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2-16 16:33:44

植物保护的认识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1

野生植物资源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维系着整个野生生物种群、生态系统以及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流动和生态平衡,而且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由于野生生物资源具有生态性、多样性以及可再生性等特点,因而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首先,野生植物在维系生态系统平衡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次,野生植物能够满足人们经济发展对物质生活的多样化需求,能够有效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野生植物作为绿色植物的一种,能够生产有机物质,很好地满足了自然界物质能量循环的需要,同时还能够满足人们科学研究的需要[1]。由此可见,对野生植物资源进行保护和发展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目前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公众野生植物保护意识不强

一般而言,较珍贵的野生植物大多分布于边远地区,而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对于珍稀的野生植物认识比较薄弱,严重缺乏保护意识。当地对野生植物的宣传保护工作落实不够到位,进一步淡化了当地居民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野生植物属于国家公共资源,不归属于个人所有,这就导致部分人随意地砍伐和破坏,给野生植物资源造成恶劣严重的损失。近年来,随着城市园林建设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树和稀有物种被私人开挖出售,造成了部分物种的流失和消亡。

2.2野生植物保护法规不够健全

迄今为止,云南省依旧没有一部完成且专门针对野生植物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虽然,1996年我国颁布了《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但是其操作性差,并且很多条款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需求,根本不利于保护工作持续有效的开展。

2.3各部门之间配合不足

开展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涉及较多的部门,因而需要各部门加强配合才能更好地完成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和任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部门之间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配合机制,致使一些破坏野生植物资源的行为没有及时得到制止,从而增加了保护工作的难度。

2.4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很多人认为,野生植物只是普通的树木和草,无需花费太多精力进行保护。云南省在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数量不多,加之部分野生植物主管部门以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在野生植物保护方面的业务素质以及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需要通过一定的学习培训加以改善。国家对工作人员的培养投入不足,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设备管理和保护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知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2.5环境污染影响野生植物的生存与发展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尤其是工业的三废排放以及人们对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加之人们日常对植物的乱砍乱伐,致使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现象时常发生,这些均对野生植物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加大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强度和难度[2]。

3加强野生植物保护的策略

3.1遵循自然规律,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

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其主要目的在于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平衡。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要想实现其数量不断扩大的目标,首先要遵循自然规律,对其加以合理利用,从而实现物种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政府部门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认识,要从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工作,尤其注重对草本和灌木类植物的保护。

3.2提高公众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促使社会各界纷纷加入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的行列

野生植物作为一种公共资源,不仅国家要加强重视,更重要的是公众也要提高认识,从而积极地参与到野生植物保护的各项工作之中。各地区要充分认识到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制定出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将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真正落实到位,制定出一套完善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制,加强对保护区整体工作的规划和布局。

3.3加强国际间友好合作

加强国际间合作是进行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一项全新举措,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值得推广。云南省野生植物保护部门可以与世界其它国家一起制定相应的公约,然后在依据云南省情况以及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这一过程,能够学习和借鉴国外优秀的保护经验,从而有助于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工作持续有效地开展。

3.4注重宣传,促进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进程

针对公众对于野生植物保护表现出意识薄弱的现状,还可以通过宣传来不断提高他们的认识。野生植物保护部门要善于采用各类新方法和新途径,不断对公众进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达到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野生资源保护的行列之中。例如,可以通过张贴宣传标语,开展专题讲座等来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积极鼓励民众自觉成立民间野生植物保护组织,使其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发挥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网站,依托网络媒体达到宣传的目的,吸引更多的社会人士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活动。

4结语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2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图1所示。图1 历年植物品种权申请数量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872件,蔬菜55件,果树23件,花卉11件,牧草1件,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植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如图2所示)。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3

全书包含14个实验,其中实验1~4是针对植物保护数据的总体分布、计量资料、分类资料和回归方程进行分析,为后期数据处理奠定重要基础;实验5~6主要根据微观领域的信息网络需求,对植物病虫害生物进行鉴定、分类及生物信息分析;实验7~8以加强植保技术信息传播为核心;实验9采用电子表格来建立系统模型,模拟不同治理方案下植物病虫害生物的种群变动规律及其经济生态效益;实验10~11重点阐述了在宏观植物保护中尤为重要的全球定位系统使用方法以及网络植物保护信息技术。

为了顺应信息时代变化趋势,该书的实验12~14要求学生以制作视频、网页或公众号的方式完成结果展示,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锻炼他们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实验是学习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重要过程,通过以技术原理为核心的实操训练,让学生主动地探索规律、发现问题,从中理解技术应用的本质,不但有利于学生吸收复杂的原理知识,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该书希望学生通过书本的指导,深刻认识到当前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网络在植物保护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与未来发展前景,同时学习理论技术与专业操作,提高对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为信息技术在植物保护专业的广泛应用打下夯实基础。通读全书,可以看出《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实验》是一本优秀的实验指导教材,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内容丰富,注重基础学习

全书根据“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在实验中体现出植物保护数据和处理,生物信息分析,数据库技术与专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网络植物保护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等多项信息技术的应用。其中前三项实验主要包含最基本的植物保护数据和数据库技术,为后期的信息分类、传递和处理起到关键作用。在植物保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地实现数据资料保护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无论是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还是对于其发生规律的研究,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意义。

逻辑清晰,结构层次分明

全书围绕课程内容进行展开,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框架。首先,在开篇概括地对“现代植物保护信息技术”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课程要求及学时分配进行阐述,让学生快速对此课程产生一定认识,并了解其学习要点。继而通过14个实验,全面地展现出计算机技术在植物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最后在附录中,准备了部分课程论文参考选题,不但是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系统性总结,还为学生深入研究植物保护信息技术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与探索思路。

指导性强,强化实践应用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4

关键词: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  对策

植物新品种保护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和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原动力。为了积极应对加入WTO之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有效构筑国家种质资源保护壁垒、促进我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我国于1999年4月23日加入了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并正式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简称《条例》),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开始为保障农业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作用。

一、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基本现状 自《条例》实施的四年多来,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事业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建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制订了配套的规章制度,完善的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已经形成。目前,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了5批包括41个种或属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组织研制了42种植物新品种《测试指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中心和部分分中心如吉林、黑龙江、四川等已初步建成,已经对水稻、玉米和大白菜等300个品种进行了DUS测试。

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共受理品种权申请达到962件(如表1所示)。经审查批准,到2003年7月24日,已授予植物品种权391件,大部分为大田作物品种。

表1  植物品种权申请情况表

年  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合计

品种权申请数量

115

112

227

290

218

962

分植物种类申请数量

大田作物

蔬菜

果树

花卉

牧草

资料来源: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截止到2003年6月30日)

 

从申请年份来看,1999年申请量为115件,2000年为112件,2001年为227件,2002年为290件,2003年前七个月的申请量已达到218件,有望突破300件。申请量逐年上升,表明育种者和育种科研单位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正在增强。如图1所示。

 

 

 

 

 

 图1  历年植物品种权申请数量

 

从申请植物种类来看,大田作物872件,蔬菜55件,果树23件,花卉11件,牧草1件,大田作物的申请数量占到了90%以上,这表明我国农业植物品种权的品种构成不尽合理,分布不均匀(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农业植物品种权申请的品种构成

 

从申请单位的性质来看,基本以科研单位和国内企业为主,其申请数量分别为577件和266件,占到了申请总量的87.6%;其他为教学单位78件,国内个人申请28件,国外企业申请13件(如图3所示)。

 

 

 

 

 图3  植物品种权申请单位构成

 

从品种权的实施效果来看,据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对23个单位的102个授权品种或申请品种的实施情况的调查,4年多来,品种权人获得转让收入3047万元,开发纯收入17287万元,通过侵权诉讼,获得赔偿476万元,平均每个授权品种获得收入169万元。实践表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促进育种技术创新、推动种子产业化、规范种子市场秩序方面成效显著,潜力巨大。

二、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的问题 虽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作为一种处于发展过程中的新生事物,还存在许多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能力和水平与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制约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键问题亟待解决。同时,现有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更需进一步加强,以应对在加入WTO之后的国际贸易新格局中面临着挑战。

(一)植物新品种产权意识薄弱 我国是实行知识产权制度较晚的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作为一项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在我国也才刚刚实施四年多的时间,这使得广大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知识产权意识薄弱,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品种权申请数量少。全国有400多个育种研究所,7500多个农作物种子企业,而四年多来向国内申请的品种权仅有千件左右,平均8个单位一件,向外国申请的更是寥寥无几。据初步统计,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实施四年多来,经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约5000个,而提出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申请的新品种数量不足1000件。

(二)农业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品种构成不合理 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申请及授权数量少,品种构成也不合理。从申请数量上看,尽管每年申请的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构成上来看,品种分布很不均匀,申请植物新品种权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水稻、小麦等大田作物,占到了申请总量的90%以上,其他农产品申请数量较少,甚至是空白。以辽宁省为例,近几年来辽宁省每年取得的育种科技成果高达500多项,而其中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还不足15%,已申请品种保护的也主要以玉米、水稻为主,大豆、蔬菜、果树品种很少。

(三)维权困难,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农作物种植和种子生产经营活动的季节性很强,对侵权案件的取证本身就十分困难,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利益,直接或间接插手种子行业,违规设置障碍排斥外来企业和优良品种,甚至袒护本地违规侵权单位,阻挠执法部门查处。

同时,维权诉讼程序复杂,品种侵权案件要有指定的的省级以上法院审理,路途远,成本高,育种专家没有时间和精力。而且植物新品种的保护规定中没有规定有关品种保护的法定赔偿金额,使司法部门在执法时遇到较大的困难,尤其是碰到既难确定侵权人的非法获利又难确认被侵权人的实际损失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法院在处理基本相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的侵权纠纷时,判决的赔偿额可能有着惊人的差异。

(四)审查速度较慢,不适应植物新品种保护发展的需要 目前,新品种保护组织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品种权初审、实审、复审、无效等程序尚未有效建立和顺利运转,再加上由于资金短缺而造成的品种权审查测试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滞后,人员数量和质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便利审查速度难以加快,不利于品种权申请人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效的保护,反过来影响育种者和育种单位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的积极性。

(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应当进一步扩大 通过自主创新取得与掌握品种权是保护国家种质资源的重要的方式。我国是八大作物起源中心之一,生物遗传资源非常丰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及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日益扩大,外国企业到我国申请品种权将后迅速增加,特别是一些种业跨国公司,依靠其先进技术优势,不但将其某个具有现实及潜在经济价值的植物新品种在该国申请品种权,还将某些发展中国家的优良品种在这些国家申请并取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种权。因此,必须扩大植物新品种保护的覆盖面,使我国的植种质资源通过品种保护“留住”,而不是“流失”。

(六)对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作用及其发展动向研究不足 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还影响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格局,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出于保障国家经济战略安全以及保护农产品竞争优势的考虑,纷纷采用植物品种保护制度保障自身的优质品种垄断,并在全球范围内申请保护,以此来控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使得品种权成为新的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可以说,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战的背后是“种子战”和“品种战”。在新的贸易关系下,面对中国巨大的市场,国外在中国的植物品种权申请必将日益增多,因此,我国应当重视品种权作为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措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品种权人、企业与农民的利益。

三、促进我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农业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工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 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意识,使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充分认识到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在育种创新、公平竞争和实现农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必须加强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力度。一是积极争取各种新闻媒体的支持和配合,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作用和相关知识,使全社会都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法规,认识到植物新品种权也是一种知识产权。二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以普及教育、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入、持久、扎实的开展宣传工作。

(二)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的培训 重点强化对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执法人员、种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机构的人员的培训,使他们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有利于植物新品种保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应当通过培训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科研、教学单位、政府农业管理部门、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使他们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一个正确的认识。

(三)制定更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措施,提高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量 农业植物新品种权的申请数量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在我国即将加入WTO的背景下,如果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的数量还没有提高的话,那么我国的育种开发和种子产业必将受到国外竞争力量的严重冲击。为此,应当进一步简化品种申请和授权的程序,加快审批、授权的速度,使申请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如修订申请格式的版本,删除重复的内容;简化对农作物品种的数量性状的描述内容,要突出主要的性能和特点;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和区域,选择适当的测试点以尽可能的降低测试的费用和工作量等。

(四)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把对品种权的保护范围从过去单纯保护品种权的销售权扩大到许诺销售权、出口权和进口权等,打击侵权者在境外生产、繁殖授权品繁殖材料然后通过进口在中国境内销售侵权品种的不法行为。同时,新品种产权作为一种财产权,其侵害适用财产手段来解决,对侵权行为要有补偿、制裁和警诫方面的作用,所以,对新品种产权领域的侵权行为应当建立有效的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以加大对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

(五)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合作 积极参加国际多边及双边活动,派出人员参加UPOV理事会、6个技术工作组会议和有关亚洲地区植物新品种保护技术协调会以及国际审查技术培训和引进外国专家讲学。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反映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方面的意志和主张,促进我国种业国际贸易发展;适应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发展趋势,加强审查测试的国际合作,通过审查、测试和等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既将维持保护体系的运作费用降到最低,又可使育种者以相对低的成本同时在几个国家获得保护。

(六)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加入1991年文本 从长远来看,1991年文本更符合经济全球化的相关运作及新技术发展的现实要求,如农林产品的多样化应用及扩大贸易所涉及到的受保护品种的收获材料及加工产品、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在育种领域的应用等问题更多的涉及1991年文本的规定。在更高的水平上加大我国新品种保护的力度,利于解决目前在引进国外优良新品种方面形成的技术壁垒,合理规避风险、增强我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七)积极发展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 应当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品种权中介服务组织的业务素质,扩大品种权人队伍,适应国内外品种权服务的需要。同时,采取措施增大各企事业单位自发组建新品种保护自律性和维权性的区域性社会组织,建立自我约束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开展研究,提供咨询,建立市场公平竞争规则,协调内部品种权纠纷,推动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科教司、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品种权及种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实施研讨会交流材料汇编》

2、邓岩:《WTO与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种子科技,2003年第2期

3、宋才发:《WTO规则与中国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月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5

关键词: 植物新品种侵权; 危害; 法律规制; 保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 D923.4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8-0060-02

当今世界已跨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各国实力竞争中的强劲武器,并为本国赢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植物新品种对促进农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植物新品种权成为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但是,植物新品种权益这一内容更加广泛的重要概念,尚未由被人们所认识、更谈不上得到重视,加之我国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还处于探索阶段,加之受利益驱动,植物新品种权的侵权现象越来越多,使得品种权人的合法利益受到严重影响。从法律上规制侵权行为,对于保护育种人合法权益、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植物新品种权侵权行为表现及危害

植物新品种权,国外称其为植物育种者权利,它是育种人对其作出的与植物新品种有创造性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民事权利。它同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一样,同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侵犯品种权,是指品种权人享有的受我国法律保护的有效的品种权遭到某种违法行为的侵害。侵犯品种权的行为,是指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假冒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

(一)侵犯品种权的构成要件

1.具有侵害行为。是指实施了未经品种权人许可,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以及假冒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2.具有违法性。侵害行为除了客观存在外,还必须是违法的,即法律明文禁止的行为。利用授权品种进行育种及其他科研活动或者农民自繁自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以及经审批机关强制许可实施授权品种的行为,虽然也损害了品种权人的利益,因其是法律允许的,所以不属于侵权行为。3.具有过错。侵害人是故意或过失地生产、销售、使用、假冒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4.具有损害后果。是指品种权人因侵权人的侵权行为受到了损失(包括已经遭受的经济损失和将要遭受的预期的可得利益损失)。

(二)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的表现形式

根据《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简称UPOV)公约第五条规定:育种者权利的核心内容是享有为商业目的生产、销售其品种的繁殖材料的专有权,包括:1.以商业目的繁殖、销售受保护的植物品种;2.在观赏植物或者插花生产中作为繁殖材料用于商业目的时,保护范围扩大到以正常销售为目的而非繁殖用的观赏植物;3.为另一品种的商业生产重复使用该品种。目前人民法院审理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纠纷案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是未经品种权人许可,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即简单的复制侵权,被控侵权物与授权品种为同一繁殖材料)或者为商业目的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行为(即重复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为亲本与其他亲本另行繁殖的情形),这是公开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其二是销售授权品种不使用其注册登记的名称而标注其特性的,或者足以使他人知道是授权品种的行为,这属于隐蔽的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需要强调的是构成对品种权的侵犯,必须是“重复”地另行繁殖的行为;否则,以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为亲本与其他亲本繁殖出的品种可以独立繁衍,不需要每次都重复地使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则不属于该条所称的侵犯品种权的行为。

(三)侵犯品种权危害

假冒授权品种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占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市场份额,造成品种权人销售收入减少的损失,而且还将造成被假冒授权品种及其品种权人的社会评价的降低,损害被假冒的授权品种的商品信誉及其品种权人的商业信誉。因为假冒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属于假种子,在损害广大种子使用者的利益(知情权和财产权)的同时,还将造成种子使用者对授权品种失去信任,导致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销售数额的减少甚至丧失市场。

二、对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

(一)改变植物新品种权法律保护的模式

国际上现行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模式有以下几种:

1. UPOV公约。1961年通过的第一个保护植物新品种国际公约,标志着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制度与专利制度并存且自成体系。公约的第2条规定,成员国可以选择对植物种植者提供特殊保护或给予专利保护,但两者不得并用。事实上,多数成员国均选择给予植物品种权保护。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学界普遍认为,植物新品种保护已经成为过时的障碍物,进而要求用专利法取代该专门法的保护,强化培育者的权利。1991年,UPOV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条款供成员国选择适用,从而加大了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该公约第14条第3款规定,如果成员国认为有必要,可以将保护范围扩展至生殖物质以外部分,任何从受保护的品种获得的产品未经权利人同意,均不得进入生产流通,衍生品种的市场化也在受限之列。这显然明确许可成员国对植物品种提供专利保护,从而放弃了1978年UPOV禁止双重保护的立场。

2. 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27条规定:给予植物新品种以专利制度或者有效的专门制度,或者以任何组合制度的保护。由此可见,TRIPS协议仍然许可成员国将植物品种排除在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而且对植物新品种的概念也没做具体的界定。

3.美国的模式。美国是世界上最早给予植物新品种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之一,而且保护的形式、范围均较为完备。1930年,美国植物专利法宣布对无性繁殖的植物加以专利保护,该法的旨意在于强调“人工培育产生的植物发现是独特的、孤立的,大自然既不能重复、也不能在无人帮助下产生”。1970年,美国又颁布了《植物品种法》,对植物新品种都可授予由农业部长签发的植物品种保护证书,从而对植物品种实行双重保护。自此,美国对植物品种提供三种法定保护,即实用专利、植物专利和植物品种证书,形成比较完备的保护体系。另外,植物品种还可适用商业秘密法予以保护。

4.欧洲的模式。欧洲国家大多数是UPOV的成员,最初大多数对植物品种提供特别法保护。到了20世纪70年代,成员国批准了欧洲专利公约(EPC)。该公约明确地将动植物品种和主要利用生物方式繁殖的动植物排除在专利保护的范围之外。在这些国家,动植物只能受到特殊的保护,不再受专利法的保护。

由此可见,植物新品种保护,在国际上分为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及植物专利保护两种模式。育种家培育的植物新品种,需要在新品种权和专利双轨并行的国家申请的,可以选用新品种权和专利两种保护模式。而在仅以单一的专利模式或新品种权模式保护的国家申请,就只能选择该国奉行的保护模式。实务操作上,需要根据各个国家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处理。我国国内采用的是单一的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模式,向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提起申请,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因此,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制度模式上,应参考多数发达国家采用的双重保护体制,修改《专利法》第25条或进行扩大解释,将植物新品种保护纳入专利保护的范畴,进行充分有效的保护,以促进我国在该领域形成作为农业大国应有的技术优势。

(二)明确植物新品种侵权的法律责任

我国的《种子法》、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等相关制度规定:国家实行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但是,有关条款虽都对侵犯品种权的法律责任作了规定,但规定得不全面。笔者认为,侵犯品种权的,根据侵权行为的种类、性质、情节不同,行为人应当分别承担如下法律责任。

1.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的民事责任

(1)改变“以商业目的”,无论是否以商业目的,只要侵犯品种权的,都应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以此体现民事法律责任对违法行为的惩罚性,并保护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此外,建议增加假冒授权品种的应当承担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的法律条款。假冒授权品种的侵权行为,不仅侵占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的市场份额,还将造成种子使用者对授权品种失去信任,导致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销售数额的减少甚至丧失市场。笔者认为,对于假冒授权品种的侵权行为,侵权人不仅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用以弥补品种权人已受经济损失的民事责任,而且还应承担消除影响等用以避免品种权人可得利益损失的民事责任。

2.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的行政责任

植物新品种侵权的行政责任有三种情况:

一是未经品种权人许可,为商业目的生产或者销售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或者将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重复使用于生产另一品种的繁殖材料的,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部门依据法采取下列措施,制止侵权行为和追究行政责任:(一)侵权人生产授权品种繁殖材料或者直接使用授权品种的繁殖材料生产另一品种繁殖材料的,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并销毁生产中的植物材料;已获得繁殖材料的,责令其不得销售;(二)侵权人销售授权品种繁殖材料或者销售直接使用授权品种繁殖材料生产另一品种繁殖材料的,责令其立即停止销售行为,并且不得销售尚未售出的侵权品种繁殖材料;(三)没收违法所得;(四)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下的罚款;(五)停止侵权行为的其他必要措施。

二是假冒授权品种的侵权行为的行政责任。行为人生产、经营“冒充申请或者授权品种名称和其他足以使他人将非品种权品种误认为品种权品种”的繁殖材料,属于“以非种子冒充种子或者以此种品种种子冒充他种品种种子的”假种子。依据《种子法》第五十九条之规定,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责令停止生产、经营,没收种子和违法所得,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经营许可证或者营业执照,并处以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是假冒授权品种的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行为人假冒授权品种的违法行为的,应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林业行政部门依据《条例》第四十条之规定,依各自的职权责令停止假冒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和植物品种繁殖材料,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3.植物新品种权侵权的刑事责任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6

一、指导思想

保护品种权人的利益,调动育种者的积极性;促进农作物品种选育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快农作物新品种的市场化推广应用速度,促进农作物品种的更新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推进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全面、深入实施。

二、任务目标

(一)动员部署阶段(年月)。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组织机构,对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作出专题部署。

(二)集中整治阶段(年月至年月)。按照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开展植物新品种保护专项行动。

(三)总结验收阶段(年月)。对植物新品种保护专项行动进行总结验收。

通过此次专项行动,使全市上下有关各界广泛认识和了解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意义和法律要求,实现育成的新品种能适时得到保护,种子经营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科研育种工作活力明显增强,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得到改善;建立健全市县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行政执法体系,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中介服务组织,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信息服务网络,使农业植物新品种侵权、假冒案件得到及时查处。在管理方面,初步建立起政策到位、机制完善、体系健全、依法维权保护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和保护制度,实现新品种保护申请数量的较大增长和保护环境的较大改善。

三、具体措施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

为搞好该项工作,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市的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成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科教科,负责具体组织与落实工作。各县区农业行政部门也要成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明确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分管领导、职能机构及具体责任人员。

2、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由于我国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时间不久,社会公众对依法保护自己的品种权、依法尊重他人品种权的观念和意识还没有建立,大多数单位和个人对这一新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还持观望的态度。结合滨州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和培训班进行广泛宣传,向农业科研育种单位、行政管理部门、作物制种单位和个人、种子经营企业等积极宣传品种保护法律知识,树立品种权意识,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减少和制止侵权、假冒行为。另外,市县植物新品种保护部门通过对假冒、侵权案件的处理,向生产经营者和周围群众宣传品种保护的意义和法律要求,为进一步搞好宣传提供好的经验和参考案例。

3、制定政策,激励和保护育种技术持续创新

全市农业科研育种单位要加强对新育成品种的产权保护,建立品种权保护制度,明确品种权在育种者个人与育种单位之间的权利归属和利益划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在绩效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等方面制定激励政策及措施,对品种权申请及获得者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倾斜,促进对育成品种的品种权保护和市场化推广应用。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项目的科研管理方面,在项目立项和经费预算中增加品种权申请预留经费,在项目验收及申请科技奖励时提供品种权保护证明,在技术开发与技术推广项目中,对具有品种权的项目给予优先考虑和支持。在鼓励政策和支持措施方面,督促财政部门设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专项资金制度,用于品种权申请经费和维持经费的补助,支持品种选育者申请获得品种权。

4、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协会,搞好服务

由于植物新品种是一项严格的法律制度,对于如何申请保护,申请保护需要那些方面的材料,有那些要求等问题,目前许多育种者还不了解,也没有经验,另外,许多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对哪些品种已经获得品种权也无从知晓。因此,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协会和信息服务网络尤为必要。

在全市建立由农业管理部门、农业科研育种单位、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参加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协会,研究规划我市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为政府部门和有关方面及个人提供服务,同时协调内部成员之间的品种权纠纷,加强横向沟通与联系。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7

关键词:农业知识产权;植物新品种;农产品地理标志;生物基因

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逐渐增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但是,随着我国农业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深度、广度的不断增强,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滞后与农业生产、贸易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变得日益突出。因此,要应对农业领域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我国必须尽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并加强对有重大价值的农业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

1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现状

1.1 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

1989年国务院的《种子管理条例》把种子列入农业生物技术的保护对象。2000年《种子法》的通过实施,标志着我国种质资源保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后农业部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规章:《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商品种子加工包装规定》、《主要农作物范围规定》,这样,我国农作物种子保护形成了从种质资源培育、种植、生产到销售的完整的规范法律保护体系。1997年国务院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的实施,使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有了专门的法规依据。同时,为了保障条例的顺利实施,农业部又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农业植物新品种繁殖材料保藏中心管理办法》、《农业植物新品种权机构管理办法》、《农业部植物新品种复审委员会审理规定》等。为了更好的对我国的植物新品种进行保护,1999年4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对我国植物育种者的权益给予国际保护。

因此,目前我国对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申请品种权直接保护所申请的植物新品种,另一种是通过申请生产植物品种方法的发明专利权,间接保护由此种方法得到的植物新品种。

随着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框架不断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成立了各种工作机构,植物新品种保护环境不断完善,育种者申请品种权数量和品种权授权数量大幅度增长。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逐步扩大。

1.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的法律保护

2001年修订的《商标法》增加了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条款,并且对地理标志作出了明确的定义,允许将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规定可以通过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的方式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保护。2000年实施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也有关于原产地的明确定义,可以通过强制性执行国家标准和注册登记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的方式对原产地域产品进行保护和管理。这样,以《商标法》为主导地位,以《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为补充和辅助作用的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规则》的制定实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2005年实行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标志着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健全。同时,为了加强对地理标志的国家保护,我国陆续参加了《商标注册用商品和服务国际分类尼斯协定》、《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制止使用商品产地虚假或欺骗性标志马德里协议》、《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有关的国际公约和协定。

1.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

由于我国基因产品领域研究已经跟上了世界的先进水平,要鼓励国内科技人员和企业在该领域取得更多的技术成果,就必须对生物基因研究和微生物技术提供法律制度的保护。国务院在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以保护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出现的新的客体。随后农业部、卫生部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的办法、规定,加强对基因植物、基因生物安全的保护,逐步形成了对农业基因技术、微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及传统资源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保护的比较初步的法律框架。

《专利法》第一次修订后,增加了对药品和农用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可以授予专利的法律规定,表明微生物、遗传物质发明和生物制品发明同样可以获得保护,这标志着我国开始重视农业生物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并使我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化工部于1993年了《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以及《农业化学物质产品行政保护条例实施细则》;此后我国还相继于1994年加入了国际《专利合作条约》,并于1995年正式成为《国际承认用于专利程序的微生物保存布达佩斯条约》的成员国,这进一步表明我国生物技术保护正式与国际接轨,这不仅有利于国外生物技术领域的发明人在我国申请并获得专利权保护,而且也有利于国内农业技术领域的发明在国际上获得保护,实现农业科技的国际交流。…

2 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是国务院的一个行政法规,法律位阶低。在UPOV成员国中,除我国之外,均采用法律而非行政法规的形式进行植物品种权立法。而且,近年来许多国家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出发,纷纷修改本国植物品种权立法。如日本相继于2003年、2005年对其《种苗法》予以修订;新西兰在2005年8月公布新的《植物品种权法》草案,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印度经过8年酝酿,于2001年颁布《植物新品种保护与农民权利法》。

第二,保护的植物品种有限。农业部和林业局根据国家所公布的受保护的植物范围审查和授予新品种权,并不断公布受保护的新增加的植物种类,但是,截至2005年5月,我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公布的只有140个属和种,很大一部分的植物领域即使育种者培育出新品种也不能被授予植物新品种权,得不到国家的有效保护。

第三,我国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后,执行的是1978年文本,只对植物新品种的繁殖材料进行保护。但没有规定是否对收获材料、由收获材料直接生产的产品、依赖性派生品种、与植物新品种没有明显区别的品种以及需要反复利用受保护品种进行繁育的品种进行保护,而在1991年文本下,对此予以保护。同时,1991年文本品种

权的内容扩张到生产、销售、许诺销售、进出口、储存等流通环节。这样,我国品种权的范围和内容比较狭窄,对植物新品种权人的保护力度相对较弱,不利于我国植物新品种的国际保护。

第四,我国植物新品种的申请和授权总量仍然偏低,呈现地域分布不均的状态。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等原因,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仍然相对较低。农业行政和企事业单位、人员品种权意识淡薄的状况还未从根本上扭转,尊重他人的品种权,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观念还不够强。申请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花卉、蔬菜和水果等的申请量较少等。对育种方法实施专利保护,但对由该方法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我国专利法却规定不能给予专利保护。

2.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涉及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从外国法和相关国际公约中移植过来的,采取的是有关法律和行政规定并行发生效力、商标局和质检总局管理的二元管理模式。在现行的双轨制保护模式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商标法》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对地理标志产品实行注册管理。这两个部门所依据的法律不同、管理方式不同、甚至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地域范围的认定也不同,再加上行政机关先天具有权力的“扩张性”,在地理标志的管理权限上产生的争执和冲突给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两个部门行政审批原产地标志,所依据的法规不同且不完善,造成注册商标保护和原产地名称保护部分发生冲突,使所有人权利发生冲突并使市场使用发生混乱。

现有的商标法模式和专门法模式不仅在立法中存在问题,在实践中也存在问题。地理标志与商标的权利存在冲突和矛盾:地理标志被注册为普通商标后引发的普通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之间的冲突,获得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注册的地理标志与地理标志产品在保护之间的重叠。地理标志被当做普通商标注册,剥夺了该地区内其他合法生产者的使用权。

此外,由于政府和其自身管理不到位,一些地理标志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一些地理标志区域内和区域外的生产者看到地理标志能够获得较高利润,大肆将特定区域外的非地理标志产品冒充地理产品销售。

2.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我国已初步形成了有关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保护的办法和规定,但这些办法和规定效力层次比较低,也不系统,有些法规之间重复规定较多,甚至有些法规还有相互冲突现象。

第二,管理上存在着农业部、科技部和卫生部等多头管理现象,影响了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有效管理和监督,不利于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的法律保护。

3 健全和完善我国农业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3.1 植物新品种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将《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提升为法律。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国际环境中,植物品种权尤显重要。因此,提升《条例》的法律位阶,势在必行。

第二,进一步扩大受保护的植物的种类和范围,并逐步扩大到对所有的植物的属和种进行保护,同时还应进一步丰富品种权的内容,给予育种者进出口的权利,并将许诺销售纳入品种权的范围。这既有利于我国的优良品种进入国际市场,也有利于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

第三,完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制度规定。首先,建立先用权制度。先用权制度在美国、日本等国的植物品种权立法中均有规定,通过授予相同植物新品种申请在后的在先育种者以有限的权利,从而公平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其次,借鉴《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规定侵犯植物品种权诉讼的诉前临时措施,切实保障权利人能够及时获得必要的司法救济。

第四,把我国现行的农业和林业分开授予和管理植物新品种全权的方式统一到一个部门进行,避免对一个植物新品种的审查可能由于行政机关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另外,由于植物新品种申请保护费用高、程序复杂,建议国家给予适当的补助,提高育种者申请品种专利权的积极性。同时,应加强品种权国外申请的力度,加强植物新品种的国外保护。

3.2 地理标志和商标权法律保护的完善

采取符合我国国情的保护模式来保护地理标志,解决商标和地理标志之间的冲突问题。在目前应对现有法律、法规的保护进行整合,在制定专门法的条件具备之前,采用目前的两种保护模式来保护地理标志,同时努力消除因法律、规章之间的冲突而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所造成的不利影响,立法部门应在条件具备时对现行《商标法》进行修改。如修改第10条,专门为含有地名的地理标志注册为商标作出例外规定;在商标法体系中确认地理标志权,或引入专门立法中确认的地理标志权,以解决整个商标法体系逻辑上的矛盾。待条件成熟后,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为蓝本建立专门保护法。

目前,如何协调保护地理标志的法律和行政规章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由于商标法体系和专门法体系注册的制度不同,必须在两个体系中确认哪个体系的确权结果为先,一些国际组织在讨论解决商标与地理标志冲突的决议中提出“时间在先、权利在先”的原则,TRIPs协议和欧共体2081/92号条例在其规定中均吸收了这一原则。

我国现在多头立法,同一术语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有不同的含义,将管理权分散于不同的行政部门,使注册商标保护与原产地名称保护部分发生冲撞。所以,应尽快使各类法律在行政冲突这个问题上,明确主辅关系,统一双方的保护思路。

在完善制度建设的同时,还要重视在国内、国际层面的实施,积极参与到WTO“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争论”中,减少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地理标志被滥用的现象。

3.3 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的完善

第一,提高法规的效力层次,制定统一的、完整的、专门的《生物技术安全法》。明确生物技术安全立法的目的、原则,保障生物技术的健康发展,避免可能造成的风险,坚持协调、促进原则和风险预防原则;建立基本的法律制度,包括农业生物技术安全,对农业生物技术进行规制;确立以国务院生物技术安全委员会为最高管理机关的生物技术安全管理体系。

第二,加强对生物基因和微生物技术法律保护的研究和完善的力度,使其最大限度的与国际通行的规则相一致,防止生物基因抢注专利的现象发生。

第三,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设立科学的管理机构,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强化安全的监督管理。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8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产品;植保

1 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得到了飞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也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人们对植物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在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能有效地减少病虫害造成的植物损失,降低粮食损失,同时加强植物保护还能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因此,农业生产中植物保护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必须积极的发挥植物保护的作用,从而为农业生产安全和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 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的措施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植物保护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植物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因此,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植物保护措施,从而实现农业生产持续增产,促进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和谐统一。

2.1 坚持综合防治

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由于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导致植物病虫害问题十分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要对病虫害问题进行综合防治,并根据相关政策规定进行植物保护。

2.2 加大植物保护宣传力度

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增加农作物产量,会大量的使用化肥、农药,从而对生态环境和植物保护造成严重的影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足,农民没有正确认识到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因此,相关部门要加大植物保护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植物保护意识,让每一个农民认识到只有做好植物保护的工作,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才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相关部门可以定期组织农民代表召开座谈会,学习植物保护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农民对植物保护的认知,为植物保护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2.3 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

植物病虫害和其他自然灾害不同,只要防治措施得力,就能有效地降低病虫害,甚至能避免,例如一些说检疫性病虫害,通过严格的检测,能尽早根除,防止病虫害侵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农业技术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为准确的掌握农田生态系统的变化规律,相关部门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多层次的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控,从而确保农业发展的良好推进。在建立病虫害预测体系时要注意,不断提高生态系统预测水平,建设预测网络,加强预测信息管理,确保预测体系的准确性。

2.4 加强抗性育种过程

加强抗性育种的培育对农业生产的良好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水平抗病性育种和持久抗病性育种需要从育种的方法、生理机制等方面进行,通过对育种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不同生态区域多种品种的最优配置,从而延长垂直抗性品种。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在不同的生态区域建立抗病虫害监测区,对害虫物种及病菌进行检测,从而为品种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5 加强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农业生产中加强植物保护的重要方法,采用生物防治能有效地减少农药污染,降低植物保护成本。生物防治是利用害虫的天敌将害虫消灭,到达植物保护的目的,生物防治的前提是创造出有利于害虫天敌生长的环境,确保害虫天敌资源的充足。生物防治能有效地维持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6 加强病虫抗药性检测及治理

建立病虫抗药性检测系统能分析出病虫对常用农药抗药性的发展趋势,从而对病虫抗药性进行跟踪治理,因此,要将病虫抗药性防治当做植物保护的另一个重要措施。相关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病虫抗性治理体系,定期对病虫防治效果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用药,从而为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7 加强农民技术培训

各级领导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民技术培训系统,根据农民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定期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民技术,还能促进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推广,同时还能让农民感受到国家政府对农业生产的重视程度。相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示范基地,让广大农民群众认识到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鼓励农民积极的参与到植物保护中,从而有效地提高植物保护效率。相关部们要鼓励农民种植无公害农产品,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对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要坚持综合防治、加大植物保护宣传力度、建立完善的病虫害预测体系、加强抗性育种过程、加强生物防治、加强病虫抗药性检测及治理、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确保植物保护技术能有效地运用在农业生产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生态社会的构建,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加强植物保护管理,从而有效地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江弘.浅析植物保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1):125-126.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9

这次会议是在林业工作的地位已经得到全面提升,为实现我国林业跨越式发展而实施的六大生态建设工程已全面启动,并初战告捷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其中,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在扎扎实实地推进,与此密切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工作也在健康地向前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是非常及时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次秘书长工作会议,是今年林业保护系统召开的第一个全国性会议。之所以首先要召开这个会议,是因为协会的工作社会性强、影响面大,至关重要,非抢先抓好不可——需要先部署,先落实。会上,将对20*年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工作进行部署。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周生贤局长在今年党组扩大会议和直属机关“两建”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坚持科学发展观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意义。坚持科学发展观是促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科学发展观,要充分认识社会各界广大群众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主体和动力,六大工程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放在全国林业的全局中来考虑。在林业工作中认真落实五个“统筹”,正确处理好林业“六大关系”。通过学习、讨论,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当前形势,认清各级协会在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面我讲三个方面问题。

一、二十年协会工作的简要回顾

中动协和大多数省、区、市的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经成立20年了。20年来,在党和国家保护野生动物的方针指导下,在中国科协和国家林业局的领导下,全国各级协会团结一致,努力开拓,始终坚持以提高全民保护意识为中心,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为载体,面向全社会普及野生动物知识,持续、深入地开展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学者到生态脆弱区、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考察;组织环保志愿者对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积极主动地为政府主管部门出谋划策;并通过新闻媒体表扬爱护野生动物的好人好事,批判滥食野生动物的社会陋习,努力为保护野生动物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还做了大量的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科技进步与发展,募集了大量的资金,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年来,各级协会得到了党和国家的深切关怀,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年,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动协“梁希宣传组织奖”;2002年,科技部、和中国科协联合授予中动协“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20*年,中动协先后被中国科协和民政部评为“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先进学会”、“抗击非典先进全国性社会团体”;20*年底,荣获“第四届中国科协科学技术普及先进学会奖”。

从总体来看,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成为了一个广泛受到人们尊重的民间组织,树起了一块很好的“牌子”。我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一是20年来我们各级协会确实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协会及其广大会员对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积极、热诚和无私奉献精神切实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是一项公益事业。三是协会不代表哪一个具体的部门,是一个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她从在社会上出现的第一天起就给人们一种亲近感。由此来看,这20年的工作是很值得总结和回顾的,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建设,协会队伍逐渐壮大。中动协和各省级协会成立之前,中国几乎没有一个民间的自然保护组织,普通公众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野生动物也几乎处于被人漠视和任人宰割的境地,协会成立后,高举起保护野生动物、保护大自然的旗帜,率先成为野生动物的护卫者。经过20年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除台湾省外),已有31个省级协会,591个地、县级协会;由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保护野生动物爱好者组成的个人会员达6万多名。随着协会队伍的发展壮大,协会在国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逐渐成为我国民间自然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由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感染和教育了公众,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众自然保护意识的觉醒。20年过去了,中国社会保护野生动物已蔚然成风,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而且出现了一批可歌可泣的先进模范人物。在这种巨大的社会进步中,我们全国各地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确实功不可没!

积极举办协会活动,切实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各级协会一贯坚持的工作宗旨。20年来,中动协和各级协会多次为广大会员举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组织会员参加近距离野外考察、观鸟活动;邀请专家同会员面对面直接交流;举办绿色“沙龙”以及自由式演讲等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协会的凝聚力。为了让广大会员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野生动物,了解保护野生动物的工作,一些协会主动与一些保护区、动物园以及科研单位联系,组织会员考察。更值得肯定的是,中动协近年来一贯重视发挥大学生会员在保护野生动物当中的积极作用,使他们成为各级协会当中最有朝气的、特别能战斗的力量。中动协经常在高等院校邀请专家给大学生们开办野生动物保护专题讲座,举办“保护野生动物大家谈”活动,并以“野生动物保护和保护工程介绍”为题召开研讨交流会等,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队伍中来,为保护事业增添了新生力量。

(二)持续深入地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科普宣传活动。20年来,全国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始终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以发展带活动”的工作方针,坚持面向全社会开展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和普及科学知识的活动。举办各类保护野生动物展览,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培训、科技咨询等。每年春季的“爱鸟周”和秋冬季节的“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已经是协会的两个标志性活动,20年来从未间断过,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多彩,规模、声势一年比一年浩大,影响也越来越深远,并且创出了“品牌”。近几年来,中动协已在全国27个省、区、市举办了“爱鸟周”联合行动,直接参加人数达上百万人。同时,“爱鸟周”活动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国内新闻媒体上进行了贯穿全程的深入报道,使“爱鸟周”活动更加深入人心。

为了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中动协先后编辑出版了有关中国的鸟、兽、两栖、爬行及珍稀昆虫等五大类野生动物的《图鉴》,出版了《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图谱》、《野生动物和自然保护区》、《世界各国国鸟》等一大批科普读物,印制各种宣传画册、挂历、集邮册等宣传品数十种、10多万册;每年都要与广播电台、电视台制作几次专题节目,在报纸和杂志上开辟专栏近百次。同时,中动协还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地球日”、“世界环境日”等各种宣传纪念活动。中动协在组织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中,始终把青少年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开展了“野生动物小卫士”评选活动,注意从青少年的特点出发,把普及科学知识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保护野生动物法制教育结合起来,坚持每年组织趣味性很强的知识竞赛,组织中小学生观鸟、挂鸟巢,或开展鸟类放飞,或在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园组织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活动等,都取得了具有长远影响的积极效果。

20年来,协会在开展科普与教育宣传活动方面创造了许多好的形式,积累了许多很好的经验。这既是我们各级协会的工作之本,又是我们各级协会的生命之源。总之,如果没有了这些富有成效的大众化的活动,协会的存在也就失去了价值和意义。以深入、持久、声势浩大的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为载体推动协会的工作,这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值得普遍推广。

(三)多方筹集资金,支持保护事业。中动协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优势,先后与有关国家的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开展了合作研究项目。为促进国际间的科技文化交流,组织中国的珍稀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先后到美国、加拿大、西班牙、爱尔兰、比利时、新加坡、日本等国家展出,开展合作研究,既加强了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又为保护大熊猫工程,拯救朱鹮、东北虎等濒危珍稀动物,支援自然保护区建设募集了大量资金。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国内涌现了一大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们在实现了经济上的目标之后,他们或出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或出于报效国家,或出于一种自发的现代意识,愿意出钱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中动协善于发现和引导他们,为保护野生动物募集了大量的资金,有力地支持了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

(四)广泛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为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培养人才。20年来,中动协同国内外许多自然保护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在进行业务交流和友好往来的同时,不断拓展着新的合作领域。1984年协会即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非政府组织成员。20年来,同国际自然基金会、湿地国际以及美国、德国、日本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保护组织进行了友好交往并不断加强工作联系,有力地推动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动协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第19次会员代表大会上,针对当时国际上某些人对我国在野生动物产品使用方面的情况,充分阐述了我国政府在禁止犀牛角、虎骨和熊胆粉的国际贸易以及生产、使用问题上的严正立场,介绍了我国坚决采取的封禁措施,得到了联盟组织和有关国家的理解与支持,成功地维护了我国的形象。

20年来,中动协主办或参与主办国内、国际研讨会达30余次,其中仅大中型国际会议就有10余次。比如,1999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朱鹮保护研讨会”,交流了朱鹮的研究成果,探讨了朱鹮保护的问题,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朱鹮保护的成就;*年,举办了“第四届海峡两岸鸟类学术研讨会”;举办了“大熊猫*国际研讨会”,交流了近年来大熊猫研究取得的成果,与会专家还共同探讨了保护大熊猫的优先领域;20*年还召开了“蛇类资源保护研讨会”,促进了科技进步,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此外,中动协每年都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野生动物保护第一线科技工作者开展野生动物科学研究。共组织研究课题100多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针对性和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提高基层保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中动协还面向基层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接受培训的人员达*多人次。此外,连续4年与美国史密桑宁研究院合作,已举办了4期“国际野生动物的自然保护管理培训班”,为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培训了一批技术骨干。

(五)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多年来的工作中,协会十分重视以自己作为民间组织的地位和优势,关注社会的热点问题,积极引导舆论,架起政府与社会广大公众相互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民间交流渠道,既增进彼此的理解,相互支持,又竭尽全力当好政府主管部门的助手。20世纪90年代以来,物种、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也正是此时,我国青藏高原的藏羚羊惨遭猎杀,致使我国政府承受着国内外舆论的极大压力。为此,中动协积极配合政府主管部门开展工作:一方面发动打击盗猎藏羚羊的宣传攻势,在北京召开“保护藏羚羊行动报告会”,讲述保护藏羚羊的生态意义,通报打击盗猎活动的情况,动员社会各界支援保护藏羚羊的正义行动;同时,加紧同有关国际组织联系,呼吁立即制止藏羚羊绒制品的非法贸易活动,并在有关的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虽然盗猎事件发生在中国,但根源却是境外的非法加工、贸易,中国是这次藏羚羊事件的受害国。中动协的言论和行动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由疑惑、指责转变为对中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并在第二届国际自然保护大会上通过了中动协提出的保护藏羚羊提案。20*年初,由于非典病毒猖獗,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一向盛行于中国社会的滥吃野生动物陋习的空前关注,一时间众说纷纭。中动协抓住这一时机,积极引导舆论,组织专家展开评论,并提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对策和建议,呼吁人们摒弃陋习,提倡饮食文明,通过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予以反映。与此同时,中动协还印制了科普宣传材料,向全社会散发。中动协的行动受到社会公众的赞扬,也得到了政府的好评。

关注社会热点,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这是协会的一项带有综合性的高水平的工作。从策划到实施都需要协会成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找准启动工作的切入点,并要有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有大智大勇,随时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局面。这是协会搞好工作必须要做到的,我们一定要有勇气做好这项工作,把政府与广大社会公众需要沟通的桥梁架起来。

对过去20年的工作,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还要看到不足。从全国来看,各地协会发展得很不平衡,协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会员队伍还不够庞大,特别是基层协会面向社会公众的活动还没有开展起来,社会影响还十分有限,与我们肩负的重任相比,力量还显得太单薄,在全国还有许许多多的空白点,我们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影响力还远远没有触及到那些地方;特别是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成立还不到一年,各项工作也刚刚起步,省级协会几乎处于空白。另外,各地协会普遍缺少经费,制约着协会工作的开展。

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伟大事业任重道远,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成绩只能留给过去,积累的经验却需要全部继承下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一定要发扬光大,任何发现了的缺陷和不足都要认真地加以弥补,要竭尽全力把我们目前和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二、把握机遇,充分发挥协会的重要作用

(一)认清当前林业大好形势,认识保护工作的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林业建设正处在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五个统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要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颁布实施,全国林业工作会议圆满召开,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全面完成,所有这些都给林业跨越式发展和历史性转变注入了新的活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林业真正迎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目前,我国林业正处在良好的发展势头上,全国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超过了7亿亩,居世界首位,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6.55%。在全球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从1992年开始出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2002年、20*年造林面积连续两年超过了1亿亩大关,20*年达到了1.6亿亩。面对这种大好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大好形势,发展大好形势,延长林业进入高峰后的发展期,在今后若干年内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

20*年林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抓住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强化三项工作、推进四项改革、搞好五大建设”的总体工作部署,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的各项工作要求,以新的发展观指导林业建设,重点突出林业工作与国家建设、保护与发展、生态与产业、东部中部与西部、内部改革与对外开放、人与事业六个协调发展。具体地讲,一是抓一个重点,即抓好六大工程建设(六大工程覆盖了全国97.2%的县);二是办好两件大事,即依法治林和科教兴林;三是强化三项工作,即“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这是林业发展永恒的主题);四是推进四项改革,即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林业分类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五是搞好五大建设,即机关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业务建设;六是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即林业发展与国家建设的关系,培育与保护的关系,生态与产业的关系,东部、中部与西部林业发展的关系,深化内部改革与扩大对外开放的关系,人的发展与事业前进的关系。这六个关系,体现了林业的科学发展观。

全国林业工作会议之后,国家林业局主要抓了五件大事:一是指导各省区市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目前已有13个省召开了会议,依据省情和本省的林情做出了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并下发了文件,加大了对林业的支持力度;二是正在认真谋划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林业发展问题;三是积极探索东南沿海率先实现林业现代化的问题;四是主动为大江大河治理和农田基本建设搞好配套服务;五是对退耕还林进行了结构性和适应性调整。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列入六大工程以来。更以超常的速度飞快地向前发展。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截至20*年底,林业系统已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538处,面积1.1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2.3%(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4处,面积0.71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7.4%)。

——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自20*年启动实施以来,3年新建自然保护区629处,新增保护面积2.4亿亩。

——截至20*年底,我国有23处自然保护区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络,21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3处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20*年办理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监管和非监管证书31487份,其中,监管证书7127份,非监管证书24360份;进出口产品总价值46.0278亿元,其中,进口20.7511亿元,出口16.6813亿元,再出口8.5952亿元。

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是林业六大工程之一。这项工程的实施,为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林业局党组高度重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党组书记、局长周生贤同志在党组会上多次强调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赋予了这项工程在林业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去年,党组专题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野生动植物进出口工作,又专题研究了湿地工作。会上,周生贤局长又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作为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新亮点来强调。这给了我们极大信心。应当说,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同样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下。当前,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林业各级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中的有识之士都已经认识到,如果缺少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生态系统就不完整,生态文明就不会鲜活,生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也可以说:在保护事业中,如果缺少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那么整个保护事业也不能算完整,保护工程建设就必然会缺乏活力,尤其会缺乏对全社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二)协会是保护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协会在野生动植物保护中的地位和作用。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是党和国家为了保护事业的发展而建立的,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社团组织,可以起到政府部门难以起到的作用。中动协和许多省级协会20多年的工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比如为保护野生动物向国内外募集资金,组织青少年开展“爱鸟周”、“夏令营”活动等。还有一些受到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再如去年以来的非典、禽流感问题,在很多情况下协会出面做工作,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协会不是政府部门,没有行政管理职能,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式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这些不同之处就是协会的优势所在。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会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群众团体,既可以摆脱部门之见,也不代表部门利益,在生态问题日趋国际化、社会化的今天,协会可以具有更大的号召力;二是可以直接面向社会开展工作,协会可以根据需要向社会各界进行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教育,组织科技交流活动,开展募捐等各种公益活动,并且便于吸收群众广泛参与;三是协会是一个广聚人才的组织,具有功能齐备,工作范围广、形式多样、方便灵活的优势;四是协会具有便于发扬民主,便于进行工作协调的组织形式。协会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既有各个主管部门的,也有各行各业的代表及从事保护、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士参加,对于一些涉及面广的社会敏感问题,便于吸收各方面意见;五是便于开展对外交流。总而言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协会作为群团组织所具有的特点和优势,并在工作中注意发挥这种优势,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参与、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协会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助手,是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职能的延伸和补充。中动协、中植协和各级协会要把各种社会力量集合在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大旗下,组织好会员,发动群众,配合国家野生动植物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工作,地方协会也要配合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中心工作,让公众保护野生动植物的能量和热情释放出来、焕发出来,让政府主管部门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政策和措施及时地为群众所理解,并主动地落实、执行,真正架起政府和公众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

综上所述,协会与政府部门做的是同一件事情,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实现。所以协会的工作开展起来、活跃起来,不会削弱政府主管部门作用,更不会损害政府部门的威望。相反的是,会有力地支援各级野生动植物主管部门的工作。政府部门要从思想上、认识上,高度重视协会的作用,敢于给协会下任务,指导、支持他们大胆地开展工作,在人员、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提供支持,解决他们的困难。同时,我们各级协会的同志一定要认清协会的地位和作用,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己的工作,配合政府主管部门的主导工作,互相支持,共同推进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有为才能有位。

(三)协会必须经常性地开展活动,增强自身的生命力。活动是协会生命力的源泉,只有开展好活动,才能充分实现协会的宗旨和目标;协会只有开展活动,才会有人参加,协会的工作才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一个协会常年没有活动,或很少有活动,那么,这个协会是没有用的,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我们的各级协会也是一样。全国有591个地县级协会,加上省、区、市的,就有600多个了。这些协会有没有常年都不开展活动,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据说,有这样的协会。如果600多个协会都在搞活动,那就不得了了。如果一个协会一年搞上两三项活动,全国的协会加起来就是1000多项,如果这些活动创意新颖,策划得好,加上野生动植物本身就具有的生动鲜活的内容,肯定会受到社会的欢迎,新闻媒体肯定也愿意报道,这样的影响还会小吗?据我所知,中动协、各省、区、市协会,包括地县级协会都策划和开展过很好的活动,有的已成为品牌,受到公众的欢迎,受到了社会的关注,这就充分表现了协会旺盛的生命力。因此,我们要看到,办协会不是摆设,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她实实在在为林业生态建设,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发挥作用。

我们的协会同社会上的其他一些协会相比较还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公益性;二是鲜活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人人关心,社会关注。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职位高低,不论职业上有什么差别,也不论是哪个地方的人,一说起野生动植物的事情,报纸呀、电视呀,人们都爱看,都想知道。我们就是要抓住这些特点,积极地开展活动,充分展示协会的生命力。同时,搞活动一定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和延续性;不能一拍脑门就是一个活动,这样盲目搞活动,长期下去,人们就会失去兴趣。所以一定要精心策划,搞一些形式新颖、社会公众参与性强的活动,做到真正能够吸引人、教育人。因此,要真正做到展现协会的生命力,就必须认真履行协会的职能,我认为协会职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加强组织建设,为保护事业组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第一,要认真加强协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地、县建立协会,尤其是要大力推进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的建立。目前,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在全国各省、区、市都建立了省、区、市协会,但是,却只有591个地县级协会,而且发展也不平衡,有的省、区、市至今一个地、县级协会也没有。要充分重视基层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建设,特别是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相当繁重的地方,更要尽快把基层协会建立起来,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科普宣传教育、科技交流与服务工作落实到基层。

第二,要大力发展协会会员。协会既然是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群众组织,就要广泛吸收社会各界人士参加。要尽快改变目前的会员队伍与协会的地位极不适应的状况,把发展会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来抓。各级协会要确定、落实今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协会会员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会员,壮大会员队伍。协会不是学会,不是纯学术组织,既要发展本行业的会员,又要跨行业发展会员;既要注意发展个人会员,又要加大团体会员的发展力度。各地要把加强组织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来抓。一是要把中、小学校作为团体会员吸收到协会的组织中来,组织青少年学生参与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活动。二是要大力发展大学生会员,在高校开展活动,并支持一些会员较多的高校开展社会调查、小型课题研究等工作。三是要注意吸收从事野生动植物科研工作以及新闻单位的人员入会,发挥其在科技开发、科普宣传教育上的作用,使协会真正成为全国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四是把热心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社会团体,尤其是开发利用野生动植物及其衍生物的企事业单位作为我们协会的团体会员。

第三,要加强协会办事机构建设。协会秘书处是协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协会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和为会员服务的工作。当前协会工作人员与协会所承担的工作很不适应,各地应下决心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以确保协会工作的正常运转,使协会的职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在野生动植物保护重点地区建立协会的专职机构,其它地区也应有2—3名专职(或聘用)人员负责日常工作。要把具有开拓奉献精神、有较强组织能力、懂业务、善于管理、热心协会工作的同志,吸收到协会秘书处来,使协会各项工作都能搞得有声有色,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四,加强协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建设。理事会是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的权利,对理事会负责。协会的重大事项,都应通过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研究做出决定。各级协会要按照《章程》规定,定期召开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发挥理事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坚持实行民主办会;要按期进行换届选举,保持理事会的活力。

第五,要做好会员的服务工作并加强档案管理。要使协会具有凝聚力,团结广大会员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协会就要增强为会员服务的意识。因此,协会要经常组织会员参加协会组织的有关活动,为会员提供学术交流、科技咨询、业务培训的机会;要充分发扬民主,切实尊重会员的合法权益;要通过建立会员小组和会员通讯网络的方式,与会员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并定期进行交流和沟通;要经过努力,争取把协会办成会员之家,科技工作者之家。总之,协会要经常开展活动,请会员参与,同时要尊重他们的合法权益,树立为会员服务的意识,调动广大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自觉地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贡献力量。

2、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林业是一项没有围墙的社会公益事业,其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更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要搞好这项工程建设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大力宣传。因此,要树立保护工程也是宣传工程的观念,并把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宣传工作与科学知识普及相结合,与执法、监督相结合,与文化、教育相结合,最终达到提高全民保护意识的目的。我们协会在实施这项工程中肩负有特殊重要的使命,一定要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经常不断地开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科普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普法教育宣传,并采取广大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地宣传保护工程内容,在这项至关重要的工作中发挥好协会的优势。

去年12月,我曾召集保护司、濒管办、中动协还有局宣传中心,专门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大家认识很统一,认为很有必要认真抓一下保护系统的宣传工作。会上确定了几项工作是涉及全国的,有这么几项:第一,建立一个宣传网络。做好宣传工作,首先要建立一支宣传保护工作的骨干队伍。各省、区、市保护处、站、濒管办办事处、协会、自然保护区都要确定专人抓宣传工作,并指定一名领导同志为这项工作的负责人。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你不讲,不能挡住别人讲;你正面宣传了,反面宣传和小道消息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二,制定一个宣传工作计划。制定宣传工作计划一定要注重实效,不要一味地追求轰动效应。保护司、保护协会要制定一个全年的宣传工作计划,省、区、市协会也应该有个全面的计划。第三,要搞一部动植物或湿地保护的宣传片,在电视台播放。做好这件事关键是要有资金。保护司、协会要做,省级协会也可以争取做。第四,办好一个刊物,可以把动植物放在一起宣传,正式刊物更好,如果受经费、人员限制,办一个简报也好,有一个反映情况的窗口。比如云南的野生植物保护刊物就很好。第五,办好一个主导网站,加大网络宣传的力度。我们要善于不断创造宣传工作的新形式,网络形式新颖、快捷、社会影响面大,因此抓好这项工作很重要。第六,中动协通过中国科协有一个《科技工作者建议》的渠道,可以把问题一直反映到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全国政协。我看各省、区、市协会也可以通过省、区、市科协向上反映情况。总之,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反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成就、问题和建议。

3、开展科技交流,推动科技进步。各级协会聚集了一批专家、教授,是我们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工程建设的一支很重要的科技力量,一定要很好地发挥这个优势。各级协会应该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一是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二是请他们对协会组织的科研课题进行指导,帮助基层和青年科技人员提高业务水平,促进科技进步,推动保护工作的开展;三是组织他们进行科学考察和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利用他们的知识、经验和影响,提出科学管理建议,为政府主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四是从保护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邀请他们帮助组织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自然保护区和基层保护部门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五是利用这一优势组织面向社会的专业技术咨询,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野生动植物园、养殖场、加工厂及狩猎场等提供科技服务,提高我国野生动植物产业的科技水平。

4、多渠道募集资金。建设好保护工程仅靠国家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来源。募集资金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募集资金不仅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增加后劲,而且对扩大协会的社会影响,宣传保护野生动植物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协会要解放思想,通过开展各种有利提高企业知名度的活动广泛募集资金,开辟多条募集资金渠道;要制定募集资金办法,认真制定相关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对于那些积极帮助协会募集资金的个人,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今后协会要更广泛地与国际组织及友好人士多交往,多沟通,走出去,请进来,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生态、环境保护国际会议上,要听到协会的声音,扩大我们的影响。组织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协会的一项重要任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让世界人民了解我国六大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拯救濒危物种取得的成就;在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增进互相了解等方面协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协会组织开展的大熊猫国际合作,不但使美国、日本、奥地利、泰国国家的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认识了中国,而且也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协会应进一步争取政府的支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扩大物种交流,拓宽交往渠道,为我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6、推动产业发展,积极参与野生动植物产业活动。野生动植物是一项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曾经是维系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全国超过1000万元产值的养殖加工的企业有111家,他们每年野生动植物产值都在120亿元以上,从业人员达9万多人。在现代社会里,野生动植物与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对野生动植物及其产品的需求不仅没有减少,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向前推进。最近,总理讲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发展,方式是科学地发展。我国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持续利用前景广阔,但利用开发存在着不科学之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高科技知识,加大科技交流,搞好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科学利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不断丰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保护野生动植物不仅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也是一项重要的产业,而且是一项具有广阔前景的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这项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当前,一些地方的野生动植物产品市场十分活跃;许多野生动物养殖业遍布全国,产品琳琅满目;一些靠改革开放政策发了财的人,不去炒股票、不去搞房地产,却把资金投向野生动物的饲养和加工,有的甚至敢冒风险贷款几亿元,建起了野生动物园、野生植物园;不少旅游单位也在利用野生动植物项目作为招徕顾客的手段。凡此种种,说明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利用大有可为。我们各级协会要依靠自身优势,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增强活力,壮大自己,推动这项产业的发展。

(四)20*年协会的主要任务。20*年,是林业行业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全国林业工作会议精神的关键一年,也是以新的发展观全面指导林业建设的关键一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动协要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好以下几项主要任务。

1、完成中动协换届的工作。根据协会《章程》规定,协会要定期换届。中动协要在今年第三季度召开换届会议,这是新形势下协会的一次重要会议,各级协会要积极配合,尤其是要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分管野生动植物保护的厅(局)级领导推荐成为中动协的理事。没有换届的省级协会,要按协会《章程》做好本省、区、市协会的换届工作。

2、建立健全协会组织,不断壮大会员队伍。中动协会同省、区、市协会要进一步抓好地、县级协会建立及会员发展工作,今年会员数量要从6名万发展到10万名以上。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于去年年底在北京成立,目前只有云南省成立了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今年各省、区、市要加快工作步伐,把省级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建立起来,三分之二的省要在今年完成省级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组建工作,有条件的要建立地、县级协会,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会员,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争取在2005年召开第一次全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秘书长工作会议。

3、“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的科普宣传活动要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新的突破。一是今年“爱鸟周”活动期间,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应根据当前防治禽流感工作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二是“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活动要继续深入开展“提倡不吃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风尚”活动。各级协会要加强对“一周,一月”活动的领导,提高认识,在广泛性和生动性上下功夫。把协会的这两个标志性活动搞好,进一步扩大协会在社会上的影响。

4、要进一步做好科技交流工作。中动协将在6月份召开全国湿地专家研讨会,研讨湿地保护的研究成果和交流湿地保护的工作的经验,要通过这次会议把专家对湿地保护的建议集中起来,总结我国湿地保护工作成就,分析存在的问题,形成书面建议,通过协会特有的渠道,向有关部门反映意见,推动湿地保护立法。11月份,中动协将与有关单位在四川成都联合举办大熊猫国际研讨会,研讨大熊猫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推进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5、要策划一些大的品牌活动。一是要开展“鸟类之乡”的命名评选活动。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一些县、市的有关部门和人民群众为保护鸟类及其栖息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动协决定今年以县、市为单位,开展“鸟类之乡”的命名评选活动。通过“鸟类之乡”命名活动,推动地方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要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工作。为了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发挥现有社会科普资源的作用,向公众开展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和野生动物保护意识,推进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中动协决定开展在全国“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申报、评定、授牌工作。

6、抓好宣传培训工作。宣传培训是协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尤其是针对某一时期的重要工作而开展的培训,对工作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动协计划组织中央媒体记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有野生动物基础知识,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介绍,野生动物法及修改情况介绍,如何报道野生动植物保护当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各省、区、市协会也可开展对记者的培训。中动协还要培训100个高校会员小组,以配合组织建设,特别是配合在高校发展会员的计划。各省、区、市协会要积极配合。

7、表彰全国协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多年来,各级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充分发挥自身和广大会员的力量,为保护野生动物作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推动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为了充分肯定他们多年来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事业,中动协将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8、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有新的发展思路。中动协、中植协要进一步吸纳科技界、教育界、新闻界、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加入到协会中来,增加协会的社会性、广泛性和公众的关注性,使协会真正成为联系政府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的得力助手,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领导,顺应形势,开创协会工作新局面

(一)要围绕局里中心工作,具体就是各级协会要围绕保护工程开展工作。国家林业局确定的20*年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是: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要合理扩大保护范围,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一是在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重要湿地及生态系统典型地域,抢救性地划建一批保护区,进一步形成栖息地和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体系。二是抓好大熊猫、朱鹮、虎及苏铁、兰科植物等十五大物种的保护拯救,发挥其旗帜性作用,同时要做好其他极度濒危物种的拯救工作。三是完善政策,创新机制,规范管理,进一步促进野生动植物繁育利用业发展,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猎捕,严格控制其他经营利用性猎捕、采集活动,促进由利用野外资源向繁育利用人工资源的转变。四是加强野外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和人工拯救繁育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工作。五是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尽快组织制定《湿地保护条例》,并按照《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的要求,做好实施规划的编制工作。六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的宣传教育力度。七是继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执法检查和专项行动。八是组织召开保护工程建设工作会议,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保护工程建设,以此带动整个保护工作的发展。上述这些内容,就是我们今年的中心工作,各级协会全部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依照这个中心来策划活动和安排全年的工作。

(二)各级协会要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活动。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去年刚成立的野生植物保护协会不同于其他的社团组织,不能办成贵族式的,只有少数人有资格或乐意参加的协会,而要办成具有广泛社会性的、能够让全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参加的协会。之所以如此,是由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的特点决定的。野生动植物广泛地分布在自然界,如果没有外界势力的伤害,它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长。而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它们又与人们的生活休戚相关——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是天然的基因库,它们维系着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时在它们的基础上通过人工繁育又可以造就人类的衣食之源——因此,说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是一项社会性非常强的事业,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是一项社会工程一点也不为过。从我国的国情看,广大人民群众早已融入我们的保护事业当中了。因此,广泛发动群众,引导、启发、教育他们支持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这是当前各级协会的重要任务和职责。这项工程,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做,各级协会也要做,而且要力争做好,做出成绩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是关系到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大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一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

广泛发动群众开展保护工作,既要有教育意义的宣传活动,又要注意开展一些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能解决人民生产、生活当中实际问题的活动,以获得他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的认同、理解和支持;对于那些迫切需要解决,而协会一时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向主管部门反映,促成问题的解决。

(三)要创品牌活动,增强协会工作的社会影响力。活动要少而精,要创品牌。活动多了、滥了,人们也就烦了,所以要少而精。各级协会要力争开展声势浩大的、有相当影响力的品牌活动。一定要下功夫、花气力,精心策划,一搞就能搞得很成功。中动协搞的“提倡不吃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新风尚”活动,影响就很大,全国许多协会都参与了,效果也很好。因此,协会活动既生动活泼,又富有创造性。如果你在协会的工作上肯投入,切实看到了野生动植物所蕴涵着鲜活的内容,还看到了这项事业受欢迎的程度,你就一定会激发起创造的热情,肯定会策划出影响力大、实效性好、可延续性强的品牌活动。

(四)广泛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协会工作,在网络人才上狠抓落实。协会一定要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帮助我们做好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各级领导、方方面面的专家、社会名人、新闻记者、以及协会会员与志愿者当中的热心人士的力量。他们身份特殊,有良好的形象和感召力。实践证明,发挥好他们的作用,利用好他们的影响力,宣传保护事业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广纳贤才,以各种方式吸引高水平的人才参与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这几年我们有一个共同的体会,野生动植物和自然的保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上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或听到有关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报道;群众性的环保活动搞得越来越频繁,参与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近几年,还出现了一批自然保护志愿者和自然保护组织,而且活动搞的十分活跃。我们的各级协会一定要注意发挥面向社会、广聚人才的优势,更多地团结各界人士,来参与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活动。这里,我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广泛团结、依靠文化宣传与科技界的同志,力求建立一支密切联系的记者、作家队伍,在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工作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作用。协会要同他们常年保持联系,并落实联络人,经常向他们通报情况,经常组织记者到基层去采访,在重大信息时,一定要请主要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同时,要适时组织作家有目标地开展采风活动,不定期地举办笔会,充分利用他们的创作才能为我们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服务。

植物保护的认识篇10

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环保内容和切入点中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其对环境问题的感觉思维与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中学生的环境教育属于环境科学的基础教育,而不是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其目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环境,明确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了解环境和环境保护的基础知识,树立环境思想,培养学生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和各方面的能力,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渗透教育,力求做到环境教育系统化、序列化。

如初一年级以植物学为基础,进行热爱环境、关心环境的主题教育;初二年级以生态学基本观点为主要内容,初步进行科学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的教育;初三年级可结合生理卫生课,了解环境污染的生物因素,进行环境卫生防护、防治污染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可从微观、宏观两方面认识生命的共性、本质出发,阐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逐步进行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的教育。现行的中学生物教材,在许多章节都有直接或间接的环境保护知识。如植物学中,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涉及水土保持、光合作用涉及绿色植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苔藓植物是监测空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等;在动物学中,蚯蚓对人类的益处、鱼类资源的保护、青蛙的捕食、益鸟的保护等都与环境保护有关。高中《生物》中的第七章“生物与环境”更是着重对生态学较为细致的论述。这些都是环境教育的得力渗透点。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挖掘教材,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深度上列出环境教育的渗透点,并在教学计划和教案中得到反映。通过以上切入点,结合不同的环境教育内容,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环保意识。

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株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热情,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阳台养花种草,植树节每人争栽一棵树,把爱护、美化我们的环境变成了一种由衷的自觉行为。

又如,在讲“饮食卫生”一节时,可引用1988年上海市民食用不洁毛蚶,导致甲肝大流行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污水、粪便不经处理排入江河、海洋,污染水源,使水生动物带菌,危害人民健康,导致上海数十万居民患病,并且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近几年来怀化市每年7月~8月份2号病的流行,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和生理病痛,从而使学生更加认识到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在讲青蛙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

2.通过各项课外活动渗透课内打基础,课外求深化。

根据生物教学实际情况,仅仅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其力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将课堂教学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结合起来,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环境教育。

(1)以课外阅读为基础,拓宽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现在中学生的求知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教材,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阅读一些环境保护方面的书籍、文章,帮助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由来和解决方法,并引导他们把学到的环保知识与课堂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关注我们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树立利用科学保护环境的热情和信心。

(2)以大自然为课堂,在环境中了解环境,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师可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 劳动、去品尝……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这样才会使他们用真心去热爱大自然,去保护大自然。如结合植物课教学,组织学生认识校园、公园中的植物,掌握美化、绿化的植物种类,让学生在大自然美的熏陶下增长环境科学知识,探究环保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