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十篇

时间:2023-12-27 17:55:40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1

关键词:传统型社区 居家养老 困境 建议

一、研究背景

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北京市东城区的老龄化指数远高于北京市整体水平。而东城区现有平房区10万户,30万居民,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胡同狭窄,居住紧张,交通不便等因素,传统的胡同已不能适应现代生活。由于属于旧城保护区域,不得随意拆建,导致该区域居家养老问题更是难度较大。

2014年1月份,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危改办主任刘俊彩根据传统型社区的商业服务网点丰富而公共服务空间缺乏的特点,提议启动平房区居家养老模式探索,这是目前见到首次特意关注传统平房区养老问题的提议。本文为项目组成员于2014年4月至5月对11个传统型社区的调研结果,希望能够对该地区居家养老困难的缓解有所帮助。

二、北京市传统型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得出南锣鼓巷地区居家养老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老人自身收入较低。在该地区老人收入在3500元以下的大约有80%。对于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人,可以支持基本生活。然而,一旦患病特别是出现失能现象,就很可能需要外部资金支持其养老支出了。二是社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待改善。由于过去无规划地对房屋和胡同的改建造成了如今的拥堵与狭窄,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另一方面社区居委会日常工作纷繁复杂,上级各个部门的基层工作最终都需要居委会来承担,因此导致居委会没有更多的精力组织社区文体活动,因此社区活动不够丰富。三是社区志愿服务有待整合。我们在社区调研中发现,只有43.5%的被访者了解或接受过社区志愿服务;超过半数的被访者不知道社区有志愿者服务。在与老人的交流中了解到,社区志愿服务却缺乏长效机制。四是社区社会化服务有所欠缺。就笔者所调研的数据显示空巢家庭占到38%,然而,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社区周围没有机构能够提供相应的上门服务;如果有需求,需要自己联系一些距离较远的专业服务机构。

三、关于北京市传统型社区发展居家养老的建议

1.探索以“社区微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模式。建议街道、社区整合闲置场地慎重选址,兼顾床位数和应急措施的通达程度加以适当改造,建立以“社区微机构”为支撑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专门收住需要专业照护、家居环境不便、无障碍设施添置困难等家庭缺乏照护条件的老人;同时利用微型养老机构完备的资源设施,向周边居住在家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或开放服务。

2.从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角度改革居委会职能。社区居委会应当把服务性工作当作主要工作,适当弱化行政工作。上级行政部门也应该简化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给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时间和精力。另外,上级民政部门对居委会工作的检查或考核,应该加大服务工作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重视群众评议,以促进居委会工作的改进。

3.社区助老志愿者队伍建设与常规化服务。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该地区的社区志愿者组织都已纷纷建立,但是尚未形成完善的服务模式,根据调研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志愿者招募方面,可以周末或寒暑假等节假日招募学生志愿者;也可以联系周边的企业、商户等,呼吁其承担一定的社区责任;再者就是招募外部志愿服务组织,特别是具备某些专长的志愿服务。同时,社区应建立志愿者的评优评先制度,对典型的志愿服务案例进行宣传,提升志愿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对志愿者的管理要规范化,对志愿服务有整体的安排与计划,还要定期了解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感受以及对志愿服务的意见和建议。

4.社会化服务的引入。团队在调研中发现,南锣鼓巷地区老人需求量最大的七类服务依次为送餐服务、家政小时工、上门理发、陪同就医、上门做康复护理、送医药上门和代购物品。笔者认为街道或社区居委会可以搭建平台,与驻区内的餐馆、家政公司、药店等提供此类服务的商业机构进行协商,或者吸引同类服务单位在该区域内设立服务网点,通过给予适当的政府补贴或在房租、水电等费用上优惠政策,引导合理定价,为老人购买社会服务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董帅.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的职能问题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李兵,张文娟,洪小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体系研究――以北京市月坛街道为例[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1):79-83

[3]牛奔.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对加速构建中国志愿服务体系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11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2

【关键词】老龄化;城乡居保;缴费比例;激励机制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逐渐实现由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转变。比起改革初期注重经济与效益的发展,如今更强调注重民生事业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如何解决社会养老保障问题已进入关键时期。为此,政府推出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用来维护人民的基本权益,这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渐替代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的稳定方面产生了积极的现实意义。其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推新与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话题,是人口发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规律性问题,不断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领域产生影响。生老病死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规律,老年期是人们必经的一个人生阶段,每个人都会因年老失去劳动能力而影响生活经济来源。因而,这既关系社会发展与建设,又关系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社会保障公平,推进农村和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2014年我国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制度实施至今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推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已经影响到社会保障养老方面的发展。在前期研究中,通过调研及数据分析得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但在对策建议上仍有待深入研究。研究缴纳费用问题、成因及面临的困境,将养老保险补贴与实际状况相结合,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的体系,给出相应对策建议对促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现实状况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因受经济收入水平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存在城乡居民缴费水平偏低、持续投保缴费积极性较低等问题。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心,也是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目前已进入到了深度老龄化阶段。因此,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不可懈怠的一件事。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问题是很多研究者所感兴趣的,学术界有广泛的研究,却没有形成共识性的成果。比如最常见的问题是关于如何设置政府补贴更有效率,不同的学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增加政府补贴,健全“多缴多补、长缴长补”的多层次补贴机制。另一些学者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受经济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合理分配补贴资源,并提出政府补贴应采取差异化策略,针对不同缴费档次设计出有差异的政府补贴标准,进而吸引参保居民选择投保高缴费的档次。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城乡居保”的缴费激励方面有了很大关注,并提出优化缴费激励机制的建议和方案。但目前针对缴费激励机制的研究还有待延伸和深入,考虑到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持能力有所不同,本文认为应当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构建一个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按不同比例缴费补贴的激励机制模型,并对目标模型进行相关的可行性分析,合理有效地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的实践提供借鉴。

三、研究过程概述

(一)调研地点

本文的研究是以上海市为研究对象,由于长宁区、宝山区及松江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分别占整个区总人口的26.43%、26.65%和26.7%,与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的27.06%较为接近,可以较好地代表全市老年人口的结构情况。同时在上海市的18个区县中,长宁区、宝山区与松江区的各项数据排名在上海市的城郊区都是比较均衡的,基本可以代表这项制度在上海市的运行情况。又结合实际选取了上海市宝山区杨行镇街道、长宁区仙霞新村街道和松江区小昆山街道作为这次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缴费相关研究的地点。

(二)调研设计

在针对上海市宝山区、长宁区和松江区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以自愿为原则,对街道内的居民进行了以调查问卷为主的调研,并分别派发了调查问卷,对被调查居民的个人基本情况、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了解情况、参与情况及满意程度等方面进行数据的了解、整合和统计。在本次调查中,前后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79份。1.个人基本情况。被调查者中男女比例各占总人数的52.4%、47.6%;在年龄构成中,31-40岁占7.7%,41-50岁占15.7%,51-61岁占27.4%,61岁及以上的占49.2%;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高中(含中专、职高)、大学、大学研究生及以上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8.8%、36.1%、10.9%以及4.2%。2.了解情况调查。在279位调查对象中,有16人对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十分了解,49人对其比较了解,71人表示了解较少,143人不了解。在了解渠道调查中,调查对象通过当地政府及村干部宣传、邻居及家人宣传、报纸电视等大众媒体宣传的方式分占58.7%、34.1%、4.5%,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总占2.7%。3.参与情况调查。参与调查的279位对象中,参保人数为229人,未参保人数为50人,分别占总人数的82.1%、17.9%。其中,不参保的原因有:子女赡养无需参保(33.9%);不能维持基本的养老需求(26.8%);担心政策有变(23.6%);费用太高,缴费负担重(11.2%);养老金少,作用不大(4.5%);而在参保的人中,按占总数从高到低的百分比分配,参保原因有:年老后有生活保障(74.2%);亲戚朋友建议(17.1%);不清楚原因只是从众参加(8.7%)。从参保能力的数据来看,67.7%选择的调查对象选择500元的缴费档次;18.4%的对象选择700元的缴费档次;9.2%的对象选择900元的缴费档次;选择其余缴费档次人数为4.7%。4.满意情况调查。从居民对相关配套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调查来看,59%的居民对经办人员感到十分满意;32%居民感到一般满意;9%的居民表示不满意。而对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以及办事程序的熟练程度上看,47.4%的居民表示不满意;感到十分满意的仅占6.7%。

四、缴费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投保居民的缴费档次普遍偏低

“城乡居保”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使得一部分人选择了较低的参保档次,这直接导致了低缴费档次扎堆的现象。居民没有意识到选择较低的缴费标准对其自身的利益有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

(二)居民对政策制度持观望态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处于缴费制度及程序操作还未成熟的阶段,参保人担心随着物价的上涨,补贴金额会出现贬值,进而影响参保养老的收益。同时政府的增发补贴力度不足,激励效果不明显,许多居民参保态度并不积极。

(三)相关配套服务欠合理

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缴费手续经办困难,征缴方式单一,大多只能通过社保经办机构或指定银行现场来办理,缺少科学性。同时,基层社保经办服务人员的引导容易造成失当,大多数人员为了完成任务一般只会引导居民完成缴费,但不会将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参保者的缴费档次上。

(四)居民缴费缺乏持久性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属于自愿性参保的保险,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和周边环境的限制,大部分人通常留于眼前的利益,且长期参加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存在很大不确定性,许多居民并不敢轻易投保,也很难选择长期参保缴费。

五、对策建议

(一)按比例缴费提高不同年龄层次缴费的积极性

政府可以推行按比例缴费为前提的缴费方式,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以不同的标准激励居民缴费,在合意缴费水平下达到最大的补贴率,通过对资金转换进行预测和分析,确保安全性,从而使参保者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利益,进而激励其积极缴费。

(二)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完善补贴标准

政府应当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可以负担的情况下尽可能给予补贴。根据参保人的经济承受力,优化“城乡居保”制度缴费的设计,并保证有必要的财政投入,按照缴费档次划分进行更具有激励作用的补贴。

(三)多种方式结合,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

政府和社保局需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针对宣传渠道单一的情况,可以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关注度及认知度,提高制度的宣传效果,使更多城乡居民了解制度政策的参保条件及待遇水平。

(四)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提升参保群众信任度

政府应该将经费的流动去向变得更加透明公开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确保参保者的资金在缴费、入账以及管理运行的过程中受到实时监管,保障资金流动的安全,从而提高城乡居民对参加缴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郑功成.推进我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杂志.2001(4).

[2]薛惠元,鲁欢,仙蜜花.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激励机制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管理学报,2014(4).

[3]封进著.可持续的养老保险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龄化视角[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6(4).

[4]王海东.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以保障水平为视角[J].经济管理,2014(23).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3

全国两会即将启幕,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汇点上,来自各地代表委员的好声音,为改革计、为发展谋、为民生言的两会议题,凝聚成不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

居家养老尝试适老社区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接近400万,将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失能、失智老人达到80万,养老压力空前。

2015年1月29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明确于2015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中首次将“精神慰藉”纳入居家养老服务,还将“新旧小区均要配置养老设施、特困老人要给予补贴”等内容纳入法律层面。这是北京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创新之举,标志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了制度化的轨道。

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表示,《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从立法上转变了大家对于养老服务的认知重点,让更多人的目光锁定到居家养老服务上来。2016年,北京将优先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实新建小区和老旧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的政策,建设40个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此外,年内将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为困难独居老年人安装5000个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烟感报警器。支持100家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辐射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助医等10项居家养老服务。同时,探索推进共有产权养老服务设施试点,试点建设适老社区。在50个社区试点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将对民政完善养老、福利、社区、军休、优抚安置等服务提出更高要求。老年工作方面,重点要构建首都特色养老服务模式,其中“互联网+养老”和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及时、科学、综合应对人口老龄化。打造养老、社区、殡葬、婚姻等服务产业集群,丰富民政服务产品供给。

今年上海两会期间,景莹、沈希明、杨国强委员在提案中从鼓励物业服务企业融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角度,鼓励物业服务企业探索搭建养老服务平台。

医养结合需要无缝对接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问题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来自友谊医院的北京市政协委员贾继东表示,目前各科室都不敢收治老人,一旦医治不好,有些老人就长期不出院,三级医院就成了养老院,不仅容易出现医疗纠纷问题,对一线医务工作也会造成很大压力。“真希望有这么一个出口,可以解决老人的康复护理问题。”

四川省政协委员、巴中市副市长邱成平说,目前的养老格局是“9073”,但目前的现状是,能够提供较好医疗服务的养老机构却很难挤进去,同时很多养老院床位空置,一些民办机构空置率更高。 民盟成都市委副秘书长何立新分析认为,这与目前医养资源不配套有关:能够提供高水平医疗的医院,养老只是其承担的小部分责任,床位有限;而一些专业的养老机构,要在院内设立医务室必须通过严格的资质审批,又十分困难。

福建泉州市政协委员杨存泉在其递交的提案中指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主要难点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等由不同部门分管,统筹协调难度大。上海市人大代表张玉良在上海两会上表示:“如果医保对接好了,解决了养老中医养结合的难题,那么养老的关键性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民进四川省委建议,可以整合医疗保险、新农合、养老床位补贴经费等相关配套资金,形成统一的支付体系,对“医养结合”机构给予资金扶持。 同时,建议设立专项老年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医养服务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医保基金可以采取按单病种付费等多种复合型付费方式。

此外,福建两会期间,民建莆田市委员会建议,完善医疗报销机制,对于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条件的,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促进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医保结算。

在甘肃两会期间,民盟甘肃省委员会也递交提案,建议加快出台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准入标准、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和管理规范。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医养结合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农村养老服务要因地制宜

农村养老不仅仅是个人问题,也会给整个农民家庭的发展带来很大压力。

广东省人大代表黄玉英提议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人自杀率的增加,广东应在农村建日托养老中心,养老费用可以由政府、村委会和家庭共同来承担。

民进福建省委提出,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农村养老服务机构开办形式。经济条件优越的村,可通过对废弃的医院、学校、办公场所等进行改造装修,或在有土地资源的地区新建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等集中式居家养老设施;经济较好的拆迁村,可按照“集体建设、无偿居住、旧宅收回、配套服务”的模式建设老年公寓,鼓励村民在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老年公寓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可以现有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整合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场地改造成为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尚不具备条件建设农村幸福院(老年公寓)和照料中心的自然村,可选择村里闲置或废弃的房子,进行简单改造、装修,建成农村互助服务点,作为老年人日间休息、聊天、娱乐的场所,以解决偏远山区老年人生活照料、心理慰藉等问题。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4

关键词 多层次养老体系 养老 新难题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3-000-01

俗话说,养儿防老。但是,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社区服务现有的服务模式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养老需求。如何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原油田第九社区管理中心地处油田腹地,辖区内单位多,离退休职工多,在职职工外闯市场多,造成辖区内空巢老人多,高龄老人多,失能老人多。为了做好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这个社区近几年在完善社区养老服务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起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志愿服务养老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体系,使社区离退休职工都能获得就近、便捷、周到的养老服务。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该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

一、第九社区养老服务现状

随着近几年,油田先后开发了普光新区、内蒙探区,国内外市场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员工走出家门,走出中原,辖区内老龄空巢家庭开始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第九社区积极推进建立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离退休职工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一)服务形式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在服务提供方面,第九社区立足小区、面向老年人的服务机制逐步完善。目前各基层离退休管理站已经开展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五大方面的服务,基本涵盖老居家养老需求。

(二)构建服务网络和辅助体系。社区作为离退休职工管理、服务的主体单位,主要行使管理、服务、协调、稳定四大职能,通过联合辖区内水、电、气、暖、讯等社会化服务单位,构建起应急互助、精神慰藉、日常服务、医疗服务以及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五大服务网络。

(三)开展“五自养老”。在油田首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五自”管理模式,切实发挥离退休职工的作用,引导他们开展“五自养老”,为建设和谐社区贡献力量。社区以离退休党支部为单位,划区分片,形成了“社区――小区――楼栋――单元――居民”五级网络工作机制,让老同志直接参与管理社区事务。

二、第九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网点功能需要完善。油田内部水、电、气、暖、讯、社区等社会化服务单位在区域划分上既有交叉又有重叠,同时各单位有自己的服务网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油田2014年成立了便民服务大厅,在9个小区设点集中办公。但仅限于集中收费、政策咨询、业务办理等范围,服务功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同时由于员工不归属同一单位,在运行过程中,员工的管理,后期各项费用的划分,服务范围的界定等也是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养老服务发展不均衡。社区在养老服务方面做了了大量工作,但主要侧重行政服务和文化娱乐服务,对于生活服务力量投入不足。如在离退休职工最需要的应急服务如急病救助、病床陪护,日常服务如老年餐桌、家政维修等特殊服务需求存在空缺。

(三)工作内容增多,缺乏复合型服务人员。近年来,随着油田改革的不断深化,社区的职能划分越来越清晰,与此同时,离退休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内容开始不断增加,工作侧重点由单纯的离退休服务向居民管理服务倾斜。

三、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笔者以为,养老问题,不只是家庭的责任,社区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破解这个难题,需要国家、油田、社区、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发力,根据离退休职工不同的需求,建立多层次服务体系,努力发展成“家庭-社区-养老院-志愿者-民间组织”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

一是规范管理,完善便民服务大厅功能。应该坚持按照规范化的标准加强组织建设,按照全员参与的原则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无缝隙覆盖的目标加强网络建设,建立起由社区、水、电、气、暖、医院等多家单位共同参与、资源共享的工作运行管理体系。

二是建立养老服务网络,全方位提供服务。从离退休职工的实际需求出发,服务内容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方面,应该向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进行发展,建议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家政服务维修网等四大网络。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5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人力资源 开发

居家养老是一种以居家养老为基础、家庭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养老方式,是浙江省重点发展的养老方式。居家养老的人力资源一般由两大部分组成:专职工作者、兼职人员(职业社区服务人员或社会工作者)及“义工”(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含志愿服务人员)。本文根据在杭州、绍兴、嘉兴、宁波、湖州等的调研数据,拟对浙江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进行实证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

截止2014年,浙江省已建成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308家、居家养老服务站2万余个,专、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4万余人。为了从整体上了解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情况,课题组在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等地对116位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研,基本情况如表1。

表1显示,浙江省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仍存在工资收入水平低、教育培训不足和服务内容层次低的现状。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力资源开发存在问题

(一)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属性

1、教育性开发

省政府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教育性开发:第一,入职奖补。多部门联合发文,从2013―2015年,对入职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满5年的大专院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六类专业的毕业学生,由省财政给予中职2.1万元、大专(含高职)2.6万元、本科以上4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补助;[1]第二,专业培训。2011年浙江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要求到“十二五”末,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各类组织和机构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8000名,持证率达到20%以上;[2]第三,职业培训。2012年浙江省民政厅与杭州师范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工作。

2、政策性开发

浙江省在政策性开发方面着力于保障性制度建设:第一,劳动工资制度保障。2011年,《浙江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人员编制、办公条件、工作经费上切实给予保证。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第二,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在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应当依法缴纳社会保险,对单位缴纳的部分可给予社保补贴。就业困难人员以灵活就业方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按规定享受灵活就业社保补贴。

3、使用性和服务内容开发

目前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约4万人,相对于庞大的897.83万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严重不足;且服务内容局限于家庭卫生、买菜烧饭等低层次生活照料类服务,高层次的精神慰藉、心理辅导等服务人员较少。此现状不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提高,也表明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有巨大提升空间。

(二)现存问题剖析

1、开发层次较低

开发层次较低的首要表现是队伍性别结构失衡。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性别比为88∶28,比例严重失衡,表明人力资源开发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其次,主动就业意愿较差。51.7%的被调查者被动选择从事工作,说明在实际工作中缺乏人力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最后,服务内容层次低。调查显示,80%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仅为生活照料类服务,能够显示专业技术服务的高水平服务欠缺。这表明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是提升专业技术服务水平。

2、权益保障不完善

浙江省65.5%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为兼职人员,较少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签订合同或服务协议,其工作时间、工资标准、休息休假等权益缺乏法律保障。虽然《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定期养老护理员工资指导价位,建立养老服务岗位就业补贴和养老护理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提高工资福利待遇。但由于缺少劳动合同的法律依据,难以维护从业者的权益。

3、人力资源外溢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外溢现象严重。居家养老服务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小也可视为广义上的人力资源外溢现象。全省30多所学校开设了相关专业,每年有10000多名毕业生,但主动选择到养老服务领域的毕业生特别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引不来、留不住的问题,已经成为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桎梏。

4、培训环节薄弱

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重要环节。培训环节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培训机构少。虽然有浙江师范大学等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但专业养老服务培训机构较少,专业培训师资少。居家养老服务是基于适度知识基础上的重实践操作服务,大学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技能欠缺,长期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实践技能具有,但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支撑;培训内容不系统。在岗轮训、心理疏导、志愿人员培训等内容很少涉及。

三、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常态服务工程,需要政府实行常态化管理,特别是服务人员的招募、培养,更是需要经费保障。2013年用于养老服务中心、敬老院、老年电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项目建设1.59亿元,连财政支出的1%都不到;[3]财政投入不足的另一个表现是浙江省还没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预算制度。致使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长效机制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发展迟缓。

(二)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2011年,浙江省正式实施《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规范》,明确规定了各级养老服务人员的任职要求和工作职责,但服务人员各项权益却没有体现;其次,工资保障制度缺失。调查数据显示,浙江省大部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每月工资1500―2000元之间,远低于全省平均工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资保障制度缺乏,使得薪酬提高无上升空间,且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薪酬等级缺乏科学评价机制和评价指标。

(三)职业认同感不足

虽然养老服务是现代社会分工中的重要职业,但由于社会偏见,至今尚未得到普遍认同。在社会事实中,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由于专业技能较低,学历水平不高,一般属于低阶层群体,因此,大部分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从主观意愿上不愿从事此行业工作。

四、对策建议

(一)更新理念,观念先行

1、政府率先转变思想

转变理念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前提。应努力提高政府部门政策制定者、领导骨干力量的思想意识,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逐步完善各项职能:依法整顿养老服务业人力资源市场秩序、改善环境吸引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宣传力度、建立信息平台等,重视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重要作用。

2、养老服务人员本身思想改变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观念,认识到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主动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工作。通过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参加必要培训提升技能,增强自身劳动竞争力,提高职业认同感。

(二)加强人力资源迁移性开发

1、缓解人力资源压力

每年约2403万的流动人口是庞大的、有待开发的人力资本群体。首先,应充分掌握流动人口信息,吸引他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其次,开发养老服务业公益性岗位。生活照料类服务可作为公益性岗位开发,安排给下岗失业人员或“4050”就业困难人员。最后,大力发展志愿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学生招募志愿者,鼓励他们利用闲暇时间参与到社区养老服务中来。

2、减轻人力资源外溢

据调研,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学历是导致人力资源外溢的主要因素。养老服务人员工资水平是浙江省内各行业最低,而最高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的金融业是养老服务业的3.46倍。[4]省人事劳动部门应制定基本工资标准,落实岗位补贴制度,改善福利待遇,并能够使得养老服务员的工资水平根据经济增长而保持上升的空间;其次,工作环境是另一影响因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应当为现有人力资源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让其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1、专项预算,增加投入

资金投入是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保障。浙江省政府应设立养老服务的专项预算制度,一方面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改善服务人员的工资待遇。专项预算应保持每年相应的增速,确保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的资金所需。

2、政策制定,力促开发

在政策方面,政府除了要出台相应优惠政策和措施外,还应加强管理,规范劳动合同或服务协议签订,使得服务人员的工资标准、工作时间等权益有法可依、有据可寻。同时针对养老服务人员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开设维权绿色通道,与律师协会协调,增加公益诉讼服务,降低维权成本。

(四)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从浙江省人力资本积累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前行之有效的开发模式。目前浙江省30多所开设相关专业的学校,由于招生不理想,大多缩减规模或停办。政府应给予优惠政策,鼓励相关专业正常招生,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提供充足的人才供给。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应做好相关专业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其职业观。

2、加强职业培训

首先,人事部门应扩宽人力资源培训渠道,积极利用浙师大等省内高等院校的教学优势,在与高校联合创办人力资源培训基地的基础上构建“高校+专业培训机构”的渠道模式,建立分层次、分类别的教育培训场所,提供多样化培训服务;其次,要注重培训的质量、模式和内容。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长训、短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专家讲座、现场指导、示范项目参观、技能比武等方式,提升培训效果。

(五)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作为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开发必须构建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政府层面的支持、社会公众的理解、微观养老服务组织层面完善开发机制、个人层面自我开发等,必须依靠政府、养老服务组织、服务人员自身、社会公众等多方合力才能实现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体性、系统性开发目标。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民政厅.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EB/OL].

[5]薛铮.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6)

[6]金易.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中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吉林大学,2012(5)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6

一、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起步早、基础好、发展快

养老服务问题涵盖广泛,是个很大的社会问题,本文所述养老服务是指在政府指导和推动下的老年福利机构集中养老服务和在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进入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三、五年来,面对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空巢、独居老人家庭日益增多,社会化养老需求越来越旺盛的形势,我区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谋划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不断加大政府推动力度,积极培育服务市场,探索创新服务机制,全区养老服务在社会化实践中蓬勃发展,一个以“投资主体多元化、运作机制市场化、服务对象公众化、服务组织层次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管理标准化”为标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运行模式和体系正在形成,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的一些做法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领先,我区被评为省和全国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区。从现状分析,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积累了一定经验,有了一个较好的发展基础。

(一)政府推动不断加大,政策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区除执行省市政府有关老人福利事业扶持政策以外,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工作意见》、《关于推进全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意见》、《区社会化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区社会养老机构评估资助实施办法》等文件,明确提出了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指导思想、工作定位和发展目标,先于全市制定出台了政府对养老机构的扶持资助标准(新建机构每张床位资助3000元,改扩建机构每张床位资助元,给收住民政对象等特定老年人群的机构给予一定的营运补贴),高于全市制定出台了居家养老政府买单标准(市政府买单对象为80岁以上困难独居老人,我区扩大到70岁以上),基本形成了引导有力的政策扶持体系,政策积极效应明显。与此同时,近年来,区政府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以“以奖代拨”的形式先后两轮改造建设社区办公、活动和服务用房,建成了一批社区老年活动设施——星光老年之家;投资200万改造出新区老年公寓;还通过福彩公益金投入数百万元由于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和改造;每年投入200多万用于购买特困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随着财力的日益增长,政府的投入还将不断加大,政府积极作为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市场化运作机制发挥作用

养老服务社会化必须要有服务实体支撑。我区依靠政策驱动,抓住机遇,整合资源,转变思路,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机构。到年底,全区共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17家,共有养老床位1435张,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比年初都翻了一番。近两年还培育发展了“1+8”区街一体服务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目前我区养老服务机构除区老年公寓、新街口街道养老院属于政府投资建设外,其余基本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全区85%以上的养老床位由社会力量办的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投资主体由过去依靠政府投资转变为社会投资为主、政府投资为辅,政府投资方式由直接投资办机构转变为对社会办机构进行评估资助。养老服务机构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发展迅速,一些新建规模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水准较高,机构养老服务功能由单一生活照料服务拓展到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多样化服务。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在政府扶持下起步发展,依靠市场化的运作机制、项目化的运作方式,将政府买单服务和市场有偿服务相结合。率先以特许经营权招投标的方式探索区老年公寓“国有民营”改革,全区已初步形成老年公寓、老年康复护理院、社区老年照料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一批大、中、小型并举,高、中、低档互补的服务机构体系,形成了以国有老年福利机构为示范、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社会化养老服务网络,形成了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运作形式并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

(三)服务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早,行业化发展已具雏形

早在年就着手制订了养老服务规范,年,被省质监部门作为地方标准予以。从年至今,我区结合贯彻民政部的社会福利机构服务规范,在老年福利机构中进行了贯标工作,引入企业质量管理理念,对老年福利机构的硬件设施、护理服务、后勤管理、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具体评估标准,促进机构改善设施,改进服务,提高行业管理服务水平。年,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区老年福利事业发展促进会,这是主要由区各家养老机构参加的实施行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团类民间组织。促进会成立以来,开发了养老机构信息管理软件,组织开展了老年护理业务培训,定期交流行业发展经验,探讨、协商解决行业发展问题,共同规避行业责任风险,为推进我区养老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二、目前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工作,面对日益严峻的老年社会形势,对照老年人现实和潜在的养老需求,对照区委提出的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养老服务业既面临很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些制约性的困难。

(一)养老床位仍有缺口,机构培育还需加快

从民政部门了解到,全区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不少机构常年满员,需入住老人还需排队登记。这说明目前我区机构提供的养老床位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老人需求。参考其他国家和地区经验,所需养老床位数一般可以按照以下公式来测算:

所需床位数=60~69岁×0.8%+70~79岁×2%+80岁以上×8%

发达国家提供的养老床位一般是占老人总数的5~7%,目前我区养老床位数占户籍老人总数的2%,这尽管在全市是领先的(市目前是1.8%),但每年老人数以3%的速度在递增,养老床位增长应高于老年人口增长,所以从静态和动态来看养老床位仍然有较大的缺口。尽管区政府每年将养老床位发展数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但我区还缺乏能体现需求趋势、科学布局和合理功能定位的养老机构中长期发展规划。

(二)资助方式比较片面,政策配套有待完善

据我们在社区调研发现:80%以上的老人愿意选择在家养老,但希望有社区服务,有入住机构养老需求的以高龄及需要护理的老人居多;一些低收入老年人群希望到机构养老,但支付不起机构收费。目前省市区三级的优惠政策基本是直接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老年福利机构的,资助方式是直接面向机构,而未通过资助低收入困难老人入住养老院来间接资助机构。直接资助机构在机构和养老床位严重短缺时期是作用明显的,但长期这样单一资助就会偏离政府资助的真正目的,造成一方面政府给予老年福利机构营业免税、水电气按民用价格收费、新增床位资助、营运补贴等众多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出现住得起养老机构的都是有一定收入和支付能力的老人,大量既不属于政府供养的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但收入又偏低的老人无力入住,难以保证社会养老公共服务提供的公平性。

(三)服务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区养老机构已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一些机构硬件设施建设标准、服务档次都较高,在机构中也开始推行基本的服务规范,具备了较好的行业发展基础,正在迈入一个发展提升期,提高规范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水平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从目前总体状况来看,无论是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服务,其专业化程度还很低。主要问题有:1、中小规模的集中养老机构硬件设施普遍达不到国家颁布的养老机构建筑设计规范要求;2、服务队伍专业化素质还不高。从从业人员数量、结构分析,全区17家养老机构在册的工作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医生、护士、护工、工勤人员等)共有200名,其中医生14名(锁金护理院和门社区老年康复护理院两家就占了一半以上),护士22名(其一半也集中在上面两家护理院),护工94名。17家机构中有5家基本是以提供半护理和全护理养老服务为主的,床位数400多张,占了全区养老床位总数的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大部分养老机构医生、护士和护工人员专业服务队伍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大部分私营机构管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职工,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养老机构专业服务需要的营养师、心理辅导社工等专才在全区机构中更是普遍缺乏;3、从机构业务范围看,大部分机构目前还都只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从老人的需求看,老人需要的服务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籍三个方面,目前大多数机构软件服务还不能较好满足老人需求,人性化服务还显不足,个性化服务几乎是空白。4、养老机构缺少分类管理,不少养老机构混合收养一般护理、半护理和全护理老人,服务规范也比较笼统。目前按照市政策,养老机构主要是按照硬件设施档次分三级来管理和收费,还没有完全按照功能来实行分类管理和收费,尚缺乏按功能分类的专业服务标准。因为全护理、半护理、一般护理和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不同服务机构在硬件的配备、工作人员的配置、医疗设备及辅助物资(步行辅助器、轮椅等)等要求上是不一样的,不能进行分类服务、科学管理,需不同程度照料的老人就难以体验到专业化的服务。

(四)社区服务功能有待增强

目前及今后的社会化养老格局都是以居家养老为主,绝大多数老人是在家养老,随着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老人主干型家庭的日渐增多,老人对社区的依赖度、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大。近年来随着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虽然有所发展,但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大多靠居委会提供一些松散性的服务,功能和范围有限,队伍不稳定;按照千名老人300平方米的标准,社区老人公共服务、活动场所还有欠缺;社区为老服务机构不发达,实体运作的服务项目不多;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和内容与实际需求尚有脱节之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空间巨大。我区依靠政府买单服务而起步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一是其专业化程度低于机构集中养老,二是服务面不宽,社区覆盖率、老人受益率还有待提高。

(五)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在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值得研究解决

共性的问题是福利性和市场化的矛盾问题。养老服务既是一项政府有责的社会福利事业,也是一个市场广阔的服务产业,如何在市场化发展的环境中,增强福利服务功能是一个值得不断研究的问题。现在政府基本不再兴建兴办养老机构,依靠资助政策调动社会力量来发展,而市场化运行的老年服务机构将以盈利为目的,《劳动法》出台后,随着用工的不断规范,人力成本加大,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势必面临涨价的压力(目前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是由政府物价部门按机构等级来核定基准价,机构有上下浮动20%的权限)。一边是低收入老年群体普遍住不起机构养老,一边是养老机构抱怨收费的政府定价偏低,如何保障政府扶持发展的养老资源能实现服务公平,有待从政策、制度等层面来系统解决。一些具体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也值得呼吁,如老年康复护理院的公费医疗报销衔接问题。我区有医疗资质的老人护理院医疗服务不能享受到公费医疗政策,入住老人有公费医疗定点医院的,必须转诊定点医院治疗,在护理院发生的治疗费用不能报销,不方便入住老人。

三、加快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人口急剧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涉及千家万户,是政府和全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从本次调研的情况看,我区养老事业近几年有了长足发展,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为社会化养老服务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次调研发现的问题,可能不是全面的,但大都是典型的普遍问题,有些是初现端倪的问题,总的来说,目前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将来以“2+4”、“2+8”家庭模式为主时代下的养老需求,对此我们应高度重视。根据调研情况分析,特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供参考。

(一)从保障民生、实现“老有颐养”的目标出发,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力度

区委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我区社会建设向民生型发展的“五有”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实现“老有颐养”,这是群众所盼,社会所需,下一步我区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加大政府推动,完善公共服务,壮大服务产业,逐步实现老年福利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转变。具体来说,要着重抓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加快为老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加大投入,加强规划,根据不同地区和社区特点,制定布局合理覆盖、功能层次分明并具有前瞻性的设施建设规划,有序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同时顺应人口发展趋势,注意整合社会资源,可以考虑将民政、教育、卫生的资源进行整合,将缩小规模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场地用来改建养老服务设施,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融入居家养老服务之中。到“”末,确保实现养老床位数占老人总数比例达到2.2%的目标,再用5—8年的时间,力争达到4%以上。

2、完善政策体系建设。首先要研究建立完善对低收入困难老人及家庭的养老服务救助制度。完善市区两级资助政策,变目前的单向资助机构为双向资助机构和老人,以解决养老机构福利性和市场化的矛盾,保障服务公平。应该看到,目前对机构的评估资助政策确实推动了机构的迅猛发展,但并未解决低收入困难老人住不起养老院的问题。居家养老政府买单对象只是针对高龄独居特困等有限老人群体,大量边缘老人也没有经济能力购买市场居家养老服务。建议在继续执行市区两级按新增床位数来资助集中养老机构的政策的同时,改革完善目前的机构营运补贴办法(目前的政策是市财政按照机构每收住一位籍老人给予每月60元的营运补贴,我区对机构收住城市“三无”、农村“五保”、优抚人员等民政对象和老劳模、老红军等特定老人给予机构每人每月100元的补贴),变直接资助为间接资助,扩大资助范围,建议由财政资金、福彩公益金和慈善基金共同拿一点,设立专项养老救助资金,限定救助对象和条件,将钱按人头补贴到需购买养老服务的困难老人,这样既满足了困难老人的社会养老需求,也间接资助了机构。其次要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助力度。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虽然是不需要建床位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但同样是需要投入的服务实体,针对当前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落后于机构养老的现状,建议随着财力增长,不断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参照机构养老开办资助和日常营运资助的政策,加大对市场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助扶持力度,提高我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满意度。

(二)分类管理,分层推进,提高行业专业化服务水平

提升软件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区社会化养老机构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精细化管理、专业化服务是养老服务社会化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建议:

1、对集中养老机构实行分类管理,按类别细化服务标准。建议从收养服务功能上对养老机构进行科学分类,将机构分为全护理、半护理、一般护理和混合护理四类,针对不同的类型制定相应的设施和护理服务标准,根据设施和服务标准制定相应的收费标准,改变目前基本上是一个标准对所有机构的状况。

2、加强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服务人员整体素质。首先要按照入住老人的护理程度,配足护工、医生、护士、后勤和管理人员;其次要按照国家老年护理员的培训标准,加强各类服务人员特别是护工的正规岗前培训和不间断的在岗培训,持证上岗率实现100%。第三要逐步在机构引进社工专才,填补目前养老机构老人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文化娱乐等服务空白。

3、在政府指导下,依托中介组织,建立机构服务监督和评估制度。评估、监督结果对外公开,使机构服务质量排名在业内外公开。

4、尽快制定并执行居家养老服务标准。从机构法人条件、服务设施、服务人员配备、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设置、服务监督评估等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加以规范,使广大老人居家享受专业标准服务,推动我区居家养老服务业高起点发展。

(三)依托社区建设优势,进一步增强社区为老服务功能

我们在社区调研发现,90%以上的老人更愿意在家庭养老,低龄、健康老人几乎都选择在家养老,但他们有走出家庭、融入社区的社会需求,有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生活照料等诸多方面的社区服务需求。巩固家庭养老的基础地位,迫切需要有完善的社区服务为支撑。我区是全国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示范区,有先进的为老服务理念、一定的组织网络等工作基础,建议今后我区要依托社区建设优势,进一步增强社区为老服务功能,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结合新一轮社区基础设施改造,加快社区老年服务活动设施建设。巩固社区“星光计划”(民政部在全国社区统一推广,由福彩公益金资助,具有健康保健、文化娱乐、图书阅览、教育培训、日间照料功能的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成果,在新一轮社区硬件改造中,按照每千名老人300平方米的标准,扩大老年服务活动阵地。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7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2019年底,全县总人口54.92万,60周岁以上的老人8.66万,占总人口的15.8%,老年人口数量庞大,老龄化速度较快,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艰巨,农村老年人口总量和占比也不断增加。空巢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失智老人、慢性病老人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家庭养老子女压力和负担加大。党的“”报告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在人口老龄化的特殊社会背景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成为满足广大农村居民养老需求、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的有效途径。

一、县医养结合现状

目前,我县公立医养结合机构做的较好的为****医养服务中心,该中心成立于**年,建筑面积平方米,设个医养区,开放床位张,工作人员人,医务人员人),工勤人员人。目前,中心入住医养人员人(其中托养人、住院患者人)。年,医养服务中心被省卫健委确定为第一批医养结合机构综合示范培训基地;年,被国家卫健委确定为首批老龄健康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机构。

二、县农村居民养老现状

我县目前养老的主要形式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其中,由于农村居民对于养老问题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农村养老基本都是以居家养老(家庭)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乡镇设有农村幸福院、敬老院,但90%以上进驻的是农村“五保”和少部分城市“三无”老人,社会老人床位入住率低。基层公立养老院、敬老机构普遍财政投入不足,规模小,标准化管理和专业化服务程度低,老年诊疗和护理服务不及时不专业,缺少专业老年病科和护理人才,服务质量区域、城乡间差别比较大,老年人看病难,住院难问题依然突出,大部分老年人日间照料、慢性病诊疗养护、失能康复护理得不到保障,急需专业医疗卫生资源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各级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分属管理部门不一致,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利用。同时,无论是医疗机构改制或养老院服务项目拓展,很多由于不能及时获得医疗机构审批、无法纳入医保定点单位,也影响了众多养老院转型为医养机构。广大基层养老和医养结合机构缺乏养老事业管理、老年医疗和护理专业人才,也是各级养老机构面临的共同难题,急需改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农村养老服务结构单一、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愈加凸显。

三、开展医养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医养结合缺乏相关的制度和标准。医疗机构中办理养老机构的,哪此老人符合入住没有统一标准;对入住该院老人的护理等费用纳入社保报销范围是否合理,对未入住该院的其他老人是否公平;对养老机构中办医疗机构的,如何监督他们的社保报销体系等,如此一系列问题都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标准进行规范,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解决,势必影响医养结合工作的开展。

(二)专业养护人员紧缺。目前虽然很多农村已完成家庭医生签约,但由于专业的医护人员紧缺问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并没有非常全面。虽然卫生医疗队伍每年新招,但由于每年报考人数少,加上乡镇卫生医院医务人员流动性大,使得医疗养护人员更为紧张。另外由于观念问题,年青人去养老院从事护理专业还不被一般人所接受,所以养老院要招专业的养护人员相对医院来说更难。有些养老机构虽然与医疗机构有签约合作,有医生定时上门巡诊,但由于养老院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如一些简单的抽血、化验单的开取、药物的使用等都要这些医生来做,医院力量显然不够。目前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他们最需要的服务是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康复护理等,但是,由于医护人员紧缺,再加上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单一,设施简单,要想实现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医养服务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三)农村居民对养老认识缺失,医疗保健意识较差。在农村很多人认为子女健在却将老人送至敬老院是不孝的表现,会被亲戚和邻里嘲笑;大多数老人也选择居家养老,认为自己有儿有女,到医养结合中心养老会给自己和子女脸上抹黑,怕子女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尽管大多数居家老人感觉自己身体状况良好,但半数以上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而定期检查和治疗的仅有20%左右,医疗保健意识较差。

四、建议及对策

(一)拓展延伸,推动医养纵深发展。

1.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延伸医疗服务模式。县级医疗机构与县级养老机构,乡镇卫生院与对应乡镇敬老院、幸福院、日照中心签订医养互助协议,在养老机构、幸福院、日照中心设医疗点,定期为老人提供义诊、巡检、咨询、健康体检等基本服务;村卫生所每天固定时段到日照中心、幸福院坐诊,拓展延伸医疗服务。

2.“居家养老+家庭医生签约”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基层医疗机构,鼓励居家老人与家庭医生建立签约服务关系,为居家老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在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对签约的老年人实行差异化政策。

3、打造“互联网+医疗+养老”医养结合模式。积极构建“1NN”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机构对有常见慢性病的老人开展小体检并陪伴就诊、取药等助医服务;将优势养老服务机构纳入“110联动”“120联动”单位,对特定人群,特别是独居、孤寡老人提供助急服务,实行紧急救援。

(二)加强培训,壮大医养服务队伍。加快推进养老专业护理人才培养工作并制定完善相应从业标准,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薪资待遇,积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提升医养从业人员的数量、素质和技能;依托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免费为老人及其护理人员开展实践培训、技能培训,帮助解决老人医、养、护问题。积极宣传动员低保家庭、计生特殊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全市养老护理培训学习,让这些家庭掌握脱贫技能,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志愿者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进一步壮大医养服务队伍。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8

一、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思路和规划。各级政府要综合考虑人民群众的养老需求和整个社会的供给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指标和具体项目,引领城乡一体发展,促进事业和产业并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强化部门职责,形成民政部门牵头协调,发改、国土资源、建设、财政、人力社保、卫生等部门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特别注重强化县级政府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责任。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稳步增长机制,合理配置财力资源。要强化法规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我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制订工作。

二、进一步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快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努力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要公平合理分配有限的公共养老资源,优先保障困难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抚养人的“三无”老人,低收入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无偿或低价的供养、护理服务,更好地发挥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作用。积极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探索公建民营、公办民营、委托管理等形式,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

三、进一步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和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加快发展,引导市场发展个性化的养老服务机构,做大做强养老产业。要研究降低民办养老机构设立门槛,简化程序,缩短审批时间。要统筹考虑民办养老机构用地需求,支持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营利性纯养老服务设施示范项目用地,鼓励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和存量房产,鼓励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用于建设非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要改善信贷融资环境,积极支持民办养老服务业的信贷需求,开展营利性养老机构以招拍挂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用于融资抵押试点工作。要通过补助、贴息、税费减免、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四、进一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根据国情省情,在全社会强化居家养老理念。相应加强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特别是加快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站)建设,促进服务设施全覆盖和城乡一体化。要更加重视照料中心(站)实际运行效果,通过建章立制、补助运营经费等方式,细化日常饮食服务、基本生活料理、精神文化供给、基本医疗保健等各项内容和各个环节,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大力提升服务质量。重点扶持一批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示范作用,形成规模效应。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有效对接各类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注重在社区普及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家庭及老人的自我保健护理能力。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9

摘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是我国为解决农民养老问题的一种探索,也是一项重要的惠农举措。本文以常熟市虞山镇为例,探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在试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常熟;调查

近年来,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老人收入微薄,远远低于城市老人的收入,但是农村贫困发生率大大高于城市。因而,对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广大农民有着迫切的需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关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全局,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对于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具有重要意义。所谓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是相对于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在部分农村地区推行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简称“老农保”)来说的。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新农保的试点覆盖全国10%的县、市,今后一段时间,将在全国普遍推行,按照中央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全覆盖的目标。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与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措施相配套,保障农村居民老年基本生活。

江苏省常熟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带,沿海经济发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于2010年7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的体系内容和政策措施还处于不断完善阶段。本文将常熟市虞山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式调查等方式,归纳总结新农保在虞山镇的实施现状,明确虞山镇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探索切实可行的改进方案,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农保的实施现状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走访虞山镇10个行政村,共发放500份问卷,获得有效问卷458 份。男性275 人,占60%,女性183人,占4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为主,20~40岁128人,占28%,40~60岁245人,占53%,60以上85人,占19%;学历以初中以下居多,未受过教育的113 人,占25%,小学以下185 人,占40%,初中107人,占23%,高中及中专45人,占9%,大专及以上8人,占3%。

问卷主要从参保的范围、养老金筹集层面来调查新农保的实施现状,分析虞山镇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的了解程度,参保实际情况,以及在新农保实施后农村居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情况,并且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1.农村居民的参保率

根据调查显示,虞山镇新农保的参保人数达到了95%,说明新农保政策符合广大农村居民的利益。但仍有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保,其中一部分人对本村有无相关政策并不了解,另一部分青年农民居多,认为目前参保为时尚早。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关注这一部分人,调查分析其不愿意参保的原因,使新农保能够得到更多农村居民的认可。

2.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的满意度

根据调查显示,60%的调查对象对新农保政策表示满意,这表明了新农保政策是一项重大的惠农举措。但是调查结果显示仍有38%的调查对象不满意新农保政策,至于不满意的原因,调查显示,42%的调查对象不满意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知道未来能获得多少钱,20%的人认为新农保不能保障老年生活,38%的人认为集体补贴太少,个人缴费能力不足。由此可见,虞山镇农村居民对新农保不满意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不了解政策以及不确定该政策的稳定性。

3.农村居民参保后生活改善情况

调查显示,75%的调查对象认为新农保能够改善他们的生活,但同时又25%的人认为此政策对改善他们的生活意义不大,主要是因为养老金金额较少,程序繁琐。

4.养老金的筹集方式

根据调查显示,新农保资金筹集来源主要是个人缴纳,占到80%,其次才是政府和村里筹集资金。可见,新农保主要以个人缴纳为主的筹集方式,加重了农村农民的负担。

5.新农保的执行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58%的调查对象对村委会的执行力表示满意,但还有42%的农民认为村委会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及时宣传通知以及未按时发放养老金。

二、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由于新农保是一项新制度,常熟作为试点城市,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再加上其他客观原因,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1.农村居民对新农保认识不足

根据调查显示,74%的农村居民对新农保政策比较了解,但是还存在18%的人对新农保不太理解,5%的人表示非常了解,3%的人表示完全不了解。通过分析发现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是由于农户自身文化水平限制,导致部分农户对新型养老保险制度不理解;第二是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新农保的宣传工作上存在诸多未到位之处。正是由于“新农保”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农户对“新农保”政策理解不透,直接影响了农户参保的积极性。一方面,他们担心现在“新农保”政策还在试点阶段,政策不稳定,自己的利益会不会得到保障;另一方面,农户担心现在所缴纳的费用和以后能享受的养老金不相符,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政策实施过程中,除了政策宣传,政策实施的力度尚不够,一些青年农民对新农保保持怀疑态度,认为养老问题离自己还很遥远,对新农保关心程度不够。

2.新农保保障水平偏低

国家规定:个人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政府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从调查情况来看,80%以上的农村居民选择了最低100元的缴费档次,地方政府补贴30元。新农保实行基础养老金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模式,主要取决于个人账户的积累。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待遇水平相比,是一种低保障、低缴费水平的个人储蓄计划。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95%的农民选择参保,但是其中很多人更相信自己存钱养老以及子女养老,这说明农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还不高。

3.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在新农保出台之前,已经有一系列的保障政策,包括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和农村低保制度等。调查发现近50%的农民工参加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30%的农村老人被子女接到城市供养,并参加和享受了当地的社会保障。如果这两类人群再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对于其他农民就不够公平。在新农保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发现有一类问题,部分农民工返乡后,他在城市参加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新农保衔接出现问题,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城后,其在农村参加的新农保又该如何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相衔接?这些都要认真考虑。此外,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在养老金发放中也存在着不少实际困难。

三、完善新农保的建议

通过对虞山镇当地农村居民的调查研究,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不少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但大的政策环境和整体趋势是好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大宣传力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虽然村民参保率较高,但是对新农保的认识不足,政府宣传力度不到位,仍然是当前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部分村民对新农保政策了解不深、理解不透,从而产生各种顾虑,甚至不敢贸然参保。因此,对于政府来说,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大对新农保宣传力度,是很重要的。更多的村民喜欢通过电视广播媒体宣传和理解新农保的人现身宣传,政府要着重于此,把政策讲透,好处讲明,打消观望群众的疑虑,真正解除村民的思想顾忌。相关政府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如通过电视、广播开辟专栏宣传、利用网络宣传、深入基层宣传等方式,广泛宣传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重大意义,做好政策宣传和引导示范,使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适龄农民积极参保,进而推进“新农保”试点工作。

2.强化政府职能,加大资金投入

新农保虽以个人缴费为主,但如果政府能够加大资金的投入,减少农民负担,不仅会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还可增加农民对政府的信赖程度,以便更好的官民合作。常熟市处于长三角经济带,经济发达,地方政府有能力对农民进行补贴。这就要求地方落实责任,更加注重农村养老问题,将对新农保的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机制。针对参保水平偏低的对象实行灵活的缴费模式,满足各个层次农村居民的生活需求。常熟作为试点县,更要规范各种操作流程,简化手续,提高农民对新农保的认同,赢得农民的拥护与支持。

3.建立新农保与相关制度的衔接制度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大量流入城市,农民选择参加城镇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转换到新农保、返乡农民工参加新农保等在所难免。因此,新农保政策与其他社保政策之间必须做好衔接,以相互转移。对于新农保与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衔接,可以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纳入新农保中,由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对于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与新农保的对接,首先加快社会保险信息化联网建设,为新农保与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提供技术平台,可以将回乡发展的农民工的城保的缴费纳入新农保的个人账户。政府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切实解决新农保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广大农村居民谋福利。

参考文献

[1]孙文基,孙骏可.江苏省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的调查和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2(4).

[2]张思锋,张文学.我国新农保试点的经验与问题:基于三省六县的调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曹云清,张占平,李斯.和谐社会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9(3):26-29.

[4]李放,黄阳涛. 农民对新农保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三县为例[J]. 晋阳学刊,2011( 6) : 38-42.

[5]高真真,杨杰,吴平.城郊农户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0(31).

[6]林全玲.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构建与完善———兼评《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J].社会科学家,2011,(4).

居家养老存在问题和建议篇10

一、强化舆论宣传。

1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大力开展老龄化形势、老龄工作方针政策、老年法律法规宣传,进一步优化老龄工作环境。

2开展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活动。主动协调新闻媒体对涌现出来的敬老好典型的宣传,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3积极总结推广老龄委成员单位、基层社区和农村开展老龄工作的典型经验。

二、以民生工作为主线。

1抓好特困老人助养工作。按照市老龄办助养金“1比1匹配政策。努力扩大助养面。

2进一步做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发放工作。按时发放高龄老人生活补贴。统一制定《高龄老人季度走访工作手册》防止高龄老人补贴漏报、瞒报等现象发生。做好百岁老人节慰问工作。

3开通“绿色通道”方便老年人办证。对于家在区政府附近的老年人。不能办理老年证的老人,街道社区老龄工作者亲自到家里现场办公,热情服务,任劳任怨。

4加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协助民政部门抓好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工作。积极扶持,重点抓好养老服务员公益岗位、空巢老人日常服务,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

1以开展敬老月活动为契机。开展好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2积极参加市老龄办举办的快乐夕阳红”老年旅游。

3积极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努力办好老年大学。确实把老年大学办成有社会影响力,深受老年人欢迎的一所学校。

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

开展理论探讨和研究。围绕当前老龄工作重点、难点问题。

1开展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方式的调查。剖析影响农村老龄工作开展的瓶颈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2开展居家养老服务长效机制的调查。分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为推动全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对策和建议。巩固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五、加强老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