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00:38:16

改良范文篇1

关键词:畜牧养殖;种猪评估;遗传改良;实验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畜牧养殖业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不仅在畜牧养殖的规模上相比较以往有了集约化的趋势,更是在育种养殖等相关基因上取得了革命性的成果与突破,极大地促进了畜牧养殖业的发展,种猪的遗传改良便是在这种大的科技背景下取得的成果,对于促进养猪产业的发展,维护经济的繁荣、保障人们生活质量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本次试验以我国某种猪育殖场2017年从美国引进的150头杜洛克猪及其同年产出的100头后代为研究对象,展开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我国进口种猪评估的影响研究,旨在发现和总结影响种猪遗传的因素。1.2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通过表型测定以及统计分析的方法展开研究。表型测定主要按照NSR相应规定和标准对种猪的体重日龄、活体背膘厚、活体眼肌面积进行测量和记录,确保种猪引进前的健康,从而探讨种猪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3试验设计。此次试验将引进的种猪分为3组,每组种猪各50头统计。并分别将这3组种猪放置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中,生长环境等级为优良、一般和较差。记录后续试验研究数据探讨种猪遗传与周围环境、饲料等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2试验结果

通过整个试验过程的数据记录和分析,得出如下数据结果。具体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种猪后代体重达115kg的日龄、活体背膘厚与活体眼肌面积与种猪生存环境存在较大的相关性。种猪的生活环境越优良,则后代的遗传因素越好,成长速度越快,所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越高。

3讨论

3.1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于种猪遗传影响具有参考和借鉴作用。通过此次试验研究发现,NSR等国外评估机构作出的种猪遗传评估所反映出来的信息数据真实可靠,可以用于生长参数、经济参数、统计模型等研究中,对于国内猪场展开遗传改良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但是排除国外遗传评估体系的数据外,某国内猪场进行自主遗传评估时,所得出的结果与国外遗传评估数据不一致,存在明显差异。3.2种猪生存环境对于遗传的影响较大。鉴于国外与国内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养殖水平等存在一定差异,结合自主性评估结果与国外评估结果数据之间的差异性,展开种猪遗传与其生长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探讨与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生长环境下的种猪所繁衍出来的后代体重达115kg,日龄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免疫程序、食用饲料相同的情况下),这说明对于种猪而言,遗传与环境之间存在某种影响关系。

4结语

围绕国外遗传评估体系对我国进口种猪评估影响展开种猪的遗传改良研究,发现环境对于种猪遗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于生长速度的影响,好的生长环境种猪的生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同时,种猪所采用的免疫程序、食用饲料对于种猪的遗传改良也具有一定的影响。此外,通过该研究还可以对别的动物养殖行业提供参考和借鉴,并丰富我国关于畜牧养殖业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我国养殖业的整体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的研究成果仅基于特定的案例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仍需要更多养殖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深入挖掘。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李加琪,张勤,等.规模化种猪育种与生产数字化管理体系建设及案例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4(8).

[2]陈瑶生.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与推进[J].中国猪业,2012(4).

改良范文篇2

关键词:传统服饰;创新运用;拼布艺术

服饰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既是文化的产物,又是文化的载体。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早有《周易•系辞下》记载:“皇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可见中国服饰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观念,这一点从百家衣、水田衣等拼布服饰艺术形式中得以体现。实际应用认为,拼布这一服饰艺术形式对现代服饰的创新设计以及传统服饰的艺术化改良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百家衣的概念及艺术价值

1.1概念。旧时医疗条件有限,婴儿孩童多患病夭折,死亡率较高。人们为了逃避孩子夭折的命运,便唤以贱名,甚至男扮女相,认为如此可以迷惑神灵,在此背景下,“百家之福于一身”的百家衣便应运而生。百家衣是指向众邻亲友讨取零碎布帛,将布帛拼接缝合而成,其表现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侣穿着的百衲衣,有的僧侣为表“苦修”,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其亦与妇女穿着的水田衣有共通之处,王维有诗“乞饭从香积,裁衣学水田”,水田衣因其外形色彩相互交错类似阡陌纵横的水田,故名。清代李监堂《俗语考原》中对百家衣有明确记载“俗为婴儿乞零碎布帛于众邻,合以制衣,云衣之可致福,此为风由来已久”。宋代陆游《书感》有云“哀哉穷字百家衣,岂识万斛倾珠玑”,或可佐证在当时已经出现了百家衣,而在年长陆游30多岁的苏汉臣所画的《长春百子图》的右下方,亦有一孩童身穿百家衣。百家衣在明清时期较为流行,且颜色更趋于鲜艳多彩。《西游补》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这一色百家衣,舍与我吧!你不与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苹色,断肠色,绿杨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酱色,天玄色,桃红色,玉色,莲肉色,青莲色,银青色,鱼肚白色,水墨色,石蓝色,芦花色,绿色,五色,锦色,荔枝色,珊瑚色,鸭头绿色,回文锦色,相思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从这段文字的描述,可以充分说明近代百家衣已成为儿童较正式的礼服[1]。就百家衣的细节而言,不仅各个地区之间不同,甚至邻里间的贫寒人家和富贾人家也有很大的区别。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制作样式,例如河南民间不能在胸前开口,会在底襟留个口子“藏魂”,对于贫寒人家而言,讨要的碎片大小颜色不会过于讲究,但对于大户人家而言,则会使用绸缎等布料,并绣上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的“五毒”图案或蝴蝶花草等吉祥图案。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我的第一个师父》中提到,他的百家衣是“橄榄形的各色小绸片所缝就,非喜庆大事不给穿”,可以充分说明大户人家百家衣制作的考究和意义之深刻。1.2艺术价值。1.2.1践行美德和造物思想。百家衣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拼布艺术形式,是人们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祈祷孩童来年顺顺利利、健康成长的趋吉避凶之衣,也是对“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传统造物思想的践行。同时,百家衣是在早期社会生产力低下之时对裁剪剩下边角料的有效利用,发扬了勤俭节约这一传统美德,为拼布艺术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1.2.2创新和形式多元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不断丰富,以百家衣为文化背景的拼布艺术在创新中有了多元化的表达形式。拼布艺术带有很强的创作性,从大小、材料、颜色等方面都可以完全自由地选用,小到迷你的杯垫,大到整墙的壁饰或床品都可以用拼布艺术。在传承传统拼布艺术文化的同时,引入现代工艺元素,赋予拼布艺术更持久的生命力势在必行。1.2.3个性化。拼布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地域、经济、文化和宗教等因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不同风格和流派,产生了精彩纷呈的拼布文化,其文化内涵的差异化,使拼布艺术越来越有个性[2]。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人们对服装除了基本服用性的需求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更高层次的需求。拼布艺术以其可简约可复杂、创作性极强的优势将不同颜色、材质、图案等拼接运用到服装中,使得服装具有强烈夸张的设计感,充分满足个性化需求。

2拼布艺术在现代服饰中的艺术化改良

2.1材料和造型改良。不同质感的材料给人不同的感受,例如旧时的百家衣更多的是舒适质朴的棉麻,贵重些的则是细腻有光泽的丝绸。材料作为拼布艺术最重要的媒介之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材料种类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拼布服饰作品有不同的质感。在现代拼布服饰中,应当突破传统的棉麻丝材料,使用现代纺织材料,或是加入一些缀饰物,如蕾丝、彩线等,将传统拼布文化与现代纺织技术结合起来,形成更具现代特色的传统拼布服饰作品。在工艺上也可吸收手工刺绣、编织、染色等传统技艺,制作出材料多样、形式丰富、造型独特的现代艺术作品。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拼布艺术的发展可以尝试突破原有的造型思路与造型手法束缚,结合现代设计思维和创作手法,形式上可以尝试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变,风格上也可由具象向抽象变化。总之,通过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使其在造型上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时尚感。如此一来,融合了当今流行元素的拼布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传承传统民间工艺,也可以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以新的创意理念和形式来体现现代拼布艺术设计的魅力。2.2色彩的多样化。在拼布艺术中除了材料和造型外,色彩的选择也至关重要,近现代工业染料的出现,使得纺织材料的颜色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色彩关系的运用对拼布艺术的成败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传统拼布艺术在色彩的选用上有较强的装饰性,主要是受民间集体观念的影响,其色彩多鲜艳明快,有强烈的冲击感,显得热闹奔放,这一点在百家衣拼布服饰中便可以体现。为了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拼布艺术应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使其变得含蓄,不似以往的热情奔放。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突出主色调,加上其他颜色的少量点缀,形成主题明确但又不显得死板的视觉效果。二是巧妙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效果,运用同种颜色不同明度和纯度的色块进行搭配,体现出不同颜色之间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三是恰当地使用黑、白、灰等无彩色系,将原本强烈的色彩对比关系进行调和,在明度、纯度较高的布块中加入黑白灰或明度、纯度低的布块组合,使整体色彩统一又有变化,更有时尚感。四是采用冷色调的搭配,暖色点缀,色彩互补组合,使画面更具张力和美感。除了上述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方法外,现代拼布艺术的色彩还应与拼布艺术作品主题相吻合,利用不同的色彩表达情感,如用古典、时尚、前卫、自然抽象等意念进行设计[3]。2.3题材的演变。旧时民间传统拼布的题材主要是鬼神崇拜、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民俗生活等,例如百家衣就是向神乞求婴孩健康平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封建文化的破除和流行文化的变化,传统题材的拼布艺术已不再有往昔的影响力及需求,为了使拼布艺术更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需要对表现内容进行扩充。可在传统图案元素、拼缝工艺和构成形式的基础上将元素进行夸张、变形设计。在拼布艺术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法的基础上,借鉴现代纤维艺术的创作形式。作品种类不再局限于日常生活用品,可以以纯粹的艺术作品形式呈现。利用拼布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将文化、信仰、情感、理念等观念表达出来。将人的需求作为创作的出发点,以自然元素、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贴合人民群众的内容为主题,在满足人们不同功能需求和审美需求的同时,创作出更多主题丰富、形式多样、工艺精湛的拼布艺术作品。

3结语

拼布艺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随着时展,拼布艺术不仅体现在服装设计上,还被广泛运用于艺术、雕塑、科技、生活等不同文化形式上,拼接艺术的特点既体现了碎片的杂乱无序,又表现出重组后的统一有序,使服装更具趣味性。作为服装设计师必须深刻挖掘拼布的文化内涵,总结经验并加以创新和改造,使其成为与当代人们需求契合的艺术形式,传承并促进其发展传播。

参考文献:

[1]李晓君.趋吉避凶百家衣[J].检察风云,2012,(2):90-91.

[2]吕志莹.探究拼布的起源、发展内涵及流行原因[J].大舞台,2012,(2):271-272.

改良范文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壤消毒;技术改良

在我国设施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其通过对连茬栽培、连坐种植方式的采用,来增强农作物产值与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土壤无法得到合理的养护,并且在几乎完全封闭的空间里,非常容易引发土壤中病菌的形成和积累。除此之外,在具体的种植过程中大量且不科学的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本身的营养平衡被打破,形成土壤板结,进而使得病虫害问题也开始加重,土壤的质量严重下滑,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需及时的对问题土壤进行有效的杀菌处理[1]。具体的实施过程则要在定植前就对种植大棚进行一次全面的消毒,同时将种植大棚内和大棚周围的杂草杂物进行去除。

1高温闷棚消毒技术的应用

农产品种植人员在温室大棚中进行农产品越冬一大茬生产时,可选择在夏季的生产空闲期间,将7000kg以上10000kg以下的谷草和玉米秸秆进行打碎处理,然后再加入还没有腐熟的马粪和150kg左右的生石灰拌匀,最后将其混合物平铺至地面,进行深翻后浇透水,开始长达20天以上的高温闷棚。在此过程中,土壤的温度达到55℃以上,便可有效的降低种植土壤中的多种病菌,从而进一步的减少病害情况的发生[2]。

2化学消毒法技术的应用

土壤的化学消毒法有很多,针对设施农业土壤常见的化学消毒法就是福尔马林消毒法,农产品种植人员可根据大棚内实际面积,调配好福尔马林加水的混合液体,均匀的喷洒在棚内土壤上,接紧接着翻地1次,并在上方覆盖一层塑料薄膜,经过1周左右的时间即可揭开薄膜,再翻地2次等待气体散发。除此之外,还可采用1.5%~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进行浇灌并闷棚1周以上。

3人工营养土栽培法技术的应用

3.1堆置发酵法的具体应用。堆置发酵法通常需先发酵,再将基质放入挖好的栽培槽内,通过采取这种方式则能够很好地解决种植过程中连坐障碍的问题,虽然比较费工,但不需要过多的资金投入。具体过程还需种植人员按比例混合土壤与玉米秸秆粉碎物,同时再加入已配置好并经过发酵的人工营养基质,这一低成本的方法对解决连坐障碍效果极佳,应被广泛的应用及推广。3.2栽培槽发酵法的具体应用。栽培槽发酵法通常需要将栽培槽挖好后,再放入按比例混合的土壤与玉米秸秆粉碎物,进行发酵。这一方法虽在操作上较为便捷其省时省工,但却只适用于一些连作障碍程度较轻且土地贫瘠的温室土壤,相反,对于那些病害较多且连作障碍程度较重的温室土壤,其最终效果就没有那么明显,甚至会有效果较差的情况出现,同时对玉米秸秆的使用量也非常之大[3]。

4秸秆加石灰氮消毒法技术的应用

通常从冬春茬蔬菜收获期将秧子去除后,再到种植秋冬茬之前,至少有50天左右的时间是农业生产的空闲期,直到七月初则可进行新一轮的翻地,并利用太阳能实施秸秆加石灰氮的高温消毒处理。根据温室大棚内的具体面积按照12kg/m2的石灰氮,混合0.4kg/m2的玉米秸秆粉碎物共同施入土壤。同时,农业种植人员运用这一方式进行太阳能消毒工作时,还需在土壤表层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土壤温度能够持续的保持在高温状态,从而进一步的达到施基肥后的闷棚效果,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加的同时有效避免了结线虫害问题的发生。除此之外,在土壤中施入石灰氮还能够有效的解决,在土壤钾含量较高、铵态氮肥使用过量以及棚内湿度大蒸腾缺失等情况下水果蔬菜植株缺钙、缺镁等的严重问题。所以,在对设施农业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工作时,可专门针对老菜田中的结线虫害等问题,以及大棚内新菜田中土壤肥力不足的问题来进行秸秆加石灰氮的方式来进行消毒处理工作。

5火焰高温消毒法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火焰高温消毒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了设施农业土壤消毒的环节中。其作为一项土壤改良技术,需在旋耕的开展过程中,将液化气进行燃烧,加热至少28cm以上的土壤,直到其温度能够上升至结线虫死亡,最后再通过太阳能的辅助,进行高温闷棚,使土壤内所滋长的病原微生物与结线虫害在这个消毒处理的过程中被彻底的杀死。通常,农业种植人员在旋耕时,将火焰对准上升过程中的土壤进行第一次加温,然后在其土壤下落时,再利用另一排火焰喷管进行第二次的火焰加温,使得土壤的温度在这个过程中,能维持并达到3s左右的1000℃的高温,使大棚土壤内的病原微生物能够瞬间的死亡[4]。

6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更加科学有效的开展设施农业问题土壤的消毒工作,还需参考实际的情况有目的、有计划的展开具体的消毒处理以及土壤改良工作。想要从根本上有效的根除问题土壤的病菌源,还需通过多种消毒方法的合理搭配来进行消毒,达到更好的杀菌效果,同时再经过较好的土壤改良,可为我国设施农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加有利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庭发,杨进波,易小光,等.土壤消毒方法综述[J].云南农业,2017,(12):43-45.

[2]胡俊峰.设施蔬菜土壤消毒与修复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2):73.

[3]周雪青,张晓文,邹岚,等.设施农业土壤消毒方法比较[J].农业工程,2016,6(3):109-112.

改良范文篇4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改良范文篇5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改良范文篇6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一曰须言之有物

吾国近世文学之大病,在于言之无物。今人徒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吾所谓“物”,约有二事。

(一)情感《诗序》曰,“情动于中而形诸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此吾所谓情感也。情感者,文学之灵魂。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理想三者而言之。思想不必皆赖文学而传,而文学以有思想而益贵。思想亦以有文学的价值而益资也。此庄周之文,渊明老杜之诗,稼轩之词,施耐庵之小说,所以复绝于古也。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秾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未矣。近世文人沾沾于声调字句之间,既无高远之思想,又无真挚之情感,文学之衰微,此其大因矣。此文胜之害,所谓言之无物者是也。欲救此弊,宜以质救之。质者何,情与思二者而已。

二曰不摹仿古人

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周秦有周秦之文学,汉魏有汉魏之文学,唐宋元明有唐宋元明之文学。此非吾一人之私言,乃文明进化之公理也。即以文论,有《尚书》之文,有先秦诸子之文,有司马迁班固之文,有韩柳欧苏之文,有语录之文,有施耐庵曹雪芹之文。此文之进化也。试更以韵文言之。击壤之歌,五子之歌,一时期也。三百篇之诗,一时期也。屈原苟卿之骚赋,又一时期也。苏李以下,至于魏晋,又一时期也。江左之诗流为排比,至唐而律诗大成,此又一时期也。老杜香山之"写实"体诸诗(如杜之《石壕吏》、《羌村》,白之《新乐府》),又一时期也。诗至唐而极盛,自此以后,词曲代兴。唐五代及宋初之小令,此词之一时代也。苏柳(永)辛姜之词,又一时代也。至于元之杂剧传奇,则又一时代矣。凡此诸时代,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吾辈以历史进化之眼光观之,决不可谓古人之文学皆胜于今人也。左氏史公之文奇矣。然施耐庵之《水游传》视《左传》、《史记》,何多让焉。《三都》、《两水》之赋富矣。然以视唐诗宋词,则糟粕耳。此可见文学因时进化,不能自止。唐人不当作商周之诗,宋人不当作相如子云之赋。即令作之,亦必不工,逆天背时,违进化之迹,故不能工也。

既明文学进化之理,然后可言吾所谓“不摹仿古人”之说。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不必摹仿唐宋,亦不必摹仿周秦也。前见国会开幕词,有云,“于铄国会,遵晦时休”。此在今日而欲为三代以上之文之一证也。更观今之“文学大家”,文则下规姚曾,上师韩欧,更上则取法秦汉魏晋,以为六朝以下无文学可言,此皆百步与五十步之别而已,而皆为文学下乘。即令神似古人,亦不过为博物院中添几许“逼真赝鼎”而已,文学云乎哉。昨见陈伯严先生一诗云:

涛园钞杜句,半岁秃千毫。所得都成泪,相过问奏刀。万灵噤不下,此老仰弥高。胸腹回滋味,徐看薄命骚。

此大足代表今日“第一流诗人”摹仿古人之心理也。其病根所在,在于以“半岁秃千毫”之工夫作古人的钞胥奴婢,故有“此老仰弥高”之叹。若能洒脱此种奴性,不作古人的诗,而惟作我自己的诗,则决不致如此失败矣!

吾每谓今日之文学,其足与世界“第一流”文学比较而无愧色者,独有白话小说(我佛山人、南亭亭长、洪都百炼生三人而已。)一项。此无他故,以此种小说皆不事摹仿古人,(三人皆得力于《儒林外史》、《水游》、《石头记》。然非摹仿之作也。)而惟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故能成真正文学。其他学这个,学那个之诗古文家,皆无文学之价值也。今之有志文学者,宜知所从事矣。

三曰须讲求文法

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为尤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此殊未易言也。今之少年往往作悲观。其取别号则日"寒灰"、"无生"、"死灰"。其作为诗文,则对落日而思暮年,对秋风而思零落,春来则惟恐其速去,花发又惟惧其早谢。此亡国之哀音也。老年人为之犹不可,况少年乎。其流弊所至,遂养成一种暮气,不思奋发有为,服劳报国,但知发牢骚之音,感唱之文。作者将以促其寿年,读者将亦短其志气,此吾所谓无病之呻吟也。国之多患,吾岂不知之。然病国危时,岂痛哭流涕所能收效乎。吾惟愿今之文学家作费舒特,作冯志尼,而不愿其为贾生、王粲、屈原、谢皋羽也。其不能为贾生、王某、屈原、谢皋羽,而徒为妇人醇酒丧气失意之诗文者,尤卑卑不足道矣!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今之学者,胸中记得几个文学的套语,便称诗人。其所为诗文处处是陈言滥调,“磋跎”、“身世”、“寥落”、“飘零”、“虫沙”、“寒窗”、“斜阳”、“芳草”、“春闺”、“愁魂”、“归梦”、“鹃啼”、“孤影”、“雁字”、“玉楼”、“锦字”、“残更”,……之类,累累不绝,最可惜厌。其流弊所至,遂令国中生出许多似是而非,貌似而实非之诗文。今试举一例以证之。

“荧荧夜灯如豆,映幢幢孤影,凌乱无据。翡翠衾寒,鸳鸯瓦冷,禁得秋宵几度。幺弦漫语,早丁字帘前,繁霜飞舞。袅袅余音,片时犹绕柱。”

此词骤观之,觉字字句句皆词也。其实仅一大堆陈套语耳。“翡翠线”、“鸳鸯瓦”,用之白香山《长恨歌》则可,以其所言乃帝王之衾之瓦也。“丁字帘”、“幺弦”,皆套语也。此词在美国所作,其夜灯决不“荧荧如豆”,其居室尤无“柱”可绕也。至于“繁霜飞舞”,则更不成话矣。谁曾见繁霜之“飞舞”耶?

吾所谓务去滥调套语者,别无他法,惟在人人以其耳目所亲见、亲闻、所亲身阅历之事物,—一自己铸词以形容描写之。但求其不失真,但求能达其状物写意之目的,即是工夫。其用滥调套语者,皆懒惰不肯自己铸词状物者也。

六曰不用典

吾所主张八事之中,惟此一条最受友朋攻击,盖以此条最易误会也。吾友江亢虎君来书日:

“所谓典者,亦有广狭二义。饾饤獭祭,古人早悬为厉禁。若并成语故事而屏之,则非惟文字之品格全失,即文字之作用亦亡。……文字最妙之意味,在用字简而涵意多。此断非用典不为功。不用典不特不可作诗,并不可写信,且不可演说。来函满纸‘旧雨’‘虚怀’,‘治头治脚’、‘舍本逐末’、‘洪水猛兽’、‘发聋振瞶’、‘负弩先驱’、‘心悦诚服’、‘词坛’、‘退避三舍’、‘无病呻吟’、‘滔天’、‘利器’、‘铁证’,……皆典也。试尽抉而去之,代以俚语俚字,将成何说话。其用字之繁简,犹其细焉。恐一易他词,虽加倍蓰而涵义仍终不能如是恰到好处,奈何。……”

此论极中肯要。今依江君之言,分典为广狭二义,分论之如下:

(一)广义之典非吾所谓典也。广义之典约有五种。

(甲)古人所设譬喻,其取譬之事物,含有普通意义,不以时代而失其效用者,今人亦可用之。如古人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今人虽不读书者,亦知用“自相矛盾”之喻。然不可谓为用典也,上文所举例中之“治头治脚”、“洪水猛兽”、“发聋振瞶”,……皆此类也。盖设譬取喻,贵能切当,若能切当,固无古今之别也。若“负导先驱”、“退避三舍”之类,在今日已非通行之事物,在文人相与之间,或可用之,然终以不用为上。如言“退避”,干里亦可,百里亦可,不必定用“三舍”之典也。

(乙)成语成语者,合字成辞,别为意义。其习见之句,通行已久,不妨用之。然今日若能另铸"成语",亦无不可也。“利器”、“虚怀”、“舍本逐末”,……皆属此类。非此“典”也,乃日用之字耳。

(丙)引史事引史事与今所论议之事相比较,不可谓为用典也。如老杜诗云,“未闻殷周衰,中自诛褒妲”,此非用典也。近人诗云,“所以曹孟德,犹以汉相终”,此亦非用典也。

(丁)引古人作比此亦非用典也。杜诗云,“清新复开府,俊逸鲍参军”,此乃以古人比今人,非用典也。又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此亦非用典也。

(戊)引古人之语此亦非用典也。吾尝有句云,“我闻古人言,艰难惟一死”。又云,“‘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此语未必是”’。此乃引语,非用典也。

以上五种为广义之典,其实非吾所谓典也。若此者可用可不用。

(二)狭义之典,吾所主张不用者也。吾所谓“用典”者,调文人词客不能自己铸词造句,以写眼前之景,胸中之意,故借用或不全切,或全不切之故事陈言以代之,以图含混过去。是谓“用典”。上所述广义之典,除戊条外,皆为取譬比方之辞。但以彼喻此,而非以彼代此也。狭义之用典,则全为以典代言,自己不能直言之,故用典以言之耳。此吾所谓用典与非用典之别也。狭义之典亦有工拙之别,其工者偶一用之,未为不可,其拙者则当痛绝之已。

(子)用典之工者此江君所谓用字简而涵义多者也。客中无书不能多举其例,但杂举一二,以实吾言。

(l)东坡所藏仇池石,王晋卿以诗借现,意在于夺。东坡不敢不借,先以诗寄之,有句云,“欲留嗟赵弱,宁许负秦曲。传观慎勿许,间道归应速。”此用蔺相如返壁之典,何其工切也。

(2)东坡又有“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诗云,“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此虽工已近于纤巧矣。

(3)吾十年前尝有读《十字军英雄记》一诗云,“岂有酖人羊叔予,焉知微服赵主父,十字军真儿戏耳,独此两人可千古”‘。以两典包尽全书,当时颇沾沾自喜,其实此种诗,尽可不作也。

(4)江亢虎代华侨诔陈英土文有“本悬太白,先坏长城。世无鉏霓,乃戕赵卿”四句,余极喜之。所用赵宣子一典,甚工切也。

(5)王国维咏史诗,有“虎狼在堂室,徒戎复何补。神州遂陆沉,百年委榛莽。寄语桓元子,莫罪王夷甫。”此亦可谓使事之工者矣。

上述诸例,皆以典代言,其妙处,终在不失设譬比方之原意。惟为文体所限,故譬喻变而为称代耳。用典之弊,在于使人失其所欲譬喻之原意。若反客为主,使读者迷于使事用典之繁,而转忘其所为设譬之事物,则为拙矣。古人虽作百韵长诗,其所用典不出一二事而已。(“北征”与白香山“悟真寺诗”皆不用一典。)今人作长律则非典不能下笔矣。尝见一诗八十四韵,而用典至百余事,宜其不能工也。

(丑)用典之拙者用典之拙者,大抵皆衰情之人,不知造词,故以此为躲懒藏拙之计。惟其不能造词,故亦不能用典也。总计拙典亦有数类:

(1)比例泛而不切,可作几种解释,无确定之根据。今取王渔洋“秋柳”一章证之。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行中妇镜,江于黄竹女儿箱。空怜板话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此诗中所用诸典无不可作几样说法者。

(2)僻典使人不解。夫文学所以达意抒情也。若必求人人能读五车书,然后能通其文,则此种文可不作矣。

(3)刻削古典成语,不合文法。"指兄弟以孔怀,称在位以曾是(章太炎语),是其例也。今人言"为人作嫁"亦不通。

(4)用典而失其原意。如某君写山高与天接之状,而曰"西接杞天倾"是也。

(5)古事之实有所指,不可移用者,今往乱用作普通事实。如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者,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亦皆实有所指。今之懒人不能状别离之情,于是虽身在滇越,亦言灞桥,虽不解阳关渭城为何物,亦皆“阳关三迭”、“渭城离歌”。又如张翰因秋风起而思故乡之莼羹鲈脍,今则虽非吴人,不知莼鲈为何味者,亦皆自称有“莼鲈之思”。此则不仅懒不可救,直是自欺欺人耳!

凡此种种,皆文人之不下工夫,一受其毒,便不可救。此吾所以有“不用典”之说也。

七曰不讲对仗

排偶乃人类言语之一种特性,故虽古代文字,如老子孔子之文,亦间有骈句。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三排句也。“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无馅,富无而骄”。“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此皆排句也。然此皆近于语言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尤未有定其字之多寡,声之平仄,词之虚实者也。至于后世文学末流,言之无物,乃以文胜。文胜之极,而骄文律诗兴焉,而长律兴焉。骈文律诗之中非无佳作,然佳作终鲜。所以然者何。岂不以其束缚人之自由过甚之故耶。(长律之中,上下古今,无一首佳作可言也。)今日而言文学改良,当"先立乎其大者",不当枉废有用之精力于微细纤巧之末。此吾所以有废骈废律之说也。即不能废此两者,亦但当视为文学未技而已,非讲求之急务也。

今人犹有鄙夷白话小说为文学小道者。不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皆文学正宗,而骈文律诗乃真小道耳。吾知必有闻此言而却走者矣。

八曰不避俗语俗字

吾惟以施耐庵、曹雪芹、吴研人为文学正宗,故有“不避俗字俗语”之论也(参看上文第二条下)。盖吾国言文之背驰久矣。自佛书之输入,译者以文言不足以达意,故以浅近之文译之,其体已近白话。其后佛氏讲义语录尤多用白话为之者,是为语录体之原始。及宋人讲学以白话为语录,此体遂成讲学正体。(明人因之。)当是时,白话已久入韵文,观唐宋人白话之诗词可见也。及至元时,中国北部已在异族之下,三百余年矣(辽、金、元)。此三百年中,中国乃发生一种通俗行远之文学。文则有《水游》、《西游》、《三国》之类,戏曲则尤不可胜计。(关汉卿诸人,人各著剧数十种之多。吾国文人著作之富,未有过于此时者也。)以今世眼光观之,则中国文学当以元代为最盛,可传世不朽之作,当以元代为最多。此可无疑也。当是时,中国之文学最近言文合一。白话几成文学的语言矣。使此趋势不受阻遏,则中国乃有“活文学出现”,而但丁、路得之伟业,(欧洲中古时,各国皆有俚语,而以拉丁文为文言,凡著作书籍皆用之,如吾国之以文言著书也。其后意大利有但丁诸文豪,始以其国俚语著作。诸国踵兴,国语亦代起。路得创新教始以德文译旧约新约,遂开德文学之先。英法诸国亦复如是。今世通用之英文新旧约乃一六-一年译本,距今才三百年耳。故今日欧洲诸国之文学,在当日皆为俚语。造诸文豪兴,始以“活文学”代拉丁之死文学。有活文学而后有言文合一之国语也。)凡发生于神州。不意此趋势骤为明代所阻,政府既以八股取土,而当时文人如何李七子之徒,又争以复古为高,于是此千年难遇言文合一之机会,遂中道夭折矣。然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此“断言”乃自作者言之,赞成此说者今日未必甚多也。)以此之故,吾主张今日作文作诗,宜采用俗语俗字。与其用三千年前之死字(如“于铄国会,遵晦时休”之类),不如用二十世纪之活字。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文字,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游》、《西游》文字也。

改良范文篇7

一、当前市的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基本现状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当前市的奶牛品种改良工作较早期相比有了明显的进步,改良数量、改良质量都显著提高,农牧民对奶牛品种改良的重要性也有了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并对奶牛品种改良产生了更高的需求。尤其是在奶牛冷配技术方面,市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冷配奶牛数量巨大,胚胎率超90%,为农牧民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服务,增加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地方奶牛畜牧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和领导的认可与大力支持。不过,虽然当前市的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对此客观认识,并作出改进和完善。

二、前市的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存在的不足

(一)基础性工作较为薄弱

注册、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都是奶牛品种改良的基础性工作,能够在奶牛品种改良实践中,为相关工作提供全面的参考信息,确保改良的合理性。但现目前市在这些基础性工作方面的开展情况还较为薄弱,如注册率不高,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流于形式等等,这都不利于奶牛品种改工作的合理推进。

(二)改良遗传方向缺乏目标

奶牛品种改良工作不能随意而为之,必须要有科学的规划,否则就可能导致品种质量退化。只有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之下,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才可以长远、有序、高效、稳步的向前推进。但是当前市在奶牛品种改良遗传方向上还缺乏目标,改良方案盲目,只注重眼前,忽视了远期的规划和目标制定,这使得奶牛品种改良工作难以长远的推进,限制了奶牛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的提高。

(三)相关人才较为缺乏

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性、科学性,需要可靠的人才才能保障工作质量,不过从现目前市的实际情况来看,奶牛品种改良工作相关人才是较为缺乏的,数量不是非常充足,难以确保市奶牛品种改良工作高效的开展,而且由于人员的紧缺,所以一些时候工作上难免出现疏漏,降低了地方奶牛品种改良工作的质量。

(四)奶牛遗传潜力仍需挖掘

奶牛的遗传能力是决定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成效的核心要素,但是当前市在奶牛的养殖过程当中,还相对的粗放,缺少科学性,精细化程度较低,所以奶牛的整体健康素质还没有达到最优的水平,所以其遗传潜力难以全面的发挥出来,仍需挖掘。

三、市奶牛品种改良工作的改进建议

(一)强化相关基础性工作

在奶牛品种改良的过程中,详细、真实、完整的度量统计资料是工作取得有效进展的根本依据,是将奶牛品种改良近交系数控制在4%以内的直接参考。美国等奶牛业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表明,完善、详细的基础数据是现代繁殖生物技术在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应用的关键支撑。为此,市在未来的工作当中,必须要强化相关基础性工作,加强奶牛注册、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完善相关数据,健全档案,这应是解决制约地方改良品种改良效果和进程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日常性工作。

(二)明确奶牛品种改良工作的长远目标

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时效长、见效慢的特点和长期性、公益性的特性,决定了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必须具有长远规划。美国奶牛改良规划基本以5年为周期,目前改良育种目标为54%(产奶性能)+30%(体型性状)+16%(健康性状)。针对市奶牛改良现有状况,今后应将“奶牛”严格地定义为血统清楚、特征明显、生产性能良好的个体,以提高产奶量为目标,缩短与发达水平的奶牛改良育种遗传差距,助推地方奶牛产业提质增效。

(三)加强相关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市在未来的奶牛品种改良工作当中,要重点加强对相关知识、技术性人才的引进,同时对在职工作人员加强教育培养,不断更新他们在奶牛品种改良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能力,以人才作为基础保障,稳步、高效推进市奶牛品种改良工作。

(四)精细化奶牛养殖

改良范文篇8

我想主要围绕这些核心来谈这个话题:历史与时代,宽容与可能,农业道德到现代,中国国情的发展。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多暴力革命的国家,这方面我在《紫色偏执批判》中对中西方政治演化进行了集中历史对比,事实非常清楚。无论原因在于基督教对西方民众的麻醉作用,还是中国人更有愤青传统,事实是:西方的相对和平的社会生活给他们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他们在更短的历史条件下却获得了举世瞩目的社会发展,远远把一些古老的国家甩在后面,以至于在今天“西方”几乎等同“先进”就是一个明证。中国的多暴力特征在上个世纪依然存在,但是站在新世纪的门槛,“改良”这个词汇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提起。“改良”有可能替代“革命”吗?

改良的实质我认为是宽容,同时也是一种历史观的体现。在一个不宽容的社会环境与一个不理性的时代,改良思想的流行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个宽容不是狭隘的政治性宽容,一定是更为宽泛的文化的宽容。我注意到在我自己所经历过的中一切逻辑是非黑即白的,是不宽容的。甚至在之后的环境也是不宽容的。但是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无论形成文字的具体条文怎么规定,但文化中的宽容几乎已成定局,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具有影响力的文化象征来分析一下。以往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单位选主持人一定是字正腔圆、相貌端正,尤其重要的还有符合传统审美的面条体型。但是半边天栏目中体态丰满的孙越(?)与后来出现的满口南方口音的孙仪伟打破了多少年的传统。我认为这个文化的象征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它说明了一种传统的突破,一种单一指标的废弃,更可喜的是,这个选择被大众接受了!甚至后者的意义超过了前者的意义,因为一个社会的宽容说到底是民众的宽容。

这里牵涉到另外一个话题,改良与传统的其中一个分别就是:改良者之间部分人是认同政府就是民众的一个体现,政府不是从天而降的,他们认同“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所以改良政府和制度首先是改良民众;从而导致改良派的眼睛是朝下的,把关注点放在民众身上,因为民众提高了政府与制度自然就水涨船高了。实际上改良派就是宽容派,他知道任何政府与任何制度都是等待改良的存在,世间根本不存在完美的政府与完美的制度,不完美的政府与不完美的制度是历史的常态。革命派相反,觉得政府是天然的坏蛋,是与人民不共戴天的敌人,政府是“异者”,政府之失误与“我”无关,与民众素质无关,政府的任何失误都是由其反动性所决定了的。那么假如具有这样的心理基础,革命就是必须的了,其他任何事情都可以不计,即便流血、即便动乱、即便鱼死网破也要争一个革命者的名义和勇气。

我说,革命的实质是一种道德支撑。革命者抨击改良主义者最常见的手法不是别的,正是从道德角度挑起就可见其端倪。革命者最常用攻击改良主义的词汇是:顺民,奴才,既得利益者,当权者,献媚者,软骨头等等。所有这些指向都是道德的,没有一个是理性的历史观或哲学观或文化观。

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暴力革命频繁的国家可能有无数的原因,但是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我一直说,农业国家必定是个道德国家,事实也正是如此,中国一直是道德国家。这个道德文化传统对于“革命”的支持应该是非常明显的,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可以显示自己“硬骨头”、“英雄豪杰”、“大义灭亲”、“大义凛然”、“不惜牺牲”、“铁肩担道义”、“同情下层”等机会面前,可以说是没有多少人能够拒绝这些概念的诱惑的。可以说,相当多的人是以“勇敢”和“敢于牺牲”来代替逻辑上的思考的。那么当一个时代渐渐走出农业时代之际,局面怎么样呢?

我们都看到了这个结果。道德框架彻底坍塌,不仅在世俗领域得到充分体现,在政治社会领域同样得到了验证。道德影响力的削弱给理性思考留出了空间,当一个人在思索社会问题的时候可以只考虑逻辑与历史的经验,道德不再成为支撑同时也不再成为理性的障碍。改良在这个情势下在中国的抬头是非常合理的。

中国由一个标准的农业社会向一个经济商品社会的过度,同时带来了另外一个中国人传统上所缺乏的思维:效率。农业时代的标准是道德,经济时代的标准是撇除了道德考量的效率。那么很明显,在革命与改良的选择上,一个经济时代的人不可能象农业时代的人那样去思考,社会的变革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绝对正义、不是理想主义、不是道德伸张,而是效率算计。假如可以在讨价还价中换取效益,就决不冒险砸盘甩手走人,因为商业时代中的人其任何目的都变为效益增长,不是赌气、不是逞能、不是英雄主义。

中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是许多因素的集合,近5000年的历史发展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状态下延续下来的,就在上个世纪开始,中国人第一次大范围地向西方开放。接受与质疑西方是中国上个世纪公开与隐蔽的要题。今天再来讨论西化问题我觉得是幼稚的,中国已经西化,并且相当彻底,所存在的问题只是接受土壤的自觉与不自觉的改良问题,这个大潮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已经势不可挡地来临了。而改良与革命的话题讨论多少是这个西化的一个尾声,并且也是西化的结果,因为我在文章开头的地方已经说了,西方在历史上是一直“改良”的,只有中国才是一直“革命”的。并且,综观历史,只有野蛮的国家与地区才喜欢动辄“革命”。毕竟革命意味着流血。

假如要我继续撕开“改良”的真相,我倒是要提醒每一个准备做改良主义的人说,你要做好背上“不道德”名誉的心理准备,因为作为改良主义者你就无法做一个顾全下层、同情下层的理想主义者,你告诉那些在历史车轮下扭曲的心灵时只能抚慰他们以“忍耐”以及“这世界没有绝对公平”这样看似无力几乎让你脸红的劝说,而能够验证你良知的既不可能有物证也不可能有人证。但我同时也想告诉,勇敢地做一个坚定的改良主义,这本身你有可能已经对这个国度做出了应该有的贡献。在有道德传统的国家里做一个改良主义者向来不比一个革命者更容易,因为他们首先要习惯于不嫉妒那些革命者三言两语就换取的民众掌声。

最后我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中国有可能改良战胜革命吗?我个人的回答是:这个答案就在中国民众的手里。更保险一点的答案是,这个答案就看上面几方面的发展与平衡,关键词是:宽容与理性,历史的反省,道德与效益增长。

改良范文篇9

一、我国林业苗圃育苗地现状

大部分人都知道,树木质量的好坏与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必须要注重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改良及养护。在林业苗圃育苗地育苗的过程当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挑战,如气候、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到林业苗圃地的育苗情况。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条件、气候和环境下,林业苗圃育苗的质量也是截然不同的,树木之间的差异性也正是由此产生。例如,从地势条件来看一般如果选择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种植树木,就会导致树木在需要排灌的时候十分不便利,这就不利于树木的蓬勃生长,斌去给因为地势条件较高的原因,其光、水、热等条件因素都无法符合树木高质量的环境要求。而从对于林业苗圃育苗地的管理者这一角度出发,在对树木进行育苗期间,其管理状况还比较差,存在部分工作人员工作认真不负责的情况,导致育苗难以成功。除此之外,在育苗技术方面,我国的育苗技术也远远跟不上西方国家的脚步,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育苗技术而言,还是比较传统和落后,育苗技术无法及时有效更新,对于树苗的成长极其不利。如果在育苗阶段就无法培育出健康茁壮的树苗,那么树木的质量一定是不会好的,因此在林业苗圃育苗的过程当中,必须要着重去研究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改良以及养护问题,并要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有效的措施去解决这些问题。

二、林业苗圃育苗地土壤改良以及养护策略

1.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改良

为了提高我国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树苗质量,首先,一定要对我国的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进行改良。在对林业苗圃育苗地土壤进行改良的过程当中,要将增强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养分作为首要任务,重点去进行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改造工作。例如在我国某市的林业苗圃育苗当中,想要改良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情况,需要与本市的客观环境以及可以用资源相结合。由于这个市是我国重点的自然保护区,它的生态环境一流,并且有很多的生物在这里生存。因此,在进行林业苗圃育苗地改良的过程当中,就可以将这一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可以将这些动物的粪便聚集在一起,进行土壤分解,改变土壤的贫瘠情况,使土壤变得更肥沃,在这种土壤下进行育苗,毫无疑问,会为树苗提供更为充足的养分。其次,还可以创新耕作方式,将其细化,精耕细作,还可以对土壤进行有机施肥,以此来改良土壤结构,这两种方式都能够提升土壤的保水功能。最后,为了提高树苗质量,还可以专门建立一个符合树苗生长条件的林业苗圃育苗基地,作为工作人员先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改良土壤结构,让土壤的透气性以及透水性能够得到保持,在这种的情况下,苗木的根系能够吸收充足的养分和水分,有利于其生长,并且它能够分解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为土壤增加肥力。除此之外,定期定量进行有机肥的施加,能够改善土壤情况,尤其是转变施加化肥以及农药的方式,而用有机肥来替代农药化肥,既能够保证树苗的优质生长,还能够改良土壤情况。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利用植物来改良土壤,使土壤处于良性生态循环的状态。想要进行这种方法,需要对植物之间的生存土壤进行科学化的、合理化的配置,然后在结合土地的特点以及具体情况来种植树苗。利用植物来改良土壤的方法能够充分的改善土壤情况,提高植物的重视面积,增加林业的经济效益。其主要的操作方法就是将落在地上或者树坛里的树叶进行清扫或者焚烧,然后将树叶落于土中,它们叶落归根后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同时还能够起到为地表枯叶层保留雨水,导致杂草生长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2.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养护策略

2.1保证林业苗圃育苗地含有充足的水分

对于树木而言,要想保证其高质量的成长,必须要注重其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含水量问题。特别是对于树苗的根部而言,一定要保证他们充足的含水量。因此,可以在林业苗圃育苗地建设水抗涝渠,具体的操作方法是现在地面上形成排水网,然后在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周围挖一圈深沟,以此来达到排水的目标。同时,其余的额基础设施也需要进行充分的完善,例如针对一些十分缺水的地区,由于其自身客观条件不佳,想要在进行林业苗圃育苗地的鱼苗工作,就必须要及时更新灌溉措施,提高技术,形成一个相对科学完善的系统,保证林业苗圃育苗地的供水问题,否则会对树苗的成长产生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树苗和土壤情况还需要定期的检测和监控,以便了解树苗最新成长的情况,所以在林业苗圃育苗地安装监测设备是十分有必要的,这能够保证林业苗圃育苗地数秒的的安全性。

2.2做好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树苗管理工作

在林业苗圃育苗地育苗的过程当中,作为工作人员要认真负责,谨守职业道德,在培育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树苗期间,需要引进质量合格、适应环境能力强、比容容易存活的树苗种子,还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最先进的育苗技术,对其及时的引进和进行相关的学习。首先在育苗的初期,选择高质量的树苗种子,并且在育苗前,对土地进行整治和是施肥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施肥工作,达到对土壤消毒的共享。其次在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树苗还没有出土前,要保证土壤的含水量,也就是说土壤湿度一定要够。然后等到树苗已经出土到百分之三十的时候,一定要做好防病防虫工作,因为这一时期是病虫害的高发时期,如果不注重其防治的话将产生严重点后果,所以要结合当地的客观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的程度,采取有效方法进行防治。最后作为工作人员对于整个林业苗圃育苗地育苗的过程,都要足够重视,仔细观察,多家关注,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的进行解决,以免带来无法挽回的经济损失。

三、结论

树苗培育的存活率的高低与林业苗圃育苗地的土壤情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土壤结构良好,养分充足,保湿性好,透气性好,那么树苗培育的存活率自然而然就会更高,树木的质量也自然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我国地域辽阔,区域众多,每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以及水资源情况各有不同,因此在对不同地区的林业苗圃育苗地进行育苗时,一定不可以脱离客观实际情况,而是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的林业苗圃育苗地的改良方法以及养护策略,以此来提高我国总体的林业经济效益。

作者:张园园 单位:山西省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实验局金沙滩林木良种繁育示范苗圃

参考文献:

[1]秦国利,赵少玲,李菲,赵鹏旭.林业苗圃育苗地耕作层土壤的改良及养护方法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6,06:110.

改良范文篇10

一、认真贯彻《种畜禽管理条例》,坚决打击无证经营的配种站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无证经营的配种站点,干扰了我县家畜繁育改良的秩序,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繁育技术员工作的积极性。近几年无证经营的配种站点数量逐年增加,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我们加大了对无证经营的配种站点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上半年一共处理了5起无证经营的配种站点,同时我们还查处了十几起私自取精的事件,对当事人分别进行批评教育、警告等处分,对部分劣质冻精进行了销毁,使我县家畜繁育改良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二、大力开展三元杂交,提高肉牛改良的效果

1、我们在继续开展级进杂交的基础上,大力推广三元杂交,三元杂交的比例占肉牛冻配的50%以上,注重引导繁育技术人员多选用几个肉牛品种,特别要选用肉质好、繁殖力高的或肉乳兼用的品种来提高我县牛群的质量。今年我县引进的肉牛冻精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多样,技术员可以自由选择品种和种牛号。做好选种选配工作,建立了母牛配种档案,认真填写配种卡片,每头可繁母牛筛选最佳与配公牛冻配,提高冻配效果,增加了群众的收入,教育和引导群众加强繁改牛的饲养管理,使杂交优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2、结合县科技局无公害肉牛繁育项目,4月24日我们在县党校举办了技术员培训班,培训班上繁育技术员不但学习了肉牛冻配技术,掌握了肉牛杂交组合方式,同时还提高了认识,增强了职业道德观念和服务意识,靠技术、靠信誉去占领市场,提高冻配头数。6月份无公害肉牛项目下发了补助资金和液氮罐器材,对肉牛冻配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三、加强繁育技术员的管理,站点标准化建设常抓不懈

繁育技术队伍的建设关系到繁育改良工作能否顺利发展的关键,我们不但加大了对新站点技术员的审批制度,同时还对个体繁育技术员重新进行审批,登记造册,实行档案化管理,为实行微机化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社会的进步,家畜繁育改良工作也由过去的到站配种逐步演变为到户上门服务。有些繁育技术员标准化工作意识有所松懈,违反操作规程的现象时有发生,可繁母牛生殖疾病发生率有所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加强母牛生殖疫病的治疗工作,采取检查与抽查相结合的办法下去巡回检查督促,采取批评教育、罚款、暂停等措施来提高站点标准化建设的标准。教育引导技术员遵守操作规程,避免输精器材的二次污染问题,尽量减少母牛生殖疾病的发生。全县繁育站点标准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四、抓好自身建设,为畜牧业发展服务

我们发挥我们站一贯的传统,加强团结,分工协作,有工作争着干,有困难大家担,加强组织纪律性,全站人员严格遵守局里的各项制度,积极参加局里开展的各项活动。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热情周到为广大繁育技术员服务,不论早晚或休息日,技术员有求必应,帮助他们解决工作或生活中的难题,团结广大繁育技术员努力工作,为我县肉牛冻配工作多做贡献。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