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十篇

时间:2023-12-04 18:02:58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1

关键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对策

一、当前城市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

由于每家只有一个孩子,多数家长“望女成凤”或者“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社会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成为万人瞩目的佼佼者,因此,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很大的热情和希望,但不可否认,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度溺爱子女,重养育而不是教育

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怕自己的子女吃苦就会大包大揽所有事情,小到生活细节,大到升学与择偶。据有报道称某大学生住校期间从不洗衣服,每到假期孩子就会大包小包的往家里拿衣服,父母将脏衣服洗干净后再打包给孩子带回学校。这样的培养方式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得优秀,反而会使孩子越来越依赖父母,失去自身的独立性,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所谓的“寄生虫”。

2.追求分数,重视子女的智力教育

相对忽视子女的道德教育对于父母来说,孩子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承载着父母的寄托和愿望,由于多数家长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的影响,认为孩子在校学习成绩越高教育质量就越好。为了获取高分,有些家长不惜重金为子女报名各类课外补习班,目的仅为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与提高智力,但在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相对忽视了道德教育,导致子女进入社会对社会的不适应。

3.过度保护,忽视对子女的挫折教育

大多独生子女的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正所谓“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飞了”,任何事情,父母都会替子女考虑周全,过度疼爱与保护子女,生怕受到一丝伤害,久而久之,子女习惯了父母的保护,在面对外界的压力和挫折时,会表现出焦虑与不安,从而逐渐丧失抗压与受挫的能力。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1.传统因素

中国是一个拥有千年封建历史的文明古国,其中一些传统的观念影响了现代,比如:学而优则仕。即中国古代,无论贫民与贵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通过者均可从政。这与当今多数城市父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情节极其相似,导致家庭教育常常误入歧途。

2.父母的教育观念

现代多数城市家庭中仅有一个孩子,因此,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看做是家庭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而父母家庭教育的观念认为子女读一个好的学校,未来有一个好职业就是人生的成功,更有甚者,父母将自己的年轻时未实现的愿望统统寄托在子女的身上,对子女的教育倾入前所未有的热情,实则给子女无形中施加了许多压力。

3.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环境

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因此也缺少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在性格与情感上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站在他人角度上换位思考问题,同时,独生子女也缺少与他人共享的欢乐。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从家长方面来看

第一,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父母需转变教育子女的观念,培养子女的抗压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其父母教育重点应培养子女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要让子女明白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父母不能陪伴子女一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勇于面对不要退缩。因此,父母应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若爱孩子则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味的给予与陪伴。第二,教育子女爱护与严格相结合。爱孩子是每个父母的天性,对于独生子女,父母更是疼爱。只要是子女提出来的要求,父母都会竭尽全力,想方设法的满足。但爱不是溺爱,在尊重子女选择的同时也不无原则的放任,子女犯错时,父母也要严格给予批评。

2.从学校方面来看

第一,学校可与民间组织联合开办家长学校。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如法国开办“全国家庭教育学中心”开设双亲学校,英国的民间组织“家庭学校协会”等为家长提供学习家庭教育的机会,促使家庭教育由经验型向理智型转化。第二,学校可定期举行家庭教育交流会。不同家庭教育经验的交流能促使家长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的观念,从而改进自己的家庭教育方法。

3.从社会方面来看

第一,注重子女和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这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也共同属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和老师都要有意让独生子女多接触同龄人,让子女体验到与同龄人交往的乐趣,培养独生子女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第二,社会要注重学校与家庭相协作。家庭是子女的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影响非常大。学校虽然是专门的教育机构,但与家庭教育有明显的不同,因此,社会要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共同合力为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子女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京蔓.关于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9):7-9.

[2]张蕊.30年独生子女教育研究述评[J].当代青年研究,2012(8):54-62.

[3]闫祯.多学科视野中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探析[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6(1):109-114.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2

关键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过度溺爱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292-01

1.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1.1颇偏的教育方式影响了孩子的健全发展。家庭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育人工程,它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愉、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和规范的灌输等几个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完整内涵。许多独生子女家长们认为,家庭教育首当其冲是要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用各种方法促使孩子不断考高分,最终考上大学乃至研究生等,这才是子女成龙成凤的唯一途径。这种观念的偏颇之处就在于它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养育及规范的灌输等对孩子健全发展的重要性。例如,有的独生子女周一到周五要上学,周六周日还要参加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班。孩子就像是一个机器,在不停地运转,完全没有喘息的机会,更别说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了。古希脸学者萝塔戈不无深刻地指出:"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蓄满的容器,而是一一束等待被点燃的火把。"家长偏颇的教育无情地忽略了对孩子至关重要的能力培养和性格养育。家长应尽快更新教育观念,把怎样培养孩子做一个现代化的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题思想,形成以心理素质教育为基础,知识、能力、性格以及交友规范等的教育有机相融的教育目标体系,科学地引导孩子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1.2不当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孩子不良的心理品格。家庭教育要想取得实效,还要讲求教育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优良心理品格,在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所引起的孩子心理品格下降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对孩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一味地娇惯宠爱,过多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愿望,包办孩子的一切,对孩子常姑息、迁就。由此,使孩子养成了娇纵的心理品格。具有这种心理品格的孩子往往对家长不尊重,自私任性,挑吃挑穿,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等,令家长追悔莫及。有些家长则走向了反面,对孩子以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一心希望孩子按自己设计的模式发展,孩子稍有不如意,则予以批评、责怪,甚至进行打骂,孩子不自觉形成了与父母相抵触的心理,有的孩子则形成了遇事不敢说的退缩心理。这些心理品格都是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比如,对于那些长相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家长常会当着他的面发表议论。 "这样,无形中使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对自己的相貌产生自己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牵的异常心理;对于有特长的孩子,家长常过分的予以肯定、赞扬、鼓励和宣传,有时还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这就极易导致孩子过早地形成 " "专业化"的心理定势,从而影响以后身心的全面发展。凡此种种,无不说明不当的教育方式导致家庭教育走入误区。

2.解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2.1待遇普通化。疼爱孩子并不完全是给孩子买好吃的、买好穿的、花了多少钱,而是指在家长心目中孩子是在什么地位。如果把孩子放在所有家庭成员之上,家长的所作所为很可能都是骄惯。把孩子放在全家人之上,他就是一个特等公民,在这样的地位上,孩子必定产生特殊化的思想。家长要把孩子看成家庭中一个普通的成员,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他知道他有责任、有务义为家庭、为他人做点事情,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2.2选择自主化。"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孩子,固然给与他很高的教育投人和热情,也希望他有个好的未来,但是家长应该明确'儿童自然发展观' ,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言: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术划,毋宁展个性。不能把成年人的意愿强加在儿童身上,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给孩子充分自。

2.3期望合理化。父母的期望只有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现在孩子都有自己的愿望,做家长的应该理解他们,尊重他们的天性、个性和兴趣、爱好, 注重孩子的潜能开发和培养,注重方法的给予和能力的提高,不搞长辈意志控制和硬性灌输,也不搞分数论英雄,更不搞棍棒教育。

2.4家长榜样化。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家长要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要有接受新知识、接受新思想的意识。家长要给孩子做榜样,只有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家长才会教育出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孩子。长辈特别是爸爸妈妈必须为人师表,用自己的高素质去影响、熏陶和带动子女的进步与发展,在家里建设一种讲学习、求向上、助快乐、促幸福的氛围,从而训练、培养孩子具有高智商、高情商的品位,将来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直至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2.5学校与家庭配合密切化。对孩子的教育场所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因此,家长要和学校密切配合。 "父母要保持与子女所在学校班级的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校情况,发现长处给予必要的赏识和鼓励,发现毛病也不能文过饰非,要及时、稳妥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加以解决,也好配合学校搞好对子女的各种教育。

2.6家庭民主化。在这样的家庭中,个体间互相尊重,彼此平等,长辈给予晚辈理性的关爱, 晚辈要给予长辈尊重;小孩有自己独立自主的空间,遇事互相协商而不是由父母全权决定;孩子作为家庭的组成成员之一,与父母共同经营家庭,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3

关键词:榜样;规矩;劳动;交流;鼓励;准备

一位母亲突感身体不适,躺在床上休息,该吃午饭了,她把自己那已经11岁的儿子叫到床边,告诉儿子自己不舒服,让儿子自己下碗方便面吃。儿子欣然同意,马上跑到厨房,不一会儿,又跑来告诉妈妈:“面已经下了,麻烦您帮我打两个鸡蛋,我不会!”妈妈拖着沉重的病体到厨房一看,炉灶上,一大锅凉水,泡着两块方便面。妈妈的心中充满了无奈。

在某小学五年级的课堂上,一个学生不专心听讲,与同桌说话,老师看到了,提醒他注意,他竟然很不服气地与老师发生争吵。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看到了当前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们自理能力差,缺乏责任心,任性。由此可见,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己日异突出,并将影响一代人的成长,事关民族的未来。这些问题的发生,主要是家庭的责任,同时是学校和社会的责任。我认为,在独生子女的教育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做孩子的人生榜样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小学四年级的一个女学生在一次英语考试之后,由于她的同班好友考试成绩优于她,她竟然与另一好友一起,把该同学诱至偏僻处,令其向自己下跪,对其拳打脚踢,并扬言若下次考的好了或者把事情告诉老师还打她。

后经了解,小女孩的这些“恶魔”手段来自于她的母亲——每当她学习成绩不佳,或犯了什么错误时,她的母亲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她的。

身教重于言教。孩子是在看父母、老师做事中学做人的。我们甚至可以说:父母师长的道德水平决定着孩子的道德水平。孩子幼小的心灵根本记不住空洞的说教。但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不管是无意间随意扔掉果皮、纸屑,说一句脏话,还是在公交车看到老弱不让座拼命躲闪,都将令他们刻骨铭心。这样的事情多了,一种认识在他们心中悄悄产生并不断发展:大人们说的都是假的,他们自己就不按说的做,以后我也只要装装样子就行,凡事不必认真。就这样,真诚的童心开始蜕变,变得越来越缺乏诚信。

因此,为人父母者一定要做孩子的人生榜样。这句话说着容易,真正做到需要一辈子努力。正如一位智慧的母亲说的:“孩子的心是一片空地,种什么长什么,你播种爱就会收获爱。”

二、为孩子立规矩

许多独生子女霸道、任性与他们在家庭中“小皇帝”、“小公主”的地位有关,他们从小被父母和祖父母的爱包围,在家庭中甚至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逐渐地就形成了强硬而自负的性格,因此教育中,我们要早为孩子立规矩,从他们懂事起,就要不断地告诉他们,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必须做,哪些方面可以随意些等。也就是为家庭制定固定的日常家规。当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比如妨碍了他人,破坏了物品等的时候,父母亲要坚决地批评,不能因担心孩子会哭闹而不去责罚。

三、要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劳动培养能力,劳动培养责任感,劳动塑造良好的个性。我们的独生子女却很少有参与家务劳动的机会。父母们有的是怕麻烦,认为让孩子做家务往往搞得更乱,倒不如自己干;有的溺爱孩子,生怕累坏了孩子;还有的只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认为孩子把学习搞好就行了,不必做家务。这些想法、做法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其实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在那些国家,小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参与家务劳动。

培养孩子的劳动能力就应从做家务开始。我们可以把家中的某项劳动任务固定给孩子,比如吃饭前摆碗筷、吃饭后洗碗收拾餐桌,稍大一点的孩子让他自己整理自己的书桌、床铺乃至房间等等。

孩子刚开始干家务时难免会做不好,父母们千万不要着急。万事开头难,只要我们耐心帮助,积极鼓励,相信孩子会越做越好。关键是要坚持鼓励孩子做。

四、与孩子多交流

独生子女是家中唯一的儿童,他们的生活世界缺乏伙伴,很孤独。父母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平时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遇事多与孩子商量,当孩子有了困难,父母如以大朋友的身份给孩子提意见和建议,则更能为他们所接受。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的:最有效的养育方法是了解你的孩子,而非看管他们。我们没有必要成为那些千方百计以教训、羞辱、乱翻孩子的房间等手段来监管孩子的父母;也不要主宰孩子的生活,包括为他们交什么朋友、上学、成绩甚至日后的职业而操心;我们要努力了解孩子,了解他在想什么,他生活里需要什么,他的价值观、愿望和梦想是什么。我们要考虑:你是真的想了解孩子,还是在忙着改造他,让他适应你自己的价值观、满足你的愿望、实现你自己的梦想?你相信孩子很了不起、有学习的潜质、能在迎接生活挑战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吗?

真正与孩子进行了深入交流,我们才能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也才能迈出成功教育孩子的第一步。

五、对孩子多鼓励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但并不是任何时候只要竖大拇指夸奖孩子都会取得积极的效果。那么,真正有效的鼓励的技巧是什么呢?鼓励与表扬、奖励是否完全等同?

“鼓励能传递给孩子爱的信息,让他们知道自己很棒;鼓励能使孩子认识到有了问题行为并不能代表他们的为人有问题;鼓励能让孩子知道他们的价值在于自己的独一无二。通过鼓励,我们让孩子了解到犯错误只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没什么丢人的。表扬和鼓励有所不同。孩子表现好,我们很容易就会表扬或奖励他们,但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或自我感觉不好时,我们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要知道,那正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凡事都依赖于别人的判断,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自我评价。经常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认同我,我就做对了。这会让孩子拼命努力避免犯错,而不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简?纳尔逊博士在《养育孩子锦囊妙解》的一段话。她还具体给出了鼓励孩子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句型:

“你觉得……怎么样?”

“需要我帮你……吗?”

“噢,人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的。我们依然很喜欢你。“

“在这件事情上,你花了很多工夫。”

六、帮助孩子为分离做准备。

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而只有一种爱是为了更好地分离,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每一天里,在温暖亲情的环绕之下,最应教给孩子的是“当将来父母不在身边时,仍能支持孩子更好地生活的智慧”,其中包括自我管理能力、责任感、合作精神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这就要求为人父母者要加强学习,了解孩子的个性和成长的规律,领悟孩子成长关键期的真正含义,明白为了支持孩子走得更远,除了认字、背诗、学画,孩子7岁前更应让他经历些什么。

只有了解了孩子的个性和成长规律,获得了新的思考角度,父母才会牢记为人父母的长远目标是帮助孩子培养自尊心,学会生存智慧,使其成长家庭和社会中快乐、有用而且有教养的一员,这样父母才能着眼于将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 独生子女 人际关系 责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62-02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现行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做好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对学生个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对社会、国家也有着极为长远的影响。鉴于此,笔者对当下以独生子女为学生主体的高职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做了一些思考和分析。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先天遗传基因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以及特有的行为模式。当下高职院校中的学生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这种特殊的学生构成,形成了当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中先前并不常见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交际能力普遍较差,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上述问题主要是独生子女群体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环境以及特殊的社会背景,缺少必要的引导和磨炼,最终形成其特殊的价值观念以及人格特征。因此在当下的高职院校教学和管理中,我们需要究其根源,然后对症下药,提升独生子女学生的素质,保障教学管理活动的高效有序进行。

一 人际关系问题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作为社会性的人,其社会关系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向个体提供社会心理支持,而且可以增加个体接受的信息量,帮助个体消除寂寞、排解不良情绪等。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活动应该对学生人际关系能力方面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1.造成独生子女学生人际关系不良的主要原因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甚至缺少同龄玩伴,致使独生子女的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对家里唯一的孩子加倍宠爱,事事顺着孩子的心意。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孩子往往由于过于“顺心”,很少经历否定和必要的磨砺,渐渐失去了对自我意愿进行压抑和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最终变得自私自利。当遇到事情时,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和意愿,无视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他们还缺乏与人协作的能力,与人相处时缺乏对他人的关心和尊重,面对他人的批评时难以虚心接受,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等等。

第二,人际圈具有特殊性,缺少应对相对复杂人际的能力。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来源主要有高中、三年制中专、五年制大专,这三种学生在之前的学校所受的教育有所不同。这种生源差异,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从一开始便在知识储备、生活习惯、生活经验上形成差距,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的“断层”。在校的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心智上还处于未成熟阶段,大都受生活经验不足、社会阅历较浅的局限,所以在处理与舍友、同学等人际关系时,往往流于表层,容易因一些琐碎的小事引发矛盾。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中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学生中,由于独生子女往往拥有过强的自尊心,而又缺乏同理心和合作意识,加上先前的教育程度以及教育环境之间的差异,使得这样一群孩子生活在一起,人际关系难免出现问题。这些问题如若在学校内未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教育,这种人际困境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

2.针对独生子女学生人际关系不良问题的应对策略

第一,学校应该对学生开展同理心相关教育,让自我意识强烈的独生子女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换位思考中理解和宽容他人,进而逐步削弱独生子女心中“只有自我,全无他人”的意识。

第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以逐步矫正独生子女认为他人应该对自己好、顺从自己的意愿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观念,让他们学会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谢意。

第三,学校应该开展尊重他人的教育。部分独生子女身上的“公主病”“少爷病”,是因为他们不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对其人际关系影响较大。即便他们主观上并无不尊重他人的意愿,但是客观上造成了对他人的不尊重,因此也就很难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以上三点应当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尽可能提供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感受,可以通过提供社会实践活动、情景剧表演、观看相应题材的影视剧等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 责任感问题

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他人,家庭、集体、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意识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目前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高职院校学生,责任感缺失现象较为普遍,对此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应予以相应教育。

1.造成独生子女责任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第一,父母等主要抚养人教育方式的影响。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使得他们从小备受家人的恩宠,几乎从不分担家里的事务。在他们看来,家务事都是父母的事情与自己无关,父母的这种过度溺爱和呵护,使孩子失去了理解和体会责任与义务的外在环境和锻炼的机会。

第二,家庭客观环境的影响。独生子女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特殊家庭环境,即没有兄弟姐妹,这样一来既没有哥哥姐姐可以作为学习模仿的榜样,也没有需要自己承担责任去照顾的弟弟妹妹,他们大多时候是被包围在成人的纵容与呵护中,很少有机会遇到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的场景。

第三,社会环境的影响。从大的社会环境而言,独生子女们生活在社会转型期,中西方文化碰撞冲突、文明交融、思想激荡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态势,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本土文化与西方文明多重因素交织,对原有的价值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个人主义思想在独生子女中蔓延,在追求个人享乐的同时,他们对家庭、班集体、社会、国家等的责任意识逐渐淡薄。

2.针对独生子女责任感缺失问题的基本策略

第一,学校应该积极创造有助于责任教育的环境。(1)学校老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的老师及管理者应该对学生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为学生树立榜样。(2)学校应定期组织有关责任心教育的相关活动,让学生始终保持对责任心的敏感度,在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第二,家庭、学校和社会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独生子女的责任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对于责任感教育也是同样需要三者的密切配合。学校应与学生家长保持一定的联系,让家庭辅助学校的教育管理。学校应适当引导学生家长的教育观念,突出学生良好思维习惯、责任心的培养。让学生多参与家庭事务的解决,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5

如今因为独生子女众多,我们几乎迷失了如何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这样一来,更有一些家长不知该如何对待这些独生子女了。而孩子们的行为又似乎越来越离谱了,追星不说,还追时尚。社会上什么时尚就弄什么,不让弄还跟你作斗争,斗争的方式也越来越“先进”。

一、家长无法教育独生子女的原因

首先,就是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长都认为“孩子还小,等他们长大了,自然就会懂事”的宠爱加溺爱意识所造成的。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然而爱不等于溺爱。有的父母省吃俭用,一切以孩子为中心,一切按孩子的意愿办,一切听孩子指挥。其次,以分数论英雄的片面发展观伤害了大多数孩子的自尊,让大多数孩子成了少数孩子的殉葬品。因为毕竟学得好的学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只是平平而已。最后,不良环境对孩子成长的污染。社会上的黄、赌、毒和一些低级下流的思想意识以及钱权崇拜,也在不断侵蚀着孩子们纯洁的心灵。

二、解决独生子女问题的措施

为了克服和消除以上教育孩子种种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呢?

1.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

为了教育好独生子女,首先要端正父母的教育态度,在儿童生活的早期,有的性格特征已经显露。在这个早期阶段,如果能抓紧教育,就能够塑造出优良的性格品质。

2.父母亲要正确地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

了解儿童的心理变化,才能有针对性地按照儿童心理变化的特点去教育,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父母一定要学习点心理知识,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细心观察孩子的心理发展。

3.重视品德教育

品德教育在独生子女中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需要顺应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行为特点,采取循序的、正面的、一贯的教育措施,特别是现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传播社会影响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儿童接受社会行为的影响也随之增强,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逐步懂得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教育孩子遇事要辨别好与坏,鼓励孩子做好事,同时也要培养独生子的道德情感。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6

[摘 要] 独生子女教师是教师队伍中一支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角色适应问题对于教育教学的开展至关重要。围绕目前独生子女教师角色适应存在的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一系列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促进这支特殊群体的快速成长创造条件。

[关键词] 独生子女教师;角色适应;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20-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10[本刊网址] http://省略

目前,独生子女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等;对于教师适应问题的研究也主要是从各学科教师的角色适应角度进行探讨,但对于独生子女教师这一特殊群体的职业角色适应问题的研究凤毛麟角。而目前独生子女教师又是教师队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走上教师这一职业岗位后,与所面对的独生子女学生又有着极其相似的性格和特征,他们之间的矛盾便会凸显出来,从而要求独生子女教师迅速进行角色适应。

一、教师职业角色的多元定位

20 世纪 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了《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的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责任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他们之间应该互相了解、影响、激励。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当前学生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创造性学习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该把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新课程强调的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边相互交流促进。交往昭示着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学习共同体”。作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便利。

(二)教师是学生道德行为的示范者

教师本身要确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在教学中师生学习的对象不是预设的,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探究的,并在探究中共同创造知识。教师能够履行其责任和义务的巨大力量在于为学生做出榜样。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固然,许多事情有赖于学校的一般的纪律,但是最重要的东西永远取决于跟学生面对面交往的教师的个性,教师的个性对年轻心灵的影响所形成的那种教育力量。

(三)教师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教师作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而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终身学习,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使自己的见解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同仁的观点不断碰撞,从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独生子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优越性

独生子女教师自身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越性,也赋予其如下特点:

(一)智力发育较好

独生子女教师从优生开始,到家庭全方位的教育投资与智力开发,为他们打下了坚实的智力基础。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踏上了光荣而神圣的教师岗位,使得独生子女教师较之非独生子女教师的素质全面,表现在智力方面的聪慧性、求知性、灵活性也略胜一筹,这使得他们能很快的熟悉掌握教材的内容体系,为课堂顺利实施教学内容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二)自尊心强

独生子女教师具有竞争的内动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以“我”为中心,形成了“拔尖”和较强的占有欲望。在与其他人接触中产生一种求胜心理的内动力。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所以在每次授课之前能够积极准备,充分备课,随时准备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就会为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创设必要的条件。

(三)感情丰富

从父母坚固的爱护城墙下终于解放出来的独生子女,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充满青春和活力,他们热情奔放,追求时尚,和独生子女学生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爱好和追求,易于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学生非常喜欢这些与他们有着相似生活环境、经历的独生子女教师。独生子女教师和独生子女学生之间容易形成良好的交流氛围。

三、独生子女教师角色适应的困境

虽然独生子女教师存在诸多优点,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会暴露出这一特殊群体的明显不足:

(一)作为示范者职业倦怠倾向严重

独生子女教师自尊心过强,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课堂没有理想的秩序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缺少应有的爱心和宽容;自身教育教学成绩不理想时,又会表现出缺乏忍耐与坚持。总之,在他们遇到困难与问题时,非常容易受挫和产生负性情绪。往往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沮丧情绪,甚至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能客观地分析现实条件和自我状况,所以这一群体极易过早的产生职业倦态倾向。独生子女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差使得他们不能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会影响到学生健康全面成长。

(二)作为合作者依赖性强

独生子女教师工作主动性不够,被动地接受学校安排的各项工作,等待着有人能够像家人一样给予自己诸多细致的帮助与照顾。反映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他们缺乏主动为他人服务的意识和行为。而作为学生的促进者与合作者,尤其是他们的教育对象是独生子女的群体时,教师的服务的意识与行为则显得尤为重要。教师是学生发展中最大的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是对学生最大的鼓励,应该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随时从教师那里汲取营养。

(三)作为研究者沟通与协作能力较低

独生子女教师在组织学生分工合作方面,及对学生服务方面有较大不足,由于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容易形成感情的“自我中心”。同时由于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在上述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教师,必然会缺乏为他人服务的思想和行为。但教师作为研究者,最大的研究对象是学生,以上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教师和学生沟通和协作。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着想,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才能有利于自己开展教学研究。

四、缓解独生子女教师角色适应困境的策略

独生子女教师在角色适应上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出以下应对措施:

(一)指导独生子女教师制定职业规划

学校要做好独生子女教师的职业规划工作,要求独生子女教师制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并根据其自身情况帮助他们进行修改,尽可能使其成为一份有效的自我职业规划。因为一份有效的自我职业规划,可以引导独生子女教师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在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分析对比;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他们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间的距离;引导独生子女教师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不断增强其自身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独生子女教师进行自我职业规划有利于增加他们在工作中的动力,有利于促使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作出有意识的努力。实践证明:当独生子女教师按照自我规划完成工作时,他们有很高的成就感和满意度,从而激发了他们更有效的开展工作。

(二)逐渐增加独生子女教师工作压力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对于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较为懒惰的独生子女教师的现状,学校应采取压担子的方式。从为人师的第一天开始,要求每一位独生子女教师担任班主任,承担满教学工作量的任务。在独生子女教师自身发展规划中学校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年,熟悉适应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要过关,掌握管理班级的常规方法和策略;第二年,掌握控制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要观摩;第三年初步形成自己的特色,课堂教学做示范。目标制定的明确清晰,使每一位独生子女教师知道努力方向,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学校所有的干部、他们的导师都密切关注他们的每一步成长,用严格的要求,细致的督导,科学地分析,去牵引、去促进。只有这样,独生子女教师在面对中考、高考以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正确、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价。学校要鼓励教师学会创新,我们首先要在工作中创新的开展工作,用实际行动感召这些教师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其实独生子女教师可塑性很强,只要你制定的目标合理,落实的措施及时,采取的策略得当,这些独生子女教师会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师的各种角色。

(三)完善独生子女教师的评价机制

为了更好地让独生子女教师群体既发扬个性,又能更好的合作,学校积极创设让独生子女群体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在独生子女教师课堂行为的调查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独生子女群体的服务意识和行为存在一定的问题。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合作,增进对他人的理解以及彼此间相互依存关系的认识,达成共生的理想,已成为时代的强音。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要求教师运用师生之间自发性的、互为评价主体的形成性评价,以此建立一种接纳的、支持性的、宽松的、友善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将此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由此,这一群体在授课中开始由有意识的为学生服务,逐渐过渡到潜意识的服务,进而发展为无意识的,不由自主地时时能够体现出服务的意识与行为。教学成绩的最后认定,学校采取评价集体,淡化个人的方式,中考、期中、期末的成绩评价时,将集体的成绩作为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成绩,这对于促进交流与合作会起到最为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68.

[2]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96.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长沙:岳麓书社,2003:36.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7

现象一:

学生小奇(化名)学习成绩不错,平时在班上表现很活跃,有一次因为调皮把门踢坏,于是老师把她批评了一番。但是家长第二天就来到学校交涉,认为老师的这样做伤害孩子的心灵,大家互不相让,最后此事闹到校长那里,几经调解,方才平息。

现象二:

学生小辉(化名)从小对学习没有兴趣,家长对他也没辙。发展到最后,因为作业没做完,小辉就不愿意上学。而溺爱孩子的家长竟还帮着找借口向老师请假。看着这样的情形,老比家长着急,于是约请家长到学校面谈,让小辉也站在边上听。不料家长提出抗议:“我们坐着,让孩子站着,这是不尊重孩子!”老师一番好心被误解,一时咽不下这口气,不由和家长争执起来,并要找校长去评理。

独生子女普遍以自我为中心,这可能是家长和老师矛盾升级的原因。而家长和老师也都是独生子女,当然不可避免的也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独一代的老师知识丰富,上课也风趣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但有时候,学生也会“欺负你没商量”,把年轻的小老师折磨得够呛。

一、独一代家长与独一代老师存在矛盾

独一代”家长和学校老师的关系变得紧张,这与家长学历水平普遍提高有关。一些调研显示,“独一代”父母对于“独二代”子女的教育质量和期待程度要比他们的父辈高得多。

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步改善,很多“独一代”家长不仅在学历和见识上都不逊于教师,且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深受西方教育观念影响,主张让孩子在自然状态下成长,家庭教育也渐趋民主。更有一些家长对于同是“独一代”老师的能力抱着怀疑和不信任态度,好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这些老师,总是放心不下。有很多的家长经常会拿出他们的所谓的西方的教育方式来与我们交流。有的办法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

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的群体性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独一代”家长和老师的形象。所以想要改变这种关系的话老师和家长之间除了相互的信任更多的是尊重,很多家长其实不尊重老师,从心底里不认为老师有什么了不起,现在的社会已经不是像从前一样对老师百般尊重,甚至说是服务性的行业,究竟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协调好家长与我们的关系,这让我们这些80后的新老师也时常反思。

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

刚刚脱下学生装就开始做老师的独生子女,角色尚未转换过来,在教育教学方法上,特别是在遇到与他们想法不一致的事情时,常常会难以接受,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是非常妥当,沉不住气,不能冷静处理问题,爱发脾气,我行我素。这是独生子女教师常见的弊端。

因为现在独生子女的生长环境大多数是一帆风顺的,受挫能力教弱。同时,由于他们从小受到过分的关心,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习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我校今年新分来的一位女大学生,经面试和查看相关资料,素质相当不错。前不久,因一件小事情没有得到家长的理解,被家长抢白了几句,第二天就没来上班,给她打了2次电话,不接。直到教学副校长给她打电话才接听,但是托词说身体不舒服,休息了两天。

家境优越导致独生子女教师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

面对这些问题,独生子女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有加强自身学习,同时也多向家长取经,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就灰心丧气,经验是要靠时间来积累的,我们的年轻教师光得到学生的喜爱是不够的,也要调动起家长的积极性,让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融合一起。

还可以把问题带回办公室进行“专家会诊”,让资深的老教师支招,再进一步解决问题。

三、先摆正位置再育人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8

【关键词】独生子女;自立;自信逆境教育家校配合

自从1979年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国家提倡“一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使独生子女在各个家庭中快速发展。“独生子女”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存在于我国社会中,这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已经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已关系到我国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技术、国民素质、道德水准、社会风尚等诸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作为一名教师, 我想就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浅谈我的观点和看法:

一、 独生子女问题形成的原因

(一)家庭物质生活条件较为优越,独生子女的家庭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这些小康之家衣食丰裕,对孩子的物质要求都有求必应,以至于有的小学生对鼓励、表扬无所谓,对什么事都满不在乎。

(二)受到的父母之爱强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顾更周到。独生子女的家庭大都是“四二一家庭”,即四位老人和一对夫妇共同扶养,六位大人的所有关注点和所有的爱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这样会造成孩子对他得到的东西会觉得理所当然,易养成孩子骄纵、自私的性格。

(三)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现代社会高学历的影响使得一些家长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孩子,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对于分数的敏感甚于孩子,孩子考试得99分回家得不到表扬,家长会问为什么不是100分,就是得100分回家也同样要接受教训.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家庭管教过严,一进家门就做作业,以至于一出家门仿佛小鸟飞向天空,到了学校就任性发泄放纵

(四)没有兄弟姐妹.独生子女缺少玩伴,在班级集体中表现出自私、缺少合作精神。由于居住条件的改善,大多数家庭独门独户,小学生放学后在家里和电视、电脑为伴,没有交往的小伙伴。由于缺少交往活动,在班级集体中往往几个能干的学生无法合作做好一件小事,不懂得互相帮助。

(五)家庭教育水平普遍不高

从总的情况看,近些年来,我国虽然已着手对家庭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和指导,已有不少部门和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在越来越关心这一问题。但是,有关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限,普及的力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我国这个多人口、多独生子女国家的需要,这种状况,从总体上决定着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还不高。再则,不少家长不爱学习或不善于学习,更是缺乏对家庭教育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不愿在子女教育方面动脑筋、下功夫。

二、独生子女的培养与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它对子女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精神成长所产生的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场所都不可替代的。同时,由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与非独生子女有很大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性格、身心发展、生活自理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别,所以家长在教育独生子女时一定要注意独生子女的特点,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独生子女独立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以顺利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一)培养独生子女自立和自信的品质

自立和自信是独生子女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有的独生子女甚至学校里的劳动也要由家人代劳,这样的人将来是难以适应社会的。国外有人对450 名儿童做了40年调查,发现一个事实,即不管这些孩子的智力水平、家庭收入、种族背景或教育程度如何,那些在孩童时代就做简单家务劳动的人生活得更愉快和更富有。所以劳动是关系到独生子女一生幸福的训练,也是独生子女学会自立和自信的有效途径。让独生子女从小就在劳动中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发展自己的社会价值,并善于同他人合作与交往,学会自我服务,珍惜劳动成果,学会节俭,成人之后就更能适应社会生活。

(二)培养独生子女处理好同伴关系

现在许多人把孩子禁锢在家中,与成人或者书本为伴,他们不会和人友好相处,成人以后很难适应社会生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独生子女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上形形的人发生关系,特别是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所提供的刺激更接近于他们认知能力,要多鼓励独生子女和同伴交往,使他们在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自觉遵守社会规范,这是独生子女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的生活能力

独生子女进入小学后渴望独立自主,这是他们个性成长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因此,要以平等、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们,尊重他们的意见。独生子女在渴望独立自主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他们在父母过分的关心下,没有充分的活动时间,意志薄弱。这就给独生子女独立自主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家长要培养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在将来适应社会生活。

1.事事都要自己动手,树立竞争意识。

独生子女在家、在校凡是自己的事都应该自己做。首先,要为独生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独生子女在做事时,要与他人进行比较、正确评价,树立竞争的积极性。家长要正确地评价自己的子女,不能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到孩子身上,更不能贬低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创造各种机会参加社会活动,以增强竞争意识。鼓励独生子女在各项活动中参与竞争,这样便可培养他们竞争观念。家长应看重孩子做事的过程,而不应在结果上斤斤计较。虽然孩子做得不尽如意,也要给予鼓励和赞扬,以增进他们的积极性。还要教育独生子女学习知识、锻炼能力,让他们明确在竞争的社会中,没有过硬的知识和本领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只有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才能在竞争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

2.独立学习和活动

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依赖性很强,独立地学习和活动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家长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让他们独立学习和活动。家长应在独生子女很小时就安排他们自己游戏;和小伙伴一起游戏时也要当配角;入学后,家长要让他们自己把握时间,有计划地学习,要教育孩子独立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处理学校中的事,家长要少辅导、少帮忙,不要事必躬亲。

(四)要进行适度逆境教育

为了克服独生子女的弱点,应对独生子女进行适度的逆境教育,进行居安思危、忧患意识、勇于实践、经受挫折、克服困难、摆脱依赖和培养自主自立精神的教育和锻炼,使孩子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孩子不畏困难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五)学校与家庭要密切配合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9

三十年前的那几年对我们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功举行,之后,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变革时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1981年,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长治中学诞生,从此揭开了我国对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家庭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的序幕。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发展起来的一代新人,在他们身上印刻着改革开放留下的烙印。现在,“80后父母”已成为幼儿园家长的主体。三十年来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实践为我们积累了富有成效的指导经验,家庭教育的研究获得的成果为广大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端正教养态度、改善教育行为提供了依据。但是,学校和社会对“80后父母”的负面议论较多。三十年来,对独生子女的研究持续不断,但研究的关注点从上世纪80年代侧重独生子女的个性心理和教育问题,转移到90年代的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问题,2000年以后转入独生子女的婚姻家庭和社会适应问题。[1]近年来,已经为人父母的第一代独生子女对自己子女的养育方式问题首先在社会学界被提出,并进行了研究[2][3][4][5][6]。

但是,学校和社会对“独生父母”的负面议论也较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从出生年代看,“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的水平真的不如“80前父母”吗?从生育数量看,“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真的不如“非独生父母”吗?同时涉及到的问题是: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态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吗?进一步需要解决的是:产生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二、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

1.幼儿独生父母。本研究报告中的幼儿独生父母,是指本人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父母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父母中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和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幼儿父母三类。

2.幼儿80后父母。本报告中的幼儿80后父母,是指本人为1980年后出生的、幼儿园在园的幼儿父母。研究中将幼儿父母分为80后出生的幼儿父母和80前出生的幼儿父母两类。

(二)调查的对象

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11个省级行政区的46所幼儿园选取在园幼儿父母为调查对象。

(三)调查的内容

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家庭教育状况为调查的主要内容,具体包括反映幼儿本人、幼儿家长和幼儿家庭特点的基本情况30项;家庭教育50项,其中包括“教育责任与投入”、“家长的教育观念”、“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家园的互动和合作”等5个部分各10个项目。

(四)数据的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调查数据。在通过幅度校验和逻辑校验后对数据进行了整理,然后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7]

三、研究结果

(一)总体趋势:80后父母的家庭教育总体水平低于80前父母,其中80后非独生父母问题最大

1.描述性的比较

分别计算不同类别幼儿父母家庭教育水平的平均数并进行直接比较后发现:(1)与“80前”父母相比较,“80后”父母的总体水平较低;无论是父母双方都不是独生子女的“双非独”幼儿父母,还是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单独”父母,或是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双独”父母,家庭教育的平均水平都较低。(2)与“双非独”父母相比较,总体看独生父母特别是“单独”父母的平均水平较低;但是,如果考虑出生时代的话,80前父母中“双非独”父母的水平高于“单独”父母和“双独”父母;而80后父母中“双非独”父母最差“,单独”父母其次,“双独”相对较好。

2.差别的方差分析

采用“有交互作用的双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幼儿父母出生年代和独生状态对家庭教育水平的影响进行“双变量方差分析”。[8]将分析结果编制成表3和图1。由表3和图1可发现:(1)“80后”与“80前”幼儿父母的家庭教育平均水平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0);(2)“双非独”、“单独”和“双独”三类独生状况不同的幼儿父母之间,家庭教育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别并不具有显著性意义(p=0.257);(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独生状况对家庭教育水平具有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p=0.047)。综上所述,(1)幼儿父母出生年代的组间差别显著,80后父母不如80前父母;(2)幼儿父母是否独生子女的组间差别不显著;(3)幼儿父母的出生年代与是否独生子女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六类幼儿父母中,80前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高,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最低;出生年代由80前过渡到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水平的下降幅度明显。

(二)不足的方面:80后非独生父母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方面不如其他幼儿父母对80后非独生父母与其他幼儿父母的教育责任、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五方面家庭教育水平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并将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4。表4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家庭成员间的配合和家园互动合作等四方面的平均水平较低。

(三)具体的表现:在全部50个家庭教育具体项目中,80后非独生父母有8个项目明显不如其他幼儿父母以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家庭教育五个方面涉及的50个具体项目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将分析结果中具显著性意义的部分编制成表5。由表5数据可以发现:(1)全部50个项目中,两类幼儿父母之间的差别具显著性意义的有25项;(2)其中22个项目表现出非独生父母的不足;(3)22个80后非独生父母的弱势项目中,差别比较明显的项目(以平均数差别达0.2为标准)有8个,它们分别是“:家庭应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而不应推给幼儿园”“、为孩子选购衣物要讲究实用舒适而不追求价格贵”“、家长教育孩子应更看重以身作则而不是简单说教”“、在早期教育中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培养智能更重要”“、当祖辈与父辈两代家长发生教育分歧时,应以父母意见为主”“、家庭中应以父母对孩子的亲子教育为主,祖辈对孩子的隔代教育为辅”、“对孩子不过度保护,带孩子外出不必老是牵着孩子的手不让自由”及“对孩子在幼儿园的生活和活动,更关心孩子是不是开心而不是教了什么”。

(四)产生的原因:学历层次、职业层次、收支状况和业余活动等处于劣势,可能是造成80后非独生父母家庭教育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以幼儿父母是否80后非独生父母为自变量,以反映幼儿、父母和家庭特点的前置变量为因变量进行卡方检验。将分析后具有显著性意义的结果编制成表6。

表6数据表明:与其他幼儿父母相比,80后非独生父母的特点有:

(1)幼儿性别:孩子是男孩的比率更高,面临的教育问题可能更多。

(2)独生子女:孩子是独生子女的比率较低。

(3)学历层次: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比率较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率较低,较低的学历层次会影响对家庭育儿知识和方法的接受。

(4)职业层次:从事农业劳动的比率较高,而工人、职员与一般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的比率者较低,较低的职业层次会影响社会交往和接触现念的机会和范围。

(5)户籍情况:本地非农业人口较少,而本地农业人口、外来农业人口和外来非农业人口都较多。

(6)业余时间的主要活动:平时忙家务的多,而忙事业进修和忙孩子的较少;忙孩子的父母中忙辅导孩子功课的较多,而忙着与孩子玩耍的较少。

(7)家庭结构类型:单亲家庭和隔代家庭较多,而主干家庭较少。

(8)家庭收支状况:家庭收支比较富余的少,而没有剩余的较多,经济状况通过对父母活动的影响间接影响着父母对子女的教育。

四、我们的认识

(一)在幼儿家庭教育研究和幼儿家庭教育指导的领域,要注意防止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在重视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进行研究的同时,应该关注新的形势下80后非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的目前状况、存在问题和产生原因的研究;在加强对幼儿独生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同时,应该针对80后非独生父母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家庭教育分类指导。

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篇10

【关键词】独生子女;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政策从1979年开始在我国实施,至今有28年了。在这28年中,已经产生了几代的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研究的主题。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家庭、学校,也联系着整个社会,是应该受到社会关注的。

一、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当前城市由于受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影响,经济繁荣,资源开放,各职业岗位,竞争激烈,发展的脚步比以往十年更加快速。在这种趋势下,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只有唯一的“独苗”,家庭教育的重心就指向了这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孩子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父母们又缺乏先进教育的理论作指导,虽然对养育子女投入了很大的的心血,但事实上却存在盲目性,出现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父母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过高。

适当的期待会成为孩子成长和发展的动力。如果他人对自己的期望过高、过低都不能达到期望的最佳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期望与独生子女身心特点的关系。人们总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或者是愿望。但是,如果目标定得高不可攀、伸手而不及,或是目标太低,实现起来太过容易,都不会使人产生兴奋来启发内部动力。教育学上讲,当我们期待让孩子达到某种目标时,首先定下的目标就应该是“跳一跳,就能够到的桃子”。桃子太高孩子够不到,力所不及,挫折孩子的自信心。桃子太低,不费力气,太过容易又达不到效果。所以,我们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应该是恰当高度的桃子。但是,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是多年来太普遍的现象。独生子女家长有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希望子女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培养孩子成为众人眼中的优秀的人是所有中国父母所梦寐追求的。现代社会处处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知识是在竞争中获得胜利的砝码。为了帮助自己唯一的孩子获得更多的砝码,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独生子女家长们最关心的事。于是投资教育是每个家庭的必要支出,如今也成为了家庭开销的重要支出。即使能力不及,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教育力量投入越来越大,也成为了每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二)家庭教育方式不恰当

人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行为和处事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孩子也有着很多影响。在家庭中,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种类型。

1.娇惯放任型。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最典型的就存在于“6+1综合症”的家庭。“6+1综合症”是指两家三代的六个长辈都以一个孩子为中心,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孩子成为了这样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家长们对孩子的一切要求,哪怕是不切实际的,也会尽可能满足,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种娇惯放任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很多心理缺陷。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父母的补偿心理造成的,父母辈希望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寄托于孩子身上,从而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补偿。尽最大力量想让孩子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受到最好的的教育,将来找到好的工作,过上好的生活。这样父母觉得才对得起孩子,才算尽到了作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结果给孩子过度享受,过度保护,过度疼爱,恶性循环,从而造成一系列教育问题。

2.专制严厉型。很多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学业要求方面就多采用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作为父母来讲,对子女的期望很高,要求严而不切实际。父母不能客观的要求和评价孩子。一方面,主观的认为自己的孩子在某方面有天赋和发展,就要去培养。就当前的教育体制来说,孩子本身的课业负担已经很重了,而父母们还要给孩子买各种辅导材料,请家教,平日里限制孩子休闲娱乐的时间,为孩子的每天都做好详尽的计划,要求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另一方面,孩子的某些缺点一旦被发现,父母们就用各种方法管制、压抑,而不是采用正确的方法引导,损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同时父母的比较心理也是形成专制严厉的源泉。因为中国的父母们聚在一起时大多谈论的话题是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如何,各方面的才能如何如何,相比较之下有些孩子因为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孩子,父母们觉得在其他父母面前很“没有面子”,于是对孩子更加严加管教,经常训斥孩子却达不到期望的效果。专制严厉型的教育方式,使孩子过早的承担了心理的重负,失去了童年应有的欢乐。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达不到父母为他定下的标准而自暴自弃,对待生活也丧失了信心,对父母和家庭的仇视,转向了社会并仇视一切,这对于孩子、家庭和社会都是很危险的。

二、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分析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主要特点在于“独”。由于独生子女特殊的生活条件和教养环境,我们在分析独生子女心理缺陷的同时我们也要承认,相比较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自身也具有无可比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优良的素质。如:接受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非常强、思维独立、具有批判精神、注重自我形象、自信、富于同情心、有较强的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的休闲态度、兴趣爱好广泛学习成绩好,多才多艺,见识广博、掌握着现代科技知识,擅长运用网络、成长平顺、关注自身发展、敢于冒险、富有激情、重视权利,注重规则意识,知识面广,表现出了极好的学习、接纳能力。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特点。

1.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对父母、家庭的过度依赖,是独生子女的大多具有的通病,这主要是家长的过度管制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在生活上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除了学习以外的任何事,都不让孩子做,生怕孩子出现意外,对孩子所有的活动都给予关心、照顾、保护。这种保护超出了孩子的需要,孩子总是跟在父母的背后,什么问题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什么事也不会干。即使父母生病了独生子女也不懂得如何照顾,久而久之,独生子女就不愿意主动的处理问题,对父母就越来越依赖。

2.孤僻性。独生子女在家中没有亲兄姐妹,所以经常感到孤独,同龄伙伴的陪伴时间也十分有限。当今的独生子女同伴交往主要是同班同学和邻居伙伴,能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而且并不能完全弥补独生子女的孤独感。这种孤独一定程度上要通过父母的关爱来补偿,可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得不到足够满足。很多独生子女在家时候大多与电视为伴。有的父母把孩子交给了老人一辈,由爷爷奶奶照顾,很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跟随老人们成长起来的,对于父母的陌生感和其他的种种原因共同形成了部分孩子内向、不敢与人交流的性格特点。在这个社会中,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父母们纷纷忙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意无暇照顾子女,教育和陪伴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时常要通过给父母打电话的方式来排解寂寞和恐惧。这样就使独生子女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技巧。

3.怯懦脆弱性。当今的大多数独生子女成长中表现出明显的怯懦与脆弱性。在顺境中长大的他们,习惯于享受在家庭中的独尊地位和非常优待,父母的娇宠让他们处在生活的理想世界里,在经济上有保证,生活上有安排,一切应该追求奋斗的道路都被父母们铺好了。在安逸优裕的环境中,独生子女没有自己的坚定的意志品质、信仰和执着的追求,做事缺乏坚强的独立性和主见,不能为自己的未来作出良好的规划,常常表现出意志薄弱,遇到困难便畏惧不前,或手足无措,对突如其来的困难感到无所适从。感情上十分脆弱,遇到打击和挫折就一蹶不振,或消极堕落。例如,有的独生子女被老师批评、考试失败、同学之间闹矛盾、被他人冤枉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悲观、颓废等消极心态,更甚者会产生退学、自杀等念头,对社会也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4.逆反与任性。在专制的家庭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有着父母对他们过分的“爱”。这部分父母对孩子抱有极高的期望,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不得不在父母的“计划”中走自己的路,使得独生子女产生压抑、愤慨的情绪,从而导致逆反心理。尤其在青春期时期,叛逆情绪表现更加明显。孩子做事冲动,想法简单幼稚,对待父母的严厉管教和长久的专制要求逐渐不满,进而愈演愈烈,产生了很多令人遗憾的后果。杀母、杀父的事件时常可闻,令社会震惊。而在宠爱和娇纵的家庭里,独生子女就较易任性,这可谓是独生子女的通病。当今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了,孩子出生和成长成为了家庭的主要开销,为了让孩子顺利幸福的成长,也弥补父母过去的缺失,父母们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无论是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统统满足,这让独生子女们觉得想要任何东西都是容易的,而太容易得到的就没有快乐感,所以孩子就变得更加任性。有的孩子因为得不到他所想的,便哭闹不止,满地打滚,令人无奈。

5.自尊心强,不易接收他人的负面评价。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是表现在很多方面的,成长的环境为独生子女提供的便利不仅表现在物质上,也表现在精神上。父母们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出色的,最优秀的,即使孩子在某件事上做错了,家长也舍不得批评,百般袒护,千般宠爱。对孩子的表扬要多于批评,常常给孩子戴高帽子,这容易使孩子只喜欢称赞和表扬,不喜欢批评,虚荣心较强。很多独生子女只要听到别人的负面评价,就要暴跳如雷,所以孩子经常受不了别人的批评,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容易接受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

三、对我国城市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

独生子女群体将会逐步成为我们社会的主体,他们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以,在分析他们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找出相应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是很重要的。笔者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对策提出以下几点:

1.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首先父母要明白每个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要掌握适度原则父母就必须要了解自己孩子先天的程度,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加以教育,使其能力得到扩展。古代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就是承认个体的差异,了解不同的特点。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们不要因为他们是“独苗”而对他们寄于过高的期望,提出过分的要求,给予过分的宠爱,古代就有“惯子如杀子”的说法,最后的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智力开发上应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爱好来发展能力,不强迫、不限制、不搞过度教育,让孩子在某方面表现出才能和天赋,父母就要尽量在那方面加以培养,而不要以社会的标准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孩子。如顺孩子喜好,因材施教,也许会收获意外之喜。在不同的环境中,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加以指导,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因势利导。若是该赞扬的优点我们的父母们就要积极鼓励和赏识自己的孩子。但是,如果孩子的行为有失偏颇,父母也要及时处理,正面引导,根据情况适当教育。

2.学会分享,共同协作

自私利己的人是不容易与他人友好交往和平相处的。因此要教给孩子“舍得”的真谛:“舍得舍得,有舍才得!”让孩子学会把一切与别人分享,无论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在与别人分享,为别人付出的同时,自己也会收获快乐和幸福。所以在家庭中,父母要多引导孩子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他人之所想,多考虑别人的感受。生活中,要适时教育。比如:孩子有同伴来访,父母要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物品、食物等与伙伴分享。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公认的行为准则,每个人在社会中最终都会被强制磨合。因此,为了让独生子女更好地适应社会,应该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实现儿童之间的互相模仿和互教互学。孩子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在模仿的世界里孩子一点一滴的习得经验,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伙伴。尤其是从一些优秀的伙伴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家长要放心地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学会在集体团队中共同进步,培养强烈的自主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和协作能力,感受到集体团结协作的力量,收获到合作的快乐。集体这种精神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3.品德教育,学会做人

培养孩子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要胜过于向孩子传授知识。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才能把事作得恰到好处,符合社会规范。一个人的智力不能完全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学习成绩好并不代表什么都好,非智力因素比如情感、道德、意志、动机等都是决定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教育孩子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敢于承担责任;对他人诚信,以诚相待;对自己严格要求,不骄不躁,谦虚谨慎。凡事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有缺点之处要积极改正;学会爱人,爱父母,爱他人。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和谐美满;只有学会爱的人才会去去爱祖国,爱社会;才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对人生的各种挫折和苦难都能坦然面对,使他们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有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一方面,父母要为孩子作出表率。同时,家庭要配合好学校教育、社会教化和别人的帮助来共同引导孩子,塑造完善人格,形成孩子稳固的思想情操,做个有理想、有追求的人。

4.放手教育,独立自主

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快乐。任何人都是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得发展的。父母的责任不是让孩子紧紧的跟在后面依赖自己,而是解开束缚,放开双手,让孩子自由自在的在生活中锻炼自己,习得经验。哪怕是困难艰苦,也要孩子去多多体会,这样的教育才能使我们的独生子女更加独立。而过度的爱护只会扼杀子女们的独立要求,给孩子太多的要求和命令,为孩子做好一切孩子能自己完成的任务只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我国的幼儿教育之父陈鹤琴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就应当教儿童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当让他们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因此,与其我们费尽心思的包办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教育,让孩子去发现去锻炼。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的父母能给他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想办法去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告知答案,更不能包办代替。能力感强的人跌倒了能很快爬起来,遇事总是着眼于如何处理而不是一味担忧。独立性的培养,父母应先从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开始。生活自理是一个人自立的起点,孩子总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自立的。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放手给孩子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独立做家务,学会生活生存的基本本领,有意识要求孩子出外办理他所能办的事。

5.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崔伊薇 独生子女心理特点与心理健康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4。

[2]郭春萍 独生子女早期社会[j].呼兰师专学报,2002(1)。

[3]谢雪梅 论独生子女的成长教育[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8)。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5]彭希林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导刊,2002(3)。

[6]郑艳苹 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浅析[j].科教论坛,2004(1)。

[7]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