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十篇

时间:2023-03-22 14:28:11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篇1

本文针对在文科专业开设VF课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进行一些教学方法的课程改革,通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以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VF;教学改革;实践教学《VisualFoxpro程序设计》课程是我国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核心公共课,也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是各专业学生了解学习数据库知识的首选课程。但由于课程难度比较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如何结合一些新的教学形式,采用更加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手段,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水平是任课教师所要研究的课题。

1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VF课程中不但包括数据库的管理应用,还包含数据库应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内容,学习起来稍有难度。在我校的VF实际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课程开设的专业主要是会计、国际贸易、财务管理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没有学习过计算机语言类基础课程,所以对于VF这样综合的数据库和程序设计兼而有之的课程,学习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二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机实际操作能力各不相同。不同层次学生对VF课程的学习与理解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采用相同的教材、相同的课件、相同的授课形式方法,这样不利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三是课程的学时偏少。由于开设VF课程的专业一般为非计算机专业,总课时量相对少,实践课时的设置也相对降低很多。基于以上问题,为了适应在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势在必行的,甚至是迫在眉睫的。

2VF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已经把提升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所以本门课程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在平时的上机练习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2.1优化课程编排、改善教学手段在VF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优化课程内容的编排,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实际案例作为编程举例的题目。通过真实有趣的情境案例选为教学题材,激励学生主动与教师的任课过程中进行更好的互动。教材上的例题多半都是以数学知识为编程的例题,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觉得晦涩难懂些。所以在案例的选取应挑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实际案例为讲解的对象。在本次课程改革中,我们在课程的内容编排采用一个《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综合程序作为讲解的案例。在开课之初就告诉学生本学期我们的课程会围绕着如何完成制作这样一个管理系统而展开的。这个案例结合VF课程中所讲解的数据库的设计、表的设计与操作、报表、查询、表单设计等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看到我们所制作的综合管理系统,可以比较直观的了解该课程所涉及的各知识点,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到所学的知识点如何在该管理系统中进行实际应用,起到弱化课程难度的作用。

2.2上机实践课的改革过去该课程的上机多半采用统一印制的实验报告,通过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上机的练习,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预习及有效的实验指导,真正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了改善这种上机实践课的缺陷,我们采用针对机考软件进行每章节的练习。学生可以通过每次理论课的学习了解知识的应用,在上机中进行实际编程练习。通过软件练习题对每章的知识点进行考核,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重点、难点进行针对性的做题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软件评分情况了解自己的掌握水平。及时的评分系统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为主动。而且通过软件的视频讲解还可以做到知识点的时时同步讲解,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的学习内容。

2.3考试形式的改革传统的VF课程考试都采用纸制理论考试为主,针对于这种计算机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笔试只能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不注重课程的实效性。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操作能力,VF课程可以采用机考的形式进行考核。考试的内容可以把理论部分以选择题形式进行考核,而考试内容通过操作题进行更加全面的知识点细化的考查。因为上机考试难度比较大,而且考试形式相对客观,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操作水平,而且能够更好的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3VF课程的考核办法

实际教学表明,一门课程如果单纯以期末考试作为学生的考核,容易让学生在期末复习的时候通过突击式复习应付考试。为了督促学生更好的学习,需要设计一个比较全面、科学、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这样不但可以公正反映每位学生的学习和上机情况,还可以更加准确地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针对VF这门课程既有理论课程,又有上机实验课程,我们研究出一套比较科学严谨的考核体系,能够比较全面、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具体课程考核方法例如表1所示。本文提出的VF教学改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及实践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做出进一步研究,使得高校VF课程授课形式更加完善科学。

【参考文献】

[1]程金林,吴良斌.高校实验教学考核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4(4):76-78

课程设计篇2

关键词:微课;知识萃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3-0253-01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W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1 微课开发手段

微课开发要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主要的微课开发手段有:录制屏幕、实拍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静态HTML页面等。在具体的微课开发过程中,大多数微课都使用这五种手段中的一种或多种。

2 微课设计

微课设计通常是选取教学环节中某一知识点、技能点、专题、实训活动作为选题,针对教学中的常见、典型、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进行设计,微课类型可以是讲授类、解题类、答疑类、实训实验类、活动类。

微课选题要尽量“小而精”,微课内容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同时具备独立性、完整性、示范性、代表性,能够有效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鼓励的作品。

通常来讲,微课设计一般可以归纳总结为三步:知识萃取、教学设计、媒体设计。

知识萃取阶段的关键任务是提取微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而且尽量采用可视化、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微课内容。此阶段的关键任务是设计一个简明扼要、体现微课内容的微课标题。在微课标题的设计方面,需要避免这样的两个问题:一是微课标题太大,无法从标题获知微课内容;二是将系列课程标题融入到微课标题中。

教学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教学目标、授课方式及撰写脚本。教学设计应该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微课设计中教学目的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方案的设计应该围绕选题设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严谨充实,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专业发展等信息内容;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简单易懂,注重突出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及学做一体的有机结合。

媒体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的选择及微课的包装设计,同时注重多种媒体手段的运用与知识点的衔接。

3 微课程的开发流程

微课程的开发一般需要经历选题、设计、确定开发路线、开发、检测这样几个阶段。

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其主要任务是选择知识点和微课程标题。微课选题角度要精练,教学内容要明晰,关键点要突出,内容可以是知识讲解、教材解读、题型精讲等。

微课设计阶段主要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根据脚本撰写模板撰写脚本,不同的开发路线,脚本撰写的方法也不一样。

确定开发路线主要是根据要制作的微课程内容选择某一种或几种开发手段,如录屏、实拍视频、二维动画、三维动画、HTML页面等。

微课开发阶段主要是素材的开发和各种资源的整合阶段,如教学实施与拍摄(或录制)、动画制作等。在微课程形成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与技术人员协商修改。

微课检测阶段主要是制订检测标准与检测表。对效果不理想的微课查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改进微课设计。

4 微课程设计总结

与传统的教育资源相比,微课程具有主题突出、资源多样、短小精悍、使用方便等众多优点。微课程的应用,极大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学生仅需短暂的学习时间即可完成每个微学习过程,而且知识更易于消化吸收、深入理解及掌握。

在微课设计中,微课程选题要紧贴教育教学实际,做到主题立意鲜明,内容健康富有时代性。微课内容展现形式要丰富,而且微课程开发时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正确选择使用各种富媒体,辅助教学。微课程选择的知识点不要太长,时长以5-10分钟为宜,微课视频图像要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等。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课型都适合微课程,也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需要用微课程。每个学科要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构建微课程,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课程设计篇3

关键词:课程设计;能力;培养;工程设计

1课程设计形式

课程设计的形式采取学生分组的方式,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设计题目,各个小组的设计题目大同小异,将学生分组的目的是要求每个小组组员之间都有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同学都能参与整个课题的设计,达到真正激励每一个同学参与的目的。在对学生进行课题分组之前,首先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及个别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特长,比如:绘图或者计算方面的特长,这样在进行课程设计分组时,能较好搭配分组,让学生的特长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将一个自然班级分成5~6组,每组5~6人,小组内成员有相应的分工,每个小组选取一名组长,采取组长负责制,组长的任务是给各个组员分配设计任务,同时管理和协调小组的整个设计过程。

2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课程的培养方案进行设计,课程设计内容设置必须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的内容尽量选择综合性较强的设计类题目,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综合考虑多门课程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还要考虑课程设计题目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化工设备机械基础课程中,分配课程设计题目———反应釜设计,在该课题设计中包含了化工原理、化工设备机械基础、化工制图及AutoCAD绘图等多门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在化工制图课程设计中,给学生分配化工模型及阀门等部件的设计及图纸绘制,该课程设计也包含了化工制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等课程知识的运用。因此,一个课程设计考核了学生多门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多门课程学习效果的很好的总结和应用,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综合培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课程设计的整个设置过程是通过教师下发设计任务书,学生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按照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完成各项设计内容,各项设计任务的时间分配和完成地点由小组内部协商决定,整个课程设计方式比较灵活,便于小组成员的协调合作与沟通。课程设计的评定包括学生小组提交设计成果和教师进行课程设计评价等部分。任务书中详细说明课程设计的设计目的、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设计成果包括设计说明书及设计答辩PPT、图纸等内容。

3课程设计评价方式

学生小组完成设计题目后,除了提交设计任务书中要求提交的设计成果外,还要准备PPT进行课程设计答辩。每个小组分配15min左右的答辩时间,首先由小组组长进行设计阐述,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小组成员进行解答。教师根据小组设计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评定课程设计的总成绩。因此,整个课程设计成果的评价方式由答辩阐述、设计完成情况和答辩表现三部分组成。整个课程设计答辩过程是各个设计小组展示设计成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验证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4课程设计在期末成绩中的占比

课程设计的进行一般在每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后进行,课程设计作为课程的一种形成性考核方式,在课程总成绩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对于有实验课的课程占据和实验课成绩大致相同的比例;对于没有实验课的课程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课程设计在一门课程中属于课程综合性评价的一种方式,也是检验课程学习效果的重要指标。

课程设计篇4

关键词: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土木工程;任务及指导书

一、“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中的意义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对道路工程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和深化,通过设计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道路工程课程的核心知识,对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受力情况、设计原理、方法和步骤有更深的认识。课程设计时间为一周。要求学生每天到设计教室,一天点名2次。具体要求如下:1)安排设计任务,在设计任务过程中,老师会时刻在教师里面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根据设计指导书及老师的现场答疑指导进行各部分的设计计算。2)根据设计题目,学生可利用各种途径查阅专业资料,如设计规范、手册和教材等;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给定的交通条件,合理拟定路面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路面结构厚度的计算和验算。编制设计计算说明书,绘制相关图纸。3)学生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设计内容。内容上要求条理清晰,内容完整,尽量采用简图和表格形式,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符合我国现阶段路面设计规范的要求。外观上要求字体工整,纸张和封面统一。

二、“道路工程”课程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不能单独完成设计

在道路工程的课堂教学上,作为代课教师,我发现部分学生听课不认真,知识掌握的肤浅,在课程设计中,若每个人的设计题目相同,自然会出现这些学生相互抄袭的现象,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所以,如何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转变学习风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计中的抄袭现象,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设计选题存在局限性

在内容上面,由于教师参与的实际工程较少,理论性较强,因此工程资料有限,所以在给学生选题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题目的相似程度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达不到理想的课程设计效果。因此,从教师角度出发,应当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多方向的设计选题,尤其是选题要结合工程实际。

(三)学生设计思路不清

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尤其是对于“道路工程”这门课程来说,实践性较强。但是我们在学习这门学科时,并没有真正的去参与到实际工程中,对于实际工程了解不到位,而且理论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内容多且课程时限等因素,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也未能很好的消化,最终致使学生的设计思路不清晰。

(四)成绩评定不科学

在成绩评定方面,我们虽说是要根据平时的表现和最终的分数等综合情况进行打分,但是我们大部分教师存在的通病就是通过设计图纸质量、计算及说明书等书面材料来进行判断。往往忽略了平时的表现。这样会出现最终成绩不公平或不合理现象,所以应该考虑由提交的成果情况和平时表现共同构成最终的成绩。

三、“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指导书的编制与应用

(一)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目的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让学生迅速进入设计状态,完成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路面设计两部分内容,熟悉路面设计流程,掌握路面设计方法,较准确地、完整地完成设计说明书的编写及相关图纸的绘制。

(二)任务书及指导书的编制内容

本任务及指导书分三章,第一章是课程设计任务,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第三章为课程设计实例。1)在课程设计任务中,给出设计题目,每人要求完成两个设计题目,即沥青路面设计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为了避免抄袭现象发生,尽量做到每人一题,在设计资料中将道路交通量数据根据情况进行一定的改动,不允许雷同。2)第二章为课程设计指导,本章将沥青路面设计中轴载换算方法、沥青路面结构及厚度组合、各层材料的相关参数,体系换算图及所用到的换算公式等均进行了总结归纳,目的是减少学生查阅资料的时间和麻烦,提高设计的效率。3)课程设计实例一章中,列出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的工程资料、不同路面结构初拟、各层材料参数拟定、验算弯沉和各结构层底拉应力等详细过程,学生可以从中掌握两种路面设计的步骤。

(三)任务书及指导书的应用情况

目前为止,此任务及指导书已使用3年,从这3年来学生的使用过程看,效果理想。在这几年中,每年都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设计指导书进行一定的修改和完善。以前,在没有课程设计指导书时,学生在给出课程设计任务后,不知道从何下手,一两天进入不了设计状态,大大的浪费时间,导致进度缓慢,时间安排不合理。有了指导书之后,学生免去了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时间,很快了解设计过程和方法。成绩的评定主要根据提交的路面设计说明书和路面结构图纸,以参考这一周的课程设计中表现情况给出最终成绩。评定标准也比较明确,我们一般会在任务书中清楚的列出来,同时,带课程设计的老师也会抽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疑难解答。

作者:赵桂娟 单位:西安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篇5

关键词 Dreamweaver;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项目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21-0082-03

Dreamweaver是Adobe公司旗下的一款网页编辑软件,该软件使用非常方便,所见即所得,是网页设计师常用的视觉化网站开发工具,利用它可以非常容易地制作出不受平台限制和浏览器限制的界面优美的、充满动感的网页。在高等职业教育中,Dreamweaver是计算机类专业的一门操作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必修课。高职教育的导向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课程设计是主要因素,教学方法是关键。本文就Dreamweaver课程设计作简要探讨。

1 教学目标分析

Dreamweaver开设一学期,共96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2学时,实践训练64学时,先修课程有Photoshop和Flash。

知识学习目标:了解关于网页的基本概念,认识构成网页的常用元素,理解站点的概念,理解CSS的概念及规则、DIV与AP DIV的区别及联系,了解网页的常见布局。

能力培养目标:掌握创建和站点的基本方法,掌握文本、图像、多媒体的主要属性与设置方法,掌握制作超级链接的方法,灵活使用DIV和CSS样式布局网页,掌握使用模板创建网页的方法,掌握使用表单设计网页的方法。

2 教学内容选取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选取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工作任务作为教学训练项目,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训练模块和综合训练模块。基础训练模块包括网页欣赏、网页基础、网页制作和网站管理4个模块。综合训练模块是在基础训练模块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包括Photoshop和Flash等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学期的后半段时间进行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进企业顶岗实习做前期准备,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具体的教学模块、任务情境及相关知识点如表1所示。

3 教学过程设计及实施

本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Dreamweaver设计、规划、制作网页的技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融合,主要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以及协作学习、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3.1 基础训练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案例教学,任务驱动

在基础训练阶段,将经典网页赏析、案例讲解与操作演示、案例实训、各类网页设计比赛介绍贯穿于教学之中,构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案例教学与具体任务相结合的教学链,形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体系。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教学单元,具体教学环节如表2所示。

3.2 综合训练模块教学设计及实施——协作学习、项目驱动

通过基础训练模块的学习,学生对网页基础知识及网站的制作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在综合训练阶段,学生的学习围绕真实的项目展开,教师若干网站主题,学生2~3人一组,分工明确,确定主题,共同完成网站设计与制作任务,真正体会网站设计和开发的过程;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利用专题知识讲解、网站方案设计汇报、网站成果展示及汇报等环节,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帮助,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总结交流活动,创设交流、反思及评价的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对网页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建构。

1)确定分组及项目主题。具体的网站主题有社交网站、公司网站、新闻网站、旅游网站和校园网,学生自由组合,2~3人一组,通过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主题,是很具体的网站,如五台山旅游门户网、云丘山旅游网、芦芽山旅游网站、唯爱婚庆公司网站、北京众鑫网络传媒公司网站、新亚新闻网等。

2)制定项目计划。每组学生根据本组的项目主题,对项目进行需求分析,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组员进行分工,每位组员承担不同的任务,具体的任务有素材的制作、收集和整理,网站界面设计,网页制作,超级链接等。教师对学生的项目实施方案给出帮助和指导,其他小组也可以发表看法,提出建设性意见。

3)项目实施。正式进入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阶段,小组成员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网站设计及网页制作任务。教师就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

4)网站项目展示与评价。项目完成后,每小组选派代表展示本小组的项目成果(主题网站),使用PPT陈述设计思路、小组分工,并对本小组的网站做出自我评价,总结本次学习活动的收获。其他小组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本组成员回答问题,其他小组和教师给出评价,按照网站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①创造性(20分):选题和构思有独创性、有特色(5分);版面和界面设计有新意(4分);图标、图片、动画、视频的设计有较多的原创成分(5分);文章大多数为原创内容(3分);介绍新资料、新观点、新方法(3分)。

②内容(25分):内容丰富、完整(8分);主题突出,用多种表现形式突出重点(8分);文章行文流畅、易于理解(3分);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注明资料的来源和出处(3分);没有错别字和繁体字(3分)。

③导航、结构和链接(25分):界面亲切友好,方便用户使用(5分);网站结构清晰,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易于用户理解(5分);每一页都有明确清晰的导航(5分);提供背景资料和相关参考资料的链接,没有无效链接(5分);内容易于检索(5分)。

④制作水平(15分):在动画、按钮等的设计中恰当地运用比较复杂和高级的技巧(5分);图形图像经过最优化处理,视频和音频材料经过压缩,载入迅速(5分);运用菜单、图标、按钮、窗口、热键等,增强人机交互功能(5分)。

⑤艺术性(15分):界面美观(4分);排版布局合理(4分);图片、动画、视频色彩鲜明、清晰、生动形象(4分);音乐与主题风格一致,能增强表现力(3分)。

教师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点评,指出成果和不足,强调相关知识技能,归纳总结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4 结束语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和重组,更加符合高职教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

1)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将真实的网站设计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项目为目标,驱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

2)采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协作学习、项目驱动两种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捷,罗拥军.《网页制作技术》项目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2):150-151.

[2]傅四保.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教学法初探:以“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1(2):56-58.

[3]路宝利.新世纪十年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困境与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2(5):37-42.

[4]汤文飞,赵晓秋,刘菁.Dreamweaver CS4网站设计实例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舒波,向磊.“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7):94-96,107.

课程设计篇6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群;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0-0005-03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学科的重要学科分支,在本科计算机类各专业中都开设一些软件工程的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都设置软件工程的研究方向,开设高一级的软件工程课程。本文中,软件工程课程群是指包括各层次的软件工程类课程。另外,软件工程又是一门发展非常迅速的学科,早年在研究生中讲述的内容现在放在本科中讲。因此,这些课程存在定位不明确,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等问题。本文根据本科生和研究生两个层次对软件工程类课程的教学要求,阐述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定位、课程设置、主要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1定位

首先分析社会对各层次计算机专业学生在软件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我们认为计算机类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他们应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概念、方法、原理,参与和/或从事软件开发的某些活动(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软件工程方向的研究生主要着重研究能力的培养,毕业后主要承担系统分析员和/或系统设计员角色,甚至承担项目经理的角色,他们应掌握软件工程的研究动态,了解软件工程最新的研究成果,具备有关软件的系统分析、构架设计和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和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应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线,使学生具备扎实的软件工程基本理论知识、熟练的编程能力、较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应以研究课题为主线,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最新的研究动态,对其中若干个研究方向有深入的了解,具备较强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基本的软件项目组

织和管理能力。

2课程设置

软件工程课程群按学生的层次可分为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和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按课程类别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根据上述定位,本科生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必修课包括软件工程和软件实践,有些学校在软件工程课中包括足够的实践时间,可将它们合并成一门软件工程课。选修课可根据各校的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如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软件体系结构、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等,也可将研究生的某些课程作为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课。

研究生软件工程课程群的必修课可包括高级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管理和专题讨论,其中专题讨论没有固定的教材,它以若干专题(如软件复用技术、模型驱动体系结构、软件产品线等)的最新论文为主,以报告和讨论的形式进行。选修课可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课程,如需求工程、软件过程、形式方法等。

3教学内容

本节参照国外相关的资料,结合我们多年的教学实践,给出软件工程课程群中各必修课的知识单元。

3.1软件工程(本科生)

本科软件工程课程的内容应覆盖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计算机科学方向)中有关软件工程的主要知识单元,该课程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为主,着重国内比较流行的结构化分析与设计方法、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方法和常规的软件测试方法。同时对一些较新的软件开发模型、方法和技术(如基于构件的软件开发模型和方法、敏捷开发方法、CMM&CMMI、Web工程等)做简单的介绍,以便学生今后自学。

3.2软件实践(本科生)

该课程是本科软件工程课程的一门后继实验课,以某种软件开发方法(如面向对象方法)和软件过程(如统一软件过程RUP)为基础,引导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全过程,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实现以及测试等基本步骤。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

3.3高级软件工程(研究生)

该课程选择当今软件工程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主要内容,其知识单元可包括: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软件产品线、软件体系结构、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面向方面程序设计(AOP)、需求工程、面向对象测试技术、逆向工程和再工程、Agent技术、形式方法、高可信软件,开源软件等。值得注意的是,在一门高级软件工程课程中很难详细介绍上述所有的内容,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研究方向,选择几个(以3~5个为宜)知识单元作重点介绍,对其他知识单元可只做简单的介绍。

下面给出几个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CBSE)主要包括:CBSE基本概念,软件构件规格说明,构件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过程,基于构件开发的语义完整性,构件组装和集成,预测系统的可信度,软件产品线体系结构中的构件,商用第三方构件(COTS)及构件获取技术,基于构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基于构件软件的测试与质量保证,构件的可变性机制,软件构件库,构件交易,构件描述与检索等。

软件产品线(SPL)主要包括:软件产品线的基本概念,软件产品线的基本活动(核心资产开发,产品开发,管理),领域工程与应用系统工程,SPL经济学,软件产品线实践域,软件产品线实践模式,产品线组装,基于产品线的应用系统开发技术等。

软件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软件体系结构的原则和实践,体系结构框架/方法,体系结构模型与MDA,集成框架,软件体系结构设计与分析,体系结构风格,软件体系结构文档,软件体系结构评估与确认,面向服务体系结构(SOA),体系结构模式,企业体系结构等。

模型驱动体系结构(MDA)主要包括:MDA基本概念,MDA规格说明,MDA模型(CIM,PIM,PSM),模型转换,模型语言(如可执行的UML,对象约束语言OCL等),元建模,MDA过程,领域建模,系统模型,平台无关建模,平台特定的实现等。

3.4软件项目管理(研究生)

该课程的知识单元包括: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敏捷项目管理,外包管理,软技能等。下面给出其中若干个知识单元所包含的知识点。

综合管理:项目,项目范围陈述,项目管理计划(编制过程,内容),项目执行的管理,项目评价,项目的监督和控制,集成的变更控制,实施报告,配置管理,关闭项目。

范围管理:启动过程,项目选择方法,项目合同,范围管理计划(编制过程,范围陈述,范围定义),创建WBS,范围验证过程,范围蔓延,范围变更控制过程,目标管理(MBO),影响曲线。

时间管理:活动定义过程,活动排序过程,图示方法(优先图示方法(PDM),箭头图示方法(ADM),条件图示方法,图形评价和评审技术(GERT), 项目网络图,关键路径方法(CPM),计划评价和评审技术(PERT)等),PERT对CPM的估算,活动资源估算,活动持续时间估算,估算工具,进度表开发过程,进度控制过程,净价值术语和公式。

成本管理:资源计划编制过程,成本估算(术语,过程,COCOMO模型,工具),成本管理计划,成本预算过程,成本基线,项目投资需求,成本控制过程,实施度量,预测完成,净价值术语和公式。

质量管理:质量计划编制过程,质量保证计划,过程改进计划,质量保证过程,质量控制过程,统计质量控制(SQC),质量改进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计划编制,组织计划编制,项目管理中人的因素,责任委派矩阵,获取项目组,员工获取过程,项目管理者的角色和责任,项目组(建造过程),小组动力,管理项目组,角色与责任,领导风格,能力类型,冲突管理,6动机理论,小组性能估算,管理知识员工。

沟通管理:沟通计划编制,沟通管理计划,信息分发,沟通模型,沟通风格,沟通方法,沟通链接规则,沟通障碍,沟通技巧,绩效报告,管理涉众,管理收尾。

风险管理:风险管理计划编制,实用方法,风险标识,风险分析(定性分析,可能性与风险影响,定量分析,灵敏性分析,决策树分析,预期货币价值,概率方法),风险响应(计划编制,工具与技术),可保险风险,风险监督与控制过程,影响曲线。

采购管理:采购计划编制,购买和获取计划,合同计划,成本补偿合同,固定价格合同,工作陈述,申请计划编制过程,请求供方响应,申请过程,供方选择,源选择过程,谈判,合同,合同管理,合同变更控制,合同收尾。

敏捷项目管理:Agile宣言和原则,迭代与演化开发,产品业主,敏捷管理需求,敏捷估算与计划编制,敏捷设计,敏捷文档,敏捷软件构造,敏捷编程,人员管理问题,敏捷质量保证,敏捷项目管理,项目评审,敏捷度量。

外包管理:识别全球业务机遇,组织模型与商业策略,全球项目的特征和挑战,全球项目经理的技能,国际及多种文化的交融,IP保护与其他法律方面,采购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法规,试验计划,风险管理,软件过程与实践的改进,建立团队,需求管理及客户/供应商关系,开发方法学,全球软件开发(GSD)与全球软件工程(GSE),沟通、协调和协作,离岸项目的管理,克服距离和时间,文化交叉的处理,全球项目的安全问题,全球项目收尾,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及知识管理。

软技能:领导能力,批判性思考,职业道德规范,自我激励,诚实,小组工作,风险捕获,适应性,人际关系,工作压力承受、压力管理,创造性,影响力,研究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组织能力,多文化处理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口头沟通,文字沟通,细心周到。

4小结

本文介绍了软件工程课程群的设计,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各校的特点,对上述课程设置、知识单元、知识点进行裁剪。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各课程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为软件工程课程群建设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

作者简介

钱乐秋(1942-),男,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工程。

课程设计篇7

关键词 产品色彩设计;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078-02

1 引言

色彩、形态、材质被称作产品的三要素,色彩设计在整个产品设计环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与产品的功能实现、宜人性、易用性、生产成本控制等有关,产品色彩设计能力成为工业设计师设计能力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部分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学科知识体系中正经历从三大构成中的色彩构成设计色彩产品色彩设计的蜕变,更加注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融合,更加突出对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管理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求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相应做出改变。不同于色彩构成和设计色彩的设计基础课程特征,它更具备设计课程初步的特点。

2 教学内容建设

教学内容的确定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架构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至于该教些什么,不妨从教学目的和目前设计领域存在的问题研究入手。

明确教学目的 产品色彩设计课程要教授学生掌握设计色彩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产品色彩设计的相关原理、原则、设计流程、设计表现方法、设计管理等相关知识,教会学生正确进行产品色彩设计相关市场调查分析、用户研究、课题研究等活动,并能熟练运用工具进行设计实践。

分析目前国内产品色彩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产品色彩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表现为:对设计对象研究的缺失,漠视色彩与产品功能的关系,忽视材质对色彩的影响,忽视工艺与色彩的关系,特别是缺乏对先进工艺产生的色彩效果的了解;对用户情感和文化需求的忽视或非正确满足,色彩意象的模糊表达和对色彩用户认知方面知识的缺乏,对色彩文化属性的知识储备不足,对符号的简单复制性应用;感性设计大于理性分析,大多数设计师没掌握感性工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相关的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仅凭经验和“行情趋势”简单草率设计;缺少产品色彩管理的意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不知道如何通过色彩设计成就产品的家族化、品牌形象,通过色彩计划进行成本控制,更不了解人工智能在产品色彩设计领域的相关应用等。这既表现出产品设计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中色彩设计模块部分知识和能力的缺失,同样也是教育的缺失和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构建课程理论知识体系 在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的和目前教学体系下存在的问题之后,综合考虑课程的性质、在整个学科体系中的作用、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课程自身特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强调实用务实、理论与实践兼顾、反映学科前沿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构建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整个体系内容分为两个大的模块:基础理论部分和设计与管理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分为概论、色彩的自然属性与色彩体系、色彩的心理属性、产品色彩设计的美学基础、产品色彩的实现方法五个单元,分别讲述了课程由来(从构成到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目的与要求、色彩与产品的关系(与功能、形态、人机、形象等的关系);色彩的自然属性、色彩体系;色彩与知觉、色彩与行为、色彩与情感、色彩与文化、影响色彩认知体验的因素;产品色彩设计的创造法则、形式美原理、产品色彩与流行色;设计阶段的色彩实现、生产阶段的色彩实现。

2)设计与管理部分分为产品色彩设计流程、产品色彩设计原则与方法、产品色彩计划与管理三个单元,分别讲述了产品色彩设计调研、定位、设计、表达、评价;产品色彩设计原则、具体设计方法、色彩意象与用户需求关系;产品色彩战略、产品色彩计划、产品色彩管理以及其与产品和企业的发展战略、计划、管理的关系。

3 教学方法改革

从最初对感性主观的绘画色彩的沿袭,发展到理性严谨的色彩构成,再逐步演变到融科学性、社会性于一身的设计色彩和产品色彩设计[1],知识体系和研究应用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上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教学科学性的重要性,因此,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的教学组织也要相应进行改革。本课程最终的教学目的还是以设计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为主,因此,课程中应坚持实践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2]。这种模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习主观能动作用,以课题训练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研究与设计实践的能力,并强调多学科知识的融合与交叉。

课题设置 课题的选择与设置是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关键和前提,课题的设置与组织要遵循五大原则:

1)知识点覆盖全面,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

2)课题具有连续性、递进性与差异性;

3)单人课题与团队课题相结合;

4)难易结合,应用与研究兼顾,包涵创新因素;

5)注重研究和设计实践。

本着突出以课题为中心的研究与设计结合式教学的特点,产品色彩设计课程的课题内容确立如下。

1)产品色彩的采集与重构。相似的环境和生活经验使得人们对色彩产生情感共鸣,这是知觉系统综合体验的结果,于是色彩拥有了冷暖感、进退感、轻重感、软硬感、华丽与朴素感、兴奋或冷静感、低俗或优雅感、积极或消极感等情感属性,这些跟色彩的联想和象征密不可分。久而久之,色彩就具有了特定的意象。该课题的训练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现有产品色彩进行分类归纳与总结,进而能够正确运用色彩情感属性实现色彩意象的表达。

2)商务产品色彩设计。商务产品主要指跟商务活动相关的产品,包括办公电器、办公文具、办公家具、商旅用品、商务信息产品等。这类产品的设计通常以无名性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为主,造型简洁,色彩以无彩色和中性灰色调为主。但是最近也出现时尚化、个性化的倾向,色彩设计方面体现为性别感、有彩色运用的增强,同时会尝试使用较为炫丽的材质和肌理。该课题要求学生按照产品大类进行分组,每组学生设计产品关联性强,可以在共同调研的基础上实现个人设计与小组交流的结合。

3)时尚产品色彩设计。时尚产品主要是个人消费品,包括生活日用品、家具产品、个人交通工具、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等。这个课题针对消费主要群体――时尚年轻人群进行设计,在对目标用户群体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男性、女性分别展开产品色彩设计。同样延续小组集体调研和设计讨论加个人独立设计创意的形式。

4)文化型产品色彩设计。色彩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色彩喜好和特征不同,色彩认知和表达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并发展着文化。该课题要求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地域色彩文化或者民族色彩文化进行研究,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进行色彩设计。需要强调的是文化型产品色彩设计往往不仅仅局限于色彩和材质的应用,还表现为特有符号和纹样的应用,因此,该课题要引导学生进行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5)基于品牌形象的产品色彩设计。产品色彩设计是产品品牌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业界已经达成共识,但是学生往往只是针对眼前的一个单件产品进行色彩设计,没有站在产品系列化、家族化、品牌形象的高度考虑产品色彩设计问题,更不要谈基于此的色彩管理、人工智能配色了。该课题要求每组学生选定一个成功品牌,基于此进行延伸产品的色彩设计。

6)儿童和老年人产品色彩设计。儿童和老年人群体规模庞大,消费潜力巨大,针对他们的专用产品设计层出不穷。因此,该课题要求学生在分组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产品进行色彩设计。这里需要引导学生注意色彩与年龄、心理的关系,还要注意色彩指示功能等功能性和人性化设计方面的意义。

教学组织 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转化为可以综合应用、开展设计的能力,是教学改革的目标和课题研究型整合教学模式的意义,而教学环节的有效组织是教学效果的直接保障。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课堂教师讲授、学生集体研讨、课下分组研究、研究和设计成果汇报交流、师生灵活互动等多种教学方法,围绕设计课题,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目标清晰、任务明确、形式灵活多样、学习和实践结合、设计和交流兼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需要指出的是,考虑课题的特点,应大力推动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利用信息化辅助设计手段和激光烧结、三维扫描、三维打印等科技手段开启产品色彩设计教学的新纪元。

考查方式 考虑课程特点,推荐以考查形式给出课程成绩。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考查与评价。平时成绩由平时出勤情况、平时研究与设计开展情况、平时设计交流参与情况等评定给出,占总成绩的60%;期末成绩依据设计报告册给出,占总成绩的40%。设计报告册中要反映课题研究和设计实践的过程和结果。

参考文献

[1]王雯.20世纪产品色彩设计简述[J].创意与设计,

课程设计篇8

关键词:《软件设计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07-02

《软件设计模式》是一套多数人知晓的、经过分类编目的、被反复使用的代码设计经验的总结。学生感觉这门课程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市场上也有一部分教材以生活中的例子或典故为主导,授课时容易只注重细节,而很难上升到一定高度,最终学生只会简单应用,不会分析,更不会进行合理的选择。本文主要针对我校学生特点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一、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程在讲授时采用教材为《Head First设计模式》,参考教材为《实用软件设计模式教程》、《Java与模式》、《大话设计模式》等。《软件设计模式》课程只有30(22+8)学时,要对本课程中各个具体的设计模式都一一介绍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充分考虑到了学时、办学定位、学生特点等方面,选取了其中12个设计模式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选取标准主要为:①在以后工作中常用的模式。②在模式分类中具有典型代表的模式。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讲授本课程时使用了以下教学过程设计。

1.给出场景。即提出一个与本次课程要讲授的设计模式相关的设计问题。这一步选取场景时要注意,此场景必须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熟悉的,且学生能够依据此场景给出一个合理的设计方案。

2.场景分析。引导学生思考,给出此场景的设计方案,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依据设计原则进行一步一步的“优化”,最后得出良好的设计方案。

3.讲授该设计模式中体现的设计原则。由于每个设计模式中体现的设计原则不同,并且同一个设计原则会在不同的设计模式中体现,所以此处的讲解关键在于设计原则的内涵及其使用。

4.引出欲讲授的设计模式的定义、意图、结构图、适用场景、优缺点、效果分析等,并用代码演示第一步提出的场景。

5.课堂练习。针对刚才的讲解,再给出1~3个不同的场景,让学生当堂给出其设计方案。

6.布置作业。此作业为课外作业,要求学生给出完整的设计及代码。

二、教学案例

观察者模式(又称/订阅模式)是软件设计模式的一种。观察者模式定义了对象间的一对多的依赖关系,当一方的对象改变状态时,所有的依赖者都会被通知并自动被更新。此种模式通常被用来实现事件处理系统。下面以该设计模式的教学为例,阐述前面的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场景——报纸订阅系统。报社出版报纸,客户可随时向报社订阅或取消订阅报纸,即只要报社在运营,就会一直有人(或单位)向它们订阅或取消订阅报纸。当报社有新报纸时,就会给处于订阅状态的客户送去。如果你取消了订阅,则将收不到新的报纸。

2.场景分析。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得出,该场景中主要涉及到的“角色”有:报社、报纸、客户(包括人或单位)。行为方式有:(报社)出版(报纸)、(客户)订阅(报纸)、(客户)取消订阅(报纸)。根据课堂提问及学生上课反馈情况给出其初始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在初始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当报社有新的报纸出现时,会送到客户手中,说明客户是受到报社的影响的;并且客户向报社订阅或取消订阅报纸,其数据应放在报社方,即报社方要清楚当有报纸出版时,应发送给谁。为使此设计方案更有弹性,即当出现新的客户向报社订阅报纸或客户欲向新的报社申请订阅时,我们不影响到对方且不用修改代码,这就是说要“针对抽象编程”,如何完善已有的设计方案?也就是说我们要给报社及客户提供一个“抽象”概念。具体见图2:

3.总结模式要点。观察者定义了对象之间一对多的关系,主题用一个共同的接口来更新观察者,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用松耦合方式结合,可观察者不知道观察者的细节,只知道观察者实现了观察者接口。使用此模式,可以从可观察者推或者拉数据,有多个观察者时,不可以依赖特定的通知次序。

4.体现的设计原则。观察者设计模式中出现体现的设计原则中“针对抽象编程”、“多用组合,少用继承”、“里氏替换原则”、“为交互对象之间的松耦合而努力”等。在课堂上对前面未讲过的设计原则再进行详述。

5.课堂练习。气象站(教材上的例子):关键是抽象出主题和观察者;图形显示系统。

6.作业布置——班会通知。设计模式:班长临时通知大家一件事,辅导员有事,班会取消。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不再去教室开会,而是各忙各的事。

三、教学分析

从学生提交的作业、课下学生反馈及期末考核等多方面来看,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但存在问题有: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设计模式的精髓,只会简单地去“套用”。如观察者模式中,个别学生并没有完全明白主题和观察者之间的关系,即观察者的状态是随着主题状态的改变而改变的。所以作业中有的同学只让“班长”充当观察者,而有的同学仅让“班长”充当主题,这都是不正确的。作业中的“班长”具有双重身份,充当“辅导员”的观察者,而又是班内其他同学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徐宏喆,侯迪.实用软件设计模式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设计篇9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计划还没有脱离学科体制下的模式,培养目标的单一及学历层次偏低成为高职会计专业发展的羁绊。根据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理念,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应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所以,专业课程的设置要以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形成新的会计专业培养模式,使其符合“做中教,做中学”的职业教育理念。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设置

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人才培养观念,在职业教育会计专业领域如何应用,这是我们一直研究和探索的问题。目前,高、中等职业教育的会计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为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学校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更多的学校还是延续学科体制下的教学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及进行课程设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高度重视时间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教,做中学”职业教育理念,这给我们如何进行中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思路。在多年会计专业办学实践中,我们认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定位已经脱离实际。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企业会计,课程设置也是以企业会计为主,而由于目前会计专业领域人才培养的普及和学历层次在不断提高,正规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职毕业生在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基本没有优势,因而很容易出现专业对口就业难局面,即使专业对口就业也多是会计领域的边缘相关岗位,如收银员、仓库保管员、出纳员等。二是课程设置上片面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忽视了岗位职业能力需求。由于会计知识的独特专业性,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造成教学内容将理论和实践分开,学生所学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技能,强调注重知识性,而弱化了技能性[1]。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借鉴德国行动导向教学理念,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按照职业能力整合现有专业课程,抛却传统学科教学理念,转变观念,形成了新的办学思路。

一、拓宽培养目标,以会计员岗位为本位,向相关岗位辐射

针对第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中小企业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势必将会计岗位和相关岗位并重,学生毕业后才能有较宽的就业面。因为高、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唯一能考取的会计岗位资格证书是会计员,但是相关岗位面就较宽了,如收银员、出纳员、储蓄员、保管员等,这些都是和中职生相对应的岗位。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以会计员为主,辐射会计相关岗位,这样的培养目标也和中职层次相吻合,这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如何培养学生。

二、重新构建会计专业行动领域的职业能力

做为专业教师,我们在教学之余,不断深入企业,对本地区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在通过对若干中小企业会计岗位、流通企业、金融企业相关会计岗位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归纳总结了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及岗位能力。运用工作过程理论对会计岗位群的划分及岗位能力的分析,让我们真正地明确了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会计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岗位职业能力做了归纳,如表1所示。这样,会计专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就拓宽了,也具体了,而对于课程的安排,如何能将行动领域职业能力转变为学习领域内容呢?下面是我们研究学习领域的课程设置归纳出的结果。

三、根据会计专业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进而设置专业课程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的精髓,便是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或任务,复制工作过程,归纳总结职业能力,称之为行动领域[3]。所以,我们在分析会计岗位及相关岗位的工作过程后,以企业会计员为例总结了其职业能力为会计日常业务处理能力,现金、银行往来业务能力,库存管理能力,会计软件操作能力,固定及无形资产管理能力,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能力,往来账项业务能力,共计七种能力,构成了会计岗位行动领域的主体。这些职业能力所对应的学习领域课程,在学科体制下分别为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税收基础、会计电算化和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等课程。不过,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的是理论教学,知识性较强,而实践动手能力与理论是割裂开的,理论课结束后,还需要单拿出若干周的课时进行会计模拟帐套的实习,这样,理论与实践不能完美结合,知识在实践中也显得不连贯或断档。经过我们的深入调研和不断探索,分析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应关系,摒弃原来课程体系,重新建立学习领域的框架[4],以会计员岗位为例,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应针对行动能力进行设置(如表2所示)。这样,在学习领域重置了专业课程,突出了岗位职业能力的学习,通过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训结合,就能体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依托,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就可以更加具体化[6]。

四、教学资源和环境的配置

会计专业是个非常特殊的专业,校企合作之间的合作切入点只能保持在参观层面,学生们无法在企业实际中实训、实习。这样,就要求学校应配备完善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模拟企业会计岗位,银行柜台办公环境,教师在教室教授理论知识,在实训室带领学生分组,学生轮流扮演会计工作角色,模拟会计工作程序进行实践教学,讲多少,做多少,让学生置身仿真会计工作环境中。这样能实现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也更能突出中职侧重技能培养的办学模式。运用行动导向理念重新编制实施性教学计划,将完全脱离学科教育体制下的束缚,转变为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教学就能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这样在教学中不断完善,让培养目标更贴近职业学校学生,让教师的课程内容更吸引学生,教学就会开展得更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周东黎.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理实一体化专业教室设计[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90-94.

[2]韩玉竹,龚利森,杨镇.浅谈会计实践类课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为例[J].商,2014(26):117.

[3]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36-145.

[4]王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0(12):99-100.

[5]蒋洪平,徐晓敏,刘秀丽.基于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8):141.

课程设计篇10

《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骨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但目前各职业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目前高职院校《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存在与本科教育同质性的问题,传统的教材按照会计要素划分章节进行教学,保证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课程的实践性不突出,教学内容不能直接与实际工作过程接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不强,不符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最近有教师提出按照会计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设置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根据各个岗位的能力要求确定各个教学情境的具体学习内容。这种教学设计直观性强且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对应,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但这种以会计岗位划分教学情境的做法,知识点分散、理论系统性不强。综上所述,《财务会计》课程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应体现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会计职业能力。从往届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行业来看,基本上包含了商业企业、生产企业、金融企业等各种行业,不同行业对会计人员基本能力的需求是大同小异的。基于上述原因,在《财务会计》课程设计中引入了通用会计能力培养的理念,以使培养的毕业生的素质能更好符合市场的需求。

二、会计职业能力的构成

会计职业能力分为基础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和专业会计职业能力。

1.基础会计职业能力。基础会计职业能力是通过学习会计原理等基本素质课程,熟悉会计基本核算程序,掌握会计基本核算方法,了解有关会计核算方面的法律、法规,掌握计算技术和电算化的基本知识,为后续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2.通用会计职业能力。通用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基础会计职业能力的前提下,通过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培养良好的会计诚信和敬业精神及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熟悉会计法的内容,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工作规范,熟悉中小企业基本业务知识并熟练掌握其基本会计核算方法,掌握税款和财政规费计算与申报方法等,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三个月左右的专业会计知识学习,到中小企业就职后,马上就能胜任会计工作。

3.专业会计职业能力。专业会计职业能力是在具备通用会计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经过拓展的专业会计知识的学习,具有专业领域知识,具备专业会计素质,掌握一般商业、粮食企业、工业、服务业等行业具体的会计核算方法。具备了专业会计职业能力,就可以实现学生岗位能力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三、以通用会计能力为基础设计《财务会计》课程

1《.财务会计》课程设计思路。《财务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重点为中小企业培养一线会计人员。现行的《财务会计》教材体系大多是按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以会计要素为章节设计的,而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去向多数为中小企业,甚至是新筹建的企业,为了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会计应用能力,以会计工作过程为主线,按中小企业的日常业务流程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企业会计制度认知和会计业务流程认知内容,培养学生根据企业类型选择适用的会计制度和以工作任务顺序为程序开展会计工作的能力。在完成“日常业务核算”的理论教学后,增加“会计凭证识别与审核”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模拟的会计工作场景,体会会计在没有文字表述题目只有外来原始凭证的情境下如何识别、判断和处理各项经济业务。在完成《财务会计》教学任务后,使学生具备在一个新筹建的中小企业里,可以为其制订相关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科学设置帐户、准确进行所有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

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对《财务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