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6:29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1

关键词:旱涝;灾害预测;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P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辽阳地处辽宁中部,太子河的两岸,属旱涝灾害频发城市。尤其是近些年,随着气候的变化,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旱涝灾害日益成为辽阳市最严重、最难解决的水安全问题之一,并日益成为影响辽阳市粮食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问题。因此,对辽阳市旱涝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当地旱涝变化规律,有效防涝防旱,解决水资源危机,采取防灾减灾的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以减轻影响和损失,具有现实性和必要性。

2 辽阳市及葠窝水库概述

辽阳市位于E122°35′04″~123°41′00″,N40°42′19″~41°36′32″,全市总面积4731km2,境内共有大中小河流29条,组成了太子河、浑河两大水系。全市共有水库9座,引、蓄、提水工程144座,地下水井4031眼,不仅负责本市农业、工业、生活用水,还承担着鞍山市局部地区人民生活用水、鞍钢等工业企业的生产用水及太子河下游的营口大石桥等市的农业用水。辽阳市主要自然灾害是水灾,本地区降雨量时间集中在7~8月,且经常有连续性大雨天气,境内危害较严重的是浑河和太子河。与此同时,旱灾也时有发生,并有加重趋势。据史料记载,自1950年以来,辽阳市曾7次遭受重大洪涝灾害,5次遭受重大干旱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葠窝水库位于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境内的太子河干流上,始建于1970年,1974年全面竣工并投入使用,它集防洪、发电、灌溉、工业用水、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属国家大Ⅱ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按300a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0a一遇洪水校核,相应库容为7.91亿m3,兴利库容为5.08亿m3,最高洪水位为102m,有效灌溉面积10.68万hm2,年农业供水量10亿m3,工业供水量1.12亿m3。

3 系统概述

为了减少旱涝自然灾害给辽阳地区造成的损失,有效的抗旱防涝,《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旱涝灾害预测研究与应用》通过分析辽阳地区的旱涝特征,以BP网络、灰色模型(GM)理论和马尔可夫理论为基础,应用Spss和Matlab系统,建立适合辽阳市的灰色预测模型、马尔可夫过程的改进残差灰色灾变预测模型和灰色神经网络组合旱涝预测模型,研究优化模型为辽阳市旱涝灾害预测及其防治提供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

3.1基于气象 资料的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

3.2基于马尔 可夫过程的改进残差灰色灾变预测模型的研究。

3.3对辽阳市 旱涝等级进行评估,建立适合辽阳市的GM灾变预测模型,并在辽阳市旱涝预测中应用。

3.4建立适合 辽阳地区的GNN组合旱涝预测模型,并在辽阳市旱涝预测中应用。

4 系统效益的实现方式与途径

本旱涝预测是通过对辽阳地区旱涝特征进行分析,建立了适合辽阳地区的GM灾变预测模型和GNN组合旱涝预测模型,并在辽阳市旱涝预测中进行了应用。经2009、2010、2011年验证,预测结果精准,完全与实际相符。太子河流域葠窝水库率先采用该预测结果指导供水调度,加强了主体工程运行的可靠性,提高了水库的防洪、兴利效益,并最大限度减轻了控制范围内的旱涝灾害损失。

系统效益的直接来源是系统在正常年份、大洪水/严重干旱年份、极端水文和工程事件发生年份通过科学合理地改变水库运行方式实现的。改变运行方式就是将常遇调度方式改变为防洪预报和预蓄预泄调度方式。

防洪预报和预蓄预泄调度方式是适宜在降雨径流年内和年际变化不均匀地区实施的水库调度方式。这两种调度方式可在确保水库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增蓄有效洪水资源,达到减灾除害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双重目的。

防洪预报调度方式是将洪水预报信息应用于水库调度,适当减少防洪库容,增加蓄水。

水库预蓄预泄调度方式是在适宜的洪水发生条件下,利用短期降雨预报和洪水预报在水库中预留水量,接到暴雨预报后再进行预泄,使下一次洪水到来之前,预蓄水量以安全方式全部泄出。

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旱涝灾害预测研究投入使用之前,由于缺少精准的预报,葠窝水库不能实施防洪预报和预蓄预泄调度方式,限制了水库在适当的年份改变运行方式。旱涝灾害预测研究投入使用后,提高了洪水预报精度和调度方案的可靠性,增长了预见期,使水库实施防洪预报和预蓄预泄调度方式成为可能,创造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4.1 经济效益分析

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旱涝灾害预测研究与应用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指旱涝预测到发生灾害性干旱和洪水时,减免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这部分经济效益按假定无本旱涝预测情况下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与有本旱涝预测情况下实际的灾害损失差值计算。

本文分别分析2009、2010、2011年通过施用旱涝灾害预测改变调度方式产生的直接防洪抗旱效益。首先计算这三年实际各类旱涝灾害损失;然后根据运行期实际发生旱涝灾害情况进行还原计算,求得假定无旱涝预测情况下,各类灾害损失。其中,单位旱涝灾害损失综合指标按2010年生产水平和价格水平调查和计算。以表1为例,逐项计算出农业防洪抗旱、林业、水产业等八项指标各年的直接洪灾损失值,综合后得出,防洪抗旱直接经济效益可达7425.71万元。

4.2 社会和环境效益分析

《辽阳市旱涝特征分析及旱涝灾害预测研究与应用》自2009年施用以来,在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环境效益。

4.2.1 社会效益

主要有5方面:

4.2.1.1减免了在2009年因严重旱灾、2010年因严重洪灾致使辽阳地区和太子河流域葠窝水库上下游农、林、牧、渔等减产失收,造成供应紧张,影响人民生活或引起饥荒等社会问题,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性和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4.2.1.2避免了因洪灾引起工商企业停业停产、学校停课等,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秩序;

4.2.1.3缓解了洪水给居民的精神压力,减轻防洪抢险的负担,避免躲水逃洪的劳顿;

4.2.1.4减轻了组织灾区居民撤退转移和安置救灾的负担;

4.2.1.5避免了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给居民的精神打击,减少抚恤、救济等负担。

4.2.2 环境效益上

尤其在避免洪灾使生态环境恶化,维持生态平衡的收益方面,主要作用有:

4.2.2.1避免了洪灾引起水质和卫生条件恶化,造成疫病流行,居民健康水平下降;

4.2.2.2避免了土地被冲毁、淤压,导致沙化荒废;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2

措施。

关键词:城市涝灾;成因分析;防洪排涝

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2-0156-02

2012年我国因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全国31个省(区、市)均不同程度遭受了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1.7亿亩,受灾人口1.2亿,因灾死亡673人、失踪159人,直接经济损失2675亿元。甘肃、四川、河北等地发生严重山洪泥石流灾害,全国山洪泥石流灾害死亡人数占因灾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三。184座县级以上城市遭受特大暴雨袭击,城区部分受淹或发生内涝。一些特大城市道路积水、交通受阻,给城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造成重大影响。从洪涝灾情看,山洪灾害多点频发,城市内涝十分突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城市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的发生频率增加、强度增大。气候变暖事件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我国南北端地处北纬3度52分~北纬53度33分,极端气候时有发生。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绿地减少,热岛效应明显。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使得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这一过程对土地的占用过多,农用地不断被挤占,使涵养水源地不断地减少。城市排污、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或修建不够完善,加上城市道路大面积硬化,到处是混凝土地面或不透水设施,降雨时渗透性差,水不易入渗,从而容易形成积水、内涝等灾害。现就城市涝灾的成因和防洪排涝必要性及预防措施分述如下。

1 城市涝灾的形成原因

1.1 城市的地理位置

我国大多城市处于地势平坦的平原、盆地或丘陵地区,附近均分布有大大小小的河流及湖泊,水源较为丰富。大多数城市周边地势高,城区地势平坦,每遇强降雨会形成规模不等的积水。加上城区路面及居民居住区道路大面积硬化,雨水无法就近下渗,只能通过排水系统排泄,排水系统有限,使得来水量远远大于排水量,这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2 城市的气象灾害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高层建筑林立,改变了城市的局地气候条件,城市气候产生“热岛效应”,热岛环流加速了城市上空空气热对流发展,城市发展越快,引发强对流,雨天气的机会就会越多。城市工业、生活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废气,有利于空气凝结核的形成,造成城区频繁出现雨,城区降水量较郊区更多一些。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

1.3 人为因素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城镇化的建设,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排水系统滞后,排洪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人为因素对土地面积的需求,洪沟及河道管理松懈,侵占排洪沟道及河道滩涂的事件频发,以使排洪沟道、原河道束窄比较严重,甚至有些建筑物打桩建于河道之上,沟道及河道的输水性能大大降低,排水顺畅性急剧降低。城市人口增多,建筑占地增大,使涵养水源地减少,钵盂加剧地下水补给不上,恶劣气候变化加剧,一旦遇强降雨,城区内一些街道成河,汽车被淹,交通瘫痪,出现严重的内涝之灾。城市地下水过度使用,导致地面下沉。城区扩建,地下设施增多,防洪难度更加增大。城区地势低洼,泄洪能力差,使出现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大大增加。我国最繁华城市也频繁出现暴雨后,城街成河的状况。城市人口急剧增长是城市涝灾形成的原因之一。

1.4 排水设施

城市排水设施的落后,一些城市虽有排水设施,但排水设施已滞后于现代城市的建设。更有部分不发达城市排水设施还是20世纪的排水设施,排水设施按当时城市规模及相应的排水能力配套,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今天城市的需求和发展。遇有大暴雨天气,雨水多而集中,排水设施排水能力有限,下水道往往来不及排水,造成城市大面积积水。排水设施落后是城市涝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 防洪排涝的必要性

近年来,暴雨洪涝灾害让日新月异的城市很烦恼,暴雨致灾让居住在城市,习惯便利生活的居民很不安。例如:造成重大损失的北京“2004.7.10”暴雨、重庆“2007.7.16”暴雨、济南“2007.7.18”暴雨、四川“2009.8.28”暴雨、南方“2010.6.25”暴雨、北京“2012.7.21”暴雨。暴雨洪涝灾害冲毁道路,损坏输电线路等城市居民生活攸关的基础设施,使城市的运输、通信、供水、供电等中断,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同时也造成大量的物资被浸泡受损,企业停工停产,甚至人员伤亡等重大损失。由于暴雨洪涝灾害,城市的安全性、生活保障性,远远达不到我们生活需要的那么

完善。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以来最大的强降雨,总体降雨量达到暴雨级别,一天内北京市气象台连发五个预警,暴雨级别上升到橙色。截止2012年7月22日2时,全北京市平均降雨量164毫米。其中,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到460毫米。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37人死亡,7人失踪,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2012年7月23日,据初步统计,全北京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以上。

暴雨“灌瘫”京城,城市配套设施的缺陷再一次被放大,虽已雨过天晴,城市“肠梗阻”也已疏通,但人们的心情却难以“放晴”。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即是对一个城市给排水设施的检验,也是对城市安全保障的验证,暴雨形成的涝灾综合起来就是对一个城市综合预防机制的考验。每遇暴雨,我们总是对不能使用的设施进行抢修,修修补补,暴雨一过,搁置一旁,听之任之。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等灾难临头再去想如何应对。我们应该在日常的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各个环节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不能让年年暴雨年年淹的情景一再

出现!

暴雨洪涝灾害对城市经济,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来看,城市的洪涝灾害频发,预防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首先要对暴雨洪涝进行预警,其次涝灾发生后的救援机制必须深化。避免强降雨或暴雨形成的洪涝进一步扩大,对城市引发次生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无法弥补的损失,预防暴雨洪涝和及时排涝是必不可少的。

3 防洪排涝的预防措施

3.1 从环境保护,植被绿化,保持水土方面考虑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周边地形落差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形成洪水将对地表进行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城市建设,人为植被破坏,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防洪排涝,首先应该预防水土流失,保持水土,增加城市及城市周边地区的绿化,增加城市水源涵养地,增加城市周边湿地工程或水源补给工程。禁止盲目垦荒,植树造林,退耕还草,提高城市街道植被覆盖率。

3.2 储蓄水源,综合考虑变害为利

我国城市涝灾(内涝)和水资源短缺并存,已成为我国部分城市的新环境问题。城市涝灾(内涝)时水量充沛,干旱时水量短缺,为有效利用涝灾时的水资源,尽可能建设一些蓄水设施,如具有泄洪或储备水源的湿地公园、湖泊公园。城市雨水资源化,可同时缓解城市涝灾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一般城市位于河流周边,为防御洪涝灾害,在河流中下游或城市周边低洼地带修建水库,拦蓄雨水为城市所用。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建设雨水收集储存设施,储存雨水。建设蓄洪系统,拦截雨水。将收集雨水进行回灌,补给地下水,灌溉绿地、喷洒绿地、喷洒路面等。增加城市地表透水面积,提高雨水入渗量,提高雨水资源化。

3.3 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改造

加大城市的排水设施管径,对排洪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以提高排水能力。疏通河道,疏通排洪沟道,退田还湖,增强湖泊调蓄能力。加固堤防,截弯取直河流,提高河流的泄洪能力等改造措施。如2013年,北京城区对20世纪建设的排水设施进行更换,加大排水的管径,对排水设施进行清污处理,并对一些排水设施进行检修,达到预防排涝目的,防止内涝的再次发生。

3.4 预警暴雨涝灾,深化救援机制

暴雨是洪涝灾害致灾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预警暴雨涝灾风险是防灾减灾的重要基础。我国暴雨洪涝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进展迅速,在技术方法研究方面形成3种模式:一是暴雨预警,直接采用降雨强度预警洪涝灾害发生风险;二是生态系统承灾极限理论,预警洪涝灾害风险及其损失;三是模拟洪水演进和成灾过程,评估灾害损失,预警洪涝灾害风险。专家表示,城市应急预案能否起到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健全的设计制度,设立专业机构,编列专门预算,做好设备和技术的储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目前许多发达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城市应急救援机制。2006年我国气象局正式颁布暴雨警报标准。在救援机制方面,许多城市目前开始建立应急系统。

4 结语

本文从城市涝灾的成因、防洪排涝的必要性、防洪排涝预防措施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暴雨形成的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和无法弥补的。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对排水基础设施的改造迫在眉睫,防灾减灾,刻不

容缓。

参考文献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3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地貌;频率曲线;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flood disast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re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ts very destructive, bring immeasurable lo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lood disaster happened,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urban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or hydrology of calculation, water gauge, has pointed out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Key words: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Natural landscape; Frequency curves;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地理条件来讲,诸暨市境地处浙中内陆,属亚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且分布极其不均,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条件,所以应积极做好防洪工作。近年来随着诸暨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城区是势在必行。新城区的开发正慢慢往那些防洪排涝要求低的方向延伸,而老城区原先的防洪排涝性能不高,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防洪排涝工作新的难题。

一、分析城市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缘由

1.1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诸暨每年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双峰型,波动极大,其中三到六月以及九月份期间是多雨的阶段,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局地性的天气资源丰富,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一些沿江的地区会由于江水的高度过度高涨而使排水系统受压过大,最终导致涝灾;除此之外其他地区受到暴雨侵袭,其强度甚至会超过原有排水能力,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现象。无论从哪一角度追究,这些异常气候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暴雨,直接造成了城市内涝。

1.2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事实上,当地居民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虽然自然因素直接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膨胀,于是跟森林、湖河抢占土地的使用权,滥砍滥伐,破坏了整个区域的植被,并强行填埋湖泊、河流,使得泄洪渠道不断变窄,内河流道淤塞,进而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泄洪不畅通,洪涝发生机率更大。在发展城市的进程里,一般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洪涝灾害现象可能为以下几点原因:①城市拓展选址不恰当;②设定的防洪要求标准不高;⑨人为破坏了防洪排涝的保障设施;④防洪管理力度不足;⑤建设城市时过度使用行洪路段,使得洪涝来临时得不到及时地排放;⑥破坏城市自然水系;⑦过度采用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逐渐沉降。

1.3受到城镇化扩张、发展的影响

城镇不断的扩张,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自然风貌。慢慢地,城镇化不断发展、扩张,农作物、树木的面积慢慢变小,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工业区、商贸大厦和居民楼。在一些城市中存在许多不透的水将水滞蓄水的洼地表面进行覆盖。正是因为原来的透水植被以及土壤大面积的被强度较高的不透水铺砌,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下渗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显著降低,其产流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径流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洪峰时间的提前。同一时间,当地的入渗量在一边减小,就会使得某些地下水的供给量呈相应降低的状态,在干旱时期其河流的基流量势必也会相应的降低。

简介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城市的水文水利计算主要是根据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指定设计频率的水文特征值。一般说,运用水文统计方法所依据的样本很少,抽样误差较大,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能单纯根据工程所在地点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还必须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充分的合理性分析,才能较可靠地求得工程所在地的设计水文数据。 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水文水利计算模式:

2.1假设暴雨计算

一般暴雨的降临,就有可能带来洪涝的发生。在那些洪水资料比较匮乏的区域内,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暴雨的设计可以说是保障洪水的计算精度设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各种特大暴雨气象出现的条件不是一样的,同时下雨地区的地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这些特大暴雨在计算雨量的时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种形式的,没有一种相对较固定型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现如今的水文计算形式大都是假定当时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频率,判断暴雨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依赖于暴雨的样本选择和样本的资料审查以及如何选择频率的曲线等等。

2.2产流计算方式

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垫面为基础,现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垫面方面的产流机制探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垫面的组成方面其地域相对较复杂,机制的产流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2.3汇流计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2011年6月份, 诸暨市发生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梅雨洪水,在这次洪水中,诸暨市水文站全体人员按工作分工,不间断地做好流量测验、站点设备维护、水情电文拍报等重点工作,确保水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为防汛提供决策依据。洪水过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调查规范,及时开展浦阳江“6・16”暴雨洪水调查,通过现场踏勘洪水痕迹、走访当地居民、实地测量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这次洪水的特性,为分析总结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防洪排涝措施对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诸暨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洪 灾过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 加快灾后重建,大力实施水利设施三年建设计划 。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今后水利建设目标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订下发 诸暨市水利发展三年建设方案 , 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落实今后3年水利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后3年内, 全市安排项目总投资60 73 亿元, 其中 3 年计划投资42 74亿元,第一年度计划投资14 24 亿元,第二年度计划投资14 30 亿元, 第三年度计划投资 4 20 亿元。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案、意见为构建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财产以及粮食的来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主要是说社会对于城市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历史时期条件下需要面对的某些洪涝灾害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理想策略。这需要在洪涝灾害方面进行适当的科学全面分析,然后进行辨析最后再预测,以此为基础经过工程以及非工程、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一步步将城市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提升,把这些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降低在一个可接受、可处理的范围之内,期望得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为了可以让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安全可以相呼应,我们就必须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设一个适合我市洪涝情况的安全体系,使洪涝灾害的风险掌握在人们可接受的一个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得到保障。以风险的管理角度来看,建设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涝保障安全体系需要遵循八个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就是要对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担灾害带来的风险;第四就是要适时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强灾害来临时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为的灾害;第七就是加强在灾害预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保障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特别针对城市化建设,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作用,还能综合城市化建设的众多影响因子。可惜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水文水利的理论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轨,可在计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应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4

【特点】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种类多。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 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频率高。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 害,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 带气旋6.9个。

持续时间长。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群发性突出。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1972年4月15-22 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个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连锁反应显著。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灾情重。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种类】

气象灾害,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天气、气候灾害,是指因台风(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暴雨(雪)、雷暴、冰雹、大风、沙尘、龙卷、大(浓)雾、高温、低温、连阴雨、冻雨、霜冻、结(积)冰、寒潮、干旱、干热风、热浪、洪涝、积涝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灾害。

气象次生、衍生灾害,是指因气象因素引起的山体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森林火灾、酸雨、空气污染等灾害。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坏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淫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十分频繁、灾害种类甚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干旱、洪涝、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危及到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国民经济也受到了极大的损失,而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上升发展趋势,直接影响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影响中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1 干旱

是在足够长的时期内,降水量严重不足,致使土壤因蒸发而水分亏损,河川流量减少,破坏了正常的作物生长和人类活动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其结果造成农作物、果树减产,人民、牲畜饮水困难,及工业用水缺乏等灾害。干旱是影响中国农业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据统计,中国农作物平均每年受旱面积达3亿多亩,成灾面积达1.2亿亩,每年因旱减产平均达100亿-—50亿公斤,每年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目前,中国420多个城市存在干旱缺水问题,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个。全国每年因城市缺水影响产值达2000亿至3000亿元。

2 暴雨

是短时内或连续的一次强降水过程,在地势低洼、地形闭塞的地区,雨水不能迅速排泄造成农田积水和土壤水分过度饱和给农业带来灾害;暴雨甚至会引起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堤坝决口给人民和国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降水量为50毫米或以上的雨称为“暴雨”。长江流域是暴雨、洪涝灾害的多发地区,其中两湖盆地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受灾尤为频繁。1983、1988、1991、1998和1999年等都发生过严重的暴雨洪涝灾害。

3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是在热带海洋大气中形成的中心温度高、气压低的强烈涡旋的统称。造成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等恶劣天气,是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近年来,因其造成的损失年平均在百亿元人民币以上,像2004年在浙江登陆的“云娜”,一次造成的损失就超过百亿元人民币。

风雹灾害是指在对流性天气控制下,积雨云中凝结生成的冰块从空中降落而造成的灾害。冰雹常常砸毁大

片农作物、果园,损坏建筑物,威胁人类安全,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通常发生在夏、秋季节里。中国风雹灾害发生的地域很广,据统计,农业因风雹受灾面积的重灾年达9900多万亩(1993年),轻灾年也有5600多万亩(1994年)。

5低温冷冻

低温冷冻灾害主要是冷空气及寒潮侵入造成的连续多日气温下降,致使作物损伤及减产的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冻害年如1968、1975、1982年因冻害死苗毁种面积达20%以上。1977年10月25~29日强寒潮使内蒙古、新疆积雪深0.5米,草场被掩埋,牲畜大量死亡。

6雪灾

长时间大量降雪造成大范围积雪成灾的自然现象。危害有:严重影响甚至破坏交通、通讯、输电线路等生命线工程,对人民生产、生活影响巨大。2005年12月山东威海、烟台遭遇40年来最大暴风雪,此次暴风雪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3.7143亿元。

回顾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比较严重的气象灾害,干旱、暴雨洪涝以及热带气旋导致的台风是中国最为常见、危害程度最为严重的灾害种类。在气象灾害中,干旱也是中国影响面最大、最为严重的灾害。旱灾的特点是范围广、时间长、影响远。因此,旱灾也是中国气象灾害中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类灾害。在中国,暴雨洪涝灾害是仅次于旱灾的气象灾害。此外,雷击、沙尘暴、霜冻、冰雹、雾灾等在中国也是经常发生的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

时间分布:

一月:寒潮,冻害,大雪,暴风雪等.

四月:华北,西北春旱,华北暴雨,洪涝,冰雹.

七月:梅雨,长江流域的伏旱,洪涝,台风.

地区分布

东北地区:暴雨,洪涝,低温冻害等

西北地区:干旱,冰雹等

华北地区:干旱,暴雨,洪涝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洪涝,伏旱,台风等

西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华南地区:暴雨,干旱,低温冻害,冰雹,台风等

防护措施

台风

在家里:

1.断电。

2.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3.未收到台风离开的报告前,即使出现短暂的平息仍须保持警惕。

4.如果无法撤离至安全场所,可就近选择在空间较小的室内(如壁橱、厕所等)躲避,或者躺在桌子等坚固物体下。

5.在高层建筑的人员应撤至底层。

在街上:

切勿随意外出。

在海岸附近或海上:

1.不要在河、湖、海堤或桥上行走。

2.海上船舶必须与海岸电台取得联系,确定船只与台风中心的相对位置,立即开船远离台风。

3.船上自测台风中心大致位置与距离:背风而立,台风中心位于船的左边;船上测得气压低于正常值500帕,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不超过300千米;若测得风力已达8级,则台风中心距船一般150千米左右。

龙卷风

在家里:

1.切断电源。

2.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墙壁,躲到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墙壁或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尽量避免使用电话。

3.用床垫或毯子罩在身上以免被砸伤。

4.最安全的躲藏地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在街上:

1.就近进入混凝土建筑底层。

2.远离大树、电线杆或简易房屋等。

在旷野:

1.朝与龙卷风前进路线垂直的方向快跑。

2.来不及逃离的,要迅速找到低洼地趴下,姿势:脸朝下,闭嘴、闭眼,用双手、双臂保护住头部。

雷电

1.在路上避雨时不要靠近孤立的高楼、电杆、烟囱、房角房檐,更不能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到大树下躲雨。

2.远离开阔地带的金属物品(拖拉机、农具、摩托车、自行车、高尔夫球车及高尔夫球棒等)。

3.不要去山顶、开阔地、海滩或船只上。

4.不要待在开阔地单独的屋棚或其他小建筑内。

5.有条件的家庭最好安装家用电器过电压保护器(又名避雷器)。

冰雹

1.关好门窗。

2.妥善安置易受冰雹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3.户外作业人员暂停作业,到安全地方暂避。

4.暂停户外活动,勿随意出行

沙尘暴

1.特别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2.出门戴口罩、纱巾等。

3.关好门窗,屋外搭建物要紧固。

4.多喝水,吃清淡食物。

5.身处危险地带或危房里的居民应转移到安全地方。

6.幼儿园、学校、单位应采取暂避措施,必要时须停课、停业。

7.受影响的机场、高速公路、轮渡码头要注意交通安全,必要时暂时封闭或停航。

8.不要购买露天食品。

9.尽量减少外出,暂停户外活动,尽可能停留在安全的地方。

10.骑车、开车要减速慢行,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高温

1.尽量留在室内,并避免阳光直射;必须外出时要打遮阳伞、穿浅色衣服、戴宽沿帽。

2.暂停户外或室内大型集会。

3.室内空调温度不要过低;空调无法使用时,选择其他降温方法,比如向地面洒些水等。

4.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应先擦干汗水,稍事休息再用温水洗澡。

5.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暂停大量消耗体力的工作。

6.宜吃咸食,多饮凉白开水、冷盐水、白水、绿豆汤等;不要过度饮用冷饮或含酒精饮料。

雪灾

1.汽车减速慢行,路人当心滑倒;必要时封闭道路交通。

2.老、幼、病、弱人群不要外出,注意防寒保暖。

3.关好门窗,紧固室外搭建物。

4.船舶进港避风。

5.高空、水上等户外人员停止作业。

寒潮

在室内:

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及紧急状况警报。

2.多穿几层轻、宽、舒适并暖和的衣服;尽量留在室内。

3.注意饮食规律,多喝水,少喝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饮料。

4.避免过度劳累。

5.警惕冻伤信号:手指、脚趾、耳垂及鼻头失去知觉或出现泛苍白色。如出现类似症状,立即采取急救措施或就医。

6.可使用暖水袋或热宝取暖,但小心被灼伤。

7.尽量不开车外出。

驾车外出:

1.走干道。

2.不夜间开车,不单独驾驶,不疲劳驾驶。

大雾

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

2.尽量不要外出;必须外出时要戴口罩。

3.骑自行车要减速慢行,听从交警指挥。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5

关键词:遥感 洪涝灾害 地理信息系统

我国是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灾害最严重、受灾历史最早、成灾种类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每年由于自然灾害和人为活动诱发的灾害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五六百亿元计的直接经济损失[1]。在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中,洪涝灾害是威胁我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灾害之一。

洪涝灾害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特点,要进行洪涝灾害的预警预报、救灾和安排灾后的重建需要对洪涝灾害相关信息进行及时、准确、可靠的采集和反馈[2]。而传统基于人工为主的信息采集手段、过程与水平已经很难满足防洪抗涝的需要。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遥感技术因其具有观测范围大、获取信息量大、速度快、实时性好、动态性强等优点,在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遥感技术在自然灾害防治中的应用在我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的起步阶段,80年代的初步发展阶段,90年代上半叶的快速发展阶段和90年代以后的实际应用阶段[3]。经过三四十年的探索应用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贯穿灾前、灾中和灾后全过程的遥感应用领域和方法。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中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的研究现状进行评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

1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建设和更新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立是洪涝灾害预警预报、损失评估和救灾的基础。背景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数据,包括地形图、气象条件、大气环境、坡度、土壤、地表物质组成、河流网络和湖泊的分布及其特性;再是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包括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经济发展状况等。由于遥感图像是自然环境综合体的信息模型,通过对遥感数据的人工解译分析或者计算机自动分类,能够直接得到的主要是自然方面的数据。

洪涝灾害背景数据的建设与更新一般在灾前进行,强调的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对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要求高,而对于时间分辨率的要求相对灾中的灾情监测要低一些。常用的遥感数据包括美国的LANDSAT-TM、法国的SPOT-HRV、中国国土资源卫星数据、美国气象卫星NOAA-AVHRR和中国的风云气象卫星,以及目前正在成为遥感热点的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和成像光谱仪数据。

NOAA-AVHRR数据的时间分辨率高达6小时,但其空间分辨率较低(星下点为1.1 km),主要应用于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过程监测。而在灾前背景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主要应用于气象条件的研究,包括云量的估算[4]、云性质的分析[5]、太阳辐射量的监测等。洪水的形成原因主要有降雨洪水,融水性洪水,工程失事型三种。利用NOAA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的复合提取积雪信息方法,结合监督分类方法在地形复杂地区也取得理想的分类结果,并利用GIS进行了积雪遥感的高效实用的制图[6],及根据理论技术和数学模型,在引进温度、消融量、风速和地貌等修正系数后进行积雪量的估算,已经取得满意的结果[7]。以气象卫星和多谱勒雷达数据在降雨定量预报和测定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已经接近实用化的水平[8]。这些遥感手段可以将传统的点雨量监测转变为面雨量监测,充分反映了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弥补了雨量监测站稀少或者没有的缺陷,为分布式水文模型提供了输入参数。

LANDSAT-TM数据由于具有30 m的空间分辨率、7个光谱波段和16天的时间分辨率,适合于进行1∶50000~1∶200000比例尺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采集和更新。其中对于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研究尤为普遍,虽然遥感土地利用研究的目的并不针对建立洪水灾害背景数据库。另外,通过TM数据也可进行河流系统和湖泊分布的解译、甚至进行湖泊和水库的库容测定[8]。我国的TM数据最早起于1986年,在此以前,应用较多的是具有??79 m空间分辨率的多波段MSS数据。

SPOT-HRV数据的空间分辨率高达10 m(多波段为20 m),而且具有立体观测能力,可以应用于更详细的地面资料的采集和更新。一般对应专题地图的比例尺可为1∶25000~1∶50000。通过对其立体像对图像进行立体重建,能够得到研究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DTM),在灾前的枯水期可用于进行河道、河势、河中滩岛和植被的分布等影响洪水演进的因素进行研究。目前商用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越来越高,如美国空间图像公司(Space Imaging)的IKONOS卫星数据和以色列的EROS数据为1 m、俄罗斯的SPIN-2为2 m、印度的BhasKara-2为2.5 m等等[9]。这些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为采集更加详细和准确的洪涝灾害背景数据提供了可能。

例如,利用高分辨率数据调查蓄滞洪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另一方面,航空遥感由于分辨率高,灵活性高、不受时间限制的优点,也是建设和更新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的一个重要途径。  2 洪涝灾害承灾体的识别和信息提取

在洪涝灾害的发生过程中,灾害承灾体的信息提取是进行灾害损失动态评估和安排救灾、减灾方案的前提。洪涝灾害承灾体主要是指淹没区域内的各种地物及其属性,例如农田、工矿、居民地、道路以及人口状况等。承灾体的提取以前主要依靠利用专题地图和现场调查。而专题地图数据往往不具有较好的现势性,现场调查的方法费时费工,加之在灾中也无法及时进行实地的现场调查。如果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中的数据现势性好、内容齐备的情况下,从灾中的遥感数据中得到洪涝灾害的淹没范围以后,在GIS系统进行多个数据层的空间叠加操作(OVERLAY)即可进行承灾体的快速提取。例如在1998年全国洪水肆虐期间,中国科学院利用时间序列的遥感数据快速识别洪水及其动态信息,完成遥感监测图象、图形70余幅,灾情分析报告和简报50余份,并快速传递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有力地支持了抗洪救灾工作[10]。

淹没范围一般利用多波段卫星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提取水体信息和水体淹没信息,除了常见的计算机图像分类方法(如各种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方法)以外,现已发展了一些简单易行的新方法,如遥感波段谱间关系方法[11]和水体判别函数法[12]等。

由于在洪涝灾害发生期间,得到的遥感影像一般会受到云量的影响,因此单纯依靠水体的光谱特征还不能进行有效的水体信息的计算机自动提取。根据NOAA卫星的可见光波段和热红外波段,进行自动判别云,利用周期相近的图像资料相对变化率来反演替代云区的灰度值,可以保证淹没的范围连续性和客观性[4]。

排除云量干扰的另一个途径是采用雷达数据。雷达图像由于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特点,对于洪涝灾害的监测更具有优势。我国利用机载SAR数据进行洪水监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在实时传输中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8]。利用雷达数据提取洪涝灾害淹没范围也得到了实际应用[13]。

配合淹没范围内的数字地形模型,可以得到洪涝灾害淹没区域的3维信息。这种方法在江汉平原的洪涝灾害监测中已经得以应用[14],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洪涝灾害背景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情况下,直接对遥感数据进行分析是识别和提取洪涝受灾体空间分布信息的有效途径。对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来提取洪涝灾害承灾体时,需要专家经验和较长的时间,虽然不能进行日常性的灾中灾害承灾体的快速识别,但由于识别的精度较高,过去是、现在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15]。承灾体的识别和提取一般采用遥感图像分类的做法,其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是最大似然法。这种方法具体实施时需要各种承灾体的训练样本和先验概率且认为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假设。为了克服最大似然法的缺陷,近年来发展了许多新的承灾体提取方法,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方法[16,17]、证据推理方法[18]等。其中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具有解决线性问题和非线性问题的包容性,不要求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统计假设,是一种非参数方法,已被应用于灾中承灾体的快速识别和提取[19]。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以遥感各波段数据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应提取灾害类型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类型个数与输出层的神经元个数一致,选择样本训练网络结构以后,使用训练好的网络来提取承灾体的信息。另外,随着GIS应用的日渐普遍,GIS空间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也将日渐丰富,从数据库发掘知识并应用于提高遥感专题分类精度的方法也逐渐得以应用[20,21]。

灾中灾害信息的提取对遥感数据的时间分辨率要求很高,目前广泛采用具有6小时的NOAA-AVHRR数据[22],例如在1998年吉林省西部的洪水监测中,通过使用NOAA-AVHRR数据进行了洪水动态的监测,并完成了以农田损失为主的灾情评估[23]。此外灵活性高的航空遥感数据也经常应用于受灾体的调查中。这样即可在数小时之内得到洪涝灾害的灾情状况,实现对洪涝灾害的快速监测。

3 洪涝灾害相关模型计算

灾害现象主要是相对于人类来说的,因此灾害的危险程度评价不仅取决于自然灾害本身的严重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受灾区域内人类活动的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利用遥感和GIS进行灾害损失评估中,一方面需要准确了解灾害本身的信息和灾害承受体的信息,另一方面掌握灾害发生前的背景数据作为对比。当然数据的精度越高,得到的灾害评估结果也就越详细和可靠。洪涝灾害具有时效短的特点,因此需要在精度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权衡利弊。遥感数据、往往是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作为一个快速提取灾害信息和承灾体信息的数据源,结合洪涝灾害的背景数据库,利用洪涝灾害本身的专业模型[24],例如洪涝灾害预报模型、洪水演进模型、危险度评价模型、洪水淹没范围计算模型、洪涝灾害淹没损失评价模型等等。在GIS系统中进行实时的计算,以期快速得到各种评价结果,为安排灾中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遥感数据在于获取信息的速度快,是这些模型计算的主要驱动数据之一;而GIS为模型计算中其它数据的快速获取提供了保证,GIS强大的空间分析方法也大大缩短了以往手工信息处理的时间,GIS丰富的数据表达能力有助于以直观形象的形式表达数据和预测结果。遥感和GIS一体化的洪涝灾害灾情快速评估系统在我国几次特大洪水灾害中得到了应用,2天内提供灾情的初步分析报告,大大提高了对洪涝灾害应急反应的技术能力[2]。例如在1998年全国特大洪涝灾害监测中,建立在遥感、GIS和分析模型基础之上的洪水速报系统,能够快速地进行洪水地动态监测、农作物损失地评估、防洪工程的有效性分析、长江洪水蓄洪分洪的必要性分析、防洪减灾的决策建议以及灾后的重建规划等等[10]。

需要指出的是,应用模型是关键,要提高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中的精度和可靠性,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洪涝灾害中的各种应用模型。另外,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还需要建立遥感洪涝灾害模型计算的技术规范,继承已有研究成果,促进不同评价单位之间的协同工作。

4 洪涝灾害救灾减灾应急系统

要了解洪涝灾害发生发展过程、进行灾害损失和灾害的预测,并为进一步的救灾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将遥感技术和GIS结合起来,将遥感作为快速获取灾害背景数据、孕灾环境数据、致灾因子和灾害承受体信息的一个重要手段,实现效率和效益并重的目的,将信息接收、传输、处理和分析全过程压缩到动态中,实现对洪涝灾害实时、准确的监测[2,23,25]。我国对于这方面的建设比较重视,目前已经建成了洪涝灾情遥感速报系统[10]并在1998年的洪水中发挥了显著作用。针对黄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卫星遥感灾害监测与评估系统也于2000年进入试运行的阶段[26]。基于GIS和遥感的灾害应急反应系统虽然各个地方的软硬件环境有所不同,数据结构设计也会有所差别,但系统的逻辑结构一般都可以用图1简要表达[27]。GIS的空间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制定出优化的减灾和救灾方案,例如是否启用分洪区、分洪区的选择、灾民疏散的最佳路径、灾后重建的功能分区等等。

5 结论和讨论

遥感技术在洪涝灾害的灾前预警预报、灾中的灾情监测和损失评估和安排救灾、灾后减灾与重建中都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遥感尤其和GIS结合后将有助于解决洪涝灾害减灾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快速而准确地预报致灾事件,对灾害事件造成灾害的地点、范围和强度的快速评估。预报的改进取决于对灾害事件及其机制的更加确切的了解,而灾害的监测评价基于地球观测系统的完善,必须使信息的获取既迅速又准确。只有在上面两个方面进行不断地探索并取得有效的成果,才能更好地为防灾、救灾和减灾提供决策支持。目前,以遥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组合的3S对地观测系统发展迅速,正在形成全天候、全方位、多平台、多高度、多角度、多时相的立体综合系统[2],而对于洪涝灾害本身的成灾机理、预测预警模型的研究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3S技术应用的潜力。  参考文献:

[1] 施雅风. 地学部“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开幕词[A]. 见: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 编. 中国自然灾害灾情分析和减灾研讨会[C]. 武汉: 湖北科学出版社, 1992. 3-4.

[2] 徐冠华, 田国良, 王超 等. 遥感信息科学的进展和展望[J]. 地理学报, 1996, 51(5): 397-406.

[3] 黄铁青, 张琦娟. 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的研究与应用[J]. 遥感技术与应用, 1998, 13(3): 66-70.

[4] 周红妹, 杨星卫, 陆贤. NOAA气象卫星云检测方法研究[J]. 遥感学报, 1995, 10(2): 137-142.

[5] 刘健, 许建民, 方宗义. 利用NOAA卫星AVHRR资料分析云的性质[J]. 应用气象学报, 1998, 9(4): 449-455.

[6] 马虹, 姜小光. 利用NOAA-AVHRR数据进行积雪监测与制图的方法研究[J]. 干旱区地理, 1998, 21(3): 73-80.

[7] 王世杰. 利用NOAA/AVHRR影像资料估算积雪量的方法探讨[J]. 冰川冻土, 1998, 20(1): 68-73.

[8] 李纪人. 遥感与水问题[J]. 国土资源遥感, 1999, 41: 1-7.

[9] 李志中, 王永江, 徐少瑜. 微小卫星对地观测及其应用前景[J]. 国土资源遥感, 2000, 46: 1-4.

[10] 魏成阶, 王世新, 阎守邕 等. 1998年全国洪涝灾害遥感监测评估的主要成果——基于网格的洪涝灾害遥感速报系统的应用[J]. 自然灾害学报, 2000, 9(2): 16-25.

[11] 周成虎, 杜云艳, 骆剑承. 基于知识的AVHRR影象的水体自动识别方法与模型研究: 遥感在中国[M]. 北京: 测绘出版社, 1996. 221-232.

[12] 裴志远, 杨邦杰. 应用NOAA图像进行大范围的洪涝灾害遥感监测的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 1999, 15(4): 203-206.

[13] 黄韦艮, 傅斌, 周长宝 等. 星载SAR水下地形和水深遥感的最佳雷达系统参数模拟[J]. 遥感学报, 1999, 4(3): 172-177.

[14] 邹尚辉. 江汉平原洪涝灾害遥感监测方法[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6,30(1): 96-100.

[15] Cihlar J et al. Classification by progressive generalization: A new authomated methodology for remote sensing multichannel data[J]. ??Int.J.Remote Sensing,1998, 19(14): 2685-2704.

[16] 王野桥. 遥感与多源地理数据分类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J]. 地理科学, 1997, 17(2): 105-112.

[17] Bernard A C, Wilkinson G G,Kanellopoulos I. Training Strategies for Neural Network Soft Classification of ??Remotely Sensed Imagery[J]. INT.J.RS, 1997, 18 (8): 1851-1856.

[18] Winlinson G G, Megier J. Evidential Reasoning in Pixel Image Classification Hierarchy——A Potential Method for Integrating Image Classifiers and Expert System Rul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ntext[J]. ??INT J RS??, 1990, 11(10): 1963-1968.

[19] 杨存建, 魏一鸣, 陈德清 等. 基于遥感的洪水灾害承灾体神经网络的提取方法探讨[J]. 灾害学, 1998, 13(4): 1-6.

[20] Li Tianhong, Ma Ainai. A Case Study on Rule-based Multiple Source Data Classification Supported by GI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 14(2): 161-167.

[21] 徐冠华 主编. 三北防护林地区再生资源遥感的理论及其技术应用[C].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4. 64-68.

[22] Barton I J et al. Monitoring floods with AVHRR[J]. ??Photogram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 1989, 30(1): 89-94.

[23] 刘志明, 晏明, 逢格江. 1998年吉林省西部洪水遥感监测与灾情评估[J]. 自然灾害学报, 2001, 10(3): 98-102.

[24] 刘若梅, 蒋景瞳. 地理信息系统在自然灾害研究中应用[A]. 见: 何建邦, 田国良, 王劲峰 主编. 重大自然灾害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进展[C].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 28-34.

[25] 魏文秋, 张继群.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J]. 灾害学, 1995, 10(20): 1-5.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6

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防汛紧急视频会议,主要任务就是对全市的防汛工作进行再安排、再部署。刚才,启先同志通报了当前的雨情、汛情和灾情,从通报的情况看,7月15日以来,我市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全市平均降雨量97毫米,降雨呈现出历时长、强度大、灾害重的特点。暴雨引发山洪和山体滑坡,造成光山县晏河乡程山村刘小湾1人死亡,新县苏河镇红柳村塘湾组2人死亡,浉河区南湾水库上游2人死亡。这是近几年不多见的,令人十分痛心。汛情、灾情发生后,广大干部职工迅速投入到抗洪抢险中,经过大家的辛苦工作和连续奋战,一些大的险情得到有效控制,在此向大家表示感谢,同时也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切实做好迎接下一次洪水的准备。从刚才市气象局宋局长通报未来天气变化的预测情况看,这次降雨还将持续,虽然降雨带已经西移到了南阳,但桐柏的降雨量超过200毫米,这必将增加淮干的压力。防汛形势十分严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迅速投入到防汛抢险工作中,确保今年安全度汛。下面,我强调三点意见:

一、要全力开展抗洪抢险

一要突出抓好城镇防洪排涝工作。城镇人员密集、财产集中,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而我市目前的城镇设防标准还比较低,距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还有相当的差距,特别是中心城区,每遇强降雨过程总会出现积水的情况。近年来,我们在城市内河治理上下了很大工夫,总的看成效很显著,但有些问题尚未很好解决。对存在的问题,要逐一排查,找出原因,深入采取治理措施。下一步,在城镇的建设管理中,要切实将城镇防洪排涝体系规划建设纳入其中,并认真抓好落实,全面提高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城镇防洪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城镇灾害性信息的预测、预报和预警,努力减少城镇洪涝灾害损失。

二要突出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山洪灾害防御是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这两天的降雨引发的严重山洪地质灾害,已造成5人死亡,后果十分严重。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难度大,突发性强,危害性大,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要大力加强山洪灾害预案预警体系建设,抓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完善山洪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做到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要进一步提高当地群众的防灾避灾意识,切实做好预报预警,及时转移危险区域群众,尽最大努力减少人员伤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三要突出做好中小河道防汛工作。我市淮南中小河道,都发源于山区,河道源短、坡陡、流急,洪水汇集很快,陡涨陡落,极易发生突发性灾害,对沿河群众威胁很大。我们要始终把中小河道作为防汛重点,密切监测天气和水情雨情变化,强化监测预报,科学调度防洪工程,落实“防、避、撤”等各项措施,实施科学管理,确保安全。

四要突出做好水库安全度汛工作。我市有各类水库886座,其中小型水库就有865座,这些水库建的早,标准低、病险问题突出,极易发生险情,造成危害。前一段时间,我国南方地区的大洪水,已造成6座小型水库垮坝,许多小型水库漫溢。我们一定要认真汲取教训,切实做好水库防汛抢险工作,认真落实病险水库和在建水库的安全度汛方案和措施,加强水库的调度运用,禁止水库超汛限水位蓄水,正确处理好水库施工与安全度汛的关系,确保水库汛期安全。

二、要全力保障安全度汛

针对当前我市严峻的防汛形势,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指要根据防汛预案,全力做好各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

第一,要高度重视,强化防汛意识。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当前的防汛工作,对这次降雨过程已经造成和可能再次出现的各种灾害和影响要有足够的认识,全力以赴做好各项防御工作。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防汛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对防汛救灾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特别是前期降水较少、水利工程蓄水不足的县区,要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各级防指要对防汛抗洪救灾等工作做出统筹安排,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第二,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落实。各级防指要从最坏的情况出发,向最好的方向努力,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分步骤、分层次、分任务,把责任落实到防指各部门、乡镇、村组,把措施细化到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员,做到组织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进行。各级防指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总责。各级防汛责任人要立即全面上岗到位,做到“大雨洪水前在指挥岗位,洪水内涝时在群众之中,灾害形成时在救灾现场”,切实履行好防汛抗洪救灾职责。防汛期间,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至少一人在岗在位。要严格遵守请销假制度。市防指办公室要对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和相关部门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岗在位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抽查结果直接报市委、市政府。

第三,要密切监视,强化预警预报。气象部门要密切监视天气动向,实时对降雨强度变化、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等作出准确预报,并及时预警信息,为科学有效防汛提供信息支持。水利水文部门要加强对河流、水库的水情测报,根据降雨范围、持续时间、降雨强度等对来水情况作出滚动分析和实时预报,为水利工程调度提供科学依据。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强山洪、滑坡、泥石流易发区的监测预警工作,针对分布广、防御难度大、交通不便等特点,采取群防群控等措施,及时掌握山洪灾害发生的预兆,并利用电视、电台、手机以及当地群众熟悉的方式提前预警信息,及时转移并妥善安置危险地带群众。对一些重点部位,防汛通讯工具一定要配备到位,并且要保证这些通讯工具在复杂、恶劣、极端天气条件下仍然能够发挥作用。

第四,要全面排查,强化度汛措施。对各类防洪工程和易受灾地区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大排查,抓紧排除各类隐患。要切实加强对水库、水电站、堤防的安全检查,落实巡查和抢护措施。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低洼地、地下停车场、排水管网的安全排查,督促落实防洪排涝措施,防止城市出现严重内涝,确保城市正常秩序。针对强降雨容易引发山洪和地质灾害的实际情况,各地要以防为主,及时对山洪灾害防御的薄弱环节进行全面检查,特别是位于不稳定山体脚下、山洪沟旁的居民房屋,要逐项落实防范措施。对所有发现的隐患,要果断采取措施,及时排除险情,避免出现问题。

第五,要以人为本,强化安全防范。各地各部门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安排,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人员转移避险工作。要按照预案要求,切实做好危险地带人员转移避险工作,安排足够的力量对低洼易涝地区、在建工地、山洪灾害易发区等进行拉网式检查,确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要妥善安置转移群众,安排好他们的生活,确保群众情绪稳定。要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河道避险船只的管理,在主要安置点和河道船只停泊点设置必要的岗哨,防止转移人员和采砂船只提前进入尚未解除警报的危险区域。

第六,要科学调度,强化应急管理。受这两天降水影响,淮河及其支流河道底水较高,水库水位普遍上涨,小型水库出现溢洪。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加强水库、水闸等水利工程的调度,科学防控,确保度汛安全。工程状况良好的水库,要根据水情预报适时预泄,腾出库容,充分发挥拦洪错峰作用,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存在病险和正在除险加固的水库、水闸,要提前降低水位甚至空库运行,确保安全。在建水库工程要做到“一库一案”,每座水库都要有应急处置方案和措施。要备足防汛物料,落实抢险力量,发生险情后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抢护,确保水利工程、城镇、交通和通信基础设施安全。

第七,要协调配合,强化统一指挥。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应急处置难度大,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对防汛抗洪救灾工作的统筹协调,强化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领导下的统一指挥机制。有关部门要按照防汛预案规定的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防汛抗洪救灾的合力,确保安全度汛。对一些行动不力、配合不力,甚至渎职失职造成严重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我们将按照相关规定坚决追究责任,从严追究责任。

三、要全力做好两项工作

(一)要全力做好灾后救灾工作。一要做好救灾物资储备。对储备的救灾物资,民政部门要认真开展一次大检查,查质量、查数量,确保救灾物资能用、管用、够用。二要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对转移出来的群众在危险警报解除前不得返回,对已受灾的地区要迅速开展救灾和赈灾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水喝。三要迅速开展灾情统计工作。各级防汛部门、民政部门、统计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迅速深入受灾地区,核实受灾情况。每天都要及时统计上报灾情的发展变化情况,特别是在发生人员伤亡情况时,要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上报死亡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居住地及死亡原因等。四要抓好灾后生产恢复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受灾地区,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开展生产自救。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的服务,指导群众开展受损农作物的补救措施,对无法恢复的,要及时改种补种,做到不空田、不荒田。水利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尽快修复水毁工程,组织力量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工程修复。交通、电力、通信等部门要抓紧水毁工程修复,支援灾区恢复重建。

(二)要趋利避害,严格落实项目建设的防洪评价和规划。是个多水地区,洪涝发生频率很高,要保障各项社会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必须坚持趋利避害的原则,既考虑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又要避开洪涝的危害。我国近几年洪涝灾害有很多教训,比如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城市乡镇基础设施没有考虑到防洪除涝问题,或者说没有对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给予充分的重视,结果在汛情发生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今后,我市的各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聚区和一些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都要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避开洪涝灾害易发区、建设好防洪除涝基础设施。

一是新建项目必须按照防洪规划要求选址。全市新建的各类产业集聚区、一些重大项目等,在项目按程序上报之前,一定要要进行防洪评审。

二是已建项目要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对一些已经建成的重大项目,有关部门要尽快组织防洪专家进行防洪能力评价,按照防洪除涝规划要求,加强防洪除涝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城镇要尽快完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中心城区和各县城所在地,都是沿河而建。我市降雨多,再加上一些除涝工程不配套,内涝经常发生,因此必须加快城区内河治理。最近,从中心城区到县城都要采取行动,对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打一次突击战。原则上,昨天发生的问题,在下次洪水到来时不能再发生。今天上午城区防汛工作会上落实到各单位的任务,务必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7

南沙开发区位于广州市南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几何中心,东与东莞虎门隔海相望,西连中山市。南沙区处于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集之处,规划区内水网纵横密布,河涌、湖塘众多,北部大多为农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区大多为围垦填地,自然生态良好。气候较为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1647.5毫米。

1993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约为536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330平方公里),下辖“两区三镇”,分别是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管理区、黄阁镇、横沥镇和万顷沙镇。2002年广州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快南沙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立了广州南沙开发区建设指挥部。按照规划,南沙地区将发展为集物流产业、邻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基地。2005年,广州行政区域调整,南沙成为独立行政区。2008年国务院批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广州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南沙新区”概念提出,并被确定为粤港澳重点合作区。

目前,南沙地区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区内水、电供应充足。南沙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有万吨级码头。南沙地区已建成了十分方便和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区内还设有直抵香港的高速客船。

南沙作为滨海城市,主要面临的灾害为风暴潮、洪涝等灾害。为了保障南沙地区更好更快的建设和发展,南沙地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市政基础设施,同时也应建设安全的防洪潮、排涝等防灾体系。排涝工程规划要满足排涝要求,还要保障外江航道的畅通,保护内部河网水系。充分利用南沙区水系丰富的优势,利用河涌水网营造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城市风貌。排涝工程规划要协调各级管理部门的利益,协调水系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水系保护的关系。

一、南沙区排涝的现状分析

南沙区地势普遍较低。仅在黄阁镇区、南沙经济开发区、小虎岛中部有部分山地,地势相对较高,其余地区地势低平。横沥、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龙穴岛为填海造地形成的陆地,地势普遍较低。

南沙区洪潮特征。南沙地区内江河水道,除三大口门为单纯潮区外,均为洪潮混合区,洪潮灾害分为两类:西部与西北部受北江、西江支流洪水威胁;东部、东南部以风暴潮灾害为主。

现状河道情况:南沙地区现状河道分布较密,黄阁镇、南沙经济开发区、小虎岛、沙仔岛、横沥、珠江管理区、万顷沙、龙穴岛之间被蕉门水道、洪奇门水道、上横沥、下横沥、凫洲水道等河道分割。黄阁镇、南沙经济开发区内部的水道呈放射状分布,其余地区的内部河道呈网状分布。内部河道的出口处均设有水闸和排涝泵站。现状排水管道情况:南沙地区现状排水系统大部分为雨污合流制排水系统,雨水及现状污水通过雨污合流管道或地表径流就近排入河道。

南沙区排涝工程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1)现状水面率降低,调蓄能力减小。

南沙地区(规划控制区)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有相当一部分为围垦而成,以前的水面率较高,一般情况下可利用潮位涨高进行潮排。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大量城市用地取代现状的农业区,区内大量可调蓄的水塘、低洼水域面积及农田被填埋成为建设用地,水面率大为降低。

(2)城市化进程对雨水与排涝影响较大。

随着农田减少,雨水产汇流条件有明显的变化。各种建筑物和路面、广场等不透水性人工构筑物大量增加,在同等暴雨情况下,下渗率明显减小,汇流速度加快,出口断面暴雨洪水流量增大。各分片雨水排入河道的情况与排水涵(管)规模和出口位置有关,组合后主河道洪峰流量增大。考虑洪(潮)水位顶托及内河涌洪涝水位增高对市政排水顶托的效应,暴雨主峰到达时出现“水浸街”的短时淹没灾害。

(3)排涝工程尚不完善。

现状堤防防洪潮标准为10~50年一遇的,未达到200年一遇的城市防洪标准。现状河涌调蓄能力不足,不能满足雨水的调蓄功能。除黄阁与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有部分山地外,其余地区现状地面较低,雨季容易形成积水。现状河口处的水闸建设年代早、标准低,现状排涝泵站的能力不足,设计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日排干。实施中未达到设计标准。在高潮位时造成雨水排放困难。

二、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

南沙区岸线长、河网丰富、河道淤积顶托、而且围垦土地多,排涝工程现状不能保障经济建设的安全,迫切需要做好规划。水利现代化是南沙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有五项基本要求:确保防洪潮、排涝安全;利用好河涌、水域的功能;建设现代化排涝工程体系和管理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营造水乡景观,创建生态城市;协调各种关系,保障可持续发展。

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是“市政基础设施(总体)规划”与“水利规划(报告)”指导下的规划成果。对于南沙区发展中遇到的排涝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较为完善和全面的思路。

(1)确定合理的排涝规划原则。

南沙区排涝规划有以下总体原则:①完善堤防、水闸等防灾设施,同时也遵循生态和谐,不与水争地,让雨水有出路;②充分利用现有河涌、水塘及湿地的调蓄作用;③丘陵高地实施“高水高排”,引导山丘高地洪水直接排入河海,低区平原“低水低排”;④“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合理设置排涝分区和泵站,分片排涝、适度集中、统一调度、联合运行。局部填高,实现自排。

(2)选择合理的排涝标准及径流计算方法

选择排涝标准既要满足建设用地的要求,也要考虑经济评价。南沙规划城建区排涝标准采用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1天排干不成灾;沥心岛等农业区采用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l天排干不成灾。

排涝规划采用了水利规划的径流计算参数,包括:设计暴雨及设计雨型、设计洪潮水位、设计洪峰流量、调蓄+泵排区规划起调水位、调蓄+泵排区的调蓄水量、河道水位、规划地面高程。

(3)优化排涝工程体系、排涝分区及排涝方式。

根据南沙区地形地貌特征,水文气象特点,城市化后排涝工程体系主要由市政雨水管网、河涌、排涝水闸、泵站及人工湖(湿地)等调蓄区组成。在排涝工程系统中,水闸是防洪和自流抢排涝水的重要控制建筑物。区内河涌既是排水通道,也是区内主要调蓄区。如果排涝片中调蓄水面难以落实则需加大泵站规模。

根据南沙地区规划建设用地的分布、功能布局,将南沙地区的排涝分区划分成8大分区,包括:黄阁镇区、小虎岛、沙仔岛、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横沥北区、横沥岛、珠江管理区及万顷沙、龙穴岛。在每个排涝大分区中再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划分若干排涝小分区,并采用适合其特点的排涝方式。

黄阁、南沙经济开发区中部、小虎岛中部为山区,规划利用山区现状7座山区水库起部分蓄洪的作用,并在山体周围设置截洪沟,按照“高水高排,低水低排”的原则,并且满足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及时排放的排涝标准,将山区洪水直接排入外江,减少河道及规划水面的调蓄压力及排涝泵站的抽排压力。排洪沟在排入外江的出口处设置闸门。

在低处的自排区,按照地形特点和排水分区,结合道路建设修建雨水管道,就近接入规划河道,或分散接入外江。

(4)完善排涝设施建设。

①水闸工程:在各规划河道出口处设闸,并设置排涝泵站,实现自排与强排相结合。闸门的作用是防风暴潮和排涝、通航和控制内部河道的水位,在潮洪水位较低时,打开闸门,使雨水通过内部河道直接排入外江;在潮洪水位较高时,关闭闸门,使雨水通过排涝泵站提升排入外江。外排水闸的防洪标准与堤防防洪标准一致。②泵站工程:泵站规模与围内可调蓄水面、洪水汇流过程、遭遇外江潮型等因素有关,根据水文分析和分区调算成果,在保证河涌一定景观水位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现有地面高程,最终确定设置21座泵站。

(5)整合河涌整治规划。

规划对规划区内的内部河道进行疏挖治理,并且适当增加水面面积,利用河道和规划水面增加雨水调蓄能力,内部河道应适当串联,增加调蓄能力和排涝的机动性、安全性,同时有利于通航的要求;河道两侧预留一定宽度的绿化隔离带,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和人文环境。

河岸整治基本保留现状主要河涌,结合规划道路,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对局部河涌作了调整。河涌两岸规划控制保护宽度为15m,以绿化保护带为主,结合城市景观设计,作为居民休闲场所。

(6)整合竖向高程规划。

南沙地区大部分地势低洼,属易涝地区,洪潮和内涝成为南沙地区的威胁。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堤防、水闸、泵站及调蓄湖面是南沙地区基础建设的重点。排涝工程方案、规模,不仅决定排涝工程本身的投资,而且影响到南沙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

根据排涝方案,调蓄、泵排区的规划内部河道及人工水面的起调水位0.0~0.2米,调蓄水深0.7米,调蓄最高水位0.7~0.9米(珠基),按照超高0.6米计算,南沙地区蓄排区规划地面高程按照河涌最高水位加超高确定,最低应不低于1.3~1.5米(珠基)。重力流自排区的规划地面高程应不低于2.78~2.92米(相当于200年一遇洪水位)。

(7)排涝工程经济评价良好。

南沙区排涝工程的经济投入包括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南沙水利工程属社会福利工程,不直接创造财富,其效益以其可减免的洪涝灾害损失和可增加的土地开发利用价值计算。

根据对蕉东联围的典型涝灾调查,在围内常年受涝灾损失情况见下表,其排涝效益可按减免灾害的程度估算。本计算是一种近似计算。只计算农田的排涝效益。而本规划的排涝标准,将农村转化为城市的标准,效益将更显著。

注:资料来自番禺市江河流域规划报告。单位面积的排涝效益=370.7/0.53≈700元/亩。

总体而言,南沙地区防洪潮排涝工程等水利工程属社会公益性项目,国民经济评价效益良好。

三、总结

南沙区排涝工程规划分析了内涝成因及城市化对内涝灾害的影响。经过调查分析现状排涝工程情况及存在问题,提出蓄、排结合的排水系统总体布局方案,排水工程规模,投资估算,从排涝规划的角度出发,对南沙地区基建标高提出建议。

该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

(1)与南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协调与对接;

(2)完善并优化与南沙地区水利规划的衔接;

(3)完善对城市竖向高程规划的反馈与衔接;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8

——雨果

有些不能复活

1632年,中国江西省建昌府建昌县一名男子漂洋过海,来到日本长崎县。两年后,身为当地兴福寺默子禅师的他,在穿流整个长崎县城的中岛川河上,指导建造了一座眼镜形状的双孔石桥。

1647年6月,这座日本最古老的石造拱桥被大洪水冲坏,次年得以修复。1982年7月,历经三百多年风雨的眼镜桥,桥面铺装、防撞护栏和连岸桥台又一次被大洪水冲跨,但桥基、桥墩和桥梁等主要结构得以幸存,很快又被修复。

20年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参加长崎大水灾20周年纪念活动时,在一堆介绍日本长崎风光的小册子中随手一翻,就看见第一页上印着修复后的镜桥倩影。

桥,可以一次次修复或重建。而30年前,在长崎这场城市型水灾中丧生的299名市民,却再也不能复活。

上帝的灭世利器

1982年7月23日下午5时左右,从海面飘来大团乌云,像块黑布,一下子遮住了长崎市的天空。随即,几道闪光,几声霹雳,豆大的雨点瓢泼而下。不一会儿,闪电发狂迸射,撕裂天幕,大雨倾盆如注,有如天河决堤奔泻。狂风如猛虎咆哮,雷声如大炮轰鸣,房屋街道都似颤抖起来,一些旧门窗破屋顶吱吱摇晃一阵后被轰然掀倒。

长崎市上空正好是暴雨中心,据暴雨观测记录,19时至20时,一小时降雨量最大达到了187毫米,总降雨量达到了500毫米,这是日本至今仍保持的一小时降雨量的最高记录。长崎市与周边地区的雨量过程图表明,最大24小时雨量超过了600毫米。暴雨肆虐,在天空上耀眼闪电和建筑中昏暗电灯的照耀下,眼见雨水在大大小小的斜坡平道上快速汇集如溪,奔流向下;很快又壮如瀑布,冲刷直下;不久就形成汹涌洪流,狂泄而下。洪水旋卷着垃圾、桌椅、牲畜等各色杂物浩浩荡荡地一路摧枯拉朽,冲倒电线杆、树木,冲走洗衣石、车辆,冲垮房屋、桥梁,冲到河道后沿河低洼处蓄积反涌,街道渐渐变成河道,杂物车辆飘如小舟,在水中旋转碰撞。

正在户外或地势低洼处的居民,有些被洪水冲击卷入水中溺水而亡;有些碰到漏电的电线杆触电身亡;有些因为车辆电路浸水无法打开车门,连车一块儿,被冲进海湾活活淹死。这场暴雨夺走了299人的生命,形成重大人员伤亡。暴雨造成23346户人家进水,1193户人家的房屋倒塌或损坏,小汽车损失超过了2万辆,交通、通讯、电力等生命线系统完全陷入瘫痪,财产损失重大。

洪水过后,到处道路破裂、桥梁垮塌、房屋断壁。垃圾袋、衣物、花草等挂满斜倒在地的电线杆、树木,瓢盆、收音机、床垫、门扇等深陷在淤泥堆里,四处狼藉,满目疮痍。有人到处寻找亲友遗体,哀哭之声时时可闻;更多的居民清理自家残局,在废墟中扒拉可用的物品;政府机关、医疗卫生机构、公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在脏乱不堪、臭气熏天的环境中,忙着抢修水、电、气设备设施,忙着调集配发粮食衣物饮用水,忙着救治伤患,消毒防疫,防止胃肠道疾病、呼吸道疾病和各种皮肤病等多种疾病流行爆发。

长崎的这场水灾,建立起“城市型水灾害”的概念。城市型水灾,即城市地区不能及时排出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而产生积水洪涝灾害造成巨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现象。近些年,强降雨造成的城市水害,在许多地区许多城市频频发生,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2000年,韩国首尔,洪水肆虐后的街道上,无数汽车像搭积木似的交错堆叠,水灾导致49人死亡。2002年8月,捷克普降暴雨,首都布拉格上游梯级水库像推多米诺骨牌一样相继紧急泄洪,致使低洼处积水深达4米左右,大量建筑地下室进水,市内3条地铁均成了地下河,到次年3月才完全恢复通车。在美国,政府年平均花费的水灾救灾款高达30亿美元,但年平均洪灾伤亡人数仍是稳中无降,未投保的财产损失逐年增长。在非洲,暴雨洪涝后的城市贫民窟,往往尸横遍地,更如人间地狱。

由于老天爷发难,以现代化城市为受灾主体的“都市型水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重点。在电视等媒体现场报道、微博随手拍等图片、视频冲击下,城市水灾看上去格外惨烈。一系列城市内涝洪灾,像是在证明水灾的确是上帝的灭世利器。而如果我们继续对自然的教导充耳不闻,也许《圣经》中上帝以水灾灭世、也以水灾创世将不是传说。

总关风雨总关情

日本长崎是一座三面环山的港湾城市,城市如只八爪章鱼,从海岸线依次向山坳山岗触须蔓延,市中心就处于圆形剧场底圈。长崎面海环山,同一地区存在着海洋性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和台风性气候三种形态,降水量年均约2000毫米,雨水充沛。加之四周山陡坡急,地势比降低,自古以来是洪涝灾害的高发区。长崎市遭受1982年大型水灾,客观上是由于降水过强,但不可否认的是,长崎市在这次水灾中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有很多其他因素。

首要的是,城市人口高度聚集。1945年长崎市原子弹爆炸时人口只有24万,死亡人数达73884人。近半个世纪后,长崎已成为拥有42万人口的现代城市。在城市快速扩张中,新增市区或为山坳或在山冈,本身洪涝风险较大,地下排水管道建设、防洪排水标准与实际降雨量差距巨大。城市内天然绿地面积有限,很多地表被钢筋水泥覆盖,使得地表径流剧增,有限的下水道无法及时将雨水排除。以往城外的行洪河道两岸高楼林立,被挤压成市内的排水沟渠,向市外排水的能力减退。城市建筑向高空发展的同时向地下发展地库、车库、设备等占用空间,一旦洪涝发生,各种地下设施即遭灭顶之灾。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电等公共系统防洪意识和能力不高,1982年长崎水灾中很多死伤源于倒地电杆漏电和全自动车门断电后无法打开。

总体来说,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财产的高度聚集与城市排水防洪意识和能力之间的落差,是造成城市型洪涝水灾的另一个客观原因,也是城市型洪涝水灾人员财产损伤惨重的主要原因。现代城市面对暴雨非常脆弱。即使只是水电气、交通、网络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某个局部出现问题,也会给城市的运转及经济社会活动带来极大阻碍,甚至波及临近城市。可以说,城市型水灾所带来的间接影响和衍生灾害还要远远大于被淹区的直接损失。

暗处已无秘密

其实,日本上世纪6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后,城市化进程过快引发的城市治水矛盾在70年代就爆发出来了。1972年7月9日至15日,发生在大阪一带的暴雨总雨量只有328.5毫米,1小时最大降雨量才25.5毫米,却形成了洪水四溢的局面。1973年,大阪府大东市71户灾民,依据1947年“国家赔偿法”第二条和第三条联名国家、大阪府、大东市三级政府,要求5255万日元的损害赔偿。1975年,继这起日本水害诉讼第一案后,水害诉讼案件猛增到18起,成为推动“日本河川行政管理变革的前奏曲”。

首先,大东水害诉讼事件之后,日本各级政府感受到民间对治水需求的压力,对都市防洪治水的认识深度和重视程度都显著增加。1975年第5个治水五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从第3个5年计划的71%迅速上升到100%。日本河川治水、灾后恢复重建等相关事业费占国家公共事业费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其次,针对城市型水灾害的新特点,采取了系列综合变革措施。20世纪70年代,日本社会资本(国家经济基础资源设施)整备审议会下设的河川审议会,在对口的河川局工作指导下,建议促成了日本特定河川综合治水对策,即对高速城市化的流域,实施以综合治水对策为骨架的流域整治计划。1979年日本鹤见川被建设省指定为“综合治水特定河川”,1980年成立的“鹤见川综合治水对策协议会”,在着眼于提高城市排水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雨水蓄滞”技术,即在小区周围、楼间空地、学校操场、河道边公园等地方修建雨水调节池,以临时蓄水,分滞洪涝。并大力推广“雨水渗透”技术,即将不透水路面、蓄水池改用透水材料建设,让雨水回补地下。鹤见川流域成为日本综合治水对策的成功典范,其经验模式得以在日本全面推行。

再有,日本非常重视依法治水,以法律制度推动防洪治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日本1949年就制定了《水防法》,此后在国土水资源利用和保守方面先后颁布了《治山治水紧急措施法》(1958年)、《水资源开发促进法》(1961年)、《河川法》(1964年)、《水源地域对策特别措施法》(1973年)等。在城市建设方面与防洪治水相关的法律有《都市公园法》(1956年)、《下水道整备紧急措施法》(1961年)、《都市公园整备紧急措施法》(1962年)、《都市绿地保全法》、《废弃物处理设施整备紧急措施法》和《住宅建设计划法》(1966年)、《都市计划法》(1968年)等。2000年,在名古屋城市大型水灾后,又痛定思痛全面修订了《水防法》,加强水灾害应急管理,强调向社会公布洪泛预想区和包含有避难场所等信息的“洪水灾害地图”。2003年,日本又颁布《特定都市河川浸水被害对策法》和相应的实施规则,打下了日本城市防水体系的重要基础。该法案对特定都市河川的指定、防水规划、防水措施、规制方式及法律责任等作了全面规定,特别要求新建设施雨水渗透阻碍面积1000平方米以上的必须取得许可,并必须根据地面硬化增加的径流量按防洪标准配建相应雨水蓄滞渗透设施。

还有,日本近些年来非常重视地下骨干排水管建设和城市洪涝灾害信息管理建设。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对东京、大阪等超大城市投入巨资改建地下骨干排水管系统。在东京城区地下60米深处,逐渐形成了净空高达20~30米的地下巨大运河系统,并且采用了地理信息系统、GRS管理系统等电气和探测技术,对整个地宫基本上实现了电子化覆盖和控制。在紧急情况下,其通风、排水设施还能够作为核爆紧急避难场所等的比例提高,1977年最高达到20%。将“新型都市水灾”成灾机理与治理对策列为一级资助的课题,科研投入也明显增大。

构建良心的法律底线

由于大都市气温高、粉尘大、热气上升,容易形成周边气流汇聚的热岛效应,而上升热气流一旦遭遇高空的冷气团,就容易形成暴雨。城市雨岛效应与热岛效应相伴而生,超大型城市暴雨的频率与强度会高于周边地区,因此大都市更容易成为暴雨中心、更容易遭受洪涝灾害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

然而,除少数发达国家发达城市外,许多大城市针对都市型水灾害,并没有未雨绸缪,甚至遭受惨痛教训也未能亡羊补牢,大灾大治。雨果说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日本、美国这些国家大型城市下水道建设经验、综合洪涝防治经验已轻轻松松可以获得。

现代城市建设中,许多建设工程会带来阻碍行洪排水的负外部性,这些因素绝非个人、家庭、团体的力量可以防止;而大型的防洪治水工程更是公共工程,没有政府主导实际很难推动。城市建设的长远规划、地上地下工程的同步进行,需要许多个公共部门协调进行。城市洪涝水灾防范工程建设与水资源的蓄积开发利用的并存和并行,需要综合的权衡和周密的论证。城市水灾风险防范中市民的参与和动员,需要建立政府与市民间的信息畅通和良好互动。大都市城市排洪与周边地区城市间的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冲突与协调,需要不同政府间的沟通和支持。这些都需要长远的规划、详细的方案、具体的标准和切实的执行,都不是单凭社会结构中的某些组织和个体的良心就能顺利推动的,根本上得依靠一套可行的制度去形成正常的工作机制。

法律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底线。在频频发生的城市型水灾面前,当务之急需要建立完善与城市水灾防范相关的法律制度,在城市地下管道规划、公共工程投资、建筑配套设施、地面施工标准、绿化渗水措施、洪涝风险信息公布、洪涝保险计划等方方面面明确具体的法律规则和法律责任,才能做到排蓄兼顾、风险可控、长治久安,才能避免短视工程、豆腐渣工程、污染工程带来的更大危害。

我们只有构建起城市建设良心的法律底线,才能构筑好城市洪涝灾害的抵御防线。

公民的责任

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是非常复杂的。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现实经验表明,完全控制洪涝灾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经济的,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理念应从控制转向预防管理,走上洪涝风险预防与合理承担结合的新型模式。而良好的城市洪涝灾害管理需要应将雨水排放与雨水蓄积利用结合起来,应将工程与非工程的措施结合起来,应将政府公共部门和社会民众结合起来。可以说,公众的参与和民众的整合已成为现代城市洪涝灾害防控的一个共识。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9

1、1编制目的

港闸区是*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长江下游左岸,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区是一个洪涝、台风、暴潮灾害频发地区。制定我区防洪应急预案,是争取主动,保证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从而保障城市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1、《防洪法》、《水法》、《气象法》、《防汛条例》、《*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等;

2、《关于我省长远防洪(潮)设计水位及沿线建筑物设计标准的通知》(*省水利厅苏水计[*]210号);

3、《*市城市防洪规划》,年12月,*市人民政府批准;

4、有关堤防、水闸设计规范,管理规程。

5、《*市城市防洪应急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区境内发生的突发性灾害的预防和应急处置。突发性灾害包括:长江洪水、内涝灾害、台风、风暴潮灾害、坍江灾害以及由洪水、风暴潮、地震等引发的堤防决口、水闸倒塌、供水水质被侵害等次生衍生灾害。

1.4、工作原则

1.4.1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防汛防旱并举,努力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不断提高城市防汛抗灾的水平。

1.4.2防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1.4.3以防洪安全和保障人民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为首要目标,实行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的原则。

1.4.4坚持防汛抗旱统筹,因地制宜,在防洪保安的前提下,尽可能利用洪水资源;以法规约束人的行为,防止人对水的侵害,既利用水资源又保护水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4.5坚持依法防汛抗洪,实行公众参与,军民结合,专群结合。

2、自然状况

2、1、自然地理

2.1.1地形地貌

港闸区范围属江海冲积平原,境内地面高程3.6~6.2m(吴淞基面,下同)。地形相对平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其地形、地貌特征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老岸田,成陆最早,地面高程为5.5~6.2m;位于通扬运河以东,九圩港以南地区。

2、中沙田,成陆较晚,地面高程为4.5~5.5m;位于通扬运河以西,东港套闸、芦泾河四号桥闸、天生街办中心河胜利套闸以东。

3、圩塘田,成陆最迟,地面高程为3.6~4.5m;位于东港套闸、芦泾河四号桥闸、天生街办中以河胜利套闸以西到长江。

2.1.2气象

港闸区范围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海洋性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14.6~15.1℃,平均日照2100~2200hr,年总幅射量为110~117大卡/cm2,年均降水量1078mm,其中年间降水量分配很不平衡,有约55%的降水量集中在汛期。一般年份有5个相对集中的降水阶段,即一至二月份的早春冬雪水,降水量为95~120mm;四至五月份春季连绵阴雨,降水量在230~270mm之间;六至七月份的梅雨期,降水在250mm左右;八至九月份的热带风暴雨,降水在306~470mm之间;九至十月份秋季,降水量在20~250mm之间。年均雨日120d左右,年相对湿度为80%、雾日31d左右、无霜期212~235d,年蒸发量在1350~1450mm之间,年均风速3.1m/s,最大风24.0m/s,春夏以东南风居多,冬季以西北风为主。

2.1.3长江潮性

本区长江潮性为非正规半日潮,每日两涨两落,日不等现象十分明显,并受涨、落潮流的双重影响。

2.1.4长江潮位

市区长江代表站天生港站的历史最高潮位为7.08m(1997年7月18日),历史最低潮位为0.42m(1956年2月29日),平均高潮位为3.86m,平均低潮位为1.97m,最大潮差4.01m,最小潮差0m,平均潮差1.93m,平均涨潮历时4:09小时,平均落潮历时为8:06小时.

2、2、洪涝灾害分析

2.2.1、洪涝灾害特征

我区的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这四个要素的多重组合影响。一般情况下台风暴雨、天文大潮、上游大径流下泄的多发季节在汛期6~9月份,这期间还有梅雨的影响。如果以上四个要素中有两个、三个或四个要素共同作用,极易引发特大洪涝灾害,从而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台风(热带气旋)一般7月份以后影响我市,台风影响主要表现为台风正面袭击影响、台风登陆后减弱成低气压槽与冷空气结合产生的暴雨影响。根据1949~2000年统计资料,本市每年平均受台风影响2.2次。台风一般夹带着暴雨,台风暴雨来势猛、强度大、时间短,往往形成大面积雨涝灾害。

洪潮的产生一般由上游长时间暴雨所产生的大流量径流加上天文大潮而引起,其特点是:流量大、流速快、水位高、持续时间长,对江堤的破坏程度大。

2.2.2雨涝灾害成因分析

雨涝灾害成因:导致我区内涝的原因是梅雨型暴雨、台风型暴雨或强对流天气降水影响。以上三种天气形成的强降水主要发生在6至9月份,当暴雨径流宣泄不及,特别是在长江潮位起涨高于内河水位时段时,沿江涵闸无法自排,内部涝灾就可能出现。导致涝灾的人为因素还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大量房地产项目的上马,使部分水系遭到严重破坏,打乱了排涝水系的整体布局,同时不透水面积比例不断增加,造成径流量加大;部分河道淤积现象相当突出,加上人为设障等原因,致使河道原有设计断面大为缩减,影响涝水外排;另外我区的排水管网配套建设不全,低洼地区的抽排泵站设置跟不上等原因也比较明显。

2、3、洪涝防御体系

2.3.1、防洪体系现状

根据省水利厅提供的潮位资料的分析结果,市区代表站天生港站的2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6.50m,5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设计潮位为7.18m。由于我区地处平原河网地区,地面高程只有3.6~6.2m,因此,如果没有江堤的挡潮作用,只要发生20年一遇的洪水,我区范围将全面受淹。

我区江堤达标建设起步较早,主江堤、港堤的防洪挡潮标准都基本达到了“长流规”防洪标准,另外,加上护岸工程、内河排水网络、城市排水网络及配套建筑物工程的不断完善,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能挡、能排、能引、能控的水利工程体系,为保护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江堤

港闸区沿江堤防西起九圩港、东至通吕运河口,全长9km,加上*亚华船厂段江堤,总长度10.1公里。土堤顶高程8.10~8.50m,顶宽5m,挡浪墙顶高程9.23~9.63m,外坡比1:3.0,均采用灌砌块石护坡,内坡比1:2.5;

2、涵闸

港闸区范围现有涵闸17座,其中内部河道节制闸、套闸17座,直接穿堤出江的涵闸有5座。沿江企业江堤上的旱闸口59座。

3、内河水系

我区内陆河网密度较高,辖区内有大小河道238条,总长度达460km,大部分河道相互贯通,所形成的河网与长江堤防共同构筑了防洪、排涝体系,其中过境一级河三条,分别为九圩港、通吕运河、通扬运河,二级河四条,三级河24条,其余均为四级河。

全区各级河道按各区地形、地貌的差异分别排涝入高、中、低三个不同水系再通过沿江涵闸排入长江。

高水系(老岸田地区):又称九、吕水系,正常水位4.2m。

中低水系(中沙田地区、圩塘田地区):又称沿江圩田水系,正常水位3.7、3.2m。

沿高、中、低水系分界线建有节制闸、套闸实施水位控制,防止高水下压,避免水位失控产生涝灾。

2.3.2、防洪体系现状防洪标准

港闸区范围主江堤或挡浪墙的顶高程为9.23m,这个标准是根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6.73m设计水位加2.5m超高来确定的,其现状标准仅相当于90年代水情和工情条件下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其防洪排涝标准偏低,与其经济发展程度很不相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3.3、防洪体系规划标准

根据*省水利厅苏水计1997年210号文件精神,*市市区主江堤到2010年的规划防洪标准是:设计水位7.18m加2.5m超高,使主江堤或挡浪墙的顶高程达到9.68m,在遇到90年代水情和工情条件下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堤外坡进行灌砌块石护坡。

排涝标准:2010年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水210mm

不受涝,按高、中、低水系分别将防涝安全水位控制在4.90m、4.10m及3.60m以下。

2.3.4、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堤身和堤基大部分为沙壤土,加上部分堤段护坡标准不高;

(3)部分出江涵闸老化、机电设备陈旧、带病运行,例如,天生港闸;

(5)高低水系控制设施有的老化需要更新。

有可能造成的影响:

(1)由于堤身和堤基土质沙,加上部分堤段护坡标准不高,在遭受台风、暴雨、高潮袭击时,容易使上部产生雨淋沟、发生块石塌落、跌塘,从而给防汛工作带来难度;

(3)出江涵闸带病运行,易使涵闸失去排水功能和局部地区产生内涝。

2、3、5、重点防护对象

根据我区实际情况,重点防护对象是:

34家沿江企业,及江堤内的天生港镇,重点在防风暴潮及防涝;

3组织体系与职责

港闸区人民政府设立防汛防旱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防汛防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各街道、乡、沿江有关单位可根据需要设立防汛工作机构,负责本单位防汛防旱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并服从当地防汛防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

3.1、区防指组织机构

区防汛防旱指挥部由区政府区长任指挥,分管副区长、区人武部政委、区农经局局长任副指挥,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发改委、公安分局、民政局、财政局、建设局等为指挥部成员单位。其办事机构区防汛指挥部办公室(以下简称区防办)设在区农经局内。

3.2、区防指职责

区防指负责领导、组织全区的防汛防旱工作,主要职责是贯彻省防、市指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有关防汛防旱工作部署和指令,制订、颁布全区防汛防旱工作有关规定、制度、通告、预警信息等,组织制订港闸区防汛抗旱调度方案,及时掌握全区汛情、旱情、灾情、工情并组织实施抗洪抢险及抗旱减灾措施,统一调度全区重要水利工程的运行,组织灾后处置,并做好有关协调工作。

3、3、区防指成员单位职责

区委宣传部:协调、指导新闻宣传单位做好防汛防旱新闻报导工作。

区政府办:协调指挥部成员单位履行好防汛防旱各项职责。协助指挥长调度指挥防洪抢险。

区发改委:协调安排防汛防旱工程建设、除险加固、水毁修复计划和资金的落实、防洪防旱救灾资金和电力、有关防汛抢险救灾所需物资器材的供应和调度。

区公安分局:负责维护社会治安和道路交通秩序,依法打击阻挠防汛防旱工作、造谣惑众和盗窃、哄抢防汛防旱物资及破坏防汛防旱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妥善处置因防汛防旱引发的,协助防汛防旱部门组织群众从危险地区安全撤离或转移。

区民政局:负责及时将台风将登陆和台风中心可能经过的地区,居住在危房里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指导洪涝旱灾地区灾民的生活安置和救灾工作,组织核查报告灾情,组织、指导和开展救灾、救助、捐赠等工作;协助政府管理、分配救灾款物并监督检查其使用情况。

区财政局:负责安排和调拨防汛防旱经费,并及时下拨、监督使用,根据轻重缓急及时安排险工隐患处理、抢险救灾、水毁修复经费。

区建设局:负责全区社区雨水管、泵站等排涝工程的建设和安全管理,组织协调城市主次干道排涝工作。

区农经局:负责提供雨情、水情、旱情、工情、灾情等信息,做好防汛调度和防旱水源的调度;制定全区防汛防旱措施以及工程防汛岁修和应急处理及水毁修复工程计划;部署全区防汛防旱

准备工作;提出防汛防旱所需经费、物资、设备方案;负责及时提供农业灾害情况;负责农业遭受洪涝旱灾和台风灾害的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指导灾区调整农业结构、推广应用灾后恢复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

区人武部:调集民兵和预备役部队组织抢险队伍进行防洪抢险,保护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并协助地方组织受灾群众转移和安置等任务。

发生特大、重大或较大水旱灾害时,区防汛防旱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并由各部门组成若干应急工作组。

4、预防与预警

4、1、预防预警信息

当预报即将发生严重水旱灾害和风暴潮灾害时,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提早预警,通知有关部门做好相关准备。

4.1.1、堤防工程信息

(1)当江河出现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时,区堤防管理单位及沿江企业应加强工程监测,并将堤防、涵闸、泵站等工程设施的运行情况报上级工程管理部门和同级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发生洪涝地区的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应在每日9时前向区防指报告工程出险情况和防守情况。江堤、涵闸等发生重大险情应在险情发生后1小时内报到区防指。区防指立即向市防指报告。

(2)当堤防和涵闸等穿堤建筑物出现险情或遭遇超标准洪水袭击,以及其他不可抗拒因素而可能决口时,堤防、涵闸所属单位应迅速组织抢险,并在第一时间向可能受淹的有关区域预警,同时向区防汛防旱指挥机构准确报告出险部位、险情种类、抢护方案以及处理险情的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通信联络方式、除险情况,以利加强指导或作出进一步的抢险决策。

4.1.2建立健全防汛责任制

(1)地方党政领导负责制

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织全区的堤防防汛抢险工作,一旦汛情紧张分头赶赴负责的地区组织落实抢险救灾工作。各街道、乡的党政领导和区各部委办也必须层层落实分工负责制,责任到人到位;

(2)分级管理责任制

按照水利工程的收益范围、管理权限,实行分级管理的防汛责任制;哪一级管理范围内的工程出了问题,哪一级领导承担责任。

4.1.3、各级防汛人员岗位责任制

(1)建立和完善各种设施的运行、管理责任制。从指挥到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根据自己的岗位职责,明确相应的责任和任务,以确保防汛工作的正常开展。

(2)加强防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持“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方针,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

(3)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汛工作的重要性。

4.2江河洪水防御方案

4.2.1洪涝的量级划分

根据我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防洪工程体系的现状,其洪水的量级划分以长江天生港站的潮位为准:警戒水位5.50m,20年一遇潮位为6.50m,50年一遇潮位为6.73m,100年一遇潮位为7.18m,200年一遇潮位为7.44m,300年一遇潮位为7.59m。

内河(非区域性一级河)防涝标准以20年一遇24小时最大降雨量210mm不受涝,按高、中、低水系分别确定防涝安全水位不得超过4.90m、4.10m及3.60m。

4.2.2防洪预案的分类

防洪预案按其作用分二类:

(1)标准内防洪预案,长江天生港潮位小于50年一遇6.73m;内河水位小于20年一遇涝水位即高水系4.90m、中水系4.10m、低水系3.60m。

(2)超过以上标准的防洪预案;

4、3、标准内防洪预案

4.3.1、加强对防洪工程的巡查监测

防洪工程的巡查监测的内容包括:

(1)河势监测

对沿江重点险段水下河床冲淤变化的监测在每年的汛前、汛后各进行一次,以掌握河床深泓部位的变化情况。如河势变化较快,威胁堤防工程,应予加测。区内重点险段为三化厂段江堤等。

(2)堤防工程监测

区属堤防管理部门和堤防占用部门负责其管辖范围、占用范围的监测和管理工作,组织落实技术力量和专人于汛前、汛中、汛后对堤防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为:堤身护坎、护坡、土方流失、裂缝、管涌、渗漏、滑坡、滩面塌陷等。尤其是在台风袭击、大汛高潮期,应加强日夜监测和管理。

(3)涵闸监测

具体由涵闸管理部门负责,主要监测内容为:一是对涵闸的运行状况、机电设备、启闭系统、闸身、闸门、消力池等;二是对闸室上下游引河于汛前、汛后进行定期监测,并拿出对比资料,以摸清引河的冲淤变化。

4.3.2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

区、街道(乡)、及沿江企业防汛责任人和防汛机构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有线和无线通讯设备,并完善每年汛期防汛责任人的通讯联络,防汛通讯号码分发给有关防汛部门。

4.3.3防汛调度

(1)沿江堤防的防洪调度

根据“长流规”提出的标准,我区范围沿江堤防的防洪设计水位为6.73m,在出现设防水位以下的水位时,由区堤防涵闸管理所护堤员、沿江企业有关管理人员组成巡查队伍不定期地上堤巡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

(2)内河水情调度

按划定的高、中、低水位控制线调度节制闸、套闸,控制各水系的运行水位,做到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片排涝前应视内河水位、预报降雨量等权衡是否需要预降内河水位,随降雨与积涝过程适时启闭涵闸排涝入河(区域性一级河)或直排入江,区各水系运行水位。

4.3.4防汛抢险

当长江天生港站出现5.5~6.73m潮位时,预示长江沿线可能会出现一般险情。全区各级防汛防旱机构进入高度戒备状态,区防汛指挥部要明确责任,落实涵闸管理部门、沿江乡镇、堤防占用单位防汛巡查、监测人员上堤不间断查巡,24小时轮流值班;沿江各企业要关闭旱闸门;沿江涵闸不离人、确保涵闸启闭设备运行正常;区、有关街办防汛指挥部要派员上堤查看汛情,密切注视水情和工情的变化,加强对水情和工情的检查、落实各项防汛抢险工作:区人武部组织抢险队伍待命,抢险队伍和抢险物资由区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动,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有关险情和抢险情况及时向上级防汛部门汇报,同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现场对险情的原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加固措施。

4、4、超标准防洪预案

4.4.1做好抢险备用物资的准备和调运工作

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防汛物资的准备和储存主要有二种形式:一是区防汛部门专储;二是乡(镇)、沿堤企业单位的自储。一旦发生险情,根据险情程度、物资需要等情况,区防汛指挥部作具体调度;如果本区抢险物资缺口较大可向市求援。

根据市防指要求区级防汛物资的储存如下:块石500吨(储于永兴船厂内);另请幸福乡供销社代储存防汛编织袋1.0万只,箩筐、竹扛若干。各沿江企业根据防汛责任状上的要求备足防汛物资。

在防汛抢险阶段,由区防汛指挥部下达调运指标,由区防汛指挥指派有关沿江企业出车调运。

4.4.2组织落实抢险队伍

由区人武部落实由沿江乡(镇)、企业为单位组织的巡查、抢险、预备三支抢险队伍,具体人员配置见表

4.4.3统一指挥、突击抢险

当沿江江堤遭遇特大洪潮袭击时,区、街道(乡)、沿江企业单位,要全面动员,抢险队伍要各司其责,上堤坚守自己的岗位;重大险情由区人民政府、相应的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统一部署、统一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险;特殊险情,除立足于自抢自救外,要与驻通部队取得联系,请求得到部队的支援。

1、江堤决口,水闸垮塌

(1)当出现江堤决口、水闸垮塌前期征兆时,防汛责任单位要迅速调集人力、物力全力组织抢险,尽可能控制险情,并及时向保护区发出警报。江堤决口、水闸垮塌等事件应立即报告市防汛指。

(2)江堤决口、水闸垮塌应急处理,由区防汛防旱指挥部统一指挥。首先应迅速组织受影响群众转移,视情况,根据潮汐规律及时组织实施堤防堵口。明确堵口抢护的行政、技术责任人,调集人力物力迅速实施堵口抢护。对塌江严重的地段,还要作好退堤的准备,及时加固二道堤,如果没有二道堤,要在市、区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调度和指挥下,组织人力、物力抢筑二道堤,将洪水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引起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篇10

今年春夏之交触目惊心的全国旱情和接下来的大暴雨,让中国经历了旱涝两重天。眼下由旱转涝,洪水形势从乡村到城市全面吃紧。痛定思痛: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没雨旱灾,全面地、直观地暴露了水利及水害防灾减灾等公共系统的脆弱与废弛。这无疑也是此次水利会议引起中央空前重视的主要原因。

管子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哪五害?水、旱、风雾雹霜、厉、虫。管子时期对地震还没有认识或地震危害不大,所以他说,“五害之属,水最为大”。

远的不说,1949年之后,造成重灾的大洪水,计有1954年大洪水、1975年大洪水、1991年华东水灾、1998年大洪水等。其中1975年8月的大水,致使河南省境内板桥和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等58座中小型水库几乎同时溃坝,29个县市1200万人受灾,淹死20多万人;京广线100多公里被大水冲毁,中断18天,直接经济损失约为100亿元。1998年大洪水,受灾人口达2.23亿,直接经济损失1800亿元。

中国水患既有地理和气象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因素,简要说是三个因素:季风气候、三级阶地――西高东低地势、高密度的人口分布及其反自然的社会利益结构。降水分布空间和时间的不均匀导致雨水要么没有,要么疾来疾去,旱灾、洪灾、涝灾几成常态,而趋利避害却相互矛盾的村社――县乡――省际一国家之间的利益“同心圆结构”,使“以邻为壑”成为痼疾。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利用水资源、对抗洪涝灾害的主要办法是河道建坝,大江大河筑大坝成了现代化的标志,激发了文治武功的想象力。人们有所不知,1958年“”是被两个轮子拽着飞跑的,一个是大炼钢铁,一个是兴修水利。1958年水利“”累积下来的成果是,截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国共修建了17万多座水库,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大多废弃。而此次水利会议公布的8.7万个水库,据估计有三分之一属于病险库。

总体而言,建大坝,是“堵”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效果及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在世界范围内始终广受质疑。20世纪70~80年代,欧美国家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开始反思建坝带来的弊端,并成立了反对建大坝的世界性组织,强有力地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走向。

17万或8.7万,无论是哪个数字,都属世界之最。这个世界之最,不仅面对着世界潮流的质疑,同样也面对着中国传统智慧的挑战。

中国治水,向有堵、疏之争。从已有文献看,华夏文明的创始人之一大禹,不是一名水利工程师,而是一名政治家。他与父亲鲧的“堵疏之争”,不是治水方略之争,而是治国大政之争。华夏文明的奠定,以疏导胜出,说明中国曾经产生过极其高明的政治哲学。

古人早已明白,治水不单单是治水,兴利除害、防灾减灾的动机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以什么方法、什么思想治水,因此形成了传统中国独特的治水政治、治水文化,治水与治国自始至终,融为一体。

相传大禹诞生于岷江上游地区。大禹这种以疏导为手段的政治和自然哲学观,传导到了岷江的中下游地区。2260多年前李冰父子时期则把这种观念发展到了极致。

去过成都都江堰的人大多叹为观止:一个水利工程竟然如此精妙绝伦,鱼嘴、飞沙堰、宝瓶口,那么简洁明快地搭配在一起,集分水、排沙、防洪、灌溉为一体,协调不同季节,搭配合适比例,让川西平原两千多年享其利,旱涝保收,遂成“天府之国”。

治水秘诀便是都江堰二王庙墙壁上镶嵌的那6个青花瓷片字:深淘滩,低作堰。仔细考辨,这6个字的背后,则是对盆地气象、岷江水系、西蜀平原自然的逼真、谦卑且聪明的认知,即:因势利导,顺其自然。

此认知适用于都江堰,也适用于秦国另外两个今天仍在发挥作用的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灵渠。

宏观而言,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同时也是水污染极端严重、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国家。为了长治久安,水利建设当属必要。但是,一项公共建设,有利就有弊,利弊得失谁说了算?治水方式,早期的运动治水不可取;演变至今日,暗箱操作,利益集团治水,同样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