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0-24 18:02:37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1

一、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

财务风险的成因分为两大类: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对所有的企业都会产生影响的因素,是企业无法回避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市场变动,即市场由于政治形势、自然灾害等客观原因造成的供求关系的改变。b.宏观经济形势变化,如一国的经济形势变动会影响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形势的变动、通过膨胀、通过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税收政策变动等。影响财务风险的这些外部因素,企业无法回避,但是对这些因素进行及时监控,可以帮助企业采取措施应对,避免产生较大的危机和损失。

2.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是企业特有因素,是由企业自身事件产生的因素,包括内部管理因素,财务管理因素,财务因素和经营因素。

在内部因素中,有些因素在短期内将引起财务风险,而有些因素是在长期内将引起风险,而实际上这是一个“因果”关系。由于内部管理不当、财务管理失误、经营决策错误,最终引起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应收账款过多、现金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务等财务风险的出现,而在财务风险预警中,我们对这些“因果”都要反映,才能真正实现预警的目的。内部因素是企业可控因素,外部因素是企业不可控因素,但外部因素也会通过内部因素引起财务风险,在财务风险预警研究中无法将两者分开,但在分析中,应区分原因,采取措施。

二、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可能产生的现象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都会引起财务风险,但财务风险毕竟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必须了解财务风险的具体现象,即财务风险的征兆,一旦发现,即采取措施,予以控制。引发财务风险的具体现象有:

1.规模过度扩张。企业经营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如果进行大规模的新建项目或对原油厂房进行大规模扩修,或者同时在许多地方收购其他企业,涉足许多不同领域,都可能使企业资金负担过重,如果没有进行严密的资金预算,都会导致企业支付能力下降,引发财务风险。

2.企业内部管理层做出了不同以往的特殊决策或管理层突然出现重大人员变更,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企业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引发了管理风险,必将引起财务风险。

3.销售出现不正常的下滑。从表面看,销售下滑是市场问题,但引起的原因很多,如果不是由外部宏观因素引起,很可能是企业产品质量问题或市场出现了强有力的替代产品,无论哪种原因,都可能在短期或长期引发财务风险。

4.非计划的存货积压。非计划的存货积压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出现非正常下滑,但除此原因外,管理层的错误决策或者财务的粉饰需求都可能引起存货的非计划积压,引发财务风险和管理风险。

5.过度依赖贷款。过度依赖贷款,意味着企业丧失了其他的融资能力,意味着企业丧失了以往的信用,标志着企业资金周转失调或盈利能力下降。

6.财务报表公开不及时。如果频繁出现财务报表不及时公开,应警惕财务粉饰,关注报表附注。

除以上提到几点外,还有许多可能引发财务风险的现象,如企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新产品研制,如果此项经营决策失误,同样会导致企业产品积压,现金周转困难;另外,客户交易记录恶化,可能导致赊销款项无法收回等。因此,引发财务危机的现象很多,对这些现象应进行仔细分析,查找原因,才能及时防范财务风险,避免财务危机。

三、引发财务风险现象的财务表现形式

引发财务风险的现象,并不都是财务现象,有管理现象,还有经营现象,它们可能引发狭义财务风险、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等,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可以通过在管理环节和经营环节中发现,采取措施予以规避,但风险的产生和危机的引发是个逐步的过程,对于在管理中和经营中没有防范住的风险,最后都会反映为千百万,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引发账务风险的现象的财务表现形式,而最好的财务表现形式就是最好的财务指标。

目前我国常用的财务指标从四方面来界定,财务效益状况指标、资产营运状况指标、偿债能力状况指标和发展能力状况指标,用来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而本文我们是研究财务风险预警,这里要分析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应能灵敏地反映企业的财务风险状况,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及时预警,因此我们根据财务风险的成因和现象构建了四方面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它们是:管理状况指标、财务结构指标和运营状况指标。

1.管理状况指标

管理状况可通过高层领导决策失误率、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等指标来反映,它们可直接反映出管理风险,在一段时间后反映为财务风险,是财务风险预警的早期指标。

高层领导决策失误=某时期高层领导的错误决策数/某时期高层领导的总决策数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已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数/已制订的内部控制制度数

2.财务状况指标

财务状况可通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率、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收益率、销售收入增长率和权益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直接反映出财务风险。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短期证券)/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主营业务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入总额

净资产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权益增长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3.财务结构指标

财务结构可通过流动资产率、资产负债率、应收账款坏账率等指标来反映,反映企业应对负债的能力。

流动资产率=流动资产/总资产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坏账率=应收账款坏账/应收账款总额

4.运营状况指标

运营状况可通过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投入产出率、不良资产占有率和现金流入流出率等指标来反映,这些指标既可反映财务风险,也可反映经营风险。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存货周转率=销货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投入产出率=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成本+期间费用)

不良资产占用率=不良资产/资产总额

现金流入流出率=现金流入量/现金流出量

我们这里构建的指标,是从一般意义出发形成的,企业在具体运用中,应依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四、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

从广义上说,构建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包括前面介绍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信息表现,只有收集了资料,才能进行必要的研究,因此,这里所指的构建方法是指如何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进行分析和运用,得到企业所处财务危机的程度的信息,帮助企业做出危机判断的具体方法。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的方法总体来说,分为两大类:一是定性分析的方法;二是定量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包括专家调查法、分阶段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和管理评分法。定量分析法是通过对预警指标的筛选,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建立模型,用数字对企业财务危机作出判断的方法,一般分为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种:a.单变量财务危机预警模型;b.Z得分模型;c.迈耶和皮弗的LPM模型和马丁的Logit曲线回归模型;d.神经网络财务危机预警模型。

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使用,如对管理状况就可采用定性的方法进行前期的分析,判断管理风险的程度,根据所得到的信息,计算管理状况的指标,使得指标得以量化。

五、结语

我国学者对财务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1986年吴世农、黄世忠研究了企业破产分析指标和预测模型,1998年陈静对27家ST公司和非ST公司进行了单变量分析,建立了Z得分模型,2000年张玲以120家公司进行模型检验。经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财务指标和Z得分法模型对我国企业财务危机的预测有较好作用。在这些分析中,学者们都选择了定量分析法,而忽视了定性分析法,同时他们均以上市公司为研究主体,进行横向研究。实际上,对任何一家企业都需要进行财务危机预测,这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新趋势,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预警指标和预警方法,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胡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会计之友,2009.

[2]陈静.上市公司财务恶化预测的实例分析[J].会计研究,2009.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财务风险的涵义

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公司在进行各项财务活动时,其实际财务收益由于受到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因素的影响,而偏离了预期财务收益,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以及利益分配风险等,是企业经营风险的财务表现形式,使得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充满了不确定性,不利于公司的稳健协调发展。企业在商品经营过程中往往会依据之前的数据资料结合现有的信息编制财务计划、做出财务决策,目的是创造最大的利润。但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不能全面地掌握来源于各方面的信息,导致了企业财务活动以及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同时收益和损失也存在不确定性。这说明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们要对财务风险的特征进行分析,并指出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采取适当的措施积极防范。

二、公司财务风险的特点

(一)财务风险存在客观必然性

在公司的正常运作情况下,财务系统会出现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财务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然存在的。在财务活动中往往会出现预期目标已确定,但实际结果却有所偏离的情况。风险管理人员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制止风险的出现,只能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将风险抑制到最小化。

(二)财务风险难以预测

由于公司的财务状况缺乏稳定性造成财务风险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可能性不好预测,给公司的财务风险管理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且,财务风险难以做到事前评估和防范是由于受到财务活动以及相关因素的影响。

(三)财务风险的收益与损失共存

财务风险类似于其他风险,其收益与风险是共同存在且成正比的,收益越大风险也相应加大。因此,企业要想保持经济效益的平稳提高就必需改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的运用效率,才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四)财务风险存在普遍性

企业的规模不断的壮大,组织结构也日趋复杂,财务管理工作也随之变得更加的繁琐,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公司财务风险体现在多种财务关系上,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都会出现,如资金的筹集环节、资金的运用环节以及资金的分配环节等都会出现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财务风险是现代财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产生财务风险有外在因素和企业自身的因素等多种因素,不同的因素导致的不同的财务风险后果皆不同,笔者总结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几点原因:

(一)企业缺乏对内部财务监控的管理

企业要想有效地抑制财务风险的产生必需建立完善的内部财务监控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量身定制一套适合本企业的内部监控制度,企业必需严格执行并使其更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然而在目前看来我国企业建立内部财务监控机制的还为数不多,即使建立了也缺乏执行力度,不能起到监控的效力,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控制,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二)企业的理财活动与宏观经济环境相冲突

国民经济整体形势、国家信贷以及外汇等政策的调整影响着企业财务活动。企业理财环境的变化程度制约着企业的财务风险,成为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企业的外部原因是无法预见和改变的,例如国家利率的波动、股市的起伏不定、油价浮动等。目前大多数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还处于起萌阶段,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适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预见不够,反应不灵敏,缺乏有效措施,造就了财务风险产生的环境。

(三)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

企业内部各部门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出现关系混乱、权责不明确等现象,造成资金严重损失、使用效率低下等状况。然而,在企业的投资决策环节,缺乏对投资进行可行性分析,还需加强对市场的调研力度,投资不够慎重,最后导致投资失败,严重的可构成企业倒闭的因素,这也是财务风险的产生根源之一。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伴随着财务活动出现的,凡财务活动的产生,财务风险必然随之而来。然而,在日常工作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缺乏风险意识,这也成为了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加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企业应提高对经济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引起的,经济环境因素的变化严重影响着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工作。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有一定的趋势的,企业不能在面临经济环境变化的时候措手不及,一定要慎重的分析,及时建立起风险预警机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将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点。针对环境变化的预测,公司应加强对财务风险应对措施的制定,并有效实施。调整公司财务管理政策,增强公司应对财务风险能力的免疫力,以降低外来因素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但更要加强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门,经营部门的监督和控制,并将企业的经营活动也纳入风险预警范围内。便与及时发现风险疑点,定期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

(二)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领导体系

在企业中,企业的领导层永远在企业中起主导地位,它是企业文化的引导者。在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方面,领导阶层也是最终的诠释者,同时领导层也起到培养员工执行力的作用。企业领导层需要引导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以及使员工从企业文化中得到更多的领悟。只有建立有效高端的领导体系并有效的运行,企业才能健康持久的发展,企业的风险管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3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要求社会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上市公司便是生产社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上市公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上市公司与传统公司相比,由于相关利益方的关系复杂多变,上市公司在各种财务活动中往来的资金规模日益扩大,方式日益多样,由此上市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也会更大。

财务风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由于各种原因到期无法偿付债务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则是指公司在各项财务活动中, 由于各种影响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产生的不确定性。更广义的财务风险是指公司所有的经营风险,因为公司所有经营风险都会引起、反映、形成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经营风险的货币化的表现形态。对于狭义财务风险的研究,更适用于传统的公司,因传统公司偿还债务是其主要的财务风险。对于更广义的财务风险的研究,则需要研究与公司经营所有相关的风险,例如法律风险等,涉及面过广。因此,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财务风险,即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营运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筹资风险。上市公司筹资风险是指因筹资而引起的不能还本付息以及收益不确定性的风险。上市公司的资产由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组成,因此筹资渠道也有两种,一种是负债,另一种是所有者投资。负债需要明确金额、期限、还款方式,借款筹资的风险主要表现为能否足额、及时地按照规定的方式还本付息。所有者投资涉及上市公司是否被市场认可,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否可以及时、足额地被认购。(2)投资风险。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是指由投资引起的不能收回投资资金,并获取预期收益的风险。公司投资的目标是为了获取投资收益,但是由于宏观经济和公司经营的不断变化,投资风险不可避免地伴随投资行为。投资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直接投资于生产经营性资产,以便获取利润的投资。间接投资是指把资金投放于金融性资产以预期获取一定收益的投资。(3)营运风险。上市公司营运风险是指在营运过程中面临的财务风险。在营运过程中,公司在将产品及服务从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再从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这两个转化过程中的面临风险。在成品资金转化为结算资金过程中,公司面临产品或服务能否适应市场要求,消费者认可的风险,也面临着存货积压,营运资金效率较低的风险。在结算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过程中,公司为开拓市场,有时会采取较为宽松的销售信用政策, 忽视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状况及市场环境的变化,从而引起货款不能及时回收或全额回收的风险。公司虽然账面盈利,但应收账款的回收风险和坏账损失同时也在不断增加。(4)收益分配风险。上市公司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收益分配行为而引起的不确定性。收益分配风险包括收益的确认风险和收益的分配风险。收益的确认风险是指由于主观会计方法不当或客观影响,造成收益确认的不确定性。收益的分配风险是指公司对所有者分配收益的形式、时间和金额不恰当而导致的财务风险。收益的分配需要确定公司留存资金与分配给所有者的份额。公司留存资金是公司扩大再生产的重要资金来源。分配给所有者的资金是维护其权益的重要体现。收益分配的不恰当,必然会引起公司的财务风险。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4

【关键词】商贸流通;财务风险;成因;防范措施

商贸流通企业,是连接商品生产商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属于商品生产环节之外的流通和交换环节,包括商品流通企业和商品流通服务企业,具体来说是指从事商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仓储等业务的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经营以及资金运转过程中由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引起的财务损失或财务困难的一种可能性。财务风险存在于商品流通企业经营运转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好坏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复杂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之下,分析商品流通企业的财务风险并进行防范措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

相对于其他企业而言,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风险具有以下特点:

1.市场为主要决定因素

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及程度大小是由市场决定的。一方面,如果企业把握不好进货量,或者是营销方式不得当,就会很容易引起商品库存积压,造成大量运营资金被占用以及商品保管成本增加,从而引发或者扩大财务风险。另一方面,商贸流通企业对商品市场的依赖性很强,而市场环境逐渐复杂化和竞争激烈化,商品价格常常出现较大波动,这对商贸流通企业的运营十分不利,可能导致企业出现财务危机。

2.不可预测性

商贸流通企业的财务风险是由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而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具有突发性、不可控性,这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

二、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1.资本结构失调

商贸流通企业的筹资途径主要有债务筹资和股权筹资,大部分企业以债务筹资为主。适当负债能为企业带来杠杆利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但很多商贸流通企业过度依赖于借贷筹资,使企业的资产负债比超过科学范围,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经营状况不佳,则很容易出现债务违约,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企业破产。

2.资金流动性不足

商贸流通企业的资金流动是否顺畅与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直接相关。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很多商贸流通企业出现了为扩大市场份额,没有经过充分调研就将商品赊销给信用不良客户,导致后期出现坏账等情况;预付账款管理不足,供货商不能及时供货时资金被占用;长期存在存货积压的现象,导致运营资金被大量占用。上述现象都会造成企业出现资金无法正常流转、流动性不足等问题,企业财务风险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极易发生财务危机。

3.内部控制失灵

内部控制失灵是商贸流通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很多商贸流通企业根本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较混乱,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在采购、销售、财务、市场预测等各环节之间缺乏统筹协调配合,财务工作质量低下,商品流动与财务处理不能同步进行,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出现账实不符、信息失真等问题,导致企业在年度审计时出现大量财务损失,对资产损失缺乏责任追究制度,对财经纪律置若罔闻,难以进行有效的约束,财务风险极易发生。

三、商贸流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过度负债所引起的资本结构失调是导致商贸流通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因此,优化资本结构,保证企业的资产负债比在合理范围之内,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一方面,合理进行债券与股权筹资。适当进行债务筹资,同时要保证企业的股权筹资量能为企业偿还债务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进行债务筹资时要尽量使未来现金流入、流出量相持平。

2.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

良好的财务信用能保证商贸流通企业的商品购销、筹资等经济活动顺利进行,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强财务信用管理,商贸流通企业不仅要对供货商保证财务信用,尽量不拖欠货款,也要与银行建立互信,及时偿还贷款,这样有利于企业在出现财务困难时有外来支持来降低财务风险。

3.完善内部财务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商贸流通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尤其是对财务工作的控制,能够提高财会工作的质量,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能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学的财务控制体系,保证各项财务活动都在严格的控制之下,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的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同时兼顾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另一方面,加强财务工作制度建设,规范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增强风险意识,建立起岗位责任制度,促进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力,严格进行责任管理。

财务风险对商贸流通企业的正常经营具有明显不利影响,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商贸流通企业必须要充分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问题。商贸流通企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其财务风险具有市场决定性、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这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商贸流通企业要分析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努力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5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动机 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风险结果看,这的确概括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最核心部分,即“由融资决策引起的偿债风险”。但从风险来源来看,融资决策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的惟一原因,因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与财务结果有关的决策行为还包括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

首先,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然后才是一种融资行为,投资和融资决策共同影响着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其次,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从策划设计到交易完成,各种价值因素并不能马上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得到体现,而必须经过一定的整合和运营期,才能实现价值目标。再次,企业并购的价值目标下限也决不仅仅是保证没有债务上的风险,而是要获取一种远远超过债务范畴的价值预期目标,实现价值增值。

因此,如果仅用融资风险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并购的价值动机。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还应该包括“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即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使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而这些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产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基础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即通过对并购标的(股权或资产)所作的价值判断,为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提供基点和依据。目前我国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遵循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程序作出的估算,其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大,不能按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实施,难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出现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而高估目标企业价值所导致的并购无法进行。

2.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由于缺乏独立的为并购提供准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中介组织,所以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也无法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并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3.并购中政府干预太多。有的地方政府“拉郎配”,甚至出现以不合理的交易价格强行将劣势企业并入优势企业最终将优势企业拖跨的现象。政府的干预不仅使交易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还给并购方造成巨大的经营负担。

(二)并购方融资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6

 

关键词:企业并购 财务动机 财务风险 成因 控制

一、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并购融资或因兼并背负债务,而使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从风险结果看,这的确概括了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最核心部分,即“由融资决策引起的偿债风险”。但从风险来源来看,融资决策并不是引起财务风险的惟一原因,因为在企业并购活动中,与财务结果有关的决策行为还包括定价决策和支付决策。

首先,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然后才是一种融资行为,投资和融资决策共同影响着并购后的企业财务状况。其次,企业并购是一种特殊的投资行为,从策划设计到交易完成,各种价值因素并不能马上在短期财务指标上得到体现,而必须经过一定的整合和运营期,才能实现价值目标。再次,企业并购的价值目标下限也决不仅仅是保证没有债务上的风险,而是要获取一种远远超过债务范畴的价值预期目标,实现价值增值。

因此,如果仅用融资风险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标准,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并购的价值动机。从公司理财的角度看,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还应该包括“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即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应该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使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二、并购财务风险的界定及其成因分析

一项完整的并购活动通常包括目标企业的选择、目标企业价值的评估、并购的可行性分析、并购资金的筹措、出价方式的确定以及并购后的整合等。而这些环节中都可能产生风险。并购过程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并购方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产生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的基础是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即通过对并购标的(股权或资产)所作的价值判断,为并购双方的讨价还价提供基点和依据。目前我国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是遵循资产评估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程序作出的估算,其合理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1.评估指标体系不健全。我国企业并购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相关的规定多为原则性的,操作性不强。并购过程中人的主观性对并购影响大,不能按市场的价值规律来实施,难免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或者出现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而高估目标企业价值所导致的并购无法进行。

2.缺乏服务于并购的中介组织。由于缺乏独立的为并购提供准确信息和咨询服务的中介组织,所以无法降低并购双方的信息成本,也无法对并购行为提供指导和监督,增加并购的交易成本和风险。

3.并购中政府干预太多。有的地方政府“拉郎配”,甚至出现以不合理的交易价格强行将劣势企业并入优势企业最终将优势企业拖跨的现象。政府的干预不仅使交易价格严重偏离价值,还给并购方造成巨大的经营负担。

(二)并购方融资活动带来的财务风险。

1.不同融资方式的影响。并购融资通常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资金企业可以自由支配,筹资压力小,且无须偿还,无筹资成本费用,可以降低财务风险。但是仅依赖内部融资,又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一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规模小,盈利水平低,依靠自身积累很难按计划迅速筹足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如果大量采用内部融资,占用企业宝贵的流动资金,将降低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快速反映和调适能力,一旦企业自有资金用于并购,重新融资又出现困难,就会危及企业的正常营运,增加财务风险。外部融资包括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权益融资有其局限性:首先,我国对股票融资要求比较苛刻,所耗时问长,不利于抢占并购先机。其次,股票融资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稀释大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甚至可能出现并购方大股东丧失控股权的风险。债务融资相对于权益融资而言,成本要低一些,但是就我国目前而言,一是企业本身负债率已经很高,再借款能力有限,或即使举债成功,并购后企业由于负债过多,资本结构恶化,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二是债务到期要还本付息,企业财务负担较重,如果安排不当,企业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2.融资方式是否与并购动机相适应。这里的“并购动机”仪指并购企业打算暂时持有还是长期持有目标企业。如果企业进行并购只是暂时持有,待适当改造后重新出售,以赚取其中的差价,这就需要投入相当数量的短期资金才能达到目的。这时可以选择资本成本相对较低的短期借款方式,但还本付息的负担较重,企业若届时安排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如果为了长期持有目标公司,就要根据日标企业的资本结构及其持续经营的需要,来确定收购资金的具体筹集方式。因此并购企业应针对日标企业负债偿还期限的长短,维持正常的营运资金,使投资回收期与借款种类相配合,合理安排资本结构。

(三)并购整合中的财务风险。

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由于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之间经营理念、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财务运作方式的不同,在整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摩擦,如果未能妥当处理将不仅抵销并购所带来的利益甚至会侵蚀原有企业的竞争优势。特别是在购买方缺乏经验和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卖方叮能有意或无意地隐瞒一些对买方非常重要的信息,而买方如果没有对此进行充分洞察的能力,则可能在并购后的整合中尝到“苦果”。

(四)其他来源的财务风险。

企业并购中存在制度性风险、固有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制定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减少与决策相关的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风险。然而,正是由于制度相对稳定,影响期长,一旦制度制订与客观规律相违背则会对风险产生较大影响。我们把由制度而引发的财务风险称为制度性财务风险。

企业固有的财务风险来自财务管理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和财务管理依据的信息的局限性两个方面。财务管理作为一门经济学科和管理手段,其本身具有很大的不成熟性,一些重要的财务理论都是建立在一些假设基础之上的,这些假设与现实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是对不确定的客观经济环境所作的一种估计,可以说这些理论本身都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同时,会计信息作为财务管理依据的主要信息来源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其依据的一些假设同样不总是能够成立的。

操作性风险是指财务管理的相关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过程中由于操作失误或是对具体的财务方法把握不准确而造成工作上的失误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三、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控制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7

关键词:公安消防部队 财务管理 风险 防范

一、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原因

为社会提供安全的消防环境,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是公安消防部队的重要职责。在公安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由于各种因素使得日常使用的经费得不到保障和有效取得,造成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从而使得公安消防部队不能够及时履行自身工作的职责,为公民提供安全的消防环境。本文对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总结如下。

首先,造成财务管理风险发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不仅有外部因素,也存在着内部原因。由于日常的财务活动中,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而作为公共服务性质和非营利组织的公安消防部队,他们往往比较重视单位资金的取得和使用,不重视资金的取得原因,忽略资金的取得是否符合法律法规,也不重视有效使用取得的资金,这些就必然会引起财务管理的风险问题,由于管理人员缺乏防范风险的意识,导致财务风险问题出现。

其次,消防部队的各项职责的履行,并不是单一实现的,而是需要各个业务部门的协作来共同完成的,各个业务部门的工作任务和目标不同,使得消防部队和业务部门不能够达成统一的目标,无法准确的考核经费资产的投入在社会上取得的成效,也不能如实反映各个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正是由于存在着职责权利不明的现象,使得预算不能获得较高的到位率,得不到有效执行,无法清除的评价考核单位资金的使用情况,造成财务管理风险的出现。此外,公安消防部队的经费资产来源比较多,因此,部队内部与外部直接,部队与当地财政部门之间,内部上下级之间在对经费的管理和分配、审批方面都没有明确的权利责任分明,导致经费预算执行率较低,与单位的目标相差甚远,出现支付缓慢、经费克扣挪用的现象等,不能有效的保障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正是由于部队内部混乱的财务关系,导致财务管理风险的出现。

最后,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并没有严格按照军队的财务相关条例进行执行,一些重大的决策还是仅仅由领导一人来制定,没有进行集体研究和讨论进行决策。由于单位领导的主观意识较强,使之在经费的使用上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对一些较小的规模进行大量的投资,进行不合理的建设投资和经费支出,最终导致财务风险的出现。例如在采购消防装备的项目决策中,领导层并没有对当地的地形特点和部队的实际情况以及经济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盲目采购使用效率并不高的消防车辆,造成财政压力,出现财务风险。

二、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在对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进行防范措施的采取中,必须要了解财务管理的风险构成要素,只有充分了解财务管理风险的构成方面,才能对症下药,依据不同的风险成分进行合理的措施的采取。公安消防部队财务管理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风险区域,分别是预算管理风险、资金安全风险、支出绩效风险、资产管理风险以及采购风险和操作风险等。了解这几大风险区域,就能合理的做好防范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出现概率,提高消防部队的工作绩效,做好本职工作,保障资金的合理取得和使用,更好的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公民提高安全的消防环境。

首先,要完善公安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制度,对一些不相容的环节、岗位和业务实行不同的控制方案,保证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由至少两个部门或者人员的协作来共同完成。此外,部队的上级领导要加强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处理好财务部门的各项活动的执行,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克扣挪用现象的产生。部队下级也要及时向上级汇报一些较大的经济活动事项,以保证上级能够及时得到消息,来应对财务风险的出现。

其次,公安消防部队作为非营利的组织,其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保证各项资金的有效使用和合法取得,规范资金的使用流程,完成自身应尽的职责,确定详细、科学的考核标准,形成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各个业务部门、单位工作人员以及各个环节和岗位的配合工作,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实施,避免出现权责不明、操作不规范的现象的出现,以期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

最后,加强公安消防部队对财务管理风险的认识尤为重要,由于消防部队履行职责的特殊性质,使之在任何一个方面出现疏忽,都有可能使部队出现财务风险,单位的上级领导要定期对消防部队的工作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教育,让其树立起来风险防范意识,通过对部队的经济活动和任务的分析总结,及时发现部队存在的潜在隐患,只有及时发现隐患,才能引起重视,及时解决问题,放在财务风险的出现。此外,公安消防部队还有有专门的风险评测人员,对指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的培训,使之提前预测到即将出现的财务风险,及时上报给领导,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防范,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公安消防部队的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及时的防范,对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降低财务管理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公安消防部队的领导要重视起财务管理的风险防范工作,引导全体成员增强风险意识,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部队的财务管理的目标,从而推动龚安娜消防部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8

关键词 地勘单位 财务风险 管理机制

一、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务风险的基本内涵

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和无法控制的因素,使地勘单位财务成果与预期的经营目标发生偏差,从而使单位受到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活动是地勘单位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它是资金筹集、投资、营运、分配等活动的有机统一,财务风险贯穿于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作为一种信号,通过它能够全面反映地勘单位的经营状况。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财务风险主要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因经济业务往来形成,与内部财务管理相关;外部财务风险主要因各种外部因素形成,存在于生产经营的不同阶段,包括筹(融)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等。

(二)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事业管理体制的地勘单位,由国家财政提供经费,地勘单位负责完成地质任务,勘查成果上交国家,经费当年核销,单位只需把控好资金的使用,无须在财务风险管理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而在转为企业以后,地勘单位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除少量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外,其余地质工作均是企业行为,为了应对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地勘单位都积极发展了跨行业、多业务的产业,单位的经营成果受国际矿产品市场和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影响较大。地质工作因时间跨度大、工作流动性强、勘查投资数额大,投入大量的勘查资金不一定能够取得预想的勘查成果,找矿成果的转换还需要开发资金的再投入等,因此勘查投入具有高风险投资的特点,这些都给他勘单位带来更大的财务风险。因此,地勘单位需要通过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对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与预测,科学配置资金,良性投入,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和更好的找矿效果。

二、地勘单位主要财务风险及原因

(一)投资主体变化引起的筹资风险

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以后,投资主体由单一的国家投入逐步向国家投入、企业自筹和市场投入多元化转变,申请国家资金勘查单位还要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很多地勘单位由于积累有限,为了抓机遇求发展,就向银行进行贷款,或者以自有矿权或技术参股,采取了矿企联合勘查、股份制改造,甚至采用向内部职工融资等方式。从某些方面来说,从社会融资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富余资金,有利于把地勘单位所承担的探矿风险转化为由社会投资者承担,加快工作进度,吸收职工入股有利于调动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是,负债经营在为地勘单位带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筹资的风险,如果筹资方式不合理,或者管控不足,很容易造成财务危机。

(二)经营环境变化导致的投资风险

地勘单位企业化以后,地质勘查工作格局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作性质由国家统一出资、统一部署、统一实施,转变为包括国家公益性、地方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新体制,服务对象由地质系统体内循环,向为政府乃至全社会服务转变,工作内容也开始向城市地质、农业地质、国土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领域延伸。但是,除了部分工勘项目以外,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地勘单位在从事相关经营产业的过程中,对地方经济政策法规和管理方式,存在着认识、熟悉、理解的过程,要真正适应和融入地方经济还需要一个不断摸索和渗透的过程,同时由于没有形成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导致地勘单位各项投资缺乏科学性,给资金投资和营运带来风险。

(三)勘查市场及外部环境变化引起的资金回收风险

近几年来,世界经济已进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深度调整阶段,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前几年因矿产品需求上升引起的盲从式地质勘查投资热情逐渐消退,地质勘查及矿产品市场发生衰退,全球矿业进入了深度调整期,经济疲软致使矿业萧条,矿业产业链条最前端的地勘经济也呈现出不景气迹象,传统地勘市场和矿业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冲击。地质工作从发现矿点,到动用各种工程验证资源,再到找矿成果的开发利用,工作期较长,市场的疲软占用了大量的勘查资金,由于投资不能取得预期的经营成果,社会资金投资地质勘查更加理性,在投资期初就需要对资金回收风险进行评估。

(四)地勘单位内部管理不善引起的资金营运风险

一方面,地勘单位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不同程度存在着“以权代法”的观念,领导说了算,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持消极态度,最终致使财务监督力度削弱,形成财务管理盲区;另一方面,财务人员道德素质较低,在财务工作中因己私利违法乱纪,进而人为地引起财务风险;此外,对应收账款缺乏有效控制,为了赢得市场发展的优势,地勘单位盲目地扩大经营规模,在没有对客户资信程度进行全面了解的情况下,以自有资金垫资的形式进行经营,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影响了资金的流转。

三、地勘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对策建议

(一)投资和资金回收风险管理

地质勘查工作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勘查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地勘单位要加强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适时调整经营决策和财务管理策略,以防范因环境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首先,要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分析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变化对勘查投入和经营的影响,主动将自己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适时调整策略,降低财务成本。其次,要关注地勘市场及相关市场格局的变化,发挥技术优势逐步向其他产业进行调整,完成自己的特色产业链,一方面向地质勘查的纵向产业延伸,扩展服务领域,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他方面的优势,实行多元化经营。第三,地勘单位在进行多元化投资时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视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使资金投向合理、投资规模适度。第四,基于地质勘查的高风险、高投入,在投资项目论证时要切实落实谨慎性原则,负债经营的地勘单位要分析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财税政策等方面的变化,控制其在投资项目、经营项目、筹措资金、经营成本等方面的影响,防范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

(二)筹资风险的管理

地勘单位要关注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变化,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都会对单位的筹资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紧缩银根使项目因缺乏资金而延缓工期,影响地勘单位预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其次,必须量力而行,严格控制负债经营规模,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避免盲目和力不从心的举债扩张造成的筹资风险。此外,还要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力求风险小、效益高、成本低、结构佳和还款期限合理。地勘单位应建立战略投资研究机制,对投资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精心运作,合理利用自有资金,条件成熟时借力资本市场,利用项目多渠道进行融资,走资源、资产、资本相融合的路子,对于投机性强的投资者则应慎重对待。

(三)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

地勘单位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管理机制,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事前识别、分析和判断,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

1.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健全财务分析指标体系。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收不抵支,因此,地勘单位要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将动态的现金流动情况全面地反映出来,并借以预测未来的现金收支状况,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从根本上讲,地勘单位发生财务风险很多是由于举债所导致,因此,地勘单位还要建立长期财务指标预警系统,分析单位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等,以随时掌握和评价地勘单位的经营情况。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内部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建立合理的、协调的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单位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全员内部控制意识;结合实际建立收集、分析、评估、反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组织内部职能部门对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潜在的财务风险实施有效的监控,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坚持财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健全完善的财务核算和内部审计监督系统,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预算、投资、资金调控的控制,筑起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的第一道防线。

3.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建立科学的内部决策制度。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就是企业目标分解、实施、控制和实现的过程,地勘单位应该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以财务风险控制为目的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要将各项经营活动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使预算能够体现本单位的经营目标,还要建立预算逐级审批权限,在执行过程中,因客观原因或情况变化需要调整预算的,按程序进行逐级审批。在全面预算管理实施过程中,地勘单位要将财务风险意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将经营者和决策层的纳入全面预算和内部控制范畴,降低因失误造成的财务决策风险。此外,还要建立预算定期反馈、分析、考核制度,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深入分析原因并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4.对财务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对于无法避免的财务风险,地勘单位可以采取转移、分散、回避和消化等方法,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风险转移机制,即通过参加社会保险、转包、转租、签订远期合同等,将部分财务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风险分散机制,即通过企业之间联营、多种经营及投资多元化分散财务风险;风险回避机制,即综合评价各种决策方案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采取保守的经营策略,停止实施有风险的项目;风险消化机制,即按照稳健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如偿债基金、坏账准备、投资跌价准备等)和积累分配机制,及时增补自有资金,提高抵抗财务风险的能力。

四、结语

在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的进程中,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地勘单位必须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通过对自身所面对的财务风险进行客观的分析和评价,强化管理、健全制度,切实消除不利因素,采取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和防范。

(作者单位为陕西地矿第三地质队)

参考文献

[1] 朱金梅.地勘单位财务管理的风险控制策略探讨[J].现代商业,2013(21):247.

[2] 刘敬玉.地勘单位的财务风险控制对策[J].财经界,2014(11):173-175.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9

关键词:乡镇 财政风险 成因 防范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乡镇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方面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但是,在乡镇财政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

一、简析乡镇财政风险

乡镇财政风险是指乡镇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在乡镇财政收支集中性分配的过程中,由于财政制度的不完善和分配手段的不规范,以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所引起的乡镇财政收入不稳定和财政支付困难的局面。乡镇财政风险的直接体现就是乡镇财政收入不稳定,财政支出出现财政困窘的现象,甚至出现财政债务现象。乡镇财政风险有经济系统中不稳定的因素所引起的,也有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的不当人为行为而引起的。无论那种因素,政府必须要有责任意识和财政管理的风险意识,自觉从大局出发,化解和防止乡镇财政风险的发生。

乡镇财政风险相对于一般经济风险,具有自身的危害性,也更具有潜伏性和危害性。乡镇财政在整个乡镇的社会、经济发展运行中,居于宏观调控的关键地位,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乡镇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所以,如果乡镇财政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化解,轻则会降低政府威信,影响政府形象;重则会加剧社会经济矛盾,酿成政府危机,导致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乡镇财政是我国最基层的一级财政,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它出现的原因及面对财政风险所要采取的一些有效化解的措施。

二、产生乡镇财政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的官德缺失

“官德,主要是指为官者在其领导或管理活动以及权力运用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人格素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要素的总和。”显然,乡镇财政管理人员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乡镇财政管理活动的成效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在乡镇公务员队伍建设中,由于进口的把关不严,一些不合格的缺乏官德的公务人员还滞留在队伍中。乡镇领导和乡镇财政的直管人员,为一己私利铤而走险,置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国家的法度而不顾,,徇私枉法。

(二)乡镇财政监督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我国高度集权式的管理体制使得权力过分集中,由此造成权力无限制、无制约地使用。如果不加以有力的监督与制约,则更容易导致权力滥用,不可避免地产生政府行为的失范。从体制上来看,当前我国乡镇的监督体系是齐全的,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有些监督机构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流于形式。对于乡镇财政的管理出现了“不监”、“漏监”、“弱监”和“滞监”的现象。部分领导好大喜功,为了做些形象工程,为了所谓的业绩,在自己任期内,尽可能的做些上级看得到的成果,这些工作,只要乡镇领导拍了板,财政就必须买单。这就加大了财政支付的风险。

除此之外,乡镇财政风险产生的原因还有一些我国政治、经济方面的客观因素,也有一些人为因素。

三、化解乡镇财政风险的对策分析

乡镇财政风险具有形式多样性、后果影响巨大,如果不及时防范和化解,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针对出现的乡镇财政风险,我们必须提出针对性的化解对策。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官员职业素养

乡镇财政风险的产生更多的是人为因素引起的,特别是乡镇领导和财政的直管人员的不当行为引起的。要想在源头上有效化解乡镇财政风险,就必须先从公务员队伍建设开始,提高其职业素养,努力实现领导干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建立一支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队伍,从而打造一个行为规范、公正透明、勤政高效和清正廉洁的政府。这样,乡镇财政的运转就会规范化、法制化,也就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乡镇财政风险的出现了。

(二)强化监督机制,完善相关法律

由于乡镇政府的公职人员最容易因缺乏制约和监督机制而导致腐败,因此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是规范乡镇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重要保证。要使监督机制发挥实效,我们必须进一步精确各类监督机构的功能。在乡镇财政管理过程中,对乡镇财政的收支都要严把质量关,并且要发挥党内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实效,让乡镇财政在阳光下运作,这样就会减少乡镇财政不必要的支出,做好收入工作。对于乡镇财政中仍然存在的法律监管漏洞,我们要及时查缺,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来规范乡镇财政的管理和运作。

(三)实行官员问责机制,提升乡镇财政风险的重视程度

所谓官员问责制,是指对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行为和后果都必须而且能够追究责任的制度。其实质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政府权力和官员行为,最终达到权为民所用的目的。对于乡镇出现的财政风险,很大程度上是乡镇领导和财政直管人员不够重视,没有责任意识造成的,实行问责机制,必然会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实行奖惩分明的原则,那乡镇财政的危机也会得到化解。

(四)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增加乡镇财政收入

出现乡镇财政风险的主要表现就是乡镇财政无钱可支,这就要求乡镇领导必须加强乡镇财政收入,增强造血功能,拓宽财源渠道,增强财政发展后劲。充分发挥乡镇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乡镇的经济,加快乡镇的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展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努力发展第三产业,为乡镇财政的收入打良好的基础,保障财政有钱可支。

参考文献:

[1]王磊.我国乡镇财政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6)

引起财务风险的原因篇10

一、中小企业财务控制存在的问题

1.缺乏风险意识

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一些不确定的、突发的因素,导致企业没能达到预期的收益甚至亏损。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转,资金筹集,使用分配的过程,所以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销售的每一个步骤环节,比如筹集资金的风险、资金投资决策的风险、收益分配的风险等。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它发生的时间、类型和对企业的影响都是不确定的。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出现或消失。导致风险的原因有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等,它的复杂性给财务风险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有部分中小企业认为现金多多益善,因此会导致资金闲置,没有参加到生产周转的环节。另外一些企业发展过于迅速就会造成资金短缺,不免会负债经营,存在经营不利的风险和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弱化,又会增加负债,形成恶性循环,这样财务压力增大,导致风险发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企业,没有对财务风险引起足够的重视,风险意识薄弱,过分注重于销售、收益而对财务疏于管理。

我国中小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作为高层管理者虽然强调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但不能切身实际的去推动落实。而作为财务人员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高,想着自己就是个打工的,只想着对自己的工资收入有期望,不能设身处地的为公司为企业着想,也存在部分违规操作现象,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财务从业人员和企业管理者对风险意识的不够重视是发生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筹资能力有限

筹资也称为融资。它是指作为企业借入资金来进行周转,来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现状是,部分企业缺少信用观念,经常在筹资和交易的过程中出现拖欠的现象,有的甚至逃避债务。一次失信于人,就影响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整体形象。加上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信用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贷款的门槛也比较高。一旦像银行贷款,便将风险转嫁给了银行,加重了银行的财务风险,所以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服务并不热情。

3.财务管理落后,资产管理混乱

在我国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私营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经营者本身就是投资者,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影响。比如对现金的管理不够规范,这就给财务风险留下了隐患,容易造成资金不足,或现金过度闲置不用。有些现金收入和费用开支不入账等等都是为财务风险种下了祸根。

另外,一些企业经营者在管理的过程中,靠减少短期的投入来提高企业收益,过分追求短期内利益的最大化。而且在财会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这导致财务机构缺乏相互制约的功能,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

二、财务风险控制的方法

1.建立及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一个企业财务管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要建立健全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分析产品的积压情况,应收账款是否增加,生产成本是否上升,这些都是风险发生的信号。企业要根据风险形成的原因和发展过程来考虑如何回避和控制风险,一旦回避不了,就要尽能力接受风险并分散风险来降低危害程度。前者是预防性的控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采取措施补救防止风险的实际发生,后者是抑制性的控制,风险发生后采取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程度。还可以建立一笔风险基金,这是用来防范风险损失的专项基金,以备不时之需。中小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建立预防财务风险的机制。

2.增强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应该拓宽自己的融资渠道,提高融资能力。融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社会基金和保险资金等。对中小企业投资的公司投资了多少本金,中小企业就可以在银行长期贷款等额的资金,并且由担保公司为企业进行担保。

当然,在融资的问题上,作为企业本身,应该建立健全财务制度,提高企业本身的信用度,拥有了良好的信用度,对企业的发展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诚实守信,公平竞争,遵纪守法,财会工作也做到完整真实,自然会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

3.科学投资,规避风险

中小企业由于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所以更要谨慎的选择投资方向,通过多元化的投资选择来将风险分散,尽量选择一些周期较短,收益较快,回收资金快的优质项目。经营者在投资的时候应加强市场调查,确认投资的可行性,确保投资正确,尽可能的避免由于主观原因而导致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