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十篇

时间:2023-11-28 18:34:49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1

方法:回顾分析44例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和运用的护理方法,结合患儿的转归分析有效地护理措施。

结果:经过精心护理,44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42人痊愈出院,2例因多器官衰竭死亡。

结论:有效的护理能够及时发现患儿生命体征的异常减少并发症加快痊愈的速度。

关键词:手足口病危重型护理儿科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090-02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通过接触患者的消化液排泄物等多种途径传播,好发于小儿[1]。以手足口部出现红斑、丘疹、疱疹为主要表现,并可结合体温升高,嗜睡,肢体抖动等症状[2]。少数严重者同时可并发脑炎、肺水肿等多发性器官功能障碍。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较好,即使是危重型的患者通过正确治疗有效护理,也基本可以痊愈,为找出有效的护理措施,我们开展了本次研究。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2010-2012年间,共收治44例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27例,女17例。最小年龄6个月,最大者5岁,平均(2.22±1.37)岁。

2护理方法

2.1密切监护病情变化并及时记录。进行心电监护,时刻注意患儿呼吸、心率、血压、体温的变化,如出现生命体征不稳定、烦躁不安、四肢颤抖或萎靡不振、气短头晕、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症状,应及时记录及向主治医生报告,进行相应的救治。手足口病的危重患儿大多伴随有呼吸功能障碍的表现,因此需要在床边配备吸痰器,呼吸机,简易急救呼吸球囊,紧急气管插管用物,常用急救药物等,必要时协助医师行气管插管术。

2.2制定安全护理应急预案。为保证病人住院期间的安全,制定如下安全护理应急预案:①非计划性气管拔管应急预案;②静脉穿刺点药物外渗应急预案;③上呼吸机时突然停电应急预案;④病情突然变化应急预案等等。

2.3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患儿观察护理要点。保持气管插管固定通畅,适当约束肢体,严防意外拔管,有效湿化,及时吸痰,如呼吸末正压参数较高,应使用密闭式吸痰管。保持呼吸机正常运作,观察呼吸机反馈参数,出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2.4特殊药物的使用及观察。使用输液泵、微量泵进行用药,以确保用药准确及时,保证三条以上浅静脉留置针固定通畅,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穿刺留置深静脉导管,严防药物外渗,严密观察并及时处理穿刺点红肿热痛等药物外渗情况。严密观察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米力农等血管活性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严密观察安定、力月西、静安等镇静药物的效果及副作用。

2.5发热护理。患儿卧床休息,保持病区的安静,环境温度设定在26度,湿度60%。患儿的衣物和被褥适度度,避免过厚,鼓励饮水食用水果。体温38.5℃以上的患儿,采取头部冰敷、温水擦拭全身、必要时上降温机或药物降温等方法进行降温。

2.6口腔护理。旨在保持患儿的口腔清洁,口腔内局部用2.5%碳酸氢钠稀释液清洗,无气管插管患儿鼓励多喝水。在餐后提供无菌生理盐水给患儿漱口。

2.7皮肤护理。保持病床的清洁干燥,给患儿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每天一次为患儿用热水擦拭全身,并更换一次贴身衣物。进行静脉输液时,勤查看患儿的情况,防止出现局部肿胀,甚至静脉炎。注射或静滴的

部位经常更换,防止硬化反应。

2.8消毒隔离。患儿和其家属、医务人员进入病区均佩戴口罩,杜绝患儿外出禁止探视,家属送入病区的物品全部都由医务人员消毒后转交。病房保持通风,每日进行一次30min紫外线消毒,患儿接触过的的餐具、床单被褥、玩具全部喷洒双氧水消毒。医务人员穿隔离衣,接触患儿呕吐物、排泄物时戴手套。医疗废物放入双层塑料袋,焚烧处理。

2.9饮食护理。为保证患儿营养,气管插管患儿按医嘱鼻饲饮食,清醒患儿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忌辛辣生冷。患儿大多因为口腔疱疹溃疡,疼痛难忍张口困难,因此食物以流质和半流质为主,为了避免刺激口腔内创口,温度略凉为宜。

2.10心理支持。关爱患儿,细心认真的进行护理,将医疗干预行为集中,减少对患者的刺激次数。对年龄较大的患儿,耐心的运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说服,使其配合治疗。

2.11健康教育。对患儿及家属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告知他们出院后注意休息,少去人流密集的地方,饭前便后要洗手,室内注意开窗通风。身体状况恢复后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减少再次感染的概率。

3结果

44例患儿中42例陆续痊愈出院;1例入院时已经病危,多器官功能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1例并发脑干炎,引起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具体情况参见表1。

4讨论

手足口病在5岁以下的儿童间互相传染的可能性极强,治疗以预防为主结合抗病毒和支持治疗[3]。在小学和幼托机构大力宣传本病的特征性症状,能有效的尽早发现该疾病,并且控制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期间需要密切注意患者的情况,若有异常的发现,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此外,还要注意隔离患者,避免导致该疾病在一定区域内的流行[4]。

对于新入院的患儿,入院5天以内,需要进行更加密切的观察,因为新入院病人的情况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剧烈的变化。及时的发现和对症处理能够抑制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同时需要针对患儿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患儿和家属的心理一般表现为紧张和焦虑,担心患儿的预后情况。医护人员应当安慰和告知患儿和家属关于本病的知识,理性的对待该疾病,不必惊慌,这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可以被治愈,治愈后也有可能再次感染[5]。

5总结

手足口病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早期发现患儿的预后良好,危重型患儿的预后相对而言较为凶险。有效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儿情况,保持病区环境良好,消毒隔离,清淡饮食,和心理辅导等等。在护理得当的情况下,患儿基本可以全部痊愈出院。

参考文献

[1]丘秀华,陈艳清,肖灼珍等.6例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95

[2]楼晓芳,蒋敏,马美芳等.32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3):244-246

[3]高莉丽,徐敏,贾丽丽等.手足口病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患儿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8):707-708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2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护理干预

小于5岁的儿童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该病的潜伏期为2~10 d,普通患病患儿会出现发热、口痛和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溃疡和疱疹,在身体各个部位可能出现斑丘疹,主要分布在手足部位,慢慢的转变成疱疹,在疱疹内有少量的液体[1-2]。重症患儿能在较短时间内病情快速发展,出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症状,有些患儿在1 w瓤赡艹鱿帜阅ぱ缀湍匝住⒎嗡肿和循环障碍等疾病,甚至有患儿会病情危重,出现死亡等。研究发现[3-4],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中西结合护理干预,治疗的效果能显著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纳入研究的对象为我院儿科于2014年8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2例手足口病患儿,分成甲组(n=50)与乙组(n=52)。甲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3.21±1.40)岁;平均病程为(1.20±0.49)d。乙组男33例,女19例;平均年龄(3.19±1.43)岁;平均病程为(1.23±0.48)d。甲组和乙组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基础数据资料比较基本没有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采取常规治疗措施,喜炎平注射液配比0.9%的氯化钠注射液100 ml进行静脉滴注,滴注1次/d,连续静脉滴注5 d。针对患儿手足等部位的疱疹予以康复新液,可以通利血脉和养阴生肌,促进表皮黏膜的修复。对于有发热症状的患儿需进行物理降温处理。针对那些有腹泻和呕吐和食欲不振的患儿需采取静脉补液的方法进行营养补充,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与此同时,采取护理干预措施,乙组患儿进行常规西医护理,如西医治疗、疾病介绍、心理干预和出院指导等。甲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的辨证护理,在患儿病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实施。①消毒隔离措施:确保诊室内空气流通,每天对病房进行消毒,确保每天光照时间>2 h。患儿的物品要专人专用,消毒,防止再次发生细菌感染。医护人员随时要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的出现。每天上午要用艾草熏蒸房间,用蒲公英和板蓝根等熬水后进行喷洒消毒。②心理护理干预:患儿手足等部位会出现疼痛和瘙痒症状,患儿因身体不适和年龄较小的缘故会出现焦虑和哭闹的情况,家长容易失去耐心,所以护理人员需耐心的与家长沟通,疏导家长的焦躁情绪。中医学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忧思悲恐惊对应,可以播放一些比较欢快和柔和的音乐来让家长和患儿情绪得到放松,有镇定安神的效果。③疱疹护理:疱疹出现会让患儿有疼痛感,可使用解毒清热药物康复新液进行涂抹,或者以西瓜霜进行局部喷洒。为了避免碰触疱疹引起疼痛,为患儿穿宽大舒适的棉质衣物,将指甲剪短来防止抓挠。每日进行被褥换洗和晾晒。可采用中药外洗加内服进行治疗,如以金银花、荷叶和连翘煎成汤药进行外洗内服。④饮食护理:患儿口腔黏膜多会出现疱疹,疼痛导致其进食困难,所以食物不宜过烫,要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忌食生冷和辛辣以及较为油腻的食物。因患儿情绪抑郁导致气郁日久化热,出现腹胀和纳呆、便秘等症状,需山楂冰糖水来开胃促消化,每天服用3次并辅以腹部按摩,顺时和逆时针各按60次使其脏腑气通。⑤病情监护:护理人员要加强巡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有无心率过快和高热症状,如果发现患儿有任何的异常情况需立即向主治医师报告采取措施,阻止病情的发展。

1.3疗效评价 显效:患儿经护理干预后3 d内病情好转,体温下降恢复正常,能正常进食流质食物,疱疹消退;有效:护理干预1 w内体温恢复正常,疱疹已消退,且能正常饮食;无效:护理干预1 w后病情未见好转或出现死亡[5-7]。

1.4统计学分析 将甲组和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采用?字2检验法对护理干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析,单位取率(%),单位取(x±s),(P

2结果

2.1甲组和乙组患儿干预疗效比较 甲组患儿的疗效明显高于乙组患儿,组间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足口病给患儿带来了心灵和身体上的创伤,儿童在患病后往往会出现厌食、口腔疼痛和低热、以及手、足和口腔等部位的疱疹,普通患儿在患病1 w后可自动痊愈,部分患儿会出现重症症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肌炎和肺水肿、脑膜炎等,甚至有患儿在治愈后留下后遗症,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在发现患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时要立即送医确诊后进行对症治疗,除了必要的隔离措施和用药治疗外,还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帮助患儿尽快康复。但临床上普通的西医护理的效果不明显,对疾病预防治疗的帮助有限。近年来,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能在很大程度上为疾病的康复创造较多的有利条件。中医认为,手足口病多为时邪入侵,导致脾土湿困和郁而化热,归属于肺脾湿热之候,可借用中药材进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能彻底的根除病因,比起西医单纯的皮肤护理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中,甲组患儿在西医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采用中草药消毒、中药材熬汤进行外用内服和中医按摩等中医护理措施,其患儿治疗的效果大大的提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著的高于乙组的手足口病患儿。说明,针对小儿手足口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缩短患儿治疗的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其病情康复。

参考文献:

[1]卢新梅.小儿手足口病中西结合护理的干预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20(31):171-172.

[2]马红云.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29):40-41.

[3]王红,孙丽华.小儿手足口病口腔病变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89-1790.

[4]陈小红,周凤梅.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循证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6):111-113

[5]宋凤美.循证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护理中的应用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3):125-129.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3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为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春秋为高发季节。因手足口病会造成患者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故临床上形象地称之为手足口病,除了以上临床症状以外,少数患者还会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命性并发症[1]。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与控制措施疗效满意,疫情控制效果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2年1月——2013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22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10例。所有患儿均有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与体征,符合第七版《诸福堂实用儿科学》中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2]。其中观察组男62例,女48例,年龄0.5-8岁,7岁3例;对照组男60例,女50例,年龄0.3-9岁,7岁3例。排除血液性疾病、晚期肿瘤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护理,所有患儿均住院接受治疗,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口服退热药。患儿于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漱口,口腔疼痛明显者涂抹丁卡因。若存在严重并发症患儿采取专科专家会诊。观察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与控制措施。

1.3观察指标观察记录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口腔疱疹及皮疹消失时间。

1.4疗效评定痊愈: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口腔疱疹等消失,且未出现新疱疹,患儿正常进食,未出现并发症;有效:72h体温正常,3-4d皮疹、疱疹消退,但仍未完全愈合,存在散在皮疹出现,无严重并发症;无效:超过72h仍未退热,皮疹、疱疹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总有效为显效及有效之和。

1.5统计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结果

2.1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及皮疹消失时间分别为(1.21±0.33)d、(2.65±0.67)d、(2.76±0.7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传染性疾病,传播较快、传染性强,以发热、手足口部疱疹为主要临床症状。少数患儿会出现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本病如若处理不当,易引发大面积的爆发流行,造成重症患儿死亡,故临床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与控制措施极为重要[3]。本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干预控制:

3.1消毒隔离手足口病主要是经由消化道与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患儿及健康带菌者,病毒集中于眼部、疱疹液及粪便中。因此对于手足口病患儿要及时隔离,防止传染给健康人群,对于不同病症的手足口病患儿也要相互隔离,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病房内保持干净舒适,确保室内空气流通,定时给予紫外线消毒,保持室内温度湿度适宜。患儿用品,如床上用品、茶杯、餐具、玩具等彻底消毒,病室内卫生间、地板、把手等定时消毒,患儿分泌物与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30min后置于塑料袋内封口,再根据规定处理。

3.2发热护理手足口病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就是发热,因此在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患儿的体温变化,防止发生高热惊厥。体温在38.5℃以下的患儿采取物理降温,如冰敷、温水擦浴,多饮用果汁或温开水。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物理降温的同时应用退热药。

3.3口腔与皮肤护理手足口病患儿的口腔、皮肤会出现疱疹,患儿疼痛明显。因此要保持口腔卫生,加强清洁,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清洁,餐前餐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并饮用温开水,局部涂抹思密达以减轻盐水对粘膜刺激。口腔溃疡严重的患儿喷涂西瓜上喷剂。保证皮肤清洁干燥要每天洗澡更衣,床单也要勤洗勤换,并采取紫外线杀毒,于疱疹处涂抹抗生素药物。家长与护士要看护好防止患儿挠抓皮疹处,修剪指甲,大便后清洁肛周皮肤。

3.4饮食护理合理膳食,根据口腔黏膜损伤程度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注意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多补充富含维生素食物。饮食温度适宜,不要过热,避免刺激黏膜。

3.5心理护理对于手足口病患儿采取心理护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儿交流,关心爱护患儿,消除其陌生心理,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同时医护人员要多与患儿家长沟通,介绍疾病产生的原因,特点,传播途径等,介绍该病是十分常见的传染病,是能够被完全治愈的[4]。

3.6强化院内院外护理强化医院卫生控制,严格隔离,及时对空气、楼梯扶手、门把手、床上用品进行消毒,非一次性用品使用后要彻底消毒。医护人员在与患儿接触后均要严格洗手,必要时戴手套、口罩。由于本病的传染源为患儿及健康带菌者,故尽量少留陪床,做好床边隔离。手足口病高发时节,要定期派医护人员到附近幼儿园做宣传,指导老师做好检查,并采取相应消毒措施。在手足口病暴发期间适时采取闭园。

经过上述护理与控制后,患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治疗与控制,临床症状与体征消失快,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洪芹.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l0,1(5):206-207.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2-810.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4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148例手足口病患者,对所有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全方位的对症治疗和护理措施以及对部分患者进行隔离措施,探讨手足口病的护理方法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148例患者中共计有146例患者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愈率高达98.6%。

结论:全方位的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及时预防并发症与危重病症,隔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率,提高手足口病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隔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309-01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传染病,又可称为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手足口病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以手、足和口腔粘膜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冬季发病率较低[1]。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9月共计收治14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56例患者安排在医院的隔离病房内进行治疗与护理,148例患者中共计有146例患者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48例手足口病患儿中,男83例,女65例,3岁以下的患儿共计62例,3-5岁的患儿共计53例,5岁以上的患儿共计33例,其中病情较为危重的患儿共计21例。

1.2方法。

1.2.1对患儿进行心理疏导。由于患者年龄较小,患者家属对于手足口病了解甚少,自然会产生各种顾虑以及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患者以及家属恰当的心理疏导,帮助患儿家属尽快的进入角色,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

1.2.2对患儿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普及。对患儿家属进行手足口病相关医学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患儿的饮食营养、心理安慰等方面,使得患儿能够保证饮食的营养,另外对于经济能力较低的家庭积极帮助患者家属办理医疗保险等各项手续,解决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后顾之忧。

1.2.3发热的护理。要定时给患儿测量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采用温水擦拭、减少衣被等物理降温方法。发热期间,医护人员应加强体温监测,随时掌握体温动态,对于体温在37.5℃~38.5℃患儿,可采取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处理,对于体温高于38.5℃的患儿,给予泰诺、托蒽等小儿退热药。降温后30分钟测量患儿体温,了解降温效果,及时补充水分,鼓励患儿饮水。

1.2.4口腔护理。手足口病中口腔侵犯率最高,90%以上患儿有口腔黏膜的损害,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等。护理的重点是保持口腔清洁,患儿在饭前饭后应该使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使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门腔。另外,将维生素B2粉剂与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混合均匀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双八面体蒙脱石散剂对病毒以及多种细菌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并将病毒细菌固定在黏膜表面,之后随唾液排出体外,而避免口腔黏膜继续被病原体损伤,或涂鱼肝油,也可以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患儿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1.2.5皮肤护理。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而且抓破疱疹,疱液渗出会引起病毒的传播。因此,应每晚给患儿洗澡,并更换柔软的棉质内衣;洗澡时不宜用肥皂、沐浴露;剪短患儿的指、趾甲;穿长衣袖、长裤将手脚包住;对破溃处及时涂甲紫药液进行各种注射或贴胶布时要避开皮损处;内衣要宽松、透气;穿软底鞋,少走动,减轻皮肤破损,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洗澡用温水,注意水温不可以太高,以免刺激患儿皮肤;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患儿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更换衣被,保持床整、清洁、无渣屑;加强患儿臀部的护理,预防红臀[3]。

1.2.6饮食护理。给予患儿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食物温度不能偏温或者偏凉,不能过咸,以减少对口腔溃疡面的刺激,忌辛辣。对疼痛明显而拒食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静脉补液,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因口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疱、溃疡伴疼痛会影响饮食[4]。

1.2.7隔离护理。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儿童年纪较小,身体素质弱的儿童极易被传染上手足口病,因此对我院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了隔离治疗,采取与非隔离治疗的患儿相同的护理办法。

1.2.8其他护理。对于年龄较小的患者应特别注意,比如病房药进行布置,房间的布置要有童趣,色彩鲜艳,可以摆放一些儿童玩具或者儿童书籍,在进行注射前可以让儿童的家长与儿童玩一会游戏或者将一个故事作为缓冲,让儿童患者对于疾病的恐惧感减小,保证治疗效果。

2结果

148例患者中共计有146例患者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治愈率高达98.6%。被隔离的56例患者中无1例传染病例。

3讨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临床上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由于患者年纪较小,加上手、足、口疱疹的疼痛刺激以及陌生的病房环境,患儿容易产生紧张以及恐惧心理,会哭闹不安,不接受治疗。因此,医护人员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可采取音乐、讲故事等方法取得患儿信任,然后进行护理工作。本次研究中,148例患儿的痊愈率高达98.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全方位的治疗以及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及时预防并发症与危重病症,隔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传染率,提高手足口病的治愈率。

参考文献

[1]王红萍,陶志广.743例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河北医学,2009,15(8):988-989

[2]胡锦娟.儿童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2,34(3):136-137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5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播途径;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088-0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年龄

1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亦可经水感染;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的唾液、疱疹、粪便污染的水、手、毛巾、水杯、牙刷、玩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可经口感染;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传播手足口病;患者咽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可通过咳嗽、喷嚏、谈话造成呼吸道传播。

2 临床特征

手足口病常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疹子“四不像”:不像蚊子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内的疱疹破溃后即出现溃疡,常常流口水,不能吃东西。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恶吐或腹泻等症状。大多数患者在一周内自愈,无后遗症。

3 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不要让孩子在地上摸、爬玩耍;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3.2 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进行清洗消毒;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3.3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在疾病流行期间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发热出疹患JLN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务人员在就诊、护理每一例患者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手消毒。

4 护理措施

4.1 消毒隔离本院成立了手足口病专业病房,实行严密隔离。病房内空气流通、清洁、温度适宜,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地面、床头柜、床头、凳子、患儿的用具和玩具用含氯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mg)擦拭;患儿的分泌物、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 000mg)浸泡消毒半小时后倒掉;床单、被褥交洗浆房按丙类传染病用物清洗和消毒。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严格做到“一人一物一用一消毒”。

4.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 手足口病主要是柯萨奇A。 和E,,两种病毒感染引起。柯萨奇A16。 还可并发心肌炎,E71。则可并发脑炎、脑膜炎等。在护理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胸闷、头痛、昏睡、恶心、呕吐、脑膜刺激症等,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及心率。对于发热的患儿,要及时给予退热处理,如冰敷、温水擦浴或者口服小儿退热剂。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

4.3 饮食护理饮食要易消化、清淡、质软、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口腔糜烂,在食用过热的食物时可以刺激破溃处引起疼痛,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温开水,少食多餐。对于因拒食、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并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及酸碱失衡。

4.4 口腔护理 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喷涂喉友,以促进愈合。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4.5 皮肤护理患儿手掌、足掌疱疹因搔抓而继发感染,一旦抓破,疱疹液会引起病毒扩散,加之高热、降温时出汗,呕吐物易弄脏衣被,因此,应保持皮肤清洁,穿柔软宽大的衣服,经常更换。用温水洗澡,床单要清洁、干燥,勤剪指甲。随时清理污染的大小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6

组织管理

在手足口病高峰期来临之际,护理部及时安排人员,设立预检分诊。科内调配物资,完善抢救设施,开放4楼监护室。

组织科内全体人员学习手足口病的2010版防治指南、危重患儿的护理及健康宣教、消毒隔离技术等内容。由护理骨干负责患儿的治疗、护理及健康宣教,其他低年资护士协助。

消毒隔离

在病区内严格划分隔离区域,将住院患儿安排在四楼,不同类型的患儿不得混住,监护室24小时开放。门诊输液的患儿提前告知不可乱串房间,不得互换物品及食物。均安排在固定房间,为了保证不出现院内感染现象,每张床位只安排1名患儿输液。普通患儿床边隔离,重症患儿单间隔离。

建立严密的消毒隔离制度,病室每天开窗通风,移动消毒机空气消毒2次/日,每次60分钟;地面、物体表面、排泄物、呕吐物及其盛装容器全部使用浓度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处理;住院患儿衣物、玩具彻底暴晒,患儿的床单位、门把手及周围环境均使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门诊输液的患儿在离开床位后立即给予床单位及周围环境消毒,及时整理床单元,被服如有污染随时更换。

医务人员在诊查不同患儿时应严格洗手与手消毒。护士做好个人防护,接触患儿戴口罩,接触排泄物及呕吐物等污物时戴手套,处理完毕后脱掉手套并消毒洗手,严格做到接触每个患儿前后均进行手消毒。

预检分诊的护士一旦发现手足口病疑似患儿,立即动员其到发热门诊就诊,患儿用过的医疗器械、接触过的门把手、座椅等均一人一消毒,并做好记录。

患儿出院后要严格终末消毒,用过的一切废弃物品,均要按感染性废物集中收集,送医疗废物暂储间集中处理。

健康宣教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7

【关键词】 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探讨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46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515-02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疾病,潜伏期一般3-7d,好发于0-5岁儿童。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常呈暴发性流行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埃可病毒和EV71型最常见[2]。患儿一般通过接触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及床上用品等等引起感染。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密切接触是其重要的传播方式。该病起病急,以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9.5℃)及手心、足底、口腔咽峡部、肛周出现散在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儿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严重者可引发脑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2011年4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了260例手足口病患儿,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60例,男156例,女104例。0-1岁18例,1-2岁42例,3-5岁137例,5岁以上63例。其中并发脑炎2例,肺炎3例,心肌炎12例。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体温一般在37.6-39.4℃之间),手心、足底水疱,少数蔓延至膝部。口腔黏膜、咽峡、舌唇齿侧疱疹,臀部皮疹多在肛周、骶尾等部位出现,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有少量液体,继而出现溃疡。部分患儿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头痛、腹痛、腹泻症状[3]。该病多数预后好。严重者可引起脑炎、肺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流行时可有较高的死亡率。

1.2 护理方法

1.2.1 病情观察 由于手足口病多发于婴幼儿,患儿哭闹现象很多。因此,护士要有耐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口腔溃疡的程度、皮疹消退情况,注意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做好抢救工作,并做好病情记录。

1.2.2 口腔护理 患儿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后用温开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签蘸温开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尽量不用生理盐水漱口,可用康复新液涂抹溃疡处,以促进口腔溃疡的愈合;也可将华素片捣碎成细粉末,清洁口腔后涂抹于口腔糜烂部位。同时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促使糜烂愈合。口腔涂药后,嘱患儿闭口15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

1.2.3 皮肤护理 由于皮疹、疱疹可能引起皮肤瘙痒,为保持患儿的疱疹不被抓破,要经常检查病儿的手足指甲,同时及时对患者儿的皮肤、衣服、床铺进行清洗,保持病房床单位整洁干燥和患儿皮肤清洁,衣物要柔软舒适。手足有水疱的患儿,可用无菌针头挑破水疱,用碘伏消毒,敞开伤口,严禁用软膏类外用药涂抹伤口,易继发感染[4]。皮肤护理以外用药为主,对于臀部有皮疹的婴儿,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擦药期间嘱家长2h内不要为患儿洗澡。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1.2.4 饮食护理 患儿因发热,食欲较差,宜给患儿吃清淡、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禁食冰冷、辛辣、过咸等刺激性食物,少量多餐,多喂温开水及热汤。恢复期应添加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每次进食前后,嘱患儿饮用少量温开水,促进创面愈合,吃饭要定时定量,少吃零食,对于脱水、酸中毒的患儿,要给予补液治疗,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

1.2.5 健康宣教 本病目前无特殊治疗方法,做好健康宣教,加强监测是控制病情流行的关键。对住院治疗的患儿应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和饮食调整。处理好患儿用物,室内勤通风,患儿多洗手,尽量不吃生冷食品,多饮温开水、多晒被褥等。

1.2.6 消毒隔离 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将患儿隔离,并做好消毒。一般需要隔离1-10d。我院是一所专科性质比较强的医院,人员流大,为了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我院按照医院感染的关规定,及时启动传染病应急预案,单独设置了手足口病的门诊和手足口病病房,均设置在一楼,有专门的通道,采取了消毒、隔离等措施,从而很好地避免患者之间的相互感染。应尽量穿软底鞋袜,少走动,预防皮疹破溃,医务人员应用消毒液擦手,听诊器用后用碘伏消毒2遍,防止交叉感染。对患儿的粪便、呕吐物及其容器等用含氯消毒剂粉剂进行消毒;患儿用过的物品、衣物要彻底消毒。病房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病房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可用紫外线循环机定时消毒。病房走廊、医护人员办公场所要每天消毒1次,避免继发感染。

2 结 果

经过我院对260例患儿的资料进行收集研究,总结得出手足口病这种传染病发病的季节多为夏秋两季。发病毒的人群绝大部中在0-6岁儿童,在进幼儿园和没进园之间的儿童最为集中。消毒隔离能有效杜绝本病传播与蔓延,护理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之一[5];我院收治260例患儿,经过精心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措施,除2例严重并发症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258例患儿全部痊愈出院。在病区和非病区的日常消毒护理做得也非常到位,没有引发这种传染病大面积的扩散。

3 讨 论

以上结果充分证明我院在手足口病的治疗、护理和隔离措施上是科学的、正确的,经验值得推广。由于手足口病发病急,且极容易传播,患儿交流困难,因此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工作很重要,我院在手足口病上的护理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以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杨智宏,朱启,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儿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的调查[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9):648-652.

[2] 张湘婷.73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9(17):642-643.

[3] 鲁萍,黄一文.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J].护理学杂志,2008,10(19):15-17.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8

【关键词】手足口 感染因素 护理干预 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51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3-339-02

手足口病大多在婴幼儿群体中传染,患儿感染初期,症状轻微,只需7-10天便会自行痊愈,有少数的患儿会引发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急性迟缓性麻痹等等,有极个别的患儿身体抵抗力差,病情发展迅速,会引起死亡。手足口病在一年四季均会发生,主要发病高峰在春末夏初,多于5岁以下儿童多见,在发病一周内,感染力最强,手足口病属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尚且没有一种对症的药物,多数患儿都是在门诊或者家庭进行隔离治疗,因此,正确认识手足口病的感染因素以及其传播途径,对于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的感染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手足口病的传播特点和途径

1.1 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健康的带毒者和轻微散发的病例,而且其传染多带有一定的隐性,而在流行的过程中,阴性的感染者比显性的发病者数量多出数十倍以上,在发病的急性型,婴儿粪便排毒大约有3-5星期,而咽部排毒也有1-2星期,因此,这些健康的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

1.2 易感人群

所有的人群都对EV71型肠道病毒十分敏感,每个年龄段都有感染和发病的可能,而以婴幼儿最为敏感,5岁以下婴儿发病率在85%-95%。根据各国研究结果表明,每隔2-3年,手足口病就会有规律的发生一次,而主要的发病期间都是新生儿和易感染人群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数量的积累为流行病的发病和传染提供了先决条件。

1.3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粪便以及手眼之间互相感染进行传播,患儿咽部分泌的病毒,会扩散到空气中,通过飞沫传播,以及患儿使用的毛巾,口杯,玩具等等日常接触的事物发生传染。年龄越小的婴幼儿,受到感染的几率越大,每次流行期到来时,隐性感染与显性发病者的比例为30:1,而一旦被感染后,对于同类型的病毒,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具有免疫能力。

2 预防措施

2.1 院内防护措施

2.1.1 在医院设置专门针对手足口病的诊室,实行预检分诊。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每日就诊的患儿数量很多,如果不能进行分诊治疗,则很容易导致交叉感染,因此,需要进行分诊治疗,对患儿进行预检分诊,分诊室需要配备齐全各种医疗措施,比如空气净化机,消毒剂,体温计等等,对于疑似手足口的患儿,应当对其进行预检,并且说服其戴口罩,经常洗手,并且对患儿的详细信息进行仔细的登记,在预检时尤其是要注意患儿是否有麻疹、风疹、水痘等其他传染疾病。

2.1.2 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由于患儿多为婴幼儿,表达能力稍差,因此要加强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尤其是3岁以下的婴儿,如果出现发热,神经差,恶心呕吐,手脚冰凉等现象时,需要及时报告给医生,及时就诊,防止病情的延误。

2.1.3 加强隔离和消毒。诊室内应当经常开窗通风,医护人员每次检查患者后及时洗手,或者带一次性手套,防止重复检查造成交叉感染,对检查用的器具,比如温度计和其他物品,都要严格进行消毒,使用0.2%过氧乙酸浸泡30 分钟,对于诊室内的其他物品表面,如桌椅,门把手以及地面,在患儿基础过后,都需要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症状比较轻微的患儿,可以在家进行隔离,症状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当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视为隔离期结束。

2.1.4 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在候诊期间,采用宣传教育的方式,在门诊大厅以及诊室内挂宣传栏,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流行病的病理学特征以及临床表现,预防感染的措施等等,同时,在就诊期间,教会患儿家属如何为患儿进行口腔和皮肤的护理,以及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饮食等知识,让患儿家属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的严重性,很多水泡不需处理便可自行恢复,防止很多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处理水泡而造成患儿其他部位的感染,在患儿预后,对家里的环境也要重视起来,将患儿的玩具和衣物等进行消毒,为患儿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等等,当患儿在家里出现持续高烧,呼吸急促,恶心呕吐等情况时,需要及时就医。

2.1.5 加强对手足口病信息的收集工作。在我们实践经验还不足的情况下,应当通过网络和新闻等各个渠道加强对疾病信息的收集,通过各种研究方法,了解到最新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制定详细的护理和消毒制度。

2.2 家庭护理干预

2.2.1 切断病毒传播途径。首先需要将病患儿童与健康儿童进行分离,知道患儿的体温达到正常,皮疹以及疱疹消失为止,通常的隔离时间大约在2周左右。肠道病毒在湿热的环境下生长和传播的速度最快,各种氧化剂和碘酒等都能够消灭活的病菌,病菌一般在50℃左右可以被灭活。因此,在家庭护理中,要经常保持室内的空气流通,保持空气干燥,对日常用品和患儿的衣物,要定期进行消毒,可以采用1%84消毒液浸泡3Omin或煮沸消毒,不适合采用这种消毒方法的物品,可以在日光下暴晒6小时以上,另外,家长要督促儿童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防止交叉感染。

2.2.2 观察和监测。患儿家长要时刻关注患儿的病情发展情况,主要是对体温,精神状态以及疱疹等现象的监测,尤其是体温,每4小时为患儿测一遍体温,对于高热的患儿,可以采用敷冰袋或者温水擦拭等物理降温,如果物理降温不起效,则可以考虑采用退热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为患儿服用,如果持续的高热不退,或者有其他恶心呕吐、精神不佳,哭闹不停等现象,应当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李冰,初玉云.手足口病传播特点及居家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04)

[2]郭洁.重症手足口监护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J].中国实用医药,2009(33)

[3]范佑杰,朱莹.突发手足口病疫情的感染控制对策[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32)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9

【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病;护理体会

【Abstract】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is more common in infants and young children during the epidemic, the disease is contagious, more complications, severe cases can lead to death, but through active and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he proper care,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infection and reduc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infectious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 nursing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230-02

手足口病是由科萨奇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疱疹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常见的疾病。主要通过空气、唾液、粪便等传播。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手足、口腔、臀部出现散在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并发脑炎、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0年10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5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院患者158例,其中男96例,女62例。年龄最小45天,最大7岁。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108例合并脑炎,死亡一例。其余均治愈。

2 临床表现

多数急性起病发热、手、足、口腔及臀部散在疱疹或红色疱疹、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痛。轻症患者病程5-7天,可不治而愈。重症患儿可伴有肌痉挛、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心肺衰竭。

3 护理体会

3.1 消毒隔离:一旦确诊,需将患儿及时隔离,设肠道隔离标志,实施肠道隔离措施[2]。病室内空气流通、洁净,限制探视。病室内紫外线消毒2/日,患儿的用具、呕吐物、排泄物用含氯消毒液浸泡。医务人员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正确洗手。

3.2 口腔护理:患儿口腔内散在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产生疼痛,严重时影响进食。要保持患儿口腔清洁,进食前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溃疡处可给予应用口腔溃疡膜,避免用刺激性漱口液漱口。

3.3 皮肤护理:患儿衣服应柔软、宽松、选用纯棉内衣。床单位干燥平整、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双手,对皮疹已经破裂者,可给予涂抹碘伏消毒,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臀部有皮疹时要及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感染。

3.4 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注意态度温和,爱护体贴患儿,减轻患儿的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

3.5 饮食护理:进清淡、易消化、温凉的流食或半流质饮食。多喝水,可少食多餐。不能进食者补液,以保持水电质平衡。

3.6 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3]。向患儿家属详细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可减轻家属的恐慌心理,另一方面加强他们对疾病的认识,使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另外重点强调该病的传染性强,患儿出院后在家隔离2周,不可入校或幼儿园就读,以免扩大感染,引起暴发性流行。

4 总结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期常见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极少数因严重并发症死亡。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主要以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通过对158例患儿的护理来看,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治疗,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可有效控制传染的扩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国亮.皮肤病学[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1:276

手足口患儿的护理措施篇10

【关键词】先天性心脏病;小儿;介入术前;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1)12-0151-02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CHD)发病率大约为6.87‰~14.39‰〖1〗,每年新增18万-22万例,其中约10万例需手术。对于患儿这一特殊人群,术前需禁食水6-8小时,作为预防术中反流误吸的措施已沿用了数十年〖2〗。但有时手术台次多,延长了等待时间,患儿胃小,食量少,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导致患儿发生不良反应及家长的焦虑和不满。有文献报道〖3〗,过度延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会导致机体舒适度改变,禁水对舒适度的影响更为明显。长时间的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甚至发生轻度头晕、出冷汗、心慌、虚脱等低血糖反应〖4〗,超过12小时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5〗。我科根据患儿的特点,予以新的护理措施,既保证了禁食,又不影响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0年1月1日-2011年7月1日在我科实施静脉复合麻醉下行先心病介入手术的患儿共120例,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2-6岁。分为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对照组男30例,女3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研究组患儿按照新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患儿实行一般护理常规。

1.3 评价方法:

1.3.1 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及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后,分别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评即时焦虑情况。SAS量表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设1-4级评分,经转换得标准分,总分≥89分为重度焦虑、70-88分为中度焦虑,51-69分为轻度焦虑,≤50分为无焦虑状态。测评均由固定的1名护士进行,测评之前可由护士对量表中的文字进行解释。

1.3.2 入介入室的恐惧程度:入介入室后1-5min,采用视觉模拟尺(VAS)测量患儿即时的恐惧程度,10分为极度恐惧,0分为无恐惧。

1.3.3 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采用《新桥医院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共9项,评价结果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分别设为3分、2分、1分、0分,便于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标识,并采用t检验,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S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SAS评分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焦虑情况(X±S)

2.2 两组患儿入介入室时的恐惧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入介入室时恐惧情况经VAS测评的平均得分为(6.73±1056)分,与对照组患儿(7.02±1.78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患儿家属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两组患儿家长在接受各自的护理措施之前,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行各自的护理措施后两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均较采取护理措施前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行新技术护理措施的研究组患儿家长优质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护理措施前后两组家长对优质护理服务满意情况(X±S)

3 护理措施

3.1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留置针的置入:患儿难以适应长时间禁食需静脉补充5%葡萄糖氯化钠液,但由于饥饿、哭闹、出汗、脱水等,造成血管收缩,置入留置针增加穿刺难度。在术前一天患儿处于饱腹状态、精神良好、血管充盈的情况下进行穿刺难度减小,还可缓解患儿及家长的不良情绪。

3.2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饥饿感的消除措施:当患儿于术晨感饥饿时,给予棒棒糖吮含。虽然棒棒糖每支大概10-11g,热量不足以产生饱腹感,但可以用于安慰患儿停止哭闹,提高麻醉、手术耐受性。

3.3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心理干预:

3.3.1 患儿家属缺乏相关的医疗、护理等知识,对手术的效果及其安全性十分担心,如担心手术风险、预后、不知如何配合等。家属的这些情绪将直接对患儿产生不良的影响。而患儿更是家庭的核心,病情牵动所有亲人的心。患儿心理、生理都未发育成熟,存在恐惧和不配合。为此,我们对患儿和家属实行“双向心理护理”。并根据患儿家属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特点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耐心细致地解答患儿和家属提出的各种问题,消除疑虑,满足患儿及家属知情的心理需要。

3.3.2 音乐环节:音乐通过提高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感情、情绪趋于镇静,促进情绪稳定,减轻压力和焦虑,轻松愉快的音乐可帮助家长暂时淡化烦恼、调整情绪以积极的状态面对患儿手术,还可引导患儿配合各项治疗护理。同时,播放一些儿童音乐和催眠曲,加快患儿融入医院这陌生而略带恐惧的环境,在术前晚还可使患儿尽快入睡。在手术当天可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术前饥饿感,使各项生命体征趋于平稳,提高手术耐受性。

3.3.3 游戏环节:可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其中包括给孩子读童话故事、下棋、玩游戏,让自己融入到与孩子的各种游戏中,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手术和术后的治疗护理。

3.4 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前一天的睡眠质量护理:保证介入术前晚充足的睡眠,使机体处于最佳手术状态。对有焦虑情绪而不能很好入睡的患儿按医嘱给予地西泮5 mg口服。

4 讨论

受儿童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的制约及儿童特殊心理的影响,就形成了儿童期的饮食习惯特点:饮食时间规律尚未养成,正餐时间较少,不宜耐受饥饿、喜爱零食,随时可进食等。住院期间的患儿多被要求流质、半流质饮食,通常术前会常规禁食6-8小时,如果手术台次较多,还会进一步延长等待手术的禁食时间。这些因素都会促成患儿在临手术前出现饥饿感,如果饥饿感进一步加重得不到满足,就会精神萎靡、哭闹,甚至头晕、出冷汗、心慌等低血糖反应,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潜在的加重了手术风险。我科根据患儿这一特点,通过对患儿先心病介入术前进行一系列护理措施后,患儿在术前等待期未出现因禁食水所致口渴、饥饿、哭闹、轻度脱水等低血糖表现,至介入室能保持精神状态良好,对治疗护理积极配合。父母的紧张、焦虑情绪得到缓解,患儿与父母关系更加密切,对医护人员也表示信任,对手术增加了信心。此技术简单、安全、有效、利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马长生,等. 心脏病学实践2010-规范化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513

[2] 吴敏.儿科护理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334

[3] 秦尚够,李素芳,刘丹.择期手术患儿术前禁食禁饮时间调查研究〖J〗.现代护理,2005,(2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