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十篇

时间:2024-01-04 17:44:57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建模思想;问题分析;简化假设

数学建模就是将数学问题进行归类提炼,概括为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指导同类问题的解决。其实高中数学学习的知识点有限,我们只要认真梳理,就可以将他们归类分别建立模型,诸如,不等式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数列模型、三角模型等。这样就能指导学生将抽象知识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鉴于此,笔者将高中数学建模思想进行详细分析与解说。

一、模型准备

数学模型是构建数学理论和实际运用之间的桥梁,所以我们首先要用数学语言表达实际问题。要认真分析实际问题背景,搜集各种必需数据和信息,挖掘隐含的数学概念,并一一捋顺其关系。这里举例进行分析:

某连锁酒店有150个客房,根据调查显示:单价定为160元/时,入住率为55%,当单价定为140元/时,入住率为65%,单价定为120元/时,入住率为75%,单价定为100元/时,入住率为85%。若想使酒店家获得最大收益,客房定价为多少合适?

客房入住利润问题在现实生活和数学练习中很常见,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建模来形成解决方法。根据题意我们分析数据关系可以归纳出,总共150间客房,单价每下调20元,入住率提高10%,我们需要求出每下降1元入住率会提高多少,这样才能算出恰当的价格点。

二、简化假设

简化假设是将复杂、抽象的问题进行总结概括的过程,是我们成功筛取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转折过程。现实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需要我们对信息和数据进行有效提纯、加工和简化,才能完成建模过程。所以,我们在阅读应用题时,要发挥充分的观察和想象能力,抓主要矛盾,一一罗列出关键信息。

具体到上面的问题,结合以上背景分析,我们可以罗列有效信息如下:

1.共150间客房,每间定价最高160元;

2.根据给出数据分析,单价下调与住房率呈现反比例;

3.每间客房单价应该相等。

简化假设是将复杂问题直观化,否则问题将无法解决。比如,上面的问题如果每间客房价格不一样那就无法计算,或者单价和入住率不成线性比例那也将变得复杂。

三、建立模型

参照以上分析和假设,我们寻找到相关数学变量间的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建立模型。这中间应充分利用已知领域的已知模型或结果,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构造模型。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建立数学模型时还要注意一个原则:能用初级方法绝不用复杂方法,否则将会画蛇添足。

1.分析

设该酒店一天总收益为y,设攫取最大利益时是在160元的基础上每间客房单价下调x元。所以每降价1元,入住率就增加10%÷20=0.005。因此y=150×(160-x)×(0.55×0.005x)。由0.55+0.005x≤1可知0≤x≤90于是问题转化为:当0≤x≤90时,y的最大值是多少?

2.求解

根据二次函数求最值可得到当x=25,即住房定价为135元时,y取最大值13668.75(元)。

3.讨论与验证

(1)容易验证此收入在各种已知定价对应的收入中是最大的。如果为了便于管理,定价为140元也是可以的,因为此时它与最高收入只差18.75元。

(2)如果定价为180元,住房率应为45%,相应的收入只有12150元,因此假设(1)是合理的。

讨论与验证是解答现实问题的必备过程,也是数学建模的重要保障。由于现实问题经过简化,所以,在解题问题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还原场景进行讨论,如此才能得出最契合实际的结论。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2

关键字:有限元;简支梁;受力

中图分类号:U445 文献标识码:A

正文:

在建筑工程技术领域,许多力学问题难以用解析方法求解。有限元方法作为数值解法的一种,常被应用于求解工程中的力学问题和场问题。在土建领域中,绝大多数应力应变问题都应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得到解的精度也是满足工程需要的。但是,在不同的单元模型之间,刚度矩阵的建立和边界条件的设定是有差异的。

有限元分析的基本概念是用较简单的问题代替复杂问题后再求解。它将求解域看成是由许多称为有限元的小的互连子域组成,对每一单元假定一个合适的(较简单的)近似解,然后推导求解这个域总的满足条件(如结构的平衡条件),从而得到问题的解。这个解不是准确解,而是近似解,因为实际问题被较简单的问题所代替。大多数实际问题难以得到准确解,而有限元不仅计算精度高,而且能适应各种复杂问题,因而成为行之有效的工程分析手段。简支梁在土建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怎样对简支梁在实际工程中的力学性状进行准确分析,这一问题就显得十分关键。本文以简支梁为例,比较梁单元与实体单元的差异,采用有限元结构分析方法并利用弹性力学解析解对照分析二者解的误差提高计算精度。

1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和步骤

有限元法的核心部分即为求解近似变分方程,就是将有限个单元将连续体离散化,通过对有限个单元作分片插值求解各种力学、物理问题的一种数值方法。有限元法把连续体离散成有限个单元:杆系结构的单元是每一个杆件;连续体的单元是各种形状(如三角形、四边形、六面体等)的单元体。每个单元的场函数是只包含有限个待定节点参量的简单场函数,这些单元场函数的集合就能近似代表整个连续体的场函数。根据能量方程或加权残量方程可建立有限个待定参量的代数方程组,求解此离散方程组就得到有限元法的数值解。有限元法已被用于求解线性和非线性问题,并建立了各种有限元模型,如协调、不协调、混合、杂交、拟协调元等。有限元法十分有效、通用性强、应用广泛,已有许多大型或专用程序系统供工程设计使用。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有限元法也被用于复杂工程的辅助计算分析中。

有限元分析可总体分成分成三大阶段,前处理、处理和后处理。前处理是建立有限元模型,完成单元网格划分;后处理则是采集处理分析结果,提取完整数据信息,了解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具体分析步骤如下:

一、问题及求解域定义:根据预定的分析目的近似确定求解域的物理性质和几何区域。

二、求解域离散化:将求解域近似为具有不同有限大小和形状且彼此相连的有限个单元组成的离散域,称为有限元网络划分。单元越小(网络越细)则离散域的近似程度越好,计算结果也越精确,但计算量及误差都将增大。求解域的离散化是有限元法的核心步骤。

三、确定状态变量及控制方法:将分析对象用一组包含问题状态变量边界条件的微分方程式表示,为适合有限元求解,将微分方程化为等价的泛函形式。

四、单元推导:对单元构造一个适合的近似解,即推导有限单元的列式,其中包括选择合理的单元坐标系,建立单元试函数,以某种方法给出单元各状态变量的离散关系,从而形成单元矩阵(结构力学中称刚度阵或柔度阵)。对工程分析而言,重要的是应注意每一种单元的解题性能与约束。例如,单元形状应以规则为好,畸形时不仅精度低,而且有缺秩的危险,将导致无法求解。

五、总装求解:将单元总装形成离散域的总矩阵方程(联合方程组),反映对近似求解域的离散域的要求,即单元函数的连续性要满足一定的连续条件。总装是在相邻单元结点进行,状态变量及其导数(可能的话)连续性建立在结点处。

六、联立方程组求解和结果解释:有限元法最终导致联立方程组。联立方程组的求解可用直接法、选代法和随机法。求解结果是单元结点处状态变量的近似值。对于计算结果的质量,将通过与设计准则提供的允许值比较来评价并确定是否需要重复计算。

2计算模型的建立

选取的箱形钢简支梁()跨径10m,受均部荷载q=11kN/m。截面尺寸见图1。梁单元模型划分20段,每段0.5m;实体单元模型为边长0.1mx0.1mx0.5m的长方体,其延梁轴向的一段。梁计算模型如图1。

图1 箱形钢简支梁计算单元模型

3数据比较分析

在设置好水压、位移、地应力场等初始条件后,就可以按照模拟工况进行有限元计算了。基于实际施工过程,模拟基坑开挖工况列于表4。轴向应力公式和利用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推导出跨中挠度公式分别如下式(2-1)、(2-2):

(2-1)

(2-2)

梁跨中各数据对照见表1:

表1 跨中各数据对照

理论计算 实体单元 梁单元

M(kN·m) 137.5 137.5 137.5

(MPa) 顶部 -1.39516 -1.22692 -1.39736

底部 1.39956 1.25999 1.39736

(m) 0.000141 0.000152 0.000150

从各数据对照可以看出,采用实体单元无法得出弯矩值,而采用梁单元却可以得到完全正确的弯矩值。采用实体单元可以得出梁的顶部和底部的应力是有细微的差别的,这与弹性力学分析是一致的,但实体单元的解误差相对较大,达到了10%;采用梁单元只能求得绝对值相等、符号相反的应力,但误差较小,小于0.2%。

对于跨中挠度,实体单元与梁单元得出的解答十分接近,由于挠曲线方程是近似的微分方程,其解答也不能作为评价的标准。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表中列出的由实体单元得到的挠度是梁底部的竖向位移,同时得到的还有顶部竖向位移0.000154m,这是应为梁顶的荷载使梁在z轴方向被压缩,但这个量非常的小,仅有2微米。采用实体单元还能得到梁上各点在x方向和y方向的位移,但这些值都是微米级的,实际工程中完全可以忽略。

梁单元虽然建模简单,计算耗时少,解的精度也满足要求,但得到的应力云图显然是错的。而实体单元能正确的反应出应力的分布(图2)。在实体单元的应力分布云图中,可以看到边角及支座处明显的应力集中现象。

图2实体单元应力分布图

4 结论

基于应用有限元法对于简支梁力学问题的精度讨论,认识到:进行结构力学分析时,对于杆件而言采用梁单元建立有限元模型的计算方式简单迅速,结果精度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但对于单个构件的整个应力场进行分析时,需要采用实体单元,并且单元尺寸选择适当,才能够得到与实际情况接近的应力分布,分析计算结果对于实际工程的应用也就更具实际意义。

5 参考文献

[1]郭乙木.线性与非线性有限元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3

一、数学建模简介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 简单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实际问题的一种数学表述。具体一点说:数学模型是关于部分现实世界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数学结构。更确切地说: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 数学建模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

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十分关键的一步,同时也是很困难的一步。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深厚扎实的数学基础,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对实际问题的浓厚兴趣和广博的知识面。下面通过“哥斯尼堡七桥问题”这个典型的数学建模问题来初步感受一下在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运用与渗透。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经历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闪光、最具价值的就是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成为简单数学问题这一部分,即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下面着重研究一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几种方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建立数学模型

1、原型转化,建立数学模型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化的结果。有意义的学习一定要把数学内容放在真实的且有趣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原型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问题。如乘法结合律数学模型的建立,可先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原型引入:“我们班有4个学习小组,每组排两列课桌,每列有5张。一共有多少张课桌?(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经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得出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相同的,就是(5×2)×4=5×(2×4)。这一组数学关系式就是乘法结合律的特例。接着师生再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一样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归纳出更为一般的数学模型为:(a×b)×c=a×(b×c)。

数学模型反映了研究对象的元素和结构,凸现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借助数学模型的研究,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有利于提高思维的导向,有利于解决更多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领域中的问题。

2、认知同化,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是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遇到一种新的知识输入而产生一种不平衡的状态,通过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其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发生作用,这时新知识被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所吸收,即“同化”,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建立起新的(或统一的)数学模型。

美国教育界有句名言:“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使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所以,不能把数学教育单纯的理解为知识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进入社会后,也许很少用到数学中的某个公式和定理,但其数学思想方法,数学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却是他们长期受用的。

3、认知顺化,建立数学模型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遇到一种新知识的输入而产生一种不平衡状态,这时新知识不能被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引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改造,即“顺化”,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建立新的数学模型。如为了加深小学高年级学生对“钟面上的数学问题”的认知,可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现在是下午4时10分,时针与分针所夹的角是几度?要解答这个问题单纯用时、分、秒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应该与角的度数问题进行重组。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提高渗透的自觉性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地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建模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里,是无“形”的,并且不成体系地散见于教材各章节中。教师讲不讲,讲多讲少,随意性较大,常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思想上不断提高对渗透建模思想重要性的认识,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建模思想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建模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建模思想方法渗透的各种因素,对于每一章每一节,都要考虑如何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建模思想方法渗透,怎么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应有一个总体设计,提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2.把握渗透的可行性

建模思想方法的教学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加以实现。因此,必须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建模思想教学的契机——概念形成的过程,结论推导的过程,方法思考的过程,思路探索的过程,规律揭示的过程等。 同时,进行建模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注意有机结合、自然渗透,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适得其反的做法。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4

关键词:建模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31-1

一、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机理

数学建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数学工具,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结构并求解。这种最朴素、最自然的想法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及运算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实际上是由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外部信息(问题)的观察判断能力并吸纳外部信息,这种外部信息不是简单地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要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吸取双方有益的相关部分重新组合、编码、构建对建模的理解和意义(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也是通过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求解(解模),建模过程则是要对刚刚建立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从而使学习者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叠加,而是一个反复交流相互作用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实例

1.概念渗透

(1)概念引入。

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概念。在讲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时,应尽可能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还原概念所产生的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问题的抽象、概括、分析和求解过程的引入,让学生体验传统数学中发现、分析、求解、证明的全过程,切实体会到实际问题与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感到这些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

(2)概念讲解。

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重在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结合引导、启发、提问、讨论、探究、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数学概念的教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

(3)概念应用。

通过实际意义的概念引入与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抽象与含义,又使学生具备了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础,通过概念引申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选择一些与各章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建模示范,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

2.模型渗透

数学建模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概率、几何和三角等内容的模型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模型化时有利于巩固所学概念与数学方法,提升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编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案例教学。

在初三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测量金字塔、测量河流的宽度等操作题时,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到头疼,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此类问题关键取决于学生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块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数学建模思想的了解程度。

3.建模思想过程渗透

数学建模通过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及数学关系对现实原型作一种简化而本质的刻画,数学模型方法是把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量的关系,弄清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假设化简。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3)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其相应的数学结构。

(4)求解。在所得到的数学模型上,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所需的解答。

(5)解释。联系实际问题,对得到的解答进行深入讨论,作出评价和解释,返回到原来的实际问题中去,形成最后的判断。

教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将应用问题向纯数学问题转化,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参数和变量,并利用其内在规律建立起变量和参数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组、变换、类比、推广及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具体问题数量关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建模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与初中数学中字母代数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等思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将整个数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5

关键词:最优化理论 数学 建模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a)-0236-02

1 建模与最优化

1.1 建模的含义与意义

数学中所说的建模就是运用数学的表达方式将客观存在的问题描述出来的整个过程。在这个描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建”,应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被激发出来。建模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数学知识上,而且它还在现实世界上更具有重要意义。

从传统来看在普通的工程技术方面,数学建模已然拥着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例如:军事、医院、经济、生物等,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新的问题产生。普通的数学模型显然已经不能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新问题,如果能够将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产生的CAD技术广泛应用起来便可以轻松的解开这些问题。由于其速度快、方便、实用等特点已经广泛的替代了传统手段。在高新技术方面,数学建模是不能被其他方式方法所替代的。

1.2 建模的基本方法

在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的方式很多,如,类比法、二分法、量纲分析法、差分法、变分法、图论法、层次分析法、数学规划、机理分析、排队方法、对策方法等等,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三种常见方法。

(1)机理分析法:从认识每件事物本质的不同开始,找到能够反应事物内部机理的规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机理分析并没有固定的模式的,是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来进行科学的研究。

(2)测试分析法:经过多次反复的试验和分析,从中找到与提供的数据最为符合的模型。

(3)二者结合:选择机理分析建立模型结构,选择测试分析找到模型参数。

1.3 数学建模的步骤

确定一个数学模型的办法不只一个,根据问题的不同,就要学会选择建模的方式。即便是相同的问题也要从多个角度考虑,能够建立出多个不相同的数学模型,具体建模的方法和步骤如下。

第一,模型准备。如果要对一个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必须要提前了解该次建模所要达到的目的,然后要尽可能多的收集与之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深入细致的调查与研究,尽量避免可能会发生的错误。

第二,模型假设。一般情况下一个实际问题会涉及到很多因素,但是要想转变为实际数学问题,不需要各个方面都考虑到,只需要抓住其中的主要因素,对其进行与实际想吻合的假设即可。

第三,模型建立。要以实际问题的特征为依据,用数学工具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搜集的信息进行建立正确的数学结构,要明确决定使用的数学结构、数学工具的类型。只要能够达到最终所要的目的,选择的数学方法越简单越有利于构建数学模型。

第四,模型求解根据前几步所得到的资料,可以利用各种数学上的方式方法进行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现代计算机等辅助工具。

第五,模型分析、检验。在得出结论后,要将结论与事实进行比对,避免造成过大误差,以确保模型的合理性、准确性以及适用性。如果与事实一样,就可以进行实际运用。反之,则修改,重新建模。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复杂多样的,甚者有时千差万别,有时必然事件和偶然事件会共同存在其中。在探索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因为其不断地变化,所以一般不能轻易的求得变量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方程。所以,在错综复杂的变量中,一定要要能够从这些变量中选择主因,确定变量,找出其中真正存在的隐含联系。

1.4 最优化的含义

最优化技术是近期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分支,它可以用在多种不同的领域,例如:经济管理、运输、机械设计等等。最优化的目标是要从这些多种办法中选出最简便的办法,将这个可以最简便达到目标的办法就叫做最优方案,寻找的这个最佳方法叫做最优化方法,关于这个方法的数学理论就叫做最优化论。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可行的方法;第二,是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二点是第一点的函数,如果可行的方法不存在时间问题,就叫做静态最优化问题,如果与时间相关,称之为动态最优化问题。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能用到最优化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生产和科技问题,需要建立一个数学模型。二是在数学学习中所遇到的数学问题。如果我们单纯要解决第二类问题的话,资料已经足够的完善了。但是生活中多数属于第一类问题,是没有资料能够依靠的。而能够找到最优化解是实际问题中最重要的一步,否则技术的发展将十分困难。

2 建模最优化的应用

想要在实际中应用最优化方法,总共有两个基本步骤:第一,要把实际问题用数学模型建立出来,也就是用数学建模的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优化模型。第二,优化模型建设之后,要利用数学方法和工具解开模型。优化建模方法与一般数学建模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是优化模型更有其特殊之处,所以,优化建模必须要将其特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同时,在解释问题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注意将客观实际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同一个问题要通过不同的数学建模进行解决,得到更多的“最优解”,从而从其中挑选出最大价值的答案。所以说,只有建立独特的模型才能得到最大的创新价值。

典型的最优化模型可以描述成如下形式:

Min{f(X)|X∈D}

其中,X=(x1,x2,…xn)T为一组决策变量,xi(i=1,…,n)通常在实数域R内取值,称决策变量的函数f(X)为该最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为n维欧式空间Rn的某个子集,通常由一组关于决策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描述,比如:

Minf(X)

s.t.Ci(X)≥0(i=1,2,…m1)

Ci(X)=0(I=m1+1,…m)

这时,称模型中关于决策变量的等式或不等式Ci(X)≥0(i=1,2,…m1)、Ci(X)=0(I=m1+1,…m)为约束条件,而称满足全部约束条件的空间Rn中的点X为该?

模型的可行解,称

即由所有可行解构成的集合为该模型的可行域。

称X∈D为最优化模型Min{f(X)|X∈D}的(全局)最优解,若满足:对X∈D。

均有f(X*)≤f(X),这时称X*∈D处的目标函数值f(X*)为最优化模型。

Min{f(X)|X∈D}的(全局)最优值;称X*∈D为最优化模型Min{f(X)|X∈D}的局部最优解,若存在δ>0,对X∈D∩{X∈Rn| }。

均有f(X*)≤f(X)。(全局)最优解一定是局部最优解,但反之不然。

数学建模以“建”字为中心,最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如何将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求解,现实生活的数学模型往往涉及的无非是一个最优化问题,在原有现实给予的条件中,怎样得到最优解实际中最优化问题表现形式如下。

minf(X)

s. t.AX≥b.

以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存在的特征,这些问题可以分成各种类型,例如: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等。但是,不管问题怎样变化,除去简单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办法和微分方程理论的话,最终只能选择最优化理论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平时的生活中,最优化理论通常只会出现在管理科学和生活实践中的应用,而线性规划问题是因为各个方面都已经成熟,所以被人们广泛接受。因此,目前对非线性规划理论和其它优化问题探索较多。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解决非线性的函数都是通过局部线性化来使问题简单化,现在解决非线性规划问题也是一样的,尽量将非线性规划问题局部线性化来解决。

下面求解指派问题最优化的例子。

例:分别让小红、小兰、小新、小刚4人完成A、B、C、D4项工作,各自完成各项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如表1所示,现在应该如何安排他们4人完成各项工作,使得消耗的时间最短?

这类问题显而易见的就是指派问题 ,而经过建立模型后我们也会很清楚的意识到匈牙利算法是解决指派问题最简单的算法。如果用一般的方法求解,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遇到求解整数规划的分枝定界法或是求解0-1规划的隐枚举法,这个求解方式将会非常复杂。所以,可见所建立的数学模型非常关键。

下面采用匈牙利方式求解。

如此得到的最优指派方式是:小红D、小兰B、小新A、小刚C。

通过求解上面这个最优指派问题,让我们了解了运用数学模型的简单方式。模型求解成为数学建模之后最重要的一步,并且也是到了考验是否能对最优化理论知识完整求解的时候。同时,也通过上面的例子,解释了数学建模在解决最优化的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该文所分析的例子只是数学建模中的一个代表性的应用,数学建模与平时生活所遇到的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信数学建模思想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

综上所述,在数学建模和最优化理论之间,二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数学建模的过程不能离开最优化理论,最优化理论也需要建模的支持。数学模型在产生于生活和实践中,模型也会随着事物的改变而越来越复杂。因此,最优化理论也会根据模型建立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完善。从另一方面看,最优化理论的不断完善也会影响着数学模型不断地提高与优化,为解决客观问题提供最为重要的一步。但是,距离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同时也显现出了这其中所包含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数学建模被其他专业接受的力度不够,受益面小等。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优化建模进行深一步的改革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6

关键词:关系;数学关系;关系思维

简单地讲,关系就是描述在事物之间用什么来联系、这种联系怎么样来表述、如何处理的学科。我们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其实也是在探讨关系的问题,数学中的思维,其实是一种关系的思维。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总是感觉到问题无法入手,没办法解决,这里边反映出的问题实际是学生的思维定式的问题。学生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每次思维定势的重大突破,都伴随着一个阶段的求异思维训练。改变过去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而言有时是很难接受的,甚至是痛苦的。实质上,数学的思维是一种关系的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会遇到提问后冷场的场景,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多重原因,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建立起来一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式的建立可以使许多问题的解决方式变得程式化,并且很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数学里有这样的一种思维模式,我们称为关系的思维模式,关系思维模式一旦建立,很容易找到数学问题的突破口,数学将向你打开一个新的窗口。下面笔者用一些具体的例子,从浅入深来说明这种关系思维模式。

先看这样的例子:八年级某班组织春游活动,租车费用300元由参加者平摊。后来参加的人数增加了一倍,但租车费用不变,这样每人少交了10元。请问这次活动共有多少人参加?

在这样的题目中,关键的问题是找出题目中体现的关系。数学关系简单的讲无非是等于和不等于两大关系。我们就在这个问题的叙述中寻找,可以很清楚看出这里出现了这样一句话“租车费用不变”。仔细琢磨一下,其实可以列出这样一个关系: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人数变化后的租车费用,将这个关系一步一步地数学化来看看问题的变化:

1.将“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人数变化后的租车费用”这个等式进行变化得到:人数x每人交的费用=2x人数x(每人交的费用-10).

2.假设人数为x,每人交的费用为y,则上述的公式变化为x×y=2x×(y-10)(1).

3.在仔细看看题目发现还存在一个关系,那就是人数变化前的租车费用=300,变化为数学关系为x×y=300(2).

4.将(1)和(2)两个式子综合就可以求解了。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高等数学的例子:求解∫xsinxdx.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积分问题,我们利用关系思维的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积分题目,联想和积分计算相关的关系,发现积分的计算共学习了两种常见求解方法,一种是换元积分法,一种是分部积分。仔细分析一下发现,这是一个乘积的积分式子,联想关系,发现可以利用分部积分的办法进行关系模式的思维。

1.分部积分的公式:∫uvdv=uv-∫vdu

2.将这个题目的具体实例代入:∫xsinxdx=-∫xdcosx

3.进行计算化简:

∫xsinxdx=-∫xdcosx=-(xcosx-∫cosxdx)=-xcosx+sinx+C

从上边的例题中可以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数学关系。为了降低思维的难度,这种关系的描述一开始可以是中文的习惯思维的描述,然后再一步步将这种关系抽象成为数学符号的描述,最后进行求解。

关系的思维模式可以在很多数学问题的探讨当中使用,这种思维的模式可以使问题的分析变得简单,我们可在复杂的问题叙述中抓住关系这个关键点,很快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建立起来数学关系。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7

一、在模型准备中初步感知模型思想

提出问题是数学建模的起点,有了明确问题,学生建模才能有的放矢。模型准备时,教师要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呈现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素材,尽量做到形象具体,并引导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必要简化,有效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甚至对问题作出必要和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使学生能从熟悉的或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入手,为学生顺利构建数学模型奠定基础。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教学挂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信息。学生很快从图中发现每支钢笔12元,每本练习本3元;要买4支钢笔和5本练习本。根据图中的信息填写表格(表1)后,教师要求学生观察表格中第一列的信息并说出它们的相同点,从而认识单价就是每个物品的价钱。当学生联系生活举例说出一些商品的单价(如包子的单价是每个2元,一瓶绿茶的单价是每瓶3元)时,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读、写出来(2元/个,读作2元每个,表示每个包子2元;3元/瓶,读作3元每瓶,表示每瓶绿茶3元);当学生了解表格中第二列信息表示商品数量、第三列信息表示商品总价(购买某种商品一共要用的钱)时,教师引导学生分别算出两种商品各自的总价。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认识单价、数量和总价三种数量,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产生数学问题――这三种量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如果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甚至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就会在大脑中出现这样的猜想或假设――这里的单价和数量相乘后是不是等于总价?这样,学生就能在计算总价的过程中为顺利构建数学模型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从中初步感悟数学模型思想。

二、在模型的建立中充分感悟模型思想

模型建立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进行观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使用文字或者其他数学符号尝试表示数量关系或变化规律。换句话说,小学生的数学建模过程就是尝试把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就是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尝试获得某种带有“模型”意义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在教师的适当引领下完成,也可以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完成。

研究单价、数量和总价这三种量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表格,再思考两种文具的总价各自是怎样计算的,并尝试用式子表示出来。学生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和写一写后,发现每种文具的总价都是用表中的第一个信息与第二个信息相乘的结果,即“总价=单价×数量”,并由此及彼地发现“数量=总价÷单价”和“单价=总价÷数量”,从而明白只要知道三种量中的两种量,就能根据数量关系求出第三个量。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先出示一组信息:一列和谐号列车每小时行260千米,李冬骑自行车每分行200米。自主阅读后,学生发现它们分别表示1时或1分(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从而认识了速度。学生再联系生活说一些常见的速度例子(如兔子每秒跑6米,小明每秒跑5米)后,学会读写速度(6米/秒,读作6米每秒,表示兔子每秒跑6米;300米/分,读作300米每分,表示小明每分行300米)、计算各自所行的路程,并填写表格(表2),并在小组交流中发现路程都可以用“路程=速度×时间”表示,进而触类旁通地联想到“速度=路程÷时间”和“时间=路程÷速度”这两个数量关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尝试用线段图表示这两题的条件和问题,并讨论线段图的相同点,从中发现图中每段表示一份,3段便是3份,问题都是求总数,从而沟通了两个数量之间的联系,构建统一的数学模型――每份数×份数=总数。

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本质是在认识数量的同时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建模角度看这两组数量关系,它们都属于“乘法模型”,也就是“每份数×数量=总数”关系的具体化。它们中的第一个数量关系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建构,第二个数量关系是学生的自主建构,扶放结合,最终形成统一的数学模型。学生在经历建模的过程中对数学模型思想的感悟越来越充分。

三、在模型应用中灵活感悟模型思想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进行建模的目的之一就是根据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并尝试用结果去解释它在现实问题中的意义,也就是模型应用。所谓模型应用,就是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后尝试把数学模型还原为具体可感知的数学现实,从而巩固甚至灵活应用所建构的数学模型。但在应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含义,并将模型解答与现实问题之间进行对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解答进行完善和优化。这对学生灵活感悟模型思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8

[论文摘要]建模能力的培养,不只是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才能得到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培养一种建模意识,解题模型的构造也是一条培养建模方法的很好的途径。

一、建模地位

数学是关于客观世界模式和秩序的科学,数、形、关系、可能性、最大值、最小值和数据处理等等,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数学把握的最基本反映。数学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模拟、经济学和社会学,甚至还有心理学和认知科学,其中建模方法尤为突出。数学教育家汉斯·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因此,不管从社会发展要求还是从新课标要求来看,培养学生的建构意识和建模方法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极其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同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培养建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是培养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以下我就从一堂习题课的片段加以说明我的观点及认识。

二、建模实践

片段、用模型构造法解计数问题(计数原理习题课)。

计数问题情景多样,一般无特定的模式和规律可循,对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较高,如能抓住问题的条件和结构,利用适当的模型将问题转化为常规问题进行求解,则能使之更方便地获得解决,从而也能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例1:从集合{1,2,3,…,20}中任选取3个不同的数,使这3个数成等差数列,这样的等差数列可以有多少个?

解:设a,b,c∈N,且a,b,c成等差数列,则a+c=2b,即a+c是偶数,因此从1到20这20个数字中任选出3个数成等差数列,则第1个数与第3个数必同为偶数或同为奇数,而1到20这20个数字中有10个偶数,10个奇数。当第1和第3个数选定后,中间数被唯一确定,因此,选法只有两类:

(1)第1和第3个数都是偶数,有几种选法;(2)第1和第3个数都是奇数,有几种选法;于是,选出3个数成等差数列的个数为:2=180个。

解后反思:此题直接求解困难较大,通过模型之间转换,将原来求等差数列个数的问题,转化为从10个偶数和10个奇数每次取出两个数且同为偶数或同为奇数的排列数的模型,使问题迎刃而解。

例2:在一块并排10垄的田地中,选择2垄分别种植A,B两种不同的作物,每种作物种植一垄,为了有利于作物生长,要求A,B两种作物的间隔不小于6垄,则不同的选垄方法共有几种(用数字作答)。

解法1:以A,B两种作物间隔的垄数分类,一共可以分成3类:

(1)若A,B之间隔6垄,选垄办法有3种;(2)若A,B之间隔7垄,选垄办法有2种;(3)若A,B之间隔8垄,选垄办法有种;故共有不同的选垄方法3+2+=12种。

解法2:只需在A,B两种作物之间插入“捆绑”成一个整体的6垄田地,就可以满足题意。因此,原问题可以转化为:在一块并排4垄的田地中,选择2垄分别种植A,B两种作物有 种,故共有不同的选垄方法=12种。

解后反思:解法1根据A,B两种作物间隔的垄数进行分类,简单明了,但注意要不重不漏。解法2把6垄田地“捆绑”起来,将原有模型进行重组,使有限制条件的问题变为无限制条件的问题,极大地方便了解题。

三、建模认识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到,其实数学建模并不神秘,只要我们老师有建模意识,几乎每章节中都有很好模型素材。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许多学生来说,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化并不比具体到抽象遇到的困难少,学生解数学应用题的最常见的困难是不会将问题提炼成数学问题,即不会建模。在新课标要求下我们怎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呢?我认为我们不仅要认识到新课标下建模的地位和要有建模意识,还应该要认识什么是数学建模及它有哪些基本步骤、类型。以下是对数学建模的一些粗浅认识。

所谓数学建模就是通过建立某个数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数学模型可以是某个图形,也可以是某个数学公式或方程式、不等式、函数关系式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以上一堂课就是很好地建模实例。

一般的数学建模问题可能较复杂,但其解题思路是大致相同的,归纳起来,数学建模的一般解题步骤有:

1.问题分析:对所给的实际问题,分析问题中涉及到的对象及其内在关系、结构或性态,郑重分析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而明确建模目的。

2.模型假设:对问题中涉及的对象及其结构、性态或关系作必要的简化假设,简化假设的目的是为了用尽可能简单的数学形式建立模型,简化假设必须基本符合实际。

3.模型建立:根据问题分析及模型假设,用一个适当的数学形式来反映实际问题中对象的性态、结构或内在联系。

4.模型求解:对建立的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求出其解。

5.把模型的数学解翻译成实际解,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或各种实际数据对模型及模型解的合理性、适用性、可靠性进行检验。

从建模方法的角度可以给出高中数学建模的几种重要类型:

1.函数方法建模。当实际问题归纳为要确定某两个量(或若干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时,可通过适当假设,建立这两个量之间的某个函数关系。

2.数列方法建模。现实世界的经济活动中,诸如增长率、降低率、复利、分期付款等与年份有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常常就归结为数列问题。即数列模型。

3.枚举方法建模。许多实际问题常常涉及到多种可能性,要求最优解,我们可以把这些可能性一一罗列出来,按照某些标准选择较优者,称之为枚举方法建模,也称穷举方法建模(如我们熟悉的线性规划问题)。

4.图形方法建模。很多实际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设法把它“翻译”成某个图形,那么利用图形“语言”常常能直观地得到问题的求解方法,我们称之为图形方法建模,在数学竞赛的图论中经常用到。

从数学建模的定义、类型、步骤、概念可知,其实数学建模并不神秘,有时多题一解也是一种数学建模,只有我们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心中有数学建模意识,才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建立数学建模意识,从而掌握建模方法。

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高考命题中应用问题的命题力度、广度,其导向是十分明确的。因为通过数学建模过程的分析、思考过程,可以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对数学应用问题的分类研究,对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问题的心理过程的分析和研究,又将推动数学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从而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这些都是我们新课标所提倡的。也正是我们数学教学工作者要重视与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董方博,《高中数学和建模方法》,武汉出版社.

[2]柯友富,《运用双曲线模型解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6).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 数学建模 财务模型 医学模型 MATLAB软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100-02

一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数学这一重要的基础学科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并在经济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可以实现的关键技术,并成为当代高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高专院校,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不同的实际问题,采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数学建模可以将实际问题经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处理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用数学表达式展现出来并建立数学模型。最后,再运用数学的方法及计算机技术去求解,得到实际问题的解答。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MATLAB提供了易学、易用的图形用户界面,使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掌握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技术。MATLAB具有统计分析和统计建模的统计工具箱。利用统计工具箱提供的标准函数,使用者可以完成统计上绝大部分数据的分析任务。在财务、金融领域,对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或根据统计分析的原理建立财务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是统计建模的重点内容。MATLAB统计建模就为财务随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非常强大的工具,扩充了财务建模研究的内容,为财务建模提供了很好的计算机支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变量之间存在的不确定关系就是变量之间的随机关系,而随机关系需要根据统计原理应用统计分析的方法来建立,因此就可以建立相应的统计模型,创造出适合于特定高校、特定企业在特定情况下的模型系统。

又如在医学领域,传染病的频繁爆发,目前面临着研究困难、病情难以控制的局面,建立数学模型也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采用数学模型模拟传染病发病、传播过程,用计算机仿真求解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具有计算方式简单、过程易控制、结构灵活等优点,便于微分方程求解,求解结果能够更好地为传染病提供防治措施。

因此,财务建模以及医学模型的较理想软件平台是MATLAB,建议在财务建模以及医学建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使用MATLAB作为其工具。

二 数学建模的一般步骤

1.模型的准备

建模的实际问题可能来自各行各业,我们都不可能是全才。因此,当刚接触某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对其背景知识一无所知。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地去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通过查阅、学习,可能对问题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再通过进一步的分析,对问题的了解会更明朗化,由此初步确定用哪一类模型比较合适。

2.模型的假设

由于现实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一般来说,不能指望在一个合适的数学模型中抓住影响问题识别的所有因素,假设目的在于通过减少所考虑因素的数目来进行简化,必须确定余下变量之间的关系,再次通过假设相对简单的关系,就可以降低问题的复杂性。必要而合理化的模型假设应遵循的原则:简化问题和保持模型与实际问题的“贴近度”原则。

3.模型的构造

根据所做的假设,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应用相应的数学知识),建立包含常量、变量等数学模型,如优化模型、图的模型、差分方程模型、微分方程模型等。事实上,建模时还有一个原则,即尽可能采用相对简单的数学工具,以便使更多的人能理解和使用模型。

4.模型的求解

对所建立的模型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求解,包括画图形、解方程、数值计算、优化方法、统计分析、证明定理以及逻辑运算等,会用到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软件和计算机技术。目前常借助一些非常优秀的数学软件,如Matlab、Mathematics、Maple、Lingo等,本文将以MATLAB软件为平台,介绍MATLAB的应用。

5.模型的分析、检验

将求得的模型结果运用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如结果的统计分析、误差分析、模型对数据的灵敏性分析、对假设的强健性分析等。有时根据所得的结果给出数学上的预测;有时根据问题的性质,分析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和特定性态;有时则给出数学上的最优决策或控制。把模型分析的结果返回到实际所研究的对象中,如果检验的结果不符合或部分符合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必须回到第二步,修改、补充假设或做出另外的简化假设,重新建模,有时甚至要回到第一步重新定义问题,如果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则进行最后一步――模型的实施。

6.模型的实施

模型只是在档案柜里是没用的,要用决策者和用户能懂的术语来解释模型是否对实际问题有用。最终的模型要回到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应用的方式与问题性质、建模目的及最终的结果有关。不是所有的问题建模都要经过这些步骤,有时各步骤之间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建模时不要拘泥于形式,按部就班。

三 数学建模的应用

数学建模应用领域广泛,涉及经济模型、医学模型、生物模型、社会模型、交通流模型等,就本院的专业特点,主要讨论经济模型以及医学模型的应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需要先把从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表示出来,再进行计算和分析,这个过程就是数学中常用的建立函数关系(即数学建模)的过程。

1.经济数学模型

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数学主干课程,是对数学教学体系和内容改革的一种有益尝试。应当将数学知识与经济财贸的专业特色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提高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而数学建模,恰好为这一结合过程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平台。经济、财贸本身与基础数学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财会的统计处理到抵押贷款买房的预测分析,都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而这一过程的结合,就是数学建模的过程。如抵押贷款买房的分析过程中,可以根据偿还期的长短,以不同利率偿还抵押贷款,每个周期欠款额因要付的利息而增加,又因每月还款而减少,可以建立一个动力系统模型。根据此模型运用MATLAB编程计算得到住房抵押贷款的序列图列,达到后续每月应还款额预测的最终目的。向学生讲授类似的实际数学模型与数学应用的案例,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在身边”,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能力。

如经济活动中常见的函数,复利公式:设现有本金A0,每期利率为r,期数为t0,若每期结算一次,则第一期末的本利和为A1=A0+A0r=A0(1+r),将本利和A1再存入银行,第二期末的本利和为A2=A1+A1r=A0(1+r)2,再把本利和存入银行,如此反复,第t期末的本利和为At=A0(1+r)t,这是一个以期数t为自变量,本利和At为因变量的函数。每期按年、月和日计算,则分别得出相应的复利公式。如按年为期,年利率为R,则第n年末的本利和为An=A0(1+r)n(A0为本金)。

2.医学数学模型

在中医药院校数学教学课程中加入实际操作的能力,实际问题通过分析得出数学模型,最终还是要靠数据去计算数学模型,得出其解。在计算过程中,不可能像传统数学应试中的简单计算,而是涉及大量数据的计算,此时不可能靠手算得出结论,必须依赖计算机进行处理。所以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使用,给处理繁琐的中医药数据和实际问题带来许多便利,提高了数学运算速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特别在医学统计课程中更是如此。在讲解此类数学课程中不能只讲空洞的理论,一定要结合实例,讲解相关软件的操作,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学校已经在部分院系开设了数学建模选修课,我们在授课时特安排了三分之一学时专门进行相关数学软件的计算机操作,以教师讲为辅、学生练为主,重点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处理数据的能力。下一步设想在限选和必选数学课程中加入数学软件课程的一些上机操作,学生对此也比较感兴趣,借此可进一步探索我院数学教学的改革。

四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造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个目标,高等数学的教学应以应用为主,理论为辅,加强数学应用性的教学研究,加强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通过数学建模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数学建模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实际问题为中心,能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由于其题目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对青年学生非常具有吸引力,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训练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突破口,开展数学建模应该是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进程一个很好的办法。

五 将MATLAB与教学相结合

传统数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不少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特别是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尤其数学底子薄、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一项难度较高活动,因此,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适用于高职院校所有学生的数学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高等数学的教学满足学生的要求、满足社会的要求、满足时代的要求。其实计算机水平发展至今,在高等数学以及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借助成熟的数学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以此为工具进行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在科研和教学上都能积极地与其他专业老师(经济、管理、计算机等类)展开合作,争取成为既懂数学又懂经济管理和计算机的老师。在本校的高职高专经济数学、高等数学教学中引入MATLAB数学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成绩。但是,对于高职经济数学、高等数学课程,如何使MATLAB软件与其教学过程更融洽地结合,还需要我们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六 结束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数学侧重于应用,而不是理论。教学时应尽量将数学通俗化、直观化、简单化,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而言,关键是要学会用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能用数学的思维去考虑问题,只有沿着这个方向,开展高职高专院校数学改革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颜文勇.数学建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篇10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学数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初中数学大纲中指出:“要学生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适应社会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基本需要。”可以说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内容和重要途径,因为应用题反映了周围环境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需要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把实际生活和一些简单科学技术知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既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又初步培养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应用题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还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而这些都是作为现代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的公民必须具备的能力和品质。

二、优化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一)从基础入手,树立学生学应用题的信心

从前面调查的结果看来,大多数学生对解应用题存在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不知道怎样去分析,去寻找题中的数量关系。要解决好这一问题,还是要先从基础抓起,从简单的应用题开始。简单的应用题背景较简单,语言较直接,容易使学生领会如何进行审题,理顺数量关系,容易建立数学模型,为解复杂一点的应用题打下基础,又能带给学生成功解题的体验,增强学应用题的信心。学生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思维过程:弄清问题——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

(二)教学过程中及时渗透应用题的教学

要提高学生解应用题的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多渗透应用题的教学,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加强数学知识应用的渗透,适时地切入应用题的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应用题训练的机会。其实,我们现在用的“华东师大版”教材,已经很好地注意到了数学的应用性,在讲每一个知识点之前,都先结合现实应用提出问题,也就是先以应用题开头提出问题,引出悬念,然后才讲新知识。其实这就给我们提供了训练解应用题能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教师一定要注意在这一教学内容上的引导。比如,在讲“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的开头就有这样一道应用题:例2:绿苑小区住宅设计,准备在每两幢楼房之间,开辟面积为900平方米的一块长方形绿地,并且长比宽多10米,那么绿地的长和宽各为多少?这虽然是一道较简单的应用题,一般学生很快就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但这也是一个训练的机会,而且当学生发现所列出的方程跟以前所学过的不一样时,更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章新知识的兴趣。但是以应用题的形式引出要学的新知识切忌提出的问题太复杂,让人很难理清头绪,这样既达不到训练的目的,更谈不上有引起学习新内容的兴趣了。总之,选题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各种数学知识的应用,从简单到综合,逐步深入。

(三)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建模能力”

“把实际问题化成一个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这个过程称为数学建模”。建模能力是数学应用能力的核心,学生的应用题能力差,最根本还是建模能力不强,怎样提高学生的建模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可只展示结果,更应重视展示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分析探索问题,教会学生思考,例题的教学是关键。在初中阶段,常见的数学应用题模型有下面几个:建立方程(组)模型、建立不等式(组)模型、建立直角坐标系、建立函数模型、统计型问题、建立三角模型、建立几何模型。教师可以分别进行专门练习,特别是在初三复习时,进行系统复结很有必要。

(四)培养数学兴趣,让学生觉得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许多人认为,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日常生活中根本用不到。事实上,数学的应用充斥在生活的每个角落。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比如线性规划问题就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的一个应用。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攻克数学,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

(五)通过多种途径转化文字语言

教会学生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转化文字语言,更好地理解清楚题意。

(六)鼓励质疑,激起向权威挑战的勇气

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同学在解完一道题是时,总是想问老师,或找些权威的书籍,来验证其结论的正确。这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他们对权威的结论从没有质疑,更谈不上创新。长此以往的结果,只能变成唯书本的“书呆子”。中学阶段,应该培养学生相信自己,敢于怀疑的精神,甚至应该养成向权威挑战的习惯,这对他们现在的学习,特别是今后的探索和研究尤为重要。若果真找出“权威”的错误,对学生来讲也是莫大的鼓舞。例如:抛物线y2=2px的一条弦直线是y=2x+5,且弦的中点的横坐标是2,求此抛物线方程。某“权威答案”如下:由y=2x+5,y2=2px得:4×2+(10-p)x+25=0①;由x1+x2=-(10-p)/4得p=2故所求抛物线方程为y2=4x。质疑:把p=2代入方程①,方程无实解,或方程①要有=4p(p-20)>0,即p20,故p=2不合题意。本题无解。

教学中,对这样的新发现、巧思妙解及时褒奖、推广,能激起他们不断进取,努力钻研的热情。而且我认为,质疑教学,对学生今后独立创造数学新成果很有帮助,也是数学探索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