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的特点十篇

时间:2024-01-05 17:42:44

群众文化的特点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1

如今,文化工作亟需要认真地改革,从体制上、格局上、队伍上都要以适应的角度进行调整和规划。解决群众文化单轨的机制,由于经费短缺、设施简陋、模式陈腐、队伍老化等种种因素,阻碍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不适应时代节奏,需要改革机制,多方运作,调动社会力量,多方位、多渠道、多财源地发挥社会能量,才能把文化事业办好。因此,要大胆改革文化的运行机制,向着以国家为主、集体和个体为辅的多体制的方向发展,确立大文化观念,胸怀全局,放眼群众,构建新的文化格局。

近年来,文化部门主办、社会各阶层合办联办的群众文化活动适应了时代的需要,积极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文化素质、道德修养,发挥了有利的作用。这些活动依据地方特色,结合了群众的爱好与意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新颖的内容,形象地展示文化特色,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提高以后,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潜在的文化需求在一定条件下会迸发出来。人民群众渴望文化生活的欲望更加迫切,群众性的、群体性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新的文化动态。如乡土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家庭文化都各自发挥着本能的特有作用。这些文化都有着品位高尚、活动自如、积极向上的特色,活跃在人民群众之中,成为群体文化。

社会行业文化兴起的小剧场、曲艺厅、票友会、歌舞厅、练歌厅、音乐茶座、游艺厅、台球厅、老年活动站等等,文化个体经营也都隶属于群众文化范畴。以行业的特点为广大人民服务,活跃了社会文化,使群众在闲余之时得到娱乐。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园、广场上兴起的秧歌队、青年交谊舞、戏曲演唱等等,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群众性活动,是一支庞大的活动群体,参加活动的人数多,阶层面广,老中青文艺爱好者都在积极踊跃地参加。这些群众通过各类活动平衡了自己的精神情绪,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政治艺术素质,得到了自我安慰。他们还以极大的热情出资制服装,买道具,丰富活动内容,并很认真地遵守活动纪律,坚持经常性地参加活动,而且,还起到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如秧歌群体与企业联姻,做广告宣传,为企事业单位演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给企业振兴发展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文艺活动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群众性、凝聚性、广泛性。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兴起,坚持不懈地活动,社会效果又很显著,形成了群众大文化的网络格局,活跃在社会各阶层,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赞许,代表了群众文化深入发展的新特点。

群众文化迅速地向前发展,广大群众参与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广,体现出了社会的广泛性。从发展趋势看,专业辅导与群众活动的距离在不断地拉近。群众自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队伍不断地扩大,给文化辅导工作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摆在文化主管部门面前的任务是抓住机遇,掌握脉搏,高度重视,积极指导,热心服务。文化艺术辅导部门要选派思想性强,业务水平高,热心于辅导的文化干部深入群众中去认真地做好辅导工作,提高活动群体的整体水平,使其在活动上不断升华。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培养广大群众的参与意识,使群体队伍不断扩大,巩固活动成果。在活动内容上做到经常不断地充实,形式上要不断翻新,水平上通过辅导使之不断地提高,达到从质到量有一定的高度。辅导干部既是他们的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辅导上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尊重群众的特长,又要发挥本身的水平,还要耐心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使群体活动持之以恒,保证群体活动的巩固和发展。

群众文化具有大众性、娱乐性、广泛性的特征,群体活动蓬勃发展标志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说明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等重要关系。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建设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2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来源的群众性特点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下,很多群众文化均来自群众自身的生产生活实践,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优秀的群众文化都是根据群众自身的一些经历进行改编和创作出来的,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植根于基层,来源于民间,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一大特点便是基层性和群众性。也正是由于群众文化具有这样的特点,反映了现实中很多群众文化的基本生活,才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并成为国人雅俗共赏的一项艺术。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特点

在现实的群众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社会主义社会下的群众文化展示出参与的广泛性。首先参与的广泛性体现在,参与群众的数量和行业相对广泛,由于很多群众文化来自于民,因此,备受群众欢迎,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都非常喜欢这种文化活动,使得现实社会中参与群众文化的人群较多;再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参与的广泛性还体现在群众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会受到所在地方地域、民族和气候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在进行优秀的文化传播与演出的过程中,均会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因此说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参与的广泛性的特点。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的通俗性特点

在现实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多数的文化内容均来自于普通群众,因此,群众文化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展示在世人面前。让群众文化经久不衰,备受国人爱戴的另一个原因便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内容具有通俗性的特点,由于其内容通俗易懂,即使没有上过学不具备学科知识的老百姓依然能够明白其中的内容,由于是群众创造,于是其在说话内容,言语表达,内容选择上均贴近于老百姓的现实生活,因此通俗性是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另一大特点。

二、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的功能分析

1.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

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对国人具有整治教育作用,首先表现在群众文化可以有效的传递国家的意志,反映国家建设的一些主张,并利用群众文化自身备受世人喜爱,以及蕴藏丰富教育资源的特点,对国人进行必要的政治教育。再就是很多群众文化蕴藏的朴素的民族情感在里面,也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如端午节的龙舟和吃粽子便是对屈原精神文化的歌颂,无形中也倡导国人要爱国,也传递了国家的一些阶级意志。以上两点都说明了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下,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群众文化发展的一定因素,便是群众文化具有反映国家意志进行整治教育的功能,在群众文化的传递过程中也将国家的一部分主张和意志传递给更多人,有利于我国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

在现实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其表现出的功能和作用有很多,其中丰富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让老百姓在工作之余能够享受到自身所喜爱的文艺节目,增加老百姓的精神修养和诉求,使其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发展。再就是现实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在娱乐群众的同时,也能够促进消费,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群众在进行必要的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一次消费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交通运输以及后勤保障等均需要花钱购买,即使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仍然存有二次消费,如饮料、香烟等等,这些物质的购买必然会促进地方消费的进行,使得地方税收得以充盈,经济得以发展。

3.社会主义社会下群众文化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发展

在群众文化中存有一个重要的载体,其便是节日文化。由于我国古代文化相对繁荣,因此,流于后世的节日文化也非常厚重。如中秋节、元旦、农历新年、元宵节等等,每到节日都会举国欢庆,举行大型的文化活动,每家每户都沉寂在幸福和欢乐之中。这无形中推动了民族爱国心和凝聚力的扩散和宣传,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3

作者简介:许哲宗 男 (1974.2)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 助理馆员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文化馆福建泉州362300)摘要: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广泛的活动形式,有着文化艺术的价值,我们要发展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育的探索,提高活动的质量。

关键词:群众文化、艺术教育、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4-0000-01

群众文化成为一种广泛的而新颖的文化艺术活动形式,具备着特殊的文化艺术价值。面对着这样的特殊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我们要发挥出文化馆在基层群众文化服务中的作用,并积极转变群众干部的文化观念,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观念,全面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逐渐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当前社会背景下,群众文化是我国的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形势下发展起来的,是实现文化繁荣的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产物,有着广博而繁荣的艺术支撑,表现为内容更加广泛,艺术形式更加丰富的社会文化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着人们的心灵,充实着人们的生活,并提高着群众业余生活的质量,提高着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理解,加深着审美的理解,重视着全面的理解,同时不断发挥着中国传统民间的优秀的艺术文化价值,建设更加富有人性化的艺术社会,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的叙述

群众文化是人们逐渐发展起来的,满足人民群众内心的基本的精神追求,逐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而建立起来的,追求娱乐的形式,讲究快乐的方式,实现艺术的风格,实现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的内容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娱乐的文化的活动,是实现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的活动,满足着文化的需要和娱乐的需要,并具备创造性的和谐活动的价值,实现着艺术活动的魅力和价值。因此,群众文化是传统文化活动和现代娱乐活动的和谐的统一,并具备着鲜明的艺术特点,发挥出独特的艺术文化的价值。

1、群众文化有着广泛而宽广的群众的基础

因为群众文化主要是由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构成的,具备着广泛而宽广的人民群众的基础,因此,群众文化参与方面就没有任何的年龄的限制,也没有任何艺术形式的限制,只要人们爱好艺术,努力实践艺术活动,形成独特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此外,群众文化在开展过程中传播的时候实际上也传播了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积极上进的生活娱乐活动形式,并感动了人群,吸引了不同阶段人群的目光,让群众文化在各个发展区域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实现不同形式的发展,并具备了不同的地方的发展特色,形成不同地方的文化特色,这样丰富的群众文化艺术形式不断丰富而发展了民族文化,形成了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促进了和谐艺术文化的发展。

2、群众文化有着民主自由的发展特点

群众文化是人们群众自行组织并发展起来的特殊的文化发展形式,并具备着很高的积极的民主性质,满足着人们的艺术自由。因此,我们要让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行组织和发展起来的艺术活动,并形成艺术组织形式,满足艺术活动形式,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方式,和传递快乐的方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不断丰富人们的艺术生活,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并完善艺术活动的表现形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活动是人们精神世界的艺术享受,充实着人们的心灵,并逐渐活跃着人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满足着人们积极乐观生活的需求。

3、群众文化有着多样性的文化传承的特点

群众文化在各个民族和各个地方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群众文化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就逐渐丰富了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域性的特征。群众文化是面向大众的文化,其活动形式包含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的气质,包含了文化活动的内容,并在群众文化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具有特色的艺术文化内容,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继承,让群众文化具备独特文化的艺术传播的特点,并具备地域文化的艺术吸引力,具备着独特的亲近人民的特点,并让群众文化逐渐而广泛地打下了深厚的群众的基础。

二、群众文化中的艺术教育的探索

群众文化的自主性逐渐发展,艺术活动的广泛的民主自由活动的程度,让群众文化真正成为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的艺术生活,满足人们的艺术享受,那么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也逐渐丰富和发展着艺术教育的内容,具体群众文化的艺术教育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1、逐渐发挥好文化艺术场地的功能和作用

要逐渐发挥文化艺术场地对群众文化发展的作用,并给予文化艺术活动相应的指导和教育的作用,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形式不一样,群众文化艺术活动要形成广泛的艺术活动的群众的基础,发挥文化艺术场地在教育和引导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理解,并完整而全面地保持住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民主性的特征,积极发挥文化艺术活动的艺术教育价值,并积极发挥出辅导和帮助的效果,发挥出相应的宣传的作用。适当的时候,还要发挥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价值,并对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管理和帮助,积极为基层群众服务,全面而积极地发扬群众文化的有益作用,实现艺术活动的价值。

2、转变艺术工作者的观念和价值,提高人们的艺术素质

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广泛而新颖的文化艺术活动内容,有者广泛而特殊的艺术文化的价值。面对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的内容,文化艺术活动逐渐发挥着基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作用,并积极转变着艺术活动的观念,全面而科学地树立着为人民服务的观念,积极提高干部的业务素质,并适应着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着人民群众对艺术活动的理解,并教育人们在艺术教育的活动中不断累积经验,不断丰富教育管理的活动经验,并实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发展,发挥着文化艺术活动的自由性和发展性。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4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摄影;辅导

摄影不只是一种爱好,更是一门艺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质量也是有更大的追求,摄影艺术则成为了如今最为普及、最受群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文化馆作为文化活动中心,是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资源、信息和场所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对群众文化的辅导,是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摄影的辅导。摄影作为一种记录、表达生活的文化艺术形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力的,文化馆要分析局势,摄影辅导工作要有效,定位要准确,紧贴群众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摄影说简单又很难,说难又很简单。说摄影简单,是因为摄影就需要一台相机,随便按一按快门就可以拍下很多,记录很多生活当中的细节生活;说摄影难,是因为,创造一幅好的摄影作品,需要的不只是一台相机,更需要的是很高的摄影技巧,还有艺术感。为了提高群众的摄影技巧和艺术感,就需要文化馆的辅导,那么文化馆如何开展群众摄影辅导呢?下面通过分析,对群众摄影辅导做了深刻研究。

一、文化馆对群众摄影辅导的重要性

摄影作为一门文化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几乎每家每户都能够买起相机,相机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千变万化,操作越来越简单,几乎小孩都会操作,操作简单也是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个原因。相机的普及为群众摄影艺术提供了更好的物质资源,但是不是所有群众都能掌握很高的摄影技巧,这就需要专业人员的培养。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当地的发展需求,调查了解群众对摄影的兴趣是否浓厚、了解是否到位,操作应用是否熟练等,找适合的时间地点召集群众进行摄影辅导,提升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文化馆对群众摄影的辅导,通过对摄影艺术的讲解、摄影技巧的传授还可以讲解图像处理等问题,让群众发现美,把握美,为提高群众整体生活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做好群众摄影的辅导工作,文化馆要在有过硬的摄影技术这一前提下,掌握群众摄影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对好的继续发扬,不好的及时纠正。

二、文化馆如何开展对群众摄影的辅导

文化馆对群众摄影的辅导,是一种群众文化的培养,那么如何辅导群众摄影呢。摄影呈现出来的是记录生活的普通图像,表现出来的是一门文化艺术。群众摄影的辅导要联系生活实际,将艺术融入到生活中,使群众能够更好地学习摄影技巧,培养艺术感。

首先,文化馆开展群众摄影辅导要联系日常生活,科学选材。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摄影艺术造就了独特的魅力。摄影不只是为了将眼前的景象拍下来、记录下来,更重要的是运用一定的摄影技巧,将眼前的景象变得更美、更有艺术感。要想拍出来好的摄影作品,要先培养升华语言表达能力和摄影文化,然后丰富自己的情感,这样就能在摄影过程中捕捉到更多的细节,富有感情的摄影作品富有和普通摄影作品中看不到的艺术感。文化馆要对业余群众摄影爱好者进行专业性的指导,通过系统的教学讲解,逐渐培养提高群众的摄影文化的素养和情感表达。在群众掌握了摄影文化和情感表达以后,文化馆的专业技术人员就要开始摄影技术的辅导,可以先让群众多多观察自己身边的实际生活,发现细节、把握细节,也能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好的摄影作品。文化馆对群众摄影的辅导和群众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能够更好地对动其发展,提高业余群众摄影爱好者对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有利于群众突破以往传统的摄影技巧,创新出自己独特的摄影技巧,同时又能丰富群众摄影爱好者的摄影经验。摄影要好好观察身边的生活,融入生活,用感情摄影,这样,拍出来的作品才会更加有内涵、有创造力、有感染力。接着,科学选材更是让摄影作品更具魅力。

其次,文化馆开展群众摄影辅导要合理安排,丰富艺术形式。文化馆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对摄影文化与技巧进行辅导,要培养群众摄影爱好者科学合理地摄影――不仅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拍摄事物,还要会选择最佳表现形式,更好地表现所拍摄的内容和主题。随着信息时代,摄影的艺术形式越来越丰富,相机的广泛应用和手机时代的更新发展,将人与生活拉得更近,逐渐建起了人与情感的伟大桥梁。网络广泛应用,更推动了摄影艺术的发展,群众摄影爱好者互相将自己的摄影作品传到网络上,互相交流摄影技巧,人们也越来越依赖网络,文化馆可以通过网络将最好的摄影放到网上供群众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在线课堂进行教授,将对群众摄影的辅导工作更方便更简单。

还有重要的一点,文化馆开展群众摄影辅导工作要全面把握业余群众的摄影特点和规律。把握群众摄影特点以后,可以更好地分析研究出适合的教学方法给群众教授摄影技巧和处理图像的技巧。不难发现,业余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摄影既有共同点又有各自的个性特点。经过调查,业余群众摄影主要有便捷、简单、任性的特点。业余群众的摄影很是便捷,随手可拍,没有专业和艺术感可说;业余群众的摄影工具就是一台相机,或者直接用手机随便一拍,对相机没有很深的研究,更没有对图像后期处理的意识;群众摄影是人性化的,业余群众最多拍的是人物,拍的风景照也是看着很美,找不到准确角度来将这种美呈现出来。

三、结语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质量。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已经对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越来越重视,但是业余终究不能战胜专业。文化馆要根据当地的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摄影兴趣,并加以辅导,提高群众的摄影技巧。那么,文化馆开展群众摄影辅导时要联系群众的日常生活,科学选材;要培养群众学会合理安排拍摄事物,选择最佳表现形式,丰富艺术形式;更要全面把握业余群众的摄影特点和规律,找到业余群众和专业摄影人员摄影的共同点,以及群众摄影的独特个性。

参考文献:

[1]朴庆浩.基层群众文化艺术辅导工作开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民族博览.2015(09).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5

[关键词]群众舞蹈 创作 推广

群众舞蹈,即以群众为主体,在群众中进行的、并以群众自娱自乐为主要目的的舞蹈活动。群众为主体,表明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它的表演者年龄有大小、职业有不同,但凡是舞蹈兴趣爱好者,都可成为群众舞蹈的一员。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群众舞蹈除了具有可观赏性之外,更重要在于让参与其中的民众在舞蹈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随着近几年舞蹈活动的频繁开展,群众舞蹈越来越被广大群众接受,成为工作之余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群众舞蹈的创作活动,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群众舞蹈的创作受群众舞蹈本质特征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同时还受到舞蹈艺术创作规律的制约。由此,便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群众舞蹈创作的特点,即参与的社会性、广泛的目的性、表现的多样性。也正是由于上述特点使群众舞蹈的创作呈现出多层次、多格局、多样化的繁盛局面。社会性是群众舞蹈最本质的特征,直接的参与是群众舞蹈活动最集中的体现。在群众舞蹈的创作上。参与的社会性的特点是由群众舞蹈活动的本质决定的。群众舞蹈的创作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就在于广大的社会成员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这个特点是群众舞蹈创作所特有的。群众舞蹈创作广泛的目的性,是与它活动的目的的广泛性分不开的。人们参与群众舞蹈活动,决定了创作上的广泛性,它推动、丰富、发展了群众舞蹈,并满足广大社会成员对不同目的的需求。在生活、节日、民俗活动中,人们用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沟通彼此心理,认同民族的徽记,以达到审美的选择和社会需求的统一。群众舞蹈的创作具有表现的多样性的特点,这种特点是由群众舞蹈活动多样性的表现所决定的,也就是说, 群众舞蹈的活动和创作是互为影响、互为依存和促进的。群众舞蹈的活动为创作提供了多样性表现的机会。群众舞蹈在创作上表现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形态的多样、形式的多样、种类的多样,更重要的是内容和思想的多样。在创作形态的多样性方面, 群众舞蹈的创作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多样的、适合自身参与的环境。在群众舞蹈创作的形态中,既有艺术舞蹈的创作,也有自娱自乐的交谊舞、集体舞的创作,还有为少年儿童创作的少儿舞蹈等等。在创作形式上,除很少涉及到的大型舞剧之外,其他的形式题材几乎都囊括,诸如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群舞、小型舞剧等等。同时,在多样式题材的表现上,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着各自发展的特点。在创作的思想方面也呈现出多样化,每个创作者在不同的时间、环境,由于要表达的目的不同,创作的思想也会不同。以上所述, 群众舞蹈的创作是广大社会成员参与的社会性的舞蹈创作活动。它由群众舞蹈活动的本质特征和舞蹈艺术创作规律的契合,形成了群众舞蹈创作参与的社会性,广泛的目的性,表现的多样性的特点。目前,群众舞蹈创作也日益活跃起来,尤其是在基层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舞蹈演出亮相于大大小小的晚会舞台。但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是,与专业文艺团体的舞蹈作品相对比,很多基层创编人员的舞蹈作品,无论是在构思创意还是在表演水平上,都显得过于粗糙,缺乏深度和内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呢?

一、提高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综合能力,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提高学习能力。作为群文业务骨干,首先要做到时刻补充自己关于群众舞蹈的知识,常学常新。群众舞蹈的种类繁多,因此,各个门类和民族的舞蹈都要去学习、了解和掌握,可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多种渠道,强化自己的舞蹈功力和舞蹈知识。作为普通的群众舞蹈工作者,我们不是艺术表演家,我们真正的职责在于将群众舞蹈这种艺术形式更为广泛和深刻的介绍给更多的群众,壮大群众舞蹈队伍。

其次,要提高创作能力。群众舞蹈源于生活,群众舞蹈是一种开放型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需要的不是闭门造车,而是一种放射之后收缩的思维。所谓放射,就是汲取各家之 长、各类之精,广泛涉猎。所谓收缩,即要有属于自己创作团队的独到之处。遵循这样的思维,继而把创作根基扎在群众,着眼于基层,着眼于普及和提高,切切实实培养自己的群文创作队伍,最终提高群众舞蹈的水平和层次。在我们全省各地拥有一批熟悉当地群众生活、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变迁的舞蹈创编人员,他们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也积累了不少的个人创作经验。只要舞蹈创编人员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用敏锐的判断力来捕捉日常生活中具有深刻内涵的舞蹈元素,通过精心构思,必定能打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群众舞蹈作品。

最后,要提高普及能力。这就需要我们采取“走出去”战略,实行“走进社区、走进企业、深入农村”等战略,扩大作品的知名度和普及率。同时,可以开展舞蹈讲习班、培训班、组织表演、文艺晚会等,还可以提倡企业、单位举办各种比赛,多形式、多渠道的对那些有兴趣但又不擅长的群众进行培训,普及群众舞蹈文化的教育,让群众了解基本的舞蹈知识,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趣。

为群众创作和排练好的舞蹈节目,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作为基层群众文化组织,必须做好各自层面的工作,层层推进,这样才能整体以及不断提高创作和排练能力,才能提高群众舞蹈在生活中的影响力。

二、选择合适的群众舞蹈音乐,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把手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创作,群文音乐的创作步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群众舞蹈的发展进度。音乐和舞蹈的巧妙结合,体现了艺术灵美的极致。因此,在关注舞蹈创编人员的创作能力之时,也不得不提到群众舞蹈音乐选择的问题。

首先,群众舞蹈音乐的选择要紧跟时代步伐。群文音乐既要具有流行因素,又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能够引起群众的共鸣。伴随着群众舞蹈类型的增多,群文音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音乐,流行音乐、网络音乐、专业高雅音乐也愈来愈多的渗透于群众舞蹈中。

其次,群众舞蹈音乐的选择要针对特定的人群。少儿喜欢轻快、易上口、手感强的音乐,年轻人喜欢RAP、摇滚等音乐,中年人则喜欢高雅、轻柔的音乐,而老年人多钟爱带有时代印迹的红歌或者传统戏曲等。虽然现在“混搭”风极为流行,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舞蹈搭配不同的音乐,最终达到合二为一,这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最后,群众舞蹈音乐的选择要灌输新鲜血液。音乐的更新速度通常超过舞蹈的更新速度。不同的群众舞蹈搭配不同的音乐便会产生各具特色的效果。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也可使群众舞蹈的参与者产生新鲜感,从而缩短其疲惫期。

在这个多元化时代,我们既要学习借鉴各种音乐流派的不同风格,取其精髓;又要深入分析自己的特点,作各种新鲜的尝试,寻找属于自己的突破点和闪光处。只有各种类型、各种风格的群文作品不断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能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层面的群众,让他们在音乐和舞蹈的世界中畅游。

三、提升群文参与者的群文意识,是创作和推广群众舞蹈的重要基础

无论是群众舞蹈还是群文音乐,其核心都在于群众。换言之,群众舞蹈的开展其首要的着眼点在于向群众普及舞蹈文化,并因地制宜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群众的舞蹈文化素养,最终达到满足群众对舞蹈文化生活的需求。

群文参与者们,往往职业五花八门,只因情牵舞蹈才汇聚一团。在这里,舞蹈和音乐似乎和生活的关系显得更为密切,呈现出普通群众的平凡生活,和精神文化追求。群文参与者们往往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水平有限,均属业余爱好,群众舞蹈的创作与排练对他们而言,显得更为困难。因此,作为群文参与者,首先要建立群文意识,要有学习群众舞蹈和群文音乐的意识。其次,要多渠道的学习相关知识,通过互联网等多媒体手段,增强自己对其的了解和认识。最后,要多参加相关的培训和活动。只有多实践,才能越练越熟。尽管群文参与者们是出于兴趣爱好和自娱自乐加入群众舞蹈这个大集体,但这同时也成了广大民众精神世界和生活历程中有效的组成部分。群文参与者们通过学习和实践,其水平必会有所提高,最终促进群众舞蹈的大发展和大进步。

近年来,全省各地举办了形式不同的群众文化活动,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产业,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这样的做法不仅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同时提高了群众舞蹈的整体水平,增强了群众舞蹈的知名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各得其乐。

四、结语

在我国文化空前繁荣的阶段,群众舞蹈已经成为社区居民、乡镇村民等普通大众日常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从事群文工作的舞蹈创编人员,应不断更新创作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力求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去努力创造一些较高层次的,适应当代人们审美需求的佳作。这个舞台的搭建,需要群文干部的支持,需要群文工作者的创作,更需要广大群众的参与,只有这三股力量汇聚才能使群众舞蹈成为舞蹈事业的支撑和重点,才能确保群众舞蹈有一个广阔而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袁艺.谈编导个人意识在舞剧改编中的艺术创作差异[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8(04);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6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 组织 策划

一、群众文化的基本概念、特点及定位

1.群众文化的定义: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方式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它是人们用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它的产生、发展贯穿于人类劳动生产全过程,它的存在使群众参与成为现实。正是因为群众主动参与,群众在活动中才能实现自我教育,获得情操的陶冶和审美享受,并在健康的审美享受中建立和升华高尚的审美趣味,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境界。这是群众文化特有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它同时符合群众文化的娱乐审美、宣传教育、文化传承、生活实用等一系列功能。

2.群众文化的基本特点: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为三个方面。从地点上说,既有分散在社会各方和千家万户进行的,又有集中在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公共集聚场所展开的;从项目上说,既有各人依照各自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的不同项目的活动,又有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在同一时间、场所集中统一选择参加的同一项目的活动;从参与人数上说,既有以群体形式进行的集中活动,又有以个体形式出现的分散活动。

3.基本定位:社会经济向以市场经济为核心的经济形态转变,必然引起回到东方文化形态的变化。因为经济、文化相辅相成,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国办的概念逐步从人们的观念中消失,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日渐模糊,一些地方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为适应人们的文化观念的转变,更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自己的生存,竞简单的向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看齐,群众文化也就逐渐丧失社会地位和功能,群众文化也因此陷入一种尴尬境地。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群众文化有着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和功能,根本不可能被大众文化和娱乐文化所替代。

二、如何加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

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就是活动,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大众积极参与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神食粮,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真正体现群众文化社会化,群众文化群众化的特点。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往往是主办方意图的显示,是由活动所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群众的认同程度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其形式主要由举办者的动机和目的决定,新的活动形式的产生是策划者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在群众喜闻乐见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如何才能要摆正位置,搞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利用文艺特有的形式去启迪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脱贫致富的信心,进而达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1.深入基层,摸清群众的需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群众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越来越多样化。我们要及时同群众文化沟通,摸清群众的真实想法,哪些是他们所思、所想、所需要的。才能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做到有的放失.例如:利用新春佳节开展文化活动,春节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节日,我们基层文化工作者就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一农闲时节,组织龙灯队、狮子队、龙舟竹队、腰鼓队等进行表演或比赛,或者在城区或村(社区)开展大型春节文艺表演或团拜活动,极积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活跃当地的节日气氛;还可以利用暑假组织留守儿举行读书比赛、象棋比赛、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利用天雨农闲时节组织农民群众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健身知识讲座等等。

2. 以集中活动为主要载体,提升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基层群众文化事业单位及文化工作者应履行职责,适时组织其规格和质量都较高的集体活动,为日常的分散活动提供一个综合交流、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对于内容和形式都较新的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在初创而又尚未普及流行的前提下,率先举办推广性的集中活动来予以宣传和扩大影响,并在逐级普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予以推动,从而力求收到事半功倍的活动效果。

3.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群众的积极参与。领导支持和群众参与是开展好基层文化活动的两大关键因素,没有党的行政领导和政策支持,基层文化活动就没有正确的思想引导和可靠的物质保障,活动开展起来就举步维艰。同样,如果行政领导和政策支持都得到满足,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缺少活动主题,活动也无法开展,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4.强化辅导,优化服务,努力培养文化队伍。当前,群众文化的需要与以往有所不同,个性凸显代替成为活动主题。我们要改变以往那些工作模式,改变思路,首先要加强信息工作,要注重调研,及时总结和交流群众文化活动经验和研究成果,掌握发展动态,适时有效地对分散活动进行科学指导,引导分散活动朝健康有益的方向发展。其次,加强典型示范,发挥模范作用,实行合理的目标向导,带动分散活动上台阶、上水平。另外,培养骨干,充分利用骨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来组建、培育新的、有较高表演水平的文化队伍。

5.依托文化阵地,强化辐射、示范效应。文化阵地是群众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要阵地,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群众文化组织机构要尽可能接纳更多的活动者,想方设法提高阵地活动质量、档次,增强阵地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同时,应将培训思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的档次较高,具有独特风格的社会扩散程度较大的项目纳入日程,并随着项目不断革新,设备不断更新,活动形式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将阵地活动办得更有示范性、导向性、先进性,要将最新设施、最新内容、最新形势、最新节目、最新动态及时传输给群众,起到文化组织机构的领导作用。

总之,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文化氛围营造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有效促进公民道德的不断提升,为广大社会群众提供更多、更为丰富、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7

关键词:广场舞;群众文化建设;地位;作用

引言:

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以来,我国就一直非常重视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在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群众的文化生活也逐渐的丰富起来,广场舞得到了广阔的发展,不仅达到了文化建设的目的,还满足了群众的生活需求,其为我国精神文明的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广场舞及群众文化建设概述

就广场舞的发展形式来看,其俨然已经是舞蹈艺术中,最为庞大的舞蹈系统,因其简单、欢快,在广场聚集开展而深入人心,广场舞已经成为了一种集娱乐、表演、文化为一体的活动。通常情况下,广场舞是在广场、公园等一些公共场开展的集体性活动,广场舞本身来源于社会生活,其群众性特征极为明显,广场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舞蹈形式,广场舞自身不断发展背景下其对于群众文化建设更是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俗来讲,群众文化是指,在正常职业以外的时间,自我组织、自我娱乐的一种大众化文化。是以人民群众活动为主体,以自娱自教为主导,以满足自身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以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群众文化建设是近几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要内容且建设手段与方式正在不断增加。国内当前己经形成了由政府文化机构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文化建设浪潮。

二、论述广场舞的形式和艺术特点

(一)形式特点

广场舞最为适合的人群就是中老年人,大多数是女性舞者,广场舞开展的场所比较随意,在社区的空地,学校操场等地均可进行。且广场舞的进行,大多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人数众多。相关地方部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参与的,这也就造成,广场舞活动缺乏一定的安全管理,存在安全隐患,广场舞活动组织引导的缺失,不能保证广大群众尤其是老年人的有序参与,难免带来负面的影响。广场舞作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其参与受众比较狭小,这是广场舞形式特点的局限所在,也有宣传力度的欠缺,教育引导不够造成的[1]。广场舞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一种舞蹈形式,在文化建设上缺乏思想、艺术方面的指导,难以做到规模效应,以及吸引更广大群众的参与。

(二)艺术特点

广场舞是近年,才兴起的一种文化活动,是群众自发组织的,以锻炼、娱乐、养生为目的的活动,其欢快的节奏,简单的舞步,受到了群众的广泛的欢迎。此外,进行广场舞的群众,大多是业务的舞蹈爱好者以及一些基本群众,只有少许的专业舞蹈人员。广场舞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有喜庆的扭秧歌、筷子舞,也有休闲的太极舞、扇子舞等,几乎涵盖了各种舞蹈形式。广场舞的队形也有丰富的变化,队列人数也丰富多彩,在各个活动环节满足了群众不同的需求。广场舞的参与相当自由,既没有时间的限制,也没有人员上的固定,可以在一天的任何时间参与,在空地放上一段音乐即可以舞动起来。在表演形式上也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不受常规形式的限制,雅俗共赏,表现手段极为丰富。

三、广场舞的地位和作用

(一)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群众文化的素养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也变的大了起来,每天都需要面对繁重的工作,精神处于高度集中,和疲惫的状态,亚健康的人越来多,人们的身体素质逐渐的降低。而广场舞的盛行,不仅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还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人们走出自己的房间,聚集到一起,彼此交流、沟通,舒缓了气氛,使生活中绷紧的弦松开,有益于身心的发展,不仅身体素质得到提高,文化素质也得到提高。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源于乡村的舞蹈,它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广场舞的内容往往积极乐观,朝气蓬勃,使参与者精神亢奋,催人进发。人们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不同程度地的满足,而精神生活往往不够重视,广场舞为群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样式,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提升了活动的艺术趣味,也让群众将自我情感融入其中,受到熏陶,情操得到升华,个人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2]。

(二)促进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广场舞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彼此关爱,在精神上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慰藉,一定意义上推动了群众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对文明、高尚的追求,在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这突出贡献。广场舞的宗旨是服务大众的,因而广场舞采取了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内容上以弘扬时代精神为主题,具有强劲的生命力,具有社会的教化作用。广场舞的这种特点,引导了群众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矫正了群众不良的行为习惯,丰富地域文化、展示文明建设的同时达到了凝聚人心的效果。在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推动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交流的载体平台。

广场舞具有自娱性的特色,因而具有广泛的参与基础。在某种意义上,广场舞承载了文化交流的社会重任,它为群众搭建了一个交流的文化平台,是群众提升精神境界、积累审美经验的理想场地。这个文化平台自由度高,接纳任何人的登台和亮相,集群效应高,因此,群众的热情、艺术思维、创造能力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加以整合,形成良性的文化交流机制,形成自我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感受[3]。

(四)广场舞体现的时代精神。

广场舞反映了人们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业余性和娱乐性体现了群众对生活幸福感的深切认同,也体现了人们对生活质量更高的追求。这正是社会发展中对人们生活方面关注的一个焦点,体现出了时代引导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广场舞有其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形式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广场舞在我国群众文化建设中作为一支主力军的出现的必然性,我们不能忽视了广场舞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应当在各个方面对广场舞加以改进,使其规范化,得到推V和健康成长,在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它更加突出的作用,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8

关键词 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基层文化部门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无法适应群众文化的发展

从全国的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情况看,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素质不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出现条块分割,很难协同的情况,文化专干的工资全部归乡镇管理,造成了这些专干学习松懈,转岗频繁;二是基层文化部门的进人标准不高,一般不考虑进的新人是否有文化专长,导致整体素质不高;三是基层文化部门的培训不足,经常因为经费的问题而使培训的次数十分有限。这些因素使基层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出现了严重的阻力,无法适应当今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基层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同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基层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增强。目前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虽然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内容和形式上还不多,而现在日子好了,人们空闲的时间也多了,对精神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三)基层群众自发开展的一些文化活动及政府组织的送文化下社区活动还不能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目前,基层群众经常自发的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形式在不断的丰富,有有街道社区的合唱队、舞蹈队等等。虽然,相关部门组织的送文艺下社区活动搞得很有特色,也深受农民群众的喜欢,但是开展的次数十分有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四)文化机构的运转乏力,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文化站是负责组织广大群众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基层文化重任的。图书馆是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与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因此在维护文化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图书馆面积偏小、档次偏低、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发展的速度缓慢。作为最基层的社区级公共文化机构或文化室设施更差、经费奇缺、缺少一些管理人才,等于名存实亡,给群众文化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口味、特色、品牌、载体。

(一)口味

口味是强调群众的喜爱与兴趣,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和谐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下,将人民群众的喜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计划经济时代,群众文化活动突出的是宣传,不顾群众的感觉;进入市场经济后,社会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开始提倡实现个人价值,张扬个性,因此,文化形式日趋多元化。

首先,做好探口味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组织好调查队,深入的与人民群众面对面的接触,组织好适合群众口味的文化活动;其次,要培养兴趣,从青少年中开展体育文化活动,既可以提升人们对体育的爱好程度,又可以培育欣赏口味。[1]

(二)特色

特色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灵魂,特色是需要发掘和整合,才能闪耀出时代的光芒,也是所说的地域文化,而地域特色文化正是因为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才形成的。同时,特色也需要雕琢,将群众们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及表现形式等努力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东北的二人转在东北广为流传,是一种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在过去是登不上大雅之堂的,经过雕琢后,不仅登上了大雅之堂,还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大为流传。还比如,在深圳可以结合客家人比较多的特点,开展以客家文化为主的文化活动,比如山歌活动等。

(三)品牌

品牌是企业竞争的核心,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支点,实施品牌战略已经成为了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迎接市场挑战的一个重要法宝。群众文化活动的目标是向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因此,要创建自己的品牌,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成为人民群众中的靓丽风景线。而品牌的核心是创新,品牌创立之后不能一成不变,要以科学的品牌战略使品牌的内涵和外延得到延伸。

(四)载体

载体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发展的依托,是文化赖依生存的空间,没有载体,文化也就无所依。就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而言,必须将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相结合起来。为了让群众们持久地认同你,就要使群众文化活动载体渗透到时展的印记中去,营造成一个记忆点,成为一种精神和习惯。

三、发展基层群众文化所采取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认识到群众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局面,群众文化成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调节器。因此,要发挥群众文化的积极而特殊的作用。此外,群众文化还是经济发展的助听器,任何经济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经验承载体,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2]

(二)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责任

首先,要尽快出台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采用法制化的手段来约束和规范行为。在进行规划时,必须要明确年度发展的目标和可操作性;其次,要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计划中去,加大发展群众文化的力度,政府部门也要真正的担负起发展公共文化的重任来。[3]

(三)坚持经常性工作,不断地丰富和繁荣群众文化活动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一直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把文艺活动看成是重大节假日的欢庆活动,从而忽视了经常性工作,出现了“抱佛脚”的情况。因此要使文化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就必须在经常性工作上下功夫。文化站的主管部门领导要积极的组织活动队进行辅导培训,不断创新活动的方式和内容,增强吸引力。同时在开展群众文化时,还要相互学习和交流,力求将每一次活动都提升一个台阶。

四、结束语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们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水平和业务能力,使群众文化建设落实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张颖《论基层群众文化的发展》,《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02月。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9

关键词:和谐社会 先进文化 内涵 构建 群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一、群众文化的主要特点

(一)群众文化具有天然的广泛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人民不懈追求的执政目标和理想,而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要人心团结,人民的文化素质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和谐文化建设,而群众文化建设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基,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基础中的基础。所谓群众文化是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是从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的,亦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来说,既是主体和发起者,也是对象和受益者。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数量最为庞大的国家,全国共有十四亿人口,五十六个民族,地理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位,具有丰富的资源。而群众文化也由很多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构成,因此我国的群众文化呈现基础庞大、互融互补、兼容并包的特点,它由五十六个民族和十四亿人口相互融合,共同构建,具有超级庞大的群众基础。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文化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建设的作用,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许多中华民族特色节日被写进了法律,成为法定的节假日,许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被重点保护和大力发扬,确保民族文化代代传承。这从侧面体现出群众文化的广博和丰富,这些重要的节日和民俗,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兼容并蓄。

(二)群众文化具有强烈的可塑性

和谐是群众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必然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许多有志于建设优秀和谐的群众文化的有识之士,意图通过文化创作来达成这一伟大目标。他们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作品,这些作品立意深远,形式多样,雅俗共赏,有画作、歌舞、话剧、电影、电视等多种表现方式,歌颂祖国的繁荣昌盛及党和人民伟大的历史功绩,表现出人民群众对于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和殷切向往。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更加展现出安定祥和的和谐气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随着新时期的形势变化,群众文化也与时俱进,展现了强烈的可塑性和时代特点,群众文化在新时期更加能够反映出共同建设美好幸福明天的民族凝聚力。

二、群众文化的重要功能

(一)群众文化具有强大的宣传教化功能

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和主要目的就是净化人们的心灵,使人们的情感更加朴实纯真。因此,从某种角度上看,群众文化建设可以说是筑造了一座沟通人民群众的内心世界与和谐文化的桥梁。文化建设的主要意义是通过文化宣传、文化引导来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人们内心善良纯洁、积极向上。在文化建设的潜移默化当中,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文明修养和文化素质,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善待自己和他人,从而使社会进一步和谐稳定。

(二)群众文化具有调剂精神的效能

群众文化具有调剂精神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丰富人民内心情感世界、促进人际关系紧密和谐。人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是社会中的人,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与世隔绝的个体。社会属性中的人会由于各类社会压力产生需要合理发泄的情感,而群众文化建设恰恰为这些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出口。当不良情感和情绪发泄出来过后,人们之间的关系会更加稳固,更加亲密和谐。群众文化活动与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当人们在进行文化活动的时候,不仅能够达到身体上的放松,情感上的宣泄,还可以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创造能力,以更好的精神状态去学习工作,迎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挑战。

三、群众文化肩负的重要使命

(一)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

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根基在于整个社会的个体是否形成了思想上的合力,是否拥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这不仅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意志的体现,更关乎着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如果理想信念欠缺、奋斗目标不一致就会导致社会整体意识形态的错乱和混杂,便不能够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而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要以先进的文化建设作为整合的力量,群众文化建设在这个整合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过程中,通过深入广泛的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各类文化作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新时代精神,可以让群众认识到和谐社会的幸福,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和先进的优越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百姓心中,得到社会全体成员的一致认可,并为这个伟大目标的实现而不懈奋斗。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群众文化积累中,包含有许许多多高尚的道德思想,“德为人先”、“以德服人”等成语的广为流传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群众文化因其具备的群众性、教育性、娱乐性等特点,自古至今就是加强人民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的文化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灵魂,提高人的文化修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振奋人的精神状态。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群众文化活动,应着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使得参与者能够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来严格要求自己,自觉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建立与中华传统美德有机结合、与和谐社会道德要求无缝承接的道德体系。例如,在宁夏海原县的群众文化建设中,县文化部门紧盯形势特点和时代要求,举办了“建党95周年”诗歌朗诵比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摄影画作展览活动。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爱国之心和感恩之情,团结了人心,凝聚了力量,激发了斗志,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微小的贡献。

(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需求是人们的基本需求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承载对象,具有普及知识,提高认识的重要作用,即帮助人们扩大知识领域,增强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程中,通过举办和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增长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水平。同时,群众文化活动也是人们终身教育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它具有广泛参与、灵活方便、雅俗共赏、形式多样、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可以为广大群众开辟一个共同参与的大课堂,不断提供大家的文化素质,进而由点及面,由面到体,提升整个社会的整体素养,使得社会发展更加稳定和谐。此外,群众文化普及知识的过程中具备寓教于乐、乐中求智的作用,这是严肃刻板的学校教育所不能比拟的。参与者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找到极大的认同感,在快乐的互动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才干,这使它更加具有吸引力。例如在多个城市开展的广场文化活动和社区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如火如荼,人们参与的热情很高,取得的效果很好。这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的文化建设最新成果,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增添了乐趣。

(三)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了优良的社会气息

众所周知,只有我们生活的周边安全和稳定了,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的进步。现阶段我们的国家处于非常的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抓住机遇,进行转型和改革。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改革的不断进行,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诸如利益主体和来源的多元化,使我们的利益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利益冲突更加明显。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充斥在我们周围,例如造假现象,不讲信用的现象,官员腐败现象,企业偷税漏税的现象等,这些现象是不确定因素,可能会引发危机,危害公共安全。面对这些问题,我们仅仅依靠法律和条例去制约是不够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充分利用广大人民群众发挥好的作用。这是因为,群众文化来源于群众,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调节作用,群众文化轻松愉悦,对舒缓紧张劳累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使身心得到休息,更好地投入到工作和创作中。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紧张的社会氛围起到缓解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调节情绪。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增多,增加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更有利于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并且发挥着非常积极向上的作用,有助于我们舒缓心情,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社会矛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法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和谐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的特点篇10

关键词:精神文化;基层;舞蹈;辅导;群文

1 基层舞蹈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舞蹈文化发展已经有了飞跃的发展,在当下大大小小的城市发展当中,随处可见群众舞蹈团体,媒体上也不乏对这类团体演出的报道。参加基层舞蹈的群众年龄大小不一,上至60岁的中老年人,下到80后的年轻人,人口的年龄跨度不可谓不大。这也是我国文化不断发展的成果,但是当下的基层群众舞蹈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当下舞蹈体制的相对封闭性,导致内陆地区群众对于舞蹈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群众的舞蹈水平缺乏有效的规范和指导,社区活动中没有鲜明的组织性,参与人数也很少。群众文化从整体上来说,呈现出一种业余的状态,而且有着明显的断层特点。有的群众特别喜欢这种舞蹈活动,参与积极性较高,且领悟能力较强,成为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力量。而也有一些群众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不愿意走出家门参与到舞蹈当中。对于这些群众舞蹈的发展,当下最需要改变的提升群众参与舞蹈的积极性以及舞蹈工作者对群众的专业化辅导。

2 舞蹈辅导对基层群文发展的意义

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大力提倡群众文化建设,群众舞蹈作为家喻户晓的表现形式,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集强身健体与精神娱乐为一体,极大地充实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文化质量。如何做好基层群众舞蹈辅导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每位群文工作者深思。群众舞蹈和专业舞蹈相比,并不具有太强的专业性。基层舞蹈活动往往都是自发的,具有一定的群众性和互动性,人们更多的想要从中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下,群众舞蹈是一种全民的健身活动,以群众为基础并实现广泛的参与,以娱乐为主,群众在其中既可以是参与者也可以是观看者。不仅如此,群众舞蹈可以有效地锻炼人的身体,让一些常年在办公室工作的人群投入到锻炼当中,提升身体素质。再者说来,群众舞蹈作为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人并没有舞蹈的基础,所以,在对其辅导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其个体条件的差异性。最重要的是,群众舞蹈的辅导者在基层群众文化发展中,一方面可以帮助群众学习舞蹈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相互补充一些文化知识,实现全民文化修养的提升。

舞蹈辅导对于社会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一群群众,他们思想开放,喜欢与人沟通,能歌善舞,在茶余饭后想要活动一下身体,去用崭新的面貌迎接生活。这些群众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由于他们热衷于舞蹈以及年轻的心态,调动了起了他们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热情,这也是舞蹈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舞蹈的辅导在此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实现对舞蹈动作的规范指导,提升群众舞蹈的水平,更进一步地促进群众文化生活的发展,提升社会整体的精神文明层次,为群众带来更加专业的辅导,提升其参与舞蹈的积极性,并让群众舞蹈更好地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3 实现舞蹈辅导对基层群众文化发展的优化途径

3.1 提升自身修养文化

即使从事的是基层群众的文化服务工作,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这也是成为群众文化工作者的必要条件。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者不仅要保持有一定的文化技能,同时也要不断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拥有一个不断学习的态度,用饱满的工作人情去投入文化学习。除了要做好舞蹈专业的练习,还要做好其他技能的而补充,从多个角度充实自己。不仅如此,用专业的思维和方法去指导自己的工作,更新自身的文化修养,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新需求。

3.2 结合当地特色文化

当下,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文化也各不相同,人们的爱好也相差甚多。所以,在正式进行舞蹈辅导之前,要做好地理特征的调查,结合当地群众的喜好,采用灵活的方式去辅导。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适应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积极了解当地的特色,融入新鲜元素,这样的舞蹈辅导才更具特色,满足当地群众的审美需求,传达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内涵。当下,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人们的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升,在进行辅导时,可以积极融入一些具有现代化因素的元素,增强舞蹈的现代感。例如,一些大爷喜欢打太极拳、一些阿姨们喜欢广场舞,这些都可以成为群众舞蹈辅导工作拓展的方向,让群众文化真正地服务于群众,而不是高高在上地一味谈文化。

3.3 增强沟通交流

辅导对象存在着年龄、个性以及个人背景的差异,所以,在具体的舞蹈辅导当中,舞蹈工作者会感受到很多不同的个性因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促进双方的沟通,积极与辅导对象沟通,与影响舞蹈辅导进展的成员进行私下交流,及时了解对方的需求,促进舞蹈学员对舞蹈的进一步吸收,这也对群众服务工作者的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不仅如此,舞蹈辅导工作者尽可能地采用学员喜欢接受的方式,结合当地的文化特点,面向大众,深入大众,了解学员的爱好,进一步提升学员的文化素养,从而实现提升辅导效果的目的。

3.4 引导群众积极投入基层文化活动

基层文化活动的重点在于面向大众,所以,我们要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到其中。这就需要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做好宣传工作,并为群众文化的开展提供场地和设备服务。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志愿者队、舞蹈队和老年演出队,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文艺汇演,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以自发与资助相结合,为广大的文艺爱好者提供活动、交流的平台。群文工作的加强与改善,需要找好新的着眼点,不要再一味地孤军奋斗,要懂得与社区密切配合,这样才能让群文工作更加有效。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群文工作务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抓紧发展的关键点,以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理想,为群文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群文工作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刚刚适应社区发展的群文队伍,更需要将发展的先进理念融入群众舞蹈的建设当中,这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4 结语

基层舞蹈的完善,对于传播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它对于普及大众文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群众舞蹈可以有效地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消除对生活的倦怠感,促进其更好地表达情感。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应遵守发展的规律,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度,向群众、向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力量。

参考文献:

[1] 赵飞.专业舞蹈艺术向大众普及和推广的策略及意义[J].艺术教育,2015(10):62-63.

[2] 姜棋元.为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服务的创新构想[J].大众文艺,2015(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