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文化工作总结十篇

时间:2024-01-08 17:42:23

村文化工作总结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1

为了创建平安、和谐村文化站,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居民群众思想文化素质,XXXX文化站积极组织居民参加各类文艺活动,有效地改善了本村文化环境,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我村的文化层次。现对我村群众文化活动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

XXX党组织高度重视村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把文化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召开专题会议2次以上,研究部署我村的文化工作。另外,文化工作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列入财务预算,实行专项管理。

二、文体设施配套齐全

XXXX党支部按照“三有一化”建设标准,建立了XXXX活动室、图书室、配备了电教器材、乒乓球桌,供居民免费活动;添置书籍200余册,供居民免费借阅。社区还有文化厂场1个,面积为4500平方米,可以容纳5000余人,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开展体育健身和文化教育活动,为我村的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我村总体文化设施完备,文化设施发挥功能作用良好。

三、强大的文体队伍

社区积极挖掘具有群众基础的文化资源,充分发动本地青年、妇女和外来游客,积极投身文艺建设事业。XXX和XXXX工作人员多方寻找文艺骨干,通过努力,组建了广场舞蹈队伍,每天开展健康的文娱活动,极大丰富了农牧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2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xx年农村文化广播站年终工作总结

xx年我们文广站全体工作人员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的指导下,紧紧围绕“五美新街”建设,本着文化强乡、经济强乡的目标,推动三大工程建设,较好地完成乡党委、政府和市局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我站xx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文化工作方面

一、认真搞好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宣传工作

我站认真做好免费开放宣传工作。我站先后印制了免费开放宣传资料和传单,利用逢集人多优势,组织工作人员走向街头、村组,向全乡农民朋友宣传文化站免费开放具体内容和开放时间。

我站目前建有阅览室、文化信息共享室、乒乓球室、科技培训室、多功能厅、管理室等。我站免费开放具体内容有:免费提供书刊借阅、免费提供科普讲座服务、免费提供展览服务、免费观看影视播放和免费唱歌跳舞、免费提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免费提供乒乓球等体育健身服务、免费提供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校外文体活动、免费提供“民间故事”和“孝文化”等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服务。

二、加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

随着社会发展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成为上级有关领导关心的问题,结合我乡实际积极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使我乡成为留守儿童娱乐学习的重要场所。具体实施办法,确保活动能够有序展开。将上级配置及自己添购的图书和体育器材放到文化站和各村(社区),为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娱乐提供方便。并及时建立管理制度、关爱制度、图书借阅制度和体育器材使用制度,加强日常管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2天,寒暑假增加开放时间。关爱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状况及身心健康。

三、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1、今年春节文化中心统一举办迎新晚会,请了几个乡村演出队和老年秧歌队。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xx村第一届迎新晚会取得了圆满成功。

2、三八、五一、五四、六一文体活动丰富多彩。“三八”国际妇女节积极开展:“拔河”比赛,“广场舞”比赛,“猜谜语”等活动。乡妇联表彰贤内助、好婆婆、好媳妇,并在乡及相关单位举办联欢会和茶话会。

3、七一期间,文化站举办了“歌声献给党”专题文艺晚会。乡党委、政府还组织党员干部观看演出。

4、八一期间,文化站协助乡武装部举办国防知识讲座

、图片展等活动。

5、我乡认真搞好“文化下乡——走进村(社区)”和“文化下乡——走进库区移民”等系列文化活动,先后到xx村、溪口村、敬老院等单位,为他们送去了丰富多彩的文艺大餐。

6、我乡为进一步提高计划生育工作群众满意度,

xx月xx日至xx日,在全乡掀起新一轮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此次宣传活动,形式新颖,效果突出,群众热情高涨,极大地提高全乡计生工作群众满意度。

四、努力搞好文物普查和非遗申报工作

1、今年我乡已经通过了《xx古墓》等文物普查上报工作。

2、自去年以来,我站积极配合市文化馆工作,相继完成了《山歌“孝文化”》、《篾匠手工艺制作》等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3

然而尽管前路困难重重,但我村两委干部从未停止过建设的步伐。为了改善全村的基础面貌,我们一如既往地为村民谋利益,为松坑村的公共事业谋发展,从而进一步为明年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夯实基础,2012年,我村主要做好了以下几个项目:

一、完成了县级生态公墓的建设,并顺利通过验收。并按要求建造了休息亭、焚烧池、公约牌、公墓牌等基础设施,完成了公墓的全部绿化,硬化公墓的道路一条,总投资在30余万,公墓建成后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也得到了松坑村村民的一致认可。

二、建造了村老年活动室。我村始终把 “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作为推进村级教育,构建和谐农村的一项重要工作。7月份我村启动了村老年活动室建造的工程,目前该活动室马上可以投入使用了,合计花费了30余万元。这项工作得到了我村广大村民的一致认可和赞同并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3、为了达到少部分村民的居住通道的硬化。目前我们正采取一系列整治措施,在年底前基本实现村民出行都是水泥路的目标,为明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打好基础。

以上是我村2012年主要的重点项目情况,下一步我村将紧紧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方面要求,按照精品村的标准,结合本村各种资源特色,坚持以壮大集体经济、改进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为总体目标,使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1000元以上,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进一步发展,确保明年成功创建重点村,力争精品村。

具体开展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力争小流域治理的项目。

1、以松坑大桥两边为中心,以建设景观河为重点,突出松坑村小流域治理的成果,展现松坑村的亮点。

2、建造村社区服务中心,以点带面促发展,增强为民服务能力。

3、对生活污水进行无害化排污处理,建造污水处理池,使河道免受污染,净化村庄环境。

4、做好村主要干道的路灯亮化,在美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方便村民出行,做好中心村的绿化、亮化、美化,道路浇筑等工作。

5、继续发展家庭产业,一是重点指导新办家庭工业户;二是主动关心家庭工业户的发展情况;三是继续引进其他可持续发展项目进村。

以上是我们村今年的工作汇报和明年的工作思路,希望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努力达到各项目标。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4

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加快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事关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推进步伐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此,我们通过调查统计、实地走访、培训反馈等形式,就深入推进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展开专题调研,重点分析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一、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现状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

目前,全区入库(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19495人,占全区农村劳动力总人口42.5万人的4.6%。其中,①人才从业结构:在全区农村实用人才库26类从业类型的结构状况中,种植能手比例最大,占总量的29.4%;其次是复合型人才、企业经营人才、养殖能手,分别占总量的14.2%、13.5%、13.4%;肥料配方师、能工巧匠、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员最少,共计4人。②人才年龄结构:41~50岁的最多,占总量的40.6%;其次是51~60岁,占总量的28%;61岁及以上占总量的8.1%;31~40岁占总量的16%;30岁及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3%。③人才性别结构:男性占总量的77.6%,是女性的3.5倍。

 

2. 农村实用人才层次

从农村实用人才级别分析,市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3.2%;区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20.9%;镇级农村实用人才占总量的75.8%。从实用人才文化层次分析,小学文化程度或未达到小学文化程度的占总量的20.8%;初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总量的51.4%;其次是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大专文化程度,分别占总量的19.2%、6.6%;具有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总量的2%。

 

3. 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渠道

从农村实用人才成才方式统计分析,通过代际或师承成才的占总量的6%,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才的占总量的24.6%,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成才的占总量的14.7%,通过自学或其他渠道成才的占总量的69%。从实用人才技术职称统计分析,具有农民职称占总量的9.6%;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占总量的7.3%。

 

二、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实用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余杭区农村实用人才存在着老化、弱化、退化的“三化”现象。一是年龄结构老化,50岁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6%;二是文化程度弱化,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学历层次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人才总量的72%;三是性别结构不均,女性人才比例小,只占人才总量的22%;四是镇街人才数量不平衡,有的镇街人才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超过12%,有的镇街人才比例还不到3%。

 

2.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够稳定

一是技能经验不稳定。据统计,通过代际或师承、自学等其他自然成长途径成才的农村实用人才多达1.4万人,占总量的75%,高中以上学历的还不到总量的28%,大学以上的更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没有经过正规的专业技能培训,技能经验不够稳定。二是技能提升渠道受限。由于农村实用人才人员分散、种类繁多,培训课程的设置一时难以达到所有实用人才的需要,专门培训多停留在对种养等专业的培训上,使农村实用人才在涉及产业发展前景问题上站不高、看不远。三是涉足产业不稳定。受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技能水平、产业发展前景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他们在所处领域不能有较持久的发展,如某农村实用人才在养殖业打拼了几年,见形势不佳或技术更新不够,便选择放弃或转行,因而其就业和涉足产业都具有不稳定性。

 

3. 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体制有待改进

一是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积极性不高。技术职称资格评定体系等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表彰、奖励也没有形成制度,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更不够完善,缺乏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资金、荣誉等激励措施,致使农村实用人才主动纳管的极少,主动参与科技创新、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和创办经济实体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农村实用人才作用的发挥待开发。农村实用人才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难以整合农村实用人才发挥的平台。同时,部分实用人才小农意识重,不愿把自己的“绝活”外传,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方面积极性不高,没有有效发挥示范作用,真正起作用的实用人才还只是少数,人才发挥作用不够普遍。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管理经费不足,镇、村两级均没有单列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经费,使很多调查和培养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科技经费不足,农村实用人才申报科技试验项目、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的经费难度很大,阻碍了农村实用人才的发展和作用的发挥。培训经费不足,目前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人均经费仅15.4元,这部分经费要办好高质量、高科技、高水准的培训班,如履薄冰,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1. 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重心。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把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与其他人才工作同规划、同部署、同待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出台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的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形成和健全区、镇(街)、村三级网络管理模式,由区委组织部门牵头,区直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镇(街)党委(党工委)、村级党组织具体抓落实,做好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日常管理和服务。

 

二要转变人才观念,形成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氛围。不仅要重视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怀有传统技术、祖传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带头更新观念,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和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培养选拔农村实用人才,创设使农村实用人才安心扎根农村、奋发进取的“以人为本”的成才环境,促进他们更好地发挥技术专长,卓有成效地服务农村、建设农村。

三要落实工作责任,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有序管理。农村实用人才工作面广量大、专业性强,各有关部门要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制度化,明确工作职责,实行部门责任制,成立工作小组,启动农村实用人才选育方案,对所属农村实用人才有较为深入的调查和了解,主动组织、服务和培养,逐步形成具有余杭特色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服务、考核评估体系和“党委领导、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5

寅中村处在新寅阳的东部位置,全村总耕地面积3793亩,总户数1358户,党总支共有党员117人,辖区29个村民组,村城4.8平方公里。无论从经济还是文化上来说,都对寅阳镇的未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至1996年,寅中村被列为江苏省农业现代化试点村之一,先后荣获了被江苏省评为“江苏省农业生态村”、“民营经济增量十强村(居)项目农业建设优胜村”、“小康示范三等奖”一系列荣誉称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不断入驻。近三年来,在寅中村镇区范围内发生了三起村民围堵企业施工的事件,影响和负面效应较大。从事件中也折射出村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缺乏。为全面打造法治型基层党组织,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法治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寅中村党总支坚持以打造特色党建项目为抓手,牢固树立“党建+法治”的理念,按照“强党建、促法治”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党建+法治”新模式,推动党建工作与法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切实发挥党建工作“催化剂”、“助推器”作用,着力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富阳路法治文化园建设。

强“基础”,党建引领打造法治阵地。一是党建引领,落实工作机制。通过加强村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扎实开展“三会一课”,使支部在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党员干部培训,做到带头学法用法,规范依法履职。周密制定工作计划和职责分工,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做到工作运行机制保障到位。二是整合资源,搭建法治阵地。把不同建制、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党建资源凝聚调动起来,创新多维度、全覆盖的工作体系,统一推进。村党总支加紧建设 “法治文化园”,完善法律宣传栏,矛盾纠纷调解室、法治讲堂、法律书屋等场馆设施,做好法治阵地硬件建设。法治文化园选址已经完成,设计样稿已经确定,下一步将进行招投标,抓紧建设。

练“内功”,积极营造特色法治氛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民生”需求导向,明确“七五”普法、调解为先的原则,增强人民群众在法治建设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依托寅中村村法治文化园,以“党建+法治”为主题,把法治与党建有机结合,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和法治精神,让村民不知不觉吸收到法律知识,从而提高村民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今年以来,村党总支创新方式,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网格微信群、掌上寅中公众号等普法新载体,根据“六结合”(即与依法治理相结合、与创文相结合、与矛盾纠纷调解相结合、与网络化管理相结合、与远教大课堂相结合、与结对律师事务所相结合)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创新。

紧紧结合中华传统美德、村规民约、法治教育、民主自治、移风易俗、扫黑除恶、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在法治宣传栏、墙绘、宣传灯杆旗,充实村史、反邪教等内容,浓郁党建、法治的氛围。特别是主题党日活动中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法律政策宣讲、法律咨询等活动,形成法治创建、法治大讲堂、百姓名嘴宣讲会等为支撑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系,让法律常识入户、入脑、入心,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民主法治氛围。

重“实效”, 红色引擎推动基层治理。寅中村党总支将继续推进红色引擎工程,以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为抓手,强化责任落实、思想引领、以上率下、典型带动,统筹抓好全面从严治党各项工作。坚持党建引领法治,做到党建和法治工作结合文章,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职责,在法治教育、法律援助、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推进法治工作,展示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推动基层治理新篇章。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6

近年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特别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相对应的农民文化生活却提高缓慢。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农民每年用于订阅书刊、看戏看电影的支出几乎为零,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城市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基层文化资源严重匮乏,活动形式单一枯燥,缺乏创新。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二元体制,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方式,使城市文化日益强化,乡村文化相对衰落,由此也形成了城乡“二元文化结构”。大部分乡村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的限制,普遍存在图书陈旧、无钱订阅报刊等问题。同时,干部专业素质偏低和思想观念陈旧,活动手段过于简单,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仍然以唱歌、跳舞、扭秧歌、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受众则以老年群众为主,所以许多富有时代气息,为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农村文化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及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也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些年来,虽然文化事业经费总量有所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并没有随着财力增长而增长。

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原因

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城乡二元结构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城乡发展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所折射出的一个侧面。在城乡分治的体制下,乡镇以上的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事实上是围绕城市来运转的,谈发展、讲改革、定政策有意无意地都是以城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文化发展大背景相适应,乡镇这个基层政权尽管身在乡村,但其使命是为城市服务。

乡镇政府在职能定位上也有所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

此外,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没有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有些文化专于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专业知识已趋于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

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路

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造血”功能。只有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增加,农村文化建设才有长足发展的保障。应该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以经济强镇为突破口,壮大乡镇经济,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 经营理念

一、何谓企业文化

什么是企业文化?目前学术界对企业文化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从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研究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科学,是企业的“灵魂立法”,对外是一面旗帜,对内是一种向心力。它的出现,标志着企业管理从物质的、制度的层次向更深的文化层次发展,随着市场的逐步规范和竞争的深化,竞争的方式、内容也表现为企业文化竞争。

二、农村信用社之企业文化

农村信用社是集体合作金融企业,本文就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粗浅的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农村信用社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企业价值观、经营理念和发展目标,企业精神、行业风气、服务规范、企业形象以及金融法制、制度文化和传播文化、金融文艺等很多方面。农村信用社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和升华,也是新时期战略调整的理性选择,农村信用社独立运作以来,创造了许多值得好好总结的文化理念、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如以人为本、以农为本、以社为家、诚信合作等方面。这些都是对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的有力实践和探索。对全员的思想和行为起到了很大的导向,凝聚、整合和培育作用,是农村信用社的灵魂工程、民心工程、动力工程和智力工程。

三、农村信用社如何走好企业文化之路

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规律,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因此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具体的说,分为远期和近期目标。

远期目标是建设“四个一流”的,具有“中国农信人”特质的长效型现代化农村合作金融企业文化。

近期目标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认真总结、提炼、创造出农村信用社核心价值观,将先进的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创优服务、转换机制、改进作风等有机结合起来,下大力气夯实基础,增添亮色、整章建制、规范行为、重塑社魂,进一步提升经营和管理层次,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提高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村信用社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工作实际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1.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规范员工行为、工作作风有机结合。树新农信形象,创新农信精神文化。促进金融职业道德教育与企业精神教育的有机结合,并进一步创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围。采取统一培训与岗位练兵、业务技术比赛相结合,培养大批熟练掌握现代金融知识及相关产业经济理论和精通计算机操作及网络管理系统的专门人才。并将服务用语、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岗位职责等一系列行为规范汇编成《员工手册》作为广大信合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广大信合员工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文体活动,并抓好人生观教育、敬业爱岗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化无形为有形,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2.将企业文化建设与业务经营结合起来。提速发展新业务,创新农村信用社物质文化。搞好市场定位:坚持以农为本、为农服务、与农共舞、与农共赢。呈现出“农信塔台、农民唱戏”共同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的新气象。

3.将企业文化建设与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提增品牌效应,创新农村信用社信贷文化,并以“敬业、诚实、守信、创新、效益”作为信贷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

4.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创优服务结合起来。提升服务层次,转变服务观念,创新农村信用社行为文化。

服务是一切创新的手段、方式及其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服务是一切创造利润和财富的手段,客户是效益生长的源泉,员工是创造效益和财富的主体。作为农村信用社的领导实践“三个第一”服务思想,就要强调“态度第一、关系第一、团队第一”。态度决定一切,它决定立场、方向和成功。关系是市场经济的神经,理顺关系,建立长效发展机制是领导组织要求;团队是主干,带好团队是领导天职,要重视天时地利人和,发扬农信人“诚信、团队、牺牲、创新和奉献”精神。

作为员工,要坚持“学习第一、执行第一、创造第一、”不学习,就不能贯彻和执行,不执行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创造就没有发展前途,就不能实现最佳效益的这三者的辩证关系。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8

撰写人:___________

期:___________

2021年城乡文明结对共建帮扶总结

___年,根据县委、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我局与镇村结对帮扶以来,始终如一地重视这项工作,全体干部职工也抱着极大的热情参与这项工作。由于领导重视,计划周密,措施实在,帮扶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为解决该村农民的实际困难,维护和促进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促进了我局的作风建设,密切了党群关系。现将今年来我局与镇村结对帮扶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完善措施帮扶解困、促进再就业工作是工会实践___重要思想的切入点,是化解___的平衡点,是工会___履行职能、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

因此,今年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全县帮扶及再就业经验交流会议精神,按照县总工会和县委的要求,积极开展了工作。我局工会把此项工作当作全年的中心工作来抓,明确了指导思想。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我局工会___认真负责,自觉将帮扶解困工作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典型引路,内容丰富活动伊始,我局帮扶活动在帮扶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了丰富性和多样化,我们通过及时总结经验,典型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使帮扶解困工作趋向深入发展。

概括有以下几方面:

1、精神帮扶。重在帮助职工转变观念,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建设___核心价值观主题街。高标准建设主题街,要集中体现___核心价值观、两学一做、乡村文明行动、四德工程、___宣传教育、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移风易俗、节俭养德、城乡环卫一体化、孝文化、法治文化、志愿服务、村风、乡愁和乡贤文化、乡村记忆、家风家训等有关内容。同时___力量广泛开展文明家庭、村、文明城市创建宣传工作,营造浓厚文明创建氛围。

2、物质和资金帮扶。___我局工作人员进村整治环境、美化村居,为该村配备环卫设施一套,消除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环境状况。村内环境综合整治、沿街房屋粉刷墙漆、新建文化长廊一条街、硬化路面等,共投入帮扶资金贰万元。

___开展为儿童读绘本、关爱孤寡老人、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活动。我局购买了图画书,依靠农家书屋等场所,由我局志愿者为儿童讲解绘本,并保留图片或影像资料报县文明办。做好关爱孤寡老人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走访慰问、拉家常、照料生活等形式为他们送去关爱。对各村贫困户进行精准对接,动员我局志愿者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各类扶贫活动,确保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9

今年4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铁环率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调研组莅临盘锦,到大洼县王家乡华侨村就归侨侨眷基本生活、生产和村容村貌等情况进行了调研。

杜铁环一行在华侨村详细了解了华侨村的基本情况,百姓生产生活状况,华侨、侨眷情况及村里经济发展等情况。

华侨村的前身是王家乡东方红村,始建于1962年,当时全村只有几十户人家,100多口人,1964―1966年间朝鲜华侨归国后,由国家统一安排到东方红村居住,并开始生产生活。2004年,报请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后,正式更名为王家乡华侨村。这是辽宁省唯一以“华侨”命名的村。

目前,华侨村下辖东方红、十八间、东电三个自然屯,全村总户数323户,总人口1145人。旅朝归侨侨眷共计143户,403人。近几年华侨村广大干部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和辛勤劳动,大力发展淡水养殖业、畜禽养殖业、埝埂经济,突出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在各级侨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村容村貌也逐步得到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完善。归侨、侨眷的开创精神,为华侨村生活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2006年,人均收入达到5700元。

听取情况汇报后,杜铁环代表调研组对华侨村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保障事业等给予肯定,对发展前景提出建议和要求,并了解华侨村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予以协调解决。

杜铁环指出,华侨村发展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归侨、侨眷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优势,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群众生活有所改善,在全国华侨中发展状况名列前茅。华侨村要通过自立、自强、自我创新,促进生产发展、经济繁荣。村级组织领导班子要有明确的发展思路,组织带领归侨、侨眷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他强调,各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华侨村建设,为华侨村村容村貌改善和人民生产、生活提高提供保障。

继杜铁环到华侨村调研之后,盘锦市委、市政府为了落实好调研会议精神,4月3日,市委书记陈海波带领市直19个部门负责人深入华侨村,就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把华侨村确定为陈海波的新农村建设联系点。陈海波在调研时强调,要继续贯彻落实“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陈海波结合华侨村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就全村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发展现代农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村容村貌整治、土地调整、提高村民素质、丰富文化生活及华侨村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要求市直各有关部门要尽全力帮助谋划,给予大力支持。

6月20日,陈海波带着市直19个单位的负责人,再次深入华侨村进行调研,认真视察了华侨村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进展情况,详细听取了华侨村村委会和市直19个责任单位负责人有关华侨村新农村建设进展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对县委、乡党委、村党支部下一步如何加强华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特别要求市直19个相关单位,要动真情、办实事,完成承诺任务,把包扶工作落到实处。陈海波要求当前要加快华侨村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力做好结构调整,挖掘农民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要发展好农村社会事业,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陈海波先后两次深入华侨村调研,帮助实施了8项工程,工程总投资612.7万元。秸秆气化工程、修建二号路工程、村屯环境整治工程(院墙、U型排水槽、改厕工程、亮化工程、绿化美化工程)、文化广场建设工程、文化中心建设工程、稻田养蟹工程、华侨村历史沿革挖掘工程、畜牧小区建设工程。其中二号路工程、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稻田养蟹工程、华侨村历史沿革挖掘工程已经结束。秸秆气化工程、文化中心建设工程、村屯环境整治工程正在施工或进行后期工作。畜牧小区建设工程正在筹划之中。

县委、县政府对王家乡华侨村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指标进行了分解,做到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明确,完成时限明确。

由于市县两级领导高度重视华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市、县相关部门动真情、办实事,乡村两级班子工作积极主动,目标责任明确,截止到目前华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已取得明显成果。尤其是近两年,市侨办积极对上协调,使华侨村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2007年争取资金100万元用于华侨村的新农村建设,使华侨村新农村建设进程顺利推进。

华侨村新农村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完成的工程有4项,总投资259万元。

一是稻田养蟹工程。由市农委牵头,为养殖户每亩补偿70元,目前全村已落实养蟹面积2000亩,预计年底可创产值240万元。

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由市农委牵头,对东方红、十八间两个自然屯主街进行绿化、美化、亮化。绿化、美化工作已经完成,栽植金丝垂柳2100株,水蜡球2000株,栽植各类花卉4万株。同时在两个自然屯实施了亮化工程,安装路灯81盏。

三是修建华侨村2号路工程。由市交通局牵头,全长2.2公里,全部工作已在6月底完工,投入资金65万元。村屯道路硬化工程,总长度9公里,总投资72万元。

四是文化广场建设工程。由市体育局牵头,在华侨村修建一处高标准、高质量的村级文化广场。工程于5月5日动工,5月31日完工,投入资金38万元。

完成建设相关的工程有7项,总投资16.7万元。

一是完成了华侨村历史沿革挖掘工作。为了深入挖掘华侨村历史沿革,建立健全村级档案,王家乡成立了研究华侨村历史沿革工作小组,对华侨村的发展沿革、历史背景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证。召开了归侨、侨眷座谈会,详细了解归侨侨眷归国历史背景、组织发展状况、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等。市县档案局对华侨村的档案进行了仔细的挖掘整理,各种材料全部归卷。目前档案整理工作结束,经过对30多户华侨的走访和对现存资料的查阅,已清理出1967年以来的会计凭证534本、帐簿413本,文书档案12卷,散页资料1036份,财务档案102卷,实物124件,已全部归档。

二是市文化局为华侨村赠送2000册图书,赠送一套价值5万元的音响设备。

三是市侨务办、市科技局赠科技图书各1000册。

四是市劳动局帮助华侨村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信息站,赠送了电脑及办公桌、卷柜等办公用品。

五是市委组织部为华侨村安装了投影设备,帮助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完善了村级组织制度建设。

六是村里安装了宽带、有线电视服务设施和通讯覆盖设施。

七是建立了村级邮政服务点,实现村民办理国际国内邮政业务不出村。

在建工程有6项,总投资337万元。

一是秸杆气化工程。由市农委牵头,计划投资150万元,建设秸秆气化站一座。其资金来源,一是向上争取资金,二是市场化运作。工程选址工作已结束,目前正在进行动工前的“三通一平”准备工作。

二是修建居民院墙工程。由市农委牵头,以改造东方红、十八间两个自然屯的两条主街为主,总长度为2100延长米,投入资金46万元。主体工程已于6月末完工,现进行后期收尾工作。

三是修建U型排水沟工程。由市农委牵头,以东方红、十八间两个自然屯的主街排水沟为主,总长度为2100米,投入资金23万元。工程于6月底完工,现进行后期收尾工作。

四是文化中心建设工程。计划改建扩建一座高标准、实用性强的多功能综合楼,含村委会、文化活动中心、卫生所于一体。市文化局、市财政局各拨款10万元用于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目前已经开工。华侨村卫生所建设由市卫生局牵头,工程计划10月31日前结束。工程总投资80万元。

五是实施居民改厕工程。由市卫生局牵头,对华侨村主街上的120个厕所进行改造,全部安装水冲式便池,目前正在加紧施工,计划9月31日前完工。

六是修建华侨村东大门工程。由市民政局牵头,在十八间与305国道交接处、华曙路制作明显的华侨村标志牌和跨道宣传牌,同时订制华侨村居民门牌。

其他在建项目:一是打造有机稻品牌。由市农委牵头,注册“华侨村”牌有机大米。该项工作将于10月上旬(水稻收割结束后)完成认证工作。二是加大劳务输出力度。由市侨办、市劳动局、市侨联牵头,增加华侨村劳务人员输出数量,2007年计划出国(境)打工人员20人,现已出境打工8人。

村文化工作总结篇10

一、村基本情况

中新村位于周铁镇最南端。东濒太湖,南接新庄街道茭渎村,西靠横塘河,北接洋溪村,湖滨公路贯穿全村。全村总面积7.3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338.8公顷。由北准渎、溪南、洋溪坝、新渎、中准渎、马家圩六个自然村,50个村民小组,1532户,4938人组成。其中低保户15户,五保户18人,孤儿1个。全村共有6个党支部,党员178名。

二、村两委基本情况

1、村两委班子基本健全。现有村总支委员7人,村委会委员5人。蒋法中,村党总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也强、钟磊,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李军峰、周杏南、吴君、施夕群,支委委员兼村委委员。

2、村两委人员结构组成。

村两委班子共7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凭6人,初中文凭1人;40周岁以下1人,40~50周岁3人,50周岁以上3人。

3、村两委工作运转情况

村两委班子运作顺畅,责任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意识比较强,在平时工作中能做到相互配合、班子凝聚力强。村书记兼主任驾驭全局,善于调动和激发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其他班子成员能摆正角色位置,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村两委积极执行村党支部会议、村委会会议、村党员大会及村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做到每次会议有记录、有痕迹,村级议事决策程序规范、民主。

三、村两委工作总结

五年来,我村两委干部积极工作,努力完成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1、加强社会综合治理,本村社会和谐稳定。五年来,我村始终贯彻上级传达的精神,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密切联系群众,摸排不稳定因素,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调解、治保、信访队伍作用。五年来,未发生群体性上访事件、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治安事件,本村社会治安得到明显改善,社会和谐稳定。

2、积极推进我村实事工程建设。

(一)五年来,共新浇筑水泥道路15000多米,黑色化沥青道路1500米,完善了村庄道路建设。

(二)完善村庄亮化工程,各自然村共新增路灯300盏,基本做到主要道路全覆盖。

(三)修建村民休闲广场3个,提升了村民文化娱乐生活。

(四)农业设施方面,新修建田间排水沟渠2000米,防洪灌溉泵站2座。

(五)推进农村生活纳管工程,我村农村生活污水纳管率达到98%。

3、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整治,提升我村环境卫生面貌。

我村不遗余力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以创建为抓手,认真落实好各项管理措施,为切实改善我村“脏、乱、差”的现象,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五年来,先后完成了改水、改厕、污水纳管、农桥改造、垃圾收集、河道长效保洁、休闲广场、水利设施、村道硬化及绿化等村庄环境建设。并新增垃圾桶500多只,与本村十六个保洁员签订了环境责任书,制定环境长效保洁制度,对本村六个自然村进行了明确的分工要求,落实责任,做到生产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切实提升了村庄环境面貌。

四、村两委存在的问题

1、党建方面

一些两委班子成员,党建工作被动应付,工作质量不高。对党建工作缺乏荣誉感,能力素质偏弱。对党务知识缺乏系统培训和基本了解,把不住规律,抓不住要点,党务理论学习不深入。

2、村委日常工作方面

部分村委干部工作主动性不强,疲于日常应付。习惯于上级安排什么就干什么,一拨一转、不拨不转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年龄学历局限,思想观念不够解放,摆脱不了陈旧观念的束缚,习惯墨守成规,满足已有的成绩,在主动寻求自我突破、自我超越方面做得不够,缺乏“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