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害发生的原因十篇

时间:2023-11-16 17:29:03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1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170

目前很多地方的人们对病虫害的预防认识不足,被动抗灾的思想根深蒂固,所以往往发生病虫害成灾之后再花费巨额资金来补救的现象。最应做的事情是明确病虫害发生的原因,进而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预防措施。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 人工林面积的大量增加

近年来,我国的人工造林事业获得了较大的成就,人工林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张。相对自然林而言,其生态防御系统比较薄弱,抗病虫害的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比较差。有研究调查显示,在过去的30a间,我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了约30%,但是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呈现出同步增长的趋势。这就说明人工林的扩张是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原因之一。

1.2 人类对天然林的破坏

人类的活动范围广泛,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类更是将触手伸到了自然领域,首当其冲的就是森林。森林蕴藏着珍贵的资源,而人们为了获取这些珍贵的资源以换取财物,就大肆砍伐树木,采摘、挖掘林中的药材[1]。在这种情况下,天然林的内部生态平衡被破坏,生物的多样性消失,于是病虫害失去天敌,生长速度飞快,在森林中蔓延成灾。

1.3 林业经营方式不科学

林业经营是林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些地方的林业部门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了不合理的经营手段,具体而言即树种种植密度高,林间的通风性、透光性及透气性均比较差。在这种不合理的经营方式下,病虫害获得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能够迅速繁殖与扩散,而由于种植比较密集,这种病虫害的扩散效果得到增强,于是破坏力也呈梯级增长。

1.4 滥用化学农药

化学农药是杀死病虫的重要方式,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依赖这种方式来缓解或消除病虫害。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使用化学农药只能在首次使用时获得良好的效果,而一旦滥用,则病虫害会产生抗药性,不容易被消灭;同时,化学农药也会杀死很多有益生物,其中就包括病虫的天敌,所以间接导致病虫数量增长。

2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预防措施

2.1 营林技术防治

在扦插育苗时,应选择具有抗虫性的品种,在经过多次的选择性培育之后,有效提高树木的抗虫性,从而预防病虫害。此外,因为苗圃的土壤环境非常适宜病虫的生长,所以地下害虫多存在于苗圃中。因此,要预防病虫害,改变苗圃土壤是途径之一。为此,在培育幼株时,可适当清除苗圃中的杂草并耕地,通过翻动土壤的方式来改变土壤环境,或者大量灌水,将害虫冲到土壤深层,从而保证幼苗根系获得正常的生长环境。而在育苗阶段,则可以通过调整施肥和播种方式来预防病虫害。在将苗木从苗圃移植到森林中之前,应先严格检查苗木是否有病虫害,只有检查合格的苗木才能移植到森林中。另外,及时对枯木、濒死木等木材进行清理也是预防病虫害的重要途径,因为及时清理这些东西能够减少病虫的有利生长空间。

2.2 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微生物、病虫害的天敌、益鸟等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种防治方式与化学农药防治有着很大的不同,相比而言,它更为环保也更为有效。微生物防治法。细菌、病毒、抗生菌等微生物在森林中的存在及繁殖能够维持物种的多样性,并且其中的一些被病虫吃掉后,能够将病虫杀死,所以微生物具有抗病虫害的效果;病虫害天敌昆虫防治法。在大自然中,绝大多数病虫都有天敌,因此,只要利用病虫的天敌,适当增加其数量,就能够防止病虫害泛滥;益鸟防治法。森林中存在很多的益鸟,这些益鸟靠捕食害虫来维持生存。为此,森林防护工作者可以给这些益鸟创造良好的栖息条件,提供鸟食、水等物资,以招引更多的益鸟到森林中来,进而防治病虫害。

2.3 物理机械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是指通过一些人为手段来防治病虫害,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采集害虫的虫卵或者将虫枝剪除。很多森林害虫具有假死和群居的特点,因此,护林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害虫产卵、越冬、化蛹等阶段将卵块剥离母体,将虫枝剪除,达到人工捕杀的效果;诱捕产卵的害虫。很多害虫喜欢将虫卵产在新伐的树木上,护林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森林中设置一些新木,诱导害虫在新木上产卵,再将母虫和虫卵一举消灭。

3 结语

预防森林病虫害对国家、对生态环境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我国各地方的林业部门应了解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并加强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阻止病虫害对森林的侵袭。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2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综合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森林虫害或病害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致使病虫害更为加剧。2)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受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加。

2 防止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措施

森林病虫害直接影响着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在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中,要以科学的态度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2.1.1 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的基本方针 认真扎实抓好预防监测工作。

2.1.2 坚持分类指导,分区施策的基本方针 从预防的总体战略出发,根据有关因素对全区除治与预防工作进行科学区划,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对不同类型区的目标任务和对策都要有所区别,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2.1.3 坚持政府组织,全社会参与,群防群治的基本方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各级政府是危险性病虫害防范的责任主体,负有首要责任。预防工作政策性强,涉及社会各个方面,是一项集政府行为、社会行为和部门行为于一体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各个部门协调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走群防群治的道路。

2.1.4 坚持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基本方针 在危险性病虫害防范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植物检疫条例》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以法律为武器,坚持依法除治,依法预防,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行业管理,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手段缺一不可,只有把四者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有效的病虫害控灾机制,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取得理想效果。

2.1.5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除治与预防水平的基本方针 除治与预防工作技术性强、难度大、要求高,在深入解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基础上,不断研究出先进除治预防手段,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不断提升除治预防水平,提高除治预防成效。

2.2 认真开展危险性病虫害疫情监测调查 为切实加强危险性病虫害的防范工作,要及时组织实施疫情监测调查,对林木进行全面、认真普查,对旅游景点进行常年定点监测,及时了解掌握危险性病虫害的疫情动态,以便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发现极个别树木枯死,立即取样送上级林业科技部门检验,发现重大的危险性病害后,要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组织的调查培训,并立即对全区林木进行危险性病虫害普查。根据树木危险性病害除治与预防方案要求,全面加强危险性病虫的监测普查工作,实行定点监测、定期巡查与全面普查相结合,做到及时发现疫情并及时彻底除治。

2.3 及时对森林病虫害进行化学药物除治与预防处理

2.3.1 积极筹集资金、加大投入。争取各级财政的资金投入,为彻底除治危险性病虫害奠定基础。

2.3.2 营林措施 要尽快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所有枯死木、濒死木清理工作,对林地剩余的其他风折木、砍伐后遗留下来的剩余树木枝桠也一并清除,按有关技术方案要求,全面进行药物除害处理;完成工程治理范围内的所有枯死侧枝清除和除害处理工作;完成因郁闭度大、需要进行卫生伐的全部作业。将所有树木枝桠和树木药物处理后按方案要求集中指定地点烧毁。

2.3.3 化学药物处理 开始挂设成虫诱捕器,完成林内喷洒化学防治药物。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3

关键词:林木;病虫害;防治;措施;生态多样性

森林生态系统由各类植被与生物所组成,在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下,森林结构之间有着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的特点,而森林系统则是一个完整、复杂的集合体。但是在近几年来,国家进行人工造林的活动为病虫害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人工造林多为选择一种林木进行大面积的种植,这种条件下,一旦发生病虫害,树木之间极易受到感染,造成大面积病虫害的发生,从而造成大量的损失。因此为了避免经济损失,对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是必要开展的工作。

一、林木病虫害的类型

1、林木病害

林木病害一般分为3个类型:一是侵染性病害,是由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侵染而引起的病害,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其中真菌引起的林木病害约80%。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因为林木不太适应所处的环境,如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而引起的病害,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即林木在一定的生长周期,会按照特定顺序出现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导致林木生长势和生长潜能的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这是一种自然死亡。林木病害的发生可能是一个或某几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林木虫害

在林木生长中,虫害是非常常见又极易造成重大损失的一种灾害,害虫通过蛀蚀树木的树干、啃噬树木根系、吸取树木的营养来进行成长和繁殖。并且,害虫繁殖非常快,通常都是大规模的爆发,在短期内就会造成林木生长不良或是植株死亡。根据害虫取食部位可将林木虫害划分为根部害虫、干部害虫、枝梢害虫和叶部害虫。

二、我国林木病虫害日趋严重的原因

1、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人工造林是目前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与提供林木资源的一种有效措施。但是在进行林木的种植之前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混合林设计,多数人工造林都为纯林,这就导致了一旦发生病虫害将会使脆弱的生态系统大规模的感染爆发。与此同时,主要以木材生产为主的林业经济产业,使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林木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森林病虫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

随着全球温度的逐年上升,冬季气候变暖,降低了病虫害的越冬死亡率;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和抵抗药物的能力得到不断增强;已用的抗病虫品种也会因为长期适应的缘故而产生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的情况,这些都使得林木病虫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

3、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近些年来我国与国际市场的交流愈加频繁,而在经济的发展下,林业中引进了许多国外的树木品种。这些树木品种在过关检疫时没有全面的检查,致使漏检的现象发生,造成一些外来有害生物进入国内。这种现象在近几年来都有发生,因外来有害生物在国内快速繁殖而造成的林木破坏问题常有报道,防治不及时与措施不合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4、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虽然使用化学药剂可以有效的消灭病虫害,但是通过长期的化学药剂的使用会降低其使用效果,造成病虫害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并且也不利于林木自身的抗病虫害特性的增强。大量的使用化学药剂还会给生态环境造成负担,使森林环境遭到破坏,对林木的生长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措施

1、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

植物检疫是预防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随苗木、木材的进口而传入,暴发的危险性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2、加强育苗消毒处理

由于土壤及种子本身可能潜存有病原和害虫,所以在育苗过程中一定要对种子和土壤进行消毒,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使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被利用起来。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有温汤浸种法、干热消毒法、热水浸种法、药液浸种和药剂拌种;除高温处理(日光消毒、蒸气消毒等)外,消毒土壤常用的药剂处理方法有喷淋或浇灌法、毒土法、熏蒸法等。

3、科学造林和经营管理

遵循自然生态学原理,按照科学的方法营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造林时注重选择乡土树种和抗病虫能力强的树种,提高人工林质量和预防灾害的自控能力。提倡营造混交林,实现针叶与阔叶、针叶与针叶、乔木与灌木、灌木与灌木的混交方式种植,保持复层混交林分结构,提高群体之间的协同抗性,增强林分的自我调控能力,创造有利于生物多样性而不利于有害生物传播的生态环境,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4、保护天敌

森林中有很多林木病虫害的天敌,如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充分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到以虫治虫,利用天敌或各种菌类以及一些病毒来防治病虫害,以有效地抑制病虫害的产生和蔓延。

四、林木病虫害的治理措施

1、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林业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病毒、昆虫生长调节剂、植物源农药、转基因植物等。

2、化学防治

在我国,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治理的林业面积占整个林业防治面积的70%。常用的杀菌剂有杀藻剂、杀病毒剂、杀细菌剂。

3、物理防治

对种子和树木插条可使用热处理、超声波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可以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安置高压灭虫灯或黑光灯来捕杀成虫。与化学防治相比,物理防治方法具有环境污染小、无残留、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但存在费时费力、效率低和不易彻底治理的缺陷。

参考文献: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4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究其原因是:

(1)、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2)、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3)、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4)、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目前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市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林场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很多,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林场,由于我林场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三、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维护措施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森林病虫灾害变得越来越严重,病虫灾害的到来为森林的生态环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国林业部门已经高度重视森林中的病虫灾害,并逐渐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为了减少森林病虫害为森林生态带来的损失,我们应建立起对森林病虫害的检测体系。我们要做到在明确防治病虫害责任的同时,选用具有综合性的防治手段,保障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森林中生态环境的生态效益。

1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森林病虫害所带来的危害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一直都是林业建业中的重点内容,伴随着森林病虫害近年来的肆意泛滥,还有人工造林的建造过程中不断出现问题及难点,病虫害为森林带来了的极为严重的伤害。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日益加重,森林害虫的存活几率也随之提高,一旦到了春夏等暖季,害虫就会开展对森林产生危害的一系列活动。在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中,从未实现过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因为我国林业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体制的限制。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国也一直处于停止不前的状态,这样的状态造成了在进行防治病虫害的相关工作时,执行手段存在着一定成的技术缺陷。由于我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执行体系,导致当森林病虫害发生后,无法准确的实施针对根治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和手段。

1.2 综合防治的概念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基本概念,通常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理论为基础,利用人为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维护的方式,保持森林中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处,并在彼此之间互相制约出一个自然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保持病虫害从根本上得到妥善的控制,最大程度上消除了森林中病虫害的发生与扩散。

1.3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原则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生态学原则主要有:在遵循生态学原则的

基础上,主要依靠森林中周围生物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存的关系,进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森林中生物的生长和消亡长期处于一个互相制约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为生态系统带来了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主要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结构的展开来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通过制造不利病虫生存的环境及制造适宜病虫天敌生存的环境来进行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综合防治手段是确保病虫扩散,以及对病虫害进行控制的最有效手段。综合防治是以环境的生态环保安全为主要原则而展开的。相对于其它防治手段,综合防治可以有效的实现防治工作中的优劣互补,从而在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中取得最大程度上的优势,在进行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工作中,可以令威胁到森林生态的危害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1.4 化学防治的危害

化学药物对病虫具有很大的威胁,但同样对森林周围的生物也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危害,在我们实施对城市园林中害虫的防治工作时,化学防治还会造成人们在健康上的安全隐患问题,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因此,我们要提倡并运用综合防治的手段治理森林中的病虫害,以保障森林的防治工作进行的既环保又安全。

1.5 防治病虫害的经济型原则

利用经济型原则采取对森林中害虫的防治工作,所谓经济型原则森林主要是为了降低害虫对森林所造成的济上的损失,将经济上的损失降低到经济允许的水平上,经济允许的水平是衡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一个重要指标,病虫害对森林产生的威胁要小于森林防治工作的指标,也就是对出现害虫的森林及时采取防止措施,降低害虫给森林带来的经济损失,森林中病虫害的防治方法种类繁多,根据在森林中出现的害虫种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和手段,尽量降低害虫的防治成本和森林的经济效益。

2 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具体方法

2.1 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基础防治工作

森林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可以运用营林造林技术采取对病虫的防治措施。营林造林的过程中选用抗虫的树苗进行植树,建造品类不同的混交林,并采取合适的科学手段对营林的额生态环境进行管理和维护,我国的营林造林技术相比其他大国还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为了实现森林中的生态平衡,我们要在建造森林的同时,增强森林中生物部落的合理性,提升立地和植被的条件,增加病虫的天敌,为良好的营林管理打下深厚的基础,最终做到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

2.2 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我国应加强并防止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工作,我国森林曾经受到了外来有害物种的严重影响,造成了很大的林业经济损失。尤其是近年来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的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地危害严重,对我国的林业安全造成很大影响。由于外来物种没有天敌,过度繁殖,会对森林生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各部门、海关和森检部门,要协同作战,共同防止外来有害生物进人我国,做好疫情的检验检疫,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项调查,及时上报送检,以保证防治的及时有效。

2.3 提升植物抗逆性树木的生长

提高植物抗逆性树木的生长势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生长势较差的树木或者森林容易发生病虫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树木的抗逆性,对生长趋势较差的树木和森林及时地浇水、施肥和松土,提高树木的抗病能力。

2.4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之间的生态关系

加大生物防治力度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害虫天敌与害虫之间的生态关系,实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具有作用明显,效果持久的特点。一旦在森林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害虫天敌的种群,就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害虫的有效控制和生态平衡。综合防治森林病虫害,需加强生物防治技术的运用。

3 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3.1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管理

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当前某些单位的领导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导致防治制度不完善、资金匮乏和人才短缺。要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体系,明确各防治单位的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森林病虫害防治体系,对于常见的突发性病虫灾害应有制度化的操作规范。

3.2 加强对病虫害防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加大资金投入,建设防治队伍对各地区的森林资源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制度,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资金投人,保证防治工作有效开展。此外,要促进林业生产市场化运作,利用市场功能多渠道引人资金,与国家防治相辅相成。市场化运作还可以促进人才流动,为森林病虫害防治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4 结束语

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森林中对于害虫的防治工作还处于一个较为严峻的停顿状态,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很多等待解决的问题。在防治病虫害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只有提高自身对病虫害的全面认知,才能逐渐加强对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工作力度。我国应该在未来的防治病虫害工作中,运用现代化监测技术和病虫防治技术根除森林中的病虫害。总而言之为了提高森林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要从根本上根除森林中的病虫害,对森林中的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和保护,才能收获良好的由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常飞,王诗敏.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促进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6,36(20).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原因 防治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

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在必要的时候,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可以采取化学药物等方法,同时对森林病虫害治理也受林木高度、立地条件等的限制,因而采取的治理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主要有树干涂药法、毒签插入法、树干注射法、挂吊瓶法和根部埋药法等。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 原因 防治

0 引言

森林病虫害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更是难以估量。由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局限性,过去人们在控制森林病虫灾害的过程中,总存在着被动抗灾的思想意识,往往在森林病虫害暴发成灾后,再筹集巨额资金救灾。近年来,全国各地森林病虫害时有发生,危害极为严重:一是危险性森林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二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如松毛虫、森林鼠、光肩星天牛、黄斑星天牛等害虫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三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

1 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一是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三是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四是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五是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 造成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 中国现有森林面积约13370万hm2,其中天然林约8725万hm2,占65%,人工林约4645万hm2,占35%。近几十年中国森林病虫害发生日趋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工林面积迅速扩大。自1950年代起至1980年代,中国的人工林面积增加近50%。与此同时,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增加了将近40%,两者基本上呈同步增长的趋势。由于所建立的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单一结构的纯林,这样的人工森林生态系统非常脆弱。因此,有害生物一旦传入发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造成大面积的暴发流行,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

2.2 天然林长期超负荷砍伐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造成了天然林长期超负荷采伐,致使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下降,森林生物多样性、林分原始结构以及天然林特有的森林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从而导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与流行。

2.3 国内、国际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危险性病虫杂草长距离的人为传播加剧 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的流行最初均是由于有害生物从国外随林产品进口而传入的。在国内,许多重大病虫害疫区的迅速扩大也是由于人为活动的结果。

2.4 长期不合理的使用化学农药 病虫害暴发后,一味依赖化学农药,不仅杀伤大量天敌,使病虫产生抗药性,而且造成森林生态环境恶化。另外,防治手段不能适应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客观要求,缺少符合林业特点的防治药剂和药械,防治效率低。

2.5 防治工作始终处于被动救灾的状态 我国几十年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大多数是围绕救灾而展开的,病虫害一旦发生,“人往灾区跑,钱往灾区投”。只在救灾上重视,没在防灾控灾上下功夫。

3 森林病虫害的预防措施

那么对于森林病虫害我们应如何来预防和治理呢?笔者认为根据病虫害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抓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3.1 着重抓好森林植物检疫和监测预报:植物检疫是预防森林植物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发生植物检疫对象地区,应划为疫区进行封锁;对种籽、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要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 转贴于

3.2 因地制宜的搞好封山育林:封山育林应适地适树地通过各种选育措施,选择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同时应进行必要混交,这样能完善生物群落,增加天敌数量,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达到控制病虫的目的。封山育林是减少人、畜对森林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3.3 加强育苗消毒处理:在苗圃建设中,由于种籽及土壤中潜存有一定的病源和害虫,在育苗过程中应对种籽和土壤进行消毒,才能确保出苗率,必要时还需进行轮作。

3.4 保护害虫天敌:在森林中生存着很多以林木害虫为食的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等有益生物,它们对抑制害虫的发生和繁殖起着重要作用,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这些有益生物。

3.5 适地适树,培育健苗、健树,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工林经营模式,提高人工林防灾控灾的自控能力。

3.6 营造混交林(注意树种搭配),实施近天然林经营模式,使林分中各种生物间相互制约作用增强,森林生态环境趋于稳定。

3.7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中国加入WTO,国际间的流动交往势必增加,一些外来的重大病虫害传入爆发的危险性也将可能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加强植物检疫工作,提高检疫技术水平,以杜绝或减少危险性病虫传入我国。同时也要注意国内地区间的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有害病虫蔓延扩展。

4 有效的生物治理措施

对待森林的病虫害我们要预防为主,并辅以有效的治理,生物治理则是实现可持续控制森林病虫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生物农药如:

4.1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芽胞杆菌(简称BT)是我国工业化和生产水平最高的生物农药之一,广泛用于防治松毛虫和其他森林食叶害虫的防治。

4.2 昆虫病原真菌 在森林害虫防治中,以白僵菌应用最为广泛,特别是我国南方许多省份,利用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森林生态环境,在松毛虫低虫口密度下施放白僵菌,实现有虫不成灾。同时,还用于防治松褐天牛等蛀干害虫。

4.3 昆虫病原病毒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CPV)是我国林业应用最多的昆虫病原病毒,生产上常将DCPV、BT和白僵菌等混用防治马尾松毛虫,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4.4 昆虫生长调节剂 灭幼脲是我国当前防治森林害虫上应用最多的一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它具有对环境影响小、对天敌安全、有一定后效作用等特点,因此已作为防治马尾松毛虫主要农药之一。

4.5 植物源农药 苦豆碱是我国西北地区广泛分布的野生灌木——苦豆草中所含多种生物碱中的一种。据初步试验,苦豆碱对松材线虫具极强的杀线活性,而且其毒力随时间而逐渐增大。

4.6 转基因植物 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获得转基因抗虫植物,是森林害虫防治的一条新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基因植物将逐步得到推广。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8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原因;防范方法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病虫害对林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因此,对林业病虫害的原因与防范方法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现状

根据相关部分的调查分析,到2011年为止,我国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达到800万多公顷,其中森林虫害700万公顷,病害100万公顷。主要病虫害种类有松材线虫、红脂大小蠹及松树杨树食叶害虫等。而且目前这种现象正在呈现上升趋势。因此,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林业病虫害的发生特征

1.防治难度大,呈现暴发趋势

目前,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林业病虫害的面积也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对于品种单一的纯林而言,而病虫危害更加严重,再加上,最近几年温室效应现象,冬季偏暖,又连续干旱,这样,极大的助长了害虫的生长,进而使得林业病虫害面积持续上升。另外,由于防治,监测手段的落后性,不能够及时发现病虫害,进而到达无法防治的地步。如最近几年来的天幕毛虫、松毛虫、青杨天牛、杨扇舟蛾等等,由于其顽固难治,极易暴发成灾。

2.危害加大,制约经济发展

目前,随着林业病虫害现象的日益加剧,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以林业生产为生的农民,严重的病虫害的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加重

现阶段,我国林业病虫害的种类正在不断加大,给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在这里以一组数据进行说明:以我国某一省的病虫例,其在20世纪90年代初时,病虫害还是20多种,而目前,已经迅速地增长为50多种,其比例增加了一倍,甚至于一些病虫是过去从未发现过的,有关专家对此进行计算,病虫害的增加,使得本省的林业木材减产80多万立方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亿之多,而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则无法估量。

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病虫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干旱的气候、湖滨阶地的地形、丰富的食物等;也有人为因素。

1.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

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从而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2.人为因素

目前,随着全世界的交流的不断扩大,国内与国际的接触日益频繁,所以,对于危险性的病虫来讲,长距离的人为传播,更加加剧了病虫害的流行。最早的病虫害也是由于由国外引入林产品而发生的。另外,在国内,人为活动也使得病虫害范围迅速扩大。

3.防治方法不合理

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缺乏应有的专业知识,过度使用农药,不仅没有起到良好治愈效果,而且提高了病虫的抗药性,最终导致我国森林环境不断恶化。此外,防治手段无法适应病虫害防治的客观要求,一些人往往在防治时,不考虑林业特点和防治药剂的特性,所以,整个防治效果和效率极低。

防范林业病虫害的方法与措施

我国植物保护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实践当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化学防治是防治森林病虫鼠害的最主要的一种手段,每年的农药总用量逐步上升,全球每年化学农药的用量在300万吨左右,我国林业用药在3万吨左右。化学农药的使用在当时可以暂的起到控制主要病虫害的危害,挽回一定的经济损失,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这种以有毒化合物杀灭有害生物的治疗方法一直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有害生物防治的主要策略。安全问题、生态问题、经济问题等成为当今人们思考的重点。要真正解决有害生物的危害问题,必须转变观念,以防代治。

2.生物防治

虽然使用农药,见效快,但副作用比较强,容易引起其他生物的链性反应,产生环境污染等问题。从生态学的原理来看,生物灾害还是需生物防治,利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培育害虫的天敌。通过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功能,实现害虫的防治。生物防治技术包括所有以生物为基础的产品如释放各种害虫的天敌、招引食虫鸟、利用生物制剂(病毒、细菌、真菌、放线菌、线虫)、物理辐射不能技术、基因工程、植物动物杀虫活性物质、性外激素、抗性植物品种等。在当前这些技术在我国林业中的应还相当薄弱,特别是害虫天敌"繁与放"技术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开发。这些生物制品主要用于病虫害处于大发前期及时有效地控制其猖獗蔓延,而非用于大发生之后的救灾。这与现在所提倡的"森林保健"道理是相通的。因此,变"化防"为"生防"是适应时展的要求的。

3.采用现代科技技术,改进防治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的改善,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认识到化学农药对人及自然环境的破坏性,从而引发了一场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我国已经加强林业的监督管理,如国家和政府组织一些专家进行病虫害技术的研究,这样,既可以保证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维护人畜安全。化学农药防治的历史将在环保的声浪中、在生物防治技术的崛起之后结束。

4.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治效果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防治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从而实现林业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此外,自然因素中也是林业病虫害考虑的一个主要因素,尤其是干旱的气候尤为重要,为此,在干旱的地区或年份,一定要做好防止病虫害发生的工作。同时,还要把植物病虫害防治最佳时间,具体要根据不同的虫害,一般情况下,最好的时间是在上午9点左右,如夜蛾类的虫害最佳防治时间在晚上7点左右。

总结:

总而言之,林业病虫害的不断加大,不仅带来了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要加大病虫害的防法,采用多种防治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防治效率,进而促进林业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延安.林业病虫害原因及防御措施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24)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9

【关键词】落叶松毛虫病害;产生原因;防治措施;关键技术;生物防治

前言

落叶松是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以及西南地区广泛分布的松树品种,是适应寒带和温带高山的常见树种,是主要的针叶用材树木,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林业资源。落叶松容易受到落叶松毛虫的侵扰,导致落叶松生在受限,进而影响到落叶松生物、生态和经济价值,是比较顽固的病虫害。我国早在明嘉靖年间就有落叶松毛虫病害的记载,进入到21世纪,由于林业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影响落叶松毛虫病害呈现高发和频发的趋势,已经成为林业主要的病虫害。林业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技术方法有清楚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工作。林业技术人员应该熟悉和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对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发生,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工作防治病虫害的质量和水平。

1 落叶松毛虫病害的再认知

1.1 落叶松毛虫的生物学特征

落叶松毛虫又称西伯利亚松毛虫,学名:Dendrolimus superans(Butler),在我国落叶松毛虫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等主要落叶松林区,是危害红松、樟子松和云杉等针叶型树木的主要害虫,主要危害时期是幼虫时期啃食落叶松、红松等树木的松针,影响落叶松的生长和代谢,严重则会导致落叶松林大面积死亡。

1.2 落叶松毛虫危害的症状

落叶松毛虫幼虫主要啃食落叶松松叶为生,且幼虫虫龄较长,危害时间持久,在落叶松毛虫高发年份,在落叶松林中落叶松毛虫可将落叶松针叶全部吃光,使落叶松林地在远处看似火烧般焦黄一片,有落叶松老虎的俗称,落叶松毛虫病虫害若连续多年发生,可引起整片落叶松林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经济损失。

2 落叶松毛虫病害发生的原因

2.1 生物学原因导致的落叶松毛虫病虫害

首先,在人工造林的时候出现大面积纯落叶松林,这是导致落叶松毛虫高发的重要原因,在比较大的区域内落叶松毛虫有较为适宜的繁衍空间,导致落叶松毛虫泛滥成灾。其次,在大面积退耕还林的工作中,没有对林下的植被进行清理,导致松毛虫容易越冬和躲避天敌捕食,引发落叶松毛虫数量剧增。最后,人工造林和天然林生物种类稀少,食物链没有构建完整,导致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数量少,给落叶松毛虫一个扩大繁殖的客观机会。

2.2 天候变化导致落叶松毛虫病害高发

近些年极端天气频发,暖冬、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现象导致自然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特别是暖冬的出现给落叶松毛虫越冬带来的极大的便利,降水量变化导致了落叶松毛虫虫卵较高的孵化成功率,综合的因素导致落叶松毛虫大量繁殖,酿成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

3 落叶松毛虫防治措施

3.1 加强营林管理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措施

首先,在总体上看,加强营林技术,特别是人工林营林管理,创造落叶松毛虫不能生活和繁衍的环境是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措施。其次,营林过程中应该推行混交林营林技术,实践证明针阔混交林对减轻松毛虫危害有明显作用。最后,加强营林后对落叶松的林间经营和管理,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保护灌木及地被物,促进林木速生、郁闭,形成不利于落叶松毛虫生存。

3.2 加强生物防治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

生物防治可以从多个角度,利用生物的天性和规律防治落叶松毛虫病害,首先,推行以虫治虫技术,落叶松毛虫的天敌有很多,卵期、幼虫期、蛹期和成虫期,在自然界都有天敌,例如:松毛虫平腹小蜂和松毛虫赤眼蜂可以对落叶松毛虫虫卵进行寄生,松毛虫绒茧蜂是落叶松毛虫幼虫的主要寄生虫类,松毛虫狭颊寄蝇是落叶松毛虫蛹期寄生的昆虫,马蜂、黑蚂蚁以捕杀落叶松毛虫为食物来源。其次,推行以菌治虫技术,一般使用苏云金杆菌对落叶松毛虫进行防治。最后,推行以鸟治虫技术,麻雀、喜鹊是落叶松毛虫的主要捕食鸟类。

3.3 落叶松毛虫的其它防治措施

首先,灯光诱杀,利用落叶松毛虫成虫的向光性可采用黑光灯、高压汞灯等做光源诱杀落叶松毛虫成虫。其次,人工捕杀,对于落叶松毛虫害发生在面积小、易于捕杀的区域时,可采取采摘的方式进行捕杀,落叶松毛虫幼虫体表刚毛有毒,人工捕杀时要注意防护。最后,性激素干扰技术,利用落叶松毛虫雌蛾散发性外激素招引雄蛾的特点,在落叶松林地释放人工合成的落叶松毛虫性激素,干扰落叶松毛虫的繁衍。

结语

综上所述,落叶松林是我国东北、华北、西北森林的主要树种,具有耐低温、材质良好和生态效益高等优点,是天然林和人工林常见的松树品种。落叶松毛虫是落叶松林的主要害虫之一,且危害非常严重,落叶松毛虫高发不仅给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生态环境的创建带来了制约作用。在人工林面积增加、城市绿化加快和森林资源开发深入的影响下,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在我国北部林区属于高发和频发的林业病虫害,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防治的形式将愈发严峻。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人员应该对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有高度的重视,在技术的层面上掌握预防和治理落叶松毛虫病虫害的防范,了解落叶松毛虫病害的生物学特征,对叶松毛虫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总结和研究,掌握落叶松毛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和关键技术达到有效防范落叶松毛虫病害的效果,扭转当前落叶松毛虫病虫害高发、频发的态势,提高林业防治病虫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余恩裕,尹泰龙.落叶松毛虫虫情预测的研究——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的测算[J].吉林林业科技.1980(02)

[2]郭树平,张润生,田丰,王立夫.拟除虫菊酯毒绳防治落叶松毛虫试验初报[J].林业实用技术.1984(12)

[3]牛延章,姜敏华,孙国华,刘建军.落叶松毛虫羽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1985(03)

[4]刘士臣.应用杀灭涂棒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较好[J].吉林林业科技.1986(03)

[5]贾春生,由士江,王力.落叶松毛虫CPV感染落叶松毛虫的组织病理学研究[J].吉林林学院学报.1996(03)

虫害发生的原因篇10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概念;防治方法

森林是以乔木和其他木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构成这个群落的成分除乔木、灌木外,还包括其他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居住的环境。森林并非是树木的简单集合,而是有一定结构,各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并与外界环境发生密切联系的极其复杂的集合体。森林的主要功能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降低噪音、防风固沙、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免自然灾害,保障农牧业稳产高产,维护生态平衡;另外,森林还可以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在建国初期,国家为了改变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投入了大批的财力、物力营造了广袤的人工林。使得祖国的荒山秃岭都披上了绿装,也改善了人们居住的环境,使大部分人居住在如画环境之中。但是,在人们庆幸生存环境改善之余,大面积的人工林也为人们带来了不少的烦恼。因为人工林的特点是几千公顷甚至几万公顷都是纯林,这种单一的纯林为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极易造成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发生,使得林木及林副产品减产、甚至绝收,更有甚者森林病虫害会让大片林木死亡,造成大量森林资源的浪费。因此,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越来越受到林业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1森林病虫害的概念

森林病害是指森林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或其产品和繁殖材料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遭受其他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影响,生理程序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和破坏,从而导致植物生理上、组织上和形态上产生一系列不正常的状态,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整株死亡,最终引起人类经济损失和其他损失的现象。

林木病害的类型有:一是侵染型病害。是由真菌、细菌、质原体、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藻类、线虫和螨虫等侵染的病害,此种病具有传染性。二是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不适于林木正常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空气污染等因素所引起的病害,这种病不具有传染性。三是衰退病。是指按照特定顺序出现的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综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长势或生长潜能显着下降,最终导致林木死亡的一种病。森林病害的发生必须要有植物和引起植物发病的因素,没有这2个条件森林病害就无从发生。病害的发生可能是由一个因素或某些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直接引起病害发生的原因称病原,间接因素称诱因。病原按其性质分为生物性病原和非生物性病原。

森林虫害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灾害,是昆虫在繁殖生长的过程中,取食植物的营养器官或吸食植物的汁液,造成林木所生产的营养减少或者是林木的营养物质被林木害虫取食,造成林木生长不良,使得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产量下降,甚至使整株林木死亡。

2防治方法

病害防治的基本方针是“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病害防治的原则是在制定森林病害防治计划和方案时,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生物性因素、生态因素、经济因素。森林病害防治的策略:一是杜绝和铲除;二是免疫和抗病;三是保护;四是治疗。人们在对森林病害的防治过程中先后使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起初,人们为了防治森林病害普遍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刚开始使用化学药品的品种少,使用的剂量少,但取得的效果极好,森林病害发生的间隔期较长,防治的费用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森林病害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药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间隔期逐渐缩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剂量加大,且效果降低,即成本加大,呈逐次上涨的趋势。后来,人们利用微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对病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即采取生物技术来实现对森林病害的防治。

20世纪70年代后期,全世界都在探索利用生物技术来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方法。通过几十年对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探索发现,化学防治具有防治效果好、收效快、使用方法简单、受季节性影响较小、适合大面积使用等优点。缺点是如果使用不当,能够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杀伤天敌,造成植物药害,长期使用还可使某些病虫害产生抗性等。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有很大的优点:不仅能直接消灭大量的害虫,而且可以改变生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具有对人、畜、植物安全,不杀伤天敌和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残留和污染问题,不会引起害虫的再次猖獗和产生抗性,对一些害虫具有长期控制等优点,即在林区内使用了生物制品可以在很长的时间内达到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但生物防治也有局限性,一般见效比较慢,人工繁殖技术较复杂,防治效果受使用技术和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