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十篇

时间:2023-11-16 17:55:20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1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 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4-01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考纲中对学生九大能力的要求,不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能力。

杜威认为:“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突破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高阶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教授,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获得提升。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1.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设计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具有可掌控性。那么教师预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牵引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呢,我认为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要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学生思维差距,搭建合适的台阶;第二,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要能抓人”,对于直白或索然无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可以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一顾;难度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处下手,从而放弃尝试思考。第三,问题要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更具有吸引性,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限制,那么思考的过程才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高立意,小步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一《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载体,我预设了如下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解决搭建了一定台阶,有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什么?问题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如何?问题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四、如何看待儒家思想?问题五、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

2.教学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存在的依据,问题的牵引是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方式。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后,为了不封闭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去把问题讲明白,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这个琢磨、思考的过程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要开展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表达交流,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再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并在碰撞过程中去修正错误,肯定正确,这会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3.教学活动的终点――解决新问题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正确的理论,就可以总结成规律,并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突破规律,在突破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连环进行下去。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螺旋上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再讲《古代政治制度改革》时我把“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的课后练习题改为“为什么周世宗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它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这样的改造,审题和答题的难度明显提高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自己设计思考题。辛亥革命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穿透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成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有效的利用学案

学案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方案,是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份引导、探索型自学提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问题的探索性,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高阶思维训练的平台。在学案设计上,主要按照五标来进行即引标―示标--学标--诊标--补标。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既要体现重难点还要体现学习要求;学标的制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内容问题化,既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如何学;诊标要采用不同的题型,巩固学习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诊标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突破,逐级提升,训练解题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造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内容学案设计的好,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上课也变得轻松很多。

三、充分利用补标环节

补标―围绕目标补充、拓展。根据检测的情况针对易错点、易混点,或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未达标到位学生进行没写知识点的补救,找出教与学的过失。补标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高阶思维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从而形成了问题求解能力、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是高阶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时补标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美国的总统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进步,通过英美两国整体的异同,说说你的观点。这样的设计既补充和深化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2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概念

数学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感知认知基础上,运用分析和总结等手段,从而可以科学化的推断和解决数学问题,进而从结果中提炼出问题中蕴含的知识与规律。

二、培养高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社会发展需要

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数学思维能力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利用高中数学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思维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现有思维转化为发散性思维,通过对学生发散思维或者逆向思考能力的培养来解决问题。同时,对学生发散思维与逆向思考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得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从而也能够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2、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高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从而阻碍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新课改对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中,学生对于新型的教育形式是十分欢迎的,从而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教师应当遵循新课改中规定的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中阶段数学教学效果。

然而目前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布置大量习题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尽管学生对固定的体型能够迅速的做出解答,但是对新题型却不能进行变通或者运用现有知识进行解决,这体现出学生习惯性思维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数学发展的要求。所以只有教师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培养高中阶段学生思维能力的举措

1、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抽象特点,并非是具体的语言能够表达的,这也就要求学生要运用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来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应当加强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加强,以此来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有清晰地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同时还要结合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进行课堂知识的巩固与理解。

2、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也要求学生要具有一定的创造思维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要突破传统固有思维的束缚,发挥出自身的创新能力,运用灵活的解题手段来解决数学问题。尽管不论是固有思维还是创造思维,问题解决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其解题的过程是多样化的,所以教师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实践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灵活度培养,同时还要摒弃传统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手段与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发挥出创造能力,进而形成创造思维能力。

3、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高中阶段学生反思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要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总结。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要注重增强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反思,从而提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质量与效果。同时在平时的习题训练当中,学生自身也要对自己的解题方法进行反思,从而形成良好且有效的解题习惯,最终提升解题效率和解题质量。

四、高中阶段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高级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

1、注重对学生观察力与分析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在解题过程当中对题型的观察能力,从而选择运用最佳的解题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尤其是在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目上,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现有的知识与解题经验来对这类题目进行分解,从而运用各种手段来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向学生传授解题方法,还要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时应当逐渐的促进学生相关解题技能的形成,从而使得学生在解题当中能够运用科学高效的数学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270-02

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其还能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究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1.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教师未能正确认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高中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历史是文科学生高考科目之一,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历史科目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且由于历史不是理科学生的高考科目,因此高中理科学生一般不重视甚至不开设历史科目教学。随着近年来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高中教育要求越来越高。新课改的环境下,高中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新要求了。现代教学理念不仅要求高中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它还要求学生通过历史教学构建更高水平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不仅更好的学习历史知识,并还能够获得更高的综合能力[1]。

1.2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法不科学。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高中历史教师未能掌握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从而想要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立竿见影。此外,一些教师不能够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与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相互融合,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引导不够科学与深入,进而使得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不够系统与全面。不科学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方式不仅不能帮助学生更好学习历史知识,其还可能让学生养成不良学习习惯,进而影响学生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高中教师应该正确对待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采取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措施

2.1根据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学生需要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之下逐渐构建历史思维。同一班级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学生学习能力不同,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针对性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学生一般可分为敏捷型、缜密型、变通型、深沉型四种思维类型。这四种思维类型能通过锻炼而相互融合,即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而兼具其中几种思维类型。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向融汇兼具型思维能力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构建更加灵活的历史思维能力。此外,班级学生的年龄、性格不同,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同,在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及年龄特点,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构建,以帮助学生历史知识的个性化发展[2]。

2.2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内容较多,学生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才能学好历史知识。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科学的规划,并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进程,逐步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而逐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思维能力的锻炼主要是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历史知识概括能力、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历史知识判断能力、历史知识评价能力、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历史知识学习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历史知识水平合理安排各个阶段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侧重点。一般情况下,高一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高中历史知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较少,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历史记忆能力及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在高二时期,学生有了一定量的历史知识储备,学生也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历史学习方法及历史思维方式,因此在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高三阶段,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已经相对较为丰富,该阶段教师应该侧重于学生深层次的历史评价能力及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中,随着学生历史知识学习的不断深入,教师应该循序渐进的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由浅至深,由简至难,不断积累与深化,从而使得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构建效果更好。

2.3创设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情境。情境教学已经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且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创建历史情境对学生历史理解能力培养十分有利。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再现历史情境,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能够直观历史,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也更加简单明了。此外构建历史情境,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记忆能力。构建历史情境,不仅有利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其也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境教学模式,以帮助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更好的培养[3]。

3.结束语

高中历史教学十分重要,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效率还有待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的学习历史,且其还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但目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分析高中历史教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工作中的不足,并积极探究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改进方法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张丹.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09.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4

思维能力是数学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其中包括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等等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讲,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优劣。而高中阶段的数学较比于初中阶段不仅内容上丰富了许多,难度上也加大了不少,这就对于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的经验,在本文中着重谈一谈如何在高中阶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数学是思维锻炼的体操,对于数学这门课课程的学习,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一项很重要的前提。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快速也更牢固的掌握数学课程内容,同时高中阶段的数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空间想象等等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数学学习将会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作为教师为了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应该给予数学学习以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来重点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给学生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高中阶段的数学除了内容庞杂和难度较大之外,在内容上也相对的枯燥,并且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面对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再加上平时时间紧任务重的数学课程学习使得很多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表现出一种很忌惮,但是又不得不学的一种情绪,在课堂上也往往表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思维始终处于相对停滞的状态,这样不仅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同时对于学生课程内的知识掌握也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教师首先应该从良好课堂氛围的创设入手,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只有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发挥出来,同时由于课堂氛围的活跃,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这不仅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保证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课堂安排上为思维能力的培养做铺垫,以往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讲解,而不注重对于学生接受程度和学习情况的关注,这就使得教与学的过程相对脱节。另外教师对于课堂过程占据的越多,学生的思维惰性越大,当学生习惯了被动式的思维,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就宣告进入了停滞状态。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为学生在课堂上留出适当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时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做好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的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的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要在教学手段上从不同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学生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等等,教师应该利用教学手段的丰富来全面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模拟、视频播放等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能够自由的发挥,并且通过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来验证自己的思维成果。而对于学生探究式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或者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运用自己的课内既有知识来自行的通过探究或者是合作学习来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这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学生的思维会始终处于一种非常活跃的状态,而这个过程将会是学生思维能力得到非常有效提升的过程。

三、加强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思维实践性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应对课程内的学习以及问题的解决,同时还要让学生的思维具有实践性,具备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于学生思维实践性的培养,要让学生具备运用自身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学生思维实践性的培养中,教师可以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来进行课堂内的数学教学,加强学生所学课内知识与其实际生活的联系,有效运用生成教学法,借助学生既有的知识和经验,来促进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生活之中数学问题极为常见,很多学生对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也有着很好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这时教师就可以充分的利用学生这部分的经验来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对于数学知识能够实现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这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很大程度上讲就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因此教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课程安排的角度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铺垫道路,通过教学手段的丰富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不同侧面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作者:李苹苹 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5

【关键词】图学素养;创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4―0138―05

引言

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从概念设计到产品分析、到加工制造、到产品的问世、乃至到产品的售后服务等等,图形淋漓尽致地发挥出了其作为交流手段的作用。因此,图学素养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高等院校作为孕育工程界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重要使命,而图学素质的培养又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国内外高等院校普遍将工程图学以一门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列入理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可以说,人们对于图学的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然而,由于受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图学教学上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应用”、“重传承、轻创新”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目前的教学模式,普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告诉学生相关知识点以及具体例题的解法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好的“学”者,对于类似的题目肯定会做,可是往往题目稍微变动一下,“学”者即不知缘何。

2 普遍是就课论课,没有将相关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拓展,致使学生学了本门课程,就知道本门课程,知识面单一,稍一延伸,即不知所措。

3 普遍重视课本的理论知识,按照教材内容讲解,从理论到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学了大半的课程,还不知所学为何用,致使一些学生出现消极情绪:学了没用,为何要学?

4 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是学时缩减,也只是将教学内容删减,对于没有删减的内容,教师还是毫无保留地将所有知识灌给学生。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教师讲过的内容是学会了,对于没有讲过的内容,永远不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5 计算机绘图尤其是三维绘图目前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内容,然而其作用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很多教育界人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纷纷提出将这个新生事物融入到图学教育当中来。然而,目前还只是将三维绘图简单地引入到图学教学中来,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方法将三维绘图和图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基于这种现状培养出来的学员普遍具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然而他们缺乏一定的能力,包括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1]等等,而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的必要前提。新产品的问世而且能够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创新。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图学交流能力,何以容身合作团队之中;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图学素养和能力,何以为创新的灵感辅以一双有力臂膀。本文力在探索以创新设计为主导、以图学素养为本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培养理工科类学生的图学素质。

一 新型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纲要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新型课程体系为教学依据,严格贯彻两条基本路线:纵向理论指导路线和横向实际实施路线。人才培养以知识传授为根本,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目标,分团队进行。具体的,选取一个班作为试点。大一期间所有学生统一学习和实践。大二初期,根据大一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互补原则构建团队,每个团队7~10个人,每个团队由一名老师带队,重点培养。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严格按照前面提出的新型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并将这些学生的各种情况备案,在其毕业后进行跟踪,观其效果。

二 新型培养模式的纵向理论指导路线

新型培养模式的纵向理论指导路线以知识传授、引导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宗旨,以灵感思维、创新设计为峰尖,全方位培养具有创新设计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如图1示。

1 知识传授、引导

知识传授应该按纵向和横向分层次进行,纵向求深,图学知识要够深、够精、够扎实;横向求广,知识面要够宽,对于与图学相关的或者图学之外的知识,可以不必精通,但一定要了解,这样才可以触类旁通。如图2[2]示为图学领域的相关基础学科及拓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如投影理论、制图基础)应重点讲解,打好坚实基础;计算机绘图、CAD技术等应该讲解部分基础内容,引领学生入门,后续通过学生自学完成;对于其他学科内容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渗透,让其了解这些学科的存在和应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 能力培养

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包括很多方面,这里只介绍跟图学及创新相关的几种能力的培养,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审美能力、计算机绘图能力。

(1)形象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的大脑最重要的机能,是人类智力因素的核心。思维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以表象为材料的思维方式,通过在头脑中对表象的回忆、加工、处理形成新的结论。形象思维是制图课程学习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激活右脑细胞,促进右脑思维,进而促进整个大脑思维,对于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直接帮助。在教学中坚持直观教学原则,多使用教学实物及教具,丰富学生形象感知素材的积累;坚持以图为主的学习原则,增强记忆效果;理论问题尽量联系实际,使表象素材更加生动鲜明。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下企业、工厂实习,更多地接触真实的事物,促进学生的表象积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工程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的获得和增强不但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且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眼高手低”这似乎是一部分大学生的通病。对于以工科为主的学校而言,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学生光读死书不行,应该深入实践,提高处理问题的智慧、思想和能力,这样才能成大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CAD认证考试、创业计划、机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利用假期的时间,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参观实习,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中,锻炼其实践创新能力。

(3)自学能力

终身教育是现代的教育观念,大学不再是终结教育,所以大学教育更应注意其基础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为重要,使学生在知识爆炸的年代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可持续发展。自学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知识面是否宽广。扎实的理论基础需要老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老师需要做的是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首先应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教学的过程中有计划的引入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在讲课中留有余地,彻底拼弃“满堂灌”的做法,将一些知识留给学生自学,或者留一些小的题目给学生,要求其查阅相关资料自学完成。

(4)审美能力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人们对于产品的审美性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要求设计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设计美感。美感能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工程图学课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图形特点和思维特点。图形特点包括学理美感、应用美感;思维特点包括审美直觉,审美想象,审美联想,审美理解。无论课堂教学还是实践环节培养,都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例如从学生画的图样或作业中选取具有美感的例子,挂在橱窗里,供学生们欣赏,从中发现美的因素,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们就会发现周围到处都有美的色彩,美的情态,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计算机绘图能力

广义的计算机绘图涉及范围很广,但是与机械行业息息相关的计算机绘图包括二维绘图和三维绘图。拥有较高的计算机绘图能力可以使工程人员如鱼得水。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快速入门,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教导学生要多学多练多想,并介绍计算机绘图的相关拓展知识,以便后续深入学习。

3 创新

具备了一定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以及相关能力素质,再注入灵感思维和集体智慧,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通过新型培养模式,为创新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关键的能力素质,并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时刻注重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意识的导入,使得创新时刻贯穿于新型培养模式的整个过程。

三 新型培养模式的横向实际实施路线

新型培养模式的横向实际实施路线是以项目为导向、整合了相关专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阐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现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分析、测试、装配、销售、维护等等,在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论述图学的作用、教授图学理论知识、拓展相关学科领域以及培养学生的图学素养和能力。

具体以某一家企业的某一产品为例,介绍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然后阐述工程图学在整个过程中的用途和作用,如作为快速捕捉设计灵感的手段、作为交流设计思想的手段、作为加工制造、分析测试、售后服务的依据、作为产品改型创新设计的基本依据等,使学生认识到图学理论贯穿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继而进行图学理论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图学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整个路线分为五个阶段,如图3所示。

1 第一阶段:感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指在课堂上介绍其整个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包括产品的设计、制造、分析、测试、装配、销售、维护等等。然后到该企业参观实习,了解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实际实现过程,并将该产品的生产图样带回分析。分析该产品的实际工程图样,从装配图到部装图到零件图,进而分析设计者的设计思想,零件的基本结构、加工制造的工艺要求等等。告知学生,通过大学四年的学习,要把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现过程彻底消化、吸收,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对于不足的方面,尽量给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在此基础上设计出该产品的升级版本或创新产品。

2 第二阶段:知识积累阶段

要把该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现过程彻底消化、吸收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然而开始阶段学生的知识积累远远不够,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其中学习包括课堂学习和自主学习。除了必须修的课程之外,学生还要根据项目要求选修相关选修课程,对于学校没有开设的课程,学生应该通过自学实现知识的积累。

3 第三阶段:理性认识阶段

这一阶段与感性认识阶段不同,感性认识阶段是在学生没有什么工程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了解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理性认识阶段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情况下对产品的进一步消化。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一步研究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过程,包括产品的技术文档、加工制造工艺、产品的功能实现等等。然后组织学生带着问题再次下企业参观实习,做到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具有较深入的认识。

4 第四阶段:逆向复制阶段

在理性认识阶段后,学生利用逆向设计的手段完成产品的逆向实现过程,包括测量、逆向建模、快速原型等等。我们学校已经具备三坐标测量机和快速原型机,以及可以用来逆向建模的软件产品。通过逆向复制阶段,可以对产品的整个实现过程作更深一步的认识,消化、吸收,为进一步的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5 第五阶段:创新设计阶段

在完全消化吸收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实现过程后,分析该产品具有哪些不足,总结需要改进的地方,并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将这种意见和建议转化为新的思想源泉,为新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原动力。具体的,通过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类似产品的创新设计,包括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而创新可以从功能创新和外观创新两方面来进行。

培养模式贯穿整个大学阶段,每一个阶段完成不同的培养内容,具体的实际实施步骤如表1示。

四 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在图学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开出的课程逐渐增多。但是缺乏一套系统、规范的课程体系。往往开出的课程相互独立,没有延续性。因此,构建了面向相关系列课程的优化整合的、注重大学生图学素质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工程为背景,以具体产品全生命周期为导向,旨在培养学生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工程素质和图学素养。

1 第一层次:工程意识熏陶

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实习,加强学生工程意识,使学生了解工程图样的作用与用途。

2 第二层次:理论基础课

开设画法几何、工程图学、机械制图等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可以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

3 第三层次:拆装、测绘实验课

通过拆装、测绘实验课,可以结合工程实际,将前期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徒手绘图能力等。

4 第四层次:计算机绘图课

开设计算机绘图课,学生学习先进的绘图技术,通过先进的手段把所学知识表达出来,大大提高了绘图的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5 第五层次:逆向设计及产品创新

当前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效率和创新是国家和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前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是被证明了的新产品快速开发的有效途径,而逆向设计与产品创新恰恰为这一目的提出的。

6 第六层次:产品正向设计和逆向设计

在毕业设计阶段,通过产品的正向设计、逆向设计及创新,将整个大学阶段所学知识付诸应用,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铺垫。

五 小结

综上所述,提出了以创新设计为主导、以图学素养为本位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并给出了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路线和实际实施路线。理论指导路线强调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实际的实施路线以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实现过程为导向、整合了相关专业的课程和实践环节,强调以用带学,使得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在新型培养模式下进行人才培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还能拓宽养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包括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以达到工程图学为设计、工程、项目、创新、交流等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6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7-0087-01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由于其概念和公式等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得学生对基本的数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公式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要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学习方法,激发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年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已经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制定详细的计划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渗透,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利用所学的知识,将其进行思维的加工和转化,进而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这种联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利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总结逻辑思维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系统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培养逻辑思维的方法,随后在学习过程中了利用所学知识将其转化为实际的应用。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的课堂内容,将抽向化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化,引导学生思维的良好过渡。最后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进行思考,由于数学知识的联系比较紧密,在进行一部分知识讲解之后,学生利用思维能力进行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知识。

1.创设适当的思维情境。数学是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数学由于其概念和公式等的抽象性,给学生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数学思维情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利用分组讨论的形式,通过积极的讨论和交流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的关系,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有所不足,对于事物的认知大多是通过直观的形象而获得的,而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习兴趣。兴趣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当学生对创设的思维情境产生兴趣后,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产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专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潜在能力。

2.通过具体的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趣味性练习进行实际的动手实践,将相关的知识点关联起来,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深度和认知范围。同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具体的练习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得教师更清晰地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可以更好地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与改进。良好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学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探究性学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探究心理,实现主动性学习。

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有著非常大的帮助,在现阶段已经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因此要重视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的介绍,了解到教师需要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特点,运用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积极地进行实践,使学生有着更多的思维锻炼的机会,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伍红伟.试论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6,(02):28-29.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209-01

1.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数学思维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高中数学思维主要包括了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法,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进行数学解答的重要基础。高中数学思维的养成,对于学生形成理性思维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下文对于数学思维形成的重要性,以及形成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障碍进行了分析,并且就如何有效的实现高中数学中数学思维形成与培养的对策进行了阐述,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2.高中数学中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数学教学工作中,其重要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数学类问题进行解决。数学教学工作开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数学分析思维,并且利用所学的知识对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数学教学中,思想方法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并且有必要对于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并且通过对于数学思想的不断渗透,让学生更好的对于数学知识深入的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课堂内容设计,并且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进行结合,让学生通过对于概念以及公式的应用,有效的达到完成数学学习目标,培养理性思维习惯的目的。只有真正的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才可以让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身的发展。

3.高中数学中数学思维形成与培养的障碍

3.1思维深度不足。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思维肤浅,缺乏深度是一个思维习惯养成中的重要障碍。在学习时,由于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于数学问题探究不足,循规蹈矩的按照现有方法去解决问题,难以理解到问题背后所蕴含的深度。对于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来说,对于具体问题进行抽象化的思考,认识到问题的本质,通过数学知识对于问题进行转化,是思维形成的重要需求。如果学生思维缺乏足够的深度,就会导致学生在遇到特殊性问题时,难以有效的对问题进行解决。

3.2思维存在差异性。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水不同,其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也都存在很大的差别。对于相同的数学题目来说,不同的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维与解答。由此一来,其思考问题的正确性往往会产生偏差,教学目的也难以有效的达到。对于一些较为隐晦的题目,学生如果不能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答,就难以保证问题理解的正确性。因此,思维的差异性,也是高中阶段学生思维形成与培养中的重要障碍之一。

3.3思维定势的问题。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较初中阶段有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中一些学习方法经过自身的积累,已经逐渐成为了学生思考问题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对于数学问题解答时,经常会出现依赖传统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思维过程存在着僵化、单一的现象,难以灵活的对于所学知识进行运用。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学生缺乏足够的解决问题能力,难以有效的对于新知识进行吸收。思维定势是学生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学生想象力、创造力、逆向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需要教师予以高度的重视,并且提出有效的培养策略。

4.如何有效的实现高中数学中数学思维形成与培养

4.1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在进行数学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并且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教学开展的目的。教师要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并且有意识的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让学生通过提高学习兴趣来提高数学学习信心,进而有效的形成良性的思维习惯。数学解题过程需要一个耐性、细心的思考过程,如果学生不具备足够的学习兴趣,在思考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放弃、烦躁、厌学的心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要针对于学生的实际学习特点,充分的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计划,并且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

4.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象力。思考是从观察开始的,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于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表象分析到内在,从具体到抽象,对于问题的本质进行分析。数学思维的形成,需要以良好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为基础,通过观察与想象,逐渐形成的理性数学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实现问题的分析与解答。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造性思维 学习兴趣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续,但是在内容和知识范围上,高中化学的层次提高了,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有着许多的有利影响,《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创新性思维即是创新精神的一种内在体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疑是非常有见地的。创造性思维能够使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化学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化学学习水平也能够获得提升。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重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化学实验能够让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注重进行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实验比较多,化学教师在演示这些实验之后,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让学生亲身进行化学实践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错误,或者会对一些实验的结果有着不小的迷惑。这种情况之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积极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对化学的兴致浓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化学学习中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例如在学习氧气的制取实验之时,学生需要注意检查实验器材的气密性,同时还需要让试管受热均匀等,这些注意事项学生如果不注意,就无法进行氧气的制取实验。学生可能会对这些要求产生疑问,面对这种情况高中化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给出建议。这种温和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化学教师如果随意否定学生的新思考和新想法,就会让学生感到受挫,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同时,高中化学教师还需要注重分组实验。分组实验能够让学生学会合作,学生之间还可能产生许多新的想法和新的思考,这些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进行分组实验的时候,化学教师需要告知学生实验的注意事项,让学生在进行实验后亲自撰写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实验结束后学生还可以举行小组讨论,针对化学实验的不足之处,小组成员可以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独特的意见或者建议,这种方式有助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争取在下次实验时能够做得更好。分组实验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在小组实验的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能够得到较好的调动,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培养,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可谓是一举多得之举,教师应该对小组合作引起注意。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高中化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化学课程要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体现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由此可见,高中阶段的学生学习化学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有用性。高中化学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相比于文科中的历史等科目来说,化学的学习可以说是比较枯燥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学生经常会因为化学的枯燥性而认为化学比较难学,从而对化学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这种情况是十分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需要及时给予学生指导,让学生摆脱心理上的负担,渐渐地对化学课程充满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够进一步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奠定思想基础,因此化学教师不可掉以轻心。

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想达到这种目标,化学教师需要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高中化学的课堂是否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一位优秀的化学教师一定能够拥有将枯燥化学课堂转变为趣味课堂的能力,要想拥有这种能力使学生对化学课堂充满兴致,化学教师就需要善于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化学教师的专业修养既包括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包括了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俗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探险,化学教师不能因为自己已经学了许多的专业知识就停止了继续前进的脚步,知识的习得应当如拥有活水的溪流,涓涓不断而又生机勃勃。因此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停的进行自修,努力让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时俱进,不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除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外,要想使学生对化学课堂更有兴趣,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经验是非常宝贵的财富,需要教师们经过长时间的教学经历才能获得,化学教师可以参加一些先进教师代表的教学研讨会,虚心接受老教师的指导,取长补短。这种方式能够让化学课堂更加充满趣味,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渐渐地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得到提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益处的。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9

一、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发散思维的意义

1.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思维能力建设的前提

从时间上说,小学阶段是儿童智力启蒙成型和培养拔高的阶段。数学作为一门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学科,其中的分析、比较等具有发散性和严密性的特质,对人的思维水平的塑造极有帮助,毫无疑问也对今后更高水平的智力开发、科研培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

2.小学数学的学习是发散思维培育的有利途径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数学知识本身,而是在于对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为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又因数学本身的思维学科特质,其学习研究本身就是提高思维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做好思?S训练的基础教育

这是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讨论的,二者具有一致性。学生要想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进行更高级的发散思维锻炼,必须在小学阶段学习数学,打好思维培训的基础。学生要采取针对性强的数学练习,通过反复强化基础性数学知识,构建起数学思维网络。那些一味的拔高和培优是不适宜的,只有在普遍建立起发散思维根基之后才有可能谈论高水平的逻辑培训。对教师而言,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生的上述需求进行教学准备和设计,有序合理地开展教学活动,是保证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关键。

2.提高数学学习热情,建立发散思维定式

由于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引导小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关系和数学现象,就是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留心生活中的各类数理现象结构,也能够激发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热情。

3.结合教学实际,改进培养方式

小学数学教学的特殊性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组织时必须关注小学生的接受过程和心理状态。首先,要注意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避免小学生战战兢兢听数学课的场景出现。这样的心理放松状态有助于他们打开思维闸门,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其次,要多借助“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调动发散思维解决问题并养成习惯。小学数学中的知识性问题虽然不深奥,但是却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教师要教会小学生用多种多样的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使他们学会调动多种思维感官,训练思维的宽阔性和自由性,从而更加协调和高效地处理难题。“转化思想”“变式引申”都是提高学生数学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广阔性、联想性、活跃度的好办法。最后,教师要自己先锻炼发散思维。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本身就是个难题,需要教师开动脑筋,寻找多层次的方法进行试验,这也是对培养发散思维的一种考验。

三、关于新课改与小学数学发散思维培养的关系

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299-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其中解决问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要求学生参与问题情景,正确处理获得的信息,运用科学的方法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将“问题解决”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的一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要求学生通过义务阶段数学课程学习后,能够具备基本的数学品质,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学会合作与交流,以及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的养成。由此看来,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是建立在具体问题具体知识基础上的方法性知识积累,是体现教师对学生关于方法的知识传授和培养的重要方面,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正如达尔文所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反映出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缺乏,教师传统教育方式和对创造性思维的不重视都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没有将“问题解决”能力贯穿整个数学教学

“问题解决”(problemsolving)是由一定的情景引起的,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皮亚杰认为儿童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就具备了“问题解决”的能力,在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逐步发展,即儿童从前运算阶段的2岁开始就已经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在小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中“问题解决”能力逐步发展。新课程理念下的现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已有一定的转变,但是大部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仍然处在起步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保持着传统的风貌:讲授――师范――提问,学生习惯化的学习方式:接受――记忆――模仿。这样的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在课堂的接受学习并没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只是习惯化的听讲,背下数学公式和运算法则,模仿例题对作业题生搬硬套。模仿本身就是无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表现。数学教师没有充分理解到数学课堂的始终都应该抓住时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同学探讨交流的能力,在填鸭式教学方式下,学生较少有自由的思维发展间,这阻碍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

2.教师传统教学方式阻碍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很多数学教师并不了解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与数学教学的内在联系。在实际的教学中,仍旧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讲授数学知识,虽然也注意向学生提问,引发学生思考但在有限时间的课堂这样的尝试也只是很少次数。有数学教师理解数学课堂对学生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却不知道如何在课堂引进科学的教学方法。此部分教师的担忧是已有的教学方式稳定且可控,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可预测也影响教学进度。目前考查学生学习的方式主要是考试,成绩是对学生知识的有效衡量,却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学校没有形成标准的对学生的各项能力的评价体系,教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能力发展情况,无法准确评价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有效程度,是否比传统教学方式更高效更能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也是教师们不愿尝试改变已有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学方法单一也是造成学生思维不活跃,对问题探究缺乏主观能动性的原因。某些课程比如讲概率和统计,灵活的教学方式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尝试抛硬币,或者抽签等,达到对概率的直观认识后引入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认识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又需要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类似形状实物如粉笔盒、篮球、乒乓球、杯子等。这样的课堂不如直接依照书本上的图片和内容讲授更好掌握课堂进度,许多教师担心教学方式和内容的丰富会使得课堂出现不可控因素,时间上也不好把握,影响课程顺利进行,因此不愿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传统和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活跃数学课堂气氛,极大地束缚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没能给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缓慢。

3.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重视不够

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是相互促进,互为基础。创造性思维是有效解决问题的思维基础,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又使得学生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应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创造力发挥作用的基础,只有积极思考,才能不断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索,自主思考的智力发展,是“问题解决”能力的智力基础。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较少花课时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如一个数学加减法,可以从不同的数字拆分组合理解数字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学生不同理解方式的培养,鼓励学生养成质疑的良好习惯。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并没有重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合创新解题方法,极少意识到学生对数学问题不能灵活应变,也不能创造性解决问题,是缺乏创造性思维的体现。

二、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对策

为了提高数学课堂对小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必须从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创新数学课堂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面着手。

1.运用“MM”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品质

“MM”教学法,即数学方法论(Mathematicalmethodology)教育方式。20世纪30年代,波利亚运用方法论模式提高美国的教育水平,为美国建设世界数学强国做出巨大贡献,这种探索法研究为现代美国的“问题解决”等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今欧美国家正在不断发展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大力提倡科学方法论。“MM”教学法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我国在20世纪末分别在江苏省无锡市以及天津、山东部分学校开展“贯彻数学方法论的教育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改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小学数学课堂,同样可以引用“MM”教学法,在运用“MM”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遵循数学本身发展规律(发现、发明与创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力求使他们同步协调,引导学生不断地自我增进一般科学素养,社会文化修养,形成和发展数学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素养。

2.创设数学问题的丰富情景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不同阶段的教材编上建议内容生活化、情景化,教学上建议教师讲授数学过程中为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正如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鼓励学生参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如讲授100以内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时间和人民币。在认识时间的时候,可创设逛动物园情景,在情境中要求学生进入导游角色,安排参观时间表,让游客能正确的时间安排下参观所有的动物。同样地认识人民币,可创设售货员情景,让学生进入售货员的角色,进行元、角、分的认识。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提问主动探索,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中学生养成积极探索,主动思考的学习习惯。创设问题情景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从生活情景中挖掘数学问题更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角色,更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迁移数学知识,将知识生活化本就是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主张。只有与学生以后的认知进行有意义的链接,才能在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框架上建构新的知识,完成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这也是皮亚杰建构主义的重要理论应用。

3.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数学问题

教师掌握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问题是关键的。小学生的数学思维随着身心发展逐步发展。在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在讲授空间与图形板块的图形的认识,应借用教具,如用两个等边三角形拼合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又可拆分成两个三角形等。只是口头讲述,儿童思维不可逆性的影响,很难理解消化可逆性数学内容。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具有守恒的认知,在讲授测量部分时,充分利用儿童已有一定基础的守恒认知,扩展儿童对图形周长、面积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4.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鼓励和引导。教师的创造性设问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样教师的创造性讲课内容可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教师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面。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创造的能力,这样学生的无意识和有意识创造行为才能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反过来学生才能强化创造。正如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数学教学中,实施创意教学可以将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融合,这对教师是创造性教学的要求,对学生则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机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会促使学生提出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表现出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对教师讲授内容的质疑,如布鲁贝克提倡的: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需要耐心引导、鼓励,让学生的思维在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中放飞。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学习兴趣和数学品质的养成,也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化,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将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教学方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教学,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数学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在互动中鼓励学生的积极探究,以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周金玲.优化课堂问题设计―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7,(3).

[2]袁维新.国外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

[3]刘红梅.设置悬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3,(2).

[4]万晓丽.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J].成功:教育,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