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十篇

时间:2023-11-08 17:17:37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

一、思维的自觉性和同学们的兴趣

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当我们面对数学题目时都希望能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完成任务,我们对正确的解题方法充满了好奇,但是在同学们探索解题方法的时候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技巧来激发我们深入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帮助我们培养自觉的思维。比如说在讲述高次不等式这一章节时,对于具体的例题讲解,教师会分步骤进行,例题中要求解一个不等式并且要用数轴表示,首先教师会让我们代表板演出解的数轴形式,然后提出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如何将解集转化为不等式组?这就能够激发我们思考,我们经过思考会得出一个相关的规律,在某位同学回答问题后,教师会对这个结论要做出回应,如果是正确的,教师会鼓励同学,并让该同学具体的例子来验证,这就把学习的主动权转让到同学们的手中,而且同学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深刻领会知识的意义,同时自主探索对培养我们的自觉性思维有很大的帮助。在培养我们自觉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问题的有效作用,但是在设置问题时也要在几个方面多加注意,问题的表述要清晰,这样我们才能明白问题需要实现的目标,同时问题的难度对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很大的影响,太容易的问题很难对学生形成挑战,而难度太高又会制约同学们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建议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在合理的难度范围内,这样才能培养我们的积极性思维。

二、严谨思维的培养要注意提升自我意识

高中数学的解题过程有很多细节,细节的处理对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且这些要求是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状况的,同学们在很多方面的水平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我们具有一定的辨析概念能力,但是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不断形成。比如说在化简一个式子的例题中,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对此,建议教师可以设置疑问,引导同学们去发现不合理之处,我们在寻找出现问题的环节时会很容易扩散自己的思维,并且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另外,教师可以引导我们从课本出发,如果方法的使用并不满足规定的条件时,我们思维的严谨性会得到很大的提高。高中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很容易犯各种错误,其中忽略问题的细节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是我们思维严谨性欠缺的重要体现,这会对学生的最终成绩造成很大的影响。

三、求异心理对发散性思维的影响

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新的想法,我们的思维已经不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和教材的内容,学生求异心理主要体现在发散性思维方面,这对数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建议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且结合实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种思维特点,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说在求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这个问题方面,教师就可以引导我们多角度地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函数的有界性和变量代换是我们经常会用到的方法,而解析几何的斜率公式却很少被同学们想起,因此教师在讲解这道题目的时候要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比如说我们用一种方法完成解题后,建议教师询问同学们是否有其他的解题方法,这样才会激发我们从多个角度地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思考其他方法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阻碍,建议教师从旁做出适当的提示,这样才能保证同学们的思维持续性。

四、培养逆向思维需要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

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对其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思维的双向性方面,高中数学教师比较倾向于正向思维的教学,这也比较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但是这种单一的思维方式会对我们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有些数学问题的解决通过正向思维很难完成,而逆向思维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深度,比如说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题目来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反函数的求解能够让同学们对双向性概念思考时,很容易产生理解障碍,这种情况在数学的公式和定理方面有很明显的体现。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游戏 策略

数学游戏是每个学生都非常喜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轻松而又愉悦的氛围,也能锻炼学生们的智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游戏的特点,组织和整理一些符合数学学习模式的数学游戏。数学游戏,既要有数学的特点又要有游戏的趣味性。然后教师恰到好处的选择数学教W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知识,也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

1.数学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1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知道,游戏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学习的注意力。那么在我们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数学游戏的方式去教授数学的知识点,同样也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能够专心到学习中去,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在进行枯燥的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采取一些有趣的方式,例如知识竞赛之类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掌握一些知识点,并且在竞赛的过程中灵活运用,这样学生也能够很自然的接受课程过程中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新的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1.2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游戏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并且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点。游戏能够为各个年龄层的学生们提供一些学习知识的经验,为学生们接下来的学习提供牢固的基础。(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例如,在《大破数阵图》一课时,设计了三关游戏。当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思考顺利闯过第一关后,自然就会想到把第一关的方法用于第二关。这时老师不急于否定和指导,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尝试后会发现第一关的方法行不通,这个时候老师再引导学生去观察、比较,发现两关的异、同之处,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有了这样的经验,在第三关时惊喜地发现孩子们不再像刚才那样盲目地套用方法,而是认真地观察和分析,对自己之前的方法进行了调整,顺利地找到了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怎样解题,更学会了怎样思考。(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例如:在《扫雷游戏》一课中,介绍完游戏规则后。老师故意说:那接下来,我们就只能凭运气,一个一个地试了。学生们在片刻的犹豫后马上提出反对意见,觉得应该通过格子里的数字去推理,把能确定的安全区域标示出来,再去扫雷。学生在课堂上不迷信老师的话,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努力去实践,这不是正是我们想要培养的思维品质吗!

通过游戏不仅能够让学生全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获得正确的学习的知识点的同时们也能给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1.3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性。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并且培养学生们的灵敏而又发散的思维。有很多数学题目看似难以理解,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换个思维方式,这些看似很难得数学题目也能够非常迅速的解答出来。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如果能够具有灵活的思辨能力,及时的变换自己的学习思路,也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数学游戏是一种能够开发学生智力的模式,有些游戏也非常复杂,但是学生们会通过苦思冥想得出简单易行的游戏方式。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也有了思维转换的能力,能够迅速的解决问题。

2.利用数学游戏课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的策略

2.1编制合理的游戏方案。教师在进行数学游戏的时候,应该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编制合理的游戏教案,给学生们在课上开展游戏的时候提供一个详细而又周密的参考方式,从而能够让数学游戏更加合理化。在编制游戏方案的时候,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中心进行编制。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编制一下游戏内容,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问题与游戏结合在一起。在编制游戏方案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游戏的名称以及游戏需要哪些准备的工作,进而编制游戏规则,预设游戏过程中的程序,编制好游戏分组,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水平,合理的分配每个学生。

2.2选择多样化的游戏形式。课堂的教学内容不同,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数学游戏方式。这样不仅能够体现游戏的多样化,也能够更好辅助课堂教学。在进行新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一些情景教学的方式。为了降低学生们对课程的抵抗程度,让学生们自然而然的接触新的学习方法,可以设计情境游戏导入新课。情境游戏就是让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些与教学相关的一些游戏场景,让学生们能够深入到情境过程找那个,加强对新知识的认可和积累。也可以采用一些角色教学的方式,强化一些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概念的问题也是难点和重点的问题,如果学生们不能掌握一些概念,也就很难掌握一些全面的知识。因此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们扮演数学中知识点的一部分,这样可能让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这些知识点,并且牢固的记着这些知识点。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时刻的关注每个学生参与到游戏的情况,鼓励所有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数学游戏过程中,对于那些不适应数学游戏方式的,教师应该积极的予以帮助,帮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数学游戏。

综上所述,数学游戏课学是学生们提高自己的高阶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课堂效果,因而可以在教学中广泛的实行。

参考文献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3

关键词:数学高阶思维;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一、数学高阶思维概述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认知能力。它在教学目标分类中表现为分析、综合、评价和创造。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适应知识时展的关键能力。

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数学高阶思维是指在数学活动中的有意识的、围绕特定目标的、需要付出持续心理努力的高层次认知水平的复杂思维。它具有严谨性、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灵活性的特点。

大学数学教育是以培养学员数学素质为主要目标,将数学基础知识与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的科学文化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课程改革和新版人才培养方案的驱动下,大学数学教育已由传统的重理论、轻应用向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为主的高阶思维能力转变。

二、基于数学高阶思维培养的高等数学教学策略

首先,优化高等数学课程内容,培养创新能力。高等数学根据教学内容和高阶思维培养要求,适当减少理论课的内容,增加约10%实践教学环节,包括研讨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采取的具体措施是降低部分内容的难度要求,适应学员的军事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强化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同时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加强应用,淡化运算技巧训练,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研讨实践环节,提高学员学习兴趣。通过课程内容的调整和有机的整合,在大学数学类课程的授课学时中增设研讨实践内容。研讨课以与学员所学课程紧密相关的内容为主,对基础理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研讨主题确定后,研讨的内容、设计和实施都由学员独立完成,通过学员的主动参与,使学员对分析问题,抽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熟悉,培养学员初步的分析思维和动手能力。再次,增设实验课环节,增强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课以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为主,对基础理论教学起到辅助作用。通过数学软件计算、画图、优化设计,加深学员对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同时,教员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将学习的内容与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案例融人数学建模思想,经过计算和结果的分析使学员进一步理解基本理论和应用。使抽象的理论直观表现出来,提高学员对理论教学的兴趣,培养学员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最后,鼓励学员积极参与各类数学建模竞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构建并实践“学员竞赛-科技创新-教员科研”的互动教学模式。面向高阶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数学教学过程既要体现教员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还要体现以学员数学素质培养和提高为目的的高阶思维的培养,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带动学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青年教员的科研水平,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员科研,共同提高,营造一种探索研究、普遍提高、个性发展的培养氛围,培养学员创新素质和青年教员科研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员教学研究水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三、构建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员数学高阶思维的发展

在教学设计指导下,以“学一导多元立体化互动”的开放教学模式为基础,基于学员数学高阶思维培养,从教学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四个方面,构建以数学高阶思维培养为目标、立体化教学资源为支撑、以多样化教学方法为手段、多层次实践教学为途径、多元化考核方式为保障的高等数学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基于宏观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整体以及各要素之间内部关系的功能,有效地表现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强调教学参与者的多边互动和多种学习方式的共存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具有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现代化、知识结构的立体化等突出特点,有助于树立学员数学高阶思维意识、激发和培养学员数学高阶思维能力。主要表现如下:树立以学员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挖掘教学资源,构建多层次的教学体系,建立课程教学团队,促进立体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实践组织方式,实现“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

四、基于数学高阶思维培养取向的评价方法

数学高阶思维的培养是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而评价数学高阶思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果缺乏评估数学高阶思维的工具将会使教员无法判断教学是否成功,而且没有适当的评估这些能力的测试,也会使教员无法进行强调数学高阶思维的教学。基于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和高阶学习的关系,通过对信息技术有效支持高阶学习的应用特点和数学学习活动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外显特征的研究,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建立数学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取向的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方面实施以过程取向为主的评价方法,实现对学员数学高阶思维的有效评价,教员和学员共同回顾和反思评价结果,促进高等数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完善。

在评价数学高阶思维之前不仅要让学员明确任务,更要让学员知道评价的目标和准则,即数学高阶思维的评价任务是一个复杂而不是模糊的任务;数学高阶思维的评价不是对最容易观察的过分简单化的任务的完成和经过操练的反应的评估,而是对学员在不熟悉的或未曾见过的情景中应用知识的表现的评估。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当代教育学认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有效培养的结果。如果我们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创设开放民主的教学环境,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我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创新思维原理指导教学,面向学生发展,着眼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行多元化、深层化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界定

创新思维是指能创造出具有价值的新颖的东西的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再造性心里反应,是超越固有的常态的思维模式而进行的一种开放性探索未知的心里活动。创新思维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受已有经验和知识的束缚、不受某个固定观点的影响,而独立的从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智能结构的关键,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新课程教学必须致力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义

从人的认知心里和发展过程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利于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潜能日益释放出来。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水平,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它可以带动教师积极研究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新型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将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操作方式

(一)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

创设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加强的课堂,就是还课堂于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主要做法是:

1.创设开放课堂。开放课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另一种是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回归生活的课堂形式就是课堂不再是唯一的教学活动场所,教师可以依据教学需要让书本世界回归于生活世界。例如,在学习《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教师就可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中,让学生亲历生活,在亲身的体验中感受“世界因生命而精彩”。超越教材教学的课堂形式就是教师积极利用先进教学设备、网络、媒体等因素,为学生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将教材中的知识以生活情景再现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走进生活、走向知识,主动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锻炼和提高。

2.创设民主课堂。民主课堂是师生平等的课堂;是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需要、意见、选择和决定,给学生足够的发表见解、体验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愉悦地学习中产生思维热情、在肯定中不断进步的课堂。

3.创设创新课堂。创新课堂体现的是教学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教师创设创新应用教学环节,设计问题的发散点,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敢于想别人之未想,求别人之未求,让学生在创新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积极思维,创新学习。

4.创设多样化学习课堂。多样化学习课堂体现的是学习方式因学情而定,因学情改变、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如果用单一的学习方式学习不同内容,长期以往,课堂会变得沉静、学习会变得枯燥、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呆滞、学生的反应会变得木讷,又怎能高效率、高效益、高性能的完成多维教学任务呢?因此,每节课教师都要依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式就不同。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学会独立思考;只有在研究学习中,才能学会探究;只有在合作学习中,才能学会交流;多样化学习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还能使课堂精彩纷呈,能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思维活跃,高效学习、快乐学习。

(二)帮助学生由“被动记忆”向“创新思维”转化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分阶段循序渐进地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第一阶段,诱发思维阶段。这是学生由习惯的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转化的起点。诱发思维的方法是教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营造出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思考,学生随之而情不自禁地积极思维。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主动思维、乐于思维的情感。

2.第二阶段,引发想象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习惯的关键。做法是:教师设计出可类比、可对比、可辐射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由一类事物想象与之相关的另一类事物,或想象与之相反的另一类事物,以此培养学生快速反应、跳跃思维的能力,帮助学生活力四射地进入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和知识领域,去探究未知的东西。这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和一物多样化、一事多面性思考的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善于想象的思维习惯。

3.第三阶段,开发发散思维、聚合思维阶段。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增长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心。做法是:教师设计带有“发散点”的问题,例如,一题多解的问题,让学生在寻求不同解法地过程中学会“思维发散”进而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设计带有“聚合点”的问题,例如,多元归一、多项归一的综合问题,帮助学生在综合思维中学会“思维聚焦”,进而培养聚合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真正拥有创新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其主要策略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创设思维情境的策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调动思维情趣的策略、留给学生创新思维机会的显露思维过程的策略、教给学生思考方法的帮助学生学会思维的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想象、分析问题习惯的培养思维品质的策略、坚持尊重鼓励原则的多元思维评价策略。

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本教学模式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5

关键词:视觉思维;数学教学;应用分析;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2.084

视觉思维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第一视觉反应,数学思维丰富是人的一种能力象征。数学具有逻辑性强,解题思路缜密等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视觉思维有助于学生解题思路的发散,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能够保证其数学观的形成。总之,视觉思维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视觉思维内涵

视觉思维的概念较为抽象,但事实上,这一理论在数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图形的理解离不开视觉思维,通过大学课程,建立学生与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这一阶段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弱化,而数学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则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思维将提高学生认知事物的能力,对数学教学本身而言,也使教学过程更加丰富。因此,教学不能仅限于课堂,还应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视觉思维的作用。

2视觉思维的特点

2.1概括性

视觉思维具有概括性,数学教学随之具有概括性。大W生具有一定的概括总结能力,其视觉思维具有层次性,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学生的思维只能得到部分开发,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方向单一成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特点。视觉思维开发后,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能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使数学学习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概括性是这一时期数学教学的一大特点。对于教师而言,不再强调数学的解题技巧,而是将数学知识总结概括后,由学生提出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方式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并且关注的学习内容发生变化。实践证明,这一教学方式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将实际问题抽象化,并独自归纳出数学对象的特征,使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一种思维,而不是单纯的解决能力。其次:思维的灵活程度、深度和活动的速度的基础是概括,概括能力不仅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需求,也是其未来走上社会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其思维发展的必然阶段。并且,所有科学研究均依赖于概括,培养科研人才也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任务。因此,基于视觉思维理论教学模式的实现将成为一种必然。

2.2间接性

视觉思维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模仿,更需要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进而来反应事物的客观特征。视觉思维可以利用知识经验,对感官以外的事物进行评价,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丰富,同时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甚至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视觉思维是客观的,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紧密,单一的数学解题思路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只有灵活运用视觉思维才能促进数学学习的效率提升。

3数学教学中学生视觉思维的培养

3.1创造和设计出新颖的视觉意象

进入大学阶段,数学学习成为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数学学习目的也不再是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而是通过数学培养学生的某种思维,使其思维更加开阔,为其日后生活和工作提供条件。教师在数学讲解过程中,应将数学生活化,取生活中的意象,使数学的实用性更高,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真正目的,弱化公式的应用,视觉意象的创造要新颖,具有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当下,视觉思维设计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多数高校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3.2对原有视觉意象的巩固和丰富

学生经过初中、高中两个阶段的学习后,已经积累了部分视觉意象,进入大学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增加学生的意象,一方面要对以往的视觉意象进行巩固与总结,使学生的思维转化为数学能力,在视觉意象的选取上还应具有针对性,与新时期的素质教育相适应。职业能力是大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职业能力的培养应成为大学阶段各学科教学的目的,当然职业能力并无固定的模式,而是某种思维、能力的结合,这些思维、能力往往是通过间接的教学过程实现的。

3.3引入数学变式,丰富学生的视觉意象

数学的学习还需要回归数学本身,使学生了解更多的基础才能升华为能力。在数学教学中,对物体的观察要注意细节,要注意对细节的区别性记忆。而对物体结构的观察则要具体选择性,使学生能够瞬间建立视觉思维库,或者从大脑中搜索已有意象库。教师

可以通过大量的实践讲解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则

需要大量的练习来培养这一思维。进入大学阶段,课堂教学减少,要培养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课下学习和体会不可或缺,这就要求教师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热情。并通过正确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提高其注意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的提高,但是注意力却越来越分散,因此数学教师要第一时间解决这一问题。

3.4掌握数学本质,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是数学结构,而是数学思维。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教学不应一成不变,而是在变化中激发学生的综合能力,使数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也使数学能够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另外,数学教学应致力于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使其能够准确的把握数学学习本质,解决数学问题,并且能够具有发散性思维,通过数学思维解决其他领域的问题。我国缺乏这样的数学人才,数学作为基础课,在多个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航空设计、工业发展甚至是服务业的发展均离不开数学。论学生毕业后进入哪一个行业,都要具有一定的数学思维,尤其是具有生活基础的数学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更灵活,还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包括一题多解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还可以采用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与收敛思维相结合是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一种手段。利用这一点,可以为采用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数学问题,这也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将对学生日后的生活与工作起到积极作用,培养其不轻易放弃的品质。

4总结

将视觉思维应用于高校数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新思维,使其视觉思维更加丰富。在知识学习上,学生的解题更加顺利,在职业能力培养中,解决数学能力进而培养发散思维。视觉思维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概念模糊,方法不明确,基于其重要性,未来,数学教学应致力于明确视觉思维,并巧妙的将其转化为数学教学方式,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狄宗武.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13,(9).

[2]李子超.视觉思维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10).

[3]陈杰.对高中数学视觉思维教学模式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6).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6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思想上是否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的发展。有人认为历史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讲什么思维能力的培养,甚至一些历史老师也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体现了这种思想,他们的做法是尽快将书本知识教给学生,甚至不做讲解,只要求学生打开课本,画出重点内容,然后去读去背,他们认为“有了知识就有了能力”,其实质是“有了分数就有了能力”。我认为知识与能力是不能划等号的,能力是获取知识的本领,知识是在一定能力作用下的结果,有了能力就容易获得知识,而有知识却不一定具有能力。社会上通常说的“书呆子”、“高分低能”就是对有知识而无能力的人的形象比喻和说明。能力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发展也就是智力的高度体现。因此,教师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备课时就要认真设计好注意培养学生能力的教案,做到“有的放矢”,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前提。我在教学中总是十分注意设计如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注意知识的联系、过渡、引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总是处在一定的体系之中,而不是被动接受支离破碎的知识。

二、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学力度。

1.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网络。历史事物和现象尽管纷繁复杂、包罗万象,但它们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有着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平时学生积累的历史知识,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割裂、分散、片面等局限性。只有把有关知识从不同角度联系起来使之结构化、系统化,才能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或知识网络,才能在尽可能完整的基础上探求历史规律、深化历史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历史知识结构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知识的保存和长久记忆,可强化巩固知识;二是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有利于知识被准确、快速地提取和迁移;三是这种知识间有机联系的网络结构,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只要触及一点就能迅速地反应联想,组成相关的知识群,有利于问题的分析解决。

2.寻觅阶段特征,提高阐释能力。阶段特征是客观历史具体存在和变化的个性的一种形态,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不同点。历史是一条切不断的长河,但它在进行中又有曲折缓急,显示出进程中的阶段性及阶段特征。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及阶段特征是历史学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史实、史论的重要途径。如19世纪的最后40年,是德国发生历史巨变的阶段,其特点有: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又保留了某些封建残余;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和先进设备的采用,使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后来居上;出现了集中程度较高的垄断组织;推行海外殖民扩张政策,成为最富于侵略性的国家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之一;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使德国成为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

3.挖掘内在联系,确定因果关系。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就是“原因――经过――结果”的演变过程。历史上事事不无原因,因果关系是历史演变本身的一种内在联系,属于理性化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有三“强”的特点:一是隐蔽性强,大多埋藏较深,含而不露;二是序列性强,因果对应,先因后果;三是连续性强,因果关系就是本质的联系、内在的联系。学生普遍感到内在联系很难挖掘,若能在历史教学中点拨学生深入挖掘内在联系,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教学目的。

内在联系有横向联系,如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如两宋时期风俗画的出现和日益增多,这一文化现象是北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也有中外之间的联系,如工业革命促使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对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所以,它们对中国的侵略成为必然,其根本目的就是打开中国的市场,把中国纳入其资本主义殖民地体系之中。内在联系还有纵向联系,如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是导致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状况的根本原因之一。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王安石推行了旨在富国强兵、维护封建统治的变法。

从巩固知识的角度看,内在联系的挖掘可起到强化知识、加深记忆的效果;从提高能力的角度看,可使思维能力更具深刻性、逻辑性、创造性;从理论思维含量的角度看,可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和辩证思想的方法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因此挖掘内在联系的能力的培养,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7

【关键词】生物 创新 思维训练

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重要意义。生物教学是高中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在生物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生物学科是一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科,因此生物教学既包含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包含了实验操作技能的学习。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中生物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高中生物教学不仅要实现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重视高中生物教学现状的调研对做好当前的教学改革有重要意义。

1、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能力训练重视不够。国内教育体系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国内教育最初定位是精英教育目标,因此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知识的教学。随着国内教育发展越来越大众化,教育体系的教学目标不在是为培养精英服务。受教育环境的变化,国内教育由之前的应试教育转型到素质教育阶段。但传统应试教育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法还在影响当前的教育。受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习惯的影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并没有很好的落实。

2、教学方法落后。高中阶段的学习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教学往往是为了高考的升学率。受高考压力的影响,许多学校压缩和调整生物课程教学时间。生物教学过程中往往压缩实验教学内容,增加考试训练方面的教学。在许多高中的生物课堂上,教师不停的讲,学生不停的记,整个课堂缺乏互动,更缺乏创造。落后的教学方法还表现在模式的落后,传统的说教教育、填鸭式教学模式等等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要求了。

3、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受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影响,在一些高中生物教学课堂,教学氛围非常枯燥。枯燥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索然无味,受其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出兴趣不高,甚至有些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出畏惧情绪。另一方面生物课程的学习过程涉及到较多的实验过程,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需要学习有较好的动手能力。但很多学生由于综合能力不高,对生物课程的学习表现比较吃力。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阶段,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培训学生综合能力的最佳时机。但受国内教育环境和教育现状的影响,学生综合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为适应新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对高中阶段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1、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时兴趣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重视学生生物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过程。其次,重视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调动课堂气氛。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重视探究式教学、活动教学等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最后,重视理论与实验课程的教学安排。重视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验教学同步开展,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共同提升。

2、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打破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固定思维习惯。思维定势源于经验习惯,但同时思维定势也是影响学生创新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手脚。其次,在教学中多给予学生鼓励,对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及时给予肯定。最后,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要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重要位置,有意识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内容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3、重视学生类比思维能力的训练。类比思维能力在问题分析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物学科探索和解决的是生命规律问题,因此在知识学习和探索过程中需要从大量的生命现象中总结发现规律。类比思维能力是学习生物学科知识的必备能力。同时类别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学习由此及彼,形成思维衍生。因此类比思维能力是学生创新思考的基础能力。在类比思维能力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的教学方式,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其一个科学系统的生命体系。例如:泌尿系统、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学习。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类比联想生活的生活现象,理解肾脏、心脏等器官在整个系统中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生命系统中的很多生命现象都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验证。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习应用学习到的知识分析生活的生命现象,实现学生思维分析能力的训练。

4、重视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中的重要思维能力之一。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寻找多个解决问题的答案。发散思维在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可以帮助学生突破传统知识和思维方法的禁锢,寻找新突破点。因此,发散思维能力在创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相关教学内容串联起来举一反三。例如:糖尿病的病因分析,呼吸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氧气运输原理。

三、结束语

生物学科作为理工学科在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重视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类比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有效的教学训练一定能促进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丁彩平.生物教学中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8

关键词: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学前儿童一般是指3-6岁的儿童,在学前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可以使其逻辑思维更加缜密。社会上对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有着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学前儿童本身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只是初级的,为了对儿童的这种能力进行开发,教育工作者必须改进教学方法,要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上的引导,使其多思考多动脑。

1 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逻辑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建立在理由充足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认知还处于初级阶段,有的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在对儿童的大脑进行开发时,可以使其思维能力更加强大。学前儿童在掌握逻辑运算能力后,对抽象概念有了一定认识,在进行逻辑运算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学前儿童正处于感知能力、认知能力的发展阶段,是逻辑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前教师一定提高教学水平,要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孩子今后的数字成绩也会有一定影响。学前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其语言表达会受到思维的影响,通过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其语言表达更加流畅。当前社会,对学前儿童智力的开发比较重视,所以,幼儿园一定经常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使教师掌握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儿童的思维与思考能力。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准备工作,很多孩子在小学数学中,表现出了突出的能力,可以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在学前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可以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2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学前儿童由于年龄的原因,在思维以及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要保证其动作与思维的协调性,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介绍几种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2.1 由浅入深操作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对看到或听到的知识可能会忘记,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会加深记忆与理解。所以,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时,可以通过多练习的方式实现,教师通过实物练习,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在教学的过程汇总,要注意知识由浅入深,一开始不能涉及过难的内容,这会打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在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时,要助于对知识的概况,可以使儿童接触数字,寻找数字之间的关系以及规律。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儿童通过摆弄实物,可以避免出现思想开小差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2 游戏激发兴趣法

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培养依托于具体的事物。学前儿童的思维是在生活中、在与身处的人群的相互交流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在早期的逻辑思维培养中,为学前儿童提供和创设数学学习的环境和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杜威在其教育生活论中提出,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应该利用学前儿童现实的生活背景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学前儿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学前儿童对外部世界的探索都是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为出发点的,对知识的探索与学习需要自然的引入,学前儿童生活环境为背景,将生活情景作为活动情景更能让学前儿童有亲近感,更易吸引学前儿童的兴趣。例如在幼儿园环创方面:利用幼儿园一切可利用的空间资源融入数学元素,墙面的环创把数字与图形等融入进去。班级的区域角落就可以布置成超市、服装店、厨房、动物园等等生活情景。充分利用这些生活场景,老师在设计教学活动就具有更广泛的空间和多样的活动内容,在模拟生活场景中以游戏的活动方式引导学前儿童探索发现逻辑关系,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3 家庭参与互动法

幼儿园对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做到系统而有计划的进行,却也不能忽视家庭的作用,毕竟学前儿童在家庭呆的时间也有大半。前面我们提到坚持生活情景中培养学前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但真正的生活情景更多的是在学前儿童的家庭中。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很有必要迁移到生活中去,所以家园联系更显必要,在家庭生活中开发和训练学前儿童逻辑思维的将更具实效。建议幼儿园定期向家长出示一份阶段性学习培养计划和目标,让家长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的内容,了解学前儿童当前阶段思维发展特点,以便在实际生活中有目标地进行引导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生活情景中进行逻辑思维的训练才能让学前儿童的学习更自然更具实际意义。

2.4 重视个体差异性的原则

学前儿童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的差异性比其他领域更为明显。首先,这是由数学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其次,家庭教育因素也影响着学前儿童经验积累的差异性。第三,在数学领域,学前儿童个人天赋的差异。诸多原因导致:学前儿童即使在同一年龄段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设计逻辑思维训练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水平,从材料准备到操作要求都能有不同层次和不同难度的选择,真正做到让学前儿童自主选择,自由操作。

结束语

对学前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可以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找规律的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首先培养儿童的兴趣,使其对逻辑思维知识更感兴趣。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一定差距,在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实现学前儿童教育的综合性。在学前教育阶段对儿童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强,还可以使儿童的动作与思维更加协调,促进儿童心智体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丽敏.关于学前儿童民族舞蹈教育的价值探寻及规范路径[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9

【关键词】 数学教育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18-01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对概念进行分类、对定理进行证明、对公式法则进行推导等过程中具需应用到逻辑推理思维。由此可见,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和应用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不仅可有效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提升数学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逻辑思维能力,才可对事物进行正确、合理的比较、观察、分析、判断等一系列的活动。数学逻辑思维是人类理性精神产生的主要动力源泉,是人们理性认知世界的根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其不仅关系到人们学习、工作的成效,更与人们事业的成败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更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必要手段。

二、在数学教育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中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通过数学教育,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培养,可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

(一)在课程编制上注重知识与能力训练同步进行

在数学课程上,目前的编制体系均以知识的编写为主要内容,能力训练占较小比重。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每个课时都会有一个或多个知识点要求,但能力训练要求往往是多个课时才有一个。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逻辑思维理论培养较多,而实际训练机会较少,导致学生实际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因此,在课程编制上,应该对知识与能力训练的编写进行调整和优化。合理安排知识教学与能力训练教学的分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需将能力训练教学付诸实践。教学需正确认识和区分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以能力完成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重视设置和进行以能力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不断训练以达到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目的。

(二)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记忆及表达的训练

在数学知识体系的学习过程中,数学思维能力包含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空间想象、推理证明、逻辑思维、归纳猜想、创新意识等多种内容。在这些内容中涉及到口头与书面两种表达方式。数学是一个具有严谨性的符号体系和科学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跟进行语言学科教学一样,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能力的训练,只有进行这样的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表述、思维理解、思维活动等能力得到全方位地训练并逐步形成和完善。在数学教育中,“听”指的是听懂教师的数学语言;“说”指的是应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观点;“读”指的是根据自身知识能力对数学知识进行自学;“写”指的是应用数学符号准确地表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及思考结果;“译”指的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和表达。

(三)注重用规范的计算和证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证明的实质就是应用已知定理、公理,根据一定的证明方式来完成对新命题的真假情况进行判断的过程。数学中常用的逻辑证明方法包括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等。分析法指的是的以命题的结论作为出发点进行追溯,使命题的结论成为充分条件的一种逻辑推理。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执果索因”的证明方法。综合法指的是以命题的已知条件和真实结论作为出发点,进行相应推理演算,最总将命题为真的条件导出的一种推理方法,是由因到果的证明方法。归纳法指的是以个已知几种为出发点,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证明,进而证明一般命题也可成立的证明方法。在数学教育中,多数教师认为只有几何证明才是培养逻辑思维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其实,数学基本证明与运算才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性素材。因为所谓推理进行的过程均需以相应的公式或法则为前提条件。如果在数学教育中,学生仅掌握不需思考的运算,那么其逻辑思维能力便很难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数学教育中,须注重用规范的计算和证明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运算和证明,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形成。

(四)注重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疑惑是思维展开的根本原因,有问题的存在,才会产生思考的理由,进而才会出现解决问题的思考目标。进行解决问题思考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须向学生提出具有思考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例如,提出椭圆方程为什么叫方程,其与二元一次方程中方程的概念有何区别?如何可以画出一个任意锐角三角形?加法和乘法存在怎样的关系?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却能有效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本质及规律性的理解和掌握。

三、结语

中学阶段是人类逻辑思维能力开发和形成的关键阶段,数学教育是培养人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须高度重视对学习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正确形成和提高,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篇10

一、创新“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互融 

按照“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三段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第二课程相互补充,分三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专业素养养成及创新思维启发阶段。通过“第一课堂”的“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和“第二课堂”的“机械制造业发展预测”“中国制造2025”等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广西科技馆、南宁市创客城、先进制造企业的参观体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激情和精神,使学生成为一名具有创新精神的准职业者。 

第二阶段:岗位能力训练及创新思维培养阶段。以“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智能制造技术”等含创新教学项目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和职业教育活动周创新技艺展示、各级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构成的“第二课堂”,支撑岗位能力的训练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面向岗位新任务及新岗位的适应者。 

第三阶段: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实践锻炼阶段。通过“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课程训练和“第二课堂”的技术服务项目实践、专利申请、,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及创新素质养成,并成为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图1 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实践“三进”策略,构筑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 

(一)创新课程进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如下: 

1.创新型专门课程进第一、第二课堂,推进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完善体现“三段阶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创新专门课程组成的“第一课堂”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创新素质养成。在第一课堂体系中,第一阶段开设“创新思维及技法”“机器与发明”等创新思维启发专门课程;第二阶段开设“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数控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数控机床装调与技术改造”等含创新教学项目且与专业课程高度融合的第一课堂核心课程;第三阶段开设“毕业创新设计”“逆向创新设计与快速成型”等拓展型第一课堂创新实践课程。二是构建由学科讲座、参观体验、技艺展示、各级创新技能比赛、技术服务、专利申请、七大模块组成的“第二课堂”课程包,与第一课堂三阶段匹配分段实施,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两个课堂相融、互撑,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到创新实践训练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2.革新课程考核及学业评价方式,匹配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手段。一是实施学分认定改革。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实践学分认定及置换方案》,设置合理比例的“第二课堂”学分,根据学生所取得的创新成果计入学分,包括发明创造、科研论文、课题研究、竞赛获奖、方案设计等;二是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以“多元、开放、重过程、强创新”为课程考核指导思想,设计以检测“专业能力+创新能力”为主的考核内容,以“项目分析、答辩、探究式学习报告”等形式进行过程考核,评价标准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协调等。实现了考核方式与探究型学习方法和手段相匹配和适宜。 

(二)创新思维训练进课程。具体如下: 

1.基于“技术改造服务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设计系列开放程度高的课程教学项目。在课程中加大了机械构形设计、非标设备开发等开放性程度高的教学项目。与学院科创服务对象广西沿海铁路股份公司、广西双高农机等企业合作,以真实技术服务、改造项目和创新型综合教学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项目为载体,在“机械创新设计及制作”等核心课程中設计了“铁路轨道轨距水平检测仪的试制”“纸碟模具的设计与制作”等教学项目,引导学生加工制作自行构思、带有创意的产品,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及工程实践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后期的创新成果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2.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归纳式”教学方法。在本专业群小班制教学全覆盖的基础上,在“机械制造技术”“工业产品创新设计”等课程中推行了“情景创设—思考讨论—实践探究—结论构建”为主线的探究式学习方式,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建成系列支撑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信息化课程。一是开发了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的多媒体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和手段,开发了《机床夹具系列微课》《数控机床编程与加工》等多媒体课件,通过模拟情景创设、问题的提出等环节,支撑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二是开发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发丰富的信息化课程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对数据信息的主动分析,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热情。先后将“数控机床装配与检测”等专业课程制作为慕课等网络化课程,方便不同学习能力的个体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进度和难易度,这种基于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较好的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热情,很好地支撑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创新意识培养模式。 

(三)创新实践进第二课堂。一是围绕创新能力养成,做好第二课堂的系统设计,构建全程化和阶进式第二课堂训练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设计基于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系列化第二课堂活动,且将第二课堂学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15%左右,延展和补充了第一课堂。二是开设了不同层次的创新制作、创新设计项目。在“协同创新工程训练中心”的支撑下,针对不同阶段学生开设了系列基础性单一型创新实践项目到提高性集成型创新实践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围绕完成某一特定任务,形成具有实际技术价值的“产品”成果。三是以不同等级和范围的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满足创新实践的个性化需求。以部级、自治区级和校级的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10余项技能大赛强化训练为载体,开展了差异化需求下的系列创新实践训练。四是发挥了“智创空间”在创新教育中的延伸作用,以智创空间等创新型社团为依托,通过“学、研、创、做”的实践,三年来开展了60余项创新“小制作”、“小发明”、新工艺及新技术开发,获得国家授权的专利达到20余项。 

三、抓好“两个打造”,夯实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条件 

(一)打造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构建高职机械类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的支撑平台。一是建成了基于校企融合创新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大连机床集团、柳工路创等知名企业合作,新建成了“机械制造创新实训区”“现代装备智能制造实训区”“创新作品制作中心”,完善了“数控机床电气控制及创新设计实训区”“机械设备拆装及结构优化实训区”等支撑两个课堂的实践训练平台。二是建立了匹配两个课堂师生活动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专门化的“中心”管理组织机构;采用灵活而有弹性的课内课外结合、学期假期结合的常态化面向学生开放的“中心”管理模式,并出台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大学生智创空间管理办法》,保障师生“两个课堂”的创新实践活动协调、有序开展;师生可以根据第一、二课堂的需要选择实践场所,进行参与项目的工艺设计、设备改造、技术开发、产品制作等。 

(二)打造一支掌握职业教育和创新型技能人才成长规律、能主动运用规律设计教学方案的教师队伍。一是树立了“职业性、创新性、师范性”合一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观。通过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创新型教育技能和方法的培训、专家讲座、沙龙交流、创新型教学技能比赛等教师培训手段,激发其教育创新的意识,提高教育创新的自觉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中。二是能够主动按照职业教育和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设计教学方案,明确“怎么教”。以自治区级特色专业建设为载体,实施了“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全体教师参与完成機械制造类专业群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核心课程教学项目开发,教学组织改革、教学评价革新、匹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等,这个过程使得专业群全体教师不仅明确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而且掌握完成培养目标的实施的路径、方法和手段。三是以提高科创服务能力为抓手,促进科研反哺教学,使之“教得更好”。近三年共有18名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参加3-6个月的顶岗实践,60余人次深度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与改造、主持、参与创新研发型科研课题,既提升了教师的实践能力,也为后期教师持续更新创新型教学项目积累了大量教学素材资源。 

综上所述,本文以提高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把创新教育与学生技术技能培养彼此互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贯穿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式安排、评价及考核革新等整个过程链中,形成完善的高职专业性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训练体系,为“如何培养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提供可资参考的合理系统,突破以往关于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笼统和模糊的局限性。同时,通过分析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因素,分别对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生成的“协同创新工程训练暨技术服务中心”建设和“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两个协同条件进行优化建设,采取基于校企融合的“中心”建设模式,匹配了灵活的“中心”运行管理模式,实施了点面结合、全员参与的“教师创新教学能力提升”行动,提升了教师团队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等,进一步促进了高职机械制造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本文遵循从意识到行动、从模仿到创造的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创新教育路径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阶进上升的新思路,构建了“三级阶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三段阶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教育路径从“创新思维启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实践训练”逐级递进,创新教育成果从“意识创新—精神转化—创新技能转化—成果创新”阶进上升,对高职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实践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廖志豪.基于素质模型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2]胡斌武.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新要求[J].经营与管理,2016(5) 

[3]管平.高职院校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2013(2)

[4]周长根.制约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因及对策[J].中州大学学报,2010(10) 

[5]杨清涵.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