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理财方式十篇

时间:2023-11-17 17:21:06

各种理财方式

各种理财方式篇1

【关键词】财政税收;体制;监督

一、引言

财政税收优化管理与监督控制要互动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税收管理策略,为财政税收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不规范行为进行约束,确保各种监督协调机制能够有效结合在一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根据财政监督信息化管理的要求,积极稳妥地实现财务模式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内部职能部门的管理策略出发,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职责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基本做法需要和监督内部体系紧密联系,确保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能够有效创新,为财政税收的监督体系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从监督职责角度看,需要对各种监督模式进行系统性分析,按照财政税收的优化模式推进各项策略不断实现。如澳大利亚通过对内部各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进行行政管理模式创新,从多方面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通过对财政税收的监督效率分析,保证各个监督管理模式能够融合在一起,形成完善的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为财政税收监督控制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监督专员、公共会计、财政监督模式等方面出发,确保各个财政监督管理机构能够符合创新管理的要求,推进创新模式建设,为创新指导和监督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体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企事业单位的实际运行情况出发,进行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确保监督创新与指导模式能够优化,实现财政税收的再监督,通过有效的监督模式优化,推动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经验模式

国外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立法程序,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监督机制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监督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财政监督模式创新,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完善立法程序,通过对财政监督的管理方法优化,实现经验模式创新,提高财政税收的财政监督法律规范化水平。财政税收监督权力要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创新优化,实现对财政税收的专项监督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创新管理水平。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财政监督权力的有效平衡,保证财政税收在监督权力实施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程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詈,确保财政税收资源配置能够符合综合性财政管理的要求。

三、财政税收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

1.将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提高到立法层次

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优化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从立法层次出发,推进财政税收的立法性管理,为财政税收的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的立法管理必须要从内部监督色彩控制出发,确保财政税收资金预算能够符合资源配置管理的要求,推动财政税收的全面性控制管理,为财政税收的创新型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实现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监督,保证财政税收的预算管理与执行管理能够符合监督机制的要求,确保财政税收能够进行有效的管理创新。财政税收实施的过程中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可以科学合理编制财政税收预算。通过对财政税收立法层次的分析,实现对财政税收的内部有效性监督管理,为财政税收监督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立法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执行模式出发,对各种制约模式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各种监督平衡机制能够全面实现,通过有效的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确保各种模式能够得到优化,提高财政税收的优化监督管理水平。财政税收内部控制模式优化的过程中要把各种监督模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政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机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效率模式建设出发,确保各种监督效率能够顺利实现。财政税收事前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修正,通过有效的事后监督管理模式优化,确保各种监督主体和客体能够符合经济活动管理的要求。财政税收监督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多层次控制管理思路出发,确保财政、税收、审计等工作能够符合财政税收控制管理的要求。

2.财政税收监督机制要明确各个主体职责

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职能部门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监督网络活动进行分析,保证各种职能得到有效管理,提高财政税收的综合性管理水平,为财政税收的优化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主体职责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种主体责任进行分析,提高财政税收的监督控制管理效率。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不同的预算模式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的的管理模式优化,财政税收管理必须从财政管理的战略思路出发,实现对财政税收多方位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预算监督管理必须从政府综合职责出发,推动财政税收创新型管理,为财政税收综合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总结

从当前的情况看,我国财政税收监督管理属于行为范畴,必须要从行为管理的总体战略出发,推进立法机制建设,为财政税收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财政税收监督机制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各个主体进行分析,保证各个职责能够有效运行,推动财政税收监督管理模式创新,为财政税收的有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各种理财方式篇2

【关键词】社区财务;管理模式;发展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居民生活设施配置不断提高,社区化进程突飞猛进。社区的集体化发展导致居民分区更加明显,也对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产生了冲击,由于居民知识文化水平和权力意识的提高,社区财务管理将在社区化管理模式改革中首当其冲。然而,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及管理理念存在巨大差异,我国社区化管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需要针对当前社区财务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并就我国当前社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使其与我国的社区化发展相适应,并且更加科学、合理、有广泛适用性。

1我国社区财务管理模式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居民生活开始进入社区化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的社区化建设较晚,但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区化发展由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逐渐蔓延至全国各地。随着居民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以及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出台,多元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应运而生,同时,政府开始出面指导和干预社区建设,为社区管理制定相应的政策,随后逐渐下放管理权力,尝试社区内部事务自治的管理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升级,城市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对城市的管理重心不断下移,我国的社区财务管理模式已逐渐从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的传统模式转换为社区参与、协同管理的方式,根据街道和社区参与度的不同,对我国当前存在的社区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类,主要可分为四种模式:街道集权式、街道主导式、街道指导式以及社区自治式。目前,虽然多种社区财务管理并存,但是街道办事处仍然掌握主要财务的收缴、发放的使用,某城市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街道主导式的社区财务模式比重较大。

2社区财务管理模式优劣势分析

针对各种社区财务管理模式,每种模式本身都存在优劣势:

2.1“街道集权式”财务模式

街道办事处对行政管辖范围内的社区财务进行统一管理,并将各类费用收缴、使用和发放的决策权高度集中于街道办事处,社区仅拥有财务的小部分支配权。由于街道办事处与各社区之间属于上下级行政机构,各社区的财务收入支出都需要经过街道办事处统一办理,并在财务流动过程中高度服从街道办事处的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街道办事处相关指令,对于专用款项需经过街道办事处严格审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社区财务管理发展前期应用范围较广,其拥有较多优点:(1)所有财务收支由上级单位统一安排管理,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2)街道办事处与各社区之间的行政和财务管理关系保持同步,有利于发挥其调剂功能,降低财务损失风险;(3)政府资金由街道办事处统一调控,财务计划执行和目标完成可控性较高。同时,街道集权式管理方式同样存在若干缺点:(1)财务管理集中于街道办事处,一方面导致街道办事处人力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基层管理积极性受到打击;(2)统一管办虽然有利于财务计划实施,但是降低了社区财务管理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管理模式改革;(3)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财务可降低财务损失风险,但是并不代表毫无风险,若风险控制不当,一旦出现财产损失,街道办事处将承担全部或主要责任,其造成的损失数量及涉及人数都相对庞大。

2.2“街道主导式”财务模式

相比于“街道集权式”管理模式,“街道主导式”管理模式中,社区参与度增加。根据各类管理工作重心不同,街道办事处对财务管理中的部分权力进行下方,社区拥有部分分支管理权,但是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和决策权仍然由街道办事处主导。这种社区财务管理模式是我国当前最为普遍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从管理效果上来看,这种管理模式并未充分发挥作用,由于主要管理事务仍然由街道办事处进行决策,社区通常只拥有事务执行权,因此,经综合分析,其具备如下优点:(1)街道办事处下放管理事务执行权,保留决策权,在人力配备上实现解放;(2)社区可根据居民实际需求,对部分管理方法进行调控,有利于提升居民满意度。但其仍存在如下缺点:(1)与“街道集权式”管理模式相比,社区的财务管理权有所扩张,但仍然受到上级部门的控制,在实际操作中有局限性;(2)由于社区本身不拥有财务管理的决策权,因此会导致各项财务申请的复杂程度增加,延长资金审批及发放周期。

2.3“街道指导式”财务模式与“街道集权式”

和“街道主导式”财务管理模式不同,“街道指导式”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区财务自治,在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分散管理并强调分权下的集权。这种管理模式中,街道办事处扮演“监管者”和“建议者”的角色,各社区有权对本社区经费收支进行管控,同时街道办事处对各社区财务操作进行监管,同时对管理策略进行有效控制,降低社区财务管理风险。从本质上而言,“街道指导式”社区财务管理模式已逐步实现了社区自治,具备以下优点:(1)街道办事处真正意义上完成了权力下放,可有效刺激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各社区之间形成自主财务管控,满足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管理模式的灵活性有所提升;(3)经费分散管理,在街道办事处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前提下,可降低财务损失风险。然而,根据统计数据,我国当前实施“街道指导式”社区财务管理模式的比例较低,其同时存在如下缺点:(1)管理模式存在惯性,政策落实周期较长,并且在管理模式过渡期间容易出现监管不严、沟通不畅等问题,因而政策改革前期效果预测不佳;(2)对于社区财务管理安全性经验不足,虽然居民参与度增加,但居民群体思维统一具备较大难度,政策难以落实。

2.4“社区自治式”财务模式

此种模式与“街道集权式”基本完全相反,“社区自治式”社区财务管理模式主张社区完全独立管理所有的社区财务,拥有充分的财务决策权。在此模式中,街道办事处将所有财务管理权力下放到社区,不再对社区财务进行直接干涉,仅进行间接的监督。从表面上看,这种完全分权的管理模式与完全集权式管理的优缺点相对立,但是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此管理模式同时还存在制度本身之外的问题。“社区自治式”管理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1)街道办事处将财务管理权力完全下放到社区,可以充分发挥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同时使事务办理更加高效快捷;(2)在管理过程中,可根据各社区特点,充分发挥管理策略的创造性,并且在应对突发问题时更加灵活;(3)社区经费完全由社区掌控,有利于提高民众满意度。虽然“社区自治式”管理模式具备较多优点,但是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受到了不小阻力,当前实施程度也相对较低,原因是该管理模式在推广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缺点:(1)财务收支完全由社区自身掌控,容易造成部分社区谋取私利,造成政府利益损失;(2)在缺乏街道办事处统一管理后,各类潜在问题会逐渐萌发,调整政策出台会相对延迟;(3)街道办事处作为上级单位,在实行该管理模式后,对于社区财务管理参与程度不易界定,若完全不参与,则在社区财务遭遇突发问题,社区难以承担相应责任,造成社区财务风险抵御能力降低。

3社区财务管理模式

选择上述四种财务管理模式都具备各自优劣势,由于我国各地区政策差异以及各社区之间的特色化建设策略,不同的社区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在社区财务管理模式选择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从而实现管理便捷性和居民满意度的最大化。

3.1因地适宜

从政策服务对象而言,居民满意度是社区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首先需要从社区自身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考虑其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在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前提下,实现财务管理的持续发展。通常不同的社区在发展历史、当前发展状况、居民整体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模式时,应当充分考虑居民对于管理模式的接受程度、自治意愿和社会化理念程度等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发挥社区在管理中的积极性,并提升管理效率。简言之,在确定社区财务管理模式之前,要做好充分调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保证模式选择的科学性。

3.2管理效率

管理效率可以对社区财务的风险抵御能力、策略响应周期等重要因素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是有效评价管理策略是否奏效的直观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管理效率主要受到社区规模大小、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需要根据社区实际状况进行人员和设施配置,充分利用人力资源,提升财务收支事务处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突发事件响应速度。有必要时,针对不同社区可进行多样化管理,以适应各社区自身需求,使整体管理效率最大化。

3.3公平性

公平性是社区财务管理中最难以把握的部分,尤其对于在管理政策中居民参与度不高的社区,财务收支不均衡容易导致居民满意度下降。因此,在制定财务管理政策时,需要明确统一标准,并坚定不移落实到具体细节中,同时对该政策进行大力宣传,以凸显其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做到有理可依,使财务管理政策的公平性得到保证。

4社区财务管理模式发展建议

4.1反馈机制

顾名思义,在社区财务管理过程中,蒙眼执政妄不可行,除了做好前期调研之外,对于管理政策实施过程中居民产生的意见和建议,需要进行及时收集,并保证快速响应。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建议在街道办事处建立独立的意见反馈职能,负责完成居民意见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同时对于普遍问题进行上报,以提升社区财务管理的居民满意度。

4.2官办分离

为杜绝社区财务私有化,建议在社区财务管理中介入第三方执行机构,由街道办事处与社区进行分级管理,同时财务核算交付第三方机构办理,以此保证财务核算准确。这种财务管理方式打破了传统管理模式的禁锢,实现官办分离,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根据实际情况掌握不同的管理权力,同时移交财务收支工作,实现管理政策与财务分离,消除“自我监管”的弊端,提升居民对于管理机构的信任度。另外,实行官办分离有利于削减管理人员配置规模,降低人力成本,进而提高经费使用灵活度。

4.3财务透明

在实现官办分离的基础上,财务收支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满意度。各地应当建立统一的社区财务收支核算标准,同时定期公布财务收支情况,并尽量落实到细节,经费去向应当清晰明了,且提供发票或同等效力的凭证。财务透明将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因此有利于解决社区财务管理政策落实过程中存在的居民满意度问题,提升财务管理模式改革效率。

参考文献

[1]申健,于浩.社区财务模式的设计及其选择研究[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4(3).

[2]顾琳琳.社区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5).

[3]王兵.新形势下规范社区工作站财务管理的探讨[J].财会学习,2016(7).

各种理财方式篇3

「关键词分税制、立法

构建科学、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立法(简称“分税制立法”)体系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1994年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虽已初显成效,并从整体上勾画出我国财政体制立法的基本框架,但尚未构建形式完备、内容规范的分税制立法体系。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立法,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我国分税制立法的若干基本问题,已显得十分必要。

一、分税制的立法界定

财政体制,又称财政管理体制,经济学中的通说认为,它是“在财政管理中,划分各级政权之间以及国家与企事业部门、单位之间的职、责、权力和相应利益的制度”(注:陈岱孙主编:《中国经济百科全书》,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4页。)。除通说之外,还有以下三种主要观点:财政体制是划分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制度(注:陈共等:《财政学教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年版,第393页。); 财政体制是划分各级政府财力和财权的法规(注:姜雄壮:《当代财政学若干论点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第233页。); 财政体制既是财政管理制度又是财政分配关系(注:姜雄壮:《当代财政学若干论点比较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版,第253页。)。据此,我们认为, 学者们均是从不同角度来界定财政体制的。实际上财政体制和财政体制法的涵义是不同的。国家立法时须首先界定财政体制的概念,否则会引起歧义。换言之,立法界定财政体制时,可参照但不宜直接引用上述某一种关于财政体制的定义,应综合考虑一些特殊因素,具体包括:(1 )财政体制的法定涵义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一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事权十分广泛并且直接延伸到经济组织内部,政府财政管理权的范围较广。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事权一般不直接介入经济组织内部,财政体制不直接规定国家和企事业单位、个人间的分配关系。(2 )财政体制的法定涵义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是明确的而不是模糊的。(3)财政体制的法定涵义还应与财税法的其他法律规范相衔接。因此,财政体制可界定为划分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财政权的制度。相应地,财政体制法就是调整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财政权分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简言之,财政体制法就是财政分权法,它在财政法体系中居基本法地位。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依财政体制法划定的财政权来理顺财政分配关系。

财政体制受经济体制的影响而形成集权式和分权式两种基本形式,分税制就是一种分权式的财政体制,故称之为分税制财政体制。关于分税制问题,在我国除少数学者主张它仅为一种税收体制外(注:郝昭成等:《财税体制突破与利益重组》,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 页。),通常将其定义为“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以划分各级政府事权为基础相应划分财权和财力的一种分权式财政体制”。(注:储敏伟:《分税制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探讨》,载《财经研究》1993年第12期,第18页。)应当指出的是,上述定义虽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分税制的实质问题,但并未涵盖分税制的全部内容。概言之,分税制是依法划分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财政权的制度。从各国分税制立法的实践看,我们认为,分税制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涵义:

1.分税制是一种涉及多种财政要素、多种财政行为的综合性财政体制。以法定形式划分税收收入是划分财力的关键,而财力的形式受制于财政权的划分,财政权的分配又是依据各类、各级国家机关的性质和职责的,通过分税制可以将财政权分配关系的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因此,分税制是一种含税收管理体制的财政体制。财政权由财政立法权、财政行政权、财政司法权构成,分税制立法必须划清三种不同属性的财政权并进行合理分配。

2.分税制是分设机构、划分事权、划分财政权三者相统一的财政体制。依我国宪法,财政权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是分别由不同国家机关行使的。世界上不少国家还分设国家税务行政机关与地方税务行政机关,并设置了专门的税务司法机关。各类国家机关的职责不同,事权也不一样,划分财政权应与各自的事权相一致。机构分设的目的是为了划分事权和财政权,划分财政权和事权亦要求机构分设。

3.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共同选择的一种分权式财政体制。市场经济是自主、分权的经济,它为分税制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即中央和地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进行适当分权。分税制作为一种分权式财政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一致的。在中央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地方并无独立的财政权,缺少实施分税制的基础。

4.分税制是一种以配套齐全的法律体系进行保障的规范化财政体制。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这无疑要求构建完善的财政体制法。在市场经济国家,通常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实行分税制,并在宪法中确认各类国家机关的职责及相应的事权,为分税制提供国家基本法上的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法律将分税制各个方面的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二、分税制立法模式的选择

应当进一步指出的是,各国分税制立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分权措施及分权程度上是不相同的。概括起来,分税制立法可以分为相对分权与绝对分权两种立法模式。前者是将财政立法权和财政行政权主要集中于中央,同时赋予地方国家机关一定的财政立法权和财政行政权,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范围虽相对明确,但亦有交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规模较大。后者则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政分权较彻底,中央与地方各自的财政立法权、财政行政权和财政收支范围非常明确,互不交叉,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不大。那么,从实际出发,我国应选择何种分税制立法模式呢?我们认为,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立法体制决定我国分税制立法的模式应为相对分权式。

1.分税制立法模式应与国家经济体制相适应。财政体制法是处理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分配关系的准则,是具体的财政体制在法律上的反映。财政体制既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又构成经济体制的一部分。集权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法所规定的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水平较低甚至不实行分权,这种立法模式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扬弃。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多种所有制并存和发展决定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多种利益格局并存要求实行分税制;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必然促使中央适当集中财政权以形成实施宏观调控的手段和财力,同时,分配给地方一定的财政权,以调动地方的积极性。

2.分税制立法模式应与国家政治体制保持一致。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最高立法机关,它统一行使分税制最高立法权;省级(或经济特区)人民代表大会在不同国家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前提下,有权制定分税制的地方性法规。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划分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决定我国财政权以中央统一为主、地方分权为辅。即与宏观调控相对应的财政权必须统一在中央,适应市场调节的财政权由地方行使。在税收体制中设置中央与地方共享税就是政治上相对分权原则的体现。

3.分税制立法模式应与国家立法体制保持协调。从严格意义上讲,我国实行两级立法体制。在中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行使国家立法权;在地方,省级(或经济特区)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了推动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国务院曾制定了一批税收方面的暂行条例,这并不表明国务院是立法机关,更不表明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条例构成一级独立的中央立法,因为国务院制定税收暂行条例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进行的授权性立法。同理,省级(或经济特区)人民政府根据省级(或经济特区)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的授权性立法亦不构成一级独立的地方性立法。由于财政体制法在财政法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显然,财政体制法的表现形式应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

三、分税制立法内容的建构

各国分税制立法的模式虽不尽相同,但其立法内容的建构基本上是一致的,即规定在各类、各级国家机关之间主要划分财政权中的立法、行政、司法三项权力。分税制立法的核心是划分财政权,主要目的是使各级政府具有与其事权相称的财力。各级政府的财力是由各级政府财政收支范围和转移支付规模决定的,财力受制于财政立法权和财政行政权。具体而言,分税制立法至少应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基本内容:

1.划分事权。划分事权是分税制实施的基础,划分事权的关键是将财政立法权与财政行政权分开,将各级政府的事权分清。分清各级政府的事权首先应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能,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明确政府应承担的社会事务、经济事务的范围,防止政企不分;二是将政府事务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分配,防止权责不明。故将有关事权在各级政府间划分并不等于均分事权,要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实际情况,遵循适度分权、受益、职能优势原则。下级政府有能力承担的事务,应由下级政府办理,上级政府所负责的事务须是不宜由下级政府承担或下级政府无力承担的事务;一项事权应分配给哪一级政府可以依据其行使事权受益范围所涵盖的行政区域决定;各级政府都有处理不同事务的优势,(注:于宗先主编:《经济学百科全书。财政学》,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版,第89页。)在划分事权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2.划分国家财政级次并确定各级财政的收支范围。国家财政的级次通常是一级政府一级财政。财政支出范围是由各政府的事权决定的。划分财政支出范围一般遵循以下标准:凡是规模庞大、需要巨额资金和高新技术才能完成的经济事务或社会事务方面的支出,应由中央财政承担,否则由地方财政承担;财政支出受益对象遍及全国的,应属于中央财政支出范围,仅及于某一地方的,由该地方财政承担,财政支出的计划或标准须全国统一的,属中央财政支出,须地方因地制宜的,为地方财政支出。据此,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现宏观调控所需的支出以及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注:参见《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划分财政收入的范围应遵循事权与财力相结合的原则。划分财政收入范围应以财政支出的范围为依据,确保中央对财政集中全国大部分财政收入,因为中央政府除直接安排消耗性财政支出外,为实现宏观调控还必须安排大量的转移性财政支出。划分财政收入的关键是划分税收收入,并符合效率、适合、相当、经济等多项原则。

3.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范围。划分财政收入的范围应遵循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并以财政支出的范围为依据。划分财政收入的范围应确保中央财政集中全国大部分财政收入。具体包括:(1 )税收收入的划分。划分税收收入应以征收管理效率高低决定某税归哪一级财政,同时,以对经济发展促进大小决定某税归哪一级财政。我国目前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税种确定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将与地方利益关系密切、税源分散、需要发挥地方组织收入积极性,便于地方征管的税种作为地方税。(2)国有企业利润的划分。目前, 中央企业税后利润全部上交中央财政,地方企业税后利润全部上交地方财政。(3 )其他专项财政收入的划分。

4.建立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是指上级政府将其财政收入按照法定标准、程序划转给下级政府作为其收入来源的一种拨款形式。根据财政收支法划定的初次财政收入范围,中央政府集中了全国60%以上的财政收入,但按法定财政支出范围,全国大部分消耗性财政支出由地方直接安排。中央与地方这种纵向的财政收支差额是由转移支付来实现平衡的。此外,由于同级不同地方财政收入水平上的差距,许多贫困地区维持机关正常运转的财政支出都不能保障,同级不同地区间财政收支差额也需要转移支付来平衡。因此,转移支付对于弥补地方财政收支差额,维持整个国家各个地方财政负担的公共服务最低标准,以创造全国统一市场、实现经济稳定有重大意义。(注:汪兴益:《试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载《财贸经济》1994年第8期,第36页。) 转移支付有一般转移支付和特殊转移支付之分。前者又称整体性支付。上级政府对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具体用途不予限定,由下级政府自主支配使用。后者亦称专项性转移支付,它是上级政府依照特定目的和条件对下级政府的特殊补助,其主要目的是支持某一地区难以承担的全国性和跨地区性项目,以及上级政府所鼓励发展的行业或项目,实现国家特定调控目的。

5.划分财政行政权。财政行政权主要是各级政府运用国家所赋予的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和安排财政支出的强制性的权力,如公债发行权、税款征收权等。这种权力不同于财政立法权和财政司法权。财政立法权、财政司法权虽然也具有国家强制力,但财政立法权是针对各类财政事务制定和法律的权力,财政司法权是针对财政刑事案件、财政民事案件和财政行政案件进行审判的权力。但财政行政权应受制于财政立法权和财政司法权。划分财政行政权的总原则是,各级政府及其财政主管机关依照财税法,对属于该级财政收支事项独立行使财政行政权,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行使监督权。

6.划分财政立法权。根据法治原则,各项财政权的划分最终表现为立法权的划分。政治体制及立法体制上的差异造成各国行使财政立法权的机关不完全相同,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立法权的分配办法各异。在西方国家,税法必须由议会制定,地方税收立法权的大小因各国国家结构实行联邦制或单一制有所不同。在我国,宪法对立法权在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作了划分,这种划分适用于财政立法权的划分。这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统一行使最高财政立法权,财政法律是制定财政行政法规、财政地方性法规的依据;国务院根据国家权力机关授权,可进行财政委托立法,也可以制定财政法律的实施条例;法定的地方权力机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需要,在不与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财政法规。

四、分税制立法的完善

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虽确立了分税制的基本框架,但几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分税制立法尚不完善。我国分税制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政府职能并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各级政府事权不清;在统一税法、集中税权时,忽视授予地方税收立法权;原有地区间财政分配格局尚未打破,缺少转移支付的法律规范;税收司法保障体系不健全。故在走向21世纪之际,应构建在分税制财政体制法统帅下的税收基本法、财政收支划分法、国债法和转移支付法等构成的财政法体系。

制定税收基本法可以解决地方税收立法权限、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各自的税收征管权限以及设立税务司法机构的问题。对此,省级权力机关制定税收地方性法规已有法律依据。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7条规定, 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这里所称地方性法规理应包括税收地方性法规。赋予并允许地方实际行使税收立法权,有助于将地方诸多“费用”一并纳入税收管理的法制轨道。目前地方政府征收许多名目的“费用”,实际上相当于地方税。众所周知,分税制实施后我国地方税制更加薄弱,地方行使税收立法权有助于建立完备的地方税体系。税收基本法应将地方税收立法权具体化。同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税收立法权的监督,还应建立税收地方性法规备案备查制度。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税收征管权限的划分应坚持“各管各税”的原则,中央税和共享税由国家税务局征管,地方税由地方税务局征管。税收司法保障体系可参照我国现行的铁路、航运司法保障体系建立。

制定财政收支划分法可以在明确各级政府事权的基础上划定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范围。目前,我国各级政府的事权仍不明确,也不科学。政府经济方面的事权过大,社会事务管理投入不足。各级政府事权不明确,造成有利的则争,无利的则推。进一步划清各级政府的事权,首先,应按“政企分开”、“职能转换”的原则界定政府的经济事权。政府应逐步放弃直接从事个人、社会组织有能力承担且与公共服务、宏观调控无关的经济活动,放弃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直接参与,集中力量从事个人、社会组织无力承担或与公共服务、宏观调控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次,应借鉴国外立法的成功经验,将政府经济事务与社会事务方面的事权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划分,并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使各司其职。再次,可设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管事项,并可以由中央政府有偿委托地方政府单独办理。此外,对国有企业利润、公债收入、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也应在财政收支划分法中进一步明确其财政收入级次。

制定国债法。国债是我国弥补财政赤字、筹措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现行国债管理的依据不仅停留在行政法规立法层次上,而且过于简单。国债法应对国债发行的条件、审批程序、国债的种类、发行的规模、国债的交易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通过立法实现调整国债结构、控制国债规模、强化国债管理、提高国债使用效益等目标,使国债市场化、国债管理法律化。

制定转移支付法的目的在于实现上下级政府间财力分配的均衡以及各地区间公共财力分配的大致平衡,但目前转移支付除规模不大之外,更主要的问题是不规范,不能完全实现转移支付的目的。要解决上述问题,有待于制定规范、完备的转移支付法。转移支付立法应以实现各级财政收支平衡以及各地区基本财政服务水平相当为目标。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数额应采用因素法、税收能力指数法等公式化的办法测算。特殊性转移支付应依专项财政拨款法规定的条件、审批程序、使用监督办法进行划拨,减少任意性。

各种理财方式篇4

【关键词】:财务管理 地位 方法 意义

从财务管理的发展变化情况来看,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企业的正常运作越来越离不开财务管理。对于财务管理的种种变化,极有必要进行一番分析,以明确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财务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财务上的保障。本文通过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地位、现状的分析,阐述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方法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

1.保证企业资金正常流转。所谓财务管理,是指在企业既定目标的要求下,根据企业的自身经营状况,对企业的各种收入、支出活动进行调节、控制,使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能正常进行。简单的说,就是对企业进行经济上的管理。企业在投融资过程中,有时会面临一定的财务上的风险,财务管理之所以能起到这种职能,是因为它能在财务风险尚未发生之前,便有一定的预知,从而避免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或使管理人员在资金链断裂之前,积极寻找各种解决办法。

2.帮助企业制定预算。在当前的财务管理中,其预算职能有增大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首先是因为企业管理整体上都需要预算。近些年来,企业的市场不仅从地区扩展至全国,而且从全国扩展至全球,因此,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大大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防范各种风险,就必须做好预算工作。通过预算工作,能使企业合理安排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稳占一席之地。而财务管理,恰恰能极大的帮助企业制定预算。因为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当前的各种经济指标等数据比较熟悉,能给管理人员提供一份非常好的参考。

二、企业财务管理的地位

1.财务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任何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充足的资金保障能为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利益提供有力的物质支持。在企业资金的筹集阶段,面对企业资金缺口的问题,财务管理部门一方面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来解决;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借贷来解决。所谓通过内部来解决,是指财务人员可以根据资金的紧缺性来合理分配企业内部的资金,尽可能的堵住企业中重要部门的资金缺口,保证该部门资金链条不断裂。通过借贷,缓和企业内部的资金压力,或者扩大企业的规模、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等。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借贷活动是比较多的。

2.财务管理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高度吻合。企业的发展目标,简而言之,就是使企业的价值最大化,或者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这个角度来看,企业的各项管理的核心,便是对经济上的管理。而财务管理的实质,就是管理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润。这种管理目标上的高度一致性,也必然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

3.财务管理能合理控制企业的各种风险。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例如,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团队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等等。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就很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无法获取应有的利润,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进行详细分析,便可得知,财务风险是所有风险中最重要的。

三、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方法上有待改进。在目前的很多企业中,管理方式还不是很先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一点滞后。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中,主要是通过业务上的沟通、交流来考核和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规模较小的时期,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前些年来,我国各地的建筑设计项目增长的较快,很多企业在全国各大地区都设立了分支企业。在这种条件下,单纯依靠过去的财务管理模式,就显得有点捉襟见肘。因为传统的财务管理方法:面耗费的时间较多,而且很不方便,方面花费的成本比较大。但目前的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仍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只有少数企业借助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进行财务管理。出现这种情况,管理人员应该努力更新管理方式,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额。

2.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尚待完善。企业的各项工作不仅需要一定的人才来完成,而且需要人才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很多人才由于对工作缺乏责任心,对企业缺乏认同感,即使他们拥有某项专长,也不一定能为企业做出较大的贡献。在这里,就涉及到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问题。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企业中,部分财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他们的专业才能没有得到较大的发挥。究其原因,就是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不太完善,企业对不同层次的员工没有划分较为明确、细致的职责。一些财务人员由于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在工作岗位上不能尽职尽责。这在以前还不会对企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变化,企业的利润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这种不良现象任其发展,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种损失可能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甚至很多财务管理的人才也会流失。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抓好财务管理工作,完善调节机制,就显得极为重要。

四、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法分析

4.1改进财务管理模式。从各行各业的发展前景来看,传统企业与互联网整合是一个大的趋势。而且,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整合正在逐步推进,从固定资产较少的部门、行业开始,将会逐步推进到固定资产较大、较多的行业部门。就建筑设计企业来看,其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因此,财务管理部门完全可以率先实行与互联网整合。这种整合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整合之后才会完全显现出来。

4.2完善财务管理的调节机制。企业应考核每个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并根据考核的情况划分不同的层次。依照考核的标准,以及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采取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这有利于在财务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一种竞争的氛围,使优秀的财务工作人员更加勤奋的工作;同时,迫使层次较低的财务工作人员加倍努力,争取赶超较高层次的财务工作人员。不仅如此,企业可以灵活的设置考核机制,在一般性的奖惩条例下,增加突出贡献奖。这种奖项是为颁给在财务工作上有重大贡献的工作人员的,例如,创新财务管理模式等。

总之,本文首先简单概述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主要分为两点,一是保证企业资金正常流转,二是帮助企业制定预算。希望通过文章分析,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各种理财方式篇5

关键词:企业集团化;财务构建;管理模式

财务管理效率、质量会直接影响集团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近年来国内外大型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大多采取集团化方式,该方式以总部一元化为核心领导、实施信息化一体管理、有效配置和控制资源,在一定程度是优化了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了企业发展。

一、目前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特征

(1)财务管理的主体逐步转变为以总部一元化为核心领导。在企业集团中,不仅母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独立的经营理财自,子公司以及其他成员企业同样也有着独立的法人地位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独立的经营理财自。

(2)财务管理实施信息化管理,且由分散向集中迈进。由于企业集团具有财务资源支持及优势互补,成员企业能够进入更加广泛的财务活动领域,在融资、投资以及利润分配等形式和手段上也有更大的创新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使了财务管理空间的扩张,远程监控、结算等已广泛应用于各大企业中,且由分散向集中迈进。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优化配置资源。全面预算管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集团公司采用的财务管理方式,全面预算管理始终围绕收支两条线展开,将企业产、供、销、人财物等各种相互分离但彼此相关的职能集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价值链,将企业集团的决策目标及其资源配置规划加以量化并使之得以实现。

二、企业集团化财务控制的几种模式

(1)“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在集团公司中,旗下母公司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集权式”,且较为集中,其具体管理方式是母对子的统一管理。该财务管理模式具有比较突出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母公司具有财务最终和主要决策权,而子公司针对金额较少、涉及范围狭窄的财务管理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母公司统一控制、分配整个集团所需的人力、物理和财力,子公司享受的一定决策权主要包括投资、筹资、费用开支、利润分配以及工资及奖金分配这些方面。子公司经营方向、任务目标等均由母公司统一安排和调控。

(2)“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在集团公司中,也有部分对财务管理实施“分权式”,即母公司拥有决策权,子公司拥有管理权。该种模式相对“集权式”更为人性化和灵活化,不论是财权、管理还是业务上都充分赋予了子公司权利,这种模式更易促动子公司突越发展。能让子公司根据自身发展合理利用、分配资金,这样不但能促进子公司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积极性。另外,子公司的管理也显得更具特色,母公司在子公司发展期间进行间接管理,也能及时对子公司的错误决定进行纠正和引导。

(3)集团总部指导下的分散管理。部分集团公司为吸取公司发展更多的意见和建议,采用集权式和分散管理为一体的管理方式,该管理方式能对集团旗下公司情况进行统一调配、指挥并参与到市场上去,其管理期间还有一个多层决策的过程,能吸收更多对公司发展的有效建议,最终选取适合公司发展的方式去执行,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集团公司稳步发展。

三、集团化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集团内部母子公司关系协调难,造成权力分散、管理粗放。一是,由于企业集团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优势,因而其极易表现出一味贪大求多的发展冲动,导致集团规模偏向原本经营范围,呈多元化扩展和经营。二是,集团多元化扩展、经营的同时,加之无健全的财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经营和财务风险。

(2)集团内部资源集中、优化配置难,造成税务统筹规划水平不高。一是,无法整合、有效利用集团资源;二是,重复购置、支出,浪费集团资源,降低有效使用率。由于各子公司均为独立的法人,由于资源集中无法有效的整合,集团内部各公司纳税情况苦乐不均,无法高效的发挥税务统筹规划能力,影响了集团的经济效益。

(3)集团内部信息及时共享、反馈难,影响了集团化财务的科学管理和决策。集团规模越大,相对的成员企业也更多,经营范围也会随之扩展。若企业财务信息无法及时反馈、共享,则会导致旗下各企业之间失去纽带、增加矛盾。

四、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的现实构想

(1)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管理体系构建。集团公司投资大、涉及面广,其内部组织管理结构也是分类而立的,相对其他一般公司较为复杂。其管理结构主要包括:集团母公司、全资子公司、控股子公司以及参股子公司。每个结构的组织管理体系相对较为独立,是根据集团公司实际来设定的。集团财务组织机构有两种:一是集团总公司设定财务部,旗下各个公司均由该财务部进行统一管理。二是由集团公司根据具体情况来设定财务部,旗下各公司财务相对较为独立,其管理方式各有异同,更适合子公司实际情况。

(2)建立健全集团财务管理体系。集团公司与其他公司的在于其子成员公司的管理上,其投资结构均有别于其他公司。因此,财务管理模式差异也很大。就其财务管理体系而言,主要有直接、间接两种模式。一方面,集团公司直接管理旗下母、全资子公司的财务情况。另一方面,间接管理集团公司旗下的控股、参股子公司。另外对与集团公司存在合同或者经济协议的合作对象公司不进行直接或间接财务管理。

(3)构建切实的财务人员管理体系。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财务管理人员密切相关,因此要加强集团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抓住财务管理的源头即财务人员的管理。对此,应建立健全符合本集团企业实际的财务人员管理体系,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尤其是财务管理层人员的设定和职责划分,是降低集团企业财务工作风险的关键。

(4)完善企业集团财务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是用于规范财务管理上下人员行为的一个体系,其根据企业财务管理主、客观要求综合而定,经反复考虑,在遵守国家统一财务规范下最终拍定并实施的。具体包括筹资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存货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对集团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财务管理权应全部或大部分集中到集团总部来:重大的筹融资决策权、投资决策权、子公司资产重组或土地置换的决策权应该集中,重要财务政策的制定权不能分散到各成员子公司,以防各行其是,子公司主要财务负责人的任免权,应由集团总部集中。

五、结论

目前,就我国而言约80%的大型企业对财务管理采取了集中式的方式,可以称得上主流管理模式了。而国外大型企业的财务管理方式也同样是以集中式管理为主,其他方式管理为辅,可足以说明,集中式财务管理对企业扩展、壮大是行之有效的,同时也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与此同时,我国集团企业在财务集中式管理的同时,还存在脱节、效率低、资金流断裂等问题,这与集中管理具体方式、力度密切相关。因此,集团化财务管理要走出困境,集中式管理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加强力度、优化管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参考文献:

[1] 丁林芳,袁英.浅议民营企业集团化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J].财经界,2011(14):134135.

各种理财方式篇6

关键词 财务观念 信息系统 安全防范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务方式。信息革命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站在信息时代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1 信息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信息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

一方面,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 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配套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1.3 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2 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2.1 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2)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2.2 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理财将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

2.3 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在财务软件中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3 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

(1)各分、子公司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总公司或总部的计算机上。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把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方面(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

(2)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自动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分户日记账和分户明细账,并随时将各类账户进行核对。

(3)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各信息使用者可以上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 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

4.1 网络财务管理

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便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

4.2 财务柔性管理

网络时代中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3 财务再生管理

企业流程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等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的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了必要和可能。财务再生管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地位。

4.4 财务虚拟管理

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虚拟企业必须实施财务虚拟管理。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虽然表面上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即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还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又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参考文献

1 温兴琦,王哲. 网络环境下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各种理财方式篇7

一、企业组织结构分析

企业组织结构指的是企业内部各个部分之间的空间位置、排列顺序、联系方式、各要素相互联系的一种组织形式。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的框架,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在现代企业中,常见的几种企业组织结构分析如下。

1. U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U型结构又叫做一元结构或者职能式组织,这种企业组织结构的特点是权利在企业的高层集中,在企业控制方面实行等级化的控制模式。企业在管理上实行职能分工,在管理部门的分化方面按照职能将其划分为若干个垂直的管理部门,这些管理部门统一的由最高主管进行协调控制。

2. N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N型结构指的就是网络结构,这种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是很多独立的、职能单一的企业的集合体。N型企业组织结构以中心组织为基础,以合同为纽带,将企业组织机构结合在一起,来从事制造、供应、营销或者其他业务的经营活动。

3. H型结构

企业组织的H型结构有叫做控股型结构,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母公司对子公司进行参股和控股,在类型上属于分立制。企业组织的H型结构中包含了很多独立企业,这些独立企业通过产权关系的联系,经由股权渗透结为一体。

二、不同企业组织结构下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1.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原则

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它的选择对企业的发展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选择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企业组织结构相适应原则。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只有和企业的组织结构相适应,才能实现资金的有效管理,才能够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服务。第二,超前服务于企业的原则。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在适应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要在一定程度上超前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带动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能够在高速化的经济发展下得以完善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2. U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U型结构的特点就是权利集中,统一指挥,所以,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方面应该选择“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的目标。通过“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充分的了解企业内部的人力状况、财务状况等,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以在充分的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可以提高投资的合理性,从而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同时,使用“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对企业的下级部门进行控制,以保证企业的发展战略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但是这种“集权型”财务管理模式有一定的缺点,比如:信息的收集和传递所耗费的时间比较长,信息的反馈比较慢,在环境方面的适应性比较差,集权制度下企业的下属部门过于服从,从而导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N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N型结构是一种比较新型的组织结构模式,但是因为它本身属于网络结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导致企业对外部组织的财务控制力度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在企业财务模式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独立核算、关键点控制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因为N型的结构组织比较灵活,各个部分财务都有专人监管,有效的实现了财务风险的分散。同时因为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很多情况都使用合约制的方法来进行控制,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企业经营活动的有效性。除此之外,使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企业受到经济冲击的时候,能够迅速的进行改革重组,以保证企业财务的安全性和发展的稳定性。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总公司对各个机构的财务没有直接控制权力,财务控制的质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第二,如果公司的某个部分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企业运行环节的缺失,从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不利的影响;第三,在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因为各个组织结构本身对财务能够直接控制,所以很容易出现毁约改投的情况不出,对企业的稳定性产生了很大的威胁。

4. H型结构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

H性结构在产权关系的约束之外,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独立性非常强,在这样的组织形式下,如果母公司对子公司的事物进行过多的干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公司事物的发展,所以,在财务管理模式方面要使用“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这里的“分权”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分权,而是在一定程度的集权制度下,在财务管理方面向分权倾斜。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的子公司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比较快的反映,从而促使利益获取的机会增加,从而促使母公司财务管理压力的减小。同时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对财务核算的设备要求不高,很容易实现。但是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在应用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缺陷,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是:第一,母公司的经济信息和财务数据是通过汇总之后产生的,很容易导致会计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第二,母公司不能对子公司的经济业务进行实时控制,很容易导致财务控制出现问题;第三,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很容易导致子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对整体利益出现忽视,在很大程度上对整体利益的获得产生不良的影响。

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针对不同的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在财务管理模式选择应该适应企业组织结构形式的原则的基础上,上文分析了不同企业组织结构下的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但是每种财务管理模式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在此,本部分就结合不同类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问题,对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1. U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U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在企业结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合适的财务机构。目前,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已经实现了统一化,但是企业还是要根据自己的发展特点,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职能和财务管理部门的结构设置进行合理的调整,在最大限度上促使信息传递路线能够得以缩减,提高企业获取信息的全面性和及时性,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集中指挥权,以促使企业能够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能够进行合理的调整。

第二,针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合理的运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财务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促使其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自己的热情。同时要使用合适的约束机制,以促使财务管理和企业的集权式管理能够相互适应,来促使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能够得以实现。

第三,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召开意见交流会。为了防止在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独断的情况,要定期的向上级部门汇报下级部门的财务管理情况,在遇到重大问题时候,允许跨级上报。同时还可以定期的召开财务管理会议,和各级财务管理人员进行深度的会谈,结合相关专家的意见,作出正确的财务管理判断,避免在集权型的财务管理下因个人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 N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N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独立核算、关键点控制”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建立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中心公司要对N型组织结构中的各个分公司建立完善的档案,对分公司的各种业务进行有效的分析,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要建立明确的风险预警指标,以保证资金使用的安全性,以提高资金的运转效率。

第二,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科学的成本挂靠机制。因为在这种组织形式下,很多产品都是通过外包的形式进行生产的,所以要对产生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建立相应的档案,屡禁不止者终止合作关系。通过成本挂靠机制的实行,可以合理的选择合作厂家,以维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H型结构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H型结构使用的财务管理模式是“分权型”的财务管理模式,针对这种财务管理模式出现的缺点,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探讨。

第一,在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对报表的报送时间、审批程序、档案管理进行规定,以保证各个子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第二,通过委派财务人员的方式,建立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母公司可以在产权关系的基础上,向子公司委派相关的财务主管人员,以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将子公司的信息及时的向上反馈。

第三,建立完善的审计体制,促使审计作用最大限度的得以发挥。母公司要加强对子公司进行审计工作,审计工作可以从独立审计和内部审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监控,以保证子公司财务活动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委托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子公司的财务活动进行独立的审计,以确保多方监控的有效性。

各种理财方式篇8

信息化对企业管理方式的影响

企业信息化就是通过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信息化可以理解为三层含义:数据的信息化,企业把原始的信息,即库存信息、销售凭证、费用凭证、采购凭证都以一定的数据格式录入到计算机里,以数字的形式保存起来,满足随时查询的需要;流程的信息化,即把企业已经规范的一些流程以软件程序的方式固化下来,使得流程所涉及岗位员工的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减少人为控制和“拍脑袋”的管理行为,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决策的信息化,即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将企业的资金流、物流、智力流汇集成企业的信息流,运用一定的计算模型,产生相应的管理决策信息,指导企业的经营和决策。这个层面是信息化的最高层次。它可以对企业进行连续的实时监控和快速的调整反映,保证企业运行在正常的轨道上。

从三个层面可以看出,推进企业信息化,不仅需要提高硬件水平,还需要我们从传统的管理思想向集中式的管理思想的转变,所谓集中式管理就是借助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建立企业决策完善的数据体系和信息共享机制,从而在战略上实行集中监控,整合所有资源。集中式管理旨在帮助集团企业有效消除地域壁垒,建立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企业内部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快速反馈,从而真正发挥集团企业的规模优势。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转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企业财务管理要实现权利的集中监控、资源的集中配置、信息的集中共享,必须有三个条件:企业运作的所有环节必须与财务是紧密联系的;企业运作的所有过程状态都必须实时反映到财务上;财务结果必须尽快反馈到企业各级管理者,使其能够迅速反应,改善业务或管理,提高绩效。然而这样的条件如果没有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没有完善的数据共享机制是难以做到的。

集中式管理方式下的财务管理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确立竞争优势,各国企业更加关注进入市场的时间、产品的质量、服务的水平和运营成本的降低,企业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运用自身各项资源,还需将经营环境的各方面,如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和网络、各地制造工厂和库存等的经营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供应链,并准确及时地反映各方的动态信息,监控经营成本和资金流向,提高企业对市场反应的灵活性和财务效率。这种趋势对财务管理系统的挑战则体现在:对全球市场信息的快速反馈;在降低各类经营成本和缩短产品进入市场的周期间寻求平衡;提高对企业内部其他部门和外部组织的财务管理水平;提供更丰富的战略性财务信息;更强的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持能力。 在这种新的环境下,集中式财务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集中式财务管理的系统构成

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包括三个子系统: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和财务决策支持子系统。

财务业务处理子系统

该子系统包括日常资金的核算与监控子系统、流动资金计划与管理系统、投资和预算决策子系统、资本营运管理子系统、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价值流管理系统等。各业务子系统主要用于柜台业务和日常事务的处理,它的功能是使财务业务手工处理自动化,具有迅速准确,大批量处理信息的能力,产生大量的原始的共享信息。

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

该子系统一般是以会计信息系统和财务业务子系统为基础的,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收集、传输、存储、加工,为财务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为领导者提供辅助决策服务。它具有两种职能:对财务和经营业务的数据收集和加工处理和为财务管理提供各种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财务决策支持子系统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实现预期目标,采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的分析主客观条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中加以执行的管理过程。它是以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提供的信息为基础,建立有效的财务数据仓库,运用各种预测方法对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为企业筹资、投资和日常营运资金管理决策提供各种支持。

集中式财务管理的特点

集中式财务管理系统完成了从事后财会信息的反映,到财务管理信息处理,再到多层次、全球化财务管理支持的转变。这些转变具体体现在:

吸收并内嵌了国际先进企业的财务管理实践,改善了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业务流程,如支持凭证的集中式审核,使得财务管理的效率得到提高。

财务系统不仅在内部的各模块充分集成,与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等系统也达到了无缝集成。使得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的财务信息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反馈,从而加强了对资金流的全局管理和控制。

强调面向业务流程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控制。使财务系统能支持重组后的业务流程,并做到对业务活动的成本控制(如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即ABC,Activity -Based Costing)。

更全面地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包括战略决策和业务操作等各层次的管理需要服务。除了提供必须的财务报表外,能提供多种管理性报表和查询功能,并提供了易于最终用户使用的财务建模和分析模块(如Oracle公司的Financial Analyzer 和OLAP)。

支持企业的全球化经营。为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分支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平台,同时也能支持各国当地的财务法规和报表要求。如提供多币种会计处理能力,支持各币种间的转换;支持多国会计实体的财务报表合并等。

支持基于Web 的财务信息处理。为支持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和基于Internet的应用系统(如销售订单处理等),部分财务信息可以通过Web 方式收集和,例如Oracle提出的应用系统的ICA 结构(网络计算体系)。

信息化财务管理的影响

由于信息化可以使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生产环节无缝连接起来,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数据的集中共享,可以避免产生“信息孤岛”,全面监控企业的财务状况。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准确的成本核算

准确的成本核算是财务管理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在信息化手段的支撑下,财务不但能了解销售、采购、库房、生产的全部过程,而且伴随着它们的每一个作业,财务都有相应的反映,同时都有监控。

有效的风险防范

信息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对企业各个环节的实时监控,当出现危机时能够快速反应给决策者,避免因信息不流畅而出现的决策失误。把企业面临的风险降至最低。

准确的预算管理

信息化可以促使财务应该对公司的业务起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由于信息化提供的手段,使得企业能够在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准确地去做好各业务、各地区、各产品、各部门、各费用科目的预算工作。并且能够做到按月分解和及时调整,让每一科目的费用都能够实时报告到他应该承担责任的部门负责人,并且可以和它的预算进行比较,及时提出预警或禁止信息。同时业务部门负责人可以在月中任何一天获得截至当时的收入、毛利、净利的粗报表,便于他及时了解经营情况,作出判断和决策。

严格的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对财务的管理,说到底是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加强财务资金管理,不只是事后算帐、做帐、统计、结算,而必须是把财务资金管理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企业洽谈合同、收取订单乃至再前面的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就必须认真考虑企业的财务和赢利能力,以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流程进行重组,减少了采购与财务之间的穿梭往来,极大地提高了效率,而且由于采购和财务之间“墙”的推倒,使得财务能够掌握采购计划的全部信息,不仅能够做好资金和付款计划,而且有效地减少了漏洞,同时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子系统,实时地知道每一个客户当前的帐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进行是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另外用户还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了解他的帐务情况,并根据我们的信誉政策,选择他最适合的还款方式,加快资金流动。

快速的财务报表

各种理财方式篇9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模式;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38-02

《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了高等学校的两种财务管理模式,即“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不同办学规模和不同管理水平的高等学校,在财务管理模式的选择上可以有所不同。211工程学校、教育部直属学校等规模大的学校如果财务管理水平较高,可以采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而民办高校和一些省属高校如果财务管理水平不十分规范,应采用“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首先介绍“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的特点。

一、“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

这种财务管理模式要求高等学校内部只设一级财务部门,统一领导学校的财会事务,集中管理学校的所有经费,在一级财务部门之外不设同级财务机构,学校所有财务收支都必须通过一级财务部门,校内各院系没有财权,也没有制定院系内部规章制度及其实施办法的权力。

1.“统一领导”的特点

统一领导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一级财务机构(财务处)对学校的财会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其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统一财经方针和政策。高等学校应根据国家大政方针和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本校的财经方针和政策。高等学校的财经方针和政策,必须由学校财务处在学校财经领导机构的组织和协调下统一制定和颁布。校内各单位不得为了局部利益,制定与学校政策相违背的政策。

第二,统一财务收支计划。高等学校的财务收支计划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要求,并结合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进行综合平衡,把整个财务收支计划都纳入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并根据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编制综合财务收支预算。校内各单位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按事业进度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不得赤字运行。

第三,统一财务规章制度。财务规章制度是高等学校办理各项财经活动的基本行为规范,也是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的重要保证。高等学校应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框架下,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管理要求,制定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并颁布实施。校内各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的财经政策和学校的财务制度相违背的规章制度。

2.“集中管理”的特点

集中管理是指在不损害学校教职工和校内各单位合理经济利益的前提下,一级财务机构对学校的财经活动实行集中管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权的集中。财权集中主要指学校办学经费的统筹安排权和使用权,应集中在学校一级财务管理。除独立核算的二级财务单位可自行使用和管理经费外,其他校内单位的资金必须上缴学校一级财务,由学校集中管理,以促进资金的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发挥资金最佳的使用效益。

第二,财务规章制度制定权的集中。高等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自行制定不违背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规章制度。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由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统一制定,不允许政出多门。

第三,会计事务管理权的集中。学校的各种会计事项,事无巨细,只要涉及财务的,学校财务处都有权进行监管并提出处理意见。学校财务处代表学校对学校的各项会计事项进行管理,确保各项收入能纳入预算管理,防止和减少小金库现象的发生,确保学校的每一笔开支都符合国家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的要求。同时,学校财务处有权集中管理包括会计人员培训在内的各项日常会计事务。

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

在这种财务管理体制下,学校也只设财务处作为一级财务部门,但赋予了各院系一定的财权,也会在规模较大的院系设立二级财务机构,院系自行管理其创收资金的财务收支,对学校分配的经费自行安排使用。

1.“统一领导”的特点

统一领导指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一级财务机构(财务处)对学校的财会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其具体特点包括统一财经方针和政策、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和统一财务规章制度。在这种模式下,“统一领导”的特点与“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下“统一领导”的特点相同,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2.“分级管理”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院系以下三方面的权利:

第一,对学校下达的预算资金的统筹安排权和使用权。在学校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和资源配置下,院系可以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和财力可能,统筹安排和合理使用学校预算分配的资金。

第二,院系执行学校财务规章制度的实施办法的制定权。在不违反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院系可以根据本单位事业活动的具体情况和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制定学校的财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但必须报学校批准或备案。

第三,本级机构财会业务的管理权。院系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申请设立本单位财务机构,在校级财会机构领导和指导下,根据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具体组织、核算和管理本单位的财务收支活动,并按要求定期向校级财务机构报账和报送报表。

三、两种模式比较

“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模式的优点有利于学校集中有限的资源,统筹安排,分轻重缓急解决学校的问题,保证学校完成重点教学和科研任务;有利于学校预算的编制和控制,保证学校的预算能按原预算用途顺利实施;有利于对符合学校发展方向的工作计划多安排经费,从经费上保证学校的发展不偏离既定的方向。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学校过分强调财权的集中,从而限制了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这种模式较好地解决了集权和分权的矛盾,在学校教育经费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促使院系合理和有效地使用经费,有利于调动院系创收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院系重视财务管理工作。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不能真正发挥学校一级财务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容易促使校内各单位各自为政,只重视部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学校的整体利益。现阶段,许多高等学校一级财务机构和二级财务机构的行政隶属关系是分开的,一级财务机构对二级财务机构的统一领导缺乏机构设置上的保证。二级财务机构具有双重身份,行政管理由其所在单位负责,财务部门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这种双重身份的结果是二级财务机构的工作主要受所属部门左右,从而严重弱化了财务处对二级财务机构的监管职能。

参考文献:

[1]陈晓荣.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J].财会月刊(综合),2005,(12).

[2]杨庆英.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4,(2).

[3]赵晗.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下的财务管理理念创新[J].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4]李永宁.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的理论探索[J].改革与战略,2005,(6).

各种理财方式篇10

[关键词] 企业财务 区域化管理

所谓的财务区域化管理,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工程项目之间,按照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实行不同的财务管理模式,配备财务人员、设置财务机构、管理材料物资和资金、加强财务监督和核算管理,最大限度满足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达到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经营目的。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在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已经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作为一项综合性专业化的管理活动,财务管理与企业的效益有着密切、直接的关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财务管理的水平、效率、能力等方面,已不再适用于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对财务管理的高要求。财务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功能,还要通过对比、分析、核算项目的多个环节,针对财务管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特别针对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可以降低成本,提升效益。由此可见,财务管理是一切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在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常见的财务区域化管理模式以及适用项目特点

1.传统会计核算模式

此种管理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并无不同,即同一区域的多个项目之间,总公司按照项目的实际管理需要,给其配备相应的出纳、财务会计、材料会计等,财务人员按照岗位职责不同,分别开展工作,项目单独核算。

此种财务管理模式通常适用于项目工程相对比较简单、对于资金管理、合同商务管理、成本控制和项目评估的要求也相对比较简单,项目经营的侧重点是生产过程,基本上以实地劳务为主,相应的财务管理也相对简单,以核算为主,基本不用另外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财务人员由公司统一管理,当项目有核算需要时再进行配备,而财务人员只需按照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分工核算即可,而总公司也会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核检查或工作指导。

2.报账制模式

在同一区域内,总公司根据项目需求,按照岗位配备财务人员,设置专门的财务机构,一般包括负责人、成本会计、出纳、财务会计等具体岗位,而每个项目只设定一名报账人员。日常工作中,出纳、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在设定好的办公区域进行集中办公,集中办理各项目财务账务,而财务负责人则跟随项目经理处理办事处与项目之间的其它决策性事务。

财务负责人与区域负责人或项目经理主要管理区域内财务的基础工作、工程结算、付款、资金调配以及合同索赔等方面,同时注意人力资源的开发,培养新的财务人员编;制各种财务报表,对于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进行日常的指导;制定资金需求计划、编制资金预算、按公司要求上交各种诸如设备租凭费、管理费、社保等相关费用,协调各项目间的资金往来。各项目设定的专人报销成员要定期向出纳核对报账,而出纳则向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传递票据,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账务处理要注重一定的时效性。各个岗位各司其职,不同业务、不同岗位进行分工协作。

项目的财务核算工作要采用公司统一的财务软件,成本会计、财务会计要分时段分别处理账备荒作,各自拥有单独的帐号、密码以及相应的权限,而日常工作中如有相互交叉、关联的工作分工未明确,则由两人协同完成。定期轮换成本会计和财务会计这两个岗位,有利于财务人员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

此种财务管理模式较适用于质量效益型项目和技术管理型项目。一般项目经营以分包为主、自营为辅,相对于短期经济效益来说,项目经营者更加注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也更加注重组织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项目部人员几乎都从事管理工作,所以财务人员可以在一集中地点集中办公,在岗位职责上各尽其职。会计人员集中工作、集中管理,使得财务管理渠道更加顺畅,而企业主管部门对于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比较有利。这种管理模式与工厂的财务管理相接近,与公司机关的财务管理也比较相似,一般比较适用于在境外设置处的项目。这种管理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促进会计工作职业化比较有利。

委派制管理模式:在同一区域多个项目之间,委派财务负责人,各项目再配备出纳、材料会计、财务会计等人选。公司委派的负责人协助区域项目经理进行财务管理,每月将各项目资金运作情况做出汇报。要实地指导各项目材料物资、固定资产的帐务核算及实物管理,指导各财务人员做好成本控制、核算成本、对成本进行分析、对执行合同情况负责。

现代企业的项目经营运用此种区域财务管理模式,多在更关注经营结果,对于资金管理、合同商务、成本控制、项目评做等各经营细节方面都比较重视,管理人员相对较多,项目的组织部门和人员也相对较多,财务管理人员流动率相对较小,以项目为单位展开工作,在会计核算方面要比较细致。公司委派的财务管理负责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公司财务管理延伸,只要管理好财务负责人,就等于整个区域的财务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实际需求,合理选择财务区域管理的模式,对于财务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集约化管理,都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钟文欣:集分结合财务管理模式下的财务监督机制探析.财会通讯.2004.(10)

[2]陈嘉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创新与再造.中国流通经济.2008.(04)

[3]黄昊: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模式设计的探讨.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