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十篇

时间:2023-12-20 17:55:16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1

微电子技术是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包括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材料的制备及测试、封装等方面,是现代大学微电子学专业需要掌握的综合工艺技术。《现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是我校微电子专业研究生的专业课程之一,针对新型半导体器件方向的学生开设,用于介绍半导体的制备和测试表征技术,对提高物联网学院微电子专业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本文结合微电子专业研究生学习此门课程的问题以及现有教学经验,探讨关于该课的教学改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课程特点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是江南大学微电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涉及材料、化学、物理、光学和微电子学等多种学科,具有综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等特点。课程内容主要通过仪器分析现代半导体材料的微观结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各种材料的制备方法,学会测试仪器的基本原理、制样方式和仪器主要的应用领域,知晓相关制备和测试技术,从而懂得如何在研究生课题中加以应用。学生学习结束后能够从本课程中选择合适和正确的制备方法及测试表征手段进行研究,为新型半導体器件的构筑课题积累基本的理论知识,成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1)微电子专业研究生教育背景差异导致对课程的接受能力参差不齐。(2)教材涉及的制备和分析方法种类多,内容跨度较大,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内容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致使教学效果不佳;(3)授课选用的经典教材存在和部分本科生专业课程内容相同,教授过程中过于偏重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构成部件的功能,而且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已经远远落后于技术发展现状;(4)课程缺少实践教学,教材中的大型仪器价值昂贵,仪器测试和维护费用高,限制了动手操作仪器掌握其重要功能的途径,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较差,师生的课堂互动气氛不活跃。

2教学改革与实践

2.1结合微电子专业特点,调整教材内容

对于教学内容,除了基础性和完整性外,还需兼顾先进性和新颖性,但现有教材的更新较慢而且制备和测试方法落后。因此,针对微电子专业特点,应自编教材使教学内容具有学科前沿性,比如现有教材中涉及热分析、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等,对于微电子专业学生热分析和红外分析技术使用频率不高,而常用XRD、紫外分析、拉曼和电镜分析等测试方法,所以教授内容上专注以上常用设备的操作及分析方法有利于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

2.2教授方式多样化

《现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技术》是多学科交叉并与时俱进的一门课程,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授课方式上应多样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首先,采用多媒体技术、动画资料等新方式和重要内容板书显示相结合的方法解决此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课时较少的问题。其次,运用翻转课堂、讨论式和启发式等多种教授方法。教师选择当前热门的前沿课题和教学重点为讨论内容,如二维过渡金属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光探测器器件的组装、氮化镓高功率器件的有效性分析等。

2.3教学与科研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学和科研结合,对于研究生日常进行的科研项目,如半导体材料的制备、表征测试、数据分析、器件组装、集成应用和仿真模拟等,都可以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型仪器的操作和维护、如何获取清晰的图片影像以及图谱中峰形位置的变化对结构的影响等等,带入到教学中,为学生答疑解惑从而验证课堂所讲基本理论,达到教学辅助科研,科研促进教学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有利于课程的高效开展。

2.4鼓励研究生参与大型仪器管理

《现代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和表征技术》课程中讲到的大型仪器,价格昂贵,维护成本较高。为保证大型仪器的正常运转,均有责任教师管理。为了提高微电子专业研究生的实际操作和科研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仪器利用率,鼓励研究生参与仪器管理工作,对巩固课程所讲内容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2

测绘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

本项目将着重于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物性表征和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探索。主要研究方向为关联系统中的高温超导体、庞磁阻材料、石墨烯和拓扑绝缘体等材料中的电荷、轨道、自旋等自由度相互竞争、相互耦合,以及因此产生的多个量子态竞争和共存、自旋量子霍尔效应等现象。探索新型量子功能材料、发现新的量子态;对新型量子材料的物理基本性质进行研究、输运性质进行高精度测量、结合理论研究理解关联体系的物理机制;利用各种实验手段测量石墨烯和拓扑绝缘体的物理性质,研究因维数效应产生的新奇物理现象。按照项目的不同侧重点和研究手段的不同,将项目按照材料探索、物性研究、输运性质的高精度测量和低维体系四个方面展开研究:

1、新型超导材料和量子态的探索:

本课题的首要目标是探索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同时发展晶格结构和电子结构分析技术,以及超高压测量技术,分析自旋、电荷、轨道等有序现象,努力发现新的量子现象。研究内容互相补充,细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1) 新材料的探索与合成及单晶生长:探索新超导材料,主要从事铁基超导材料以及类似的层状、多层含有类似Fe-As面的多元化合物的探索,以及包含稀土和过渡元素的其他层状多元化合物中的新材料探索;总结样品合成和成相规律,发展新方法、新工艺,寻找新现象、新效应;另外将生长高质量单晶样品以用于深入的物理研究。

(2) 晶体结构表征与研究:对发现的新材料进行晶格结构、化学成分的表征,从而促进材料的探索;研究新的结构现象,深入分析新型超导体的微结构-物理性能之间的关联,研究化学成键、电子能带结构,研究高/低温结构相变等,研究晶格中缺陷、畸变对超导的影响。

(3) 超高压下的量子效应研究:研发一套超高压低温测量系统(100GPa,1.5K),在此基础上研究超高压下铁基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中可能出现的新奇量子现象、超高压对超导转变的影响、高压高场下材料的物性和相图,探索高压下可能出现的新量子态和新奇量子现象。

(4) 中子散射研究:研究铜氧化物和铁基高温超导材料以及其他新材料的晶格精细结构,电子自旋、电荷、轨道有序结构,研究超导材料及其母体中的自旋激发、自旋涨落的形成、演变及其和超导的关系,研究材料中形成的新的量子态和量子现象。

2、关联体系量子功能材料的物性研究:

利用谱学的方法研究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的电子结构,主要包括ARPES,STM和自旋极化的STM(SP-STM),以及红外光谱的方法研究关联系统(以高温超导体和庞磁阻材料为主)的电子结构,争取在高温超导和庞磁阻材料的机理研究中有重大突破。具体到各种谱学实验方法和强关联体系中的问题,细分为:

(1) 以高精度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为手段,深入研究以高温超导体(包括铜氧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为主的多种新奇超导体材料。本项目将结合我们在高温超导材料和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上的优势,对高温超导体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重点研究超导态对称性、赝能隙、电子与其它集体激发模式耦合等现象。

(2) 锰氧化物体系,特别是三维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薄膜的电子结构,我们将在不同晶格参数的衬底上生长具有不同组分和厚度的高品质外延锰氧化物薄膜,用 ARPES原位测量体系的电子结构。总结锰氧化物体系电子结构随组分、应力和温度的变化规律,研究电子-电子及电子-波色子相互作用对电子行为的影响,揭示电子结构和宏观物理特性之间的联系。从电子结构的角度出发试图阐明锰氧化物体系庞磁阻、相分离、电荷轨道有序等异常物理性质的内在机理。

(3) 利用STM特有的原子级空间分辨率,局域态密度能谱,能量分辨谱图,及原子操纵功能。通过高分辨率的空间扫描成像,定位表面相关原子层结构,特别是掺杂原子的位置。研究掺杂原子对表面原子层结构的调制。 通过局域态密度能谱,研究库珀电子对的激发态(超导能隙)与赝能隙(pseudogap)的关系。通过分析能量分辨谱图,研究超导序的二维结构及其演变规律。通过改变温度,调整掺杂浓度,及外加磁场,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超导序表面二维结构的变化。

(4) 发展SP-STM技术研究高温超导材料中电子自旋结构。这个新型的SP-STM将能提供原子级空间分辨率和自旋极化分辨的谱图图像。利用这一工具,我们将着重研究在反铁磁与超导共存的高温超导体中的反铁磁自旋结构,超导磁通蜗旋中反铁磁核心的存在早已由SO(5)理论预测,此结果将验证SO(5)理论预测的结果。另外,我们将利用这一工具研究表面吸附的磁性原子对局域态密度能谱的影响及其与超导电子对的相互作用。

(5) 建设强磁场下的红外反射谱测量系统,研究磁场下高温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的准粒子激发行为。重点研究铜氧超导体和铁基超导体中电子与集体激发-声子激发/自旋激发模式的耦合问题。我们将用光学响应或光电导谱对材料的电子结构,传导载流子的动力学性质等重要信息进行分析,研究超导配对引起的能隙特征,揭示电子是与何种集体模式存在较强的耦合等基本信息。

(6) 利用高压多重合成条件获得结构简单和性质独特的高质量的铜基和铁基高温超导体及巡游磁性体系单晶,探寻关联体系金属化过程的量子序及其调控机制。在我们成功的高温高压合成以上具有特点的多晶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压力、温度和组分等极端合成条件,研制和研究在结构简单的、高质量的含卤素的 Sr2CuO2+δCl2-x高温超导体单晶和可能的巡游型BaRuO3单晶,以及“111”型铁基超导体单晶体;运用多种能谱学、磁性、显微学等物理条件的综合表征体系,研究揭示这些体系的量子有序规律。

(7) 利用我们发展的新的理论和计算方法,结合实验组的研究进展对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及其奇异物性进行定量的研究。一方面,为各种实验现象及其物理本质提供理论解释,另一方面,计算模拟并预测一些新型的量子有序现象,包括金属-绝缘体相变,轨道选择性的Mott转变,轨道有序态,Berry相等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自旋与轨道自由度相关的量子现象计算研究; 受限强关联电子系统中的量子现象计算研究。

3、量子材料输运性质的高精度测量

(1) 首先我们将致力于自行研制加工一套较完备的电学、热学和磁学测量装置,其中包括热导率、热电势、能斯特效应、微晶比热和微杠杆磁强计等较独特的手段。这些装置将可以工作在低温、高真空、强磁场的极端物理条件下,测量结果的精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将完善一套低温比热测量装置,获得比一般商业手段高出一个量级的测量精度。建造一套转角度的比热测量系统。研究非常规超导体的低能激发和配对对称性。完善小Hall探头系统和磁场极慢扫描的振动样品磁强计,精密测量磁场穿透行为,确定下临界磁场和超流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2) 我们将对高温超导体、铁基超导体和钠钴氧体系进行深入的实验研究。这三个体系的共性是由于电子强关联作用,电荷与自旋自由度有分离的倾向,然而相互之间又存在着精微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高温超导、超导与磁性紧邻甚至共存、居里-外斯金属等奇妙的物理现象。如何理解电荷与自旋自由度的关系是强关联物理的核心理论问题之一。我们可以通过选取特定的研究手段而选择性地分别探测电荷与自旋元激发,也可以同时研究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将这些不同的手段结合起来将可以对关联体系中电荷与自旋的行为提供一个较完整的图像。我们关注的主要问题包括磁性与超导的相互关系、电荷与自旋有序态的形成机制、自旋自由度对电荷输运和熵输运的影响,等等。

(3) 电荷与自旋的相互作用也是很多功能性关联材料在器件应用方面的物理基础,例如钠钴氧体系中自旋熵对热电效应的贡献、多铁材料中外加电场对自旋取向的控制、锰氧化物中外加磁场对电阻的巨大影响,等等。在对电荷自旋相互作用基本原理的理解基础上,我们还将探索它们在功能性器件应用方面,特别是超导效应、热电效应、磁阻效应等在能源和信息领域的新思路、新途径。(4) 充分利用化学掺杂和结构修饰进行新量子材料体系的探索工作。采用合适的化学合成方法以及良好的合成设备,获得高质量的合乎要求的样品。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显微镜等常规实验手段对样品进行结构表征。必要时,通过同步辐射、中子衍射等大型研究设施对系统的结构作更细致的测量。对高质量样品进行各种精密的物理性质测量。包括电阻、磁电阻、霍尔效应、热电效应、能斯特效应、磁化强度、比热、热导、光学性质以及核磁共振和穆斯鲍尔谱等。归纳、总结系统的物理规律特性与电子相图。

(5) 在新型铁基超导体系方面,我们将以元素替代作为主要探针,研究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机理。理论上拟以CeFeAsO1-xFx 、CeFeAs1-x PxO等材料为代表,发展从磁性“坏金属”或“近莫特绝缘体”到重费米子液体过渡的理论框架,用平均场等方法、结合数值计算来研究这一理论,并以此来解释铁基超导材料在输运性质、磁学性质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探索这类体系中可能出现的奇特量子相变和相应的量子临界性。

(6) 在铜氧化物高温超导方面,结合前述精确实验测量,我们将以掺杂莫特绝缘体模型为出发点,研究赝能隙区可能存在的隐藏的量子序、量子序和超导态的竞争和共存、费米面的重组、以及到费米液体区的量子相变。希望由此理解超导相图中在最佳掺杂区附近可能出现的量子临界点以及相联系的一系列反常输运和磁学性质;在重费米合金方面,我们拟以CeCu2(Si1-xGex)2等材料为代表,具体考察关联杂化项对量子临界点产生的影响,研究由于可能由于压力效应引起的f 轨道价态杂变化,以及两个近邻的量子相变,确定相应的电阻标度行为和量子临界性。

4、低维量子体系和量子态的研究:

(1) 探索制备高质量的石墨烯单晶的方法,研究生长条件对单层石墨烯结构的影响,探索重复性好、效率高、成本低、易控制的制备技术。表征单层石墨烯长程有序度。 通过变温、低温STM/STS,深入研究石墨烯体系的本征电子结构以及缺陷、掺杂对电子结构的调制。生长高质量拓扑绝缘体单晶,研究它们的基本性质。

(2) 探索和生长高质量的拓扑绝缘体材料,拓扑绝缘体大部分是合金材料,需要优化目前晶体生长工艺。 争取准备组分分布均匀,形状规整的大尺寸二元固溶体多晶锭料。

(3) 利用STM和扫描隧道谱(STS)表征,研究膜石墨烯的几何结构和本征电子结构。测量石墨烯膜的扶手椅型边缘和锯齿型边缘的局域电、磁性质。将充分发挥变温STM的优势,研究单个分子以及多个分子在石墨烯表面可能的奇异动力学行为或几何结构,物化特征。

(4) 利用STM研究在拓扑绝缘体的金属表面态;通过表面沉积非磁性杂质研究狄拉克费米子和杂质的相互作用,无磁性中性杂质对于拓扑绝缘体表面狄拉克费米子的散射,为输运性质的研究提供基础,检验和理解前人有效理论预言的拓扑磁电效应。 利用自旋分辨的STM技术,观察杂质在实空间诱导的自旋texture。在表面沉积磁性杂质,研究体内磁性杂质所造成的时间反演破缺对于边界态的影响。 尤其在带有内部自由度的杂质的研究中,着重研究在拓扑绝缘体背景下两个杂质的内部自由度相互间的量子关联, 这对于量子信息处理将可能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5) 利用角分辨光电子谱测量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包括石墨烯的色散关系,电子-声子相互作用,电子-激子相互作用,能隙的大小等,以及这些参数随石墨烯层数、石墨烯与衬底相互作用导致的电子结构的变化。利用ARPES研究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确定能级色散关系,狄拉克点的数目,判定系统是否是强的拓扑绝缘体。利用自旋分辨的ARPES和不同偏振模式的光源分辨电子不同自旋分支的色散关系,测量电子自旋的极化特性。

(6) 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研究三维拓扑绝缘体的磁性质,从磁性质上找到拓扑绝缘相变的证据。使用高压和掺杂技术调节三维拓扑绝缘体量子相变,进一步研究其在量子相变点的特性。 改进NMR系统,提高核磁共振的灵敏性,从而可以对拓扑绝缘体的表面态进行研究。 研究表面的磁激发谱及其金属态的特性,从而得到表面态在微波波段的磁性质,并进一步与块材绝缘态的性质进行对比。

(7) 利用第一原理计算方法(GW)、考虑电子在石墨烯的自能相互作用和电子-空穴相互作用(GW-BSE 方法),解决在外加电场下双层石墨烯的电子结构,双层石墨烯的光学性质对外加电场的依赖关系。 以更加直观的物理语言澄清低能有效理论所包含的物理实质。

(8) 理论研究拓扑绝缘体体内掺杂后的物理性质以及表面态物理性质。 着重研究体系的输运和光学性质,探讨自旋轨道耦合以及拓扑效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理论研究表明拓扑绝缘体的体内和边界上支持分数化激发的存在,我们拟从理论上进一步解释在扑绝缘体上出现分数化激发的惊奇现象。 研究拓扑绝缘体内部以及边界上的量子关联和量子纠缠, 理解和直观地刻画这种量子关联对于拓扑序的研究以及应用。

研究生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

申 请 书

申 请 人: 所在高校: 申请日期:

贵州省学位办 制

一、项目基本信息

二、立项依据

三、研究方案

四、经费预算表

五、专家意见( 推荐专家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担任)

六、相关意见

贵州省首届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

贵州省首届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旨在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机会与条件,促进其开展系统、规范的科研训练,发挥创新优势,发掘创新潜能,提高科学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     

1。申报对象

全省普通高校全日制在读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和一、二年级博士研究生,基本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并取得合格成绩者。

2。申报条件及要求

申报者具有较好的科研素质与基本条件。申报者所在学校、学科及其指导教师积极支持其创新课题研究工作,所在高校能够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项目选题应围绕重大理论和学科前沿问题,或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项目实施年限一般为1年,项目结题后,项目承担人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项目指导教师应将项目实施作为重要的培养指导职责,通过项目实施对申请者进行严格规范的科研训练。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3

本世纪初兴起了纳米科技,促进其到来的是由于微电子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推动科技发展进入纳米时代,不仅电子学将进入纳电子学领域,物理学进入介观物理领域,各类科技,包括生物医学等都在探索纳米结构与特性。涂层和表面改性越来越多地增加了纳米科技的内容,这是一种低维材料的制造和加工科技,将是制造技术的主流,将迅速地改变传统制造技术的方法、理论和观念,作为现今国际上的制造大国,世界加工厂,我们更应该注意研究制造技术的发展和未来。

1突破传统制造技术的观念

纳米科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尺度上构造材料和器件,测量表征其结构和特性,探索、发现新现象、新规律和应用领域。与我们熟悉传统的相比,纳米材料和器件具有显著的维数效应和尺寸效应。近几年来,在纳米材料制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纳米粒子粉材的制造,以及材料结构和特性测量、表征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接下来深入到纳米线、纳米管和纳米带的研究,出现了一些成功有效的制造方法,发现了一些惊人的结构和特性。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展现了非常有希望的应用前景。近来人们在纳米科技初期成果的基础上挑战某些产品的传统加工技术,比如Al组件的快速加工。

T.B.Sercombe等人报道了快速加工铝(Al)组件的新方法,这个方法的主要特征是用快速成型技术先形成树脂键合件,然后在氮气氛中分解其键和第二次渗入铝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铝与氮反应形成氮化铝骨架,在渗透过程中得到刚体结构。与传统制造工艺相比,这个过程是简单的快速的,可以制造任何复杂组件,包括聚合物、陶瓷、金属。图1是过程示意和原型样品,(a)是尼龙巾镶嵌铝粒子的SEM像,中心有结构细节的是Mg粒子,白色是Al粒子,加入少量的Mg是为还原氧化铝,它将不是铸件中的成分。在尼龙被烧去时,这个结构基本保持不变。(b)是氮化物骨架,围绕Al粒子的一些环状结构的光学显微镜像,再渗入Al时将形成密实结构。(c)是烧结的氮化铝和渗铝组件,小柱的厚为0.5mm其密度和强度都达到了传统铸造技术的水平。他们还制作了公斤重量多种结构的样品。这是一种冶金技术的探索,开辟了一种新的冶金和制造技术途径。

2纳米材料的完美定律

描述材料结构的常用术语是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原子结构的主要参量是晶格常数、键长、键角;电子结构的主要参量是能带、量子态、分布函数。对于我们熟悉的宏观体系,这些参量多是确定的常数,但对于纳米体系,多数参量随着原子数量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纳米材料和器件的典型特征,它决定了纳米材料的多样性。其中有个重要规律,我们称之为纳米材料的完美定律,用简单语言表述:“存在是完美的,完美的才能存在”。它包括了纳米晶粒的魔数规则,即含有13、55、147…等数量原子的原子团是稳定的,对于富勒烯碳60和碳70存在的几率最大,而对于碳59或碳71等结构体系根本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斯莫利(Smmolley)他们当初能在大量的富勒烯中首先发现碳60和碳70,从而获得了诺贝尔奖。对于一维纳米结构,包括纳米管和纳米线,存在类似的规则。可以模型上认为是由壳层构成的,每个壳层中更精细的结构称为股,每一股是一条原子链,中心为1股包裹壳层为7股的表示为7-1结构,再外壳层为11股的,表示为11-7-1结构,等等,构成最稳定的结构,这是一维纳米结构的魔数规则。对二维纳米膜存在类似的缺陷熔化规则,即不容许存在很多缺陷,一旦超过临界值,缺陷自发产生,完全破坏二维晶态结构。上述这些低维结构特征是完美定律的具体表述,进步普遍表述理论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

完美定律是我们讨论涂层材料的出发点,因为纳米材料有更多的人造品格,是大自然很少存在或者不存在的,需要人工大量制造。在制造过程中,方法简单、产额高、成本低是最有竞争力的。可以想象,制造成本很高的材料和器件能有市场,一定是不计成本的特殊需要,有政治背景或短期的社会需求。因此在我们探索纳米材料制造时,首先考虑的应是满足完美定律的技术,如用甲烷电弧法制备纳米金刚石粉技术,电化学沉积法制备金属纳米线阵列技术,以及电炉烧结法制造氧化物纳米带技术等等。

3涂层纳米材料将给我们带来什么?

涂层纳米材料是纳米科技领域具有代表的材料,或是低维纳米材料的有序堆积结构,或者是低维纳米材料填充的复合结构。两者都比传统材料有惊人的结构和特性。如新型高效光电池、各向异性结构材料、新型面光源材料等,这里举例介绍基于热电效应的新型纳米热电变换材料。

热电效应器件的代表是热电偶,即利用不同导体接触的温差电现象进行温度测量的器件。基于热电效应可以制成两类器件:热产生电和电产生温差。前者可以用于制造焦电器件,即用热直接发电,如将焦电材料涂于内燃机缸表面,利用缸体温度高于环境几百度的温差发电,将余热变作电能回收。后者可以做成电致冷器件。这类的直接热电变换器件具有无污染,没有活动部件,长寿命,高可靠性等优点,但块体材料制成器件的效率低,限制了它的应用。纳米科技兴起以后,人们探索利用纳米晶或纳米线结构能否解决热电效应的效率问题。认为用量子点超晶格材料有希望显著提高热电器件的效率,这是由于纳米材料显著的能级分裂,有利于载流子的共振输运和降低晶格热传导,从而提高了器件的效率。T.C.Harman等人[23]报告了量子点超晶格结构的热-电效应器件,他们制备了PbSeTe/PbTe量子点超晶格(QDSL)结构,用其制造了热电器件(Thermo-electrics,TE),图2(a)是纳米超晶格TE致冷器件的结构和电路图,(b)电流-温度曲线。将TE超晶格材料,其宽11mm,长5mm,厚0.104mm,n-型的TE片,一端置于热槽,另一端置于冷槽,为了减小冷槽热传导而形成这同结接触,用一根细金属线与热槽连接。当如图2(a)所示加电流源时,将致冷降温。对于这种纳米线超晶格结构,由于量子限制效应,发生间隔很大的能级分裂,从而得到很高的热电转换效率。图2(b)是TE器件的电流-温度曲线,实验点标明为热与冷端温差(T)与电流(I)关系,电流坐标表示相应通过器件的电流。为热端温度Th与电流I的关系,其温度对于流过器件的电流不敏感。为冷端温度Tc与电流I的关系,其温度对于电流是敏感的。图中A是测得的最大温差,43.7K,B是块体(Bi,Sb)2(Se,Te)3固溶合金TE材料最大温差,30.8K。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较大电流时,冷端温度趋于饱和。采用这种致冷器件由室温降至一般冰箱的冷冻温度是可能的。

电热效应的逆过程的应用就是焦电器件,即利用热源与环境的温差发电。对于内燃机、锅炉、致冷器高温热端等设备的热壁,涂上超晶格纳米结构涂层,利用剩余热能发电,将是人们利用纳米材料和组装技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类似面致冷、取暖,面光源,面环境监测等涂层功能材料,将给家电产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将会极大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4含铁碳纳米管薄膜场发射

碳纳米管阵列或含碳纳米管涂层场发射被广泛研究,以其为场发射阴极做成了平板显示器。研究结果表明碳管的前端有较强的场发射能力,因此碳管涂层膜中多数碳管是平放在基底上的,场电子发射能力很差。我们制备了含有铁(Fe)纳米粒子的碳纳米管,它的侧向有更大的场发射能力,有利于用涂层法制造平板场发射阴极。图3(a)是含铁粒子碳纳米的TEM像,碳管外形发生显著改变。(b)是碳管场发射I-V特性曲线,I是CVD生长的竖直排列碳纳米管的场发射曲线,II是含铁粒子碳纳米管竖直阵列的场发射曲线,III是含粒子碳纳米管躺在基底上的场发射曲线,有最强的场发射能力。根据此结果,将含铁的碳纳米管用作涂层场发射阴极,有利于研制平板显示器。

5电子强关联体系和软凝聚态物质

上面所讲到的涂层纳米功能材料和器件是当今国际上研究的热门课题,会很快取得重要成果,甚至有新产品进入市场。当我们在讨论这个纳米科技中的重要方向时,不能不考虑更深层的理论问题和更长远的发展前景。这就涉及到物理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即电子强关联体系(electronstrongcorrelationsystem)与软凝聚态物质(softcondensationmatter)。

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金属材料电导的来源是个谜,20世纪初量子力学诞生后,解决了金属导电问题。基于Bloch假设:晶体中原子的外层电子,适应晶格周期调整它们的波长,在整个晶体中传播;电子-电子间没有相互作用。这是量子力学的简化模型,没有考虑电子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局域态电子的强相互作用。2003年又有人提出了金属导电问题,Phillips和他的同事以“难以琢磨的Bose金属”为题重新讨论了金属导电问题。当计入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时,可能产生的多体态,超导和巨磁阻就是这种状态。晶体中的缺陷破坏了完善导体,导致电子局域化。电子与核作用的等效结果表现为电子间的吸引作用,导致电荷载流子为Cooper对。但这个对的形成,不是超导的充分条件。当所有Cooper对都成为单量子态时,才能观察到超导性。这样,对于费米子由于包利(Paulii)不相容原则,不可能产生宏观上的单量子态。Cooper对的旋转半径小于通常两个电子相互作用的空间,成为Bose子。宏观上呈现单量子态,Bose子的相干防止了局域量子化。在局域化电子范围内,超导性可能认为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个观点现今被很多人接受。从20世纪初至今,对于基本粒子的量子统计有两种,一是Fermi统计,遵从Paulii不相容原理,即每个能量量子态上只能容纳自旋不同的2个电子,而Bose子则不受这个限制。在凝聚态物质中有两个基态:即共有化Bose子呈现超导态,局域化Bose子呈现绝缘态。然而,在几个薄合金膜的实验中,观察到金属相,破坏了超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直接转换。经分析认为这是玻色金属态,参与导电的是Bose子。推断这个金属相可能是涡流玻璃态,这个现象在铜氧化物超导体中得到了验证。

软凝聚态物质研究的对象是原子、分子间不仅存在短程作用力,而且存在长程作用力,表观上呈现的粘稠物质形态,称为软凝聚态。至今,人类对于晶体和原子存在强相互作用的固体已经知道得相当透彻了,但对软凝聚态的很多科学问题还没有深入研究,21世纪以来,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软凝聚态物质包括流体、离子液体、复合流体、液晶、固体电解、离子导体、有机粘稠体、有机柔性材料、有机复合体,以及生物活体功能材料等。这其中的液晶由于在显示器件上的很大市场需求,是被研究得相当清楚的一种。其他软凝聚态结构和特性的科学问题和应用前景是目前被关注的研究课题。这其中主要有:微流体阀和泵、纳米模板、纳米阵列透镜、有机半导体、有机陶瓷、流体类导体、表面敏感材料、亲水疏水表面、有机晶体、生物材料(人造骨和牙齿)、柔性集成器件,以及他们的复合,统称为分子调控材料(materialsofmolecularmanipulation)。其主要特征是原子结构的多变性和柔性,研究材料的设计、制造、结构和特性的测量、表征,追求特殊功能;理论上探讨原子结构的稳定体系,光、电、热、机械特性,以及载流子及其输运。关于软凝聚态物质,有些早已为人类所用,电解液、液晶等,但对其理论研究处于初期阶段。科学的发展和应用的需求促进深入的理论研究,判断体系稳定存在的依据是自由能最小,体系自由能可表示为F=E-TS,其中S是熵。对于软凝聚态物质体系,S是重要参量。其中更多的缺陷,原子、分子运动的复杂行为,更多的电子强关联,不再是单粒子统计所能描述,需要研究粒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统计理论。多样性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征,因此其理论涉及广泛、复杂问题。

物理学是探索物态结构与特性的基础学科,是认识自然和发展科技的基础,其中以原子间有较强作用的稠密物质体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凝聚态物理近些年有了迅速进展,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固体结构、相变、光电磁特性扩展到液晶、复杂流体、聚合物和生物体结构等。几乎每一二十年就有新物质状态被发现,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对其规律把握能力,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21世纪仍有一些老的科学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一些新科学问题已提到人们的面前。特别是低维量子限域体系和极端条件下的基本物理问题。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介观物理,后来发展成为纳米科技所涉及的学科领域。与宏观体系和原子体系相比,低维量子限域体系,还有很多物理问题有待解决,人们熟悉的宏观体系得到的规则和结论有些不再有效,适用于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处理方法和理论需要探索,特别是将涉及到多层次多系统问题的描述和表征,将会有更多的新现象、新效应、新规律被发现。在纳米尺度,研究原子、分子组装、测量、表征,涉及有机材料、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和生物材料,这将大大的扩展了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涉及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重点发展方向有①强关联和软凝聚态物质,及其他新奇特性凝聚态物质;②低维量子限域体系的结构和量子特性,包括纳米尺度功能材料和器件结构和特性;③粒子物理,描述物质微观结构和基本相互作用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和有关问题,以及复杂系统物理;④极端条件下的物理问题,探索高能过程、核结构、等离子体、新物理现象和核物质新形态等;⑤生命活动中的物理问题,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概念、技术引入生命科学中,研究生物大分子体系特征、DNA、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其研究关键将在于定量化和系统性,必然是多学科的交叉发展,成为未来科学的重要领域。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4

1.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2.感知材料的特征、性质,并能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围绕主题进行建构。

3.让幼儿学会分工合作,爱护建构材料和建构成果。

4.合理利用替代物,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情况。

本次活动目的:

1.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2.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学会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活动准备:

1.各种花片、插塑

2.活动前,带幼儿到社区的街道参观

教学流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活动:

师:平时,我们上学、放学经过社区时,你们看到了什么?(让幼儿说一说街道中有什么,如:房子、花圃等)

二.组织幼儿讨论:

1.师:街道里有各种各样的东西,我们该选择什么材料来建构呢?

2.幼儿分组讨论,学习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3.请个别幼儿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如:房子很高,要用大一点的插塑来建构,如炮筒;游乐器械就可以用童乐高来建构,等等。

三.幼儿建构,教师指导

1.幼儿自由分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物体进行建构。

2.教师巡视幼儿的游戏情况,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

3.指导 幼儿根据物体的外形特征正确选择和使用不同类型的建构材料进行建构。

4.让幼儿将搭好的物体摆放到指定的地方。

四.教师讲评、结束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包装设计;象征;设计艺术;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50-02 文献标识码:A

“象征,是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另一种特殊意思的表意方式。”象征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实践,是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特殊方式。其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宗教、语言、文学、艺术、民俗等社会文化生活都普遍存在着象征现象。象征是集体意识经过一定时间积淀而约定俗成的观念形态,因此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等特征。象征的表意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状态,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象征含义被不断地拓展、丰富,因此给解读象征涵义带来了诸多实际困难。

如前文所述,象征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普遍性的特征,因此进一步说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一部分的包装设计也存在着象征现象,这正如黄薇等人所说:“…试图通过象征元素,给消费者联想,引导他们对包装性质的理解,激发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认识以及特定的文化上的亲近感,最终对产品形成购买的欲望。”包装设计中的象征问题,吸引了有关学者的目光,出现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是对象征原理作宏观探讨,而较少涉及实际运用。鉴于此,本文从包装设计的五个组成要素的象征意义出发,探寻象征手法在包装设计中的实际运用。

一、包装材料的象征意义

材料是商品包装赖以成形的物质基础。人们从使用天然材料到使用人工合成的高科技、无污染的环保包装材料,均体现出人类文明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材料的选用除了考虑保护商品、降低经济成本、工艺条件等之外,还应当兼顾包装材料的象征意义。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具有勤劳、勇敢、善良、热爱生命、崇尚自然与人文精神等优良性格,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文化,并赋予材料特殊的象征含义。

从包装材料的发展来看,远古先民们最初使用天然的材料,如植物的叶子、藤条以及手工编织物等,进行物品的捆扎与包裹。这种方式尽管原始,但是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却是生态、天然、环保等意义的象征。当下的一些商品很好地借鉴了这一象征意义。例如,著名的“酒鬼酒”内包装,酒瓶的外部采用古朴淡雅且具有麻袋质感的包装,口部以麻绳捆扎,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恬淡自然的性格意蕴,亲近消费者,使消费者从中获得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

此外,最能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独特象征意义的材料是青铜与玉。《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在古代中国夏商周时期是极为贵重的材料,以此制成的青铜制品被统治阶级用于祭祀与战争,是统治者身份、地位和权力的象征。玉器在古代中国被赋予更多的象征意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儒家更是将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伦理道德观念比附于玉这种温润晶莹的材料之上。当然,这两种材料成本高制作工艺复杂,不宜用作包装材料。但是,凭借现代科技手段,研制出了在外观与质感上类似于这两种材料的新型包装材料。将具有青铜与玉材质美的新型包装材料运用于酒、饮料或礼品等的包装中,依托其独特的象征意义,无疑将大幅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有利于产品的销售。

由上可知,在包装材料的选用上,应选用具有象征意义的材料,充分发掘材料背后隐藏的象征意义。

二、包装造型的象征意义

包装造型包括包装容器造型和商品销售包装造型。包装造型对于保护商品、促进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包装造型与包装材料的选取、包装结构的设计同构互补,相辅相成。良好的功能性和优美的形式感是包装造型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包装造型方法主要有模拟自然物造型和一般器皿造型两种。由此,可以从这两种器型来考虑象征意义在包装造型中的运用。模拟自然物造型,可分为模拟植物与模拟动物两大类。某些动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例如,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仿葫芦造型的陶瓶,考古学家们认为葫芦与“多子”的信仰有关。此外,葫芦还被用作一般的酒壶。因此,将包装容器设计成葫芦的造型,易为消费者所接受。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贵族与平民喜闻乐见的形象。在现代社会,将龙的形象用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比比皆是。在传统器物中,鼎的造型最具象征意义。相传禹铸九鼎以象九州,鼎成为国家权利的象征,汉代鼎的出土被视为祥瑞。所以,包装造型设计完全可以采用鼎的造型,以体现中华文化的传统特色。“三星堆古酒”的容器造型是体现包装造型象征意义的成功实例之一。其酒瓶的造型仿照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的青铜面具造型,蜀祖“蚕丛”纵目、大耳的形象,既神秘狞厉又古朴率真,使消费者在饮酒过程中,又体验到了独特地域的文化魅力。

三、包装色彩的象征意义

人们对于物体的感受首先是色彩,然后才是形状。据研究,人在接触商品的最初20秒内,人的色感为80%,形感为20%。由此可见,色彩在包装设计中具有先声夺人的气势。当消费者把视线投向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包装的色彩,以及由诸多色彩所形成的统一色调。

在古代中国,颜色被赋予了广泛的象征意义。例如青色象征东方、春天;红色象征南方、夏天;白色象征西方、秋天;黑色象征北方、冬天,以上四色构成了四方与四时的象征系统。古人还以黄色代表中心方位,黄色和青、赤、黑、白四色与古代的五行――土、木、火、水、金相对应。此外,古代服饰、用器等也有明确的色彩使用等级,不能够僭越。因此色彩的象征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意蕴纷繁。例如,在婚庆喜筵、贺礼祝寿等喜庆场合,红色是最常见的色彩;黄色与土地、黄金的颜色相近,因而是地位与财富的象征,古代帝王的服饰通常为黄色这一现象即为明证。

色彩的象征意义除了部分来源于传统文化、生活习俗和之外,人们对于色彩的生理反映也是一个重要的来源。色彩可以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从而产生不同的联想,引起不同的情绪反应,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在具体实践中,首先应考虑目标消费者群体的色彩喜好,灵活运用色彩的象征意义进行设计,避免使用禁忌色彩。其次,还应兼顾色彩对消费者生理与心理的影响。

四、包装文字的象征意义

包装的文字设计在包装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包装中的文字不仅可以准确反映商品信息,而且还是提高包装艺术魅力与文化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包装中的文字设计包括商品的名称、商品的品牌以及我国包装法规中所要求的必须出现的文字说明部分。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陶纹刻符到后来的甲骨 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虽然在字形上有所变化,但是却自成一统,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与象征性。汉字本身就是表意的符号,通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六书”构成系列表意系统,即以特定的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而且意义的背后还有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意义,这就是文字的象征。同时,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说文解字・序》:“苍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这里的“文”就是“纹”,即文字从发生学上同纹样是有联系的。“先天的纹化品格使得汉字几乎在诞生之初便具备了艺术构形的形态之美,字体结构的对称、均衡,寓方于圆,刚劲挺直又具柔性之美的比划之线条,欲放欲收、抑扬顿挫、飞驰舒缓的笔势,完全表现出那种得自于纹样艺术又超于其上的独特之美。”由此可知,汉字无论是意义还是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包装的字体设计中,应当充分运用汉字的表意与象征功能,既要注意文字本身意义上的象征涵义,又要注重文字形式上的象征表现。

五、包装图案的象征意义

图案设计是包装视觉设计中除色彩、文字之外的第三大构成要素,在包装设计中亦占有重要的位置。包装中的图案设计,对于正确传达商品信息、美化商品包装以及促进商品的销售具有直接的意义。

在中国图案的发展历程中,趋吉避凶、寓意美好的吉祥图案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中国是个吉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国度,吉祥象征文化的存在非常普遍。这种吉祥象征文化,源于人们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其表现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吉祥物,涉及植物、动物、器物、符号等。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些吉祥物主要通过图案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用蝙蝠的图案象征福气、用并蒂莲的图案象征爱情、用猫与蝴蝶(耄耋)的图案象征长寿、用榴开百子的图案象征多子多孙等。吉祥图案的象征意义是在历史上约定俗成的固有观念形态,是人们审美情趣、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逐步沉淀与积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中国相类似,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吉祥象征物,这或许是人类文化中最普遍的现象之一。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材料化学;教学问题;改革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0.244

材料化学是材料化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及主干课程,是在化学学科、材料科学的相互交叉、渗透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属于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我们所采用的材料化学课程包括了晶体学基础、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等内容。材料化学的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初步分析、解决材料中的化学问题的能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材料的合成方法、表征手段,使学生掌握材料结构的基础理论,熟悉材料应用领域中的一系列知识,掌握材料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等。并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对材料化学课程的系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材料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新理论等的出现,材料化学的快速发展要求教材不断更新,材料科学具有了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材料科学与工程技术日益融合,材料科学研究已经深入到源自尺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微纳结构材料等等。并且材料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教材,在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需要具备基础性、前沿性和应用性特征。但是目前,教材对学科的原理、规律等难以阐明,缺乏较强的理化基础,根本无法适应学科的发展变化。一些大学毕业生就算具备很好的理论基础,也缺乏适应能力,后劲不足的缺点。对于材料化学研究的目的来说,教材具备应用型能够学以致用,目的明确;而教材具备前沿性,能够有利于学生较快地适应日后的科研工作,能够恰当地反映材料科学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材料的研发已经成了高科技中作为活跃的部分,从实验开发到工业应用,材料研究的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在材料化学的教材中,需要有意识的突出这一特征。另外,材料化学学科发展实践短,研究范围广,是一门新兴学科,课程参考教学资料少,存在本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不能及时充实到教材中的现象,对教材编著人员素质要求高,因此,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理念,要进行很好的选取、改革和优化。

2 材料化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趋势

2.1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内容选取上,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要根据两条原则。首先,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加强基础、突出应用、提高素质”,因此,要根据材料化学课程的研究内容和课程特征,处理好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材料化学专业的材料化学课程强调基础理论,适当地介绍一些传统材料,适当地加入一些内容,如:晶体理论、能带理论、热力学基础、金属结构近似模型等等。其中晶体理论包括晶体缺陷、X射线衍射基本原理、晶体结构对称性等等,不能有物没有理论,也不能有理论没有物理,并且还要适当的介绍一些新型功能材料结构、使用性能等。同时,还要突出其基础理论性,要与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等联系起来又区别开来,突出材料合成条件、结构性能的关系。其次,要根据学校学科特点,遵循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如:整体优化、精选内容、跟踪前沿等,根据教师的特长及科研成果,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实现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力求能够反映出当代材料化学新成就、新工艺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材料化学发展趋势,如: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选取与优化材料化学课程内容的要求

首先,要了解化学在材料科学总的地位,熟悉材料化学的定义、材料类型、材料应用,了解与材料科学有关的期刊,了解新型材料的制备方法、功能、用途。材料化学结构理论要求掌握晶体结构的周期性、对称性概念与性质,主要包括点阵理论和晶体结构、原子结构等。要求要了解常见的对称元素系、疯子的几何构型等等,熟悉金属、离子化合物晶体,了解群的定义,常见分子点群,了解描述晶体结构的表达方法,掌握金属键能带理论、金属单质结构的近似模型,了解晶体学语言转变为化学语言等的方法,熟悉分子之间作用力等,了解不同化学元素等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了解不同材料的本质区别。材料化学合成原理与技术,要掌握材料制备技术,如:无定型材料的制备和晶体材料的制备等,熟悉无机材料制备基础理论,如:化学热力学、动力学等,熟悉高分析材料合成原理与方法。如:自由基聚合、高分子化学反应等。并且要熟悉晶体X射线衍射原理等等。其次,要加深理解各种传统材料结构决定性能的观点,熟悉几类重要材料,如:玻璃与陶瓷、聚合物等。另外,要熟悉纳米材料概念、技术等应用前景,了解光学功能材料、电性能材料等。

2.3 材料化学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措施

一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抵学习材料化学的基本原理,要重视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处理好材料结构与性能、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二为了贯彻少而精、精而新、新而优的原则,在讲解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要注重理论的连贯性,注意适当穿插新的研究成果,处理好课程内容更新与精选、更新与基础的关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注重其他课程和学科的渗透、促进作用。

三为了巩固学生学到的知识,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作用,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加强学生的练习,拓展并深化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检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为了训练学生演绎法和归纳法两种思维方式,要重视演绎法和归纳法的学习、运用,为化学理论提供一种思维体制,总结更新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等能力。

五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验技能的训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验内容的关系,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奇.材料化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2(09).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 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知识效应。

分类号 B842.5

1 引言

类别建构(category construction)又称为非监控的类别学习(unsupervised category learning),是指个体在没有外部指导和反馈的情况下,通过观察形成类别的过程[1]。类别建构是人们类别形成的一种重要形式。以往关于类别形成的研究,集中于有外部反馈的学习形式。然而人们在没有外显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接触了解事物,进而在主观上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类别的情况也是非常普遍的[2,3]。

不少以往的分类和类别建构研究发现,被试倾向于按单一维度(unidimensional)进行类别建构[4]。这很令人疑惑,因为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 FR)作为自然类别的内在结构特性已经被广泛接受,几乎所有的分类和类别表征理论都把FR作为潜在的出发点[5]。因此有理由假设,当要求人们对项目进行分类时,他们将按照基于FR结构的整体相似性建构类别。为此,Murphy和Medin等人提出,单纯的感知相似性不能充分解释类别的凝聚(category coherence),自然类别的表征更多地是以理论和已有知识为基础[6]。很多针对成人的研究显示,当类别结构和人们的背景知识或已有知识相一致的时候,基于FR结构的类别建构显著增加,体现出所谓的“知识效应”(knowledge effects)[7,8]。

同成人相比,初中时期的学生既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其认知能力又处于发展之中,而这一时期学生的类别建构的特点及其受已有知识影响的情况尚不清楚。而且,以往的研究大多缺乏对“相似性效应”和“知识效应”的系统比较[9]。针对上述问题,本实验选取具有FR结构的人工类别材料,采用类别建构的实验模式,拟考察初中学生类别建构中的知识效应问题。

2 方法

2.1 被试

94名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范围为13~14岁)参加了本实验。裸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以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材料

实验材料为具有家族相似性(FR)结构的人工类别材料,涉及4种主题条件,即根据类别的FR结构,将类别质特征的主题性质分为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等4种。材料的内容涉及动物和建筑物2个领域。每个领域内各有1对类别:动物类别中包含有攻击性动物类(A)和非攻击性动物类(B);建筑物类别中包含有空中建筑物类(A)和水下建筑物(B)类,每对类别均包含10个样例(每类5个)。每个样例各有5个维度的特征。其中,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类别材料的形式结构是一致的,见表1。

如表1所示,在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每个类别样例均由5个特征描述。其中D1到D4 4个维度的特征在A、B两个类别中重复出现,但在两个类别中的典型取值不同(在A类中典型取值为1,在B类中典型取值为0),因此称为类别A、B的“典型特征”;而K列中的特征只在一个类别样例中出现,因此称为类别A、B的“特质特征”。 以上3种主题条件下,典型特征和特质特征各个维度上特征值的具体内容见附录。

综合表1和附录中的内容可以看出,在统一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均为知识关联特征(knowledge-related features),即能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如“攻击性动物”或“非攻击性动物”。在无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和其典型特征一样,均为机械特征(rote features),即语意关联较弱,难以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构成主题。在混合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5个特质特征构成两个相互矛盾的主题,例如其中有3个是“空中建筑物”的特征,而另2个却是“水下建筑物”的特征。各主题条件下,每一类别的典型特征间都只有统计上的相关,难以形成共同主题。

突出主题条件是对统一主题条件的扩展,其典型特征和特质特征的取值和统一主题条件下完全相同,差别只是典型特征的维度减少为2个(D1,D2),而特质特征(知识关联特征)的维度增加为3个,使得类别中的主题较统一主题条件下更为突出。例如,在突出主题条件下,动物类别中攻击性动物类的样例1和样例2的5个特征分别为“皮厚、毛多、牙锋利、吃肉、凶猛”和“皮薄、毛少、吃肉、凶猛、难驯养”。

2.3 设计

本实验为4(类别结构中的主题性质: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2(材料领域:动物和建筑物)的被试间实验设计。

2.4 仪器

通过在PⅢ以上型号的计算机上运行用Visual Basic 6.0编制的程序完成实验材料的呈现。

2.5 步骤

实验包含2个阶段:学习阶段和分类阶段。在学习阶段开始时,主试告知被试:“计算机屏幕上的短句描述了一些来自外星的动物(或新设计的建筑物),请仔细阅读和观察,准备回答与它们有关问题。” 然后由程序控制在计算机屏幕上逐个呈现类别样例。每个样例由5个特征词组成,呈现时间为12秒。被试每看完10个样例需2分钟,共需看5轮。每一轮中,各个样例的呈现顺序和各个样例特征的先后位置均随机安排,以避免顺序效应。

待学习阶段结束,发给被试印有全部10个样例的卷子,并告诉被试,“你刚才看过的每个外星动物(或新设计的建筑物)的特征已经列在卷子上,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它们分为2类,每类5个。你认为怎么合理、自然就怎么分,然后再写下你这样分类的理由。”卷子上每个样例前都带有序号,分类时被试只需把对应于每个动物(或建筑物)的序号写在指定的位置即可。由于每个卷子上样例和特征的次序都是固定的,为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每种实验条件下卷子上样例和特征的次序都安排了5种随机的排列方式。

3 结果

3.1 被试类别建构的模式

根据被试的分类结果及其对分类依据的说明,对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进行划分。如果被试按照基于已有知识的特征主题对样例分类,比如把动物分为凶猛的食肉动物和温顺的食草动物,则认为他是按“主题”建构类别;如果被试按照典型特征的某个维度对样例分类,比如把动物分为毛多的和毛少的,则认为他是按“单维”建构类别;如果被试分类标准不稳定,对其分类依据的解释也不明确,则认为他是按“其它”模式建构类别;如果被试按照多个特征维度对样例分类,比如将以“皮厚、毛多、短尾巴、长耳朵”为典型特征的动物分在一类,则认为他是按“多维”建构类别。值得注意的是,被试按多维特征和按主题关系进行类别建构,其分类结果是一致的,但被试的分类依据却有所不同。各实验条件下被试中各种类别建构模式的人数分布情况见表2。

采用卡方检验的方法,在固定主题性质的前提下,检验材料领域和类别建构模式的条件独立性,结果见表3;在固定材料领域的前提下,检验主题性质和类别建构模式的条件独立性,结果见表4。

表3中的结果说明,在4种主题条件下,被试对于动物和建筑物2种材料的类别建构模式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材料领域和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条件独立。表4中的结果说明,被试中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受主题性质的影响;被试中按单一维度建构类别的比例,在动物材料中受主题性质影响显著,而在建筑物材料中受主题性质的影响不显著。结合表2中的数据来看,这说明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被试倾向于按主题建构类别。

3.2 被试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

为检验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的类别建构与标准的FR结构的拟和程度,进一步计算出各实验条件下被试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FR deviation score)。所谓FR离差分数,是指要把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还原为标准的FR结构,需要移动的最少样例个数。它是反映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和标准的FR结构差别大小的一个指标。FR离差分数越低,被试的类别建构模式与FR结构就越接近。各实验条件下被试FR离差分数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5。

对被试的FR离差分数进行被试间设计的方差分析(ANOVA)检验,结果见表6。

由表6中可见,主题性质的主效应非常显著,F(3,86)=47.75,p=0.000;材料领域的主效应不显著,F(2,253)=1.58,p=0.213;年级和材料领域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6,253)=0.83,p=0.479。这表明影响被试FR离差分数的主要因素是主题性质,材料领域则对被试的FR离差分数无影响。

HSD均值比较检验结果表明,突出主题、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被试的FR离差分数均值(分别为0.17、1.30、2.10、3.00)彼此间差异显著。这反映出主题性质对被试是否按FR结构建构类别起着重要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当类别特征的主题关系和类别的FR结构相一致时,基于已有知识的主题关系会促进FR结构的获得;当类别特征的主题关系和类别的FR结构相矛盾时,基于已有知识的主题关系会抑制FR结构的获得。

4 讨论

本实验的结果显示,类别特征中的主题性质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模式和FR离差分数均有显著影响。就类别建构的模式而言,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初中学生倾向于按特征主题建构类别;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就FR离差分数而言,当类别的FR结构与主题关系一致时,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较小;当类别的FR结构与主题关系相矛盾时,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FR离差分数较大。这些结果充分反映了已有知识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影响,拓展了Spalding 和Murphy、Kaplan和Murphy等以成人为被试的研究结果[10],证实了在非监控的学习条件下,初中学生也能利用其已有知识对类别特征中的主题关系进行整合,并用于指导新类别的获得。实验结果也为基于理论的类别观提供了进一步的支持。

具体分析起来,在统一主题、无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类别的形式结构完全相同,但在无主题条件下,多数初中学生按照典型特征的某个维度建构类别;而在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由于特质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初中学生中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显著增多。这说明影响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主要因素是类别特征的主题而不是类别的表面相似性。再有,突出主题条件下初中学生按主题建构类别的比例要比在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更高,其直接原因是类别样例中知识关联特征的比例升高了(从1/5升至3/5),这也反映出基于已有知识的特征相关能够为类别凝聚性提供更合理的解释。

由于类别的FR结构和特征主题存在着3种不同的关系,即在突出主题和统一主题条件下二者一致,在无主题条件下二者无关,在混合主题条件下二者矛盾,因此主题性质对类别建构模式的影响和对FR离差分数的影响并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显示,统一主题和混合主题条件下初中学生的类别建构模式分布基本一致(主题和单维特征均是类别建构的主要依据),而FR离差分数却差别很大。这是因为在统一主题条件下主题结构与FR结构一致,对主题的加工和提取促进了FR式的类别建构;而混合主题条件下主题结构与FR结构相矛盾,对主题的加工和提取会抑制FR式的类别建构。

本实验的结果还显示,类别材料的领域对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模式和FR离差分数无影响。这说明材料的领域具体性不是影响初中学生类别建构的重要因素,同时也说明本实验的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概括性。

5 结论

(1)当类别特征能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主题时,初中学生倾向于按主题建构类别,而且主题突出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已有知识深刻影响了被试的类别建构。

(2)初中学生对动物和建筑物2种材料的类别建构模式和FR离差分数比较接近,说明材料的领域具体性不是影响其类别建构的重要因素。

参 考 文 献

1 Medin D L, Wattenmaker W D, Hampson S E. Family resem- blance, conceptual cohesiveness, and category construction. Cognitive Psychology, 1987, 19: 242~279

2 Quinn P C, Eimas P D. Perceptual cues that permit categorical differentiation of animal species by infa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1996, 63: 189~211

3 Merriman W E, Schuster J M, Hager L. Are names ever mapp- ed onto preexisting categor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991, 120: 288-300

4 Regher E, Brooks L R. Category organization in free classifica- tion: The organizing effect of an array of stimuli.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5, 21: 347~363

5 Krascrum R M, Andrews S. The effects of theories on children′s acquisition of family-resemblance categories. Child Development, 1998, 699(2): 333~346

6 Murphy G L, Medin D L. The role of theories in conceptual cohere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5, 92(3): 289~316

7 Ahn W K, Marsh J K, Luhmann C C, et al. Effects of theory-based correlations on typicality judgements. Memory and Cognition, 2002, 30(1): 107~118

8 Johnson M C. The role of conceptual structure and background knowledge in category learn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 tional section B: the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1999, 59(11-B): 6085

9 Spalding T L, Murphy G L. Effects of background knowledge on category construc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6, 22(2): 525~538

10 Kaplan A S, Murphy G L. The acquisition of category structure in unsupervised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99, 27(4): 699~712

THE KNOWLEDGE EFFECTS IN CATEGORY CONSTRUC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Zhang Kuo1,2, Yin Guo′en2, Wang Jingxin2

(1 Education Schoo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330027;2 Research Center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i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300074)

Abstract

Using category-construction paradigm, this experiment wa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knowledge effects of the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unsupervised category learning with artificial categories in family resemblanc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subjects would rather construct category by themes than by appearance similarity if parts of the category features can be related to one theme on the basis of prior knowledge, and the more the knowledge-related features exist in category, the more the children categorize by themes. In addi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domain specificity of artificial categories has no effect on children′s category construction.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8

然而,有些老师对如何提供材料缺乏基本的研究和认识,投放材料时随意、盲目。怎样才能全面、合理地在数学活动中为幼儿提供操作材料呢?我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来以下几个原则。

一、体现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育活动开展的依据和准则。同样,数学活动中操作材料的提供也应从活动目标出发,充分地挖掘材料的教育潜能,让幼儿通过摆弄、操作材料达成活动目标。

例如,一个数学活动的目标是要求小班幼儿按照物体的某一特征将操作材料进行分类,在提供材料时,老师就应考虑到这些材料至少要具有形状、颜色等某一方面的共同特征,以方便幼儿按照这一特征进行分类,进而实现活动目标。

再如,数学游戏“掷骰子”是请大班幼儿通过掷两个大小不同的骰子得到两个数字,再将其相加求和,以巩固他们对数量组成的认识和掌握。由于大班幼儿掌握的是10以内的加法运算,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应考虑到无论幼儿怎样掷这两个骰子,得到的点数之和都不能超过10,否则就超越了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目标。于是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大骰子的最大点数设定为6,小骰子的最大点数设定为4,这样便可科学、准确地为幼儿提供符合教学目标的操作材料,使幼儿在活动中实现合理的发展。

二、科学性

数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幼儿学习数学则遵循了从感性过渡到理性、从具体上升为抽象的普遍发展规律。所以老师在提供材料时,应遵从上述这些基本规律。

1.根据数学知识的逻辑性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逻辑性,教师在提供材料时应根据课程安排,提供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在难度上循序渐进的操作材料,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需要。

例如,在幼儿学习分类的一系列活动中,老师给小班幼儿提供的材料应以某种单一特征为主,让他们只按颜色、形状等来分类;中班时,可将提供材料的维度适当提升,请幼儿按颜色、形状等双重标准来分类;大班时,可将材料提供的维度上升为三维、四维,如让幼儿按形状、大小、颜色、位置等多重标准进行分类。

2.依据幼儿的认知特点

幼儿认识事物具有普遍的规律,他们对数学概念的学习经历了由实物到图片,再到符号标记的逐渐抽象、内化的过程。所以在数学活动中提供操作材料时,老师应考虑到不同幼儿所处年龄段的发展特点,使他们通过活动经验的积累,逐步过渡到下一发展阶段。

例如在学习排序时,老师可以先为幼儿提供木珠、雪花片等实物,请他们按从少到多的顺序把木珠穿在不同柱子上,或是请他们根据不同颜色雪花片的多少进行排序,然后再过渡到让幼儿给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或是点卡排队。最后才让幼儿直接给数字卡片排序。就这样,一步步地实现幼儿对数学概念抽象、内化的学习过程。

3.依据活动难度的提升

相同的活动主题在不同的活动阶段,可选择不同难度梯度的材料提供方式,以帮助幼儿实现数学能力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学习按物体的特征分类时,老师一开始可给幼儿提供一些已经分类好的物体图片,请他们总结、概括每类物体的共同特征;然后,在各类图片中放入一些归错类的图片,请幼儿找出放错的图片并用正确的图片来替换;一段时间后,再请幼儿根据已掌握的分类概念,把一堆打乱的物体图片重新归类,使他们逐步提升对归类概念的掌握和运用。

三、艺术性、趣味性

实践研究证明,色彩鲜艳、形象可爱、具有游戏性的操作材料更易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诱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所以在提供材料时,应注意材料的艺术性和趣味性。

例如,在小班幼儿体验物体空间关系的活动中,老师制作了各种色彩鲜艳、形象可爱的小鸭、小猫、小猪等动物的拼图,并设计了它们被弄坏了、请幼儿重新拼好的趣味故事情节。于是,幼儿兴致高昂地把拼图一片片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将这些小动物的形象一点点完整地拼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物体结构,空间思维能力也获得了发展。

再如,在请大班幼儿编数学应用题时,老师如果单纯给幼儿提供一些简单、乏味的图片,他们的兴趣往往不高。为了更好地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老师提供了一系列对比清晰、色彩鲜艳、形象活泼、富有动感的图片――在花园背景下添加了8只蝴蝶,其中有3只停在花朵上,5只飞在空中(2只头向前,6只头向后)。幼儿看到这么美丽、丰富的画面后,便产生了编应用题的强烈愿望,他们情绪愉快、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取得了较好的活动效果。

四、经济性、实用性

数学活动内容丰富,所需材料数目较多,制作大量的玩教具不仅花费了老师的时间、精力,还要耗费物力、财力,一般幼儿园往往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在提供操作材料时,还应注重经济性和实用性。

1.收集废旧物品

数学活动使用的材料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如常见的纽扣、毛线、夹子、冰棒棍、硬卡片、包装纸、木板等。教学时使用的学具,也可用串珠、积木、雪花片等玩具来代替。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一定要安全、卫生,还应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

2.一物多用

为了力求简单,避免细节上的烦琐、制作上的浪费,操作材料的提供还可考虑一物多用。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中,“一一对应”“相同种类放一起”“按数量归类”等游戏里使用的底板就可以相互通用;老师制作的不同数量的动物卡片,可在“发点心”“比多少”“按数量归类”等不同游戏中重复使用。这样可以节省老师的精力和材料的耗费。

3.经久耐用

在制作学具时,为了使操作材料更经久耐用,老师可以对一些易磨损的材料加以保护,如将易折皱、破损的纸板、卡片等用透明胶封住或用塑封机进行过塑。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9

第一批教育活动各工(党)委、总支、支部:

根据《**县县级党政机关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的安排和中央对学习动员阶段延长10天的精神,分析评议阶段从3月下旬到4月下旬,不少于一个月。分析评议是整个教育活动的关键环节,工作政策性强,党员关心、群众关注。认真搞好分析评议阶段工作,是巩固和扩大学习动员阶段成果,打牢整改提高工作的基础。为了确保分析评议阶段工作达到预期目的,特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明确主要工作,严格程序环节

分析评议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广泛征求意见,认真查找问题;进行党性分析,做好思想总结;召开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进行民主评议。在具体工作中,要抓好七个环节。党组织对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要认真汇总梳理,分别整理出对领导班子和党员个人的意见,除明显属于人身攻击、发泄私愤的外,原则上都要原汁原味地进行反馈。对党员的意见,由党支部负责同志反馈;对党支部及其负责人的意见,由上一级党组织负责同志反馈;对领导班子集体和班子主要负责同志的意见,由检查组组长与县委先进性教育办公室沟通后,反馈给班子全体成员或本人;对领导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由班子主要负责同志征求检查组组长同意后,反馈给本人。对群众反映强烈、意见集中且又比较敏感的问题,采取适当方式重点进行反馈,并责成党组织班子和党员个人重点进行分析。

2、开展谈心活动(4月1日--4月4日)。谈心活动要广泛,形式要多样。党组织要根据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谈心的范围,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每个党员谈心面不少于支部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党员人数5人以下的支部,要与所有的党员谈心),并听取一定范围群众的意见。谈心活动要紧密联系思想、工作实际,交流思想,把各自所关心的问题和认识谈深、谈透。要在谈心活动中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做到与人为善,坦诚相见,谈出思想,谈出共识,谈出团结。

3、撰写党性分析材料(4月5日--4月10日)。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对照《》、对照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和本部门、本单位立足岗位特点提出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撰写个人党性分析材料,重点检查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建设、遵守纪律和立足本职发挥作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深刻剖析思想根源。领导干部还要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服务观等方面进行分析。党支部班子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撰写班子党性分析材料。党性分析材料的内容主要包括:存在的问题、根源分析、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分析材料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做到“三讲三不讲”,即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讲实话不讲空话。要找准问题,剖析深刻,不回避、不遮掩、不虚夸,实事求是。年老体弱或者书写有困难的党员,经党组织同意后可以不撰写党性分析材料。

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征篇10

XX股份公司党委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二阶段总结

洛阳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自8月3日进入第二阶段以来,已经历时近三十天,在这期间,我们按照集团公司督导组意见和股份公司党委统一安排,扎扎实实推进第二阶段每个环节具体工作,并已高质量地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所有工作。通过分析评议阶段,我们认为最大收获是所有党员受到深刻教育,理想信念更加坚定,政治觉悟得到提高,党员意识明显增强,党性认识得到锤炼,工作热情、学习热情进一步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人民群众给予了较高评价和认可。下面,对第二阶段分析评议工作进行详细总结、汇报。一、分析评议阶段整体情况

分析评议阶段是整个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关键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扎实做好这一阶段的工作,对于切实找准突出问题,透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这一阶段工作中通过抓重点、找难点、扣要点,通过一环扣一环、层层抓落实,确保了每个环节扎实推进,取得了比预期还好的效果。

股份公司有共产党员1054名,参加分析评议党员1051名(3名党员因无法联系到没有参加先进性教育活动),参与率99.72;在征求意见环节,各级党组织累计召开座谈会104场次,发放征求意见表1850份,设立意见箱14个,热线电话24部;在谈心环节,党员领导干部100完成15人以上谈心活动,普通党员100完成10人以上谈心活动,所有党员累计谈心达到11530人次;在征求意见和谈心环节,累计征求意见达到3034条,意见最集中反映在提高收入、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党员作用不突出等方面;党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1051份,做到了参与党员100高质量完成党性材料撰写任务,股份公司19个党委、总支和86个基层党支部的书记(主持工作副书记)还撰写党建分析材料105份,并且所有党员都写了对其他同志的书面批评意见;党员100参加民主(组织)生活会,股份公司及二级党委、总支成员分别参加了班子民主生活会、所在支部组织生活会和联系点民主(组织)生活会,在民主(组织)生活会上,一般邀请3~5名群众代表参加;在民主(组织)生活会后,股份公司86个支部通过展板和传阅等形式,将民主(组织)生活会情况进行公开展示,请群众监督评议,与此同时,所有支部全部书面形式向党员反馈评价意见,并以支委会集体谈话形式向党员反馈了评议意见。配合分析评议阶段工作,股份公司基层组织在电视台、厂报上发稿35篇,出黑板报118块,较好地营造了气氛。

二、分析评议阶段工作主要特点

1、各级党组织特别重视。进入分析评议阶段,股份公司党委一再强调第二阶段是先进性教育活动最为关键的步骤,尤其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党建分析材料以及各级党组织的民主(组织)生活会这几个环节关系到整个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各级党组织非常重视,一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充分发挥出了表率作用,如股份公司班子为了开好民主生活会,谢军书记认真审查每个班子成员的党性分析材料,并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为了组织好基层组织生活会,副书记程荣法同志多次召开督导组会议,不但将战略问题研究透,还主动把战术细节问题布置清楚;氮氢厂党总支则针对分析评议阶段特点,制定了《总支征求意见表》、《支部征求意见表》、《党员互评表》、《职工群众评议表》等;在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上,书记都是第一个发言,为其他同志带个好头。二是各级党组织负责人不但认真撰写好自己的党性分析材料,还认真撰写党建分析材料,多数党组织的党建分析材料非常具体、全面,问题找得准,原因讲得透,措施定得好,可以看出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2、全体党员特别认真。在先进性教育分析评议阶段,“特别认真”成为党员、群众口头上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短语,也是形容分析评议阶段党员印象最确切的一个短语。如股份公司班子成员党性分析审查,一名领导干部党性分析材料因格式不符合要求被退回重写;韶玻公司审查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材料时,有多位处级干部党性分析材料因字数、格式、剖析不深刻等原因被退回修改;龙新公司党委为了确保民主生活会质量,提前一天召开预备会,确保每个党员发言质量;浮法玻璃厂一名工伤在家修养党员,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由支部书记在组织生活会上代其发言;八达公司李万平同志被抽调汝阳项目组,由于第二阶段党员回原单位,他根据组织安排,一直挂靠财务部党支部参加分析评议阶段活动;市场策划部为了开好组织生活会,每个党员不但写党性分析材料、批评意见,还写了自我鉴定;股份公司党委要求普通党员党性分析材料1000字,而90以上党员都写了1500字以上,最多的写了3000多字。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股份公司每个党员分析评议阶段都特别认真。

3、群众参与特别踊跃。在分析评议阶段各个环节,股份公司各级党组织积极吸纳广大群众参与其 中,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先后有上万人次参加到了分析评议工作中,为第二阶段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如原料厂主动邀请职工代表参加第二阶段动员会,并鼓励群众献言献策,很多群众主动从工作出发,为党员、党组织提出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股份公司班子召开4场座谈会,先后有120多人参加会议,龙玻公司召开4场座谈会,参加群众达到130多人,发放征求意见表、谈心环节,参与的党员、群众更是多达上万人次,民主生活会群众代表积极要求参加,总之,分析评议阶段广大群众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积极提意见、提建议,帮助党员找问题。可以说,没有群众的积极参与,股份公司分析评议工作就不会如此成功。

4、各个环节程序特别规范。集团公司党委召开工作会后,股份公司党委认真筹备、组织召开了股份公司分析评议阶段动员大会,对第二阶段工作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各基层党组织也逐级再动员、再部署,使所有党组织、党员在思想认识上更高一层,确保了规定“动作”特别规范。

一是在征求意见环节,各级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股份公司班子主要采取了热线电话、意见箱、座谈会、意见表等四种形式,收集对班子意见464条,归类合并为24条,收集对班子成员意见1266条,归类合并为23条;分厂、处室等基层组织则主要采取意见表、座谈会两种方式征求意见,如原料厂发放征求意见表255份,收集意见638条,矿产公司召开座谈会16场,收集群众意见173条。

二是在谈心环节,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找党员谈,找群众谈,谈心人数普遍在20人以上,多的达到30多人,物资供应部朱喜林等机关有些党员领导干部甚至与所在单位所有人谈了一遍,一般普通党员也都能够按照要求谈心10人以上,有的达到20多人。

三是在民主(组织)生活会召开前,所有党员都以书面形式写出对其他同志的批评意见并交党委、总支、支部书记负责审查、把关,确保批评意见有深度,有针对性。

四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环节,所有党员都能以谈心和征求到的意见为基础,对照“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两个务必”以及党员八项义务等,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撰写党性分析材料,确保找准问题,写出真心话,真正从党性高度,从思想深出剖析自己。

五是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按照时间计划,认真依据“规定程序”召开,股份公司班子还在民主生活会中增加了先集体学习同志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内容,被集团公司党委作为民主生活会样板进行推广;各级基层党组织也都严格按照要求召开了班子、支部为单位的民主(组织)生活会,确保会议富有成效。

六是各个支部以书面形式与支委会集体谈话形式向每个党员反馈评议意见,提出批评和要求。

七是严格按照集团公司规定,股份公司86个支部通过展板等方式,将党员党性分析材料、党建分析材料、评议意见、群众意见、民主(组织)生活会小结进行公开展示,接受群众监督。

八是各级党组织全部完成了分析评议阶段整体小结,并已经逐级上报。

5、群众、普通党员反映特别强烈。在参加过民主(组织)生活会后,一些职工代表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真是没有想到很多党员能够深刻、全面自我剖析,问题找得准,自我批评到位,相互之间批评有深度、有‘内容’,就是普通老百姓之间也从来没有这样‘不留情面’地批评过。”一般党员在参加过民主(组织)生活会后,用四个“从来没有”来形容自己的真实感受,一是自入党以来从来没有参加过这样严肃、规范的民主(组织)生活会,会议气氛让人感到非常紧张、严肃。二是从来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这样全面、深入地反思、剖析,并勇敢地把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全“亮”出来加以批判、分析;三是自己的思想认识从来没有受到如此触动,存在的疑问迎刃而解,存在的顾虑顿时打消,党性认识好像一下子提高了。四是党员之间提批评意见从来没有这样中肯、严厉,完全可以用“一针见血”来形容。认真解读广大群众的“没想到”和党员的“从来没有”,我们认为各级党组织民主(组织)生活会开得非常成功,听到了群众心声,看到了党员本色,改变了群众看法,提升了党性认识,达到了民主(组织)生活会的目的和效果。

三、分析评议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1、提高了党性认识,加强了组织建设。通过第二阶段的分析评议,尤其是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和参加民主(组织)生活会,主要取得四方面成果:一是广大党员内心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思想认识受到巨大触动,党员意识在第一阶段被“唤醒”的基础上得到强化,广大党员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清楚了不足和差距,树立了整改的决心。二是党员增强了组织观念、纪律观念,强化了先锋模范作用意识,提高了工作热情,增强了工作动力。三是党员作风得到转变,在民主(组织)生活会上党员之间能做到畅所欲言,提出有针对性的批评意见,比如氮氢厂民主生活会上,有同志批评某个班子成员“工作上不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在科技开发部民主生活会上,有基层党员批评班子成员“不深入基层,一些群众还不知道领导叫什么名字”等,党员都能态度诚恳地接受批评,表示尽快整改。四是通过民主(组织)生活会,促进了党内团结,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尤其是基层支部建设走上规范化,基层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五是改善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了党员与群众的联系,使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更加牢固,达到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目的。

2、重视群众意见,做到边整边改。各级党组织高度重视群众提出意见的整改工作,坚持做到边议边改。如氮氢厂党总支通过座谈会征求到群众意见34条,分厂党政班子立即召开党政联席专题会,研究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做到34条意见条条有答复,能够解决的立即整改,不能马上办到的则给群众解释清楚,让群众做明白人,比如厂房屋顶因杂物多而漏雨、制氢厂房排气孔掉渣等多数能解决的问题都已经解决。原料厂党委征求群众意见时,很多群众反映上班喝不上热水,于是立即购买20多个电水壶送至班组。

3、促进生产经营,实行“两不误、两促进”。先进性教育活动分析评议阶段正是股份公司生产经营形势严峻、任务繁重时期,广大党员通过找意见、找问题、找差距、找根源,政治热情转化为工作热情,并迅速成为干好工作、提高素质的精神动力。如股份公司在8月12日召开了创建“节约型”企业活动动员大会,制定下发了具体实施方案,二级单位则结合各自实际定节约方案,分解落实,拓宽了生产成本、各项费用降低渠道;浮法镀膜厂广大党员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通过深入摸索总结煤焦油燃烧工艺特点,实现了恢复生产后玻璃质量在八月初上等和生产稳定;广大党员检验工、浮法工、天车工积极踊跃参加洛阳市首届职工技术运动会,展现个人风采,提高工作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各分厂党委、总支则认真研究群众提出的管理建议,加快整改、完善和落实,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促进各项工作。为了促进分析评议与生产经营工作结合,股份公司有些党组织还开展了“党内立项”活动,就是各基层党组织选择生产经营的难点,企业管理工作中的焦点以及扭亏增盈中的重点作为党组织研究攻关项目,明确目标,界定时间,务求解决。如储运部某党支部将钢丝绳替代麻绳捆绑木箱作为改进项目,经过调研、试验、改进等工作,目前已投入使用,使成本得到降低。另外,参加龙昊、龙海、龙飞三大项目的党员一方面按要求参加原单位分析评议各个环节具体活动,另一方面则妥善处理好项目组的工作,保证了三大建设项目进度不滞后、工作不耽误,真正做到了“两不误”。

四、股份公司分析评议阶段特色

1、既严格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又认真撰写党建分析材料。中共中央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我们在集团公司党委要求党员撰写党性分析材料基础上,明确提出股份公司各级党组织负责人必须撰写党建分析材料,并在民主(组织)生活会上发言,以此作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契机。我们要求基层党组织在撰写党建分析材料时,要从基层组织班子建设(包括党委班子、支委班子)、干部队伍建设(包括党员干部、行政干部)、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内制度建设等四大方面进行深刻总结、分析,认真查找基层党组织工作存在的不足,广泛征求广大党员和普通群众对基层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并制定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具体意见。在股份公司党委发出号召后,19个党委、总支和86个基层党支部全部按要求完成了党建分析材料撰写,很多支部通过撰写党建分析材料摸清了组织情况,为加强组织建设明确了方向、确立了目标、制定了措施。如股份公司党建分析材料提出了党组织参与决策不规范,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得不够,群众对个别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不满意,部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以及新党员发展不平衡等不足,这为我们改进党委工作明确了方向。

2、民主(组织)生活会既坚持逐级负责又坚持层层派领导参加。为了开好民主(组织)生活会,股份公司党委提出要严格审查党员的党性分析材料,达不到要求的退回去修改,并明确股份公司谢军书记、丁建洛总经理党性分析材料由集团公司张少杰副总审查,股份公司党政班子成员党性分析材料由谢军书记审查,基层二级单位以及各个支部每个党员党性分析材料按此类推,交由相关人员审查,支部书记负责下属所有党员党性分析材料的审查、把关。为了组织好民主(组织)生活会,股份公司党委还提出逐级派领导参加制度,如股份公司班子民主生活会,邀请集团公司董事长刘宝瑛、副总经理张少杰、组织部长陈静以及督导组同志参与监督、指导,股份公司班子成员则参加联系点单位民主生活会,分厂班子成员参加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实现了一级监督一级,一级抓好一级,确保了民主(组织)生活会质量和效果。

3、既采取支委会书面反馈意见又采取支委会集体谈话。股份公司党委要求各个支部在向党员反馈意见时,不但要采取支委会书面形式,而且要采取支委会集体谈话形式,一则可以提高谈话严肃性,全面、准确反馈对党员的意见,引起党员足够重视,二则通过集体谈话可以提升基层党支部在党员心目中的形象,为加强组织建设服务。通过股份公司督导组反馈情况,集体谈话形式受到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好。

五、存在的主要不足

在分析评议阶段,股份公司整体情况良好,效果比较明显,但我们经过深入反思,认为还存在以下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