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19 18:02:46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

【关键词】母婴同室;新生儿安全问题;护理对策;护理宣教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39-02

母婴同室作为一种新的医院管理制度已在我国广泛开展,因其可明显增进母子感情,为以后的持续母乳喂养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但亦有一定的缺陷,由于新生儿神经调节中枢及各器官脏器功能不完善、生活能力较差、机体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因素,导致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有调查显示:对产妇就20个新生儿安全护理知识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普遍缺乏安全护理知识,具大专及以上学历者答案准确率为61.3%,中专或高中为49.41%,初中及以下为43.5%;而产妇最喜欢接受知识的方式是专业人员进行讲解和示范[1]。因此,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安全知识的宣教,提高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知识的知晓率是降低母婴同室时新生儿意外伤害事件发生的有效措施;而由于产妇分娩后体力消耗、进食减少、身体内环境急剧变化等综合原因,需改变以往宣教方式,采取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的健康教育路径,提高认知,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

1 母婴同室常见的新生儿安全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

1.1 呛奶窒息:呛奶是新生儿喂养时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主要的不安全问题。护理措施:应特别嘱咐产妇根据需要及时给新生儿喂奶,不可定时定量,避免新生儿由于过度饥饿吸吮过急而发生呛奶窒息。宝宝侧卧休息,防止吐奶或呕吐后误吸、窒息。喂奶后,可抱宝宝伏在肩上,轻轻拍背,促其呃气,可避免溢奶。如宝宝发生呛奶或呕吐,立即告知医护人员,以保证宝宝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不得在宝宝头面部上方用衣物遮挡。

1.2 中暑:我地区一般夏季温度均于30℃以上,多数病人家属受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新生儿怕冷、怕风,常给新生儿铺盖过厚、过严,致其中暑或全身出现皮疹。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在外界气温高,身体散热不好的情况下极易引起高烧,颜面潮红,多汗,若不及时纠正,易导致婴儿嗜睡,脱水,黄疸等。护理措施:根据室温及新生儿体温及时增减新生儿衣服被盖,注意房间通风散热,气温过高可开空调调节室温。

1.3 脐部感染:新生儿脐部是一个开放的门户,很容易受细菌感染,感染严重时可导致败血症的发生。护理措施:不要让尿布上的大小便污染脐部,洗澡后用安尔碘清洁脐部。包尿布时,不要将尿布包盖脐部,以防尿布摩擦和污染脐部,凡接触脐部的一切物品要清洁、干燥。

1.4 烫伤:气温转低时,家属用暖水袋或瓶子给新生儿保暖,因为婴儿皮肤较嫩,而且不能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易导致烫伤。护理措施:应用保暖措施应尽量以调节室温为主,并适当增加衣服和被盖,避免应用暖水袋或瓶子。

1.5 新生儿被盗:产妇与家属因劳累过度,而呼呼大睡.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照看而忽略新生儿的安全。护理措施: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病房。每日母婴分离不超过1h。宝宝一般不离开病区,遇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均需有家属陪同。宝宝沐浴时,请家属陪同至沐浴室外等候,不要让陌生人抱宝宝。

1.6 低血糖:因产妇与家属对母乳喂养知识特别缺乏,而且受旧观念影响,认为婴儿出生24小时后方能进食,导致新生儿面部发绀,手足发抖,大小便次数减少。护理措施:宣教尽早进行新生儿喂养的好处。指导产妇产后半小时内给婴儿喂奶,一定要按需哺乳,因产后最初几天乳汁分泌不多,每天喂奶次数不少于12次,尿布24小时湿6次以上。

1.7 压伤:产妇产后劳累过度,疲劳易睡,甚至在喂奶时入睡,而致压伤。护理措施:宝宝不得和妈妈同睡,喂奶结束后抱回婴儿床。

1.8 碰伤:产妇及家属较长的指甲,宝宝床上任何有露尖的物品,因新生儿皮肤比较稚嫩,都可能导致新生儿碰伤。护理措施:防止碰伤,产妇及家属剪短指甲,宝宝床上不放任何危险物品。

1.9感染:新生儿对细菌的防御功能差,机体抵抗力低下,接触病菌后易发生感染。护理措施:探视人员接触宝宝前请先洗手。喂奶前用温水毛巾擦净。产妇不要给其他宝宝喂奶,也不要请她人给自己的宝宝喂奶。严禁患传染性疾病或病菌、病毒携带者探视陪护,如感冒、发热、有感染病灶等。母婴物品分类放置。住院期间统一使用医院提供的抱被衣物,不要使用患者自己的衣被。每天开窗通风1~2h,保持空气新鲜。病房配有循环风,定时消毒病房空气,不要自行关闭。

2 护理宣教的时机与方式:

2.1加强产前教育:对产妇的健康教育仅靠住院期间的指导是远远不够的,应该从加强产妇产前教育,制定一个完善的健康教育计划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产妇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2.2 住院期间宣教:孕妇入院时由责任护士在执行入院介绍时,向孕妇和主要的陪护人员详细介绍新生儿安全告知单的具体内容,孕妇及家属理解后,护患均签字,一份交产妇,一份保存在病历里。住院期间对产妇的健康宣教依从性最好,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不定时给产妇及家属详细讲解并示范如何安全护理新生儿,教会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增加巡视病房的次数,反复强调注意事项,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其它宣教:可通过医院宣传栏,设置醒目的宣传画张贴,摆放科普读物等措施,让产妇尽可能多的掌握新生儿安全知识,提高认知。

参考文献:

[1] 曾迎迎 张燕丹.母婴同室产妇对新生儿安全状况认知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24卷第21期:2589-2590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2

关键词:新生儿;护理;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R715.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171-01

本文旨在探讨分析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及相对应的防范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1年12月间在新生儿科工作的20名护士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调查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其中年龄最小的护士20岁,年龄最大的护士35岁,平均年龄为27±5.5岁。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短的1个月,在新生儿科工作时间最长的17年,平均工作时间为10±6.5年。

1.2方法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的内容主要为要求护士写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要求条理清晰,目前明确。由专人对调查问卷进行发放、回收、汇总、统计、分析,将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归纳总结。根据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

1.3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 ±s)表示,采用2和t检验。以P

2结果

2.1对20名护士的问卷调查结果,详见表一

由表一可见,通过对20名护士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医院存在感染的风险、新生儿发生损伤的风险、发生法律纠纷的风险、医疗设备的管理不当的风险、护理病历书写的风险。而这五项的提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2制定和实施相应防范措施,主要包括:增强患儿的抵抗力和实行保护性的隔离,即搞好新生儿室内的卫生清洁工作,做好室内物表和空气的消毒和监测。对室内物品进行妥善的管理,对新生儿的衣服和奶瓶等用物,管理要求一人使用一次后即进行一次消毒,特别是对蓝光箱和新生儿暖箱及辐射台以及复苏气囊等严重进行消毒。按照无菌操作的规程严格执行,对探视制度严格执行,临床护理人员应自觉遵守相应科室的消毒隔离制度,注重每个环节的重要性,预防出现交叉感染;对新生儿意外损伤加强防范,即加强对输液患儿的巡视,避免出现漏针,患儿如出现漏针,应使用硫酸给予湿热敷。给予患儿带上防抓伤手套,检查眼罩是否牢固,不能堵住口鼻呼吸后,进行蓝光照射[1]。对患儿的皮肤要保持清洁,并勤换佩戴的纸尿裤,防止发生红臀,如果患儿已经发生红臀,应给予涂抹蹂酸软膏。注意新生儿程度辐射台的探头发生滑脱,和烫伤,并经常的对血氧探头的部位进行更换,避免发生局部受压。在对新生儿进行喂奶时,要特别注意喂奶的姿势和喂奶的方法,防止发生呛奶而导致窒息发生。对患儿的手圈要注意保护,在脱落后在给予及时的补戴;加强法律意识和风险意并转变服务的理念,由于新生儿室收治的患儿均无生活自理的能力,均为特殊患儿,均无家属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具有一颗极强的责任心,树立起良好的服务理念及意识,同时应加强临床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及医德医风建设,使服务的形式表现为多样化和规范化,做到专心工作、专心做事、专心巡视;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落实责任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患儿均无家长的陪护,因此,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监督,对患儿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观察,对服务的理念进行深化,加强医德建设和医风建设;对护理病历的书写进行规范。护理病历记录属于临床护理人员对患儿病情观察和护理实施的原始记录,起到法律文书的作用,能够作为一种有效的法律依据存在[2]。

3讨论

新生儿病房所收治的患儿均为从出生至足28天大的婴儿,婴儿的新生儿期是一个由母体环境向外界环境过度的重要阶段,既是胎儿期的一个延续,又是人类正常发育的一个开始。新生儿期是小儿进行生理功能调整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的一个阶段。因新生儿期婴儿的生理调节与适应能力还不成熟,且其机体的抵抗力较低,所以极易发生疾病,且病情的变化较快。所以,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已提高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的水平,避免护理意外的发生。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高,责任大、难度高、繁琐等特点,而对新生儿护理工作进行分析后发现,预见性的管理是减少护理缺陷,是提高护理水平的有效措施。严格按照临床护理的规章制度执行各项操作,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护理知识和实践水平,及时的发现问题,及时的解决问题,使临床护理人员能够做好新生儿护理工作[3]。

综上所述,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风险,而制度和实施相对应的防范措施,能够通过护理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减少医疗事故及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婷旋.浅议新生儿护理风险及防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4(2):8102.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3

[关键词]追踪方法学;新生儿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护理管理

肺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新生儿抵抗力低,呼吸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且新生儿呼吸力量较弱,发生感染后容易导致呼吸窘迫,甚至发生窒息,引起严重后果[1]。因此对于肺部感染较重或呼吸微弱的新生儿,多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以改善患儿的肺部通气功能和肺部的换气功能,改善患儿的肺部功能,避免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2]。新生儿组织结构及呼吸道防御功能都较为薄弱,在呼吸机支持过程中的护理与成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而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该院2018年7—12月在肺部感染49例患儿无创呼吸机机械通气支持护理管理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提高护理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新生儿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管理中应用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人员无变动,护理单元共有护理人员11名,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3名,护士4名;护理人员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31.2±4.6)岁;其中本科学历7名,专科学历4名,选择实施前(2018年1—6月)患儿为实施前组,选择实施后(2017年7—12月)患儿为实施后组,患儿入选标准:①足月新生儿;②肺部感染诊断明确且行无创呼吸机通气支持;③新生儿体重>2500g。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器官系统感染;②合并先天性肺部或心血管系统疾病。实施前组患儿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年龄2~26d,平均(11.4±3.6)d,实施后组患儿49例,患儿年龄4~25d,平均年龄(11.6±3.4)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科室成立追踪检查小组,由护士长担任组长,两名主管护师担任组员,要求组员均接受过追踪方法学相关培训,了解相关流程,熟悉相关调查方法。(2)个案追踪:对护理个案进行追踪调查,自入院至出院,对整个护理过程进行追踪分析,对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护理文书缺陷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并对患儿家属及责任护士进行访谈,内容包括护士对患儿家属的宣教情況,健康指导相关内容的知晓程度。对主管护士访谈相关的护理措施掌握程度、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手卫生依从情况等。追踪结果:①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②手卫生依从性偏低,手卫生指征掌握不准确。③护理文书记录不及时,部分护理操作缺乏可溯源性。④患儿家属宣教情况尚满意,患者对疾病认知、呼吸机支持的必要性以及患儿呼吸机支持阶段的风险等有充分了解。(3)系统追踪:对因肺部感染的病例进行系统追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是否有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是否有相关的培训制度及落实措施;③是否有相关的考核措施。追踪结果:①科室有相关的标准护理流程。②有相关的培训制度,但落实情况不满意,培训时间间隔和培训内容缺乏计划性,随机性较大。③存在相关的考核措施,但是措施细节欠缺,不能全面评价护理过程。(4)持续改进针对患儿个案追踪及系统追踪结果,改进护理措施,修订流程及制度。①严格落实护理措施,修改护理记录表达,每次护理记录有签名,交接班对护理内容有核查。②每月进行定期手卫生培训及考核,加强手卫生管理,增强手卫生意识。③定期进行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标准护理流程及护理措施培训,提高护理的实际操作和理论水平。④修订护理考核措施,增加条目,确保能够覆盖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支持护理全过程等护理内容。通过对追踪结果中问题的改进,不断提高护理管理的措施及水平。(5)效果追踪评价:连续进行6个月的追踪方法学改进,对实施后6个月及实施前6个月的护理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价,追踪护理质量的改进效果。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理满意度评分表对护士基础护理、整体护理进行评分。并比较患儿住院时间及呼吸机支持时间。

1.4统计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变化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基础护理评分,整体护理评分及护理文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追踪方法学实施前后治疗情况

追踪方法学实施后患儿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肺部感染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而且呼吸肌力量薄弱,发生肺部感染后,不仅肺泡容易塌陷,而且分泌物不容易排出,易堵塞呼吸道,发生呼吸窘迫及呼吸衰竭的风险极高。在新生儿肺部感染的治疗中,呼吸支持是重要技术手段,呼吸机支持不仅能够改善肺部的通气和换气功能,而且能够维持肺泡的张力,减少肺泡塌陷的风险。新生儿呼吸机支持过程中,虽然能够改善患儿的乏氧状态,但是仍面临呼吸支持带来的风险,诸如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呼吸机相关感染等,不仅影响患儿的康复,而且也可能造成附加的损伤,甚至影响患儿的顺利康复,也可能成为患儿不良预后的原因。在呼吸支持过程中,对呼吸道进行合理的管理,能够减少呼吸支持对呼吸及循环系统的不利影响,对于提高患儿呼吸支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呼吸支持过程中,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患儿的预后。因此在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护理质量对于改善呼吸支持的效果,促进患儿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3-4]。

追踪方法学是针对工作中某一问题进行追踪,发现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办法,是医院管理评价的重要工具,也是实现质量持续改进的常用方法,在医院管理、医疗流程管理及护理质量改进中被广泛应用。在对肺部感染无创呼吸机通气护理质量的提升过程中采用追踪方法学进行改进,通过个案追踪、系统追踪等方法[5-6],发现新生儿肺部感染呼吸机呼吸支持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护理质量的因素,如在护理过程中流程的不完善,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改善护理流程,避免差错时间的发生[7-9]。再如护理过程中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手卫生意识不够,通过强化手卫生意识训练提高手卫生依从性,能够有效降低呼吸机相关感染的发生,加快患儿呼吸功能恢复的进程,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再如在护理文书管理上由于流程不规范导致护理文书漏签字、漏记录等情况有所发生,通过改进护理文书书写流程和责任制提高护理文书的质量。并且针对培训不足等情况,完善培训制度,提高学习频率,提高护理人员在整个新生儿呼吸机支持的过程中的护理能力及对病情的观察能力。实现在制度、流程、技术培训及个人护理能力各个环节上的提高,从而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和患儿的预后[10]。在对实施前后护理质量的比较发现,实施追踪方法学后基础护理及整体护理质量提高,护理文书质量也较实施前明显改善。而且患儿的呼吸机支持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说明通过追踪方法学不仅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也能够改善患儿的治疗效果。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4

一、新入院患儿的心理护理

患儿离开家庭住院接受治疗,不仅承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且陌生的环境,使其生活习惯和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家长长期的宠爱和娇生惯养加之生病后的越发迁就,使患儿变得更加任性,不愿接受治疗。护理人员若要求其被动顺从,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与抵触情绪。因此,在患儿新入院时,护理人员应掌握儿童心理,模仿儿童语言进行交流,及时回答患儿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满足。

二、治疗中患儿的心理护理

药物治疗是疾病康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患儿恐惧的原因,精神上的恐惧与肉体上的痛苦,使患儿产生了强烈的反抗行为。与患儿建立良好的感情是做好治疗护理工作的前提,掌握疾病对患儿心理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进行心理护理,使其主动的配合治疗,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不同年龄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婴幼儿的护理:

婴幼儿对皮肤的接触及抚摸更为需要,护理人员除了平常协助家长做好一些生活护理外,只要病情允许可定期、短时间地搂抱患儿,抚摸其背部、上肢、双手,使之在搂抱与抚摸中得到安慰,满足皮肤饥饿感,消除疲劳与紧张情绪。护理操作要做到稳、准、快,各项治疗尽量集中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对学龄前期儿童的护理:

学龄前期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任性,最易反抗吃药;这时严禁以打针威胁患儿或是强行捏住鼻子灌药,这样会造成误吸甚至导致窒息,发生生命危险。护理人员可利用患儿争强好胜心理,采用与同病室小朋友互相竞赛的方法给予鼓励,引导患儿在试试看的前题下同意配合治疗,切勿采取强制、恐吓、说谎等不恰当的方法。护理人员应经常巡视病房,了解患儿个性、爱好和习惯,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增加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为治疗工作打好基础。

对学龄期儿童的护理:

要尊重、关心他们的要求,只要患儿能理解,在做各种治疗前,都应耐心地讲清目的、方法,以取得合作,随时调动患儿积极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中也可谈论一些患儿感兴趣的话题,以转移其注意力。动作要轻柔、灵敏,各项操作争取一次成功,为今后治疗消除恐惧心理,使患儿及家长产生依赖感和安全感。

2、不同疾病时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急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由于起病急骤,发病迅速,有时病情凶猛,病儿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易紧张、恐惧,因此,心理护理的中心任务是增强病人的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可亲

急性病人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医护人员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良好的医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还能使患儿解除其恐惧心理,鼓足勇气与疾病作斗争,争取早日康复。

让患儿感到可信

医护人员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儿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儿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儿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让患儿感到安全

医护人员的医德和技术是患儿获得安全感的基础。因此,医护人员还应针对每个患儿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对急性患儿,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暗示,使患儿能够身心放松,有安全感。

(2)慢性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对慢性期患儿的心理护理,必须紧紧围绕慢性疾病病程长、见效慢、易反复等特点,调节情绪、变换心境、安慰鼓励,使之不断振奋精神,顽强地与疾病作斗争。此期患儿有的对治疗缺乏信心而放弃治疗,有的则对病情不清楚,加上担心耽误学习,不愿治疗。此时护士更应加强责任心,做好其家长的工作,多关心爱护病儿,也可通知其老师、同学到病房探视,让其感受到学校的温暖,解除其心理顾虑,坚持治疗。

(3)恢复期儿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疾病恢复期的患儿,常出现各种心理负担,如升学问题、复发问题、遗传问题等等,常陷入痛苦思索之中不能解脱。此时如不加强心理护理,常可出现意外。要及时发现患儿的心理状态,引导患儿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疾病。帮助患儿分析发病原因,总结发病规律,制订预防措施,教给患儿防病知识,鼓励患儿放下包袱,树立信心,依靠科学战胜疾病。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5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其中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对照组静脉输液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静脉输液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反复穿刺、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给药错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关键词]

儿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

静脉输液给药,简单快捷,起效快,临床应用广泛[1]。儿童口服给药困难,且治疗效果欠佳,因而静脉输液在儿科的使用率远高于其他科室。但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好动等因素造成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增加[2-3],加上广大家长爱子心切,儿科门诊成为护患纠纷发生率最高的科室之一。采取合理措施,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缓解护患纠纷逐渐成为护理管理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静脉输液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在对现有潜在风险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预案,通过一系列系统性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从而达到降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改善护患关系,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目的[4-5]。我院儿科门诊在2013年11月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儿科门诊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儿47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472例患儿按照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前后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013年4月至2013年10月入院治疗的236例患儿为对照组,其中男121例,女115例,年龄0~11岁,平均年龄3.1岁;病毒性肠炎67例,病毒性脑炎58例,高胆红素血症39例,新生儿窒息31例,高热惊厥26例,病毒性心肌炎12例,过敏性紫癜3例。2013年11月至2014年4月入院治疗的患儿236为观察组,其中男124例,女112例,年龄0~12岁,平均年龄2.8岁;病毒性肠炎64例,病毒性脑炎56例,高胆红素血症43例,新生儿窒息32例,高热惊厥25例,病毒性心肌炎14例,过敏性紫癜2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静脉输液常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主要包括定期巡视,及时换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

1.3静脉输液调配方式

本研究静脉输液的调配方式由我院静脉输液调配中心(PIVAS)调配。由于静脉输液的调配存在较高的风险,如药物调配不当、药品调配错误、微粒污染及空气血栓等。所以医护人员应给予适当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具体操作如下:(1)增强医护人员法律认识,杜绝不按照医嘱,随便对患者进行输液,避免护理工作中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根据护士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制度;(2)保证静脉输液药品和物品的安全,严格执行输液器及一次性注射器的管理,保证药品和器材的质量,护理人员在用药前对所使用的药物严密检查,包括药品的不良反应、批号、有效期、外包装及使用要求,避免药物配伍禁忌,如有疑问及时请示医师并给予相应改动,禁止使用院外自购的药品,确保药品来源。(3)保证接药工作质量,接药时,核对患儿信息,认真填好静脉输液记录卡,检查各药物质量,同时告知家属药物的用法和用量;(4)加强护患沟通,做好宣教工作,保证患者对药物治疗的目的、用法、作用、不良反应有相应了解,避免发生纠纷;(5)勤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积极询问患者情况,如发生意外,及时处理,液体滴完后要及时更换液体和拔针。(6)做好护理记录及保存工作,观察记录患儿的病情和护理措施实施情况,用以调查研究、评估病人情况、作为教学资源等,同时具有法律依据,防止医患纠纷发生。

1.4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的实施

1.4.1组建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小组

小组组长由业务水平高、工作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一般为护士长)担任,组员由5~7名儿科门诊业务水平较好的护士组成,静脉风险管理小组的主要任务是在前期及风险管理措施实施期间,全面收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各种不良事件,注意发现输液过程中各种潜在风险,分析这些风险存在的主观、客观因素,并定期召集全体儿科门诊护理人员开会讨论应对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方案的实施情况。

1.4.2定期培训,强化专业技能

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儿科门诊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如何规避,提高护士的应急处理能力,同时由于患儿皮肤组织疏松以及患儿好动的天性导致扎针困难,而多次扎针又会导致家长的不满,因此,护理人员应努力提高扎针的熟练度与准确度。

1.4.3常见风险的处理

(1)液体渗出:在输液过程中出现液体渗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在穿刺时没有使针头在血管内处于正确的位置和患儿活动导致针头活动脱离血管,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要组织护理人员集中学习幼儿静脉穿刺留置操作,提高业务能力,另一方面要求风险管理小组落实责任,及时巡视,及时发现液体渗出状况,以免渗入皮下组织。(2)针头脱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静脉输液针固定不牢,患儿躁动哭闹,患儿家属护理未到位,患儿自行拔除针头,这种问题可通过安抚患儿,降低患儿活动幅度,使用硬纸板固定输液针头解决。(3)感染:患儿因输液造成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无菌操作不严格,输液室环境条件较差,护理人员穿刺技术较差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对此,应加强输液室环境卫生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穿刺技术。(4)给药错误:如发生给药错误,应立即停止给药,并向患儿及家属承认错误,请求患儿及家属原谅,询问医生是否具有危险,如何处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发生较常见,应给予医护人员相关培训,最大程度减少对患儿的伤害。

1.5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输液过程中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评价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包括满意、较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总体满意率=满意率+较满意率。问卷总分100分,90~100分为满意,80~89分为较满意,70~79分为一般满意,0~69分为不满意。问卷内容包括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技术满意度、医师态度满意度、治疗效果满意度、治疗环境满意度、医患关系满意度及输液操作满意度等。安排相关人员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记录相关人数并计算满意率。

1.6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反复穿刺发生率、纠纷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6.320、6.081,P<0.05);对照组针头脱落发生率、刺伤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702、0.341,P>0.05)。

2.2静脉输液危险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给药错误发生率与观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1,P>0.05);对照组静脉炎、感染、液体渗漏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χ2分别为4.712、4.035、6.143,P>0.05)。

2.3护理满意度调查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总体满意率为81.87%,高于对照组的58.9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71,P<0.05)。

2.4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及处置结果

识别患儿身份,一一核对,避免发生给药错误;按照医嘱,避免用药错误,针对特殊医嘱应给予重视,防止意外发生;避免药物传递过程的失误,嘱相关护理人员予以重视。对输液过程中出现的液体渗出、针头脱落以及感染等不良事件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

3讨论

静脉输液风险是指在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的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儿科门诊由于患儿年龄较小,无法配合医生要求完成治疗,护理人员在实施静脉输液时面临的困难较其他科室更大[6]。且由于患儿哭闹造成儿科门诊十分吵闹,环境条件很差,一方面造成护理人员情绪波动,另一方面环境条件差会增加感染几率,上述因素增加了儿科门诊静脉输液的风险[7]。此外,由于患儿家属内心对孩子过于疼爱,也增加了儿科门诊发生纠纷的概率。因此,本研究通过在我院儿科门诊采用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进行管控,以期为改善儿科门诊静脉输液风险突出问题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表明,实施系统化静脉输液风险管理措施后,观察组患儿在不良事件发生率、危险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此外,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较对照组也明显的提高。这一结果与相关研究认为通过合理的干预措施能够显著降低静脉输液风险的结果基本相符[8-9]。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对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了预估并针对性地做了预案,因此即使输液过程中发生了风险,护理人员也能正确及时的应对,从而赢得患儿家属的好感,提高了满意度,降低了纠纷的发生率;二是通过定期培训,切实提高了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准确的进行穿刺、固定,从而有效避免漏液、脱针等不良事件的发生;三是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小儿头皮静脉输液过程中风险的认识,意识到头皮静脉输液不良事件的严重后果,不断总结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风险种类,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避免头皮静脉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事件发生;四是实施系统化的静脉输液风险管控措施在提高护理人员业务水平、风险意识的同时,通过护理人员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也能提高患儿家属的风险意识,增加自我保护能力,从而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的降低,必然会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提升满意度,这也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通过对儿科门诊静脉输液实施系统化风险管理措施,可显著降低各类静脉输液不良事件、危险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胡海燕 王瑶 单位:中国人民海军总医院

参考文献:

[1]汪珍秀,刘初阳,肖素娟,等.基层医院门诊静脉输液药学干预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4,30(8):1323-1325.

[2]吴利平,喻婷,郑显兰,等.情景模拟法在儿科静脉输液技能培训中的作用[J].激光杂志,2014,35(2):76-76.

[3]李观芝,吴李敏,李丽娟,等.基层医院儿科低年资护士发生静脉输液风险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3,12(3):276-277.

[4]贾丽苹,赵爱平,杨艳,等.静脉输液风险管理培训对低年资护士相关知识和行为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3,20(12A):15-18.

[5]贾丽苹,赵爱平.静脉输液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22):2608-2610.

[6]向凤玲,郝洁.儿科护理中存在的纠纷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27):69-70.

[7]吴琼.浅议儿科护理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2):228-229.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新生儿患者共20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患者中男60例,女40例,患者年龄33周~42周,平均年龄(37.5±0.5)周;对照组患者中男65例,女35例,患者年龄38周~42周,平均年龄(40.0±0.5)周。其中新生儿窒息30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40例,早产儿10例,其他120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一般临床表现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患儿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要积极与家属沟通联系,告知患儿一般病情,并要求家属配合护理工作,做好监护工作。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同时实施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措施,以新生儿为中心,将新生儿看作自己的亲人,如同弟妹一样地照顾;护理人员要更加勤快地巡查,在基础巡查的基础之上,根据新生儿的实际情况组成一个专门的风险管理小组,实施24h全天监护的值班管理,严格落实查对制度,做好交接班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分析患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采用满意度问卷调查,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满意度为满意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同时统计分析护理风险事故发生情况,包括新生儿护理纠纷等。

1.4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满意的人数达到98例,护理满意度为9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2.0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新生儿风险事故发生统计分析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人员前馈性控制措施之后,新生儿护理纠纷1例,跌倒患儿0例,风险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中风险发生率为8.00%,对照组风险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3讨论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7

[关键词] 发热;儿童;健康教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 R473.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11(c)-141-01

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加之各系统器官正处于发育阶段,功能很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使其体温会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异常。当婴幼儿肛温超过37.8℃,口腔温度超过37.5℃,腋温超过37.4℃,可以认为发热。有部分儿童对发热的反应较敏感,甚至引起高热惊厥。临床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发热感到恐慌和焦虑,迫切要求医务人员及时作出降温处理。针对家长在发热患儿表现出的健康教育方面的问题,对其进行有关医学、护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是科学治疗和护理发热成功的关键[1]。

1临床资料

2006年11月~2007年5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发热患儿60例,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6个月~4岁。惊厥多在病初突然高热时发生,神志恢复快,时间短,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2实施全面健康教育的内容

2.1分析小儿发热的原因

2.1.1非感染因素①年龄越小,器官系统的发育越不完善,尤其是体温调整节中枢的发育不完善,加之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散热和储热功能低下,使体温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②一日内体温波动:一般清晨2∶00~6∶00体温较低,傍晚8∶00体温较高;③饮食与衣着薄厚:日常进食、进水可使体温升高,衣着厚,温度较高,反之较低;④沐浴与运动:热水沐浴、哭闹等都使产热增加:⑤季节性温差:夏季温度高,冬季温度低;⑥新陈代谢率:生长发育旺盛,新陈代谢率高,体温高。

2.1.2感染因素由于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加之母体提供的免疫抗体逐渐消失,易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急性、全身性、局部性感染,使体温升高。

2.2收集家长对发热婴幼儿在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①家长在患儿发热而无明显症状时难以发现,一旦发现患儿发热和高热时表现出惊慌失措。②患儿家长对小儿发热症状发展估计不准,常急于要求采取降温措施,对医护人员采取保守措施表示不理想。③年轻的父母,对小儿发热的护理经验不足,面对婴幼儿发热表现出惊慌失措。

2.3制定健康教育学习目标

①正确判断小儿发热。②了解常见发热的护理方法。③能实施物理降温方法。④列出小儿发热的预防措施。⑤掌握发热时的急诊信号。

2.4健康教育干预及评价

2.4.1健康教育方式对小儿发热的健康教育,多以个别指导为主。

2.4.2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①讲解何谓小儿发热及判断方法。发热是指体温的异常升高,判断孩子发热可以借助体温计测量,在婴幼儿确实体温升高时,注意观察患儿的神态和动作等。②描述发热过程及其临床表现,发热过程分为3个阶段: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与体温下降期。③讲述发热的护理方法。a.症状观察,注意体温升高程度及变化规律,观察呼吸、脉搏、意识状态变化;b.患儿应安置于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流通的环境;c.卧床休息:发热时机体消耗增多,代谢加快,食欲下降,能量供应不足,因此患儿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量,保持舒适;d.补充水分及营养:高热时代谢增快,消耗增加,消化功能减弱而导致食欲下降,加之退热时大量出汗,导致机体明显失水、失盐,鼓励给患儿多喝水,少吃多餐;e.保持口腔、皮肤清洁:高热时因唾液分泌减少,加之机体消耗增多,消化能力减弱,营养缺少,不利于症状康复,因此注意保持患儿口腔、皮肤清洁;f.高热39℃以上及时给予物理降温:一般家庭以冷敷、温水和酒精浴常用;g.药物降温:婴幼儿发热时,用药应尽量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如补感敏、小儿退热栓、中成药等;h.讲授发热的预防措施和需就诊的情况:平时应适当安排婴幼儿户外活动;定期预防接种,积极预防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传染病;平时衣着适当,根据气候和活动量及时增减衣服,以防受凉;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促进新陈代谢;当患儿高热时,出现惊厥、呼吸困难、意识不清甚至昏迷,提示病情危重,应紧急送医院就诊。

2.4.3效果评价通过对其家长进行全面健康教育,并实施于我们的整体护理过程中。结果患儿治愈率达100%,平均病程也明显缩短,效果显著。

3讨论

发热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由许多原因引起,对机体来说有时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小儿由于解剖生理特点方面的因素,高热容易导致惊厥,失去保护性意义,如不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采取有效措施,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但如果采取了及时、有效措施,则会使患儿很快康复[2]。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增强了家长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家长的自我保健与护理患儿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5.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8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8例新生儿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33例,女25例。9例新生儿肺炎,7例母婴血型不吻合而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12例新生儿湿疹,20例新生儿黄疸,10例新生儿脐炎。

1.2护理方法

认真分析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根据分析结果,对新生儿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医院需要定期培训护士掌握基本的专科护理知识,以及操作技能,并实施严格的考核制度,促使她们从思想层面认识到新生儿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身为一名新生儿护理人员不但要有细心、耐心、爱心,同时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一定的爱岗敬业奉献精神。在繁忙的工作过程中学会不断调整个人心态,提高个人和新生儿家属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取得家属的谅解,提高家属的信任感。

(2)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生儿疾病的护理知识与值班职责,并及时考核。以让每位护士牢记自己的职责及相关的护理法律责任。尤其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必须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密切观察新生儿病情,比如:在巡视过程中发现新生儿脐炎,此时要求护士先洁净切口,消毒各种手术工具,一般在消毒杀菌以后,在患儿患处涂上硝酸银以干燥伤口,在7~14d脐炎会彻底消失。如果在巡视过程中发现了新生儿体征异常,但个人没有能力解决必须第一时间向主治医生报告。

(3)按照医院的要求执行交接班制度、新生儿身份识别制度。在进行交接班时提前10~20min到岗,并且还要认真核对患儿身体状况。新生儿外出检查或者办理出院手续时,由2名护士实施同步检查,当核查新生儿信息没有错误以后再和家属共同核实新生儿身份,随后让家属抱走。

(4)要求医护之间进行良好沟通,以确保护理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要求护士认真书写各种护理文件。医院的相关领导也需要重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关心爱护每1位护士,对待新生儿科室的护士们可以实施弹性排班制度,以有效缓解护士工作压力。加强医护人员的团结合作,对护士们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帮助她们释放压力。

1.3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前后护理质量得分、护理记录合格率及家长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包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比较,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施全面、科学的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记录合格率、新生儿家长满意度与未实施护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病房属于高风险病室,患儿的病情变化速度快,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难点,经本院分析,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护理不周全的现象较普遍。因为新生儿比较特殊,一般情况下新生儿的病房没有陪护,而新生儿又无语言表达能力,难以用语言表达出个人的真正需求。在对新生儿实施基础护理的过程中有很多潜在的安群问题:尿布疹,红臀,交叉感染及鹅口疮等;用暖箱、烤灯等设备时诱发的烫伤;在对新生儿沐浴时受凉;新生儿抓伤自己;输液渗漏等。

(2)未严格执行医院的查对制度。护理在交接班或者新生儿出院时没有认真核对床头卡、双手圈以及胸牌,诱发差错事故。新生儿入院时未认真进行身体检查,其肢体存在缺陷或者异常,没有和新生儿家属进行及时沟通留下安全问题。护士护理技能欠完善,缺乏护理经验,当发现新生儿病情恶化时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3)新生儿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护理记录能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护理活动,是医院处理医患纠纷事件的有效证据,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而新生儿病房没有家属陪护,所以护理记录显得更加重要。但是少数护理人员忽视护理记录的书写,记录不及时,不规范准确,以至于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护理过程的完整性、连续性,个别还出现严重的涂、刮、擦等不良现象。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9

【关键词】 精神卫生 问题患儿 心理护理

大量的研究发现,儿童期的精神卫生保健工作将影响人的一生,做好此阶段的心理护理工作至关重要。因此,几年来,我们从心理护理工作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组 共105例,男85例,女20例,来自我中心儿童心理门诊。

1.2 对照组 共100例,男79例,女21例,选自门诊患儿及“儿童精神卫生问题流行病学调查”中筛查出的阳性儿童。两组儿童,通过自拟的精神卫生量表,筛检出阳性者入组,包括多动、抽动、行为问题、语言障碍、注意障碍、 性格问题、饮食障碍、学习困难、智能偏低等。对研究组儿童采取一系列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则单纯药物治疗。

2 具体方法

2.1 由专家负责,由单独建立患儿心理档案,将患儿父母详细情况(包括一般状况与心理测试后果等)作认真记载,填写“家长教师问卷”,翔实掌握其具体情况,将患儿的IQ后果,艾森克人格测试,学习成绩等入档。

2.2 通过患儿“反馈日记”了解其1周以来的行为思想变化,对父母的意见等,发现好的苗头及时表扬,不良倾向或不孕的家教方式及时反馈给其父母,以便进行家庭治疗。

2.3 经常与患儿教师取得联系,以电话、书信访谈等方式将儿童的具体情况与病情介绍给老师,以取得其配合。如个别老师对于患儿的抽动症状误以为“恶作剧”而横加指责,惩罚患儿使之病情恶性循环,经过与教师的沟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 从患儿服药前、中、后三个方面详细介绍精神科药物的知识,做好三个阶段的心理护理,及时解除思想顾虑并印制了一些科普知识手册赠给他们,颇受欢迎。

2.5 对患儿均作家庭治疗。几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此法是解决儿童心理障碍的最佳选择之一。通过帮助他们沟通的技巧,使很多儿童获益匪浅。

2.6 充分利用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深入宣传精神卫生知识,同时,利用传媒,如广播、电视、小报、科普手册、录相等各种形式大力向社会宣传儿童心理卫生常识,收到明显的社会效果。

3 结果

经过上述心理护理措施的实施,5项内容均较为满意。

4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对儿童心理问题开展心理护理措施非常必要。同时说明,以护士的知识、情感、技能综合应用,取代单纯执行医嘱的技术服务,以身心结合的整体护理为目标,拓宽护理功能,建立与目标相对应的科学施护方法,创建新的护理社会效果。

根据家长、教师问卷所得结果与本次工作实践证明,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是子女罹患各种心理障碍的危害因素,因此在作心理治疗时要密切结合患儿父母的心理特征,养育方式等因人制宜地给予指导。同时,切记要充分调动患儿家长、教师、医务人员三者的综合力量,作好儿童心理问题的矫正。

参 考 文 献

新生儿护理问题及措施篇10

关键词:护理管理;预防;医院感染;作用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505-01

医院防止感染管理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重要的一部分。直接关系到医院管理的水平、医疗质量以及医院的医疗经济活动等。尤其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医疗保险市场进一步开放,随之而来的是各医院之间围绕医疗质量、收费价格、服务态度、社会声誉展开了激烈竞争,而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及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所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轻患者负担,保证医疗安全已迫在眉睫。

医院感染的预防系统包括管理、监测和控制3个系统。其预防管理和控制措施贯穿于护理活动的全过程,涉及护理工作的诸多方面,世界卫生组织通过调查提出了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措施,如消毒、灭菌、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消毒效果监测、评价,都是护理工作的基础。所以护理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具有自身特殊性和重要性。

国内外调查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中有30%~50%与不恰当的护理操作及护理管理有关,甚至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因此,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技术操作水平,规范护理行为,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健全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加强管理职能

医院感染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护理管理是该系统重要子系统,涵盖了整个病区、门诊,食堂配餐、卫生保洁等,护理系统的运行状况会直接影响整个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水平。为实现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大目标,必须建立安全组织,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

护理部要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组织有关人员成立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管理小组”,成员应包括病房护士长、内外妇儿、门诊各科护士长、监控护士等组成感染管理的护理指挥系统,负责制定防止医院感染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从实际出发,制定出职责与任务,以利实施和执行。

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医院感染发挥三级组织的管理作用,做到各负其责,护理指挥系统面向全院各个环节,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定期召开会议,总结、研究工作,解决问题,布置任务,对每个科室存在的医院感染问题随时发现,及时处理,强化各自的管理职能,确保各项管理工作落实,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疗护理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

2以护理质量管理为核心,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

护理及护理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主力,而完善的护理管理是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护理质量的核心是医院感染控制的水平。在护理的全过程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原则,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规范,正确应用隔离技术和护理管理是预防外源性感染的前提,而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护理和管理手段则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途径。

要保证高质量的医院感染管理系统,必须采取多样的管理措施。国外较多医院管理机构都认为,没有预防感染的护士,就没有推动和防止医院感染的各种措施,预防感染的措施首先涉及到护理人员。要开展任何实质性护理,都离不开消毒、灭菌和隔离技术,所以在控制医院感染过程中,护理人员的素质至关重要,要加大人员教育和培训,使大家对医院感染问题深入了解和认识,强化预防意识。

举办消毒效果临床监测技术培训班,保证各科室,各病区监控护士都能掌握正确的监测方法。在每年对科主任、主治医师、护士长培训及新上岗人员的培训时,都要将医院感染管理作为重点内容;要利用各种形式如录像片、宣传板报、研讨会及每月下发医院感染监测简报,宣传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意义和方法。

教育广大医疗护理人员不断吸取其他医院发生的院内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教训。对日常工作中发现的临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

制定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及严格的奖惩措施,在护理质量目标管理考核评价标准中明确规定发生感染问题应扣除的分值,并与晋升、晋职、劳务补贴相挂钩。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力度。

3加强监督检查,重视管理效果

护理指挥系统应发挥其组织的作用和计划、处理、控制医院感染的职能,定期检查,随时抽查,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评估各科室病区的护理管理现状和质量。根据所获得的医院感染方面的信息,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需要做出相应的措施调整。根据消毒效果监测得到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经科学分析,了解有关本院存在各种危险因素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使医院感染的各项预防措施持续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护理管理富有成效的最好体现是工作制度的落实和监督检查的到位。护理感染管理工作的各项措施,体现在许多细节,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重视管理效果。如以最简单常做的试体温来说,曾有报道,由于直肠体温表擦拭不净,消毒不彻底,造成新生儿沙门氏菌感染迅速扩散,6周内就有25例新生儿感染,经过实行隔离患儿,彻底消毒体温计和停止直肠测温而改用腋窝测温等综合管理和护理措施,才使感染得以控制。某医院使用的洗手肥皂被沙门氏菌污染致10名新生儿感染死亡。某医院用因消毒隔离不严,发生医务人员和病人相互感染事例。所以护理系统各部门都要对一次性物品进行检查,验证使用;对消毒液浓度要正确配制,规范无菌技术操作,以及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隔离,防护工作也层层监督检查,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最大的预防控制感染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