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9:34:32

新生儿范文篇1

关键词:黄疸;早期喂养;游泳;抚触;护理干预;新生儿

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疾病,若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引起核黄疸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威胁新生儿的生命。现将我院产科对130例新生儿进行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王小环.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将2005年3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产科出生的130例足月正常新生儿,根据出生顺序,单号为干预组(65例),双号为对照组(65例),出生体重2.5~4.0kg,Apgar''''s评分≥8分,男婴69例,女婴61例,外观无畸形,新生儿出生时无窒息、产伤及感染,并排除ABO或RH溶血。母亲年龄21~33岁,无妊娠并发症和合并症。两组性别、体重、胎龄、Apga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进行早接触、早吸吮,实行母乳喂养、母婴同室、按需哺乳,常规新生儿护理,并对产妇进行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指导、母乳喂养知识、新生儿生理特点介绍及科学育儿知识等。干预组新生儿在每次充分吸吮母乳后按需喂配方奶及2.5%葡萄糖水,直至母亲乳量充足,并增加游泳和抚触护理。游泳护理:新生儿出生4h后即进行游泳,新生儿脐部贴防水护脐贴,选择专为婴儿游泳设计和生产的游泳圈和游泳池,室温调节在26~28℃,水温控制在37~39℃,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过程分为被动游泳(护士在旁协助新生儿伸展肢体)和婴儿自主游泳。抚触护理: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采用美国强生公司推广的抚触手法,进行全身抚触,每日1次,每次10~15min,游泳后进行。抚触与游泳护理均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进行操作。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胎便转黄时间、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动态变化。胆红素测定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天早上6点由经过培训的护理人员负责测定,取额部及胸部平均值并做记录。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数据以(±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见表1。表1两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与胎便转黄时间比较h(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见表2。表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6d内经皮测定黄疸指数值比较(mg/mL)(略)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干预组新生儿第2~6天黄疸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

三、讨论

在胎儿期,胎儿靠胎盘供应血和氧气,但是体内为低氧环境,必须有更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供给胎儿,才能满足胎儿的需要。出生后,新生儿必须用自己的肺呼吸直接获得氧气,体内的低氧环境得到改变,红细胞的需求量减少,于是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产生胆红素。这时新生儿的肝功能不完善,酶系统发育不成熟,不能把过多的胆红素处理后排出体外,只能堆积在血液中。这种胆红素象黄色的染料一样,随着血液的流动,把新生儿的皮肤和巩膜染成黄色,出现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肝脏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和尿嘧啶核苷二磷酸糖脱氢酶(UDPG脱氢酶)不足或受抑制,不能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以致非结合胆红素潴留血中发生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一般在新生儿出生2~3d出现,4~5d天达高峰,1~2周逐渐自行消退,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增加喂养量及喂养次数便可减轻生理性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但创建爱婴医院以来,母乳喂养率明显上升,随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秦学玲等报道,临床上即便是实施早吸吮、勤喂哺,产后48h乳汁不足者仍占19.81%以上,因此早期乳量不足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原因之一。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10~12h内初次排出胎便,出生后3~4d开始排黄便,如果早期乳汁不足,喂养次数减少,肠蠕动减慢,胎便排尽时间延长,可致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负荷增加,增加胆红素的重吸收。胆红素水平升高,造成新生儿胆红素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异常增加,我们观察发现,干预组采用在母乳充足前添加配方奶,增加早期摄入量,每次添加均在新生儿充分有效地吸吮母乳后进行,不但能让新生儿获得初乳的高营养和摄入足够蛋白质和能量,而且可快捷建立正常的肠道菌群,加快胎粪排出。观察结果表明,干预组新生儿第1次排胎便的时间及胎便转黄时间明显比对照组提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而降低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葡萄糖的喂入促进了新生儿的胃肠蠕动,有利于肝糖原的储备,肝酶的激活,促进血清胆红素的代谢,减轻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据报道,新生儿游泳与抚触有助于降低新生儿黄疸,因为水温具有扩张皮肤毛细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增进新生儿全身新陈代谢,且游泳过程活动消耗能量增多,消耗了一定体力,促进食量增多,促进肠蠕动,有利于粪便以及结合胆红素的及早排出,减少小肠对胆红素的重吸收,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降低新生儿黄疸指数。抚触能使交感神经紧张度增加,刺激胃泌素和胰岛素分泌,增加消化和吸收功能,中医学理论认为,急摩为泻,通过摩腹,快速推下七节骨,且能健脾和胃,行滞消食,通过抚触,新生儿食欲增加,从而加速正常菌群生长,促进尿胆原生成增多,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减少,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肠肝循环,胆汁分泌增多,胆红素排泄增多,也达到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目的。我们的观察也证实,随着护理干预的实施,在同一时间段干预组黄疸指数低于对照组,由此可见,早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确实能够降低新生儿黄疸的程度,减少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许植之,钱家萍,李勇,等.新生儿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不允忽视[J].新生儿科杂志,2000,15(5):254256.

2秦学玲,刘秉芳.护理干预对剖宫产产妇早期泌乳的影响[J].护理研究杂志,2004,18(6):10761077.

3詹莉.新生儿婴儿智能开发游泳法[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4.

4张桂芹,孙晓娟.抚触对早收型母乳性黄疸的干预效果[J].新生儿科杂志,2003,18(2):6970.

5孙琳,于晓玲.婴儿抚触的国内研究现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7,3(5):109114.

新生儿范文篇2

关键词:技能发展模式;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

1980年,Dreyfus等提出技能发展模式,认为在技能获得与发展方面,学习者要经历5个阶段,从生手、进阶、胜任、精通到专家[1]。基于技能发展模式,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2],我国也在近年提出了能级进阶模式及分层培训[3]。《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4],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护士培训制度,根据护士临床服务能力,结合职称等对其进行分层培训。分级别、分层次培训是保证培训质量的良好方法[5]。魏芳等[6]对临床护理人员分层培训方法进行探讨及效果评价,但有关新生儿科护士分层培训需求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通过对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为护理管理者有针对性地制订干预措施实行分层培训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对某妇产儿专科医院新生儿科护士进行调查。纳入标准:(1)在本院新生儿科工作,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2)在岗且愿意参加本次研究;(3)无严重身心疾病。排除标准:(1)护理轮转人员;(2)不符合以上任何一项纳入标准者。护理部按照临床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学历、技术水平和能力,将其分为CN1、CN2、CN3、CN44个级别。新生儿科共有护士69名,除3名护士长及2名护士长助理外,调查对象共64名,其中CN1护士23名,CN2护士27名,CN3护士14名。1.2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确定新生儿科护士专科操作技能培训内容,采用问卷调查表调查其操作培训需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1.3调查工具。自行设计调查表,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问卷。1.3.1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层级、目前学历、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1.3.2培训需求问卷。自行研制新生儿科不同层级护士培训需求调查问卷,由5位护理专家先后多次对内容进行审阅、修改,最终问卷专家评价内容效度为0.954,Cronbach′sα系数为0.968,重测信度为0.835。问卷共有两个维度,分别是新生儿临床护理基础技能及专科技能。其中CN1有30个条目,CN2有22个条目,CN3有12个条目。各条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0分为不需要,1分为不太需要,2分为一般,3分为需要,4分为非常需要,分数越高说明需求程度越高。1.4资料收集方法。研究者将问卷内容输入到“金数据”后生成二维码,发至新生儿科护士微信群,向护士说明调查目的,要求其通过扫码形式自愿参与填写。共回收64份,有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100.0%。1.5质量控制。成立课题指导小组,由5人组成,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主要任务是拟定研究主题,确定调查内容,收集并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2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年龄等定量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性别等定性资料之间的统计学差异,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的影响因素。

3结果

3.1一般资料。本研究64名临床护士中CN123名、CN227名、CN314名,男女比为1∶15,年龄21~54岁,工作年限、职称等见表1。3.2新生儿科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3.2.1CN1共23人,对新生儿沐浴、配奶等16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2。3.2.2CN2共27人,对新生儿置胃管、胃肠减压等3项操作的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3。3.2.3CN3共14人,对新生儿PICC置管、PICC维护等3项操作培训需求为0,其他各项按照需求高低排列见表4。3.3影响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的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将新生儿科护士性别、年龄、工作年限、职称、目前学历、岗位、目前层级、接受培训的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作为自变量,将培训需求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5可知,新生儿科护士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的意愿及自评工作胜任情况4个因素对其培训需求有预测作用。3.4不同层级新生儿科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分析目前层级、岗位、接受培训意愿、自评工作胜任情况不同的护士的最高培训需求,了解每组人群的最高培训需求维度及前3位培训需求(见表6)。

4讨论

4.1技能发展模式是新生儿科护士分层的依据。新生儿科护士被分为4个层级:CN1,CN2,CN3,CN4。CN1为工作3年以内的初级护士,依据技能发展模式,其处于从生手到进阶的阶段;CN2为工作3~5年的护师,处于从进阶到胜任的阶段;CN3为工作5年以上的主管护师,处于胜任到精通的阶段;而CN4为副主任护师及以上职称,是临床护理专家。各层级护士所承担的工作职责及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临床护理操作是新生儿科护士最根本的技能,随着层级的增加,对临床护士操作技能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基于技能发展模式,构建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分层培训框架,为临床护士科学培训提供了依据。4.2新生儿科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4.2.1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各不相同表2~4显示,各层级护士操作培训需求不尽相同。CN1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复苏囊及T组合的使用、PICC维护及经口喂养,CN2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有创呼吸机的使用、PICC置管及新生儿导尿,CN3需求排名前3的分别为脐血管置管的护理配合、听力筛查及NO吸入。4.2.2培训需求体现新生儿科护士成长过程表5显示,随着新生儿科护士层级的上升,培训需求下降,体现了护士成长过程中经验积累与培训需求的关系。刚进入新生儿科工作的护士,其知识和技能欠缺,培训需求非常高。而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工作经验不断积累,知识和技能不断增加,培训需求降低。专科护理技术几乎是各工作年限群组关注的培训重点,另外,各组护士具有不同的最高培训需求,体现了护士的成长过程。如CN2及以下层级护士关注急救,为基本核心能力;CN3护士均已担任护理组长,经常参与危重患儿护理,对急救技能熟悉,所以培训需求集中在高精技术方面,体现了高层次护理发展需求。4.2.3岗位高的护士培训需求高,更加关注自我发展表6显示,岗位对新生儿科护士培训需求具有一定影响。随着岗位的升高,培训需求也越高。作为辅助护士,只需要协助责任护士完成常规护理工作,不涉及难度大的技能操作;责任护士需要做好日常护理工作,对所分管的患儿负责;而组长则需要进行组内协调及参与解决临床问题,对辅助护士及责任护士无法胜任的操作要进行指导;质控护士均从组长中择优选拔,其工作要求更高,需要熟练掌握新生儿科所有技能,协助护士长做好日常培训,所以培训需求更高,且更关注自我发展,这也体现了护士的成长需求。4.2.4护士工作胜任度自评越高,培训需求越高表6显示,新生儿科护士工作胜任自评情况越好,培训需求越高。一方面,各地对新生儿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高度重视,护士认为核心能力培训对护理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持续加强;另一方面,随着护士核心能力的提高,其对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要求越来越高。我院为教学医院,护士参与护理管理、教学科研的意愿越来越强烈,希望能参与更多技能培训,从而为带教及科研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5结论

新生儿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选择100例在我科出生的足月新生儿采用以往直刺采血法,100例采用现在定位斜刺采血法,它们的平均年龄74.5h,平均体重3215g。男44例,女56例,均系足月新生儿,无其他合并症,出生后吸吮力好。

1.2采血时间新生儿出生72h后,4天之内,采血前应停用抗生素及含碘药物、制剂并要充分哺乳。若在哺乳前无蛋白质负荷的情况下采血,会出现苯丙酮尿症(PKU)筛查的假阳性,72h后血样可避免生理性促甲状腺素(TSH)上升,并可防止生理性促甲状腺素上升延迟患儿的假阴性。

1.3采用方法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无形中又增加了护士的压力,影响采血的成功率。运用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新生儿沐浴后,将新生儿平卧,操作者左手推住新生儿左足,暴露足底,右手轻轻的按摩或热毛巾敷足底采血部位,使其自然充血。用75%酒精棉签消毒采血部位待干,右手持采血针沿新生儿足踝外侧向足底外侧缘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为采血点,沿此点进针,针头与皮肤呈40°~45°斜刺进针,深度0.5~1.5mm,不要用力挤压,血液很快涌出聚成血珠,使血自然渗透至滤纸背面,血斑标本合格。

2结果

2.1一针成功率采用足底定位斜刺法,一针采血,血量渗透均匀,血斑直径≥8mm,定位斜刺采血法100例,一针成功99例,成功率99%。

2.2穿刺点止血时间采血后用消毒干棉签轻压取血部位使其止血,止血法平均(5±7s),通过对100例筛查新生儿进行比较:

3采血时的注意事项

3.1采集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观看,以免新生儿哭闹引起家属紧张不安,给家属必要的解释,劝其不必紧张,采血不会给新生儿造成身体大的伤害,采血前必须带口罩、帽子,按正规化洗手,采用一人一针,操作前后进行空气消毒,30分钟后方可操作,同时要严格三查七对,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3.2调节室温28-30℃,当室温过低,新生儿因四肢寒冷,血流缓慢不畅,因局部血流量不足而导致采血失败。室温过高,新生儿大量出汗,因汗液中含水分99%,固体成分不到1%,大量出汗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高,血流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会使外周阻力增大,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流至局部的血流量仍缓慢不足,造成采血斑过小,而且血滴到圆圈内迟迟不渗透,严重者可导致凝固而需重新采血。

4护理体会

4.1此法采血一针成功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斜刺进针的部位为足底浅静脉收集足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血量丰富,出血快,对滤纸片渗透好,渗透均匀,又由于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层组成,常规“直刺法”易入皮过深,针头易到达皮下脂肪层,此层血管相对较少,血流欠丰富,用力挤压易挤出脂肪颗粒,是导致采血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定位斜刺采血法位置更精确,效果更好。

4.2操作简便易行,效率高,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不采取任何辅助工具,定位准确有效,避免了针刺过深及反复穿刺,大大缩短了采血时间,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

4.3对新生儿及家属的影响足底定位斜刺采血法只需轻轻挤压,血斑标本即可合格,有效地降低了因血量少而反复用力挤压所致新生儿长时间哭闹及家属紧张心理,同时穿刺后止血时间并不延长,降低了新生儿痛苦,家属易于接受。

5讨论

近年来我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多,对新生儿疾病筛查采血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再加上现在大部分父母只生一个孩子,如果一次采血不成功,父母会觉的很心疼,这两年多我科采用了定位斜刺采血法,定位准确,效果满意,而且一针采血成功率高,标本的合格率也高,不但减轻了新生儿的痛苦,提高了工作效率,还赢得了家属的满意。采血最好是选择在38-40℃温水沐浴后,因为这样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有利于采血的成功。总之采血成功是多方面的,只要我们每位护士都遵守正规操作的流程,注意采血时的细节,寻找失败的原因,不断吸取经验,一定能够把这项采血的工作做好。

新生儿范文篇4

1.1一般资料

总结我院产科2006年5月~2008年5月活产新生儿2010例,窒息儿126例,窒息发生率6.27%,其中,剖宫产18例,胎吸8例,宫内窘迫22例,正常分娩78例。重度窒息20例,占窒息总人数的15.87%。对轻度窒息儿给予清理呼吸道、触觉刺激和常压给氧后很快恢复正常,对羊水Ⅲ度粪染及重度窒息儿则给早期气管插管清理呼吸道,正压给氧部分配合胸外按压或药物等抢救。经积极抢救,精心护理,96例治愈,28例转新生儿科,死亡2例。妊高征合并胎盘早剥新生儿娩出重度窒息死亡1例,脐带脱垂死亡1例。

1.2窒息诊断标准

可按新生儿生后1min内Apgar评分法来衡量窒息的轻重程度。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2]。如生后1min评8~10分,数分钟后又降到7分及以下者也属窒息。

2抢救措施

按ABCDE步骤进行复苏。

2.1迅速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胎头娩出后,不要急于娩出前肩,接生者用左手自鼻根向下挤压挤出口鼻内的黏液和羊水,应用吸球迅速清除口、咽、鼻、喉器官中的黏液等异物,断脐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婴儿全身,置复温台保暖。并迅速摆好体位(头略后伸,肩部垫高2~3cm),轻度窒息尽快用婴儿吸痰器吸净口腔、咽喉及鼻腔的黏液和羊水,注意电动吸痰负压不超过13.3kPa,抽吸时动作轻柔,边吸边前后左右转动,每次的抽吸时间不超过10s直到吸干净为止[3]。羊水混胎便或重度窒息者,可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在直视下清理呼吸道,防止胎粪吸入致吸入性肺炎。

2.2触觉刺激,促进呼吸的建立

清理呼吸道后仍无自主呼吸,可采取用手轻弹新生儿足底,用手在腰背部沿身体长轴快速、轻柔地摩擦婴儿皮肤1~2次等方法诱发呼吸,仍无效者或虽有自主呼吸,但不充分,心率仍<100次/min者,立即使用气囊面罩加压给氧人工呼吸。注意选择合适的面罩,以能罩住上下颌尖、口及鼻为宜,面罩紧贴面部,先放于颌下缘然后再盖没鼻子,一般压力为2.94~3.92kPa,流量5L/min,给氧浓度60%~80%,频率40次/min。

2.3恢复循环

有效正压通气30s后,患儿仍未复苏,心率仍小于80次/min且无上升趋势,应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以保证充足的心搏出量。可采用双指按压法,按压部位为胸骨中下1/3处,压迫胸骨下陷1.5~2.0cm,按压频率为100~120次/min每按压3次,正压通气1次,按压心脏30s后,心率>100次/min,出现自主呼吸、皮肤转红后,停止加压继以面罩给氧,此时应逐渐降低吸氧浓度,直到呼吸空气时皮肤红润后停止给氧。如果停氧又出现青紫,再给予能保持皮肤红润的最低氧浓度,以免引起氧中毒。本组重度窒息20例,通过以上处理复苏成功12例。

2.4药物治疗

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药物,药物治疗包括肾上腺素、血容量扩充剂和碳酸氢钠,脐静脉是最好的给药途径。严重窒息注意保留脐带6cm以上。当没有静脉通路时,气管内导管是给肾上腺素最容易的途径。重度窒息者经用100%氧适当通气和胸部按压30s后心率仍低于60次/min时,可用1∶10000肾上腺素(0.1~0.3)ml/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5min后可重复1次。母亲产前4~6h用过镇痛药或麻醉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时,可用纳洛酮0.1mg/kg,脐静脉推注或气管内注入,对于加压给氧后仍有呼吸抑制、心率慢、肌张力差和代谢酸中毒者,用5%碳酸氢钠3~5ml/kg加25%葡萄糖液10ml脐静脉缓慢推注。

2.5评价

复苏过程中,每操作一步的同时,均要评估患儿呼吸、心率和皮肤,然后决定下一步操作。对于窒息严重,新生儿情况较差者每5~10分钟按上述标准再评,直到总分>7分为止,或在婴儿窒息期内每隔2~4小时重评1次,直到24h。3护理

3.1抢救前的准备

了解病史,严密观察产程变化,产房备齐急救药品及器械,药品及器材处于备用状态,红外线辐射台预热,一次性用物拆包备用,估计有重度窒息发生时,通知儿科医生进产房参加抢救[4]。

3.2抢救要点

在复苏过程中,动作要迅速,技术要熟练,操作要轻柔,尽量避免创伤,每一项操作做到及时、准确、无误。

3.3提高助产技术

接产时注意胎头娩出后,胎肩、躯干不要急于娩出,尽量缓慢用左手自鼻向下将羊水、黏液挤出,清理呼吸道,在呼吸道分泌物未吸净前,切忌刺激啼哭。

3.4保暖

整个复苏过程中必须进行保暖。新生儿娩出后立即置于预热的远红外线抢救台上,并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以防止热量丢失。

3.5加强监护

复苏后除密切监测体温、心率、呼吸外,还要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前囟门张力、肌张力、抽搐、吸吮反射、尿量、皮肤颜色及窒息所致的各系统症状等变化,并注意输液速度及不良反应,认真做好护理记录。

3.6哺乳

窒息复苏新生儿哺乳时间应适当推迟至24~48h,喂奶后取侧卧位,避免移动,防止呕吐。

4体会

临产后随宫缩出现子宫胎盘血流量减少,一些潜在的危险往往在此时表现出来,尤其是高危产妇临产后动态观察产程图,及时了解宫口扩张及胎先露下降情况,产程长特别是潜伏期延长,使孕妇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加之可能出现的相对性头盆不称,以致胎儿受压,胎儿缺氧,产程延长使胎儿承受缺血缺氧的时间延长,最终将导致不可逆性缺氧而发生新生儿窒息。宫缩过强宫腔压力急剧升高也可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膜破裂后注意羊水性状,有无脐带脱垂,严格掌握催产素催产的指征及剂量,需要时应专人守护观察[5]。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关键是迅速纠正缺氧[6],做到早预防、早判断、早复苏。同一组复苏人员必须配合默契。操作迅速、准确无误、熟练掌握每一项操作,根据新生儿窒息严重程度,均采取ABCDE复苏方案,其中,A是根本,B是关键,评估贯穿整个复苏过程。呼吸、心率、皮肤颜色是窒息复苏的三大指标,并遵循评估→决策→措施→再评估→再决策→再措施程序,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完成复苏,对重度窒息患儿及时转NICU治疗。本组126例新生儿窒息患儿严格按照ABCDE步骤进行复苏,其中98例经过AB步骤即可复苏,20例经过ABC步骤可复苏,8例经过ABCD步骤,29例转NICU治疗。复苏后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积极治疗,从而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得智,徐蕴华,陈自励.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诊断与急救[J].中华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0,16(1):3.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38-358.

[3]陈自励.新生儿窒息的现代概念和诊断治疗进展[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5):307-310.

新生儿范文篇5

1.必须熟悉新生儿的呼吸和循环生理及缺氧窒息的病理改变。

2.必须切实掌握新生儿复苏对象及缺氧窒息的诊断技术。

3.必须熟悉新生儿复苏的各种步骤及有关操作技术和药物的应用。

4.必须熟悉掌握有关新生儿的监测技术。

一、新生儿常见的缺氧窒息原因

1.产妇疾病:高龄初产(>35岁)、糖尿病、高血压、妊娠毒血症、贫血(血红蛋白<10g/100ml)、免疫和遗传性疾病、感染、胎盘功能异常(雌三醇减少)胎盘早剥、产前出血、严重心脏病,低血压、酒精中毒以及药物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利尿药、降压药、硫酸镁等),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2.分娩情况:胎儿异常、产钳、吸引产和剖腹产、产程过长、宫缩剧烈(宫内压力>25-35mmHg)、胎膜久破、羊水过多、胎盘血流受阻影响气体交换,以及在分娩1~3小时内应用镇静药和镇痛药,抑制胎儿呼吸中枢。

3.胎儿因素:多胎、羊水被胎粪污染、早产、胎儿生长迟缓、脐带打结、绕颈和脱垂、缺氧和酸中毒、羊水和血液吸入呼吸道,颅内血肿损伤以及新生儿心肺畸形等。

二、新生儿复苏对象及临床估计

窒息缺氧是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因此新生儿复苏的对象主要是窒息缺氧(2)。对新生儿情况的临床估计,目前大多数医院仍沿用Apgar评分法,出生后1分钟及5分钟进行记录。

1分钟评分主要反映新生儿酸碱状态,评分越低,酸中毒和低氧血症越严重,评分低于6分,PH<7.25,SaO2<50%,5分钟评分可提供预后指标,8~10分:情况良好。

5~7分:轻度抑制,对强烈刺激和吸氧有反应,3~5分钟后常好转。

3~4分:中度抑制,常有青紫和呼吸困难,用面罩吸氧或加压呼吸仍不好转,应立即气管插管,必要时给碳酸氢钠。

0~2分:严重抑制,需立即复苏。

三、新生儿复苏措施(复苏可分三步骤)

新生儿复苏的步骤

复苏第一步骤(I)

1.面罩吸入100%氧;

2.辅助呼吸;

3.监测心率肤色和肌张力,若30秒内无反应则行。

复苏第二步骤(Ⅱ)

要求援助,若30秒钟内仍无反应则行。

复苏第三步骤(Ⅲ)

1.以100%氧连续行IPPB;

2.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3.建立静脉输液——脐静脉;

4.给予含有0.45生理盐水的5%葡萄糖液,或10%葡萄糖5-10ml/kg;

5.碳酸氢钠1-2mEq/kg,以1:2稀释于葡萄糖液中;

6.1:10.000肾上腺素0.1ml静注,可反复进行。

胎儿分娩后迅速用温毛巾擦干,通过轻快的背部摩擦进行刺激,及轻柔吸引口与鼻腔,若不出现积极反应,则用合适的面罩给以100%氧。

氧输送系统应附有贮气囊。若给氧10~15秒后仍未改善自主呼吸,则开始用气囊和面罩作辅助呼吸15-20次/分复苏I。助手监测心率和作轻快的背部摩擦刺激,若在30-60秒新生儿对上述处理无反应时.应采取复苏I步骤。即用喉镜行气管内插管,完全控制通气道。然后经气管导管吸引后接T型管装置,给以IPPV(间歇正压通气)。此时注意:

(1)窥喉插管及吸引过程中,要连续监听呼吸和心音。

(2)需有经验者操作,插管勿过深,以过声门2cm为度,判断导管在气管内位置时,不能完全依赖听诊,因为一侧肺不张时两侧呼吸音仍可听到,可误认为正常,应仔细观察两侧胸廓抬高是否对称,如一侧抬高,另一侧不抬高,或有先后时,导管可能进入支气管,应引起注意。

(3)iE压呼吸时压力切忌过大(开始张肺时,气道压力可用20~30CmH2O以,后减至10~20cmH2O),否则可致新生儿肺泡破裂、张力性气胸或死亡。若复苏有困难或延缓时应请儿科医师会诊。

连续监测心率,如<60次/分,对纯氧无反应,需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方法与成人不同,二拇指放在胸骨中部,食指等环胸在背后支持,将胸骨向脊柱方向压下2cm左右,频率100次/分左右,不可压胸骨下部,以免损伤腹腔脏器,按压时可监测心率,瞳孔和动脉压,心率>120次/分,血压80/20mmHg,表示复苏满意,如舒张压<10mmHg,可致冠状血流灌注不足。复苏欠佳时,同时伍用1:10,000肾上腺素0.01ml/公斤体重,可收到“药物挤压”的效果。至于给药途径现多主张脐静脉或气管内给药,(气管插管和清理呼吸道后,气管内注入肾上腺素0.05-0.1mg/公斤,肾上腺素以0.5-1ml生理盐水稀释,注药后立即人工呼吸)。其效果完全同于心脏内给药,可避免心内给药的弊处。(3)进一步复苏(Ⅲ)则需要由有经验的人员进行脐静脉插管,以便纠正酸中毒和扩容。

脐静脉插管操作:常规皮肤消毒铺巾(脐带用碘酒酒精消毒)距脐孔5-7cm处用刀片将脐带修齐并用纱布条勒住以防出血。脐静脉为单根、腔大、壁薄无肌层。脐静脉插管用F3-5不透X光末端开口导管,或18号静注用塑料管,插管前接注射器,用生理盐水充盈以免带入气栓,插管时用血管钳牵引脐带断端,通过脐孔到有回血为止。插管深度经脐孔约5-7cm进入胸段下腔静脉,估计距离为肩-脐距离的2/3,导管尖端位于胸椎6-9水平。此时注意脐静脉给药不当的并发症:

(1)脐带血肿使重复给药困难。

(2)药物未进入循环不能发生药效。

(3)高渗溶液刺激脐静脉甚至发生门静脉栓塞,但门静脉栓塞大多数发生在较长时间脐静脉插管后。

(4)注药同时空气误入脐静脉,引起肺循环栓塞或经右向左分流引起脑或冠状循环气栓。

新生儿复苏的多数情况下,由于通气膨胀了肺,可使缺氧情况好转,随之酸血症全部(或部分)得到纠正。可是尚有部分病例,虽然有良好通气也不能使末梢循环得到改善,则提示已存在低血容量和酸血症,应立即经脐静脉补充必要的药物。

新生儿范文篇6

关键词:缺氧缺血性脑病;脑水肿;甘露醇;

一、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3年10月~2005年8月共收治新生儿112例,选取39例有明确窒息病史经临床及头颅CT检查确诊为HIE、脑水肿的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其中早产儿4例,足月产14例;剖宫产6例,自然分娩12例。对照组21例,早产儿8例,足月产13例;剖宫产12例,自然分娩9例。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所有患儿均给予新生儿HIE、脑水肿常规及支持治疗。对照组甘露醇用量为每次0.5~0.75g/kg体重,根据症状轻重3~4次/d,静脉注射,视病情变化调整用量及次数,其中3例(早产儿1例、足月儿2例)使用甘露醇36~54h后因尿少,急查肌酐、尿素氮,均升高,考虑急性肾功能衰竭而中止使用甘露醇,其余17例72~96h停用甘露醇。观察组首剂给予甘露醇0.75g/kg体重,静脉注射,30min后给予人血白蛋白2~4g缓慢静滴,根据病情变化10例于48~72h后再次静滴人血白蛋白2g。两组患儿入院确诊后常规抽血查肝功能、肾功能及电解质。两组患儿中23例(对照组11例)7d后复查头颅CT脑水肿消失。除13例(对照组8例,观察组5例)因黄疸较重接受蓝光治疗外,其余病例住院8d后出院。治疗过程中记录患儿肌张力及弹足底反应恢复正常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开始哺乳时间。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

二、结果

2.1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见表1。表1两组患儿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患儿肌酐和尿素氮的变化对照组新生儿治疗3d后血肌酐(μmol)由128.6±24.74升至154.8±18.26(P<0.001)、尿素氮(mmol)由3.6±1.07升至6.3±1.42(P<0.05);而观察组新生儿治疗3d后虽然血肌酐(μmol)由132.2±30.17升至138.5±28.54、尿素氮(mmol)由3.08±1.12升至4.10±1.82,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儿血电解质的变化两组新生儿血电解质治疗3d后的变化,见表2。表2两组新生儿电解质检测结果比较注:与入院时比较,*P<0.01

三、护理

3.1HIE的常规护理①入院时详细询问分娩经过:有宫内窘迫和窒息史的新生儿应给予吸氧6h以上;有胎粪吸入史的新生儿应保持安静,治疗及护理操作应集中进行,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头部搬动,以防颅内出血;对于有羊水吸入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备好急救用具。②观察并记录病情变化:观察并记录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囟门张力、肌张力,皮肤色泽、弹足底的反应、开始哺乳时间及吸吮、恶心、呕吐情况,估算出入量。③建立静脉通道:应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液体渗漏,防止局部坏死,发现外渗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局部用硫酸镁冷敷。④保证营养:对于病情较轻,能吸吮和吞咽而又无呕吐者,可试用母乳喂养;无吸吮能力、吞咽反射差而无呕吐者,可试用鼻饲母乳或奶粉喂养;对于病情较重,惊厥频繁者应给予肠道外静脉营养,以保证充足的营养。⑤注意保暖及预防交叉感染:新生儿应入温箱保暖,保持暖箱清洁,定时室内消毒。加强口腔粘膜、脐部、全身皮肤的护理。⑥加强宣教:介绍有关HLE的知识,根据患儿的病情详尽地解释其危险情况及可能的预后估计,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增强信心,坚持按疗程治疗。出院后嘱其定期复查及康复治疗。

3.2白蛋白及甘露醇应用的护理①白蛋白应用的护理:白蛋白可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减轻组织水肿;与游离结合胆红素结合减轻组织损害。由于其可增加组织间液的回吸收,扩充血容量,因此在输注白蛋白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滴速,防止心衰及肺水肿的发生。注意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及尿量。②甘露醇应用的护理:甘露醇的利尿作用依赖于它的快速增加尿液中的渗透压,达到渗透利尿减轻组织水肿的目的。多次应用易出现肾功能障碍及电解质紊乱,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须注意监测心率、呼吸变化,严防心衰;防止外渗引起组织坏死;同时应注意观察尿量,定期复查肾功能及电解质的变化,防止肾功能障碍及电解质紊乱。

四、讨论

HIE是新生儿窒息主要并发症之一,脑水肿是HIE患儿脑组织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传统的处理方法主要采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以解除脑水肿,防止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其机制主要是通过渗透性脱水和利尿作用,使细胞及组织间隙中的过量水分吸收入血并从尿中排出。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反复应用甘露醇易引起肾功能损伤及脑水肿反跳等不良反应。尤其在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完善,更易受外因的影响而导致内环境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与甘露醇相比白蛋白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细胞及组织间隙中的过量水分转移至血管内,增加血容量,以正常的生理方式从肾脏排出。白蛋白半衰期长,是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成分,虽然发挥作用缓慢,但其脱水作用平稳持久,不易引起肾功能损伤和水电解质紊乱。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及电解质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在应用甘露醇后血肌酐、尿素氮明显升高,其中3例出现尿少,血肌酐、尿素氮超过正常水平,经停用甘露醇并在补足液体的同时给予多巴胺等药物治疗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未出现明显的水电解质紊乱情况,治疗前后血Na+、Cl-含量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出现了明显的低钠血症。这可能得益于白蛋白的平稳利尿作用。两组患儿肌张力和弹足底反应的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别,但对照组恶心、呕吐消失及开始哺乳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这可能与血肌酐、尿素氮升高和低钠血症有关。公务员之家:

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肌张力和弹足底反应的恢复时间无明显差别,其中23例复查CT脑水肿消失,这表明两种处理方法对缓解患儿脑水肿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对于观察组,首次甘露醇快速脱水与后续白蛋白平稳持久脱水配合使用可有效避免患儿内环境的紊乱和肾脏损伤,有利于预防胆红素对脑组织损害。

【参考文献】

新生儿范文篇7

关键词:临床药师;真菌性肺炎;药学监护

新生儿肺炎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败血症、心力衰竭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但治疗时也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及其用法与用量,避免药物蓄积[1]。现分析1例新生儿真菌性肺炎的抗感染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的作用,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某新生儿,出生后5min即出现呻吟,呼吸不规则,持续呼吸急促10min后给予气管插管,气管内加压给氧后肤色转红润,为进一步检查治疗,于12月7日2:05收入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我院”)新生儿科。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145次/min,呼吸65次/min,体质量1.5kg,心率145次/min;肾功能基本正常(肌酐41.8μmol/L,尿素氮8.45mmol/L)。患儿神志清楚,反应尚可,早产儿外貌,胎龄评估29周;全身皮肤发绀,臀部及四肢皮肤淤青,额部及躯干部皮肤可见散在点状充血疹;前囟平软,大小约1.0cm×1.0cm;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口唇发绀,颈软,气管居中,呼吸急促,不规则,吸气三凹征(+),双肺呼吸音减低,未闻及啰音;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软,肝右肋下1cm,质软缘锐,脾未触及;四肢肌张力低,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约2s。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WBC)25.34×109/L,红细胞计数(RBC)4.71×1012/L,血红蛋白(HGB)159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69.1%,血小板计数(PLT)282×109/L,血细胞比容(HCT)47.2%,C反应蛋白(CRP)1mg/L;血型检查:B型,RH(D)阳性。凝血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急查胸部X线:两肺野透亮度普遍偏低,双肺野呈毛玻璃样改变,双侧肺野见弥漫细小颗粒状密度增高影,双下肺野内似见树枝状支气管充气征。入科诊断: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儿,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NRDS),新生儿感染?

2主要治疗经过

患儿入科时呼吸急促、不规则,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约为70%,给予常压吸氧后不能缓解,吸气性三凹征明显,给予气管插管,接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呼吸机模式辅助呼吸后SpO2>90%。临床医师综合患儿病情,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240mg改善肺顺应性;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0.11g,每12h给药1次,静脉滴注抗感染;多巴胺注射液11mg,0.5ml/h微量恒速泵入改善循环;光疗退黄及保暖等对症治疗。12月7日22:00时,WBC48.54×109/L,危急值。为加强免疫支持,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32ml,同时完善胃液培养等各项检查。12月8日7:00,体温升至37.6℃后自行降至37.2℃,气管插管内吸出淡黄色分泌物,较黏稠,临床医师考虑为新生儿败血症,故将原抗感染方案更改为注射用美罗培南0.015g,每12h给药1次,静脉滴注。12月9日,胃液培养检查:大量热带假丝酵母菌生长;17:00行胸部X线检查:双肺透亮度有所改善,双肺弥漫细小颗粒影减少,右下肺片状高密度影;血常规检查:WBC54.42×109/L,N%76.1%,CRP<0.5mg/L;体格检查: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中粗湿性啰音。补充诊断:右下肺炎,并完善痰培养等检查。12月11日,痰培养检查:大量热带假母丝酵母菌生长,结合12月9日胃液培养结果考虑为真菌感染,故停用注射用美罗培南,将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为氟康唑注射液0.009g,每2d用药1次,静脉滴注。12月13日,改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辅助通气,拔除气管导管,取导管末端行真菌及细菌培养,右眼偶可见少许分泌物,亦取之行真菌及细菌培养(未培养出真菌及细菌)。12月15日,血常规检查:WBC37.03×109/L,RBC3.85×1012/L,HGB121g/L,N%62.7%,PLT401×109/L,HCT38.0%,CRP<0.5mg/L,白细胞计数较前降低,导管末端细菌及真菌培养均呈阴性。12月21日,复查血常规:WBC26.44×109/L,HGB106g/L,N%48.8%,CRP<0.5mg/L,不排除合并院内细菌感染可能,给予亚胺培南西司他丁0.03g,每8h给药1次,静脉滴注,联合氟康唑注射液(用法与用量同上)抗感染治疗,并完善咽拭子细菌培养。12月22日,患儿发热,体温最高38.3℃,可自行缓解至正常,双眼可见少许分泌物,眼分泌物培养检查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2月19日送检)。12月24日,复查血常规:WBC14.8×109/L,RBC3.45×1012/L,HGB105g/L,N%31.6%,PLT414×109/L,CRP<0.5mg/L,基本恢复正常;咽拭子细菌培养检查:可见大肠埃希菌生长,对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敏感。12月25日,停用辅助通气,后SpO2偶有下降,改箱内给氧后缓解。1月3日,复查血常规及CRP:HGB112g/L,余均在正常范围,故停用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月16日,将抗感染治疗方案更改为氟康唑注射液0.0125g,1/4胶囊内容物与水适量混匀后经胃饲管给药(氟康唑胶囊规格为0.05g/粒,患儿当日体质量约为2.17kg,给药剂量约为1/4粒胶囊),继续抗真菌治疗。1月22日,停用氟康唑注射液。1月28日,患儿一般情况稳定,达到临床出院标准,准予办理出院。

3药学监护

3.1针对猪肺磷脂注射液、注射用多巴胺等的药学监护患儿入院后考虑为NRDS,故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改善肺顺应性;注射用多巴胺改善循环。3.1.1猪肺磷脂注射液:目前多认为添加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质对于预防和治疗NRDS疗效确切。猪肺磷脂注射液的说明书(2014年11月13日版)及相关文献[2-3]推荐首次剂量为100~200mg/kg。但有证据显示,200mg/kg猪肺磷脂注射液可能对NRDS患儿有更好的疗效。该患儿当时体质量1.5kg,推荐给药剂量为150~300mg,猪肺磷脂注射液的规格为120mg/瓶,临床医师综合成本-效果考虑该患儿的首次剂量为240mg,通过气管插管直接注入。临床药师表示理解并同意,并进行用药宣教:应用猪肺磷脂注射液前应充分吸痰,清理呼吸道以避免黏液堵塞气管内插管,用药后6h内禁止吸痰;用药后2h内,氧分压可能会迅速升高,需注意及时下调吸入氧体积分数和吸气峰压,以免用药后发生高氧性损伤和肺容量伤;患儿可能会有心动过缓、低血压、SpO2下降及暂时性脑电活动减弱等不良反应,应加强监护。用药后,患儿心电监护等各项指标水平波动均在正常范围内。3.1.2注射用多巴胺:该药对血管刺激性强,新生儿血管细、血管壁薄,更易出现血管缺氧性坏死。临床药师查阅文献后[4]建议,护士应建立2条静脉通道交替使用,每个用药部位持续用药时间≤2h,以减轻对局部血管的不良刺激,并做好预防局部组织坏死的措施,如皮肤变白、皮温降低时可予酚妥拉明稀释液(将注射用甲磺酸酚妥拉明10mg加入至0.9%氯化钠注射液20ml中)局部湿敷。该患儿用药过程中曾出现皮肤苍白、皮温降低现象,更换输液部位,对原输注部位进行酚妥拉明稀释液湿敷后好转,且更换后的输注部位预防性应用酚妥拉明稀释液湿敷,未再出现皮肤刺激症状。3.2抗感染治疗方案的药学监护新生儿肺炎为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1]。其发生原因为新生儿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气管及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其上有丰富的黏膜血管;新生儿喉部较软,容易发生变形,纤毛运动差,黏液分泌少;新生儿不能有效地咳嗽,异物清除能力弱等。肺炎发生后,易致呼吸道阻塞,造成肺不张,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其主要致病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非典型病原体等。其中,细菌性肺炎最为常见,常见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等,多为非流行性;真菌性肺炎的病原体则包括念珠菌、隐球菌、曲霉菌及毛霉菌等。3.2.1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该患儿为早产低体质量儿,为新生儿肺炎易感人群;出生后5min即出现气促、发绀、呼吸困难且WBC升高(25.34×109/L),考虑为宫内感染引起的肺炎(怀疑为细菌性右下肺炎,但不能确诊)。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为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基本覆盖导致宫内感染性肺炎的常见致病菌(革兰阴性菌、阳性菌及厌氧菌),作为初始抗感染治疗方案是合理的。该药的说明书(2013年12月4日版)对2个月以下儿童的用药剂量未做推荐,但2~9个月的儿童推荐剂量为(哌拉西林80mg/他唑巴坦10mg)/kg,每8h给药1次。临床药师考虑该患儿为新生儿,对药物的清除率较2~9个月的儿童慢,故同意临床医师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0.11g,每12h给药1次,静脉滴注的用药方案。3.2.2氟康唑注射液:新生儿真菌感染较为少见,多发于早产儿,与长期使用抗菌药物、机械通气、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及住院时间长等因素有关。该患儿痰液标本中分离出了热带假母丝酵母菌,但根据《肺真菌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5]的相关规定,该指标并不足以作为诊断依据。该患儿胃液亦培养出大量热带假母丝酵母菌生长,广谱抗感染治疗5d后效果仍不理想;且为低出生体质量的早产儿,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故临床医师考虑患儿真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热带假丝酵母菌是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时,可导致局部或全身感染[6]。调查结果显示,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和氟胞嘧啶具有较好的敏感性,耐药率较低,但两性霉素B的不良反应较多,氟胞嘧啶又易产生耐药性,故两者均不适宜作为首选治疗药物[7]。近年来,热带假丝酵母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的耐药率升高,虽然与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相比,其对伏立康唑的耐药率较低,但伏立康唑不在我院的药品目录内,故排除伏立康唑。临床药师考虑我院为妇幼专科医院,抗真菌药使用率低,且氟康唑的全身作用较好,故仍推荐将氟康唑注射液作为抗真菌治疗的初始方案。氟康唑主要以原形经肾脏排出,最低抑菌浓度为0.5μg/ml,血浆半衰期长。调查结果显示,氟康唑在新生儿体内的分布较广,血浆半衰期达30~180h,用药间隔时间随胎龄而异[8]。《美国新生儿药物治疗手册》推荐用法为:首剂12mg/kg,后改为1次6mg/kg;早产儿胎龄≤29周,出生14d以内,每隔2d给药1次,14d以上者每隔1d给药1次[9]。氟康唑胶囊的说明书(2015年12月1日版)对系统性念珠菌感染的日推荐剂量为6~12mg/kg,≤2周的患儿每72h给药1次。《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009年版)》[10]建议给药时间持续6~12周,不宜过短。因此,临床药师建议将氟康唑注射液的首次剂量定为0.009g,静脉滴注(30min滴注完毕),每隔2d给药1次,疗程持续至症状消失,或合格痰标本真菌培养连续2次阴性,且至少持续4周。临床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同时进行用药宣教:氟康唑注射液可致肝损伤,原则上不推荐用于6个月以下患儿[11],但该患儿情况较为特殊,故建议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肝功能及生命体征。临床医师采纳。该患儿用药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正常;新生儿总胆红素生理性异常,12月17日开始亦基本恢复正常。3.2.3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注射用美罗培南:患儿给予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后症状继续恶化,出现体温升高,气管插管内吸出黏稠的淡黄色分泌物,全身散在出血点,伴肿胀,WBC48.54×109/L(危急值)。临床医师考虑不能排除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故将抗感染药改为注射用美罗培南(0.03g,每8h给药1次,静脉滴注)。其为广谱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主要经肾脏排泄,是治疗重度和混合性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之一。研究结果显示,美罗培南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阴沟肠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敏感率均高于第3代头孢菌素[12]。注射用美罗培南的说明书(2016年7月18日版)指出,其在2岁以下儿童中的血浆半衰期为1.5~2.3h,药动学参数在剂量10~40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3个月~12岁儿童推荐剂量为1次10~20mg/kg,每8h给药1次。该案例中,临床医师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0.03g,1日1次,静脉滴注,但临床药师综合患儿病情(日龄2d,体质量约1.5kg;肾功能基本正常,1日1次给药,在肾功能正常的条件下会导致无法维持有效血药浓度),为保证疗效、避免药物蓄积,建议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0.015g,每12h给药1次,静脉滴注。临床医师采纳。后结合12月11日检查结果,考虑患儿可能同时存在真菌感染。由于双重感染常发生于营养和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应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且常为耐多药菌感染并合并多种基础性疾病、涉及多个部位。该患儿为低体质量早产儿,自出生后未给予母乳喂养,故双重感染的发生概率较高[13]。给予患儿氟康唑注射液抗真菌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12月21日,患儿再次发热,细菌培养结果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患儿曾应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及注射用美罗培南等,为保证抗感染治疗效果,临床药师仍建议给予注射用美罗培南,但我院注射用美罗培南为进口药,临床医师从疗效及经济角度综合考虑,并与患儿家属商量后,给予国产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美罗培南同属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粪肠球菌和脆弱拟杆菌等感染的效果均较好。该药的说明书(2014年12月31日版)建议用法与用量为0.03g,每8h给药1次,静脉滴注(体质量<40kg者给予15mg/kg,每6h给药1次)。临床药师认为用药合理;同时给予用药宣教: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与注射用美罗培南可能导致惊厥等严重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应加强用药监护;控制滴注速度,以免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可引起氨基转移酶、胆红素或碱性磷酸酶升高,用药时应监测肝功能;可引起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升高,用药时应监测肾功能。用药过程中及治疗后,该患儿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4问题与对策

4.1真菌感染性肺炎的诊断不及时,用药时机的把握不恰当新生儿真菌感染性肺炎较为少见,由于该患儿感染初期无特异性表现,早期病原学检查结果未得到重视,故早期抗感染治疗效果不明显,患儿症状逐渐加重。该患儿为低体质量早产儿,有高危因素,胃液培养可见热带假丝酵母菌,美罗培南抗感染效果不理想时即应考虑热带假丝酵母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时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4.2对新生儿用药剂量、频次、疗程的掌握有所欠缺新生儿的药动学特征及对药物的反应与其他人群差别较大,相关药品说明书的推荐可能不详细,常无关于新生儿用药剂量及频次、疗程的内容。另外,临床药师的药学监护多集中于长期医嘱的药物应用,多巴胺注射液、猪肺磷脂注射液等临时医嘱的用药时间较短,故易被忽略。因此建议:(1)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临床用药方案的制订,协助临床医师及护士规避用药风险,保证用药安全。(2)临床药师应加强对临时医嘱中高危药品的关注,较为全面地进行合理用药监护。

新生儿范文篇8

1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0月~2011年8月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37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9例,T11~L2椎体,年龄58~76岁,平均(65.0±1.3)岁,1个椎体24例,2个椎体5例,3个椎体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被动体位,活动困难,并伴有各器官功能异常,如高血压、肺心病、哮喘、糖尿病,其中1例卧床达半年。经术前各器官功能指标纠正后,在C型臂X光机监控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d,电话回访6个月,均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疗效显著。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进入老年后,由于机体机能减退,个别患者病程较长,心理负担较重,既怕拖累他人,又担心经济负担,更有对手术的恐惧,故有针对性、更实效的心理护理,可以解除患者顾虑,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纠正不正常指标;手术姿势改变的训练,如训练床上大小便、侧卧、俯卧位耐受力的训练;清洁肠道,术前2d禁食产气食物,排除肠道气体对手术视野干扰;皮肤准备:术前1d备皮、清洁、消毒、无菌敷料包扎;预防感染:术前1d及术晨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治疗。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伤口处垫以软薄垫,以利压迫伤口及保持椎体曲度,减少穿刺部位出血及使椎体内骨水泥进一步固化。骨水泥注入椎体18h后,达到最大强度[1-2],故术后24h内需卧床休息,2~3h后协助轴线翻身,减少压疮发生及协助患者舒适的改变。

2.2.2观察病情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降低,手术创伤易有意外发生,应严密观察病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血压、脉搏、呼吸、血氧至正常,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易造成神经、血管及脊髓的压迫症状,应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大小便情况,以早发现早治疗。(2)肺栓塞:由于骨水泥漏入椎管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而至肺栓塞。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烦燥、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血压下降等征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嘱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搬动,遵医嘱对症处理。

2.2.4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可卧床行直腿抬高抗阻伸膝锻炼,以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神经根粘连。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久病又缺乏运动,下肢肌肉多萎缩,肌力较差,故术后2~3d可床上行简单曲膝抬臂锻炼,逐渐增加抬臂高度及延长抬臂时间,来加强腰背肌的功能[3],3~4d后可围腰围由他人搀扶下床运动,运动量逐渐增加。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遵医行为,加强营养、高蛋白、高钙、清淡饮食,适当户外运动,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遵医嘱用药,半年内避免弯腰提重物,定时来院复诊。

3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前给予适应力、耐受力及生命指标参数的调整,术后给予细致、耐心、周到、实效的护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d,电话回访6个月,均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疗效显著。

新生儿范文篇9

【关键词】规范化管理;新生儿红臀;护理效果

新生儿红臀产生于新生儿臀部位置,又称“红屁股”,由于幼儿皮肤柔软、角质层尚未发育完全,皮肤防御功能较弱,尿布摩擦、大小便污染都可能导致幼儿红臀[1]。大小便对皮肤的污染以及摩擦因素是新生儿红臀的常规因素,且现今尿布的材质、使用时间等都可能诱发红臀。新生儿红臀早期表现为幼儿臀部小部分皮肤受损,并出现潮红症状,早期处理可控制病情,若家长没有重视,延误控制和治疗的时间,患儿臀部则会逐渐出现红色小丘疹,严重者臀部皮肤溃烂、脓肿或引发败血症[2]。新生儿红臀护理是一项系统性的护理工程,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红臀的重要方式,本文探究规范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红臀患儿为本次护理研究对象,将其以随机分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6例患儿,对照组男患儿26例,女患儿20例;自然分娩30例,剖宫产16例,体质量3.2~4.7kg,平均(3.54±0.26)kg。研究组男患儿27例,女患儿19例;自然分娩29例,剖宫产17例,体质量3.2~4.7kg,平均(3.61±0.34)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规范化护理管理,具体内容如下:①制定规范化管理标准,针对新生儿红臀的每一个护理环节、护理项目,制定针对性护理管理标准,后续护理实施严格按照标准化、规范化流程进行,并严格监督。②全面探究和分析新生儿红臀诱发的危险因素,结合这些因素制定针对性的臀部护理措施,不仅要求护理人员规范化护理,还要求家属跟随学习,了解规范化护理的流程、措施,严格按照新生儿红臀的护理标准照料、抚育幼儿[3]。③护理实施。及时更换幼儿尿裤,更换前先用消毒温和的湿巾擦拭臀部,后涂抹护肤膏、护肤粉,用手触碰幼儿皮肤干爽时可更换尿布。更换尿裤后及时调整患儿体位,潮红部位要避免摩擦,经常更换俯卧位、侧卧位等,尽量不取仰卧位,因为仰卧位幼儿肢体易自主挥舞、踢、蹬,容易加重幼儿臀部摩擦和刺激性。④做好护理记录。新生儿红臀护理实施的过程、方法等,都要及时记录,并填写“新生儿红臀措施实施表”,护理人员相互监督,确保每一项护理措施都及时、科学、有效的实施。⑤护理人员培训。针对已经实施的护理方案,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问题并制定针对性的改善方案,针对护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加新生儿红臀护理的相关知识,探索新式护理方式,并且在培训之后对每一名护士进行考核,只有考核通过的护理人员才能继续参与到临床护理研究中。⑥加强监督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护理流程和标准执行,管理人员监督护理实施过程,及时指导和纠正护理中存在的问题。1.3效果判断。新生儿红臀治疗护理效果共分为治愈、好转、无效3个标准:治愈,患儿臀部红疹、红肿全部消退,患儿皮肤恢复正常;好转,患儿臀部红疹、红肿明显改善,溃疡部位有新生皮肤;无效,患儿临床症状与治疗前相比无改善,或更为严重。护理满意率:患儿出院前对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标准,计算满意率。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以(χ珋±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对比。两组患儿护理效果对比,研究组护理总有效45例,护理有效率97.83%,无效1例,占比2.17%;对照组护理总有效31例,护理有效率89.13%,无效5例,占比10.87%。研究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护理满意度对比。护理满意度对比,研究组非常满意29例,满意15例,不满意2例,满意率为95.65%,对照组非常满意20例,满意20例,不满意6例,满意率为86.96%,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讨论

新生儿红臀是医疗研究的热点问题,经常使用纸尿裤,使用材质不好的纸尿裤,更换纸尿裤间隔时间过长,都容易刺激皮肤,导致红臀产生[4]。新生儿父母,尤其是头胎父母,无育儿经验,大小便残留物质不仅会让新生儿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状态,且新生儿皮肤娇嫩,易受到污染物的感染和刺激,导致新生儿红臀[5]。新生儿红臀护理是预防和控制病情的重要内容,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新生儿红臀的治疗和恢复有积极性的影响,不当的护理操作会加重病情。临床对于新生儿红臀的治疗十分重视,早期的新生儿红臀,以常规、简单的治疗方式就可以促进其恢复,较为严重的患儿则需要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但无论是病情程度如何,护理对于新生儿而言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生儿的大便稀、量多,小便频繁,且其大小便不能自控,部分幼儿在大小便时并不哭闹,导致臀部长期处于大小便污染和潮湿状态,由此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勤检查,一旦发现新生儿大小便,应该立即清洗新生儿臀部,清洁之后还要保持臀部的干爽,等待臀部无水分后涂抹爽身粉,再更换纸尿布。此外应该提醒患儿家属选择适宜的尿布,部分尿布材质特殊,新生儿会出现过敏现象,可建议新生儿父母使用透气、棉质的自制尿布,并且购买婴幼儿专用的护臀膏,保护幼儿臀部皮肤,有效降低红臀发生的机率。新生儿红臀治疗方式、护理方案较多,规范化管理是护理管理效果较好的一种方式。对新生儿红臀整体护理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护理的各个环节、各项操作都标准化、规范化进行,无论是护理人员,还是新生儿父母,都能够重视和认识加重新生儿红臀的相关危险因素。简易、统一的标准分度,个性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是规范化管理的应用优势。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儿实施了规范化护理,最终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获得了患儿家属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李星,宗娜娜.规范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197-199.

[2]纪悦风.规范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27):135-137.

[3]商杰玉,韩玉.规范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保健文汇,2016(3):163.

[4]连莲淑.规范化管理对新生儿红臀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J].中外医疗,2016,35(31):155-157.

新生儿范文篇10

关键词:住院新生儿;袋鼠式护理;喂养质量;睡眠质量;发育情况

随着我国居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近年来临床越来越关注新生儿及产妇的护理质量,尤其是住院新生儿,在接受营养治疗、静脉补液等干预时,若无法获得更多的生理需求满足感及护士或父母的爱抚,会导致其出现紧张、不安感,表现为烦躁大哭、不配合喂养等,这会对其睡眠质量产生影响,不利于其生长发育[1-2]。因此,采用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喂养质量,改善新生儿睡眠质量,促进其生长发育十分重要。常规护理通常重点在生命体征监测、技术性生理护理等方面,难以满足新生儿心理需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袋鼠式护理(kangaroomothercare,KMC)是一种类似于有袋动物照顾幼儿的护理模式,又称皮肤接触护理,通过对新生儿进行持续性皮肤接触及尽可能的母乳喂养等,规避外界不良刺激影响,满足母婴生理与情感需求[3-5],但对住院新生儿睡眠质量及发育情况的影响还需更多的数据支持,故本研究对观察组住院新生儿采用KMC,进一步观察其对喂养质量、睡眠质量及发育情况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366例住院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和对照组(180例)。观察组男96例,女90例;胎龄37~41周,平均胎龄(39.05±1.25)周;出生体质量2.57~3.97kg,平均出生体质量(3.26±0.34)kg;平均出生后1minApgar[6]评分(8.09±1.08)分。对照组男92例,女88例;胎龄37~42周,平均胎龄(39.87±1.22)周;出生体质量2.58~3.98kg,平均出生体质量(3.22±0.36)kg;平均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13±1.15)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足月新生儿,需住院观察治疗;出生体质量≥2.5kg;未发生严重脑缺血、缺氧;无呼吸窘迫综合征、重度窒息抢救史;生命体征稳定;住院时间不短于1周;出生后1minApgar评分≥8分;可经口喂养。排除标准:存在先天性疾病、脏器发育不全和畸形;存在遗传性疾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或重度感染;存在先天性消化功能障碍;存在免疫功能障碍;合并传染病或肠闭锁;需使用呼吸机等进行辅助呼吸;存在神经系统疾病。1.3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在常规清理、测量记录数据后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规范性诊疗,对心率、血氧饱和度等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同时做好保温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及脐带护理等,教育指导母亲正确的母乳喂养姿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KMC,具体内容如下。①组建KMC指导小组。每组至少包括1名高年资母婴专科护士,遵照相关指南做好培训工作,了解KMC的实施细则、新生儿监护及抢救、与家属沟通技巧等内容,对护理工作做好规划、指导。②准备阶段。a.家属健康宣教:向新生儿父母讲解KMC的理念、优点、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耐心答疑解惑,使其充分认识到KMC的必要性,取得家属的信任和配合,以保证后期干预工作顺利进行。b.环境准备: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22~24℃)和湿度(55%~65%),关好门窗,灯光调暗,保持室内安静(<60dB),选择独立的空间或进行物理隔断,创造相对独立且温馨的环境。c.安全准备:护理人员需指导新生儿沐浴,用流动水洗手,修剪指甲(短而钝),勿佩戴首饰,防止为新生儿带来安全隐患,同时做好吸痰等急救准备,实时监测新生儿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变化。d.舒适准备:在产妇解决基本生理需求(如厕、进食等)时指导其做好清洁工作,选择宽松、透气的衣服,取舒适卧位,将床头抬高40°~60°,将被子放于脚部进行支托,同时帮新生儿更换好纸尿裤,穿上袜子,做好保温护理。③KMC实施。指导产妇将上衣敞开,脱去新生儿衣服,露出较多的皮肤与母亲接触。使新生儿以“青蛙状”爬服在裸露乳房之间,将其下颌向上轻轻抬起或转向一侧,用毛毯将新生儿固定于母亲胸前,再指导产妇一手托住新生儿臀部,另一只手放于背部,以此保障新生儿的安全。同时鼓励产妇多与新生儿进行语言及肢体交流,可通过凝视、抚触头部及背部皮肤、轻声呼唤或唱歌等方式增强母婴交流。护理人员需全程监护指导,指导产妇观察新生儿呼吸、面色等变化,及时处理异常问题,若新生儿出现觅食、吸吮动作时,需指导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第一次护理控制在30min左右,后续根据新生儿和产妇适应情况可延长至1~2h,2次/d。④巩固阶段。出院前确认产妇及家属熟练掌握KMC措施,指导家属鼓励、监督产妇完成产后30d的护理,同时建立袋鼠妈妈微信群,由护理小组在群内解答产妇对新生儿照护的困惑,指导其进一步执行。1.4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患儿的喂养质量。记录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吞咽及吸吮开始时间、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喂养耐受率(未出现呕吐、腹泻腹胀、胃潴留等喂养不耐受症状)。(2)比较两组患儿的睡眠质量。参照简明婴儿睡眠问卷(BriefInfantSleepQuestionnaire,BISQ)[7]评价,包括夜间觉醒次数、夜间觉醒时间、夜间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由家属填写,统一收回。(3)比较两组患儿日龄3、30d的体格发育情况。测量新生儿身高、体质量、头围。(4)比较两组患儿日龄3、30d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以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BehavioralNeurologicalAssessment,NBNA)评价神经行为发育情况,内容包括行为能力(6项)、被动肌张力(4项)、主动肌张力(4项)、原始反射(3项)、一般估价(3项)5个维度,每项2分,共40分,>36分为正常[8]。1.5统计学方法研究所得数据均录入至Excel2010中校对,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的喂养质量比较观察组的首次母乳喂养时间、吞咽及吸吮开始时间、新生儿吮吸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喂养耐受率高于对照组(P<0.05,表1)。2.2两组患儿的睡眠质量比较观察组的夜间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夜间觉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夜间睡眠时间、白天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表2)。2.3两组患儿日龄3、30d的体格发育情况比较日龄3d,两组的身高、体质量、头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30d,两组的身高、体质量、头围均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2.4两组患儿日龄3、30d的神经行为发育情况比较日龄3d,两组的NBN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龄30d,两组的NBNA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