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12-04 17:57:35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1

通讯作者:胡玉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早产儿的护理,有效提高早产儿成活率。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900例早产儿进行精心护理:保暖、喂养、预防感染等,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900例早产儿患者中,861例早产儿健康出院,出院时均能自己吮奶,正常体温,体质量在2300 g以上,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体质量轻,出生时伴有窒息,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提高其日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早产儿; 护理体会

从出生到满28 d内的婴儿称新生儿,它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足月儿(full term baby)是指胎龄满37周至未满42周(260~293 d)的新生儿。早产儿(preterm baby)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周(196~259 d)的新生儿,其中第37周的早产儿因成熟度已接近足月儿,故又称过渡足月儿[1]。早产儿因各器官系统发育不成熟,容易发生各种合并症,死亡率较高,因此,对早产儿应精心治疗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早产儿900例,其中男522例,女378例,体重1350~3100 g,孕周为30~36.3周,平均住院31 d。

1.2 方法 全部早产儿均采用综合治疗,如纠正酸中毒及出凝血障碍、补充血容量等,重点加强保暖、喂养、防治感染和硬肿症等方面的措施。所有早产儿均放于暖箱内,根据早产儿的具体情况决定放置时间的长短。对有频繁呼吸暂停、明显发绀者,应用呼吸机;对不能吸吮者,给予胃管喂养;对已有硬肿症者,除给予吸氧、保暖等措施外,给予湿润烧伤膏按摩。

2 结果

全部患儿平均住院日为31 d,861例早产儿健康出院,出院时均能自己吮奶,能保持正常体温,体质量在2300 g以上,无并发症,无营养缺乏性疾病;29例因孕周小,体质量轻,出生时伴有窒息,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不同龄的早产儿其成熟度亦不同,胎龄越小,成熟度越差,早产儿是新生儿死亡的常见原因[2]。因此,对早产儿的特点应有全面的足够的认识,护士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精湛的技术,配合医生,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

3.1 保暖 早产儿中枢神经发育不成熟,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改变。故外界环境应恒定不宜波动过大,体重小于2000 g者,应尽早置婴儿培养箱保暖[3]。培养箱的温度应根据胎龄、体重、体温设定。密切观察婴儿的反应、面色,尤其是体温的变化,发生一过性体温过高时,可给予温水沐浴、松包裹等物理降温,补充足够的水分。

3.2 测体温 每日测体温6次,如果体温低于35 ℃或高于37.5 ℃者,则每隔2小时测1次,对体温过低者应加强保暖。体温过高者需查明原因,如穿衣过多、盖被太厚、室温过高等应及时予以纠正[4]。

3.3 疼痛的护理 打针、抽血或吸痰等的操作可引起早产儿疼痛,疼痛使早产儿哭闹、烦躁不安,增加家属的焦虑。侵入性护理操作使患病新生儿经常、反复经历疼痛刺激,对新生儿科造成一系列近期及远期不良影响,如生理反应、激素和代谢水平变化、食欲减退、痛觉改变、认知行为改变等[5]。因此应充分认识到防治早产儿疼痛的意义,各种操作动作应轻柔,态度和蔼,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侵扰性的操作治疗,如果需要,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减少对孩子的疼痛刺激,操作时,应给予肢体支持使其形成屈曲,尽量减少对肢体的捆绑。

3.4 喂养方法 首选母乳,如无母乳,可给予早产儿配方奶。吸吮无力者可用滴管喂养,无吞咽反射者予以鼻饲,喂奶后,轻拍其背部,抬高肩部,防止误吸。鼻饲前应检查确定胃管在胃内,注射器向胃内打奶时,应缓慢注入,每周更换胃管。

3.5 预防感染 早产儿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故对消毒隔离的要求高,医护人员必须身体健康;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接触早产儿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消毒剂对手进行消毒,严格执行家属探视制度,预防交叉感染;每日给病室通风、消毒;地面每日湿拖2次;婴儿培养箱固定专用,每周更换1次,每天用消毒液擦拭婴儿培养箱内外1次和更换婴儿培养箱水槽中水;早产儿用的布类物品、衣物应高压消毒,婴儿用品,如眼药水、粉扑、油膏、沐浴液、浴巾、喂奶用品等均专用[6]。

关于早产儿的护理,笔者体会首要的是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在护理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勤”,即勤观察、勤测量、勤询问、勤解释,齐心协力,使早产儿存活率进一步提高。

参 考 文 献

[1] 余章斌,韩树萍,徐业芹,等.早产儿皮肤接触护理临床效果的荟萃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8,43(8):681-686.

[2] 柯淑兰,万光明.阶段性护理干预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1):53-54.

[3] 汤华玉,李蓉莹.早产儿高危因素及预防措施.中国医药科学,2011,2:39-40.

[4] 叶杰清,郑聪霞.发育支持性护理对早产儿生长影响的观察.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4-45.

[5] 李慧珠,陈银花.早产儿健康促进的护理干预研究.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5(6):67-69.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 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护理干预

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1月1日~2004年12月1日收治早产儿8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症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胎龄2500g7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2例,女18例;胎龄2500g7例。两组入院时间、平均胎龄、出生体重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方法:两组早产儿均放置于暖箱内,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观察组24小时内,在患儿没有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情况下,实施胃肠道喂养,并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组按常规法喂养,不作任何护理干预。

观察组采取以下干预措施:①早期微量喂养:观察组于生后24小时内给予鼻胃管喂养,从少量开始,初次量给予1~2ml,间隔时间为:体重2000g每3小时1次,根据患儿体重和喂养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奶量,每次增加1~2ml,直至20~30ml。每次注奶前抽吸胃内容物,如残奶量大于喂奶量一半时,不应再增加奶量,抽出的残乳量再行灌回,因消化过程已开始,若残乳量含绿色胆汁或咖啡色血液时必须暂停喂食,并通知医生。②合理选择奶方:首选母乳,温热后经胃管注入。如无母乳则选用早产儿配方奶,必须稀释,从1∶1开始,根据患儿消化情况,逐渐过度到2∶1、3∶1直至全奶。③非营养性吸吮:鼻胃管喂养同时,给予橡皮安慰吸吮,即每次鼻饲前15分钟或两次喂奶中间,患儿有饥饿感时,用无孔橡皮刺激早产儿吸吮。每次吸吮时间5~10分钟,以患儿不疲劳为宜。④腹部按摩:两次喂奶中间或喂奶后30分钟按摩,每次10分钟,每天3~4次。抬高患儿头肩部30°~40°,以防胃内容物反流。⑤应用药物发动胃肠蠕动:吗叮啉0.2mg/(kg・次),喂奶前30分钟胃管内注入,每天3次,不超过1周。曾用红霉素2.5mg/(kg・次)胃管内注入,效果良好。⑥早期鼓励母乳喂养:生后3天,即可协助早产儿吸吮母乳。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由多个胃肠道症状组成的症状性论断,有学者认为若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可考虑喂养不耐受[1]:①呕吐;②腹胀(24小时腹围增加>1.5cm,伴有肠型);③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间超过小时的量;④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⑤大便潜血实验阳性;⑥大便稀薄,还原物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⑦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结 果

两组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喂养不耐受症状。观察组胃肠道喂养不耐受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提前,体重开始增长时间、自行吸吮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出暖箱时间比对照组也明显提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早期微量喂养,主要利用它的生物刺激作用。早期微量喂养的神经接受了来自肠黏膜的信息和刺激胃肠激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胃肠道动力的成熟[2]。尽量不禁食,若必须禁食时,每次禁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不宜过长。

早产儿喂养应首选早产儿母乳。早产儿母乳含有的蛋白质、必需脂肪酸、矿物质、能量、IgA等比足月儿母乳要多得多,能够满足早产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此外,母乳能减轻自由基对细胞的破坏,对新生儿肠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3]。

非营养性吸吮能更快地从胃管喂养过渡到经口喂养,体重增加快,住院时间缩短。

应用腹部按摩能促使早产儿肠道激素分泌水平增高,胃肠道蠕动增强,增加每日排便量和排便次数,改善胃肠喂养耐受性。

吗叮林对增加胃肠道运动的作用较明显,不良反应较少,但对小婴儿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较少。应用时用量要准确,连续使用时间不应超过1周。

早期吸吮母乳,可促进消化能力增强,但早产儿脱离暖箱,体温波动大,易导致呼吸暂停、低体温等并发症。要宣传母乳喂养知识,增强母乳喂养信心。不必等早产儿体重增至出暖箱标准时再实施母乳喂养。喂奶前后各吸氧15分钟,注意保暖。每次吸吮时间不宜过长,以患儿不劳累为宜,每次不超过10分钟。

要认真观察病情,对喂养不耐受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芦惠.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小儿急救学,2002,9(1):51-52.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应对措施;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b)-0173-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婴幼儿中较常遇到的一类急性病症,若不进行及时、有效治疗,可能并发胆红素脑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智力发育[1]。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虽然较高,临床诊断较为容易。但是,由于家长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不能及时送医,仍造成一定的危害。因此,加强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对提高患儿疗效及有效预防疾病再发尤为重要。健康教育路径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为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对措施与健康教育,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对该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进行了系统健康教育,配合适当的应对措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70例,均为该院收治入院的新生儿。患儿根据入院后干预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对照组患儿家长进行传统健康宣教,对研究组患儿家长进行系统健康教育。研究组:男19例,女16例,产妇顺产20例,剖宫产15例,新生儿体重2 700~4 500 g,平均体重(3 778.1±487.2)g;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产妇顺产21例,剖宫产14例,新生儿体重2 730~4 510 g,平均体重(3 797.6±491.1)g。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对患儿家长进行常规健康宣教,在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讲解。讲解采用说教式的集体教育,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此外,患儿家长住院期间如有问题可随时联系管床护士。研究组:在入院后对每位家长进行系统性健康教育:①患儿护理:保证病房环境舒适,注意不必要的刺激。夜间加强病房的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生产后,定时对患儿口腔进行检查,及时清除患儿口腔及呼吸道的分泌物,防止分泌物进入起到引发窒息。注意对患儿口腔的清洁,防止感染发生。产妇分娩后 15~30 min 鼓励并协助产妇做到“早接触、早吸吮”,以促进乳汁及早分泌,保证新生儿对初乳的摄取。②家长心里护理:入院后即对患儿家长进行心理辅导,一对一进行疾病知识的讲解,同时安慰患儿家属,帮助建立疾病治疗的信心。在充分得到患儿家属支持的基础上,有利于本病的临床治疗。③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主要对出院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各类注意事项进行讲解。日常饮食中,注意食物的合理搭配,加强患儿营养。家庭中需要注意空气的流通,定期进行环境清理,防止致病微生物的滋生。

1.3 观察指标

①并发症情况:住院期间,观察两组患儿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并进行统计;②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程度:包括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诱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家庭急救物品及药品的准备、急救措施、急救知识、预防原则等,在患儿出院前1 d,对所有家长发放包含上述问题的调查问卷,由家长当场填写;③护理工作满意度共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类,患者家长根据实际情况对患儿此次入院期间的护理工作进行评分;④记录患儿住院时间以及黄疸消退时间。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分析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97.14%;对照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为20.00%,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率为82.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目前,传统医学模式开始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在进行日常医疗的同时,人们发现,医疗的最终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其意义更在于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3]。因此,在进行医疗工作时,除了药物治疗外,还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健康指导或心理治疗。系统健康教育则是在此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其重视护理人员与患者间的联系。通过护理人员实施,强化患者的系统管理与健康教育,最大程度上提高药物治疗的效果[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儿科的常见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已有的研究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主要是哺乳次数少、乳汁摄入量不足引起的,可对胆红素代谢过程产生影响,增加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造成血清胆红素超出生理性黄疸范围[5]。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首要原则是迅速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水平。若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病的预后大多良好。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仍有一些患儿会出现胆红素脑病等[6]。因此,对患儿家长进行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知识传授,对于控制本病的发生率有着较大的临床意义。目前,关于本病的健康教育,国内外并没有统一的指南。而传统的健康教育方式多为固定、模式化处理,对于病情变化迅速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不适用。系统健康教育则可以保证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关疾病知识的连续性灌输,通过护理人员与家长的共同合作,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7-8]。

该研究就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应对措施及健康教育进行了分组观察。首先,该研究发现经过健康教育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做好相关应对措施,能够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住院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提高家长对护理满意度及知识掌握程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丽千,吴洁英,邝巧莲,等.孕期预防性健康教育对妊高征产妇预后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7):1560-1562.

[2] 金贞爱,赵以坤,金正勇,等.延边地区新生儿黄疸原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07-1809.

[3] 廖玲,蔡海燕,李浩,等.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因素分析与护理干预[J].广西医学,2013(10):1404-1405,1407.

[4] 应莉,梁伟珍,李卫琴,等.早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护理杂志,2013,30(14):34-36.

[5] 张家荣.早期干预护理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11):2039-2041.

[6] 陶桂霞,李霞.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65-67.

[6] 薛菁.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3例早期护理干预[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25-26.

[7] 王亚超,李娥,张孟孝,等.早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9):1324-1325.

[8] 谊,刘庆芝.286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1):41-42.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31-01

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至未满37足周的新生儿。早产儿体重大多低于2500g,各器官发育不成熟,据统计,围产儿死亡中,早产儿占75%,因此,早产儿护理的好与坏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因素。我院2011年出生2013例新生儿,其中早产儿86例,因孕妇妊娠并发症的早产儿有36例,多胎早产儿16例,前置胎盘3例,羊水过多早产8例,严重贫血7例,精神紧张5例,其余11例原因不明。体重1000-1250g的22例,1250-2000g的41例,大于2000g的23例。我院根据早产儿的特点,运用护理程序,并经专人护理,收到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早产儿出生后常规清理呼吸道、皮肤护理外,根据阿氏评分及全身状况,首先进行护理评估,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1 护理诊断

1.1 体温过低 与体温调节功能差有关。

1.2 不能维持自主呼吸 与呼吸中枢和脑发育不成熟有关。

1.3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吸吮、吞咽、消化吸收功能差有关。

1.4 有感染的危险 与免疫功能低下及皮肤粘膜屏障功能差有关。

2 护理措施

2.1 维持体温恒定

2.1.1 适中的环境温度能使早产儿维持理想的体温,早产儿室温度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在55%-65%,护士每4小时检查室内温度、湿度是否适宜。

2.2 维持有效呼吸 早产儿易发生缺氧和呼吸暂停,有缺氧症状者给予氧气吸入,给氧指征是临床上有呼吸窘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中,动脉氧分压(PaO2)小于5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小于85%者,通过吸氧使动脉氧分压维持在50-80mmHg或经皮氧饱和度达到90%-95%,吸入氧浓度及时根据缺氧程度及用氧方法而定,一旦症状改善,立即停用,以防氧疗引起的视网膜改变。呼吸暂停者给予拍打足底、拍背、吸氧处理。

2.3 合理喂养 尽早喂养以防低血糖,最好母乳喂养,无法母乳喂养者,以早产儿配方乳为宜。喂入量根据早产儿的体重、日龄及耐受力而定,原则上以不发生胃潴留及呕吐为宜。吸吮力差和吞咽不协调者可以滴管、胃管喂养和静脉高营养,详细记录每一次出入量,准确称量体重,以便分析,调整补充营养。由于早产儿维生素K依赖凝血因子,出生后应注射维生素K 1,预防出血。

2.4 预防感染 为护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需做好早产儿室的日常清洁消毒工作。早产儿抵抗力比足月儿更低,消毒隔离要求更高。早产儿室内空气要净化,保持新鲜。工作人员要强化洗手意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消毒隔离制度。室内物品每周更换消毒,防止交叉感染。早产儿的皮肤更加柔嫩,屏障功能更差,因此,更应加强皮肤、脐带的护理,保持皮肤完整性和清洁,避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2.5 密切观察病情 早产儿病情变化快,常出现呼吸暂停等生命体征的改变。除应用监护仪监测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外,还应注意观察患儿的进食情况、精神反应、哭声、反射、面色、皮肤颜色、肢体末梢的温度及大小便的情况。配制液体时,剂量要绝对精确,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定时观察并记录,防止医源性高血糖、低血糖发生。

2.6 发展性照顾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新型的新生儿护理理念,是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美国、台湾等地区和国家发展起来的。发展性照顾的特点就在于护理时考虑到了每个新生儿的个别性,将患儿作为生命的个体来区别护理,在护理中注重环境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新生儿在行为上对于个性护理的呼唤[1]。方法:模拟子宫环境:温度:保持患儿肛温在37℃,皮肤温度在36.5℃左右,2-4小时测体温一次;湿度:随着日龄的增长暖箱内室温从80%逐渐过渡到60%;保持相对无菌的住院环境:按保护性隔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医护人员接触患儿前要进行手的消毒,防止交叉感染。通过发展性照顾与支持护理的实践运用,该患儿在院期间体重增长良好,无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安全度过了体温、感染、呼吸、喂养、颅脑损伤等多项大关。经NBNA、CDCC的相关评分,分值均处于中等水平。脑CT、脑干诱发电位、头颅MRI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发展性照顾能减少早产儿的喂养并发症,增强早产儿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早产儿的茁壮成长,同时,缩短了住院天数,有利于疾病的康复,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的差异。可见,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早产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

2.7 袋鼠式护理(Kangaroo Care) 以往早产儿采以只有医护人员参加的封闭式护理,目前提倡母婴同室以满足母婴依恋需求,有利于新生儿精神发育和提倡母乳喂养,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目前一些医院采用袋鼠式护理,即允许父母在短期内护理自己的婴儿和亲密接触。通过经皮测氧、体温、脉搏、呼吸的临时观察,对新生儿的生理状态无不良影响,甚至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暂停,降低氧的需求,以上护理仅限于病情稳定的患儿[3]。

由于我院护理诊断明确,护理措施得当,86例早产儿除了3例放弃治疗外,无1例死亡。

参考文献

[1] 周传鸾.实施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体重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2):215-216.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5

早产是围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复杂而又常见的妊娠并发症,因其围生儿发病率、死亡率和后遗症较足月者显著升高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卫生问题。由于对早产认识上的差异,,使报道的早产发生率基本波动在5%~15%之间,在过去的20年中这个比例并未因为对早产的认识提高而下降。随着助孕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早产发生率甚至呈上升趋势。

国内对早产的定义是在 28 周~37 周间 终止妊娠。美国定义为妊娠于 20 周~37 周间终止。早产可分为自发性早产和医源性早产。自发性早产又称为特发性早产,是由于孕妇自身原因导致妊娠 37 周前终止妊娠,约占早产的80% 。自发性早产往往是自然临产,有 70%~80% 的自发性早产无法控制,其原因有前次早产、先兆早产、低体重指数、工作紧张繁重、环境因素、精神因素、子宫异常、生活方式、吸毒、吸烟、酗酒、孕妇年龄小于 18 岁以及不明原因等等。医源性早产是指以医疗为目的而不得不进行的早产,如产妇并发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产前出血、产科并发症、子前期、子等妊娠期特有疾病、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胎儿出现宫内窘迫、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多胎妊娠等母婴原因,必须立即终止妊娠,约占早产总数的 20% 。

早产的发病原因:

(一)炎症:孕妇在怀孕早期即有宫颈、阴道炎症,随着孕期发展,炎症没有得到良好控制, 这种病人往往在妊娠 32 周前发生早产 。目前多项研究已经确认,下生殖道上行感染是造成胎膜早破早产的主要原因,在 PPROM 的病例中,子宫内膜炎和绒毛膜羊膜炎占 30%~40% ,多数为亚临床感染,并且原有生殖道感染疾病的孕妇 PPROM 发生率明显升高。全身性感染,如肺炎、肾盂肾炎等与早产有关,而这种情况在孕期很少发生。因此,国内外学者将早产的研究集中在羊膜腔感染。

(二)子宫过度膨胀:双胎、羊水过多可使宫腔压力增加,导致子宫过度膨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子宫发动宫缩,引起过早分娩 。子宫畸形的 肌纤维不能随着孕期而伸展,到一定孕周就会发动宫缩而发生早产。

(三)宫颈机能不全:正常情况下,妊娠中、晚期宫颈内口处于关闭状态,对胎膜的完整起保护作用。如因先天发育不全、多次人工流产或前次产时宫颈裂伤,宫颈内口的括约作用丧失,随孕周的增加,宫内压力逐渐增大,胎膜凸入已松弛的宫颈内口,容易因感染而导致胎膜破裂。

(四)底蜕膜出血:胎盘早剥可在任何孕周发生。胚胎发育过程中,孕妇饮食中缺铜可使纤维母细胞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合成减少,胎膜弹性降低,维生素 C 缺乏可使胎膜的脆性增加等。在缺血、感染或胎膜张力过高时,胎膜坏死,最后导致破裂。

(五)内分泌变化:多发生在妊娠 32 ~ 34 周。

早产的诊断

早产属于妊娠时限相关疾病,根据早产的临床阶段,按宫缩、宫颈扩张及宫颈管消失程度可以将早产分为:

(一)先兆早产:孕妇在妊娠 20~37 周出现下腹坠胀、腰背痛、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自觉症状,监护发现每小时宫缩≥ 4 次(除外生理性宫缩、压力

(二)早产临产:在 妊娠 20周~37 周,孕妇 在先兆早产的基础上,如子宫收缩较规则,间隔 5~6 分钟,持续 30 秒钟以上,出现宫颈管消退≥ 75% 以及进行性宫口扩张≥ 2 cm ,则可诊断为早产临产。

(三)难免早产:早产临产进行性发展进入不可逆阶段,规则的宫缩不断加强,宫口扩展至4cm 。

早产的预防和护理

(一)预防:对于早产高危孕妇,首先应预防早产的发生,相应措施包括:

1 多休息,左侧卧位,避免 下腔静脉受压。

2 避免诱发宫缩的动作,如下蹲、用力提重物等。

3 配合医生,进行预测早产的相关检查。

4 积极治疗合并症: 如早产动因中的细菌性阴道炎,如在孕早期发现后积极治疗,可预防早产的发生。

5 禁止性生活。

6 保持平静的心情。

(二)一般护理:对于先兆早产或临产性早产的孕妇,一般需要住院治疗,基本护理措施包括:

1 卧床,左侧卧位: 很多病人甚至需要绝对卧床,包括吃饭、上厕所都要在床上进行。

2 吸氧: 每天吸氧两次,增加胎膜血氧供应。

3 保持病室安静:保证病人充分休息,必要时给予 镇静剂。

4 加强基础护理。

5 保证病人安全: 特别是使用镇静剂的病人,可能需要加床挡,避免病人睡着后从床上翻下,发生跌伤、摔伤。

6 观察宫缩; 注意宫缩是逐渐增强还是在药物作用下减弱,这是早产护理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7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对于早产病人特别重要,孕妇往往难免有一些焦急、紧张的心理情绪,医护人员一定要注重安慰,减轻病人的不良心理情绪,使其尽量配合医务人员,安心地实行保胎治疗。

3)胎膜早破的护理

1 绝对卧床,臀部抬高: 除了必须的生理需求外,尽量减少活动。抬高臀部,避免脐带顺着羊水一块儿流出来。

2 给会阴消毒垫: 每天更换一次,使孕妇的会阴保持无菌状态,避免外阴处细菌上行而造成宫腔内感染。

3 宫内感染监测:测体温、脉搏 4次/日,并注意血项变化、有无子宫压痛、阴道分泌物量及味。

4 遵医嘱给抗生素。

5 做好终止妊娠的准备:如保胎治疗能持续至妊娠 34~36 周,即可准备终止妊娠,一般预后良好。

新生儿抢救准备

对于先兆早产、临产性早产或保胎治疗的孕妇, 在宫口开至 2~3 指时,即应送去产房,按产程进行护理。由于早产儿的孕周通常较小,所以必须做好新生儿抢救的准备。首先提前通知儿科医生到场,准备好新生儿复苏用品, 根据孕周选择适合新生儿大小的喉镜、气管插管,并准备好暖箱, 最好是可 移动式暖箱。准备好氧气,在转运过程中持续给氧。

产后护理

首先,尽量减轻产妇的焦虑情绪,及时与儿科联系,了解治疗现状,及时告知产妇,使其安心。其次, 坚持母乳喂养,有利于 增强新生儿的抵抗力,改善预后。如若早产儿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帮助产妇建立自尊,对再孕建立信心。最后,协同产妇家人建立产妇支持系统,给予身心支持,在 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帮助孕妇再次怀孕、分娩。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6

【关键词】胎膜早破;优质护理;护理措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64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99-02

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自然破裂,是常见的分娩期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妊娠满37周为10%,妊娠不满37周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0%-3.5%,通常由于胎膜发育不良或感染,腹压急剧增加,子宫张力过大,前羊膜囊内压力不均,机械创伤,孕晚期等原因引起的。胎膜早破对围产儿的影响主要是容易引起早产、围产儿感染和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征,增加了围生儿死亡率,可使孕妇宫内感染率和产褥感染率增加,给产妇带来严重后果。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产妇2443例,其中胎膜早破68例,均得到积极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胎膜早破孕妇。孕妇年龄20-43岁,平均年龄27.26岁。其中初产妇48例,经产妇20例;妊娠28-34周5例,35-36周8例,37周以上55例。破膜时间至分娩时间或手术时间大于48小时者12例。其中以急诊方式入院56例,占82.3;门诊方式入院12例,占17.6。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个人需求及心理特点找出护理问题,制订护理计划,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对病人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

1.2产时情况68例病例自娩分娩38例,占55%,其中会阴侧切9例,占13%。剖宫产21例,占30%。发生羊水污染者3例,新生儿出生时发生苍白窒息者1例,发生青紫窒息者2例。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由于胎膜早破的病人常以急诊方式入院。入院时,孕妇的焦虑、紧张、茫然无知、无奈感等。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评估产妇生理、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向孕妇及家属说明目前的情况,以及医护人员采取处理措施的目的及意义,指导配合治疗与监护,将不同分娩方式进行告知指导,调动产妇主观能动性,提供情感支持,解除其焦虑、恐惧心理。

2.2生命体征监测胎膜早破孕妇入院后每4小时测量生命体征一次并记录,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处理。因为胎膜早破后,孕妇及胎儿发生感染的机会增加,临床工作中应严密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

2.3饮食方面的护理指导胎膜早破的孕妇进食高蛋白、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食物,以增加机体抵抗力。由于孕妇绝对卧床,活动减少,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所以应多进食纤维较多的蔬菜及水果,多饮水,使孕妇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注意饮食卫生,食用腐败变质的食物可致腹泻而诱发子宫收缩。

2.4绝对卧床休息对68例胎膜早破的孕妇,采取绝对卧床休息,臀高头低位,将一床褥子六折,置于铺好的床铺中部,在其上方铺一条中单,将中单折向床垫下方铺整齐,嘱孕妇平卧也可侧卧将臀部置于折好的褥子上,以左侧卧位为宜,以降低宫腔内压力,减少羊水流出,预防脐带脱垂的发生,减轻右旋的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加静脉的回流,促进子宫胎盘血液循环。

2.5严密观察胎儿、子宫收缩、羊水流出情况并预防感染了解胎儿宫内安危,定时监测胎心,密切观察胎心率变化,必要时做B超检查,听胎心时动作轻柔,以免诱发子宫收缩。经常询问孕妇有无腹痛、腰酸及下坠感。密切观察羊水流出量、性状、颜色、气味等,如头先露混有胎粪,为胎儿宫内缺氧的表现,一旦发现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并注意有无感染的发生,一般于破水后12h给予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应严密监测体温、心率、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情况,及时发现感染征象,达到早期治疗目的,若无任何感染迹象可继续妊娠。抗生素不宜使用过久,于数天后停药。教会孕妇自数胎动。对胎膜早破的孕妇,每日给予氧气吸入2次,每次一小时,氧流量为每分钟1-2升。吸氧可有效地提高孕妇的血氧浓度,通过子宫胎盘血液循环,提高胎儿血氧浓度,防止胎儿宫内窘迫可能,增加胎儿的抵抗力。

2.6外阴护理胎膜早破后子宫与外界形成通道。会经常处于潮湿状态,宫颈阴道附近的细菌上行侵犯羊膜,进入宫腔,诱发官腔感染。尤其是破膜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大。所以保持会清洁、干燥是控制感染的首要条件。具体方法是每日用0.5络合碘液棉球消毒外阴两次。使用吸水性好的消毒会阴垫、便器,排便后立即冲洗,及时更换污染的床单和消毒会阴垫,保持会清洁。禁止灌肠,尽量减少检查。

2.7用药护理如孕周

2.8终止妊娠护理确定孕周后制定处理方案,未满36周者,排除感染情况可行期待疗法;36周以上妊娠者可严密观察,破膜后12h内无产兆者,排除头盆不称可行催产素引产。掌握胎膜早破合并早产的分娩时机及分娩方式,对于第一产程进展缓慢造成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或活跃期阻滞者酌情给予催产素加强宫缩;第二产程延长或胎儿窘迫者及时行阴道助产,缩短第二产程,减少胎儿因缺氧而发生颅内出血的机会。试产过程中发现有头盆不称或胎儿宫内窘迫不能纠正者应果断行剖宫产结束分娩,要积极作好早产儿的接产准备,备齐抢救器械及药物。新生儿娩出后及时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注意保暖,预防感染。

3结果

68例胎膜早破孕妇,自然分娩38例,剖宫产21例,会阴侧切9例,无新生儿死亡。

4体会

胎膜早破是产科常见的并发症,如果未得到及时合理地治疗,将会导致母亲及胎儿发生各种严重并发症,从而增加孕产妇宫内感染率及产褥感染率,增加围生儿死亡率,护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随着现代护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优质护理已经成为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提高临床护理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优质护理应贯穿于整个孕产期,因此加强产前保健和孕期卫生知识教育,重视孕期卫生指导,定期产前检查,及时纠正胎位不正,积极预防和治疗下生殖道感染,妊娠后期禁止,避免负重和腹部受撞击,增加营养,注意休息,多食蔬菜水果,增强胎膜的韧性。另外,健康教育可提高妊娠成功率,降低胎膜早破引起的围生儿死亡率,讲解胎膜早破对母婴的影响,全程给予良好的优质护理,避免不良心理因素及环境刺激,以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完成分娩,以确保母婴安全。因此,优质护理程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主编.妇产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153-154.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先兆早产;硫酸镁;护理

先兆早产是产科常见并发症, 如不及时治疗, 可发展为早产, 早产是导致围产儿发病、窒息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先兆早产治疗的关键措施是抑制宫缩, 延长孕龄以赢得促胎肺成熟的时间。硫酸镁可使子宫平滑肌松弛, 抑制子宫收缩, 避免胎盘与子宫下段附着部位因子宫收缩发生错位而出血, 改善子宫胎盘血流量。硫酸镁是美国最常用的宫缩抑制剂[1]。中原油田第二社区管理中心医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间应用硫酸镁治疗先兆早产119例, 成功112例, 成功率94%, 5例难免早产, 2例孕妇及家属放弃治疗。在本院的精心护理干预下, 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临床实践证明, 硫酸镁治疗先兆早产配合完善的护理措施, 效果显著, 副作用少, 方便经济, 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孕28~36周单胎孕妇应用硫酸镁治疗119例。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28岁。初产妇90例, 经产妇29例;临床表现:轻度不规则的下腹痛、腰酸、下坠及阴道少量的流血和流液。无继续妊娠禁忌证。妇科检查:子宫增大与妊娠月份相符, 有规则和不规则宫缩, 伴有宫颈管进行性缩短, 胎心良好。

1. 2 方法 25%硫酸镁16 ml加于5%葡萄糖100 ml中, 在30~60 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病情重者用25%硫酸镁20 ml加5%葡萄糖10 ml缓慢静推(>10 min推完), 然后维持硫酸镁1~2 g滴速至宫缩<6次/h, 总量不超过30g/d, 如宫缩抑制则维持治疗24 h.。副作用:潮热、出汗、口干、恶心、呕吐、便秘、心慌、头晕、血镁积聚、低钙血症、肺水肿, 新生儿高镁血症等。

1. 3 结果 119例孕妇首次应用硫酸镁至宫缩消失时间2 h~20 d, 有效率100%;延长胎龄2~60 d, 平均29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例宫缩得到抑制后出院继续妊娠, 112例保胎到孕36w, 5例难免先兆早产, 2例孕妇及家属放弃保胎, 成功率94%。婴儿出生体重1400~3450 g, 转儿科治疗10例, 无新生儿死亡。

2 护理

2. 1 基础护理 卧床休息, 禁止剧烈活动和性生活为先兆早产的基本护理措施。指导孕妇左侧卧位, 以提高子宫胎盘血流量, 降低子宫敏感性, 使子宫松弛。严密观察并记录孕妇的生命体征, 室内空气要新鲜, 环境要安静, 保持床铺整洁干燥, 保证孕妇的充足睡眠。教会孕妇自数胎动, 1 h/次, 早中晚各1次, 晚班护士及时统计胎动次数。应多饮水, 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铁、钙、易消化的食物, 减少脂肪和盐的摄入, 多食水果蔬菜, 保持大便通畅。少食多餐, 避免因腹压引起宫缩不利于治疗。长期卧床的孕妇, 每天要协助翻身拍背、受压部位和下肢肌肉按摩、肢体被动活动, 预防发生压疮及肌肉萎缩。

2. 2 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19例孕妇均有不同程度的担心、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 尤其是6例曾经早产过且早产儿死亡的孕妇精神症状更加严重。护士要多和孕妇沟通, 态度亲切真诚, 语气温柔委婉, 尽量多了解孕妇的心理状况, 用健康、乐观的语言开导孕妇, 耐心解答孕妇的各种疑问, 同时争取家属配合, 尽量满足合理要求, 减轻孕妇的负疚感。帮助调整不良情绪, 多向其介绍治疗成功的例子, 以事实说服孕妇, 使其稳定情绪, 让孕妇积极配合做好各项护理和治疗。但也要避免为了减轻孕妇的负疚感而给予过于乐观的保证[2]。要有效地告知有关早产的注意事项, 委婉地告知可能的并发症及母儿的危害性, 使患者及家属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以防不测。

2. 3 用药的观察与护理 入院后详细询问病情, 向孕妇及家属解释用药的目的, 以取得同意。常规做产科检查、B超、胎心监护、肝肾功能、凝血常规、输血前常规, 严格掌握用硫酸镁适应证。用药前指导孕妇取左侧卧位, 以减轻右旋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 保证回心血量, 减少低血压发生的危险, 同时改善胎盘血液供应;向孕妇说明静脉滴注硫酸镁可能会出现:潮热、出汗、口干、腹泻。用药初始测心率、呼吸、血压、膝反射、尿量1次, 15~30 min观察1次宫缩强度、频率、胎心变化, 宫缩缓解后, 检查1次/h, 密切观察用药量与宫缩的关系, 根据宫缩和自觉症状调整滴数, 至宫缩消失维持24 h后停止静脉点滴。维持时因滴速较慢, 容易发生血液回流, 应经常观察输液是否通畅及药物有无外渗。交代家属及孕妇不可自行调节滴数, 以免发生意外。

2. 4 专科护理 护士每2 h测1次呼吸、血压、膝腱反射, 若膝反射减弱应停药观察;若膝反射消失, 呼吸<16次/min, 尿量<25 ml/h, 应立即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 ml。注意孕妇的主诉, 观察宫缩的性质和间隔时间;观察胎心胎动有无异常及胎儿监护结果;注意有无阴道流血、流液, 记录性质、颜色、量。如有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并采取必要的护理措施, 如左侧卧位、吸氧、调整药物滴数、持续胎心监护等。卧床期间要加强会阴的护理, 每日用皮肤黏膜消毒剂会阴擦洗2次。尽量避免肛查, 禁止阴道检查。

3 讨论

硫酸镁通过竞争肌浆网中的钙离子结合点位, 阻止钙离子内流, 使参于肌动蛋白-肌球蛋白相互作用的钙离子以及子宫基层复极化的钙离子浓度下降, 使平滑肌松弛, 抑制子宫收缩。同时激活三磷酸腺苷酶分解ATP, 导致ATP和子宫肌细胞肌浆蛋白轻链激酶的磷酸化减少, 从而抑制宫缩。Morgan等[3](2008年)通过对700多名妇产科医生的问卷调查显示, 在众多宫缩抑制剂中, 把硫酸镁作为治疗先兆早产的一线药物的人最多。硫酸镁在松弛子宫肌的同时有扩张血管, 改善孕妇肾脏血流, 增加尿量, 改善胎盘血流, 提高孕妇和胎儿血红蛋白对氧亲和力 。但是, 硫酸镁稍过量即可抑制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加之外周肌肉松弛, 造成呼吸抑制, 血压下降、心跳停跳而致死。硫酸镁的治疗浓度和中度浓度相近, 因此在静脉注射时要严格控制滴速和总入量, 如果血镁浓度过低不能抑制宫缩, 降低治疗效果, 必要时检查血液中镁离子的浓度。故应用硫酸镁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剂量及滴速, 同时每2h应测量孕妇的呼吸和检查膝反射, 每日记录尿量, 膝反射减弱应停药观察;若呼吸<16次 min , 尿量<25 ml/h, 应给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 总之, 硫酸镁能在短期内有效的抑制宫缩, 延长孕周, 为促胎儿肺发育成熟赢得时间, 应严密观察其毒性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用药的护理, 严格执行治疗和护理操作原则, 预防用药的不良反应发生, 使药物更好的发挥疗效, 提高足月分娩率。

参考文献

[1] Mercer BM,Merlino AA. Magnesium sulfate for perterm labor and perterm birth.Obster Gynecol, 2009, 114(3): 650-658.

[2] 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 99-101.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机;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189-02

新生儿由于刚从母体分娩出来,一开始他们是不会呼吸的,护士在婴儿出生后要立即采取措施,让新生儿呼吸第一口空气,进行第一次的肺通气,不然新生儿就会因为缺氧发生窒息,甚至死亡。正常的胎儿在娩出后是不需要进行辅助呼吸的,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新生儿,如患有呼吸衰竭症的新生儿、早产儿以及通气气管内有堵塞物的新生儿等,他们在娩出后存在或轻或重的呼吸问题,因此这些新生儿就需要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当让并不是所有的患病新生儿在呼吸机的帮助下都能度过难关,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这些患病新生儿的护理,提高辅助呼吸机的呼吸成功率。

1.什么类型的新生儿需要用呼吸机进行辅助呼吸

总体来说需要进行呼吸辅助的新生儿包括3类:一:早产儿。特别是需要进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的早产儿,他们需要进行呼吸机的辅助呼吸。早产儿出生初期由于肺脏发育不是很完全,患有严重的肺透明膜病或者是严重性肺炎,因此在行P)CC之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行P)CC需要用到一些有高危险性的药物,若是早产儿机体的器官以及抵抗能力都是发育不完全的,很容易因为药物的外渗而造成组织器官的损伤,因此呼吸机的治疗是很重要的。二:患有呼吸衰竭的新生儿需要进行呼吸机的辅助治疗。这类患儿通常都存在严重的肺通气障碍或是换气功能障碍,他们的呼气吸气、生理功能以及代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紊乱,临床上通常表现为这些的综合征。用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可以帮助这些患儿慢慢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说呼吸机极大的提高了这类患儿的抢救成功率。三:通气气管内有阻塞物的新生儿也需要进行呼吸机的辅助治疗。由于这类患儿的气管被一些分泌物堵住了,因此造成机械性的通气障碍,若处理不及时很可能会造成呼吸衰竭。呼吸机可以辅助对患儿进行气管的通气处理,将那些阻塞了气管的分泌物清理干净,从而患儿的呼吸恢复到正常水平。

2.提高新生儿呼吸机辅助呼吸成功率的护理措施

对需要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儿护理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护理。要想提高呼吸成功率,具体的护理措施包括以下三大步:

2.1安呼吸机前的护理:患儿一般是放在保暖想内的,在与家长沟通取得合作后,将已经消过毒的呼吸机搬到患儿的保暖想旁,检查好正常的线路、呼吸机是否完好等,然后选择好合适的仪器放置位置。接着就可以开始了,首先将患儿取一个合适的适合插管的卧位,肩部要垫高,消毒清理呼吸道后经口的器官插管。然后护士固定住患儿,配合医生将导管缓慢的插入患儿气管,所选择的导管管径在2.5-3.5mm之间,插入约7-9cm。插好后听患儿的呼吸音是否对称,及时调整气管导管,再把呼吸机装置连在患儿气管插管上即可,整个过程注意要严格无菌操作。

2.2安好呼吸机后的护理:呼吸机安好后对患儿的气管位置检查、气道湿润度和温度的保持、各项生理指标的监测以及气道分泌物的处理等要进行严密的观察和周到的护理。新生儿有时会动也许气管的位置就会改变,因此护理人员要随时观察患儿的气管插管是否在正确的位置,并做好固定措施。对新生儿的口腔卫生也要注意,要保持口腔的洁净和适宜的滑度,不让固定气管的胶带因口腔分泌多太多而松动。呼吸机一开始工作就会有相应数据的产生,护理人员除了要严密仔细的观察患儿的面部症状如是否出现紫绀,还要对对患儿的呼吸情况如血氧饱和度、呼吸的节律、心电图的变化等要做好数据的记录,发现有任何不正常情况时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做好血气的结果分析,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2.3撇掉呼吸机的护理:当患儿的身体状况得到稳定后且自主呼吸开始转向正常时,如没特殊需要的,就可以开始缓慢调整呼吸参数,最终撇掉呼吸机,因为长时间的辅助呼吸很容易让患儿产生依赖。呼吸机撇掉了,然后就是拔管,这时就要小心了。首先不要急着拔,得等到患儿出现了拔管指征后,如患儿的各项生理指征平稳、自主呼吸顺畅等,在及时拔掉。在拔管的过程中一定不要损伤新生儿呼吸道表面的粘膜,拔管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要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

3 结语

呼吸机是针对各种患有呼吸疾病的新生儿采取的提高成活率的辅助方法,对这些患儿在护理时,医务人员要更加细心和认真。生命很强大,但有时也很脆弱,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新生儿的成活率也是大大提高,其中应用呼吸机对患病新生儿进行辅助呼吸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医务人员要加强对呼吸机辅助呼吸患儿的护理,提高他们的呼吸成活率,让更多的孩子拥有生命,让更多的家庭拥抱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书静.30例新生儿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32(30):6509-6510.

[2]陈芝菊,关如虹.呼吸机辅助呼吸下对早产儿行PICC的临床护理[J].吉林医学.2013,34(7):1364-1365.

[3]钟昌课.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观察[J].医学检验.2012,11(24):141,143.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新生儿肺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195-01

近年来来随着环境的变化,新生儿疾病逐渐增多,尤其是新生儿肺炎作为新生儿的主要多发疾病,其发病率也有上升的趋势。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疾病,占新生儿死亡率的20%左右[1,2]。新生儿肺炎尤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新生儿刚脱离母体的小生命,自身的心肺以及呼吸等系统发育并不完善,气管较为狭窄,容易导致肺炎的发生,另外再加上新生儿的自身的防御能力较差,因此其肺炎容易危及生命[3]。我院就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进行研究,通过观察我院2009年4月-2011年7月儿科收治的120例新生儿肺炎的护理措施点,现将护理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4月-2011年7月儿科收治的120例新生儿肺炎患儿。其中男性患儿65例,女性患儿有例55例,,年龄在1天-27天;足月出生的患儿有94例,早产儿有26例;患儿出生后的体重:其中有5例患儿小于2kg,其中有114例患儿的体重2.5kg-4kg。只有2例患儿体重大于4kg;患儿肺炎的类别患吸入性肺炎的患儿有74例,患感染性肺炎的患儿有46例,其中有21例患儿合并窒息,有32例患儿合并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有6例患儿出现硬肿症。

1.2 护理措施

1.2.1护理环境 首先要保持室温在23~28℃,使患儿的皮肤的温度能够达到36.5℃,这样能够降低患儿氧气的消耗,纠正患儿缺氧的情况。同时要保证阳光充足,环境中的空气新鲜以及干净舒适。保持室内的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

1.2.2供氧 当患儿出现呼吸气促、唇周青紫者应立即吸氧。 为了避免患儿的鼻黏膜受到刺激,一般多采用头罩式的给氧方式,根据患儿的情况给氧,对于足月出生的患儿给予氧流量0.5~1L/min,保持氧浓度为34%左右;对于早产儿给予氧流量0.3~0.5L/min,保持氧浓度30%左右[4]。在吸氧治疗的同时密切观察观察患儿的症状是否改善。患儿安静后,可改用鼻导管法,要间歇吸氧,避免出现高氧中毒。

1.2.3 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较差,咳嗽能力不足。如不及清理痰液容易出现窒息。首先给予时常改换,拍打背部,利于痰液松动,通气。另外给予患儿吸痰时,吸痰管粗细型号要合适,而且动作要轻柔,压力合适,避免过分刺激 ,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

1.2.4 喂养由于新生儿的热量储备能力较低,患儿处于病理状态下容易较快的消耗热量,容易造成低血糖以及低蛋白血症。因此为了能够补充足量营养和水分,以便增强自身抵抗力,首先应尽可能采用母乳喂养,每2h一次,到患儿恢复期时每次喂奶量为30~50mL,每3h一次。如喂奶时患儿口鼻周围出现青紫、呛咳,应立即停止,并予吸氧。

1.2.5病情观察 新生儿反应能力差,肺炎初常无呼吸道症状,因此要密切观察心率、呼吸,若有口吐泡沫,面色苍白,唇周青紫,拒奶时,说明病情较重,要积极抢救治疗。 预防患儿出现心肺衰竭以及生命危急症状。输液时,每分钟以4~6滴为宜,以免因速度太快引起肺水肿或心衰而加重病情。液量也不宜太多,按40~60ml/kg日计算。

2 结果

通过系统的护理措施以及积极地治疗,120新生儿肺炎患儿中有91例治愈,有25例患儿病情好转,另有4例患儿的家长放弃进一步治疗。新生儿肺炎的总治疗有效率达到96.7%。治愈的患儿无再次复发,无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肺炎作为是新生儿多发的疾病之一,是较为严重的感染性疾病[5]。如果延误病情容易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在治疗以及护理时,制定系统而科学的护理措施,控制感染,预防疾病发展是治疗重中之重。对于秋冬季节出生的新生儿,要注意保暖,以及保持室内的空气清新,保持环境的舒适,是预防新生儿肺炎的关键[6]。

综上,通过观察对新生儿肺炎护理措施实施发现,临床上治疗新生儿肺炎基础上,加强对新生儿肺炎患儿的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积极做好抢救准备,精心护理,使患儿均能够达到较为满意的治疗以及护理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5-126.

[2]红英,屈华芳.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天津护理,2007,3(17):25.

[3]To J , Issen man RM, Kamat hMV. Eval uat i on of neurocardiacigals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cyclicvomiting syndrome through power s-pectral analysis of heartrate variability [J]. J Pediatr ,2007, 135( 3 ) : 363-366 .

[4]Haan J , Kors EE, FerrariMD. Fa m ilial cyclic vo miting synd rome[J] . Cephalalgia , 2006, 22(7) : 552-554 .

早产儿的首要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产后出血;预防;护理

产后出血是指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剖宫产术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超过1000ml,为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1】。绝大多数产后出血所导致的孕产妇死亡是可避免的,其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正确处理,预防产后出血意义远远优于最好的治疗。现代医学理念认为预防重于治疗,以“积极主动”处理代替“期待”处理,及时做好产后出血病人的预防及护理工作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妇死亡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治疗的30例产后出血的产妇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总结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分娩后发生的产后出血患者30例。30例患者中,胎盘因素3例,软产道损伤3例,子宫收缩乏力23例。凝血功能障碍1例,子宫收缩乏力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占产后出血总数的70-80%。分娩后2h内发生者25例,占83.3%;分娩后2h后发生者5例,占16.7%。分娩后2h内发生者所占比例较高,此时产妇还没有转入病房。因此,助产人员的密切观察及护理,及早找出发生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一环。

1.2 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是指胎儿分娩后2h内的出血量>400ml,或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

1.3观察方法

于胎儿娩出后立即置聚血器于产妇臀下,测定出血量。

2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护理

2.1建立健全抢救团队:医院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抢救组织, 抢救应当高度重视,相关科室和部门应为抢救备有“绿色通道”【2】,一旦发生产后出血,应该以产科为主导,联合血液科,检验科等科室抢救产妇,另外所有高危妊娠不应该在一级医疗机构分娩。

2.2 产前预防护理措施

2.2.1详细询问妊娠分娩史、既往史、家族史。定期产前检查,对一些高危妊娠的患者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前入院观察。

2.2.2正确估计胎儿大小、胎方位及骨盆情况。通过熟练的“四步触诊”法及确切的数据测量准确评估胎儿大小、胎方位、骨盆大小及产道有无异常等,初步决定分娩方式。

2.3 产时预防护理措施 正确处理好三个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

2.3.1第一产程要密切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口扩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用是做好心理护理,孕妇入院后,面对陌生的住院环境及分娩疼痛的恐惧,易导致过度紧张,引发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而导致产后出血。部分产妇对新生儿性别不满意易出现情绪低落等心理,也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引起产后出血【3】,焦虑和 郁也是增加产后出血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保证孕妇的基本需要,鼓励产妇进食水,保证产妇的能量需要及休息,避免产妇疲劳,必要时给予安定静推促休息。临产后出现宫缩乏力可使用催产素,但应常规从小剂量开始,由于个体对催产素的耐受性差异较大,故需设专人看护,严密观察。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要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4】。

2.3.2.第二产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指导产妇正确使用腹压,遵循1-1-1原则,即胎头娩出1分钟,胎肩娩出1分钟,胎体娩出1分钟,可防止胎儿分娩过快,使子宫有收缩、缩复过程,可有效的防止软产道损伤。在胎后肩娩出后按医嘱立即使用催产素加强宫缩。

2.3.3第三产程识别胎盘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牵拉脐带或粗暴揉挤子宫,正确处理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小时,胎儿娩出后,立即将集血盆置于产妇臀下收集阴道出血。如果2小时阴道出血超过200ml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理,密切观察产妇的生命体征。面色及全身情况,检查宫缩和阴道流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早期的症状。

2.4产后预防护理措施

2.41严密观察宫缩情况。产后出血多发生在分娩后2h内。因此,助产人员应严密观察宫底高度,子宫软硬度。严密观察阴道流血及会阴伤口情况,督促产妇及时排空膀胱,以免影响宫缩致产后出血。帮助产妇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可刺激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

2.4.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小时内应每30分钟测量产妇的生命体征,产妇产后较疲劳,易入睡,往往忽视自身流血情况,助产人员要注意观察产妇的表情是否淡漠,皮肤是否湿冷,有无口渴、打哈欠、恶心、呕吐等。

2.4.3 做好与病房护士的交接工作,产妇产后在产房观察2h,如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正常,阴道流血少量,方可将产妇送回病房。对存在产后出血危险因素的产妇,应详细交待病情、用药及观察要点,以做到环环相扣,达到预防为主的目的。

3 讨 论

通过对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深刻体会到,防治产后出血重在预防,产前认真及时筛选出高危孕产妇,作到产前监测,加强分娩期监护,能正确诊断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促进住院分娩;作好产前、产时的检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给予恰当的预防治疗措施,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有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产后出血的抢救其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于早期发现与及时处理,因此,产房工作人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与熟炼技术操作,认真细致的作好病情观察,及时发现产后出血,一旦发生出血病例,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有条不紊地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作到争分夺秒,沉着应战。同时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产妇交谈,消除其恐惧心理,使产妇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做好产前产时的预防和护理,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并积极采取合理的预防和护理,是防止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