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十篇

时间:2023-11-22 17:56:45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1

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环境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对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四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基本要求,可满足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增设特色课程。对比注册考试分析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专业认证标准重理论基础、宽就业口径,符合注册考试的要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至少34学分,包括了高等数学的基本知识、四大化学及其实验以及物理的基础知识。工程基础类课程至少16学分,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制图与信息技术基础类、机械基础类、电工电子及自控基础类课程。使学生学习工程设计、施工的共性知识和共性技术,了解生产安全与环保事故的预测、预防和系统评价技术等。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中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基本包含在内。此外,建设部勘察设计类其他一些注册工程师考试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与环境工程专业为相近专业的注册给排水工程师的公共基础考试内容也大致与之相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就完全有能力参加并考试通过,可为工科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展就业空间。

(二)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较全面,但对比注册考试还需完善“标准”明确将环境科学概论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与管理为专业必修课程,改变了环境工程专业一贯以来重工程设计、忽视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学习的现状,培养学生不仅仅从工程设计的角度,而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解决实际中的环境问题[3]。例如垃圾焚烧厂的设计不仅应从工程设计角度分析考虑,还应当作为一个建设项目考虑对当地环境的影响,是否符合当地环境规划,对当地环境影响如何应进行评价,并且应按照环评法规定进行公众参与等程序,是否符合当地的环境保护局政策、法规,对区域环境质量是否有改善等[4]。全面考虑环境工程设计与环境规划管理中的相关问题,是避免出现环境纠纷的重要途径,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制度强调的方面。此外,专业基础课中环境监测与环境工程专业微生物学作为与工程设计密切相关的课程列为必修,相关内容也是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程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对比专业标准,注册环保工程师专业知识考试内容除包含以上内容外,还包括环境管理法规和标准、工程经济与管理、安全等。对比注册考试内容,专业课程体系还需设置选修安全类课程、工程经济学等以更全面准备注册环保工程师所需知识。尤其是安全类课程,目前工科类课程体系普遍缺乏此类课程,工程实践过程中安全保障完全依靠短时间的上岗培训,知识不系统不牢固,可认为这是工程施工和工程运营过程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注册工程师考试的这部分内容正是为规避实际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设置的,因此本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调整中拟增设安全类课程以契合实际需要。建议工程认证标准中的通用标准应将安全类课程作为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以提高工程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知识水平。

(三)专业认证标准中核心课程设置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分方向考试基本一致注册环保工程师基础课考试合格后进行的专业考试分五个方向: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物理污染治理工程,生态恢复工程。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中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以上前4个方向课程,一般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均设置此4个方向课程,而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设置的第5个方向生态恢复工程需要生态学、植物学、土壤学等方面基础,推测仅限于有此类学科基础的高校如林业科技大学开设有相关基础课程及生态恢复课程。因此专业认证标准考虑了各高校已有学科基础,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对于生态恢复工程考试方向,其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缺乏指导性要求,建议环境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应考虑注册考试的实际需求,给出具体可操作性的标准和要求。

(四)专业认证标准中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符合注册考试的需求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实践环节至少20学分,包含环境工程专业实验、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此外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要求13学分。通过实验与实习,加深对理论课程内容的理解,了解环境工程的规划、设计以及管理等基本内容,通过环境污染控制工艺操作及运营管理的训练,运用和巩固所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环境工程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了解相应的设计规范和标准,提高学生对工程的认识和设计能力。而注册考试最难的考试就是专业知识考试与案例分析,靠的是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积累,考的是规范标准的运用,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有理想的结果。标准中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或论文的要求正符合了注册考试的要求,当然学校的学习仅仅是基础,还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和积累5年后才有资格参加专业考试,这是注册考试的规定。

二、结语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2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 目前 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 中国 近些年来的发展,以 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 历史 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 现代 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wWW.133229.Com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 计算 ,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 研究 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 总结 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 科学 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 社会 主义市场 经济 和 现代 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 教育 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 时代 发展 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 内容 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 艺术 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 学习 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 科学 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 方法 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 研究 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 应用 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3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社会需求的再认识 社会需求是办好专业的必要条件和直接动力。在我国"环境艺术"这一名词才出现不长时间,但年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及建筑装饰业,似乎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魅力,目前已成为令人倾心的行业之一。显然,中国近些年来的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环境"为环境艺术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空间。这种随着社会、经济以及人们对生存环境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追求更有意义的人文环境,改善人的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提高人的生活品质,成为一个新焦点。在经济和文化向更高层次发展过程中,环境艺术是体现崭新生存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积极乐观生活态度的重要标志。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己周围的环境,由于文化生活的普及和生活与消费水平的提高,对所生活的环境空间有了更广泛的文化艺术需求。环境艺术在中国正经历着从对环境的美化处理向对美好环境的创造转化。环境艺术工程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仅北京市每年竣工的公共建筑约300万平方米,如用作装饰工程费按2000元/平方米计算,工程总量在60亿元左右。北京市的住宅每年竣工面积为600万平方米,约12万户,按每户平均用作装饰工程费2万元,总计约24亿元。如果统计全国用在建筑室内外环境装饰工程上的费用将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正呼唤具有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去建设。

    目前在全国许多省、市的建筑设计部门都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所(室),上海市、江苏省、深圳市、大连市等相继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或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各种大小环境艺术设计工程公司更是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仅哈尔滨市就有近千家注册的专业装饰公司。国家建设部门也正在进一步规范环境艺术设计和工程建设市场。

    据有关部门对目前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人员调查,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建筑学专业转为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二是由美术专业转为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三是受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这部分人仅占百分之计二十左右,院校培养的专业设计人员,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

    从生源情况看,近些年来报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一直是报考人数远远多于录取人数,在有些省区甚至接近百里挑一。从生源和就业两个方面看,继续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大势所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在动态发展中完善专业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办在我国历史较短,在工科院校中如何办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更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只有不断地研究探索,总结经验在办学实践中完善教学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涉及建筑和美术两大学科而形成的一个新型的边缘学科,如何把握好两者在教学体系中的结合和比重是搞好专业建设的关键,它们不是简单的拼凑,而需要寻找两者内在的结合点,这是我们需要解决好的一个新课题。从哈工大建筑学院的专业建设看,参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策划与教学的人员主要由建筑学专业和美术专业两类学科的教师组成,彼此都在寻找作为围绕建筑展开的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本专业角度如何相互渗透并实施教学。教学内容的结合,各环节的连接,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等等是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体系的焦点。经过多次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需求的调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意见反馈,一个相对完整并具有工科院校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计划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也进行了切合专业实际的改动,在探索中大家逐步达成共识,明确了环境艺术设计即涉及逻辑思维又涉及形象思维,它具有工程性,又具有艺术性,把握好两者的结合是教师教好同时也是学生学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关键。几年来,哈工大建筑学院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修正不足,使专业教育不断完善,一个相对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三、以建筑学为依托办出专业特色 从广义建筑学的角度看,环境艺术设计也可作为大建筑学概念的组成部分,都是为人类开拓高品质生活空间的环境科学和艺术,同建筑学有许多共同点,也同样具有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体的特质。国际建筑师协会在《华沙宣言》中把建筑学定义为:"建筑学是创造人类生活环境的综合的艺术和科学。"这一定义也同样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只不过在文化内涵上环境艺术更为深入,在形式上更多具有艺术特性。对环境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展开,所以,以建筑学为依托组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是办好专业的原则。

    哈工大建筑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创办正是在这样一个特有的条件下发展起来,构成了区别于我国艺术院校及其它工科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以建筑学为依托成为办学的优势。应充分认识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状况并把握时机,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办成面向二十一世纪,具有建筑行业特色和较高专业水准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四、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环节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将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年代,如何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设计人才,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只有敢于面对现实,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当前重要的在于转变教育指导思想,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切是抓好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在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中强调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泛的指导思想。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改变有些院校只围绕"室内装饰设计"建构课程体系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强调围绕建筑的内、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充分利用在建筑院校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优越条件。在基础阶段选择部分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技术基础课程,同时加进具有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专业学习阶段强调以建筑室内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为主,以建筑室外空间环境艺术设计及公共艺术设计为辅的主干课程设置,拓宽专业面。使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较宽泛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适应性。在实践环节方面,充分利用短学期实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社会实践,参观调研,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践工程,在提高专业认识的同时,提高交流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充分认识设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并将这一指导思想贯彻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这也是课程建设追寻的重要目标。"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性地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要以人的创造力培养为主线,它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合乎社会发展趋势的、感性和理性协调发展的创造力的培养。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把这一教育主题与教育重心在实际操作中贯彻与落实,是培养综合设计能力人才的关键,这种综合能力包括了理解能力,研究能力,构想能力,表现能力等。作为以行业划分为基础的本科教育,往往是一种静态目标的培养方式,侧重于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人才素质、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树立正确的设计教育目标,认真对本学科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优选,才能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发展的健康性。

    五、把握时机,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初步完成了教学体系的建立,今后的完善和发展还有许多的工作,下一步专业建设的重点主要是加强内涵建设。

    1、 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完善的教学管理和秩序。在教学工作中,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及落实与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保证。

    2、 发挥、科研、生产作用,带动教学发展 产学研相结合,促进教学的发展已被许多成功经验证实。在知识经济时代即将来临的今天,教育和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备受世人瞩目。抓住时机结合专业建立有效的"产学研"机制是进一步推动专业发展的重要一步。

    作为以建筑内外环境设计展开的环境艺术设计,涉及到诸多 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映了环境和人的关系,结合教学和设计实践,这一新兴学科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和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工程实践对促进教学及专 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将会更有效使学生把书本知识转化到实际工作中。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4

[关键词]环境艺术;美术教育,审美素养;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艺术品位提出新的精神需求,生存的环境期望值越来越高。美术教育的稳步发展,在这种社会发展形势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悄然兴起,并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它以其广泛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顺应着社会的需求而逐步发展,日趋变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正确认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的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文化、美术、雕塑、装饰、透视学、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与风格、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从专业理论的角度讲,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由于对“环境艺术”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的不同、其中包括高等院校性质和基础不同,使得在专业建设的定位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其现状是把具有综合学科特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仅定位在“室内设计”单一方向上。有些虽然叫“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在课程设置上也只是室内设计单方面内容。还有的则是偏重室内装修、装饰等美化室内环境方面。针对这一教育现状,需要提高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认识,改革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结构,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到实践环节,进行整合和修订,才能培养高素质智能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特点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愈将变得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提升环境意识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我认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前瞻性。

面对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其专业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把握社会需求的动向,一方面要进行足够的社会需求调研,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社会需求预测,这样才有的放矢,按照企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充分的准备。

2 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的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怎样培养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问题。

3 特色性。

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不同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行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体系中的一分支。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来看,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体系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

4 创造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人对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新的设计思路。创造出更好更人性化的生活环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限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力之所在。在课程教学和专业建设上,要能充分认识创造性的特点,树立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方法、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为主线的设计教育思想。

5 适应性。

环境艺术设计属于现代新兴的服务型行业。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相互关系

“艺术源于生活”,在艺术教学中,首先应启发学生认识生活,启发他们去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学生观察、记忆、想象、创造以及鉴赏艺术的能力,初步树立良好、正确的审美观点。这样便能更好的把握环境艺术的教育意义。

素质教育是做人的基本教育。素质教育不是单独进行的,它潜在于智育、德育、美育、体育等以及各种日常的活动中。美育由于它自身的特点,在培养人的优良素质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

对于环境艺术这个新型行业,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目的是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美好的人生,而环境艺术教育作为美育延展中的重要角色,既不断地用美的规律塑造客观世界,也孜孜不倦地用美的规律塑造着自身。

人类自从在劳动中诞生美之后,就寻找着美,追求着美,创造着美;美术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环境艺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既是一个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处于同一审美情趣的美术教育观。重视审美教育的功能,可以把目前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改革向更深更广阔的层面推进。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5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是一项带有方向性、全局性和开创性的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环境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利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应建立以环境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

2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及分析

2.1课程设置存在严重的不合理

就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来看,大多数是近十年来新成立的专业,与国外的相同专业相比起步较晚。基础课与专业课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而且能够开设环境艺术“专业理论”课程的学校非常少,究其原因有二点:一是专业教学管理者不够重视,二是缺乏师资力量,即便是开设了专业理论课,也大多是由其他基础课或专业设计课的教师来替代,没有“专业理论”指导的设计。在教学实力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另外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薄弱,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和专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2应试教育的弊端的制约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带有应试教育的阴影,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虽然有系统性较强的一面,然而缺乏创造性,容易使学生形成按部就班的保守习惯,培养出的是知识型人才,就是教学以教师、教材为核心,让学生通过记忆、理解、听讲、练习等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手段趋于程式化,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思维;重表现,轻创意的倾向。在现行教学计划中,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主要采用课堂授课方式,教师以模拟课题为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设置等教学环节缺乏新意,缺少与专业课程有关的社会、经济、科学和人文等内容。教学方式趋于程式化,学生学习热情难以提高。

3创新环境艺术设计思维的构想

3.1教学管理者应该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者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环境艺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努力加强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尤其是环境美学课程。目前,环境美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在城市空间美学和建筑美学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理论深度,开设环境美学课程对学生专业理论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3.2创建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

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制定“专业工作室制”,“专业工作室制”是指学生在接受统一的综合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训练后,再进入专业导师工作室接受专业课程的学习,建立既统一,又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教育模式,使“教”与“学”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其教学流程是:学生入学后的第

一、二学年学习“共同造型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第

三、四学年,根据本人意愿和工作室导师对学生在第

一、二学年综合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成绩和发展潜质的认定后,导师决定是否接纳其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学习。

3.3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创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由于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相对艺术设计其他专业更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而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尤其是在“专业设计课”的过程化教学中,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课外小组中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到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讨论式的教学法体现在某一课程教学过程的细节中,意在强调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留出一定的空间给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小组来对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讲”和“评”,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对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归纳和表达等全过程的认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4更新教学内窖,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在横向上,它涉及到建筑学、建筑结构学、社会学、民俗学、人体工程学、法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和消防环保等;在纵向上,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人类一切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专业的教学内容还需要不断地补充和改进,知识结构优化、教学内容精简、课程体系科学合理,

3.5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的改革必须有必要的经费投入和物质基础保证,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必须引进电脑这个现代化科技成果,并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与世界信息高速公路连网,使师生不断获得新的信息,开阔眼界和思维。电脑多媒体的发展给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大大缩短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效果,因此,大力开发研究电脑多媒体,充实电化教学设备是保证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按照“教学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交流,树立良好的学术风气,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3.6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与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该更新使教学观念:由知识型转变为创造型相配套的教学机制应把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在环境艺术设计类所有课程,教师在授课时注重设计方法。创新思维方向方法的讲授。在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训练中,强调“多种可能性”。对每一个同等规模的设计题目来说,强调和鼓励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构思方案。其关键是优化认知机制策略,即对解决问题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策略的训练;对解题过程的认知训练;解题过程的调控能力训练。另外,创新的意识除了有设计理念的引导外还依靠实践的培养。不参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就不能深刻体验和理解创意语言的含义。因此,教师授课形式、内容应多结合实际课题,通过真实的设计实践,使学生切实地形成以设计理论指导设计实践的能力。

环境艺术设计课题构思前的调查研究是环境建筑设计实践教学的要点。要求学生设计构思前要完成大量的实地调查与分析研究,充分利用地图、照片和各种调查统计的表格与数据,说明环境特点,提出对环境建筑设计的构思制约性解决办法。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6

具有一般性、专门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备从事环境工程工作所需的工程科学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掌握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技能;了解行业的基本业务流程、基本工作纪律、基本工作内容,熟悉行业的工作性质,能够较快适应行业的相关工作,熟悉行业的行业背景,了解工程项目的运营、管理方面的关系;熟悉环境工程领域技术标准,了解技术发展趋势。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在具有一定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必须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或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系统化工程训练,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善于对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应用和维护中出现的工程问题进行处理,并具备基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方面的实验技能和创新意识,能对环境工程项目变化的需求提出改进设计方案并制订实施计划,具备污染物处理技术开发、系统维护改造的能力。具备环境工程项目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具备参与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管理环境工程项目方面的思想和相关法律法规意识。

具备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畴内,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的能力;具备应对环境工程项目需求变化的能力,能够发现质量标准的变化,并采取恰当的措施应对;具备处理项目中出现的危机及突发事件的能力;参与评估环境工程领域设计的工程项目,具备提出项目改进建议及工程过程改进建议的能力。具备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能力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能够熟练使用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语言,基本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下沟通与表达的能力,能够进行工程文件的编纂,如可行性分析报告、项目任务书、投标书等,并可进行说明、阐释;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能自信灵活地处理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工作环境;能够跟踪本领域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具备收集、分析、判断、归纳和选择国内外相关技术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组建、运行、管理、协作团队方面的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职业法律法规、标准知识,以及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遵守所属职业体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积极进取精神、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精神、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工程师角色定位。

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在对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层次实践教学认识的基础上,学校通过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进一步明确卓越工程师计划实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注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及科学研究、普遍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校内外五结合,拓展实践教学的空间,构建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校与中铁二院建设的土木工程与环境工程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企业的最新技术,初步构建体现教学与科研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综合设计与工程应用结合、基础与前沿结合、经典与现代结合的,具有学科特色的实践教学内容,为切实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围绕环境工程“环评、设计、监理”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展开。新型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重点放在了各类工程实习、技能实训、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四个线性层次上的实践环节,并将部分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实验项目环节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参照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及实践教育相关质量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安全动态保障机制,构建了新型工程实训考评体系和面向工程应用的论文(设计)考评体系。以执业能力评价为准绳,改革传统实践教育考评体系,着力构建工程实训考评体系。以面向工程应用为目标,着力构建新型毕业论文(设计)考评体系。根据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本科层次人才需求能力要求,构建不同层次的“环境工程人才能力评价矩阵法”,依托能力评价矩阵对知识、技能和素养的综合实现质量开展面向执业能力提升的全面考评。

师资力量的配置及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

师资力量的配置企业学习阶段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负责制。学校导师由学校所在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具有一定的工程背景和实践经验,有责任心,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教师队伍中遴选。企业导师经校企双方商定后,由学校(或学院)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中聘任,并签订指导合同。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成立指导小组,研究和解决进行现场教学、实习、工程实践、科研实践中的问题,总结和积累指导经验。实行“双导师”制的关键是要明确导师的责、权、利。学校导师要教育学生尊重企业导师,要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作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要经常沟通信息,协调指导事宜。完善师资工程能力的培养机制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是环境工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一方面确保卓越工程师专业人才的完整的培养体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为高校青年教师实践工程能力的提高提供了途径,通过深入企业现场指导学生,极大地促进了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人才引入机制,确保了企业中个别具有丰富工程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专家进校讲学并参与工程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工程实践认证标准及认证方式

工程认证是对学生工程实践成果的认定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通过工程认证,能够提高工程实践的效率,达到更好的培养效果。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实践报告、毕业设计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通过相应部分的工程认证。工程实践的最后阶段,学生在实践中心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成绩合格且毕业设计答辩通过后,由中心颁发工程认证证书。#p#分页标题#e#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7

论文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空间 功能与形式 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国内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发展历程较短,正处在蓬勃向上的成长期。我们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发挥院校的各自优势,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体系建设,完善教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注重教学规律的探索与总结。

环境艺术设计涉及的范围广阔,专业结构上是由多种学科领域交叉构成的复合体,知识结构呈现多元化、综合化的“大知识组团”,而且有领域扩大化的趋势。对此各院校应结合本校资源结构特点,在环艺专业的内容设置上突出重点,抓中心领域的构成研究,或围绕中心领域开辟新的专业知识增长点,避免大而全的做法。但也不能将环艺专业的发展建设依附于某个学科,因为环境艺术设计并不是哪个学科的分支。应注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建设的研究,保持专业良性发展的趋势,共同努力,形成专业发展的合力,完善专业体系建设。在分析构成环境艺术设计中心要素时,应以视觉艺术要素为切入点,对涉及到艺术表现且与环境相关的领域和专业,进行重点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必要的筛选整合,使之更有针对性和连贯性,而不能只是将相关学科专业的内容简单相加。wWw.133229.COm只有构成内容的合理配置,才能形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有机整体。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中心要素,至少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对各中心要素内容的整合研究、学习,将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之一。

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是对人们所处的生活空间环境进行有序地规划与设计的过程,是使自然环境生态化、社会环境艺术化、人工环境和谐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首先是对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大环境”的改善和创造。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当今人们的活动空间范围日趋扩大,建筑的概念不只局限于建造的房屋,应包括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场所,“因此正确地评价建筑应该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环境”。

意大利建筑理论家赛维指出:“建筑空间是我们生活的场地、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舞台。”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目前两个发展迅速的方向。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工作、休闲的物质要求和精神需求所进行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后者是对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设计。因此,环艺专业的学生对建筑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艺术的接受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应以空间的概念理解建筑,应从建筑设计的学习中,升华对建筑艺术的认识。

万事开头难,一个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建筑设计的初始学习,自然十分关键。小住宅建筑设计(或称别墅设计)是建筑专业学习建筑设计初始的课题。针对环艺专业的特点,将其内容作必要的调整,使之成为环艺专业认知建筑空间与设计原理的主要起点课程。

首先,通过对小住宅建筑历史的回顾,以点带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建筑艺术在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传承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向大师学习,现代许多建筑大师都曾对小住宅(别墅)的设计情有独钟。感悟他们在小住宅设计中体现出来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可以从中解读世界现代建筑思潮和流派的演变、发展、兴盛与更迭的历史轨迹。如,柯布西耶在萨伏伊别墅设计中体现了他倡导的现代建筑五原则,“建造出与以往的石砌结构形式的建筑彻底决裂的里程碑建筑”。(安滕忠雄语)同样、密斯·凡·德·罗在其设计的图根德哈特以及范斯沃斯等住宅中,也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少就是多”的建筑理念,并将钢和玻璃的组合提升到一种精神境界,对建筑细部的处理,更可以用完美来形容。“流水别墅”的设计在建筑史上留下了绝妙的一笔,赖特的“有机建筑论”更是具有深远影响。如他所言:“我努力使住宅具有一种协调的感觉,一种结合的感觉,使它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建筑史上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各种建筑思潮,称为“后现代主义”时代。这其中的许多代表性人物也大多在小住宅设计中最先体现出各自对建筑空间建构、材料的表现性等建筑语言方面的探索与追求,也反映了在新的价值观基础上,设计者对建筑人性化的关注和对建筑的时代性与建筑表达的可能性等问题的思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也留下了他们当中很多人的足迹,如设计cctv新楼座的库哈斯,中央美术学院新美术馆的设计者矶崎新,自学成才的安滕忠雄,奥运会场“鸟巢”的设计者之一的德梅隆和多次来华讲学的文图里等,这使我们近距离、多方面体会名家的作品成为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设计课,也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构成特点而设立的。目前环艺专业的学生以造型为专业基础,对形式的感受力强,但对空间的认识,往往停留在平面中所形成的三维虚拟的立体空间上,并且在设计时常有重形式、轻功能的问题。因此,培养未来的专业设计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开始。

一、课题内容的确定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形态意识,并对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的尺度、材料与色彩,建筑与环境等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同时,更需关注建筑与人文精神、与经济技术、与所服务的对象的关系这些建筑设计中的本质问题。

二、课题的定义和特点

小住宅建筑涵盖了别墅的定义,但小住宅不一定就是别墅。最大的不同在于别墅的用地有其特殊性,“往往指建在环境优美的地带,供人居住和休憩的独户住宅”。而小住宅可以身处闹市,环境条件并不一定优美,但它有别墅的特点,它不在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也不是用富丽堂皇来衡量,而是讲求独具特色,追求便利、舒适和美观。这种单独设计、个体建造的小住宅建筑反映了服务对象的个性化特征、品位和理念。

三、教学的目的与方向

1.小住宅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初始,通过学习了解掌握建筑设计的一般程序、基本原理和基本的方式、方法,对建筑的认识有质的飞跃。

2.一个好的小住宅设计应当解决好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问题,充分利用自然景观,因地制宜地将地域历史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之中。

3.解决好建筑形式与功能的关系。以人为本合理细化功能组织,使空间布局自由流畅、富于变化,同时各空间元素具有内在的有机衔接,且比例、尺度人性化。

4.学习掌握建筑形态构成的一般原理,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对形式美感的独特感应能力和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将生活的感受、知识的积累通过艺术的知觉提炼,浓缩为抽象化和空间化的形态构成。

5.通过学习小住宅建筑设计,使学生初步掌握建筑设计的语言与技巧,提高设计方案从概念至全面深化的能力。培养从平面草图至立体模型表现的设计能力,以及规范运用制图正确表述方案的能力,为日后环境艺术设计中正确处理好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关系创造良好的开端。

四、小住宅建筑设计的内容与主要步骤

一是由教师选定一个基地环境并设立功能任务书,如,在依山傍水之地设计建筑面积300平米左右的单层或多层小住宅建筑(别墅)。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模拟客户。根据要求选择基地环境,参照任务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料收集和调研活动,然后写出调研报告,根据综合分析的结果,对小住宅建筑的形式、功能、景观、车流和人流等做出全面规划,并选择自己最为理想的构思创意方案,最终完成住宅的设计。

五、难点分析

1.在空间的认识问题上,应注重空间的功能性对人感知空间时的心理影响。“功能性”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只满足实用需求,应强调居住者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应(由视觉引起),唤起人们在空间中的情感与联想,所以设计时应始终关注实用与立意的结合,并将其作为创作的目标。要创造首先能感动你自己的有意义的空间与形态,并且能将功能有机地贯穿组织起来,使空间兼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属性。

2.艺术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初学建筑设计时,对潮流和时尚感觉敏锐,且有较好的形式感和表现力,欠缺的是通过理性思维和推理过程寻求解决问题答案的能力。设计初始,往往形成一个或多个构思,但只停留在对形式的直观感受层面,缺少系统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时只形成一个概念性方案但深入不进去,使最终的方案得不到升华。应当注意的是,设计方案的构思立意明确以后,各环节问题的处理没有一个既定的程序模式,更不是一个问题完全解决之后再考虑下一个问题,因为毕竟方案设计不是加工标准件的过程,方案设计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一个互动的、相互关联的整体,应同时关注几个环节和环节的各个方面。这期间的反复推敲,“一步一停、一步二晃”,都在所难免,应把握立意这条主线,统筹兼顾,综合分析存在的问题,弄清问题的相互作用点,并进行整理归纳,在衔接中解决矛盾。

设计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两个课题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不断的积累,并且有赖于教育者经常性的正确引导,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文明进步成果,打破专业界限,培养起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参考文献:

[1]《别墅建筑设计》,邹颖、卞洪滨编著,中国建筑出版社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8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专业教育 边缘学科 创新能力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人们对生活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享受舒适的环境成为人们在工作、学习、休闲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项重要选择。既然城市需要拥有良好的环境,那么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就离不开整体环境的美化,于是应运而生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其创造一个服务整个社会生活和个体家庭生活的理想场所为目的,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环境艺术设计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体现,用以完成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美好城市环境的目标,从而在根本上改善人们的生活空间,进一步满足人们对工作、休闲、学习等空间的功能应用和感官享受。

因此,为了增强在城市化进程中环境艺术设计对城市和人们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经逐渐从建筑行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种融合实用与美学的新型行业。就目前来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还算是一个新型的学科。由于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大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所以有些高校设置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以满足当代需要,但是这个新型行业在短时间的发展还是会受到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严重缺乏高学历的熟练技术人才是限制专业发展的难题。因此,成立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应当重视学科建设并倡导教学体制改革, 加大学科发展力度,不断完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增强学科带头作用,为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

笔者针对现阶段全国高校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第一阵地,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科目堡垒。但是由于大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上的发育期,因此课堂上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这样就需要一个科学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准则,不仅有助于维持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秩序,而且更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积极探索课堂新模式,以增强教学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通过对课堂上多方位、多层次的考察研究,可以将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定义为学生、教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媒介四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而管理内容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主观控制和协调来完成四个要素的整合,使之成为一个有序、健康的整体,并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环境艺术设计课堂教学管理模式的缺点

1.教学大众化,缺乏层次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很少,教师只是一味地完成自己课前预定的教学任务,达不到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完成教学的目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操作技术,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是在课本上学到知识,而不是在灵活的操作方面得到有效的实践。因此只懂得理论知识,而没有培养实际的操作能力。

2.教师缺乏情感投入,学生烦躁厌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管理上,离不开教育者的情感投入。而在现阶段看来,有些教师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错误地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做到自我管理,课下能够做到预习复习,在实际操作中能举一反三,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教育者在教学技巧和方法上缺乏情趣性,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进一步展开学习。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缺乏针对性。由于环境艺术设计所涉及的范围特别广泛,所以较少有人能在这方面做到博学的程度,所以课堂上教育者对知识的传授也就局限于自身的水平。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使得环境设计的创新日益丰富。科目内容的不断创新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的复杂性,而教育者的教学理论和内容往往是过去时代典型的例子,他们无法知道当今社会的环境艺术设计,缺乏其必要的针对性。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创建以学生为本的多层次互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模式。针对学习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的作业分布,教师和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及时交流,还要在课下沟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完善环境艺术设计实验课程,通过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其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论的实际运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2.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和素质水平。教师作为课堂管理模式的核心,其本身的教学质量和素质水平对于课堂的管理策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此外,在课堂教育中教师也要投入情感,促进和谐课堂的建立,和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做到以德服人、以理育人。同时,要提高教育者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定期进行教师培训,组织参观优秀的环境设计作品,做到举一反三,并在向学生传授时做到时时新、事事新,理论新、技术新。

3.改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管理氛围。课堂教育管理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相符合。要达成既定的课堂教育管理目标,就必须创造新课堂环境。建立秩序良好的课堂管理模式,首先保证课堂实体环境的舒适程度。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减轻心理压力,使学生乐观开朗,积极好学。

4.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教育管理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是认识提高和知识探索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完成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积极参与教学,理性自治,形成良性的竞争、互帮互助的课堂新秩序。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未来发展架构

1.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间交叉和重组,逐步形成独特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架构,而不是简单的建筑与艺术专业的重叠,做到包括建筑和艺术以及其他相关的多种学科的整合渗透。针对我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趋势,教育从业者有必要全面提高专业素质,实践学术理论并不断谋求创新。对于教学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基础理论可以在原先科目存在的基础上增加统计、地理、管理、园艺及生态等方面的必要内容。因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艺术特点,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艺术欣赏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对古典和现代的优秀音乐、文学、绘画、雕塑、影视和建筑艺术进行学习与鉴赏。除此之外,空间艺术建筑以及三维立体建筑的鉴赏也是重要的方面。而对于国内外优秀成果,我们要本着兼容并蓄的态度去学习,提高探究意识,同时强化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不会因为盲目改进而失去独有的艺术特色。

2.优化专业知识框架,扩展研究范围,丰富教学手段。环艺设计专业作为一门需要周全考虑的复杂学科,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向我们展示着其强大的生命力。横向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学、结构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艺术学、设计学、美学、装饰材料学、家具陈设与消防环保等;纵向来看,专业内容包括居住环境、办公工作环境、商业环境、文化娱乐环境与公共事业设施环境等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艺术设计。随着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涉及的范围还会不断地改进,知识框架将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广泛、科目体系更加完善。

3.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建设创新型学科专业,实施专业自主创新的目标应体现在行动上。针对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通过发展学科转型来提升学科的自主创新能力,特别要积极发挥教师、学生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壮大自主创新的主体。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建立一个以开放与竞争为核心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利用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结合高等院校的人力基础,发展实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跨界学科优势。

4.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成立的新学科,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经费作为其发展的必要保障,并充分利用好电脑这个工具来促进现代化科技成果的运用,并在互联网上进一步了解世界范围内的重要信息资源,拓宽获得信息渠道,丰富知识体系。多媒体的推广前所未有地拓展了环艺设计专业的研究平台,方便了复杂设计的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可以更为直观,直接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因此,依赖多媒体应用的电化教学手段将会是未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不二门路。

5.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科目,因此在科目安排的过程中,加强实地考察实习,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应用性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多种学科相融合的综合学科,更是一门因人而异的艺术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要基于纸面上的基础知识,但更需要实际施工经验才能完全掌握应用。所以如果学生没有实践经验或者实际经验,不了解环境艺术设计在施工时的特点和技巧, 就无法实现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所谋求的效果。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不能单纯停留在课堂课本的教学上,而要有意识地把专业实践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创建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相匹配的教学基地,完善学生的实习环节,从而使学生准确地认识和运用新工艺、新材料,加强环境艺术设计整体效果,提升其艺术水准。

6.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效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创造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能发挥自由之思想,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要积极鼓励教师外出进修,进行跨学科的学习;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检验基础知识的同时,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去探索不同的设计风格。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为中心,以学生的认知与实践为主体,以教师在关键节点的指导为辅助,这种积极、自由的教学风格,将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带来无限的生机。

参考文献:

[1]苏秀丽.环境设计类插件实战攻略[M].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4.

[2]李天工.创造环境艺术设计的中国主义[J].山西建筑,2007(12).

[3]席跃良.环境艺术设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俞孔坚.景观的含义[J].时代建筑,2002(1).

[5]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与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6]冯嗣禺.浅谈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J].艺术研究,2005(2).

[7]Gleick J.混沌:开创新科学[M].张淑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孔少凯.现代主义之后环境艺术审美的理性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杜异.环境・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系统的基本理念[J].艺术设计论坛,2005(151) .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9

1.1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转型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国内竞争无序、国外行业冲击的窘境。加之各类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心态各异,本科、专科及研究生等不同层次行业人才的分类模糊等现象对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就业带来了诸多影响。在此现状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就需要掌握更适应当前转型期行业和企业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当前行业转型期的人才培养需要的是设计与应用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应行业性质所定,之前的教学内容往往是或重视设计轻应用技能、或重视技能轻设计思维,培养出来的人才或是技能工或是纸上谈兵的秀才,之前的行业和企业发展对于这类现象还可以接受[2]。但随着行业转型的发展,服装企业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就需要既擅长服装款式的创新设计,又必须具备丰富的流行趋势预测能力和各行业知识的整合技能,同时精通样板工艺及制作工艺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更具竞争力和灵活应变能力,对企业的长足发展和行业认知更具长远性。

1.2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创业下的教学改革思路

在纺织服装行业中,创业的准入门槛较低,并且创业的成功几率更大,因此,服装设计专业人才有很多参与到了创业大军中,开拓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服装设计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说,创业意味着其对行业领域的高层次观察能力,因此不仅需要其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多的是对本行业大的趋势了解和行业发展脉络、经营理念、先进的销售和客户经营思路等,是设计、生产与市场营销流程的综合体现,所以要为这类人才创造更具竞争力的创业前景,就需要在教学改革中加大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理念的高度提升。例如在设计类课程中设置相应赏析类和认知性较强的内容,培养创业人才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其欣赏水平的提高;其次在结构工艺等环节要加大创新工艺手法对服装款式的外在美感的表达,例如创意立体裁剪与平面制版的结合而出的新的表现形式等;更重要的是加大对创业人才的营销理念培养、市场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等内容和课程设置,在美学、技术和经营理念等3个层面培养具有前瞻眼光的人才。

2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与教育教学途径和方法

目前,我国大部分服装专业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思路还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灌输式已经被欧美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抛弃;岗位的细分化和行业的细分化要求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具有针对性和扩展性;课程的教授过程和设计更趋于人性化,大量的采用情境式、交流式和讲评式教学模式强化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思维开发的灵活性。根据专业的性质,店铺环境教学是基于情景式教学方法下的深入表现形式,同时也具备了美学、设计和结构工艺,以及营销终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教学模式,是完善就业和创业人才知识结构的有效途径之一。

2.1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店铺环境教学的可行性要素包括教学场地与场所,学院各级管理部门的支持或教学的便利性,教学专业内容的体现与店铺的环境设置等。店铺环境教学模式是基于服装营销终端的场景式教学,其实施的要素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固定的教学场地,而且在此场所中要有模拟服装终端店铺的装修形式和陈列,以及模拟某品牌或多风格服饰样品,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展示和实物讲解、评价等,当前很多高校中开辟的诸多工作室就是其有力的佐证[3],这是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可行性要素。其次,教师的讲解内容或课程环节设计要按照当前企业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实施,这关联到适合店铺环境教学的课程标准、专业模块的组织整合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务部门教学督导方式的改革等,要做到全程创新,以期达到该教学模式下的最好效果,这当然是店铺环境教学的软件可行性要素。另外,教师和学生在店铺环境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的革新,因为处在模拟市场店铺终端的环境下,使得教学环境轻松自然,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一层面上容易分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引导和课程内容的安排更具吸引力,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从侧面使得课程更具凝聚力。这是沟通店铺环境教学的硬件和软件的中间重要环节,也是发挥店铺终端环境下的市场性的有力引导和利用。

2.2利用店铺环境进行教育教学的路径

店铺环境下的市场终端销售场景容易使学生有直观置身其中的感觉,这就为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环境支撑,加之成衣样品的陈列和展示,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直观的素材和评价样本。在此模式下的教育教学路径分为几个步骤进行:以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其一就是让学生懂得服装设计的产品最终要陈列在消费者面前,这就是我们眼前的店铺终端环境,所设计的产品要适应品牌的需要和店铺风格的需要,能否接受要看产品最终陈列出来达到的视觉效果。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前就懂得自己的设计要如何体现在市场实践中,达到课程的最终学习目标反馈,这就是所谓的课前环境熏陶。其二,让学生认识各类风格下的服装,并做相应的评价,评定设计作品的好坏优劣更有利于让学生直观锻炼自己的视觉观察力和洞察力,以及对流行趋势的掌控,这就是所谓的审美评价能力培养。其三,对于学生所评价的内容,专业教师将专业内容融入其中加以阐释和教授,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对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有了更具说服力的专业知识支撑,也使得学生更理解产品设计的内涵和服装设计知识的用途所在。其四,教师综合学生的评价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讲解并回答学生的提问,在店铺环境教学模式下进行设计实训,并将自己的设计产品进行展示和陈列,以锻炼学生对终端销售环节的产品销售知识、陈列视觉美感掌握,以及产品设计的市场认同度等的深层次理解。最后,教师和学生进行总结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产品的展示,接受其他学生的评价。除此之外可以以市场销售方式进行产品的售卖,以从课程的实训中得到市场的认同和利润的产生,获得更实际的市场运作效果。

3结语

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篇10

一、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

首先,要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传统教学对学科知识的讲解侧重于基础理论,不利于学生从知识的掌握中积累实践经验。为此,要在师资考核上凸显“双师型”人才的重要性,鼓励教师在学科专业的实践中不断增强职业能力,培养建造师、景观设计师、工程师等行业资质能力。当前,高校环境设计专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锻炼,较少参与设计项目,在实践教学中多以理论为主,缺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实践性。因此,要逐步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强化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提升实践能力。高校要从制度上、措施上提出明确要求,通过产学研课题立项以及校企师资互动实践,引导教师参与企业项目,通过时间、空间、项目等激励措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技能。同时,结合高校师资培养规划,在管理体制上增加企业实践考核内容,促进教师主动参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基于年度考评、工作奖励建立绩效考核,从体制、计划、可行性上推进“双师型”队伍的成长。另外,注重外聘兼职师资的引进,通过与企业界工程师、设计师、项目经理的资源共享,强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性,拓宽实践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以弥补当前“双师型”师资的不足。

二、注重工程项目实例导入,开展实践性课题式教学

环境设计专业课堂教学的传统训练以作业为主,往往将理论知识作为实践模拟的重点,缺乏与工程项目实际的联系,在教学上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用户的实际需求是否明确、工程项目空间条件是否完善、资金是否到位、装饰材料及施工环境是否达标以及其他不可抗因素等。传统教学的设计流程是虚设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相应设计方案,过于凸显创意的表达,与真正的设计任务相去甚远,多倾向于自由化、理想化的设计思路,尽管也能体现风格的新奇,手法的娴熟,但往往脱离实际任务而陷入闭门造车的困惑。为此,要从传统的假设作业训练中走出来,将课堂教学与环境设计工程结合起来,特别是针对真实项目的实施与引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选择设计作业真题,结合企业方案内容进行实例讲解,构建完善的设计真实环境。考虑到现场的实际状况,如勘测条件、企业实际需求等,在开展课题式实践性教学时,既要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合作小组的设计创意,从整体与分工上推进协同共进,各尽其能,共同促进项目设计方案的优化,找准切入点、肯定成绩,指出不足。

三、借助产学研合作平台,构建实践性实习实训基地

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离不开实践实训基地,特别是依托高校产学研平台,开展不同方式的实习与实训协作,调动师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设计专业学科的适应性,从实践中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国外发达的设计院校十分注重实验工房的建设,以足够的实践场地满足学生实训需要。因此,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要与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相一致,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践性教学,凸显教学任务的可操作性。如装饰材料、装饰构造、装饰工艺的实训,一方面通过校内实验室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实习渠道,与企业、产业实现教学资源融合,辅以教学、科研、产业的有机统合。广州美院早在1984年成立集美设计公司,将校内资源与行业企业纵横交联,促进其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工作的协同发展。高校在推进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应该结合实际,从资金投入、场地规模、运行管理等方面整合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积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增进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了解和认识。如优化环境设计专业学科内容,从设计行业、就业格局上构建专业实习基地,鼓励学生以自愿原则参与项目设计,鼓励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环境设计企业的相关项目,在其中任职或挂职锻炼,与校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全面深入的协作,促进学生实习实训工作取得满意的效果。

四、构建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的灵活性

工作室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持人,由同学科、同专业具有一定设计、研究、实践开发能力的师资组成,针对具体的研究项目或承接的具体工程,以教学和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参与其中,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如德国“包豪斯”时期的作坊式教学法,由艺术大师教授艺术理论,由技艺娴熟的匠人为学生传授作坊工艺,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包豪斯”后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同,其作品直接被生产商所订购,并投入批量生产,获得较高的社会效益。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可以从中得到启示,通过建立工作室制实践基地,以教学、设计、成果转化等方式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环境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双效兼顾。在当前的学制结构中,对于3—4年级的学生,可以在导师和专职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计划和未来职业规划,引导其参与工作室制学习,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协调好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工作,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项目开发中增强他们的设计水平、工作能力、团队精神、沟通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工作室制教学,要兼顾课题任务与教学研究的需要,通过广泛的论证,采取有效的教学、科研方式来推进成果的转化,依托高校专业、人才优势,构建多种方式的校企任务合作项目,以真实情境、真实项目设计任务来促进实践性教学的稳步发展。

五、注重设计竞赛、行业资格证书等教学效果考核方式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