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案例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6:13

美丽乡村案例

美丽乡村案例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强调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海南有80%的农村土地,60%的农村人口,产业结构中农业占20%比重。乡村振兴是海南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必须迈过的“坎”,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分别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成功路径和有益启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美丽乡村发展建设,国家农业部2014年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高效农业型。十大模式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环境背景下的乡村发展提供范本和示范。

海南省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省政府先后制定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等,把美丽乡村分为产业特色型、滨海渔家型、乡村旅游型、生态保护型、文化传承型、环境整治型、城郊集约型、农村社区型等八个类型来建设。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已经分两批建成520个美丽乡村,初步评选出第三批246个星级美丽乡村,成为美好新海南建设的重要载体。

但海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依然存在诸多瓶颈,特色不突出是通病和顽疾。海南本身的休闲旅游需求很小,需要外部市场支撑,但外省游客在自己城市周边已有诸多乡村休闲游产品,海南的乡村休闲游如何能吸引到这些游客,那就需要打造出海南的特色。

海南省委外办积极发挥部门特色,利用外事资源优势,积极营造博鳌“外交小镇”特色,因地制宜,推动在博鳌周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会客厅”,打造展现中国风貌、地方特色,面向世界的“会客厅”,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新模式、新范本。

具体案例:北仍村、南强村、沙美村

一、首创性

创新点1:首创“部门特色+当地资源”美丽乡村建设新路径。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仅是当地市县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事,也是其他各部门的共同责任。海南省委外办充分发挥外事部门优势,积极利用外事资源,推动博鳌周边美丽乡村建设,产生了明显成效。

2014年4月9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海南省外事侨务办公室及琼海市政府在博鳌亚洲论坛签署三方战略合作意向书,宣布联合共建“博鳌公共外交基地”,开启打造外事特色小镇和周边乡村新路径。

2015年打造北仍村为“夫人外交”活动地点。

……

近年来先后打造北仍村、沙美村、南强村建设的案例说明,若各个部门都能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个资源,在总体规划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必将丰富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创新点2:首创“美丽乡村+外事引资”美丽乡村发展新模式。

美丽乡村不仅仅可以休闲旅游,还可以招商引资。将海南美丽乡村作为省领导外事会见、招商茶叙、田园漫步的活动场所,举办“美丽乡村会客厅”系列外事引资活动,让“田园风”遇上“国际范儿”,一边欣赏自然风光,一边进行深度对话。2019年博鳌亚洲论坛期间,海南省领导先后与美国微软、韩国三星等国际知名企业举行32场签约活动。这些活动同时提升了琼海城市及周边乡村整体形象和影响力,带动会展、旅游等产业全面发展。

创新点3:首创“美丽乡村+外事推广”美丽乡村展示新窗口。

2015年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夫人彭丽媛邀请出席年会的部分外方领导人夫人参观富有地方特色的海南村庄北仍村。从此一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如今已是名声在外、红遍大江南北。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夫人外交”活动的影响力在持续发酵。

……

2019年,海南省外办邀请亚太15国记者团到沙美村、南强村采风,一时间,沙美村、南强村成为炙手可热的新“网红”。

美丽乡村案例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系列丛书;新农村建设;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6-0023-02

美丽乡村是深化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根据中央的总体部署,建设美丽乡村要求在推动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好蓝图。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不断地深化和升级。针对新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形势,需要亟待解决理论和实践上的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贯彻中央文件精神,全面理解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该《丛书》以论文论著、专家讲坛、实地考察、建设活动等形式,从政策篇、理论篇、实践篇、方法与技术篇、境外篇等方面对美丽乡村进行了全面详细的阐述。这套丛书在乡村建设工作者以及其他读者群中获得了良好的声誉,得到了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与认可。本文基于美丽乡村的建设现状,结合《丛书》中几本代表性著作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一、美丽乡村建设现状

在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广大农村地区的发展状况引起社会各届的高度关注。尤其近几年来,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的新农村建设,打造出了一批诸如浙江的高家堂村、广西的红岩村、安徽的宏村、河南的郝堂村等为代表的建设试点,在探索各具特色的建设模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美丽乡村这一建设任务,最早是在浙江省的安吉县提出并实施的。早在2008年,该县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经过认真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十年时间开展以“美丽乡村”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工程。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勾勒出了“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雏形,被誉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2010年10月,浙江省委将安吉县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上升到一项省级发展战略,专门研究并制订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近几年,浙江省的美丽乡村建设硕果累累,成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领头羊”。目前,贵州、广西、安徽、福建、海南等地根据自身的地域优势,也在探索本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

2013年2月,农业部在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这是农业部贯彻党的十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和实际行动。同年7月,财政部启动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作用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工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工程。该工程各级财政投入资金约30亿元,在130个县、1 146个行政村实施首批推进工程。2015年,在全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中,中央及各级地方财政共投入资金110亿元,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形成了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示范点。

美丽乡村在取得实效的同时,对于其建设工作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比如有些部门思想不统一、部门协调难度大、重建设轻规划、市场机制发挥不够、农民参与度不高等。这需要我们在研究和实践中,积极研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路径,使美丽乡村建设永续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的出版

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意见》要求,结合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中国环境出版社与农业部科教司合作策划出版了《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丛书》由农业部科教司唐珂任总主编,成立了编委会。该套丛书包括《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等图书,分类系统地阐述了美丽乡村创建的要求、原则、方法、目标和建设模式,对国内外美丽乡村创建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客观、科学的总结,是新农村建设领域的权威性著作,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丛书》的出版对扩大“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调动人民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乡村建设的启示、引领与示范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美丽乡村建设系列丛书》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1.传播建设理念,增强当地农民参与的意识。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政府的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旨在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特别是党的十以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更是深入人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互联网、电视、广播等传媒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美丽中国乡村行》《美丽乡村快乐行》等电视节目的开办,全面展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景观和文化资源,带动了乡村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丛书》作为传统媒介,它的出版能够更加系统、规范、持续地传播建设发展理念,共享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2.借鉴他山之石,探索发展之路。在当前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中,认真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对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丛书》之《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的“实践篇”中,来自于不同省份的专家学者探讨了本地区的做法与经验,体现出了我国在新农村建设中探索出来的成功案例。如浙江省从先发性优势到内涵升级建设,广西省的“清洁乡村”适用技术引领生态乡村建设,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贵州省的农业示范园带动美丽乡村建设等等。这些案例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中,介绍了北美、西欧、东亚、澳洲与南美等国外的乡村建设案例。在最后一章,该书从国外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乡村经济类型、小城镇建设实践、农业科技推广、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培养“会思考的农民”“都市农业”发展模式、“农民职业化”培训模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乡村建设的成果,旨在从丰富多样的乡村建设模式中,提出具有共通性的建设思路和经验,为我国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启示。

3.促进学术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研究。图书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丛书》的出版,丰富了城乡规划、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包含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方针、战略构想、理论基础、创新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它对实现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的专家学者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某些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主要是基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不同而已。在《丛书》之《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中提到“古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现代人眼中的美丽乡村”“外国人眼中的美丽乡村”,不同的区域、时代背景和国情,对于美丽乡村的界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建设的愿景终究是一致的。为了全面做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绿色梦”“致富梦”“乡土梦”,包括本套《丛书》在内的新农村建设类图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丛书》及其内容实现了远距离的传播,促进了学术交流,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4.营造社会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近几年来,“美丽乡村”一词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美丽乡村建设也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美丽乡村建设不仅要实现“外在美”,而且要创造“内在美”,需要“内外兼修”,内核是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它承载着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创建的新使命。网络、报纸、杂志等信息的传播远不能满足人们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丛书》的出版能为人们提供新农村建设最为权威的信息、方法和技术,宣传科学的建设理念,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快美乡村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 董夫才.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中的“乱象”[J].出版广角,2015,(2):94-95.

[2] 王卫星.美丽乡村建设:现状与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5.

[3] 唐珂.美丽乡村――亿万农民的中国梦[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3.

[4]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方法和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5] 唐珂.美丽乡村国际经验及其启示[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

[6] 唐珂.美丽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

美丽乡村案例篇3

一、总体目标

以“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为目标,从2015年起分级分步推进中心村建设,到2017年,实现村庄布点规划保留的全市中心村建设全覆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丽家园,到2018年底80%以上布点中心村达到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其中60%达到省级中心村要求,40%达到市县自主建设中心村要求)。2016年起,对有旅游发展潜力的村,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努力,打造成3A至4A景区。

二、工作任务

从2015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采取分级分类分步建设的办法,对我市103个中心村,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按不同内容和标准建设,到2017年底实现四级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到2018年对未达标的中心村进行提升,力争80%以上中心村达到建设要求。

1.省级中心村31个。2013-2015年已建成18个,结合乡村旅游进行建设,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建设。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2.市级中心村19个。2015年建设6个,2016年建设6个,2017年建设7个。

3.县级中心村25个。2015年建设7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9个。

4.乡级中心村27个。2015年建设8个,2016年建设9个,2017年建设11个。

三、建设内容和标准

1.省级中心村。严格按省定内容和标准进行建设。

2.市级中心村。按照低于省级中心村标准进行建设。

3.县级中心村。重点对村庄进行“三清四改五化一推”(“三清”:清垃圾、清河道、清沟渠;“四改”:改水、改厕、改路、改圈;“五化”: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一推”:推广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具体内容和标准见附件1)

4.乡级中心村。重点进行村庄整治、庭院整治、环境整治、卫生整治。

四、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年全覆盖工作领导组,市长为组长,市委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和市委常委、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有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组负责三年全覆盖工作,确保三年完成各级各类中心村建设任务。各乡镇、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组织,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根据三年全覆盖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年度实施方案,明确建设内容,确保按年度完成建设任务。美丽乡村建设领导组要构建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机制,各乡镇、街道要抓好组织协调、资金整合和督查指导,推动此项工作有效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级中心村旅游发展型按250万元/村,社区功能型按200万元/村进行奖补,市、县、乡级中心村分别按30万元、20万元、10万元标准进行奖补。在财政预算安排时,市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按照5%以上的比例增长。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和社会资本参与度,引导民营资本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形成规模化效益。

3.加大项目整合。建立涉农项目整合县级“一把手”负责制,编制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资金整合总体规划,完善协调机制,规范整合程序,确保涉农项目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各级中心村建设。乡镇和村在自身财力许可范围内,增加投入,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其投工投劳,开展力所能及的筹资工作。重点整合旅游资源,逐步做到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发展转变,在美丽乡村建设产出上做文章。文旅部门要加强指导,特别要加强家庭农场、农家乐、公厕、停车坪等建设的指导,按照旅游标准进行建设。

美丽乡村案例篇4

党的十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目标,美丽中国首次被列入“十三五”规划中,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城镇和农村共同努力,美丽乡村的建设自然必不可少。所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是指我们应该遵循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的安排,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突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发展美丽乡村,开发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比如,浙江省安吉县的生态保护模式,福建省平和县的高效农业模式,都取得显著的效果,建设美丽乡村有效地带动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发展,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

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

河北省各地也加大力度来发展美丽乡村,以馆陶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馆陶县致力于发展特色小镇,特色小镇指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打造具有特色产业、文化底蕴、生态文明和其他功能的综合体系。馆陶县自2014年以来积极寻找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模式,建设了粮画小镇、教育小镇、轴承小镇等一系列特色小镇,建设使当地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推进当地休闲农业发展,增加当地农民收入。

粮画小镇寿东村采用“产业+文化+生态”的模式:产业建设,发展特色产业,让当地的粮艺公司带动人民进行粮画创作,发展粮画产业;文化建设村里随处可见反映现实,传播整正能量粮食画作,有微电影拍摄基地,建设文化广场,保留了村庄原始的感觉;生态建设,小镇注重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花草树木随处可见。粮画小镇重点发展当地的粮画产业,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了生活水平。

瞿庄村是黄瓜销售额达到4亿元的黄瓜小镇,该地发展黄瓜产业,建立了旅游业,人们可以采摘黄瓜,还拥有着黄瓜博物馆,黄瓜食府等。除此之外,当地推进“一产带多村”,不仅瞿庄村发展起来,其邻近的十几个村子也依靠黄瓜产业富裕起来,黄瓜小镇是以发展特色产业为主,旅游业为辅的特色小镇,当地人民脱贫致富,实现增收。

该县还注重对农民素质的培养,让农民接触新知识,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给农民宣传美丽乡村理念,观看成功案例,使农民产生美好的向往并为之奋斗。当地农民的思想理念达到一致,实践起来更具干劲,更有成效。

现存问题

打造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馆陶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确实使美丽乡村建O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收入增加,当地产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但是馆陶县的特色小镇还不完善,还存在些问题。

特色小镇要以创新为重点,发展和引进新型的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要素,馆陶小镇大多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产业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美丽乡村在长期发展中会跟不上社会发展趋势。

馆陶特色小镇的美丽乡村在建设中应该避免同质化,减少千村一面现象,学习粮画小镇,建设一村一面的特色小镇,增加吸引力。

馆陶特色小镇之前大多是贫困村,缺乏产业基础、资源稀缺,打造美丽乡村面临的阻碍多,特色小镇发展产业主要是依靠政府的引导,农民的自发性不够。馆陶小镇的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产业化水平低。比如浙江成熟完善的特色小镇是集产业、创新、服务等于一体的全方位模式,而馆陶特色小镇相对单一,产业附加值低,产业链不够延伸。

解决建议

特色小镇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发展和引进先进技术,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小镇多运用互联网技术,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金融产业等新兴行业。以此来提高特色小镇的智能化水平,美丽乡村建设要适应时代的要求。

美丽乡村建设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充分开发资源价值,注重对当地文化和历史的运用,每个地区文化都是与众不同,不可复制的,要注重文化的独特性,寻求差异化发展。

美丽乡村案例篇5

关键词:新农村;景观;改造;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景观规划改造设计已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重c根据景观所在地村民的主要生活需求,运用自然生态的设计理念,对农村自然景观的土地空间格局加以改造,使其延续地方特色的同时,越来越符合我国现代新农村景观的发展需求。

1 新型城镇化与美丽乡村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标志的城镇化,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一是乡村居民转化为城市居民;二是转入城市的那部分人的生活方式、条件、质量等内容的城市化;三是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条件、质量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提升。美丽乡村的内涵特征包括2个层次:一是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布局合理、设施完善;二是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特色鲜明、社会和谐。要实现5个层面的“美”:规划先行科学布局美;景观提升乡村田园美;创业增收文化生活美;乡风文明村民素质美;村容整洁生态环境美。由此可见,美丽乡村之“美丽”既体现在生态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道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美丽乡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社会的内涵,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的巨大差距,为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提供必要准备。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正相关性,一方面城镇化水平高的地区更易于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针对高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人口“过疏问题”和乡村衰微现象,日本从1973年开始实施“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目的在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缩小城乡差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村镇可持续发展。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以具体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提升农村建成环境,改善生活条件为工作重点,从而激发农村经济―社会――空间的良性循环。同时,提出村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缩小城乡生活环境设施建设的差距――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定居社会――地区居民利用并参与管理各种设施―建设自立而又具有特色的区域――利用地区资源,挖掘农村潜力,提高生活舒适性。

2 我国的经验借鉴

2.1 思想方面

重视强调对农业农村的认识,从而实现农村的现代化。日本提出将农村地区视作“田园空间博物馆”,从认知态度上将其视作“国民共有的财产”,“再一次发挥存在于异丢的地区资源”,这种认知态度的调整,是政府设置一系列政策框架的基石。

2.2 行动方面

加大农村扶持政策和投入力度,支撑农村可持续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各级财政不间断地实施工程设施建设,保证长久持续地对农村生活工程设施项目的投入,缩小城乡差距,营造风景秀丽、设施完备、社会保障充分的农村,使农村更具吸引力。

2.3 文化方面

注重开发村民的智慧,提高村民素质,是可持续发展最有力保障。在建设过程中,重视对村民,尤其是年轻一代的生态环境教育,组织各类形式的农村探访、生态环保主题活动,义务清理垃圾和河道保洁等活动。

2.4 物质空间方面

重视地方文化、地方生活的保存和再现,将地方化的要素融入到村庄建设中,保障村庄的可持续发展。重视乡村建设的生态性和自然性,提供渠道和资金,鼓励生态节能技术的应用。同时,注重农村要素在景观塑造中的运用,工程项目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发掘与村民更契合的项目清单。

3 建设规划实践案例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浙江省各个县域已经逐步形成了不同的发展与建设模式,如安吉县、仙居县、江山市、龙游县等,其中,以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江山的“中国幸福乡村”最具代表性。

3.1 安吉“中国美丽乡村”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与杭州大都市中心的直线距离约60km,距上海和南京200km。安吉县是近期长三角地区崛起的一个生态经济特色强县,森林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71%和75%,有12个乡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居全国首位。回顾安吉县近10年来成功的生态发展和乡村建设之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3.1.1 准确的机遇把握和合理的市场定位。随着我国大都市人口规模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安吉县的农业资源、生态景观和乡村开发建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紧密依托杭州、上海、南京大都市,充分利用独特的市场区位优势,将农业资源经过商品化运作,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本。

3.1.2 走“大品牌、大战略、大环境”的生态建设之路。安吉县形成了“中国竹乡”、“中国首个生态县”、“中国美丽乡村”3张亮丽的“名片”,把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规划,把村庄作为一个景点来设计,把农家作为一个小品来改造。

3.1.3 全民行动、分类发展、因地制宜、内涵再造。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安吉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实行分类分批协同发展,形成内在的竞争氛围,广泛动员了基层力量和建设热情。

3.2 仙居“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

仙居位于台州与温州、丽水、金华3市的交汇处,至杭、甬、温三大中心城市的交通时间均在2h之内。与安吉相似,仙居也拥有得天独厚的环境资源条件,森林覆盖率达77.2%,被誉为“仙人居住的地方”,是发展生态产业、休闲旅游的极佳区域。2005年,仙居县委县政府提出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计划把整个仙居打造成“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充分发挥本地的生态绿色资源优势,以满足不断高涨的都市高品质农产需求。当时该战略构想在浙江尚属首例,在之后的建设中为仙居赢得了极大的市场空间、品牌效应和政策支持。通过构建“绿色农业产业、绿色农业生态、绿色农业标准、绿色农产检测、绿色农业管理和技术服务”5大支撑体系,全面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同时,以“基地”建设为载体,建立“林――羊――牛、果――鸡――鸭、猪――沼――果、稻――鱼”的新型生态农牧业循环模式,采用“因林下乡、花果进村、瓜果进户”的新型农村发展模式,形成了稻香村、杨梅村、花果村、三黄鸡村、有机茶村等多个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村。可见,仙居县走出了一条以绿色效益农业带动新村建设、农民创收致富的有效路径,这一路径颇为类似于荷兰,以现代农业振兴乡村发展的建设思路。

3.3 江山“中国幸福乡村”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的钱江源头是浙江省西南门户之一。2008年以来,为切实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有效增强农民群众对物质、精神、环境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启动实施了“中国幸福乡村”建设。江山市把“中国幸福乡村”建设作为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总目标和总抓手,符合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也充分体现了江山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江山市,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科学内涵的深刻理解。

(1)以17个统筹为抓手,5方面15类可操作性指标,具体推进幸福乡村建设,极具先进性、可操作性和示范性。其中,具有2大鲜明特点:一是江山的广大农民群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到争创幸福乡村品牌的新农村建设热潮中,对农民群众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形成共创共富、共建共享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农村建设机制。二是对江山的广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广大干部把统筹城乡、建设新农村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服务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统领新农村建设。

(2)实施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来料来样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一村一品”工程,进一步提升产业增收、农民致富水平,推进农业主导产业品牌化发展、农民就业创业多元化拓展,重点突破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努力建设生产发展、增收稳定的“富裕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创业增收成就感。

(3)实施人居环境改造、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建立、“3・12”绿化运动、洁化运动等工程,进一步提升环境整治效果,推进农村自然环境的生态化保护,人居环境的功能化改造,努力建设村容整洁、生态环保的“美丽乡村”,显著增强全市农民的居住环境舒适感。

4 乡村发展与建设的影响因素

发达国家成功的乡村建设案例都是在1种或2种资源中,开发出了都市需求的独特功能。例如,日本乡村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形成,铸就了乡村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独特品格。根据以往研究总结和以上发展经验分析,可以将创造乡村聚落“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资源遗产归结为5个方面:

4.1 人――指地方的发展领袖

带领农村的建设者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拥有特殊技艺的人、有特色的地方住民活动,如环境保护、国际交流、节庆祭典等。

4.2 地――自然资源

如特殊的青山、绿水、温泉、雪、土壤、植物、梯田、盐田、沙洲、湿地、草原、鸟、鱼、昆虫、野生动物等生态环境。

4.3 产――生产资源

如农林渔牧产业、手工艺、饮食、加工品、艺术品等,拓展产业机能之观光、休闲、教育、体验农业、市民农园及农业公园等。

4.4 景――自然或人文景观

如森林、云海、湖泊、山川、河流、海岸、夕阳、星星、古踱、地形、峡谷、瀑布、庭园、文化财、建筑等。

4.5 文――各种文化设施与活动

如寺庙、古街、矿坑、传统工艺、石板屋、童玩,有特色的美术馆、博物馆、工艺馆、研究机构、传统文化与习俗活动等。同时,要完善乡村建设机制,不断提升农民创建“美好家园”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在整个乡村开发过程中,广泛动员当地居民的建设积极性,并保证有合理的收益反馈。

已有学者在分析中国城市化或城市空间动力机制时,将企业、居民、政府作3大动力主体。事实上,根据以上乡村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那些较为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同样也离不开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农户)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推动乡村持续发展的地方产业体系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的地方文化。

因此,作者将国内外乡村发展的动力机制框架归纳如下:(1)产业体系:指能够支撑乡村快速发展的内生动力,包括现代农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和地方小型工业体系,一般更为强调用工业化、信息化的手段组织,并形成农业产业链系统或旅游业产业链系统。(2)基础设施:指能够保证和维持乡村产业经济发展、居民便捷生活生产的系列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包括道路、网络、水电、排污、学校、医疗、法律等,这些属于乡村发展的基础动力。(3)生态环境:指产业、乡村、居民等生产与发展所赖以存在的基本条件,属于一种开放性和扩散性的组织系统,相对于聚集式的城市系统,更能够体现出乡村聚落的本质属性。(4)地方文化:指能够区别于城市和其它乡村特征的内在属性,是每个成功乡村具有自身魅力而不可缺少的灵魂,包括农耕文化、牧渔文化、民风民俗、地方名人、节庆盛事等。同时,在当前我国乡村发展过程中,区位和机遇2大条件也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美丽乡村案例篇6

8月9日,南县三仙湖镇小学支部全体党员在三仙湖镇中心小学会议室开展“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主题党日活动。

首先刘峰同志组织学习《党章》第十一章:党徽 党旗;邓作明同志通报7月份党员积分考核情况;缴纳8月党费;刘峰同志通报7月份党务工作情况,王金希同志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条例》;邓作明同志组织学习《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汤文同志组织学习《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刘峰同志就如何组织好主题党日活动,支部如何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如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作了交流。同时要求党支部发挥好党建指导作用,助推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工作。

此次活动的开展,创新了主题党日活动方式,丰富了主题党日内涵,充分调动了党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家播下的是种子,植下的是希望,我们都期望可以为群众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为建设美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开展此次活动,充分发挥了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既美化了村庄,也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为美化好、建设好美丽乡村贡献了一份力量,同时还营造了党员干部关心和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部互学互帮的良好氛围。

美丽乡村案例篇7

为促进新农村村容村貌的建设,中央财政投入的比例逐年增加,包括农村基本设计建设的投入,农林水利部门的投入,扶贫项目的投入的,农业综合改革的投入,等等一系列的支出,就村容村貌的的投入来说存在以下个问题:面子工程居多,存在盲目美化。部分村干部把整齐划一,当成了村容村貌建。由于文化素质的局限性。造成了资源的浪费。“铲铲垃圾,铺铺砖。村头墙上画连环,农村旧貌换新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农村的环境得到改善,但是相对于今后的生态农村发展,它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没有做到生态如画,建设呈现景观。没有把好钢使在刀刃上。书记在走访美丽乡村建设的时候也说,白粉刷墙,不是真正的美丽乡村建设。

2农村发展需求挖掘程度低,农民建设参与率低

美丽乡村村容村貌建设大多由政府出资建设,农民参与性较少,所以如何调动农民积极性,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政府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每一分钱发挥应有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他关系着生态性村容村貌的成功与失败与否。目前新农村建设大多是由上及下的建设,没有通过了解农村的深度的经济发展需求,文化发展需求,劳力转化发展需求,新科学技术发展需求,产业对口人才的发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所以发展往往是治标不治本,深入不到问题内部。农民问题、农村需要,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农民,而当前的调查问卷形式只是限定与几个选项认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问题应该在几个可能性之间,而没有,根据现有政策,让农村提出相应的问题,提出目前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实遇到的问题。所以,没有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及他们的需求,就不能把农村政策与农民需求结合起来,让农民意识到建设美丽乡村特别简单,用心建好自己的美丽家园,等于建设美丽中国。

3加快完善生态村容村貌的对策建议

3.1利用生态景观设计,艺术设计赋予美丽村貌发展新含义

提出的美丽乡村,把村容整洁在美学上有提升了一个层次。这就对美丽乡村的领导者提出个更高的要求,在农村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美化艺术生态化农村环境。新村容村貌再整齐,升级不到观光农农村,艺术农村这一层面,就产生不了经济价值。首先,人人都喜欢美,喜欢别出心裁的地方,设计更是会带来巨大的经效益,工业产品上通过外观设计来提高产品竞争力,那么村容村貌建设,也能通过提高其欣赏价值来提高经济效益。乡村的连环画,在响应国家的号召下,根据其历史文化,村庄特点,设计出代表性的图文。要深入研究乡村特征,利用新的科技文化,艺术表达。使乡村表情变得丰富多彩。,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整体设计,和更贴心的细节服务。提升农家乐,观光农业的品牌竞争力。

3.2从美化家园开始,调动农民种植苗木积极性

建设生态经济化景观美丽乡村,就是要调动农民的美化热情落实苗木景观花卉的种植,让村民感受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利益。在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由县市确定绿化方案后,以村为单位,根据其历史发展,文化底蕴名,地域性特色景观植物,等等一系列综合因素。制定每村每户具体的整体村容村貌建设。在确定种植苗木后,责任化种植范围,不但保持前期的村容美化,还要进行整洁保持,保证苗木的成活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还未规划的村落进行拍摄,从整体村落,到每家每户。根据乡村景观规划,政府补贴购买各种苗木,花卉种子。政府出资大部分资金,农户只出一小部分资金。保证每村每户的房前屋后有充足的树木花卉。2)配置,以大型观赏型苗木为主,搭配藤蔓花卉,常绿植物,花卉等等品种,根据花卉植物茂盛季节,进行错季搭配,根据植物高矮进行层次分类,根据颜色形态的不同进行颜色搭配。农村的宅前宅后有相对的空地,很多地方已经有树。以山西河北为例大多为槐树,杨树等绿色树木,可以搭配中高度各色紫薇树来进行色彩的点缀。下部配置小型四季绿篱,根部可植小型花卉。花坛由村民自行搜集石头,使乡村肌理更加自然,也节约了一定的成本。由设计员或者村官根据村民需求设计出具有美学层次的花坛。乡村的院墙数面积较大,可搭配各种藤蔓植物,即扩大了绿化面积,又节约人力。

3.3清除垃圾,保持美丽村貌

农村有低保户,可挑出还未丧失劳动能力的低保户为村容村貌做出贡献。组建补贴性岗位。设立垃圾回收员,每天定时定点到每户收取生活垃圾,直接进行垃圾分类,对可行性回收的垃圾进行补贴性收购,对不可回收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这样就避免了垃圾满天飞的恶果。增加了低保户的收入。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高收入家庭通过权利金钱混取低保资金。因为低保金不是坐享其成的临时补贴,而是需要付劳动的补贴性岗位。农村的污水治理可结合高科技生态循环系统进行建设,及时分开可循环用水和不可循环用水。

4总结

美丽乡村案例篇8

——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先进事迹材料

近年来,澧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始终把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为初心使命,加强党支部“五化”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保持了“三农”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以来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县;2020年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三注重三结合”农民职业培训案例作为全国50个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被全国推广;乡村振兴工作获评全省先进县和市政府2020年度真抓实干督查表扬等等。

一、突出政治建设,做党建引领的模范先行者

澧县农业农村局局属党支部17个(含1个党总支),党员320名。局党组坚持把坚定党员理想信念作为重要抓手,引导党员干部提高站位、拓宽眼界、开阔心胸,坚定对“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初心使命的坚守,自觉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

一是提升党建水平。局党组切实担起党建工作主体责任,突出农业部门特色,以上率下多措并举提升局系统党建工作水平。通过举办局系统党务干部培训班,邀请市委组织部党建专家讲课,开展现场实境观摩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局系统党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时期党务工作的需要,为推进全县农业农村重点工作落地见效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是发挥标杆作用。以“忆红色不忘初心,惠三农再创佳绩”为主题,组织全体党员在兰江公园烈士纪念碑、翊武广场、十八洞村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活动,让党员同志接受心灵洗礼、陶冶情操、见贤思齐,激发担当作为的热情。近年来,我县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澧县样板,先后获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油菜百强县、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暨农业绿色发展先试先行区等殊荣。

三是夯实工作基础。积极开展学用精神“大家讲”活动,用好“党员论坛”“乡村振兴大讲堂”,严格“三会一课”,坚持和完善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制度,开展调查研究,落实好党建活动认真、经常、严肃的要求。围绕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等主题,局班子成员主动走村入户、到田间地头开展调研,了解基层实情,形成有价值的调研报告10篇,为推动全县农业农村事业发展出谋划策。

二、突出初心使命,做人民利益的坚定捍卫者

局党组坚持以“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核心,全力夯实党建工作基础,用实际行动彰显农业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和情怀。

一是战疫抗疫,为爱逆行。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神州大地,农业农村局迅速响应,积极开展以党员为先锋、以党员为模范的疫情防控工作,并以各支部、股室、站所为活动小组,多次组织“抗击疫情送温暖”“防疫摸排保平安”“捐蔬赠菜保抗疫”“复工复产备春耕”等活动,用农业人的朴实无华谱写了一首首生命的赞礼。

二是抗灾补损,先锋先行。2020年我县遭受历史罕见的自然灾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大面积受损。局党组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制订救灾止损方案。并成立以局班子成员为领队,站所负责人为成员,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广泛参与的党员先锋队,分赴全县19个镇街开展实地指导。用行动书写担当,用爱心诠释情怀,面对自然灾害不退缩、不放弃,最大限度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三是城市提质,与澧同行。积极组织干部职工争当志愿者,参与城市提质、文明创建等活动,做城市卫生的清洁工、文明出行的劝导员,让党旗飘扬在大街小巷,让红马甲成为城市最靓丽的风景线。

三、突出发展主题,做服务“三农”的忠实践行者

局党组通过认真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注重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和本领。

1.架好产业扶贫“连心桥”,促农民变富。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派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协调组长1名、工作队长(第一书记)4人次、工作队员1名,成立19个党小组,对全县有产业扶贫任务的265个村、社区逐一进行指导,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清单,限期整改完成。坚持做活主导产业、经营主体和贫困人口三个结合文章,让有劳动能力、有产业意愿的13634户参与产业帮扶,带动贫困户15249户脱贫,人均年增收超过3000元,着实增添了脱贫成色。

美丽乡村案例篇9

风景如画的生态景区

同志在视察滕头村时赞誉该村是“一个了不起的村庄”,近年来一大批国际友人参观过该村,包括联合国前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越共总书记农德孟、贝宁总统托马・博尼・亚伊等,无一例外地都对该村赞誉不绝。到过滕头村还有我国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包括、朱基、贾庆林、曾庆红、吴官正、李长春、罗干等 。

如果用世俗的GDP,该村一点也不弱,滕头村现有342户人家835人,区域面积2平方公里。2010年实现社会总产值47.52亿元,GDP7.2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28000元。

更主要的是该村还有一大堆其他的荣誉称号,这些可不是用钱就能够买来的。其中包括:荣膺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等殊荣,并作为全球唯一乡村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还获得全国首批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十大名村、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70多项部级荣誉。

滕头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卖门票赚钱的村庄,获得国家AAAAA旅游区称号:滕头村每年仅旅游门票收入就达3600万元;2010年,滕头村景区共接待游客153万人次,旅游综合经济收入1.58亿元。而同时拥有国家AAAAA旅游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两个品牌的全国乡村景区,到目前为止仅滕头村一家 。

大成绩里的真秘诀

为什么一个不毛之地的小村庄,取得这么大骄人成绩?从“田勿平,路不平”到“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园”?从“有囡不嫁滕头村”到人人渴望居住的“明星村”?从“收成只有200元”到社会总产值47.52亿元?从当初的“穷得出名”到如今的“美名享誉世界”?滕头村人就像魔术师,到底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种转变?在考察参观座谈之后,我认为以下几点非常重要:

(1)有一个很牛的领路人

来到滕头村我不断地追问:是什么成就了滕头村?得到的答复基本上如我所料:两任滕头村书记的坚韧、进取。

我曾考察过全国无数的超级村庄,一个小村若能够成长为产值过亿的村庄,几乎无一例外地基本上都有一个见过世面、又能带领大家致富的领路人。华西村有吴仁宝、永联村有吴栋才、大赛村有郭凤莲,有王宏斌。滕头村在几十年前,该村一片贫穷落后之地,在老支书带领下,凭借“一犁耕到头”的坚韧精神,将远近闻名的贫苦村落,改造成了自然和谐,人民和乐的宜居庄园。

随后接任的书记也很牛,在全国许多红色村庄退去颜色的时候,他带领村民把重度污染的村庄变成生态家园,实现了质的飞跃。该村两任党委书记不但带头致富,更牛的是该村并没有采取其他农村常用的接班人世袭制度,两任村支书并没有世袭,这点尤其难得。

(2)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列

滕头村之所以变成浙江最美丽的村庄,重要的是在三个历史时期抓住了发展机遇。第一次机遇是六十年代的农业学大赛。该村没有平的土地,很不适合农业生产,在老书记的带领下,该村“一根扁担两肩挑”来改土造田,成为当时的模范。从 1966年到1980年,用了15年,滕头村共投入工时43万个,硬是把1200亩丘低产田,改造成200多块大小划一、沟渠纵横、排灌方便的高产田,成为了明星村。

第二次机遇是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该村适时地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又一次成为时代的先锋。经过多年的滚动发展,该村原来的服装厂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羊绒服饰出口基地――爱伊美制衣有限公司。

第三次机遇是21世纪,为使生态环保可持续性发展,该村又大力拓展生态农业,搞乡村旅游,建立起现代世外桃源、城市后花园。

(3)并不是什么项目都发展

滕头村在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并不是什么都发展,在发展中很注意严把生态关。当各地拼尽全力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时候,滕头村并没有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还发出了一个响亮的声音――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村里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成立了环保委员会,对引进项目拥有一票否决权,十多年来已累计否决了46个经济效益好、但可能产生污染的合作项目。滕头村领导人先见决策在当时的确是十分难得,为后来的生态村建设预留了空间。

滕头村现在每年都有大量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1993年该村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1996年,被国家环保局命名为“全国环境教育基地”;2000年又被授予“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在2001年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全国第一个通过ISO14001认证的行政村。

(4)善用机遇宣传自己

滕头村善抓机遇,提升滕头村的知名度、品牌的影响力。例如,滕头村仅借助上海世博会就引来了大量的客流 。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滕头村在“城市化与生态和谐――全球生态500佳和世界十佳乡村路径”案例中,从80个城市和地区的113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乡村进驻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滕头馆以“城市化的现代乡村,梦想中的宜居家园”为主题形象。馆体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展馆高13米,系两层独立建筑。滕头馆建筑汲取运用传统的江南民居建筑元素,建筑外观古色古香,并采用浙东最具代表性的“瓦爿”外墙,门、窗、屋顶的肌理质感和色彩,也体现融入自然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美,充分凸显宁波“江南水乡、时尚水都”的地域文化特色。

建筑内衬使用新型轻质材料,在表达地域文化和特殊意蕴的同时,获得更加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建筑”效果。展馆内部包括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技术成就展示、商务活动、“生态展”情景展示、自然体验和珍品展示、生态农业演示和体验等内容,让游客情景体验滕头村的“村在景中、景在村中”的生活模式。

在这里滕头馆受到游客热捧和青睐,成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最受欢迎展馆之一。世博会后,滕头馆迁回“娘家”,又为滕头村增添了一张名片,这对滕头村生态景区产生极大的影响。世博效应使滕头村的乡村风景变成了大都市上海的后花园,每年来自上海的自驾车旅游者无数。

(5)重视挖掘精神力量

滕头村每年之所以能吸引到那么多游客,不但在于村里美丽的风景,更在于村庄注重“滕头精神”的挖掘。滕头村目前已从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过渡到精神层次、文化层次的旅游。一个小村庄,景点却多样,农家乐园、将军林、柑橘观赏带、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婚育新风园、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几十处生态景点以及民间杂耍、年糕制作、白鸽放飞、笨猪赛跑等一系列风俗表演,展现了新乡土、新农村的面貌和风情。

美丽乡村案例篇10

一、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举措。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引导,加强宣传,另一方面多次组织部分村民到本市及浙江等地的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帮助他们转变观念,激发村民建设美丽和谐家园的热情。广大群众踊跃捐资,自觉投工投劳,即使是在高温酷暑期间也不例外,仅—月份他们就累计投工1000余个,在我镇掀起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高品位打造美丽和谐乡村样板

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羊毫山脚下,村民组位于山旅游区境内,自然风光优美。为进一步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品味和内涵,让靓村更靓,我们结合景区的特点,按照“整合资源、打造精品”的原则,着眼于长远,立足现实,把村民组确定为首个建设点。为做好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实施工作,我们先后组织村组干部、项目实施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赴浙江安吉的报福、张村等实地参观学习,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拓宽视野,增强感性认识。同时,我们还专门邀请了规划设计部门实地查看指导,帮助制定科学的设计方案,并由专业施工队伍负责具体施工,做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施工,力求将建设成“美丽和谐乡村”的样板村。

三、加大投入,确保工程项目的有效推进

“美丽和谐乡村”建设工作开启以来,镇党委政府给予了全力支持和指导,启动之初就成立了专门的班子,抽调得力人员负责工程项目的指导和协调工作。镇政府投入50余万元资金,帮助兴建32000多平方米的农民休闲文化广场,新建了农民文化活动中心,实施场地绿化200余平方米,建造了标志性门楼、游客接待中心及天天乐超市,建成休闲凉亭1个,公厕1座,设置健身器材4处,完成了中心村庄内200余米的河道美化改建工程,安装廊柱150余米,添置路灯16盏,铺设户通水泥路1520余米,还建设了许多辅助观赏设施。

四、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全镇环境卫生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