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践十篇

时间:2023-03-31 22:13:11

课程设计实践

课程设计实践篇1

(一)组织项目当项目类型选定后,按照工作过程来组织项目。以小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前提下,可再按从简到难、简杂交替、模块化、“项目+伴随项目”几种形式组织。以大项目为主导的课程,则完全依据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来组织,也可设置伴随项目作为练习巩固。例如,静态网站项目可以划分为域名设计与注册、设计制作设计稿、制作演示版、模板制作、页面制作、网站测试与、网站推广7个任务阶段,并设置一个同等难度的伴随项目用于巩固知识与技能。(二)设定项目目标通过设定项目与知识技能目标二维表,如表1所示,明确学习者完成项目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项目覆盖课程教学标准中的关键知识与技能点,否则,就要重新设计项目。小项目和大项目的伴随项目设计参照主体项目进行,以促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熟练应用。(三)分配项目时间分配项目时间是为项目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过程制订时间计划,项目时间进度要符合学习者知识能力水平实际情况,时间过分仓促会导致学习者没有必要的时间完成,而过于拖拉则会消磨学习者的积极性。制定时要先根据课程总课时确定各任务(小项目)的持续时间,在学习活动之间要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再制订排课计划。(四)制定项目人员分组项目实施的人员分组形式主要有个人项目和小组项目。个人项目由个人独立完成,不会产生任务推委和包办,学习者能对项目实施过程建立完整的体验,对训练个人职业能力与素质效果较好,但个人项目可能会独占实践设备,教师管控项目的工作量较大。小组项目根据班级规模和学生能力差异以小组形式完成。采用小组项目可以减轻实践设备负担和学生工作压力,使学生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职业能力与素质,小组形式可行性较好。(五)配置项目资源对项目实施中所需的实践设备及情境进行规划,明确需要实践设备的类型、数量和使用时间,耗料需求,技术条件以及项目费用需求等资源情况,制作资源配置计划,为教学经费的申报和实训场所准备提供依据。(六)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标准项目评价包含项目成果评价、项目过程评价和职业素质评价三个方面。项目成果评价对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项目成果评价方式包含小组内的自评、小组间的互评和教师评价。评价可以采用计分卡的形式。项目过程评价对项目实施整个过程做出评价,其目的是帮助学习者发现并反思完成过程中的缺陷和不足。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对项目完成的各个关键步骤和环节的完成质量进行评价,采用评分表法;(2)对项目参与者完成项目过程中的态度表现和发展状况做出评价,可采用小组内自我评价和小组内的所有成员共同讨论的方式。职业素质评价从五个方面进行:(1)职业道德素质;(2)职业心理素质;(3)职业能力素质,包括学习能力、人际关系运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和执行力;(4)沟通能力,即与小组其他成员交流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协调合作的能力和自我批评的能力等;(5)职业形象,包括个人礼仪、交往礼仪和职业礼仪。[3](七)编制项目教学规划设计书项目教学规划设计书用于对整个项目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主要内容有:制订项目教学目标,包括最终目标和阶段目标;确定项目内容,明确各阶段需要完成的项目活动;确定项目教学的时间分配;制作项目/任务活动的知识技能对应表,确定核心知识与核心技能;制定项目教学的分组形式;制定项目实施资源配置计划;制定项目教学的评价标准。

二、网络课程系统评估与选择

当项目规划设计完成后,即可进入网络课程系统选择阶段。网络课程系统由网站管理和课程管理两大核心功能模块构成,详细功能如表2所示。[4]评价网络课程系统的关键指标项是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支持能力与水平。从教学性和技术性指标来评估网络教学系统时,教学性指标包括交互性、共享性、可评价性、个性化、协作性和开放性原则。技术性指标包括系统可用性、易用性、安全性、强容灾性、可兼容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5]四、项目化网络课程建设与应用项目化网络课程建设应基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以项目规划设计书为依据,以网络课程平台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资源建设和学习活动管理为两个基本点。[6](一)建立项目化课程由网站管理员和任课教师添加课程和用户。添加课程主要是设定课程名称、分类、课程编号、课程简介、项目组织形式、课程访问控制、课程门户界面定制。添加用户主要是用户注册与选课分工设定、分配用户角色、用户分组等。(二)添加项目和学习资源根据项目规划设计书,依照项目间逻辑关系添加项目或任务,指定项目及任务名称,配置用户手册、参考资源、产品标准和项目经验等项目资源,可以是多媒体文档、网页、资源地址等,分配资源权限,构建项目实施的互动交流平台,设定有效时间和考核评价要求。然后,以项目为中心配置项目资源。(三)项目项目任务的方式有:(1)口头,即直接面对学习者口头指派项目任务;(2)电子邮件,指通过给选课的学习者发送电子邮件指派项目任务。(3)公告论坛,指通过网络课程网站公告论坛指派项目任务。(四)学习者分组与分工指导教师根据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对小组的人数、组合方式作出要求。项目教学中采用小组的组织形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组成小组,高低搭配。可以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解决初级问题,然后,遗留下来的问题就能够趋同且具有典型性,而这些典型问题就是教师要重点讲解的问题。此外,采用小组的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培养适应未来真实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能力。小组内部采用任命小组长制,由小组长统一进行计划安排,明确小组中的每个人在项目活动中具体承担什么任务,在小组的组织结构中担任什么角色。小组长可采用轮换式,即每一次项目(任务)都由不同的小组长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提高小组内部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在每次的项目活动中,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张计划表,内容包括:小组的总体活动规划,每项任务的负责人以及时间安排,各项任务之间的关系等。教师遵循取长补短原则和发挥优势原则,审核小组分组名单及任务分工,分配相应的权限。(五)教师项目指导与咨询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团队依据项目进度计划实施,以确保最终交付。项目指导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时间管理、人员变更管理、资源变更管理、文档管理和沟通管理。[7]时间管理通过日历事件及甘特图进行项目监控。人员变更管理通过课程平台的用户模块来完成。资源变更管理和文档管理可通过文件管理模块来开发,实现项目进度报告、新增资源上传、资源下载等,以确保为项目小组项目任务实施提供及时的资源支持。沟通管理通过给项目添加论坛(Forum)实现论坛功能,或者基于用户信息发送电子邮件,也可以建立QQ群和讨论组,实现项目沟通渠道建设与管理,从而营造积极高效、宽松和谐的项目任务氛围。(六)提交项目成果及评审项目进入收尾阶段,项目导师督促项目组建立项目文档,总结项目经验和教训,按时间表和交付文档清单提交项目文档和项目成果到网络课程平台,再组织人员对项目成果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方能解散该项目组。`

三、结语

课程设计实践篇2

论文关键词:jsp设计,完整案例,实践能力

 

1引言

jsp设计,该课程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掌握jsp设计的理论知识,并能够扩展jsp最新的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jsp进行网站设计,并熟悉其相应的设计方法与技巧,培养并加强学生对该课程理解与综合设计能力。一个好的案例能够融汇贯穿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与难点,使学生巩固前期课程的知识,如java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关系数据库理论等;并加深与理解该课程的知识。

如何设计好一个完整的案例?如何确定案例的内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目前实践教学不足之处

jsp设计,该课程具有实践性强、难度相对较大、与当今IT业发展联系紧密等特点,该课程以培养适合IT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如下现象:

1、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与学术观点的介绍与讲解,往往忽视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实践能力,忽视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学生往往面对实际问题不知所措。

2、老师主导,学生被迫接受。在课堂中,老师往往是主导,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忽视了教学期间的分析与思考,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

3、一般案例教学缺乏对实际问题分析的讲解龙源期刊。面对实际问题,如何用某种语言形式来描述?一般案例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解的过程,教师只是说明该怎么做?而没有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对学生授之“鱼”,而没有授之以“渔”。

针对目前《jsp设计》课程存在的缺点,本文试图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及推广等方面进行案例解析教学,以解决现有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

3案例选择原则

针对《jsp设计》课程基础知识点多、课程难度大等特点,如何设置案例?通过引入什么样的实际案例,才能激发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成为学生的“协同者”。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案例的选择进行阐述。

(1) 案例要具有全面性

在案例选择时,案例要尽可能的覆盖整个《jsp设计》的各个知识点,要尽可能的要覆盖该课程的重点与难点。这样学生才会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应该可能的覆盖整个课程的知识点与重点,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 具有实用价值

案例的选择并不是任意的,凭空想象的,它需要一定的实用价值,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一些实际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案例设计完成后,学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使得学生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案例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践能力,案例应该选择恰当,不难也不容易。大概有85%的学生能够通过努力完成该课题,余下的15%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应该可以完成。案例比较难,不利于课堂教学,学生可能会产生逃避心理。案例太容易,则没有达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学生也失去兴趣。

(4) 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案例的解析教学目的是为了融会贯通《jsp设计》的各个知识点,以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为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于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紧扣实践,以案例解析教学方法作为手段,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增强学生实际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

改变以往单纯的案例教学模式,强调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把握实际问题中的各个要素,理清其中的关联,快捷地以计算机作为手段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一个完整的案例设计与实现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针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沉着面对实际问题,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迅速地进入角色。

(5) 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案例设计与实现,少不了其他课程的互助,案例的分析,需要《软件工程》和《关系数据库》等课程的知识;案例的实现,需要《java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等课程的知识。一个完整的案例设计与实现不光需要本课程的学习,同时需要熟练掌握其他课程,一个好的案例应该能够达到巩固其他课程学习,加深本课程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系统地掌握

计算机核心课程。

4实践的组织模式

完整的案例确定之后,就应该按照大纲要求进行设计与实现实践能力,以往学生是孤身奋战,上机实现单个离散的知识点,这种模式,只是适合设计与实现单个、离散的知识点,对于这些单个知识点,学生没有系统地认识;而一个完整的案例则往往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生所能完成的。在组织学生实现案例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分组原则

分组时,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计算机水平进行小范围内分组,一般3-4人一组,每一组分配一名动手能力强,学习好的学生,由他负责该组的案例设计、实现并监督管理龙源期刊。

(2)小组交流

在分析阶段,小组成员应相互交流,各抒己见,对完整的案例进行分析,确定需求,制定设计方案,应用《软件工程》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确定数据库逻辑设计方案。

在实现阶段,小组成员应该分别完成各自的设计任务,然后汇总,完成程序的编译与调试等,最后打包并完成实验报告。

每次交流设计,小组成员都应该全体参加,并用规范化文本进行记录。

(3)小组合作

在设计过程中,小组成员应该具有团体合作精神,一起互助完成案例。完整案例的设计与实现不是光靠一人完成,离不开小组每个成员,应该在小组全体成员的精诚合作之下完成,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

(4)经验交流

小组成员交流其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如编译问题、设计技巧等。小组之间也应该交流其设计经验与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考核方式

完整的案例的设计与实现,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分为:小组考核、教师考核,其中小组考核占据40%,教师考核占据60%。

小组考核:主要是让学生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我,评价自我在设计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占据其50%;小组长公正地评价各个组员在设计过程中的表现和贡献,占据其50%。

教师考核:主要从实验报告,程序设计的质量和学生的设计态度来打分,分别占据60%,20%和20%

6总结

本文通过选择完整的案例,以学生为主导,老师为辅,融会贯通《jsp设计》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加强经验交流与团体合作精神;强化与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横向与纵向交叉渗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在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以及素质拓展项目等高效协调的课程体系之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其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因此,本课题对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与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海莲,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5, 增刊, 88-89

[2]吴丽华,建构主义与计算机教育理论的新发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本).1999,(4).

[3]石志国,《jsp应用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6

[4]梁文新,ajax+jsp网站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课程设计实践篇3

关键词:课程改革;工作过程;高职;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环境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挖掘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并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协调整个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地位与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重要性

1.1符合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

伴随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课程设计也应该朝向更加科学、合理的角度发展,以素质为基础、以职业为向导的高职课程设计也是素质教育下的要求。高职课程设计应该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入发掘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学习的需求,探寻学生在高职课程学习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瓶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提高学生专业学科素养最重要的一步,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不仅仅能够促使学生更灵活地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学习过程,从而逐渐实现课程改革环境下高职课程教育的具体要求[1]。

1.2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传统高职课程教育模式下,教师和学生都更加注重成绩的表现,也都偏信成绩好能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已经改变,企业和用人单位更加看重人才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种要求下,传统高职专业教学中一味地对某一题目进行反复练习甚至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落后,教师只有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出发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生只有学会将知识灵活运用于生产实际中,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才有意义[1]。

2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的策略

2.1以职业能力要求为核心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应该重点突出职业技能和岗位特点,从而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定位、就业方向、岗位要求等具备更清晰准确的认识。为此,教师应该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的要求和标准来制定相关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使得高职课程设计与企业和单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人才素养、知识基础和专业能力相符合。在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从应用经验、工作策略角度向学生们渗透专业理论知识,将重点放在“怎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的解决上。

2.2以工作任务为基本参照点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设计可以应用工作任务来代替学习任务,通过对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的分析构建出工作任务具体的实施策略,然后再将工作任务转换为课程化的学习任务。在高职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重视对每个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的精细化管理,将基本的教育目标作为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完成的核心,在这个过程中以工作作为基本参照点来完成,比如典型的零件、产品、服务、生产过程和设备应用等[2]。

课程设计实践篇4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重点课程;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0-4911-02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in Key Course of Java Programm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UANG Xiao-han1, ZHAO Jun-zhuo2, LI Xian-jun1

(1. Computer Science Department, 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2. Library,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21, China)

Abstract: "Java Programming" is one of the key courses established in Shijiazhuang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ical College in 2007. Through practi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is course in recent years, the course has been achieving good results in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means of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staff, and has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lassic course.

Key words: java programming; key course; the construction of course; the reform of teaching

从2003年恢复招生,我院有5个专业开设了《Java程序设计》课程,2006年该课程成为学院的公共选修课。《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技术(高级编程技术方向)专业和软件技术(软件测试方向)专业的主干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建立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及使用Java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编程的能力[1]。对于高级编程方向专业的学生来说,《Java程序设计》的学习也为他们进行后续《Java Web开发技术》等课程的学习提供了保证。2007年作为我院重点课程进行建设以来,经过积极地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该课程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为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 重点课程建设的意义

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课程建设团队准确把握Java在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了解企业对Java编程人才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软件技术各方向专业,尤其是高级编程方向专业的专业建设。通过《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将会带动其他软件开发类课程的课程建设,为其他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将《Java程序设计》作为重点课程建设,对于推进我院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2]、培养高级应用型软件开发技术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 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课程组借鉴了国内外各院校开设《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经验,参考了社会培训机构(如新东方、达内等)的Java基础课程,并结合企业应用Java技术的实际情况,最终确立了我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Java开发准备、Java语言语法基础、面向对象、数组、常用类库、I/O流、多线程[3]9个教学单元。其中,面向对象与常用类库为教学重点,面向对象、多线程为教学难点。基于以上9个教学单元,课程组设计了8个典型任务,包括:算术运算游戏、24点游戏、拼句子、验证码生成、博客最近访问者列表、生肖年份对应、数字时钟、文件树,以实现通过任务来组织教学。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改革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4]。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组注意吸收国内外文化教育的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

3.1 实施启发式教学

为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解决问题。例如,在代码编写举例时,教师不是简单地给出程序清单,而是从分析问题入手,带领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继而给出算法,最后编写出完整的程序。而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采用与学生一起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在启发下思考,在思考中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结合

完全依赖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教学满足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的要求,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必然趋势。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步步地演示、讲解程序的编写、编译、执行过程,生动形象地将程序的编写、编译、执行过程展示给学生,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解决了算法、程序执行和调试跟踪步骤演示的难题,增强了教学效果。

3.3 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思维,通过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讲授基本原理、重点难点。需要反复练习、扩大知识面和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部分,教师则布置适量练习、习题和辅导教材阅读要求等,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在课后进行。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和课程组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根据自己的时间、进度进行自主学习。

3.4 任务驱动、做学合一

课程组针对《Java程序设计》的各个教学单元,都设计了相应的任务,基本上按照五个步骤来完成单元教学:

①展示已完成的任务的功能及运行效果,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明确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②讲解或讨论实现这一任务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想。其中,必须讲到实现这一任务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讲解这些知识、技能的运用时,通常以本单元要完成的任务为案例,在操作时教师可能只完成其中的一小部分。

③让学生自己动手模仿,实际操作,实现本单元所应完成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课外答疑)给予指导。

④解决完单元问题,教师再进行归纳,把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有些属于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而任务中又没有用到的,教师再根据“够用”原则加以延伸和拓展。

⑤完成相关任务后,给学生提出其他类似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完成,以此锻炼他们解决同类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完面向对象单元后,又向学生提出单机版象棋游戏开发任务。05级高级编程专业有三人组成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完成了该游戏,并在学院第四届中驿-天骄杯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4 教学资源的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能够为课程教学水平及质量的全面提高、为教与学的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课程组于2008年编写了校内教材《Java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验指导》,用于教师授课及学生学习的指导;为积极实行考教分离,课程组建立了课程的试题库,目前正在完善课程的在线考试系统;课程组制作的《Java程序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获得了2007年学院“教学课件比赛”三等奖、2008年学院“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二等奖、河北省第十二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高等教育组三等奖;课程组教师带领高级编程方向专业的学生利用Java技术设计开发了Java课程学习网站,主要包括:在线学习、在线测试、教学论坛等;课程组教师还从各种途径搜集教辅资料,包括Java教学视频、电子参考书、练习题等,为学生课余学习、扩大知识面提供了帮助。

5 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与实施者,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的主导作用,直接关系到课程质量和人才培养[5]。为保障长期稳定的课程质量,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通过以老带新、实施集体备课、互相观摩听课,帮助教师成长;通过参加专业认证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通过进修学习,提高教师的学位层次;通过校企合作、参加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能力。目前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为主要骨干、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课程建设队伍,其中本科学位教师占14%、硕士学位教师占86%,高级职称教师占57%、中级职称教师占43%。

6 结束语

《Java程序设计》重点课程建设切实促进了该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经过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成功,于2009年成为学院的精品课程。而教学改革是永无止境的,我们希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不断地取得新的成果并付诸于实践,培养出合格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软件开发人才[6]。

参考文献:

[1] 陈红军,耿永军,闫洪亮.《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信息系统工程,2010(1):128-130.

[2] 范明霞,袁颂东.化学反应工程重点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9,36(2):111-112.

[3] 张孝祥.Java就业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285.

[4] 林国立,刘伟.向课程建设要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3(17):29-30.

课程设计实践篇5

关键词:课程内容建设;课程体系的完善;网络平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自IBM公司宣布Java成为其程序开发的主导语言开始,Java语言作为一种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为了满足企业对于高效、实用代码开发的需求,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Java语言中,这进一步促进了Java语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与Java语言体系的膨胀性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高校在Java语言内容讲授方面呈现出缓慢发展的趋势,这进一步拉大了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如何弱化甚至解决这个鸿沟,已经成为Java语言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该问题,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Java程序设计课程组提出了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总体思路是:以课程内容的建设为主线,追踪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对课程内容进行动态的调整;按照企业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局部调整;完善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对知识的掌握;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促进学生巩固知识。建设目标是:培养掌握Java基本内容,具有一定程序开发基础,基本适合企业需求的学生。本文将根据总体思路和建设目标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对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和未来构想进行阐述。

1课程内容的建设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是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建设主要包括内容的动态更新和内容的局部调整。由于Java语言的开源特性,在SUN公司被收购之前Java语言的更新来自于几个方面:SUN公司完成的内容更新、一些研究组织完成的内容更新,甚至所有从事Java开发的工作者完成的内容更新等。这使得Java语言从诞生之日起其内容就急剧膨胀。早期的内容侧重于通用程序的开发,而今天的内容开始针对不同的具体用途的应用程序开发,以适应应用程序开发周期缩短的需要。针对指数性增长的Java语言内容,如何采集信息,如何整理信息,如何选择信息,以及向学生讲授哪些信息等成为内容更新的重要研究内容。

1.1Java语言内容的采集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造就了一个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可以搜集Java语言的最新材料,例如在SUN公司被收购前登陆其主页可以取得JDK(Java开发工具包)的最新版本,可以下载一些测试程序,可以取得一些最新研究成果的电子文档等。通过对一些知名数据库的搜索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著名的搜索引擎,如Google、Baidu等输入特定的关键字也可以搜索Java语言内容的电子材料。此外,通过最新出版的书籍可以了解Java语言的发展动态,以取得Java语言的最新内容。目前,课题组对Java语言内容进行采集的主要途径就是网络和书籍。

1.2Java语言内容的整理

从Java语言内容采集阶段取得的信息是庞大而且种类繁多的。若逐一整理、归类,则势必浪费大量的时间。毕竟课题组教师的人数和时间是有限的。课题组提出了全局整理和局部归类的方法。所谓全局整理就是构造一个服务器组,按照Java语言内容的来源存放所下载的内容,例如从SUN公司主页下载的内容就存放到SUN的目录下,并且可以通过建立子文件夹进行内容管理。所谓局部整理就是根据目前的需要,建立主题文件夹,该文件夹包含主题相关内容,后期的内容选择和归纳针对该文件夹进行。

1.3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

大学本科教育以讲授基础内容为主,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辅。遵循着这样的一种思路,在对Java语言内容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开课前的半学期遍历拟更新主体的文件夹。内容的选择需要考虑到内容的基础性、前沿性、先进性和完整性,使学生不仅仅了解该内容,而且能够使用所学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

1.4Java语言内容的讲授

在进行Java语言内容的选择后,围绕着已经积累的内容和所选择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局部调整,然后完善相应的教学材料,例如讲义、教案等。在开课学期,把研究的内容讲授给学生。

完成Java语言内容的动态更新仅仅是一个开始,为了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还需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毕竟学生毕业后需要到企业中去。目前,获取企业需求的方式主要包括:通过与企业中使用Java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程序员沟通、通过登陆企业需求网站了解企业对Java语言的需求等方式。根据所取得的企业需求、学校对学生的要求、Java语言发展的未来趋势等通过Java语言内容动态更新阶段取得的内容进行局部调整。

2课程体系的完善

课程内容建设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核心。然而,如何建立课程团队,以更有效地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如何把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同时取得较好的效果等也是Java程序设计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的鸿沟起到重要的作用。下面阐述课程团队建设、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

2.1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早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概念,针对一门课程而言,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这种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合理的。然而,就Java课程而言,正如这种语言所倡导的开放源码一样,需要的是相关学科的不同思路的引入。从这个角度上讲,要求课程团队中的教师应该是教同一门课的观念有些陈旧,甚至可以说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就Java程序设计课程而言,研究组以教Java课程的教师为主,还包含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软件测试,以及数据库等方面的教师。这种组成结构从外观上看是拼凑,然而通过课程团队内的沟通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问题:(1)从面向过程编程到面向对象编程的过渡问题;(2)如何从应用的角度,如数据库开发、网络应用程序开发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Java语言;(3)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软件的测试问题;(4)探索不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异同,便于学生学习其他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

2.2 “教学-自学-提问-上机-总结”的教学模式

课堂的时间是宝贵的,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向学生讲授Java语言的基础知识。在内容的讲授中采用强调“知识涵盖和重点突出”的方式,不仅仅使学生了解Java语言,而且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在第二个阶段,给学生留出自学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中通常存在着一些现象,如有些同学对本次课所讲的重点内容没有完全掌握;有些同学即使掌握了,在下次课也没有印象。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在第三个阶段,在下次课进行提问,以了解学生对上次课重点的掌握程度,以及给不自觉的学生起到督促作用。有些学生宁肯教师站在讲台上从头到尾地“喋喋不休”,也决不愿意自己看十分钟的书,或动手做几道题,这个阶段的存在可以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第四个阶段,充分利用上机时间使学生深入地掌握Java语言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第五个阶段,安排时间对Java语言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中国有句古话,学而时习之,不易乐乎。Java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正是遵循着这样一种思想,并且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课题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后,发现收效是比较显著的。

2.3 “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合适与否需要通过教学效果来确定,从Java程序设计课程开设至今,研究组已经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课上理论教学+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课上部分实例演示+上机实践教学”方式、“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等。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确定了“互动+欣赏”的教学方式。通过互动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种互动遵循着“课上理论和实例结合+上机实践教学”方式,通过鲜活的实例使学生能够参与思考,以变被动为主动。针对Java程序设计而言,一个鲜活的实例胜过长篇大论。此外,通过欣赏方式增强学生学好这门课的信心。课程组在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后,发现效果是较为显著的。

3网络平台建设

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对本校的课程搭建了网络平台,例如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数据库网络平台、数据结构网络平台等。这些网络平台的搭建增加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在课后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巩固所学内容,并对相应课程有更深入的掌握。经过了这些年的发展和完善,可以不夸张地说,网络平台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信息交流的窗口,更是“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在进行了几年的建设后,沈阳工业大学软件学院的Java程序设计网络平台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不仅包含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材料,而且可以允许学生上传作业、通过留言板完成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等。然而,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用于弱化甚至解决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手段,尚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教学引导、教学内容扩充、案例扩充、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资源站点推波等方面。

3.1教学引导

对于刚开始学习Java程序设计的学生而言,网络平台向他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新奇的,一些具有较好自学能力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更多的知识,而另外的一些学生可能因为早期的学习陋习不能从网络平台获益或者获益很少。因此,教学引导应成为网络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其内容包括:针对具有不同Java基础的学生,应该遵循的学习路线;学习内容的连续性;所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间的联系等。

3.2教学内容扩充

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内容的局部删减。然而,删减的内容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出现,以便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自学,或者与教师进行私下沟通以扩充知识。此外,提供与每堂课相关的大量电子材料,以便使学生不仅仅掌握基础知识,而且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3.3案例扩充

在课堂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手段,然而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可以对每堂课的内容添加一些相应的辅助案例。通过逐步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从熟悉Java、掌握Java,到热爱Java。

3.4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式的丰富

目前,在教师与学生间交流方面,网络平台主要采用的是在线答疑、E-mail沟通以及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等。在线答疑的缺陷是教师不可能24小时在线,E-mail沟通的缺陷是缺乏实时性,而在线作业的提交和审批的缺陷是交互性差、周期长。实际上,今天网络提供给了我们很多的交流方式,如BBS、视频聊天等。这些方式经常被用于用户间的沟通,一些学校也在尝试着把它们应用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这些方式的采用不仅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间交流,而且通过学生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解决早期方法的缺陷。

3.5资源站点推波

随着越来越多的从事Java编程、或者热爱Java编程的人的加入,与Java语言相关的资源站点与日俱增。如何使学生更多地了解Java语言,向他们介绍一些经典的资源站点就成为一种迫切的需求。

总之,Java程序设计从课程内容的选择到课程内容的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有很多需要丰富、发展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随着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给Java程序设计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获取Java语言内容、如何把这些内容教授给学生,甚至如何推动Java语言的发展,已经成为Java程序设计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将直接影响企业需求和高校教学内容间鸿沟的弱化甚至解决。

参考文献:

[1] 张刚,薛海龙.《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9.

[2] 张刚,牛连强.大学教育应以人为本[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7.

[3] 佐藤正夫.教学论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5] 张刚,牛连强,等.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J].沈阳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8.

课程设计实践篇6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课程设计实践篇7

过程控制是一门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工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控制的综合性学科,学生通过学习过程控制这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从而理解系统设计要求和规范。理论设计和工程实践是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主要要求,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加以工程实践,这样才能深化学生对于系统设计的理解,从而自主进行系统设计。但是现实中由于过程控制教学实验平台成本很高,大部分高校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中往往只采用实例教学的演示方式,学生只能看到到例程的试验结果,往往只有一些实验数据,过于静态化,学生会感到非常枯燥,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融入不到系统设计的氛围当中,没有任何的参与感,这样就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因此,通过引入组态软件并把其应用于过程控制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中,为学生模拟一个系统设计的开放平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使得学生可以自主的选择背景,设计各式各样的系统。学生设计完系统,通过老师的指导,逐渐完成对系统不足之处的修改,这样的实践过程,充分锻炼了学生自主进行系统设计的实践能力,深化了学生对于过程控制理论知识的理解。组态软件,又可称之为“组态式监控软件”,是一种模拟系统设计的专业软件。学生通过组态软件可以轻松搭建构造自己所需要的软件功能,从而替代了传统应用计算机语言编写软件程序实现软件功能的方法。因此,降低了组态软件的使用门槛,学生可以轻松上手操作组态软件。学生根据各自的需求,使用组态软件,运用类似拼图的方法来搭建系统,并最终模拟出系统的运行流程。

2组态软件的优点及其应用步骤

组态软件是一种模拟系统设计的专用软件,它与过程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模拟平台上构建系统。组态软件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延续性和可扩充性。当用户需求发生改变时,由于组态软件采取模块化的组合方式来搭建系统,所以用户只需小范围修改或替换指定模块,其他部分不做改动即可满足需求。第二,易学易用性是组态软件的又一个特点,学生基本不需要计算机语言基础,甚至不需要编程技术,就可以进行系统设计。通过类似拼图的方式就能够实现学生要求的软件功能。第三,通用性。组态软件几乎涵盖了工业过程系统设计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设计各式各样的系统,并且系统都可以进行动画效果、数据处理等功能的展示,而不受行业的限制。

3组态软件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中的应用

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通过组态软件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中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自主根据选择的背景来设计系统,最终达到系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真正实现每个学生自主进行系统设计。在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完全自主的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设计完成后,通过与老师的交流以及老师的指导,逐步完善所设计的系统。通过这个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使学生把所学的过程控制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系统设计当中,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因此,把组态软件应用到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这一方法是具有创新性的教学实践方法。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实践中,学生根据不同背景需求所设计出:双冲量均匀控制系统、加料控制监控系统、船闸系统、水箱控制系统、锅炉温度控制系统等。通过使用组态软件,学生很容易理解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流程,加深了学生对于系统设计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自主设计系统的能力,从而显著提高了实践效果。在过程控制课程设计中使用组态软件,增加了学生进行系统设计的参与感,增强了学生与指导老师的互动,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类似拼图式的搭建构造系统,降低了系统设计的难度,与此同时增加了学生进行系统设计的趣味性,从而让学生对于自主进行系统设计充满兴趣,最终提高学生自主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

4总结

课程设计实践篇8

[关键词]C语言程序设计 改革 实践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足以C语言为平台,使学生全面了解程序设计的总体思路、程序没计的基本算法、C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使用C语言进行构化程序没计的方法,并具有一定的程序设计和程序调试的能力,为今后使用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容易出错,同时该课程又是学生首先接触的第一门程序没计课程,所以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都感到困难和吃力.并不同程度产生畏惧心理。

在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更谈不上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们C语言课程教学组通过对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出了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并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上机实践和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了实时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及各位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内容抽象、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度低。相比第一学期已经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基础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而言,第二学期开设的程序设计课程是一种截然不同的全新的课程,出现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名词和新方法。上机时好不容易敲上了一个程序,一运行就会出现一堆错误。62.4%的学生看不懂错误提示,84.76%的同学不会使用单步跟踪、Watch窗口等基本调试工具,22.3%的同学竟然根本不知道这些调试工具。于是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举步维艰,学习的热情急速降温。

(2)实用性不强。近80%的同学认为C语言的语法知识学了一大堆,但不知道学这些语法有什么用,和自己的专业知识有什么联系。因此,多年积累下来,对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普遍看法是:这是一门无用的公共课,混混过去就算了。于是,很多同学上课不听讲、下课不预习、不复习,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

(3)进度过于缓慢。C语言程序设计每周4学时,其中,2学时多媒体教室的课堂教学,2学时计算中心机房的上机实践。计算中心机房为多个班级公用,且无屏幕转播设施,因此教师的教学仅限于2学时的课堂教学。课时太少,加上学生兴趣度低,往往一学期下来指针刚讲了基本概念就结束了。有些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二级c语言考试而努力学习的同学也因为指针内容学习太少而难以过关。

针对上述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效果差的原因,我中心C语言课程组的各位教师认真研读了“研究式学习”、“CDIO教学模式”、“计算思维”等理论及各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方式,借鉴了哈工大全国精品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先进教学经验,并结合各位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制定了C语言程序设汁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方案。该教学体系改革方案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机实践和考核评价体系五个方面展开。

二、编写优质配套教材,实施教材改革

我们按照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编写了《研究式学习——C语言程序设计》教材,目前正在进行面向“计算思维”的新版教材的编写。该系列教材具备以下特点:

(1) 编写理念科学性强

整套教材的编写以“研究式学习”理念为指导,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追求协商的、尊重个性的、以人为本的“体验式学习”。在2006年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新增了一条指标:“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所以研究性学习是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体现,是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也是精品课程的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要在学习的各个阶段提出适当的研究问题,以便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能亲临体验地进行研究学习的平台,问题的提出贯穿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作业、综合性作业以及评价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自2004年开始就致力于打造C语言程序设计精品课程,所有的教学和改革都围绕该指导思想进行。2007年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主体的“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语言”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由教材主编主持申报到了省级质量工程教改项目“Inquiry Learning体系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运用”研究。这一系列的改革和研究都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最终目的而制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与学生座谈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完善我们的教学,使我们的教材和教学模式能与时俱进,保持很好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2) 内容组织创新性强

本教材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给出相关知识—举一反三”的研究式学习方式来组织“C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在注重语言知识培养的同时,更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内容组织方式新颖,符合认识规律,富有启发性,便于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本教材每章都通过4个步骤来完成学习:

第1步,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第2步,通过问题的解决、相关知识点的跟进,使学生能逐步提升程序设计的能力,掌握C语言的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第3步,用一定数量的编程实例使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用具有趣味性的综合应用编程实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步,对每部分的知识进行小结,以便学生进一步巩固应掌握的知识。

每章后面都有“综合应用”部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有明确的认识,并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升。

三、采取多样性方法,实施教学方法的改革

(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大多数学生反映C语言概念众多,许多知识点抽象且难以理解,学生不能将理论和实际应用结合起米,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巨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c语言程宁没计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程序“任务”驱动下,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一系列程序“任务”,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一点带面的效果。例如,在讲授C语言循环语句的教学时,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格式、作用和使用方法,而是将这一知识点设计为“计算1+2+3+……+1 00=?”这一具体的任务。首先,教师通过提出“任务”让学生把握教学内容,同学们会想象怎么完成这个任务,头脑里对前而的所学内容进行回顾,但前面学过的知识没法完成这种任务。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使用循环语句等具体操作方法,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通过实践发现“任务驱动”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缩短了学习周期。

(2) 项目教学法

很多学生在学完C语言程序没汁课程后,其结果是听得懂、却编不出程序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初期.主要是进行单项的编程练习,重在掌握C语言的基本数据类型、语句与程序结构等。在进入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和文件内容教学时,开始综合实训项日的编程设计,每一个实训项日都呵以用前一个实训项目为基础。通过一个项目的层层递进,引入课程内容,使得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螺旋式地上升,效果很好,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成为“主体”,教师则扮演“主导”角色。该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受学生好评。

(3)比较教学法

C语言中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而且内容前后联系紧密,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比的方式对相关的概念或类似的程序代码进行比较,进而明确差异,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方便学生理解,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C语言中的指针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一部分涉及的概念较多,如指向变量的指针、指向数组的指针、指向字符串的指针、指向函数的指针等。这些概念很容易混淆,但是将这些概念对比起来讲解,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这些概念的共性都是指针,那么它们不同的地方在哪呢?关键在于指针变量的指向不同,指针所指向变量的数据类型决定了指针变量的用法。通过这样的讲解,概念的定义就很容易理解,概念的用法也就可以统一了。再如,数据的排序问题有多种算法,典型的有冒泡排序、选择排序、插入排序等,求解方程的根的算法也有多种,有迭代法、牛顿迭代法、二分法和弦截法等。这些算法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讲清楚了算法的联系和区别,也就解决了整个问题。

(4)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的启发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学习printf()和scanf()函数时,通过比较式启发方法讲解两函数的功能、格式、使用特性等方面的异同,通过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两函数的特征。在学习选择排序算法时,使用模拟式启发方法,让l0个学生随机坐在相邻的l0个位子上,然后现场模拟排序过程;在学习数据交换算法时,使用比喻式和问题式启发方法,将两个变量比喻成两个瓶子,将里面存放的数据比喻成醋和酱油,然后提问:如果将两个瓶子中的醋和酱油交换一下,应如何操作。

(5)“鱼渔兼授式”教学方法。C语言只是一种表述工具,如果只有扎实的语法知识,没有程序设计思想,根本就不可能写出程序;而如果有程序设计思想,但语法知识不扎实,势必在程序的编写、运行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而“鱼渔兼授式”教学方法可以在基础语法知识和程序设计方法之问找到一个平衡点,使之相辅相成。例如,在讲解数据类型时着重讲解为什么数据要分不同的数据类型,需要从哪几个角度学习不同数据类型的特性;讲解具体算法时着重讲解遇到类似问题时应从哪些角度分析问题,用什么方法进行程序设计从而解决问题;在课前精心设计一些错误,尤其是逻辑错误,然后讲解遇到错误可以采用什么手段去剖析、定位错误。

四、建立立体化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手段的改革

我们从2006年就开始了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设,我们建立了精品课程网站,实现了“在线教育”,现在我们课程的课件、课堂教学录像、软件、二级等考及相关阅读等教学资源都放在了网络上,作业也通过网络来实现布置、提交和批阅。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教学邮箱和课程论坛进行交流,任课教师可以自己定制调查问卷,随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需求,还可以随时进行在线测试,课程考试已经完全实现了网络无纸化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课后自主学习、自测学习、互相学习或下载资料、上交作业,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出包含验证型、引导型、扩充型和设计型等多种类型的实验,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有目的、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通过综合设计,为学生自己构建、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机会,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课程网站上作业及报告的提交率达到98%以上,问卷调查的访问量达到了85%以上,优秀设计作业的访问率达到90%以上,其他资料的访问率也高于60%。由此可见,立体化教学体系很好的实现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开放式教学。

五、上机环节的改革与实践

上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本科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让其具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语言》课程,以往的实践教学内容和题目以验证型和设计型为主。验证型的题目只要求学生按照书本上的指示,输入程序,填写结果即可,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觉得无趣,毫无创意;设计型的题目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实践教学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改革措施:

(1)改革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将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改为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彼此渗透、有机结合、同步发展的教学模式,确立了实践教学在《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地位。

(2)设计多种类型的实验题目:针对学生存在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个性有差异等问题,设计出包含验证型、引导型、扩充型和设计型共四种类型的实验,题目尽可能做到覆盖知识点,切合实际、生动有趣。通过完成不同类型的实验,有目的、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

(3)在实践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课的实验任务由规定实验内容和自主实验内容两部分组成。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实验任务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设计一些实验任务,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加以完成和实现。通过自主学习和自主设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索精神,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4) 启发引导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本课程要求学生以小组(3~5人)为单位进行综合性程序设计,设计题目主要由学生自己按综合设计要求来确定,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小组长,负责协调程序的开发、与教师和组员的联系、提交总的设计报告和完整的源程序等工作。在综合设计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是核心。学习小组的组建,综合设计题目的选择或确定,各组员任务的分配与协调,任务完成后的总结与成绩的自评等,主要是按学生的意愿来进行。教师只负责宏观指导和一些条件支持。当学生的选题不符合要求或系统功能设计不合理时,教师会立即指出,并帮助他们修改和完善;当学生调不通程序或程序中有错误时,教师会向他们介绍调试方法和查错方法,教会他们调试程序。对学习好、能力强的优秀学生,教师会注重开扩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引导他们去获取新知识、去探索新问题,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他们能完成高水平的综合设计。通过综合设计,可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自己构建、发展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创造机会,使学生具备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程序设计与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

六、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

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成绩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分数,各2个学分,两项成绩都合格即可获得该课程的4个学分。其中:

理论课综合成绩(百分制)=平时(百分制)*(50%)+末考(百分制)*50%;

上机实践综合成绩(百分制)=平时(百分制)*(60%)+综合设计(百分制)*40%;

理论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末考成绩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上课考勤、作业提交、阶段性实验报告组成,占总成绩的50%;末考指的是期末闭卷无纸化考试,末考侧重于基础知识测试,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题型包括: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和编程题,判断题题型重点考察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择题和填空题重点考察学生对程序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编程题则重点考察学生编写程序的能力。

无纸化考试采用的是我们中心自己研发的考试系统,但该系统存在一点缺陷,就是编程题需要人工阅卷。因此,我们于2012年开设了一个试点班,本着提高学生编程能力的目的出发,从平时的教学和最后的考试都试用了哈工大研发的《C语言编程题自动评分系统》。该系统允许学生借助于 C编译系统调试程序,学生将自己编写并调试过的程序由客户端提交给服务器端后,服务器端立即根据学生程序的结构和语义进行评分,并将评分返回给客户端,使学生在提交程序之后立即看到自己的分数。

上机实践成绩则由平时成绩和综合设计成绩构成。其中:平时成绩由上机考勤、在线单元测试组成,占总成绩的60%;课程最后提交的综合设计则占到了40%。

该考核评价体系涉及到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避免了一张考卷定乾坤带来的弊病。

该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显现出了其科学性,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的负担太重。一个学生一学期一般要提交12份报告,每位教师一般带两个班,每个班约88位同学,这样每位教师一个学期只报告一项就要批阅约2000份,工作量太大。现在正在努力寻求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法。

七、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以上改革措施能够有效解决我校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此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符合学生专业特点,能够满足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教学方法行之有效,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教学实践方法与措施切实可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当然,该模式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继续努力去改进和完善。

项目来源:云南省高校质量工程教改项目“Inquiry learning体系在程序设计中的运用”(云教高[2010]96号)。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

[2]谢延红.C语言程序设计公共课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10(12).

[3]马新.《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33).

课程设计实践篇9

关键词 远程教育;教学设计;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1)36-0110-03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Practice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for Online Education//Liu Xiulin, Zhang Haibo, Li Rui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ssue about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relative weakness of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E-learning education, some recommenda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to strengthen it in this paper. Furthermore, the practice of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survey has been briefly described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E-learning education also has been pointed out.

Key words E-learning education; instructional design; experimental teaching

Author’s address Distance Education Colleg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China 730000

自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以来,我国的网络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应用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因此,网络教育已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但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到今天,也存在一些问题。据各网络教育学院的自检报告分析,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不容乐观。这主要是因为网络教育在实践教学上还比较薄弱。针对这种情况,优化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的课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的发展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息息相关。而现代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几种倾向:过分强调共性,忽视个性;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环节;重视知识传播,忽视能力培养。

以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为例,当前学院网络课件模板主要分为课程简介、课程导学、课程学习、课程练习、课外学习和课程资源6个部分,每个模块下又有相关的拓展知识。具体架构如图1所示。

1)栏目清晰,导航明确。简介、导学、学习、练习与资源,这些关键词给了学生明确的提示,方便学生查找到需要的学习内容。

2)资料全面,内容丰富。课程简介向学生介绍该课程的概况及师资和教材情况;课程导学向学生介绍课程的知识结构,重难点及学习方法等;课程学习是最重要的部分,该部分主要是视频课堂与章节文本内容;课程练习提供大量的试题供学生自测;课外学习与课程资源提供大量的拓展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这种课件架构存在的问题是实验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课件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增进实验知识的认知没有促进作用。

1)网络课程的设计单调,没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前,网络课件通常是传统教学中文字教案的转移,即从黑板上转移到电脑屏幕上。单调的课件并不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并提高其动手能力。

2)客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购买大量昂贵的实验器材,这对于网络学院及学习中心又不具有现实可能性。

3)主讲教师对实验或实践环节的重要性上认识不够。通常,在需要主讲教师提供的文字脚本中,教师会略过实验或实践环节。这也说明对于实验教学的认识不足。因此,需要重视实验教学,并加强对于相关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应提倡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使得教学情境化。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利于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另一方面,良好的学习情境还有利于将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唤起探究和发现的心向,从而更主动地学习。在远程教学中,通过人性化的交互教学设计,借助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情境、感受情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总之,运用良好的情境沟通及合理的组织实施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加网上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实施中,要根据具体学科及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特点进行实验环节的教学设计。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于2010年新开设土木工程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本身实践性很强,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测量、工程制图和概预算等相关技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这些技能需要不断地实践与强化。而当前网络课件主要是以学生远程学习网络课件为主,课件中缺少实验或实践的教学内容,因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可能就只限于理论层面上。笔者认为有必要丰富课件的讲授内容,进行土木工程专业实验环节教学内容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工程测量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它是研究工程建设中测量方法和理论的一门学科,要求学生掌握测绘仪器的操作技能及测量的基本知识,具备进行民用建筑物定位、放线和高程传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在常规的网络教学中,学生单靠听讲课件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如何测量仍然不甚了解。基于这种情况,与主讲教师共同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实验环节进行改革。

2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思路

1)在实验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和安排方面强调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符合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优化实验内容,使其具备可操作性、实用性和针对性。要与主讲教师一起精心选择实验项目,确保所提供的实验内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强化学生的理论应用,突出对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

3)实验形式多样,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在所有的信息传递形式中,文字是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而视频因为有声音、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其给学生呈现的信息量较大,是广大学生喜欢的学习材料呈现形式。因此,要充分利用文字、视频、Flas及图片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来进行实验教学。

4)实验课件要具有艺术性。在课件制作中,运用多种技术手段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更美观,更具有欣赏性。

3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实施

3.1 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

实用性与针对性强是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工程测量课程主要研究工程建设中的测量方法和理论,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测绘仪器的能力以及进行测量的技能。在与该课程的主讲教师商议后,精心设计一组实验,主要内容为工程测量中水准仪的使用及测回法水平角的观测。

3.2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目标

教学设计要达到的目标是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达到了解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目的。初步确定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水准仪的部件组合、操作要点及校正方法,明确其操作程序,了解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操作步骤,具备独立实施实验的能力。

3.3 实验环节教学设计的实施

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后的实验环节包括实验大纲、实验操作步骤、案例分析、实验录像、实验动画及实验图片等6个方面。

首先,撰写出实验大纲与实验步骤。实验大纲是检查和考核实验教学的主要依据,对本课程实验教学应达到的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等做出明确规定。

其次,在野外对教师与学生进行实验教学的具体过程实时录像,对水准仪的使用及普通水准测量、测回法观测水平角这两个实验项目进行详细的录制,跟踪拍摄教师与学生上实验课的全过程。后期运用非线性编辑系统对录像进行编辑,加进特效与文字解说,形成一部实验短片。这样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测量环境。

在实验大纲与实验录像的基础上,动画人员对实验进行实验动画的制作,实现对实验原理的动画化,既丰富了教学形式,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个设计打破原来传统的教学思路,以服务学生为中心,集文字、图片、动画、录像等多种形式于一体,以直观形象、生动逼真的立体化信息形式再现实验过程,丰富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与内容,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上述实验部分的学习,学生对于水准仪如何使用及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学习也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3.4 实验环节的效果评价

对于实验效果的评价是整个网络课程实验部分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对实验课程教学效果的检测可从3个方面来进行:1)要求学生在毕业时提交一份实习实践报告;2)在期末考试时,实验的内容在考试题目中会有所体现;3)在论坛中要求有一定数量的关于实验内容的发贴。考核是有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对于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

4 加强实验环节的构想

在开设的所有课程中,会计学、护理学、金融学、土木工程、法学、计算机等专业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应根据各学科课程的特点,在制作该学科的课程时注意加强实验环节的教学。

1)加大实验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如土木工程专业可以考虑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学分设置为1:1,以引起学生及教师对于实验课程的重视。

2)引进相关虚拟实验软件或实验课程,如可引进工商管理和会计学专业的相关实训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加快人才的培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加强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如3DMAX、Flash等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制作优质实验课件做好人才储备。

4)加强虚拟实验系统的开发,设计仿真实验及网络虚拟实验室,搭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实验平台。

5)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的实验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虚拟演播系统进行实验课件的制作。虚拟演播系统具有强大的课件制作功能,应充分利用好虚拟演播系统的各种特技,制作出一批有特色的实验课件。借此以优质的教育资源打造专业品牌,提高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在同行业中的办学竞争能力。后期会加大力度建设法学专业的模拟法庭课程,作为一门单独的实践课程进行教学。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无法达到100%的教学效果,只是实践演示或虚拟实验,真实环境下的实践仍然不可缺少。在可能的条件下,仍需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真实实践环境,如可在个别学习中心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在“真实”与“虚拟”两种实践情境的共同作用下,相信会有更好的教学与学习效果,以达成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

5 结束语

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网络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还会对实验环节的设计、实施与考核等方面进行不懈的探索,努力制作出优质的课件,为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汪诗林,吴泉源.开展虚拟实验系统的研究和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2):33-35.

[2]贾皓丽,宋端智,冯雪君.网络虚拟实验室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1):46-48.

[3]彭洋.基于ISO9000的财经类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45-148.

[4]庞妮,林茂松,杜润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0):74-77.

课程设计实践篇10

关 键 词:包装设计 精品课程 实践 特色

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具体再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示范性建设中的重点专业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的核心课程“包装设计”课程,于2002年开始进行课程改革,2002年成为部级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商业美术设计中的主干课程建设,2004年被评为学院精品课程,2005年获得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课程,2007年被教育部评为部级精品课程。实践证明,加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教学团队、课程体系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制定明确的课程目标

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载体,课程要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这对培养装潢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是具有影响力和示范性的课程。因此,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应充分体现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色,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以高素质技能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面对装潢艺术设计(商业美术设计)职业岗位群,该课程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实践知识则强调专业技能,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包装设计专业知识基础上,通过技能训练,进行包装设计实际项目,提高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创意设计实践能力,具备对商品包装设计中进行包装容器、结构、材料、印刷加工等设计制作的能力。

二、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内容是精品课程建设最重要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又要知识结构合理,注意高职包装设计的科学性。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教学的构建就是立足于能力的培养,从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培养该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优化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表现为:一是理论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将原“包装设计概述”“包装容器设计”“包装结构设计”重组成为包装设计基础课程,对涉及到包装容器、结构、原理、材料和印刷工艺等较为分散的知识进行整合优化,使该课程包含了包装设计的工艺制作全过程的知识。二是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市场商品包装开发实际相联系,与企业生产的发展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在包装结构设计课程中,整合包装容器结构的内容,把较难的容器计算等方面知识适当放到实训中,增加了市场常用的纸质包装结构设计的教学内容,瞄准地方特色商品包装项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项目课程的授课。让同学们进行实际包装设计与制作,增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体验。三是加大纸质包装设计的实践教学的内容,安排学生动手制作纸盒造型训练课程,感受体验纸质包装设计结构等方面知识与技能,然后让学生到超市货架上去分析对比,反复修改调整。通过校内外指导老师评定后,让学生到制作公司按实际尺寸制作出来。要坚持有目标地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并与包装行业的职业资格技能相结合,形成较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比如,2005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黎镜昭、石建峰等同学设计的《古韵——普洱茶系列包装》作品,获得2007年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铜奖,还获得首届全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设计作品银奖。在课程设计上,应及时把包装设计最新理念和设计制作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理解包装设计原则、市场动态和消费者的需求。

三、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建设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融合,体现两个“学”,五个“用”的方法。两个“学”指的是学习内容适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五个“用”指的是学生学了以后“会用、够用、管用、能用、好用”,逐步完善学习和实训一体化。除此,还应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多媒体投影设备以及计算机、制作机、打样机、装裱机、压型机和包装实物作品为一体的教学设施,还建有包装设计陈列室。根据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建立了校外包装设计实训基地,以创意设计、制作出片、制版打样等一整套的工艺流程设备,让学生掌握包装设计的专业技能。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逐步开发了包装设计网络教学资源,使精品课程的教材、电子教案、课件、学习指导、试卷、视频录像、网上答题等教育资源网络一体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学生自己学习,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较大平台。同时,也为包装行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建立了一个资源共享的学习平台。

四、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构造双师教学团队

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主讲教师队伍的结构,按照教育部的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要求,我们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以国家示范性建设中重点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依托,采用了“三个坚持”的具体措施。

1.坚持引进和学院培养相结合的专业教师建设方针,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有较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双师型”教师安排到精品课程主讲教师团队中来。《包装设计》精品课程是由中国优秀包装设计师、高级平面艺术设计师、高级商业美术设计师和学术水平、教学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组成,结合校企合作的原则,配备了公司设计总监、辅导教师、技师等,构建成一支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合理,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师梯队。教师团队成员思想活跃,在全国级、省级立项获得教改课题3项,发表高质量教改教研论文十多篇。指导学生的设计作品在全国、省市级获得金、银、铜奖和优秀奖160项。

2.坚持实施教师团队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

学院制定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条例》,并设精品课程专门建设经费,其中一项是规定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鼓励专业教师攻读硕士及在职研究生学习,参加国内外专业高级培训班,提升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每年安排教师下企业生产一线或专业实训基地参加设计创意项目的实践、职业培训或技术服务,合理安排中青教师培养计划,不断适应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

3.坚持实行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度

学院相继出台了《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导师管理法》和《导师任职条件》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采取由老教师指导青年教师组织教学文件或相互听课、评课的办法,并组织青年参加课程改革工作和精品课程建设。带动青年老师申报科研课题,有计划选派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参加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带领青年教师下企业一起开发品牌设计项目,促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设计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地培养了精品课程主讲教师的梯队形,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的连续性。

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其建设的过程中,强调了高水平的定位,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先进性、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示范性的标准。紧紧围绕社会需要和行业需求,明确艺术设计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要求,进行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一系列地改革,有效地实现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设计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在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加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证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不断完善的建设过程,促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最终提升了艺术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

五、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强化实训环节

从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角度分析,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中,实训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都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注重实训与实习,搞好生产性实习,并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在学院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广东包装技术协会设计委设计中心、广州沸点设计公司、番禺日报印务中心、广州番禺新龙包装印刷有限公司、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等10多家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建立包装设计实训室、包装材料实训室、包装印刷实训室等实训基地。逐步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保障了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正常实训教学运转,提高了示范性重点专业建设中的教学质量。一是重视实训,强化产学研的结合,安排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技能训练后,就到校外实训基地,在车间工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讲解与示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技术工人交流,主讲教师到现场配合指导,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到包装印刷各个生产环节学习,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开发地方特色包装。创意设计地方特色包装,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实践教学的重点。比如,2007届商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到香港艺宝制品有限公司,进行茶叶包装的开发设计。在实习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土特产品包装进行创意设计,学生在参加实践项目中,感受到了包装设计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实践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的考核与考查,认真抓好每一项实训课程的环节,及时对校内外实训成绩进行评定。美术设计专业2班实习一组同学设计的《番禺三宝》《普洱茶》《六安瓜片》《太平猴魁》等作品,参加了第四届中国国际茶叶包装设计大赛。三是加强生产性实训考核,安排学生到香港艺宝制品公司实习,直接参加公司的包装设计开发、制作、打样等工艺流程。

六、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编写指导教材

为了配合精品课程建设,学院组织教师、设计师共同编写了《包装设计》新世纪高职高专教学成果教材,以及教育部部级十一五规划教材。

该教材在全国同类院校反响很好,至今已经是第11次印刷。根据授课老师的意见和学生的建议,包装设计公司设计总监也参与编写,加上近几年的专业调研与教改成果进行修订,增加职业岗位和专业技能知识,2008年作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正式修订(第二版)出版,这就丰富了包装设计教材的内容,更加适应了职业岗位的需求,提升了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互动能力。

配合《包装设计》精品课程建设,增加包装设计职业岗位知识和技术,把纸盒包装结构设计内容增多,帮助同学们了解更多的包装造型案例。并与包装设计专家编写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按照企业管理工艺程序与步骤来编写,方便学生自学。编制包装设计电子课件,其中除了编写包装艺术设计外,还编写了包装设计欣赏、最新包装设计和中国之星获奖作品、世界之星国外作品选等参考资料。除此之外,还按类别编辑,如商品包装、食品包装、酒类包装、工艺品包装、化妆品包装、玩具包装等多种包装设计作品,为同学们提供生动的包装设计参考图例。我们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还将图书馆、艺术设计资料室1000多种的包装设计出版物目录挂在网上,整理全国30多个包装设计及相关的网站链接,既为教师提供授课参考资料又为学生自学包装设计提供学习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包装从业人员继续学习提供了一条自学途径。

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的建立成为教师和学生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完善了包装设计课程优质教学资源。为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岗位群的新要求,我们将继续对包装设计精品课程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不断探索、精益求精,以更好地为高职装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编.国家精品课程——2004[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范唯,马树超.关于加快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

[3]程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诠释与应对[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

[4]侯治富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5]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6]胡宝荣.课程改革的文化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