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土壤的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07 18:02:45

改良土壤的措施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1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轮作 养分使用 措施特征

[中图分类号] S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101-02

一、安丘市土壤利用情况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辖10处镇、2处街道,1个旅游开发区,1231个行政村,90多万人口。市境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约二百二十多万亩,水库坑塘16万多亩,沟、路、渠、河等26万余亩。土壤主要有棕壤、褐土、潮土、砂姜黑土四个类型。

随着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作物布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物别是各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变化尤为突出,就粮食作物来说,种植面积越来越少,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瓜、果、桃、李,蔬菜等种植面积更是急剧扩张。土地经济效益逐渐明显增强。但在使用土地上,由于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我市农民也存在着“短视”行为,集中体现在用地与养地上矛盾明显,突出表现在重用轻养,实行掠夺式土地经营,主要表现在:

1.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冬小麦-夏玉米为主,此外还有小麦-大豆一年二作制,大部分土地以相同的方式进行复种,没有一定的轮作倒茬制度,一年中只在秋作物收获后,有半月左右的腾茬整地空闲时间,有机肥施用量极少,不能抵偿有机质的消耗量,使土壤有机质得不到积累,对土壤的培肥是不利的。

2.在粮食作物中,豆类作物所占比重较小,过去群众有玉米间作大豆的习惯,但近十年来,豆类作物种植面积急剧减少,现在全市豆类作物面积仅万余亩,这样大大减少了养地作物,加速了土壤肥力的消耗。

3.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复种指数及绿化面积逐年扩大,提高了地面覆盖率,对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水土,土壤起了一定作用。但山区地带由于陡坡开垦,或顺坡种植,植被破坏加剧,水土流失严重,使土壤趋于砂砾化。即使近几年我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但树木成活率,造成年年造林不见林。另外,由于片面强调扩大复种指数,又不注意培肥地力,导致水、肥、气、热不协调,土壤肥力衰退,生态平衡欠协调。

4.部分潮土和砂姜黑土,土质粘重,耕性不良,耕作后易超坷垃,透风失墒,不利播种。

因此,通过农、林、水、措施改良培肥地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业措施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轮作耕作

为了不断提高作物产量,必须实行用地与养地相结合,正确处理用地与养地的关系。农谚说“换茬如上粪”这就说明轮作换茬在养地方面的作用。固作物不同,吸收营养元素也不同,在同一地块上连续种植同一作物,常常形成某种营养元素的不足或缺乏,而对另一种作物,并不一定会缺乏,如长期种植禾本科作物后,土壤中氮素会显著减少,面栽培豆科作物后,则会使土壤中的氮素增加,磷素不足长期栽培旋花科作物,土壤中钾素就会缺乏,实行轮作换茬,各种作物互为创造条件,充分协调利用土壤中的各种营养元素,使其发挥最大的增产效益。

耕作的过程就是加速土壤熟化,促进水、肥、气、热协调及用地养地的过程。

深耕改善了土壤空气状况,增加了土壤的蓄水能力,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加快了矿物质养分的释放,耙压的作用在于调节土壤孔隙状况与通透性,使大孔隙减少,不至于通气过强而引起跑墒及养分分解过于迅速。中耕有保墒和散墒的作用,随着耕作制度的不断改革,我市目前主要以一年二作(如小麦-夏玉米)和一年一作(如棉花、春地瓜)为主,部分一年三作,全市复种指数提高了,提高了土壤的利用率,但连年种植单一作物和采用单一的耕作方式,破坏了土壤养分的正常循环,从而缩短了土壤的休闲期,增加了土壤的负荷,使土壤处于重用轻养的状态,影响了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力的不断提高。

2.施肥

施肥是提高土壤肥力,协调土壤养分比例供作物吸收利用的直接措施。

我市自建国以来,在施肥上经历了“重用有机肥-有机肥、无机肥、化肥并用-重用无机肥的循环。在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主要以有机肥为主,化肥施用量极少,因有机肥肥效缓慢,土壤肥力虽高但产量较低。七十年代,有机肥用量增加,化学肥料开始大量使用,但以氮肥为主,忽视了磷、钾肥使用,导致土壤中氮、磷、钾比例失调。到八十年代,注意了氮、磷、钾协调使用,产量开始上升,实行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后,由于极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看到了化学肥料的效力,开始大量使用化学肥料,由于前几十年的土壤有机肥的利用,土壤肥力较高,加上肥料肥效快的特点,农业产量急剧上升,我市很多地方出现了“吨粮田”,但到了近几年,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土地的缺陷,人们已很少使用有机肥,从而对土壤采用了掠夺式利用,土壤肥力下降,再加上大量连续使用化肥,使土壤的理化性质也迅速恶化。

3.灌溉

流经我市发源于我市的河流主要有潍河,汝河、渠河、洪沟河等大、小河流五十余条,主要分布在市区东、南、北部,由于历史的原因,有许多河流如洪沟河、浯河等一到枯水季节即干枯。因此,我市从一九五八年开始到现在已修建水库,塘坝、拦河闸等蓄水工程一百多座,总库容4亿余立方米,灌溉面积近四十万亩。目前我市也大力开发地下水源,使水浇面积进一步扩大。我市多数灌区,灌水效益较好,利用率高,通过灌溉改善了土壤水分状况,提高了作物产量,有部分灌区,由于水量大,实行大水漫灌,不仅水的利用率低,还造成了土壤板结,物理性状变环耕性变劣,影响了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肥力的提高。

4.整地改土

农田基本建设,主要是整地改土,使山区丘陵中、小部所开垦的耕地,从岭坡到坡麓多为人工改造的梯田,土层加厚吏极薄层和薄层土壤变成了中层土壤,由零星地块变成了较大连片的梯田,水土流失减轻,物理性状得以改善,低洼易涝地区,通过挖沟造田沟沟相通,地块成方,有些地块并通过压沙等措施,使理化性状变好,耕性改善,适耕期变长,土壤供肥能力有所提高,平原和岭间平原地,通过深翻改土,活土层加厚,地面平整不,渠系配套,能灌能排,提高了灌水效益,缩短了灌水周期,关节炎作物的合理布局及机械化作业创造了条件。

5.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包含农田林网,营造水土保持林、四旁植树等,发展林网化,能够减少场面蒸发,涵养水源,降低了风速,增加了大气温度,减轻了干热风的危害,山区地区通过封山育林,减少了地表迳流,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保持了水土,加厚了土层,加速了土壤热化,

三、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及培肥措施

人类在生产活动中采取的对土壤肥力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在生产中采用的一系列措施如施肥、灌溉、耕作等来培肥土壤。

1.肥沃土壤的一般特征

肥沃土壤能够充分、及时地满足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所需的水、肥、气、热等生活条件。肥沃土壤应具备的一般特征是:

1.1耕层深厚,土层构造良好。高产土壤一般要求整个土层厚度一般在1米以上,具有深厚的耕作层,约20-30cm,土壤质地较轻,疏松多孔,孔隙度52-55%,通气孔隙10-15%犁底层不明显,心土层较紧实,质地较重,为上虚下实的层次构造。

1.2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丰富。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和熟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高度熟化的肥沃土壤有机质较高,潜在肥力高,微生物活动旺盛,有利于养分转化,含有效成分高。

1.3酸碱度适宜,有益微生物活动旺盛。肥沃土壤的酸碱度范围为微酸性性到微碱性,因为,多数植物适宜于中性微酸到微碱性,另外,也有利微生物活动。

1.4土温稳定,耕性良好。肥沃的土壤,温度稳定,表现在上下土层和昼夜间土壤温度变幅小,稳温性好,冬不冷浆,夏不燥热,有利于早播,早熟,高产。土壤疏松,宜耕期长,干耕不起坷垃,湿耕不成明垡条,耕作质量好。

1.5地面平整。地面平整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地表冲刷,促进降水渗入土体,有利于土体内水分,养分均匀分布。

2.培肥土壤的措施

2.1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衡量土壤肥瘠的重要指标,它是土壤团粒结构,尤其是水稳性团粒结构的胶结构,具有协调水、肥、气、热的功能。土壤有机质有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元素,是养分的主要来源。

目前,家畜、家禽粪尿及人粪尿及厩肥圈肥、绿肥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但养猪、羊等少了,粪便数量亦逐渐减少,根本不能满足需要。

作物桔杆也是一种很好的有机肥料,应该还田增加了有机质,改善了土壤性质,保水保肥,节省了人力、物力。日前做到千杆还田的仍比较少,还应大力宣传推广。

2.2大搞农田基本建设要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丘陵地区要有防山洪及水土保持的良好措施,要搞好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整修梯田,开发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等,达到水不出沟,土不下坡,保水保肥,平原地区要实行“园田”化种植,要兴修水利,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旱涝保收。各地要因地制宜,治水改土,培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3深耕改土,创造深厚的耕层

以深耕为中心的耕、耙、耱、压等耕作措施,是加速土壤熟化,定向培肥土壤的重要措施。

深耕能疏松土壤,破除紧实的犁底层,加厚活土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通透性,为植物根系下扎创造良好条件。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深耕结合施肥,使土肥相融,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深耕创造了深厚疏松的耕作层,扩大了植物根系的活动范围和吸收范围,为植物生长,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深耕要注意,第一,深耕的时间,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因地制宜确定,在我市以伏耕,秋耕为主,有利于晒垡,熟化土壤和有机质分解,并可多蓄雨雪,增加水分,但均需旱耕,群众说:“七月犁金,八月犁银,十月再耕不如人”又说“头伏耕地一碗油,二伏耕地半碗油,三伏耕地没有油”即是此理。

2.4合理轮作,用养结合

合理轮作是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有效措施。因为各种植物由于生物学特征不同,对土壤有不同的影响,如有的植物需肥多,从土中带走的养分多,地力消耗大,那么这些植物主要是用地。而豆科植物和绿肥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还能利用土壤中深层养分,一仅对土壤养分消耗少,甚至不能增加养分,这种作物就能养地。用地植物与养地植物轮作,就是用养结合。

2.5合理施肥,培肥土壤

肥料是植物增产的物质基础,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合理施用化学肥料是大幅度提高植物产量水产,改善植物产品品质的一项重要技术。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2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410128)

摘要: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土壤酸化问题日渐突出。综述了土壤酸化的现状、土壤酸化的机理和影响因素、土壤酸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酸化土壤的主要改良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土壤酸化研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相关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土壤酸化;土壤质量;改良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6.99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4-084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土壤酸化对双季稻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31171494);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长江中游南部(湖南)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2011BAD16B01),“湖南双季稻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12BAD04B10-01),“湘南库塘与提引灌区水稻丰产节水节肥技术集成与示范”(2013BAD07B11-02)。

第一作者简介:袁珍贵,女,1989 年出生,湖南新化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水稻栽培生理研究。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Tel:0731-84635331,E-mail:1059778801@qq.com。

通讯作者:易镇邪,男,1975 年出生,湖南冷水江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作物高产生理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通信地址:410128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Tel:0731-84635331,E-mail:yizhenxie@126.com。

收稿日期:2014-08-22,修回日期:2014-10-25。

0 引言

土壤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然非可再生资源,作为植物生长的媒介以及水、热和化合物的源,土壤可以生产出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除此之外,土壤亦可充当水分的过滤器、废弃物分解的生物介质。土壤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维持着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1-2]。近年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的耕地面积不断缩小,且土壤退化速度加快,已成为威胁粮食生产安全的一大重要因素[3]。

土壤退化表现为许多方面,包括土壤盐渍化、荒漠化、贫瘠化及土壤酸化等[4-5]。作为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土壤酸化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围绕土壤酸化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涵盖了土壤酸化的成因和机理,土壤酸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等。为此,笔者对近年来土壤酸化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1 中国土壤酸化现状

土壤酸化是指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土壤pH下降的现象。土壤自然酸化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近年来中国土壤酸化的进程明显加快,酸化范围有所扩大。根据《中国土壤》和《土壤化学原理》中的分级标准,将pH<6.5的土壤划分为酸性土壤,将pH<5.0的定位为强酸性土壤[6-7]。

中国酸性土壤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涉及广东、广西、江西、湖南、云南、贵州、四川等14 个省区。依据赵其国[《8] 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此区域中大部分土壤pH 低于5.5,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土壤pH 低于5.0,甚至低于4.5。这说明,此区域土壤酸化程度较深,强酸性土壤占据很大部分比例。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对不同地区的土壤酸化做了调查,结果一致表明: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pH 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9-11]。边武英[10]于2008 年调查浙江省83 个县市区内标准农田土壤酸碱度的现状,结果显示标准农田土壤和水稻土的pH呈现两极分化的局面,其中酸性土壤的比例上升幅度大于碱性土壤,且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pH<5.5 的农田比例增加20.71%,pH<4.5 的农田比例则增加了1.7 个百分点。郭治兴等[11]于2002—2007 年间对广东省土壤pH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发现整体来说广东省土壤变化表现为酸化,pH平均降低0.26 个单位,由5.7 降至5.44,其中以水稻土、红壤及赤红壤降幅最大。

2 土壤的致酸机理

土壤酸化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干扰,无论是两者中哪一种引起土壤酸化,其酸化都是始于土壤中H+的增加及盐基离子的减少[12]。土壤中H+增加,势必打破土壤本身的化学平衡。交换性H+能与土壤胶体上被吸附的盐基离子进行交换,交换之后H+吸附于土壤胶体上,使得土壤胶体上的H+不断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则被溶解于土壤中,随着雨水的冲刷大量流失。交换性H+吸附于土壤胶体上后能自发与土壤中的固相铝化合物反应,释放出Al3+,而Al3+通过水解又产生更多的H+,这样循环往复,土壤中的交换性酸大量增加,盐基离子大量减少,土壤的盐基饱和度愈来愈低,土壤酸碱缓冲体系遭到破坏,致使土壤pH不断下降,且下降速度增加[13-15]。

3 土壤酸化的影响因素

3.1 土壤的自然酸化

土壤的自然酸化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土壤自然酸化的因素主要有3 个方面:(1)通过矿质元素的生物循环,植物可影响土壤酸度。(2)植物通过根系分泌物影响土壤环境。有研究表明茶树根系能分泌大量有机酸和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对铝的络合能力很强,活化固相铝而加速土壤酸化;此外,有机酸中羧基的解离会释放H+,直接加快土壤酸化进程[15]。(3)植物的选择性吸收致使土壤酸化。研究显示植物根系对氮的选择吸收能使土壤酸化进程加快[16]。

3.2 土壤酸化的人为驱动因素

3.2.1 酸沉降酸沉降是指酸性物质(天然和人为产生的)进入大气,通过迁移、扩散和化学转化,最终到达地面的过程。酸沉降有干湿沉降之分,湿沉降通常又称为酸雨[17]。酸沉降对土壤酸化有直接的贡献。一方面,酸性物质降到地面后直接为土壤提供H+,加速土壤酸化;另一方面,在土壤中,酸雨能抑制有机物分解、淋失盐基元素等使酸化趋势明显[18-19]。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程度加深,工业废气的肆意排放明显加剧了酸沉降,进而加快了土壤酸化的步伐。3.2.2 不当的农业措施加速土壤酸化在农业生产中,某些不当的农业措施是土壤加速酸化的重要原因。这些措施主要包括3 点:(1)长期施用化学氮肥是驱动土壤酸化的一个重要因素。蔡泽江等[20]在湖南祁阳典型红壤上进行不同施肥长期定位试验18 年,观测到随着化学氮肥的长期施用,土壤pH明显降低,且以单施氮肥降幅最明显,试验期间降幅达1.5个单位。(2)不当的灌溉方式影响土壤酸碱度。研究表明在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往往会加剧土壤的酸化[21]。相比于沟灌和渗灌,滴灌则更利于土壤酸化的抑制。这是因为滴灌方式下表层土壤硝酸盐和水溶性盐分积累较轻[22-23]。(3)不同种植类型及残茬管理对土壤酸化也有影响。张国见等[24]认为,在3 种不同的种植类型中,表层土壤(0~20 cm)pH 有显著差异,其中表现为种粮地最高,温室菜地最低,露天菜地处于两者之间。还有研究显示残茬会加速土壤酸化[25]。

4 土壤酸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土壤质量是指在生态系统范围内,土壤维持生物的生产能力、保护环境质量以及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26]。土壤酸化主要影响土壤肥力质量、健康质量、微生物学性状和酶活性等。

4.1 土壤酸化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土壤酸化能降低土壤的肥力质量,主要表现在酸化过程中,土壤中的K+、Na+、Ca2+、Mg2+等交换性盐基离子大量淋失,土壤盐基饱和度下降,其中有效态营养元素的含量急剧减少,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14]。在对P的有效性影响上,土壤pH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研究表明,pH处于5.5~7.5 之间时,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最高;随着pH 向两极分化,P 的固定逐渐加剧。对于酸性土而言,土壤中含有大量Al3+、Fe2+等,这些离子与磷酸根离子易结合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磷的有效性[27]。一般来说,土壤酸化会降低土壤全磷、全钙、全钾和缓效钾等含量,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氮、磷、钾的能力下降。总体而言,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肥力质量。

4.2 土壤酸化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

土壤健康质量是指土壤对人类和动植物健康的影响能力[28]。土壤酸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土壤健康质量造成负面影响。就目前研究成果来看,这些负面影响主要集中于土壤中活性铝的大量溶出和重金属元素的活化。土壤中所聚集的H+与固相铝进行交换,使得土壤中的Al3+大量增加。当土壤溶液中活性铝的浓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就会对植物根系造成明显毒害,表现为根系生长受抑制,即根短小,脆弱易断,且畸形卷曲。有研究表明,当土壤pH≤4.1 时,土壤溶液的游离态铝和总铝量会继续增加,铝毒害更加严重[29]。

除土壤中活性铝大量溶出外,土壤酸化对土壤健康质量的影响还体现在重金属元素的活化上。温明霞等[30]研究认为随着pH的降低,土壤中有效铁、铜、锰及锌的含量增加明显。而程旺大等[31]研究发现土壤中某些重金属会发生复合污染,如Pb 和As,Cr 和As,Cd和Cr、As或Ni 间表现为协同消长效应。

4.3 土壤酸化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微生物在土壤中主要起着氮素转运的作用[32]。适宜微生物活动的pH 范围为6.0~8.0。当pH 降至6.0以下时,微生物活性会有所下降。王富国等[33]认为不同种植年限酸化果园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土壤微生物量碳、磷,微生物量氮的下降幅度相对较小。土壤酸化亦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这种抑制作用在放线菌、细菌上较明显,对真菌影响相对不明显。

土壤中有各种酶,包括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及淀粉酶等。土壤酶在土壤物质营养的循环转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脲酶是氮素转化的关键酶,过氧化氢酶能清除土壤中的过氧化氢,减轻对植物的危害[32]。土壤酸化能降低土壤酶活性,且pH越低对酶活性的抑制越强。朱锐等[34]通过模拟酸化对黑土酶活性的影响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H的下降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土壤脲酶和淀粉酶活性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且当pH 降到一定程度后(pH<5.5),脲酶和淀粉酶活性会明显降低。

5 酸化土壤的主要改良措施

5.1 化学改良

化学改良剂类型多样,如生石灰、轻质碳酸钙及钙镁磷肥等。在一定程度上,化学改良剂的施用能很好的改善土壤的酸化环境,提升土壤pH[34-37]。其中,作为一种传统有效的酸土改良剂,石灰更是受到人们的青睐。石灰不但能中和土壤酸度,改善土壤性质,且可以降低Al 和其他重金属的毒害[35]。郑福丽等[36]在酸化土壤化学改良剂的筛选研究中发现,多种化学改良剂对酸化土壤的改良有一定效果,其中以生石灰、轻烧粉及石灰氮与轻烧粉各半混合的改良效果最佳。方熊等[37]研究显示在丘陵林地上坡位集中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够通过自然扩散机制,使丘陵大面积酸化土壤得到修复,其中在石灰、污水污泥和石灰+污水污泥等3 种土壤酸化改良剂中,以污水污泥+石灰改善效果最明显。由于石灰的施用会加强复酸化程度,因此不能过量频繁施用,施用时可与其他碱性肥料配合施用。另外,果园表层土壤和闲地土壤酸化比较严重,应用化学改良剂能收到极佳效果,但对于酸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农田土壤,则更适宜用生物改良等方法[36]。

5.2 生物改良

目前,除了应用化学改良剂来改善土壤外,生物改良是另一种最为常见的措施。许多研究表明通过生物措施改良酸土,亦能收到明显效果[38-40]。芒果园养殖蚯蚓的试验结果表明,与清耕土壤(CK)相比,在蚯蚓粪覆盖下,0~20 cm土层的土壤pH增加1.1 个单位,土壤中有效养分明显增多,土壤环境得以改善[38]。近年来,生物碳成为了研究热点。生物碳具备含有碱性物质和大量必需营养元素、能够有效地调控土壤中营养元素循环等优势,因而被认为是改良酸化土壤环境的理想材料[39]。吴志丹等[40]研究表明生物黑炭对茶园酸性土壤改善效果明显,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改善效果增大;从不同土层深度来看,生物黑炭对0~20 cm 土层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王震宇等[41]研究了花生生物碳对果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研究表明,经过44 天的培育,添加5% BC400(花生壳于400℃下慢速热解所制成的一种生物碳)后,土壤容重降低了8.2%,土壤pH 提高了1.33 个单位。以上研究说明生物炭可以改善北方果园酸化土壤的理化性质,且效果明显。

5.3 其他改良措施

不当的农业措施在土壤酸化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因此通过某些农业措施的改良来改良酸土是可行的。如减少化学氮肥的用量,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以滴灌等新型灌溉方式代替大水漫灌;改变传统耕作方式,推广少耕、免耕、间套作等,都能起到一定的改良作用。研究[42]显示果园套种牧草能显著提高低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酸度,土壤速效养分增加;同时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提高土壤的抗旱能力,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增加了土壤的缓冲能力。

6 总结与展望

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加深,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大大加速了土壤酸化的进程,土壤酸化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关于土壤酸化,前人已开展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在国内,土壤酸化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土壤酸化的进程、致使土壤酸化进程加快的因素、酸化土壤的改良等方面。整体来看,尚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土壤改良研究多集中在常规化学改良措施上,在某些新型改良剂,如生物碳等的研究上还有待深入;其二,在土壤酸化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上,研究多集中茶园与果蔬等方面,有关土壤酸化影响水稻等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大田研究鲜见报道;其三,土壤酸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上,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尚不清楚;其四,土壤酸化对重金属的影响上,侧重于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活化关系的研究,关于水稻等粮食作物如何响应土壤酸化引起的重金属活化的报道鲜见。

因此,在土壤酸化这一问题上,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土壤酸化对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研究。其次,在酸化土壤的改良措施上,必须加强新型改良剂的研究。生物碳已初步展示了其在酸化土壤改良上的应用前景,但生物碳改善酸化土壤的机理尚不明确,还有待深入研究。第三,土壤酸化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尚不清楚,应就此展开深入研究。最后,应加强土壤酸化与重金属活化、作物重金属吸收累积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为保证动物和人体健康提供相关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其国,孙波,张桃林.土壤质量与持续环境—Ⅰ.土壤质量的定义及评价方法[J].土壤,1997(3):113-120.

[2] 刘占峰,傅伯杰,刘国华,等.土壤质量与土壤质量指标及其评价[J].生态学报,2006,26(3):901-913.

[3] 赵其国,周生路,吴绍华,等.中国耕地资源变化及其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对策[J].土壤学报,2006,43(4):662-672.

[4] 张学雷,龚子同.人为诱导下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J].生态环境,2003(3):317-321.

[5] van Oost K, Quine T A, Govers G, et al.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soil erosion on the global carbon cycle[J]. science,2007(318):626-629.

[6] 熊毅,李庆逵.中国土壤(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7] 于天仁.土壤化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8] 赵其国.中国东部红壤地区土壤退化的时空变化、机理及调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70-75.

[9] 沈月,依艳丽,张大庚,等.耕地棕壤酸碱缓冲性能及酸化速率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12(1):95-100.

[10] 边武英.浙江省标准农田土壤酸碱度现状及改良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22):10605-10607.

[11] 郭治兴,王静,柴敏,等.近30 年来广东省土壤pH值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11(2):425-430.

[12] 许中坚,刘广深,刘维屏.人为因素诱导下的红壤酸化机制及其防治[J].农业环境保护,2002(2):175-178.

[13]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等.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制研究[J].土壤学报,2009(3):466-471.

[14] 杨忠芳,余涛,唐金荣,等.湖南洞庭湖地区土壤酸化特征及机理研究[J].地学前缘,2006(1):105-112.

[15] 王兴祥,李清曼,曹慧,等.关于植物对红壤的酸化作用及其致酸机理[J].土壤通报,2004(1):73-77.

[16] 郭都,徐仁扣.不同硝/铵比值对小麦幼苗根系释放氢氧根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2(4):427-431.

[17] 梁骏.南京酸雨对土壤和作物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

[18] 汪吉东,高秀美,陈丹艳,等.不同pH降雨淋溶对原状水稻土土壤酸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4):118-122.

[19] 张永春,汪吉东,曹丙阁,等.模拟不同pH降雨和施氮对水耕铁渗人为土酸化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2):303-310.

[20] 蔡泽江,孙楠,王伯仁,等.长期施肥对红壤pH、作物产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1-78.

[21] 王见月,刘庆花,李俊良,等.胶东果园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原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0(16):164-169.

[22] 李建熹,侯乐.不同灌溉方法下保护地土壤盐分分布特征的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11(3):48-51.

[23] 李爽,张玉龙,范庆锋,等.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J].土壤学报,2012(5):909-915.

[24] 张国见,周忠浩,杜树汉,等.拉萨市不同种植类型对土壤酸化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784-13785.

[25] 徐仁扣, Coventry D R.某些农业措施对土壤酸化的影响[J].农业环境保护,2002(5):385-388.

[26] Doran J W, Parkin T B. Defining and assessing soil quality. In:Doran J W, Coleman D C, Bezdicek D F,et al.eds. Defining soil quality for sustainable environment[M]. SSSA Spec. Publ. 35, Am.Soc. Agron., Madison, WI,1994:3-21.

[27] 尹永强,何明雄,邓明军.土壤酸化对土壤养分及烟叶品质的影响及改良措施[J].中国烟草科学,2008(1):51-54.

[28] Lu X N, Meng C F, Ma W Z,etal. Soil quality and its development [J]. Acta Agriculture Zhejiang,2004,16(2):105-109.

[29] KINRAIDE T B. Toxicity factors in acidic forest soils:attempts to evaluate separately the toxic effects of excessive Al3+ and H+ and Ca2 and Mg2+ upon root elongation[J]. Eur J Soil Sci,2003(54):323-333.

[30] 温明霞,石孝均,聂振朋,等.重庆市柑桔园土壤酸碱度及金属元素含量的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2011(5):191-194,199.

[31] 程旺大,张国平,姚海根,等.晚粳稻籽粒中As、Cd、Cr、Ni、Pb 等重金属含量的基因型与环境效应及其稳定性[J].作物学报,2006(4):573-579.

[32] 赵静.土壤酸化对土壤有效养分、酶活性及黄金梨品质的影响[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33] 王富国,宋琳,冯艳,等.不同种植年限酸化果园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研究[J].土壤通报,2011(1):46-50.

[34] 朱锐,孔凡建,王继红.模拟酸化后对黑土酶活性影响的研究[J].吉林农业,2012(2):66-68.

[35] 蔡东,肖文芳,李国怀.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9):206-213.

[36] 郑福丽,谭德水,林海涛,等.酸化土壤化学改良剂的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2011(4):56-58.

[37] 方熊,刘菊秀,尹光彩,等.丘陵林地土壤酸化改良剂的集中施用-自然扩散修复技术研究[J].环境科学,2013(1):293-301.

[38] 顾训明,薛进军,崔芳.养殖蚯蚓对芒果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福建果树,2007(2):24-27.

[39] 张祥,王典,姜存仓,彭抒昂.生物炭及其对酸性土壤改良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3(5):997-1000.

[40] 吴志丹,尤志明,江福英,等.生物黑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J].福建农业学报,2012(2):167-172.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3

一、苗圃地壤管理及改良措施

(一)土壤管理技术措施

1.整地:整地的主要目的是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促进微生物活动、提高土壤肥力等。育苗前整地包括翻地、耙地,要做到深耕细整,耙平,要求土碎、无草根,无石块。秋季翻耕土地,翻耕深度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厚度而定,一般为20—25厘米,土壤较厚的圃地,应该先深翻后浅翻,土壤较薄的圃地,要采取翻动表层,松动底层、逐步加深的办法进行。用于插条、换床、育大苗的土地翻耕要适当加深,保证苗木根系发育需要。低湿地、土壤粘重地、有积雪的圃地,秋翻后翌年早春耙地。气候干旱地区,秋翻后翌春做床前耙地。翻耕主要技术措施为:不出生格子、随翻随耙、镇压平整、以使蓄水保墒。

2.消毒:消毒主要目的是消灭病虫。用硫酸亚铁、福尔马林等杀菌剂进行土壤消毒,除达到灭土壤病菌效果外,还有改良碱性土壤、促进肥效作用。

3.轮作:轮作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和调节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苗圃区间轮作顺序为播种—移植—插条—休闲。树种轮作顺序为:樟子松一落叶松一红松一樟子松。豆科作物轮作顺序为豆科作物一阔叶村一豆科作物。应该注意杨树不能重茬,不能与落叶松轮作。松类可连作4年、休闲一年连续轮作。休闲地一般采用全休闲或半休闲方式。半休闲土地只允许种植一些能够提高肥力、不影响苗木生长的农作物,不准种植蔬菜。

4.施肥:施肥要坚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基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基本原则。施肥量与施肥种类要根据适地、适树、适性、适量的原则进行测土施肥。施肥量一般每公顷8—10公斤。施基肥时,采取分期分层进行:在秋季翻地时,施入总肥量25%做床肥,翌春耙地前施入50%做中层肥,其余25%在作床(垄)时施入上层肥。使用的肥料必须是经过消毒及充分腐熟的。施追肥时,要根据不同的树种特性决定追肥次数,针叶树种每年追3—4次,阔叶树种每年追2—3次,移植苗追1—2次。苗木生长前期追氮肥、后期追磷钾肥。追肥方式可采用上方喷晒和开沟投放。上方喷洒追肥,要严格控制浓度。尿素肥液浓度为0.2%—0.5%,过磷酸钙肥液浓度为0.5%—1%。追肥后要及时用清水洗净残留药液,以免烧苗。开沟追肥后,要及时覆土浇水。草炭土和人粪尿不能混用。

(二)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1.沙性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差、透气性强、要混拌草炭和有机肥。

2.偏粘的土壤,透气透水性差,要进行混沙和炉渣改良。

3.偏酸的土壤要混拌石灰、偏碱的土壤要拌沙压碱、增施磷肥、拌腐熟的草炭土。

4.采取有效的轮作、中耕、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

二、实生苗培育各环节的技术措施

实生苗是用种子直接培育的苗木,其从种子萌发、出土、生长发育到苗木出圃,各阶段环境要求严格,必须把握好作业方式、圃地选择、消毒、种子处理、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及田间管理等技术措施。

(一)作业方式、播种地选择、土壤消毒

1.作业方式:可分床作和垄作两种。选用何种方式,要根据气候、土壤、地下水位、树种不同而定。针叶树和微粒种子的阔叶树适合床作,阔叶树可采用垄作。作床规格为床基宽1.1米,床面宽1米,高15—20厘米(低洼地或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床可适当提高,干旱或地下水位低的地方床面可适当低些),长按实际壮况而定,一般以10—20米为宜,步道宽40厘米。垄作规格:垄基宽60—70厘米,垄而宽25—30厘米,垄高15—20厘米。无论床作或垄作必须做到土壤疏松细碎、平整。

2.播种苗选地:选择土壤肥沃、质地疏松,灌溉方便、排水良好,无病虫害的区域做圃地。

3.土壤消毒:为消灭杂菌病虫,播种前一周用2%—3%硫酸亚铁溶液进行土壤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3.5—4千克,均匀的浇在土壤上,七天后方可播种。也可用五氯硝基苯原粉,每平方米用6克混拌适量细土制成毒土撒于土壤中。

(二)种子催芽、播种期、播种量、播种方法

1.种子催芽:种子催芽目的是打破种子休眠。种子催芽方法较多,常见的有雪藏法、水浸法、混沙埋藏法、隔年埋藏法及变温处理法等,无论哪种方法要掌握好种子温度、湿度待种子有30%裂口时播种。

2.播种期:视地区而定。鸡西地区,一般以土壤解冻深度达5厘米、地温稳定在8—10度时为宜(大致5月7、8日左右)。

3.播种量:根据最适宜计划产量和种子的品质指标。用X(∥m2或∥m)=(P×n×10)/(E×K)×C计算Ⅸ—播种量、P-种子千粒重(克)、10 -常数、K-种子发芽率、E-种子净度(%)(纯度)、n-计划产苗量(株数)(密度)、C-损耗系数。

4.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及点播,微小粒种子采用撒播和条播,中粒种子采用条播,大粒种子采用点播。针叶树播幅宽5—6厘米、条播间距4—5厘米。播种后要用三合土(草炭粉、马粪及原床土)进行覆土。覆土厚度根据种粒大小、圃地土质、播种季节和覆土材料而定,一般为种子横径1—3倍为宜.微粒种子以微见种子为宜。覆土镇压后要立即浇水。

(三)苗期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苗木从播种开始到苗木生长结束的年生长过程中,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按其自身规律性可分为出苗期、生长初期、速生期、生长后期等四个重要时期。必须根据苗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

1.出苗期:从小种子萌发到幼苗出土时期为出苗期。此时期正是苗木出土的关键时期,要为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此时浇水要掌握量少、次多,使床面经常保持湿润。

2.生长初期:亦叫幼苗期,以幼苗出土到旺盛生长以前的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幼苗开始长出初生叶,能够独立进行光合作用,根系生长较快,产生侧根,形成根系。同时,幼苗仍很嫩,对外界不良条件(炎热、干旱、低温等)抵抗力弱。此时的技术措施为合理灌溉、及时除草松土、间苗、浇降温水、病虫害防治,提高保苗率和苗木根系生长。

3.速生期:从苗木高生长量大幅度增加开始到高生长量下降时为止。这段时间苗木生长速度较快,此时高生长及径生长都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影响苗木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的水分、养分和气温。有些树种因缺乏水分会出现一次或两次的生长暂缓现象,有些会停止生长,有些树种易受病虫危害。苗木速生期决定苗高地径及根系等质量指标,而满足这些指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人为的创造良好的空间,这一时期的主要措施,主要是做好苗木的灌溉,追肥、除草、松土病虫害防治工作,但在这一时期的后阶段,要适时地停止追氮肥及灌水。

4.生长后期:从苘木高生长量大幅度下降时起,到苗木根系停止生长为止。这个时期苗木的生理特点是苗木高生长速度急剧下降、代谢作用减弱、然后高牛长停止、陆续出现冬芽,含水量下降,营养物质转化储藏状态,苗木逐渐形成木质化,同时,虽然高生长停止,但径和根系仍在生长。当径生长停止后,根系还要延续一段时间才能停止生长。根据这些生理特点,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主要是防止徒长,促进木质化,要停止灌溉、对苗木进行切根控制水分,同时要做好防霜冻工作。

(四)移植苗培育的技术措施

有些树种当年出不了圃,需要培育二年(如落叶松、樟子松)或三年以上(如红松、云杉)才能出圃,故需在苗圃地继续培育。苗木二年生以上培育方式有留床及移植两种,大部以培育移植苗为主。移植苗培育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1.移植将一年生的苗木,在已做好的床上进行移植,移植时先开沟,将苗木均匀地栽植在苗床上,一般针叶树种每平方米移植160株左右(每行16株左右)。移植时要做到不窝根、不露根、不倾斜、踩实。

2.浇水:移植后马上浇好水,保证苗木吸水扎根萌发。

3.除草:换床后在顶芽及叶芽萌发前,可用果尔等药剂除草。

4.灌溉:苗木生长期间要掌握好灌溉,灌溉量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特性而定,一般讲苗木速生期间需要有充足的水分,要满足其生长需要。

5.施肥:苗木生长期间要进行追肥,苗木生长前期追施氮肥,后期追施磷钾肥。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4

关键词: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采取措施

1物理方法改良盐碱地

物理改良就是采用一些物理的方法进行改造盐碱土,如采用灌溉排水系统,冲洗脱盐、松耕、压沙等方法,达到改良利用的目的。其中,以淋洗排盐为主的工程措施是国外盐碱地治理的主要手段,即建立完善的排灌系统,结合深翻改土、换土、淋洗、淤积等措施达到降低耕作层含盐的目标。工程措施虽然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用工量大、投入成本高、维持时间有限或受限于水资源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且不能从根本上降低土壤盐分,必须结合其它措施进行。

2化学方法改良盐碱地

化学改良就是应用一些酸性盐类物质来改良盐碱地的性质,降低土壤的酸碱度,含盐量,增强土壤中微生物和酶的活性,促进植物根系生长。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增加土壤团粒构,协调土壤水肥气热,增加土壤肥力,丰富的有机质和腐殖质能提高基质的固氮能力和磷的可溶性。促进其有效吸收,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促进林木生长。只有在分析每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土壤、水文地质、气候)和经营管理条件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盐碱化问题。碱化土壤的改良需加入含钙物质来置换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钠或采用加酸或酸性物质的方法改良。采用石膏以及工业废渣改良碱土在国际国内已有成功的经验。

3生物方法改良盐碱地

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即用植物改良盐碱地,方法易行,经济效益显著。生物措施可以逐渐改变土壤的物理特性,使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质地变得疏松,透气和贮水能力增强。

植物改良土壤盐碱化的作用表现在采用适合地表物覆盖,可以减少地表蒸发,减少盐分在地表的积累。经研究表明:由于植物可以减少地蒸发,减少盐分的表聚,削弱了土壤碱度,从而降低了pH值。

有些植物能耐pH值为8.0~9.5的重碱地,多枝圣柳、桑树等,还有些植物又有排盐作用,可以对硫酸盐、氯化物等盐类产生很强的耐力,并且有泌盐腺、泌盐孔结构。因此,种植耐盐植物对盐碱地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

植物有效地改良盐碱地的过程中,还表现在对盐碱地土壤的有益微生物数量种群的增加。选择适合的植物,如植物根系发达、易繁殖的植物,不但可以降低盐碱地盐分含量,而且由于根系发达,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含量,并能增加细菌、放线菌、真菌等有益菌群的数量,恢复土壤遭到盐碱破坏的酸碱平衡环境。

4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在常年的生产实践中,人们认识到要防治土壤盐碱化,采取任何单项的措施效果都有限,且不稳定,易反复发生,必须贯彻因地制宜和综合治理的原则。在结合化学物理改良措施以外还应采取生物改良的措施,提高土壤肥力,获得较好的盐碱地改良效果。在治理的同时要巩固盐碱地改良效果,防御土壤返盐,需要配合适当的农业措施。

在盐碱地植被恢复的研究中,生物措施是最重要的治理盐碱的改良措施,但必须因地治宜地选择适合的林木耐盐碱品种。林木种质是一种丰富的基因资源,其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其他作物、草本无法取代。通过耐盐碱树种引种,为盐碱地造林提供适宜的耐盐碱树种或品种,建设多树种、多林种、多层次、高效益的综合盐碱地防护林体系,恢复盐碱地区脆弱的生态系统、提高该地区生态防御能力、减少灾害损失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5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概况,介绍了利用生物措施改良盐碱地,以及耐盐牧草在盐碱地改良和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

盐渍土广泛分布于世界干旱地区及沿海平原,据已有资料报道,盐渍土面积约占陆地面积的10%左右。全球灌溉土地面积中,约50%的土地在不同程度地遭受着土壤的次生盐渍化和水淹的危害,每年约有1 000万hm2的土地由于土壤次生盐渍化而被丢弃,土壤盐渍化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盐碱土较多的国家之一,盐碱地已由过去的2 600万hm2发展到3 300万hm2。特别是沿海地区,土地盐碱化、盐渍化十分严峻。人类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粮食问题。根据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组织估计,在未来30年内,仅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急速新增的人口就需要额外开发2亿hm2农田来养活。然而,就目前条件来讲,地球上仅仅有0.93亿hm2的土地适合开发,而且这些土地中大部分是应该保护的森林。我国拥有长达18 000 km的海岸线和众多岛屿,海岸带盐土资源十分丰富。同时,随着河流入海口的不断生长以及修筑海堤等造陆活动,每年可制造面积可观的海涂。对这些盐土的改良利用是解决我国面临的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措施。为了合理开发和利用盐碱土地资源,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采取了多种措施。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以及人们对盐碱土改良认识的不断提高,生物措施改良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其应用也越来越广。

1国内外盐碱地改良概况

盐渍土的改良利用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生态工程,其不仅受技术发展的限制,还受到社会及经济因素的制约。多年来,许多科学家对盐碱地的改良与利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20世纪初,科学家们主要对盐碱土的分布、形成过程及发生特性等方面进行研究,20世纪30年代建立了以水利工程、土壤改良为中心的灌溉、水质、防渗以及相应的基础理论研究。水利改良是最早的改良措施,通过排灌防盐工程系统(如挖渠、明沟、暗管、打井),淋溶土壤盐分,排除盐碱水,降低地下水位,保持土壤含水量在一定范围内。如巴基斯坦在印度平原,实施规模宏大的以水井、管道为主的水利工程,用36年时间治理4 000万hm2土地,耗资十分巨大。盐碱地改良除水利措施外,前苏联、美国及欧洲一些国家,提出用物理(压沙、施矿渣)、化学(石膏)和农业综合措施(轮作、施有机肥、种植耐盐碱作物)来改良盐碱地,但这些措施均有其局限性,如费用高或工作量大而未被广泛应用。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对盐碱地的改良多偏重于农业措施,如开沟躲盐、蓄雨淋盐、种稻改盐、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等;7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工程措施为主,如淡水压盐、挖沟排水洗盐、引黄放淤、筑堤种植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盐碱土改良有了新的认识。对土壤盐渍化的治理,现在比较一致的做法是采取农业生态工程手段综合治理。生物防治措施是农业生态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实施适应性种植业,采用土壤改良与种植利用相结合的方法。世界各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根据各国具体自然环境条件和农业实践,因地制宜地开展了草田论作、种树种草、筛选和培育耐盐碱农作物品种及牧草种类等,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采用狗牙根、黑麦、罗得草、白香草木樨及三叶草等植物混播改良碱土,取得一定效果,又用大米草、高冰草、阴翅滨藜改良盐渍土,也获得成功;阿根廷利用羊茅、高冰草、白香草、木樨改良盐碱试验也取得有益经验;澳大利亚在盐土上种植地肤属、滨藜属植物及水牛草取得良好效益;印度在碱土上种植田菁获得成功,尤其盐土上种植灌木滨藜成功解决了奶牛的饲草问题。2008年世界草地与草原大会文献报道,中亚地区的伊朗、吉尔吉斯坦等国家利用驼绒藜属植物治理盐渍土取得良好成效。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农业科技人员在治理盐渍土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从东南沿海地区开始,在黄淮平原、华北、西北及东北地区等广阔地域内开展了治理盐地的大量研究,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东南滨海盐土上种植大米草取得良好的生态经济效益;新疆地区在盐渍化土上用胡杨、沙枣、柽柳等耐盐树种,植树造林取得显著效益;宁夏在盐渍土上推广种植湖南稷子,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最近又推广种植四翅滨藜(从美国引进);山东省沿海盐土改良中种植高冰草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效益,全国各地还筛选出不少耐盐碱牧草及饲用植物品种,如星星草、莱麦草、紫野麦、獐茅、碱谷等。国家对治理盐碱土壤很重视,我国“九五”规划把改良利用盐碱地,培育耐盐植物新品种列为“863”高科技重大攻关项目。

2盐碱地生物措施改良

2.1生物措施改良受到重视的原因

在盐碱地改良过程中,采用工程、物理、化学等各种措施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同时存在诸如工程量大,费用高,或改良过程中除把na、cl等盐离子排走外,土壤中一些植物必需的矿物质元素如p、fe、mn和zn等也同时被排走,以及存在地下水,下游水源受到污染及压盐效果难以巩固等缺陷,研究者逐渐明确了盐碱土改良的目的不仅是去盐,更重要的是达到高产稳产,也就是说,既要排除盐分,又要培肥土壤,于是开始重点关注生物学改良措施。

2.2生物改良盐碱地的方法与原则

近年来,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措施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开展植物耐盐生理和提高植物耐盐能力的研究。二是在盐碱土壤上引种和驯化有经济价值的盐生植物和耐盐植物。三是利用传统的杂交技术和遗传工程方法培育抗盐新品种和培育转抗盐基因植物。相比较而言,第2种措施投资少,见效快,并可使大面积盐渍土壤不经过工程改良即可被利用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盐碱土地在利用的同时,其性质也可得到改良,并在改良过程中提高利用效率。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取得很大的进展。

生物改良盐碱土应遵循的原则:一是所选择的抗盐植物应符合农业生产所具备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是植物耐盐能力强,对土壤有迅速的脱盐作用,而且植物本身的无机盐含量不得高于一般农作物,并有明显的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功效。三是耐盐牧草应具备较好的饲用品质与饲养价值,无毒无害。

目前,生物改良盐碱土壤所利用的方法主要有:一是种植耐盐树木,如沙枣、胡杨等。树木改良盐碱土壤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防风降温,调节地表径流,树木的庞大根系和大量的枯枝落叶也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抑制表面积盐。同时,枝繁叶茂的树冠可蒸发大量水分,使地下水位降低,减轻表面积盐。二是种植抗盐性较强的牧草。我国的耐盐牧草资源比较丰富。尤其近年来随着盐碱土壤的改良需要,人们对耐盐品种进行了广泛地筛选,从文献统计来看,涉及到的品种近70个,其中,禾本科植物约49种,豆科植物约17种,还有其他科的一些植物[1]。盐碱草地种植牧草,可以疏松土壤,减少表面土壤积盐,待秋天枯草腐烂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和co2,可起中和改碱的作用,此外,还可促进成土母质石灰质的溶解。由于牧草有较好的覆盖度,使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减少,土表积盐降低。与此同时,土壤的物理性状也得到改善,土壤总孔隙度和毛孔隙度增加,透水性能改善。此外,若在轻度盐渍地种植豆科牧草,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三是利用高抗盐植物,如盐地碱蓬、盐角草等。这些高抗盐植物为退化盐碱地的代表植物,它们本身的灰分含量很高(约27%~39%),当枯枝叶腐烂时,其所含的大量盐分就会遗留在土壤表面,而且,这些植物也不具备饲用价值。因此,利用这类植物来改良盐碱土壤应保持慎重。四是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提高植物的抗盐能力比降低土壤的含盐量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难度也很大,这需要培育新的抗盐品种或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处于研究阶段。

3耐盐牧草对盐碱地的生物改良机理

在生物改良盐碱土壤的方法中,由于利用耐盐牧草能经人工种植在盐碱土壤上生长发育,对盐碱土壤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并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等,近年来在治理碱化地的研究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1耐盐牧草作为生物泵带走土壤中的盐分

由于耐盐牧草对土壤盐分的大量吸收和体内累积作用,土壤中一部分盐分被植物吸收后,通过收割带走和去除盐分,不同耐盐牧草带走盐分含量不同。

滨海盐土上种植鲁梅克斯(rumex),其在含盐量0.3%的土壤上生长良好,产量达150 t/hm2。通过收割,一年可带走土壤中盐分150~200 kg/hm2 [2]。若连续种植鲁梅克斯3~4年,脱盐率可达61.78%~80.71%[3]。吕彪等[4]在盐土上种植耐盐植物碱茅草进行脱盐改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碱茅草3~4年,脱盐率达到77.00%~84.63%。张永宏[5]在宁夏银北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牧草红豆草、苜蓿、聚合草、小冠花、苇状羊茅,结果表明,耐盐牧草具有明显的脱盐作用,可使盐碱地0~20 cm、0~100 cm土层平均土壤脱盐率分别达31.1%和19.1%。

3.2种植耐盐牧草减少土壤蒸发,阻止耕层盐分积累

土壤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是盐土形成的原因之一,在盐土上种植耐盐牧草,将裸露的土壤覆盖起来,以植物蒸腾代替土壤蒸发,减少了土壤蒸发量,降低了土壤的积盐速度,减少了盐分在耕层的累积。此外,由于植物吸收和水分淋洗作用,耕层土壤中盐分越来越少,数年后,耕作层的盐分含量可以达到一般农作物的耐盐水平。

有关研究证实,发育良好的碱茅草丛,可使土壤蒸发量降低到22.1%~28.0%[6-7]。0~40 cm土层,碱茅草地的脱盐速度为-11.6~-1.3 g/(m2·d),积盐速度为1.1~4.1 g/(m2·d);而灌水裸地脱盐速度为-10.6~-2.1 g/(m2·d),积盐速度为8.9~11.4 g/(m2·d)。碱茅草地的积盐速度仅为裸地的1/7~1/3。在含盐量1.0%~1.5%的土壤上种植滨藜2年后,植被覆盖度达到100%,土壤含盐量下降到0.6%以下,下降率约65%。

3.3种植耐盐牧草可以改善盐土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

种植耐盐牧草后,由于植物根系的穿插作用,土壤容重、总空隙度、通透性、总团聚体等物理性质得到改善;由于植物枯枝落叶及死根的腐殖作用,土壤有机质增加,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改善了土壤养分状况和化学性状,提高了土壤肥力。

魏忠平等[8]采用工程措施为先导、生物措施为核心,在北方泥质海岸盐碱荒地上种植田菁、苜蓿2种牧草对土壤进行培肥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种植田菁、苜蓿一个生长季结束后,土壤盐分和p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提高,氮、磷营养状况得到改善;与对照处理相比,2种牧草处理在l0~50 cm层次的肥土效果好于0~10 cm层次;2种牧草相比,田菁处理好于苜蓿处理。张永宏[5]在宁夏银北盐碱地上种植耐盐牧草的结果表明,种植耐盐牧草可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使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增加。胡发成[9]研究表明,种植苜蓿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容重下降,孔隙度提高,土壤的颗粒结构更趋合理,水分渗透性土壤通气状况改善,提高了保肥蓄水功能,土壤养分发生变化,全氮、有机质含量明显提高。

3.4耐盐牧草可以改善盐土区微生态环境

耐盐牧草的开发利用增加了废弃盐土的植被覆盖度,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有重要作用。首先,耐盐牧草可以调节生物圈中大气成分的平衡,特别是co2和o2 的平衡;其次,它有过滤尘埃、吸收毒气、降低噪音、改变空气质量的作用。再者,可调节气候,减少温差,增加雨量、湿度,减少地表风蚀和干热风危害,增加地面覆盖可降低土壤温度0.7~3.2 ℃,降低地面温度0.5~2.5 ℃;形成群落内小气候,白天中午和夏天的温度比裸地低,昼夜和全年温度变化幅度小,比较缓和。湿度的变化与温度相似。随着植被的自然演替,生态多样性和平衡得到恢复,人类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4小结

盐渍危害是限制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势、气候、环境等各种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将继续受到盐渍危害。传统的改良方法虽然也可起到促进农业发展的目的,但却不能使盐渍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能力。对盐渍土进行生物措施改良,特别是种植耐盐牧草,不仅能够降低盐碱地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肥力,而且可以作为优质牧草发展畜牧业,起到改良和利用的双重作用。对促进盐碱地生态条件改善、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5参考文献

[1] 阎秀峰,孙国荣,李景信.我国耐盐牧草的研究现状[j].中国草地,1994(3):68-72.

[2] 董宝娣,刘小京,董文崎,等.近滨海区鲁梅克斯k-1杂交酸模的引种及耐盐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0,18(4):120-126.

[3] 秦嘉海,吕彪,赵芸晨.河西走廊盐土资源及耐盐牧草改土培肥效应的研究[j].土壤,2004,36(1):71-75.

[4] 吕彪,赵芸晨,陈叶,等.河西走廊盐土资源及生物改土效果[j].土壤通报,2001,32(4):149-150.

[5] 张永宏.盐碱地种植耐盐植物的脱盐效果[j].甘肃农业科技,2005(3):48-49.

[6] 阎顺国,朱兴运.碱茅草地土壤盐分动态及盐量平衡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1990,4(1):44-48.

[7] 朱兴运,沈禹颖,王锁民,等.盐渍化草地培育的理论基础[j].草业科学,1997,14(5):20-22.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6

关键词:新疆地区;盐碱地;改良措施

引言:

由于新疆属内陆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多,又多荒漠、植被稀少、灾害性天气多,而因为地处内陆封闭环境,丰富的盐类物质只能在区内循环,致使土壤残余积盐和现代积盐过程都十分强烈。据统计,新疆盐碱土地面积达11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盐碱土地面积的1/3,现有耕地的32.6%已出现次生盐碱化。新疆除伊犁河谷、阿勒泰地区和塔城部分地区土壤盐碱化较轻之外,其他地区土壤均有不同程度盐碱化,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部各灌区最为严重,一些耕地由于次生盐碱化加重而被迫成为弃耕地。如果土壤盐碱化蔓延得不到有效控制,势必会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而要想改善新疆绿洲生态环境,当务之急是加快盐碱地改良利用进程。

1新疆地区盐碱地成因及改良的重要性

新疆属于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底层土和地下水中所含的盐分, 由于地面蒸发作用,随着土壤毛细管作用使所含盐分的水上升到地表层,水分蒸发后,使盐分停留在土壤表层,聚积而形成盐碱地;地形封闭,盐分无外泄条件,新疆地貌格局为 “三山夹两盆”,新疆的内陆河从山区淋溶盐分, 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径流, 不断向盆地输送、 累积而不能排出,形成盐碱地;不合理的灌溉等人为措施也能使地下水位上升,使易溶盐类在地表层积聚,从而形成次生盐渍化人为的形成盐碱地。

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0年时间里,新疆累计开垦盐碱荒地5100万亩,而实际保留面积仅有2800万亩,有47%的面积因次生盐碱化而弃耕。盐碱化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土壤盐碱化对农作物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产量降低,甚至颗粒无收。轻度盐碱化可减产10%左右,中度盐碱化减产15%―30%,重度盐碱化则减产30%―50%。同时土壤盐碱化造成土地产出率低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重不足,农民增收困难,农业发展矛盾进一步加剧,制约了我区优质高效农业发展。

盐碱地是新疆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更是影响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安全、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根据农业部门的调查,土壤盐碱化每年使新疆粮食减产约7.2亿公斤,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6%;使棉花减产13.05万担,约占全年棉花总产量的9%;造成经济损失约35亿元,占全年种植业总产值的8%左右。由此可见,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性。

2盐碱地改良措施

国内外盐碱地改良一般采用的办法有:水利技术,即以水压盐;生物改良,即植树造林,秸秆还田;利用盐生植物降盐,抑制蒸腾;化学改良等。

2. 1 水利措施

2.1.1节水技术

使用先进的灌溉方法对于防止土壤盐渍化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实施畦灌、沟灌、地膜覆盖灌等常规节水技术和膜下滴灌、喷灌、 渗灌、低压管道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采用较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灌水技术,可以通过控制灌溉使作物只得到生长需水,而不补充地下水,使地下水位随土壤的不断蒸发而降低,可解决因灌溉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形成土壤次生盐渍化的问题。因此,在新疆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地推广常规节水和高效节水技术,加强以节水为核心的灌区配套建设,不仅可以节约农业用水,缓解水资源矛盾,带来经济效益, 还能减少耕地的次生盐渍化。

2.1.2 排水措施

在地势低洼的盐碱地块和地下水位较高的耕地, 通过开挖排水沟, 排出地面水可以带走部分土壤盐分。如果没有排水沟, 在蒸发强烈的耕地, 会使表层土壤积盐严重, 必须使排水系统配套。

2. 2 农业措施

农业措施能够对水利措施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巩固和进一步的提升,水利措施虽然可以有效排盐,但同时也产生了土壤养分大量流失的问题,必须通过农业措施加以解决。

主要方法有平整地面、深耕晒垡、客土抬高地面、微区改土及大穴整地等方法。对于平整地面应当注意留一定的坡度, 挖排水沟, 以便灌水洗盐。凡质地粘重,透水性差的土地,特别是盐碱荒地,在雨季到来之前要进行翻耕,疏松表土,增强透水性,阻止水盐上升。四周不具备排水条件的小型绿地,采用客土抬高地面下设隔离层,利用高差排水淋盐,达到改土的目的。土壤临界深度减去地下水位深度即为抬高高度。还有就是事先将塑料薄膜隔离袋置入树穴中添以客土。有时在树穴内铺隔盐层,通过铺粗沙、炉灰沙及植物秸秆等,然后添以客土,有效控制土壤次生盐渍化,并通过采取适地适树、小苗密植、 适时栽植、合理灌溉、及时松土及多施有机肥等一系列栽培措施,改良土壤结构,减少盐碱和大风对树木的危害,有效的抑制客土发生次生盐渍化,从而保证栽培植物正常生长和发育。

2. 3 生物措施

在对盐碱地的改良工作中, 植树造林, 形成林网是生物措施的主要方式。林网的形成不仅能够改良田间小气候,而且因其耗水量远远高于普通作物,所以可以有效降低作物附近的地下水位,获得生物排水的效果。此外,通过种植耐盐作物,也是生物改良盐碱地的重要措施。

采用耐盐抗盐作物,通过实践对新疆盐生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盐生植物种子及耐盐性进行研究,最终证明在盐碱地种植盐地碱蓬、盐角草、野榆树菠菜等,每年可从土壤中带走大量盐分,连续3年左右即可大幅“淡化”土地,使其达到耕种标准。借助这一最新成果,新疆目前已有1000多亩盐碱地被改良。

同时,新疆拥有丰富的盐生植物资源,目前已发现的有305种。它们可修复盐碱土,有效治理土壤原油污染,吸收铬和铜等重金属,许多还可用于医药、绿化、饲用、食品加工、纤维和化工等领域,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 4 化学措施

化学措施在盐碱地的改良中主要是各种化学试剂的使用,利用酸碱中和原理来改良土壤化学性质的方法。 化学改良剂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改良土壤结构,加速洗盐排盐的过程;二是改变可溶性盐基成分,增加盐基代换容量,调节土壤酸碱度。化学改良包括施用石膏、 磷石膏、过磷酸钙、腐植酸、泥炭及醋渣等。例如:通过增施化学酸性肥料过磷酸钙,可降低 pH 值,提高树木的抗性。施入适当的矿物化肥,补充土壤中氮、磷、钾及铁元素含量,有明显的改土效果。 施用大量的有机质,如腐叶土、松针、木屑、树皮、马粪、泥炭、醋渣及有机垃圾等,可增加土壤有机物质,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3结语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7

关键词 保护地;地力培肥;技术措施;辽宁朝阳

中图分类号 S158.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5-0256-01

设施农业保护地生产是朝阳市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12年设施农业生产规模已达到12万hm2,年产量达到410万t,产值106亿元,仅此一项实现全市农民人均收入3 000元。基于朝阳市农业用地面积,保护地生产规模已趋于饱和,今后中心任务主要是提质增效。其中,如何针对暖棚覆盖下,阳光照射、高温潮湿、种植单一的保护地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地力,将成为土壤肥料技术推广工作最主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而土壤肥力更是关系土壤地力的的正相关因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根据朝阳地区保护地的区域特点,大部分保护地土壤存在着土层较薄,土质生、冷、硬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有效提升保护地的生产能力,提高栽植作物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引导农民科学养地用地,应探讨注重实施一系列土壤改良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措施,强化地力培肥[1-3]。

1 客良,保证耕层厚度

对于在“三荒”和河滩地上新建的日光温室,由于没有土层或土层很浅,保水保肥能力差,应该用熟化的土壤垫厚至50 cm以上,方可种植;在砂质土壤上建设的日光温室应该在沙层表面垫上黏土层后再客土,以避免水肥流失;对于在平地上新建的且耕层扰动较大的日光温室,耕层生土多,土壤瘠薄,影响根的发育和作物生长。因此,应该在深松的基础上进行客良,以保证作物正常生长。

2 增施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

针对新建保护地土壤生、冷、硬的特点,应大量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保证施用猪牛羊粪75~90 t/hm2或鸡粪45~60 t/hm2,或施精制商品有机肥15 t/hm2,施肥后最好用旋耕机深旋20 cm以上,避免施肥不均[4]。

3 秸秆还田,提升耕层有机质

作物秸秆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及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它能增加土壤中水溶性团聚体,协调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等因素,改善保护地土壤的环境条件,提高土壤的保肥蓄水能力。应大力推广秸秆反应堆技术,具体操作主要为棚内开沟、铺放秸秆、加畜禽粪便调节C/N、撒接菌种、覆土、浇水、盖膜、打孔、定植等程序,秸秆用量在75.0~112.5 t/hm2。

4 测土配方施肥,优化养分比例

氮、磷、钾是大量营养元素,新建保护地一定要在测土的基础上施用好的氮、磷、钾肥料,要根据目标产量确定施肥量,由于大多数蔬菜需钾量较多,而朝阳地区土壤自然钾素含量不足,因此3年之内应保持氮、磷、钾施用的比例为1.0∶0.5∶1.0,3年后,可调整为1.0∶(0.3~0.4)∶1.0;此外,应根据蔬菜品种的不同施用对其比较敏感的中微量元素,如辣椒和番茄需注意施用钙肥。

5 适当补充微肥,避免盲目施肥

微肥能够提高作物产量及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应根据作物种类品种及土壤微量元素的供给情况,适当补充微肥。朝阳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充足,有的甚至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而且微量元素在作物上适应范围很窄。因此,微量元素的施用一定要慎重,避免盲目乱用。

6 注重年久保护地土壤的改良

投入生产15年以上的保护地土壤养分含量丰富,但土壤板结现象严重,同时由于一年多茬种植,复种指数高,连作严重,施肥量大,从而造成了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养分失衡和土传病虫害加重等问题。

对次生盐渍化严重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为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需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二是于蔬菜收获后深翻土壤,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翻到上层与表土充分混匀;三是对于退化污染极严重的保护地,应进行换土;四是合理进行肥水管理,小水勤灌,以水压盐;五是掺入炉渣灰或砂土在过于黏重的土壤中;六是如果有条件,可开展无土栽培或实行水旱轮作;七是在蔬菜换茬空隙,将薄膜撤去,使盐分随雨水流失或淋溶到深层土壤中;八是用作物秸秆或地膜覆盖地表,使盐分上升速度减缓,有效控制表层盐分积累;九是加强中耕,切断土壤毛细管,避免盐分随水分上移至土壤表层。

对土壤酸化的保护地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治理:一是在酸性粉料中掺入生石灰;二是交替搭配使用生理酸性肥料与生理碱性肥料;三是提倡根外施肥,如叶面喷施尿素、磷酸二氢钾、硝酸钙、硫酸钾、硫酸锌、氯化钙等;四是当土壤酸化严重时,可施用熟石灰,但需注意控制用量且不能在植物生长期施用。对养分失衡的保护地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对土传病虫害加重的保护地要采取土壤消杀等措施治理。

7 参考文献

[1] 逯凤伟.设施蔬菜地力培肥综合配套技术措施[J].中国园艺文摘,2012(1):118-119.

[2] 关培辅.保护地土壤退化的预防和修复技术[J].吉林蔬菜,2005(3):53-54.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8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土壤改良工作,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提高高标准农田比重。

凤城市位于辽宁东部山区,全市现有耕地93万亩,中低产田72万亩,面积大、产量低。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提高全性状市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土壤改良技术措施

针对土壤的不良和障碍因素,采取相应的物理或化学措施,改善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土壤改良工作一般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逐步实施,达到有效地改善土壤生产性状和环境条件的目的。具体采用的技术分类如下:

1.耕作土壤改良,改进耕作方法,改良土壤条件,增施有机肥。

2.化学土壤改良,施用化肥、农家肥和土壤改良剂,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3.生物土壤改良,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牧草、秸秆腐熟剂等增加土壤有机质。

4.利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二、深抓落实土壤改良技术

1.2013年春季工作

增施有机肥改良技术实施,每亩平均施用2500公斤以上。今年4月9、10、15日,分别在大兴、大堡、赛马落实示范田项目,划分实验地块,指导示范户正确施用有机肥,使广大农民充分了解有机肥在实际耕种中的作用,掌握合理用量。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今年4月17、18、19日,在四门子、宝山、大兴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科技示范户,将配方肥推广与技术指导员进行对接,指导示范户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稳产高产。

施用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土壤改良重要技术环节之一。今年4月24、25、26日,在宝山镇岔路村、大堡乡爱路村、大兴镇大兴村、青沟村对示范户撒石灰这一技术环节进行现场指导。

2.2013年秋季工作

秋季测产工作是对这一年试验示范的最为科学的总结,9月23、24、25、26日,对所有示范田进行测产工作,采集样本,做好对比数据。

秸秆还田工作的开展,对土壤的养分与性状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划分对比区域,验证技术的可行性。10月12、14、21日,在白旗民主村、宝山大营子,做秸秆还田和施用秸秆腐熟剂对比试验。

3..2013年冬季工作

根据农民实际需求和土壤改良技术推广工作的安排,开展技术下乡。技术传播与培训,与农民近距离、心贴心的传授土壤改良技术,详细解答农民在实际耕种中出现的问题。10月31、11月1、4、5、8日,在白旗民主村、大兴政府、通远堡林家台、宝山大营子、草河爱河开展土壤改良技术培训。

4.2013年土壤改良工作成效

全市施用常规土壤改良技术,在赛马、大兴、大堡、宝山四镇区落实试验示范,推广面积近5000亩,亩平均玉米增产82.5公斤,增产16.6%,亩增收165元。

三、土壤改良工作的必要性和长期性

改造中低产田需要长期坚持投入,短时期效果不明显,改造程度不完善,因其土层薄,漏水漏肥;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过酸,影响微生物活动,并且磷元素易被土壤固定。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9

关键词 耕地土壤;现状;酸化原因;改良措施;云南景谷

中图分类号 S1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50-02

1 耕地地力等级划分

为更好地利用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指导农业生产,发挥科技推动作用,按照《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更规范》《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和《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总集》的要求,把景谷县总耕地面积32 158.2 hm2共划分为10个等级。一级地共1 712.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33%;二级地共1 351.01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20%;三级地共1 557.6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84%;四级地共1 459.4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54%;五级地共2 171.6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75%;六级地共4 25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24%;七级地共9 014.65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28.03%;八级地共5 654.2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7.58%;九级地共2 989.5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9.3%;十级地共1 988.73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6.18%。评价结果表明:主要以五、六、七、八、九级为主,共有24 088.83 hm2,占耕地的74.91%。其中,六、七、八级有18 927.58 hm2,占58.86%。根据景谷县有机质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景谷县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技术。在酸化严重地区,集中连片实施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通过项目实施,培肥地力,减轻土壤酸、碱障碍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作物产量10%左右。

2 土壤pH值变化

全县耕地总面积32 158.2 hm2。其中,灌溉水田13 075 hm2,占40.66%;旱地17 180.47 hm2,占53.42%;水浇地1 902.73 hm2,占5.92%。pH值在3.3~8.2之间,平均值为5.4,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检测数据比,pH值呈现下降趋势(表1)。其中:强酸土壤面积745.59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3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0.45个百分点;酸性土壤面积20 200.86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62.82%,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1.05个百分点;微酸性土壤面积11 057.2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34.3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提高了1.01个百分点;中性土壤面积154.47 hm2,占耕地总面积的0.48%,比第二次土壤普查降低了7.3个百分点。可见全县耕地土壤偏酸,微酸、酸性、强酸土壤比例高达99.52%。

3 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

景谷县耕作土壤施肥水平低,1984年平均施尿素91.5 kg/hm2、磷肥69 kg/hm2、钾肥0.7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农家肥3.75 t/hm2左右,不施肥面积比重大。据土壤常规分析:有机质含量高的面积均减少,尤其是大于30 g/kg的耕地大幅度减少(表2)。

施用商品有机肥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通过对水稻、玉米对比试验,对景谷县5个监测点数据进行平均分析,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田土壤状况为土壤容重1.26 g/cm3,有机质22.35 g/kg,全氮1.43 g/kg,有效磷11.91 mg/kg,全磷0.58 g/kg,速效钾89.46 mg/kg,缓效钾189.35 mg/kg,全钾13.88 g/kg,pH值4.88;对照土壤状况:土壤容重1.28 g/cm3,有机质21.50 g/kg,全氮1.36 g/kg,有效磷11.48 mg/kg,全磷0.56 g/kg,速效钾85.09 mg/kg,缓效钾183.1 mg/kg,全钾13.46 g/kg,pH值4.76。施用有机肥田地与对照相比,土壤容重降低0.02 g/cm3,有机质增加0.85 g/kg,全氮增加0.07 g/kg,有效磷增加0.43 mg/kg,全磷增加0.02 g/kg,速效钾增加4.37 mg/kg,缓效钾增加6.25 mg/kg,全钾增加0.42 g/kg,pH值升高0.12,粮食产量增加5.7%。施用商品有机肥对产量的影响见表3。

4 耕地土壤酸化原因

4.1 施肥不合理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搭配不合理,重施氮肥、轻施磷肥、忽施钾肥、少施或不施微肥现象比较突出,导致土壤中磷、钾肥不足,钙、镁、硅、硼、锌等中微量元素缺乏,造成土壤养分失衡,使pH值迅速下降[1-2]。其次农户大量施用农药、地膜残留物对耕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及对土壤造成的污染,使土壤养分流失,加大土壤酸化。耕地土壤有机肥施用量少,造成土壤理化性状差,加重土壤的酸化。

4.2 土壤酸、干、瘦、薄

酸、干、瘦、薄是景谷县耕地土壤的主要障碍因素,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中低产田面积比重大,作物单产低;土壤酸化受母岩、成土母质的影响,土壤偏酸的有20 946.46 hm2,占总耕地65.14%。pH值4.5~5.5的酸性土壤占51.8%(1985年土壤普查),同时旱地土壤熟化程度比水稻土低,偏酸更为突出,土壤偏酸导致速效磷被铁、铝离子固定,难以被作物吸收;干、瘦、薄主要是山区多、坝子少,不注意水土保持,水土流失严重,耕层土壤的流失使土壤变瘦,导致耕地土壤肥力总体下降。

4.3 耕层浅薄,土壤养分失调

耕层浅薄的有18 349.39 hm2,占总耕地57.06%。农户不按作物需肥规律施肥,注重氮肥、磷肥,土壤缺硼、缺钾,造成供肥比例失调,化肥浪费严重;山高坡陡,跑水跑肥,水土流失严重;只有少数小坝塘有灌溉设施,灌溉保证率不高,基本依靠雨水及田块串灌,无灌溉条件及设备。

5 改良措施及途径

5.1 实行测土配方施肥

测土配方施肥是在传统农业平衡施肥的基础上具有现代农业标志的科学施肥新技术。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缺补缺、缺多少补多少的方法,大幅度提高肥料利用率,避免滥施化肥,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

5.2 推广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技术及间套种技术

综合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秸秆还田,连续3年以上使用稻草、玉米秸秆、麦秆还田。绿肥能熟化土壤,既改土又肥田;秸秆还田能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化肥投入量,降低污染,保护耕地质量,进一步提高耕地肥力[3-4]。

5.3 结合深耕增施有机肥

连续3年以上施用有机肥22.5~30.0 t/hm2,对改良土壤酸、干、瘦、薄等主要障碍因素有重要意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降低土壤容重,以控氮、稳磷、增钾配微肥施用原则,降低化肥施用量,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5]。

5.4 科学合理施肥,平衡土壤酸碱状况

因地制宜地增施硼肥,适当追施氮、磷、钾肥;深翻改土,适当加深耕作层厚度2~3 cm,改善土壤结构。施用石灰等调节土壤,中和土壤酸性,结合耕翻与土壤混合,施用量750 kg/hm2。施用商品有机肥和石灰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3.9%左右,pH值升高0.12,使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5.5 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

通过新建和完善排灌渠道等工程措施,配套秸秆综合利用、平衡施肥等农艺耕作措施,将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高产稳产的农田地。为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当前景谷县应推广“稳氮、补磷、补钾、补微”的施肥技术。降低化肥施用量,有效防止土壤酸化。

6 参考文献

[1] 云南省土壤肥料学会.云南土壤肥料与高原特色农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4.

[2] 盛祝梅,张华,黄守营,等.农田酸化土壤改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23.

[3] 鲁艳红,廖育林,聂军,等.我国南方红壤酸化问题及改良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15(3):148-151.

改良土壤的措施篇10

改良方法:一是重施有机肥料。施入的有机肥料易于形成腐殖质,从而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发送土壤结构及耕性。一般每年每亩施有机肥15—20吨,3—4年即可形成良好的菜田。二是压沙降低黏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每亩地施入河沙土20—30吨,连续两年,配合施有机肥料,可使黏重土壤得到改良。

低洼盐碱土壤的改良。低洼盐碱土壤—般易于积水,盐分含量高,其pH值在8以上,妨碍作物的正常生长。

改良方法:一是增施有机肥料,促进有机质含量的提高。改良盐碱土的最基本方法是切断表土与底土的毛细管的联系。可使有机肥料转化成的腐殖质,促使表土形成团粒结构,起到压盐的作用。所以深耕结合大量施入有机肥料是有效措施。二是农业生物措施,包括平整土地、土壤培肥、种植耐碱作物与绿肥。三是化学改良措施,主要是使用土壤改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