共建师资、共建实训基地和文化互融,真实的专业教学与劳作,为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职业价值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与环境。

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发挥校企一体化培养人才的优势,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发现、提问、讨论、反思、合作和锻炼,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在真实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感受和领悟职业的价值。

其方法有参观见习体悟法、模拟仿真体悟法、实验实操体悟法、社区服务体悟法、社会调查体悟法、企业实习体悟法等。

3.反思与交流

在多元价值观、多种多样的信息选择面前,要让正在成长的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还是比较困难的。在提供榜样示范、实践体悟的同时,教师还要深掘专业课教学中所蕴含的职业智慧、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以提高他们的职业价值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讲述。通过讲述美德故事,提供有关职业生涯先进或落后的人、事物的视频等方式,引发学生观察,对照反思,展开对话交流,以提高其职业价值认知、评价能力。

(2)合作探究。通过若干拥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生,独立思考,一起探讨,共同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合作交往和探究能力。

(3)重点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重点、难点或关键处设问,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进行对话交流,分析解决问题。

(4)两难道德。为学生提供一些真实案例,每个案例都提出了学校或企业工作场所中遇到的两难困境,让学生反思、评论、争论或辩论和角色扮演活动。

(5)价值澄清。要引导学生对职业价值进行审慎思考、自己选择,从各种可能的选择中进行选择,对每一种可能选择的后果进行审慎思考后完成选择;珍爱、愿意向别人确认自己的选择;根据选择行动,以某种生活方式不断地重复行动。

(6)评估反馈。学生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要求或项目任务评估表对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估,形式有自评、他评和互评,或学生评估、教师评估、小组评估和集体评估等。

4.多方面认可

学校的师生员工、家庭的亲友以及行业、企业、社区、政府部门等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行为的优点进行确认和鼓励,对其所为所思所感的正向动机加以确认,形式有两种。

(1)表扬奖励。表扬奖励是强化和传播正确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方法。教师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的出色表现给予表扬奖励,对从小较少获得表扬奖励的中职学生来说意义重大,有时其作用不可估量。方法有外在奖励,如表扬、其他同伴的掌声鼓励,设立光荣榜或学生优秀作业作品展览展示,以及通讯表彰、特定的优先权、证书或奖品等;还有内在奖励,如合作交往满足感、探究乐趣、自我价值感、个人成长感、成就感等。内在奖励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更持久更强大,教师应加以培养运用之。

(2)批评惩罚。批评惩罚是对学生专业学习与劳作中出现差错做出的一种否定性评估或处理,也是教育另一重要而有效的手段。它对于帮助学生在任何情况下而不仅是在别人控制下才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劳作负责,培养学生对规则、对他人的权利和义务的理性尊重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它具有较大的负强化作用。

当然,要坚持以表扬奖励为主,批评惩罚为辅。批评惩罚也要建立在理解、信任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律、责任心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及时帮助学生改进与提高。

三、案例列举

1.体悟导游价值

旅游专业的一位老师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认真钻研导游游览服务实训项目内容,采用模拟实训、角色扮演等方法,精心预设了“六步”教案。一是以优秀导游视频导入。二是创设教学情景,即接待来自区内职校的近百名师生前来学校参观游览,作为学校“溜哪儿”旅行社的导游,学生为游客们提供学校景点游览导游服务。三是布置工作任务。全班30个学生分成5大组,每位学生按要求掌握导游游览服务工作的五大环节,并完成《导游游览服务工作表格》;各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五名导游分别完成游览服务中的五个环节;其他学生以组员形式进行协助配合。四是引导学生做好导游服务,并全程抓拍记录:出发前的导游服务,抵达景点途中的导游、讲解服务,抵达景点后游览前的游览服务,游览中的导游服务,返程中的导游服务。五是请学生观看实录、谈感受,学生自评、他评,教师总结。六是评选最受欢迎导游。

在老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独立给游客提供游览服务,根据景点的特点和价值进行导游讲解,知道怎样处理在带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初步掌握游览服务的程序和内容。通过实录回放,学生发现优点,分析问题,互相学习提高。师生互动互评,引导、调动积极性,让学生热爱工作岗位,根据导游教学特点,融合现代行业文化,学生体悟到了职业的价值。

2.59比60差几

汽车专业的老师教“发动机气门间隙调整”,把教学设为:集合点名,检查按指纹,布置任务―提问复习―安全教育―分组操作―现场考核―集中小结―进厂实习―总结。要让学生通过校内实训考核后,再到汽修厂实习。在考核中某学生初考59分,再考60分。老师严肃认真地说,“59比60差几?”让学生反思、议论,他们意识到不只是差“1”,更是差认真、严谨、安全和忠诚的问题。教学要由实训室到汽修厂,按校企管理要求进行,理实一体,学用结合,现场考评,规范操作。

3.从模仿到创作

在烹饪实训室里,老师给一年级学生创设了“王浩同学考证和备赛,在西园饭店进行教学见习,跟从冷菜制作师傅学冷菜制作,为泰国代表团用餐而临时受命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一个冷拼菜品”的教学情景。以任务驱动学生,尝试完成考证和备赛当中的双拼项目,要求学生用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冷拼菜品。各组学生分工协作,模仿单拼和双拼手法创作出寿桃、太极、灯笼等蕴含传统文化的冷拼菜品,自评互评,评出最佳作品,体验到了共同创作、服务他人的快乐。

参考文献: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2

一、实践中体悟与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

1.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是当代中职学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潜能,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有利条件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差,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困难,缺乏自信和兴趣,但他们对具体形象的、活动变化的、可操作性强的东西感兴趣,愿意接触、探讨和学习。他们有自己的目标愿望、兴趣爱好和特长,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个性特点,有自己的观察、思维与想象力和创新潜力以及执行能力,他们热爱群体活动,乐意与人交往,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笔者对2191名中职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对“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什么”的回答,9.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教师讲授,5.4%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自学,4.7%的学生表示最喜欢考题练习,74.8%的学生表示最喜欢实操、模拟仿真、职场学习等,5.3%的学生表示喜欢实例分析、讨论、辩论等。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8种智能: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判断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我认知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智能。这8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组合,就形成了每个人的智能优势,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使每个人都有成为某方面人才的可能。人类的思维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动作形象思维,一种是抽象逻辑思维。中职学生多以动作形象思维为主,以抽象逻辑思维为辅,他们的智能优势不在言语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上,而是在其他方面。脑神经科学最新研究表明,人脑对周围环境发生的种种变化,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活动可以增加通过脑部及全身的血液流量,而脑中血量充足对海马体有效发挥记忆功能非常重要。活动还可以触发大脑中释放一种对神经系统有益的化学物质,这种化学物质能保持幼小神经元的健康,使新生神经元得以顺利成长。在学校多开展身体活动和实践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及能力水平。从教育角度来说,具有正确知识、价值观、态度、行为和技能的中职学生,需要在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的大环境中,全面参与,并专心、高效、敬业和负责地学习与工作。知识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和思维科学知识;按其范围可以分为科学知识(概念、公式、原理等)与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又可分为明言知识(如程序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与难言知识(如创新精神、应用价值)。要使中职学生成为未来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就应该注重培养其社会交往能力,锻炼体能体力,欣赏生活艺术,开展教学实训,发展兴趣特长,了解行业企业要求,要学习一些科学知识,更要学习技术知识,要学习动手动脑,学习沟通、合作与交往,学习劳作、建设和创造。因为生产生活不是从科学理论体系开始的,而是从需要、问题开始的,是从人自身的学习需要、劳作需要和生活需要开始的,是从学习中的问题、劳作中的问题和生活中的问题开始的。从学习途径方式来说,“我听过,我忘记;我看过,我记得;我做过,我学会”。中职学生就是由于不能接受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在应试教育中败下阵来的。他们大多在直接面对问题时,才开始真正的学习。在技能需要的驱动下,他们才会重视知识学习,对知识学习产生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中职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和学习得更多更好,而且个性可以更健康全面地发展,不仅可以拓展学习活动的时空,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而且可以在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个人创见,展示个体智慧。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学生能化各种信息为知识技能,化知识技能为能力智慧,化能力智慧为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果学生缺乏在实践活动中的学习锻炼,就不可能接触和学到更多的知识,其个性健康的全面发展就会受到影响,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悟出职业能力和智慧,也不可能产生职业的情感、态度,因而也就不可能把职业的情感、态度内化为职业价值或精神、外化为职业行动、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不可能悟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如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所说:“如果你想了解一种东西,就亲自去做它,这时,你的各种智力功能都将处于活跃的状态,你的思维活动在转变为行动的过程中充满了活力。你的概念会获得那种真实性,这是因为你看见了这些概念适用的范围。”可见,喜欢在实践活动中学习锻炼是当代中职学生的突出特点和优势潜能,也是培养学生形成职业价值观的有利条件。2.实践中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内因与机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方式学生到中职学校来,是要成长的,是要教学训练的,是学习与人相处和生活常识的,是发展思维的,是要发展其劳动能力的。说到底,是为了学习劳动、创造人生职业的价值,是为了过有尊严的幸福的生活。人内心最真切的需要是受人尊重、得到他人认可。在诸多的职业价值观要素中,学生最关注人格的尊严和劳动的尊严。尊严与责任源于自主。人因自主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因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而做好人、做好事,因做好人、做好事而体悟到人生职业价值,最终实现自我发展的人生职业价值目标。学生有了自主性和超越性,才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尊严与责任使学生高贵,尊严与责任是学生生命的价值,是学生的权利被尊重,是学生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基本生长点和归宿,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培育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尊严感与责任感。韦某,职业院校文秘专业毕业,几经周折才进到某生物技术公司实习,因勤学好问,被公司留用。他觉得这份工作来之不易,非常珍惜。韦某边工作边自学,坚持参加生物专业函授学习,取得了专科毕业文凭。大忙时节加班加点,工作很苦很累,但他经受住了考验。公司的技术员都很喜欢他,并耐心指导他学习技术、操作技能。他逐渐了解了生物工程、生产原理,熟练掌握了操作规程,学会了独立做事。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学习和工作,他通过了初级到中级职称评定,成了名副其实的技术工程师。他高兴地对别人说:“我这辈子就吃这碗饭了!”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对自我、对职业价值的认识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和提升。人的需要及职业需要如果得到满足就会产生职业情感,职业情感内化积淀就成为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认识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不一样,主要是个体在实践中体悟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慧和心灵、思想和情感,引导人去设计、实践,去体验、感受、领悟和认同职业价值。围绕尊严与责任这一中心价值观而进行的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工作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榜样,反思,实践,认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职业价值观教育,可采取以下四种方式:第一,榜样与示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榜样,“行不言之教”,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观察、模仿和学习。第二,反思与交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反思,进行对话交流、价值澄清,提高学生的认知、选择和评价能力。第三,实践中体悟。通过家校联手、教学实验实训、校企深度合作,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悟、认同职业价值。第四,多方面认可。家庭、学校及社会各组织、各方面对学生积极正向的表现及态度给予肯定、鼓励和确认。榜样与示范、反思与交流、多方面认可,包括学校与企业的课程教学和环境熏陶,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外因与条件,实践中体悟是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内因与机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最佳方式。

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悟职业价值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3

[关键词]情境 运用

在学中感悟道理,体验生活。学习氛围自然浓厚,激发自主建构,获得真实可靠的发展。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一、情境体验教学法符合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本身有很强的说教性,教材中呈现的大量图例与故事外,内容基本比较枯燥。而说教实际上只是解决一个“知”的问题,往往不能激发和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谈不上意志因素的利用,这样学生的知要转变为行就缺少了动力。而新课程生活性、活动性比较强,情境体验教学一般以游戏和活动的形式进行,比枯燥的“讲道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乐在其中。

(一)主要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二)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三)通过各种活动创设情境

(四)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二、情境体验教学有利于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的德育功能

从今天的教育发展状况来看,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发展是比较好的,而对于教学过程和方法则比较缺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常被挂在口头,付之实践似乎很少。心理学认为教育过程是老师与学生心理交流的过程,而情感则是心理交流的细节,是老师与学生的剂,它弥漫于整个教育的空间,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而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德育功能和心理健康内容,这是小学德育工作最重要的主渠道。例如:在学习《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这一课时,可以设计“我是小老师”、“我是农民”、“我是导游”的情境。给学生体验教师的辛苦,农民的劳累等不同工作性质。理解各行各业的工作者的劳动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方便。知道去理解和尊重生活中这些劳动者,没有他们的劳动我们的生活不可想象,我们的生活离不开他们。很自然的突出本课的主题!有了这种亲身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大为高涨。我相信这比老师千言万语所产生的效果更为深切、更为久远。再如:在《友爱残疾人》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个体验活动——“体验残疾人”的情境。首先让学生体验肢残人穿衣服。感受他们的不容易,不方便。然后体验盲人。在书包里拿出教材、练习本和笔。

最后体验聋哑人。随老师一起唱《感恩的心》。以上的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的不容易,不方便。以及他们坚强的毅力、面对生活的勇气和乐观态度。从内心去理解他们学习他们的超人能力,真诚的去帮助他们,尊重他们,爱他们。这就是情境体验教学的效果。自然而深刻。有一句话说得好:

“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体验到的才是最难忘的”。现在看来真是有道理。即达到了教学效果又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三、情境体验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情境体验教学突出的特点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课程实施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激发他们的主体积极性,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认知所学内容,使认知内容与个人心理产生“共鸣”,感受生活的多姿多彩,快乐健康的成长。这既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从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4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指导,依据学校08年工作要点,以养成教育为基本内容,加强对德育队伍的管理,在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功夫,加强"三结合"教育,努力探索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灵魂塑造为主旨的德育工作新模式,打造"绿色德育"品牌.

二,主要工作:

(一)构建切合实际的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依据.本学期德育处将以"文明礼仪,学习习惯,心理健康"为突破口,一是形成三方面的德育目标体系,二是探索目标体系的经验.我们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将某一方面的目标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和阶段,以使我们的德育实践贴近学生的身心特点.

德育目标的构建处于实验阶段,我们将通过学生座谈,家长会,教师家访等形式搜集反馈意见来验证德育目标的时效性.

(二),构建科学的内容体系

1,开展班花伴我养习惯的养成教育

(1)明要求.利用晨会,班队等途径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大泊中心校学生一日常规》,《大泊中心校各年级段习惯养成要求》

(2)借载体.进一步挖掘班花与养成教育间的连接点,用班花精神熏陶学生的行为习惯.

(2)定重点.本学期重点落实学习和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育.

(3)多训练.围绕教育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项训练活动,在训练中养习惯.

(4)建机制.首先建立良好的督查机制.在学校大队部值日检查的基础上建立"红领巾志愿者服务小分队",使学生在相互监督,自我监督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其次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各班级要利用好学校的"好习惯小银行"建立有效的班级激励机制.

2,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专题教育.

三月"爱心月"让学生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四月"怀念月"让学生继承传统;五月"劳动月"让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六月"快乐月"让学生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3,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①知.人人知道"八荣八耻"内容.

②小.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将"八荣八耻"小化.

③细."八荣八耻"具体化.

④定.联系班花品性,制定各班的"八荣八耻"

⑤活.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育.

4,深化班花建设.

(1)巧借八面风

与兄弟学校手拉手,召开学校德育特色联谊会.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选择班花建设中突出的老师和学生向兄弟学校展示班花建设的成果,在校园中形成你追我赶的班花建设研究氛围.

(2)强化成果意识

踩实"知花性","悟花品"的过程,以诗歌,书画,剪纸,感悟日记,电子小报等各种形式的班花作品投入社会,展示学习班花的成果,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支持,获取深化班花建设的动力.

5,心理健康教育.

落实心育阵地——"绿色信箱,阳光小屋,网上咨询",使学生有话有处说,有话敢于说,有话畅所说.抓住特殊时期进行教育,在期中,期末等特殊时期对学生进行专题疏导.

(三)构建形式多样的方法体系.

1,熏陶,同化.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以班花建设为载体,,以花性影响人性.

2,疏通,引导.以榜样教育为载体,给学生创设释放的机会,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感悟,体验.以活动为载体,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得到自我的教育.

(四)构建激励发展的评价体系.

1,对班主任的评价.

(1)肯定和推广班主任工作中好的做法.

(2)对班主任的常规工作和特色工作进行评估量化,一月一小结,与班主任津贴挂钩,做到赏罚分明.

2,对学生评价.以成长袋,好习惯道德小银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和阶段评价,以《绿色之星评比方案》为依据,评选表彰学生中的各类先进.通过评价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引导学生不断向更高的山峰攀登.

主要工作安排:

三月"爱心月".

(1)红领巾义卖

(2)母亲节感恩教育

2,四月"追忆月".

(1)革命传统教育

(2)远足

(3)家长会

3,五月"劳动月".

(1)劳动体验活动

(2)法制讲座

4,六月"快乐月".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5

[关键词]劳模精神 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学生

[作者简介]李会娟(1978- ),女,河南禹州人,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人文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上海 201415)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62-02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新增劳动力的重要来源,其职业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但是目前高职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缺失,这只数量庞大的从业大军,其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都有待提升。劳模作为社会道德的先进典型,具有社会肯定性和主导性,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感人事迹承载着社会所倡导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质量。

一、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重专业教育,轻职业道德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新增劳动力的主体之一,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安定和文明,这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同。但是在操作层面上,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过于强调高职教育以岗位能力体系为主的培养定位,存在重技能轻素质的倾向。比如在一些学校的专业建设规划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计划、大纲,没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考核标准等。

2.重理论,轻实践。当前职业道德教育与社会职业需求相脱节,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着学科化和去职业化的问题,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脱节。在课程安排上,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简单移植一般的德育理论体系,强调“道德性”,缺少对“职业性”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在教学主体上,以没有行业、职业背景的政治理论教师为主,难以把职业、行业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有效地传递给学生。

二、劳模精神在高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劳模精神明确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劳动模范的产生是人类劳动活动和工作实践的结晶,是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优秀代表。作为以党和国家为主体评选出来的劳模,其形象和思想形态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家层面的同构,其变迁的动力在于国家意识形态的演变。由此相对应的是在每个劳模背后都承载着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需要的革命新伦理观念。因此,在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引入劳模精神,将使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向性更加明确。同时,劳模是各条战线上的劳动能手,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所体现的劳模精神具有不同的品格,对之进行分析、整理、提炼,将进一步为高职各个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更明确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2.劳模精神彰显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职业性。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不仅仅体现在知识和技能方面,而且也表现在职业道德方面。调查显示,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道德的要求甚至高于对于知识技能的要求,对毕业生最不满意的也是其职业道德素养,对此,高职院校必须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而职业道德作为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以职业实践活动为基础,具有鲜明的职业性。不同企业、行业、产业中的劳模或劳模集体所体现的不同精神品格,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感染力、时效性和职业性,同时也可以警示高职院校,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避免去职业化和过分学科化。事实证明,高职院校为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应该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弘扬劳模精神,使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实际、职业教育相融合。

3.劳模精神能提升高职职业道德教育的情感性。职业道德品质的内涵包括三个层面,即职业道德认知、职业道德信念(情感、意识)和职业德行为。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掌握是提升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但职业道德认知并不等于职业道德品性的养成。“关于道德的观念,关于诚实、纯洁或仁慈的见解,在性质上是不能自动地使这些观念变为好的品性或好的行为的。”职业道德情感和品性的培育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从社会、职业实际中提炼出来的道德规范理论体系与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能力和习惯,以及职业道德情感、意识、信念相结合。劳模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艰苦创业精神、忘我的劳动热情、强烈的奉献精神、锲而不舍的开拓意识,很好地体现了职业实际中的道德规范、职业习惯以及职业信念或情感。因此,弘扬劳模精神、以劳模典型人格和动人的事例来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能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目睹榜样的行为中获得道德启迪,将劳模所承载的价值内化为自身价值、外化为道德实践。

三、发挥劳模精神育人的途径

1.开展劳模访谈,提升学生对劳模的理性认知。在不涉及商业机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根据劳模精神的相关特征,自写脚本,以视频拍摄等方式采访记录劳模在工作岗位上的一天,领悟提炼行业职业精神,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动力,外化为实际的职业行动,克服知行分离,做到知行统一。

2.开通劳模育人微博,及时弘扬劳模精神。建立劳模育人微博,以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受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劳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如劳模们积极试水“红微博”,以“质朴”“平民”“时尚”的风格传递劳模精神。利用微博的巨大传播效力,使学生树立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基本理念;并利用劳模在一言一行中所表现出的主流价值观来引导、感染学生,让学生向劳模学习,争取进步。

3.开展劳模进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劳模精神的校园氛围。通过劳模导师讲座、劳模团支部和党支部活动,让每个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劳模,分享劳模的成功历程,感受劳模崇高的职业道德,促使学生去思考自己的职业选择、职业规划和行为,并让学生意识到他们实际上正在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为来决定自己未来的生活。专题活动后,通过学习劳模征文、集体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正确地评价劳模精神及价值。与专题活动相匹配的是建立劳模育人手册,记录每次专题活动的过程、内容,学生的感悟、劳模寄语等。通过手册内容再现和反映学生在劳模影响下的成长变化,这也是对劳模育人效果的检验,并有利于对之前的工作进行反思,对后续工作加以改进。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校园广播宣传劳模的先进事迹,设立宣传橱窗和劳模墙展示劳模的各种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劳模语录等形式,积极营造以劳模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劳模风采熏陶人、以劳模精神引领人、以劳模道德影响人、以劳模思想凝聚人,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4.建立劳模育人基地,促使职业道德教育现场化。建立劳模育人基地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同步思考、同步推进,进一步突出劳模在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力与感召力。为此,各专业首先要深入分析,把握本专业的发展前景与相关特点,了解在相关产业、行业、企业中具有专业背景的劳模及劳模集体情况,并分析劳模和劳模集体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产业、行业、企业劳模和劳模集体的精神品格。其次,学校要对专业核心能力、就业岗位与培养对象的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现实情况与社会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而提炼出需要在劳模育人基地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再次,要研究学校、专业与劳模所在企业建立劳模育人基地的可行方案和操作路径,并且要在方案中突出社会、产业(行业)、企业的现实需求,强化科学管理、倡导文化建设、注重团结协作等方面,实现劳模在上述各方面的引领作用,使学生体悟现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的成长经历,不断激发学生潜在的职业素质,使学生深刻感悟现代产业工人必须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深刻认识现阶段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前景。

在劳模育人基地可以通过以下具体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第一,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为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搭建平台。以专业劳模为基础,以劳模所在单位里其他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熟练掌握专门技术和专业知识,拥有专技特艺或优秀技法的其他工作人员为主体,建立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并通过让学生在劳模育人工作室开展参观、模仿工作等活动,提升学生对专业领域和劳模精神的认知。第二,开展劳模讲坛,弥补学生行业现实生活体验的不足。根据教学的阶段需要和学生年级的不同,请劳模在劳模育人基地给学生讲授关于职业技能或者职业精神方面的知识。通过倾听劳模自身的实际经历和故事,了解劳模成功的因素;使学生明白浓厚的职业兴趣和职业习惯对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学会处理自身现实与工作、职业要求之间的关系,学会处理作为职业人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第三,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提升学生对劳模的感性认知。根据劳模工作场地的实际情况,分批次地安排学生实地参观劳模工作实况,采访劳模,听劳模周围的人谈劳模的故事,在感受劳模的工作状态的同时,明确精湛的专业技能的获得必须通过勤学苦练、执著进取的精神才能获得;明白企业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同感;全面地了解劳模和劳模精神对个人、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第四,开展“我与劳模同工作”活动,使学生明确职业标准。让学生与劳模在工作岗位一起工作一天,身临其境地感受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的劳模与普通人的不同,了解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标准,正确处理创新、竞争和团结协作的关系,使学生躬身自省,明确自我完善的目的和方法;让学生跟随劳模,服务社会一天,使学生学会正确处理索取与奉献、自我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活动了解行业工作流程、工作艺术等。

[参考文献]

[1]陈少珍.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2(10).

[2]罗金彪.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6).

[3]马仁听.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机制的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钱康.关于加强劳模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思考――以铁路企业为例[J].工会理论研究,2012(2).

[5]孙永成,王显义.劳模永远是时代的领跑者[J].当代劳模,2012(9).

[6]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中国化工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6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往渗透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情感。教师在引导学生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应结合文本加以点拨,讲解。不仅仅只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应融入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去领悟其中真挚、高尚的东西,从而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传达了古人修身律己的信念,约束人们崇尚教化,立德从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了德的重要,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万事德为先;“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出了母亲河的蔚然壮观,启发人们民族精华要薪火相传;“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描绘了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恢弘气概,昭示人们奔腾不竭的生命激情。德育的因素无处不在,语文教师应根据他们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特点,把思想教育渗透其中,使他们得到无声无息的感化,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意愿。

二、捕捉美好形象,以美好的形象感染人、教育人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许多篇章,大多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有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终生建功立业的领袖人物,有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不畏牺牲的英雄模范,有为祖国建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普通劳动者,也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大声疾呼的人。他们的光辉形象,对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说服力,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向领袖人物、英雄模范、普通劳动者学习。课文中这些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形象,我们老师如果捕捉得好,挖掘得深,就会使学生心灵受到洗礼,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从而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三、营造美的氛围,用美来熏陶学生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 美育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使学生感悟自然美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山水田园诗,即景抒情散文以及大量的游记文章中所描绘的整齐的田垅,蜿蜒的防风林带,碧波荡漾的水库,高大雄伟的建筑,经过艺术加工的园林风景,这一切都凝聚着人的劳动,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是一种“人化”的自然物,因而无疑都具有审美的特性。例如:《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的布局充溢着“自然之趣”的艺术美;假山池沼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重峦叠嶂”和“鱼戏莲叶问”的自然美;“玲珑石头”与花草的“精心点缀”,又构成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花草树木“俯仰生姿,互相映衬”,“盘曲嶙峋”的古藤,开花时“满眼珠光宝气”的诗情美,这一切又构成了苏州园林景中套景、画中有画的优美境界,引导学生认真揣摩这些自然美,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再如:《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高超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美,《故宫博物院》所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人文风貌美;《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所歌颂的新中国的国威及团结向上的精神美,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例子。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描绘的和煦的阳光,灿烂的星空,皎柔的月光,澎湃的大海,翱翔的雄鹰,苍劲的松柏,显然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也难以打上人类劳动的印记,但这类自然物的某种性质、特征能体现人的精神、品格、个性,人们就会从中发现美、感悟美。歌颂它们实际上是歌颂这类对象上所体现的人的精神、品格和情操。

2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使学生感悟鉴赏语文教材中反映的社会美

首先,社会美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在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代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就是对人类征服自然的意志和力量的赞美。中学语文教材中描写的万里长城、阿房官,圆明园,它们所体现的劳动人民的智慧、才能、力量无法抹去。领悟这些课文中的劳动美,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十分有益的。社会美还大量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即存在于爱情、友谊、家庭、社交、科学文化活动等方面。凡是能显示出人的健康、向上的生命活动和本质力量的都是美的。以爱情为例,林觉民在就义前的《与妻书》一信中对妻子的无限爱恋催人泪下,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激人奋进。如此者,《荷花淀》中水生夫妇话别一幕,读之也令人心头颤动。北朝民歌《木兰辞》中,“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显示的是一种英武美;《羽林郎》一诗中的酒家女子“长裙连理带,广袖合欢襦”是一种窈窕美;《陌上桑》中的“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是勤劳美。让学生鉴赏凡此种种人体美,对医治“奇装异服,以丑为美”的低谷审美情趣,不失为一剂良药。

3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感悟、鉴赏语文的艺术美

生活中丑的一面如果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成为多棱角、多侧面、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它就有了审美的价值。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案件中所表现的欺下媚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言行,丑态百出、专横跋扈的俗劣神情,活画出一个畏强凌弱,贯于阿谀奉迎的奴才嘴脸。吴敬梓笔下的胡屠户,巴尔扎克《守败奴》中的吝啬鬼葛朗台,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曹禺《雷雨》中的周朴园等等,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根本不可能是人们赞美的对象,因此,也不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在艺术作品中,由于作者各具千秋的成功塑造,使这些人物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因而都具有完美的审美价值。人们从他们各自的假、丑、恶的种种表演中,认识社会,思考人生,寻求答案,在审美中否定他们,批判他们,从而潜移默化地审视自己的品格,锻造自己的品格。在语文教学中,若能以“零存整取”的方法,指导学生,正确鉴赏种种艺术美,对形成学生的健全人格不无裨益。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感悟、鉴赏文学的悲剧美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8

【关键词】新课程 作文教学 写作情感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作者喜怒哀乐的丰富与匮乏决定作品的优秀与低劣,写作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向外宣泄,内在情感越丰富,写出来的作品越容易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所产生的教育影响更有力量,对净化读者的灵魂、优化文化环境、引领社会正气、促进时代进步具有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没有情感冲动的作家,是很难写出具有感染力的作品来的。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幸福年代,他们在父母及老师的悉心呵护下健康快乐的成长,他们衣食住行用均不用发愁,可谓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过着公子、小姐般的富裕生活;他们见多识广,亦可谓“阅历”丰富。可一旦要他们写作文,大多数人又觉得无从下手。其实这正是情感缺乏的表现。说白了,就是情感淡漠,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与挫折,没有体验过劳动的艰辛,也没有体会到父母劳动的艰难,对世间万物缺乏“爱”和“恨”的情感,缺乏对社会、自然与人生的思索和感悟的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培养学生的丰富情感。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当代许多文学青年的写作成长经历,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培养。

一、引导学生丰富旅游经历

我国幅员辽阔,到处分布有名山大川,风景旅游胜地比比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上浏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开阔视野,欣赏自然美,感悟自然美,丰富学生对祖国的热爱、赞美之情。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经济许可的基础上,由父母陪同,走出家门去旅游,亲身游历自然风光、社会人文、历史遗迹,感悟自然的美、人文的美,领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美,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丰富学生的社会情感。

二、引导学生博览群书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道出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文学作品,关键是要领悟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胸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并在阅读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自身的这两种心理素质。有了这两种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

三、引导学生参加劳动锻炼、体验挫折

学生适当地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理解,可以体察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能体谅父母,体谅他人,这是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情感。而现在的学生,在父母的宠爱下,只知道读书,很少参加劳动,十六七岁不会洗衣服扫地做饭的大有人在。不会劳动,就不会体谅父母劳动的辛苦,更不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体察他人的情感。表现在写作上,常常是无病,感情造作。

没有劳动,就更谈不上挫折了。人在经历挫折时,情感往往是最为丰富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往往是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勃发出创作的欲望。贫民出生的狄更斯12岁时父亲因欠债被投进监狱,他在一家鞋油厂当学徒工,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种种生活艰辛,成为他日后创作素材的重要来源;高尔基年仅10岁便流落“人间”,捡过破烂,当个学徒工和杂工,受尽欺凌与孽待,饱尝生活的艰辛,终成一代文豪,还有马克・吐温,中国的沈从文、朱自清等等……都是在经历诸多磨难中,产生出创作的火花,成为文坛巨星。求知的挫折,交际、劳动、生活、感情的挫折,日积月累,也许就能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因此,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挫折,体验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为他们的写作积累宝贵的情感财富。

四、引导学生接受艺术熏陶

一切真的、善的、美的艺术,都能激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音乐的宁静、激昂、欢快、悲壮,往往能感染听众,使人不能自已,浮想联翩,绘画、书法、舞蹈、朗诵、戏剧、建筑等艺术也往往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平时对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艺术熏陶,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也大有益处。

五、培养学生的爱心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内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前文说过,情感的两极表现就是“爱”和“恨”。有爱才有恨,爱之深则恨之切,一切艺术表现出来的,无非都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爱”和“恨”。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敬老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爱心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爱心。爱是一个人情感的基础,一个人只有有“爱”心,才会真正关注社会人生,孝敬父母,热爱集体,关爱他人,关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这样的情感写进文学作品,才会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五、指导学生丰富生活实践

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环境、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去街市、村落、农家、田野、工厂、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参观访问,进行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即使在农村,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春耕秋收,赶鸭放牛,风土人情、礼仪习俗……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关注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为语文教学服务。也可带领学生走上街道,参观布告栏、各种标牌广告,为老人读报,向行人宣传科普知识,收集家乡民俗,采访新人新事等等,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景,物,善于从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文应用能力。

总之,写作是一种情感的迸发,要解决目前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论、无人可写、无情可诉、无理可达的现状,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体验的孕育开掘、精心培养,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思路。只有情感的厚积,才有写作的薄发。

【参考文献】

1.朱慕菊等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3.

2.孙春成编:《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语文出版社,1998.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9

一、多给学生以开放的时空

现在的学生用汽车运行的始终来形容毫不奇怪,或是说家庭是始点,学校是终点。坐在空调车上,一切与外界隔绝。在学校也可以说是宿舍、教室、饭堂,大都是三点一线。试看,这样的学习生活,学生还有怎样的生活感受?学生没有了“雨感”,也没有“热感”,更没有了“冷感”。这样的一切都没有的感受,对学生的习作是毫无益处的。对这样的习作实际,笔者提出这样的思考:现在学生的生活水准高了,但别忘记让学生去与外界的一切生活相接触。学生自己接触到雨,有他自己的感受,而且那感受还可能是那么的独特。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去感受生活,不是我们语文教师就能做主的,必须引起大家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为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没有了一切的外界活动,就是一些体育锻炼都不是大家所期盼的那种锻炼效果,有谁在进行磨炼意志的体育锻炼?其次家庭的重视,我们是否太溺爱这一个个孩子了,学生在家,让他们进行一些劳动,直接接触劳动生活,那学生对劳动生活将会获取深刻的感受。有一年江苏高考之现场作文,就被时任阅卷组长的何永康先生从原来的36分改判为后来的54分,应当说这不是简单的分数提高,而是一种指向。因为考生在《怀想天空》所怀想的是父亲冒着炎热在田间的劳作,是父亲田间劳作时所说的相当朴实的话语。更为主要的是考生有着随父亲在田间劳作的感受,有高考结束与父亲一起劳作的决心。由此,没有真实而又具体的感受,学生是写不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的。

二、多让学生直接接触生活

应当说,现在学生的学习资源是那样的丰富,学习的渠道是那样的广阔。尤其是信息资源让学生的学习显得更为信息化,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许多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生活情景搬上电子白板,这是颇有其情趣的。但笔者总感到没有直接接触生活所获得的感受那样深刻。平时学生感受生活的活动,我们不能以为电子白板技术所呈现的内容就能完全代替学生的亲身经历,我们必须看到的现实是现代教育媒体仍然而且永远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的最优化手段还应当是学生自己去直接接触生活。所以,在平时学生习作前,笔者都力求为学生首先积累好素材,而这些素材的获取都力求让学生去直接接触到具体的生活。

譬如在和学生一起学习了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时,笔者就结合所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了相关的感受生活的训练,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说说物候与天气的关系,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还要求学生列举出自己所见到的另外一些物候与天气关系的现象。在学生交流时,还让学生走教室,观察天空云彩的变化,预测明天的天气,然后让学生具体说出其观察的结果。在学生交流后,再让学生预测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由此得出自己观察和预测的结果。学生亲历了具体的观察,而且能够基本准确地预测到第二天的天气情况。由此,学生所进行的《我也看云识天气》的习作就显得比较有血有肉,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写出自己所看到的云,写出自己所见到的物候与天气之间的关系。如此,激发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莫大兴趣。

三、多使学生自主感受生活

对劳动教育的感悟篇10

关键词:劳动;音乐;情感体验

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获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在课程教学中有良好的情感体验,而对于音乐的教学作用来说,我们如何利用音乐让学生在相关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也至关重要,在明确了以上观点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音乐对于小学生情感培养的重要影响。热爱劳动这一优秀品质是小学教育阶段我们的重点培养内容之一,所以如何将音乐教学与劳动之间建立良好联系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我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在劳动中通过音乐的影响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那么我们将很好的发挥音乐对于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作用,下面我们就对如何让劳动在音乐中得到情感体验进行分析。

1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进行良好的引导

想让劳动在音乐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首先我们就需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能够想到相关歌曲进而产生一定的感触,这样我们就能让劳动在音乐中得到很好地情感体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就应该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让歌曲与劳动之间产生很好的联系。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以上目标,首先我们应该挑选良好的教学曲目,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相关曲目的过程中先对劳动产生共鸣,如此一来我们才能更好的让劳动在音乐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所选曲目的类型当然应该以歌颂劳动或者赞扬热爱劳动精神的歌曲,层次上要与学生年龄相匹配,曲目内容要简单易懂,充分突显劳动的美以及劳动的快乐,让学生通过歌曲的学习与练习了解劳动并且认识一系列的在校劳动内容。这样,学生就能够在进行相关劳动的时候唤起音乐课程中的学习内容,进而让劳动内容与学习曲目的内容产生很好的联系[1]。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曲调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确曲目内容所具有的情感教育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劳动产生好的理解,才能明白热爱劳动是正确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才能够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音乐的相关形式获得好的情感体验,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充分以积极的表现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值日工作,并且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获得自豪感。我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通过对热爱劳动品质的良好引导,我们就能够让劳动在音乐中得到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加强小学生参加劳动的欲望,使之产生积极劳动的心理,这样我们就能够有效发挥音乐对于培养学生劳动品质的作用。

2在劳动过程中充分利用音乐进行渲染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劳动过程中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相关工作就会在一段时间过后产生疲乏感和厌倦感,成年人如此,小学生更是如此,我们想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劳动情感体验,首先就必须让学生能够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兴趣。我们在日常劳动的过程中放上几首爱听的歌曲就会明显强化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充分舒缓我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疲乏感与倦怠感,这种形式同样适用于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之上,我们可以在日常值日过程中通过播放相关音乐的形式来督促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到值日工作之中,小学生的内心对于很多东西是容易产生很强共鸣的,音乐就是其中一种,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音乐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和劳动的快乐,可以在早上值日期间通过广播来播放赞扬热爱劳动品质的儿童歌曲,在歌曲的开始与结尾处还可以加上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劳动的话语,进一步提升歌曲的影响效果,在这样一种优美欢快的氛围之中,让学生感悟歌曲中对于热爱劳动的赞扬,让学生认识到积极参加劳动的正确性,同时教师也应该起到积极引导的作用,在日常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劳动时充分对音乐进行感悟,了解其想要表达的内容,明确我们在值日劳动过程中播放歌曲的目的,让学生在听歌劳动的过程中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充分达到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优秀品质的目的[2]。

3通过学生自我创造编写歌颂劳动的歌曲

学生在以上教学方式的影响之下能够充分了解到劳动的重要性,并且也能够在音乐之中获得良好的劳动情感体验,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以上教学方式所带来的相应成果,进一步强化学生劳动过程中依托于音乐所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可以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己对于劳动的理解来编写一些简单的歌词,可以是套用一些简单歌曲曲调的也可以是完全自己创作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掌握程度,主要看其内容中对于劳动的良好感悟,并且由教师选取其中优秀的进行演唱,以这种形式来强化学生在劳动过程中通过音乐所产生的良好情感体验[3]。学生通过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更加积极的参与劳动并且形成以劳动为荣的情感,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所在,以这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的品质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且在小学教学阶段以音乐的相关形式来进行劳动品质教学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