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泥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17:58:02

泥泥狗范文篇1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泥泥狗范文篇2

关键词:泥泥狗;生殖崇拜;造型特征;装饰特征;审美心理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农村的传统民间泥玩具,由于它造型古朴,色彩厚重神秘,被称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统称,在淮阳民间的泥玩具的造型种类非常丰富,绝大多数是以奇禽异兽为题材的,但却不是生活中的动物,而是传说中的神怪形象。这可能是原始崇拜的神物造型所延续下来的产物,而难能可贵的是“泥泥狗”至今保持着这种传统的造型方式,为我们研究民间美术的造型和审美方面提供了生动实物资源。

一、“泥泥狗”的来源传说

“泥泥狗”过去也称“泥狗子”、“泥娃娃”、“陵狗子”、“泥人”等。河南淮阳附近的群众每年农历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都要在淮阳太昊陵举办纪念太昊伏羲(当地人称“人祖爷”)的朝祖进香庙会,赶会期间人山人海,盛况宏大,热闹非凡。庙会上虽然出售的商品很多,但是最有地方特色、最能符合人们赶会心理的就是当地的民间玩具“泥泥狗”了。

泥泥狗是民间百姓根据节令礼俗和自身娱乐需要而创造的美术形式,而民间艺人也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关于泥泥狗的产生来源,大致有几种说法:

1.伏羲与泥泥狗

“伏”字与“陵狗”

“泥泥狗”只有在太昊陵庙会期间才有售卖,而“泥泥狗”又叫“灵狗”或“陵狗”,这是对狗的尊称,从这些称呼中可以看出“泥泥狗”是与伏羲陵是有一定关系的。另外伏羲的“伏”字,是半人半犬,而“泥泥狗”中有一种“猴骑狗”的造型则暗合了这种含义,猴在泥泥狗中称“人面猴”和“人祖猴”,因此这中造型我们可以理解为猴骑狗即人骑狗,也就是伏字的组合。出土的汉代陶塑中有许多狗的造型,这说明狗与远古时代的生活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因而,“泥泥狗”也可以看作是后人对伏羲纪念的一种精神的化身。

2.女娲与泥泥狗

抟土造人与“人面猴”

女娲是上古传说中与人类产生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物,传说的“三皇”即伏羲、神农、女娲。女娲炼石补天、止淫水,拯救万物生灵,使世界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是开天辟地的先祖。《风俗通义》说:“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造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万物生于土,人类以土地得以繁衍生息,传说中伏羲与女娲是夫妻,有人把“泥泥狗”的“泥泥”的意思解释为:一是动词“制造”,二为材料“黄土”,以泥土为原料的“泥泥狗”,自然与女娲造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了。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征

1.象征性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与思维方式中、象征性是最重要的特点,特别是民间美术作品中,象征意义可以说是这种形式存在的最根本基础,如中国的年画和剪纸题材多是蕴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升官发财、富贵连绵等吉祥含义的。

“泥泥狗”的造型形式很多,有单体的如“草帽老虎”、“人面猴”、“雁”、“龙”等,也有连体的如“双头虎”、“双头鸟”“猫拉猴”等,还有共生体的如“九头雁”、“多头虎”“多头马”等。淮阳泥玩具的多是以生殖崇拜为主体的象征方式。例如“猫拉猴”、“猴骑兽”等是以动物交配或人兽交媾为基础的造型,主要反映交合、生育、繁衍的主体;“人面猴”则使对母性生殖崇拜的直接表现;“多头鸟”、“多头羊”、“多头虎”等多头系列则是表现人丁兴旺、生育哺育的主题。在这些造型的创造中,它们既表现的是动物的,但又不是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而是带有创造性的、意念化、主观化的怪兽的形象,这一方面反映出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能力和想像力,同时又反映出劳动大众对生活追求的愿望,应该说是一种意匠之美。

2.实用性特征

“泥泥狗”既是祭祀之物同时也是民间泥玩具,它兼有二者功能。从“陵狗”,这样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具有祭祀的功用,以前还有人相信用它冲水喝可以治病,可以作为消灾解难的器物。每个“泥泥狗”的上面都有可以吹的笛孔能发出声音,又可以作为儿童的娱乐玩具。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是其又一重要特征,虽然它具有象征意味和审美意味,但是又要具有实用性,这是它能够长久发展和广为流传的动力,民间艺人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可能没有很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对造型的结构和功能总能够很好的把握,使它能够深深的扎根在深厚民间的土壤,即使历史的变迁也经久不衰。

3.原始性特征

“泥泥狗”的造型基础是《山海经》中的故事为起源的,以古朴著称,历经千年延承不变。这也是泥泥狗被称做“活文物”、“活化石”的主要原因。“泥泥狗”的艺人主要在县城北面的白楼乡的几个村庄,当我曾经问到老艺人许述章先生“泥泥狗”的历史时他说:“我只是跟前辈们样子学着作的,也没有更多的理论,世世代代就是这个样子”。可能正是这种简单的传承方式使得淮阳的泥玩具古朴的造型得以完整的保留下来而没有过多的变化而显得弥足珍贵。

三、泥泥狗的装饰特征

1.独特的黑色基调

无论是山西凤翔的老虎挂面、无锡的惠山泥人还是天津的泥人张,这些民间泥塑基本都是以白色为基调再辅助其它色彩的着色方式。而淮阳的泥玩具造型有将近500余种则全部使用黑色作为底色,在上面再绘出其它色彩,这是它的重要特色之一。

以黑为底色的装饰方法是具有传统历史的。距今2500年前后,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河北、晋南地区的龙山文化的黑陶,就是以黑色为底色的。汉代的漆器也是在黑色底纹上进行装饰的。在传统文化中,四神(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中的玄武为龟蛇合体,颜色为黑,居于北方,北为正,所以“真龙天子”要正座北位。

2.绚丽的彩绘线条处理

“泥泥狗”在色彩装饰处理上,基本采用红、白、黄、绿、粉红五色,近来也有增加湖兰色的。由于黑色最为基色处理,所以上层采用各种鲜艳的色彩装饰,整体图案安排的很饱满,既有强烈的对比又能使整体感觉协调一致。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总是喜欢用鲜艳的色彩,不论是年画、刺绣、还是泥塑等。这是农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审美观念,正好与宫廷士大夫追求的闲适典雅相反。民间美术的欣赏者主要是生活在下层的劳动人民,他们接触购买这些艺术品多是在节日喜庆的日子,需要通过这些色彩明快艳丽的装饰来提高愉悦的心情,表达质朴豪爽的情感,因此他们通常喜欢以满的形式装饰的作品。

3.粗犷的手绘风格

“泥泥狗”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民间玩具,价格十分低廉,这也与它本身的特点相适应。农民在赶会的时候购买商品的能力有限,如果价格太高势必会影响销售数量。因此艺人们在制作的时候也都速度很快,自然形成了粗犷的装饰风格。作为劳动者来说,购买这些泥玩具主要是出于它的象征意义,把它当作是满足特定功能的一种象征符号,而本身的制作质量并不十分看重,这是形成“泥泥狗”粗犷风格的一个原因。制作工具的限制:“泥泥狗”的颜色多是用高粱杆削尖之后,蘸着颜色画上去的。一是过去的艺人一般都很穷,买不起毛笔,1934出版的《陈州太昊陵庙会概况》曾记载:“余经北关十字街直趋正北,至无人家处,转至西,此处有造泥娃娃者九家,衣类乞丐,全家男女老幼均从事制作,在此停立甚久,谈亦甚详。此区余命名曰‘太昊陵庙会之艺术区’。中国真正民间艺术,大概都寄托在最贫穷之一般人身上,因富裕者不肯操此业,贫穷得以此糊口之资。训至今日,高尚艺术业绩贵族化,民众莫能得睹,真正流于民间者,仍此乞丐作品也”。二是自己泡制的颜料都很黏稠,用毛笔画不开,所以都用这种自制的画笔来上色,因此效果比较粗糙,这也是一个原因。

4.女性符号的大量应用

“泥泥狗”最常见的装饰花纹是腹部枣核形状的花纹,一圈套一圈,用红、白、黄、绿画在黑底色上,绘有毛状的线条,很容易让人想到女人的阴部。身体主要的装饰就是突出这个图案。这种直接表现的装饰图案是淮阳泥玩具的重要特点。人类原始艺术的实用性是先于审美性的,装饰艺术所体现出来的纹饰与色彩,是在人类造物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复合体,是与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相统一的。伏羲观天地、类万物,一画开天,创造了八卦,开拓了中华文明的天地,将人们从混沌的世界中分离出来,使人类始知道天地、方位、阴阳,“制嫁娶以修人道”,是华夏民族启蒙的祖先。在民间形成了独特的生殖崇拜文化,尤其是以“求子”为目的的习俗特别盛行,因此“泥泥狗”成了这种习俗的物化表现。

四、“泥泥狗”透射出的民间艺术的审美心理

1.借物移情观念

“泥泥狗”造型众多,虽然表达的是人类的渴望交合、繁衍的主题,但几乎全部都是动物的形象,这种以物寄情的表现方式是民间美术中最常见的方式。我们在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可以看出这种移情手段的大量使用。比如祁福的主题运用“蝙蝠”和“鹿”来体现“福”“禄”;“莲花”和“桂花”意喻“连生贵子”;其它的还有“三阳开泰”、“连升三级”等等。民间美术常见的这些图形,虽然在造型上与指代的事物本身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形象在民间美术中实际上已经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识与契约,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符号,在民间形成了喜闻乐见通俗概念。

2.娱乐教化功能

传统民间文化是立足于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与劳动过程中传承下来的,民间美术在满足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并通过娱乐的功能达到传承文化了解历史的作用。例如在朱仙镇年画中有很多的历史故事和戏曲故事如“罗拿四虎”、“哪吒闹海”、“三娘教子”等等。民间美术作品主要在春节等一些重要的节日里使用和流传,能给节日带来欢庆的气氛,、得到娱乐与满足的心理体验的双重功能。同时在对作品把玩欣赏的过程中,对其中的历史知识,民间传说,审美观念等有着传承与教化的作用,逐步形成了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等行为模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读书识字的机会很少,因此民间美术形式则成了人们接受教育、了解文化知识的“课本”,口头相传与实物寄情是民间美术的重要特征,这也是民间美术形式能得到大众欢迎的深层次原因。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劳动与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继承下来的,它与民间的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生活环境都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泥泥狗”简单的造型,粗犷的装饰下蕴涵着强烈的审美因素与巨大的精神内涵,它不仅是民俗文化的符号和载体,也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泥泥狗范文篇3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泥泥狗范文篇4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泥泥狗范文篇5

关键词:泥泥狗造型特点民间美术

一、什么是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地方民间泥塑艺术。淮阳,古称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淮阳城北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太昊”是形容伏羲像日月那样光明,以赞美他在茹毛饮血的人生之始,教民“作网罟,以佃以鱼,以赡民用;养六畜,以充庖厨”的圣德(《史纲评要·太昊伏羲篇》)。

“太昊陵”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当地人又称“二月会”。在二月会期间,每天约有炎黄子孙10万人云集淮阳,在伏羲陵和女娲观前朝祖进香,祈盼国运昌盛、民富国强。太昊陵“人祖庙会”的原始主题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履迹舞”,再现“生殖崇拜”上古遗风的“摸儿洞”“献旗杆”“拴娃娃”以及各种动物下部的生殖符号等等,展示了人类的生命意识和种族繁衍的永恒主题。

泥泥狗,又叫“陵狗”或“灵狗”,是淮阳伏羲陵独有的泥玩具的总称。为什么称为“陵狗”?泥塑艺人们的答复是:泥泥狗是人祖爷喂的狗,是给人祖爷守陵的。这些造型奇特、色彩热烈奔放的泥泥狗,是伏羲、女娲及远古时期生灵群像高度概括变形的拜祭祀物,是中原农民艺人世世代代口传心授的民间工艺品。

泥泥狗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猴类、兽类、鸟类和埙类,而又统称其为“狗”。其来历源于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远古传说,《太平御览》载:“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巨)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发展畜牧业的始祖,狗是首先被人类所征服,为人守护、报警、护卫畜群的助手。远古时期,人们认为狗是上天派下来拯救和帮助人类的,是人类和畜群的保护神,从而出现了以狗为图腾的原始氏族部落。随着捏制泥泥狗祭祀人祖的习俗的延续,各氏族部落所崇拜的图腾也加入到了“狗”图腾的行列。这些来自远古的民间美术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艺术造型巧妙,神韵充沛,拙中寓巧,在写实的基础上予以变形和夸张,有的状若顽猴,活泼可爱;有的类如狐狸,灵敏机警;有的形如猛兽,狰狞可怖;还有的形态怪异,亦神亦猴亦人,充分显示了原始图腾的尊严,体现了原始的艺术美、抽象美和夸张美,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的艺术创作才能,也显示了4000多年前的艺术匠师们的绝妙技艺。

泥泥狗取材十分广泛,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所不有,鸟兽鱼虫、奇禽怪兽达500多种,其造型虚幻、神秘,使人犹如踏进《山海经》的神话世界之中,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混沌初开、风雷电闪、猛兽出没、人兽共存的旷古时代。

二、泥泥狗的造型特点分析

淮阳泥泥狗在造型上具有一种张力,浑朴、大气,且体积感较强,形象出人意料,用笔很有力度。

外简内繁——淮阳泥泥狗在外形上非常概括洗练。外形上没有琐碎的转折,都是由较长的弧线构成最大的结构。它的形体则是由两三个较大团块组成的,整体感很强,因而外形十分明确。它的内形基本是用笔画出的,十分繁复。多用长直线做骨干,有小短线兼圆点充实长线周围,点用得密集丰富。内形还包括了许多生殖符号的纹饰图样,也十分和谐地融入其中。

变形夸张、以需为重——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已经打破了一般的正常比例,极具夸张变形。但是这种夸张变形并非是没有内容的形式,而是来源于内容和审美的需要。需要表现哪里就夸张放大哪个部位。例如,头部是人身体的中枢,为了表现出拥有智慧和能力,将头部放大来显示这一点。而眼睛在五官中的位置很重要,因为眼睛是传神的窗棂,没有眼睛就没法真正地认识世界,所以又将眼睛夸大。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以需要为重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例如,人面猴,头部较大,四肢短小,眼睛画成圆圈形,显得相当有神。

稳中求动——淮阳泥泥狗的动态以稳重为主,几乎没有过大的动势,人物的造型基本是正势。在平稳中传递了一种内在的气势。好像“稳如泰山”一词的形容,立地扎根很坚固,不可动摇。这种动态就像能够长久存在,产生一种时空的永恒感。

方圆结合——方圆结合本身就具备一种哲理性。淮阳泥泥狗的头概括成圆形,而身体处理成方形,胳膊做成圆柱形,脚就做成方块形。大方大圆的结合,特征尤为明确。淮阳泥泥狗就是用最洗练的形传达最丰富的东西。

直来直去、斩钉截铁——淮阳泥泥狗用线很有力度、挺拔且直来直去,不拖泥带水,没一点做作,用点也十分果敢、铿锵有力,斩钉截铁。

“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中国各地的泥玩具中白底色玩具极普遍,黑底色玩具较少。日本人伊藤三郎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第九届年会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从祭祀礼仪方面来思考“泥泥狗”》一文中,对中国泥玩的深层文化内涵,作了双重构成假说。他认为“白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汉文化);“黑色”泥玩流派的文化则迫近华夏民族的基层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两流派文化又相互影响并且发展下去。

“泥泥狗”以黑为基调,再饰以红、青、黄、白,统称“五色”。红、青色艳丽,白为明色,黄则为中和色(现多用广告色、加品红),在黑色的包容中通体鲜艳夺目,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五色”则源于中华民族的“五色观”,由来已久。

《历代名画记》载“泊平有虞作绘”注引《蔡传》说:“彩者,青、黄、赤、白、黑色。色者,言施于僧帛也。绘于衣,绣于裳,皆饰‘五彩’,以为‘五色’也。”《画论》引《冬官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贾公彦疏曰:“天玄与北方黑,二者大同小异。”“古有墨分五彩之说。”

中国色彩学中的“五色观”源于周易的“五行说”。“五行”是指自然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尚书·洪范》解释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转第143页)(接第139页)水曰涧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金)作辛,稼穑作甘。伏羲氏“以龙纪宫”,就有春宫青龙氏,夏宫赤龙氏,秋宫白龙氏,冬宫黑龙氏,中宫黄龙氏,乃“五色”之源。《淮南子·天文训》中说的“四方星座”也由五色组成,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土地其兽黄龙”。“五行”属于物质,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与周易的“阴阳观”,是传统文化中的一对双胞胎,属于朴素主义的思维方式,并不神秘,具有原始的科学性。由“五行”而派生出“五性”“五色”“五味”“五官”“五脏”“五毒”乃至宣扬封建伦理的“三纲五常”以及进入佛门的“五戒”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内涵。其中“五色观”是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念,沿袭数千年,至今仍在中国的传统绘画、彩塑、木版年画以及各类民间玩具中广泛运用。

淮阳泥泥狗的塑造与绘制跟祭祖、娱神、祈子的目的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生殖符号,是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一些近似于符号样的花纹。这种形式的出现其实是对其内容的一种反映,繁衍生息就是泥泥狗内涵的核心。淮阳泥泥狗绘制这样的符号正是为了体现对生殖崇拜的一种强烈愿望。它的纹饰种类很多,归纳为类绳纹、类篮纹、折纹、三角纹、菱纹、叶纹、花卉纹、葫芦纹、太阳纹、蹄印纹等等。

淮阳泥泥狗的每种形式都有它的神话来源,都不是民间艺人为了哗众取宠而故意捏造出来的。淮阳泥泥狗的形式感之所以如此富有魅力,就在于它是形式为内容服务而被艺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与内容结合得十分完美,包含着本来就离奇的神话传说,又充满着强烈的现代色彩。其创造能力可谓是高级的,是当代从事艺术事业的人应该大胆借鉴的。吸取民间艺术的形式构成可以开发个人的创作空间,增强艺术家们的民族观念。不止是淮阳泥玩具的艺术形式值得我们去研究,我国的一切民间艺术品都值得人们从开放创新式的观念中去吸收借鉴的。这不仅能丰富现代人的文化底蕴,还能将其融入自己所创造的新形象中。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延续和拓展,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极为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民间美术作品承载了许多传统文化信息,是考证古代艺术形态和具体生活的原始资料,不仅对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今的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我们有时会对现代设计中的创新与改革茫然失措,在国际化设计层面的对接中,难以既体现本土特色,又得到认同。究其原因,乃是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和驾驭传统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精髓语言。我们可以从一些优秀的作品中借鉴经验,如从民间美术图形中演变出来的香港卫视的台标,从中国印章中演变出来的2008北京奥运标志等,均是成功的例子。如果我们从民间艺术作品中汲取营养,结合当地人的审美习惯,就能使现代艺术设计得到质的提升,也不愧对先民留下的遗产。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调查[M].山东美术出版社.

泥泥狗范文篇6

一、淮阳泥塑的艺术特点

淮阳泥塑俗称“泥泥狗”,是河南淮阳太昊伏羲陵传统庙会上泥玩具的总称。泥泥狗的传统题材相当广泛,涉及狗、鸟、兽、猴、蛇、蛙、虫、鱼等数百种。老艺人说泥狗子是人祖伏羲女娲“抟土造人”时传下来的,都是伏羲的臣民,泥泥狗也就成了神圣吉祥之物,所以这种泥玩不同于一般的玩具,而是被当作祭祀伏羲和女娲的一种圣物,消灾去病,祈保平安。泥泥狗的捏塑、饰绘的实质与祭祖、娱神、祈子和禳灾等功利目的紧密连接在一起,反映生命意识又带有娱乐实用性,因此,泥泥狗伴随着远古的宗教祭祀和美好的愿望代代传承下来。

(一)用色鲜艳、对比强烈

淮阳“泥泥狗”的用色属于民间色彩范畴。传说,伏羲以五色分大地五行称为正色,其中黑色是东方最具象征意义的色彩,代表着神圣、尊贵、神秘、本原、正统、忠诚等深刻的内涵。黑色又称玄,老子设想的玄牝能够生育万物,还有玄鸟可以降而福之,象征着春天来临和生育,所以“泥泥狗”所有的底色都采用黑色,以黑色的沉稳庄重衬托其他亮丽的色彩,颜料中的黑是采用锅底灰加骨胶熬制而成,其它颜料如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均为土质颜料调配而成,还有的加入蛋黄进行调配,白色在其它对比较强的色彩中主要起穿插调和协调作用。

(二)线条自然、装饰淳朴

“泥泥狗”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除底色是平涂外,其他装饰都采用点和线两种手法。在线型上沿用传统的花草纹、线形纹、类篮纹、马蹄纹、花朵纹、太阳纹等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形象鲜明,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线形纹的选择和运用没有定式,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富于变化,往往根据表现对象不同做随机处理,手法细腻流畅。在绘制线条时,手工艺人的灵感和经验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用高粱杆削掉一面蘸一下颜料画一组线条,随着画笔蘸料的不同会出现相似而又富于变化的效果,没有完全固定的模式,也许正是如此才使其看起来富于乡土气息。

(三)造型夸张、外形鲜活

“泥泥狗”十分注重对象本质特征的夸张,借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风貌、情感气质,达到“传神”的目的。这种夸张来源于特定的表现内容和审美的需要,几乎囊括了远古时期的各种动物形象,借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将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动物或者是多种动物的组合在一起,主要特点是人兽同体,或多种动物结合来表达一种寓意,构成形式极为抽象,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人面猴”和“人头狗”。“人面猴”造型逼真,是一种半人半猿早期人类的形象,夸大头部和眼睛,眼睛画成圆圈,嘴部突出,四肢短小,身体直立,躯体较长,无一般猴的顽皮神态。“人头狗”人面狗身,头戴官帽,小头、小耳、长尾,身上有虎皮纹样。由此可以说淮阳“泥泥狗”的形象基本是以夸张变形的原则来安排的,主要的放大,次要的缩小,简约中寓复杂,在整体造型与装饰上,没有蓄意雕琢的痕迹,显得天然质朴。

二、淮阳泥塑中的民俗底蕴

河南淮阳地区民间风俗孕育和发展了“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形式,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又充实和丰富了民间风俗内容。它整体感觉古朴纯真、艳而不俗,手法简洁概括,造型怪诞神秘。由于民间对祖先崇拜而带来的原始情感和深厚的原始神秘心理,使淮阳“泥泥狗”这一民间艺术品连绵不断,发展延续至今,成为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淳风之美的体现和物化,可以窥视到原始先民的思想习俗。

(一)祈福纳祥

“泥泥狗”既是祭祀活动的象征物,也是太昊陵二月庙会的泥玩具,同时也是当地人朝祖、还愿时最有代表性、最能满足心态活动的吉祥物,人们把愿望都转承到这一物体上,希望它能把一切愿望都传达给保护神,通过一些除恶扬善的神话和英雄,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淮阳“泥泥狗”用暗示和象征手法,巧妙地表达“吉祥如意”“种族繁衍”“生命崇拜”等寓意,在淮阳的人祖庙会上,赶庙会的人争相购买“泥泥狗”这类的泥玩具,把它们看作是神物带回家去,供在“人祖”前的香案上或家里的神龛上,取其多子、增福之意,具有浓浓的人情意味,形象地表达出劳动人民长久延续、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望,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征服自然、追求生命、憧憬幸福的情感。

泥泥狗范文篇7

(一)凤翔泥塑形成的文化背景

凤翔地处陕西关中西部,夏称雍州,是春秋战国时期先秦王朝的发祥地,又是汉唐时期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学术界对凤翔泥塑产生的具体年代尚无统一定论,但据《凤翔县志》记载“:县境内发掘出土的春秋战国、汉、唐时期的古墓随葬器物中,有各种形态的动物、人物陶俑,如虎、牛、鸽、猪、狗、羊、独角兽、骆驼等,其型制相似今日之泥塑。”凤翔县纸坊镇六营村是泥塑的发源地,相传明朝初年,明军在凤翔一带实行“兵屯”,军队一部中的第六营兵士中,大部分来自江西,兵士有制作陶器的手艺,空闲时捏制各种形态的泥人,后来军士转为地方居民,大部分人没有离开凤翔,并把入伍前的陶瓷制作手艺作为谋生的手艺,用于市场销售。[3]凤翔泥塑是凤翔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形成的历史文化的沉淀物,它是日常生活中具有辟邪、镇宅、纳福功能的民俗用品,人们想借助泥塑具有神力的形象,驱赶妖魔、消灾灭害、保佑平安。是造型寓意的直白倾诉,是饰美意图的形象表达,是色彩寄寓的真情诠释,孕育着悠远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文内涵。

(二)淮阳泥塑的文化背景

淮阳,古代称“宛丘”。地处周口市,是黄淮平原的中心,也是华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路史•太昊纪》记载“: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太昊伏羲在淮阳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都城,称为宛丘。淮阳是“三皇五帝”伏羲的建都之地,伏羲死后埋葬在淮阳城北三里的太昊陵,后人又名“人祖庙”。[4]淮阳泥塑中以泥泥狗最具代表性,泥泥狗产地主要分布于太昊陵附近的金庄、许楼等村落。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大型的祭祖活动在这里盛行。庙会上“泥泥狗”是最受大众欢迎的民间泥塑艺术品,“泥泥狗”又称“陵狗”,是祭祀伏羲的“神物”,当地人认为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它是原始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观念的物化遗存。人们怀着祈盼与祝福来到这里祭祀,祈求生育繁衍,盼望着人丁兴旺。泥泥狗是意象形态下的物化实体,是人类生殖崇拜的表现物,是图腾文化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形式,也是中原祭祀文化的“活化石”。凤翔泥塑与淮阳泥泥狗都有着同样深厚的文化底蕴。淮阳泥泥狗受地理方位的局限,上层主流文化没有太多的影响到它,更多的保留着朴素本原文化与生殖崇拜的原始思维理念。相比较而言,凤翔泥塑在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受农耕文明影响较多,作品中运用大量含有美好寓意与精神诉求的牡丹花卉纹样作为装饰。

二、两地泥塑艺术风格的比较研究

(一)制作工艺的比较

凤翔泥塑随着时代的演变流传,最古老的制作方法已不可寻,但通过笔者在六营村的深入调查发现,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品,依然以纯手工制作的方式代代相传,并且没有引入工厂批量生产的模式,而是以家庭作坊式为主要创作方式,利用当地粘性很强的“板板土”为原料,注水、添入纸浆进行混合搅拌,以此增强泥塑的坚韧性,使之不易破碎。艺人将混合之后的泥料灌入事先制作成型的模具,翻制成泥胎,再将泥胎晾干,打磨、抛光,随后上白、绘彩,制成空心的泥塑作品和浮雕式挂模。与凤翔泥塑不同的是,淮阳泥泥狗以当地特有的“黄胶泥”为原料,泥土取自于深层土坯。在制作工艺方面,与凤翔泥塑艺术也有所不同,淮阳泥泥狗以徒手捏制为主,尽管现在有部分的手艺人,采取了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制模倒型的制作方式。但据笔者了解,在当地大多数手艺人依然采用传统捏制手法,用和好的“黄胶泥”捏成要表现对象的大体形状,再用简单的工具塑造对象细节的部位,捏制过程是整个塑造的关键环节。而泥泥狗泥塑中黑底色是用锅底灰加动物骨头胶熬制而成,将素模泥胚放入熬制的锅中浸泡,制成黑底泥胚。随后将大红、中黄、翠绿等颜料上色,制成实体形泥塑作品。

(二)造型的比较

凤翔泥塑与淮阳泥泥狗在造型特征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主观的审美意象表达为突出泥塑造型特点提供着必要条件。凤翔泥塑的造型分为挂片、泥玩具、立人三类。泥塑形象丰富,但主要以十二生肖动物形象为主,表达艺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凤翔泥塑造型简明、具象,在塑造形象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和变形。在挂片类泥塑中,艺人们偏重于强调物体的面部神情,设计时遵循着“动物的眉要皱,眼珠大,人见了又喜又怕”的创作口诀;[5]在泥玩具与立人类泥塑中,泥塑的造型非常准确地突出了物象的身形特征:如马、狗、兔、猪或财神、钟馗等泥塑形象,即使是在没有上色与绘制的泥胚状态,都是极容易辨认的。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凤翔泥塑相比则更加怪诞、奇特。受图腾观念体系的影响,泥泥狗总体为立柱式造型,犹如印第安人的图腾柱形状,神圣的祭祀与朝拜相关联,给人一种深邃莫测的庄严与神秘感。淮阳泥泥狗形象还与伏羲女娲的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古老的生殖崇拜对泥塑形象的形成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形象,经过艺人们加入动物叠加形象的元素之后,变得抽象且极具神秘色彩:淮阳泥泥狗多以人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的两两结合的复合造型为主,如“人面狗”、“双头狗”、“九头兽”等,当褪去泥塑模型上所绘制的图案与颜色时,这种古朴、敦厚的泥塑形态,往往使人们无法直接清晰辨认出泥塑的所指形象。

(三)纹饰的比较

纹饰差异性是两地泥塑艺术风格较为明显的区别。凤翔泥塑在立体的白色泥模上,大多采用具象的太阳纹、石榴纹、牡丹纹、动物纹饰进行装饰。纹饰的创作形成来源于艺人对日常生活物象的高度提炼,表达艺人们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凤翔泥塑用黑线勾绘纹饰,匀称的黑色轮廓线犹如中国画的线描艺术,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充满直白与清逸的审美情趣。凤翔泥塑纹饰常在两侧及背后全部绘制,纹饰的紧凑布置使得泥塑绚丽多姿、丰富多彩。淮阳泥泥狗中具像的图形与纹饰并不多见,更多的是点、线组合形成抽象装饰纹样。例如,以长线为主,加短线和圆点组合形成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组合装饰形状,用来表示女阴图腾纹,用简练的彩色直线表示生生不息的生殖繁衍。抽象的线条型纹样描绘给人以迷惑与神秘的视觉感受。犹如哈特拉古城中萨纳特鲁奇君王石雕装饰艺术,石雕上衣装饰满圆形拼接成的弧形状花纹,同样抽象的点线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泥泥狗艺术造型中比比皆是。在泥塑装饰构图中,泥泥狗泥塑针对主体正面进行线纹彩绘装饰,侧面和背面不做描绘,使得视觉焦点更为集中。

(四)色彩风格的比较

色彩的象征性功能在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鲜明的特色,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影响着我国千百年来民间艺术发展的“五行色彩观”。“五行色彩观”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沿袭民间用色基本规则。[6]凤翔泥塑和淮阳泥泥狗的色彩以“五色”为主,五行色彩观体现着民间美术本源文化审美情感,色彩的表现手法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审美意趣,其色彩审美是中华本原文化对外展示的窗口。凤翔泥塑分为彩塑与素模两种。常见的凤翔彩塑以白色为底,黑色勾勒,再施以彩绘;也有部分彩塑以黑色为底,白色点睛,然后再进行彩色描绘。素模有两种色彩,常见素模以黑白二色交错描绘,以白色打底,黑线花纹勾勒的素模,取清爽利索之意,有着单纯简洁之风。泥塑艺人在着色时,对于同一种颜色位置的安排,没有固定的模式,往往是依据个人的审美感知和视觉心理来创作的。在凤翔彩塑的用色中,把五行色巧妙地运用在白色泥胚上,创作时常将高度饱和的色彩、高明度的大红、桃红、明黄、翠绿等色彩直接描绘,不做任何调制与混合。在色彩的搭配上,似乎也鲜少讲究过渡、渐变的设色手法。高度饱和的红色与绿色、白色与黑色通过黑线分割,毫不掩饰地组合在一起,大块的色彩给人以绚丽而不失厚重,热烈而不失庄重的视觉感受。色彩的大面积布局处理手法极力凸现出凤翔泥塑的个性特点,而淮阳泥泥狗在艺术创作上则另有设色手法,因受地域条件与风土人情等因素的影响,淮阳泥泥狗还保持着传统远古艺术的文化气息。淮阳泥泥狗黑色泥胚是有别于其它泥塑艺术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黑色底色上绘画制红、黄、白、青色彩线加以点缀,与黑底奇妙的达到融合,真实的表达出大众的审美情趣。黑与高明度色形成强烈的对比,黑底表现色彩比白底表现色彩更能突出泥泥狗泥塑色彩精炼与纯粹、深沉与庄严的审美特征。在凤翔泥塑色彩体系中,蓝色不曾使用,在五行色彩体系中,青指代蓝,并高于蓝色,民俗审美观念中认为,蓝白为阴色,红黄为阳色,在大众民俗观念中以趋阳避阴的审美心理为主,泥塑创作中常将“蓝色”常作为偏色处理,多用绿色代替,而在淮阳泥泥狗创作中,蓝颜色的频繁运用,使得泥塑色彩丰富而饱满,增添女性生殖崇拜的意味。在凤翔与淮阳两地,阴阳两色处理形式各有偏重,也决定了各自显著的视觉风格。

三、泥塑艺术传承途径的思考与探讨

在现代数字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带有古老文化意蕴的民间泥塑艺术品已不再是人们追捧的对象,承载着民众精神向往与心灵沉淀的传统泥塑正在远离人们的生活环境。分析凤翔和淮阳两地泥塑风格,总结两地泥塑造像规律,提取概括泥塑造型特征,借用造型对比、色彩冷暖对比规律来加强画面的艺术表现力,把泥塑色彩元素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恰当地把民间泥塑艺术的色彩精神与现代设计的色彩语言有效结合,是设计师为之不懈追求的目标,也是使其传承与保护的手段之一。

(一)泥塑艺术原始造型的利用

通过模拟原态直接应用的设计方法,利用泥塑特有的地域民俗元素进行抽取,使立体的造型平面化,用流畅的线条勾勒出泥塑造型纹样,如提取凤翔“挂面虎”泥塑中描绘眼睛的太阳纹、装饰眉毛的双鱼纹、装饰躯干的牡丹纹,巧妙地运用到现代设计空间。又如提取泥泥狗“独角兽”泥塑中的叶纹、菱纹、女阴图等花纹装饰图案,以其组合变形图形本身含义,巧妙合理的布局,使设计在保持民族性特征的同时,有着较强的形式美感。通过画面设计,使之产生直接、对比的欣赏美感。把现代设计当作过去与现代空间角色传递的中介形式,直接把泥塑造型与纹样应用到宣传海报上,直接应用能勾起人们回忆过去的情思。如恒源祥集团彩羊系列品牌商标设计,设计者直接提取泥塑艺人胡新民制作的泥塑羊为原样造型,运用绘图软件把立体图形平面化处理,把原始造型的色彩直接运用到品牌商标中,有效传递着吉祥富贵、幸福如意的品牌理念。

(二)组合衍生品造型设计

衍生品设计是当今的时尚宠儿,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工艺品成为消费品。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的变化使得泥塑失去原始性的功能,在保持原始功能效应的同时,设计具有现代风格的泥塑衍生品是有必要的,为适合现代市场环境,通过重组、拼贴、变形将立体的泥塑造型平面化,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原有特征,创造出变形夸张的卡通泥塑造型,有益于年轻人接受泥塑文化。如制作泥塑卡通形象挂件、卡通泥塑鼠标垫、手机外壳、泥塑形象的便签夹等,泥塑卡通衍生品设计把庄重威严、神秘的泥塑形象拟人化,在欣赏卡通外形色彩的同时,让消费者感知泥塑文化的吸引力。

(三)泥塑动画角色设计

新的视听生活方式正走进人们的生活,乡村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本习以为常的泥塑,如今却变成方枘圆凿。动画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备受年轻人的追捧,例如,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其形象设计蕴藏着传统中国元素,五个拟人化的娃娃形象代表着五行唯物论,五个福娃的原型和头饰都有中国传统形态寓意。两地泥塑也可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提取泥塑美好寓义的造型运用到吉祥物设计中。如凤翔泥塑中有辟邪纳福寓义的“五毒蟾蜍”挂片,泥泥狗中古拙奇特的“人头狗”等。典型泥塑造型通过卡通Q化的造型手法,以“人头狗”造型的泥塑为例,在保持泥塑造型头大四肢短小的原有特征的基础上,把“人头狗”泥塑原始的面部表情进行拟人化设计,给泥塑穿上现代流行的衣饰。卡通的造型容易被大家接纳与认同,也吸引大家关注到传统的民间泥塑艺术形式。

四、结语

泥泥狗范文篇8

关键词:河南民间美术;泥塑;年画;美术欣赏

一、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特征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盘庚时的“北蒙”如今的安阳殷墟、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等,厚重的文化底蕴滋生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形态[1],如朱仙镇和滑县的木版年画、内黄农民画、罗山和桐柏的皮影、豫西剪纸、洛阳唐三彩、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古古等。河南也是中国最早的农耕文明聚集区,气候四季分明,古老的黄河文化滋养着辛勤劳作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河南人务实、保守、和平、中庸的性格特点[2],造就了河南民间美术独有的艺术美,如豫西剪纸粗犷刚健与细致精巧的南方剪纸截然不同;淮阳泥泥狗形象质朴与天津泥人张的艺术风格迥异。教育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中指出:“艺术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开发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教育资源……拓展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2006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提出各高校可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以上文件为民间美术纳入高教教育提供了政策支持。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的高校教育纳入河南民间美术,对学习者来讲有着完美的锲合度。

二、民间美术纳入我校公共美术欣赏课实施方案

民间美术为劳动人民所创造,用师徒相授的方式代代相传,民间艺人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传承的文献资料很少。这也就造成了民间美术重实践操作、轻理论知识和文化气息的状况。理论与实践学习相辅相成,才是为学之道,将河南民间美术所缺失的文献资料整理编册,使之系统化、理论化,或许是延续其命脉、使其发扬传承的一项保护举措。所以本方案一改以往的单纯实操练习的方式,用理论、欣赏、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取适合我校开展美术欣赏教育的民间美术类别:泥塑类(泥泥狗、泥古古)、绘画类(农民画、年画)、剪纸皮影类。任何一种民间美术形式都有文化渊源、色彩、造型这三部分元素组成,以下论述以这三个类别为纲领,以每种类别的三个组成元素为线索展开说明。

(一)造型

造型是美术学习的基础,作为美术欣赏的造型学习,重在挖掘民间美术的文化渊源,欣赏民间美术独有的造型特征。把民间美术纳入高校课程的优势在于其规范的课程体系以及厚重的文化内涵,寻根溯源方能更好地继承和革新。河南民间美术的泥塑类以周口泥泥狗和浚县泥古古为代表,其造型古朴浑厚、憨稚可爱,在泥塑造型中别具一格,在美术欣赏课中学习探讨这种风格形式,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增强学生继承与保护本土民间美术的历史责任感。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特定的文化背景,本文以具有河南本土特色且比较有代表性的泥泥狗为例,探讨泥泥狗和泥古古的文化渊源。1.名字来历泥泥狗前一个“泥”字为定语,作动词使用,即用手传揉;后一个“泥”字作名词,即物体的材质“泥”,“泥泥”二字叠用,这是人们对它的一种爱称。浚县泥咕咕因吹起来能发出“咕咕”的响声而得名。2.文化渊源周口淮阳泥泥狗又称“陵狗”“灵狗”,从字面意思来看,“陵”是陵墓的意思,“陵狗”就是守陵的狗。“灵狗”中的“灵”字来源有两个可能:第一,“陵”字在世代的口头相传中只延续了读音;第二,“通灵”的意思是神和人之间的联络员。那么这位“神”指的是谁?“陵狗”又是为谁守陵?周口太昊陵是传说中伏羲的陵墓,伏羲是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泥泥狗正是为伏羲守陵,泥泥狗最早是在太昊陵附近的淮阳庙会上售卖,这也印证了泥泥狗作为“陵狗”的传说,所以泥泥狗的造型以动物居多[3]。泥咕咕的来源:据《资治通鉴》记载,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与隋军会战黎阳,并驻军于今浚县境内,双方战斗激烈,将士们伤亡惨重。义军中有会做泥人的艺人,用泥捏成“骑马人”,以悼念阵亡的将士,所以泥咕咕的造型以人物居多。3.造型特点泥泥狗造型丰富,并不都是狗的造型,约有五百多种。《淮阳县志》记载,泥泥狗按大小和着色不同,可分为小泥鳖、小中板、大花货等三类;泥咕咕也有三大类50多个品种,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老虎、狮子、大象、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为造型的动物和飞禽。泥泥狗和泥咕咕造型都有生殖崇拜的寓意,泥泥狗中有些造型象征着男女阴阳交配、生殖繁衍[4]。《山海经》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后,上古神灵女娲用水和黄土混成黄泥仿照自己捏土造人,伏羲与女娲兄妹相称生儿育女。伏羲女娲便是创造人类的二位主神,我们的先民利用神话传说的方式解释了人类的起源与繁衍问题。泥泥狗在造型上的生殖崇拜,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对生命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过去生产力低下,人是生产中的主要因素,有人多力量大、多子多福的思想。生殖崇拜同样也反映在泥古古的造型上,河南浚县泥古古造型大多形象都是大肚子,肚子是主要刻画的对象,而头部和尾部从简,肚子大意味着繁殖能力强,这也是生殖崇拜的反映。4.实践体验泥塑学习在造型上可以归为三大类:一是仿生类,真实还原动物、人物造型,追求逼真;二是夸张形象,夸大动物或人物的某一部分,造成神秘、奇异甚至荒诞的效果[5];三是综合型,人、动物、神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类型进行设计制作,踏实勤恳的学生可以选择仿生型的形象进行制作;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的同学可以尝试第二种或第三种类型进行创作,抓住河南泥塑浑厚质朴的特点去表现。我校学生有学习超轻黏土的基础,为泥塑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寻根探源式的全面学习,学生能很好地抓住要突出表现的地方,创作出具有民间意味的艺术形象。

(二)色彩

1.色彩文化淮阳泥泥狗、浚县泥咕咕的色彩都是以黑色为底色[6],然后在底色用大红、大绿、大蓝、大黄做装饰,一共用到黑、白、红、绿、黄五种颜色,并且都用原彩色,色彩对比强烈。这种五色的原色运用同样体现在朱仙镇和滑县木版年画、桐柏皮影、内黄农民画的用色上,只不过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蓝色、葵紫、槐黄、丹红、木红、苦绿等色彩,但运用原色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一风格一直在延续[7]。河南民间美术对五色的钟爱来源于中国古老的五色观。《周礼·考工记》记载:“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将五色与方位相联系。汉代刘熙在《释名》一书中曾对五色有过这样的描述:青为生也,象征万物生长的颜色;红为辉煌,是太阳之色;黄为光辉,象征耀眼的日光之色;白为天凉起始之色;黑为昏暗之色。由此可知,古人对色彩的称谓来源于对自然和事物的观察。《淮南子》记载:“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可见由五色可以衍生出诸多色彩[8],无穷无尽。从原始社会开始了黑色崇拜,黑色在远古人眼中是夜晚的象征,代表着神秘、未知、恐惧和死亡。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杯、罐、壶等文物均用黑陶制成,《礼记》中记载夏人以黑色为贵,丧事、战争、祭祀等正规场合都用黑色,整个夏商周时代都以黑色为尊,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黑色为主色,秦统一六国后,黑色成了全中国的主色。在整个河南民间色彩中,河南豫西的黑色剪纸,泥泥狗和泥咕咕的黑底正是以黑色为尊的体现。河南民间美术色彩注重强调红、绿对比,把红与绿、黄与紫这样强烈对比的颜色并置在一起,形成强烈、刺激的色彩调子。其色彩的表象形态呈现鲜活、质朴、粗放、简纯的视觉特征[9]。2.实践体验弄明白了色彩渊源便抓住了河南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为学生创作出鲜明、质朴的民间美术形象打好了理论基础。在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关系中,河南民间美术用的是色彩属性中的原色,色彩对比关系中多用对比色甚至是互补色。我们先从泥泥狗和泥咕咕的着色入手进行练习,然后是木版年画的用色,最终到皮影的着色,逐步加大训练难度,循序渐进地学习。

(三)技法

1.文化渊源泥玩具类的制作工序是:取泥、打泥、制胚、捏制造型、染底色、晾晒、彩绘到最终成品,普普通通的泥土经过人们的巧手开始绽放光彩。中原地区泥塑的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的河南新密李家沟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碎片是陶器的雏形,是人类最早以泥土为材料进行的制作。泥塑制作技法较完善的是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彩陶,陶器型制饱满,外壁彩绘,泥塑制作的基本技法“捏”“塑”“绘”也就在这样的传承中延续了下来,并在后世的制作中不断改良创新,发展了揉、搓、盘、刻、粘、切、挖等丰富的制作手法。豫西剪纸、桐柏和罗山皮影、朱仙镇年画在制作技法上都是剪和刻的艺术[10]。《史记》中的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周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封姬虞到唐为侯,这是最早的镂刻技术的镂刻记载。战国时期就有用皮革镂花(湖北江凌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文物之一),技术上都是用到“剪”和“刻”,这在制作技法上与剪纸、皮影、木板雕刻如出一辙,为这些民俗艺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泥玩具成型之后的点彩,皮影和年画的着色,都用到“绘”,在纸没有发明之前在陶器上绘画,是我们能追溯的最早的绘画,最早的绘画工具是就地取材,泥泥狗和泥咕咕的着色至今还在延续这个传统,用高粱秆、狗毛等着色[11]。2.实践体验我校现有的泥塑课程基本上被纸黏土代替,纸黏土与陶泥相比使用起来更加便捷,并且颜色丰富,后期不用着色。这种快捷、速成的形式缺乏民间美术的意味,所以回归泥塑课,让学生从泥塑的源头制泥就参与进来,打泥、制胚、塑型、着色,体验民间泥塑制作的全过程,从文化认知、情感体验到技法练习,全方位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我校现有的剪纸课为了追求效果精美,大多用的是“刻”的技法,较少用到“剪”,而民间剪纸大多用到的是“剪”。民间艺人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剪纸形象能够信手拈来;我们的学生缺少胸有成竹的阅历,所以可以先设计稿子,画好了再剪,保持民间剪纸的原汁原味。通过造型、色彩、技法的分解学习,使学生更具体、透彻地了解河南民间美术的造型和色彩特征,以及这种现象背后的文化渊源,进而开展分阶段实践练习。理解根源方能立足根本进行创作,我们最终以河南民俗作品展的形式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做到既有文化传承又有实体作品,把民间美术欣赏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涛.中原民间美术在河南旅游商品包装设计中的传承应用研究[J].艺术百家,2013,29(S2):113-116.

[2]李冬冬.区域视角下河南民间美术审美研究初探[J].美术大观,2013(2):71.

[3]张敏.中原农耕文明环境下民间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J].观察与思考,2014(10):37-43.

[4]金洁.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J].艺术科技,2014,27(11):162+107.

[5]邓喆.独具艺术价值的河南民间美术[J].大众文艺,2010(10):164.

[6]张旭.中原民间玩具艺术及其历史渊源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3):23-26.

[7]吴志坚.地域性民间美术艺术语言在现代设计要素中的语意构建:以河南木版年画为例[J].艺术科技,2017,30(9):93.

[8]王迪.河南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J].美术大观,2010(5):75.

[9]王学俊.河南传统民间美术资源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途径探讨[J].美术大观,2013(1):80.

[10]李小平.河南地域文化传承与高校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5(18):243-244.

泥泥狗范文篇9

农历四月初八,是江苏省丹徒县宝埝一带的“赶狗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捏两种狗:一种是拌泥捏泥狗,一种是揉面捏面狗。待晚上月亮出来时,农妇们将泥狗倒下河塘,放一阵鞭炮,然后回家将面狗蒸了吃。

据传说,古时候这一带出现了成群成队的天狗,这些天狗不但偷吃农家的食物,而且还糟塌田里的庄稼。有一年小麦刚刚发黄,四月初八这天晌午,突然窜来几千条天狗,它们在麦地里打滚,啃麦穗,不多时间,几千亩麦子只剩下麦秸了。农夫们眼看到嘴的口粮被天狗吞噬,急得呼天哭地,乱成一团。这时走来一位白发老人,他看到这一情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吩咐农夫第二天午时捏泥狗倒下河塘,引诱天狗也跳下去。第二天午时,农夫们按照老人的指点,将捏好的泥狗倒下河塘。一时间,“扑通、扑通”……一大群天狗争着跳下河里,不一会儿,天狗都被淹死了。后来,人们为了保护地里的庄稼,保住丰收的果实,每逢四月初八,宝埝一带的农妇们还是要捏几条泥狗扔下河去。

泥泥狗范文篇10

1、旅游商品与历史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文明古国,许多工艺品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包含了先民丰富的智慧和精神,历史文化内涵极为丰厚。现今的旅游商品涉及范围很广,衣食住用无所不包,几乎涉及所有商品门类并拥有很广的外延,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如我国四大名砚——黄河澄泥砚、广东端砚、安徽的歙砚和甘肃的洮砚,不论器形、图案还是制作工艺都有美丽的传说,尤其是端砚更与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官、铁面无私的包公拉上了关系,使其身价倍增,尽管当今人们更多使用电脑和键盘来书写,四大名砚依然是不可多得的珍品,旅游商品的典型代表。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旅游商品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再如江苏宜兴紫砂壶,和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素有不解之缘,紫砂壶的工艺成就和作为茶具的优越性使其成为旅游商品中的上上之品,驰名中外。还有,素称中国传统工艺品三绝的北京景泰蓝、福建脱胎漆器、江西景德镇瓷器又何尝不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呢?单就景德镇瓷器而言,从宋至今,声名远播,历时经久、工艺精湛,蕴含了无数能工巧匠的智慧和血汗,是中华民族献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反过来说,假如某种商品缺乏历史文化内涵,纯粹现代科技的产品,流水线上走下来的物什,对于旅游者来说能有多大的吸引力是不成为问题的。可以说,具有生命力的旅游商品必然不能缺少历史文化内涵。

2、富于历史文化内涵是河南旅游商品的特色

众所周知,河南是中国文化的腹心,河南文化当仁不让的就是中国文化的正根,中国许多的文化事象都与河南有着莫大的关系。河南旅游商品的最大特色无疑就是历史文化内涵的厚重。河南传统的旅游商品,如开封汴绣和木版年画、南阳玉器、钧瓷等都起源久远、工艺精湛,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开封汴绣源于北宋宫廷,木板年画起于号称中国四大名镇之一的朱仙镇,年画本身又契合了中国的年岁节庆和趋吉避凶的普遍文化心理。南阳独山以产玉闻名,南阳玉器与中国古代玉文化和中国“君子比德于玉”的尚玉传统息息相关,自古有“黄金有价玉无价”之说。钧瓷来自北宋的五大官窑制瓷工艺,“入窑一色,出窑千彩”的窑变控制技术体现了我国先民的超人智慧和不懈的进取精神。河南旅游商品除传统的陶瓷、刺绣、玉器、剪纸、年画、澄泥砚、奇石以及山货土特产以外,麦秸画、红色旅游商品、高档工艺品、青铜仿真器、泥塑等近两年的新的工艺形式的产品也成为中的“创新大军”。但这些新兴的旅游商品都未能完全离开河南历史文化,起码如濮阳麦秸秆画、固始编织、安阳洛阳的青铜器仿制等工艺制作就有传统工艺挥之不去的身影。洛阳的旅游商品“洛阳铲”虽说是古代盗墓贼的发明,却也是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毕竟洛阳北邙是古代富贵之家择穴下葬的“风水宝地”。纯手工制作的旅游商品如淮阳泥泥狗,五彩斑斓、造型夸张而形象出奇,制作古朴,价格不高但蕴含丰富,已有数千年历史,据说起源于太昊伏羲与女娲造人的传说,更是远古生殖崇拜的遗存,甚至今日太昊陵周边还有以泥泥狗求子的习俗。即便是土特产品如四大怀药、新郑红枣等,也和我国历史文化中人们重视机体营养、注重养生保健的民族偏好有关,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勤劳质朴和农耕的文化传统。河南旅游商品许多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文人才子、学者名流的记载或传说,更增添了其人文底蕴。

3、挖掘河南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意义

河南旅游商品本身充满了历史文化内涵,但是在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异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的竞争也是如火如荼。而河南旅游商品似乎未能得到多少先机,深入挖掘河南旅游商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算是一条捷径。

3.1可以为河南旅游商品提高档次。河南旅游商品与周边省份某些旅游商品动辄成百上千的价格相比,档次不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为河南旅游商品提升档次计,挖掘其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可以打造河南旅游商品的特色品牌。在旅游商品上附加历史文化内容,将与河南历史文化资源大省的身份相符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毕竟河南相对于其他省份而言,有着独特的区位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为其他省份所不可匹及。假如将河南旅游商品融入恰当的历史文化内涵,必将树立起河南独有的旅游商品品牌。

3.3为培育和挖掘河南旅游商品市场打下坚实基础。旅游商品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应重视“卖点”问题。河南旅游的重点理应站在自有优势基础上,河南旅游商品同样也应植根于这一优势。也就是河南旅游商品也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找到合适的“卖点”,这样才可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从而为下一步的营销打下基础。

3.4为河南旅游助威。实际上,富有特色、令人难忘的旅游商品往往会带动旅游业的进步。譬如河南开封的夜市小吃,虽然由于便携性的问题而在一定意义上不能说是旅游商品,但它对于开封旅游的带动效果确实非常明显的。再如南京特色旅游商品雨花石,其独有性带来的就是若要拿到真正的雨花石就必须到南京去,所以小小的雨花石就是南京旅游的推进剂。河南旅游商品融入河南历史文化内涵就一定会为河南旅游插上双翅。

3.5创造河南旅游特色。近些年来,河南旅游有了长足进步,涌现了如河南武术、云台山、伏牛山、栾川等诸多旅游品牌。但旅游商品并未走上前台,甚至对于某些旅游品牌来说,缺乏物质性的旅游商品配套支持,不能不令人扼腕。虽然这些旅游品牌所在地并不缺乏土特产,就是因为缺乏对其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才有如此的问题。对于河南旅游商品来说,挖掘其内涵与提高其质量同等重要。只要着力挖掘内涵,就会有更多的商品进入旅游商品范畴,也就会为河南旅游特色的形成推波助澜。

4、挖掘河南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的方法

必须开动脑筋,在深刻理解河南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谈得上从多角度、不同的层次挖掘出河南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

4.1旅游商品与历史文化名人。从旅游商品和历史文化名人关系角度来考虑,河南许多风物特产都与名人有着不解之缘。像杜康酒就有着夏代帝王杜康造酒的传说,既反映了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也反映出夏代帝王仍需亲自劳动的历史真实。

4.2旅游商品与古代历史文化事件。中国宋代以前的历史长期与河南有关。如河南民间流传久远的刘秀躲避王莽追杀的传说,也有一些风物与此相关。还有河南的许多历史掌故,如仓颉造字、阪泉之战、黄泉见母、仁义之师等等,自然在民间有大量的物事附着了历史文化事件。这些尚有待于发掘整理。

4.3旅游商品与人类发展进程。河南也有如南召猿人、许昌人、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诸多代表人类文明进程的文化遗址、遗迹。如果能够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融进旅游产品,就会极大地丰富其内涵。

4.4旅游商品与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倘若能将民族精神与旅游商品以及景点景区的主题紧密结合,当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殷墟博物院推出的仿制青铜器、陕西富于特色的秦始皇铜车马,就是成功的先例。

4.5旅游商品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淮阳太昊陵的泥泥狗了。伏羲女娲的传说本身就与人类的繁衍密切相关,泥泥狗又是寓意了生殖的文化崇拜。无论从主题还是象征意义,都吻合的天衣无缝。

4.6旅游商品与近现代中国。近现代河南虽然历史地位有所降低,但并未能排除在中国历史进程之外。有云河南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河南近现代依然可以找到和近现代国运为表里的人物、事物,旅游产品与其结合一定会有相当的难度,但如果能够给恰当的结合点,也不失为丰富其内涵的一条出路。苏州丝绸博物馆就不仅是中国丝绸工艺和历史的荟萃之地,也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的一大明证,其旅游商品附着的就是近现代的历史文化。

4.7旅游商品与世界。无疑,当今世界已经走向了全球化一体化。但这一进程造就有了端倪。如果可以在河南的某些旅游产品挖掘出世界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则将使这些产品具有全球意义,对于河南旅游产品走向世界也是有利的。当然,我们不能无端的将历史文化贴标签式的滥用,也不能听任历史文化资源流失而无动于衷。这是挖掘河南旅游商品历史文化内涵必须避免的问题,将在以后进行探讨,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