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2:53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1

关键词桑蚕;省力化;高效;病虫害防治

桑蚕业是我国一种较有特色的传统行业,近几年来,随着桑蚕价格的上涨,桑蚕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随着桑蚕业规模的扩大,桑蚕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就变得更加艰巨,因此,桑蚕业就需要根据桑蚕业养殖的地方的地域气候条件来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病虫害预防机制,采取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措施来保证桑蚕的安全生产。

1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优势

桑蚕业已经有着千百年的发展史,它也是大部分桑蚕业种植区域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但是由于人们以前对桑蚕经济价值不了解,使桑蚕业养殖一直都是靠天吃饭,而并非靠养殖人员自身的技术来实现。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同时改变人们经济状况,桑蚕业就需要引入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来尽量缩短城乡差距,同时提高桑蚕的功效,降低人们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人们的经济效益。广西一直是桑蚕业最大的桑蚕养殖基地,而广西贵港市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为21.5℃,贵港市的主要气候灾害便是春秋干涸、汛期局部暴雨洪涝。因此,针对这种气候因素,在广西桑蚕业采取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便能省时、省力、高效、高产的进行家蚕养殖,而这种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培育的桑蚕大多都是优质、生命力强、创伤小、抗病能力强且茧质优良的桑蚕,这对提高桑蚕业经济效益有较大的帮助。在桑蚕业利用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可以让养殖者每次每人养殖5~8种类型的家蚕,提高养殖效率,降低蚕农的工作量,同时还能提高蚕农的收入。这种情况下,便可以让养蚕合作社和养蚕小组的开设变得更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推进桑蚕产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1]。

2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

2.1小蚕共育技术

在桑蚕业有句俗语便是“养好小蚕一半收”,这体现出推广小蚕共育技术重要性。具体做法是:蚕农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3~6户蚕农自行建立养蚕室,然后制定工作表来监督掌控蚕室的温度、空气湿润度、卫生情况等,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2引进优良桑苗

桑苗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桑蚕质量的高低,良好的桑苗在抗病性、高产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因此,通过引入优良桑苗便能节省蚕农的人力、物力,对蚕丝增产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2.3引入优良桑蚕品种

优良桑蚕品种是获得优质蚕丝的关键,只有保证了桑蚕质量才能确保蚕丝的品质。而优良的桑蚕一般都是抗病性强、蚕茧产量高、质量又好且效益极高的桑蚕,如此便可以结合桑蚕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平均气温21.5℃、降雨量1600mm、无霜期353d的气候条件来选择合适的蚕种。

2.4利用大蚕4~5龄全面省力化饲养技术

大蚕4~5龄饲养是一季蚕中饲养最繁忙的时期,这个时间段高效技术可以有春季室外大棚地铺条桑育和室内蚕台育的方式。

3桑蚕的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广西贵港区域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降雨量和阳光都充足,这些都非常有利于桑树的生长,但同时也会使桑园内的小气候闷热潮湿,如此便让很多病虫得以繁殖蔓延[2]。目前,在桑蚕业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中主要面临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过分看重和依赖化学药物

化学药物防治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有着效果好、成本低的优势,这便让广大蚕农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缺乏科学用药的意识,当他们发现药物也不能完全杀死病虫时便随意加大化学药物的浓度,最终形成由于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而让病虫对此药物产生抗药性,让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更加艰难的局面。

3.2防治不够科学

在桑蚕业,蚕农在种植桑树和养殖桑蚕时大都是采取平时随意“侦查”下,当发生病虫害时便直接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的方式,使得病虫害发生初期没能及时扼制从而让害虫进入高龄期,让病虫害防治工作错失最佳时机。这种状况的发生就是由于蚕农太过注重治疗而轻视预防的重要性,殊不知防治工作中防在治之前,只有先预防才能达到好的防治效果,降低防治成本。

3.3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不够完善

桑蚕业中蚕农较为分散,各个地区不同户的蚕农桑蚕的病虫害防治时间、地点、方法、所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浓度都有所差异,这些因素便让桑蚕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在根本上达不到防治目的,使机制平台信息不够健全,在病虫害暴发时得不到具体的防治,无法掌握病虫害发生态势。

4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4.1科学利用化学药物防治和农业防治

在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中,蚕农依然可以以化学药物防治作为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也要科学合理地使用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蚕农在防治工作中,要根据病虫害的具体情况来掌握化学药物的种类、用量及药物的浓度,特别要注意不能在一个时期内长期使用一种药物,避免病虫产生抗药性[3]。同时,在防治工作中要结合贵港市当地冬季偏暖夏季偏高的气候条件来及时清理桑蚕养殖基地,在养殖基地还可以通过安装诱虫灯等工具来诱捕害虫。

4.2加强培训,提高蚕农基本素质

蚕农会有重治轻防的理念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桑蚕的科学防虫防病知识不够了解,缺乏科学防治理念。因此,桑蚕业要加强对蚕农技术培训,及时更新他们的桑蚕养殖知识,努力教授他们对于科学防治桑蚕病虫害的知识,提高他们科学防治病虫害技能,提高蚕农基本素质。从养殖基地的实际情况来指导蚕农在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综合防治工作理念基础上做好桑蚕病虫害防治工作,以期最大限度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4.3建立健全的病虫害预防预报机制

政府应根据村落养殖桑蚕的实际情况在各村落建立专门的病虫害防治预报机制,通过给各个村落配备专业预测设备来及时掌握桑蚕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及时播报准确的病虫害防治信息,如此才能让蚕农在病虫害预报信息的基础上实时对桑蚕病虫害进行监测,确保发生病虫害时能够利用化学防治或是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来快速应对,在最大限度上保证桑蚕养殖不受影响。

5结语

桑蚕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的发展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桑蚕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也需要随之不断发展进步,如此才能保证桑蚕养殖的经济效用。

参考文献

[1]冯延胜,吴义飞.桑蚕的省力化高效养殖技术浅谈[J].南方农业,2016(26):71-72.

[2]施祖珍.广西桑园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蚕业,2010,47(4):11-14.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2

[关键词]桑蚕 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8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650(2013)07-013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丝绸的需求尤其是高档丝绸的需求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针对目前社会发展的需求,桑蚕养殖由原来的小蚕室、个体户养殖逐渐发展转变为大规模的桑蚕养殖基地。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等地大力发展桑蚕养殖技术、扩大桑园种植面积,长治市2006年全年养蚕约16000张,产茧超70万公斤,收入超1600万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了整个长治市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结合本地实际,桑农及蚕桑养殖基地在生产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蚕种催青及收蚁、小蚕饲育、大蚕饲养、上簇及采茧四个阶段生产技术要点。

一、蚕种催青及收蚁

蚕种催青时关键是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及光照度等。在出库后1-4天,温度一般控制在23℃左右,干湿差2.5℃,自然光照即可;第5天至孵化期间,适当提高温度到26℃左右,湿度降低至1.5-1℃;第8天见蚕卵一端上青色时,即蚕卵点青,用黑布遮光保持黑暗;第十天早上5时揭去黑布并开灯感光,让蚁蚕孵化。蚕种催青中要注意温度平稳并保持好温度,同时要防止煤气、农药、烟草、蚂蚁、老鼠等伤害。

收蚁时采用当天早上露水干后顶芽下第二、三片桑叶作为收蚁用叶,一般选择上午九点进行,夏季可适当提前,将桑叶切成小方块或丝状后撒到蚕种纸上,让蚁蚕自行爬上桑叶,10-15分钟后,将蚁蚕和桑叶统一翻倒在蚕座上,若不同批次的蚁蚕,则进行分天收蚁,分批饲养,避免混合饲养。

二、小蚕饲育技术

小蚕生命力脆弱,自身抵抗能力低下,对生长环境的变化尤为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干湿差过大等都会造成小蚕发育迟缓、严重者甚至死亡,所以为了确保小蚕能正常生长,要注意以下技术要点:

1.把握好小蚕室温湿度;一般情况下,小蚕期靠高温多湿饲养才能发育正常,龄蚕室温度宜28℃,干湿差1度(湿度85-90%);2-3龄降低至26-27℃,干湿差调整至1-1.5℃(80-85%)。为了保证高温多湿环境,1-3龄蚕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防干饲养,1-2龄蚕上盖下垫全防干育,3龄蚕只盖不垫半防干育。

2.保证良桑饱食;喂小蚕的桑叶要经过严格选采,同时要确保桑叶新鲜幼嫩,1龄蚕采用自顶芽下第2-3片叶(黄中带绿叶),2龄蚕采第3-4片(绿中带黄),3龄采第4-5片(浓绿有光泽叶)。在给小蚕喂食之前要先将桑叶切碎,大小一般以蚕体长1-1.5倍为宜,每6小时喂一次,在每次喂蚕前要进行扩座除沙,扩座均座保证每头蚕要有2头蚕活动空间,除沙保证蚕座清洁,防止蚕病传染喂叶量一般控制在1龄给叶1.5-2层,2龄2-2.5层,3龄2.5-3层。

3.做好小蚕的眠起管理;小蚕随着生长眠起特征逐渐变化,1龄蚕体色由青灰转为炒米色,蚕体粘蚕粪,体躯微缩,2龄蚕出现驼蚕(蚕背蚕)现象,皮肤发亮,3龄蚕蚕体肥短,体皮紧张发亮。眠起处理主要包括眠除、饱食就眠以及提青分批,眠除是指蚕眠前加网除去蚕粪和残渣(蚕沙);饱食就眠是指在眠前除沙后给1-2回桑,使蚕饱食就眠安定;提前分批是指将入眠时间不一的蚕分开饲养。一般情况下同批蚕中90%以上蚕已入眠,但仍有少量迟眠蚕不眠而继续爬动吃桑,此时应撒上石灰粉并且加网再给桑叶,引出这些迟眠蚕另行饲养,经过4-6小时后迟眠蚕就可入眠。在小蚕眠定后还要做好眠中保护,即指将薄膜揭开,撒上新鲜石灰粉,然后降低蚕室温度1度,干湿差保持在1.5-2度,并且防治强风、强光和震动。

4.饷食处理技术;饷食即指蚕眠起后的第一餐叶,主要控制好饷食的时刻、饷食用良桑及给桑量和蚕体消毒三方面,饷食时刻选择整批蚕98%以上已脱皮,头部由青灰转淡褐色,爬动寻食时为宜;饷食用桑宜选稍偏嫩叶,给叶量以到下次给叶时间刚吃光为宜;蚕体消毒通过“防病一号”或撒石灰进行蚕体、蚕座消毒,让小蚕爬动10分钟后加网给叶,饷,30分钟后可除沙。

三、大蚕饲养方式技术

大蚕一般指4、5龄期,饲养方式有地面、蚕匾、蚕台方式等,其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与小蚕不同。

1.控制好温湿度;饲养大蚕要通风良好,避免高温多湿,温度以25度,湿度以70%为宜。

2.保证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病传染和发生,阴雨天每天撒2次石灰粉,保持干爽,并且要注意淘汰弱小,捡出病蚕死蚕,以防蚕病蔓延。

3.4龄蚕良桑饱食。四龄蚕是蚕体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要确保良桑饱食,如果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要求桑叶新鲜质好,一般选采顶叶下第7-15片叶喂用。

4.5龄蚕要合理给桑,通过合理给桑,才能提高桑叶效益,一般5龄蚕用桑占全龄期用桑85%左右,具体操作为两头紧中间松,5龄第1-2天和第6-7天给桑时以刚吃光为宜,第3-6天则保证良桑饱食。此阶段桑叶选采成熟片叶或成熟枝条叶,

5.添食蚕用抗生素,三龄起蚕和4龄第2天、5龄第3、5天各添食500单位氯霉素,以防蚕病。4龄第2天、5龄第2天、4、6天各用40%“灭蚕蝇”乳剂300倍液体喷一次,或500倍液添食一次防蝇蛆病。

四、上簇及采茧

上簇就是将熟蚕放到簇具上让其吐丝结茧。簇具目前多使用方格簇、竹花簇以及塑料折簇,上簇密度每平方米方格簇上156头,竹花簇上熟蚕700-800头,塑料折簇每张上200头。上满熟蚕后的花簇架成“人”字形,方格簇则挂起,室温控制在25度左右,加强通风排湿,并且随时捡病死蚕,以免污染好茧,造成污染和黄斑发生。采茧以蚕化蛹、蛹体变为棕黄为宜,一般春蚕上簇后5-7天、夏秋上簇后4---6天为采茧适期,采下的茧以2-3粒厚平铺于蚕匾上,避免蚕茧发热。

五、结语

蚕由于其生长条件苛刻,加之抵御环境变化能力很弱,所以在养殖桑蚕的过程中要做好各个过程的养护工作,确保蚕食用的桑叶恰当、生长环境适宜,这样才能结出优良的蚕茧,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学贵,桑蚕高产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13:329.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3

,办公室广大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实践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统一了思想认识,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对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桑农增收、产业增效,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为工作重点,促进我县蚕桑产业逐步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一、生产情况 (二)养殖蚕种。全年养殖5批次,养蚕种2804.5张,完成市下达2978张的94.2。其中:春蚕养殖635张,占22.6;夏蚕养殖659张,占23.5;正秋蚕养殖858张,占30.6;晚秋蚕养殖400张,占14.3,晚晚秋养殖252.5张,占9.0,养蚕农户892户。 (四)优质茧率达95,超额完成市下达92指标,超3。蚕茧质量是省内外为数不多优质茧之一,各项指标较高,夏茧庄口上车率达96,清洁91,解舒率69,平均丝长1117.2m,是缫制5a级生丝优质原料。 (六)重点户。重点扶持培育重点户131户,其中:种植桑园5—10亩,养殖蚕种6—12张,有123户,种植桑园10亩以上,养蚕种12张以上8户。养殖最高收入2.46万元。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在县、乡蚕桑办,佳浩公司共同努力下,今年对种桑养蚕做了较多富有成效的工作,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势利导,加大种桑养蚕宣传力度,提高桑园管理及养蚕的积极性。

1、积极做好桑园管理的各项工作,重点做好伐条翻挖,除草、施肥、排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为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奠定坚实基础。

2、全力巩固老桑园,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落实新植桑园面积,抓好536.2亩新植桑园管理与技术指导。

(二)统一渠道,规范订购桑苗和蚕种,搞好蚕种补催青。

1、为规范种桑养蚕市场秩序,杜绝非法购桑苗和蚕种,指定由佳浩公司统一渠道购进,同时在养蚕环节中,明确蚕种补催青责任,各项技术环节分工到人,严格消毒,规范操作,保证小蚕成活率和质量,力求做到养好小蚕一半收。

2、蚕种发种后及时跟踪调查,加强消毒防病,加强养殖技术指导与服务。

(三)加强种桑养蚕科技培训,提高桑农科技素质。

蚕桑办及佳浩公司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的同时,重点下乡入户开展科技服务,组织临时现场会,开展种桑养蚕技术培训。 2、印发《蚕桑饲育参考表》、《蚕室蚕具消毒药剂使用标准表》、《小蚕饲养技术要点》、《大蚕饲养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和明白纸1400余份。

3、利用广播、电视、农业信息、政府阳光工程等网络媒体将农业政策,蚕桑实用技术传播到千家万户,提高桑农整体素质和科学养殖水平,提高效益。

(四)积极引进蚕桑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推广,以点带面,扩大发展。继续推广方格族应用技术,配套方格族上族技术,科技人员驻点开展全程指导与服务。 三、取得的主要经验

××种桑养蚕已有十多年历程,产业发展在曲折中前进,虽然没有惊人的成绩,但积累了一定经验,主要经验如下: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蚕桑产业发展的保障。

1、各级党委、政府历来非常重视蚕桑产业发展,每年召开市、县级蚕桑工作会议,通报蚕桑生产形势,研究存在问题,制定扶持政策;

2、市、县、乡成立蚕桑办,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推广体系,对种桑养蚕全过程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

(二)依靠科技,提质增效,抓培训,促推广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蚕桑产业要发展,必须抓好科技培训与推广工作,县、乡、村科技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加强对桑农指导培训,重点放在高起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品上,做到蚕桑建设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技术现代化,激活机制,提高效益。

(三)加大投入是蚕桑产业发展的核心。

我县多数农民群众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历来种桑养蚕投入主体是农户,投入低、见效低、产出低。对蚕桑产业各级投入力度不大,扶持措施少,各级能加大投入扶持力度,蚕

桑产业会有较大的发展。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种桑养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和经验,但面对产业发展,存在较多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一)认识问题。蚕桑产业是我县一个重点产业,是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植财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蚕桑产业在发展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并不是产业本身问题,而是群众对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对整体思路理解不深刻,导致部分群众对蚕桑产业发展信心不足,决心不够,思路不清,措施不力,布局不够合理,导致蚕桑产业停滞不前。

(二)产业问题。

1、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虽有佳浩公司一统全市蚕桑产业,但在资金扶持上

、技术推广上难于适应当前蚕桑产业发展需要,出现点多面广,缺资金,缺技术,缺乏激励机制等诸多被动局面,某种程度影响着蚕桑产业发展;生产主体与收烘部门利益不统一,好茧难以兑现优价,市场价格起决定性作用,有时蚕茧价格不能随行就市,挫伤种桑养蚕积极性。

2、产业规划布局未落实到位,产业之间互相争地,争劳力情况日渐显现,特别烟桑矛盾进一步加剧,挖桑弃养现象突出。

3、物价上涨,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所需的蚕室、蚕具、化肥等物资价格上涨,农民工工资上涨过快,致使养蚕成本提高,蚕农收益不高,蚕桑生产是集种养为一体较为复杂且技术含量高,风险大的产业,它需要房屋、生产工具和密集型劳动力,生产成本高,扶持政策低,挫伤了蚕农积极性。

(三)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差,建设滞后。

1、桑园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水利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2、专用标准蚕房少,小蚕共育蚕房少,没有蚕种催青室。

(四)产业技术问题

1、经费缺乏,新技术推广困难,竞争优势不强。由于我县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比较困难,一些新技术推广难以做到“技物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造成蚕茧总体质量不高,单产低,行情不好时缺乏竞争优势。技术推广经费匮乏制约着蚕桑产业的发展。

2、综合防病不力,蚕病偶有发生。尽管蚕农防病意识有所提高,但只局限于养蚕前的消毒,而忽视蚕期中的消毒和蚕后的“回山消毒”,消毒方法只重视洗、刷、晒等物现消毒,轻视药剂等化学消毒,造成周围环境遗留的病原多,导致蚕病易发生。秋蚕期,水稻治虫,烟地治虫治病喷施农药造成桑叶受农药污染,蚕儿中毒,导致减产,甚至绝收。有的村(社)引发烟农与桑农矛盾纠纷。

3、蚕茧质量意识淡薄,长期使用不良族,造成柴印、黄斑等次下茧增多,解舒差、茧价低,影响效益。

五、2012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尽快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管理,开展试验示范推广桑园间作,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全面普及优良品种,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方格族应用技术,提高蚕茧产量与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帮助蚕农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增强蚕桑产业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计划指标。 2、计划全年发种3280张,张种产量38.2kg,产鲜茧125.3吨,总产值250万元。更新老桑园1000亩,新定植桑园1100亩。

3、强化蚕桑产业合作理念,推进合作社的组织建设。合作社组织是我国入世后引导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蚕桑产业健康、持续、稳步发展的必经之路,必须引导发展蚕桑产业合作化经济建设步伐,力争全年建立1—3个蚕桑产业合作社。

4、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桑园套种豆类、蔬菜、花生等经济作物,杜绝桑园荒芜现象;探索桑枝生产食用菌;桑茶制作新技术等蚕桑产业综合开发新途径,提高桑园综合效益。

(三)主要措施

根据我县现有生产基础和蚕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种桑养蚕作为我县重点扶持产业之一,单产水平较高,蚕茧质量好,丝长无污染,不愁销路,迫切需要制定有关蚕桑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要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长远看,种桑养蚕会得到实惠。历界县委、政府都把蚕桑产业确定为农村致富工程的重要项目和增加桑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强化宏观调控与指导力度,实行主要领导负责制,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真正把宣传工作做到位,提高广大蚕农市场意识,正视困难,立足长远,增强信心,立即纠正毁桑改种现象,同时尽可能地将蚕桑产业纳入大农业政策,补贴保险范围。从短期看,要制定奖励扶持政策激活种桑养蚕积极性。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4

蚕虫的抗病性和整理体质与养蚕环境的关系较为密切,应该提倡小蚕共育,让小蚕虫生活在多湿、高温的气候环境中,而大蚕虫生活在干燥、低温的气候环境中,同时要注意保持饲育室内的空气新鲜、流通,分批提青淘汰病小蚕和迟眠蚕,适熟叶的采摘按照蚕儿的生理需求来进行。为了减少蚕虫病从口入的机会,应该进行叶面消毒,消毒剂可以采用“消特灵”试剂400倍液。此外,还应该加大对桑、蚕新品种推广力度,建设桑蚕良种示范园、示范点,提高亩桑产茧量、单张产茧量和蚕茧质量。大面积推广现代蚕业“统一供种(催青蚕种)、统一催青、统一共育、统一消毒、统一治虫、统一售茧”先进生产服务模式,通过资金扶持、技术服务、蚕种补贴、物资配套等方式,鼓励各乡镇、村屯成立蚕业合作组织,提高桑蚕业的组织化程度。

2精细管理

科学桑蚕养殖最为重要的就是应该严格做到稀放精养。蚕期应该做到良桑饱食,所需的桑叶应该要提前算好,每张蚕通常所需500kg叶量。大蚕期蚕头应该做到稀放处理,2.2~2.4万头一张蚕较为适宜。同时养殖人员应该做到“四做到”,即:一要对蚕体的软硬度进行抚摸,看看软硬度是否处于合适的状态;二是应该仔细观察蚕的就眠状态、活动状态及发育状况是否处于良好的状态;三是要仔细去聆听蚕吃桑叶声音是否处于较为正常的状态;第三应该对湿度、温度进行控制,大蚕的湿度控制在70%~75%左右,温度控制在23摄氏度左右,3龄蚕的湿度控制在1.5%-2.0%,温度控制在25摄氏度左右,2龄蚕的湿度控制在1.5%-2.0%,温度控制在27摄氏度左右。1龄蚕的湿度控制在1.0%,温度控制在28摄氏度左右。

3打造桑蚕生产加工基地

茧丝绸产业以发展后续加工为着力点,打造桑蚕生产加工基地。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引进织绸、印染、服装深加工企业1~2家,逐步形成蚕茧—缫丝—绢纺—织绸—丝针织—服装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积极推进桑蚕的综合开发利用,将桑枝、蚕沙等桑蚕副产品用于生物发电、造纸、生产食用菌、提取叶绿素及生产有机肥;鼓励企业开展蚕蛹、蚕蛾等蚕桑资源的开发研究;争取引进桑椹饮料、桑椹红色素、桑椹膏、桑果酒、桑果酱、桑茶等加工生产线,提高桑蚕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4蚕病控制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5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线,进一步强化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突出农业项目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学先进,赶先进,立足南通,进位争先,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化、规模化、高效化、外向化和集约化,不断推进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非农化,不断开展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新局面。

二、发展目标

推进粮油稳定发展和蔬菜优质化,全县优质粮食播种面积110万亩,粮食产量50万吨;双低油菜播栽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2万吨;蔬菜设施栽培面积3.8万亩。

推进蚕桑生产标准化和畜禽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全县桑园面积15万亩,蚕茧产量1.8万吨;生猪饲养量110万头,其中三元杂交商品猪占60%以上;家禽饲养量4500万羽,出栏2100万羽,产禽蛋20万吨;山羊饲养量78万只,出栏4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16.8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2万吨。

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全县新(扩)建投资额超100万的现代农业园区160个,投资额超2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50个。

推进“三资”开发农业,全县吸引“三资”开发农业投资总额5亿元,其中县外民资1亿元,新批注册外资额万美元,注册外资到账额500万美元。

推进农村剩余劳力转移,全县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万人,非农收入在农民收入增长中份额达80%以上。

推进优质无公害农产品建设,全县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3个以上,品牌农产品超市销售额2亿元。

推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全县农业增加值增长5%,畜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5%。

三、工作重点

1、充分利用挖掘资源潜力,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资源是决定项目农业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按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潜力,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规模农业,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建立和培育十大特色产业,即: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蚕桑、家禽、家畜、水产、蔬菜、海洋特色产业和绿色生态产业。在保证粮食安全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进建立优质稻米、弱筋小麦、“双低油菜”三大产业的优质高产示范基地。,全县在河北里下河地区建立20万亩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在河东、河南地区建设20万亩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和10万亩“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推广种植弱筋小麦“宁麦9号”、“扬麦13号”;油菜推广“秦油7号”;玉米大力推广种植“苏玉19”;水稻推广抗条纹叶枯病的“扬粳9538”,淘汰抗病性差的“武育粳3号”。按照稳定面积、主攻单产、提高品质、产业配套的发展思路,全力提升蚕桑主导产业。加大桑园基础建设投入力度,大力组织实施桑园更新改造和填平补齐新扩工程,加快老桑更新步伐,着力消除水旱互包,在河北里下河适度发展新扩成片桑园,稳定桑园面积15万亩。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小蚕饲育自动加温补湿器,小蚕共育率90%以上、方格簇使用率95%以上。实施桑园合理套夹种,提高夹种指数,提高桑园综合经济效益。大力培育家禽、家畜产业,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稳步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规模蛋鸡养殖场良种普及率达100%,二元母猪存栏提高10%,三元商品瘦肉猪出栏提高8%,食草动物肉鹅、羊子等存栏提高20%以上。同时围绕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的要求,规范畜禽生产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控,扩大市场份额,全县经认证的无公害畜禽产品占生产总量的70%以上。大力提升蔬菜产业发展档次,全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1~1.5万亩,发展设施栽培面积确保3.8万亩,力争4万亩。充分利用河道沟塘,大力培育水产养殖产业,全县河豚养殖450万尾、鳗鱼养殖3000万尾、鲟鱼养殖20万尾、双季虾养殖亩以及6万多亩的“四大家鱼”的养殖。大力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紫菜、贝类养殖,全年海水养殖面积10万亩,其中紫菜养殖2.5万亩,贝类养殖7.5万亩。开发深度加工,着力提高紫菜产品的附加值。大力培育绿色生态产业,围绕改善优化投资和人居环境,建设绿色生态林业产业,进一步加强城镇绿化,完善绿色通道,实施镇村绿化示范工程。全县成片造林3000亩,新建完善农田林网10万亩,四旁植树50万株。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6

关键词 蚕;省力化;小蚕养殖;大蚕养殖;自动上簇

中图分类号 S8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05-01

随着全国各地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其他非农产业,而养蚕业又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劳动力的缺乏成为制约蚕桑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宜丰县芳溪镇南田村某养蚕专业大户,现有桑园1.33 hm2,2011年春蚕因请不到劳动力仅饲养蚕种6张,造成大量桑叶浪费。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笔者认为只有大力推广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从传统的养蚕业过渡至现代养蚕业,才能提高养蚕劳动效率,减轻养蚕劳动强度,实现蚕桑业又好又快发展[1]。笔者根据20多年从事蚕桑生产的经验,现将全程省力化养蚕技术介绍如下。

1 小蚕饲养

小蚕是指1~3龄蚕,这一阶段实行小蚕共育,采取防干饲养。

1.1 小蚕共育

根据蚕种量的多少,以自然村、村民小组或联户为单位,将每一户蚕农的蚕种集中到一起,从中遴选出养蚕技术好、有责任心、会管理的人员,进行蚕种补催青、孵化和小蚕饲养工作,化千家万户养小蚕为少数人专门从事小蚕饲养,从而解放了劳动力。

1.2 防干饲养

小蚕防干育是根据小蚕对高温多湿适应性强这一特点而采用的一种技术措施,其目的是使饲育环境保湿,从而保持桑叶新鲜,使小蚕吃好、吃饱,发育齐一,体质强健,且节约用桑,节省劳力。

1.2.1 防干膜。以市售聚乙烯塑料薄膜为原料,根据蚕匾的规格每张剪成略大于蚕匾,然后在薄膜上打通气孔制成小蚕防干膜,孔距5 cm,孔径0.1 cm(以1龄小蚕钻不出为适度)。其特点是坚韧耐用,容易消毒,能通气,能保桑叶新鲜,可以多次使用,是一种优良的覆盖防干材料。

1.2.2 覆盖育。1~2龄蚕,防干膜上盖下垫,3龄只盖不垫,饲育时,每次给桑前30 min揭开上盖的防干膜,当各龄期蚕开始眠下时就不盖,至下龄饷食后再覆盖,下雨天不盖。各龄蚕座最大面积为:1龄1 m2,2龄2 m2,3龄6 m2。

1.2.3 给桑。传统养蚕每天给桑4~6次,但采用了防干饲育每天给桑2~3次即可,不但节省了劳力,而且由于采用了防干膜,还保持了桑叶的新鲜。给桑方法是:一般每天早晚各喂1次,中午补喂1次,有时中午不喂。每次给桑前30 min揭开防干膜,喂桑叶后即盖上。

1.2.4 蚕体蚕座消毒。每天早上用防病1号、晚上用新鲜石灰粉喷洒蚕体蚕座进行消毒、干燥。每次加网都要用蚕用四二浸网对蚕体进行消毒。灵活掌握添食防病,2龄开始用蚕用红霉素进行添食防病,以后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蚕药进行添食,饷食时添食效果最好。同时,不要忽视养蚕期蚕室的消毒工作,特别是在除沙后要结合补湿进行蚕室消毒,搞好蚕室卫生。

2 大蚕饲养

小蚕共育至3龄后将蚕分发到各户饲养,4龄后为大蚕,此时可以将蚕下地养地蚕,同时采取条桑饲育,可节省大量劳力。

2.1 地蚕饲育

地蚕饲育就是蚕不在蚕匾中饲养,而是直接将蚕放在地上或搭的架子上饲养。方法是:首先在地上放1层干稻草,然后撒上1层新鲜石灰,再将蚕移至其上饲养,期间一直至蚕上簇都不用除蚕沙。

2.2 条桑育

条桑育主要在农春蚕和夏蚕的养殖上应用较多,春蚕是在大蚕期边伐条边养蚕,夏蚕是桑树夏伐后采用疏芽叶来养蚕。

2.2.1 蚕座面积。每龄蚕的蚕座最大面积在蚕饷食后一次扩增到位,4龄蚕最大面积约8 m2/张,五龄蚕为30~40 m2/张。

2.2.2 给桑。每天喂条桑2次,即9:00和21:00各喂1次。剪条时间为早上和下午。为了让蚕及时吃到新鲜叶,要做到早采,上午喂;下午采,夜晚喂。避免中午采叶,并且喂多少剪多少,不要让蚕儿吃过夜叶和陈叶。若遇天气干旱,气候干燥,桑叶容易萎凋,可以在每次喂蚕后适当添食补水等,以保持桑叶新鲜。喂蚕方法:喂前先将过长枝条剪掉,喂蚕时要求叶芽部分朝内,枝杆部分向外,力求蚕座平整,枝条平行摆放,杜绝枝杆交叉、“十”字排放。

2.2.3 消毒防病。尽管大蚕抗病能力比小蚕强,但大蚕食叶多,蚕座湿度大,更有利于病菌的滋生繁殖。因此,保持蚕座干燥,加强蚕病防治不容忽视。要求每天晚上喂叶前撒1层新鲜石灰以便干燥蚕座和蚕体、蚕座消毒,30 min后再喂叶。期间灵活掌握药物添食,同时根据天气情况加强蚕室通风换气。

3 塑料折簇自动上簇

纸板方格簇是目前最优良的簇具,但其上簇既费工又较繁锁,许多蚕农都难以接受,而使用传统稻草蜈蚣簇则柴印茧、黄斑茧比较多,茧子质量较差,同时做簇具也较费人(下转第308页)

(上接第305页)

工,并消耗大量的稻草,且蜈蚣簇不能重复使用。而塑料折簇可以解决二者的不足,并且采茧方便,只要操作科学,所结出的蚕茧质量与方格簇相比也不逊色[2]。

3.1 自动上簇方法

一般蚕5龄饷食后经6~8 d开始吐丝结茧。蚕在将熟时改用片叶饲养,待熟蚕量达5%左右时,添食1次蚕用蜕皮激素,下一餐再喂1层片叶,然后用竹竿或剪下的桑树枝条铺在上面,竹竿每25 cm放1根,再放上折簇与竹竿呈“十”字型。折簇不宜拉得太长,长度不超过1.2 m,通常簇具波峰里蚕茧够做即可,折簇应距墙边5~7 cm,避免蚕宝宝爬上墙壁并在其上营茧。春蚕上簇可铺1~2层折簇,夏秋蚕宜采用2层折簇上簇,2层呈“十”字型叠放。

3.2 簇中管理

放簇后,先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簇中光线均匀、无风,促进熟蚕入孔结茧。当熟蚕定位开始营茧时应及时开窗。见白后,还要继续开窗排湿,以促进蚕茧内层湿气排到茧外。簇中温度以24 ℃为宜,同时还要做好防鼠工作。蚕茧成形转硬后,将簇连茧拿走,然后把簇下的蚕沙全部清理出去,再将簇连茧移入蚕室叠放,一般叠放5层,每一堆之间要留通道以便通风和走人。

3.3 适时采茧

一般上簇后春、秋季7 d,夏季6 d即可采摘。采茧时,先清除簇片上的杂物和下脚茧,再把簇片放置于干燥、清洁的蚕箔内,用手采下蚕茧。采茧过程中动作要轻、避免损伤蛹体,且应根椐上簇时间,做到先上先采,分批采茧,分级售茧[3]。

3.4 折簇的洗涤和保管

采茧结束后,先把折簇按原形扎紧,在1 kg漂白粉加15 kg水配制的消毒液中浸10~20 min,然后拿起观察茧丝和渍是否脱下,如果未脱下应加漂白粉重新浸泡[4]。较干净时,再用清水冲洗后晾干,严禁放入阳光下曝晒,以免缩短使用期。洗净晾干后的折簇按原形扎紧,用塑料袋密封,置于干燥无毒、清洁的环境中保存,一般能使用8~10年。

4 参考文献

[1] 蒋文勇,钱忠兵.关于蚕桑省力化技术的思考[J].江苏蚕业,2011,33(1):38-40.

[2] 杜凤侠.省力化养蚕提高茧质的做法[J].蚕桑茶叶通讯,2011(2):4-5.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7

大理白族“观桑哪”传统活动的盛况观赏

大理白族“观桑哪”传统活动的现代盛况,张明曾先生在《“拐上哪”探源》中有详尽的描述。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时间,是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以千万人计的,不分男女老幼的,载歌载舞的浩荡队伍,昼巡游,夜露宿,随情尽性,狂欢三天。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程序。第一天,从大理古城南门城隍庙出发,经有巍峨耸立、“永镇山川”的三塔的佛都崇圣寺,沿苍山之麓向北到庆洞村圣源寺旁“名高五百神王、护法除魔、位尊七十二景帝、爱民建国”的最高本主的庙宇神都。第二天,经喜洲到洱海之滨的河宄恰疤旃地母仙都府,河寰帕白子乡”的金圭寺。第三天,顺洱海西岸回到大理古城附近的马久邑村,难分难舍地散去。三天里,从早到晚,歌不断,舞不停,如醉如痴,歌舞而行。饿了,“三个石头搭眼灶,平地生火做一家”,三五成群,就在溪边路旁结伴野炊。夜里,在寺庙或林中对歌,动情斗智,通宵达旦。困了,男女相杂,裹毯而眠。情投意合的,也许就寻幽觅蔽,自由野合了。整整三个昼夜,千万人就这样沉浸在狂欢的浪潮中,迷醉在男女的情恋里。最后,无不感时少日短,不得不依依惜别,相邀来年!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形式。“观桑哪”的人群,以村庄为单位,由村子里专门从事祭祀和主持重大公务的一对有威望的老年男觋、女巫率领。觋、巫男左女右,共同把执着一人多高的一截柳枝,男握牦牛尾,女拎花毛巾,衣着民族新装,戴上墨色眼镜,神情激昂地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们边舞边唱,舞步是“脚勾脚”、“胯抵胯”、“心合心”、“背靠背”等。臀胯靠拢,上身后仰,不断摇摆肩部和柳枝,相应舞动牦牛尾和花毛巾,进入如醉如痴的超然状态;他们唱的是“活恩(白语:花柳)”曲,即兴编唱,一人唱,另一人和,都以男女艳情及生儿育女为内容,互相,充满幽默风趣和热烈情调。其实,觋巫在充当着男女接触及谈情说爱的诱导示范的角色。他们共同把执的柳枝,是爱情的象征。柳枝上用红布拴挂的葫芦,是母体崇拜、生殖崇拜的表现。葫芦象征母腹,红布表示红潮,是对婴儿孕育出生的崇拜及敬畏。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内容。上已述及,不论舞蹈表现的“身体语言”,还是情感炽烈的白族情歌,一般场合是不那样的,内容超出了现代人们常规生活的规范。这种本原性的情感,只能在这种特定时空中可以去自由释放和尽情体验或观赏。在觋男、巫女之后,是男女相杂的,身着节日盛装的,打着霸王鞭和八角鼓(金钱鼓)的长龙般的队伍,后面又是跟随前进的对唱情歌的长长的队伍。队伍的舞蹈动作,也是“脚勾脚”、“胯合胯”、“心合心”、“背靠背”,是男女情爱乃至交媾等亲密动作的模拟。“观桑哪”,素来被认为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极好机遇和见习场合;也是已有家室夫妇可以公开去会情人而不涉的难得机缘。至今,每当“观桑哪”的会期来临,不少人家的长辈,便早早为自己成年的儿女准备“观桑哪”的穿戴服饰及饮食物品等等。并一再叮嘱有过“观桑哪”经历的小伙子、小姑娘:你们一定要来约我家的儿子去“观桑哪”,不然,他要成个憨公鸡呢!而已婚但旧情不断的情人,则往往年年相会,续续旧情。对方一般都会特别的谅解,甚至主动地支持。我就感动地听到,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有一年没有去,竟情绪忧郁,寝食无味,以至身体欠佳,像丢了魂一样。后来,他的妻子便年年早早地关照和支持他去。现在“观桑哪”活动中谈情说爱、选择配偶、情人叙旧等原有的传统内涵在减弱,而地方性、民族性歌舞野游盛会的现代形式在发展。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由来。张明曾先生在《耕山耘水集》中有一节“拐上哪的由来”,对大理白族“观桑哪”的历史文化渊源,作了专门论述。要意是:庆洞村后面,有个山箐,形状酷似女阴,大理白族称之为“上哪沟”。“拐上哪”,意思就是去游玩和女子相交。商、周时代,每逢春季,人们即在山野设立春台,千万人聚集到春台来,先祭天,后狂欢野合,鼓乐伴奏,激情庄重,史书称为“饮食鼓吹”。是当时繁衍人口,增强国力的需要,连黄率领文武群臣,亲临春台巡视。白族“拐上哪”,应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代。

大理白族“观桑哪”的名称。由于历史悠久,用汉字记录白族语,加上理解、看法,以及自称、他称上的差异,除“拐上哪”,还有“绕山林”、“绕三灵”、“绕桑林”等名称。张明曾先生说,大理人称“拐上哪”,少数人也称“绕三灵”。至于“三灵”,又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崇圣寺佛都、庆洞村神都、金圭寺仙都,三处的神灵;二是指南诏国的清平官段宗片旁、大理国开国国王段思平及其父亲,三位白族王公贵族。据说,段思平死后,人们曾在“上哪沟”修建了三灵庙。

大理白族“观桑哪”渊源内涵的历史透视

根据黄维华先生在《桑・桑中・桑女――“诗经”与上古文化研究》中的论述,使我对大理白族“观桑哪”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感悟。

桑蚕的重大意义:人类服饰文明走过了极其漫长的历程。桑、蚕的发现和采桑养蚕及丝织业的培育成功,使服饰文化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飞跃。并对人类生产、生活、礼仪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地下考古文明证明,我国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普遍使用骨针、骨锥缝制皮衣。传说,“黄帝元妃西陵氏始蚕”,始蚕的时间虽然不详,而殷商时代的各地遗址,丝织品即每有发现,不仅工艺精致,而且品种也多。妇好墓出土的丝织品,就有六种之多。考古成果表明,当时桑蚕养殖及丝织业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专业生产,且已颇具规模。由于其在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地位、广泛影响和巨大作用,中央王朝非常重视,由专职的官员负责,周代叫“马质”。负责桑蚕养殖的官员叫“马质”,这挺有意思。我又在《中国文化研究》2003秋之卷中,看到岳珍先生的《马龙:蚕的化身―中国龙原型试探》一文,论述了他的“蚕――马龙――龙”的精彩的研究成果。认为:辰、蚕本来一字,形、音相通。蚕,在古代,是昆虫类动物的代表。“昆”字的篆文,当从“蚕”字甲骨文演变而来。而“蜀”字的甲骨文与“昆”字甲骨文有着密切的关联。他说,与华夏先民某些部族生活密切相关,又最能体现民族独特文化特征的标志物,恐怕非蚕莫属。是的,蚕、蚕丝的功用是中国发现的,采桑、养蚕的起源,地域在川西,部族是蜀山氏。中华民族,对生产、生活、礼仪等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是桑蚕;最早、最好、最大,令世界倾倒、向往的出口商品就是丝绸。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中华民族,海内海外,都说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于是,展示了“蚕”――“蚕马”――“马龙”――龙的中国龙原型及其演化轨迹的崭新观点,令人耳目一新,作为西南人,颇为感奋。

桑蚕的神灵崇拜:农桑备,而衣食足。约一万年前的农作耕种技术的发明,使人类解决“食”及“饱”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飞跃;而三千多年前的桑蚕养殖和丝织技术的发明,又使人类解决“衣”与“温”的问题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和飞跃。“食”与“衣”,即“饱”和“温”,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因而,“桑土既蚕”,桑,就不仅是被敬重保护的植物,而且,还代表着土地、国家,乃至神灵的精神存在。故《小雅・小弁》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蚕的茧丝,从而衣冠的重要功能,受到先民的重视;而蚕意识的强化,便产生了蚕神崇拜。三千多年前的武丁妇好墓出土的玉蚕和蚕形玉饰物,就是蚕神崇拜的一种体现。周代《礼记・表记》中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殷人尊神,从王权的神化,到一切功利的神化。因此,桑,不是一般的树木,而是社树、国树、神树、还是生命之树。故,商代,开国之君成汤,遇天大旱,身祷于桑之林;桑树生长情况被视为国运示象而加以记载,是桑被神灵化及王权化的结果。至于伊尹生于空桑的传说,无疑已是生殖崇拜的表征及母腹、女阴等文化符号了。

桑蚕与女子职责:在古代,妇事,莫重于桑蚕。《诗经》中《夏小正》三月“妾子始蚕,执养宫事”等桑女之事,桑女形象的描述很多。始蚕,即采桑、养蚕、缫丝、纺织;宫事,即、孕生孩子、教育儿女。《新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即有“盖后妃之德专蚕桑,共宗庙事也。”一样,专蚕桑,是后妃引导社会蚕桑生产;宗庙事,即后妃们的生儿育女,这就是“皇后亲蚕”的内涵,是皇后和其她后妃们的职责。因此,《新唐书・本纪》中就有多次“皇后亲蚕”的记载,引导蚕桑生产,引导生儿育女,即“专蚕桑”、“宗庙事”,都是国母的职责。民间也一样,清・沈公练《广蚕桑说辑补・原序》即有:“蚕桑,则妇人女子之专职。”这里的蚕桑之专职,也包含了社会性的“专蚕桑”及“宗庙事”。这是桑蚕文化的传统,是生理特点和劳动分工的积淀。女性与桑蚕、生育之间的特殊关联,自古已然。人类学者认为,远古先民多以植物象征女性,而鸟,则多与男性象示有关。

桑蚕与生殖崇拜: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农桑生产、生活历史文化背景下,对于人口繁衍,从而女性生殖崇拜,是原始信仰中的核心内容,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桑、桑女、桑中,一开始就与生产、生活、生命及女性生殖崇拜、男女的历史文化主题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桑树的保护,桑林的种植,桑女的采桑,桑祭的活动,桑中的幽会,咏桑的诗文,等等,桑文化习俗因之迅速形成和长期兴盛起来。

桑祭与观女之风: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已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是,农业只有近万年的历史。因此,人群种族的繁衍感悟在先,而动植物种子繁衍,即农业的发明在后。在农业文明的早期,生产力低下,迫于生存和发展,人们对生存所需的物质生产能力和自身延续的人口生产能力,都极为关注。并认为“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这“两种生产”都受神灵支配,密切相关,因此,奉祀农神是重大祭典。《法苑珠林・君臣・王都部》记载:“燕之有祖泽,犹宋之有桑林,国之大祀也。”《墨子・明鬼》则云:“燕之有祖泽,当齐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由于桑、蚕的功能、地位和影响,采桑育蚕的生育主题,“宫事”繁衍的生殖主题,得到了社会礼仪的提升,民间习俗的传承。桑林祭祀,在商代,就已是一项隆重而热烈的活动。桑林之社,是当时的男女聚会之所。每当“季春蚕月”到来,枝繁叶茂,开始养育春蚕之时,皇宫有时会举行“皇后亲蚕”的“国之大祀”;民间则年年都要举行“桑林祭祀”,神圣的祭祀礼仪之后,就是男女相杂的群体性的狂欢聚会,此间难免幽隐的“桑中之会”,故“桑中”成为男女野合的代词。本为“两种生产”的神圣祭祀,由于冶艳的色彩,性恋的自由,浪漫的情怀,醉人的魅力,使始于商、周时期的“桑林祭祀”活动,及相应的男女交游的“观桑哪”及“野合”之风,世代相传。《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所谓:“齐之社,如宋之桑林,所以聚男女而游观者也。”游、观之风,先只在平民之间,后来士大夫也堂而皇之地参与,观桑戏女之类的记载,故历来不绝于文。“观桑”、“观社”,实为“观女”。虽然观,总是男女相互在观,但“特唯女人是观”,是游观之风的实质所在,魅力之源。

大理与桑蚕生产:大理,普遍种桑、养蚕,缫丝、织锦的历史很早。南诏国对桑蚕丝织生产的高度重视及成效的满意,《南诏德化碑》有明确记载:“遏塞流潦,高原为稻黍之田;疏决陂池,下隰树园林之业。易贫成富,徙有之无。家饶五亩之桑,国贮九年之廪。荡秽之恩,屡沾蠹动;珍帛之惠,遍及耆年。设险防非,凭隘起坚城之固;灵津蠲疾,重岩涌汤沐之泉。越赕,天马生郊,大利,流波濯锦”。从“家饶五亩之桑”,“大利,流波濯锦”,足见,南诏国时期不仅普遍种桑养蚕,而且在大利(周祜先生认为,大利即大厘,今喜洲),已有纺织锦缎的工商业,而“下隰树园林之业,主要是桑树园之业。新中国建立以后,大理的许多地方,比如我家乡洱源,房前屋后,村旁路边,荒滩山麓等,就还有不少桑树,桑园,有的还是老桑树、大桑树。还有人养蚕、缫丝,我也养过几年。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8

遗憾的是,彩色蚕茧的研发、推广工作虽然历经数十年之艰辛,但仍然面临着重重障碍和诸多问题。

“创新”名义下的“大干快上”

近年来,全国各地养殖彩色蚕茧获得成功的报道,不时通过无处不在的媒体进入我们的视线。从四川到广西,从河南到山东,几乎是我国传统的桑蚕养殖区域,或多或少都有彩色蚕茧的消息。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主要是在于“创新”理念、“急功近利”思维下蚕茧养殖业中催生出来的非正常现象。

目前生产彩色蚕茧的方法大致有选养良种法、添加色素法和溶液浸泡法三种。这其中,添加色素法和溶液浸泡法基本都属于低级的通过物理方式来改变蚕茧的颜色。比如说添加色素法就是指,通过添加不同颜色的染料色素,改变家蚕绢丝腺着色性能,可获得不同颜色的彩色蚕茧。简而言之,就是指每天早晚两次给家蚕添食喷有色素粉稀释液的桑叶,从而获得彩色蚕茧。

川东北地区某部级贫困县,当地群众自古以来便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习惯。到了2012年,意识到蚕桑事业大有可为并且还是当地传统强项之后,相关各方又一次把发展创新型蚕桑产业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年,该县的桑蚕养殖大户吴霞便被动员试养当地蚕种场提供的所谓彩色蚕种,但实际上,在少数不负责任甚至“别有用心”的部门和人员贪大求洋、急功近利的心态影响下,他们选择的却是一种最没有技术含量,几乎等同于“掩耳盗铃”式的“添加色素法”来生产所谓的彩色蚕茧。

一个月后,吴霞通过色素添加法喂养的彩色蚕茧开始陆续产出。它的颜色由于太过艳丽、明亮,很不自然,甚至是“假”的感觉。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吴霞家里便不断有当地媒体记者在相关人员的带领下,前来采访、报道彩色蚕茧试养成功的消息。仿佛就在一夜之间,这个原本平静祥和的小山村变得热闹起来。然而,喧嚣之后留给吴霞的却是现实的尴尬和无奈。热衷于宣传彩色蚕茧试养成功的相关人士,对于彩色蚕茧的销售却显得毫无半分的热情。这就直接导致这一批所谓的“成绩”蚕茧、“功劳”蚕茧成为养殖户手中一文不值的“垃圾”蚕茧。

当普通消费者遇到彩色蚕茧的时候,一般都会想当然地认为利用彩色蚕茧自然就会生产出彩色的丝绸。不过,这种想法也仅仅只是一种美好的幻想。实际上,目前几乎所有的缫丝企业都不会采色蚕茧来生产丝绸。主要是因为,利用添加色素法生产出来的彩色蚕茧其颜色无论如何变化,引起蚕茧颜色变化的根本原因都是蚕丝表面含有的色素物质种类和含量。据了解,绿色蚕茧是由于丝胶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黄色蚕茧是由于丝胶中含有类胡萝卜素等等。但是,通过喂食色素得到的彩色蚕茧其色素物质都只存在于蚕丝表面的丝胶当中,而在后续加工过程中的缫丝工艺,则要经过脱胶的环节。因此,色素物质也会随着丝胶被相应地脱去。并且,由于类胡萝卜素或者黄酮类化合物十分不稳定,它们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褪色。

“境”未成熟,何来“举手加额”

事物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通过普通技术手段无法获得人类梦寐以求的彩色蚕茧的时候,我们必然寄希望于利用更先进的技术来实现这个梦想。因此,转基因彩色蚕茧生产技术便应运而生。

转基因彩色蚕茧生产技术是一门比较先进且高深的学问,用简短的几段话也无法解释得清楚。所以,我们只能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方式来尽可能地表述其原理。简单地说,转基因彩色蚕茧生产技术就是利用转基因家蚕的技术把产生颜色的蛋白融合到蚕丝蛋白中。理论上讲,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彩色蚕茧在后期脱胶处理环节中,得到的蚕丝就不会出现褪色现象。

然而,古代先贤孟子告诉我们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让人遗憾的是,虽然通过转基因技术能够得到脱胶而不褪色的彩色蚕茧,但由于这个外源的产生颜色的蛋白融合在蚕丝蛋白中后,影响了蚕丝蛋白正常地形成蚕丝纤维,其结果就是直接导致蚕丝的质量严重下降。

虽然现在有一些科研单位正在进行转基因技术生产彩色蚕茧更深层次的研究,诸如把能够结合色素化合物的短肽融合到蚕丝蛋白中,这种短肽足够短而不至于影响蚕丝蛋白正常地形成纤维,同时由于这种短肽与色素物质具有强烈的亲和性,使得色素物质被吸附到蚕丝蛋白的表面,这样即便进行脱胶也不会影响到彩色蚕丝的颜色。

但类似这样的技术,能否获得成功尚需拭目以待。因此,在目前看来彩色蚕茧的几种生产方式,各有各的优点,也各有各的瑕疵。总的来说,就是彩色蚕茧的生产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这实际上也就是彩色蚕茧行业规模化、产业化大环境还不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

彩色蚕茧产业大环境不成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成熟、完善的农商、农企对接模式。以四川南充为例,作为一个曾经的茧丝绸产品的主要地区,时至今日农村仍然有相当大一部分留守劳动力在从事桑蚕的养殖工作。对于这类群众来说,最渴望的无疑是在付出同等劳动量的前提下,通过养殖科技含量更高、品种更具有特色的蚕茧来获得更多的收入。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各个乡镇举办的科技兴农等主题座谈会上,我们的科技人员经常会被乡亲们问到与彩色蚕茧相关的问题。作为普通的基层科技工作者,他们对于彩色蚕茧的相关知识也是匮乏的,尤其是对于通过何种渠道获得优质的彩色蚕茧蚕种,生产出来的彩色蚕茧销往何处等一系列问题,他们也未必就比普通的桑蚕养殖户知道得更多。

另外一个不利情况,就是彩色蚕茧养殖户与缫丝企业对接无望的问题。实际上,每年在桑蚕主要产区都有一小部分自愿或者被游说来试养科研单位或农业技术部门提供的彩色蚕茧的养殖户。在收获彩色蚕茧之后,除去部分返销给科研单位做研究之用外,剩余的彩色蚕茧则几乎找不到销路。

在普通人的思维模式中,既然是试养殖其规模自然不大。但是,我们有一些试养殖户存在着一种另类的“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想法,寄希望于能够走在大多数人之前,在彩色蚕茧这个项目上一锄头挖个“金娃娃”。所以,有个别试养殖户其真实养殖彩色蚕茧的规模还确实不算小。据一位到过某县大力宣传的彩色蚕茧养殖户家中同志反映,他见到的实际情况是这家养殖户生产出来的淡黄色蚕茧如小山般足足堆了两间大瓦房。

在这位农户彩色蚕茧丰收喜悦的背后,我们也不由得暗自为其担忧。桑园的施肥、防虫、防病、除草以及桑叶的采收、桑蚕的喂养这一系列的环节,都需要这位养殖户手里的真金白银才能顺利完成。如果一旦彩色蚕茧销路不畅,势必给其带来巨额损失。在农业生产领域,因为养殖方向的错误、养殖技术的缺乏而导致的失败,甚至是导致养殖户直接返贫的情况,也并不鲜见。

带着这种忧虑、忐忑的心情,笔者就近走访了市郊的几家小型缫丝企业,希望能够摸清他们对于彩色蚕茧的态度和看法。

缫丝企业的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对于彩色蚕茧比较陌生,大多数丝厂还仅仅是听过见过,尚未真正进行过对其的生产加工。其二,市场上几乎没有求购天然彩色蚕丝的订单。其三,没有建立起彩色蚕茧的采购、供应渠道。实际上,以目前彩色蚕茧总的养殖规模来说,也无法达到缫丝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生产对于蚕茧量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彩色蚕茧行业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这其中尤其以转基因彩色蚕茧技术未能完全成熟、未能完全达到理想的技术要求为第一瓶颈障碍。由此也就导致了整个产业链的下游,诸如养殖环节、缫丝环节等难以取得较大的突破。

就转基因彩色蚕茧技术的研究来说,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们在坚持不懈努力的同时,是否还应该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或者建议?所谓“兼听则明”,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一些科学家,自觉或者不自觉地逐渐滋生出一种“学霸”的作风,自认为乃是行业的翘楚,听不得不同意见,闻不得反对的声音。

在茧丝绸产业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如能进一步加大对于彩色蚕茧产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尽快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切实整合好产业链中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我国彩色蚕茧行业才能真正取得稳步发展。

“绿色”噱头下的“天然环保”

伴随着各地通过各种媒体不断传出彩色蚕茧养殖成功的消息,我国纺织品市场上各种打着彩色蚕丝名头的产品也悄然出现在消费者的眼前。

众所周知,零售市场上的丝绸产品几乎没有使用不经过后期印染就变得五光十色或者是拥有各种图案的面料。但是,印染加工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也成为了消费者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这无形中就给彩色蚕茧、蚕丝纺织服装产品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给假冒伪劣彩色蚕茧、蚕丝纺织品留下了滋生的土壤。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基本上无法在正规的大型商场、百货公司等场所找到彩色蚕茧、蚕丝纺织服装产品。甚至于在赫赫有名的某宝网购物网站上,也难以寻找到相关的产品。但是,在一些临街的服装商铺里却经常能够看到所谓的“天然彩色蚕丝服装”的宣传画或者是喇叭声。

在西南某市一所大学的新校区周边,存在着数十家装修各异的服装商店。显而易见的是,这些服装店的主要消费群体便是这所大学的学生。实际上,如今在受到网络购物的强大冲击下,这些服装店铺的日子并不如从前那般好过。于是,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商家利用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节奏较快这一特性,费尽心机地寻找各种新型纤维面料的服装进行售卖,在某些时候他们甚至还会自己“发明”一些新型纤维面料的服装产品。笔者曾经就在这个地方,遇到过匪夷所思的“奥特曼”纤维面料服装。

2014年5月底开始,这里陆续有几家服装店摆出了“天然彩色蚕丝”服装的宣传牌子。一个周末的傍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笔者走进了其中一家商铺。由于是周末,前来选购或者瞎逛的大学生很多,店主忙得不亦乐乎并没有时间招呼每个进店的顾客。只见,这家店铺的店员正拿着一件粉红色的女式短袖T恤向几个大学生推荐。她告诉这几个年轻女孩子说,这件衣服的颜色是天然长成的,是一种特别的桑蚕吐出的彩色蚕丝直接织成彩色的布料,没有经过额外染色。因此,穿着这种彩色蚕丝面料的T恤是真正的健康、环保等等。

估计这些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们也或多或少地听说过彩色蚕茧的各种报道,看得出来她们对于这件T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地用手在上面摸索,并且还不时凑近用鼻子闻闻气味。之后,店员告诉她们这件T恤虽然采用的是高科技新型蚕丝面料,但由于是在推广期每件仅售128块钱。

众所周知,不要说用彩色蚕茧即便是用普通的蚕丝面料生产这样一件T恤,其成本也要远远高于店员口中的售价。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判断其中必有猫腻。实际上,利用普通蚕丝面料冒充彩色蚕丝面料的情况还算不上是严重的假冒行为。在零售市场上利用印染化纤等面料假冒彩色蚕丝面料的行为也早已经是屡见不鲜。制假贩假者们正是利用了消费者对于彩色蚕茧、蚕丝基本处于一知半解的特性,大肆兜售假冒伪劣产品以谋取暴利。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9

关键词:蚕的基本性质;资源利用情况;制约因素;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12-1

1 蚕的基本性质

1.1 蚕的种类

柞蚕、桑蚕、蓖麻蚕、天蚕。

1.2 蚕的分布

柞蚕为野外山上人工养殖,有林山区都可以养殖。目前,桦南、汤原、桦川等有养殖。桑蚕为采摘桑叶饲养,桦南、汤原有种植桑树,饲养桑蚕。蓖麻蚕为采摘蓖麻叶片饲养,种植蓖麻地区皆可养殖,目前富锦有尝试。佳木斯市柞林资源丰富,林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较丰富,柞树生长茂盛,叶质肥厚。空气湿润、水分充足、光照时间长、环境优良的地区野生天蚕资源十分丰富。有野生天蚕栖息,其蕴藏量占世界之首,个别年份发生量大。

2 资源利用情况

2.1 柞蚕方面

自1958年开始,已形成生产、科研、推广、销售一体化服务体系,在市县设有蚕业技术指导站、蚕茧收调站、蚕种场。有些柞蚕生产重点市县蚕业生产基础建设比较完善,蚕场管理较好。经过50多年的生产实践,已经总结出了一套适合自然条件的保护、制种、放养等一系列比较成型的二化一放柞蚕生产技术。同时,培育出了德花系列、华白1号等适合黑龙江省气候特点的优良柞蚕品种,并引进驯化了青黄1号、青六号、河六等优质高产品种,成为蚕区的当家主导品种。

2.2 桑蚕方面

历史上有过桑蚕生产,现在处于恢复时期。相应树种的适应性正在接受抗寒性试验阶段,生产技术成熟,产品供不应求。

2.3 天蚕方面

天蚕是世界上珍稀野生昆虫,在昆虫分类学上属鳞翅目、天蚕蛾科。其丝呈天然绿色,以晶莹、美丽的绿宝石般光泽和高昂的价格被誉为“绿色金子”,并称为“纤维皇后”。此外,天蚕蛹含有18种氨基酸,可以作为医药、保健、化工的原料。处于保护和适度开发蚕茧时期,人工饲养有过尝试,受限制于柞树的规模与面积及其相关条件。

2.4 蓖麻蚕方面

蓖麻蚕养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有望解决土地效益增值的问题,佳木斯市民间有尝试。

2.5 蒿柳方面

蒿柳在佳木斯市广泛分布,适应性强,抗旱、抗寒,发叶早于柞叶,利用蒿柳饲养柞蚕在2003年已经进行了两个批次的实验,取得了成功。2007年,得到省科技项目的支持,目前正处于相关试验当中,有望实现在有柳树的地方饲养柞蚕,可以扩大蚕业生产规模和地域,让更多的农民受益。

2.6 野生桑树方面

野生桑树多为裂叶,在佳木斯市有分布,适应性强,可以作为嫁接材料,提高抗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使有耕地的农民依靠养蚕提高收入。

3 制约发展的问题和原因

3.1 现有蚕场不能满足生产需要

柞蚕丝、柞蚕蛹、柞蚕蛾等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市场强劲,农民养蚕不愁销路、收益高,所以要求养蚕的人越来越多。但是,近年来林业部门少批或不批新蚕场,无法满足农民养蚕的需要,目前全市已有上百户出县出市出省养蚕,蚕场问题成为制约佳木斯市蚕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3.2 蚕业科技更新步伐较慢

佳木斯市蚕业生产传统方式比重较大,很大程度靠天吃饭,抵抗灾害和风险的能力较差,蚕病较重,单产和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3.3 蚕种自产不足

质量不优。佳木斯市有2个柞蚕育种场,没有科技投入,企业运转困难,目前产蚕种100万粒,只能满足全市用种的20%,其余80%要外购,价格高、质量没保证,不利于蚕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3.4 龙头企业拉动作用不强

还没有真正形成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导致佳木斯市只生产原料,产品没有深加工,没有附加值,就没有利税。

4 发展蚕业生产的建议

4.1 全面认识柞蚕业的生态合理性,解决林蚕矛盾

日益突出的林蚕矛盾已成为我们发展柞蚕产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无论从地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林业和蚕业应该是完全统一的。前者支持后者的发展,将持续得到以蚕养林的效果,后者为保证持续发展,也必然会注重保持蚕场的生态功能,殊途同归,却生发出一项为民造福的新产业。打开山门,开辟致富新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4.2 实现依法管理,保证蚕业健康发展

制定落实蚕场管理办法,是稳定蚕业生产、减少林蚕矛盾的必要措施和手段,提高生产的质量和监督管理水平,使养蚕用柞林场地的管理达到法制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促进柞蚕业向生态效益型农业持续发展。农业执法部门应根据农业部下发的《蚕种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制定当地《蚕种管理办法》。加大蚕种市场管理力度,依法打击倒卖劣质蚕种坑农害农的不法分子。

4.3 场局共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柞蚕生产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也可为林业职工带来丰厚的收入,是林业局、林场和地方共建发展的切入点,是实现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有效措施,尤其佳木斯市森工系统柞林资源更多,开发潜力更大,应该科学发展柞蚕产业。

4.4 强化领导,稳定机构

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篇10

[关键词] 广西 桑蚕产业 前景 问题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0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043-01

一、桑蚕产业链以及所涉及的领域

桑蚕产业不仅指的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桑养蚕、剥茧抽丝、缫丝织绸 ,现代整个产业循环涉及方方面面,是种植,养殖,加工,服务,贸易等系统之间相互依存,紧密联系,协同作用的多产业合体。在日常生活中丝质生活用品我们接触的并不少,有服装,面膜,床上用品等还有用于医药类的桑叶,僵蚕这些都是桑蚕产业所涉及的服装业,纺织,化妆品,和医疗等领域,当然中国是最大的丝绸出口国,还会涉及贸易和出口。发展好这些各个领域都会为广西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不仅让广大群众益受益,广西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都会得到改善。

二、广西发展桑蚕产业的优势

1.大量的原材料的输出

广西得天独厚的的气候环境,有适宜的温度,适合桑叶的生长,并且每年可养两季蚕。从2000使广西蚕业异军突起,年年都创历史新高使广西目前成为全国最大的养蚕基地,蚕茧产量全国第一,名副其实成为世界重要原料蚕生长基地。在广西的来宾、河池、百色蚕业已经成为其经济的支柱产业。

2.大量剩余的劳动力

桑蚕种养是需要很大的劳动力的输出是属于劳动力导向型。桑树种植,桑蚕的养育,剥茧抽丝等原料生产过程如桑树的培育,施肥,捡桑叶,桑蚕的喂养这些过程都是需要很大的这个劳动力的付出。广西每年都有大量的青壮年到广东浙江等地方务工,可见有大量劳动力的剩余,这些劳动力足够生产蚕茧原料的需要。

三、广西桑蚕产业现状

广西目前桑蚕产业还是属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是生产大量的原料生产基地,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种植,生产,加工,服务,贸易一条龙的产业链。这里每年大量的生产粗糙的茧丝原料,最后还是把原料运送到江苏浙江一带加工成精致的丝质品。例如广西宜州市,桑蚕经济是这里的经济支柱,这里当然也有拉丝厂,丝绸加工厂几十家。但是形成知名品牌的,几乎没有,更不要说更好的服务和贸易这块,其他衍生的相关产业例如化妆品和医药几乎是一片空白。在政府大力的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同时,这里还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农民付出的还是最廉价的劳动力,桑蚕产业没有向高一层次的发展,经济结构单一。

四、发展桑蚕产业的问题

广西部分以桑蚕业为主的县市主要都还是以发展农业经济为主,在如何种植和养殖这块投入比较多,在优化产业的加工服务贸易投入教少,这也是我们广西本身的历史经济原因。广西地广人密,相对全国其他的地区来说很多人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高级技术类人才稀少,纺织技术跟不上,因为要形成的完善产业还要涉及招商,投资,这类服务人人才也缺少。所以在发展一系列的这个产业都会很艰巨。

五、对广西发展桑蚕产业的建议

1.政府在大力提高桑蚕产量和质量的同时应花多点精力引进江浙先进纺织技术,留住本地人才同时还要引进外来高级人才。2政府大力招商引资,扶植本地纺织和服装企业3,提高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给他们技术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