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系统十篇

时间:2023-04-06 16:39:44

财务系统

财务系统篇1

【关键词】EVA财务系统 财务目标 财务循环 财务激励

一、EVA的定义和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价值管理风靡全球。EVA ( Economic Value Added,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价值管理模式,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青睐。从算术角度说,EVA 等于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债务和股本成本,是所有成本被扣除后的剩余收入(Residual income)。从最基本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度量公司业绩的指标,但与大多数度量指标不同的是,它考虑了带来企业利润的全部资金的成本。更重要的,EVA作为一种价值管理工具,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具体而言,第一,EVA是一种财务决策评判标准,可以帮助经营者和员工树立价值管理和资金成本意识,提高决策的质量。EVA强调全部资本成本,它迫使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以价值创造为核心,投资于能真正创造财富的项目,为企业增加价值。第二,EVA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控制方式,它通过目标EVA的制定,层层分解为各个关键的价值驱动因素,对企业的各个层次进行控制,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第三,EVA是一种财务评价机制,它通过修改后的剩余收益指标度量全要素生产率,与真实的经济利润最为接近,可以用于判断企业是否真正在创造财富。第四,EVA是一种有效的财务激励机制,它遵循经济人的假设前提,认为财务激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财务激励却是万万不能的。EVA激励突破传统公司治理理论的局限,通过财务激励,使公司各个方面利益协调一致,共同为企业创造财富而奋斗。

二、EVA财务系统的构成

基于财务管理循环, EVA财务目标、EVA财务决策、EVA财务控制、EVA财务评价和EVA薪酬激励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财务系统。它们之间关系为:目标是系统的导向,决策是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控制是决策得以贯彻的保证,评价是对系统功能作用结果进行信息反馈的过程,而薪酬激励是系统的能量来源,决定了系统功能的大小(见图1)。

三、EVA财务目标

人们对财务管理的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逐步深化过程。企业价值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按加权平均资本成本进行折现的现值。企业价值是一个前瞻性的概念,它反映的不是企业现有资产的历史价值或账面价值,而是企业未来获取现金流量的能力及其风险的大小。理论上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具有严密性,但由于其前瞻性,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估算存在相当大的困难性,这就导致了其在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困难。同时,由于现金流量是一种流量指标,它不利于进行管理控制。怎样将这种前瞻性的概念转化为现实的概念,将流量指标转化为存量指标,实现理论严密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统一就成为传统价值最大化理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EVA系统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良好药方。

EVA系统下,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转化成了MVA(Market Value Added)最大化。MVA 等于公司的市场价值(包括权益和负债)与公司投入资本之差。MVA的最大化要求在满足企业稳定增长的基础上使得各期EVA的现值最大化,EVA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关键驱动因素。EVA财务系统将公司未来现金流的现值最大化的目标转变成了企业稳定增长基础上的各期EVA现值最大化,因此企业的单期目标转变在为权衡长短期利益基础上实现目标EVA。由于EVA是一存量指标,其满足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严密性和实践应用性的统一。假设市场不存在系统性偏差和资产的账面价值与投入资本相等,MVA将和NPV(Net Present Value)相等。

四、EVA财务决策

EVA的真正价值,在于公司可以把它作为财务管理系统的基础,建立在EVA基础上的财务管理系统密切关注公司财富的创造,并以此来指导公司决策的制定。从EVA的角度看,提升公司价值有三条基本途径:一是投资预期回报率超出公司资本成本的项目;二是通过更有效地经营现有的业务和资本,提高经营收入或降低资金成本;三是将资金从不足于弥补其成本的项目中撤出。第一条途径是要求以资本成本的补偿为底线,企业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第二、三条途径是对现有资本的有效营运或重组,采取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实行外延扩大EVA应当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产品有市场需求;二是有充分的资本供给;三是保持边际ROA(Return On Assets)和WACC(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保持不变,且ROA必须大于WACC。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需求,从外延上扩大资本投入,将造成生产过剩,而不会真正扩大EVA;没有充分的资本,则难以增加资本投入,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实现外延扩大EVA;如果ROA不是大于WACC,则增加投入不但不能增加EVA,反而减少EVA。只要有市场需求,有资本供给,ROA大于WACC的条件满足,则通过外延扩大再生产将可以实现EVA的增加。

内涵扩大EVA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在项目的ROA大于WACC的条件下,保持投入资本不变,通过提高ROA或降低WACC来增加EVA。二是在项目ROA小于WACC的情况下,管理者可以通过努力提高项目的ROA或降低WACC或者二者的结合使得最终项目的ROA大于WACC,转变为第一种情况;如果转变成第一种情况无望,则必须通过撤出资金而减少EVA损失。

五、EVA财务控制

EVA财务控制是EVA财务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与EVA财务目标密切相关,它通过目标EVA的制定,经过层层分解后,形成各部门奋斗的目标并以此来控制各项活动的运行。与传统的控制系统相比,EVA系统将预期的业绩由内部的预算标准转变为外部以市场为基础的价值增值要求,减少了采用传统会计和预算程序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出现的“讨价还价”和其他粉饰行为,有助于消除传统控制中的主观行为。具体控制思路是:首先根据市场的价值增值要求来测算企业需要达到的目标EVA水平,然后分解到各个EVA中心,各EVA中心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出关键的EVA驱动因素,并且分解为各种具体的指标来实施控制,以保证企业目标EVA的实现(见图2)。

六、EVA财务评价

EVA业绩评价系统以EVA为核心指标,通过指标的层层分解,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价,从而为企业的有效运行提供决策依据。它源自于剩余收益理论,且相对于传统的业绩评价指标,EVA的使用具有明显的优点。第一,EVA能将股东利益与经理的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避免决策次优化。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多元化经营的出现,分权式的组织模式使得传统使用的投资报酬率(ROI)指标出现了明显缺陷:当一项投资的ROI大于企业整体ROI却小于分部ROI时,分部经理会放弃该项目;而一项投资的ROI大于分部ROI却小于企业整体ROI时,分部经理会接受该项目。EVA的使用弥补了ROI的这一缺陷,它保证了有利于企业整体价值的项目分部一定会被接受。第二,EVA与基于利润的业绩评价指标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将权益资本成本也计入成本,从而能够更准确地评价企业或部门的经营业绩,反映企业或部门的资产运作效率,真实反映企业价值的增加。第三,EVA有利于企业内部各部门财务管理的协调和统一,避免财务决策与执行之间的冲突。第四,计算EVA时,虽然仍以会计利润为基础,但它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而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整项目,使因受公认会计原则约束而扭曲的经济真实得以恢复本原,从而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业绩的真实情况(见图3)。

七、EVA财务激励

EVA薪酬激励的基本思路是:按照EVA增加值的一个固定比例来计算企业员工的货币奖金,即把EVA增加值的一部分回报给企业员工。EVA奖金计划突破了目前薪酬设计中的两个基本规则。第一个突破是奖金不应当封顶,管理人员带来的EVA越多,奖金就越多,没有上限,这是因为企业只对持续增加的EVA支付奖金。一定比例的奖金被存入奖金库,以便在未来的年度里支付。如果未来的EVA下降了,这笔奖金就会失去。第二个突破是在EVA奖金计划之下,可以根据计算公式自动更新EVA计划目标,而不用每一年都重新谈判新的计划目标。

对这两个规则的突破是EVA激励计划发挥作用的关键。取消常规的奖金封顶给企业管理者一种物质上的激励,使他们即使在经济繁荣的年份里也努力改善业绩。相反,在传统的激励制度之下,一旦奖金封顶,管理人员就有各种理由去偷懒,或去从事侵蚀企业财富的活动,比如把一部分销售额挪到下一个奖金年度。同时,奖金库防止了管理人员为了短期目标而牺牲长远的企图,还激励管理者增加工作时间,减少企业不景气的损失。让奖金库里面的金钱处于不确定状态,这促使管理者放长眼光,不断追求持续和长期的业绩改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类似地,奖金计划目标的自动重新设立免除了每年的奖金预算,激励管理人员不断改善业绩。在传统的激励制度下,管理人员常常试图通过谈判来获得容易实现的利润指标,以便确保他们得到奖金。在EVA奖金计划之下,管理者被鼓励提出积极的计划指标,因为他们不会因为短期的失败而受到惩罚,而是为每一点成就而得到额外的奖励,从而促使他们不停地寻求每一个机会以改善自己的业绩。

【参考文献】

[1] S・戴维・扬、斯蒂芬・F・奥伯恩: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 谷祺、益东智: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J].会计研究,2000(9).

财务系统篇2

【关键词】财务 预警系统

一、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模型的意义

财务预警系统就是通过设置观察一些敏感性财务指标的变化,而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测预报的财务分析系统。它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利用财会、金融、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理论,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预报示警。建立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1、信息收集。它通过收集与企业经营相关的产业政策、市场竞争状况、企业本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判断是否预警。其中,财务信息是预测企业风险强弱的关键信息,它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信息来源,就是企业的各类财务报告,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公开的报告。另一类是间接信息来源,就是利用已有的报告中的数据,进一步加工计算出的指标和比率等数值。

2、预知危机。经过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分析,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避免潜在的风险演变成现实的损失,起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控制危机。当财务发生潜在的危机时,财务预警系统还能及时寻找导致财务状况不佳的根源,使经营者有的放矢,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进一步变坏。

4、保健和借鉴。通过财务预警分析,企业能够系统而敏锐地发现企业潜在的财务危机,从而有效地避免和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有助于企业的“强身健体”。同时,财务预警系统还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了解财务危机发生的缘由、经过,提供解除财务危机的措施以及改善管理的建议,作为企业未来经营之借鉴。

二、财务预警系统的结构

财务预警系统将探头伸向组织生产经营和管理业务的各个方面,连续不断地向预警系统输送信息。其输送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非报警信息,另一类是报警信息。非报警信息是正常信息,它所反映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业务基本正常,无明显偏误。报警信息是指非正常信息,它反映的核算和管理业务出现了异常,并经检测存在造假的迹象,或者其运行记录超出正常值较大幅度而不能做出自圆其说的解释。在系统的整个运行过中,保持监控检测系统的信息的正常供给和合理设定作为参照标识的正常值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环节,或者说两个支点。没有信息来源,或者取得的信息不准确,就可能导致错误警,预警系统就会失灵。同样没有准确设定的标准值或范围,系统就不能区分正常与失常,不能分清正误的界限,预警就不能在关键和必要时正常发出,就有可能出现该预警时不预警,而不该发出报警信息时却频频示警的情况。

三、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途径

1、加强信息管理

首先建立财务预警组织机构,并遵循“专人负责、职责独立”的原则,确保财务预警分析的工作能够有专人落实,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而且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该是开放性的,不仅包括内部财务信息,还包括外部相关信息。最为关键的是,系统信息要不断刷新,资料系统要不断升级,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2、健全财务风险分析与处理机制。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预警系统的核心和关键。财务风险处理主要包括应急措施、补救方法和改进方案。其中:应急措施主要是指面对财务危机和财务风险时,应该采用何种手段规避,以控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补救方法主要是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损失,将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改进方案主要是指如何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杜绝和避免类似的财务风险再度发生。

3、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风险防范意识是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建立并有效运行的前提。这就要求企业全体员工,特别是领导层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高度警惕,对员工发现的问题及提出的合理建议应给予重视和采纳。

4、财务预警系统应和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财务预警系统应和企业各项制度建设相结合起来,互相促进。如以现金周转为主的企业,应切实建立现金核算制度,掌握现金收付期间的差异;以赊销、代销为主的企业,则应加强企业信用调查制度,强化应收账款回收控制。

5、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设计还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使产生预警信息的价值大于产生预警信息的成本,保证该系统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6、以相关会计信息系统为辅助。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有效运行需要以两大辅助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和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为基础, 因此也要加强这两个辅助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会计管理信息系统要能提供及时、真实、完整、可比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相关经营信息收集与分析系统则要能提供同行业、国家宏观甚至全球的相关外部信息。有了这两者的有力支持,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才能更早更有效地发现财务危机的蛛丝马迹。

【参考文献】

[1] 郭小金:“捕捉财务危机早期信号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经济师》,2004.7

财务系统篇3

摘 要 伴随着当今时代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管理与处理系统应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与运营过程当中,并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基石和优势。ERP系统在现代企业中的逐步应用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但每一个新事物产生与应用的过程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利与弊,成为一把名副其实的双刃剑,带给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ERP系统 财务管理 利弊相间

ERP系统属于现代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它建立于现代化信息技术处理与应用基础之上,通过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达到对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生产控制及物流管理等链条上每一环节都实现科学管理。

财务问题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是关系到其发展成败的重要问题,财务运作上的合理配置和科学安排将会给企业带来更大效益,我们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将财务管理看作一个有关企业自身生与死的命脉所在。ERP系统应用于全球各个企业内部当中已近20年有余,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运营机制也全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财务管理更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ERP系统在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方面应用而产生的利与弊问题,也逐渐成为现代人不断讨论和研究的新问题,

一、ERP系统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有利因素

首先,ERP系统属于现代企业资源管理科学分析系统,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为现代经济体制下的企业提供了严格的财务管理控制手段,有效地加强了财务管理方面的监督与控制,提高了企业自身财务管理水平,促进企业财务监控力度的提升,ERP系统的应用使得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有效地实施了对财务信息的快速收集、分析、加工、再加工,有效地将现代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切实地转化成为实际的操作应用。

其次,ERP系统实现了通过计算机联网对整个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特别是对该企业在其具体经营管理活动中的资金流、信息流等方面实施了全方位的有效监控,保证了财务信息集中分析处理,避免许多人为错误造成的偏差,减少了许多财务混乱、浪费、流失等现象的出现。同时,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应用的更大优势在于它可以随时对相关财务信息进行一次性系统性的处理,同时又可以将这两类账目进行同步过账,简化了财务管理中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繁琐的对账过程,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分析功能和多角度财务数据综合处理功能,对制定相关财务报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ERP系统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对于企业成本核算和往来款项管理起到了极大有利的影响。当一个企业实施了ERP系统管理后,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就能够监控到生产、销售、采购、库存等等各方面的全过程,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有效地实现了财务与供、产、销整体系统的集中,形成并实现了财务管理对生产成本的快速跟踪控制,为企业相关投资方向提供了准确的财务信息。此外,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往来款业务的核销和账龄分析,从而保障了对整个财务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ERP系统应用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的不利因素

首先,由于ERP系统属于现代化计算机管理体系,会受到网络黑客、木马病毒等的入侵,一旦该企业网络受到非法攻击,将会使整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陷入瘫痪当中,财务数据也会造成丢失或被窃,带来严重的后果。

其次,该系统属于计算机网络运行领域内的一项技术,时刻要面临系统维护和系统更新工作,如若在系统更新或者维护上出现问题,就会造成系统在财务处理及管理上的运行障碍,给财务管理和处理工作造成损失。

再次,就我国现在企业自身发展现状而言,大多数企业管理还停留在半自动化的工作状态,这就使得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对相关财务数据收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同时各个企业自身发展现状不同,市场结构差异等,对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带了一定的难处。

当然,对于不利之处就要积极探究相应的解决方案,针对ERP系统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不利之处,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第一,加强企业自身网络安全体系,保障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运营的安全性,确保其内部ERP系统免遭非法入侵,从而有效地保障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的正常运行,同时加强企业对ERP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规范化、标准化的认识,对该系统形成正确的财务管理理念。

第二,在任用专门的系统管理及维护人员时,应认真选取具有专业知识和技术性人才,从源头上确保该系统在财务管理上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其应有效用,减少因人为等原因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第三, 时刻保持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对于系统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准确地解决,对于系统的更新升级也应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保障系统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正常运行。

第四,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特点选择正确的ERP系统,以提升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应用程度和力度。

无论怎样,ERP系统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下的产物有其自身的优势和缺憾,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所在,为企业创造出最大的效益,对于其缺憾就要积极地应对并出具体解决方案,使其进一步完善,更好地使用好这把双刃剑。

参考文献:

[1]姜小惠.科学哲学视角下的ERP悖论研究.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11).

财务系统篇4

(一)定义高校网络财务管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各种远程操作和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适时财务管理,将各校区会计核算系统、校园一卡通、学生收费、人员工资管理、公积金管理、个税管理、网络银行、电子支付系统和各种远程上报系统的数据进行整合统筹的综合财务管理模式。(二)特征高校网络财务管理带有明显的网络时代特征,具体体现在:(1)改变了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相融合。(2)财务数据的输入输出、传输过程及支付方式均采用无纸化、网络化方式。(3)高度实时动态管理,保证最底层数据向上直接汇总,提高工作效率。(4)以校园网为依托,财务管理为核心,实现远程传输与操作,将多个校区的数据进行实时连接与收集(邓冰,2010)。通过互联网实现财务管理数据交互是现今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大变革。但同时也看到,大量的财务信息暴露于开放互联网中,为财务管理的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安全风险

由于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处在互联网这一特殊环境条件下,因此除了面临一般信息系统的安全威胁外,由于其数据的敏感性,还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安全考验。(一)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风险定义网络财务系统的安全风险是指由于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产生系统的信息失真、失窃,进而导致单位遭受损失,以及系统的硬件、软件无法正常运行等结果发生的可能性(邓冰,2010)。(二)网络财务管理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1.系统数据信息方面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系统的数据信息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有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强。由于校区间信息的产生与传递依靠电子化和网络化方式,传统依靠签章保证有效性和明确经济责任的手段已不复存在,致使数据修改可以不留痕迹,信息互联双方无法识别对方身份,致使信息真实性、可靠性受到挑战。(2)对计算机依赖程度过高。计算机的普及使用,使各高校早已在局域网背景下就依托计算机完成了财务管理系统的构建和大量历史数据的存储。计算机也确实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高效(韩丽华,2012)。但是,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过高,一旦计算机突发性能故障,产生数据丢失将会对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不可逆转的重大影响。(3)操作人员违法违规操作。操作人员多是专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对计算机或网络知识并不精通,容易造成误操作,或者不遵守操作规程,擅自修改计算机的基础设置。另外,操作人员存在道德风险,对程序及数据作非法改动或泄露,以达到某种不良目的。2.网络安全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最大的优势在于通过其强大的功能实现数据交互和财务管理监督,这势必要求系统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但网络自身的安全隐患又会给开放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工作提出新挑战。综合起来,多校区高校财务管理系统面临的网络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系统自身的脆弱性。互联网络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通过TCP/IP协议把用户相互连接起来。但网络协议自身却存在很多不安全因素,欺骗性攻击、数据篡改等行为频频发生(王巨松、张艳,2012)。另外,计算机和网络的配置不当所产生的系统漏洞,也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2)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淡薄。一些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不足,没有采取适当的安全防范措施。财务管理系统缺少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规范,对网络的维护和监测缺少必要的措施。(3)软件漏洞和程序后门成为黑客随意进出系统的通道。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漏洞,另外软件的开发人员通常为了后期软件维护的方便,专门设计了程序后门。网络黑客正好利用这些漏洞进行主动攻击,引起重要数据的破坏和丢失。(4)计算机病毒是互联网的重大威胁之一。计算机病毒是一段程序,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常驻留于内存、磁盘的引导扇区或磁盘文件,一台主机感染了病毒,就可以伴随传送信息通过网络扩散到其他主机,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破坏内存数据和硬件。

三、多校区高校网络财务管理系统的风险防范措施

财务系统篇5

关键词财务观念信息系统安全防范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务方式。信息革命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站在信息时代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1信息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信息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

一方面,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配套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1.3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2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2.1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2)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2.2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理财将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

2.3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在财务软件中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3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

(1)各分、子公司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总公司或总部的计算机上。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把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方面(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

(2)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自动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分户日记账和分户明细账,并随时将各类账户进行核对。

(3)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各信息使用者可以上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

4.1网络财务管理

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便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

4.2财务柔性管理

网络时代中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3财务再生管理

企业流程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等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的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了必要和可能。财务再生管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地位。

4.4财务虚拟管理

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虚拟企业必须实施财务虚拟管理。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虽然表面上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即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还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又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王哲.网络环境下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财务系统篇6

(一)财务管理观念过于滞后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职责主要是对企业领导经营决策提供必要依据,同时管理和监控企业的整体资金链运作情况。财务部门除了参与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内容以外,对于企业其他方面的管理参与较少。这极大的影响了我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水平,使得企业财务管理方式创新与经济发展形势需求之间缺少关联。

(二)财务管理关注需要转变

由于企业领导对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产品产量、质量以及安全方面更为关注,并且这些内容更是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我国国有企业领导绝大多数属于生产型、技术型人才,属于经营管理型者偏少,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因素的存在,使得企业领导更加重视生产、而忽视管理。其中以重企业经济收益、轻企业资金管理现象最为突出。财务管理是企业取得最大化经济收益的根本,企业经营利润的产生通过是由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产生,因此,企业的经济收益与资金使用之间存在着必要的内在的关联。建筑行业作为与其他行业明显不同的行业而言,其生产建筑产品的过程就是对各类涉及到的经济活动的集合,并且具有生产周期长,经营地点流动性大等特点。建筑行业在使用资金的筹措、价格的形成以及工程价款的结算方式,成本预算等方面均与其他行业存在明显的不同,所以,要高度注重视建筑行业的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三)复合型人才短缺

公司规模和经营收益的情况,决定了企业财务部门工作人员人数,然而,具备较高思想素质,懂得企业经营管理,又懂财务和生产的综合型专业化人才极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人才专业能力水平的低下,企业财务管理全面实施的弊端,财务分析系统的匮乏,都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缺少必要的支撑,这直接影响企业战略性发展。

二、建立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

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目标是创造经济收益,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经营目标。创建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原则应以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为根本,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收益为核心目标。根据这一重要原则,企业建立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应当做到以下内容:

(一)明确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总架构

建立经营决定型财务分析系统,首先应当全面更新企业财务管理理念,充分发挥出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利用财务管理与会计管理之间的明显不同来分别对待,比如:企业在进行招投标工作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并得出标底,利用财务管理方式对招投标项目内容进行预算。预算的主要内容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发生变化,通过利用成本性态分析法、变动成本分析法以及本量利分析法等,对招投标建筑项目所需资金、支付的成本费用以及实现的最大化经济收益情况进行全面预测和分析,明确企业经营目标,防止错误招投标现象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通过利用财务管理事前分析和预算,运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实现经营,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发生。其次,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重要作用。确保企业财务计划顺利完成,财务管理目标以及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这些计划和目标的实现主要依靠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和生产产品质量、安全以及技术等方面的配合。企业是一个整体,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是构成这个整体的主要部分,而财务管理则是这个整体的核心,只有财务管理目标明确,才有更有效的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提升企业管理质量。

(二)提高财务管理经营创新能力

在企业中提高财务管理经营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形势下,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市场的所有信息都反映出企业的经营状况,而这些信息是进行企业财务分析的重要依据。其次,建立新市场开发的财务分析系统。企业财务工作的重点是能够为实现市场竞争提供服务,不但能够从企业资金方面对企业经营作出合理决策,还应当鼓励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深入了解市场变化,将取得市场信息与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出企业财务部门在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促使企业在新市场上处于强势。

(三)继续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建设应当以反映企业整体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主。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经营决策型企业财务分析系统客观的对企业信息进行了分析,有效的提高了企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的重点内容,通过利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技术与企业财务管理观念和方式相结合,提高企业预算、资金、经营和财务分析管理等,成为建立经营性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重要手段。

(四)全面提高财务从业人员的素质

企业建立优良的激励政策,鼓励员工继续学业深造和考取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对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发展动态跟进了解。要求员工做好财务核算工作的同时,更多地去关注商务的预决算、工程材料的审核、工程进度的测算、成本控制等方面,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果断的应变能力,积极参与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为成为复合型人才做准备。人才格局的改观,会促进经营决策型财务分析系统的推进。

三、结束语

财务系统篇7

1企业集团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

1.1企业集团的概念界定企业集团是以一个实力(资本、资产、产品、技术、管理、人才、市场网络等)雄厚的大型企业为核心,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并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将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母子公司为主体的多法人经济联合体。

1.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定义企业集团母公司运用一系列约束手段和激励措施促使子公司(总经理)完成年度预算,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目标的管理过程。

1.3总目标与各分目标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1.4理论界普遍认为企业集团存在着三种财务控制模式:集权模式、分权模式和统分结合模式。在集权模式中,财务控制权分布于企业集团的中上层;在分权模式中,财务控制权分布于企业集团的下层;统分结合模式是介于集权模式与分权模式之间的中间形态。

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分析

2.1信息不对称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发送”的过程。财务控制也不例外。它就是集团母公司接收子公司传来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综合自己收集到的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处理,再把加工、处理后的信息以文件的形式发送到各子公司的过程。因此,有关财务控制的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准确、是否传送及时,都将影响到整个财务控制活动的有效性。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母子公司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比如,子公司拥有更多的私有信息,而作为控制者的母公司则无从知晓这些信息。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财务控制,就得从分析母子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入手。

2.1.1信息不对称的概念信息不对称(asymmetricinformation)是指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即有些人对关于某些事情的信息比另外一些人掌握的多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产生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方面是由于不同的经济个体获得的信息不同所致,客观方面,造成不同经济个体所具有的信息不对称的因素是社会关系和权力以及信息通道等诸多因素。

2.1.2信息不对称的类型划分

信息的不对称性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一是非对称信息发生的时间,二是非对称信息的内容。由于隐藏行动而引起的事后信息不对称称为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由于隐藏知识而引起的信息不对称称为隐藏知识的道德风险或隐藏信息的道德风险。汇总上述分类情况,如表2-1所示:

2.1.3逆向选择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是指在合同签订之前,合同当事人中的一方已经拥有了另一方所不具有的某些信息,而这些信息有可能影响后者的利益,于是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就很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做出对自己有利,而对另一方不利的事情。要克服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信号显示,二是信息甄别。

信号显示。它是指占据信息优势的一方为了把自身的某些优秀特性或自己的某些优秀品质显示出来,不被埋没,而通过某种方式向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发出市场信号以表明自己与众不同或自己具有某种优秀品质的行为。

信息甄别。它是指在交易之前,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首先以某种方式给出区分不同类型的市场信号,以求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借以弥补或者解决自己在交易中所处的信息劣势的状况。

2.1.4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在于双方的目标利益不一致性和信息不对称性。要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就必须从这两方面入手,即满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所谓参与约束,是指人的自身利益会影响他所采取的行动,只有当委托人能够保证人从雇佣合同中将要获得的预期报酬会超过人可能从其他备选的雇佣合同中获得的收益时,人才会参与这种行动。所谓激励相容约束,是指人在签订合同后,不一定会付出最大努力来履行合同,且这种偷懒行为又不能被委托者所直接观察到。

2.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中的信息不对称

在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活动中,从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来看,施控者是集团母公司,受控者是子公司;人格化后的施控者是集团母公司董事会,受控者是子公司总经理;从委托——关系看,委托者是母公司董事会,者是子公司总经理;从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情况来看,信息优势方是子公司总经理,信息劣势方是集团母公司;从所追求的目标利益来看,集团母公司追求的是集团整体利益最大化,子公司总经理追求的目标是自身利益最大化,而且子公司总经理有可能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且同时损害集团利益(因为子公司处于信息优势方,他拥有一些母公司所不知道的信息)。

企业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的财务控制实质上就是双方进行的关于利益获取的博弈过程,即母公司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并要求子公司总经理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行为选择;而子公司总经理处于控制关系中的权力弱势地位(属于被控制者),就不得不服从母公司的监督与命令,同时,他又处于信息不对称中的信息优势地位,拥有一些母公司所不知道的相关信息,因此他又会利用私有信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相互间的利益博弈充满了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整个过程。

3基于信息不对称的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设计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内容包括两方面,就是一要建立集团母公司对子公司的财务控制系统框架,主要表现为财务机构设置、财务控制权分配以及财务制度设计;二要在系统框架下采取适当的控制方法,实施对企业集团经营业务的实际控制,表现为确定标准、纠正偏差、衡量业绩等方面。

3.1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

3.1.1财务控制权分配财务控制权在财务控制系统框架的三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这是因为,财务控制权的分配直接决定财务机构的设置和财务制度的设计。集团母公司对财务控制权进行分配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子公司总经理拥有的可能导致其进行逆向选择和发生败德行为的财务权力。

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权从契约的角度,可以分为剩余财务控制权和特定财务控制权两类。集团母公司作为子公司的股东,是子公司经营风险的承担者,也是子公司剩余收益的索取者,必然要求掌握相应的剩余财务控制权。对于特定财务控制权,集团母公司通过契约的形式授权给子公司总经理,但拥有对特定财务控制权进行再控制的权力。

3.1.2母子公司之间财务机构的设置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以及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认识到集团内财务整合与协调的重要性,于是纷纷成立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以整合集团内财务资源。笔者认为,将内部银行升级为财务调控中心将更加符合当前市场环境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工作的要求。

3.1.3企业集团财务制度设计企业集团在特定宏观环境及自身经营管理特点的制约下,界定各成员企业财务权限、组织财务活动、协调各财务层次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选择财务管理政策及工作规则(程序)的一整套财务规范。

企业集团财务制度的规范对象是资本运动,其实质是财务业务。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过程中,对业务的管理又是分层次的,且每一层次对财务业务的管理都是一个过程。因此,“企业集团财务制度框架是财务业务维度、控制层次维度和管理过程维度的三维交叉点的制度的集合[注1]”。如图3-1所示。

3.2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三个环节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机构的设置和财务制度的设计只是分别为财务控制权力的行使提供了组织保障和法律保证。对于一项具体的财务事项,企业集团母公司还必须通过具体的控制方法,才能体现其权力的存在。财务控制的方法很多,主要有预算控制、财务总监委派制、审计控制、授权控制、风险预警控制、日历进度表控制、激励控制、业绩考核与评价等等。

3.2.1事前控制事前控制的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在经济事项出现前就采取措施对其风险加以防范,它主要包括预算控制、风险预警控制、授权控制、激励控制等方法。①预算控制。预算控制是指将企业集团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定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的过程。②风险预警控制。风险预警控制是指控制主体根据以往历史经验判断或根据基于经验的预测模型推测出企业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程度,并采取适当措施加以防范的财务控制方法。③授权控制。授权控制是指控制主体(施控者)通过权力下放的形式,允许控制客体(受控者)在一定范围内代其行使某项权力的控制方法。④激励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激励控制就是财务控制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及其特点,采取措施减少被控制者的机会主义,以最终达到企业集团控制目标的控制方法。

3.2.2事中控制事中控制就是在财务事项进行中对其进行实时监测,并且对出现的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以保证财务活动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控制过程,它包括财务总监委派制、审计控制、日历进度表控制等方法。①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是指集团母公司委派财务人员以所有者身份到子公司,以增强子公司与集团母公司目标的一致性,维护集团母公司利益的一种控制方法。②审计控制。审计控制是指根据预定的审计目标和既定的环境条件,按照一定的依据审查、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状态,并调整偏差,排除干扰,使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运行在预定范围内且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③日历进度表控制。日历进度表控制是为了保证某项财务总量指标的完成,将其计划期按日历日期划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如一天、五天等),列出每一小阶段计划数、实际数与累计数几栏,在控制过程中,将每一小阶段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对比,将到本阶段为止的累积完成数与计划期总数对比,及时检查小阶段的执行情况,并采取措施保证小阶段计划完成的一种控制方法。3.2.3事后控制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中的事后控制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绩效考核。它既是对已发生活动的总结,也是对将要发生活动的警示。

所谓财务控制绩效考核,是指在对被控制者实现财务控制主体目标的行为和所达到的结果进行审核的基础上,与控制主体规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并对被控制者作出评价的行为过程。

对于考核子公司总经理的指标,笔者认为,应该从当前收益、安全性、未来持续获利能力这三个方面来确定。这三个方面指标的结合使用,既考查了子公司总经理的当前业绩,也激励了其对子公司未来发展作出贡献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制止信息不对称下子公司总经理短期利益观和局部利益观导致的不利行为选择。

①当前收益指标。关于绩效评价中的收益指标,笔者认为,应该用调整后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减去投资的资本成本后的差额作为母公司衡量子公司总经理绩效的标准。如果单纯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加值作为考核子公司总经理绩效的标准,那么必然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即子公司总经理向集团公司要资金,扩大规模,以达到这一指标的最大化。因此,必须配以相对指标,以限制这一不利行为倾向。作为投资者的母公司,投资报酬率(=利润/资产)是当然的选择。但考虑到上述分析的会计利润缺陷及货币时间价值,这里的“利润”应该用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加值来代替,同时,这里的“资产”也应该用子公司净资产来代替(因为集团母公司是子公司的股东)。笔者暂且将这种被替换后的投资报酬率称为净资产获现率,即

因此,要合理考核子公司总经理的绩效就必须将上述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增加值”和“净资产获现率”结合起来,一同使用。

②安全性指标。鉴于子公司总经理可以控制流动负债和流动资产,采用短期偿债能力指标考核其安全性方面的绩效比较合适。短期偿债能力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但鉴于这三个指标计算中存在着重复,因此,笔者认为不能同时使用。

③未来持续获利能力。吸收平衡记分卡的精髓,在考核子公司总经理绩效时,笔者认为应从客户关系维护、产品质量、产品创新、不断学习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子公司总经理在保持子公司未来持续获利能力方面的指标。

④激励与绩效的结合。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对子公司总经理进行激励,可以提高其工作积极性。站在集团母公司的角度,对子公司总经理的激励是基于整个集团的业绩,还是基于其在子公司取得的业绩?如果基于整个集团的业绩,这难免会使个别子公司总经理产生“搭便车”的惰性心理;如果基于在子公司取得的业绩,这又会在子公司之间筑起高墙,不利于子公司间的合作(这在生产业务存在高度相关的子公司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也就不利于集团利益最大化的实现。因此,对子公司总经理的激励(奖金)可以一部分基于集团业绩,一部分基于其在子公司取得的业绩。

4结论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1结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指集团母公司运用一系列约束手段和激励措施促使子公司(总经理)完成年度预算,并最终实现企业集团财务战略目标的管理过程。本文通过对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信息不对称客观地存在于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活动中。只有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分析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活动以及进行财务控制系统设计,才能实施有效的财务控制。②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活动中充满着博弈过程。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总经理都是经济人,都在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无论是集团母公司向子公司总经理发出财务指令阶段,还是子公司总经理向母公司反馈指令执行情况阶段都存在着母子公司间的博弈关系。③在信息不对称下设计企业集团的财务控制系统,应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要有畅通的信息传递通道,以保证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信息的有效沟通;二是要有有效的控制方法,使母公司能保持对子公司总经理的控制权。④建立企业集团财务调控中心,是保证各子公司独立经营下财务信息进一步集中的表现,也是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系统适应现时市场竞争环境的需要。

4.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笔者知识水平和时间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深入,比如:①对企业集团母公司与子公司总经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只进行了重点分析,不够全面。②对企业集团财务调控中心的具体运作方式及其与其他职能部门和各子公司的业务协调关系研究不够深入。

参考文献

[1]汤谷良.财务控制新论-兼论现代企业财务控制的再造[J].会计研究,2000,(3):7-11.

[2]韩东平.财务控制契约理论及应用[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3]陈晏燕,朱建设.浅议企业集团财务控制[J].审计与理财,2004,(12):8.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5]道格拉斯.C.诺斯.交易成本、制度与经济史.经济译文[M],1994,(2).

[6]王月欣.现代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7]徐俊华,陈学平,李景玲.浅析企业集团的全面预算管理[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2):14-16.

[8]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关于企业实行财务预算管理的指导意见》[S],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控制论(上)[J].财会通讯,2001,(6):3.

[10]葛晨,徐金发.母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模式—北大方正集团、中国华诚集团等管理与控制模式案例评析[J].管理世界,1999,(6):190-196.

[11]李明辉.企业集团的预算控制初探[J].财贸研究,2002,(5):75-79.

[12]李萍莉,宁超.关于经营者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0,(5):22-27.

[13]谢德仁.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14]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3-15.

[15]张先治.财务信息在契约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0,(9):12-16.

[16]陈舜.问题中的道德风险与激励原则[J].南开经济研究,1996,(1):40-43.

[17]李明辉.经理报酬激励方案的设计[J].决策借鉴,2000,13(6):57-60.

[18]支晓强.如何选择业绩评价标准兼论业绩评价在激励机制中的作用[J].会计研究,2000,(11):25-30.

财务系统篇8

一、证券财务会计的特点 (一)证券财务会计具有社会性 证券公司因为特殊的市场地位在社会上具有被普遍关注的特征,因此其财务活动当然就具有社会性,个性业务不仅仅与国家监管部门相关也与集团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且其管理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公众对证券行业的评价。 (二)核算方法特殊 证券公司的会计核算往往与业务处理的过程相关。证券公司的会计科目设计和凭证编制等与其他行业的会计均有所区别。 (三)实时性 证券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往往是一种动态化的业务处理,证券公司必须在实际业务发生的时候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能像其他行业那样进行可以定期的记账和核算等。 (四)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严格 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其受到的监管是较为严格的。在证券市场与制度完善后证券公司将进入到全行业的信息披露模式,因此证券公司的财务会计需要面对的是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这也是其特征之一。 二、会计电算化的意义 (一)会计电算化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会计电算化在实施中只需要将原始的会计凭证输入电脑,就可以利用软件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算等,这种计算模式较以往的人工核算无疑效率更高,符合证券财务会计的及时性要求。 (二)规范工作流程提高信息质量,计算机的应用,因为其具有一定的逻辑规范能力,因此其对数据来源有明确的要求,数据处理规范严谨,这就对数据来源、处理方式有了规范与控制,当然也就使财务信息更加的规范和准确。 (三)帮助会计职能实现转变,电算化让会计工作效率更高,此时财务人员就可以进一步将时间和精力转向管理,即通过自身的职能转变实现管理型会计模式,对会计业务进行宏观的掌控与提升。 (四)提高管理水平,电算化是计算机广泛应用的产物,日常管理的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当然也会影响到证券公司,因此实现电算化可以提高整个公司的管理水平。 三、证券财务会计中的问题 (一)动态管理滞后 电算化容易出现的弊端就是一旦模式固定就容易形成刚性的流程与规范,此种模式对于变化较快的证券市场显然是不能适应的,尤其是针对于证券市场的政策与法规还处在完善与健全之中,这样的电算化显然容易导致财务瓶颈,使得某些环节还需要人工干预才能完成。 (二)会计管理制度和方式落后 电算化带来了的是一种信息处理方式的改变,电算化下财务数据不再是纸质的报表而变为了存放在硬盘中的数据,这就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现实问题,“无形”的数据容易被修改、窃取,而一旦数据丢失就无法恢复,因此应改变以往的财务管理制度来适应此种信息处理模式的改变,而目前证券公司的管理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的特点,没有针对性的制定安全防范、安全备份、安全制动等相措施,以防止数据的流失、丢失等问题,电算化处在没有保护的状态下,这显然不是实现电算化的初衷。 (三)缺乏风险评价 电算化首先是一种替代传统手工处理财务信息的手段,而不能替代管理。实现了电算化就将所有的财务问题全部交由电算化软件或者流程来完成,但对其产生的风险并没有全面的认识,充分相信计算机,这显然容易造成制度的漏洞,在没有风险机制的情况下容易产生系统上的缺失而导致损失。 四、证券财务会计规范化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完整的会计电算化体系 管理层应充分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意义,重视电算化会计的发展,使电算化会计渗透于核算、管理、决策等各个层次,由核算层提供具体业务以及来自经济事项的最原始数据,管理层将管理目标细化成具体的业务指标,根据核算层提供的原始数据,分析各项管理目标致的执行情况,控制不该发生的事项,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并最终点向决策层提供决策支持。 (二)调整管理规范使之具备动态适应性 加快建立相应的电算化会计管理制度,一方面适应会计准则,一方面适应市场需求,建立一套以市场导向为管理核心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来弥补某些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缺失,在信息采集和处理中实现及时而准确的管理目标,以此获得更好的规范性。而此种规划应保持动态适应性,即满足市场的需求。 (三)规范电算化制度 在电算化全面应用的过程中,应建立起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主要是计算机风险控制系统的建立。证券财务会计电算化程度越高,也就容易出现流程制度化的隐患,尤其是计算机操控和管理人员的管理,因此在实现电算化的同时应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严格控制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对实际业务的操作;通过电子数据处理的时候必须在某种特定的安全模式下完成等等,以此为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行护航。 (四)建立风险评价机制 对电算化背景下的会计制度和流程进行客观的审核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证券公司的财务会计需要面对的是动态化的市场,因此其完善和规范也是动态化实现的,此时就容易造成潜在的财务风险,加之计算机系统本身的风险,所以应建立一套独立于制度之外的监督和风险评价机制,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侧面的审核,控制其风险等级。 五、结束语 综合的看,电算化是技术措施也是管理措施,对科学的运用是完全可以帮助证券财务会计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的,同时也可促使会计电算化与会计管理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p#分页标题#e#

财务系统篇9

【关键词】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BSCEVAKPI

一、导言

计财部门的工作在税务机关的特殊地位下要求其更需追求良好的工作绩效,税务系统计划财务部门的绩效与税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绩效直接相关。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税收会计工作,经历了一个“建立与健全-削弱、恢复与破坏-加强再加强的曲折发展过程。从实行“收付记账法”到实行“借贷记账法”的改革开始,又进行了将税收会计的核算起点从原来的征收环节开始,改为从申报环节开始,把应征税款,减免税款和欠缴税款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改革,对税金从应征到入库运动的全过程进行完整核算,按每个纳税人设置分户账进行明细核算,加强对每个纳税户的监控管理,使税收会计核算方法更为科学。总体而言,税收会计的发展趋势是加强管理、简便快捷、集中高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行政效率问题,如何进行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就成为了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绩效的研究探讨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但是将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以下简称EVA,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eator)以下简称KPI,平衡记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以下简称BSC,相结合的绩效考评理念、方法和工具还没有被应用到税务系统计划财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去。

在此,本文首先根据EVA所有者自身效能最大化理念确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总目标,在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设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战略层管理目标,然后将这一战略目标,运用BSC理论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最终在这四个维度的层次下,运用KPI理论进行每个维度下主控关键指标的选取,通过加权、赋值等方法得出评价结果,从而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整体框架

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是一种高效的管理方法,但这一方法的使用不能生搬硬套,作为非盈利组织的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在引入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设计出自己的总体框架,找到自己的关键因素,创造性的灵活运用,随着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不断进行调整,才可以使得这一理论的优势体现出来,才能够使得这一理论的精华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描述如下。

(1)根据EVA最大化理念确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总目标,即“完成使命,满足客户要求”。我们将EVA对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要求放在其绩效评价体系的顶部,这样就可以清楚的表达出组织的核心任务,以便引导对完成这些职能要求的绩效做出恰当合理的评价,评价的其他目标就可以以此高水平目标为导向。

(2)在“完成使命,满足客户要求”这一总目标的指引下,税务系统计财部门还需要根本性的战略目标对发展远景进行补充,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换句话说,就是要对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职能要求做出陈述,设定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工作的战略层管理目标,即“保证税收收入健康稳定增长,保障税务经费安全高效使用”。

(3)将“保证税收收入健康稳定增长,保障税务经费安全高效使用”这一战略目标,运用BSC理论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这四个维度成为选择关键绩效指标的主控因素。

(4)在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层次下,运用KPI理论进行每个维度下关键评价指标的选取,利用权数计算或者构建AHP(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矩阵模型,求出数值,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评价工作,提供有说服力的评价指标。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证,我们就可以形成税务系统计财部门BSC、EVA、KPI绩效评价体系的整体框架(见图1)。

2、构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KPI体系

(1)财务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只有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支出或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增加收入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而根据税收经济观,税收收入是有上限的,即当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管辖范围内税款应收尽收时税收收入达到上限,此时税务系统计财部门降低成本支出是提高其贡献水平的唯一途径。具体财务指标构成如下。其一,预算执行控制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完成率和预算支出完成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预算收支执行的控制能力,其计算公式是:预算收入完成率=预算收入完成总额/预算收入计划总额×100%,预算支出完成率=预算支出完成总额/预算支出计划总额×100%。其二,经费支出控制指标。包括人员经费支出比、公用经费支出比、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比和固定资产支出比。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费用支出结构的控制,其计算公式是:人员经费支出比=当年人员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公用经费支出比=当年日常公用经费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比=当年对个人家庭补助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固定资产支出比=当年固定资产修购支出总额/当年支出总额×100%。其三,财务能力控制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和收入结余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资金安全程度的控制,其计算公式是:资产负债率=年末负债总额/年末资产总额×100%,收入结余率=当年结余/当年收入总额×100%。其四,资产管理控制指标。采用固定资产增长率指标,用以考察税务系统计财部门对资产保值增值的管理能力,其计算公式是: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年末数-年初数)/固定资产年初数×100%。

(2)客户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根据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客户层的四个方面,客户维度主控下KPI选取目标是基于:第一,上级计财部门满意度;第二,同级机关领导满意度;第三,同级机关其他相关部门满意度;第四,下级计财部门满意度。各个客户层满意度指标从以下指标体系中选取。其一,计财部门绩效评价综合指标。财务报告真实性:指财务报告数据准确性。财务报告明晰性:指报告的使用者和审计者能够理解报告中的数据和整个报告的组织。财务报告及时性:指出表时间的要求。财务报告相关性:指报告中数据的有用性,管理者是否离开这份报告,就无法实施管理。财务报告创新性:指是否提供规定内容之外的新颖的分析,这些分析对报告的使用者非常有用。制定有关工作流程和标准的相关性:指本级机关领导认为对财务环节控制的是否充分;本级机关其他部门工作人员认为对财务环节控制的是否充分;上级计财部门认为财务流程有效,或作为典范;下级计财部门认为财务流程有效,或作为典范;也就是制定和管理财务有关工作流程和标准的领导满意度、其他部门满意度、下级计财部门满意度、上级计财部门满意度。沟通桥梁作用的发挥:指能否向上级及时反映本部门工作情况,是否存在因未能与上级沟通而导致工作失误的情况;与部门沟通,能否将上级指示传达本部门;与下属沟通,不及时听取下属意见导致工作失误;部门间沟通,能否积极协助其他部门工作,与各部门人员的配合是否密切。财务建议的主动性:向领导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的主动性。费用监控情况:对费用监控及时,异常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任务完成及时性:上级交办的任务是否及时有效的完成。其二,计财部门税收计划工作评价指标。搞好重点税源分析:分析是否及时全面客观。开展税收收入调查:是否及时详细。其三,计财部门税收会计统计工作评价指标。与财政和金库的对账:是否及时,准确。税款收入监督:是否完备。其四,计财部门税收票证管理工作评价指标。汇总各单位票证用量计划:是否按时完成。票证供应:能否保证及时供应。其五,计财部门经费管理工作评价指标。经费供应:保证各项正常工作的经费供应。预算编制:按要求合理编制预算、各项报表及经费决算。预算检查: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3)内部管理流程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其一,计财部门绩效评价综合指标。凭证真实性完备性:衡量人员的审核工作效果,不存在未发现的虚假发票账单、结算凭证。记账出错率:衡量账薄记录的准确性,检查出当期登账错误不超过当期记录总数的0.5%(不同单位规定不同比率)。纪录完整性:质量性指标,衡量账簿记录是否反映出全部相关业务。未达账项时间:衡量出纳的稽核工作效果,无两个月以上未达账项。库存现金:数量性指标,衡量库存现金管理的工作效果,实际数额与账面记录一致,没有现金、遗失、短缺现象发生。保管情况:质量性指标,衡量票据与印章保管情况,不存在丢失或被盗用情况不存在规定用途以外的使用情况。合规性:质量性指标,衡量工作的合规性,不存在违反国家有关现金管理与银行结算制度的操作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数量:根据计财部门具体情况来制定提出合理化建议的数量所对应的绩效水平。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同样应根据计财部门具体情况来制定合理化建议被采纳的数量所对应的绩效水平。出勤率:本企业所规定的出勤标准。其二,计财部门税收计划工作评价指标。认真编报、分配、落实考核税收计划:工作完成情况。落实税收目标:工作完成情况。计算机使用情况:工作完成情况。对组织收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完成情况。其三,计财部门税收会计统计工作评价指标。编印税务统计年鉴:工作完成情况。编印简明统计资料:工作完成情况。建全规章制度:工作完成情况。信息质量:收集统计资料完整、数字准确、口径统一。及时掌握税收、税源、税政资料:工作完成情况。科目运用:对税收应征、上解、在途、入库、提退、减免等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全面的控制、核算、分析和检查。其四,计财部门税收票证管理。汇总票证用量计划:工作完成质量。认真执行税收票证管理工作制度: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实行责任追究制。核算质量:正确核算票证的领用、作废、损失等,做票证的账实相符。审核制度:定期进行票证审核检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其五,计财部门经费管理。固定资产核算质量:应当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计财部门、财产管理部门以及使用部门的责任,由计财部门统一建账、核算,由财产管理部门统一登记、管理:年度终了,应当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预算内外资金核算质量:系统全部资金实行集中管理,收入支出要合理合法,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会计制度。保证国家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对费用支出进行监督控制,异常情况及时反馈。健全报销流程:完善程序,会计报销,出纳付款,而不是由出纳报销。实行岗位牵制:钱账分管,出纳会计职责分工明确。

(4)学习与成长维度主控下KPI的选取。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学习和成长方面强调税务部门财务干部的能力,倡导为提高税务部门财务干部的能力和绩效进行投资,为组织的未来发展提供前提条件。具体选取评价指标如下,第一,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财经法律的了解度:能够全面了解国家相关财经法律、法规及统一的会计制度,并清楚了解其中对本财会岗位的法律要求及规定。第二,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本单位财会制度的了解度:能够全面掌握本企业的财会制度,并明确理解其中对自身财会岗位的制度要求及规定。第三,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工作职责的了解度:能够清楚了解本职工作任务与职责要求的全部内容,反映财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四,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认真程度:能够认真从事本岗位的工作、履行职责要求,反映财会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第五,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本职工作与组织整体目标关系的理解度:能够理解组织的目标和自己对组织目标的贡献是什么。第六,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对集体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关心度:能够关心所在的工作团队、部门以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利益、声誉,优秀绩效表现:主动维护、建立团队以及税务机关整体的利益与声誉。第七,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的胜任能力:是否拥有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或者有获得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计划。第八,税务系统计财部门是否经常组织培训:是否有完整的年度培训计划,是否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培训计划是否按期完成。第九,税务系统计财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第十,税务系统计财工作人员整体素质:高学历、高职称工作人员的多少。

3、选择等级评定法作为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方法

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绩效评价,需要合理运用绩效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一般来说,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测评有:等级评定法、强迫分布法、排序法、要素比较法等。等级评定法,是最容易操作的和普遍应用的一种绩效测评方法。这种方法的操作形式,是先制定关于计财部门的具体的测评标准,在进行绩效测评时,按已制定的有关各项测评标准来测评计财部门的业绩和效益。同时,对计财部门的每一项,又设立评分等级数,一般分为5个等级:最优的为10分,次之为8分,依次类推。最后把各项得分汇总,得出绩效测评结果(见表1)。

三、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本文将BSC、EVA、KPI整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评价中,建立了一套适合税务系统计财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旨在引起社会和有关政府部门对建立税务系统财会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同时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税务系统财会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但该问题涉及理论及实务的诸多方面,本文还有很多问题没有涉猎,如:同新的评价体系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的设计、如何从现有的绩效评价系统转向新的评价系统等等,这些问题尚需留待以后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Robert S.Kaplan、David P.Norton: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A].In:Harvard Business Review[C].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6.

[2] Larry M Prober:EVA:A better financial reporting tool[J].Pennsylvania CPA Journa1,2000(3).

财务系统篇10

【关键词】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财务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经济一体化、经营全球化的推进,及受08年兴起的全球化金融危机的影响,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存在着很多不稳定因素,甚至于存在生存问题。我国各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增大了财务危机的可能性。为了提高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增强各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降低财务危机的发生。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适合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非常重要。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财务活动处于失控或遭受到严重挫折的危险与紧急状态,它是企业因管理不善、经济不景气,行业衰退、资本结构不合理等,使得企业现金流不足、权益不足及债务拖欠和资金不足等各种困难处境的总称。总的来说就是:企业明显无足够的现金流按时偿还到期无争议的债务。

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为了提前预测预报上述危机而建立的报警系统。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以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为依据,提供一些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及时观察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早期特征,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潜在财务风险进行监控的管理体制。可见,财务危机报警是各企业为了规避财务风险和保证生存与发展而建立的监测系统。

二、完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动因

我国近年来经济的发展迅速,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企业中获取收益,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特别是从08年下半年的国际金融风暴,我国很多企业的业绩下降,财务状况出现严重异常,陷入财务危机困境。完善我国企业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为了引导企业的良性发展,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质量,增强企业财务管理中防范意识,阻止财务状况恶化,从而达到避免财务危机的真正发生。对市场资料需求者来说,根据财务指标准确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危机程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完善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危机报警分析机制对加强财务监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防止我国各企业财务危机的发生,应深入分析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需要完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来监督、预测企业的财务状况,以确保财务状况的稳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一)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

如今的市场竞争如此激烈,作为一个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其存在的价值就是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去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不断增值,使企业的信誉不断的上升。在此状况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求得生存,才有可能盈利,而影响企业生存的主要威胁是出现财务危机。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财务报警系统,可以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重要全面的信息,可以防范我国企业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二)利益相关方决策的需要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通过有效的财务危机报警,实时监控信用风险,进行企业贷款或质押贷款控制,避免因贷款而造成坏账的发生。

对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来说,可以在企业财务业绩下滑之前获得财务报警风险的警报,根据财务报警指标的动态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选择,及时撤走资金或审慎投资,减少盲目投资的风险。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有助于投资者和债权人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为他们的选择提供些技术上的支持和参考,获取更多利益。

对于审计等政府部门来说,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能够帮助审计人员确定审计范围,制定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判断被审公司能否维持经营或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进而提高审计人员的评估能力,降低审计风险,避免因未能正确披露其经营失败或未出具保留意见而招致法律诉讼,况且投资者,债权人更容易接受审计部门的意见。

对于企业本身而言,借助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管理层能够及时发现公司财务状况的恶化,以及造成公司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从而能够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公司的经营策略,避免财务危机进一步恶化。

(三)财务预测的迫切需要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仅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披露些简单的财务预测信息,但这些披露的财务预测信息可能只是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历史和现在财务趋势简单的延伸。一旦公司处于危机状态,财务预测披露信息就可能无法准确的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为了突破财务预测的局限性,迫切需要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建立与实施,但必须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进行。

(四)财务危机各因素变化的需要

影响财务危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最有可能引起企业财务危机的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的恶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失误,管理者的行为等,单个或共同的作用于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

企业财务状况不仅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企业营运状况分析的重要内容。财务状况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效果,进而了解财务报表中各项数字的变动对企业管理的影响,并作出投资判断。财务危机识别的重点是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发现财务的不足之处,找出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一些企业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偿债能力及现金流量等核心指标恶化,这是导致企业变化的主要原因。

经营战略是有关企业如何在同行业内或市场竞争中进行竞争的决策。经营战略分析是财务危机识别体系研究的重要起点,为预测分析作出合理的假设。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通常取决于策略的运用是否得当,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不当就可能导致财务危机。例如一些企业在经营战略中:盲目扩张的多元化战略、盲目扩大规模、缺乏产业实体支撑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等经营战略失误。

随着市场的发展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壮大,一些股东和管理层侵害公司利益,例如:大股东侵占巨额资金的行为、大股东掏空公司资产等不良管理行为影响着财务状况。

这些因素均需要企业建立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来改善财务管理。

三、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为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及时构建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构建关键在于模型及指标的确定。

(一)简单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企业主要通过单个财务比率的走势恶化程度来预测财务危机。所设立的比率有投资收益率、资产负债率、债务保障率和资产安全率等。企业良好的净收益、资产管理、债务状况、现金流量可以表现出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态势,所以应对上述比率特别的关注。当这些指标达到设立的警戒值,报警系统便会发出信号,提请经营者的注意。企业的风险是各项风险的整合,不同比率的变化趋势必然显示公司不同的风险,但简单模型没有区别不同比率因素对整体的作用,也不能较好地反映企业各比率正反交替变化情况,如一个比率变好,或另一个比率变坏,便很难做出准确的报警。

(二)综合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模型的建立

目前财务危机预测方法层出不穷,但主要的分析方法是结合模型思路,即通过多元线型函数公式,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来预测财务危机,综合反映企业风险。最早运用多变量区别分析法探讨公司财务危机预测问题的是美国学者奥曼,他在1968年以破产和非破产两组共66家制造业公司为样本,运用数理统计分析的多元判别分析方法结合会计数据拟合出了的Z-score模型。

Z=1.2X1+1.4X2+3.3X3+0.6X4+X5

Z—判断函数值;

X1—营运资金/资产总额;

X2??—留存收益/资产总额;

X3—息税前利润/资产总额;

X4—普通股和优先股市场价值总额/负债账面价值总额;

X5—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其中:

X1反映了企业资产的折现能力和规模特征。营运资本是企业的劳动对象,具有周转速度快,变现能力强,项目繁多,形式繁杂,获利能力高,投资收益大等特点。一个企业营运资本减少,往往预示着企业资金周转不灵或出现短期偿债的危机。

X2反映了企业的累积获利能力,期末留存收益是由于企业累积税后利润生成,留存收益是指净利润减去全部收益分配的余额。

X3该指标主要是从企业各种资金来源的角度对企业资产使用效益进行评价的,通常是反映企业财务失败的最有力依据之一。

X4测定的是财务结构,是一个比较难确定的参数,尤其对于股权结构较复杂的企业。

X5为资产周转率,企业总资产的营运能力集中反映在总资产的经营水平上。因此,总资产周转率可以用来分析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

该模型是以5个财务比率,将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X1,X4),获利能力指标(X2,X3)和营运能力指标(X5)有机联系起来的综合分析,预测企业风险。奥曼根据Z分数对公司破产可能性分类Z

(三)财务比率指标计算和确定

确定适合企业的的财务危机报警模型之后,余下的工作是通过模型测验比率指标的临界值,并进行确定哪些财务指标会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影响。在设计指标体系时,应坚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分析的原则。基于此原理,在每个方面都划分为了两个层次,即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

基本指标是财务报警指标体系中敏感性最强的指标,使指标体系的核心。但由于公司是一个整体,各项指标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反映出的数值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公司财务变化,真正起到报警的作用,需要设置修正指标,实现基本指标中的不真实情况和客观因素进行校正,以便得出更加客观的结论。

报警指标体系确定之后,可以参考功效系数法对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分别设置权数。权重的大小可因企业所经营的行业和具体经营特点而有所不同,且每个指标的权数均为100,但在公司最终计算得分时,按权重比例计算。最终分值与行业平均值比较,可将公司财务危机按(10分-100分)之间划分为:基本确定、很可能、不可能、极不可能四种状态。这样公司可根据所处的状态作出基本结论。同时还要结合定性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是因为有些判别值无法通过定量指标来反映出来的,所以分析时也要加以考虑,如公司战略、管理者的行为等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给基本报警结果进行全面校验,修正和完善,形成公司财务报警的综合结论。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危机报警系统的建议

(一)完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

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财务危机预报,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进行的是信息再加工活动,通过对原始信息的整理、分析向管理者提供直观、有效的决策信息。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是以大量的财务信息为基础,同时要求强有力的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向报警系统提供及时、全面、准确的信息。要建立信息管理组织机构,必须配备专业人员,强化监管和约束,改善会计工作思路,明确信息从收集、处理、贮存并反馈各环节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以及信息专业人员的职能,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二)完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审计监督

财务危机报警系统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包括法制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程序处理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以致力于消除隐患,堵塞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并设立循序渐进的多道警戒线。只有这样,我国各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危机报警系统才能发挥最大的功能。

五、结束语

我国各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财务危机报警体系从财务状况恶化,经营战略失误,管理者的行为等多方面来考虑,建立一套符合各企业自身的财务危机报警模型,及时预测本公司的财务状况,发现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因素,提高预测未来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总而言之,财务危机报警系统,能使我国各企业走良性发展道路,推动我国财务管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行健.上市公司财务经济分析理论与实证[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崔如林.完善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措施[J].现代商业,2009(20).

[3]苏毓敏.浅谈上市公司财务预警机制[J].财经界,2007.

[4]慈家波.构建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系统之我见[J].辽宁经济,2006(11).

[5]奥尔特曼.公司财务危机与破产[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6]彭韶兵,邢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