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案例十篇

时间:2023-12-05 17:34:04

家校合作案例

家校合作案例篇1

每一个孩子都是即将开放的鲜花,只要用爱浇灌它,只要用真情感化他,他就能报之以桃李。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家长和教师对孩子都缺乏耐心,在孩子出现问题时,都是一味的责骂,并没有从根本上去分析和反思。

案例:我任六年级班主任,班上频频发生问题,班长多次反映有男同学聚在一起抽烟喝酒,叫来询问都不承认有这回事。经我暗中调查,矛头都指向其中一个男同学——王志。我有点惊讶,因为这个学生我曾经教过。虽然不爱学习,平时爱抄作业,学习成绩一般,但是爱干活,学校劳动他总是做得很好。在四年级时是我的得力助手,任生活委员,很会搞班级工作。现在怎么变成了这样?我努力想知道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于是特意进行了一次家访。原来这个孩子来自组合家庭:父、母亲均为离异后重新组合,母亲为后母,农民家庭,条件一般。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子之间的沟通很少;母亲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更是粗暴,说服引导少,经常打骂孩子,埋怨孩子、唠叨孩子。同时通过同学了解,他恶习不少:爱说谎,与学习成绩差,爱做坏事的一些男同学拉帮结派,经常与班长对着干;多次偷拿家中的酒、烟或者和周围同学一起到附近的商店买酒、买烟。

看着这样一个曾经听话的学生变成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我痛心疾首,静下心来,我仔细分析了原因:他缺爱,缺乏沟通和引导。我决定用爱去温暖他、感化他,与他交朋友使他能够重新站立起来,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于是我及时找了王志等几位孩子的家长,告诉了我的计划和想法,得到了他们的支持、配合。

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了解他、尊重他

尊重“问题学生”是做好教育和转化的前提。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听从你的教育,接受你的批评,才会与你真心交流。最初沟通时,王志并不诚实,经常编造一些谎言来欺骗我,蒙混过关。于是,我选择在其它一些场合(比如课间或者体育课等非正式的场合)多次找一些生活和学习当中比较轻松的话题与他谈心,一步一步地了解他的想法和他的内心世界。这样,一段时间后,我赢得了他的信任,他把我当做无话不谈的朋友,开始愿意听取我的建议,并努力地配合改正。我特别利用他们家庭的特殊情况来教育他要好好学习,为这个家的将来努力一下;利用他较成熟,想法较多的特点教育他要承担起一个家庭中男孩子的责任,做什么事要考虑一下他父亲的感受。在一个学期中,我一直没有放松和他的交流和对他的管理,他的问题逐渐得到了解决,班级管理由此变得十分轻松。我认为老师对问题学生的指导,应该从抚慰学生的心灵、了解并理解其不满和要求开始。老师体谅学生,理解他们的苦衷,把声色俱厉的批评换成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要动辄当众指责,给学生留足面子,事后和他们促膝谈心,交流引导,用陶行知的“三颗糖”来肯定和感化他们,使我们的鼓励、期待和希望能够真正起到作用。只有老师和学生互相信赖,我们的教育才是有效果的。孩子的一生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赞许和真诚的微笑一个也不能少,我们要给予孩子关心和理解。

2、子不教,父之过,教给家长教育学生的方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是父母应该给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王志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和他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父亲常年务工在外,无暇教育孩子,所以,家庭教育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后母身上。因此,我建议王志后母多跟孩子沟通和交流,如:每天都争取和孩子聊天,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让孩子感受到最关心自己的人还是父母。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厌学,刚开始聊的内容尽量不要谈学习,就随便聊,孩子想说什么,就跟他聊什么,等过一段时间,父母跟孩子的关系缓和了,再慢慢聊聊学习,问问今天学的什么,在学校有什么开心的事,老师有没有表扬等。孩子哪怕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要抓准时机认真的表扬他,让他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动力。

3、打造机会,增进和同学之间的沟通。

经过和王志同学一段时间的沟通,我认为时机已到,适时提出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一次检讨,求得同学们的原谅,重新融入到这个班集体。得到他的同意后,我特意在周会课上为王志打造了一次和同学沟通的良机。首先他诚恳的向同学们道歉,并保证以后努力改掉喝酒、抽烟、打骂学生的坏习惯,还说今后绝不拖班级后退,努力为我们的班集体争光,请同学们原谅以前的所作所为,希望全班同学帮助和监督他。很多同学不敢相信,这个曾经让他们讨厌、让老师头痛的王志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我也备受感动,就趁热打铁,真诚的呼吁全班同学都来帮助他。我利用大家学过的廉颇负荆请罪的故事进一步告诉同学们“知错能改、浪子回头金不换”就是好同学,这种精神十分可贵,希望王志以后能有更好的表现。有几个热心的同学也在周会课上当场提出愿意和他交朋友,帮助他学习。我觉得有了这些同学以好的行为习惯影响他,他就能慢慢走出阴暗地带。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

家校合作案例篇2

一、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的内涵

旅游文化在高校旅游管理课程方案中涉及较多,开发专门的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对于不断丰富案例教学有着重要意义。21世纪以来,旅游产业与时俱进,成为各级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普遍关注的时代热点。当然,旅游文化是在特定的时空产生和区域发展起来的,具有浓重的乡土与时代气息。目前,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中体现不够准确与系统,如何将民族文化旅游特色融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使其由抽象走向具体,使旅游文化案例资源能够成为独立的创新课程是旅游学科与专任教师的神圣使命。民族旅游文化案例资源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以黔东南为例,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木屋、竹楼)、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建筑(风雨桥、鼓楼)、具有独特内涵的饮食(酸汤、泡汤)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洪水滔天、蝴蝶妈妈)、楹联碑刻(城步苗文)、各样歌曲等(侗族大歌)。总而言之,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资源综合体,将其引进校本课程案例的建设与开发,既可以充分发挥凯里学院旅游管理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辐射黔东南旅游文化与休闲产业。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应与时俱进,强调内容的趣味性、地域性、民族性及社会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中,开启多角度思维,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综合旅游素养。

二、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的形式

(一)内容选择

地理风情、文化神韵、民俗特色、旅游商品等,对学生来说,比较新鲜的资源都可以纳入案例资源。

(二)课程式样

课程形式应灵活多样,更多地为实操创造平台,进行形式多样的新课改教学尝试。建议搭建“一对多”或者“分组学习”的合作平台。

(三)建设方式

民族旅游文化博大精深,除了教师进行课程案例资源建设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大学图书馆、微信公众号、旅游APP等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并尽可能多的进行田野调查获取立体资源,让案例资源数据库更加丰富。

三、民族地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开发

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案例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在全域旅游时代比比皆是,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案例资源建设与开发之方法。

(一)开发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

在民族地区旅游校本课程开发中,实践性内容要注意策略,因为这类课程既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趋向,也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为此,旅游专业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改革。例如,在我校这类课程开发中一要充分体现凯里学院民族特色,将凯里学院转型办学理念渗透进课程;二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条件,就可以开设《校园人工湖民族旅游环境特质考察》、《校园商业街布局合理》等走出校园的课程。当然,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程能培养学生操作、设计、创新能力和在完成任务中分组协力共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心智。

(二)以学生为主体,基于案例分析开发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来自本土的民族旅游文化资源内容是多元的,例如专题考察、休闲旅游、课堂观摩等等,都丰富主体获取客体资源的广度和深度。在案例资源讨论过程中,专任教师就资源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并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同时,在案例分析中,专家既可以避免只讲广度、难挖深度的误区,又可以以实战带理论、以实例印证道理。

(三)关注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材料,充分挖掘旅游专业所需的案例资源

校本教材开发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不失为教学开发与利用案例资源的便利、有效途径,让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更好的为大学生创业创新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综合,对于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意义重大。1.深入分析已有民族旅游文化案例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民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校本课程教材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民族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在平时课堂教学与实践中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四)注重教学,精心挖掘新的有价值的立体民族旅游文化资源

目前,民族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形式多样,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也与时俱进,所以旅游管理教学必须随时关注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发展动态,以此充分引领和谐旅游文化素养,发现课程内容的新理念和亮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从对校本课程进行最大限度的开发来体现民族旅游的地域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以创新求发展,使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为当地民族旅游和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五)注重民族文化,从交流性文化中获取案例资源

文化是人类传达与交流信息的体系,民族交流性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民族文化的全部。民族服饰、建筑、古籍以及文物,语言、旅游商品、民族文学、侗族大歌、苗族舞蹈、民族医药等。这些文化资源都可以作为交流性文化的内容在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上下代人之间进行交流与传递。旅游管理校本课程案例可开发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特色的交流性文化课程,如丰富的苗侗地区历史、建筑、服饰、体育、工艺、歌舞等,鼓励大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当地文化旅游资源中,形成热爱本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的观念。

四、结语

家校合作案例篇3

专题培训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皖教〔2019〕23号)、《关于全面实施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通知》等文件要求,中国教师研修网依据专家团队精心设计的实施思路、全国范围内2.0项目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提炼梳理,结合合肥市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训目标

提升合肥市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

二、培训对象

合肥市中小学教师(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在岗在编教职员工均须参加)。

三、整体设计思路

通过引领校先行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培训指导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将优秀成果辐射影响其他学校,促进全市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全员推进。

在此基础上,合肥市中小学全员教师,依托中国教师研修网,通过60学时的教师全员混合式研修(包括网络研修30学时和校本研修30学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覆盖校内外全场景,围绕信息技术如何与学校教学、德育、行政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合创新的问题,紧密结合学校课堂教学、教科研活动、德育与学生发展、行政与后勤等方面的常态工作机制,以课例研究、优质案例资源库建设等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实现“一课多点”的课例开发,在完成能力提升工程2.0研修任务及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级考核测评的同时,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水平和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团队指导力的提升,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四、实施方案及目标

本次提升工程2.0全员培训主要包括项目启动期、整校推进期、测评总结期三个阶段。通过“引领示范、骨干先行、全员研修、片区入校、考核认证”的整体实施策略,实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发展。

1.项目启动期(5-6月):中小学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

在开展教师需求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等调研基础上,以中小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学校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融合创新示范课例三大任务为抓手,确保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者理解能力提升工程2.0政策文件的目标任务,能够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科学制订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本校校本研修主题及校本研修与考核方案,学习信息化教育管理推进策略,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1)政策引领,聚焦方向

通过专家政策解读和平台演示,帮助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切实领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工作目标与具体任务,引领学校结合学校信息化实际情况和教师队伍的现状,着眼未来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更好地落实指导学校实施信化教学校本研修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校本考核。

(2)案例赏析,模范参考

通过片区引领校分享整校推进方案和示范课例的方式,为参培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提供学校整校推进的思路与策略参考,为培训指导者提供校本研修计划制定与实施参照,在观摩研讨的交流活动中,初步规划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

(3)方案制定,融合创新

在政策领会和案例评析的基础上,分校讨论,融合创新,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和校本研修计划,指导教师开展“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研修,助力教师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第一阶段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培训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集中讨论、校本研修等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进行为期1-1.5天的线下集中培训;其中学校管理者1天,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为期1.5天。

学校管理者、培训指导者、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1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一天

8:30-8:40

开班仪式

领导致辞

/

项目组

8:40-9:40

政策解读

省提升工程2.0政策解读

专题讲座

市教科院信息中心田钰主任

9:40-9:50

平台演示

平台使用演示

/

项目组

9:50-10:00

问卷演示

【问卷演示】演示说明教师信息化调查问卷

/

项目组

10:00-11:00

整校推进实施路径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整校推进的路径与策略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4:30-15:30

“一课多点”课例展示

【引领校经验分享】学校示范课例分享

案例分析

引领校

15:30-17:00

整校推进方案制定

【分校交流】校级管理者与培训指导者讨论、制定本校整校推进方案

交流讨论

/

培训指导者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上午

8:30-11:30

校本研修计划制定

【分校交流】培训指导者与教师骨干讨论校本研修计划与“一课多点”融合创新课例开发

交流讨论

/

            骨干教师集中培训课程安排(0.5天)

时间

课程模块

主题

课程形式

主讲人(拟)

第二天

上午

8:30-10:00

校本研修策略

“一课多点”校本研修策略

专题讲座

中国教师研修网徐守磊

10:00-11:30

案例展示点评

融合创新示范案例展示与点评

展示点评

/

2.整校推进期(6月-11月):教师全员网络研修+校本研修

各学校管理者和培训指导者组织全员教师学习中国教师研修网培训平台30学时网络课程,开展30学时校本研修,共60学时混合式培训。

(1)网络研修

中国教师研修网在平台上开发、提供专门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课程资源,包括:

①师德教育、课程思政、教改前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思政德育课程;

②信息化发展规划、前沿技术热点、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互联网学习与创新、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合肥市能力点解读及应用软件等专题通识课程。

③覆盖30个微能力点的多学科、多学段的案例解析课。

(2)校本研修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设置针对性培训任务:学科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组校本研修计划制定,在骨干教师带动下,教师全员掌握“一课多点”课例研修方法,形成可以涵盖多个微能力点的单节课或单元课课例,并鼓励教师参与市级优质课评比以及全国云研修课例分享活动。

考虑区县学校教师参训实际情况,分多种方式开展校本研修:

①整校独立开展校本研修。校级管理团队由校长领衔,教学主管校长、教导主任、信息技术骨干教师等构成,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带领管理团队,评估学校信息化教学现状,负责制定本校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研修管理与辅导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教研组及一线教师按照计划开展任务驱动式研修。

②片区引领校协同开展校本研修。基于部分学校教师较少、信息化实施条件较弱等现实情况考虑,由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将信息化条件较好的学校作为片区引领校,吸纳乡村教学点或参训人数较少的学校教师加入,由引领校协同管理和指导本片区的校本研修活动。

(3)专家团队指导(9月-11月)

中国教师研修网组织建立分学段、多元化的专家团队,遴选具有丰富培训经验的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和熟悉中小学教学的高校专家(以本地优秀专家为主),开展以片区为主的典型教学问题答疑、观摩指导示范课等指导活动,实时跟进培训过程,保障培训效果。

3.测评总结期: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总结提炼项目成果(11月-12月)

本次培训考核依据《合肥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细则》,在中国教师研修网平台完成不同角色(教师学员、学科教研组工作坊坊主、学校管理员)的60学时培训任务后,教师全员在合肥教育云平台提交至少20学分的能力点认证材料,参加校本应用考核测评。

学校管理团队和培训指导团队通过筛选整理优秀作业、研修活动案例(规划、方案、教学设计、课例视频等)等培训成果,建设积累一批信息化教育教学优质案例,促进本地优质案例资源的共建共享。

序号

成果名称

形式

1

提升工程2.0整校推进方案集

文档

2

学科校本教研活动方案集

文档+图片

3

优秀个人研修计划集

文档

4

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5

“一课多点”学科教学示范案例集

文档+视频

6

专家指导视频库

视频

五、组织管理与保障

(一)组织管理与制度保障

合肥市教育局负责本次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中国教师研修网具体负责本项目的实施,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提供全过程的教学教务、后勤保障和质量检测等工作,确保实现项目质量、进度和项目目标,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二)疫情防控

根据《安徽省复工企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试行)》规定程序和要求,在培训期间,将按要求严格做好人员、物资、场地、监测等防控条件准备,细化各项防控措施,制度明确,责任到人。积极配合培训所在地卫生防疫部门,做好培训场所、设施设备和使用耗材等消毒工作和人员体温检测工作,做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附件1:网络课程资源

附件2:三种角色考核细则

 

中国教师研修网

家校合作案例篇4

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的设计与建设为软件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全面支撑。本文从管理平台构想的提出到具体实现,给出了一套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为学生和教学提供了项目案例支持,使学生能够通过案例学习,掌握企业规范及新技术的同时,尽快融入职业生涯。

【关键词】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 应用型人才 解决方案

1 概述

项目案例驱动教学方法作为基于实战项目经验的启发性及探索性教学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方式。项目案例驱动教学方法改变了以往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够促进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主体,有益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创新以及探索性研究。优秀的项目案例是开展项目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实施的的根本前提,目前在我院的项目案例教学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参与到项目案例库建设工作中来。

软件学院人才培养特点和目标主要体现在实践和应用性等方面,以往学校培养的学生和企业实际用人需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满足企业需求的定制培养变得非常重要。目前软件学院与花旗软件、华信、文思海辉、现代高技术等多家国内、外软件公司设立了定制培养班,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软件人才。为此,我院构建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为教学提供优秀项目案例支持,方便教师对项目案例的选择变的至关重要。

2 项目目的和意义

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全面支撑,该平台通过获取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搭建不同规模、多样性的软件开发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企业实际项目的学习,快速了解目前企业应用的新技术以及项目开发规范要求等信息。企业真实项目以及学校优秀案例统一存放于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中,方便统一管理和为会,是软件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有力保障。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的建设有助于项目案例驱动教学的开展。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中开展项目案例教学,必须采用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如电商、金融、校园等项目,并把案例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案例需求讲解和相关实践,可以快速掌握与项目开发相关的主要知识点,再通过课堂答疑、教师专题技术讲座等方式,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思考、勇于讨论、积极探索和交流的学习模式,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方向转化的重要方式和必要手段。

3 项目需求分析与设计实现

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中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行业中应用的新技术以及新标准、企业真实项目案例、校企合作项目案例、优秀学生作品、教师申请的部级、省级等纵向项目以及申请的横向项目等。通过该平台,企业兼职教师和学校专职教师的共同指导学生按照企业项目开发的规范流程完成小规模真实项目的开发。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的建设,使“课程含项目”、“实训做项目”和“顶岗接项目”等一系列举措真正可行。

项目案例库可以分为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两个部分:

后台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登录模块、用户管理、个人中心、项目管理、项目类型管理、收藏夹管理、留言管理、下载历史管理、评论管理等。

前台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项目展示、项目搜索、下载专区、互动留言、技术交流区。

用户分为四类:学生、教师、管理员、企业教师。管理员用例图如图1所示。

项目分类:

3.1 按项目性质分为

(1)校内项目:校内教改项目、优秀毕业设计。

(2)企业项目:经企业裁剪后可以用户案例教学的项目。

(3)校企合作项目。

(4)基金项目(横向或纵向)。

3.2 按项目涉及领域分为

金融、医疗、教育、商业、人力资源、政府、交通、旅游、传统行业。

3.3 按技术分为

Java高级、JavaWeb、Java多媒体、JavaEE项目、winform项目、.Net多媒体、.Net企业项目、安卓项目等。

根据需求分析与设计,组织本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编码与测试等工作,最终完成项目的核心功能。项目具体实现效果图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库管理平台的建设为软件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全面及有力的支撑,通过对企业规范流程的引进以及符合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的企业实际开发项目加入,可以为学生搭建起全方位、多层次、不同规模的软件开发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该平台获取优秀案例,通过对案例的深入学习,掌握企业规范化软件开发流程,学习新技术。综上所述,该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有助于案例式教学的开展。

家校合作案例篇5

二十一世纪,全球互联网快速发展,中国互联网迅速与国际接轨,全面进入网络时代,博客、微博、QQ等迅速普及,学校教育教学也自然无法脱离网络。

德育案例是高职院校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学校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等全员育人工作中形成的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价值性、可行性的真实事例,是教师总结撰写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传播应用的一种策略支点。重点是个案资料的积累、研究,并通过实践、传播、分享、应用这些案例,使高职校的德育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在网络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问题面前,更好更快地应对,游刃有余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建立起网络德育案例信息库和交流平台,对教师转变传统德育的观念,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借助多媒体网络研究新时期的德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复杂化

现今的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结交了许多不相识的朋友,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互联网对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不如高中、大学紧张,业余时间可以游离于学校和家长的监控之外,学生们喜欢泡网吧,上网聊天、看新闻、发微博、在BBS上涂鸦、贴图、上传视频、玩网络游戏等,有的甚至上课时还在用手机上网。学生们大面积“触网”,使得他们接触新信息、新思想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的机会大大增加,从而对传统的德育方式的效果提出了挑战。当我们还停留在对个案的“孤岛式”研究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走在了教师的前面,在运用网络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普通大学、中学相比,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网络,负面的情感、事例的传播在一个学校与另一个学校之间,比正面的还要快。因此,对于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与应用,我们如果还停留在开会交流学习或传统的纸质出版物为载体的阶段,显然是很不适应的,也是很不利于德育工作开展的。德育工作在校内主要会受到时间的局限,在校际与地区之间,更将面临时间与物质双重成本的制约,恐怕更加无法适应新网络时代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年龄特征也正在年轻化,将以80后、90后为主。对于网络他们可能并不陌生,但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这些教师,在成熟的速度上却较60后、70后的老师更为缓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也日趋具体化、多样化、复杂化。有许多年轻教师主要是专业教师,对学生既要传授专业技能,又要提升学生修养,并用自己的师德去影响学生,往往有些不知所措。所以一方面我们要想方设法把老教师的宝贵经验尽快地保留与传播给新教师;另一方面,在网络时代,80后、90后的新教师将会遇到许多依靠过去经验和理论难以解释和应对的问题,这些问题随时产生,因地因人而异。解决这些问题,仅靠专家和教研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充分发挥当事学校、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出现的新问题以案例的形式收集起来,进行实践研究,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所以,要使青年教师能够承上启下,快速成长,其关键在于利用网络,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把学到的理论与对德育工作案例的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思,来同化并形成新的德育理念,从而推动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教师传统培训的理论化、简单化

传统的教师在职教育,目前都以理论、经验的课程培训为主,指望教师们通过理论培训马上“听了能懂,懂了会用”,这是不太现实的。传播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人们总是习惯于回避同自己原有认知要素相对立的不协调信息,反而积极接触与之协调的信息。年轻教师对不协调信息易于排异、歪曲,难以重构。专业人员所具有的知识大多要嵌入于情境活动之中,需要边做边学,才能学会。实际上,大部分教师在参与讲授为主的培训后,都很难把听来的知识和技能马上运用到日常管理上,反而成为难以消解的困惑。所以年轻教师在德育工作上的成熟,更是依赖于老教师的传帮带和自身经验的积累,这与飞速发展的新网络时代已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教师培训往往为了培训而培训,简单化地搞几次讲座不能真正有实效。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通过网络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建立以校为本的德育工作案例制度,并利用好网络开展校与校、地区之间的分享交流,达到传播与应用的效果,80后、90后的青年教师在这方面比老教师更有优势。德育工作案例的应用与传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德育案例积累,教师把实际工作与教育研究相结合,重点围绕德育个案进行分析,撰写案例报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寻找同类个案,通过对同类个案的比较研究,从中可以发现新问题,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利用网络逐步积累大量案例,再进行研究的话一定可以总结出诸多的教育策略,这就为教育行为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二、网络时代德育案例的传播应用研究策略

为了使德育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德育真正使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学校要建立开发德育案例研究的机制,并加以传播、应用。在行动中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推广优秀案例成果,制定德育工作案例共享机制,使之成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和中介;让青年教师在案例中学习和总结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再将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通过案例变为德育工作行为;通过问题的解决将成功的经验运用于德育工作之中,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典型的德育工作案例资料的积累

通过对德育工作案例资料学习与应用,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首先要在学校建立网上德育信息资料库,为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搭建好交流平台。全体教职员工在教育实践中撰写德育工作案例,能够将典型事实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出来,并上传到网上,经过部门负责人的审核,才能公开。其原则是案例的撰写必须具有真实性,即所写案例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有据可查的,而非道听途说的。但是要隐去所有当事人的姓名和班级等有关信息,重要的是在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选择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影响的案例。建立了德育职教网络平台,旨在加强各校德育交流,高职院校德育网络平台为彰显各校风采,可以分级设置:一级版块以学校名称建立,二级版块以班主任辅导员工作案例、德育活动案例、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社团活动、学习资料为分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本校版块管理员,负责审核本校成员注册信息的正确性和发贴的合法性。当各校不断有德育案例上传,网络的资源就会越来越丰富,加入的人员也会越来越多,德育研究交流就会蔚然成风,德育工作的创新成果也会不断出现。

(二)形成德育工作案例的传播交流机制

做到送出去时有接收的,引进来时有供应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特别需要迅速及时地掌握最新的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德育的新的内容。如果利用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及时、大量、交互等优势,就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边学习边运用。网络可以使学校德育内容得到扩展,网络信息会极大地丰富德育资源,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有了凭借。网络提供了与有关学校、有关地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共同发展的可能。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案例的积累,有赖于各校结合自己的德育工作案例,及时回顾反思,积累自己和他人的案例;形成研究学习氛围,学习别人,探讨实践,总结反思,共同提高。这会产生以下作用:

更新德育观念。高职院校通过德育案例的传播共享,德育工作者会积极深入地研究德育在网络时代的特点和规律,充分认识网络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会改变老的思维方式,也会同理学生喜爱网络的心理,不再一谈到网络就只看到学生接触它的负面的影响。教师会采取变堵为疏、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做法,将德育渗透到媒体教育和信息教育之中。教师也会利用网络开展自身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如利用家校路路通平台跟学生的家长积极沟通,教师建立QQ群与学生交流。有一位教师就利用QQ群解决了一个学生离家出走的问题。学生由于父母闹离婚而离家出走,手机不愿意接听,但教师发现她建立的QQ群中该学生在线,于是耐心地跟她聊,学生也把她的烦恼在QQ中倾诉出来。最后在教师的开导下,学生终于回家了。目前学校的专题学生工作都开通了微博,交流更加直接,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的影响。

教师会意识到利用网络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找到很多方法,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是这个时代的人们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在互动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网络道德规范。但部分学生网络道德感弱化倾向明显,网络道德失范,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可以着重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德教育”,形成青年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正确认知。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要他们学会选择,识别良莠,鼓励他们进行网络道德创新,提高个人修养,养成自律的习惯。学校在传授网络技术的同时,加强网络道德训练,增强青年学生的网络道德和法制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从而改善网络社会道德失范状况。

在新的形势下,培养一支业务精通又懂网络技术的德育工作者队伍显得尤为紧迫。网络时代要求从事德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学会运用网络,把德育教育渗透进去,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高职院校学生,解决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这支队伍应当具有深厚的德育理论水平,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责任感;具有深入了解网络的特征,熟练地使用网络、驾驭网络,即会用网上的正面材料,对学生进行形势教育,培养其解疑释惑的能力;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的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会利用网络开展各种德育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学生的才艺可以在网上展示、学生取得的成绩可以通过网络公示,学生之间的矛盾可以利用网络来化解。充分运用网络技术平台开展教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合理运用现代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网络为教师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德育案例的交流,让学生在网上自由地谈天地、论古今。这样网络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探索的精神。

(三)通过德育案例应用进行自我反思

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经常反思,在反思已有德育工作行为与新理念、新经验间的差距中完成理念的更新,这一过程需要经验与理念的共同引领。所以当自己的德育案例受到别人的关注时也要多关注与自己相似的德育案例,看别人处理的办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以后的德育工作中进行完善,并修改自己的德育案例。

在反思理性的德育工作与现实的差距中完成向行为转移的飞跃,这一过程需要同伴互助。教育工作者不能是孤立的,在原来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中进行创新,特别是与同伴的探讨,在德育案例的交流平台把自己应用的心得告诉别人,并进行思想火花的碰撞,这样可能会有更加创新的方法。遇到困惑借助德育案例交流网络还可以向同伴讨教,这样的策略可能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更加有帮助。

在反思德育工作行为与学生实际收获间的差距中完成规律的揭示。这一过程是需要专家引领下的行为反省。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使教师获得养料,完善知识结构,学习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和先进经验,并借助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甚至普通人的力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德育案例的应用研究,要以“案例”为载体,采取“德育工作实践—案例形成—案例积累—传播分享—案例应用—总结理念—前瞻性探讨”的校本教研途径。主要采用理论研究、行动研究、案例开发与传播共享研究等方法。在研究中,坚持实践性原则,着眼过程,注重发展,重视操作,强调行动性、开放性与生成性。根据不同的问题,还可以确定不同的研究课题;各研究课题小组及个人充分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修正、发展。在具体实施时面向全校,或一个地区同类几所学校构成一个整体全面的运作体系。

家校合作案例篇6

从全国来看,MPA培养院校数量处于全国专业学位培养院校的前列。在国外MPA教育已有近80年的历史,国外MPA教育作为一种专业学位教育模式,与一般的学术型硕士培养不同,MPA教育更注重实际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教学内容面向社会,尤其是公共领域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且需要掌握公共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①。中国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MPA教育是国家通行的专业硕士学位,其培养目标是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管理机构培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管理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在《公共管理硕士专业设置方案》中对MPA的教学方法做了明确的规定,第八条明确指出:学习方式以在职学习为主。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研讨、模拟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案例教学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并消化科学理论知识,熟悉某一特定问题背景,培养学习者的实践操作技能。

目前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国的案例教学因为MPA教育起步较晚相对于国外还处在发展阶段。以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为例,该院自1936年建院以来,就一直致力于专门培养公共管理时代精英的目标。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MPA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非常成功的MPA教育模式,为美国及其他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公共管理人才。100多年前,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在美国社会重大转型时期“进步时代”应运而生,为美国社会跨越高速经济增长后的治理陷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国高校MPA案例教学比例不尽合理,相对国外著名MPA院校相比,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MPA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很小,远远不能满足高素质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近年来中国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举足轻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现实当中中国的MPA教育正担当着为国家培养出能参与国际事务治理,捍卫中国国家利益的优秀人才的任务。近年来,国内高校案例教学在MPA教育中也在不断运用。例如,2010年12月14日下午,国家行政学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培养的2009级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班进行“公共政策分析”课程中的“改革政策制定原则与策略”教学,通过案例研讨形式,运用政策分析工具,探讨“我国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同时,有上海、山东、河北、陕西、甘肃行政学院教师通过远程视频进行观摩。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的同志到国家行政学院调研,观看了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班案例教学活动并作了重要讲话。同志指出:今天你们这堂课题目选得好,提供的案例也非常好。虽然时间不长,但让人印象深刻。案例教学是现在正在探索和尝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很有效果。你们的案例都是现实中的、重要的,而且是你们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例,用一些先进的行政管理理论加以探讨研究,来提高你们的理论素养。这种形式很好,要继续探索。今天这个案例,是研究户籍改革的一些问题,这说明当前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非常复杂的公共事务,亟须提高我们的科学决策和科学管理水平。我们整个干部队伍、公务员队伍面对新形势新矛盾,还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需要通过加强学习,包括通过在实践中摸索,来改进和加强这方面工作。

二、我国高校MPA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MPA案例教学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克服单纯灌输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缺陷。在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除一些科学性和系统性很强、涉及大量定量技术分析的经济类课程外,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采用案例教学[2]。在我国一些高校虽然也开展了大量的案例教学,但是在所应用的MPA案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缺乏时效性较强的典型案例,在有些高校选取的有关案例与现实时间相距太远其所涉及的设问和疑点已不具备代表性或在当前形势下已没有多大研究价值和意义。二是缺乏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公共管理案例,高校选取的案例几乎都是他山之石,形成国内知名高校编译国外高校案例,国内其他高校又节选国内知名高校案例,最终形成国内高校案例怪圈教育。我们不反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是太多的运用和本土相关政策不合时宜的案例总是不好。三是缺乏与时俱进的涉及民生、环保、医疗、教育、食品安全等典型公共案例。学校培养MPA研究生的目的就是通过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出适应公共领域的高级管理决策者。应用案例教学就是要以案例教学为推手,着重提高学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举一反三通过已经发生的事实来避免和解决现实当中或今后工作中出现的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新办法。

出现以上三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理解为:一是MPA管理中心对MPA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置不合理。二是MPA中心缺乏专门的人员和机构进行公共管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从而形成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严重滞后,案例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担任MPA案例教学的有些教师本身素质不高,尤其是缺乏实际行政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们应当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并发现MPA案例教学的不足,通过创新机制来改革创新MPA的教育方法,努力培养更多更合格的新时期高校MPA专业人才。

三、MPA培养目标决定了案例教学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据江西日报2010年10月25日登载的《江西省公选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现场直击》报道,江西省公开选拔副厅级领导干部面试在南昌二中红谷滩校区举行。当时有157名考生对30个岗位展开角逐,面试成绩当场公布。据了解,江西省委公选办将笔试、面试成绩按1:1的比例合成为综合成绩后,按1:3的比例,从高分到低分确定每个职位考察对象,参加下一阶段的角逐。考试评分采取百分制,包括考生的角色认知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协调能力、领导激励能力、工作创新能力、语言表达与气质[3]。从这条信息不难看出优秀管理人才所具备的多种能力正是MPA所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该目标,MPA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采用讲授,研讨会、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专题报告等多种教学形式。这几种教学形式的相互补充,不仅能充分激发MPA学员的学习潜能和课堂参与热情,而且也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倡导能力、管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等多种技能。一个好的案例是一个把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从而可使教师和全班学生对之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工具[4]。高校MPA教育通过大量案例教学就是要实现实践教学与理论的有机结合。

家校合作案例篇7

论文摘要:当前,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模式。但前期的案例教学还停留在面对全体高校学生的共性研究上,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主要研究思政课案例教学专门化的问题,针对音乐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探讨音乐院校学生的特点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找到新的突破,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一、我国高校思政课案例教学背景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指某一课程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有目的、有选择地把社会实践中较典型的,具有一定程度疑难性的真实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思考、分析、研究,并解决问题,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起源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选取的案例都是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透过此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实施之后,颇具成效。这种案例教学法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师资培育的重视,尤其是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提出《准备就绪的国家:21世纪的教师》的报告书中,特别推荐案例教学法在师资培育课程的价值,并将其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 [2]。而国内教育界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之事。目前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如法律学、管理学、行政学等,都引入了案例教学的方式,在这方面的研究也颇多。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案例教学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育没有完全发挥其育人作用,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简单传统、照本宣科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思政工作者都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积极谋求思政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学者也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尝试通过案例教学,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情景体验和脑力冲击,利用案例教学高度的拟真性、灵活的启发性、鲜明的针对性等特征,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从而提升思政课的效果。理论上,各学者分别从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方式方法、具体程序、应注意的问题等各个方面做了深入的探讨。而在实践方面,大连理工大学对案例教学的探索走在了全国各高校的前面。该校在1998年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成立了大连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究中心,主编了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案例教学教材《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而在实行案例教学后针对学生满意度的问卷调查也表明,该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案例教学持欢迎态度。2008年11月2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研讨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的150多名专家学者重点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编写和使用以及案例教学的开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可见,案例教学是思政课教学可资借鉴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思政课案例教学的开展应注重因材施教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只有了解教学对象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才能将案例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即学生的认知风格与学习材料的表征方式匹配与否,将直接影响学习结果[3]。每一个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既有其优势、长处,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其劣势、不足,不利于学习的一面。当学习者的学习风格特征与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相匹配的时候,便能够做出主动的努力。

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总结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论语》曾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认识到,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缓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在现代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材施教的思想尤其重要,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认知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三、音乐院校学生特点与需求研究

目前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所进行的研究尚未深入和系统,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搜索相关文章也并不多,而且这些文章几乎都是面向所有的高校学生,只有一两篇是针对高职院校,针对音乐院校学生案例教学手段的文章尚为空白。而事实上,音乐院校学生与其他综合性大学以及高职高专学生的差异性是比较大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结构都比较独立,因此,面向音乐院校学生的案例教学必定不同于其他高校,需要做专门化的研究。

作为音乐院校的学生,其教育背景、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思政课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文素质相对偏低,他们对于政治理论的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往往低于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太过于艰深的概念原理往往让他们抓不住要点也毫无兴趣。但另一方面,因为受到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艺术表演的训练,音乐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大胆活泼、敢于表现自己,这对于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学生的案例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音乐院校的思政课教学,应该恰当地把握学生群体的优势和劣势,在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学生的特长,把握学生的认知风格,找到适合艺术学生的案例教学方法。

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功能不但在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更在于通过各种真实案例的接触,能够明白社会的道德原则与行为规范。而作为学生本身,由于大多数时间都用于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社会生活往往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分离和脱节,对案例教学所承载的丰富内容有着内在的需求。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音乐文化的创造者或传播者,他们必须真正的了解这个社会,认识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明白这个社会的真实需要,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的优秀作品。音乐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文艺工作,他们的思想相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往往更加自由和无拘无束,利用思政课帮助他们塑造崇高的艺术精神和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正确认识,使其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是音乐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四、音乐院校案例教学的具体方案研究

第一,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具有可行性。笔者通过课堂实践,证实了音乐院校的思政课运用案例教学的手段,可以增强政治理论在学生心目中的理解和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政治课的效率,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值得大范围的运用和推广,使其成为一种常规的教学手段。

第二,思政课案例教学应贴近音乐院校的实际。思政课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课本知识的理解,更要注重贴近音乐院校学生的实际。音乐院校学生主要关心的领域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和艺术生活方面,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大环境或者说未来环境;二是大学生群体的状况和经历方面,尤其是艺术院校学生的状况,这是音乐类学生生存发展的小环境或者说现实环境。这两个环境与音乐院校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息息相关,故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第三,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侧重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是间接的,艺术院校的学生也是如此,学校生活的实际决定了学生亲身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有限,要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并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来正确的理解这个社会,案例教学是重要的手段。案例教学的取材可来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要在贴近学生实际的前提下,深入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对学生进行正确社会观念的引导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通过思政课堂的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四,思政课案例教学应注重音乐院校学生的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过程中,道德建设是主要的内容,演艺圈作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其道德示范作用不可小觑。音乐院校学生是未来的演艺工作者,他们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对今后中国音乐艺术领域的道德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在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中间也会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第五,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应灵活多样。案例教学的方式很多,可以是老师举出实例让学生思考分析,也可以是播放视频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是抛出一个辩题让学生相互争论。老师在组织案例教学的时候应该灵活多变,但要注重教育性、娱乐性、知识性的统一,尽量做到案例的展现生动直观,问题的提出引人思考,得出的结论清晰明了,既要让学生乐于参与,又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收益。

目前,各高校均在大力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而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共性方面已取得重要的成果。本文从音乐院校的个性入手,探寻音乐院校思政课案例教学的个性特征及方式方法,能为思政课案例教学的深化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他专业院校(如艺术院校、体育院校、医学院校等)的思政课改革找到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刘斌.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08,(6).

家校合作案例篇8

一、引入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

在2011年4月,山东省教育学会继续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建业关于课程视频的案例介绍给了我们解除困惑的启发。我校从2011年5月起开始了对“视频案例”项目的开发和研究,并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和总结,初步形成了视频案例研究的校本研修新模式,打破了教师专业发展动力不足、提升缓慢的僵局,对于教师专业素养缺失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校本问题的解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实施“两课”视频工程,完善“六环节”研究模式

在视频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先后走过了“常规课”视频案例研究、“引领课”视频研究和“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模式的三个形成阶段。

1.“常规展示课”视频

随着教育技术装备的快速发展,自2011年上半年,学校借助“教师人手一机”和“班班通”硬件配备的东风,开展了“看自己展示课教学研究”的活动。把数码摄像机应用于课堂录像,实现了由“听自己课”到“看自己课”的转变。“常规展示课”视频工程的实施,使“自主研修”意识悄无声息地浸润到了教师心中,有效地提高了教师主动研修、自我研修的积极性。

2.“名师引领课”视频

在“看自己课”的基础上,我们把“学校名师”评选活动和“名师课堂开放日”活动与视频案例研究相结合,录制“学校名课”。 “引领课”视频工程的实施既给骨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让教师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挖掘了专业发展潜力,也使观课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受到启发,开拓了教学思路,积累了成功经验,在全校范围内营建起“比”“学”“赶”“超”的教师专业发展浓厚氛围。

3.“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

我们将“案例课教学研究”与山东省远程研修模式接轨整合,构建了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视频案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遇到的各种具体事件为研究对象,形成将教师的学习、工作、研究、发展融为一体的“六环节”案例课教学研究新模式:(1)确定课题,执教人备课;(2)执教人说课,同伴研讨并改课;(3)试讲,观课并录像;(4)评课议课(录像),再改课;(5)第二次讲课,观课并录像;(6)再次评课议课(录像),整理资料,并将教学案例、案例纪实、案例资源整合成案例打包。这是一个自我反思、同伴互助、自主发展、全员提高的研究过程,教师由单纯的教书匠开始向教研员的角色转变。

三、践行视频案例研究,注入教师专业发展活力

“视频案例”校本研修模式,教给了教师教学研究的方法,唤醒了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赋予了教师研究与成功的快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学校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契机,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传统课堂教学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深层次提升研修活动的质量,视频案例研究使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改观。首先,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立竿见影的改变,教学基本功得到了快速夯实。其次,视频案例可以使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上有新的发展,通过研究专题的确立、教学设计的修改、相关理论的学习、专家及同行的剖析、案例问题的思考等,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提高了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能力,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质量。

2.以视频案例研究为基点,丰富了资源库建设

我们将“学校名师”的教学经验分学科进行了整理,每学期都评选出优秀视频案例,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了学校的资源库,为教师留下专业成长的足迹,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3.以视频案例研究为载体,加强了“草根课题”的研究

教师根据自身教学实际,捕捉课堂实践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确立了自己的草根课题,正是这些草根课题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改变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加速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4.以视频案例研究为抓手,加快了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在制作视频案例的过程中,学校从帮助老师总结教学经验入手,积极挖掘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通过课堂教学实录、个人教学经验介绍和教师点评等程序,把教师的优秀教学经验录制下来,作为成果在各教研组之间观摩、交流,让所有教师学习别人优秀的教学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学。教师进行视频案例研究与制作的过程,就是一个主动学习、全面提高的过程,有效加快了所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我校依托“视频案例研究”,创新校本研修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促进了教师队伍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家校合作案例篇9

招生简章是浓缩的学校名片,彰显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招生简章的设计,体现了一所学校改革创新的意识。招生简章的发放,反映了一所学校精细化的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然而遗憾的是,多数学校的招生简章要么定位模糊,要么主题不突出,要么设计缺少新意,要么盲目发放等。因此,对招生简章进行创意策划是非常必要的。

一、招生简章创意首要考虑的因子

1.学校所处位置。学校因地处乡镇、县城、地级市城市或省会城市的位置差异,招生简章精美度、成本预算明显不同。如,地处农村的学校,招生简章可以是一张价格低廉的广告单。而地处省会城市就有必要印制成精美的宣传册,因为它要迎合城市居民的品位与审美眼光。

2.学校的知名度。新建学校、发展中的学校、品牌学校,因知名度不同,策划包装重心也不一样。如,新建学校印制招生简章的目的是获得学生及其家长乃至社会的接纳与认可,而品牌学校可能就无招生之忧,之所以印制招生简章,其实是一种品牌的营销与传播。

3.传播性质、发放的受众。一是本校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二是非本校的教师、学生及其家长,甚至是社会上更广泛的群体。这两类群体都是学校的目标客户。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首先要定位是面向本校老家长、老学生隐性口牌传播还是直接面向新家长、新学生显性正面传播,是面向潜在目标客户还是实际的目标客户。

4.发放的目的。发放目的主要有:让授众认知这所学校,选择优质的生源,打造学校的品牌,传播学校的文化。要考虑是单一目的还是多元目的?是招收学生同时还兼顾招聘教师?

二、招生简章内容的设计

招生简章的内容因校情而异。新建学校重在给学生家长一个选择学校的理由。必须突出自己超前的教育理念、核心的办学主张、鲜明的办学特色、专家论证的课程设置、精良的师资队伍等具有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元素。旨在造势,旨在招来符合要求的新生。

发展中的学校,重在突出学校有什么新变化、新亮点、新创意、新常态,旨在扩大影响力,尽量多地吸收优质生源,达到生源逐步优化的目的。

品牌学校,重在借助用事实说话、用数据分析的方式,突出名校、名师、名生,从而提升学校品牌的公信度、美誉度与影响力,实现优中选优的目标。

以上三类学校招生简章也有许多共同点,都必须注明招生时间、招生人数、报考条件、招生程序、收费标准、优惠政策、咨询电话、学校地址,乘车路线、学校网址、公共微信群等。

三、招生简章样式的创意

案例1:扑克牌娱乐式。用校徽作为大王,用吉祥物作为小王,将招生简章内容按办学理念、教师队伍、教育质量及所获荣誉或其他分类,对应红、黑、梅、方张数制作成扑克牌,将有关信息印制在扑克盒上。扑克牌招生简章的最大特点是:成本低、信息量大、便于多次传播。

案例2:手工艺品式。将招生简章做成可以折叠成宝塔、卡通形象的笔筒等工艺品,家长、孩子都喜欢收藏。此外,借助现场折叠,也可以此对学生智力进行测查。

案例3:增值功能式。如,对城市学校来说,招生活页可设计成一面是最新的高速交通图,另一面是招生简章;对农村乡镇学生来说,招生活页可设计成一面是治疗高血压、中风等小偏方或腌制糖蒜、制作特色菜的生活小窍门等,另一面是招生简章;又如,在招生简章上可附带儿童0~12 岁各项发育指标或男女身高体重对照表,这样人们就不舍得把它丢弃,有的家长还把它贴在家里显眼的位置,以方便查阅使用。

案例4:联合互补式。选择高品位的幼儿园、小学、初高中,联合印制招生简章,让家长、学生感到选择一所好幼儿园,就可以小学、初中、高中几个名校对接,从而形成一个名校链,产生品牌效应。

案例5:学习用品式。面向小学六年级或初三毕业生,可设计印有考试技巧或学习方法的笔记本,其中穿插一些简章内容,这样既服务了学生,又起到了招生宣传的作用。

案例6:兑奖式。在招生简章上,可设计一些小谜语、智力竞赛等内容,答对者可到学校兑奖,这是一个吸引学生到学校实地考察的好方法,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学校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的机会。

案例7: 找新朋友式。简章上分别设有本校不同兴趣、爱好、特长的学生或家长联系方式,让欲报考的新生在假期就快速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这样,有些学生正是因为结交了新朋友而选择了学校。

例8:互动参与式。在网上闯关式招生简章,如果想阅读,必须连闯三大智力关,以此激发爱好网络的学生与家长的兴趣,达到网络招生的目的。

案例9:网上交费注册式。在网上电子招生简章,有意到本校就读的学生可在网上注册报名。

案例10:微信红包式或点赞兑奖式。利用手机微信,将招生简章发给朋友或朋友圈,同时,给予红包或点赞兑奖的激励,此举非常有利于网络招生宣传。

四、招生简章费用的解决办法

方案1:赞助式。如果学校有知名度,或者学生众多,可与经营图书、学习用品、服饰的商家联系,让其赞助。方案2:分摊式。与复读机、电子词典、录音笔等有同一受众的经销商合作,费用分摊。

方案3:购买式。品牌学校也可以成本价让家长购买招生说明书。

方案4:捐助式。说服公益组织捐助。

方案5:捆绑式。推荐新生办理银行卡、手机卡等业务,由电信、银行相关部门买单。

五、招生简章如何精准有效地发放

有效发放招生简章,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考虑选择优秀的教师去发放;二是要考虑发放的有效群体及现在、潜在的目标对象;三是要考虑恰当的时间与适当的地点。当然,还要考虑招生简章的成本问题,如果花费太多,也会造成浪费。高消费的发展中城市的民办学校,可以到高档住宅区、4S汽车店、高品位演唱会举办场所发放;知名度比较大的品牌学校,可在家长咨询时同步发放。

考虑到潜在目标对象,城市幼儿园的招生简章可考虑到儿童医院、儿童游乐场、民政局结婚登记处等发放。

城镇学校可考虑以学生演出进社区、进乡镇的形式发放,它既能聚集村民,又宣传了本校,同时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借助学校运动会、文艺演出、才艺展示等契机,让每个学生邀请自己同龄伙伴或亲友团到校助威或参与互动,借此机会发放招生简章,就显得顺理成章。

招生简章发放要从原来低效、粗放发放走向科学、高效、精准发放。

家校合作案例篇10

为做好X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教育局《关于统筹做好教育系统X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通知》,有效预防、及时防控和消除X疫情危害,保障学校开学后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和师生健康,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X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X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二、工作目标。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和上级教育部门关于全力打赢X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压实责任、联防联控、突出重点、精准预防,做到责任到位、保障到位、措施到位,坚持预防为主、早发现、早治疗,确保全校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三、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以党委书记、校长为组长的应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疫情防控领导组、信息联络组、安全后勤保障组、医疗保障组、消毒组、宣传和心理疏导组,明确职责分工,健全工作机制。

四、应急措施。如发现X病例(含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学校应立即启动突发X疫情应急预案应急响应。

(一)发现不明原因发热、干咳、气促等症状的疑似病例时,立即引导病例到隔离室进行留观,同时上报体卫艺站和区疾控中心。如果疑似病例是学生,马上通知家长来校跟进处置,及时安排就诊。

(二)配合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接触过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的人员进行调查,确定密切接触者。根据属地管理原则,按照《XX防控方案》或有关最新文件要求落实密切接触者集中(居家)医学观察工作。

除密切接触者外,与病例曾接触过但不符合密切接触者判定原则的人员,判定为一般接触者。对一般接触者要做好登记,并进行健康风险告知,嘱其一旦出现发热、干咳、气促等呼吸道感染症状以及腹泻、结膜充血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近期活动史,做好体温检测,佩戴口罩。配合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着一次性医用手套。

(三)各应急小组各司其职,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启动半封闭式校园管理,中午学生不得离校,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区疾控中心和体卫艺站的建议,必要时采取班级或全校停课等措施。

X.疫情防控领导组:(总负责)及时跟体卫艺站、区疾控中心联系,根据区疾控中心指示做好防控工作;快速协调各组成员、物资等。启动涉疫区域封锁措施,在保障正常的生活物资供应下,严格限制人员进出,督导疫情控制措施落实情况。

X.安全后勤保障组:(总负责)提供所需要应急处置的设施、设备和物资,确保应急工作顺利开展。负责保障校内餐饮、生活饮用水。在前期处置过程中,负责现场警戒、秩序维护、人员疏散等,启动半封闭式校园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车辆进入校园,做好在校师生生活保障。根据区疾控中心建议,在校内设置集中医学观察场所。加强校园巡查管控,及时停止校园群体性聚集活动,及时处置校园安全突发事件,及时处置涉校舆情事件。

X.信息联络组:(总负责)掌握病例的活动史、人员接触史,掌握重点人群名单、医学观察人员每日健康情况等信息。负责信息的收集、上报、处理和传递等工作,确保信息上报渠道畅通。负责实时记录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提供真实材料,按规定拟稿上报。

X.消毒组:(总负责)在区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做好病例所在教室等疫点、公共场所的清洁、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做好校园其他区域的保洁和消毒防疫工作;加强校园人群聚集场所的通风换气和公共设施及公共用具的消毒,每日对教室、食堂、宿舍、实验室、图书馆、会议室、厕所等公共场所及垃圾桶站消毒一次;各教室和食堂入口要配备含酒精成分的手消毒液,厕所配备洗手液,指导和督促师生做好手卫生(流动水七步法洗手和手消毒)。

X.医疗保障组:(总负责)组织配合专业救护人员救护工作,协助区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密切接触者筛查等工作。做好师生的健康监测工作,做好每天的晨午检和因病缺勤追踪登记,对缺勤者要逐一登记并及时追踪,查明缺勤原因;配合卫健部门做好集中医学观察人员的健康监测工作。指导师生做好正确防护。每天保持与区疾控中心和体卫艺站进行信息沟通,上报学校最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