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的相关知识十篇

时间:2023-12-19 18:02:33

绿茶的相关知识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1

[关键词]绿色壁垒;湖南茶叶出口;影响;对策建议

[DOI]10.13939/ki.zgsc.2016.29.185

1 湖南省茶产业的概况及主要出口市场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产茶地,早在汉代初期就是我国人工栽培茶树最早的省份之一,唐代湖南每年的贡茶就有12万公斤。到19世纪,湖南的茶叶种植面积达上百万亩,截至目前湖南有茶园种植面积182万余亩。茶叶年产量超过16.5万吨,茶行业年总产值超500亿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四位;年出口茶叶近4.5万吨,创汇1亿多美元,由全国排名第七位上升至全国第二位;边销茶产销量占全国50%,居全国第一。湖南茶叶出口的主要茶叶品种有黑茶、绿茶,其次是红茶、白茶和花茶,还有很多颇为珍贵的茶种:如古丈县的“古丈毛尖”,岳阳的“君山银针”,古为供品享誉海内外;宁乡的“沩山毛尖”含有大量对人体有益矿物质以及安化黑茶等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名气。

湖南茶叶的主要出口市场包括欧盟、东南亚、俄罗斯、美国、日本等地,其中俄罗斯是国际市场上茶叶净出口排名第一位的国家,也是对湖南省茶叶进口需求量较大的国家;其次是欧盟、美国和日本。

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等非关税壁垒的盛行,我国茶叶的出口步履维艰。从下表可以看出2004年、2005年,湖南茶叶的出口额呈增长态势,但2006年时,湖南茶叶的出口额比上年同比增长减缓,出口量锐减,出口份额大幅度减少,其同比百分率出现了负值。2007―2010年湖南茶叶出口呈现上升趋势,从2010―2014年,湖南茶叶的出口数量呈递减趋势。

2 湖南省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2.1 国内技术不发达,检验机构检测手段标准滞后

由于中国技术的相对滞后,相关的检验机构的检测手段落后,因此对茶叶农药残留标准比欧盟标准要求低一些,主要的一些出口国家及地区对于农药残留限量、重金属检测等要求均远远高于国内,检测水平又低于主流目标市场。而国内缺乏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和茶叶标准体系进行支撑,且科学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技术指标标准意识不高,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检测标准的要求。

2.2 缺乏健康环保意识,生产观念落后

一方面,由于部分湖南省茶农生活水平的相对落后,环境卫生以及健康观念意识相对淡薄。在栽培茶叶过程中,使用农药仅仅从防病除害的角度出发,造成农药的使用不科学,不合理,农药残留度高。企业茶产品加工程度不高,主要以散装形式为主,在茶叶的种植生产和储运的过程中容易被微生物感染。加上国内消费者绿色健康意识不强,致使企业对于提高茶叶整体质量重视力度不够,缺乏国际标准意识。另一方面,湖南省茶叶出口市场主要面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绿色消费意识,人们非常重视茶叶的品质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进口茶叶制定了严苛的程序和检验标准。近年来,农药残留问题成为湖南省茶叶出口的主要障碍,落后的生产观念是造成湖南茶叶出口遭遇绿色壁垒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2.3 国内企业经营分散,经营方式不合理

湖南省茶叶虽然经营企业数量多,但龙头企业少,企业经营方式呈现各自为政的态势。截至2011年年底,全省共有各类茶叶加工企业6080余家,但国字号龙头企业只有湖南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1家,省级龙头企业仅有30家。2006年以来随着茶叶经营权的放开和茶叶出口配额的取消,有大量没有经营过茶叶出口业务的内贸生产、流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以竞相压价的方式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品牌数量多,但国际知名品牌少。全省范围内有品牌的茶叶数百种,其中只有古丈毛尖、湖南黑茶、安化千两茶、茯砖茶、安化红茶等几种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影响力,多数出口企业都以定牌或者中性包装进入贸易出口为主,容易被其他茶叶产品所代替。竞相压价严重地影响了进口国相关产业发展,缺少知名品牌则无法在进口国占据稳定的市场地位,这种不合理的经营方式导致进口国设立绿色壁垒的进一步加速。

2.4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产品结构不合理

湖南省茶叶出口主要面向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缺乏出口市场结构多元性。茶叶出口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一般呈现结构初级性产品,技术含量低,深加工不够,缺乏在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产品,市场价格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利润微薄。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壁垒的牵制,出口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地位。

3 湖南省茶叶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健全国家质量监督体系

政府要努力提升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加大投入资金、智力、政策倾斜以支持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提升我国茶叶产品在科学技术上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国家要建立健全国家相关的质量监督制度,提升质量监督机构的科技检测水平,通过制定与健全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茶叶质量监督标准体系,鞭笞和推进企业提高和统一出口的茶叶和内销茶叶产品的质量,同时结合一些目标市场的相关标准,加强企业自觉灵活的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

3.2 提高健康环保意识,提高茶叶产品的整体质量

不断加强对茶农环保意识教育,培养茶农学习相关绿色种植知识的习惯,使其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向茶农灌输绿色生产概念,重视对基地茶农的“绿色培训”,引导农户科学种茶和科学管理茶园,实施清洁生产、绿色包装储运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对主产区茶农的免费培训,对茶叶种植中农药的使用进行专业指导,对施药人员的农药使用用量和时间进行专门的记录,掌握茶叶农药使用的时间周期,保证出口茶叶符合有关安全卫生要求。湖南省茶企业应加强对茶叶深加工的开发,丰富茶叶绿色食品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有机茶。例如,开发有机茶饮料、商务用茶、绿色饮用茶等产品。

3.3 实现茶企重组,打造世界知名品牌

鼓励企业整合实力,进行横向重组,建立“强强联合”的企业联盟,扶持龙头企业,提升湘茶的世界知名度。湖南省缺乏龙头企业,多为小规模经营企业,缺乏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及茶叶的竞争优势。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组由大中型国有企业组成,可由经济实力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组成,避免出现众多企业竞相压价的无序竞争。针对生产与经营脱节的情况,鼓励企业综合经营,进行纵向重组,组建新型“企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开展订单式生产经营,茶农按照出口企业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样可以保证出口企业收购的茶叶符合相关国家的绿色标准,有效应对绿色壁垒。重点宣传已经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品牌,如“古丈毛尖、湖南黑茶、安化千两茶、茯砖茶”等,争取打造成国际知名品牌,提高湘茶在国际市场的声誉,改变湖南茶叶出口充当国外品牌原料的尴尬局面。

3.4 拓展茶叶出口新市场,发展以“有机茶”为基准的多元化产品

湖南茶叶出口主要面向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出口市场相对单一,易遭受欧美国家极端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的牵制。为了改变不利地位,因此应在稳固现有市场的同时,还需大力开拓新市场,如开拓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改变出口市场结构单一的不利局面。在发达国家,有机茶市场供不应求,且价格比普通茶叶高出50%以上。从环保的角度来看,首选有机茶;其次绿色食品茶;最后无公害茶。要从根本上解决茶叶的农残问题,还能实现以“有机茶”为基准的多元化产品,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具体需求,以提升湘茶在国际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罗玲波.湘茶出口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5(1):44-46.

[2]谭柱.湖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9.

[3]马章良,马仁秒.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方略[J].改革与战略,2011(1).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2

关键词:茶汤 色差 感官 品质

中图分类号:TS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03-02

茶叶不仅含有诸多对身体有益的元素,其品饮更是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茶叶的色、香、味及其品是饮茶文化的关键词,其中茶汤的色泽能够给人以直观感官上的享受,而其本身也是饮茶和茶叶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茶叶分布广泛且品种多样,不同品种的茶叶的茶汤颜色各异。而同一品种的茶叶,茶汤也会因茶叶大小、制作手法、存放年限等原因而不同。茶汤的色差与其感官品质密切相关,直接影响茶叶的销售和饮用效果。

1 茶汤颜色的形成及变化

茶汤的颜色的形成主要是因所含元素本身颜色,或发生氧化、发酵等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不同茶叶的茶汤会因茶叶品种、制作工艺等原因而不同。而泡好的茶叶也会因水质、时间、沏茶方法而不同。常见的绿茶茶汤中含有黄绿汤色的物质,绝大部份是茶多酚及其氧化物。组成茶多酚的有花黄素与花青素,大多能溶于热水的有色物质。花青素的种类很多,有黄色、有绿色,是绿色茶汤的重要部份。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部分氧化,变成极易溶于热水的黄色物质,绿茶汤色的主要物质,加工过程中茶温度不够高,会使儿茶素进一步氧化,由黄变红褐色。一杯茶若放久了,颜色会加深;茶叶保存不良,冲泡出来的也会呈现深色,是因茶多酚氧化所引起的。

再如红茶,因红茶不经过高温杀青处理,茶多酚变化剧烈,尤其经过发酵以后(渥红),茶多酚大量氧化,颜色加深,变成红黄色、红褐色物质;主要有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统称为红茶色素,所以优质红茶的茶黄素与茶红素含量较多。此外,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冲泡后的茶汤呈黄红色。黑茶都是用粗老的鲜叶为原料,茶汤为棕红色。黄茶类茶汤色泽黄色,叶底黄色。白茶属于轻度发酵,茶多酚在未经氧化的条件下属无色,而稍有氧化就变成黄白色,因此白茶的汤色黄白而明亮。

从上可以看出,茶汤的颜色与茶叶的品种直接相关,同时也受茶叶加工方法的影响。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茶汤和变化规律。因此,茶汤的色差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必须建立在茶叶品种识别,茶叶加工工艺等的判断的基础上。此外,消费者的主观感受也直接影响着茶叶的感官品质。

2 茶汤色差的消费偏好

消费者对茶汤的偏好差异较大,有的人喜欢清亮的绿茶、白茶,而有的人喜欢浓郁深色的乌龙茶、黑茶等。茶汤色差与茶味相配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茶品,因而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得以满足。而对于行家或茶叶经营者而言,茶汤色差则直接反映出茶叶的品质,从感官看就能判断出茶叶的原料品质、存放、制作工艺等等情况。

2.1 消费者的茶汤色泽偏好

普通消费对于茶汤的偏好,完全依据个人的直观感受。大部分消费者都能接受绿茶、花茶等颜色较为透亮,香气较为清新的品类,而如铁观音、乌龙茶等味道浓郁、颜色较暗的品种,则受大众关注的规模稍微小一些。消费者对于茶汤颜色的偏好与年龄、性别及职业等有较强关联。如某些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有限,且无闲余时间进行品茶,他们更喜欢颜色和口感能够持续很久的品种,铁观音及大叶绿茶是他们比较日常消费最多的。对于只能持续一两冲,且颜色较淡的品种,并不能引起这类人群在感官上的共鸣。而对于一些白领阶层,则更加喜欢颜色清淡,气味柔和的品种,如龙井、普洱等。

随着各种饮料的诞生,喝茶,品茶的人越来越少,知道如何识别茶汤更是只有少数人有兴趣去学习。许多新生代对于茶叶并没有强烈的感官认识,如他们对于大部分的绿茶不能很好地分辨,而只关注口感是否好。

2.2 以茶汤辨别茶的优劣

对于行家而言,茶汤的色差是茶叶品质的辨别重要标准。各类茶基本上都有其标准的茶汤颜色,大多数以透亮澄清其颜色突出者为上,红茶除外。如绿茶茶汤颜色碧绿,而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乌龙茶茶汤呈橙红色,具有熟果味的芳香。如果颜色昏暗、有青草味或涩味,甚至一泡后就淡然无味,则说明茶叶品质较差或已变质。当然,茶汤的颜色也会因为器具、水质而不同,因此在对茶汤的颜色进行鉴别时,需要认真筛选并清洁茶具。茶树在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因此使用偏酸性的水进行冲泡,可使茶叶的颜色表现地更加突出。而我们常用的金属容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在用金属器具烧水冲泡时,会使得的茶汤颜色变暗发黑。

3 茶汤色差与感官品质的关系

茶汤的色差包括不同品种之间的颜色差异,也包括同品种茶叶中因不同原材料、制作工艺等呈现不同的颜色。茶汤的色差与感官品质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受消费者的偏好和认知、茶叶的品质、泡茶的器具等因素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的色差大小与感官品质之间的正向或负向的关系。因此,综上所述,茶汤色差与感官品质之间的关系包括:茶汤色差与品种直接相关;消费者偏好决定其对茶汤色差的感官认同;茶汤色差反映茶叶品质:

3.1 茶汤色差与品种直接相关

茶汤的色差在不同茶叶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每一种茶都有其独特的茶汤色泽,因此没有优劣之分。因此,每一品种的茶都应保持其特有的茶汤颜色,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身的差异性。在同一品种茶叶中,茶汤颜色会因为季节、叶芽生长阶段、加工深度等的不同而不同。在对茶汤的感官品质进行鉴定时,必须以明确茶叶的生产加工过程为前提。而不能过于死板,否则会做出不科学的判断。

然而目前,在市场上,不良商家利用添加色素等等手段,人为改变茶汤的颜色,以冒充优质名茶。这不仅影响到正品的声誉,更是对消费者的权益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经过人为处理的茶叶,在经过几次冲泡和品尝后,其本质会很快显现。因此通过观察茶汤及口味的变化,能够高效地识别出茶叶的品质。

3.2 茶汤色差反映茶叶品质

对于同一品种的茶叶而言,茶汤的色差能够直接反应茶叶的品质。以普洱茶为例,茶汤呈翠绿而微黄,清澈鲜艳,则表明鲜叶采制及时,杀青恰当,干燥迅速不受沤的优质晒青毛茶汤色,早春茶常见此汤色。随着生茶的不断陈化,汤色逐渐变为杏黄明亮。而当呈现黄汤时,即晒青毛茶汤色黄而无绿色,则表明晒青茶在加工时,杀青叶湿热“闷黄”或揉捻叶受沤变黄的表现,属不良茶品。

通过茶汤对茶叶进行品质鉴别,需要具备深厚的茶叶知识。对于广大群众而言,茶叶知识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购买茶叶时仅仅凭借感觉,而不法商贩在销售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优质的试用茶来让消费者辨别,真正的包装中却是经过处理的次品茶叶。因此,质检工商部门,应当建立起茶叶销售和追踪的信息管理体系,对于问题茶叶进行追根溯源,并禁止不法商贩从事茶叶生产和销售行业。只有消费者有信得过的品牌和检验,才敢放心大胆地喝茶。

3.3 消费者偏好决定其对茶汤色差的感官认同

茶的感官品质也是一个主观的感受,它取决于消费者的认知和认同。首先,消费者必须对不同的茶叶有基本常识性的了解,如优质的绿茶、红茶的茶汤颜色一般是什么样子的,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如何变化。其次,消费者都有自己喜爱的茶叶品种,对茶汤的颜色也是一样。对于自身偏好的茶来说,其茶汤的感官品质也是最高的。因此,从市场和消费者的角度讲,只有消费者具备辨别茶叶标准茶色的能力,才能客观反映茶的感官品质。

对于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而言,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普及茶叶知识,能够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例如,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可以根据其喜好的茶叶,赠送“品茶知识卡”,图文并茂地宣传其所买茶叶的特征,茶叶辨别方法,品茶技巧等等。特定消费者都有一定的茶叶偏好,并长期保持不变, 一旦消费者学会了识别自己喜爱的茶的方法,那么对于后续的销售而言,能够跟进一步与消费者进行品茶及茶文化层面的交流,增进消费粘性。

4 结语

茶汤的色差存在于不同品种的茶叶之间,也存在于同种茶叶的不同产品之间。茶汤的色差是特定茶叶的特色,因此不能以色差来直接论定感官品质的好坏。同时,茶汤的感官品质是人的主观判断,反映的是个人对茶叶的偏好,因此感官品质必须与消费者的偏好紧密联系。此外,通过茶汤能够判断茶叶的品质,消费者必须对自己偏好的茶叶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进行所谓的品茶。同时也是作为一种防伪的方法,避免自己受到欺诈。

参考文献

[1]方元超等.茶汤色、香、味的变化机理及提高茶汤品质的方法[J].冷饮与速冻食品加工,2000(4).

[2]孙庆磊等.不同浸提方法对茶汤品质的影响[J].茶叶,2005(2).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3

关键词:生态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S5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175

1 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深入了解绿色防控

为了有效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必须通过加大宣传来让农民深入地了解这些相关知识,提高农民的无公害防治认识水平。只有这种,才能为确保广大农民在茶树管理的过程中实施绿色防控技术。

2 合理制定管护措施,实现生态茶园的标准化管理

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从源头上保证茶叶的质量,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增加收益,就必须不断完善管护措施,本着问责到人的原则,将管护任务落实到个人,并不断完善管护措施,指导广大农民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农资产品市场进行规范,力求打造一个相对完善的农资服务体系,推广无公害绿色防控技术,防控茶园的病虫草害,提高生态茶园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

3 加强对农民的绿色防控技术的专业培训

为了有效提高生态茶园建设中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效果,提高广大农民的绿色防控意识和专业水平,相关责任部门应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防控专业培训,培训的实际操作需要与农业服务中心、茶叶企业、农资产品供应点、专业合作社以及农民代表等的配合,共同致力于农民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切忌流于形式。在具体实践中,考虑到这一事件的特殊性,可以从茶叶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危害谈起,由己及人,引起广大农民们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根本上树立绿色防控意识,提高技术水平,实现茶叶的安全、绿色生产。

4 充分利用太阳能杀虫灯对害虫进行诱杀

茶园示范区内,按照茶园的面积进行太阳能杀虫灯的安装,平均每1.3~2.7hm2应安装1盏,灯管与茶树树蓬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以 60cm为宜。通过观察,杀虫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的防治效果显著。其中,有虫板、太阳能杀虫灯等有着十分可观的应用效果,诱杀害虫效果显著。在色板诱虫板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在虫害高峰期发挥重要作用,大批量杀灭茶小绿叶蝉、茶黑刺粉虱、茶蓟马等虫害,使得田间虫口数量得以骤然下降,有效控制病虫害。在茶叶种植示范区内,通过有虫板和太阳能杀虫灯,可以有效控制茶小绿叶蝉和黑刺粉虱等虫害的发生。尤其是对茶毛虫、茶尺蠖、茶卷叶蛾、茶小卷叶蛾等害虫,太阳能杀虫灯的防治效果更加显著,大大降低了示范区内的虫口数量,杀虫效果远远高于非示范区。通过杀虫灯联合诱虫板的使用,生态茶园中害虫种群数量也得到有效控制,化学农药杀灭、控制虫害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茶园生态系统中害虫的天敌得到了保护,有效维护了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5 综合多种措施的应用,共同致力于生态茶生态环境的提高

为了有效促进绿色防控技术在生态茶园中的应用,以求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依靠多种措施综合发挥作用。在不违背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响应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以农业防治、生(物)态防治为主,深入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维护茶园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促进茶园自我调控、自我恢复能力的提高;在茶园的管理过程中,为了实现无公害生产,就必须禁止化学除草剂的使用,最好通过生物农药或人工、机械除草的方式实现防草、控草;为了促进生态茶园的绿色建设,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需要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尽量通过农业防治手段,控制茶叶的农药残留量;要做好茶园的科学管理,就必须维持茶树生长所需要的适宜土壤、水分、养分、光照条件等,为此,需要在日常管理中做好土壤检测,维持酸碱度,科学施肥,着手治理生态茶园的周围环境,促进管护工作的合理性,并通过茶叶生产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逐步提高生态茶园的绿色管理水平。

6 结 语

通过在生态茶园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实现了对茶树虫害的控制,有效促进了示范区茶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有效降低茶叶农药残留,确保茶叶质量的安全。同时,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对于加快恢复茶园生态系统,从根本上提高茶园自我调控能力,保证茶叶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波.浅谈在生态茶园建设中如何推广实施绿色防控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147.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4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贸易壁垒;法律策略

我国是一个茶叶生产及出口大国,茶叶生产及出口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发展及减轻国内积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在全球茶叶贸易活动中,我国茶叶出口总量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因严重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使得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发展受到极大阻碍[1]。为有效保障我国茶叶出口贸易健康稳定发展,对绿色贸易壁垒及相应的法律策略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及特点

1.1概念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在国际性贸易活动中,各国家基于保护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等名义,制定的一系列严苛的环境要求对产品进口予以限制。通常依照形式将绿色贸易壁垒分为绿色标准、绿色包装、绿色关税、绿色环境标准等。因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环保意识逐步增强,以致于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在国际社会中,制定诸多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其中有些属于绿色保护措施,有的则会形成绿色贸易壁垒。如果国家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的目的是保护人身健康和生态和谐则属于绿色保护性措施;如以环境措施构建门槛,限制乃至禁止国外产品进入,保护自身贸易就是一种绿色贸易壁垒。

1.2特点

和一般贸易壁垒相比,绿色贸易壁垒有其自身特点,具体表现在:

(1)内容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包括包装、产品品质及标准、法律政策等方面。从产品层面看,主要包括初级产品、工业半制成品及成品等产品。因绿色贸易壁垒有着较为广泛技术及适用范围,所以其复杂度明显大于许可证、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另外,绿色贸易壁垒很容易导致连锁性反应,往往会从一国影响到多国[2]。

(2)形式合法及名义合理,在WTO环境相关条例中明确规定,任何一个国家均可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正、合理,同时不会限制国际贸易的环保措施,这就使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具有合法性。但在实际贸易活动中,部分国家已环保为借口对本国内的产品及市场进行保护,在某种情况下绿色保护和绿色贸易壁垒在动机上存在一定的交叉性,难以辨认。

(3)不公正及歧视性,有些进口国家往往不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对于不同国家产品实施相同市场准入机制。因这类规定复杂而又多变化,且往往具有双重标准,导致国外产品难以达到规定要求。一旦出口产品未达到对方标准要求,该类技术性标准就可能阻碍产品的出口,进而构成贸易壁垒。通常贸易双方基于绿色标准的差异就是绿色贸易壁垒之实质。而此种差异在提升本国产品质量同时,也损害参与贸易活动另外一方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贸易发展。

2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的影响

2.1积极影响

为了协助我国茶叶行业有效应对欧美等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为有提升出口茶叶的品质及绿色性,我国农产品管理部门不断加大出口茶叶质量相关的培训与指导。深入田间、地头,就茶叶出口质量标准要求、种植规范及质量监管体系等专业知识对茶叶种植、生产及企业管理者进行系统讲解,大大提升了茶叶生产者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有效保证了茶叶质量安全。在政府、茶叶出口协会及企业一同努力下,我国茶叶的整体质量得到大幅提升,促进了高端茶叶出口贸易发展,茶叶出口市场也日益多元化。

2.2消极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虽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茶叶质量提高,茶叶出口得到发展,但是绿色贸易壁垒给我国茶叶贸易带来消极影响更为明显,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茶叶出口量减少。在欧盟实施农产品、食品农药残留标准以来,及茶叶进口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消费者对茶叶质量及绿色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这直接导致我国茶叶出口量大幅降低。

(2)增加出口成本。茶叶的生产、包装、销售等环境均纳入到绿色贸易壁垒中。欧美等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明确要求在茶叶生产、加工、包装、储存及销售等环节中要充分体现环境科学性,进而构建无污染、无公害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机制[3]。这就使得我国茶叶出口企业为达到进口国所提出的严苛环境要求,只有不断加大投入,强化质量检验、认证等环保相关工作,有效调整产品包装出口标签。而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而内在环境成本也相应提升,进而造成茶叶出口总成本增加。

(3)减少市场占有份额。当前,我国是茶叶种植品种最为齐全的一个国家,具有丰富、多样化茶叶资源。据统计,2012年我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降至20%以下。伴随茶叶出口配额许可管理取消及茶叶经营权的逐步开放,更多茶叶企业进行出口贸易,但是茶叶出口市场仍处于无序状态中,不利于茶叶出口的有序发展[4]。

3应对茶叶绿色贸易壁垒的法律策略

为有效应对茶叶进口国家设置的茶叶绿色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稳定发展,应制定科学有效的法律策略,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定并完善茶叶质量标准

政府管理部门和茶叶社团等应在全面分析茶叶相关国际标准基础之上,完善制定能够和国际接轨的茶叶质量标准体系,进而为我国茶叶生产、出口贸易给予重要的法律支持。另外,要特别重视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应根据国际食品安全法典(CAC)相关规定及标准严格管控。为使茶叶种植户和茶叶生产出口企业生产出无公害、安全且满足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绿色优质茶叶,就需要制定出高质量技术标准,以提升整个茶叶产业的档次及品质。在制定标准过程中,需要茶叶生产企业、出口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相关部门一同参与。

3.2建立健全茶叶监管及认证机制

在整个茶叶生产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茶叶质量的检测,有效落实从种植、加工到消费饮用的全过程质量管理和控制,同时还应在生产到销售的每个环节中,严格执行相关标准及规范要求。茶叶生产企业、茶叶流通管理部门及茶叶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各司其职,强化合作,发挥自身的功能效用,有效服务于茶叶种植农户及茶叶生产、出口贸易企业。同时,为实现茶叶出口的顺利通畅,政府部门应不断强化绿色环境相关的认证工作。另外,为强化出口茶叶质检力度,质检部门应做好这几项工作:一是不断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质检设备及仪器;二是重视并强化茶叶种植、生产等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并组织茶叶商会、政府农业、质检及商务等部门的专家、技术人员对茶叶质检人员开展技术理论和技能培训,以强化茶叶质检工作效率和质量。三是建立统一化管理机构,对茶叶生产及销售等行业实施全面性、专业性管理,认真履行茶叶质检及监督等职能。

3.3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

随着全球循环经济发展的推进,为充分利用好各种资源,降低对环境生态有破坏的废弃物产出率,使废弃物逐步资源化、无害化,以强化我国茶叶等农产品出口能力,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茶叶绿色包装制度。在茶叶出口贸易中,绿色包装制度的落实有助于减小进口产品带来的环境影响力,进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绿色包装制度是合法的、非关税壁垒措施,能够有效保障我国茶叶产品出口。现阶段,我国虽制定诸多标签和产品包装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未能真正落实到实处。所以,要积极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方法及成果经验,为出口茶叶设置特有的绿色标签,同时在积极推广基础上,使绿色包装和标签获得世界上更多国家的认可。这些措施不但可保障我国茶叶良好出口,还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3.4充分应用好WTO相关原则

作为WTO重要的成员国,应充分应用好WTO相关规则,通过WTO/TBT-SPS通报机制对各WTO成员实施的合格审核程序、技术标准及有关法规等壁垒措施进行及时性评议,同时还应提出有关建议。另外,在WTO有关协议中,为发展中国家给予了某些特殊优惠、贸易争端协调解决机制等,可充分应用这些机制,对违反WTO相关规定的绿色壁垒进行申诉。为我国茶叶出口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并积极强化政府部门的对茶叶出口企业引导,以有效维护茶叶种植农户和茶叶出口企业的正当权益。

3.5实行回避式跨越

当前,大多数国家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目的就是限制国外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维护本国相同产业利益,往往会对国外企业产品生产环境及质量安全,对国内企业则相对宽松。基于此,国内企业可充分利用好本土茶叶资源丰富优势,吸引国外企业合作经营,并结合相关税收政策制定法律制度,实现企业本土化生产经营,进而跨越进口国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另外,国内茶叶种植、生产及出口贸易企业应学习和借鉴优秀出口企业的经验,和进口国开展合资经营,通过其先进技术、质量标准及营销渠道,有效回避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叶的顺利出口,促进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发展。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茶叶市场逐步扩大,不仅为我国茶叶贸易发展提供良好机遇,还面临新的贸易壁垒。为拓展我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应在认清自身不足基础上,完善茶叶质量管理、出口贸易等制度,确保我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妮.茶叶贸易中绿色壁垒及法律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14,23(6):144-146

[2]朱茂利.浅析中日茶叶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J].市场研究.2014,11(7):201-202

[3]王金南,夏友富等绿色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65-68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5

2015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下发了《关于同意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的通知》(质检科函〔2015〕135号),批准在我县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五年来,我县按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认真筹建英山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的函》(鄂质监标函〔2016〕10号)以及省、市知识产权局文件要求,认真组织有关筹建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做好顶层设计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地理标志产品产自特定区域,蕴含着产地的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对地方历史文化传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自筹建以来,英山县党委政府创新工作方法、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产区档次,首先做好顶层设计。一是示范区筹建地方性法规。先后研究出台《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等“一个意见四个办法”,为示范区筹建提供法制保障。二是建立健全各项保护机制。建立了与省知识产权局、国家地标保护中心衔接相联动的协同保护机制;建立了12315举报投诉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互联网+保护合作机制;建立了违法行为惩戒机制;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执法信息定期统计报送制度。三是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县政府出台《关于印发<英山茶文化、茶品牌建设方案>的通知》和英山云雾茶产业发展奖补细则、奖励扶持政策;县财政专题研究、统筹安排每年不少于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二)组织保障有力

2016年英山县委、县政府把筹建英山云雾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列入全县五城同创“十个六工程”;为了保质保量做好这项工程,5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一是成立示范区领导小组。县政府及时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副县长为副组长、20个部门和11个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以及2个协会、7家企业负责人为成员的示范区领导机构。县政府于2019年又根据机构改革和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调整示范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保证了工作的延续性。二是制定示范区筹建工作方案。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领导机构及成员单位的主要任务。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印发《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工作计划》的通知》,明确了总体工作规划。三是注重学习交流。邀请原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司地标处姚泽华处长一行来我县督导检查;争取省市质监局带队赶赴东北三省和福建学习考察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工作;组团参加第23届中国杨凌农高会全国地标展,学习交流各地建设成果。四是注重宣传推介。加大“示范区”创建宣传,在我县高速公路入口处安装“创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户外广告牌2块,制作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基地展牌和厂区展牌各20块,积极组织英山云雾茶企业参加相关国际国内展览交易博览会共计20多场次,通过电视、网络、平面媒体等全方位宣传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创办“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建设“英山地标优品馆”地理标志多功能展示厅等,努力营造一个人人“知地标、创地标、护地标”的良好氛围。

(三)健全保护组织

建立并健全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作为英山云雾茶生产者保护合作组织。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按照示范区筹建的计划和方案要求,完善工作章程,统一生产工艺、质量标准、检测要求、包装标识,开展技术培训。2016年2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6年第10号公告);2017年6月,国家质检总局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使用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质检总局2017年第50号公告)。2020年7月,省知识产权局重新核准湖北绿羽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英山云雾茶企业使用新版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按照规定,经企业申请、县地标办备案、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立台帐,我县累计审核发放二维码防伪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15万枚,极大的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四)企业示范引领

注册资金1100万、2016年4月份成立,代表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的湖北大别茶访股份有限公司,按照“五统一”( 统一产品名称、统一加工工艺、统一质量要求、统一加贴地标标志、统一宣传保护)制度,全面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确保地理标志产品的独特品质和良好声誉,2016年至2020年,地标产品产品价格从120元/公斤增长到40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000亩增长到4500亩。湖北英山云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老牌湖北名牌企业,规范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2万枚,组织培训1550人次,2016年至2019年,地标产品价格从320元/公斤增长到560元/公斤,种植面积从2800亩增长到4200亩,实现出口产值达到5012.6万元。以湖北团黄贡茶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县10多家茶企相继参加了第十届武汉春季茶叶博览会、2017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第十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美食和茶叶博览会、中国武汉茶叶博览会和亚欧博览会等国内国际性会展, 开展了茶艺表演和现场展示推介,扩大了英山云雾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全县通过同步创建国家省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已有湖北万益、绿羽茶业、团黄贡茶、湖北皋陶等12家茶叶企业办理了出口对外贸易备案登记。其中湖北万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办理了出口茶叶种植基地备案证书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证明,两家企业已经实现自营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全县茶业企业供货出口达到2800万美元。

(五)强标重检抓监管

筹建好示范区,关键是围绕保护和开发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一是大力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质量提升。加大《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省地方标准的宣传贯彻力度,推进茶叶“三品一标”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5年来,全县已有32家茶叶生产企业获得了SC标识,有7个产品获准使用有机茶标识,有9个产品获准使用绿色食品茶标识,有2个产品获准使用无公害茶标识,“高陶九品”2个茶叶产品通过了国家生态原产地认证。重点策划包装英山云雾茶的“云系列”,制定英山云绿、英山云白、英山云红标准,重新打造英山云雾茶品牌形象。二是大力开展茶叶检验检测工作,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充分发挥我县公共检测检验中心平台优势,检验英山云雾茶产品769个批次,检定茶叶企业计量器具1253个台次,抽检茶叶定量包装106个批次,保证了示范区产品检验合格和计量准确,维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5年来,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等茶叶质检权威机构来我县抽取130多个茶样进行检测,产品质量指标全部优于国家标准,按省级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 英山云雾茶》(DB42/T 210-2014)判定,均为合格产品。三是实施部门联动,开展茶叶质量安全整治。建立了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出台了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召开了专题会议,成立了以县市场监管部门为主体、县农业农村局、县公安局等单位以及相关乡镇配合的茶叶质量安全综合执法队伍,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长效工作机制,下发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县茶叶质量安全监管的通告》,保证了示范区创建按照市场化法、法制化渠道有序开展。四是加大示范区质量宣传和培训力度。我县先后召开全县茶叶质量安全暨农资经营管理培训会、英山县茶园低毒生物农药推广示范培训会、茶叶减肥减药示范培训会、绿色生产技术培训会、茶艺师培训、精准扶贫产业对接培训会等多达600多场次;英山云雾茶公司培训工作有实效,培训计划、培训通知、培训费用明细、聘请专家讲课补助表、培训照片都一应齐全;乌山春茶业公司培训活动有特色,会议记录、学员签到册、培训发放肥料清单祥实。湖北皋陶茶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皋陶贡茶品牌茶叶系列产品,在全国环保检验调研推选活动中,有害物质达到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被中国产品质量检验监督中心、中国品牌认证发展工作委员会评选为:(2019.5-2021.5)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这些为示范区创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产业大融合

以英山云雾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筹建核心基地为载体,着力打造了以红山镇部级茶叶公园为中心,面积达10平方公里的“英山云雾茶”茶文化观光园区;以金家铺镇为中心的西河十八湾“英山云雾茶”生态农业观光带;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英山茶文化旅游节;组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创业园对接苏宁、京东、淘宝黄冈馆等平台开展英山云雾茶线上线下联合营销推广活动等,使茶叶产业与电商、旅游产业充分融合,打造全域旅游升级版。推进了大别山茶产业城、大别山茶叶谷、大别山生态名茶产业园、大别茶访创意茶旅产业园、大广茶业产业园、茶乡小镇等重点项目建设。我县荣获2016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2016年度中国茶产业发展示范县、“2019中国茶业百强县”。在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和2020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英山云雾茶品牌价值分别为14.62亿元、16.38亿元、18.2亿元、19.9亿元,21.99亿元,已位居全国百强区域公用品牌40位,经申报评选,英山云雾茶荣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英山云雾茶”名列“湖北十大名茶”,成为湖北重点推介的茶叶“三绿一红一黑”(恩施玉露、武当道茶、英山云雾、宜红、赤壁青砖茶)五大区域公用品牌之一。2018年被评为“湖北省二十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

(七)效益大提升

2019年英山全县茶园面积近26.2万亩、茶叶产量2.97万吨,系列产值22.31亿元,均价75.1元/公斤,与2015年度同期相比(注:2015年我县茶园面积达到25万亩,茶叶产量2540万公斤,产值14.5亿元,均价57.1元/公斤)分别扩大4.8%、增产16.9%,增收53.9%,均价增长31.5%。全县11个乡镇,有10个乡镇成为茶叶专业乡镇,杨柳湾镇被誉为“大别山区茶叶第一镇”,红山镇被评为“全省十强茶叶乡镇”。全县已建成了5个万亩生态茶叶带,50多个千亩茶叶小区,60多个茶叶专业村,加工厂房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拥有各种制茶机具8200多台(套),形成了健全完善富有实力的茶业产业体系。现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7家。有1家企业被评为“湖北茶业十强企业”,有2家企业被评为“湖北省茶叶出口重点加工企业”。在《省质监局关于下达2019年度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计划的通知》文件中,批复我县生态农业(茶叶)标准化试点为2019年省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名单(农业),是黄冈市五个项目之一。2017年英山云雾茶入选原国家商标局“商标富农和运用地理标志精准扶贫全国十大典型案例”;“英山云雾茶”被列为2019年湖北省知识产权运用示范工程项目。2020年,欧盟授权正式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英山云雾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二批保护名录。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为“英山云雾茶”走出国门、进入欧盟市场奠定了基础,势必进一步提升我县“英山云雾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下步工作计划

筹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英山云雾茶)是促进茶业增效、茶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下一步,我县将紧紧围绕示范区建设的相关要求,突出品牌意识、高质量发展意识,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永续发展的理念,坚持政府推动不懈怠,持之以恒抓好示范区建设,着力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抓巩固保成果。进一步统一思想,首先将“英山云雾茶”这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国家示范区这个金字招牌用好用活,它既是政府公共资源和政府公共品牌,又是一项惠民利民工程。只有将“英山云雾茶”这一公权惠及更多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将“英山云雾茶”做大做强,其次,就是必须既要坚持原则,严格把关,按照政府出台的管理办法审核申请人资格;同时又要广泛宣传发动、多方帮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以及既有企业垄断,实现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专用标志使用者多起来,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保障和巩固示范区建设成果。

二是抓协会促带动。要抓好英山云雾茶产业协会建设,建立由政府职能部门、产业机构、合作组织(协会)、企业等参与的示范区建设组织体系。做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的统计上报,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三是抓管理促规范。建立健全与英山云雾茶相对应的技术标准、检测监管和质量保证三大支撑体系,定期英山云雾茶定期监督检验和风险监测计划;严格管理英山云雾茶主要原辅材料验收标准或质量要求;加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巡视和抽查并落实检验检测计划;进一步建立打击假冒伪劣工作机制,切实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四是抓龙头强主体。在企业提档升级方面,继续执行县委县政府关于茶叶产业发展一系列文件,最大限度的捆绑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发改财政、扶贫开发等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及一批有发展基础、有经营能力、有市场潜力中小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提升企业的造血功能,增强市场竞争。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6

[提要] 茶业是安徽省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安徽茶叶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但与全国其他茶区相比发展速度相对较慢。本文分析安徽茶叶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安徽;茶业;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3月23日

一、安徽茶业发展现状

安徽生态环境良好,盛产茶叶。早在唐代寿州、舒州、歙州、宣州、池州的茶叶就已经闻名遐迩。安徽是中国近代名茶品目最多的产茶省,如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休宁松萝、敬亭绿雪等。2012年全省茶叶产量9.5万吨,茶叶一产产值60亿元,全省300万茶农人均收入2,000元。全省茶叶系统共有33家企业获得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全省有6个中国驰名商标(天方、老竹铺、雾里青、新安源、猴坑、谢裕大),2个国家名牌农产品,30多个省著名商标,5个省名牌产品,29个安徽名牌农产品。安徽茶叶不论是茶园面积、年产量以及出口量都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稳步增长,茶叶品类结构优化,安徽省茶叶市场也异常活跃。

 

二、安徽省茶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叶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低,茶农素质有待提高。安徽茶园多分布在山区,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而茶农居住比较偏远,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和预测市场,生产存在较大盲目性,缺乏应变能力,这种粗放的生产经营模式不利于实现专业化生产。茶农素质普遍较低,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市场意识和科技意识淡薄。

 

(二)品牌意识相对较低,产品标识标注不够规范。目前,安徽省茶叶品牌繁多,但知名度高的品牌所占份额较少,很多小企业的品牌意识淡薄。茶叶品牌建设远远落后于市场,已经成为制约安徽省茶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安徽茶有名茶而无名牌,茶业整体上还停留在产品阶段,品牌经营意识相对较低。实施企业商标战略,打造安徽茶叶品牌已成为安徽从茶叶大省走向茶叶强省的必由之路。绿茶、红茶的质量卫生标准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一些企业不按标准正确标注产品等级、生产日期等相关内容。

 

(三)科研基础薄弱,精深加工异常欠缺。安徽茶叶加工的工艺、装备、质量保障体系、新产品研发能力等都还较落后。全省茶叶产品基本上为资源性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很少,与国内外的差距大,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科研基础薄弱,对茶叶的基础研究理论及科技研发远滞后于生产实践,尤其对茶叶特征性物质、功效成分、健康价值等等,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定性、定量标准。同时,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开发,提取茶多酚、茶色素等功效物质的深度开发尚处于孕育起步阶段。

 

(四)茶叶质量安全问题突出。茶叶农残超标现象严重,少数茶农生态平衡意识淡薄,科学用药意识低,不注意采取科学防治茶树病虫害,致使茶园生态失衡。极少数不法商贩为了追求利润,在茶叶中添加人工色素、香精、呈味物质等,致使茶叶中有害重金属残留、有害微生物超标。

 

三、安徽省茶业发展对策

(一)努力提高茶农的集约经营水平。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引导茶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大力培育新型茶业实用人才,着力加强茶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二)科技兴茶,做好茶叶精深加工。抓好品种选育、茶叶栽培、茶叶加工等方面科技攻关和科技应用,推动科技兴茶。加大茶叶功能性成分在食品、药品、化工等领域的深度开发,扩大和提高茶叶内含物质的利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节奏的加快,袋泡茶、速溶茶等茶饮料市场发展迅速,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作为医疗保健品市场潜力巨大。

 

(三)培育壮大龙头茶叶企业,积极扶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茶叶企业集团。创建茶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推动龙头茶叶企业与小型茶叶企业、茶农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小型茶叶企业、茶农更多分享加工销售收益。加快品牌建设,加大品牌整合力度,维护品牌美誉度,提升安徽省茶叶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四)注重茶叶品质安全,加强标准体系建设。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主要问题是产品卫生指标不合格、部分产品质量等级不符、标签标注不规范。提高茶叶质量,加强茶叶市场监测是我国茶叶市场面临的主要任务,只有保证了质量和安全的茶叶才会得到人们的青睐,才会有好的销路,努力使茶叶生产、加工、产品标准再上一个新台阶。只有这样,才会在出口世界其他各国时名扬海外,才会将我国千年的茶文化传承下去。

 

(五)振兴“徽茶”文化,推进“徽茶”与徽文化的深度结合。“徽茶”既承载着茶文化,又体现出浓重的徽文化,是最具安徽文化元素、极具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徽茶”文化是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安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文化去经营,在经营中体现和传播文化。在中国茶业全面进入品牌竞争的新形势下,以“文化营销”的市场战略,构筑了以“徽茶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品牌群,并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完善、有竞争力的产品结构和营销体系。着力于挖掘品牌内涵,以文化塑造品牌影响力、生命力。发掘、传承、弘扬“徽茶”文化,将文化与经济相结合,是为了促进“徽茶”产业的大发展、促进安徽茶叶经济的腾飞。

 

(六)促进茶叶旅游,发展绿色产业。徽商讲究诚信,具体到茶叶行业中,就是要对消费者负责,就是要向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的产品。建设生态有机茶园,引导茶农进行有机化生产,从茶园管理、采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诸多环节,全部采用绿色无公害流程,确保生产和加工的茶叶纯天然、无污染、富营养。依托安徽省的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生产“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将安徽茶业真正发展成为绿色产业。

 

主要参考文献:

[1]范莉梅,姜含春.基于swot分析的建瓯茶产业发展战略选择[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2.1.

[2]宋勇.安徽茶叶出口的问题与对策[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7

[关键词]茶叶贸易;绿色壁垒;建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91

[中图分类号]F326.12;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1

1 我国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现状

1.1 绿色壁垒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为主导

据统计中国茶产品受绿色壁垒冲击的主要来源国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的经济发达,科技先进,民众的健康意识强,他们有条件也有实力来实施高标准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满足国内环保、安全、健康以及产业保护的需要。他们实施名目繁多的绿色壁垒,已成为当今我国茶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

1.2 检验检测项目增多

以欧盟为例,从2006年起,欧盟把茶叶农药残留的检测项目从193项增加到210项。2007年,欧盟检验标准再次提高,受检的茶叶品种从6种增加到了108种,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从29种增加到62种。自2011年10月起,欧盟实施新的进境口岸检测标准,对于中国输送的茶叶必须通过指定口岸才能进入。

2 我国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2.1 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内因

2.1.1 生产加工工艺差

目前个体农户是我国茶叶种植经营的主体,他们呈现出分散且无统一标准的生产特征,另外,他们对于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剂量都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同时,在茶叶的加工工艺上也存在问题,比如,加工设备落后、加工技术不成熟、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1.2 生产检测标准落后

首先,我国茶叶的生产检测标准低。其次,我国茶叶的生产检查标准陈旧,更新速度缓慢,而国外的相关标准会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生产情况定期修订。相比之下,我国的标准就落后了很多。

2.2 茶叶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外因

2.2.1 国外环保意识的增强

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更倾向于没有农药、化肥和任何添加剂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进口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有很高的标准,这一系列标准就像一道绿色围墙将中国的茶叶挡在了门外。

2.2.2 进口国严苛的标准

发达国家依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对茶叶产品制定较高的绿色标准,同时为了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不仅要求终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还规定从产品的研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等环节均要符合环保要求,以此限制他国产品的进入,保护自身利益。

2.2.3 对本国茶叶市场的保护

就世界茶叶市场而言,某些国家既是茶叶生产国,也是茶叶进口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采用贸易措施来限制进口。日本是茶叶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茶叶生产国,因国土面积有限,需进口大量的茶叶来满足消费,但为了保护本国的同类产品和自身的经济利益,制定并实施严格的贸易保护措施以阻碍茶叶进口。

3 应对绿色壁垒的措施

3.1 政府方面

3.1.1 完善茶叶行业制度和检疫制度

政府有责任出台有力措施来规范和保障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并提升我国茶叶的竞争力。目前,我国茶叶的检验检疫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应尽快完善相关制度,更新检验检疫标准以切实提高我国出口茶叶的质量,打破目标市场设置的绿色壁垒。

3.1.2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一方面,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扩大我国在国际环保立法和贸易立法等各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动员其他发展中国家,制止发达国家滥用环保法规和贸易协议条款实现贸易保护主义的企图,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弥补我国生产技术设备的不足。

3.1.3 建立市场预警机制

就政府而言,需要建立茶叶市场预警机制,成立相关机构对他国实施的绿色壁垒体系进行研究,及时跟踪他国的贸易壁垒状况,与相关机构分享最新动态,研究出应对措施,保证我国企业在茶叶出口过程中能够从容应对,规避因信息不及时所带来的风险。

3.2 行业方面

3.2.1 提升核心竞争力

首先,需要注重培养茶产品的创新能力,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出口产品结构转型,改变传统的工艺制造不断提高自身生产技术,了解国外竞争对手的动向,并要向做得好的国家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他们的营销模式,创新思维等。其次,各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优质品牌,通过品牌宣传开拓国际市场,强化茶叶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创立国际闻名的中国名牌,针对不同国家市场需求开拓不同品牌的产品。

3.2.2 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和绿色有机茶

首先,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减少或者不使用农药,采用新技术来防治病虫,大力提倡绿色防控,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其次,开发有机茶,将传统散装原料扩展到天然药品、保健品、天然化妆品、功能食品和饮料等健康产业领域。目前,市场上有机茶价格高,科技含量大,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各生产企业应重点培育最高品质的绿色有机茶,以攻破绿色壁垒的阻碍,占领市场。

3.2.3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目前,欧盟、日本和美国是我国茶叶出口的主要集中地,而绿色壁垒的发源国和大力推行的国家也是他们。我国应对出口贸易的地理位置进行调整,我国的特色茶产品对一些发展中国家有很强的吸引力,可利用这个机会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避开绿色贸易壁垒。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8

“柳绿花红”后来成为村田珠光开创的茶道美学的基本思想。算来我习茶艺已有一年,就我对茶艺的浅薄认识,我理解的“柳绿花红”即外界存在的美要用“自性”的认识来发现,以一种唯心主义审美的角度,通过审察自己的本性从而感知己身以外的世界,认识客观世界的美好。

七月,正是一个柳绿花红的时节,我在杭州西湖国宾馆参加了一场中日友好茶会,多多少少也能从中体味到一些“柳绿花红”的美意。

净心

到达西湖国宾馆的时候,茶会还没开始,于是一行人在园中散步赏景。春色转淡,夏意欲浓,空中还飘起了毛毛雨。在湖边行走,风从湖心吹来。几片树叶被吹落至水面。上天给了我们一瓢至清的甘露,春末的玉手偏要向其中投入些茶叶。似在茶会未开始时便为我们泡上一壶清茶。

日本茶道开始前,客人要先在茶室外的露院游赏。散步于宾馆周围的景致中,权当这是一方极美的浑然天成的露院。 “有时夺人不夺景,有时夺景不夺人。有时人景俱夺”,身在景中,景通人意,人为其所动,这便是所谓的“人景俱夺”吧。

会议厅被布置成了临时的茶室,白色的桌布、茶具已备好陈列其上。参加茶会的人们已入座,面带友好的微笑,茶室简单而安静。

这让我想起一则故事:有一次武野绍鸥举办茶会,赶上了下大雪。绍鸥打破常规,取下壁龛上摆放的茶花。放上了一钵用石菖钵盛着的清水,他想让客人用一颗清净的心欣赏门外的美景。我想,在茶室里安静等待观看茶道的宾客们应该和我一样,此刻正是怀着这样一颗清净的心。

茶禅

作为开场。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的学生带来了绿茶的冲泡茶艺,用的是清透的玻璃杯、青瓷的水盂、赏茶盒、茶叶罐。全场安安静静,三位表演者淡定从容,好似已超越手中的一切进入另一番天地,我从她们的表演中看出了一丝禅意。之后,杭州永福寺的明行法师表演的正是禅茶茶礼,禅意更浓,但三位学生表演时不经意让我捕捉到的那些许禅意却更让我回味。

学习茶艺的人知道,好的茶艺师不仅手上的泡茶功夫要练到位,更重要的是泡茶时给人的感觉。将自己融入到一个超越自我、忘记自我的“无我”之境中,观看者也随着超脱尘世,被带入佳境。学生们的表演简单朴实,自然地将我们带入一个极静的世界中,远远飘来似有似无的梵音,伴随着茶香,美确实是要用心才能体会到的。

在中国,茶禅本一味,即茶与佛有着相同的本性,所谓“尘心洗净兴难尽,世事之浊我可清”。茶与禅同是追求精神的提升,兴味相投,意趣相通。中国寺院有禅茶,参禅者喝茶,禅早已与茶沾染上千丝万缕的关系。

茶禅传入日本,却道出了另一番意味。荣两禅师二十七岁时到中国求法,曾两度入宋,得禅得茶,为日本传禅传茶之始,被奉为禅祖禅师。而真正在日本提出“茶禅一味”思想的是村田珠光,他将茶从精神上与茶连接起来,使茶原本在禅宗里只是“禅道具”的地位得到提升。

而日本茶道美的一种基本理念称为“幽玄”。即幽深、含蓄,不完全将意思表露出来,显露它的一部分,剩下的让对方回味。比如,在茶道表演中的光线喜暗,有时挡上苇帘子。有时不将名贵茶具和自己的才能全部展露出来等。这一美学理念用禅语表示便是“无底”,给人“本来无一物”的境地时又蕴含着“无一物中无尽藏”的意趣。

静枫流的冷水泡茶,令我印象深刻。玻璃杯具、竹制的赏茶荷、葫芦形状的茶叶罐、水盂中清冷的水,泡茶的女子清丽且气韵不凡,动作行云流水。冷水泡茶慢慢浓,茶水喝起来没了涩味,反而醇厚,回味中隐隐透出些豆米香。

脑海中不由得又浮现出另一个故事:有一天,义政将军忽生感慨,世间有趣的事我都做得差不多了,还能做些什么?在旁的能阿弥说,把茶炉的声音想象成水雾中瀑布的回声、暴风雨拍打竹林的声音、远山松涛的鸣响,不是也很有意思吗?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是不同的,所看到的美也因此不同, 正如同样的茶,每个人品到的茶味也不尽相同。有人能比别人看到更多的美,能在泡茶时进入一个比别人更开阔的天地,是因为他们的心思更细腻,心胸更广阔。我们应具备感受美的能力,无论所用的茶具是好是坏,泡茶所用的水是热是冷,都有一种美意和一番独特的滋味。就像能阿弥说的,世间有趣的事无处不在,连倾听茶炉烧水时的声音都是有趣的,就看你能否从中感知。客观的事物无法改变,却可以用内心的感知力将其变得美轮美奂。

尾声

中国茶道主张“廉美和敬”,日本茶道崇尚“和静清寂”,这是不同民族思想差异所带来的差异性。就其观赏性来说,我却觉得界限没有这般分明。茶具的选用、动作的讲究、流程等各有不同,但中国、日本茶道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美的意韵是相通相似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我们也能品尝出茶汤中浸润着的丝丝美感。

茶会结束时,我意外得到了一把白色的小折扇,上面是一个“和”字。此次的茶会不虚此行。

川端康成说,要使人觉得一朵花比一百朵花更美,而今天我发现了如何从一片茶叶中看到一片茶园的那种绿意开阔的美。引用川端康成在《美的存在和发现》中的一段话,回到茶叶最初的生长状态: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9

穿“颜”观“色”来喝茶

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黄茶、白茶、乌龙茶和黑茶6大类,各类茶经过进一步加工可以制成花茶、紧压茶、速溶茶、袋装茶、果味茶、罐装茶等。其中绿茶所占比例最高。

茶叶种类繁多,其品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简要地说,就是从色、香、味、形四个方面加以鉴别。

色,包括外观色泽和汤色。新茶外观紧结、重实、干度足、色泽新鲜。高档绿茶如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信阳毛尖、六安瓜片等,外观呈嫩绿色。陈茶则松散暗软。选购茶叶时,外观颜色以纯而润泽为好,杂而暗为次。茶叶的汤色以明亮清澈为优,暗而混浊为劣。

香,质量好的茶叶一般香味纯正,沁人心脾。若茶叶香味淡薄或无香味,甚至有异味,肯定不是好茶。茉莉花茶为众多消费者所喜爱,其最大特点就是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如果没有这种香气,其质量多半有问题。

味,指茶水的滋味。拿绿茶来说,质量好的绿茶入口略带苦味,饮后又觉鲜甜,且回味久长。若苦涩味重,鲜甜味少,或压根没有鲜甜味,即为次茶。功夫茶口感甜爽为好,平淡为次;红茶以入口稍苦涩、回味鲜爽、略有甜味为好。

形,指茶叶的外形。不同的茶叶自有各自的形状,特立独行,千姿百态。如洞庭碧螺春茶,当地茶农形容它为“满身毛,铜丝条,蜜蜂腿”。就是说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行家审评时称之为茸毛密布,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为优,少者为次;铜丝条是指茶叶条索紧密重实,紧者为好,松者为次,蜜蜂腿是指这种茶的形态像蜜蜂的腿细而长。这三者都是区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术好坏的重要特征。

饮茶的注意事项

绿茶属于凉性的,而且茶叶味道较苦涩,特别是大叶种绿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碱,对胃有一定刺激,因而胃肠较弱的人就应少喝或冲泡时避免茶汤过浓。在炎热的夏季,选择绿茶较为适宜,泡上一杯清亮亮的绿茶,给人一种仿佛置身草地的清凉之感。

红茶被认为是热性的,对于肠胃较弱者,不妨选用红茶,特别是小叶种红茶,滋味甜醇,无刺激性。如饮用大叶种红茶,茶叶较浓,可加入牛奶和红糖,有暖胃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一杯红茶在手,会有融融暖意。

花茶较适宜女士饮用,它有疏肝解郁、理气调经的功效。妇女在经前期和更年期不免性情烦躁,饮用花茶可减缓症状。

绿茶的相关知识篇10

近年来,我校紧紧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努力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凝聚了我校全体师生的教育智慧。为进一步总结我校在实践中的收获,现将我们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问题的深化探索

针对学生对主食“国家课程的品种单一”,“副食缺乏”的课余文化迫切需要,如何在学生个性发展方面,做到更具体,更全面,面向全体学生,增加参与面是问题的关键。

在突破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经过深化探究逐步找出了一条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

二、找准支点不断深入

我校位于桃林镇,该镇有一万多亩的茶园,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的一项特色产业。“诸城(桃林)绿茶”有中国“最北端茗茶”之誉,有五个系列10多个品种,许多品牌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有机食品和国家名牌。不少学生家庭种茶、制茶,茶叶与学生平时生活融为一体。本镇多年的茶叶种植管理、生产与开发,形成了丰厚特色的地域茶文化。针对这一有利资源,我校开发了以此为主题的校本课程:《中国最北端茗 诸城(桃林)绿茶》,并以此为支点发展各种社团活动,使校本课程的发展不断深化。

三、创新活动形式

(1)研究课题为先导,社团活动重落实。我校申请的“中国最北端茶特色研究――以桃林绿茶为例”被潍坊市社会科学委员会规划为重点研究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学习研究茶文化知识,了解桃林茶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学习桃林茶叶的创业史、了解茶树德栽培、茶树的栽培、茶树的管理、茶叶的采制、学习茶叶初制、加工理论知识、泡茶技艺、学习茶叶的营销知识、科技兴茶等理论知识,积极组织茶文化知识竞赛,为社会实践和探究打下理论基础。

诸城四中茶学社下设了种植与管理小组(促进了家中有种植茶叶同学的学习交流和其他同学对此的热爱)、茶艺小组(培养茶艺表演和学生的礼仪基础)、茶与书法小组(让我校开始《用笔书法》课程多了一份特色)、茶诗词歌赋诵读小组(培养了学生普通话标准的应用)、茶与电子商务小组(为学生在销售和电子商务种下了种子)、茶与画小组(增强学生的绘画基础和师生的灵活性)、“无我茶会”(通过学生自带茶具、茶叶等在学校的文化广角忘我的交流),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发展了学生将来踏上社会的适应能力,让他们不再怕人,敢于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同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渗透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精神。

(2)实践和探究为载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掌握茶的基础知识和和掌握制茶工艺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研究,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进入生产第一线。校长和老师导学采茶实践,跟茶农学采茶技巧,跟制茶师傅学习制茶注意事项和制茶工艺,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掌握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运用空调机、除湿机改变原来靠天吃饭的不利因素,提高茶叶品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举行“科技致富、科技兴茶”专题采访。此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诸城市北端茗茶叶生产合作社,初步树立科技致富、化零散为整体,抱成团闯市场的意识,并实际接触一些致富的本领技能。①社会问卷调查,了解茶乡经济变化、茶叶信息动态、茶农心声,了解农村科技现状。设计一些社会调查课题让学生回乡调查,从而加深对茶叶生产的了解。②典型采访感受农村科技致富的魅力如对诸城茶业领军人――王景昌的采访,学生写成报告,通过“校园之声”展示探究的成果。通过采访、参观、调查研究学科知识得到了拓展,写作能力、交往能力、探究能力得到了培养。③学科渗透和整合:语文课:诗词歌赋的朗诵于书写;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分析桃林茶的种植优势条件;生物科:讲述茶苗的培育、病虫害的防治;信息技术课:茶与电子商务,初步了解网络营销技巧;艺术科:让学生欣赏各种茶具的造型美、装饰美;学习茶艺表演,泡饮技艺等使学生全面了解桃林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内容及实施所采取的措施

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了该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逐步完善学校的茶文化活动室和校内课堂实践基地的建设,丰富茶文化研究的氛围和力度。

(1)师资课时与评价。由一名中层领导包靠,设一名专职教师和多名兼职学科教师组成,活动课时计入总课时,每周至少一节,日常社团社的各兴趣小组每周至少活动一次,利用周六周日到茶园、茶基地跟茶农和制茶师傅交流学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月根据找学生座谈和调查问卷的方式考评每位参与教师,并及时收集师生更好的建议。不管师生,只要有突出成绩就给予通报表扬和物质奖励,并计入年终考核量化。

(2)茶文化育新人,加强对德育的渗透。本着“尚德、添能、立人”的原则,以茶文化育新人。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和活动的开展,师生不仅懂茶、识茶,还充分挖掘茶的内涵,将茶文化教育从课程深入到德育工作中去,通过以茶养德,陶冶性情。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热情好客、团结合作等良好品质的培养。

(3)构建校内外茶园实践基地,开发资源。诸城绿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我校领导先后同怡明茶、颖青茶、德邻茶等多家单位协调,正在建设“茶园实践基地”和“茶文化”展厅,为深入开展以“茶”为载体的实践活动注入新的生机。

(4)家校联姻。学校即课堂,家庭即学校,基地即课堂。使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广泛学习的新内容。我校毗邻北端绿茶的发源地,学校周围就是茶园茶铺,学校里的学生有很多家里有茶园茶铺,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参与家庭种植,到家长茶铺进行冲泡、品赏等活动,将学习活动引入家庭引入基地。深入生产第一线与茶乡制茶能手一起制茶,一起探讨,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制茶,提高茶叶品质。同时聘请家长中的种茶能手进入课堂给我们讲解种茶、茶苗的繁育、幼苗管理、采摘、病虫害防治、越冬管理等方面的技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