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知识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6:37

群众文化知识

群众文化知识篇1

关键词:群众;戏曲知识;普及

一、引言

戏曲的传播受到了很多限制条件的阻碍,导致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和推广情况还未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还需要结合群众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加适合的在群众中宣传戏曲知识的计划,利用科学的手段,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让人们重视戏曲文化的传播,通过群众的力量保证戏曲文化的推广。

二、戏曲传承在群众文化中受到的阻碍

(一)戏曲的区域性限制戏曲知识传播。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综合而成的,因此具有浓烈的地方特点,部分戏曲文化因为在表演的过程中带有很多地方语言,导致戏曲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为语言问题导致戏曲文化本身的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目前很多城市都设立了一定的戏曲表演剧场,还有专门的戏曲知识交流馆,剧场会定期举办戏曲活动,人们有很多机会可以进行戏曲知识的交流,让戏曲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但是在部分不够发达的城市中,因为资金的限制,城市缺少固定的戏曲表演和知识交流的场地,而且群众为了生活,很少有时间组织戏曲活动,存在部分热爱戏曲文化的群众只能选择在家观看电视节目,因此戏曲知识的传播就受到了地区的限制,部分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区或是农村地区的戏曲知识的普及效果较差,并没有在群众文化中进行良好的传播。(二)戏曲知识没有得到传承。目前我国很多热爱戏曲文化和戏曲知识的人群大都为老年人,喜爱戏曲知识的年轻人较少,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充足时间去欣赏戏曲,而年轻人更加喜欢流行文化,并且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原因,没有时间接触戏曲知识,只有较少一部分年轻人因为自小接触戏曲知识或是自身对戏曲知识感兴趣,因而愿意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了解戏曲文化,除此之外,戏曲知识很难在年轻人群中进行普及。因为很多喜爱戏曲的群体都是老年人,这导致戏曲表演的传承受到影响,很多戏曲剧场逐渐减少了戏曲表演,导致戏曲的传播进一步受到影响,在群众文化中的存在感逐渐减弱[1]。(三)人们对戏曲知识缺乏重视。戏曲知识经过历史的洗涤,很多故事都具有一定的年代感,根据戏曲故事编撰的不同时期,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但是到了现代,缺少了戏曲故事的编撰,很多年轻人都对戏曲知识缺乏学习的兴趣,人们更加喜欢带有趣味性的故事,而且电子设备的发展让戏曲的普及也受到了影响,因为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产生导致年轻人群更加喜欢具有趣味性和刺激性的网络游戏,不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习戏曲知识,而且很多老年人因为行动不便也放弃了前往戏曲剧场与他人交流戏曲知识的机会,导致戏曲文化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人们对戏曲的重视程度逐渐下滑。(四)流行文化对戏曲知识产生冲击。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的逐渐流行,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打击。西方文化与流行文化更受年轻人群的喜爱,因此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群众逐渐减少,而戏曲知识作为传统文化中传承时间久、地方特色强的文化,更难受到年轻人群的传承,这导致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越来越难。并且年轻人群的休息时间逐渐碎片化,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难以协调,这让喜爱戏曲知识的人们也难以空出时间来学习戏曲知识。

三、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戏曲知识的意义

(一)戏曲知识具有重要的内涵。戏曲文化能经历千百年的传承,除了自身属于休闲项目外,更是因为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目前我国的五大戏曲剧种分别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以及豫剧,除此以外还包括秦腔、昆曲等。因为表演的故事是在不同年代、不同时期进行编撰的,因此戏曲知识中具有很多历史知识,人们可以从戏曲中了解到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从中感悟到很多的道理。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戏曲知识修身养性,通过欣赏戏曲表演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避免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影响,通过戏曲知识帮助群众树立正确的观念,协调群众之间的关系,引导人们的价值走向[2]。(二)戏曲知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戏曲文化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融合了许多精神、智慧以及艺术综合而成的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戏曲是我国艺术的代表之一,有着优美的唱腔、精美的服饰,经过长期的发展成为非常成熟的文化艺术,在我国还没有出现影视文化时,戏曲文化是人们最为喜爱的重要文化之一,在群众中的普及非常广泛,人们通过戏曲表演了解到了很多历史故事、民间神话、英雄人物以及民间生活,听戏是人们重要的休闲项目。(三)戏曲的传统文化激发群众的民族自豪感。戏曲文化在传播戏曲知识的同时,还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戏曲文化在国外是著名的中国文化代表,人们在欣赏戏曲文化带来的娱乐的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在近代创作的戏曲表演中,有很多有关抗战救国的剧目,人们可以通过戏曲表演了解到仁人志士的伟大事迹,对于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四、戏曲知识在群众文化中进行普及的策略

(一)政府引导戏曲文化传播。戏曲的普及不仅需要群众自身的喜爱和支持,政府也需要贡献一定的力量,推动戏曲知识在群众中的普及。政府可以根据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定的戏曲表演剧场和戏曲文化交流馆,为热爱戏曲知识的群众提供良好的交流场所。可以成立相关组织,帮助戏曲知识进行推广和普及;可以对民间的戏曲组织进行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帮助民间戏曲组织安排一定的训练场地,让他们对戏曲进行系统性的训练,促进戏曲表演的发展;政府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创立戏曲学院,培养戏曲人才,有助于戏曲文化在年轻人群中继续传承;引导民间戏曲组织的健康发展,让人们对戏曲知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推动戏曲知识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3]。(二)保障戏曲知识传播的资金支持。戏曲知识的传播也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因为戏曲表演是团体性的,因此必须保证资金能够支撑表演的正常开展,而且戏曲的表演需要准备大量的服饰还有伴奏乐器,所以政府等相关部门必须保证对戏曲表演团体的支持,通过各类文化传播资金的支持,帮助戏曲表演顺利开展。(三)组织各类戏曲知识传播活动。戏曲知识的学习必须经过一定的时间,要让群众认识到戏曲知识传承的重要性。通过戏曲知识让群众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通过戏曲表演帮助群众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相关部门要在群众中宣传戏曲知识的重要性,组织各类戏曲文化知识活动,让群众有机会参加戏曲活动,更加直观地欣赏戏曲文化,深入了解戏曲文化的内涵,让戏曲文化在群众中能得到普及和传承,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的持续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戏曲文化的传播不能仅仅通过简单的文化知识讲授进行传播,这会使戏曲文化逐渐成为小众的艺术,脱离了大众的视野,更让戏曲文化难以继续传承,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让戏曲知识成为大众文化,让群众对戏曲知识有更多的了解,采取多种措施让戏曲文化保持长久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江丽君.群众文化推广的有益研究——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的结合[J].艺术品鉴,2019,000(10Z):70-71.

[2]闫丽丽,张静.着力推动保定市群众性戏曲音乐活动的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9,000(003):171-172.

群众文化知识篇2

关键词: 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是由党中央所提出的一项关于从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的任务,它要求我们将和谐二字深刻贯彻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国的群众文化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发展中,我们能够从祖先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中发现,古往今来,人们对和谐的向往和憧憬都是一脉相承的,包含着和谐精神的群众文化也在我国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增进民族凝聚力,维护社会的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群众文化的特点分析

1.1 群众文化存在的范围较广

群众文化能够在许多地区的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我国幅员辽阔,少数民族众多,人群的聚居地也很多,不同民族乃至不同地区的群众文化都是各有不同的,这些群众文化共同决定了我国群众文化产生范围的广泛性以及异彩纷呈的外在表现。而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我国的群众文化有着一些表现形式上的差异,但是人们在文化发展中表现出的确是共同的美好和谐的愿望,虽然文化各不相同,但是表达的都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期盼,是对和谐生活的追求。

1.2 群众文化的创造具有主动性

群众文化就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和不断地发展中创造出的具有自发性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人民群众自身主动创造出来的,从遗留至今的的宝贵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化就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例如传统的节日中的传统文化,都是在人们美好愿望的基础上产生的,过年时我们通常要放鞭炮贴对联等等,这些活动都是群众在生活中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中产生的,是人们努力将生活变得更好的过程中主动创造出的一种文化,这些文化的产生就能很好的体现群众文化产生的主动性。

1.3 群众文化的发展具有可控性

群众文化的发展虽然是人民群众在生活中主动创造的,但是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却是在不断完善和改进的,这就说明了群众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具有一定可控性的,我们应当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积极地前进方向,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群众文化自身的发展。在新时期,我们将建设成和谐社会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主要目标,这就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方向的指导,我们应当针对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积极地改进群众文化,从而使群众文化的发展更好地为建成和谐社会的目标服务。在群众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模范带头人物和先进的事迹,这就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树立了榜样,能够使群众文化更好地走向进步,为促进建设和谐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2.1 群众文化是建成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持

我们都知道,和谐社会的建成与否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人人都树立起和谐发展的观念才能够更好地调动一切力量,共同来促成和谐社会的建成。建设和谐社会就需要人们树立共同的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前进,因此这就需要先进的文化来进行指导,并且将人们的思想凝聚起来。而群众文化就具有这样的能力。群众文化由于其本身就是在群体中产生的,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因此能够较好的做到传播文化的作用。

2.1.1 群众文化具有宣传教育的功能

想要统一人们的思想认识,更好的宣传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就需要对群众进行和谐文化思想的宣传和教育。而群众文化本身就产生在群众之中,因此想要对群众进项宣传教育,群众文化本身就是具有优势的。群众文化一方面能够传播信息,能够把先进的思想在群众中济宁广泛有效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将一些先进的事迹传播出去,让更多的群众受到感染,除此之外,人们在参与进群众文化的同时就能够接收到群众文化的带动和影响。因此,讲和谐社会的精神主旨融入群众文化,就能够使群众更全面的接受和谐思想,从而促进和谐文化的建设,最终达到促成和谐社会建设的目的。

2.1.2 群众文化能够帮助普及知识:

群众文化在不断的发展进步过程中其实就是不断为人们传播知识的一个过程,人们在参与群众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学习到新知识,从而开阔眼界,提高生活水平。群众文化不仅是只是传承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人们不断进行经研究六和学习的过程,它从某一方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职能。我们往往都是从书本中获得文化知识,而从生活中获得生活的常识,群众文化就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并且,群众文化在普及知识方面具有娱乐性较强的特点,这一点能够很好的帮助我们学习知识,让我们在娱乐活动中就能够轻松地获取知识,增加自己的见识。这样一来,群众的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后,精神层次也就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就能够更好的认识到和谐文化的重要性。这是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符的。

2.2 群众文化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

建设和谐社会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而良好的社会氛围是与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社会的治安状况以及其他方面的社会情况等等密不可分的。我们想要建成和谐社会,首先就要保证社会的平稳发展,我国当前虽然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但是整个社会仍旧是存在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这些问题产生的本质,并不能只是但一寻求解决办法而不去寻找问题的源头。我们固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如果不能认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仅凭这些手段也是难以解决社会矛盾的。

群众文化知识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构建 人文环境 社会责任

群众文化工作就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是人民群众须臾也不能离开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积极发挥群众文化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引导群众,让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熏陶,自我提高,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作为文化建设的群众文化由于它固有的和谐特征和和谐功能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无法替代和必然的功能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

所谓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指的是群众文化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和谐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文化情结,充分地反映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节日当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群众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从原始社会我们的原创先民们在生产劳动中诞生以来,就寄托着先民们美好的社会理想,体现着和谐的社会精神。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们定制的传统节日诸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还有许多民族性的节日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回族的"古尔邦节"等等,就是充分体现在一个"和"字上。它就是表达人民大众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饱含着祖先们祈望家和、人和、万事和,家兴、业兴、万事兴的期待和向往,蕴含着群众文化鲜明的和谐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政府还创造性地举办了具有地域特色浓郁、时代特色鲜明的各种节日,以黑龙江省为例,哈尔滨市的"冰雪节"、齐齐哈尔市的"观鹤节"、佳木斯市的"三江旅游节"、伊春市的"森林旅游节"等等,数不胜数,为已经繁花似锦的群众文化活动再添光彩。

无论是老祖宗留下的传统节日,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造的新鲜节日,都凝结着群众文化的和谐情结,都起着繁荣社会,稳定民心,发展经济,创造生活,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与知识普及

我们曾说,群众文化就像空气、阳光和水一样,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群众文化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增长智慧才干,提高生活质量,提升文化品位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其一,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群众文化是人们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社会教育作用具有方便、灵活、广泛、业余、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特点,使人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中能够达到获得终身教育的作用。 转贴于

其二,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提高的作用。

群众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群众文化,是因为群众文化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知识、文化、美育、经验的有效载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知识、掌握技能的重要途径。人民群众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参与中,增长知识,增长才智,积累经验,得到发展。

其三,群众文化的娱乐、求新、求美的作用。

在自娱自乐、求新、求美,也就是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放松身心,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愉悦,求得知识和能力。

三、群众文化与精神生活的调剂效能

群众文化的精神生活,是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在调控参与者的思维、意识和一般心理方面都产生积极的效能。

首先,是娱乐效能。

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贯穿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全过程。它是为劳动力再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诸如音乐、舞蹈、美术、书法、象棋、围棋、扭秧歌、健美操等等活动中得到精神的调剂和积极的休息。

其次,是宣泄效能。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表现方式、途径和平台,充分体现人的自我价值,适应了人类宣泄情感的需要。

群众文化知识篇4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群众艺术馆

近些年来我国对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同时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要求也逐渐增加。人民群众也更加喜欢直接参加和融入文化活动中,因此文化志愿者的队伍显著壮大,所以对文化交流的产所也提出新的要求。

一、群众艺术馆是文化志愿者开展文化活动和组织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

群众艺术管属于公益性文化组织机构,主要工作是对基层的群众提供基本的文化需要,提供高质量、有实际意义的文化活动。同样为文化水平较低的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也为党、政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日常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中,均为免费为基层群众开放的,由基层群众中选拔的专业艺术人员根据文化活动的主题进行组织和排练,并且免费为人民群众进行演出,群众艺术馆的大部分人员均为政府机关单位、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的老干部、民间文化艺术的爱好者、青少年艺术班的志愿者等组成,在选出主要负责人后,由负责人组织和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因此在对于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群众艺术管是文化志愿者们活动组织、开展的重要基础和阵地。

二、群众艺术馆对文化志愿者对文化活动的组织具有总要的指导作用

长时间以来群众艺术管为基层提供的文化活动均免费,从而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纯粹公益性,从而能够保证文化活动的广泛普及获得较好的宣传意义。

众所周知公益性文化活动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最为具有指导作用,因此在文化志愿者的演出内容的确定和范围具有指导的作用,例如近些年来我生为积极的相应当合国家的号召,普及和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知识和宣传党的方针和路线。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能够更多的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文化,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也受到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1]。

三、群众艺术馆是文化志愿者培养和成长的主要来源

在群众艺术馆的所有演员和业务骨干均为文化志愿者,同样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逐渐发掘和培养相关的人才和业务骨干。同时着重培养当地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逐层培养,重点选拔。同时大部分当地的文化志愿者均为离退休的老干部,所以相对组织能力较强,所以在文化活动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群众文化馆工作的业务干部要负责群众文化宣传、辅导、组织、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因此除了具备一专多能的业务素质外,必须具有热爱群众文化事业心,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与志愿者精神异曲同工。文化馆的业务干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主力军之一,是文化志愿者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基层的工作中群众文化馆大部分工作者和业务骨干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均处于较高的水平,在实际的工作中能够积极努力的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文化演出,同时对贫困的地区的人民提供无偿的文化艺术演出。

在文化活动的开展和组织中培养的大量的青、老年业务骨干人员,从而对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服务工作注入例如新的血液,也改变了群众文化管的文化形式单一,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在丰富文化活动的同时还能够,对农民文化生活的质量的改善起到重要推动作用[2]。

四、群众艺术管是文化志愿者文化活动宣传和群众知识获得的重要途径

对于地区相对偏远,群众知识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对于文化知识的获取方式主要为文化活动宣传。由于地域偏远交通不便利因此当地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相关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只能通过电视和广播进行传递,但对于当地群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对于理解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当地建立群众文化馆,对于来此进行文化宣传和组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地,也为定期相关文化知识的宣传提供了便利条件[3]。

例如在我省偏远山区,自从建立的群众文化馆后,不但定期举行法律法规知识文化活动、先进农业科技知识和党政惠民政策等的宣传活动,同时当地群众还经常依据上级文化馆的指导进行相关知识的文化活动,并且采用方言和地方戏曲的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获得较好的效果,群众理解较为彻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志愿者服务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体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群众文化馆作为文化志愿者的先锋队伍,将通过各种灵活方式和有效途径,弘扬志愿者精神,发展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汇聚文化志愿者的力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同时,鼓励支持文化志愿者从事群众文化的各种服务活动,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奉献精神,努力提高服务水平,让志愿者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各施所长,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贡献[5]。

参考文献:

[1]志愿者(volunteer)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中的“voluntas”,意为“意愿”。《海西志愿者行动》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7

[2]胡本春.对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调查与思考―以安徽马鞍山为例[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3):39-42

群众文化知识篇5

群众路线是党的基本路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提出与形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和挫折、改革开放新时期的进展和提升过程,延安时期是群众路线的成熟时期,对于群众路线的研究,有必要回到延安当时的大背景大环境下进行考察与思考。

同时,一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建构,所以本文将从延安文化角度切入,缕清延安时期文化与“群众路线”之间的关系。

一、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这个概念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基本路线,它最早出现在1928年7月党制定的《政治决议案》中,在文件中明确指出,“党的总路线是争取群众”[1];紧接着在1929年12月,《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出台,同志指出:“一切工作和党的讨论和决议之后,再经过群众路线去执行。[2]”

延安时期经历了近13年的时间,从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随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至1948年3月23日红军由陕北吴堡县东渡黄河为止,的群众路线思想在这一时期渐渐趋于才成熟,在期间,在提出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指出,“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简言之,党领导工作的第一步就是从群众中收集意见,并将集中的意见在群众中整合宣传,同时在其实践中检验其合理性,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意见链,从而使党的决策与人民的利益实现高度统一。此时,将“群众路线”理念提升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并且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方案,可见他关于群众路线的理论与认识已较成熟。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继续就群众路线作了更深刻的发言,他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3]”在这一时期主要强调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显著性,并将其定位于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无时无刻不以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不能因个人私利而损害群众利益。同时刘少奇的《关于修改的报告》中也再次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 [4]。和刘少奇在这一时期关于群众路线的阐述已经臻于成熟,将群众路线视为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区别的显著标志与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这些优良传统与认识成为党的基本认识,一直贯彻执行至今天。

二、知识分子聚集延安及带来的问题

从九・一八事件到卢沟桥事变再到八・一三事变,日本侵华意图一步步升级,最终发动全面战争,中国也被迫走上了抵抗的道路,此时,基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决心以及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双十二事变”,迫使接受国共第二次合作。随即1937年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紧接着陕甘宁“工农民主政府”易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延安为首府。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协议,边区拥有独立的对边区事务管理的自,行政长官由委任,但只是名义上的,他不允许到任,南京派来的高级参谋也仅仅是联络性质[5]。

随着3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获得合法席位,以“赤都”扬名天下,全国大量拥有革命热情、向往延安的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纷纷赶赴延安,其中还包括很多文化名人,如丁玲、艾青、周扬等等,同时这些知识分子的来延,都受到了中共高层的欢迎。1939年12月,为中央起草制订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吸收政策,即“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方针。1942年整风运动期间更强调知识分子对于革命的重要性,并劝诫党员干部尊重知识分子的生活习惯,并且欢迎他们来到延安一起干革命[6]。这些都激励了其他知识分子来延,大量知识分子的涌来改变了延安原来的文化样貌,其文化建设也呈现出了爆发性的增长,各种文化机构团体应运而生。

但这些习惯于大城市生活,同时又持有精英思维的知识分子在文艺创作上仍延续其在大城市的模式,这些都与延安当时艰苦的环境及人民群众落后的文化水平格格不入。1938年1月26日晚,刚刚成立的一个诗歌组织――战歌社举行新诗朗诵会,晚会共发出三百张入场券,但开始不久,人即陆续散去[7]。其实都可以想象当时新诗会的情景,台上的诗人们以其夸张的动作,慷慨激昂的、自以为精彩的咬字和腔调来诵读那些时髦的自由体诗,而台下坐着的大多数都是满身尘土、面色黝黑,并且习惯山歌野调的农民,这些听众当然会不知所云,相继散去。当时知识分子“脱离群众”不仅表现在创作上,还表现在生活上,当时延安条件非常艰苦,但知识分子1940年在延安城北青年沟打了三孔窑洞,作为交流聚会、谈心叙欢的一个场所,屋子里摆放着当时时髦的沙发、地毯、挂灯、木器什具,还陈列着古色古香的瓶、精致的壶、碗,整个屋子的墙壁都是涂了颜色,目的是调节屋里的光线,除此之外,还有他们用来娱乐的象棋、留声机、扑克、报刊杂志等。这些都与当时延安的其他窑洞条件设施形成鲜明的对比,可见,当时的文艺界存在严重的“脱离群众”问题。

知识分子的这些“脱离群众”的表现与党此时渐已成熟的“群众路线”思想相悖,也不利于党的相关政策的宣传。1942年4月3日作出《关于在延安讨论中央决定及同志整顿三风报告的决定》使整风在延安全面展开,延安从中央到地方及其所属机关,相继成立学习委员会,紧接着5月2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讲话(即《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此整风运动便从文艺界开始,并如火如荼地进行。整风运动中批评文艺工作者对工农兵们摆臭架子,希望他们先做工农兵们的学生,才能做老师,文艺工作者们才明白过来,认识到自身与人民群众生活的严重脱离,渐渐以严肃的态度对待他们以前嗤之以鼻的民间艺术,改变其文艺样态,开始向人民群众学习,并进行创作;同时整风运动也使知识分子的优越感荡然无存,这些转变从他们后来的文艺作品中就可窥见一斑[8]。

三、文化界在延安时期的“群众路线”实践

整风运动之后,知识分子的文艺样态发生了变化,全面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很多今天人们熟知并且优秀的延安文艺代表作,包括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诗歌《王贵与李香香》,报告文学《诺尔曼・白求恩片段》等。

(一)街头文化

以街头诗运动为开端,随后其他领域包括音乐、美术等等都相继跟进,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街头文化”。1938年1月延安诗歌团体战歌社试办了一次诗歌朗诵会,但未成功,于是走上形式改革变通的路子,开启了街头诗运动,当时的延安,满街挂满了用墨笔写满了诗行的旧报纸,或者墙壁和岩石上都被诗人们写上了他们喜欢的诗。

除了街头诗之外,还出现了街头巨型墙报,种类繁多,有《街头画报》《街头诗》《街头小说》等,其中,黑板报也是在这期间出现并发展壮大。其创始于1943年的绥德分区,并在接下来1944到1950年的七年间获得了迅速的发展[9],主要协助政府开展各项新的群众运动,发挥其表彰和批评功能以及帮助群众解决农业生产等方面的问题,成为“群众办报”思想的一次成功实践。除此之外,还有街头艺术台、广场张贴等文化样式,都在联系群众、积极组织宣传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街头诗运动的兴起与延安的物质条件分不开,当时延安的纸张很少、印刷也很困难,办刊用纸都需要请中央批准和拨给,在这种艰苦的出诗集或者画报以及报纸困难的时期,知识分子充分利用“街头”这一空间形式,以期形成最好宣传以及人民群众最大程度参与的效果,同时这也是文化界对“群众路线”思想的一种有益尝试。

(二)民间形式

延安时期之前,秧歌、民歌等民间文化形式一直被认为是低级的、最落后的形式,整风运动以及抗日战争使知识分子意识到必须重新回归民间形式。其一,整风运动使知识分子意识到自身脱离群众的问题;其二,抗战的首要任务就是进行抗战宣传动员,这就要求知识分子采用老百姓所能接受和乐意接受的形式进行宣传才能达到效果,所以必须回归传统和民间;其三,抗日激起了人们的民族意识,自鸦片战争打开国门以来,中国人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文化上的自我批判从未停止,彻底否定和了中国传统的一切,但抗战使这种批判显得不合时宜,民族危机感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中国的传统。

在这一时期,原已沉寂的许多民间形式重新被拾起,包括秧歌、民歌、顺口溜、说书演义等,尤其是秧歌舞,1942年腊月三十的秧歌表演中,鲁艺“洋学生”们腰系红布条,身着花袄裤,扮作小丑村姑模样唱沿传至今的:“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猪羊出哇了门……送给咱英勇的八呀路军![10]”同时,延安还出现了一些从未有过的创作方式,一种是,纯粹是工农兵自己创造,几个人在一起商量,一起凑故事,最后出来作品;另一种是工农兵和知识分子合作,先由这些群众作家凑故事,成功了再让知识分子进行语言、结构等方面的装饰和整理[11]。此时的知识分子以各种民间形式进行文艺创作以及发动群众参与文艺活动,也许今天我们看这些行为都会觉得滑稽可笑,但这确为当时知识分子贯彻“群众路线”的努力。

(三)革命白话

“革命白话”是面向革命的,是只属于革命主体工农大众自己的语言体系,是工农平时使用,他们能听得懂的,他们所喜欢的一种话语形式[12]。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一直就是以“现代白话”为基础的,但是尽管“五四”提倡平民主义,自诩为“平民文学”,但它并不是真正的平民文学。鲁迅的作品被公认为“五四”时期的代表,但他的《呐喊》《野草》《故事新编》等等都不是普通工农群众所能读懂的,即使是一般知识分子读起来也很费力。在《讲话》里强调以前的文艺工作者“不懂”工农兵:“什么不懂?语言不懂。[13]”认为文艺工作者之所以与工农兵大众距离远,归根结底还是不懂群众的语言,无法跟工农兵大众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所以需要从学习工农兵的语言开始,“五四”时期的语言归根结底还是一种精英语言,与普通民众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但在延安时期的“现代白话”到“革命白话”的转换中,方言、乡村口语、俗语、野词儿等大量农民语言进入文学作品中,如在《王贵与李香香》中,“……荒年怕尾不怕头,第二年的春荒人人愁。掏完了苦菜上树梢,遍地不见绿苗苗。百草吃尽吃树杆,捣碎树杆磨面面。二三月饿死人装棺材,五六月饿死人没人理!……”这篇诗歌已不同于五四时期的诗歌,出现了“绿苗苗”、“磨面面”等这些口语化的词语。“革命白话”的建构无疑拉近了文学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是文学语言的一次大解放,也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成果,但这种完全俗话的文学倾向却又给文学戴上了新的枷锁,束缚其自由发展。

四、结 语

群众文化知识篇6

1、宣传功能由于群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使得群众文化自然地成为了十分重要的信息传播载体。群众文化的宣传功能主要是通过人们口头传诵、代代相传实现的。这种传播信息的方式具有便于交流、信息内容丰富、传播快速等特点。在我国古代,交通和通讯条件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大量信息都是通过歌谣、民间故事等群众文化的途径来传播的。如今,很多群众文化被保留、传承了下来,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文化和宣传口号,进而成为吸引外来公众的旅游资源。群众文化的广泛社会性和它的宣传功能,使参与者互相交往,产生交流与沟通,成为沟通公众心理的桥梁,加深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认识和了解。

2、教育功能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属于隐形的教育,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的。当人们在放松消遣、享受群众文化产品时,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众文化中所隐含的道德、规范、法律、文化等影响,并影响了个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有益的精神生活、群众文化在社会生活方式的形成中起到规范、引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的教育功能可以通过人们的参与和感受,规范人们的行为进而使人们将群众文化蕴含的寓意和内涵融进自己的头脑,成为符合时代、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在群众文化实现教育功能后,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公众会形成一股巨大的合力,使集体中的成员行动一致,步调统一。

3、娱乐功能人们创作群众文化、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享用群众文化成果,最直接的目的和最主要的需求就是为了娱乐和休闲,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休息、放松、愉悦。群众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源远流长,生命力日趋旺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扎根民众、娱乐民众,给群众带来极大的精神愉悦和美的享受。旋律优美的音乐,绚丽多彩的书画,强身健体的活动,都会让人精神振奋、心旷神怡、充满活力。同时,群众文化还能够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使人们在娱乐中得到了体力与智力的锻炼。

二、公众素质的现状及成因

公众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公众在德、智、体、美、劳方面所具备的一切素质的总称,由于公众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公众素质更是渗透、体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目前,社会各界都关注公众素质这一话题,公众素质也经常作为一个热门词汇出现在各种媒介的报道上。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道德标准为量度,公众素质有高有低,分为良好的公众素质和不良的公众素质。

1、良好公众素质的表现及成因首先,公众的国家意识较高。公众的国家意识是指公众对自己国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所持的认知、情感和观点的总和。我国公众的国家意识主要表现在爱国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公众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持肯定态度,青少年主动报名参军、保家卫国、拥护团结统一的呼声很高。其次,公众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公众的文化素质是指公民的受教育水平及掌握获得知识的渠道和技巧。在我国大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育的改革下,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素质教育及全民教育。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增大、各类教育形式为各学历层次、各学习阶段的公众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公众的文盲率逐渐降低、受教育水平得到提高。再次,公众的道德认知较高。公民道德认知是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包括道德印象的获得、道德概念的形成和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等。我国是拥有博大精神传统美德的国家,自古讲究“修身、齐家、平天下”,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和精神是我国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公众道德认知的来源。我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不断取得新的理论成果,也对公众道德认知的提高打下基础。公众普遍认同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及职业道德。

2、不良公众素质的表现及成因首先,公众心态浮躁的表现日趋严重。社会生活中,公众出现的急功近利、本末倒置、目光短浅、盲动冒险、甚至一些报复社会“、恶搞”的现象,都在提醒着我们心态浮躁正干扰正常的良好的公众素质发展。公众的心态浮躁主要来是由于失衡的心态在作祟。当压力太大、急于求成、缺乏信仰、过分追求完美等问题出现,却又不能得到及时、满意地解决时便会滋生浮躁心理,就容易出现轻易放弃,贪图安逸,逃避劳神,敷衍塞责,惰性膨胀的不良表现。其次,公众的公德意识与实践脱轨。公众素质存在着公德意识与实践脱轨、不统一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得较为明显。诸如公众认同在公交车上为老幼病残孕让座是社会公德,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人会犹豫或是逃避。再如公众对插队现象普遍反感,但很多人仍会违反排队秩序。这种知行脱节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自控力不强的原因,部分公众缺乏主见与辨别力,迎合或屈从于团体的压力,易于放弃原则,盲目追从不良时尚与习俗。也有一部分是由于社会转型和价值碰撞带来的矛盾造成的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再次,公众的法制意识与参与意识有待提高。公众的法制意识是指公众对我国现行基本法律制度的认同,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有较强的法治观念,有按照法定界限和程序行使权利,抵制和监督一切违法行为的能力。公众的参与意识是指在公众的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参与社会行为的行动。无论是法制意识还是参与意识,我国公众的意识都较低。一方面体现在公众不懂法、法律知识掌握的有限且薄弱,另一方面体现在公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枪打出头鸟”的心态上。这说明部分公众心中还没有清晰地树立起法律、权利、义务三者的关联。

三、以发展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公众素质的途径

群众文化活动是承载着一定文化内涵和思想品质的社会文化活动。不同内容和样式的群众文化活动,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品质往往有所不同。对社会来讲,这是个涉及面广、范围大的文化形式。不仅渗透在生活中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上,还参与到社会层面的人际交往文化、休闲文化、环境文化等等,这种文化的建设与教育都是公众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需要通过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非正式的教育予以补充、完善,以便更好、更全地提高公众素质。以发展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公众素质,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完成:

1、规范群众文化,塑造良好公众形象

群众文化有能够娱人悦己、沟通心理的功能,能够吸引不同群体,激励人们斗志,具有强烈的团结凝聚作用,鼓舞人们团结向上。但当一种不健康或者反动的思想观念反映、渗透、利用群众文化活动时,这种群众文化越吸引群众,其煽动性就越大,危害也就越严重。虽然这种危害不是必然发生的,但我们依旧要予以规范和及时的正确的引导,使消极、低俗的群众文化所产生的负效应被破除、被调控到最低程度。通过对群众文化的严密监控、保证群众文化的组织者、领导者有冷静的健康的思想,规范群众文化。如此一来,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公众才能以正确的心态参与群众文化,得益于群众文化,并形成全社会的良好公众形象。

2、繁荣群众文化,增强公众社会荣誉感和自豪感

每个地方、区域的群众文化都是当地浓郁的风土人情的集中表现,这些群众文化中包含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信息是以公众的见闻和感受为基础的。丰富、繁荣群众文化:巩固文化阵地、壮大文化队伍、弘扬传统文化,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环节。发展繁荣群众文化,利用当地的民间文化形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但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还能得到公众的支持和拥护,公众也能从中体会到文化归属感带来的社会荣誉感和自豪感,促进公众团结,产生凝聚力。

3、创新群众文化,提高公众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

创新群众文化,不仅需要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借鉴公众的集体智慧。群众中隐藏着无限的创造力和不竭的创作题材。群众文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正是公众的形象、语言和行为的汇聚,才有了群众文化中鲜活的文艺形象。创新群众文化,积极投入公众生活中,才能从公众中吸收更加丰富的养分,从而创作出来更加优秀的作品。群众文化的特色与发展过程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用现代文明和技术来加以改造,群众文化才能永葆生机、不落入俗套。公众参与群众文化的创造和创新,不仅可以展示个人的才艺和智慧,还可以在积极主动的接受新的群众文化信息中,提高、创新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价值取向。这对文化视野狭窄、文化观念落后、价值取向缺失的地区及公众更为重要。

四、结语

群众文化知识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实践;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18-01

一、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的重要性,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

(一)时展的需要

任何文化艺术都是一定社会活动的精神产物,不可避免地会打上相应的社会烙印。不同时代生发的社会文化艺术,必然带有不同时代的特征。群众文化艺术作为一定社会精神产物的组成部分,同样要受到时代观念的影响,为一定社会条件所制约,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国民经济的繁荣,在物质条件上为满足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全面拓展提供厂可靠保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向群众文化艺术提出了更为多向性的要求。特别是社区、乡镇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兴旺,各类群众文艺节目频繁投入综艺演出,便反映出综合艺术实践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时展的需要与群众提高文化艺术活动质量的意愿相统一,是综合实践必要性的最基本表现。

(二)自身提高的需要

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是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规律。推动这种递进式提高的关键,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自身的提高。即使是初期的自发性娱乐活动,参加活动的群众在获得一定满足后,便会自然产生新的需求,进行新的娱乐尝试。随着社会的演变,不同时期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在传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又会产生跟当时社会思想观念同步的更高层次的活动需求,投入新层面上的实践活动,由此不断推动群众文化艺术向前发展。当代群众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内容,已经由单向性选择往多元化选择拓展。与此相适应,必须提高组织活动的水平和质量,个人必须获得更多综艺才能,也就成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者自身向新层面提升的需求。这些只有通过综合实践才能实现。

(三)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

时展的影响与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者自身提高的需求,是促进群众文化艺术发展的客观因素,而群众文化艺术本身的发展更需要在文化艺术趋向、活动样式、培训骨干能力等方面的丰富和提高。在现代文化艺术潮流的影响下,群众文化艺术频繁参与各种综合艺术演出,跟专业文化艺术的学习交流更加密切,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之中,提高自身整体水平。而且,由于群众文化艺术在社会活动中的主流意识不断增强,使它越来越注重各个种类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发挥综合艺术优势,已经成为群众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新趋势。近年来,社区、乡镇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兴起,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反映出它所具有的多样化特点,正在成为艺术普及的新亮点。为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整合才能的艺术辅导骨干队伍势在必行。群众文化艺术呈现的这些广泛性发展需求,把综合实践推向了更为重要的地位。

二、如何进行综合实践

作为一门教学的课程,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具有十分鲜明的包容性和系统性特征。在整个课程中,不仅融合多种技艺才能于一身,包含各种知识理论于一体,而且从辅导知识、技能掌握、整合应用到策划组织、编排创新、综合体现等方面,形成了系列,贯穿于实践过程的始终。

(一)运用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经过实践证明的科学思想方法,它就像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正确认识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规律的大门,引导人们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进行综合艺术的实践。

(二)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有两种现象需要引起注意:一种是轻视理论指导的现象,认为实践本身就是行动,只要去做就行;一种是忽视实践体现的现象,觉得理论上都已经懂了,不用实践也可以。

(三)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过积极掌握和充分运用知识技能,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贯彻群众文化艺术综合实践教学原则的主要途径,它贯穿于综合实践的整个过程之中。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全面,运用时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的能力也就会更强。

(四)加强独立构思和创造能力

群众文化知识篇8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和谐社会

一、引言

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执政理念,是促进社会稳定,营造健康良好生活环境、经济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前提和基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在社会和谐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只有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才能促进我国整体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进步,才能有效加快和谐社会形成的步伐。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为主要工作内容,以提高我国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为主要工作目的建立基层群众文化机构,努力推动新时期我国人民群众的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协调发展,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约束的关系。只有加强基层民众的文化建设,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涵养,社会才能够和谐进步,才能达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基层群众文化是数年来人民群众在生活和实践过程中逐渐提炼出的一种特殊性生活模式,是一种社会性规范准则,基层群众的文化水平越高,社会认识越高,整个社会的整体文化素质就越高。社会是由所有部分的群众组成的,因此人民群众的和谐相当于社会的和谐,人民群众文化的发展也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步。同时,和谐社会的进步能够加快促进基层群众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进步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才能使得基层民众安居乐业。同时,以基层民众文化的发展作为和谐社会进步的指导方向,抓好推动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建设重点、制定有效并有力的执行措施,以最佳的方式达到最有效的预期效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作用

1.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是民众在终身教育过程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文化传播中具有广泛、便捷、灵活、贴近基层群众并服务群众的特点。加强基层文化工作活力,能够使广大群众在广泛丰富的社会生活及社会实践中达到获得终生文化教育的效果,具有较强的社会教育作用。

2.基层群众文化的文化交流、提高作用

基层群众文化是一种集文化、知识、经验、美育为一体的有效载体,更是广大基层民众获得文化知识、掌握知识技能的有效途径。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参与热情,而且可以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中增加知识、经验和技能。

3.基层群众文化的娱乐作用

加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娱乐建设,有利于促使基层群众在文化活动参与的过程中感到身心舒适、轻松愉快,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技能和经验,达到两全的效果。

四、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益间的冲突明显逐渐加大,人民群众的心理变化致使矛盾的增加和激化,越来越多的复杂社会现象随之出现。因此,要积极进行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的社会和谐作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

社会压力的逐渐增加,导致人民群众的工作压力逐渐增大,群众的心态开始变得浮躁起来。同时,我国社会体制的负面影响也极容易激化群众与政府间的矛盾,如我国的住房危机、工作危机、金融危机等重大危机的负面影响。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发泄这些不满造成的压力,进而导致我国社会上不和谐因素的发生。因此,应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活力,改善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矛盾,提高基层群众的社会认识,以客观、公正、积极的角度看待所面临的压力和困难,公平处理所面对的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才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由此可见,激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活力,提高基层群众文化素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深远。

五、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可行性措施

为了提高基层群众的文化素养,促进社会和谐,在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过程中,应积极发挥社区文化的作用,在功能上实现文化传承、协调沟通及宣传教育的作用,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1.增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

文化活动的举办是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重点,应常年不断开展,常办常新。如开展戏剧大赛、手工工艺品大赛、社区文化艺术节、盛夏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使基层群众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到文化知识。

2.有针对性地开展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根据各个社区群众的不同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结构的文化需要,有针对性地举办烹饪技术、时装表演、武术切磋、歌曲演唱等文化活动。在提高群众参与热情的同时,丰富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加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品位。

3.政府积极发挥带头作用

我国各级文化站、文化馆、文化局等部门应努力发挥其引导和带头的作用,通过实行有效的政策及措施培养一批基层群众文化人才。同时,建立不同形式的文化协会组织,结合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组建专业团队,使基层群众文化更加规范有效的开展。

结语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积极发挥基层群众文化的作用,使基层群众工作做到能够有效引导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基层群众在参与文化活动过程中获得自我提高、自我熏陶、自我教育的效果,是基层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创造。在这过程中,激发基层文化工作活力,开展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重要途径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林苑霏.关于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与发展问题探讨[J]. 现

代经济信息, 2011,(01)

群众文化知识篇9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各方面统筹兼顾的系统工程。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本文首先阐述了发展群众文化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然后说明了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最后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文化要做的具体措施

关键字:群众文化;和谐社会;作用

一、前言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精神支柱,并且确保物质文明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两者不仅能够相互促进,而且相辅相成的共同发展。群众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影响非常显著。如果没有文化,一个国家就失去了灵魂,一个社会也就失去了灵魂,国家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会丧失。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文化渗透其中,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保障,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失去了和谐文化,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就不牢固,就会偏离和谐社会的建设方向。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群众文化的建设。而群众文化的好坏是反应一个社会和谐程度的尺度。群众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发挥什么功能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讨论的话题。

二、发展群众文化的重要性

第一、经常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和谐社会的思想得到宣传,和谐社会的内涵得到诠释,而且可以传播和谐社会的精神, 和谐社会得到人们的认同,我国社会成员的自觉意识得到加强,促进全社会形成以和为真、以和为贵、以和为美的社会风气,因为群众文化具有群众性、广泛性以及娱乐性的特点,是社会主义道德传承的载体,具有培养人的品行,净化人的身心,塑造人的灵魂的作用。

第二、我国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群众文化可以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变得容易, 社会成员在参与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 社会经验和聪明才智,群众文化又具有教育社会的功能,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显著的特点,包括广泛性 、灵活性、实用性、形式多样等,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高了多种多样的学习空间,进而使人们的知识文化素养得到提高。

第三、我们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群众文化为社会成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如娱乐氛围、宣泄氛围等。在人民群众之间经常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群众文化的娱乐性得到有效的休息,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使社会环境更加和谐融洽。

三、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

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主要包括群众文化可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主要通过群众文化的三大基本功能发挥作用,其包括宣传教化、普及知识、精神调剂三大功能,通过群众文化和谐功能的发挥,可以加快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一)宣传教化作用

指在人民群众之间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利用群众文化的传播,发挥群众文化教化育人的功能。第一, 传播功能。利用群众文化可以传播各种社会信息, 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可以获得这些信息的思想和观念。其二, 陶冶性情功能。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开展书法绘画作品展,有利于人民群众性情的塑造,道德思想的提高,情操的培养。其三, 规范行为功能。社会成员在参与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参与者的自身行为和道德品行得到社会准则的约束。

(二)普及知识作用

指人们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 加深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进而提高人们各方面的知识。第一,传授交流功能。群众文化能够传播知识和能力,通过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人们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得到丰富。第二, 社会教育功能。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具有广泛性、灵活性、方便性等特征, 参与者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和实践中, 能够受到社会的教育。第三, 乐中求智功能。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放松身心,又可以获得知识, 增长智慧。

(三)精神调剂作用

指群众文化可以对人民群众的思维意识和心理活动进行调控的功能。第一、娱乐功能。在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中,可以放松身心,得到有效地休息,并调节精神状态。第二、宣泄情感功能。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成员宣泄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人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人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第三、审美功能。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通过活动的审美功能, 可以激发参与者对美的热爱,美的追求以及美的创造的情趣,使人们的身体更加舒适,精神更加愉悦,心境更加平和,人际关系也更加融洽。

四、构建和谐社会群众文化要做的具体措施

(一)大力开展与普及群众文化艺术活动

我们应当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时机,在人民群众之中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增加人民群众的鉴赏艺术水平,使我国的文艺事业更加繁荣。我们应当开展各种艺术活动,采用各种艺术形式,使艺术事业的发展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景象,积极开展多样化和多元性艺术活动,多采用群众喜欢艺术表演形式, 增加节目的趣味性,使活动的号召力提高,增加社会成员对艺术理解和认识,进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艺术的魅力,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在人们较容易聚集的地方,安排合适的时间举办一些文艺演出和艺术品展览活动,使人民群众能够和艺术近距离接触。这样才能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使文化艺术活动能够在愉快祥和的气氛中开展。

(二)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事业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公益性的文艺事业是一项重要的内容。目前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风头浪尖时刻,应当充分发动群众在文化方面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当增强扶持力度来进一步的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让群众对新的社会充满热爱和向往。负责群众文化工作的工作人员应当深入实践,加大研究力度,增强探索,完善管理,明确目标,努力工作,为增进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确实加强文化馆建设

群众文化事业的单位是文化馆站。文化馆站肩负着组织基层文化机构并开展群众文化事业等重任。文化馆站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主导性地位,文化馆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国家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整个大局。由于文化馆站有着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环境下,只能加强文化馆站的建设。国家和相关领导应当重视文化馆站的建设,增加对文化馆站建设的投入,最大限度的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让文化馆站的建设摆脱现存的困境。为了更好的建设文化馆站,一方面要加强文化馆站的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的建设,以及活动方式的建设。同时还要注意加强文化馆站体制方面的改革,更好的为群众文化事业做贡献,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更大的力量。

五、结论

群众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和谐文化的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群众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社会的建设会促进群众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发展也一定会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由此可以看出,在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发挥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使处于小康水平的人们努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同时能够获得知识,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尹晓芳.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6).

[2]王洪建.论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1(04).

群众文化知识篇10

关键词:群众文化 和谐社会 作用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的特征

(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追求相应提升,群众文化需求已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当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生活温饱问题完全解决的时候,人民的文化需求将从物质文化需求转向精神文化需求。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已由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求知、求乐、求美”的多元化需求。既有强调个体文化享受,又有要求彰显个体个性文化素养的;既有追求“下里巴人”的传统大众文化,又有崇尚“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的等。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更加渴望的同时也有条件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精神文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与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对精神文化需求的意识显著增强,审美观也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这些都促使精神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成为必然。

(二)群众文化主体日益多元化,丰富着群众文化队伍,加快了更新速度

当前社会文化中“旭日阳刚”的走红,“凤凰传奇”的崛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默默站起来的群体――农民工,这是一支群众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队伍。无论是在中央还是在地方的才艺选秀节目,你都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让人诧异的身影。随着物质文明提升,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文化不再是知识分子的专有。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职工、在校的大中院校学生、奔波在城市间的打工一族,出没在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弟兄,在现时都成为群众文化参与的积极参与者,推动着群众文化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精英文化对群众文化的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各种传媒手段让人们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和享受精英文化成果。与传统传媒的滞后相比,现今群众文化受精英文化的影响立竿见影,也日渐其深。从影视到音乐作品、文学书画,到群众文化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见到精英文化的影子,一方面这种渗透提升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民族文化意象的塑造,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群众文化建设中的平民性创新。

二、群众文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执政者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中共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理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承接和弘扬中国自古所崇尚的和为贵、和谐为美的社会理想,建设各阶层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共治的和谐社会,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二)建设和发展群众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和谐本身就是群众文化的特征之一。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传统,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中,群众无不把喜庆和谐作为首要的祈盼与目标,我们常说“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天时地利人和”等,这也在昭示着“和”的重要性,总之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和谐就是我们衡量生活是否幸福的标杆。而群众文化呢,其主要特征就是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群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进程中,人民群众共同携手建设的结果。因此,群众文化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撑。

和谐社会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传统的群众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精华。“文以载道”、“寓德于文”、“寓德于乐”、“寓德于情”是群众文化的传统。群众文化活动由于它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特征,历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宣传教化和陶冶性情效能,可以培育人的品质,塑造人的灵魂,丰富人的精神内涵,提升人的文化精神,使人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振奋的精神状态、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

群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具有普及知识作用,即帮助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扩大知识领域,提高生活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中,通过群众文化传授交流效能的发挥,可以使人们在参加群众文化活动中增长知识、经验和才智。群众文化又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的社会教育效能具有广泛、业余、灵活、方便、普及、实用、形式多样的特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群众文化通过参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素养,促进社会更加和谐。

(三)群众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氛围。

群众文化具有精神调剂作用,即调控参与者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方面产生的效能,如娱乐效能、宣泄效能、审美效能等。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广泛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为人们紧张的劳动之余在娱乐中得到积极的休息,可以为社会情绪的调节提供宣泄的手段和渠道,可以架起沟通心理的桥梁,粘和各种心理裂痕,调和各种矛盾,使人们消除隔阂,增进了解,营造融洽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萍.社会信任与群众文化互动的伦理辨析阴.湘潭大学学报[J] (哲社版),2006,2

[2]尹晓芳.群众文化建设的思考[J],2009,15

[3]马龙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结构特性[J] 贵州社会科学,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