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十篇

时间:2024-01-16 17:26:19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1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入调查研究阶段以来,我县结合省、市精神,结合实际,坚持“四个注重”,细化调研课题,落实工作责任,扎实开展调研工作。

1、注重科学性,认真制定方案。为准确掌握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便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逐步加以解决,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中央四个长效机制文件、省委“1+9”文件和市委六个配套文件精神和市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围绕“四个四”重点工作任务,结合县情实际,采取上下结合、反复酝酿的方式,科学合理地制定调查研究阶段工作实施方案,并对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工作进度等做了详细的安排部署。乡镇党委和县直属机关工委根据全县的统一安排,结合本地本单位制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方案和年初确定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认真制定了阶段工作实施方案。

2、注重针对性,认真落实课题。一是实行课题责任分解制。围绕党员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明确了困难问题调查、典型经验总结、对策建议探讨等多种类型的34个重点调研课题,覆盖农村、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等各种类型的基层党组织,并将其相应的分解落实到各基层党组织。二是实行领导责任制。乡镇党委和县直属机关工委根据承担的责任课题,由党员领导干部牵头,抽调相关人员落实。三是课题落实跟踪管理制。由课题责任单位制定调研方案,明确调研人员、方法和进度,由县委基层组织建设年办公室跟踪落实,确保调研工作进度。

3、注重实效性,精心组织调研。建立了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每位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负责联系1-2个村级党组织和1个以上的县直单位,指导联系点开展调研工作,帮助解决工作困难和实际问题。县直机关、乡镇站所结合“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四在农家”挂帮等活动,安排专人深入责任区,帮助村级分析形势、查找问题,理清发展思路,解决实际困难。乡镇和工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坚持领导带头,抽调精干力量,组成调研组开展工作。各调研组坚持创新调研方式,灵活运用个别走访、问卷调查等调查手段,采取定量定性、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工作实践中的存在的困难问题和经验做法进行深入研究。各调研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汇总分析,全面系统地对第一手资料进行梳理,切实找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意见。为抓好对调研工作的督促检查,县委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办公室5月5日至9日与县委督查室联合,对全县建设年活动进行了一次全面督查。

4、注重及时性,认真解决存在问题。县委、乡镇党委和县直属机关工委及时召开党(工)委会,听取各调研组汇报工作,并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梳理,区分轻重缓急,进行分类排队,对具备解决条件的,立即研究解决,对一时不能解决,研究解决方案,限定时间解决。近段时间以来,县委重点研究和解决了农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等问题。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2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 、座谈 、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 “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收集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收集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关于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关于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收集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3

根据局党组《关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部署要求和《xxx党支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施方案》,现就xxx党支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调研目的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及省委、市委及局党组工作要求,围绕解决全市人社系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紧迫问题, 围绕实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重点任务进行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症结分析透,研究提出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办法措施,推动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二、调研方式方法

坚持专题调研和随机调研、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真正沉到基层、深入一线,与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群众生活、企业发展和局系统基层党建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通过实地调研、区县座谈、调查问卷、同行业对比等方式,找到解决问题的实招硬招。

三、调研课题内容

结合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和市委“1+1+4”工作举措,持续深化“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工作,围绕机构改革后,信息化应用能够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及重要作用。重点推进“信息化应用在政务综合服务的重要作用”课题研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信息化应用的相关经验,推进我市政务综合服务的信息化应用。

四、工作要求

一是把调研贯彻始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主题教育伊始就扎实开展调研,坚持将调查研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同时相对集中一段时间深入专题调研。结合调研讲好专题党课,紧贴党员群众思想实际,聚焦基层实际问题,防止空对空。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鲜明问题导向,注重调研实效。聚焦人社领域全局性、关键性、要害性的问题,着眼解决实际问题,沉下去了解民情、掌握实际,真正把情况摸清楚,把问题症结分析透,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建议,把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行动。

三是切实转变作风。调查研究要接地气,一竿子插到底,掌握第一手资料;要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不增加基层负担;要统筹安排,不扎堆调研;要求真务实,不走“经典路线”,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调研。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4

一、超前谋划,强势开局

1、立即动员部署,活动快速起步。在2月份召开的全区服务零距离、建功十二五“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动员大会上,我区就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部署,明确这项活动就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两项活动深度融合、同步推进。4月27日,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阶段工作会议后,我区立即召开了第八次区委常委(扩大)会议暨全区领导干部大会,传达学习省市会议精神,部署全区调研工作,全区上下迅速把思想统一到了省市委决策部署上来。

2、搭建领导机构,活动保障有力。区委成立了以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6名区委常委任副组长,19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与全区服务零距离、建功十二五“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领导小组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下设办公室,由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活动日常工作。办公室内设秘书组、综合组、简报组、督查指导组,构建了“点面结合、分工明确、层层负责、重在落实”的工作格局。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党组等区级班子和各单位也成立了领导和工作机构,保障了活动顺利开展。

3、精心设计载体,活动凸显特色。区委统筹兼顾,把服务零距离、建功十二五“抓落实,创一流,比贡献,作表率”活动中包抓统筹城乡发展试点村(新型农村社区)、包抓农村、包抓社区、包抓项目、包抓企业、包抓乡镇(街道)、包抓文化兴耀工作任务落实的“七包抓”工作与教育实践活动调研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精心设计各专项调研分组和教育实践活动的重点领域;各单位积极深入“七包抓”联系点开展调研,推动了活动向本地化、制度化、常态化方向发展。同时,按照调研阶段“畅通纳言渠道,搭建互动平台,倾听群众心声,聚力为民办事”的总要求,在全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三进(进基层、进机关、进企业)三比(比学习、比奉献、比实绩)五提升(提升干部素质、提升精神风貌、提升执行力、提升服务效能、提升落实水平)”活动。各区级班子、调研组和各单位也结合本地实际和服务对象,设计了特色鲜明的活动载体,为活动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周密制定方案,活动稳步推进。区委集思广益,提早部署,制定了《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阶段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全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阶段有关工作的通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研阶段工作任务一览表》等文件,明确了各阶段任务、调研形式、方法步骤。各区级班子、调研组和各单位也制定了《工作方案》,实现了调研活动齐推进。

二、精心谋划,全面覆盖

1、结合区情,体现特色。区上成立了机关、农村、企业、文化兴耀、项目建设、社会组织、科技人才、统筹城乡、城市社区、统一战线10个专项调研组,每个调研组由1名区委常委牵头,2名区级领导参与,1个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各调研组迅速搭建机构,制定方案,走基层、听民声,确保了活动不走样。全区各单位也成立了调研组,深入一线和“七包抓”联系点,查摆问题,征求意见,调研工作实现了全员、全领域、全覆盖。

2、领导带头,深入调研。区级四大家领导和董家河工业园区管委会、药王山景区管委会、人武部、公检法系统等副县级领导全部参与调研活动。区委各常委亲自牵头,定职责,细分工,压担子,带头进村入户、深入企业、走进机关开展调研,在党员群众中反响较好,查摆问题切中要害。

3、创新方法,统筹兼顾。各调研组结合《工作方案》,积极开展“四对照四查找”活动,即对照工作实际,查找本单位服务基层单位和全区发展方面的突出问题;对照广大群众的愿望和企盼,查找群众反映最强烈最 突出的问题;对照中央八项规定、省市委《实施意见》、我区八方面28条意见和“庸懒散”专项整治工作,查找本单位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表现;对照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查找落实惠民政策、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不足和差距,摸清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底数和实际情况,做到了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三、营造氛围,强力推动

1、宣传鼓动。制定了活动《宣传方案》,在“两台两站一刊”开辟专栏,密集宣传,扩大知晓率。按照“凸显主题、载体丰富、形式灵活、反映心声”的要求,将活动简报划分为活动言论、基层心声、活动动态等栏目,力求把活动的好做法及基层的意见第一时间予以反馈,已编发8期简报。西部网、陕西党建网、《铜川日报》等媒体已报道了我区调研工作情况。

2、指导带动。坚持领导一线指导。各调研组牵头领导深入调研点,精心指导调研工作,为调研工作把脉定向。各单位主要领导深入基层单位和服务对象,真心实意为基层出点子、查问题。坚持领导小组面上指导。精心设计了活动调研阶段工作任务一览表,上墙公开公示,做到了阶段工作步骤实、情况明。坚持办公室跟踪指导。活动办公室积极采用不定期、不打招呼的办法,实行现场指导、跟踪指导、分批指导等措施,分阶段、分层次指导活动开展情况,增强调研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督查拉动。活动督查组按照“分层施教、分类推进、勤督严查、及时纠偏”的思路,编制了调研阶段检点和检查提纲,督促各调研组、各单位扎实开展调研活动;建立了整改问题台帐,实行挂账销号制度,对各级反馈的意见建议和整改事项,明确了承办人和分管领导责任,做到了办理一件、销号一件。

四、归类梳理,成果丰硕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5

我国案例教学研究者郑金洲从三个维度区分案例难易度,即概念维度、分析维度、展现维度。每个维度又分为三级:简单(或初级层次);较难(或中级层次)、最难(或高级层次)。③(1)“概念维度”,指案例所涉及的概念即基本理论知识的难易度。不用解释学员就能基本把握案例中概念含义与情景的关系,属简单或初级层次;需要适当讨论或查阅有关资料才能弄清概念的含义和情景的关系,属较难或中级层次;案例所体现的概念有太多模糊性,不仅要讨论,还要教师加以引导才能弄清的,属最难或高级层次。(2)“分析维度”,指案例要求学生分析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少,答案肯定、明确的属简单或初级层次;问题比较多,有多种答案的,属较难或中级层次;问题很多,答案不定,且隐含在各种复杂因素之中,属最难或高级层次。(3)“展现维度”,指表达的充分、清晰、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的难易程度,案例十分简明,文字不多,没有什么冗余信息,属简单或初级层次;信息量较大,文字较长,有一定数量的多余信息,属较难或中级层次;信息量很大,文字很长,且结构较松散,含有大量多余信息和复杂资料,属最难或高级层次。由这三维可组合成各种难易程度不同的模块,用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需要,它们既可指导不同课程的教学及教材的编写,也可指导同一门课程的教学和教材的编写。这种认识与上述案例教学的阶段性的看法是相通的,都认为案例或案例教学不是机械、固定的一种模式,而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案例教学是不断由简单到复杂,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不同教学阶段有适用不同教学目的的案例教学内容和方法,这就是案例阶段性的基本含义。

二、厘清案例教学阶段性的意义

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厘清案例教学的阶段性。认识案例教学阶段性对推动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从理论研究看,长期以来,案例教学理论研究中出现的分歧,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案例教学的阶段性。例如,关于什么是案例、什么是案例教学法的讨论,至今没有统一看法,就因为有人看到的是案例教学第一阶段的案例,有人看到的是案例教学第二阶段的案例,更多人看到的是案例教学第三阶段的案例。又如,有人认为案例要有通俗性、实用性,有人认为案例要有前瞻性、学术性;有人认为案例应短小精悍,生动活泼,有人认为案例要朴朔迷离,耐人寻味,这些问题如果从不同阶段的案例看,都有道理,但从整体看又都不全面。案例最本质的特点是什么,只能从各阶段案例所体现的总体属性才能找到答案。我们认为判断是不是案例教学,最主要的是看其内容和方法是否具备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案例是不是相关学科实践活动的描述;第二,案例教学是否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生生互动,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在案例教学更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厘清案例教学的阶段性对推动案例教学实践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纠正忽视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案例教学的倾向。目前存在的忽视第一、二阶段案例教学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推广与普及。区分案例教学的阶段性,为重视各个阶段的案例教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找到了方向,扩大了领域。例如,可以深入研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案例教学的阶段和层次;也可以深入研究本科不同年级、不同课程案例教学的阶段和层次;还可以深入研究某门课中不同内容案例教学的阶段和层次。这种研究将大大提高职院校学生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有利于克服采用案例教学的浮燥心态。由于看不到案例教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高过程,或急于就成,超越阶段;或满足仅用例子说明原理,止步不前等,这是影响案例教学效果的重要原因。例如学生连基本概念都没有弄明白,就要求学生分析复杂的大型案例;学生缺乏起码的实践活动经验,就让学生扮演“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等,这种不切实际的案例教学不会有好效果。第三,有利于案例教学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案例教学阶段性思想的重要启示就是案例教学从本质上看,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以及紧密联系实际的特点。它本来就应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时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学生、不同课程、不同教学目标和内容制定不同案例教学方案。第四,有利于案例教学走向规范化、科学化。由于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不一,案例教学及其教材编写,目前呈现出相当混乱的状况,需要有基本的规范。案例阶段性理论的提出,使制定这种规范有了比较可靠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可以逐步制定案例教学不同阶段或不同层次的标准。

三、运用阶段性理论推进案例教学的实践与建议

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对于高职院校课程建设与改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建设与改革,都必须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与技能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广泛采用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已成为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自2009年以来我们承担了建设“社会调查”精品课程建设的任务。该课程现已通过学校的鉴定和验收。在这门课程的建设中,我们从始至终把学习和运用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作为该课程建设的重要目标,并取得了较显著成效。首先,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编写出了一本适合高职有关专业的《社会调查工作训练教程》。全书除导言外,将社会调查工作分为10个情景环节,即选择调查课题、制定调查方案、确定测量指标、抽取调查样本、制作调查问卷、实施问卷调查、进行个案访谈、处理调查资料、研究调查数据、撰写调查报告。每个情景环节为一章,也就是一个工作专题。每章分三节,一是知识要点,二是案例评析,三是能力训练。根据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知识要点是案例教学的第一阶段,即用具体例子简明扼要说明主要概念和原理;案例评析是案例教学的第二阶段,即“将案例研究作为主要学习方法”,通过案例讨论,理解和掌握实施某一社会调查工作环节的主要方法、技巧;能力训练是案例教学的第三阶段,重在以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具体地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相应的技能。这本教材,先经校内教材试用便受到学生的欢迎。两次修改后已送出版社,今年将出版。其次,教学过程也是按工作过程导向和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设计的。课程的导论部分是通过案例对社会调查总过程的分析和说明,并且指导学生学习前几届学生撰写的优秀社会调查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定一个社会调查项目。此后各章的学习过程,就是按工作过程,逐个环节完成各小组选定的社会调查项目的过程。其中的案例则是供完成相应工作过程环节所提供的阶段性案例。而课程结束就是学生社会调查项目的完成,也就是学生运用学习第三阶段综合性案例所获得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最后,我们注重不断收集、更新案例教学各阶段所用的案例,特别重视从学生完成的项目中选择各种层次不同的案例。一是通过两次展示,组织学生学习和交流新案例。课程开始时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往学生的优秀社会调查项目实施案例;课程结束时,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进行评比。二是将学生和从其他地方收集的典型、优秀的案例加以编写和改进后,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情况和学生的新要求。运用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于教学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也明显提高了学习质量和效率。对于进一步推进将案例教学阶段性理论运用于课程建设和改革,我们有如下建议。

(一)正确分析和认识案例教学所处的阶段

首先,不应把学习和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教材,作为目前我国高校推进案例教学的主要任务或唯一任务,不能忽视一、二阶段或初、中层次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其次,要正确处理不同层次院校、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以及同一门课程中不同教学阶段教学内容与案例教学阶段性的关系。要认真开展这方面研究,建设一套科学的规范和大纲。最后,还要正确认识不同年级学生适宜采用案例教学的阶段或层次。只有这样才能因人施教,按需施教,提高案例教学质量,扩大案例教学覆盖面。

(二)加强基础阶段案例教学研究

在案例教学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中,基础阶段是一、二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弄清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这应该是学生最基础性的学习。对此存在两个认识误区:一是认为这个阶段用例子说明原理算不上案例教学;二是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用不着案例教学,这两种认识都是不正确的。第二阶段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巩固和深化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认识。第三阶段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践中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抓好各阶段案例的收集、整理和编写工作

案例总是社会实践活动和学科发展过程出现的具有典型意义并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事件。案例的收集、整理、编写过程是相当费时费工的研究过程,目前影响案例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这种研究不够,适用的案例太少,特别是有质量的本土化的案例太少。有大量可供选择以适应不同需要的案例,是全面实施案例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四)为全面推进各阶段案例教学创新制度和改善条件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6

同志们:

今天召开这次全区纪检监察机构审查调查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纪委监委2020年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要求,明确工作目标,统筹推进我区审查调查工作,建立“融合性协作区”,按照稳中求进总基调,以稳求进,以进促稳,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思路,以更高标准、更严措施全力推动审查调查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一、提高认识,持续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自18年全省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现场会以来,我们通过配齐“两专三兼”、建立工作协作区、设立正风肃纪监督员等办法,推动解决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无人干”“不会干”“干不了”的问题。但基层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执纪能力仍然偏弱,特别是还存在发现问题能力不强、问题线索来源较少、群众发动不够等问题。去年我们个别街道纪工委,办案子靠“化缘”,靠机关分案子完成任务数,今年任务数增加了,纪工委和机关都增加了,这就要求我们5个街道纪工委加强分析研判,不能像过去,靠委机关照顾和帮助完成任务。下一步,各街道纪工委和各科室要把《**区纪委监委2020年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方案》放在案头,认真研究,谋划如何完成案件指标任务。

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一是要持续深入抓好专项治理工作。继续开展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涉农资金、涉农项目问题大排查大起底专项治理整改工作等,突出“解决问题、健全机制、推动规范”三个重点,把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二是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街道机构改革后,我们街道纪工委也相应进行调整,从8个纪工委变成5个纪工委,但都保证了“两专”人员力量,下一步我们也探索建立了“融合性协作区”,各协作区领导和班子成员要多深入基层调研,指导帮助街道纪工委发现并解决问题,提高基层办案质量。三是要进一步创新监督渠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工作:1.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强化日常监督,持续深入查处基层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开展交叉检查和明察暗访,对落实“两个责任”不力的单位相关党员干部予以问责。2.继续开展“走千家进万户”调研走访活动,发动群众反映问题,及时掌握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实际情况,主动发现问题,提高工作水平,回应群众期盼。四是提升监督能力。加强干部教育监督管理,切实提高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素质能力。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加强正风肃纪监督员管理考核,实行动态管理机制,切实发挥正风肃纪“消息哨”作用;加大审查调查力度,按照省纪委要求,各乡镇(街道)每季度至少立案3件。强化内部管理,紧盯审查调查安全和措施使用各个环节,强化内部监督制约,严格审批权限,加强程序审核和内部人员管理,确保依规依纪依法用权。

二、全力攻坚,确保执纪审查调查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在深化信访举报工作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受理范围,不能只盯着反映监察对象职务犯罪问题的举报,只要群众反映的问题与公职人员行使公权力有关,都要认真受理。既要把反映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线索突出出来,也不能放掉一般的违纪违法问题线索。要规范信访举报工作秩序。要准确受理、及时办理群众来访反映的业务范围内问题;对业务范围外问题,耐心解释疏导,及时协调转送并督促主管部门妥善解决,不能搞“一转了之”。对已进入司法程序尚未审结的,原则上不处置、不介入,不干涉司法活动。要提高初信初访办理质量,落实首办负责制,明确办理时限和质量标准,信访室和承办单位都要明确责任人,加强对案情的跟踪和与信访群众的及时沟通,力争案结访了,从源头遏制重复举报增量。要落实实名举报反馈制度,按照“谁承办、谁答复”的原则,及时向实名举报人反馈调查处理情况,做到事前核实告知、事中及时沟通、事后回复结果,提升群众对纪检监察机关的信任感和满意度。信访室要加强对各街道的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要积极探索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按系统摸排问题线索模式,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问题线索摸排力度。

(二)在提高问题线索收集研判上狠下功夫。一要积极探索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按系统摸排问题线索模式,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的问题线索摸排力度,提高问题线索研判质量,提高线索成案率。要创新方式方法,主动延伸发现问题的触角,探索通过谈话函询后回访调查、加大谈话函询抽查力度、注意案中案等,深挖问题线索,提高发现违纪违法问题的能力。二要规范线索来源登记管理,完善线索登记台账,定期对交办的问题线索进行梳理分类归档,组织集体研究,根据线索内容,结合问题线索所涉及部门、单位总体情况,加强分析研判,对照谈话函询、初步核实、暂存待查、予以了结四类方式适用的情形更加科学合理的处置。三要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把握好严管与厚爱、约束和激励、惩治与防范的辩证统一关系,落实在早发现上深化、在分类处置上深化、在用好第一种形态上深化、在谈话函询上深化“四个深化”的要求。

(三)在提高案件质量上狠下功夫。案件质量是执纪审查调查的生命线。要提高案件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在工作中督促审查调查部门自觉接受监督,支持案件审理部门全面履行审核把关和监督制约职责,合力提升案件质量。各相关室要以深化“案件质量提升年”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政治意识,强化履职尽责;增强证据意识,严格证据审查标准;强化程序意识,确保程序手续合规合法。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下,按照中央纪委要求,要将案件审理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来认识和看待案件审理质量。要进一步强化共同责任意识,分管案件审理部门的领导要敢于撑腰鼓劲,支持审理部门全面审核把关,分管监督检查、审查调查部门的领导要支持理解审理部门履行职责,尊重审理权威,审理部门也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要重纪法、重证据,也要重事实,尊重审查调查部门的工作成果,形成提高案件质量的合力。

(四)在强化办案安全上狠下功夫。安全工作一年365天,天天是关键,不可马虎一天,不可大意一刻。执纪审查调查安全是政治是大局,是纪检监察工作的生命线。要始终把审查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审查调查”的理念,严格管理案件线索、履行办案程序、使用办案措施、实行责任追究、遵守办案纪律,并坚决贯彻到审查调查工作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从政治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审查调查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始终绷紧办案安全这根弦,坚决守住不发生审查调查安全事故、事件的底线。执行落实要坚决。要严格按照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规范完善调查措施等,妥善处理审查调查与安全工作的关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把各种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监督检查要细致。案件监督管理室要建立检查常态化制度,采取“不打招呼、突击检查”的形式,每季度对街道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每月进行重点抽查,切实筑牢基层审查安全工作防线。追究问责要严格。要严格落实审查调查安全工作责任制,把审查调查安全责任明确到岗、落实到人,坚持失责必问、问责必严,对审查调查工作发生违纪违法行为、出现安全事故以及落实责任不到位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问责追究。要紧盯“走读式”谈话。“走读式”谈话数量大面广,风险系数高,使用前必须全面做好风险评估,针对案情、案件敏感度和社会关注度,以及对象身体、心理、性格、家庭、工作等方面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对安全风险较大的对象,慎用“走读式”谈话。谈话结束后,要严格履行“手递手”交接程序,并做好跟踪回访、心理疏导等工作。

三、忠诚担当,强化纪检监察队伍自身建设

打铁必须自身硬,委机关近两年大多是新任新进人员,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实现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我们必须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来抓,坚持管事管人、管思想管纪律管作风相统一,真正把纪检监察队伍打造成忠诚、干净、担当的纪律部队。

一要忠诚履职。绝对忠诚,是纪检监察干部第一位的政治要求。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把牢政治方向。要把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长期学习主题,善于用新思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思想深处和工作实际中,经常对照党章反省,加强党性锻炼,时刻拧紧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的“总开关”。要加强道德修养,老实做人,勤恳做事,始终做到心怀坦荡、光明磊落、表里如一、知行合一。

二要敢于担当。纪检监察干部身处反腐倡廉第一线,只有敢于担当,方能秉公执纪执法。要牢固树立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责必追究的理念,做到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绕弯,风险面前敢抉择,关键时刻敢碰硬,铁面执纪、秉公执法、刚正不阿,用担当诠释忠诚。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7

关键词:档案;纸质档案;档案修裱;黏合剂

为了解市县级档案馆纸质档案修裱黏合剂使用情况,课题组于2015年上半年对部分市县两级档案馆和部分市县直属机关档案室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问卷49份,有效回收率81.67%。以下是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1.1 参与调查人员所属单位分布情况。从收回的调查问卷看,参与调查人员所属单位按人数多少排序,县级综合档案馆12人,占24.49%;事业单位档案室10人,占20.41%;市直机关档案室7人,占14.29%;市级综合档案馆6人,占12.24%;企业单位档案室5人,占10.2%;县直机关档案室4人,占8.16%;其他机构档案室3人,占6.12%;社团单位档案室2人,占4.08%。两级档案馆合计占比数量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1.2 单位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黏合剂的来源情况。从调查看,档案机构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自制黏合剂的有3人,占6.12%;使用购买黏合剂的有32人,占65.31%;同时使用购买+自制黏合剂的有14人,占28.57%。大多数机构使用购买的黏合剂来修护档案,极少有机构仅使用自制黏合剂。

1.3 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单位使用过的黏合剂种类分布情况。调查发现,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过的黏合剂种类分布较广,主要有胶水、固体胶棒、透明胶条、糨糊、小麦淀粉糨糊、梭甲基纤维素、纸质档案糨糊。使用率从高到低分别是:固体胶棒44人,占89.8%;胶水42人,占85.71%;透明胶条30人,占61.22%;糨糊32人,占65.31%; 小麦淀粉糨糊15人,占30.61%; 纸质档案糨糊7人,占14.29%;梭甲基纤维素5人,占10.2%。固体胶棒和胶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黏合剂。

1.4 参加调查的人员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从多到少排序:胶水23人,占46.94%; 固体胶棒10人,占20.41%;糨糊10人,占20.41%;小麦淀粉糨糊4人,占8.16%;透明胶条1人,占2.04%;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2.04%;纸质档案糨糊没有人选择。

1.5 参加调查的人员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17人,占34.69%;固体胶棒15人,占30.61%;小麦淀粉糨糊8人,占16.33%;糨糊5人,占10.2%; 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2.04%;纸质档案糨糊3人,占6.12%;透明胶条没有人选择。

1.6 参加调查者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17人,占34.69%; 固体胶棒16人,占32.65%;小麦淀粉糨糊7人,占14.29%;纸质档案糨糊5人,占10.2%;糨糊4人,占8.16%; 透明胶条和梭甲基纤维素没有人选择。

1.7 参与调查者调配制作档案糨糊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参与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15人,占30.61%;没有参与过的有34人,占69.39%。

1.8 参与调查者在选择黏合剂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排序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选择黏合剂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序情况是:方便居首位18人,占36.73%;牢固其次14人,占28.57%;习惯和经济居第三,各有6人,占12.24%;好操作位列最后4人,占8.16%;还有1人没考虑过,占2.04%。

1.9 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正面评价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当中,对黏合剂评价最好的排序情况是:纸质档案糨糊15人,占30.61%;固体胶棒13人,占26.53%; 胶水12人,占24.49%;小麦淀粉糨糊6人,占12.24%;糨糊2人,占4.08%;梭甲基纤维素1人,占 2.04%;透明胶条0人。

1.10 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负面评价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员当中,对黏合剂评价最差的排序情况是: 透明胶条36人,占73.47%;固体胶棒5人,占10.2%;胶水4人,占8.16%;糨糊3人,占6.12%; 小麦淀粉糨糊1人,占2.04%;梭甲基纤维素和纸质档案糨糊0人。

2 调查情况分析

2.1 参加调查人员主要来自基层,各类机构均有参加,来源广泛,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在参加调查的49人中,两级档案馆共18人,占36.73%,大约三分之一强;各类档案室31人,占63.27%,三分之二弱。档案室中市县两级机关档案室19人,占38.78%,在调查中占比最高。事业单位档案室、企业单位档案室和其他机构档案室人数较少,社会团体档案室参加人数最少。但总体上各类机构均有参加,参加人员来源广泛,使得调查具有了比较好的代表性。

2.2 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绝大多数来自购买,少数自制,混合使用占比近三成。而曾经参与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三成。从调查数据看,65.31%的受访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完全来自购买,只有6.12%的受访者自己制作。有28.57%的受访者既使用购买的黏合剂,也使用自制的黏合剂。考虑到混合使用的情况,几乎95%的受访者使用购买的黏合剂,使用自制黏合剂的人员占比较小,单一使用自制黏合剂的人员占比更少。也就是说目前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的黏合剂基本上是来自购买。在这些人员中,曾经参与过调配制作档案糨糊的只有15人,占30.61%;差不多70%的受访人员没有参与过档案糨糊的制作。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对购买黏合剂的依赖非常明显。

2.3 基层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大都用过多种黏合剂。调查列出的7类黏合剂中,多数受访者使用过3~4种不同的黏合剂。其中以固体胶棒和胶水使用频率最高。纸质档案糨糊和梭甲基纤维素使用频率最低。表明多数情况下基层档案工作者在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中使用黏合剂并不符合要求。

2.4 胶水、固体胶棒是基层档案工作者最早接触与使用,使用最多和首选的黏合剂。在参加调查的人员中,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从多到少排序是:胶水46.94%; 固体胶棒20.41%;糨糊20.41%;小麦淀粉糨糊8.16%;透明胶条2.04%;梭甲基纤维素2.04%。个人使用最多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34.69%; 固体胶棒30.61%;小麦淀粉糨糊16.33%;糨糊10.2%; 纸质档案糨糊6.12%;梭甲基纤维素2.04%。依个人习惯或偏好首选的黏合剂排序情况是:胶水34.69%; 固体胶棒32.65%;小麦淀粉糨糊14.29%;纸质档案糨糊10.2%;糨糊8.16%。胶水和固体胶棒在三种情况下均居前两位。不仅是基层档案工作人员最早接触与使用的黏合剂,而且是日常工作中使用最多的黏合剂,并且已经习惯地成为工作中的首选。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2.5 方便和牢固是基层档案工作者选择黏合剂时考虑的首要因素。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选择黏合剂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序情况是:方便居首位18人,占36.73%;牢固其次14人,占28.57%;习惯和经济居第三,各有6人,占12.24%;好操作位列最后4人,占8.16%;还有1人没考虑过,占2.04%。

2.6 基层档案工作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评价较为客观。从对参加调查者对使用过的黏合剂正面和负面评价情况看,纸质档案糨糊的评价最好。评价最差的是透明胶条。使用率最高的固体胶棒和胶水正面与负面评价均居二、三位。说明使用者对黏合剂的评价基本上是比较客观的。但这种评价对是否正确使用黏合剂影响并不明显。

3 对策与建议

3.1 建立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性能机制,定期在公众媒体上公布。由于国内市场上销售与使用的办公用黏合剂品牌与种类众多,基层档案部门没有能力对这些品牌与种类的黏合剂一一进行性能检测与比较,因而无法做到选择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黏合剂。因此,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建立办公用黏合剂性能年度机制,定期在公众媒体上公布国内市场上销售与使用的各种品牌办公用黏合剂性能,以便使基层档案工作者掌握相关信息,进而选择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黏合剂。

3.2 加大对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向基层档案工作者及公众推荐质优价廉的品牌。为了动态性地了解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的性能,应当加大对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向基层档案工作者及公众推荐质优价廉的品牌。由于基层档案机构没有能力进行办公及档案用黏合剂性能的研究,相关研究应当由国家档案专业研究机构来完成,也可依托全国档案专业高校分头进行,还可以由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构采用向专业研究机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现。

3.3 将相关办公与档案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列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者岗位培训的必修课。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不能期望通过一两次宣传就能奏效。应当将相关办公与档案用黏合剂的规定与要求列入档案专业高等教育与档案工作者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通过持续的有目的的教育,使基层档案工作者能够意识到档案整理、修补和修裱使用的黏合剂是否合格对档案长期保管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起来,在工作中养成选择和使用符合标准黏合剂的自觉。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8

副总经理、党委委员 

按照总公司工作安排部署开展调研工作,围绕“车辆技术状况、智能调度平台管理、职工队伍建设与基层职工生活情况”主题开展调研。现将具体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我于10月中下旬开始,实地调研了我分管的保修厂及包干的一公司,同时对智能调度中心、科技处、劳人处等几个部门进行调研。

就分公司生产经营情况、日常管理情况与分公司书记、经理及环节干部、职工进行谈心谈话。实地查看了车辆维修操作车间、二级调度平台、职工食堂、休息室等。

就公交车辆技术保障、智能数据信息平台建设、企业职工队伍整顿管理等与科技处、智能调度中心、劳人处负责人谈心谈话。

二、发现的问题

(一)新能源纯电动车维修问题

从新能源公交车上线运营以来,公司建立、完善了多项制度,开展多次技术培训,从材料、配件、技术手段等方面入手,保障车辆正常运行,杜绝公交车“带病上路”。但是我在调研中发现,仍有一些修理工对纯电动公交车的维修保养不够了解,技能不够熟练,技术手段与车辆更新信息不同步,缺乏系统的知识体系。存在懂技术操作的人没有资格证,有资格证的人不会实操的尴尬现象。

(二)职工生产生活条件问题

基层单位行政人员普遍反映工资待遇较低,一些相关的福利待遇较差;没有住房公积金,员工基数大,公租房分配数量较少,住房问题难以解决;一些场站无法保障冬季取暖,缺少厕所、职工休息室等硬件设施,职工生产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场站夜勤人员年龄偏大,给自身安全及场站安全都带来较大的隐患。

(三)职工队伍建设问题

机关和基层单位均反映工作人员不足问题,特别是缺少大学生及优秀管理人才;缺乏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总公司与分公司工作沟通、衔接不到位;当前清理整顿职工队伍工作进入攻坚期,但仍然有个别分公司不按规定上报长期不上班人员。

(四)智能化管理问题

基层单位二级调度平台网络维护时效性差,向总公司上报网络问题后有的需要几天才能得到反馈,没有及时解决故障;派驻到各分公司的调度平台管理人员发挥作用不大,两级调度平台缺乏有效的响应机制。

三、解决措施及时限

(一)继续完善各项技术管理规定并及时向技术人员宣传推广;重视专业技术资格证考试,确保每个分公司有1名专业电工和1名专业电焊工,并配齐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制定《特殊工种岗位职工工资方案》上会研究,适当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总公司负责专业技术证年检费用,加强实操培训。(年底前)

(二)制定《全体职工工资调整方案》,积极申请公租房名额与住房补贴,探索企业住房公积金缴纳事宜;与青城驿站合作解决职工上厕所、乘客冬季候车问题;制定驾驶员转夜勤岗方案,形成高龄、伤病驾驶员用工出口。(年底前)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9

公安机关在履行其重要使命时,困难之一是要考虑经费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在有的地方,这

>> 部分警察为何还在“趋利执法”? 如何维护司法警察的执法权威 “不像警察”的警察 论如何规范电子交通警察执法 论如何加强网络警察执法能力建设 论警察执法的价值目标及价值取向 论警察刑事执法的大众传媒参与机制 浅议警察执法的自由裁量权 浅议警察执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对策 警察执法时的武力手段 对转型期维护警察执法权的思考 浅析警察执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面对恐怖暴力,关于警察执法巡查的理性思考 浅析警察执法过程中的风险及其控制 我是警察 社会环境的变化对警察执法公信力的影响 保障执法人民警察人身安全的探讨 培养有“执法智慧”的高素质人民警察 浅谈人民警察理性维护执法工作中的名誉权 突发事件中铁路警察行政执法的困境与出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警察“趋利执法”是如何发生的 警察“趋利执法”是如何发生的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吕德文")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

公安机关在履行其重要使命时,困难之一是要考虑经费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在有的地方,这一困难和执法时复杂的社会环境,还有人性的弱点结合,客观上可能会变异、生成一种“趋利执法”的逻辑。对此,人民群众不免会有看法,但局外人也许并不真正理解公安机关的苦衷。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更有力地保障公安机关的运转,消除公安干警“趋利执法”的压力,更好地建构警民关系,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作为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研究》的前期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副教授吕德文在中部某县公安局做了半个多月的实地调研,得到了公安局领导和基层干警的支持,真实记录和研究了“趋利执法”逻辑的生成背景。

在中部某县公安局调研期间,让我感受颇深的就是“趋利执法”问题。我们访谈了大部分中层干部,包括各个大队、城区派出所、内设机构的负责人,无不在谈各自一摊子的经济压力。

这种现象很奇怪。由于这个县是贫困县,财政无法满足每个部门的需求,包括公安局这样的关键部门,这个我们理解。但公安局穷到要通过执法“创收”来解决其运转问题,却是出乎我们的想象。

因为,根据我们在财政局的调研,财政政策已发生了重大变革,主要是严格执行“阳光津补贴”政策和“收支脱钩”政策,这就意味着,公安局的“人头经费”是得到保障的,并且,肯定要比别的政府机构保障充实。那么,为什么公安局财政保障好了以后,基层单位反而觉得日子不好过了,以至于要影响执法行为了呢? 公安局的内部财政状况

先分析公安局的财政运转状况。在财政政策改革以前,县财政局对公安局基本上实行的是财政包干政策,即公安局在财政上自收自支,具有相当大的财政自由裁量权。具体办法是这样的,财政局根据核算,每年要求公安局上缴800万,完成800万按85%比例返还办公经费,超过800万的部分按95%的比例返回。也就是说,县财政基本上不占公安局的便宜,公安局也不给县财政增加负担。

在这一制度下,公安局既是财政局的“财源”,又是财政局需要保障的单位。但从理论上说,公安局不是企业,财政局当然不会从公安局那里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在财政政策杠杆下,能够让公安局自我实现收支平衡就不错了。于是乎,财政局设计了一个收支挂钩政策,把800万作为一个基准,既要求公安局维持自己的基本运转(每年必须完成800万的财政上缴任务),又鼓励公安局积极作为(超过800万的罚没收入基本上全返还给公安局)。

而在2014年实行财政政策改革以后,财政局根据核算,保障公安局每年800万的运转经费,哪怕公安局未上缴财政一分钱;如果公安局上缴超过800万,超过的部分按50%返还。

这个改革对财政局和公安局各有利弊。在财政包干制下,财政局不用承担责任,但公安局也获取了足够的财政自;收支脱钩政策执行以后,财政局需要承担保障责任,但公安局丧失了财政自。

深入调查可以发现,改革前后公安局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因为,财政局经过测算,这几年公安局每年上缴财政1000万左右,按照这个基数,公安局获得的财政支持差不多维持在850万~900万之间。换一句话说,公安局如果要过好日子,维持过去几年的财政状况,怎么着都还得上缴1000万以上的罚没收入。否则,公安干警的工资、津贴之类的虽然得到保障了,可加班费之类的就无法保障了,公安干警的待遇就得下降。因此,公安局还得积极“创收”才行。 趋利执法的一般后果,大多是可以预见的,比如会导致基础工作荒废,出现“钓鱼执法”等过度执法行为,普通案件得不到处理影响公众安全感等等。(图文无关)

事实上,改革之后公安局内基层单位的日子反而不好过了。原因在于,公安局趁机进行了不利于基层单位的内部财政政策调整。在财政政策改革之前,局机关和各派出所、各大队之间执行的也是包干政策,各基层单位,尤其是派出所,基本上是自收自支。这样,局和各基层单位之间事实上没有多大的财政关系,局领导省心,基层单位也逍遥。但是,财政政策的改革给局里扩大其财政权创造了机会。局里通过财政保障了各个基层单位的“人头经费”,但同时要从各基层单位提取罚没收入,这对基层单位的其余开支产生极大影响。

比如,对于城区派出所而言,除了“人头经费”(正式民警的工资、津贴)得到财政保障,其他开支仍需要自筹。而城区派出所每年最低开支需100万,项目包括临时人员工资(辅警、厨房),办公经费,民警住房公积金、医保、超时工资。公安局在实行新财政政策后,只返还城区派出所财政收入的50%,这就意味着,派出所要维持运转,必须保证每年至少有200万左右财政收入。众所周知,现在公安局基本上没有行政收费,这些所谓的财政收入实际上就是罚没收入。

派出所长无奈地说,他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找米下锅”。“米”在哪里?在“黄、赌、毒”。然而,他经过仔细测算,派出所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因此,只能争取县里给派出所增加返还比例,他希望100%返还,最后达成了折中方案:70%。

局里为何要趁机增加财政收入?并不是说局里想单纯地扩张财政权,而是随着治安形势的变化,在基层单位任务越来越重的同时,局里的任务也增大了。比如,近些年来,公安部对群众安全感指数非常敏感,以之为考核公安工作的一项指挥棒,甚至成为衡量地方主要官员的政绩的主要指标。对于公安局而言,这增加了许多行政工作,不可能全靠基层派出所去做,只能是局里统筹部署。

再如,这些年地方治安形势不容乐观,每个县都有大案要案,这也需要局里统一部署。还有,近来公安部门加强了反恐部署,各县公安局都可能要组建特警,加大培训民警,进行持枪巡逻,仅此一项工作就耗资巨大,而这也不是基层单位所能完成的。

如此看来,无论财政政策怎么改变,贫困县公安局的财政状况并没有实质改变。其本质是,财政保障主要来自于执法行为;而且,随着治安形势的复杂化,警务工作越来越繁重,财政需求也越大。这就促使公安局的各基层单位出现了“趋利执法”的情况:执法要考虑获取罚没收入;执法力量的分布取决于执法收益。 趋利执法的过程

受制于财政压力,公安局的基层执法单位必定考虑执法效益问题,即执法力量投入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对比。

这对执法过程产生直接影响:第一,基层执法单位要考虑重组执法单元,让更多的民警投入有经济收益的案件;第二,基层执法单位还可能选择性执法,优先考虑办理那些和经济收益相关的案件。

关于第一点,主要体现为办案力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基层基础工作的不断弱化。

公安局传统的内部力量分布一般是这样的,办案的力量主要由专业大队负责,治安大队负责治安案件,刑侦大队负责刑事案件,经侦大队负责经济案件,派出所一般负责基础工作。应该说,传统的分工模式是较为合理,也是比较有效的,由专业大队负责案件处理有助于专业性提高;派出所因为不用花大力气办案,有助于把基础工作做扎实。也因此,之前我们通常看到的景象是,派出所即便缺乏经费,解决问题的最常用手段是向乡镇政府“化缘”,当然,前提是派出所也要支持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

但是,自从公安局内部财政政策变革之后,基层执法单位尤其是派出所,财政压力陡增。在与局里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基层单位肯定处于弱势,因此,只能自谋出路。问题在于,当前乡镇政府早已不是一级财政单位,也不可能给辖区派出所财政支持;况且,公安部早就再三强调,公安民警不能参与非警务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基层单位普遍增强了办案力量。

以城区派出所为例。城区派出所为了减轻财政压力,“创新”了工作方法。一是将任务分解到每个民警头上,连普通社区民警也需完成7000元/月,女民警和办公室人员的任务稍微少一些。二是抽调最精干的力量,成立了两个办案中队,专门办理案子。

由于派出所的力量向办案倾斜,使得其基础工作受到了影响。派出所所长坦言,公安部的要求是每500人需配备一个片警,但城区派出所根本不可能达到,现在的实际情况是一个片警必须管3万人。由于警力严重不足,一些基础工作根本不可能展开,比如出租屋的登记管理、流动人口信息的掌握、消防安全问题。我调研的这个县城户籍人口只有3万人,但常住人口已超过10万人,绝大多数是乡下来县城带小孩读书的流动人口。城区派出所非常担心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认为这是一个隐患,按现在的警力配置,根本不足以应付。

不仅派出所,专业大队的警力也不得不进行重新配置。巡警大队共有60多个巡警,其中有17个正式民警。一直以来,其主要职责有三个:一是110出警,这是核心业务;二是城区防控,进行巡逻,这也是基础业务;三是遇到突发事件时进行稳控,这也会牵扯部分警力。巡警大队的保障相对还好一些,因为正式民警有“人头费”,另外财政还专门拨付群防群治的款项,巡防大队可以灵活调配群防群治款。即便如此,巡防大队也面临财政压力。为此,巡防大队也把6个素质最高的民警抽调出来,成立了案件中队,专门为巡警大队“创收”。

关于第二点,则主要表现为一些有利可图的案件受到重视,而一些涉及群众安全的案件却可能因人手原因相对没那么受重视。

我们在调研中反复听到公安局内部的一个说法是,“有事找警察”的提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公安工作。从公安工作的专业化角度看,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因为公安部门承担了过多的社会事务,导致其本职工作受到影响。但是,从另一个层面看,这种说法或许真实反映了当前公安部门选择性执法现状。

选择性执法首先表现在基础工作与办案工作之间的错位。前面提到,派出所和巡防大队的核心业务本不应该是办案,而是基础工作。但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基础工作不可能立即见效,也不可能给基层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基层单位把更多精力放在办案中。

一个细节是,公安系统这些年非常重视群众满意度、安全感及治安好转率等指标,这些指标基本上反映了基层基础工作是否扎实。但是,基层单位对这些调查有自己的思考。因为,在财政压力下,基层单位客观上必须更加重视办案工作,比如办理案件。

其次,选择性执法体现在对案件的考量主要基于经济效益。对于巡警大队、派出所等这些本应以基础工作为主业的基层单位而言,其办案能力仅限于案情并不复杂的小型治安案件。绝大多数治安案件并不能创造经济效益,比如邻里纠纷、打架斗殴、小偷小摸,但这些案件却关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而少数治安案件,如聚众、是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的。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基层单位更喜欢办理后一种治安案件,而对前一类型的治安案件则积极性不高。

刑警大队同样有趋利执法现象。一般情况下,有两种类型的刑事案件刑警大队有积极性,一是大案要案,尤其是命案,这种类型的案件一般领导重视,是个政治任务;二是明显有利可图的案件,如涉及数额较大的诈骗、偷盗、抢劫案件。

由于刑事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的破案成本更高,因此更需要考虑经济收益。一位刑侦中队长讲了一个故事,2012年年底本县发生了一起命案,两个老人被杀。分管县领导高度重视,鼓励专案组破案,并承诺破案后为专案组请功,让县财政拿出30万出来奖励。结果,这个案件历经波折终于破了,可这位县领导食言了,仅仅请专案组吃一餐饭了事。这件事搞得刑侦大队上下哭笑不得。当然,公安局有命案必破的原则,投入精干力量破这起案件也没怨言可说。况且,领导肯定是要不了财政的钱,故而只能请吃一餐饭了事。 意外后果

趋利执法的一般后果,大多是可以预见的,比如会导致基础工作荒废,出现“钓鱼执法”等过度执法行为,普通案件得不到处理影响公众安全感等等。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趋利执法还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而这或许为今后的警务工作埋下隐患。

下基层调研工作方案篇10

一、民主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诉求表达机制

1.基层人民法院诉求表达机制的内涵及功能

基层人民法院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是以完善民众司法领域利益诉求表达功能,保证舆情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民众合理有序表达诉讼和非诉讼利益要求为主要目的,依靠有关人员协同工作和有关制度、组织保障,包含各种具体工作环节并保持运行相对稳定的工作方式。诉求表达既是公民行使民利的形式,也是人民群众寻求权益保障的重要方式。米勒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一个正义的社会是这样一个社会:其制度被安排成使人们能够得到他们应得的利益, 而关于现实社会的许多正当的抱怨可以通过诉求这一原则得以表达。 诉求表达有利于增强政策的认同感,降低政策执行成本,直接利益如果得不到解决,政策不彻底执行问题就得不到解决,因而诉求表达成为监督政策执行并产生双向压力的重要途径。

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及时消除矛盾隐患,避免矛盾久拖不决,防止矛盾激化。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及时了解群众对法院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需求,及时发现社会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引导当事人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2.基层人民法院完善诉求表达机制的基本原则

(1)诉求表达应当遵循民主原则

我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建立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让人民群众合理表达诉求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公民都有合理表达诉求的权利,公民在诉求表达上,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没有人具有超越其他人之上的表达特权,每个公民合法表达诉求的权利不能被剥夺。基层人民法院在完善民众的诉求表达机制上,应当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为每一名群众创设公平、平等的诉求表达平台。

(2)诉求表达应当遵循法治原则

诉求表达过程实际上是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社会成员之间利益博弈过程。根据“经济人”假设的理论,在利益的博弈过程中,各方主体本着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出发,利益的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民众的诉求表达离不开法律的强制和规范。诉求表达的法治化原则,一方面要求民众的合理诉求应当通过合法的形式来表达,不能采用违法手段或损害他人及社会公共利益的方式表达诉求;另一方面要求民众表达的诉求应当是合理合法的诉求,非法的诉求不应当得到支持。

(3)诉求表达应当遵循畅通原则

诉求表达的畅通原则就是要求民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在相关人员和部门间传递,保证群众的合理诉求能够及时高效地得到反馈和解决。诉求表达的畅通原则首先要求系统之间具有民众诉求的快速传达和反映机制,其次要求不同系统各部门之间性信息分析与传递的有效性,再次要求各部门之间诉求解决机制的协调性。基层人民法院为了能够实现民众诉求的畅通,首先应当设立民众诉求的受理机构和反映传递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民众诉求的分析解决机制,并进一步加大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联动机制,迅速处理和反馈群众的合法利益诉求。

3.基层人民法院诉求表达机制建设的基本内容

基层人民法院处于矛盾纠纷处置的最前沿,其诉求表达机制的建设直接关系到民众的诉求能否畅通传达和及时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到辖区内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秩序。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应从诉求的发生机制、沟通机制、实现机制三个方面着力完善民众诉求的表达和处置机制。诉求的发生机制是诉求表达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要求便是充分有效地了解和掌握诉求发生背景及内容,为下一阶段有效沟通奠定基础。诉求沟通机制是诉求发生后,诉求处置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是诉求化解的有利时期,应当具备迅速传递和沟通民众诉求的沟通渠道,通过及时沟通当事人和相关部门,达到化解矛盾纠纷,防止矛盾纠纷进一步扩大的目的。诉求的实现机制,是在沟通机制基础上无法及时处置的诉求,通过基层人民法院的进一步调解、判决或与其他部门协调对接,共同化解民众诉求的机制。基层人民法院在致力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当通过诉求的发生机制、沟通机制、实现机制的完善,建立和健全规范、协调、有序的社会协商和对话机制,来帮助和引导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和社会成员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和谐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1.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理论基础

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矛盾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矛盾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它贯穿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同时,社会矛盾具有普遍联系的特点,各个具体事物之间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当前,转型时期的群众诉求和社会矛盾纠纷,涉及多样化的矛盾主体、多层次的社会关系、多领域的利益冲突,单靠技术手段或司法手段难以解决。只有以人类社会价值和手段的多元化为基本理念,将法院工作摆在整个社会综合治理的大架构中来谋划,将法院工作更好地与社会各方对接,才能调动广泛社会资源预防、控制和化解纠纷,形成司法内外纠纷解决的良性循环。 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沈德咏副院长指出:积极运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多种方式来解决社会矛盾纠纷,将相当一部分社会矛盾还原到社会解决,是人民法院参与社会建设、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 因此,基层人民法院面对纷繁复杂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化解矛盾的方法应当从“单一机制”向“多元机制”转化,依托司法职能,依靠党委的坚强领导,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统筹诉讼内外的解决力量,有效避免、化解社会矛盾,解决人民群众的合法诉求。

2.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路径选择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核心,关键就是发挥各方治理的能量,来促进和完善社会管理,以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对于基层人民法院来说,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应当从构建大调解格局、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及建立涉诉案件处置与终结机制三方面入手,共享资源、多方协同,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1)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利益格局、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的日益多元,社会矛盾纠纷也随之复杂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柔性纠纷解决机制已经成为大势所趋。2009 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调解也是执法的观念 ,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实践证明,构建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机制是适应当前社会对纠纷解决机制现实需求的正确选择。基层人民法院在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中,应当以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等调解形式的单独或组合运用为手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或机构联动参与,实现纠纷解决的资源共享机制,有效调处社会纠纷,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2)建立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基层人民法院在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过程中,应当十分注重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机制的构建,实现矛盾纠纷的诉前分流和司法化解矛盾的时间前移。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广泛协调和聚集社会资源和力量,依托司法职能,通过党委的统一领导广泛调动多部门、多领域、多行业的资源,实现人民法院的诉讼手段与非诉讼手段的有效对接,形成与转型期矛盾复杂多发的现状相匹配的社会矛盾化解力量,有效配置各种社会资源,形成矛盾综合化解、社会综合管理的大平台,共同推动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3)建立涉诉案件处置与终结机制

制度是诞生在新中国政法传统下的一项独具特色的制度发明,是一种中国式的纠纷解决与人权救济机制,也是权力上下运行及相互监督的一种特殊机制。 当前涉诉成为当事人就诉讼相关事项寻求法律帮助的重要方式,涉诉案件有利于监督法院的审判行为,促使法官提高自身素养和裁判水平,公平公正裁判。然而,由于部分当事人法律素质较低加之维权的错误观念,大量的缠防缠诉案件给基层法院的工作带来巨大压力。针对涉诉中“缠防缠诉”案件及群体性上访事件,基层人民法院应当紧紧依靠党委领导、人大监督和政府支持,建立完善涉诉案件处理和终结机制,从源头上规范涉诉这一权利救济机制,合理化解涉诉难题。

三、能动司法:构建基层人民法院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社会风险,是任何社会都必须面对的现实,所不同的只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风险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中国正在经历一个剧烈的社会分化过程,由其引起的社会结构的重组也必然会引发种种社会问题与社会冲突。社会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管理效果不够好,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和谐稳定压力增大。基层人民法院处于调处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前沿,集中了类型各异的社会矛盾,如何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变矛盾纠纷被动调处为主动化解,变事后处置为事前预防,是基层人民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由于社会风险不是恒定不变的,它具有动态性,对风险社会的治理也要经过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因此,基层人民法院在调处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也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有效的社会风险预警机制。

1.建立重大事项和重大敏感案件的风险评估机制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人民法院每一项重大政策的出台,每一宗案件的审判,每一起纠纷的调处,稍有不慎就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带来社会风险。基层人民法院在进行审判决策和面对重大敏感案件的调处中,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建立审判信息评估分析制度和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审理矛盾尖锐的重大敏感案件时,应当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做到事先研判风险,积极应对风险,事前化解风险,防止因工作措施不到位和风险评估不及时带来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基层人民法院应当提高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能力和社会风险预警水平,把风险评估工作具体化、制度化,根据社会风险评估结果及时研究司法对策,针对可能发生的社会风险制定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对预案,真正提高风险的预警和化解水平。

2.提前介入,加强对社会风险的排查

积极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和化解工作,是基层人民法院防控和预警社会风险的重要方面和措施,是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基础。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定期对本院审理和执行工作中的重点领域进行矛盾纠纷的排查,密切关注因死刑案件、企业改制破产、土地征用和承包、城市拆迁、劳动争议等容易引发涉诉的案件,对可能引发的生产经营纠纷、产权性纠纷、涉农纠纷案件定期开展排查,及时研究分析动态,研究解决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争取以协商的方法解决纠纷。同时,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建立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长效机制的目标,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工作体系和制度,积极探索建立信息预警、梳理排查、研究分析、集中调处、联合督查、回复反馈等各项机制,化解疑难案件、解决非正常上访问题和预防,真正将社会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3.以司法建议延伸审判职能,预警社会风险

司法建议是法院在审判工作中,以预防纠纷和犯罪的发生为目的,针对案件中有关单位和管理部门在制度上、工作上所存在的问题,向他们提出的健全规章制度、堵塞漏洞、进行科学管理的建议。发挥司法建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基层人民法院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与社会管理创新、预警社会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基层人民法院在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应当十分重视司法建议在预警社会风险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司法建议制度化、常态化,建立司法建议工作讲评、跟踪反馈和情况通报等制度,形成基层人民法院加强和规范司法建议工作的长效机制。

4.以司法调研评估审判信息,预警社会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指出,“全国法院80%以上的案件、法官集中在基层,人民法院工作最突出、最直接、最重要的难点热点问题发生在基层,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首先反映到基层。”因此,基层人民法院的司法调研对于准确把握社情民意,为司法决策提供民主、科学的依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基层人民法院应当加强对各类诉讼案件情况的综合调查研究,广泛收集审判前沿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审判信息评估和研判机制,深入分析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为相关决策和案件审理提供前瞻性和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完善对社会风险的评估和预警。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