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9:07:27

宁夏范文篇1

设施农业栽培也称保护地栽培,是利用日光温室、塑料棚等保护设施,人为地创造适于作物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从而达到优质、高效、高产。其生产对象是高附加值的供城市居民消费的蔬菜、花卉等价格高的作物。

郊区是发展设施农业节水高效工程技术较理想的地区,在这些地区滴灌技术为最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这种工程技术模式一般包括:水源工程、日光温室(或塑膜大棚)、灌溉首部枢纽(水泵、控制设备、施肥设备、过滤设备)、输水管道、灌水器。灌水器常用滴头、滴灌管(带)、涌水器,还可结合覆膜进行膜下灌溉。

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装备应立足于国内先进水平。尤其在现阶段我们吸收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适合宁夏地方的设施农业装备。在设施农业用的节水灌溉设备方面,应重点解决适合普通温室应用的成套微灌设备的材料配方、生产工艺问题,降低销售价格、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为最大限度发挥微灌设备在设施农业应用中的优势,应花大力气解决利用微灌设备施肥的技术落后和装备不过关的问题,研究生产适合设施农业各种作物在各个生育期使用的可溶性肥料,使灌溉时能做到水肥同步,发挥最大的水肥综合效益。

2井灌区生态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目前宁夏的井灌区,大多存在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这类灌区,减少灌溉用水量的主要目的应是改善水环境,恢复生态平衡,维护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因此,在灌区内的作物灌溉用水量,应按生态要求可供给的地下水开采量来确定。在这种前提下,当前这类灌区大多数已不能对全部灌溉面积上的作物实行充分灌溉。要解决这个问题可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减少灌溉面积,在余下的灌溉面积上,仍采用追求最高单产的传统充分灌溉方法,其他面积则发展“雨养农业”;二是仍维持原来的灌溉面积,对作物灌溉则采取非充分灌溉方法,即在水分对作物产量形成的最敏感时期实行充分供水,而在其他时期实行少供水甚至不供水,不追求作物单产最高,而追求总产最高。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方面,一般对大田作物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或喷灌,对经济作物可采用微灌。

3丘陵水库灌区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在灌溉水源紧缺、农业生产水平高的灌区,采用自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式。其重点是解决规划设计和田间用水管理的技术问题。另外,还有诸如管材选用、施工技术、渠管联接、防淤积等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渠井结合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渠井结合灌溉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灌区上游用引河水灌溉,下游用井水灌溉,采用渠灌和井灌两套灌溉工程系统;另一种是灌区内同一地块既用河水灌又用井水灌,共用一套灌溉工程系统。在这类灌区发展节水灌溉时,既可以采用渠道防渗和先进的灌水技术减少渠道输水损失和田间灌水损失的工程技术措施,也可以渠道不防渗,田间灌水仍用传统方法,而采用相应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灌溉水的重复利用量。

5低山丘陵区河道截渗拦蓄和高水位池联合供水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北方丘陵山区的小河道,尽管干旱季节河道经常断流,但到汛期往往洪水汹涌,且泥沙很多。因此,在这种河道截渗拦蓄开辟灌溉水源时,一定要做好水文分析,进行周密的工程设计,确保能防洪和防淤积,并要符合国家有关这类河道的防洪规定。在设计高位水池时,要认真研究分析河道通过截渗拦蓄能供给灌溉的水量,防止因水池设计过大,引起整个灌溉工程投资的浪费。为了降低工程投资,从河道水源向水池供水的“上水管”与水池自压向灌溉系统输水的“下水管”应共用同一条管道。因此,在设计时应在同时满足这两种需要的条件下选用适合的管径。

宁夏范文篇2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宁夏;文化艺术

一丝路文化的历史启示

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央层面被正式提出和确立,全国各个地方开始挖掘自身区位优势,试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建设。[1]宁夏作为一个区域概念,无论从政治、经济角度,还是从文化、艺术的角度,都应承接这一历史机遇,这既能充分发展自己又能有所担当,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助力。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真正走出自己鲜明而又有特色的接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方式并不是一个简单而不言自明的道理,许多地方的做法可以说是简单粗暴,别人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口头上说发挥自身优势,手底下却是大干快干。上马项目,最终结果是千篇一律、毫无新意。真正能够做到发挥自身优势、取长补短,而又不重复建设,关键要看能否在较深层面真正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真正挖掘出丝绸之路的历史资源和现实意义,尤其是挖掘文化艺术发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我们首先应该着眼的是,文化艺术的古丝绸之路对于形成我们今日之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如宁夏般的“明珠”起到了什么作用,留下了哪些文化和思想资源?我们以须弥山石窟等宁夏境内的古丝绸之路艺术载体为例,初步探究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丝绸之路的形成不仅仅基于通商需求,文化的传播从来不可避免,宗教文化尤其如此,佛教文化的形象载体如石窟、佛像如繁星点点,散落在丝绸之路沿线,见证了沿线文化的交流与交融。研究这些石窟、佛像,可以深入了解所在区域的历史事件、文化背景和产生的思想资源。宁夏须弥山东麓的须弥山石窟对丝绸之路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对中国境内石窟造像艺术影响深远,同时佛教东传日本这一历史事件也能看到须弥山文化的影子。须弥山石窟位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的过渡带上,云岗、龙门石窟的造像手法与须弥山石窟极为相似。日本佛教信徒多有前往须弥山寻根之举,不断见证着须弥山对日本佛教文化的影响。须弥山石窟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在此之前长期缺乏重视,如果不是后期学者的不断考证和发掘,领域之外的人很难理解须弥山对后期几大石窟的影响以及作为日本佛教文化源头这一事实。[2]这让我们管窥一豹,了解到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历史节点,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了如何重要的作用,更让我们了解到,伴随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与贸易,文化艺术的交流与传播实实在在改变和塑造了后来以及今天的人们。作为文化历史研究者眼中的丝绸之路是人类文化历史研究领域的一颗明珠,从这一角度来讲,不论是古丝绸之路还是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都说明跨文化交流有着极为重要、难以替代的现实作用。曾经的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历史带来的巨大影响唤醒了我们今天对于文化交流的价值认知,让我们重新审视文化交流的意义,从而对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艺术交流的价值方向进行反思。涉及的所有国家、所有民族和个人共同面对着如何把握人类进入新时代后精神文化的走向问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不仅是对沿途人们在政治、经济领域带来的一次重大机遇和变革,也是在文化艺术领域为我们带来的一次契机与革新。丝绸之路文化的价值走向有机会改变西方社会“中心—边缘”这种二元认知的藩篱,建立具备共有、融合、交叉、冲突、互利共赢等等精神内涵的思想理念。丝绸之路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下必须坚定走文化共通、艺术融通的理念,发挥自身独特优势,融入国家战略的伟大实践之中。

二宁夏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自古以来,宁夏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和节点。丝绸之路在宁夏,一条是汉唐时期从长安出发经由宁夏穿越河西走廊的沙漠丝绸之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一条是草原丝绸之路,如西来佛教文化经由宁夏转向蒙古、西伯利亚,经由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大量沿线出土的文物可以清晰展示这一地域传播的文化脉络。据此可以有力证明,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作用,即由宁夏始,沙漠丝绸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分道扬镳,南来北往的商队以及随行而来的各类人群在宁夏汇聚、扩散,文化艺术也得以在此集中,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宁夏在古丝绸之路上的区域繁荣,使得宁夏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宁夏境内的固原古城、开城遗址、固原北朝、隋唐墓地等体现了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中西文化交流与商业贸易的繁荣,以上历史资源的发掘,在学术界与考古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宁夏是古丝绸之路上重要节点的区位优势时至今日依然保有。一方面,交通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依托高速铁路的贯通。宁夏即位于这一大陆桥国内段的中部位置,直达欧洲的铁路不会绕开宁夏。另一方面,经济区位优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预示中亚及向西各沿线都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腹地,在这种未来背景下,宁夏不再是西北边陲,而将是对接这一经济腹地的前沿。针对这两点优势,宁夏应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理想定位自身,清晰应对未来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布局。伴随着经济贸易的往来,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交流、传播上,宁夏同样应找准自身文化战略支点定位,立足自身资源、找准发展优势、早做产业布局、促进文化交流,开创宁夏自身独有的文化艺术发展新模式。2.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人文基础。宁夏在国内外文化交流认知度以及已有的文化交流成果上都具备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必要性上来说,中东—中亚地区既是极为重要的能源区域,也是巨大的消费市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在逐渐完善和发展的基础上将极大地盘活世界最大大陆的整体资源,为未来的世界发展注入无穷的活力。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说,推进中阿文化交流,实现两地民心相通,能够极大的助力经济带各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因此,宁夏在促进中阿文化交流方面具备很大的优势,无论是在政府层面还是民间层面都具备较好的共性文化基础。

三宁夏文化艺术的前景和创新

1.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宁夏积极践行文化“走出去”战略,重视宣传自身,通过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参与国际文化盛会,不断加深外界对于宁夏文化的认识,提高知名度。宁夏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通过组织文物交流、回族书画作品赴阿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使之具有十分明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和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文化方面,积极践行着宁夏作为国内第一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支点的区域定位。[3]当然,文化走出去战略需要我们重视自身文化资源的发掘、文化产品的包装、文化交流平台的构建,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框架下,文化发展的各领域、各层面全方位发展,形成合力。当前,宁夏在发挥自身文化资源优势、形成品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何秉持更加包容、开放的理念,如何拥有更加深入、理性的人文学术研究,从而实现高质量、高竞争力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是政府、学者乃至民间机构的努力方向。从目前来看,在文化品牌树立上,较多吃老本,存在宣传方式陈旧、创新力度不够的问题。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大背景下,宁夏文化艺术要实现“走出去”战略,必须融合已有资源、树立品牌意识,在新媒体应用、文化产品包装上更新理念、积极运用,实现弯道超车,走出一条有自己独特优势、成熟高效的文化传播之路。2.重视文化交流。推进文化交流是宁夏实践自身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支点定位上的重要举措。文化交流促进地区之间经济贸易的往来,也极为有利于加强民众之间的理解和熟悉,这是促进经贸合作的不竭动力。对于文化艺术领域来说,不一定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不仅如此,文化艺术也应该发展自己领域的更高层次、更深入的交流平台。宁夏由顶层设计,汇聚各方力量打造各类人文交流活动平台,已成功举办多项人文交流活动,很好地促进了中阿文化交流,为宁夏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提供了良好示范,也为宁夏逐步提高国际知名度,成为国内文化之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文化典范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我们更应不断加强交流工作,使平台建设系统化、深入化,让活动举办规范化、平台化,做到体制、机制健全化、示范化,进一步拓展宁夏国际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3.打造产业文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本身在具备经济功能的同时,也在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建设上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首先,文化产业的发展较文化“走出去”战略以及文化交流更加具备能动优势,更加有利于动员民间力量,引入民间资本,从而更加广泛的凝聚文化软实力,促进开放、包容的文化交流格局。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实实在在地提高国家知名度,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国家影响力。国际上有许多成功案例,比如韩国文化,美国好莱坞文化,这些文化走入千家万户,实实在在地提高了国家的影响力,传播了价值观,甚至改变了别国国民的基本认知,提高了文化输出国的国际地位。[4]从这一点来看,加强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在经贸合作领域有着良好的口碑,但文化产业输出不强,配套软实力展示不足,造成当地人有时存在着中国人就是土豪、慈善家、企业家和工程师的刻板印象。这表明我们配套的价值观输出并不到位,文化影响力薄弱。国家进入21世纪后,逐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全球化,文化输出也逐步跟进,但方式方法单一,比如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在国家形象塑造和自身宣传能力上还有所欠缺。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文化产业多元化、规模化,在国际上,至少在地区间和专属领域形成潮流。就宁夏而言,应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大量引进和积累优秀国内外人才,开辟专项资金,打造若干项重要的文化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包容、开放、便捷的服务为宗旨,大力推进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夏文化艺术事业一定会更上一个台阶,使宁夏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新华社.记访问中亚四国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http://www.gov.cn/ldhd/2013-09/13/content_2487564.htm,2015-10-30.

[2]薛正昌.丝绸之路与宁夏石窟文化[J].现代哲学,2010(6):121-125.

[3]陈岗.宁夏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6(9):477,479.

宁夏范文篇3

关键词:宁夏县域旅游业发展与对策

旅游业日益成为各国和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扶持的战略产业,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它可以有效地提高本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促进与国内外的经贸合作,增加外汇收入和税收收入,还可以拉动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业已经成为宁夏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同时也已成为宁夏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重点产业。

一、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特点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宁夏范文篇4

甲方(用人单位):

名称

经济类型

经济类型

法定代表人(单位负责人)

电话

地址

乙方(劳动者):

姓名

性别

年龄

文化程度

身份证号码

就业证号码

住址

市(县)街、巷(乡)号(村)

甲乙双方根据《劳动法》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外来劳动力就业管理办法》规定,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一、合同期限

1、自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或工作(工程)结束止。

二、工作内容

甲方分配乙方在岗位担任职务(工种)。在正常情况下乙方必须完成生产(工作)任务,具体生产(工作)任务为:

三、工作时间

1、甲方实行每日不超过8小时、每周不超过40小时工作制,如实行综合计算工时或不定时工作制,由甲方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后实行。

2、因生产经营需要,经协商安排乙方加班加点,甲方按规定支付加班工资。日加班不超过3小时,月加班不超过36小时。

四、劳动报酬

甲方按月足额以货币形式支付乙方工资,每月日为发薪日;工资制度和分配形式按下列第项执行;

1、实行计时工资制,乙方完成生产(工作)任务,每日工资元,每月工资元;

2、实行计件工资制,具体标准为

3、乙方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甲方每月应支付给乙方不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

五、劳动保险

1、甲方和乙方按照自治区和当地人民政府的规定缴纳养老等社会保险费。

2、乙方患病、工伤、致残、死亡等待遇,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乙方的劳动保护、安全卫生及纪律奖惩等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执行。

七、违约责任

1、本合同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应严格履行。

2、甲方克扣或者无故拖欠乙方工资的,除全额支付工资外,还需给乙方加发经济补偿金。

3、一方违反本合同,给对方造成损失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赔偿相关损失。

八、双方约定的其他事项

九、因履行本合同发生劳动争议,双方均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本合同未尽事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执行。

十一、本合同双方签订后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鉴证,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章):(法定代表人)

(单位负责人)(签章):

年月日

乙方(签章):

年月日

宁夏范文篇5

成就“十二五”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以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一)全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立。截止2014年上半年,宁夏共建成图书馆23个,文化馆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231个,村文化室2146个。初步建成了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实现“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有综合文化站”、“社区有文化活动中心”、“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2017年,宁夏以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中南部9县(区)为切入点,全面实施文化扶贫工程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大力推动文化扶贫惠民工程,支持资金6060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6090元,全面完成贫困地区606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555个村功能提升任务,建成县区“两馆”3个,新建8个标准化乡镇文化站(16),实现“四到”目标,即文化设施到村、文化服务到户、文化普及到人、文化扶贫到“根”,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贫困地区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二)通过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全区群众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是“为了解决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盲区”的农民群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问题,由国家组织实施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广电系统实施的投入最多、时间最长、覆盖面最广、受益人数最多的一项系统工程”。2017年7月,宁夏共有9套广播电视节目通过直播卫星覆盖全区80万直播卫星户户通用户,使宁夏省级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面扩大了近1倍,实现了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在全区覆盖率100%的目标。(三)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现了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目标。《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实现农村流动银幕达到5万块,每个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每学期农村中小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教育电影的目标”。“十二五”期间,自治区政府连续5年将农村电影放映列入民生计划,全区连年超额完成年度放映任务4万场,实现了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全数字化覆盖;进入“十三五”以来,宁夏农村电影放映立足全面小康目标,在坚持继续完成“一村一月一场电影”目标的基础上,以电影放映的“提质增效”,促进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确定为农村电影放映“提质增效年”,即电影放映质量、监管质量、保障质量明显提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增强。(四)农家书屋工程基本解决了农民看报读书难的问题农家书屋工程主要针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农民读书看报的基本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始建的。“十二五”期间,全区基本实现了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农家书屋的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进入“十三五”,将农家书屋的持续发展重心转移到了管与用方面,如都以固定的资金以及专家选定书目,以更加符合农村实际、农民需要的各类图书,为每个农家书屋持续供应补充书籍,推动农家书屋有效性的使用。(五)广场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百姓生活日益丰富。“十二五”时期,宁夏具有代表性的广场文化活动有“清凉宁夏”、“湖城之夏”、“星海之夜”、“彩色周末”、“农民艺术节”等。宁夏“自2002年开展“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多年来,全区已建成40个特色品牌文化广场,年均演出1200场以上,“百乡千场”送戏下乡每年演出1500场以上”,形成了群众文化天天有,广场文化周周有,节庆文化月月有,大型活动年年有的局面。2017年“清凉宁夏”广场文化活动示范展演109场次,同时还将适时精选各地近年来广场文艺演出中的优秀节目进行巡回、交流、慰问演出,满足广大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没有围墙的剧场”深入民心,扎根人民;新疆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持续开展“百日广场文化活动”、“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系列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特别是“百日广场文化活动”自2001年以来连续举办,活动从每年的5月初到10月底结束,广场文化活动总场次由最初2001年的2435场上升到2011年的4374场;从2014年起,创新实施了“四个一批”(即恢复一批、新创一批、下去一批、扶持一批)文化惠民演出活动。2014-2016连续三年,自治区级文艺院团下基层演出1600多场次,带动地县两级文艺院团演出近20000场次,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基层文化带头人、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此外,自治区财政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及文化惠民工程上投入了大量资金,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以财政为支撑的特征,财政支持成为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博物馆以流动图书馆、博物馆,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的创新服务渠道,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以及农家书屋、常态化的都在以其特有的供给方式服务于大众百姓。

二、加强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党的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国家的统一部署和有步骤地推进实施下,宁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实现了“十二五”目标。“十三五”时期如何更好更快地构建宁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笔者提出对策建议。(一)有效利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指出,“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亿万网民在上面获得信息、交流信息,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会对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产生重要影响”。“十二五”以来,宁夏自治区在公共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方面进展很快,覆盖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该阶段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投入高,软件(管好和用好)建设薄弱。今后应加强以管理和服务为核心的“软件”建设,管好和用好公共文化设施,不断探索馆、站免费开放的内容和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省(区)、市、县级图书馆以及区级和行业博物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方式不够,服务基本停留在免费开放一个渠道。比如可以探索有效利用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数字图书馆、博物馆的创新服务方式,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管理人员的培训业务,高效发挥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充分发挥软、硬件的社会效益。二是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这些基层文化设施,普遍存在管理人员文化水平低,兼职管理或专干不专,使得图书管理不能到位;有些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存在“空壳化”现象或将设施挪作他用、挤占或时常不开门;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结构不尽合理,存在供需之间不能很好对接的问题。目前农家书屋的图书配置结构是图书报刊类多,视听类和电子音像制品较缺乏,借阅率低,影响了农家书屋的使用效应。要发挥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的作用,首先要对现有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这是改善文化站、农家书屋使用状况不良的核心问题。其次,优化农家书屋图书配置结构。针对农村常住人口的老龄化和低龄化现象,多增加一些试听类的图书和设备,多配置一些适合儿童类的图书;由于我区农业产业结构的不同,不同地区的农民对于技术类书籍的需要不同,配送的“三农”书籍应多增加一些针对性强的农业实用技术类的图书。(二)理顺文化行政管理体制。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中,文化服务的职能分属多个行政主体部门,尤其是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分别由县(市)广电局、县(市)文化局、县(市)委宣传部等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如乡镇文化站行政上隶属于乡镇政府领导,业务上接受文化局指导这种现象,是当前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开展得不顺畅的重要原因。建议要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变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况,实现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三)建立健全评价监督机制。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从国家到地方都严重缺失,个别地区探索性地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监督指标体系。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评估监督机制显得越来越迫切,绩效评价监督机制作为宁夏未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软件”建设,建议开展探索性地建立适合宁夏实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价监督机制,将该评价机制纳入地方政府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以此机制的建立能和不断完善,激发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度。目前,虽然我区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渠道通畅,已经成为西部民族地区基层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听广播、上网等消费公共文化产品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建立完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体系过程中,政府主导下的一元化供给模式带来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仍然存在适销不对路的弊端,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效能低下的情况。文化产品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也具有商品属性。当下,我国经济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大力推进,这一经济理念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方式值得在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有效度时加以借鉴,要借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思路,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以有效供给激活文化需求,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改变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有效供给低下的现状,推动我区乃至西部地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一次新的文化长征(视域?公共文化服务系列报道之一)[N].人民日报,2010-05-04.

[2]积极探索中国特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路[N].中国文化报,2012-06-14.

[3]公共文化服务[N].光明日报,2011-12-07日.

[4]宁夏农家书屋建设发展报告[M].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113.

[5]鲁忠慧.宁夏公共文化发展述略[J].《共产党人》,2014(23):50.

宁夏范文篇6

关键词:太阳能;产业发展;宁夏

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严峻,在此形势下,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新能源,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宁夏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较好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基础,加快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发展,对于调整能源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宁夏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是实现宁夏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权威部门预测,到本世纪后期,太阳能发电将占世界总发电量的60%以上[2]。从2001年开始,宁夏由电力输出省区变为电力输入省区,到2003年,成为了因电力供应紧张而采取拉闸限电的省区之一。虽然到2006年宁夏通过电网改造和加大电力开发投入已基本解决了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但随着宁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压力将不断增大。为此,除大力提高非可再生能源效率外,加快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太阳能产业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太阳能产业必将成为宁夏产业升级的重要方向选择,将能有效拉动宁夏装备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宁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宁夏发展太阳能产业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宁夏太阳能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于太阳辐射一类区。在全国31个省会城市太阳能可利用状况综合排序中,银川市排序占第三位,仅次于拉萨和呼和浩特,区内其他城市也都具有一定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条件。宁夏太阳能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原材料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的较为完整的太阳能产业链,约有太阳能产品生产企业30多家,其中部分企业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有50多家产品营销企业,近3000名较为稳定的从业人员,为宁夏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有效的促进政策为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2007年国家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要力争到2010年使中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到2020年新增太阳能发电约173万千瓦,建成太阳能热水器面积3亿平方米。国家《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也为增加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市场份额提供了可能性。近期,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把节能减排提到国家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而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是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以上这些政策的颁布和实施为宁夏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影响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宁夏太阳能生产企业不足50家,数量不到全区工业企业的6%,产值更是不到1%。虽已基本形成从“原材料生产→组件开发生产、太阳能产品研发和生产→工程设计、施工与应用”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还非常薄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还较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发展规划的战略性和前瞻性不够

从全区产业结构整体布局来看,太阳能产业还没有成为重点发展产业。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的影响,太阳能市场的需求大多停留在太阳能光热产品,如太阳能热水器、被动式太阳房、太阳灶等低端产品领域。

2.相关激励政策的制定明显滞后

与国内其他省区相比,宁夏支持太阳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整,政府决策尚停留在宏观层面上,缺乏统一、具体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相关政策之间缺乏协调且稳定性和可操作性差,没有形成支持可再生能源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激励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明显滞后,特别是缺乏完善的对投资者、用户及相关产品的补贴政策,缺乏系统的税收优惠或强制性税收政策,缺乏优惠的价格政策,缺乏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等,且已有经济政策激励力度弱。

3.宏观管理和投入保障水平低

一是没有权威统一的组织管理机构。多年来,宁夏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管理工作分散在多个部门,职能交叉、资金分散、重复建设。二是市场监管不力,标准不完善,行业门槛低,致使市场产品和服务良莠不齐,不仅阻碍了行业发展,也使消费者利益受到损害。三是对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投入太少。太阳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项目目前还没有规范地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和计划。四是缺乏项目支持。国家财政部、发改委都有扶持太阳能开发的相应项目和资金,但宁夏企业至今未能争取到一次机会。

4.自主创新能力差,研发人才极其匮乏

宁夏太阳能企业的研发能力普遍较弱,多数企业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再创新,没有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自主创新体系。太阳能光电、光热产业核心技术领域的研发人才屈指可数,在该领域全区还没有形成一支高素质、国际化的研发团队。随着太阳能开发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太阳能企业缺少自主创新带头人的矛盾日益突出。几家重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主要技术人员都是从外省高薪挖来的,这些人才带来的仅仅是经验,其满足程度和稳定性令人担忧。

三、加快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统一高效的组织管理机构

设立宁夏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办公室,统筹发改委、经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环保局等部门的相关职能,建立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强化政府对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宏观管理和应用推广力度。

2.尽快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政策支持体系

(1)抓紧制定科学的太阳能产业发展规划。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汇集区内精英,共商宁夏太阳能发展大计,谋划符合区情的太阳能开发利用战略目标和指导方针,研究制定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总体战略布局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战略措施,部署战略任务[5]。

(2)抓紧制定加快太阳能产业发展的财税激励政策。要从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低息贷款等方面,建立系统、完善、可操作性强的财税激励政策,要明确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对象应具备的条件及享受优惠条件后应达到的经济目标和技术目标等。借鉴外省区的做法,对新建体育馆、医院、学校、机关办公楼等政府资金投资的建筑项目,采取强制推行太阳能技术的政策。对酒店、商业大厦等商业性建筑,则给予税收、贷款等激励政策,提高其自觉应用太阳能技术的积极性。

3.全力组织实施一批太阳能开发利用的示范工程

(1)在城市亮化工程中,组织实施光伏路灯照明、光伏交通灯指示及光伏景观灯示范项目。

(2)选择部分使用财政资金新建的大型公用公益性建筑作为使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的示范工程。

(3)支持一些用电量较大、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应用示范点,建设20千瓦~100千瓦光伏发电系统,作为企业办公等用电的补充电源。

(4)配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广应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温室、太阳能暖房、太阳能灶、太阳能杀虫灯、太阳能草坪灯等,建设太阳能利用示范村、示范乡(镇)和示范县(市)。

4.加强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引进

(1)选择具备一定研发能力和经济实力的企业,邀请国内外有关知名专家或企业参与,组建竞争、流动、开放的以太阳能为主的宁夏新能源研究所,有关方面在资金、项目、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倾斜,使其尽快发展壮大。

(2)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3~5家重点企业筹建宁夏自治区级太阳能技术创新工程中心,有效提升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3)支持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行光热、光伏技术基础研究工作,在宁夏科技攻关和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专项基金予以支持。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

(4)尽早建立宁夏太阳能开发项目库。选择符合宁夏发展的太阳能技术,组织项目计划,做好项目储备和申报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

5.建立完善的太阳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

(1)建设以园区为载体的专业化太阳能生产基地。结合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重点,依托骨干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建设专业化的生产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式发展,扩大规模效应。

(2)尽快规划在银川市或石嘴山市建设西北地区或国内最大的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选择大企业、名品牌建立大型太阳能产品专营市场,将会大大提升宁夏太阳能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带动力。

(3)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由宁夏工商联牵头,发改委、经贸委、科技厅、建设厅、农牧厅等部门支持,通过联合宁夏太阳能企业、外地太阳能厂商和有关单位成立宁夏太阳能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建立产业联盟,负责企业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参与制定地方行业标准并对行业资质进行审核。

(4)尽快成立宁夏太阳能产品检测中心。加快太阳能产品质量标准的制定,严格太阳产品检测,保障用户利益,促使太阳能利用健康发展,杜绝“三无”产品进入市场。

6.重视人才培养,为太阳能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支持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等高等院校与区内相关研究机构、企业联合办学,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太阳能开发利用人才。支持太阳能开发利用企业通过委培、定向等方式与院校联合培养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桑建人.宁夏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探析[J].宁夏工程技术,2006,(1):87-89.

[2]朱浩珉,石慧.太阳能光伏发电将成世界能源供应主体[EB/OL]./GB/71902/6987587.html.

[3]牛国元,等.宁夏太阳能开发利用及产业化发展方向研究[R].宁夏2007年软科学研究项目,2008,6:57.

宁夏范文篇7

宁夏位于祖国的西北内陆地区,黄河中游,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沙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湖面、沙丘、芦苇、珍鱼、候鸟,是生态旅游的“黄金宝地”;沙坡头景区是黄河和沙漠的交汇的地方,也是4A级景区,开展了骑骆驼穿越沙漠、乘羊皮伐子漂流黄河等特色旅游项目;六盘山旅游区山势雄伟,景区内有被称为黄土高原“绿岛”的泾河苑,有纪念红军长征和主席创作《清平乐·六盘山》的将台堡,有以丹霞地貌著称的西吉火石寨,有海原大地震遗址公园;首府银川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都市旅游、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休闲旅游的好去处。目前宁夏已有各类自然保护区8个(部级4个,自治区级4个),部级森林公园2个。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有历史遗产类旅游资源,比如:水洞沟遗址是中华史前文明的见证;西夏王陵规模宏大,造型奇特,被誉为“东方金字塔”;宁夏还是长城和黄河唯一交汇的地方,自治区境内有秦、汉、隋、明等朝代的古长城遗址,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有文化类旅游资源,比如:宁夏镇北堡的华夏西部影视城和金水旅游区曾拍摄了《红高粱》、《贺兰雪》等一批优秀获奖影视作品。有民俗类旅游资源,宁夏回族风情浓郁,清真寺建筑别具一格回族风味小吃美味可口,风俗歌舞优美动人,吸引着海内外众多游客。

二、宁夏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不够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凭借和依据。宁夏县域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目前县域旅游资源开发仍较为落后,除一些中心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较好外,大部分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偏低,有的甚至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宁夏县域旅游资源整体上存在着分散性、可进入性差、基础设施简陋、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薄弱、品位较低等主要问题。

2.资金投入不足,旅游设施建设落后

宁夏大多数县域由于经济不发达,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如吴忠市旅游局一年经费不足3万元,其他县可想而知),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一些经济效益可观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及时开发,即使是已经开发的景点,由于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档次低,接待能力有限,服务质量差,也不能满足游客的消费需要,影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质量的提高。

3.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旅游景点的文化科技品位重视不够,不能深入加以挖掘其文化科技内涵;在政策保障体系上仍不够完善,特别是在投资、财政、金融、建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不能到位;对旅游促销的宣传力度不大等等。二是发展旅游业的意识还不强,导致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缺乏新思维、新观念和创新精神。

三、加快县域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1.树立科学发展观,合理开发县域旅游资源

(1)树立精品意识,努力培育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旅游精品

吸取和借鉴国内外经验,选择一批旅游景点、景区重点扶持和培育,使之成为世界级、部级和自治区级的景区景点。要聘请旅游业专家加以规划设计,促使宁夏县域的旅游景点能普遍上一个档次,以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2)努力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宁夏县域旅游结构比较单一,要进一步增强当地旅游的竞争力,就必须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充分发挥宁夏县域旅游资源的优势,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多方筹集资金,改善旅游设施,加快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1)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以及西部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等办法争取资金

推行“东联西出”计划,促进欠发达地区与国外和国内其他地区的经贸合作,提高西部地区整体开放的程度;还可以前向拉动和后向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同时可以通过旅游扶贫开发,帮助那些旅游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尽快走上富裕之路。积极开展旅游信贷业务,支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2)努力拓展民间筹资渠道,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发展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民间资金投向旅游饭店、旅游商店、旅游娱乐场所、旅游信息咨询公司以及游乐园、健身俱乐部、高尔夫球场等具有高盈利、服务性强的项目。各级政府只要充分调动起各种所有制企业及个人投资于旅游业的积极性,发展旅游业的资金渠道就会拓宽,宁夏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就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3.树立开发县域旅游业的创新意识

(1)树立环境意识

宁夏特别是南部山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较差,环境遭到破坏后自然恢复的难度很大。因此,要把保护环境放在首位,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环境效益应该重于经济效益,应在旅游开发中做好并落实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

(2)树立市场意识

各县(市)在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应该树立市场意识,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业效益比较,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和市场需求进行,切不可盲目发展,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一切从实际出发。

(3)树立特色意识,这是保持旅游业生命力的关键

注意发挥宁夏地处西部,自然景观粗犷、荒凉、壮丽,人文资源奇特而神秘的特色,围绕西夏古都、回族风情、黄河文化、塞上江南、红色革命根据地、红军长征途经地等特色,开发县域旅游资源,促进县域旅游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树立民族意识

宁夏是回族聚居的地区,在县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千万不可忽略民族意识,应该特别重视民族和宗教政策,旅游开发必须要顾及当地的民族信仰,要防止因开发不当而引起民族矛盾和冲突。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3]杨桂华.旅游资源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4]保继刚等.旅游地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6]吴必虎.区域旅游

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7]徐进.旅游开发规划及景点景区管理实务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8]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政文处.宁夏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利用[Z],2000.9.

宁夏范文篇8

关键词:农村公路;路面;结构

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了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农村公路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交通运输部门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

宁夏地处我国家西北地区东部,农村公路路面交通设施薄弱,建设资金短缺。为此,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针对区域环境的特点,研究探索农村公路路面结构型式方案,对加快我区农村公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沥青混合料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应用广泛,技术成熟。

在这里,主要对其它几种路面型式作一概述。

一、油砾石路面

油砾石技术是一种冷拌沥青路面公路修建技术,起源于瑞典,在芬兰、挪威等北欧国家得到广泛应用,适用于寒区中小交通量公路。我国黑龙江省率先引进此项技术并成功推广,甘肃省也于近年组织借鉴应用。

油砾石路面是用类似于沥青混合料的油砾石材料作面层铺筑在基层上的路面。油砾石材料由低粘度结合料和破碎砾石或碎石以及增粘剂组成。油砾石材料孔隙较大、强度较低,但在常温及低温下流动性优良,适应变形和抵抗裂缝能力强,并具备一定的透水能力,与无结合料的粒料类基层组合,具有优良的抵抗低温开裂的性能。

(一)主要特点

1、造价低。由于油砾石路面能够充分利用地方性材料,沥青用量较低,拌和温度较低等,工程造价同比一般可降低20{6左右。

2、抗低温开裂能力与变形适应能力强,且具有良好的裂缝自愈能力。据黑龙江省试验路对比观测结果,改进油砾石路面的平均开裂间距为普通沥青表处路面的近9倍。

3、维修养护方便、后期费用低。可实现预制贮存、人工加简易机具维修及冷再生,进而实现建养结合。

此外,油砾石路面能够延长寒冷时节施工工期,在节约能源与环保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二)关键技术

油砾石路面技术的关键在于配制出合格的结合料。油砾石材料的结合料由沥青材料和外掺剂所组成。添加外掺剂后沥青质胶团间的吸引力减弱,呈溶凝胶状,粘性较基质沥青下降,在低温下仍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能。油砾石的结合料中最多的成分是基质沥青,沥青的性质仍起决定作用。结合料的粘性决定了其适用的交通类型,对油砾石路面的性质影响最大。

黑龙江交科所利用盘锦110号沥青和盘锦重油成功配置出油砾石路面结合料,并在借鉴芬兰冷拌沥青路面铺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油砾石路面结合料技术要求。

甘肃交科所选取兰炼油浆作为轻质溶剂对甘肃省境内常用的兰炼110号沥青和克拉玛依90号沥青进行降粘处治,通过测定不同比例油浆和沥青掺配结合料的60℃运动粘度和15℃的针入度,确定油浆的用量,其中对于兰炼110号沥青需30%的油浆用量,对于克拉玛依90号沥青需37%的油浆用量。

(三)施工工艺

1、油砾石的拌和,先将结合料与粗集料拌和,再加入细集料和部分结合料。

2、冷拌沥青路面摊铺,施工中须保持一定的摊铺速度,并注意连续性。

3、压实。一般采用静力压路机,压实三遍即可。最终压实是在24小时之后和开放交通后完成。

宁夏范文篇9

关键词:服务业;标准化;建议

1我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1.1我国服务业情况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服务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对加快我国服务业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和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两个重要的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加快发展服务业”和“进一步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作为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党的十八大指出,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更多要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总理更是强调要“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14年底,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46.7%,同时服务业中现代服务业保持较高增速,比重不断提高。并且服务业增长对工业增长的依赖减弱,独立性增长,能力增强。

1.2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国家标准委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要求,积极行动。在宏观战略规划、标准制修订、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标准实施、标准化科研以及国际标准化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国家标准委先后了《全国服务标准2005-2008年发展规划》《全国服务业标准2009-2013年发展规划》《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十二五”行动纲要》,以及《关于加强服务业质量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服务业领域的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达到119个,其中,技术委员会77个,分技术委员会42个。服务业国家标准累计1,700余项,列入制修订项目1,000余项。截至2012年底,共下达了452个部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项目,涉及物流服务、运输服务、社区服务、餐饮服务旅游服务等多个领域。

2宁夏服务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宁夏的服务业也不断发展壮大,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在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服务业已成为宁夏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总书记来宁夏视察时指出:宁夏要加快发展商务、旅游等服务业,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为贯彻落实这一指示精神,宁夏从实际出发,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一五”以来,宁夏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为促进宁夏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宁夏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59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1,192.1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0.5%。201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3%,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1%。服务业提供的地税收入占全区地税收入的58%,成为宁夏区地方税收的支柱税源。旅游、金融、房地产、信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2014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149.4%。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新型业态不断涌现,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物流、商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的集聚和产业融合。服务业已成为宁夏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增长潜力最大的产业。“十一五”期间,宁夏全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8%,大批服务业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运,大大增强了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水平日益提高,服务功能日臻完善,居民服务消费明显增加。

3宁夏服务业标准化工作现状

近年来,在国家开展“西部大开发”和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形势下,在宁夏党委、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多项政策措施促进下,宁夏的服务业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在政务服务、民政服务、旅游、气象、环保、消防、洗染、保健等行业开展了标准化工作,地方标准97项。已开展服务业标准化试点16个,其中,部级试点6个,自治区级试点10个。宁夏自治区政务服务中心成为全国首个省级政务服务中心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自治区民政厅在全国民政系统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作为经验介绍单位。自治区环保厅在农村环境连片治理中制定了5项地方标准,在全国具有创新性。

4对宁夏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议

4.1积极争取政府重视,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奖励机制

建议自治区早日出台《宁夏标准化发展战略》,提出全区标准化发展战略目标,并对今后一段时期标准化工作做出全面部署。能够安排标准化实施的专项资金,并从科技创新、科研立项、成果认定、职称评审、人才培养、资金奖励等多方面加强标准化工作。

4.2建立宁夏服务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工作机制

建议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服务业标准化协调工作制度,建立由质监、发改、商务、教育、文化、旅游、民政等相关部门合力推动、共同管理的宁夏服务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不断拓展服务标准化领域,提升服务水平,促进全区服务标准化深入开展。联席会议办公室可设在质监部门,全面协调全区服务业领域涉及的各行业的标准化工作,研究解决各种标准制修订及相关部门存在的不协调或冲突问题。

4.3逐步建立和完善宁夏服务业标准体系

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应该以宁夏相关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宁夏现阶段服务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促进产业良性发展为出发点,充分体现行业发展的特点,根据“填平补齐、重点现行”的原则,重点推进现代商贸、旅游、物流、金融、信息、商务、民政、政务服务等重点行业的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健全符合宁夏产业发展需求的服务业标准体系。

4.4加大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力度

鉴于宁夏服务业标准覆盖领域较窄,标准数量较少的现状,我们迫切需要加强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尤其需在一些与老百姓利益息息相关的重点领域,如:养老服务、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等领域进一步加大标准的研制力度。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可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订出一部分急需的团体标准。

4.5持续加强标准实施的力度和深度

一是以标准化示范项目为载体,在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政务服务、酒店住宿、社会服务和公共教育等社会迫切需求且标准化基础较好的领域,开展专项标准化重点推进。二是建立反馈和评价机制。对示范项目的实施、标准体系的建设,关键标准的研制和推广,标准化基础科研等环节进行反馈和评价。三是加强开展宣传和培训。对重点领域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重点服务企业开展标准化宣传培训,形成政府主推、行业主导、企业主动、社会关注的良好社会氛围。

4.6大力培养服务业方面的标准化人才

宁夏范文篇10

一、着力推动科学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总书记指出,宁夏经济发展的任务很繁重,各族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愿望很迫切,必须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推动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必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又好又快地把宁夏现代化建设搞上去。为此,总书记提出了“迈出四个更大步伐”的明确要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迈出更大步伐,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上迈出更大步伐,在深化改革开放上迈出更大步伐。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贯穿于宁夏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宁夏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各项具体实践中。

奋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我们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和农业物质装备,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加大政策扶持、技术研发、精深加工力度,尽快把特色优势农业培植成宁夏农业的主导产业。总书记对农民增收问题十分关切,每到一地,都详细了解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情况,要求宁夏要下大力气促进农民增收。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使我们增强了紧迫感,一定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渠道,想方设法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事实证明,没有农村社会事业的大发展,实现农村的全面繁荣和文明进步就是一句空话。总书记要求宁夏下大力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完全符合宁夏的实际。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的机遇,加快建设一批农村饮水、道路、能源、电网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加快塞上农民新居、危窑危房改造的力度,争取用3至5年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明显的改善,让农村贫困群众早日过上小康生活。

奋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总书记高度关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出必须切实抓好三项重点工作: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做好节能降耗工作。按照总书记的要求,我们将积极主动加大调整力度,在调整、转变中加快发展,在加快发展中加快调整、转变,以赢得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动权。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造新优势,主动依托宁夏的资源优势和现有基础,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真正形成具有宁夏特色、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筑新平台,大力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高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能力,坚决淘汰落后生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决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新领域,在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面向生产的现代服务业,尽快把服务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宁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扎实推进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发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不断增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善于在劣势中看到优势,在落后中找到潜力,善于变压力为动力,不断创新发展思路,突破常规,走出新路子,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实现宁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奋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作出贡献。总书记对宁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非常重视、非常关心。他要求:“把宁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抓紧抓好,扎实努力,长期努力,使生态环境不断有新的改善,为建设祖国西部生态屏障作出贡献。”这是总书记赋予宁夏的一项重大使命。这几年,宁夏在生态环境建设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讲,生态环境还十分脆弱,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么实现科学发展就无从谈起。我们要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退牧还草工程、防风治沙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努力实现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转变;要加强湖泊湿地保护和动植物资源保护,加大管护力度,坚决制止随意砍伐、随意放牧、随意开荒、滥采乱挖等行为,坚决巩固封山禁牧成果。总书记在视察中明确讲到,国家正在研究退耕还林还草到期以后的接续政策,要让广大农民吃上“定心丸”。为此,宁夏要用足用好中央的政策,大力发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接续产业,使广大农民从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中得到实惠,真正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内在动力。

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稳步扎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从宁夏区情出发,积极创新,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我们要继续自觉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我们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抓住全球产业重组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经济协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宁夏的资源、劳动力等优势与东部地区和国家大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推动宁夏又好又快发展。

二、着力改善民生,扎实推进和谐宁夏建设

总书记强调,一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任务和战略决策落实好。把改善民生作为基本着力点,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为此,总书记提出了“四个扎实做好”的明确要求:扎实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做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工作,扎实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扎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要求,必须扎实推进和谐宁夏建设,为实现宁夏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认真抓好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培育新的就业门路,增加新的就业渠道,努力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特别是做好“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尽快使养老保险覆盖各种所有制企业,把城镇各类居民都纳入到医疗保障体系。要巩固城市低保成果,不断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确保年内将全区农村特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切实解决好困难群体、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使他们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认真抓好扶贫开发工作。这些年,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宁夏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目前全区仍有7.5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众虽解决了温饱,但很不稳定,一遇灾害就会返贫,扶贫开发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同时,宁夏绝不能因为实施农村低保而放松扶贫,扶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坚持国家帮助、对口支援、自力更生相结合,进一步加大全区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切实抓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三项扶贫重点工作,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贫困地区群众尽快稳定地解决温饱、稳定地脱离贫困,像总书记期望的那样,“让广大的乡亲都富裕起来”。

认真抓好民族宗教工作。总书记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对维护宁夏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要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只有发展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和谐。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宁夏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学习贯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以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各族干部的团结,以干部的团结带动各族人民群众的团结,使全区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严禁滥建寺庙、盲目翻修扩建寺庙,维护现有宗教格局的稳定,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加大培养宗教界爱国人士工作力度,保证宗教组织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爱国爱教人士手中,坚决抵制境外宗教势力的渗透活动,努力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着力加强党的建设,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宁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总书记强调,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总书记提出了“三个切实”的明确要求: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切实搞好换届工作。我们要按照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