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桑蚕产业的思考

时间:2022-06-27 11:41:00

县桑蚕产业的思考

栽桑养蚕是我县继甘蔗后的又一支经济支柱产业,加快发展蚕业生产,对于促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起着十分重要作用。

一、目前忻城的桑蚕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县桑蚕业主要分布在红河以南的乡镇,北更乡和红渡镇是全县重要的蚕茧生产基地。20*年,全县桑园面积已达10多万亩,年产鲜茧1.2万吨以上,产值达1.7亿元以上。桑蚕业的发展已初步成为我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县桑蚕产业整体运行质量仍然不高,行业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根本解决,还存在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1、蚕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

表现为基地规模较小,集中度较低,除北更和红渡外,其它乡镇的生产规模远未达到支柱产业水平,桑园布局结构也存在着专业化、区域适度规模经营水平不高的问题,防灾减灾和竞争力不足;县缫丝厂生产水平低和经营状况差;核心企业的优势不明显。

2、蚕茧质量差、效益低。

虽然我县具有悠久的养蚕历史,但由于大多数农村群众养蚕还是采用落后的传统方法,再是以妇女和老弱人员为主的养蚕队伍素质低,新技术推广慢,县乡服务功能不到位,蚕茧市场秩序混乱,加之未能落实茧价政策,上茧率、解舒率和出丝率等主要质量指标与全区都有较大差距,单位面积桑园效益多年徘徊不前。

3、桑树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导致养蚕成功率低。

我县种植的桑树品种有荆桑、湖桑、嫁接桑(荆桑与良种桑的嫁接)、沙二×伦教109,极少部分为桂桑优12号和桂桑优62号。有相当部分桑园品种已老化,而且病虫害发生较多。如北更乡龙门、百福、加福和塘太等村近年出现了桑青枯病、桑紫纹羽病、桑花叶病,尤其是桑青枯病和桑天牛的为害,使这些村很多桑园成片枯死,还有部分桑园土传病也严重,出现桑树枯死现象。全县大部地区流行桑赤锈病和桑里白粉病。由于技术上的问题,一些蚕农只能“望桑兴叹”。有的蚕农因为蚕病的严重为害,养蚕成功率很低,导致蚕茧大大减产,如去年上半年,北更乡受到较为严重的家蚕白僵病、家蚕病毒性软化病和中肠性脓病等等。特别是白僵病造成局部大发生,造成大量减产。

4、蚕种市场混乱,蚕种质量问题制约蚕业的发展。

蚕种的质量问题也一直困扰着忻城县农民,带毒及劣质蚕种坑害蚕农时有发生。原因为:一是蚕种商贩为了盈利,他们以低价购进带有微粒子病超标的蚕种卖给蚕农,贻害蚕农。如2002年,因带毒超标、被停产的某县蚕种场私下生产的蚕种主销北更乡,造成蚕农受到坑害;二是本来质量很好的蚕种,给蚕种商贩拿来游村销售,造成蚕种疾病的二次感染,加之管理不科学,让已浸酸活化了的蚕种骤冷骤热或久置冰箱的低温下,造成蚕种质量下降,导致蚕农养蚕成功率大大下降。

5、蚕业组织化、产业化水平低。

全县蚕业产业化尚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产、加、销相互结合相互促进机制。表现为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拉动力弱,缺少核心技术产品;市场开拓不够,缺乏全方位开拓市场意识和能力;社会化服务不健全,技术服务、信息服务、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不能满足蚕业发展需要。

二、发展桑蚕产业的对策建议

虽然桑蚕业发展面临诸多的困难,但桑蚕产业仍然是我县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我县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农村经济增长点,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抓质量,扩总量,攻效益,做大做强桑蚕支柱产业。

1、进一步提高全县蚕业规模经营和集约化水平。

蚕桑生产是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础,考虑到后加工生产能力的需要,全县桑园应稳定在12万亩,年产鲜茧1.5万吨为宜,应重点抓好红河南面乡镇桑蚕业的建设。同时按照市场经济特点和现代化蚕业发展要求,利用市场机制,通过优胜劣汰,资产重组或引进外资,逐步改进忻城县缫丝厂生产设备,形成一批具有较大生产规模、生产条件先进、技术实力较强的茧丝加工集团。

2、加快蚕业科技进步,提高蚕业整体运行质量。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县实现由传统蚕业向市场蚕业和现代蚕业转变,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是科技。提高蚕业的整体运行质量,关键是要加大新技术、新成果推广步伐。在桑、蚕新品种方面,引进、试验、推广高产抗病的桑、蚕新品种,并建立与之相应的栽培技术和养蚕技术等;在养蚕技术方面,推广小蚕共育或小蚕柜笼育和蚕种的共同催青。同时,利用小蚕共育示范基地现场地手把手地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再由这些骨干培训农民,通过现场形象直观地培训,使农民易于接受掌握新技术,提高桑蚕的科技含量。

小蚕是整个蚕期的基础,饲养管理好,生长发育良好,大蚕期则少发病或不发病。推行小蚕共育,在桑蚕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技术员担任共育员,固定专人饲养、专用蚕桑园、专用小蚕室、专用蚕具,远离大蚕室和上蔟室,这样蚕农在桑蚕生产中既省工、省叶、省投资,又能在蚕作和养蚕规划上得到统一地、科学地安排,提高小蚕饲养质量,从而提高养蚕的成功率,对蚕茧产量和质量提高具有重大的意义。

蚕种催青是使活化了的蚕种,人为地控制适宜蚕种各胚胎期发育的温湿度、光线和空气等环境,使蚕种达到孵化齐一,蚁体强健好养。蚕种共同催青是集分散的家庭不科学的催青方法,集中在一起,由专业人员催青管理,蚕种孵化后发给蚕农。这样又可以使蚕种得到统一发放,又能统一时间收茧。避免蚕种游村销售沾染病毒现象。

推广少回育,大蚕隔沙育等养蚕技术,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密集产业与规模经营之间的矛盾。

3、加强县乡技术信息服务职能。

全县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和信息服务,积极引导和指导农民搞好蚕业生产,并对桑树的病虫害作出及时准确的预报。一是县乡科技人员加强蚕业技术的学习,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到种桑养蚕基地学习和实践,从理性和感性上全面提高其技术水平;二是通过培养一批村级桑蚕种养能手,通过这些桑蚕种养能手带动农村蚕农。层层推动,使我县蚕业全面健康发展。

4、努力提高茧质量,加强蚕茧市场管理。

蚕茧质量差是我县蚕业发展的致命因素。蚕茧质量不提高,蚕业不可能有大的转变,蚕茧质量不提高,茧丝绸也决不可能成为忻城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提高蚕茧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突出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要加强桑园特别是低产老化桑园的改造,大力推广优良桑树品种,提高叶质和产量,为提高茧质打下坚实基础;可选用桂桑优12和62号品种,更新老化淘汰了的桑树品种。同时推广应用良种嫁接桑。

二是大力推广应用方格族,使用方格蔟是提高茧质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银行发放小额贷款,蚕改费投入等多种渠道,力争短期内实现养蚕蔟具优良化。

三是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管理,规范收茧行为,对方格蔟和花蔟、塑料折蔟茧合理拉开价格档次。推行以蚕茧干壳量为依据的评茧标准,分等级论价收茧。过去我们都是以“手估目测”方式进行评茧收购,产品上不了档次,销售受到极大影响。为此,在全县试点推行以蚕茧干壳量为依据的评茧标准,分等级论价收茧。体现出“优茧优价,劣茧低价,按质评级,分等论价”的茧价政策。优茧优价,会有力地鼓励和推动蚕农改进家蚕的饲养管理,提高蚕茧质量。全面摒弃“手估目测”方法,以促进茧丝产品的质量档次大幅度提高。

5、开辟桑蚕副产品的加工,拓宽蚕业市场。

引进外资、引得新技术开发利用桑蚕副产品,拓宽蚕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如发展蚕业要考虑蚕蛹、蚕沙、桑堪和桑枝等副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蚕蛹油的提取、蚕蛹蛋白的提取;蚕沙制备叶绿素铜钠盐;桑堪的脱水加工或桑堪饮料、桑堪酒的生产;桑枝加工栽培食用菌等等,充分挖掘利用蚕桑全身宝的潜在功效。

6、培育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稳定和发展蚕业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实现蚕业产业化经营需要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提高我县茧丝绸产业化水平首先要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县缫丝厂的技改和优化丝棉被加工,扩大自动绦和无梭织机比例,提高印、染、整的整体水平。通过延伸加工、开发高档产品和创建名优品牌产品,形成新的优势;其次是培育龙头市场,通过依托外贸企业,自营出口企业和三资企业开辟国际市场,形成国际大流通格局;再次是培育蚕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企业集团+农民桑蚕协会+农户”、“公司+桑蚕协会+农户”、“公司+农户”等多种形式,使企业成为联结农民和市场的纽带,让农民以一个整体参与到蚕茧生产、加工和流通领域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