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应用十篇

时间:2023-03-16 12:37:25

电子技术应用

电子技术应用篇1

2.Altera 28nm FPGA突破带宽瓶颈应对云计算时代 木易,MU Yi

3.德州仪器为ECG和EEG量身打造全面集成的模拟前端 陈颖莹,CHEN Ying Ying

4.MILMEGA新款EMC测试放大器揭开神秘面纱 王伟,WANG Wei

5.6车间: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设计 王伟,WANG Wei

6.抓住三网融合契机泰鼎欲在中国大展拳脚 陈颖莹,CHEN Ying Ying

7.Design Compiler 2010:20年生产效率提升之见证 王伟,WANG Wei

8.力科:示波器领域的技术先锋——专访美国力科公司中国区市场部经理汪进进 毕晓东,BI Xiao Dong

9.行业聚焦

10.基于力控监控组态软件的大型广域网解决方案 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Sunway

11.自动校准技术将DAC的失调误差减至1 mV以下 Ken Kavanagh

12.基于FPGA的单精度浮点数乘法器设计 旷捷,毛雪莹,彭俊淇,黄启俊,常胜,KUANG Jie,MAO Xue Ying,PENG Jun Qi,HUANG Qi Jun,CHANG Sheng

13.如何快速实现CANopen主站设备——基于CANopen协议的PCI-5010P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14.无线技术在工业废气监测中的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15.飞思卡尔推出使用QUICC Engine技术的QorIQ通信处理器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e

16.飞思卡尔新款处理器有助于降低下一代电子阅读器的成本促进其创新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17.多路振弦传感器的扫频激振技术 袁广超,徐振宇,田旭东,陈恩,程镇,鲁飞,YUAN Guang Chao,XU Zhen Yu,TIAN Xu Dong,CHEN En,CHENG Zhen,LU Fei

18.嵌入式系统中基于闪存平台的存储管理策略 李建勋,樊晓光,禚真福,LI Jian Xun,FAN Xiao Guang,ZHUO Zhen Fu

19.基于CompactPCI体系的高性能监测测向处理平台研究 康凯,朱然刚,胡磊,KANG Kai,ZHU Ran Gang,HU Lei

20.基于FPGA实现的高速串行交换模块实现方法研究 汪精华,胡善清,龙腾,WANG Jing Hua,HU Shan Qing,LONG Teng

21.基于C8051F410的光电式引张线仪设计 柴世杰,戴瑜兴,温烨婷,CHAI Shi Jie,DAI Yu Xing,WEN Ye Ting

22.基于Nios Ⅱ的双网传真机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刘永平,韩俊刚,LIU Yong Ping,HAN Jun Gang

23.基于FPGA的SDTV-HDTV转换的研究与设计 伍颖,陈明义,WU Ying,CHEN Ming Yi

24.基于DDS的低通滤波器设计与仿真 苗圃,张海涛,庞永星,MIAO Pu,ZHANG Hai Tao,Pang Yong Xing

25.基于FPGA的K9F4G08 Flash控制器设计 唐磊,周旋,吴瑶,李金城,TANG Lei,ZHOU Xuan,WU Yao,LI Jin Cheng

26.一种新的ISM频段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方法 黄玉兰,HUANG Yu Lan

27.基于FPGA的数字三相锁相环的优化设计 秦伟,庄圣贤,廖鹏飞,QIN Wei,ZHUANG Sheng Xian,LIAO Peng Fei

28.一种增益增强型套筒式运算放大器的设计 蔡坤明,何杞鑫,陶吉利,丁扣宝,CAI Kun Ming,HE Qi Xin,TAO ji Li,DING Kou Bao

29.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自动抄表系统路由算法 高新贺,刘萌,徐广,王锐,GAO Xin He,LIU Meng,XU Guang,WANG Rui

30.低压电力线通信点对点通信性能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 张亚梅,王晓辉,刘萌,董海涛,ZHANG Ya Mei,WANG Xiao Hui,LIU Meng,DONG Hai Tao

31.电力线通信自动抄表系统中的电能表捕获算法 张亚梅,刘艳艳,宋佑举,高新贺,胡亚军,ZHANG Ya Mei,LIU Yan Yan,SONG You Ju,GAO Xin He,HU Ya Jun

32.三相光伏并网电流型PWM逆变器的研究 周东,林平,李玉玲,ZHOU Dong,LIN Ping,LI Yu Ling

33.多台逆变电源并联冗余运行控制系统的研制 周杭霞,徐旭涛,胡炳孝,刘砚秋,ZHOU Hang Xia,XU Xu Tao,HU Bing Xiao,LIU Yan Qiu

34.具有高传输比的"泵式"结构矩阵变换器 万衡,陈文博,陈庆安,陈王耀,WAN Heng,CHEN Wen Bo,CHEN Qing An,CHEN Wang Yao

35.功率MOSFET并联应用 葛小荣,GE Xiao Rong

36.基于PLC的TTU通信模块的设计 谢志远,马明,XIE Zhi Yuan,MA Ming

37.基于FPGA的多通道HDLC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 刘岩俊,闫海霞,LIU Yan Jun,YAN Hai Xia

38.基于虚拟仪器的城市景观照明分布式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 袁朝辉,马煜,YUAN Chao Hui,MA Yu

39.基于FPGA的超声波信号处理设计与实现 曹淑琴,赵新超,袁开国,曹晨磊,CAO Shu Qin,ZHAO Xin Chao,YUAN Kai Guo,CAO Chen Lei

40.基于PN532的接触式和非接触式读卡器设计 陈俊杰,朱志杰,温耀军,CHEN Jun Jie,ZHU Zhi Jie,WEN Yao Jun

41.基于ZigBee技术的机动车综合检测系统的研究 李怀俊,严朝勇,LI Huai Jun,YAN Chao Yong

42.基于链路选择的TCP改进机制 鲜永菊,王宇,毕元梅,XIAN Yong Ju,WANG Yu,BI Yuan Mei

43.一种支持高速移动自组织网络的路由协议 杨共燕,邝育军,隆克平,YANG Gong Yan,KUANG Yu Jun,LONG Ke Ping

44.WLAN中OFDM系统载波频率同步算法研究 单丽芳,吴皓威,杨士中,SHAN Li Fang,WU Hao Wei,YANG Shi Zhong

45.非对称前向译码协作的性能分析和参数优化方法研究 朱义君,李瑛,陈晋央,胡捍英,ZHU Yi Jun,LI Ying,CHEN Jin Yang,HU Han Ying

46.XCP协议的稳定性分析及其仿真 王昆,WANG Kun

47.α稳定分布下Volterra滤波器的自适应数据块算法 赵知劲,郑晓华,赵治栋,ZHAO Zhi Jin,ZHENG Xiao Hua,ZHAO Zhi Dong

48.嵌入式SD卡存储器的设计 葛健,董浩斌,郑海兵,GE Jian,DONG Hao Bin,ZHENG Hai Bing

49.一种高速高可靠电压型灵敏放大器设计 王艺燃,于宗光,贾泽,WANG Yi Ran,YU Zong Guang,JIA Ze

50.支持B类CPU卡的5 V接触式读写器设计 秦海俊,刘旭儒,史仪凯,QIN Hai Jun,LIU Xu Ru,SHI Yi Kai

51.无线数传电台在泵房供水远程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郭凤仪,刘勋,王智勇,张凤龙,徐维泽,GUO Feng Yi,LIU Xun,WANG Zhi Yong,ZHANG Feng Long,XU Wei Ze

52.ZigBee无线网络技术在景观灌溉系统中的应用设计 王淑珍,周益明,陈娜娜,王华,缪军,杨祥龙,WANG Shu Zhen,ZHOU Yi Ming,CHEN Na Na,WANG Hua,MIU Jun,YANG Xiang Long

53.基于GPRS的嵌入式系统远程监控和升级 罗文,王莉娜,肖鲲,LUO Wen,WANG Li Na,XIAO Kun

1.NXP亮相IIC China 2010诠释崭新HPMS技术 王伟,WANG Wei

2.增强本土研发实力提升MIPS竞争优势 余莲,YU Lian

3.TriQuint凭世界级RF解决方案实现移动互联需求 王伟,WANG Wei

4.ST高能效解决方案闪耀IIC China 2010 王伟,WANG Wei

5.德州仪器为8位MCU市场带来新选择 陈颖莹,CHEN Ying Ying

6.飞兆半导体高度智能解决方案引领移动创新 王伟,WANG Wei

7.10亿美元目标成坦途Intersil自信满满 王伟,WANG Wei

8.2009年度中国用户奖评集成电路最佳产品公布 《电子技术应用》编辑部

9.昂宝以全方位产品线获得全方位的伙伴联盟 昂宝电子

10.CEVA业界首个用于联网多媒体设备的多用途可编程高清视频和图像处理平台 CEVA公司

-1815VD6N嵌入式多网口单板计算机 研祥公司

12.意法半导体(ST)推出双接口EEPROM实现电子设备参数无线存取 ST公司

13.ADI的数据转换技术可使MRI系统生成优异的图像质量 ADI公司

14.Microtune针对中国市场提供开创性DTV芯片解决方案 迈同公司

15.康腾微电子在华成立视频研发和工程卓越中心提供低带宽高清视频解决方案 康腾微电子

16.Energy Micro公司荣获32位微控制器节能Embedded奖 Energy Micro公司

17.德州仪器推出业界首款可为智能分析提供视觉协处理器的视频安全摄像机SoC解决方案DMVA1 TI公司

18.ERNI电子推出适用于高速设计的ERmet ZD PIus(R)系列/Maxim推出1mm2高精度电流检测放大器/2010上海国际新光源&新能源照明展览会暨论坛登陆沪上共襄绿色产业盛举

19.突破价格壁垒开拓频域教学新体验——RIGOL DSA1020频谱分析仪 Rigol

20.如何快速实现CANopen从站转Modbus网关——基于CANopen协议的XGate-COP10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21.仓库低成本短信监控系统方案——低功耗GPRS数据采集设备的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22.飞思卡尔高能效三轴加速度传感器推进消费电子动作传感技术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e

23.飞思卡尔面向下一代微控制器推出带FlexMemory的90纳米薄膜存储器闪存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24.基于NiosⅡ的视频采集与DVI成像研究及实现 蔡欣荣,许泰峰,奚冠巍,CAI Xin Rong,XU Tai Feng,XI Guan Wei

25.采用帧信息计时实现LRC的精确同步 李磊,李正,孙广波,唐杰,LI Lei,LI Zheng,SUN Guang Bo,TANG Jie

26.基于SoPC的直流无刷电机加速度控制研究与实现 李峰,武俊峰,吴一辉,黎海文,张平,宣明,LI Feng,WU Jun Feng,WU Yi Hui,LI Hai Wen,ZHANG Ping,XUAN Ming

27.实时控制系统中优先级反转问题的解决方法 唐宇翔,胡景春,TANG Yu Xiang,HU Jing Chun

28.利用RapidIO技术搭建的可重构信号处理平台 刘垚,孔超,谢时根,蔡惠智,LIU Yao,KONG Chao,XIE Shi Gen,CAI Hui Zhi

29.恒忆(NUMONYX)针对嵌入式应用市场推出全新系列高性能串行闪存解决方案

30.嵌入式人脸检测系统设计 李明阳,柏鹏,LI Ming Yang,BAI Peng

31.AVS分数像素插值算法的VLSI实现 王方晴,王祖强,WANG Fang Qing,WANG Zu Qiang

32.DS18B20在季冻土区公路路基温度场测量中的应用 何东坡,任贵波,韩春鹏,张鸿儒,HE Dong Po,REN Gui Bo,HAN Chun Peng,ZHANG Hong Ru

33.牛顿迭代公式在定点数开立方中的运用 王科人,张兴明,杨镇西,WANG Ke Ren,ZHANG Xing Ming,YANG Zhen Xi

34.LTE系统中转换预编码的设计及实现 张忠波,李小文,ZHANG Zhong Bo,LI Xiao Wen

35.T/R组件中高线性度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 周志增,刘洪亮,ZHOU Zhi Zeng,LIU Hong Liang

36.时间数字转换技术在三维海流计中的应用 雷亚辉,王向红,刘杰,LEI Ya Hui,WANG Xiang Hong,LIU Jie

37.嵌入式系统在电力变压器监测中的应用 刘娅琴,聂为清,LIU Ya Qin,NIE Wei Qing

38.东芝LED照明产品登陆中国市场

39.Zigbee通信技术在配电线路安全监测中的应用 陈建明,陈利平,魏锦美,CHEN Jian Ming,CHEN Li Ping,WEI Jin Mei

40.基于ARM9的嵌入式电力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赵丽敏,岳宁,ZHAO Li Min,YUE Ning

41.RS推出1200种三洋半导体产品

42.IR-UWB定位系统中的数字锁相环接收机设计与实现 王博,王玫,樊孝明,万中波,马伟朕,WANG Bo,WANG Mei,FAN Xiao Ming,WAN Zhong Bo,MA Wei Zhen

43.基于FPGA的新型高速CCD图像数据采集系统 魏常伟,袁纵横,张文涛,王培培,邢雅丹,WEI Chang Wei,YUAN Zong Heng,ZHANG Wen Tao,WANG Pei Pei,XING Ya Dan

44.用于重大地质灾害后人员身份识别的系统设计 罗东云,游芳,LUO Dong Yun,YOU Fang

45.基于LVDS技术的实时图像测试装置的设计 崔中华,熊继军,沈三民,CUI Zhong Hua,XIONG Ji Jun,SHEN San Min

46.基于ZigBee技术的交通气象站中雨量测量系统设计 唐慧强,元保军,TANG Hui Qiang,YUAN Bao Jun

47.基于声源定位技术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 张亚,周孟然,陈君兰,赵苍荣,ZHANG Ya,ZHOU Meng Ran,CHEN Jun Lan,ZHAO Cang Rong

48.泰科电子推出针对机架设备应用的全新带过滤器和非过滤器的电源输入模块系列

49.802.11n单流基带系统研究 吴斌,周玉梅,姜鑫,朱勇旭,张振东,WU Bin,ZHOU Yu Mei,JIANG Xin,ZHU Yong Xu,ZHANG Zhen Dong

50.低轨卫星系统数字上变频器的多级内插设计 黎族华,易峥嵘,梁旭文,LI Zu Hua,YI Zheng Rong,LIANG Xu Wen

51.一种适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短加载螺旋天线设计 李伟,闫述,LI Wei,YAN Shu

52.基于混沌振子的微弱ASK信号解调 高清山,张天骐,蒋世文,黄铫,GAO Qing Shan,ZHANG Tian Qi,JIANG Shi Wen,HUANG Yao

53.全新软件、合作伙伴计划和产品演示巩固CEVA-XC通信处理器市场领先地位

54.低信噪比下RFID调制识别方法的研究 张松华,何怡刚,ZHANG Song Hua,HE Yi Gang

55.TCP-BM:一种适用于异构网络的TCP协议改进策略 胡飞飞,李云,刘期烈,HU Fei Fei,LI Yun,LIU Qi Lie

56.基于SOA应用JMX和JMS技术的RFID中间件设计 李捷,LI Jie

57.基于掩蔽效应的维纳滤波器语音增强及DSP实现 尹向雷,郑恩让,马令坤,马晓虹,YIN Xiang Lei,ZHENG En Rang,MA Ling Kun,MA Xiao Hong

58.基于VxWorks的1553B总线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田城,王勇,李赞平,赵鹏,TIAN Cheng,WANG Yong,LI Zan Ping,ZHAO Peng

59.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快速图像匹配研究 赵鹏,白振兴,范文同,ZHAO Peng,BAI Zhen Xing,FAN Wen Tong

60.波仕推出超小型8路光隔RS-485集线转换器

61.基于PaxScan1313的实时成像系统开发与应用 郭栋,王明泉,GUO Dong,WANG Ming Quan

62.5mm角形电感器的直流重叠特性达到行业最高水平

63.一种抗剪切的DWT域多重音频数字水印算法 谢斌,肖玲玲,吴君钦,XIE Bin,XIAO Ling Ling,WU Jun Qin

64.基于特征点的抗几何攻击零水印 王忠,叶雄飞,WANG Zhong,YE Xiong Fei

65.一种基于硬件实现的游程检测算法 陈孟东,刘鹏,徐亚君,CHEN Meng Dong,LIU Peng,XU Ya Jun

66.RSA协处理器与F2812接口设计 章明朝,于晓,李佩明,娄宏伟,隋永新,杨怀江,ZHANG Ming Chao,YU Xiao,LI Pei Yue,LOU Hong Wei,SUI Yong Xin,YANG Huai Jiang

67.DiBcom最新移动电视解决方案

1.德州仪器最新DualCool~(TM) NexFET~(TM)功率MOSFET 陈颖莹,CHEN Ying Ying

2.运用多相数字电源解决方案解决系统问题 David M.Aher,David M.Aher

3.便携式电源的工程学设计 Richard F.Zarr,Richard F.Zarr

4.PowerWise华彩尽现简易设计卓识远扬 NS公司

5.Maxim推出用于LCD HDTV面板的多路输出电源IC Maxim公司

6.Maxim推出双通道、降压转换器 Maxim公司

7.德州仪器推出最新多核片上系统架构实现5倍性能提升并显著简化通信基础局端设备的设计 TI公司

8.Actel推出带有ARM Cortex-M3处理器和可编程模拟资源的FPGA器件SmartFusion 智能型混合信号FPGA现投入生产 Actel公司

9.第一届亚洲智能卡工业展3月16日开幕 PROMOSALONS

10.中国企业健康管理路在何方 研祥公司

11.双输出正/负±20 V_(IN)、±150 mA LDO的噪声仅为20μV_(RMS) Linear公司

12.美国国家半导体推出业界首款可支持PMBus系统电源管理及保护的集成电路 NS公司

13.恩智浦LPC1100 Cortex-MO系列产品的开发工具链简化端到端的开发设计 NXP公司

14.顶级工程设计教育机构与Altium达成协议Altium Designer为威斯康辛大学与约克大学的工程设计专业学生带来精彩的新一代设计体验 Altium公司

15.欧胜携世界首款数字音频中心解决方案为移动电话开创新天地 欧胜公司

16.ST-ERICSSON和ARM共同支持下一代多核移动平台上的ANDROID系统合作将增强智能手机的性能和电池寿命 ARM公司

17.自动化软件平台发展趋势 马国华,MA Guo Hua

18.变频器设备如何快速实现CANopen通信——基于CANopen协议的XGate-COP10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19.水库水文无线实时监测系统——低功耗GPRS数据采集设备的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20.为中国国网电表量身打造的飞思卡尔MZ系列微控制器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e

21.飞思卡尔SC3850 DSP内核赢得迄今为止的DBTlmakrk2000~(TM)最高分BDTI认可飞恩卡尔基于最新StarCore~(R)技术的旗舰产品MSC8156 DSP的业内领先的高性能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22.基于ARM9的智能联合收割机模糊控制系统 赵建波,秦云,夏武,赵德安,ZHAO Jian Bo,QIN Yun,XIA Wu,ZHAO De An

23.掌脉图像采集系统设计 苑玮琦,万文博,YUAN Wei Qi,WAN Wen Bo

24.基于FPGA的数字图像水印实时嵌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刘国贺,李玉惠,李勃,赖华,LIU Guo He,LI Yu Hui,LI Bo,LAI Hua

25.有害动物智能声防系统中音频控制子系统的研制 蔺通,赵伟,黄松岭,LIN Tong,ZHAO Wei,HUANG Song Ling

26.基于LPC2362带GPS功能汽车行驶记录仪的开发 汪春华,刘全周,王文扬,WANG Chun Hua,LIU Quan Zhou,WANG Wen Yang

27.基于STM32的脉冲变极性弧焊控制系统设计 牛永,曾周末,宋永伦,NIU Yong,ZENG Zhou Mo,SONG Yong Lun

28.NEC电子推出适用于1300万像素拍照手机的SoC芯片 NEC公司

29.基于DMA的并行数字信号高速采集系统 王俊,郑焱,王红,杨士元,WANG Jun,ZHENG Yan,WANG Hong,YANG Shi Yuan

30.基于FPGA的动态目标跟踪系统设计 吴长江,赵不贿,郑博,于小燕,WU Chang Jiang,ZHAO Bu Hui,ZHENG Bo,YU Xiao Yan

31.基于AD9789的DVB-C调制系统的实现 张淑慧,,韩庆喜,王小群,ZHANG Shu Hui,LIU Zhi Jun,HAN Qing Xi,WANG Xiao Qun

32.应用RFID技术实现医用植入装置的通信 洪峰,陈昭祥,李平,HONG Feng,CHEN Zhao Xiang,LI Ping

33.基于AS3990/AS3991的超高频RFID读写器的设计 谭海燕,崔如春,肖志良,王雨杰,卢永坚,TAN Hai Yan,CUI Ru Chun,XIAO Zhi Liang,WANG Yu Jie,LU Yong Jian

34.多片AD并行采样技术在软件无线电中的应用 王凯,李小波,查淞,WANG Kai,LI Xiao Bo,ZHA Song

35.一种单电源供电的十位双积分A/D转换器 孙杰,龚敏,陈昶,邬齐荣,SUN Jie,GONG Min,CHEN Chang,WU Qi Rong

36.抑制10 kV电容器组投切操作过电压及涌流的新方法 张凯,苏涛,ZHANG Kai,SU Tao

37.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的混合模型及其仿真分析 曹玲芝,陈雨,李春文,CAO Ling Zhi,CHEN Yu,LI Chun Wen

38.并联变换器均流控制策略研究 李杨,游步新,赵世华,LI Yang,YOU Bu Xin,ZHAO Shi Hua

39.纯滞后环对数字电源环路影响的研究 周岩,王柏林,ZHOU Yan,WANG Bo Lin

40.基于MCF52233的通用远程测控系统平台的研究 郑洪静,徐丽华,祝叶,ZHENG Hong Jing,XU Li Hua,ZHU Ye

41.基于MC9S08SH4和AD7705的智能传感器系统设计 王艳春,罗少轩,WANG Yan Chun,LUO Shao Xuan

42.多病床两级报警无线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 刘波粒,刘彩霞,蒋佳佳,LIU Bo Li,LIU Cai Xia,JIANG Jia Jia

43.一种新型多点分布式远程桥梁监测系统研究 张萱,范伟峰,邵鹏飞,ZHANG Xuan,FAN Wei Feng,SHAO Peng Fei

44.基于嵌入式系统的切削颤振在线监测技术研究 黄群,王民,昝涛,崔孝广,HUANG Qun,WANG Min,ZAN Tao,CUI Xiao Guang

45.Maxim推出HDMI v1.3、2.25 Gb/s自动电缆均衡器 Maxim公司

46.多轴运动控制器在转台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王海涌,张为玮,王卫,WANG Hai Yong,ZHANG Wei Wei,WANG Wei

47.Maxim推出业内精度最高的RMS功率检测器 Maxim公司

48.宽子带多载波系统模型及同步偏差分析 吴华,曾凡鑫,WU Hua,ZENG Fan Xin

49.嵌入式Modbus/TCP网关的设计与实现 徐凤亮,王宜怀,XU Feng Liang,WANG Yi Huai

50.基于802.11e EDCA的自适应参数调节机制研究 蒋阳,李美桃,付存文,JIANG Yang,LI Mei Tao,FU Cun Wen

51.α稳定分布环境下的全解耦Volterra自适应滤波器 赵知劲,张秀梅,尚俊娜,ZHAO Zhi Jin,ZHANG Xiu Mei,SHANG Jun Na

52.遗传算法在认知无线电频谱感知中的应用 邓丽粼,张翠芳,周兴建,温坤华,DENG Li Lin,ZHANG Cui Fang,ZHOU Xing Jian,WEN Kun Hua

53.基于MPSK的多幅值差分空时码改进方案 邓冬虎,李宏伟,袁天,朱仁飞,DENG Dong Hu,LI Hong Wei,YUAN Tian,ZHU Ren Fei

54.无人机衰落信道扩频通信性能研究 吕金龙,陈树新,LV Jin Long,CHEN Shu Xin

55.HUBER+SUHNER推出LC-HQ推拉式连接器 HUBER+SUHNER公司

56.基于DTMF的煤矿井下安全警示系统的设计 陆静,王计元,LU Jing,WANG Ji Yuan

57.Windows CE和桌面Windows 2000/XP设备驱动开发的区别 刘彦峰,李峥,LIU Yan Feng,LI Zheng

58.新型单相防窃电电子式电能表 卢瑛,吴国忠,LU Ying,WU Guo Zhong

59.基于FPGA的RS485接口误码测试仪的设计和实现 杨洪军,刘永亮,YANG Hong Jun,LIU Yong Liang

60.基于CAN总线的分布式位置伺服系统设计 吕应明,袁海文,邢军伟,LV Ying Ming,YUAN Hai Wen,XING Jun Wei

61.RS添加4100余种泰科电子新产品 RS公司

62.基于Petri网推理的监控视频事件识别 代科学,李强,邹正武,DAI Ke Xue,LI Qiang,ZOU Zheng Wu

63.基于软硬件协同的AFDX协议片上系统设计 田城,王勇,王东光,TIAN Cheng,WANG Yong,WANG Dong Guang

1.SIMPLE SWITCHER+WEBENCH设计工具轻松玩转电源系统设计 王伟,WANG Wei

2.巴黎智能卡展移师香港中国馆将成亮点 《电子技术应用》编辑部,AET

3.立足本土进军国际市场 王伟,WANG Wei

4.争做嵌入式软件领域的IBM 陈颖莹,郑琪

5.2009年度中国用户奖评集成电路最佳产品活动邀请函

6.ADI公司最新Blacfin处理器树立工业应用的高性价比新标杆/Maxim推出下一代多协议收发器芯片组

7.TTCN-3全球用户大会首次登陆中国/Blackfin助力Basler快速打造高清图像

8.德州仪器推出全新C2000TM controlSUITETM软件为加速实时控制应用的每个设计阶段提供综合开发套件/智能角位移传感器测试系统面市

9.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环境下电力电子技术的重要使命——慕尼黑上海电子展2010年唱响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主旋律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10.如何快速开发CANopen传感器设备——基于CANopen协议的XGate-COP10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11.低功耗自来水管网压力无线实时监测系统——GPRS数据采集设备与人机界面设备的应用 广州致远电子有限公司,Zhiyuan Electronics

12.飞思卡尔S08LL64系列微控制器为便携式设备市场注入活力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Freescale

13.飞思卡尔用超低功率8位微控制器延伸能效边界 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

14.一种新型指纹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傅磊,史延东,李飞,宁飞,FU Lei,SHI Yan Dong,LI Fei,NING Fei

15.嵌入式高精度GPS异地时间测量系统的设计 张杨敏,郭勇,谢兴红,ZHANG Yang Min,GUO Yong,XIE Xing Hong

电子技术应用篇2

1.1电子技术在电力行业中的应用。电子技术在电力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机调速、供电电源、电力较配电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1.2电子技术在医疗事业中的应用。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医疗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水平的提高,现代化的电子医疗设备以及一些高科技的检查技术取代了传统的看病方式。

1.3电子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汽车行业在电子技术的支持下,已经进入电子控制的时代。汽车上装备而来大量的越来越高级的电子装置,这些装备推进着汽车向智能化、舒适化、安全化、环保化方向发展,成为“电子智能汽车”。

1.4电子技术在气象通信领域的应用。电子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在气象通信领域的应用。通过电子技术发明的各种遥感遥测设备,通信质量不断得到加强,气象资讯的收集速度与精度也不断提高。

1.5电子技术在国防事业中的应用。在我国国防事业中,电子技术不但提高了我国国防军事装备,而且也提升了我国国防电子企业的水平。信息网络技术在国防事业中的应用也比较重要,增加了电子设备在各种武器装备的智能化功能。电子技术推进了国防事业的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电子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

我国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向于高频化和智能化的时代,微型化趋势主要的表现形式为纳米电子学,在用材方面做到了省材的优点,纳米电子学是用以利用纳米级的事物专属的特性进行研究和开发。在未来的时代里,纳米元件将得到广泛的应用。智能化也是电子技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人们生活生产中的一些枯燥和危险的活动都由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也保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高度智能化的电子技术将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减轻人们的劳动负担,提高生产效率。平民化的发展也是电子技术改变的一个方向,电子技术的应用在如今社会中,仅出现在一些高端生产线中,处于需要特定人员、特殊地点进行使用的阶段,并没有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它的发展还需降低成本更加平民化,使电子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结语

电子技术应用篇3

在电子技术中应运中,近似计算贯穿其始终。然而,没有近似计算是不可想象的。而精确计算在电子技术中往往行不通,也没有其必要。尽管近似计算会引入一定的误差,但这个误差控制得好,不会对分析其它电路产生大的影响。所以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掌握,特别是如何应用近似计算。

在工作点稳定电路中的应用要进行静态分析,就必须求出三极管的基电压,必须忽略三极管静态基极电流。这样,我们得到三极管的基射电子的相关过程及结论。

二、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

由于纳米器件的特征尺寸处于纳米量级,因此,其机理和现有的电子元件截然不同,理论方面有许多量子现象和相关问题需要解决,如电子在势阱中的隧穿过程、非弹性散射效应机理等。尽管如此,纳米电子学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还在于纳米电子器件与纳米电子电路相关的纳米电子技术方面,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纳米Si基量子异质结加工

要继续把现有的硅基电子器件缩小到纳米尺度,最直截了当的方法是采用外延、光刻等技术制造新一代的类似层状蛋糕的纳米半导体结构。其中,不同层通常是由不同势能的半导体材料制成的,构建成纳米尺度的量子势阱,这种结构称作“半导体异质结”。

(2)分子晶体管和导线组装纳米器件即使知道如何制造分子晶体管和分子导线,但把这些元件组装成一个可以运转的逻辑结构仍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一种可能的途径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把分子元件排列在一个平面上;另一种组装较大电子器件的可能途径是通过阵列的自组装。尽管,PurdueUniversity等研究机构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该技术何时能够走出实验室进入实用,仍无法断言。

(3)超高密度量子效应存储器

超高密度存储量子效应的电子“芯片”是未来纳米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可以为具备快速存取能力但没有可动机械部件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海量存储手段。但是,有了制造纳米电子逻辑器件的能力后,如何用这种器件组装成超高密度存储的量子效应存储器阵列或芯片同样给纳米电子学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4)纳米计算机的“互连问题”

一台由数万亿的纳米电子元件以前所未有的密集度组装成纳米计算机注定需要巧妙的结构及合理整体布局,而整体结构问题中首当其冲需要解决的就是所谓的“互连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计算结构中信息的输入、输出问题。纳米计算机要把海量信息存储在一个很小的空间内,并极快地使用和产生信息,需要有特殊的结构来控制和协调计算机的诸多元件,而纳米计算元件之间、计算元件与外部环境之间需要有大量的连接。就现有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微型化而言,由于电线之间要相互隔开以避免过热或“串线”,这样就有一些几何学上的考虑和限制,连接的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因此,纳米计算机导线间的量子隧穿效应和导线与纳米电子器件之间的“连接”问题急需解决。

(5)纳米/分子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性能分析模拟环境

当前,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多尺度计算、计算机并行技术、计算机图形学已取得快速发展,利用这些技术建立一个能够完成纳米电子器件制备、操纵、设计与性能分析的模拟虚拟环境,并使纳米技术研究人员获得虚拟的体验已成为可能。但由于现有计算机的速度、分子力学与量子力学算法的效率等问题,目前建立这种迅速、敏感、精细的量子模拟虚拟环境还存在巨大困难。

三、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

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根据美国国防部的定义:加注索引的扫描页图、滚动文档式电子技术手册、线性结构电子技术手册、基于数据库的电子技术手册和集成电子技术手册。目前真正意义上的集成了人工智能、故障诊断的第5类集成电子技术手册并不存在,大多数电子技术手册基本上位于第4类及其以下的水平。需要声明的是,各类电子技术手册虽然代表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是各有优点,较低级别的电子技术手册目前仍然有着各自的应用价值。由于类以上的电子技术手册在信息的组织、管理、传递、获取方面具有明显的优点。

简单的说,电子技术手册就是技术手册的数字化。为了获取信息的方便,数字化后的数据需要一个良好的组织管理和提供给用户的形式,电子技术手册的发展就是围绕这一过程来进行的。

四、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

时间和频率是描述同一周期现象的两个参数,可由时间标准导出频率标准,两者可共用的一个基准。

1952年国际天文协会定义的时间标准是基于地球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而建立的,分别称为世界时(UT)和历书时(ET)。这种基于天文方面的宏观计时标准,设备庞大,操作麻烦,精度仅达10-9。随着电子技术与微波光谱学的发展,产生了量子电子学、激光等新技术,由此出现了一种新颖的频率标准——量子频率标准。这种频率标准是利用原子能级跃迁时所辐射的电磁波频率作为频率标准。目前世界各国相继作成各种量子频率标准,如(133Cs)频标、铷原子频标、氢原子作成的氢脉泽频标、甲烷饱和以及吸收氦氖激光频标等等。这样做后,将过去基于宏观的天体运动的计时标准,改变成微观的原子本身结构运动的时间基准。这一方面使设备大为简化,体积、重量大减小;另一方面使频率标准的稳定度大为提高(可达10-12—10-14量级,即30万年——300万年差1秒)。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决议,规定:“一秒等于133Cs原子基态两超精细能级跃迁的9192631770个周期所持续的时间”。该时间基准,发展了高精度的测频技术,大大有助于宇宙航行和空间探索,加速了现代微波技术和雷达、激光技术等的发展。而激光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又为长度计量提供了新的测试手段。

总之,在探讨了近似计算在静态分析中的应用问题、纳米电子技术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问题和交互式电子技术应用手册后,广大科技工作者对电子技术在时间与频率标准中的应用知识的初步了解和认识。在当代高科技产业日渐繁荣,尖端信息普遍进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同时,国家经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科技工作者对新理论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因此说,本文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广泛的实际应用价值是不足为虚的。

【参考文献】

[1]张凡,殷承良《现代汽车电子技术及其在仪表中的应用[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6(01)。

[2]李建《汽车电子技术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J],《汽车运用》,2006(09)。

[3]陶琦《国际汽车电子技术纵览》[J],《电子设计应用》,2005(05)。

[4]刘艳梅《电子技术在现代汽车上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01)。

[5]魏万云《浅谈当代电子技术的发展》[J],《中国科技信息》,2005(19)。

[6]黄军辉,张南峰,管卫华《创办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适应现代汽车技术的发展之路》[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7]巨永锋《汽车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3(09)。

电子技术应用篇4

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面向现代电子技术行业,适应高科技电子产品和设备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培养具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可从事现代电子产品开发、生产管理、设备维护、电子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2、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产品生产与检验、单片机技术应用、电子产品制图与制版、信号检测与处理、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等。

3、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等现代电子技术专业知识,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与应用、电路识图与绘图、PCB版图绘制与制作、电子线路的安装与调试、单片机等智能电子产品软硬件开发能力,从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应用、电子产品安装调试与生产管理、设备维护、工艺与质量管理、技术支持、工程施工、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子技术应用篇5

1、就业方向:可在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中等教育学校等教育部门从事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学科教学、科研、信息处理和管理工作。还可在电子产品设计与制造领域,到电子、电气公司或相关企业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以及集成、制造与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2、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就业薪酬统计

通过81份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状况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平均薪酬水平为5770元。

3、若按照工作经验和工龄来统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工资5500,0-2年工资6010,3-5年工资8000,6-7年工资9000。

(来源:文章屋网 )

电子技术应用篇6

关键词:电子专业改革培养模式

中国高等教育经多年发展,现已成为在校生人数最多的国家,而高职发展更迅猛,几乎与普通本科平分半壁江山,但办学条件和质量实在令人担忧,提高教学质量,改革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职学院面临的一重要课题。

一、目前培养模式的一些弊端

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不相适应

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设置(老三段的教学模式)是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模式进行设置的。

(1)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高职要求的状况。

(2)出现了课程设置比重不符合学科要求的状况。

(3)没有考虑职业院校专业的学科特点。

2、课程的设置与职业技能鉴定相互矛盾。

目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考虑国家的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因此,出现授课内容与技能鉴定内容不符的问题,技能鉴定时临时抱佛脚,甚至停课集中复习考试,学得不扎实,企业不认可。

在对企业的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对学校的技能等级证的认可程度仅为20%。要想扭转这种局面,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必须充分考虑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让学生掌握真实的技能水平,使学生满意,企业认可。

3、实践教学课时的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不达标

4、单学科的授课方式导致缺乏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

传统的课程体系采用的是并联的学科体系,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只注重本学科知识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并没有考虑本学科对专业的实际意义,而应用电子专业各学科间联系和运用很紧密。

授课方式单一,一些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的应用能力,出现教师一辈子只教一本书,对外面的世界不闻不问,这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能使学生学以致用,更谈不上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目前市场、企业对职业院校人才需求现状

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做好本课程体系开发的基础,因此,我们对重庆及沿海就业需求量较大的部分企业进行了调研,以问卷的形式了解在企业对电子专业学生岗位的分布情况和对课程、知识、技能需求程度,调研结果主要特点:

在技术难易度中,最简单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7﹪);最困难为程序设计(40.3﹪);在重要等级中,最高为使用电子仪表(35.1﹪);最低为辨识及选用电子元器件(8.9﹪);在未来需求中,最高为组装微处理器电路(32.6﹪);最低为使用电子基本工具(15.2﹪)。

三、教学改革措施

由上述分析调查,我们主要作出如下改革:

(一)课程设置模式改革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课程观,课程目标由“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教育导向由“教育专家导向”转向“企业专家导向”;教育模式由传统的“教程”向“学程”转化;课程内容改革注重综合化、实用化、精简化;课程的结构注重有阶梯化、模块化、弹性化。

1、课程设置打破传统的三段式设置,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避免课程之间内容的简单重复,实现模块式设置。

摆脱“学科本位”课程设置思想的束缚,建立以电子“职业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实际工作岗位,构建若干个技术模块,将结构、原理、故障诊断、维修等融为一体。

2、实施替代学分制,加大限选课和任选课比重,突出学生个性发展。

3、充实完善专业课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将工作重点转移到对职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上。

4、开设综合实训课程,实施项目教学。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1、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胆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克服教师一支粉笔、一本书满堂灌的方式,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少理论课的课时数,由过去的2000多学时减为1500多学时。

2、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在课程安排上强化现代电子科学方面的较新技术,如开设“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

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

4、教学模式多样化

由于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基础差、偏科多,因此,基础课尽量采取分层次教学;为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专业课采取模块式教学;为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鼓励教师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方法。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调查中,不少学生认为:“在学校的学习缺乏目的性,对为什么学认识不足”。这说明,老师在教学中只注重了理论知识的讲解,对知识的如何运用、实践教学不到位。

1、认真研究国家职业标准

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为主体,充分考虑企业对电子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注重国家职业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有目的,学生的学习有目标。

2、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实践课教学改革主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技能、职业综合素质三级能力平台的设计,电子应用能力的培养力求贯穿教学全程。

3、“双证融通、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有“分层次、模块化、项目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实施“双证书、工学交替”,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工学结合(见下图)。

按照企业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职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改革,将国家电子行业技能认证标准与教学融合,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完善与工作相结合的“分散实训、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

四、专业教学改革的保障措施

1、成立电子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教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情况进行研究,提出指导性意见。“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对课程的设置、实验、实训内容和计划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广泛征求专家们的意见。

2、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改革由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落实,电子教研室、系部定期检查和考核。

3、学院教务处、督导处及系(教研室)对教学纪律、教师工作实施督导。

参考资料:

电子技术应用篇7

【关键词】测控技术;生产效率;新型产业;网络化

1测控技术简介

测控技术是当今现代中的一种新型电子技术,它在不断地进步和创新条件下,已经逐渐应用到了各行各业领域,对人们的生活及生产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不仅如此,电子应用测控技术还拥有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等特点,提高了测控技术的应用性。电子测控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分别是:测控软件、程控设备、总线与接口、控制器、被测对象。系统中,每个机构都要确保其运行,只有那样才能完整的被应用。电子测控技术并不满于现状,到了二十一世纪以后,大多数电子工业开始着眼于信息的技术化,这样不仅为电子技术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使人们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便利,这样对于电子测控技术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2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研究特点

2.1测控技术的智能化

智能化,测控技术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现代电子测控的应用技术中,为人类的研究做出的很多贡献。随着时代的变迁信息化的改进,测控技术现在也逐渐变得更加的准确,更加的智能化。众所周知,现在信息化智能化越来越受到广大居民的重视,各种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也让电子技术推上风口浪尖,商家、研究者不得不提高自己产品的性能,使人们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产品或研究。测控技术的智能化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能够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不仅如此,还能帮助工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这样使得电子技术更加受欢迎。智能化的发展能够适当的帮助人们解决不必要的麻烦,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热潮。

2.2测控技术的数字化

数字化,测控技术数字化现如今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现在大多数信息都是通过网络的信息数字化来传递的,所以说电子测控技术也不例外。现在测控技术的数字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测控技术的信号数字化;②测控技术的传感器数字化;③测控技术的多媒体数字化。通俗的来讲,其实数字化就是通过电子技术将信息变为通俗易懂的数字或者说是数据,然后再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即可。测控技术的数字化使得其电子应用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使用过程中更加的便利,更加有用的帮助人们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数字化将是现代化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2.3测控技术的网络化

网络化,测控技术的网络化在现代社会已经普遍普及,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已经广泛得到应用。现在网络信息化具有普及、实用、渗透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测控技术的工作效率也将会大大提升。目前网络化的特征正是体现出测控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测控技术的网络化特征在将来的发展中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从而促进测控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发展。因为有了网络化,使得电子测控技术使用起来更加的方便快捷,在生活中也更加受欢迎,因此,现如今人们的生活都离不来网络化,对网络都产生了极大的依赖性。这使得电子测控技术的基础更加牢固。

3电子测控技术的应用

3.1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技术是目前电子测控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在传感方面越来越受欢迎,成为了电子技术必不可少的主要应用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测控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有更多新型的传感器崛地而起,比如智能化的传感器、数字化的传感器、微型的气体传感器以及新型的网络传感器。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智能化传感器,因为现代信息化网络化的不断改进,人们不断追求便捷、有效、智能化。通过对于新型传感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了各个领域。比如,网络传感器在城市管理、航空航天、环境保护、城市管理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智能传感器主要应用于火车运行状态的监测;而微型气体传感器则广泛用于国防军事、交通管理、化工生产等领域。

3.2虚拟仪器技术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现如今电子测控的虚拟仪器技术越来越受广大使用者的欢迎,电子虚拟仪器技术与电子测控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在测试系统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属于测控领域中的一项新型电子技术,它与现代测控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融合,不仅扩大了现代科学仪器的应用范围,还在很多高科技领域都发挥了作用。例如开发自动秧苗的分析系统,使得研究人员只是需要通过计算机就能够看出秧苗的发展状态和数量,能够对秧苗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再例如,利用虚拟化的测控仪器技术可以测量液力变矩器在不同压力、不同转速的情况下的性能变化参数。随着电子测控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仪器技术的使用范围也将继续扩大,将会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更多的方便。

3.3远程测控技术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电子远程测控技术也在逐渐步入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远程技术主要是利用远程测控系统与计算机结合,使电子技术进一步的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便利,同时,也使工业、科技、环境等方面的应用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进步。现如今,电子远程测控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专线通信远程测控和无限通信远程测控,其中无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电、煤气等自动抄表领域,但是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都是往往无法直接在现场开展测控作业,此时就需要对于远程测控技术加以应用,专线远程测控术应用于大型工程监测工作的开展,很多高危行业均充分利用了专线远程测控技术来缓解行业危机。

4结语

现如今,随着科技的发达、时代的发展,人类正在研究其他优势以能够满足人类的更多的需求,给予人类更多的帮助,发挥其重要作用,由此而见电子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本文章以测控技术在传感器技术、远程测控技术、现代测控总线技术以及虚拟仪器技术中的应用为重点来概述电子技术,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理论知识的支持。为了使电子技术测控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能够更好的帮助人类更好的用于更多的研究领域,我们研究领域上的各个基层一级高级人才都在积极配合努力研究,希望以后测控技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前景,进而使更多的工业得到帮助,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应当加强对电子测控技术进行研究,使其促进企业及工业的生产效率得到良好的提升,进而为测控技术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彦春.刍议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J].商品与质量:房地产研究,2014(4).

[2]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机电信息,2012(12):120-121.

电子技术应用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 电子技术教学 合理应用 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主要指利用现代通信手段,依靠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和分配等操作。如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到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中。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提倡学生采用自主思考、深入研究、充分想象和大胆创作等新式学习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传统的教师灌输式学习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需要将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紧密联系起来,对教学方法进行恰当的整合管理。

如今我国电子技术行业迅猛发展,促进了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性能。电子科技性能的不断更新,使得学校不得不加快提高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满足用人单位的基本人才需求。信息技术广泛地使用在电子专业的教学课程中,使信息量得到了快速提升,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电子技术教学中运用的仿真教学辅助软件以及信息技术,成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由此可见,将网络和多媒体课件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动画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得到全方位的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了教学目的。

一、电教化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优势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制定,电子技术专业教学内容的要求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要求的内容包括: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电子技能的实践操作水平,实训时的协调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倡的综合性教育,就是将电子教学、仿真教学和模拟实验三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并融入创新的教学思想。

在这些综合性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如果能够加入电教化的教学设备,电子技术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模拟试验教学,要求教师通过试验教学启发学生对电子技术的理解,并通过试验独立得出结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使用一种压迫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进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例如,在现代电子技术的教学中,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在课堂上不可能完成所有的试验,一些试验的操作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际操作难度很大,而且模拟电子箱中的各个元部件外形都比较小,在课堂教学中局限了学生的可视空间。电子式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利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和模拟功能,通过实物投影的方法,有效克服课堂试验的局限性,并能够对教学信息做到及时反馈。可见,采用电教化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质量,丰富学生的信息来源,加强学生对电子技术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二、电教化教学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电教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但不能盲目地使用电教化教学而疏忽了教学内容,因此要在保证基本教学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时机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来,通过合理地运用使电教化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良好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关键。巧妙地设计课堂教学的开头,能够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课程当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奠定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电子测量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书中提到的所有测量仪器,不可能全部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多媒体教学中的电子仿真软件,引领学生通过对软件的相关操作,体验仪器的测量过程,并通过测量结果自主进行电路的状态分析,得出试验结论。可见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独立完成教学的试验内容,并在仿真试验中学习专业知识,积极地发现问题并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电子式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掌握打下良好的基础。

2.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难点

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直观化、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重点的良好掌握和知识难点的有效解决。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独立创造性,通过教师的辅助指导,使学生达到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和掌握。秉承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思想,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教师和学生协调一致,促使电子技术教学达到理想化水平。

三、信息反馈对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的影响

对于教师而言,课堂的教学效果可以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反馈信息来判定。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判定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偏差进行准确的纠正,使课程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将自身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能力的信息进行反馈,可以及时地发现自身学习上的不足,并准确地进行调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多媒体教学试验中,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软件的应用,学生在独立试验操作过程中,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将问题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通过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四、小结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电教化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广大的教学工作者应该将这门技术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价值,提高教学工作质量。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运行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效果一定会逐步地提高,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想效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专业型和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克东,何克抗.计算机教育应用和教育革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项国雄.计算机辅助教学原理与课件设计[M].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7.

电子技术应用篇9

【关键词】 测控 应用 仪器

在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技术与产业,其中,测控技术的出现,不但丰富了新兴技术与产业的种类,而且还推动了工业产业的急速发展。 现代化的测控技术是将多种高新技术融合在了一起,这种技术采用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均是目前最先进的行业技术[1]。随着科技的不断取得突破和工业生产过程的不断创新,现代化的测控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向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分布式化方向发展。现代测控技术与传统的测控技术相比,由于依赖计算机处理技术,而且相当重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将测控得到的数据及时录入专业的数据库中,并结合现代分析方法进行自动分析与处理,提高了测控的速度和精准性。电子技术中的测控技术广泛应用中农业、工业和国防业各领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也推动了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

1 测控技术分析

目前,在仪器仪表中应用到的测控技术,可以代表测控行业的发展水平。现代化的测控技术要求系统化的测试与控制过程。现代化的测控系统主要有控制器、测控应用软件、程序控制设备、总线与接口和被测对象五部分组成。对于控制器,其在整个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整个系统进行协调与指挥的中a心,其主要由单片机和计算机构成;对于测控应用软件,在系统中起到的作用就是检测系统运行的正确性。测控应用软件由三个子部分组成,一是能够被执行的应用程序,第二个就是功能接口,第三个就是仪器驱动器;对于程序控制设备,其作用就是进行数据的存储和结果的现实。程序控制设备主要包含执行器、存储装置、显示器和程序控制伺服系统等设备或者元器件;对于总线与接口,其作用是将控制器和程序控制设备进行连接,保障通信线路畅通,使系统能够良好运行;对于被测对象,只要将其与相关的硬件的接口相连接,就能够被测控。测控系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

2 测控技术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测控技术相比传统的测控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另外,从国家层面都相关技术的发展的重视,也推动了现代化测控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目前的测控技术正走向全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和分布式化[2]。

2.1 全智能化

当前,智能化已成为时展的主题之一,各行各业都强调并重视智能化水平的提升。现代化的测控技术响应时展主题,也在不断取得突破,朝着全智能化方向不断发展。测控系统中,仪器智能化水平越高,测控技术将会更加准确和精确,而且使用也会更方便更人性化。由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正快速发展,仪器的智能化程度已经得到大幅度提升。仪器仪表的计算能力、计算方法和计算的准确性都大大增强,促进工业生产水平的提升。

2.2 数字化

在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是发展的主流,测控技术的数字化也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必然结局。测控技术实现数字化,对相关测控信息的处理、信息共享和传感器的数字化均有重要作用。

2.3 网络化

随着计算机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测控技术与现代化的网络通信技术结合,使测控技术走向了网络化,使得测控技术成为一种也能方便快捷使用的技术。

2.4 分布式化

测控技术的分布式化,是其比较重要的一个特点。当前,在生产领域,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利用分布式结构将测控系统的每一部分进行连接,进而实现测控系统的自动化运行、自动化管理、自动化控制和测量。测控技术的分布式化发展,能进一步促进各子部分功能的发挥,不仅能够提高生产的效率,还能降低人工进行测控的成本。

3 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

现代化测控技术明显的技术优势和应用能力,使得其在农业、航天和国防工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下,将介绍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几个具体应用。

3.1 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应用

传感器作为重要的测量设备,在工业生产领域的测控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新兴传感器技术就是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一个重要应用。当前,广泛使用的传感器主要有智能化传感器、集成传感器、数字化传感器、微型气体传感器以及新型网络传感器等[3]。智能传感器在火车运行状态监测中广泛应用;数字化传感器的应用较为广泛,目前在仪器科学中,传感器技术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仪器和化学分析仪器中;微型气体传感器则广泛应用与国防、交通和化工等领域;新型网络传感器则应用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3.2 远程测控技术

测控技术一个十分重要的应用就是远程测控。远程测控是在高危行业有着广泛应用需求的技术。专业的远程监测技术目前已经在核电站的运行监测和石油输送的远程监控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这种技术的应用极大的方便了大型工程和高危现场监测工作的开展。

3.3 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作为现代工业的新产物,结合计算机技术和测控技术,成为测试领域的重要技术。在现代仪器科学的应用中,借助虚拟仪器技术实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应用:一是对蚕种催青过程进行无损质量检测;二是利用视觉软件,开发出自动秧苗分析系统,预测发芽期和秧苗数量,监视秧苗质量[4]。虚拟仪器技术目前在实际中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步加大,利用相关测控技术,生产有关仪器,能够极大的方便农业、电子业的发展。

4 结语

测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其优点正在不断被发现。在实际应用中,测控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捷.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4,08:235-236.

[2]冯嘉鑫.电子技术中测控技术的应用[J].中外企业家,2014,03:197-198.

电子技术应用篇10

[关键词]测控技术;组成;特点;电子技术领域;应用

中图分类号:TM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4-0226-01

无论是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都离不开测技术的身影,这是一种新形式的电子技术,在近几年中发展较为迅速。测控技术的发展之所以如此迅速,主要原因是在测控技术中包含了众多的其他相关技术,将这些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就形成了如此强大的综合性技术,可以说测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我国工业生产以及电子信息等各个方面的进步,如果长期坚持下去,相信在今后的时间里这一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利用。下面我们就测控技术的组成与特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探讨其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希望测控技术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1、测控技术的组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中所包含的最为突出的技术类型就是测控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主流的趋势,在各行各业中均有所体现。测控技术中包含了众多的领域技术,如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等,除此之外,还有测试测量以及仪器仪表等都是测控技术中最为常见的领域技术。在测控技术中,主要由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并且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测控技术这一技术系统。它们分别是控制器、测控应用软件、程控设备、总线与接口、被测对象。这五部分都是测控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部分具有不同的作用。例如,控制器主要的作用是指挥与协调,相当于我们的大脑,如果没有大脑发出指令,就无法做出相应的动作,控制器就是起着这一作用的重要部分。常见的控制器为计算机。再如程控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显示以及存储,没有程控设备将信息数据存储好,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输送给控制器,发送相应的指令。常见的程控设备包含显示器以及存储器等。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测控技术必将会成为信息技术的核心环节,并且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援,人们应该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并且积极开拓与创新测控技术,实现自动化的发展目标。

2、测控技术的特点

测控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是网络化;其二是智能化;其三是数字化;其四是分布式化。这四个特点能够充分的说明测控技术的发展是朝着更加多样化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方向发展的。

2.1网络化的特点是时展的要求,当前的生产生活中都离不开网络的发展,而测控技术就是将网络化的特点得到进一步的放大,同时能够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的应用到测控技术,因为在测控技术中,包含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等,更进一步推动了网络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更进一步的完善测控技术在现代领域中的应用,将其广泛发展成为重要的技术之一。

2.2智能化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仪器在运用的过程中更加精准化,例如在进行数据计算的过程中,通过智能化仪器的运用,可以有效的降低计算的时间,同时还能使计算结果更加精准,这是现代技术的一大革新,有效的提高了测控技术的发展水平。

2.3数字化的特点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为无论是在各行各业,都需要进行数字化的控制与管理,可以进行通讯的数字化,多媒体的数字化等,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通过数字化的通讯手段,人们都可以达到交流与沟通的目的,同样在信息传输也不例外。

2.4分布式化的特点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一特点使得测控技术变得更加安全与稳定,通过对不同地区进行测控,找出最为合适的地点而进行仪器的布设,这就是分布式化所体现出来的优越性。除此之外,分布式化还能有效的提高各个领域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测控技术在电子技术领域的应用

3.1传感器技术

新兴传感器技术是当前测控技术的重要应用分支之一,依据测控技术,新开发了包括智能传感器、数字化传感器、集成传感器等新兴传感器。其中新型网络传感器的应用最为重要,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事、工农业、城市管理、抢险救灾等行业,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重大贡献;而最为常见的是数字化传感器,常用于环境测量、图像传感器及医院、银行部门的监控等;智能传感器用于火车状态监控及心内压监控等:集成化传感器常被用在温度、压力等的测量上。

3.2远程测控技术

远程测控技术是测控技术的另一项重要应用,网络与远程测控技术的结合使社会公众生活更为便利,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也是工业领域趋向大力发展的测控方向。其中无线通信远程测控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水、电、煤气等自动抄表领域的远程测控;专线远程测控术有利于大型工程监测工作的开展,核电站监测及石油输送的远程监控等均充分利用了专线远程测控技术。

3.3现代测控总线技术

总线技术可将各部件连接至处理器上,该元件的应用使得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和开放性有效增加,系统结构得到进一步简化,各个元部件更换便捷,系统成本降低。基于测控总线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在USB上使其能在低速设备上正常运行,GPIB总线技术则促使测控技术迅速向大规模测控方向发展,尤其在电子技术领域方向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电子自动化沿总线结构方向迅速迈进,使得企业自动化管理程度不断提高,以及网络相关行业都有了很大发展,企业成本得到有效节约。

3.4虚拟仪器技术

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技术与测控技术,具有功能强大、技术性含量高等优势,这类现代工业新产物是测试领域一项重大突破性技术,表现出灵活且交互性强的优点,实现了测控技术的系统化和网络化。虚拟仪器技术广泛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可对液力变矩器在不同压力及转速下性能参数的测量:还可利用视觉软件开发出农业自动秧苗分析系统,对种子发芽期及秧苗数量进行预测,并加强秧苗质量监视;应用于蚕种催青过程中无损质量的检测,开展农机现代化教育及管理等农业、电子技术领域。

4、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融合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数据处理等先进技术的现代测控技术也呈现出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促进了产业的不断升级,彰显出潜在实用价值和重要科研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志刚.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探析[J]. 机电信息.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