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十篇

时间:2023-12-18 18:00:15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1

【关键字】园林建筑、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Abstract: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because of their different natural environment, society, cultur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differences, gardening using different building materials and layout form,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concepts of mood and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produce the East-West difference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ir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and Study on the East-West landscape architectural difference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lassical gardens, East-West 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述: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上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2、 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在建筑的艺术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3、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规律的行例,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离别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广厦。

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2

关键词:自然观;理想环境模式;生态启示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8)36(c)-0040-02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观视角看,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是整个人类历史的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重要转折点。对中西方园林的研究,我们更应该站在生态文明的高度,去审视其发展继承。

一、中西园林的比较

中西园林由于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相对隔离的文化圈中产生、发展,其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1、起源差异。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因此,中西园林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形态特征和风格。

2、风格差异。西方造园艺术的发展轨迹,虽然其风格是多变的,但总体风格一直是规则几何型,崇尚理性主义。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园林中处处呈现出平面的、立体的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园中规,体现出精确的数的关系。这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主流,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以与西方不同,中国的园林则大异其趣,中国园林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追求。总而言之,中国园林的精髓是追求“自然的本质”,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则强调“秩序和控制”。

3、审美差异。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这也和西方美学的历史传统密切相关。从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彩。

二、自然观与理想环境模式

任何一个民族、一种文化,都持有其独特的理想环境模式。一般认为,中西方两大古典园林风格之间之最大差异是自然和规则形式之间的异。实际上这种差异只是表面的、而非本质。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文化追求差异导致的理想环境模式不同。“顺应自然”与“征服自然”两种截然的生存观念,导致了中西方截然的理想环境模式。

1、顺应自然与“自然化理想环境模式”。中国人的自然观很独特。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似乎很少把自然看作是一种需要人为改造的异己的存在。只是在关于洪荒时代的传说中,保留了一些人以自然为征服对象的思想痕迹,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等。后来,自然在中国人的意识中便逐渐有了新的意义。自然与人之间开始建立起和谐的联系,成了人亲和的对象。“天人合一”这个淳朴的自然观,反应了中国人特别的理想追求――天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孔子、孟子曾以山川之美喻人格之美,以山水比附人格特征。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老、庄一派的哲学思想更把自然存在与变化上升到“道”的高度。自然成了永恒法则的体现,成了人所效法、顺应的对象,而不是改造、征服的对象。这比之孔孟的山水一一人格联系更为深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自然意识对中国人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都有深远的影响。这种道法自然、顺从自然的思想,真正形成风气,是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这时期是自然美真正为人发现并自觉追求的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士人自然山水园的兴起。他们把荒山野岭中的穷困隐居变成了人工经营的园林环境中的自娱自得。中国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自然化模式”也得以显现。

2、征服自然与“秩序化理想环境模式”。亚里士多德提出物竞天泽;康德宣称“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而黑格尔索性宣称“绝对理念”是自然的主人,自然界是人精神的“外化”,理性创造了自然界。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在西方园林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一种秩序,都是人对于自然的强制性的约束。西方园林的理想环境模式是“秩序化模式”。

三、西方的历史反思与东方的生态智慧

从牛顿的发明、发现开始,西方历史进入了新的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三百年左右的历史中,人们凭借着各种科技手段,来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使社会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创造了空前的物质文明,给人类生活不断带来了幸福欢乐,这首先是应予高度肯定的。但是,事物发展是复杂的,当人们还在高诵工业文明的凯歌的时候,生态环境危机已经悄然逼近。全球人口暴涨,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出现了,并且越演越烈。人们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这是历史的必然。近代西方世界用坚枪利炮打开了古老东方文明的大门,东西方文明发生了强烈的碰撞。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在这种强势文明的攻击下,我们的知识分子对自己的文明产生了怀疑、自卑心理,失去了忍耐性,急功近利地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思想文化,用全部的热情投身到没有根基的西方文化中去。殊不知我们对自己传统思想文化的背叛,就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背叛。回首历史,恰恰是我们所放弃的传统文化,顺应了今天生态安全的需要。在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古典园林对当代和未来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应吸取其有益于生态安全的“绿色启示”――“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的、美学的思想渊源,否则,研究就必然会脱离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深层地发掘中国古典园林美真正的生态学价值乃至未来学价值。孔子有云:“欲去明日,问道昨天。”中国古典园林正是最具典范性,最能充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艺术。因此,对景观、园林的研究,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时代需求,更新理念,力求面向生态危机的世界,面向生态觉醒的现实,面向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春林.园林美学概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6

[2]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从伊甸园到天然公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

[5]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

[6]任晓红,喻天舒.禅与园林艺术著.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2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3

中图分类号:S7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正文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这种不同,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受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看更多是受到哲学基础、审美思想、文化背景的渗透,因而形成了不同的造园思想,并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民族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其中中西传统文化自然观的差异,为中西园林艺术创作思想与表现手法拉开了鲜明的距离。

我国园林著作《园冶》里面就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图画:“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凿水,搜土开其穴麓,培山接以房廊。杂树参天,楼阁碍云霞而出没;繁花覆地,亭台突池沼而参差。”(卷一“一·相地·山林地”),强调园林应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而非违背自然,征服自然,使人为美融入自然美,园林正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用书中原话概括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典园林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体现了士大夫的审美观,其具体表现是对俗的反感和对诗情画意、清、远、幽、静、雅、野、虚、深的追求,讲求园林设计的诗情画意,提倡以自然材料造景,妙在取其画意,不在材料价值。而在设计手法上讲究的是巧于因借,精于体宜,则体现了中国园林顺应物性,利用物性的哲学思想。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就倾向于探究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喜欢用明确的方式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清晰的认识。这种思维习惯表现在审美上就是对称、均衡和秩序,而对称、均衡和秩序是可以用简单的数和几何关系来确定的。正如古典主义建筑权威大勃隆台所说:“决定美和典雅的是比例,必须用数学的方法把它制订成永恒的、稳定的规则”,这就是西方造园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不论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影响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西方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理性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造园风格的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风格是崇尚自然, 在造园的过程中“ 自然” 一直是中国园林进行艺术创作的最高原则和审美标准。中国古典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 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利用自然条件, 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 力求再现大自然中各种事物、景物的造型和气势。中国古典园林中山与水的关系以及假山中峰、涧、坡、洞各景象因素的组合, 均符合自然山水生成的客观规律。树木花卉的处理与安设, 讲究表现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御园还是江南私园都很强调顺应自然。颐和园的昆明湖、万寿山及其中的二堤、六岛、九桥, 均显得自然和谐, 丝毫没有人工穿凿之感,而苏州园林中巧妙设置的山水树木、亭台楼阁, 亦显现出浓郁的自然韵味。西方古典园林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园林中所有的景物, 无论是建筑物还是山水树木都有人工穿凿的明显印记, 其楼阁亭台排列整齐, 花木修剪成形, 水源理成喷泉一切都很规整。从现象上看, 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园中虽有许多自然物, 但自然的气韵已不存在。西方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是法国的凡尔赛宫, 园中的王宫教堂剧院等都是规整排列, 连柱廊、花坛、草坪、雕像、喷泉等均是秩序分明, 呈现出几何形状, 充分体现了人工改造自然的力量。

3空间处理手法上的差异

在空间处理上, 中国古典造园“ 命意在空不在实” ,显现的是活泼的、动态的、多点透视的空间。中国园林力求从视角上突破园林实体之有限空间的局限性, 使之融于自然、表现自然; 它把园内空间与自然空间进行融合和扩展, 利用借景手法把观赏者的目光引向园林之外的景色, 从而突破了有限的空间限定, 达到无限的空间领域。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犹如画幅一样, 集大自然之精美于一园, 在时间和空间的游览路线组织中, 任其高低远近、角度和视点的转变, 都能观赏到如诗似画的园林景观。而西方古典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 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 其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 空间序列段落分明, 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 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 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 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中西园林尽管由于各自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 但它们都是世界园林文化的一部分, 它们都具有园林艺术的共同特征。中西虽然空间距离遥远, 文化背景迥异, 园林形式千姿百态但造园的目的却是一致的, 就是为了补偿现实生活境城的某些不足, 满足人类自身心理和生理需要。我们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和差异, 通过对中西园林艺术各自个性的比较研究, 更好地把握园林艺术的共性, 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 以使中西方园林艺术存在更多方面的综合

4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 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 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 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 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 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5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差异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6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人类最初是栖息在树木上和洞穴中的。自从人类建造了房屋后,就远离了风雨蛇兽的侵袭,极大地改善了繁衍生息的条件,这是人类跨入文明史的重要一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西园林建筑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各自独立发展,很少有交流的机会,这形成了形态迥异、个性差别极大的东西方建筑。只有到了近现代,随着中西方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融合,中西园林建筑不仅与各自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大相径庭,而且也更多地趋向于一致性。中国园林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宫殿的基座和普通房屋的墙则用夯土;西方园林建筑使用砖的技艺独步天下;欧洲园林建筑的材质则主要是石头。现代学者普遍认为这与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关,但我认为这并不是令人十分信服的解释。多山的中国并不缺少石头,万里长城除了夯土外,即多多使用石材;森林茂密的欧洲也不缺少木材,欧洲最初的园林建筑即经历过伞状树枝棚时期。 东西方民族的文化与性格差异在园林建筑材质上也得到了一定的反映。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园林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开放、轩敞、一览无余。这与中国围墙文化的封闭、内敛、深藏不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的园林建筑回环、繁复、曲折,决没有西方的草坪、花园来得直接、简约、开敞。中国无论宫室还是园林,一律圈以围墙。西方建筑的围墙在若有若无之间,即使有,也不给人封闭、压抑的感觉。

7结束语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和谐以及诗情画意。意境的处理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中的最高境界。正中国园林以“境”为上,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中国人情思中厚重的沉淀。游山玩水的大陆文化意识,以山为德、水为性的内在修为意识,咫尺天涯的视错觉意识。而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中国园林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西方园林中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一种对照。而且,通常这类园林或包括精心修剪的植物、喷泉、以及精心制作的雕塑等等的园林要素,以传达一种快乐、华美或奢侈的附加意识。

参考文献

[1]许自力.中西造园水法浅比〔J〕.中国园林.2002.(5):62-64.

[2]温军鹰,从现代园林设计看中国传统古文化[J],时代文学,2008(12)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4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差异;造园手法

园林设计艺术是一门听起来简单实则复杂的学科门类,因为在规划设计园林时不论规模的大小,每一处园林景观里面都要将山、水、植物、建筑和道路等等要素在不同的美学影响之下进行有机结合,涉及建筑学、植物学、景观设计与哲学等多个领域。园林艺术不仅仅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一种联系方式,也是造园者在陆地上设计建造的理想之地,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与寄托。如今在世界范围内主要有两大类的园林景观类型: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中式再现自然山水式古典园林,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方规整式几何古典园林。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过程之中,中西方的古典园林由于所经历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园林风格。

1中西方古典园林的比较

1.1园林风格的比较

中国的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私家园林都极其强调自然山水的重要性,在设计园林景观时会尽量依附于当地情况,尽可能再现“自然山水”的模样,例如颐和园就是仿照西湖的风景在本身已有的地形上进行设计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别开生面之处,“自然美”就是当时人们所为之追捧的审美最高标准。根据清华大学周维权教授的分析,他曾经提出过中国古典园林有4个特点:①本于自然,高于自然;②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③诗画的情趣;④意境的蕴涵。[1]在中国众多古典园林中,我们能看到造园者做到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在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将无限的自然山水的意境表达出来,让游览者所到之地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美,园子虽然小巧,但却做到了小中见大。以颐和园为例,园中后湖的风景虽然是人为设计,但却做到了和江南水景如出一辙,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艺术追求,让观赏者在北方也能亲眼欣赏到南方的自然景色。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自然韵味的“意境美”,造园者将一座座中国古典园林打造为一幅又一幅的中国自然山水水墨画,使得人与自然发生联系,产生共鸣。与中国的古典园林相比,西方的园林设计则是截然不同的,园中几乎看不到丝毫自然的痕迹,因为西方人自古就崇尚“形式美”,认为自然生长的事物不够完美,只有在人类的加工之后才称得上美丽,并且艺术家们将这种形式美运用在了各个领域之中,所以在西方的园林中,本应该是自由生长的花、草、树木都有着明显的人为印记,都被统一修剪为各式的形状。观光者在进入每一处西方的园林中,都能够清楚地见识到整齐划一的人工设计。以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为例,一进入园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园艺师修剪整齐的灌木与乔木,紧接着由有秩序的植物方阵所构成的迷宫花园,甚至连草坪的设计都是方方正正的各种几何形状,园林里的每一处细节都充分地展现了西方人的“人为改造自然”。

1.2总体布局的比较

中西方古典园林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之一就是在一座园林中尤为突出的景观主体是什么,景观小品和主景虽为一体,但是主景决定了整个园林的基调与意境,也是园林的灵魂所在。在中国的众多古典园林中,主景当然是自然山水,那么造园者在设计总体布局时自然而然会将山水这一要素构思在整个景观画面的主要位置,用其他的花、草和建筑来衬托山水,烘托氛围。这也与当时的人们喜爱“自然美”有很大关系,园林毕竟是一个属于人为设计的独立环境,但是要在这种环境下凸显“自然美”,造园者就必须将“人工美”融入进“自然美”之中,这也就是为何我国有着数量不少的园林都是依山而建,傍水而居,拥有极佳的观赏感受。在颐和园的总体布局图中可以看到,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二都是山与水,而建筑只占一小部分的比重。以景明楼为例,它所在的位置属于颐和园的偏南边,而建筑群落是在北边,为何景明楼建造在此处呢?在颐和园的布局图中不难看出,景明楼邻近昆明湖与养水湖,从西堤走到景明楼的路上不仅可以欣赏颐和园壮丽景观的全貌,还可以享受从昆明湖阵阵吹来的凉风。在颐和园的设计中能够发现,造园者在整体和细节方面都时刻遵循了“山水为主,建筑为从”的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建筑往往是主景,其余的景观都是依附于建筑所设计。以法国凡尔赛宫花园为例,在园林的平面图中就能看出,所有的花坛、水池、绿植、喷泉、道路、雕塑等都是根据园林的中轴线分割进行对称设计的,整条中轴线长达3km,而在这条中轴线的最高处或者中心点都是会坐落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凡尔赛宫正是如此。凡尔赛宫宫殿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物,它的造型庄重而又雄伟,是西方理性美的代表之一。在宫殿周围还会有草坪和其他绿植的布置,用来映衬建筑的宏伟壮观。相对比凡尔赛宫宫殿来说,园林景观的设计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精致了,园林设计更注重的是几何图形化、对称化,整体上用最基本的矩形和圆形表达了一种秩序的美感。

1.3造园手法的比较

在造园手法方面,中西方的古典园林设计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强调意境美的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讲究含蓄、曲折和变化,反对僵直单调、有法而无式。[2]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整个园子总是会被小桥和长廊还有道路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区域范围,放眼望去,不但连接了各处景色,而且更加突出园林主次景观的分明,每一处景点在不同的角度下呈现出不一样的景色,将移步异景这一传统设计手法描绘得淋漓尽致。以颐和园的知春亭为例,在知春亭看向万寿山的建筑群落时,这些建筑处于眼帘的中心位置,而远处是玉泉山和西山作为背景衬托着,将近景和远景拉开距离,次序分明;但是往南边移动,从东堤的位置欣赏万寿山景色时,知春亭又成为一个最显著的主景出现在观光者的视线里;如果从乐寿堂看向南边,知春亭又增加了湖面的层次感,波光粼粼的湖面与屹立不动的知春亭是典型的动静景对比,别有一种乐趣。知春亭所处的地理位置不仅仅是成功的观景点,也是颐和园众多景色中的点景之一。西方古典园林在造园手法上追求一目了然、主从分明,以建筑为中心,园内其余各部分关系明确,在中轴线的两边分别对称设计有人工化的景观样式,这些设计手法营造出一个严整有序的园林空间环境,游走在园林中时,处处都透露着理性美,给游览者一种井井有条和秩序严谨的感受。西方古典园林的空间尺度不在于适应自然环境和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是着重于强调建筑实体营造所需的气氛。它多运用数学和几何学原理来处理空间的形式,从而产生主次分明、均衡、明晰的空间形态。[3]

2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的探析

2.1文化差异

由于各个国家的最初信仰与礼教的影响,中国最初的“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园林中所有的元素几乎都是从自然中模仿提炼而来。[4]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占主流地位,儒家思想注重“自然比德”和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这对园林设计的影响可想而知。中国人从古至今十分重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认为人要遵循自然的发展趋势,也正因为如此,产生了以自然山水为主景的中国古典园林,始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为明显的特征。如果说中国人比较感性,那么西方人大多较为理性,他们一直推崇科学,崇尚数学,认为天然的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只有人造的才是最美的。西方的造园者们一直在和大自然进行对抗,并且企图改变自然,来打造他们所喜爱的人工和谐美,所以他们直截了当地将园林中的一切景物都人为的修整为整齐而又统一的形状。

2.2环境差异

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都在城市内部,尤其是一些在南方的私家园林,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由于见惯了城市内的车水马龙和建筑丛林,对于不常见的自然风光十分向往,正是因为如此,园林作为表达人们所向往的一种环境艺术,自然而然就产生了大量的“师法自然”山水式中国古典园林。而在西方的古代时期,城市规模范围通常很小,房屋随着地形分布,道路也是自由变化的,所以园林的选址大多都在城市外部较为空旷的地区,西方的园林主要是为了彰显皇权、讲究排场,而不是让人们可以入内悠闲观赏的。

2.3其他差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实际设计者多是些文人墨客,他们有很高的艺术涵养,并且将自己内心的诗词与画作都在园林中体现了出来,打造了艺术气息浓重的氛围,将诗情画意充满在园林内的每一个角落里,满足了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西方古典园林的设计师多是建筑师出身,以工科设计的方式布置园林,自然没有诗人的艺术情怀,而是以建筑物为主园林为辅的原则进行园林设计。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5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起源差异;文化差异

1.中国古典园林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是我们揭开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内涵的最佳选择.以下我们便以乾隆时期的中国园林为例,说明古典之美。

2.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美学思想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

3.西方古典园林

西方的古典园林无论是皇家还是私人大部分讲究的是规整、对称。规则的几何形状往往给人理性、宏伟、庄严的感觉。其中尤以法国的宫廷或庄园园林为代表。

在对园林建筑细部的精雕细硺上,西方古典园林相较与中国古典园林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在建筑形态和规划上西方古典园林中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的区别只在规模不在形式。他们大多都是有一个主体建筑,然后小型的建筑、构筑物在它的周围或者中间点缀、搭配。这样突出主题会使得园林整体布局显得简练、大气。在一些小的园林建筑形式上,喷泉、花斗、规则绿篱都是西方古典园林的特色性形式。

4.起源的差异

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圃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迅速发展的园林已具雏形。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人们尚未建构完全自觉的审美意识。然而“师法自然”作为中国园林一脉继承的基本思想已扎下了根,它以自然为审美对象而非斗争对象。这一思想形成过程是基于人顺乎自然、复归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朴素的行为环境意识是由稳定的文化固有思想决定的。

西方园林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尼罗河沃土冲积,适宜于农业耕作,但因其每年泛滥,退水后需丈量耕地而发展了几何学。古埃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用之于园林设计,是为世界上最早的规则式园林。公元前五百年,以雅典为代表的自由民主政治带来了园林的兴盛,古希腊造园就如古希腊建筑一样具有强烈的理性色彩,是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古希腊被古罗马征服后,造园艺术亦为古罗马所继承,并添加了西亚造园因素,发展成了大规模庭院。到此,西方园林雏形基本上形成了。萌芽时期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地生活而同自然界的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农业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天人相胜”的观念、理性的追求已体现在西方园林之中。

基于其地理环境不尽相同,对自然的态度和观念的不同,中西方传统园林发展产生了迥异的结果。西方园林从一开始就同秩序密不可分,从一开始就是与自然抗争,并试图征服自然来产生他们认为的和谐美。而中国园林一开始就建立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去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他们利用自然的可持续性在为自我服务的同时“创造”出自然式的园林,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自然美的园林风格。人与自然在起源上是合一的,随着时空的发展变化,人被动地从随同自然向改造自然进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西方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然,又以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去改造和征服自然。

5.文化背景的差异

园林是人与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要探求园林的发展,就必须针对园林背后蕴涵着的文化及思想进行探讨。

5.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5.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在西方哲学传统主流中,几乎一边倒的是人与自然决无和谐相融,而是你死我活地只有相克。西方园林经过古罗马、文艺复兴到十七世纪下半叶形成的法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一直强调着人与自然的抗争。他们肯定个人,肯定现实生活,求生存的竞争,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可以看出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是从人与自然相分开认识自然、探索自然规律的。

5.3实践理性的差异

中西方都有理性主义。中国民族特点是实践理性精神。中国人基于一种整体本体的思考,理性趋于具体化。而西方人则趋于抽象化。所以我把中国的理性主义叫作具体的理性主义,把西方的叫作抽象的理性主义。跟中国人谈话最好多举例子、就事论事,而跟西方人谈话则可以多谈观念、方法、法则,他们的理论理性发达。

总之,这些园林起源、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审美趋向的差异,而直接导致了造园形式上的巨大差异。但是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差异越来越小,当今园林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样——扬长避短、兼容并包。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12).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6

关键词:中西园林;艺术思想;差异性

园林不但是人类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而且内涵着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社会审美倾向,是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如改善生态、美化环境、娱乐休憩等,又是一种具有审美价值,如观赏游乐、审美赏玩、怡情悦性等双重功能的艺术设施。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中西园林艺术的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美的巨大而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在设计上往往在严谨的布局中呈现出一种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环境,不仅充满了自然之美,而且常常在自然中能够巧妙地营造出的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意境,可以让观赏者置身其中而留连忘返,甚至可以在其中找到一种心灵的安慰。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最能代表西方园林特征的是十八世纪兴起的几何规则型园林。园林题材的配合讲求几何图案的组织,在明确的轴线引导下作左右前后对称布置,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各种规整的几何形状。强调人工美或几何美, 认为人工美高于自然美。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形式、风格差别十分鲜明,充分体现其园林艺术思想的差异。

一、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目前的总体发展情况

中国园林艺术已经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然而园林艺术理论大大落后于园林艺术实践的要求确实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缺少理论指导,在国内的现代园林建设中,时常出现一些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偏向。不少人从表面上来”理解”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使我国的园林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在传统中兜圈子,滞步不前的状况,致使仿古之风、古建筑热、假山热盛行。同时,我国推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出国考察提供了许多机会,他们在赞美西方文化艺术新奇之际,弃”我”媚”他”,不切实际地片面追求所谓”西洋风格”,刮起”草坪雕塑热”,更糟糕的是竟有人自以为新潮地全盘抄袭西方的模式,重复当年不可挽回的错误,诸如17世纪的英国在不规则土地上所进行的几何形态的花园设计,前苏联的”理想环境”规划,日本战后的城市现代化和香港的殖民色彩等,其结果使中国当代的园林建设,从复古到崇洋,从古典到现代,造了很多的园林,却没有形成中国现代园林的风格和特征,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存在不少抄袭模仿、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中西园林风格的不同

西方园林艺术美突出科学、技能,呈现出平面、立体几何形,一切景物,无不方中矩,圆中规。原因在于西方美学历史传统,最早的美学家都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整个天体就是一种和谐和一种数,艺术作品的成功要依靠许多数的关系,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于明确。

西方园林则表现为开阔、坦荡、规则、整齐、豪华,有时甚至是不顾奢侈地讲究排场。西方古典园林的创作主导思想是以人为自然界的中心,大自然必须按照人的头脑中的秩序规则、条理、模式来进行改造,以中轴对称规则形式体现出超越自然的人类征服力量,人造的几何规则景观超越于一切自然。造园中的建筑、草坪树木无不讲究完整性和逻辑性,以几何形的组合达到数的和谐和完美,就如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说:整个天体与宇宙就是一种和谐,一种数。西方园林讲求的是一览无余,追求图案的美,人工的美,改造的美和征服的美,是一种开放式的园林,一种供多数人享乐的众乐园。

与西方园林不同的是,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也有人工堆山凿池,并配以花木、建筑、石景等人工创造的因素,但是却要体现出天然山水之真趣,讲究”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建造理念,造园要素的布置和设计均依自然地势并与周围环境保持特定的关联,力求展现自然而然的状态。以和谐一致、参差不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的特点,园林内常常是依真实山体之势,并以假山片石点缀其间,使山体更富玲珑雅致。园中还用石材叠置体量庞大的人工假山,或为真实山体之局部,以形成真山假山相融之山势;或自成一体,展现创作者理想之丘壑,从而做到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鉴赏力。

三、中西园林风格不同的原因探析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以及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常常与社会的剧烈变革、政治动荡以及思想活跃程度密切相关。中国古典美学崇尚自然,认为不论诗文还是书画,它们的美都离不开”尽殊”、”各异”、”参差”、”相杂”,其哲学理念崇尚”自然天成之趣”。而自然界本身的运动发展表明,自然界本身不存在单一、规整、均齐,那么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要力图模仿自由的大自然,就必须突现其参差不齐之美。因此可以看出,在中国古典造园艺术中,总是尽量地接近自然,融入自然,尽可能地避免人工斧斫的痕迹,通过精心设计达到自然而然的美感效果,即”妙造自然”。此外,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过程中,总喜欢把客观的”景”与主观的”情”联系在一起,把自我摆到自然环境之中,物我交融为一,从而在创作中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抓住自然美的精华,并加以再现。因此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所追求的至高境界。

西方园林可看作是古希腊数理美学的感性显现和历史沉淀,换句话说,就是试图用一种程式化和规范化来确定美的标准与尺度。因而,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理性主义的形式美。兴起于公元15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对西方园林艺术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反对宗教神权,寻求精神解放的运动中,唯物主义思想占了上风,并提出”人文主义”的口号,强化人的力量,主张人和控制秩序的一种意识。”有时与园林之外自然界那明显的”杂乱无序”或”难以驾驭”形成对照;有时与园林之外城镇或都市的骚乱相关联;有时则与同花园相接的住宅生活的繁忙和紧张有关。这就是规则式花园的由来。”体现在园林建设中,就是在西方的园林中极少感到自然美的气息,处处强调的是人工美,甚至将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整划一,所有的一切都被纳入严格的几何制约中。

总之,不论是中国园林艺术还是西方园林艺术,它们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瑰宝奇葩,其内容博大精深,传承着人类文化精妙的方方面面。我们应该从比较的角度出发,着眼于继承和发展、借鉴和创造、从而使古老的园林艺术焕发出新的生机。

参考文献:

[1]周武忠. 寻求伊甸园[ M ] .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P:184)

基金项目 :2011 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西园林艺术比较研究”(W2011035)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7

关键词:天型山水园;人型山水园;池泉园;人本与神本;回游;舟游;心游;内陆意识与崇海情结

Abstract:The Chinese and Japanese classical gardens belong to the East Garden system, different from the gardens of Europe and Western Asia. Japanese garden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hinese garden, between the two,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However, after Japan's long-term historical filter and digestion, and gradually form the character traits of Japanese culture of garden art,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garden in many areas. In this paper, I try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ir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to analyze the underlying causes.

Key words:natural landscape garden, human-landscape garden; pond and spring water gardon; God and the people of nature; return tour; boat tour; heart tour; inland consciousness and sea consciousness

中国和日本古典园林同属于世界三大造园系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园林,西亚,欧洲)的东方园林体系。东方人对大自然的态度是同自然交朋友,在认识、了解自然的基础上向自然索取。日本园林是在中国园林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是中国古代文明在日本园林方面的体现。然而,日本在受中国文化长期熏染和渗透的过程中,也不断经过自身的历史过滤和消化,逐步形成了具有日本文化性格特征的园林艺术。下面就两国古典园林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特征作出比较和分析,并就其成因进行探究。

首先,中日两国园林按类型所属,都可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宗教园林。中国偏重于皇家和私家园林,宗教园林最弱;而日本偏重于寺院和私家园林。中国皇家园林,如现存的西苑、颐和园(图1)和承德避暑山庄,一般地处中原或北方,位高权重,显得庄重典雅、华贵大方。面积规模大,山体高耸,水面开阔,轴线明显,建筑呈现北方风格,屋角起翘小,屋面琉璃瓦多,木构彩画多。私家园林的特点是面积小,文人意味浓厚,山体矮小,水面狭窄,建筑体量小,屋角起翘大(图2)。中国的宗教园林个性最不明显,多为佛家的寺院园林和道家的道观园林。在表达上,较少体现宗教意义,更多地与儒家结合,形成以儒、道、佛结合的特征。江南的寺观园林更多地表现文人的诗情画意,只是通过宗教建筑、香火、香客以及宗教活动来突出其宗教性质。而日本的宗教园林独立于皇家和私家园林,风格明显,讲究禅思枯意,佛意浓厚。靠园林本身塑造宗教园林的形象和气氛,不同于中国的宗教园林。

第二,从布局形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是自然山水园。但中国园林偏重山性,而日本园林偏向水性。中国园必有山,园可无岛,而日本园必有岛。从园林的构图看,中日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与西方园林规则式形成对比。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别:中国园林轴线明显,视觉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轴线较弱,平面中心意识较强。中国皇家园林和寺院园林受轴线影响较深,私家园林受中心思想影响较小。皇家园林服从于城市规划轴线,处于城市宫殿区的北面节点,一般在轴线的后部。而园林本身也呈现出轴线的关系,如皇家园林颐和园的轴线是北宫门、后湖买卖街、须弥灵境、佛香阁、大报恩寺、南湖岛、凤凰墩(图3)。日本园林早期受轴线思想影响深,后期受中心思想影响较深。早期的轴线式园林称为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园林。轴线从南到北依次为堆山—园池—桥—中岛—桥—中岛—桥—广庭—寝殿—。(图4)中世后的弱轴线或无轴线园林如西芳寺园、天龙寺园、妙心寺园等,有些连轴线对位关系都没有了,如皇家的桂离宫。(图5)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 网址

第三,从天人关系来看,中日园林共同定位于山水园,但两者存在着差别,中国的山水园偏向“人型”,而日本园林偏向“天型”。所谓人型山水园,是指山水园的构成要素中,在天人关系上偏重于人力和人文两种人的因素。

日本古典园林,以山水为骨干的池泉园林一直贯穿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之中,表现天地成分的山、水、林、石一直是园林的重点。树木的用量远远超过中国园林,使得日本园林显出天然野趣。在置石上,多用伏石,表明臣服于天的思想。建筑多用草顶原木,不加雕饰,极尽自然之能事。(图6)

从园林的构成要素和布局特点来看,中国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多密度较大,体量较大,装饰多而华丽,表明人力的伟大;日本园林的园林建筑较少,密度较低,表明人力的弱小。在山水方面,中国园林人工假山高大,人工湖宽阔,人工味浓厚(图7、8、9);日本园林假山低矮,人工水面小,人工味淡,自然味浓(图10)。正如园林界大师陈从周先生所说:“中国园林是人工之中见自然,日本园林是自然之中见人工。”

第四,从园林意境看,中国园林“崇文”,而日本园林“尚武”。

中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便参与造园。到了隋唐宋,文人进一步在园林中施展才华,在园林镌刻文人烙印的程度不断加深,文人的写意山水园在这一时代成为了主流。文人直接参与园林创作成为普遍的现象,文人的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三门艺术达到了一体化的境界。到了元、明、清,园林往文人化的方向发展得更进一步。这一时期的江南文人辈出,加上得天独厚的水利气候条件,为其园林成就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

而日本园林却充满着武力和杀气。自镰仓幕府之后,日本进入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这一时期诞生的石庭面积狭窄,常常是满庭白砂,一无生物,令置身其中的人始终绷紧神经,如身临战场一般。(图12)而大名园林更是让人感受到日本园林尚武的气氛。最突出表现就是大名园林中普遍建筑有马场和射箭场,成为训练武术、展示武功的场所。

最后,从游览方式看,中日两国园林都有动观和静观。中国园林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陈从周在《说园》中说过,园有动观与静观之分,小园以静观为主,动观为辅;大园则以动观为主,静观为辅。日本真山水园以动观为主,枯山水园林和茶庭则以静观为主,三者结合的园林则动静结合。

中国园林以回游型为主,日本园林则是舟游为主。中国园林不论大小,自古以来都以回游为主,只在大园中兼用舟游,就算是巨大的湖区,如颐和园的昆明湖,仍采用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方式。而日本园林自古以舟游为主,只是到了镰仓时代末期,发展了回游方式。像桂离宫,所有岛屿和陆地用路桥相连,以利回游;在陆上和岛上有许多茶室可供坐观;乘舟进入湖中也可舟游(图5)。

中国园林的建筑和景点多,适于用园路串联或并联,适于回游的形式。而日本园林的景点不多,且池岛为主,适于舟游式。更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园林独特的心游(神游)方式,日本枯山水到室町时代红极一时,赏景不需身动,只要静坐三思即可把园景纳入到心中天地,即所谓的“心游”。

以上简单谈了中日两国古典园林的相似处和不同处,那么,形成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两国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全球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东部。在古代,中国的四周都有天然屏障,而在大陆内部则构成体系完整的地理单元。中国辽阔的内陆,为民族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为中华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宽阔的活动舞台。日本是亚洲东部太平洋上的一个群岛国家,四面环海,面积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气侯恶劣,有“火山国”和“地震国”之称。

两国地理环境的天壤之别,形成了中国的“内陆意识”与日本的“崇海”情结。虽然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域,但中国毕竟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文明占主导地位,对海洋始终有种敬畏心理,甚至恐海心理。因此,中国园林也表现出若干恐海心理。中国园林中具有很强生命力的海中三神山,其实这些“海”实际都是湖泊。即使有表现“海”情结的,其表现的旨意也已不在海,而旨在表现其“志”和某种情趣。而日本园林则对大海有着特殊的感情,大海是日本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将对大海的深情物化在园林中,仿造海景一直是日本园林的主题之一。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园林多为池泉园,凡园必有岛,以舟游为主的特点。枯山水园林出现后,替代池泉式园林中的池泉,直接象征茫茫的大海。

第二,从中日社会政治结构来看,中国是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作为文化传统核心的古代哲学,深刻影响并建构了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中国自古以来采取的是“文制”,重视“礼乐”的熏陶教化和情感抒发。作为园林文化主体的士大夫高雅文化,以“文”取士,使中国成为一个“诗”的国家,具备“画境文心”,并容纳了完备的士大夫文化艺术体系。造园艺术家们往往以诗文形式作出概括,再仔细地推敲山水、亭榭、花木等每个具体景点的布置,他们追求的是“境若与诗文相融洽”。正因为是揣摩诗意构园,所以园林各景区意境也就具有寓意深远的诗文意境,且与该园主题相互辉映。中国的园林如同山水诗、山水画,蕴含着浓浓的诗意。

日本天皇在镰仓以前,是集政权、军权、财权于一身的独裁者,镰仓时代开始,天皇和贵族大权旁落到他们的保镖手中,日本从此变成一个由武夫统治的社会。在镰仓以后,始终是武士掌权,文化打上了鲜明的武家色彩,被称为“武治”,而日本自从足利将军开创镰仓幕府到德川将军建立的江户幕府灭亡,经历了近千年的武士统治。靠征伐厮杀而诞生的历代武士政权所推崇的武家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如这一时期产生的石庭和大名园林正是如此,披上了浓厚的尚武色彩,甚至杀伐之气。这也解释了前文所述的中日两国园林意境上体现的“崇文”和“尚武”。

在上,事实上,在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宗教,皆趋重现世的物质的实利主义和自己主义。宗教在中国政治机制中始终处于从属皇权的地位,其作用是肯定皇权的合理性。因此中国的寺庙园林形似私家园林。而佛教在日本有着鲜明的政治色彩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在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佛教受皇室和贵族的推崇,始终处在国教的特殊地位,获得了广泛而深入的发展。日本古代寺庙园林的发达也与寺庙特定的文化地位相关。古代的日本,寺庙是大陆文化引进、展示、传播中心,也是日本文化重要的建设基地。

第三,从两国对待神和人的关系角度来分析,中国园林体现了强烈的人本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创造的是最佳的生态环境。而日本则是“神本”,日本园林反映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虔诚的敬畏心理和远距离欣赏的审美习惯,在大自然面前,表现出强烈的“小我意识”,这层心理障碍,将人与大自然隔开,从而也淡化了人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亲和关系。出于传统的“人本”精神,中国古典园林创造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舒适的生存环境。园内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正如前文所述,一个是人型山水园,一个是天型山水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古典园林虽然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因为毕竟是同根所生;但在这众多看似相同的地方,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差异,因为毕竟两国地理环境、哲学思想、人生观世界观都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园林的差异还有许多,本论文因篇幅原因,只谈了以上几点,望谅解。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9.

[2] 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比较.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7.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8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设计;表现;丰富

1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东方文化中独特的瑰宝,不仅具有多样性、题材广、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其语言资源也非常丰富,特别是被誉为最有代表性“典籍”的吉祥图形符号最典型性。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在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方式的理解基础上,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在改造和创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艺术精华。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人类不断完善生命力的自由表现。

2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设计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1全盘照抄的“拿来主义”不可取

现代园林设计师的“崇洋”,导致中国现代园林艺术发展缓慢。设计师全盘照搬西方园林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宝贵的传统文化,致使中国园林设计完全被“西化”,再难找到传统园林的影子,审美情趣需求、建造材料、设计布局等也因此产生很大变化。

2.2学习借鉴成功的经验

无论是学习西方园林设计理念,还是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经验,即使其富含创造性和创新性,并被大众所接受,但是设计者不能忽视设计作品应代表和表达的东西,及其创造出的意境。中国独特的文化有很大同化性、包容性,基于文化、经济和理念的差异,注定了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无法保持原滋原味和纯粹,也许不久的将来,进入中国的西方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也会转变成传统的一部分。

2.3有选择性地继承传统

了解传统文化精髓,发扬珍贵的传统文化。我们通常只看到传统表现形式,对传统本质的认识还不够。随着园林设计的领域愈来愈多,我们不应仅停留在对古典园林的表面研究上,应更深入分析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表现手法等深层次的东西。跳出被古典园林束缚的圈子,以发展的眼光,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设计出适合现代人审美需求的作品。优秀的园林作品让观赏者身临其境,真正体会到中国园林特有的意境和氛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

3现代园林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3.1汉字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被广泛应用于设计领域中。基于汉字内涵深渊、造型独特的特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很多设计师都对形的借鉴、势的传承、意的延续方面运用了传统汉字。通常将汉字刻于墙壁上、镌于砖墙中、书写于树木中,用作景名、匾名、陶情写性。汉字在园林景观环境小品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形象植入法、点缀修饰法、变形夸张法、寓意象征法。汉字在地景设计中的应用是整个空间构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良好的发掘空间。园林景观中借汉字元素的应用,抒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审美情怀,诗化的表达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江南园林风格,在环廊立面或设施表面镌刻叠篆文字,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憧憬,寄托于独特的建筑语言中。

3.2传统绘画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绘画和园林景观设计对构图布局的讲究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意境营造、空间结构设计和植物造景方面,现代园林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绘画原理,采用水上放莲、高山栽松、岸旁植柳等中国画中的植物配置固定模式,直接或间接地融入绘画元素,有助于提升景观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充分体现了传统绘画原理的非深圳万科第五园莫属,充满变化的布局和谐而统一,高低不同、长短相异的白墙,虚实有别,与屋宇、林木、山石的构建,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呈现独特的风格。

3.3传统图案纹样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传统图案纹样丰富多彩,有人物纹、花鸟纹、窍曲纹等,悠久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现在中国特有的艺术体系,彰显着独特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传统图案纹样的出现频率很高。“回形纹”也被应用于万科第五园的喷水池造型中,起到直中见曲的对比效果,水纹一圈圈扩散的特征与回形纹由内而外的“渐增”模式相对应。水池曲折的坚硬造型与柔软的水体互相衬托,意味悠长。

4结语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不同的外来文化之间进行相互融合,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取长补短,尊重传统和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来的园林设计,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财富和艺术瑰宝,将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园林设计中,相互融合再生后,创造出饱含中国气息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李磊.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对策[J].科学中国人,2015(2)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9

[关键词]古典园林;现代小区;设计;应用与发展

欧洲古典园林设计具有很强的美观性,因此也被引入了中国现代小区规划设设计中。将欧洲园林建筑风格与中国现代小区设计进行结合,促进了古典园林设计的新发展。

1设计前期定位

1.1绪论

现今中国社会,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许多人仍然对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十分欣赏,希望自己也能生活在凡尔赛宫苑之中。但是粗暴的复制显然是不可取的,欧洲古典园林那些以草坪为主占地辽阔的风格,非常不符合北方园林的设计风格及经济原则,所以通过新的设计手法,提炼其精髓又能满足居住的功能需要,是本小区园林设计所要探讨及达到的主要目标。

1.2欧洲古典园林历史分析

欧洲的园林文化传统是沿着几何式的道路开始发展的,其中水景、常绿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园要素,其也为15、16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1.3项目概况

中国石油华北石化分公司位于河北省任丘市,本小区是公司为员工兴建的生活区,经员工成立的业主委员会讨论,在企业领导的支持下,小区整体定位为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建筑及园林都要求遵循这一理念。

2设计原则

2.1设计理念

本小区景观设计以新古典主义作为主要设计理念,以欧式园林为主基调,局部运用了自然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并结合当地人文生态环境和现代人生活居住形态,突出其可游可居的特点,创造出一种既体现古典优雅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生态居住模式。

2.2设计思路

欧洲古典园林中,几何的规则式园林是其最鲜明特点,水景、常绿植物、模纹花坛、罗马柱廊、雕塑都是造园手法中的精髓,所以在本案的设计中,抽取及提炼这些元素作为点睛之笔,就可以很好的营造欧洲古典园林的风格。

3园林景观分区与设计

3.1总体设计

整体小区占地164330m2,东面为小区主入口。小区景观分为中心景观、水景小镇和庭院组团三个部分。西入口以及北面底商结合成为商业广场。

3.2东入口景观

东入口为小区主入口,也作为了中心景观的东面起始点。所以在设计上采用了有引导作用的长方形欧式广场,中心放置了欧式雕塑作为入口标志。广场中央设计了条形水池,内设了序列状涌泉,与欧式灯柱呼应,似乎在欢迎着居民的到来。

3.2中心景观

中心景观采用欧式古典园林设计手法,沿轴对称、贯穿东西,并配合台地广场,中心雕塑喷泉、欧式景亭、廊架、模纹花坛、情景雕塑等欧式园林的景观元素,着重体现了欧洲古典园林庄重大气的特色。

3.3水景小镇

优美的水系景观蜿蜒于小区之内,顺自然曲线型的道路曲折展开,小区内的道路也同样起伏变化,忽缓忽急,使人行走其间仿佛置身于欧洲依山傍水的美丽小镇之中。

3.4庭院组团

相邻距离较近的建筑之间适合少量人的私密交流,设计成为亲切宜人的小型交流空间。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进行休闲娱乐、运动健身。

3.5绿化配置

植物配置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场地的不同功能营造出各具特色的景观空间,并兼顾多样性和季节性,进行多层次、多品种搭配,力求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

4结语

以欧洲新古典主义为思路设计的新村小区,满足了业主的需求,运用中心景观的几何对称式设计手法,欧式亭廊、模纹花坛、罗马廊柱展现了奢华庄重的欧洲古典园林风格,同时在周边大面积生活区域则设计成为欧洲水景小镇的风格,以自然式布局为主,兼顾了经济原则及中国居住区模式。

参考文献:

东西方古典园林的差异篇10

和谐论美学思想理论的渊源

1.中华文化思想的积淀

梁漱溟先生曾说:“文化是及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中华民族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禅宗是印度佛教中国化宗派之一,是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及魏晋玄学而形成的旁支。儒、道、佛三家是美学思想最直接的来源,强调坚持对立而不对抗的和谐观。要求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儒家是入世的,时刻关注社会,善于思考,崇尚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的“无为”思想,追求自由;佛家特别之处在于禅宗,专注内心。《礼记・中庸》展现了一种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有人类社会及宇宙万物的认识过程。

2.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

西方美的范畴发展史中,早期认为:“神秘、超验的数以及由神规范的数量关系决定了万物的和谐。”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现实世界是对理式的模仿,一切都向着理式的,形成了人神相和的观点。后期,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更为严谨: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感性与理性,人与自由的和谐统一。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它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直到最后,马克思才彻底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提出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从审美本质来看,中西方是有明显差别的。中国美学讲究伦理美学,是从食文化发展而来的,注重美与善;西方是宗教美学,是由性文化发展起来的,向上帝的审美追求,注重美与真。

和谐论在中西方美学中的解读

1.中国美学分析

从古代美学经过近代美学,向现代美学发展的比较完整的美学通史。最为深刻的指出:中国近代浪漫主义与中国的古典主义美学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古代朴素和谐美的理想被从新的审美意识中升华而来的、以矛盾对立冲突为特征的崇高美理想所取代。中国的现代美学是一个三大美学的交织:既有古典的和谐美,也有近代对立的崇高美,还有现代辩证的和谐美。

2.西方美学分析

古代西方哲学酝酿了西方古代的美学,西方古代的自然哲学为西方古代和谐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西方是偏向于动态的壮美的和谐模式。中国古代是和,西方古代偏于不和而和,西方近代偏于和而不和,逻辑分野十分鲜明。

自康德开始,经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一直到黑格尔形成了完善而强大的德国古典哲学与美学思想。康德一再强调崇高是来自主体内心的,是夹杂着痛感的,是间接的、复杂的、运动的

和谐论岭南园林建筑的美

1.考察岭南园林建筑的概况

岭南园林式中国岭南地区园林的概称,主要以广东省的广州、顺德、佛山、肇庆等地的园林为代表。

中国造园艺术始于明朝。理论代表作是计成的《园冶》。清代,私家园林如雨后春笋,涌现于全国各地,尤其在南方形成了空前绝后的造园高潮。广东四大名园都是在清代建造的。广东番禹的余荫山房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晚期造园高峰期的产物。

余荫山房的设计对苏杭园林和西方园林均有借鉴,又不失闽粤园林的本土风格。造园者是为了纪念先祖的福荫,便取“余荫”二字作为园名。初至余荫山房,会感觉它似乎是一座普通民居大宅,甚至觉得和陈家祠大门有几分相像。它以一条游廊拱桥分为东、西两部分,水面占全园的较大面积。通过入园的细细品尝,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间、堂、馆、轩、桥梁、廊堤、石山碧水都囊括在其中。布局精巧有致,藏而不露。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美,游园其中感觉园中有园,景外有景。园中书香雅致,因原主人爱好诗文,处处可见楣额、楹联。

余荫山房以回廊、花窗、影壁的建筑形式来借景,营造出一种崇尚自然,顺应自然。释家超脱,避世遁世。在建筑设计上考虑了岭南冬短夏长、多雨的气候特征,通风、采光、遮阳、室内外空间的通透等方面都做得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得。

2.运用理论分析岭南园林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园林文化之美源远流长,不仅仅是设计精美的假山流水、亭台轩榭,还赋予中国古代人文气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之美。

儒家的社会美,以善为美,一种伦理的美学;道家以体道、合道为美,一种自然的美学;佛家是以悟道为美,一种信仰的美学。儒道佛三家在强调各自的特征之外,更强调他们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推动,在审美境界的追求上是一种暗合于必然又超于必然的自由境界,是一种和谐精神,和谐自由论美学思想正是从三家的这种自由精神概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