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十篇

时间:2023-11-15 17:46:20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1

作为贵阳市的新兴城区,扶贫工作是观山湖区发展过程中必须扛起的重任。2014年,观山湖区有3700名贫困人口。三年后,观山湖区贫困人口人均收入超过3028元,完成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目标任务,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扶贫工作成绩单,在全省率先消除绝对贫困。

因地制宜出实招,对症下药见真效,是观山湖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两大法宝。该区以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的方式,深入实施产业帮扶、项目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金融帮扶和社会帮扶“六大工程”,大力抓好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工作。

产业帮项目带

找准扶贫“发力点”

“去年11月底赵官村到郝官村的通村路建成后,带来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观山湖区朱昌镇赵官村村民钟代贵说,家里的货车终于可以开到家门口,村民们种植的蔬菜也可以轻松运到城区及清镇职教城等地销售。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最有效的途径,结合实际推进项目让观山湖区扶贫工作有了着力点。赵官村是朱昌镇较为偏远的村落,过去进村道路十分狭窄,很多车辆都无法进入,村民们种植的蔬菜无法及时运送出去,有些直接坏在田地里。

“要致富先修路。”赵官村村支书杨丰雁介绍,在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去年村里修通了宽敞的进村公路,不仅让村民们种植的蔬菜能及时运出去销售,还解决了学生上学难的问题,群众乐开了怀。

在百花湖乡扶贫示范村哪嘎村,投入40万元修建的食用菌a业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基地将新建大棚20个,种植菌棒15万个。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该村15户低收入困难户可参与基地年底分红,还能在这里务工增加收入。

推进教育医疗

打造小康“保障点”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越是偏远困难的地方,保障孩子的学习教育越是显得格外重要。“以前上学要从家里带午饭,现在每天都可以在学校吃热乎乎的营养午餐。”朱昌中学初一学生王富利高兴地说,她家住在离学校十多公里远的赵官村,现在出门就可以坐上新开通的观郊2路公交车到学校,中午也有营养丰富的热饭吃,感觉太幸福了。

截至目前,观山湖区共投入1700余万元,实现三个乡镇26所农村中小学9299名农村学生营养餐全覆盖,积极落实“两助三免(补)”“两助一免(补)”补助政策,2015-2016学年度共计发放教育精准扶贫资助金1.596万元。

“感谢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让我的日子有了盼头。”家住百花湖乡谷腊村的57岁村民窦元伦说,去年底,他的孙子因为生病住院花去两万多元,让他们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感觉喘不过气来。得知这一情况后,观山湖区党委、政府立即行动,在慰问帮扶之余,还补贴3600元资金帮助老人养猪,并安排老人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领取工资。

为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的发生,观山湖区专门出台方案,用好新农合、城镇医保和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政策,进一步统筹卫生计生、民政等部门相关救助资金。去年以来,该区173名救助对象合规医疗总费用约111万元,新农合、大病保险、计生扶助、民政救助共报销97万余元。同时,为确保每一户低收入困难户都能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今年观山湖区农水局还投入10.8万元为全区低收入困难人口缴纳2017年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窦元伦老人也是受益者之一。

金融社会帮扶齐开展

拓展收入“增长点”

作为贵州金融城的所在地,观山湖区有着得天独厚的金融发展优势。为了给低收入困难群众提供更多的收入“增长点”,该区计划成立区级扶贫融资平台,设立扶贫产业发展基金;依托贵州金融城的有利资源,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降低低收入户贷款的利息负担;落实精准扶贫“特惠贷”,出台观山湖区金融扶贫实施方案,为低收入困难农户提供免担保免抵押、低利率、财政贴息补助的小额信用贷款,解决低收入困难群众投资兴业的实际困难。

“这个培训太有用了,我们村很多养殖户都赞不绝口。”百花湖乡谷腊村村支书杨信友说,去年,贵阳新希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两次到村里开展秋冬季节生猪管理和常见疾病防治培训,还带来了价值约10万元的乳猪浓缩饲料,帮助村民提高了养殖水平。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2

推荐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

中组部定点帮扶舟曲县以来,从组织机构、资源动员和投入等方面给予高度重视。把对舟曲的援助与城镇化建设、人才培育、观念更新和资源整合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实际,发挥组织部门职能优势,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的新途径,为“政治任务”如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多项扶贫创新促发展――工信部帮助嘉陵区积善乡青家坡村扶贫案例

推荐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扶贫办

工信部在帮扶四川嘉陵区积善乡青家坡村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把扶贫资金发放给大家,而是采取参与式扶贫办法,通过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实行民主决策,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选择项目。在资金的运作中,实行民主监督,防止贪污浪费,确保项目取得预期的成效。

“五结合”打造大扶贫思路――国土资源部帮扶谈文溪村建设新农村

推荐单位:国土资源部扶贫办

国土资源部坚持“以抓中心工作带扶贫、以抓项目促扶贫、以抓大扶贫机制保扶贫”工作思路,通过整合资金、整合力量、整合区域,实施思想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产业扶贫等多种扶贫举措,做好“大”字文章,确保了定点扶贫工作更上新台阶。

交通扶贫 扶贫交通――交通部定点帮扶阿坝州侧记

推荐单位:交通运输部扶贫办

交通运输部按照“立通,采取部省联合扶贫模式,统筹资金安排、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的思路,进行交通扶贫和扶贫交通,使得四川阿坝州破除了地方发展的交通瓶颈,进一步改善了州农村公路状况,提高了农村公路覆盖面,促进了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农牧产品畅通运输和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

外交部举办“大爱无国界――资助云南贫困山寨改造”国际义卖活动

推荐单位:外交部扶贫办

外交部利用其独特的人脉优势,发动国际友好人士,通过义卖和文艺演出的形式募集资金,开展了对云南的扶贫工作,为社会扶贫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案例。这种方式是完全建立在自愿基础之上的,又为国际爱心人士提供了一个扶危济困的平台,符合国际通用做法,方式轻松灵活。

公安部定点帮扶杜尔伯特县案例

推荐单位:公安部扶贫办

公安部在帮扶过程中,以强调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为目标,将救济式扶贫与开发式扶贫相结合,采取三位一体的定点帮扶协作方式,使大量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并使县域经济得到了大发展。与此同时,还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有效增强了该县公安机关服务群众、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能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规划统领 旅游富民――中规院谋划特色鲜明的农区村庄

推荐单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根据吞达村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经济结构等现状条件,提出以农业为基础、藏香业和旅游业双轮驱动的村庄产业经济发展策略,突出文化旅游发展,以旅游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水利部“三位一体”定点扶贫模式

推荐单位:水利部扶贫办

水利部的定点扶贫工作既发挥了部门优势,又将行业扶贫规划与贫困地区发展规划相结合,使行业扶贫服务于当地发展目标和中心任务。2001-2010年,水利部帮扶的7个县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8万余处,全面完成农村人饮解困建设任务,并解决了24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人口减少82.6%;贫困村减少5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91%。

绿色点亮武陵山――绿色食品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坚持“绿色繁荣、特色开发、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着力转变湖北恩施州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绿色食品;强化政策扶持、人才培养,进行全面帮扶。使得当地产业水平逐步提升,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品牌效益明显增强,农民增收显著。

真扶贫 扶真贫――国家知识产权局社会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扶贫办

在定点帮扶工作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坚持“立足长远、教育先行、发挥优势、科技扶贫”的工作思路,发挥知识产权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变粗放型扶贫为可持续扶贫,在科技培训、农业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民生工程和支持教育事业等方面开展扶贫项目,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让百姓真正受益。

中药材产业化扶贫的成功与启示

推荐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点扶贫山西五寨县时,紧紧围绕中药材产业化,充分根据当地的特殊条件,通过深入调研制定扶贫方案,将行业与地域优势有机结合起来。统一组织,整体规划,按计划分阶段落实,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创新了政府、公司和农民合作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效果。

烛光行动传大爱 农村教育曙色新――民盟“农村教育烛光行动”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

2006年,民盟中央根据当前乡村教育核心问题是师资队伍比较薄弱,导致教育教学质量相对较低的现状,提出了“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关心和帮助一线农村教师,包括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农村教师提升教育理念、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力所能及帮助贫困地区教师改善工作生活条件,以及推动完善相关政策环境。

倾情倾力 扶贫到心――商务部探索行业特色扶贫新思路

推荐单位:商务部财务司

在没有专项财政扶贫资金的情况下,商务部发挥行业优势,从开展招商引资、整村推进、农产品市场建设、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扶持中小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劳务输出、培养外贸人才等诸多方面,对定点帮扶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国家电监会定点帮扶通渭县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电监会定点帮扶甘肃通渭县时,制定了“电力扶贫、信息扶贫、智力扶贫、分期实施”的帮扶思路。既注重解决通渭县的电力基础设施问题,又帮助地方发展农业产业化,通过培训提升人员素质,提高农村信息化的应用水平,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杨征宇:架起扶贫助学桥梁――一位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挂职干部

推荐单位: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杨征宇挂职于河南宁陵县时,利用2年的时间,先后出资3万余元,资助7名贫困生,建设“星空图书馆”一座。募集社会扶贫资金数十万元,援建教学楼一座,建设爱心图书室2个,促成社会人士与100多名贫困学生结成帮扶对子。同时,开展产业扶贫,使7713名贫困群众甩掉“贫困帽”。

治愈眼睛 幸福家庭――民盟推行“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

推荐单位: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社会服务部

由民盟中央牵头的“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不仅还患者以健康,更使他们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该项目包含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探索,即各社会组织、专业机构、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如何协调、有效、有序地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从而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农工党中央扶贫工作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农工中央社会服务部

从2010年开始,农工党中央联合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等单位在毕节地区实施了“贵州毕节贫困山区同心助医工程”。在没有专项扶贫资金的情况下,发挥农工党人才优势,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力量,使得贫困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正在逐步缓解。

牧民群众的“救命”车――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推行“母亲健康快车”项目

推荐单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母亲健康快车项目”是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为了落实《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的目标,帮助改善贫困地区缺医少药现状、维护妇女健康权益而设计实施的大型公益项目。该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巧妙地将公益组织、卫生部门、基层妇联、医疗机构、捐赠企业等各方资源有效结合,通过发挥各自的作用,最终让妇女群众受益。

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

推荐单位: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

“幸福工程”是由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和中国人口报社共同创立的一项坚持了近18年的公益项目。通过动员社会资源,帮助贫困母亲发展生产、勤劳致富;普及科学知识、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健康状况、提高身体素质,即“治穷、治愚、治病”。项目开展以来,共筹集投入资金8.3亿,建立463个项目点,救助贫困母亲家庭25万人(户),惠及人口113万。

知识惠泽社会 扶贫锤炼人才――清华大学教育扶贫10年

推荐单位:清华大学扶贫办

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依托百年水木清华积累的教育资源,面向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县级和乡镇级教育培训机构建立远程教学站,通过远程和面授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培训基层干部、乡镇中小学师生,医药卫生人员,技术员和农民,为贫困地区搭建“知识扶贫的平台”。

山西省和顺县核桃经济林示范园项目

推荐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

全国总工会对山西和顺县的定点扶贫工作已经持续十年,先后有七批扶贫队队员入驻和顺,扶持当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开发、实用科技培训、社会救助等十多个方面的建设项目一百多个。2012年5月,扶贫队引导当地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组织形式,促进生产合作。

“母亲水窖”公益项目――发展中创新,创新中发展

推荐单位: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

“母亲水窖”是以贫困、环境、社会性别为切入点设计的项目,以解决安全饮水为龙头,并将贫困、环境卫生、健康教育等问题统筹考虑,在消除贫困、促进性别平等并赋予妇女权能、减少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人口等方面做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

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

有研究证明,幼儿未来的潜力有一半是在4岁以前形成的,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语言、认知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将对孩子的终身带来影响。“消除婴幼儿贫血行动”大型公益项目对这一阶段儿童的发育问题予以了重视,对贫困地区“人力资本”这一最宝贵的发展资本的培育有重大促进作用。

释放个人和机构潜能 推动贫困社区发展――巴迪基金会机构能力建设项目案例报告

推荐单位:巴迪基金会

巴迪基金会发现中国农民在推动所在社区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被动的,他们有巨大的潜力和意愿主动谋划和推动发展。2006年前后,基金会在原有的环境建设项目和青少年赋能项目的基础上,建立了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将重点放在提升贫困地区的社区发展机构和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上。

自然保护与扶贫和谐共生――世界自然基金会白马雪山创富留绿

推荐单位:世界自然基金会

白马雪山社区项目运用综合手段,在开展全面调查的基础上,结构性和动态性地解决社区发展和资源保护中面临的问题,促进社区生计和资源保护的共赢。项目内容包含了农业、畜牧业、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源替代及环境教育等方面,并运用了包括小额信贷、社区共管、社区林业、能力建设、结合传统文化与资源利用、小流域管理在内的多种手段。

四两拨千斤――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利用互助资金盘活村级资产

推荐单位: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

互助资金实质上是在借鉴国际和民间组织信贷扶贫模式的基础上,由扶贫和财政部门共同利用财政扶贫资金直接支持贫困农户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它既是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发育不足的问题。

从民乐到玉树――中国扶贫基金会运用现代企业制度在贫困社区发展中的实践

推荐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

在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的灾后重建中,在实施紧急救援、基础设施、关爱成长各类项目的同时,中国扶贫基金会把贫困村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工作相结合,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索。在原有扶贫开发经验的基础上,试图用“扶贫资金集中,股份制经营”的思路解决贫困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我持续发展的问题。

常青义教――新扶贫阶段下的新公益实践

推荐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常青义教”项目是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发起,依托友成志愿者驿站的平台,组织城市优秀退休教师以志愿者身份到贫困地区学校进行提升当地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老龄造血型公益支教志愿服务项目,使贫困地区的学校与城市共享优秀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农村反贫困中的社区主导发展(CDD)模式案例

推荐单位: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

2010年,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签署启动了“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该项目是双方在扶贫领域合作开展的第5个大型综合性扶贫项目。项目在占总投资61%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分项目中引入了CDD方法,即项目资金直接到村,项目村在县、乡政府及项目办的指导下,在社区协助员的帮助和监督下,按项目操作手册自我组织、自我实施、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社会企业运作的小额信贷――中和农信以小额资金创富

推荐单位:中国扶贫基金会

在国务院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扶贫基金会1996年开始实施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作为农村金融的创新模式以及可持续的扶贫模式,中国扶贫基金会坚持了16年,终于探索出了一条运用小额信贷的方式解决贫困农户贷款难的路子,同时通过创新性的社会企业的运作模式,实现了小额信贷机构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助力村官成长 带动扶贫开发――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支持贫困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案例报告

推荐单位:中国扶贫开发协会

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按照中央部署要求,以中组部实施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规划为依据,立足社团平台,动员社会力量,本着辅助支持、添砖加瓦、量力而行、探索推进的原则,于2011年5月5日正式启动实施“支持贫困村大学生村官成长工程”。通过系统培训、建立“星火扶贫创业基金”和研究企业对口支持方式,为贫困村大学生村官创业项目的实施创造条件。

小鹰计划――新扶贫阶段下的新公益实践

推荐单位: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小鹰计划”是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发起,在“友成扶贫志愿者行动计划”框架下的青年发展与培养项目。旨在让青年通过一年的基层实践磨砺意志、发现自我、增强公益及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基层工作与社会协作能力,并在志愿服务中学习,最终成长为具公益视角的跨界领袖型人才。

拉动地方产业升级 打造产业扶贫示范区――中国石油产业扶贫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石油提出“因地制宜、创新方式、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发展能力”的帮扶思路,通过发挥石油石化行业优势,支持河南台前县龙头企业濮阳市恒润石化公司的发展,带动当地石油石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走出一条产业扶贫开发的新路子。

真情不辍 大爱无言――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帮扶桦南、汤原县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0年来,中国移动坚持定点帮扶黑龙江省桦南、汤原两县,注重推进定点扶贫工作的制度建设,主要包括:领导负责制、将帮扶工作纳入干部考核的制度以及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制度,通过综合创新带动当地脱贫致富。2007年,中国移动被国务院扶贫办授予“定点扶贫先进集体”称号。

突出产业扶贫 做优秀企业公民――中国铝业公司定点扶贫创新纪实

推荐单位: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实施的是开发式扶贫,在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扶贫、科教扶贫、社会帮扶等活动,促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形成了公司与政府、与投资者、与客户、与自然环境、与社区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找准结点 创新模式 努力推进社会扶贫工作取得新成效――中国中化集团公司对口帮扶内蒙古清水河县旱作节水农业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化集团自2002年以来,连续10年对口帮扶内蒙古清水河县,倾力打造了温饱解困、整村推进、基础建设、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五大扶贫工程。资助清水河县打造种植业示范基地、建设供水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改善道路条件、新建7所中小学,为县医院购进血液分析仪等先进医疗设备,新建传染病房,并聘请北京协和医院专家到当地会诊。

农业产业化扶贫大有可为――国家电网公司定点扶贫创新行动

推荐单位:国家电网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从1995年开始在湖北三县一区连续开展了17年的定点扶贫,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帮助三县一区实现了“户户通电”。此外,还结合各地情况探索定点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比如在巴东县探索建立的“四个一”模式,实现了由直接帮扶变间接帮扶,变“输血”为“造血”。

东风情驻雪域高原――东风公司以医疗促进扶贫工作案例

推荐单位: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对口帮扶自治区贡觉县10年来,根据贡觉县的实际情况,选择以医疗为突破口。医务人员不仅为藏族同胞治病,而且培训当地的医务人员,并送到内地学习,提高当地医疗技术,改进医院管理水平,打造了一支撤不走的医疗队伍。

转变思路“造血”帮扶――中海国际助云南永德县青年走出大山

推荐单位: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海运总公司结合云南永德县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贫工作方案,确立了送钱送物不如送岗位、送技能的帮困扶贫思路,变“输血”为“造血”,着重为当地年青人提供就业岗位,使永德的年轻人走出大山,摆脱贫困。

超越利润之上的追求――华润“希望小镇”重塑农村社区

推荐单位: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希望小镇是华润集团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面向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本着“共建家园”的理念,通过统一规划,就地改造、重建,全面改变农民居住环境的创新项目。此外,华润帮助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农村社区再组织,为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很具可行性和推广性的新模式。

定点扶贫工作迈出新步伐――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社会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

2002年4月起,港中旅开始定点帮扶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早期以送温暖为主,从2005年起,过渡到以产业开发和教育扶贫为主,着力提升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带动贫困地区广大人民脱贫致富、迈向小康。港中旅在筹集扶贫资金时,不是一味依靠公司拨款,而是组织员工献爱心,并发动香港民众慈善捐款。

大爱温润人心 行动成就幸福――杭州鸿雁电器“免费午餐”行动

推荐单位: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2011年5月,“免费午餐”活动拉开帷幕,杭州鸿雁电器公司践行国企社会责任,第一时间参与其中,积极组织全体员工为贵州纳雍的孩子捐款。集团总裁王米成亲赴贵州歌乐小学,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打饭,使孩子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教育扶贫、产业扶贫、文化扶贫齐抓并举――招商银行13年坚持定点帮扶武定

推荐单位: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定点扶贫云南楚雄州武定县13年,没有简单地采取送钱送物的救济式扶贫模式,而是将目光盯在了“人的发展”这一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上,始终坚持教育扶贫、文明脱贫,为农村建设文化室,购置图书,引导农民参加各种文化生活,提升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水平,取得了明显成效。

利用多种资源 开展综合扶贫――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中,把救灾扶贫、资金扶贫、科教扶贫、智力扶贫、项目扶贫和战略扶贫相结合,不断推进扶贫的宽度和深度,一方面解决当地紧要的民生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增强当地的“造血”能力,通过资金、人力、智力资本的输入和融合,为当地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扶贫扶根本“输血”为“造血”――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创新扶贫方式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注重发挥地方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激发贫困地区内部活力,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领导班子等方面的建设综合考虑,加大信息、技术、智力和人才等各要素的整合,进行开发式扶贫,形成了一个多管齐下的综合扶贫格局。

真情帮扶 共创未来――工商银行18年定点扶贫路

推荐单位: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强调定点帮扶工作的连续性,每年从总分行选派优秀中青年干部赴定点扶贫市(县)挂职帮扶,着重从教育、卫生、绿色、科技、基础建设、救灾等方面展开扶贫工作,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同时组织了“用光明照亮未来”工商银行助力光明行等医疗卫生事业,解决了贫困老区白内障患者“就医难”问题。

把保险送进穷人家――锦州人保健康让特困居民享大病救助

推荐单位: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

中国人保健康锦州中心支公司创造性地开展业务,推出了城市特困居民重大疾病救助保险,使特困户的医保报销额度由原来的3000元上升到5万元,并对低保对象取消了免赔条款,允许其“带病投保”,在公平性上兼顾了“以人为本”,累计救助赔付了2000余人次,使弱势群体圆了医保梦。

帮扶贫困暖人心 共建富裕新农村――中航工业社会扶贫案例

推荐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航工业在帮扶陕西汉中略阳县黑河镇大黄院村的过程中,帮助贫困村进行 “一化三改”,全面改善基础设施与村庄面貌;大力扶持当地乌鸡、生猪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协助农民成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解决资金困难问题,使产业空心化状况得到有效改善,促进了村庄的全面繁荣。

以爱心包裹为载体 开创全员参与定点扶贫新模式――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参与爱心包裹捐助活动综述

推荐单位: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2011年4月,中国扶贫基金会与中国五矿集团公司联合组织,在中国五矿全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开展了“迎接党的生日,缴纳特殊党费,寄递爱心包裹”主题活动。截至当年8月,共筹集捐助资金1720900元,为云南昭通镇雄、彝良、威信和湖南湘西花垣四个贫困县的小学生捐赠了12829个学生型文具包,438个学校型体育包。

巧手织出新天地――天津市妇联促进和田妇女就业有妙招

推荐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天津市妇联在对口援建新疆和田地区时,先后选派6批32人次的手工编织老师赴疆开展培训,使5088名当地妇女通过手工编织技能鉴定,获得了国家人社部颁发的资格证书。目前编织骨干的月收入都在千元以上,这一简单易学的技能,显著提高了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繁荣了当地的经济文化。

以林引路 综合扶贫――晋中市园林局扶贫工作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山西省扶贫办

山西省晋中市园林局在对平遥县朱坑乡侯壁村的帮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苗木基地、进行产业扶贫的工作思路,坚持“联系到县、定点到乡、帮扶到村、受益到户”的原则,加强社会扶贫力量的整合配置,形成共同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合力。同时,注重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培养高素质的农民。

部门联动 整合资金 立体扶贫――科左中旗扶贫开发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内蒙古科左中旗利用有限的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撬动全社会资源对贫困地区进行立体式倾斜,在安全饮水、特色养殖、危房改造、村容村貌整治上发挥了立竿见影、扶贫扶本的工作效果,使宝龙山镇的老百姓在短时间内就感受到了扶贫增收带来的生产、生活以及人居环境上的改变。

十五年情系凉山 新闻扶贫带动社会扶贫――记天津日报专栏记者张俊兰

推荐单位:天津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

《天津日报》专栏记者张俊兰发挥新闻扶贫优势,15年22次走入凉山,受社会各界委托,兴建了3所希望小学;在当地3所院校设立了奖助学金,资助贫困生数千名;建立了51个以“福慧之星”命名的孤儿班,在凉山投入助学扶贫资金超过2570万。她以敬业刻苦、廉洁奉公的表现,成为“中国百名记者志愿扶贫团”中的优秀典型。

金融惠农的成功实践――农业银行山西分行立体扶贫结硕果

推荐单位:山西省扶贫办

2010年以来,农行山西分行在全省积极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在信贷扶贫的同时,努力构建“点、线、片、面”四位一体的金融扶贫助农新模式,通过大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提供全链条金融服务,支持百万棚设施蔬菜,架构了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在新形势下实现了金融扶贫工作的重大突破。

互利互惠 结伴发展――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共赢

推荐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

在京蒙扶贫协作中,北京市政府的经济援助所占比重很小,两市区更多是以自身优势为依托,展开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双赢。两地在农副产品产销、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能源、金融等领域全方位合作,成效显著,并带动了双方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多领域的合作,扶贫协作长效机制因而逐步建立。

奏响产业化扶贫最强音――辽宁阜新市产业化扶贫启示

推荐单位:辽宁省阜新市扶贫办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曾以“煤电之城”著称的辽宁省阜新市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在困境中,阜新市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产业化,把畜牧业作为突破口,重点扶持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专业村和养殖大户;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广大贫困农户,把城市经济转型与农村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新路。

企业帮扶 温暖牵手――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定点帮扶吉林镇赉县

推荐单位:吉林镇赉县扶贫办

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国有企业在扶贫工作中,有着难以估量的力量。在帮扶吉林镇赉县的五年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坚持大资金、大投入,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人才的培训,再到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当地发展的战略规划,无不展示着国有企业自身强大的实力。

为少数民族“搭桥修路”――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帮扶德昂族纪实

推荐单位: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

上海云南两地民(宗)委在对口帮扶工作中颇具创新性和示范性。“创新性”体现在帮扶工作定位、思路和举措的创新,项目定位在平时被关注度较低的人口较少民族的脱贫致富上;“示范性”体现在对口帮扶中对象明确,不求大而全,量力而行,开展与民族特点相适应的帮扶,实现民族均衡、和谐发展。

异地扶贫显真情,科技交流结硕果――安康市农科所社会扶贫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江苏省发展改革委

江苏常州市选择了依托农科院(所)来推动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将适合帮扶地区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新品种向农户推广,为全面带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种帮扶模式以科技推广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户科技素质为目标,投入不大,但成效显著,效果的持续性强。

输入资源 输出硕果――浙江省丽水市打造来料加工特色产业

推荐单位:浙江省扶贫办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升级转移,来料加工企业对劳动力和原材料的需求逐渐增加,来料加工的辐射影响逐渐从城市延伸到农村。为此,浙江省丽水市在开展扶贫工作中,创新企业参与、农户出力的模式,使更多的来料加工企业参与扶贫,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创新扶贫方式 支援云南扶贫开发――上海云南对口帮扶合作案例报告

推荐单位: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云南省扶贫办

上海市在东西协作对口支援地区中,提供的帮扶资金最多,同时又不断创新扶贫方式。上海市最早提出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模式,获得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此外,在扶贫中注重引入市场机制,加强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通过对口支援、人员交流和培训、劳务派遣等方式,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医疗水平。

践行宗旨 做好扶贫――湖南省军区帮扶桑植25年

推荐单位:湖南省扶贫办

1988年以来,湖南省军区在桑植县扶贫24年。军区领导发动干部士兵捐款捐物,不仅支持地方政府搞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帮助贫困群众从事产业开发,培养致富的带头人,还丰富当地文化生活,加强了军队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抓班子建设 强基础设施 投产业开发――湖南省政府办公厅扶贫保靖县系列贫困村创新案例

推荐单位:湖南省扶贫办

湖南省办公厅帮扶保靖县着眼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1995至2012年,先后选派17批42人次,进驻保靖县9个贫困村,围绕“班子坚强、设施改善、产业富民、社会和谐”扶贫理念开展扶贫工作,累计投入资金7700万元。

新理念 新模式 新流程――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开展脱贫实践

推荐单位:湖南省扶贫办

过去五年,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在内地建立了11个扶贫基地县,开展了海外基金会在内地进行扶贫创新的探索。基金会已经形成了一套值得学习和推广的扶贫开发理念和原则,比如敬天爱人、以我为主、社会参与、长期扶持,以及可持续、可复制、资源整合等。

兴致富产业 建幸福家园――国家烟草专卖局定点帮扶勋西

推荐单位:湖北省扶贫办

1992年,国家烟草局开始定点帮扶湖北郧西县。结合行业特点与郧西自然地理条件,推动了烟叶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扶持蔬菜、山羊、蚕桑、核桃等支柱产业。此外,国家烟草局围绕“建幸福家园、创魅力乡村”,在郧西全面开展了交通、生态能源、饮水工程、农田水利、教育医疗、搬迁扶贫、整村推进等一系列扶贫开发项目。

“屋场文化” 助力新农村建设――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助黄荆坪村换新颜

推荐单位:湖南省扶贫办

2011年3月,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扶贫工作组进驻浏阳市黄荆坪村后,除了解决村民最关心的水、电、路、桥、灯等基础设施外,针对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村民精神生活贫乏的现状,提出了“屋场文化”的建设方案,突出文化扶贫,为村民构建以“和”为核心、以“德”为支撑的价值观,全面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质。

真情回馈社会 共谋村企发展――湖南开源集团探索“扶贫帮困与企业发展”互促模式

推荐单位:湖南省扶贫办

开源集团十分重视扶贫工作,设立了专门的扶贫机构,把扶贫帮困和感恩社会纳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多年来,集团除了支持光彩基金500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280万元外,还积极组织全体员工向灾区人民捐款、捐物。在培养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上,积极探索了“扶贫帮困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模式。

规划到户 责任到人――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

推荐单位:广东省扶贫办

广东省“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双到”模式是非常特殊的一种制度创新,建立了一整套政策体系去“加强”、“执行”和“落实”扶贫工作,有效地解决了“扶谁”、“谁扶”、“如何扶”的三大问题,时间短、力度大、见效快,对全国各地的扶贫工作有着深刻的启示作用。

“及时雨”变“长流水”――深圳福田区建设“福和”扶贫产业基地

推荐单位:深圳市对口扶持办公室

“福和”扶贫产业基地是在广东省实施扶贫开发“双到”模式背景下,打破传统扶贫方式进行的一个创新尝试。该项目将分散性的输血变成集中性的供血,所建立的滚动性基金将为农村特困户提供长期保障,推进了产业“双转移”,并通过工业化项目大量吸纳农村人口本地就业,化解农村空心化问题。

“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活动典型案例

推荐单位:重庆市扶贫办

“城乡互动,结亲帮扶”,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扶贫方式。我国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城市爱心人士帮助农村贫困户,是自然的选择。重庆武隆县县委县政府把这一活动进行了推广和扩大,在县内,党员干部100%与贫困户“结亲”;在市内,市委政法委扶贫集团干部职工与县内贫困户“结亲”5297对。

“协会+基地+农户”筑牢扶贫产业发展链――重庆市江津区“创业协会”社会扶贫创新模式分析

推荐单位:重庆市扶贫办

重庆市江津区针对本地区外流劳动力回流自主创业的趋势,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协会、创业协会发展,特别是通过建立“协会+基地+农户”模式,建立起产、供、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链,解决了农民单家独户难以对抗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在社会化扶贫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创新。

援助明日栋梁 培育民族精英 栋梁工程十年结硕果

推荐单位: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2001年,为缓解贫困家庭孩子上学难问题,四川省建立了“栋梁工程”公益性组织,摸索出“双栋梁”、“扶贫与人才需求”、“栋梁之星培养”、“爱心接力可持续发展”四大模式,很好地将“广泛发动富裕阶层”、“积极调动企业”、“栋梁人才培养”、“慈心善行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

直面困难 创新举措――卫生部帮扶阿坝州谱写定点扶贫新成就

推荐单位: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3

总体目标:到2017年底,实现1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区县全部“摘帽”、1919个贫困村整村脱贫、165.9万农村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越过扶贫标准线,基本完成扶贫攻坚任务。

十条“干货”走出重庆扶贫新路子。

一、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1.形成外通内畅、互联互通的交通网。2017年底行政村通畅率达 100%。

2.水利项目实施差异化投资倾斜政策,市级及以上补助资金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优先安排贫困村电网升级改造项目。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优先在贫困村实施。

5.加强贫困村通信设施建设,实现三网全覆盖;农业信息化改革相关项目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县实施;建成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中心。

二、落实产业扶持措施

1.推进贫困区县产业结构调整,支持重点产业链向贫困区县及其贫困村、贫困户延伸。

2.布局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中药材加工、特色轻工、矿产资源加工、机械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加工项目。

3.在贫困区县建设1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围绕7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建设8个技术研发中心、24个综合试点推广站。

4.统筹各类扶贫基金集中打捆使用,并拿出一定比例股权量化到贫困户。

5.优先安排贫困区县特色林业产业项目,新一轮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公益林建设、森林抚育、营造林计划重点向扶贫区县倾斜。

6.引导贫困地区群众通过入股、劳务等方式,参与高山旅游地产、乡村旅游和休闲观光农庄等服务。

7.充分保障贫困区县发展必要的用地空间,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三、实施教育扶贫

1.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区县倾斜。

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政策,将贫困户子女纳入资助范围。

3.深入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入户(站),基本建成贫困农村“半小时文化圈”。

四、推进人口转移就业

1.制定支持政策,引导贫困人口梯度转移。到2017年底向城镇转移人口20万人。

2.统筹各类职业培训资源,提高职业培训信息化水平。

3.全面落实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就业创业定制服务计划。

五、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

1.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计划首先保证贫困户搬迁,在落实人均8000元市级以上补助资金的基础上,贫困户搬迁再按人均2000元补助。

2.对贫困区县和贫困户搬迁宅基地复垦,优先备案入库、优先复垦、优先地票交易、优先直拨价款。建立贫困户复垦周转金制度。

3.加大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力度,实现每户搬迁户有1―2个增收项目。

六、开展医疗卫生扶贫

1.优先推进贫困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定向免费培养一批医学专科生。

2.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

3.探索医疗机构建立贫困人口医疗帮扶专项资金。全面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

七、落实低保“兜底”政策

加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社会救助等政策有机衔接。将2015年农村低保标准统一调整到230元/人・月。

八、提供金融扶贫支持

1.在贫困地区建立多层次融资机制。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利率在正常利率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2.实施精准扶贫小额到户贷款工程。建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

3.推进现有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在贫困区县全覆盖,探索推进新型特色产业保险。

九、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1.组织市属国有企业组建4个国资系统扶贫集团,集中力量帮扶城口、巫溪、酉阳、彭水等4个重度贫困县。

2.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市场主体到贫困地区投资兴业等支持政策,倡导民营企业包乡包村扶贫。

3.充实和优化18个市级扶贫集团,把成员单位履行扶贫责任情况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4.从贫困区县对口帮扶部门和乡镇选派得力干部担任贫困村第一书记,不脱贫、不脱钩。

十、加强组织领导

1.强化贫困区县主体责任,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区(县)委书记或区(县)长担任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2.为各项扶贫攻坚政策的落实提供财政支撑。对专门用于贫困区县的资金,脱贫“摘帽”后3年过渡期保持不变。

3.全覆盖落实“抓乡强村”,配强乡镇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

4.加大扶贫攻坚考核力度,对完不成扶贫攻坚任务的,年度考核实行“一票否决”。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4

实践: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积极推进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渝东北、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区和秦巴山区,帮助贫困人口从高山、深山里搬出来,是脱贫攻坚的一项治本之策。

2013年―2015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确定为22件民生实事之首。2016年3月,重庆市颁布了《重庆市“十三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施方案》,明确了主要政策措施及年度目标任务。“十三五”期间,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仍将是重庆市扶贫工作的一项重大内容。从目前的实践和拟推进的工作来看,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主要做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瞄准对象

按照国家要求,“十三五”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一般而言,列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对象需要符合如下条件中的一项或多项:一是居住在深山峡谷、高寒边远地区,生产生活极为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的;二是居住地属重要生态修复保护区,根据规划必须搬迁的;三是居住地的水、电、路、通讯等基础条件难以完善,建设投资大且效益不好的;四是对上述区域农户的住房经鉴定为D级危房的,优先实施搬迁。

“十三五”时期,重庆市规划实施 25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结合全市脱贫目标,2016年确保搬迁8万、力争搬迁11.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7 年搬迁 8.7 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18 年完成所有纳入规划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任务。

分类安置

在扶贫搬迁过程中实施分类安置,其具体实践主要包含了四个要点。

一是根据搬迁户的客观条件和经济状况,选择最合适的安置方式,逐一制定搬迁规划,落实搬迁资金,宜集中安置则集中安置,宜分散安置则分散安置,不搞形象工程、不搞一刀切。

二是充分考虑深度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以有地安置为主,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做到搬迁户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项目。同时,鼓励梯度安置,有闲置出来的农村二手房,搬迁户愿意的,通过购买二手房的方式实施梯度安置,乡镇、村协助购房户完善产权过户等相关手续,以减轻集中建房安置压力。

三是鼓励统规自建,市级以上补助资金80%以上直接发放搬迁农户,支持其按安置区规划自主建房,降低成本。对贫困户占比超过50%的搬迁安置区,用地、建设等所涉规费给予减免。

四是完善户籍迁移政策,鼓励转户进城、非农安置,按不低于平均搬迁补助标准一次性发放补助资金。

后续扶持

脱贫攻坚意味着彻底“拔穷根”,因而扶贫搬迁安置后的扶持同样关键,重庆市高山扶贫搬迁工程尤为重视后续扶持工作,在具体实施别注意四个方面的安排。

一是将后续产业发展与扶贫搬迁同步规划实施,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向集中安置点倾斜,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尽量使搬迁户都有一份“菜园地”、一个增收项目。

二是加大对搬迁户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整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等各种农村培训资源向搬迁农户倾斜,让搬迁农户每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

三是将搬迁与其他专项扶贫工作相结合,整村扶贫资金、产业发展资金、小片区开发、培训资金等重点向搬迁任务重的区县和贫困村倾斜。市扶贫办对发展特色产业、乡村旅游的贫困搬迁户给予资金扶持,市农委每年安排1亿元以上支持100人以上规模的集中安置点所在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

四是实施大学生扶贫接力志愿服务行动,在集中搬迁安置点组建居民学校,加强对搬迁户的教育培训,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

通过实施以上措施,重庆市在2013―2015年间完成搬迁安置5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4.8万人。2016年截止9月底,重庆市已下达搬迁计划10万人,安排市以上专项资金38.92亿元(其中补助资金9.6亿元、融资贷款29.32亿元),已搬迁安置8.89万人(其中建卡贫困人口7.38万人),提前实现了规划的年度目标。

经验:因地制宜与用好“两只手”

到目前为止,重庆市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成效,这些良好成效至少得益于两方面的经验,即国家战略下的地方创新和有为政府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5

全面小康的必跨之栏

新世纪头10年,省委、省政府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省扶贫开发取得很大成绩,广大贫困居民的贫困程度得到较大缓解。按照新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到2020年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要与全省同步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根据新的扶贫标准,到2012年底全省尚有农村贫困居民750万,其中“四大片区”450万。他们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扶贫开发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是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的必跨之栏。

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新困难、新挑战,过去单一的就扶贫抓扶贫的思路和做法,已经不适应新的形势。扶贫开发必须深化改革、创新机制、转变方式,走出一条综合治贫的新路子。按照党的十精神,结合四川农村实际,于2013年5月中旬召开的省委十届三次全会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启动实施‘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行动’,抓好基础、产业、新村、能力、生态‘五大扶贫工程’,推进贫困地区跨越发展。”

基础扶贫优化发展环境

【数字】1.1万多个贫困村实现村村通

88个扶贫片区县11个通高速

按照“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要求,贫困地区抓住和用好国家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机遇,推动交通、电网、通信、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得以缓解。目前,四川“四大片区”88个扶贫片区县和重点县涉及的12个市州,有11个通了高速公路;有9个市州建有机场通航班并通铁路,其中甘孜、阿坝、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均有机场通航。修建了许多大中型水库,特别是所有大中型水电站基本都在贫困地区。大交通、大水利、大电力建设,为开发贫困地区资源,发展当地经济,推动贫困居民外出务工,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全省1.1万多个贫困村都建有通村公路,实现村村通;绝大多数村通电,供水条件大为改善,普遍用上了自来水;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络和通讯。投入大量资金开展贫困地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国土整治开发等,使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又有了较大的改变。

产业扶贫促农增收

【要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有力

贫困地区把贫困居民增收致富作为发展产业的重要目的,合理开发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布局了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支撑有力的支柱产业,不断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了农民增收。凉山州马铃薯有近300年的种植历史,州里引导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建立种薯、专用商品薯生产基地,加强“农超对接”和产销衔接,突出“大凉山马铃薯”品牌,打造“中国绿色食品马铃薯之都”。2014年,全州马铃薯种植226.7万亩、产量70.3万吨,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30多元。古蔺县赤水河畔的马蹄乡处于常年干旱地带,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特别适宜于甜橙生长。县里确定甜橙产业片发展,而今绿色无公害的“蔺州・马蹄”甜橙品牌扬名全国。仅此一项,全乡人均增收2000余元。

新村扶贫提高生活质量

【数字】611个整村推进

启动彝家新寨建设250个村

2014年,《乌蒙山片区、秦巴山片区和藏区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整合投入1953.17亿元。把扶贫新村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综合载体,科学规划,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加快藏区新居、彝家新寨、巴山新居等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新村聚居点建设。全年实施了611个整村推进和7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针对藏区特殊情况,启动实施藏区新居、教育发展、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发展、扶贫解困“六大民生工程计划”,两年累计投入115.5亿元,取得巨大成效。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出台,全年到位省以上资金39.87亿元、为计划的105%,启动彝家新寨建设250个村。新村扶贫使一批批贫困村出现了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的“五新”格局。

能力扶贫打牢脱贫根基

【要点】藏区“9+3”计划

贫困人员提升“八项能力”

四川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扶贫力度,扩大对贫困大学生助学规模,扎实推进免费职业教育,减少贫困代际传递。重点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职教攻坚计划和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推进等“七大教育工程”。藏区重点实施“9+3”计划,5年来财政投入20.8亿元,有3.65万名藏区“9+3”学生在内地中等职业学校修德练技,茁壮成长。比照藏区政策,四川从2014年秋季起启动实施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在13个县招生5000名。同时,出台多项政策普遍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在家务农人员实用技术培训;加强新农合,努力减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由此,贫困人员社会就业、科技致富、外出务工、自我组织、防病治病、当家理财、自立自强和发展创新“八项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夯实了脱贫致富的基根。

生态扶贫改善生存条件

【数字】33.8万人易地扶贫搬迁

生态扶贫投资21.59亿元

省政府取消了高原藏区、大小凉山彝区等限制开发区域和生态脆弱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区生产总值考核。按照《四川省易地扶贫搬迁“十二五”规划》,总投入50亿元,实施全省“四大片区”88县的33.8万人因生存条件恶劣等实行易地扶贫搬迁。出台《推进生态扶贫工程实施计划》,明确到2020年全省近、中、远期林业生态扶贫目标。近期的2014―2015年,计划完成生态扶贫投资21.59亿元,初步遏制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生态总体恶化的势头。同时,按照《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实施意见》,农村居民住房、饮水、用电、通讯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多数村人居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便捷。生态扶贫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得多数地方山青了、水绿了、田肥了、路通了、农民增收了、生存条件改善了,从而进一步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主动适应新常态

毋庸置疑,“五大扶贫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新常态下的扶贫开发更加任重而道远。

一是要统筹兼顾。“五大扶贫工程”既是省委、省政府的正确决策,也是贫困地区群众的迫切诉求。实践表明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需要统筹兼顾、持之以恒地抓下去。“五大扶贫工程”属于区域开发、综合扶贫的范畴,要充分使用财政综合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原则上不得使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要用于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活动,“更多面向特定人口、具体人口,实现精准脱贫。”

二是要落地生根。“五大扶贫工程”,既是我省扶贫开发的核心内容,也是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根本举措。去年省上聚力推进扶贫“六项机制”改革创新,出台了精准扶贫、“四到县”制度、干部驻村帮扶、重点县扶贫开发考核等6个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强调:“扶贫工作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的重点,也是最艰巨的一项任务,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各地都应把扶贫政策落地生根作为根本任务,抓实、抓实、再抓实。

三是要清晰事权。对于新常态下的扶贫开发工作,中央和省委明确要求清晰事权,“省市两级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资金和项目监管上”、“县级要切实负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应从制度建设入手,清晰省市监管、县级实施的职能责任、内容手段。真正把扶贫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真正把责任、权力、资金、任务落实到县。逐步实现由政策扶贫向法治扶贫、建设扶贫向民生扶贫、粗放扶贫向精准扶贫、单一扶贫向综合扶贫、功利扶贫向良心扶贫的“五个转变”。

【精彩回放】

2014年四川扶贫大事记

全省“结对认亲、爱心扶贫”农村特困户试点活动在“四大片区”启动。

全省扶贫移民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明确减贫120万人。

我省《贯彻〈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实施方案》印发。

全省首批挂职干部帮扶“四大片区”培训动员会召开。

省委主要领导前往乐山市、凉山州,实地调研彝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开发工作。

乌蒙山片区、秦巴山片区、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计划2014年年度实施方案下发。

《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及2014年实施方案印发。

我省召开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动员会,正式启动精准扶贫工作。

《四川省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方案》出台。

《关于建立扶贫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的意见》出台。

《关于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 全面做好四川省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

《四川省创新扶贫开发社会参与机制实施方案》出台。

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召开。

全省精准扶贫工作推进现场会在广元召开。

全省干部驻村帮扶暨对口定点扶贫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

《四川省贫困县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办法(试行)》印发。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6

孝感是全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地级城市(考据称古二十四孝中的“三孝”就发生在这里),于1993年撤地建市,总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39万,辖7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高新区。孝感市紧邻武汉,距武汉中心城区仅50公里,是连接湖北、河南两省重要的区域通节点城市。

近年来,孝感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处于湖北省的第4-6位,增幅高于全省和武汉城市圈平均水平。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军民结合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连续七届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

虽然大部分面积位于江汉平原,而且紧邻中心城市武汉,但孝感同时也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的城市,目前还有大悟、孝昌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全市贫困人口有33.95万人。近日,《小康》杂志就“精准扶贫”这一话题对孝感市委书记陶宏进行了访谈,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孝感既是老区、山区,也是库区、湖区

《小康》: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年孝感市在湖北省的地州市中,全市经济总量排在前列,但人均GDP的排名略为偏后,贫困人口较多,脱贫工作压力较大。请介绍一下孝感市贫困现状与脱贫目标。

陶宏:孝感市集老区、山区、库区、湖区于一体,现有大悟、孝昌两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片区县),2013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村503个、贫困户11.34万户、贫困人口33.95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市存量建档立卡贫困村444个、贫困人口24.7万人。我们的脱贫目标是,到2018年底,全市33.95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0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2个国家重点贫困县脱贫摘帽;2019―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推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全市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书记市长亲自挂帅领导扶贫工作

《小康》:要达到全市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党委、政府负有主体责任,孝感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如何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做好“精准扶贫”工作的前期发动准备?

陶宏:这方面,我们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市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精准扶贫工作作战指挥部,设立了综合、调研、宣传、督办四个专班。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召开各类精准扶贫专题会议和培训班10余次,对深化落实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活动,做好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孝感宣讲团工作,在孝感的市级主流媒体开辟“精准扶贫、合力攻坚”专栏,营造扶贫浓厚氛围。

制定“12345678”扶贫攻坚作战计划

《小康》:要做好“精准扶贫”工作,制定扶贫方案,拟定扶贫攻坚计划极为重要。孝感市在这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陶宏:2015年6月份以来,孝感市“四大家”领导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扶贫联系点,就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专题蹲点调研指导,坚持“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路径,围绕到2018年底全面实现脱贫目标,市委五届七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孝感市“12345678”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形成孝感市精准扶贫攻坚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方案。配套出台了《实施意见》、《全市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点》分工文件,同时县、乡、村分级制定脱贫规划,相关行业部门也把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十三五”行业规划来重点谋划。

确保贫困对象精准“不错不漏”

《小康》:“不错不漏”、“不落一人”,“精准扶贫”对贫困人员的识别工作要求做精做细,孝感市在这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陶宏:我们按照“基数不变、实事求是、一次搞准、动态进出”的工作原则,以县为单位,组织工作队员、镇村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了地毯式、拉网式普查,严把对象关、程序关、质量关和群众关,力求扶贫对象识别精准到位。我们创新精准识别办法,在全面完成精准识别及建档立卡回头看数据清理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精准识别九大部门数据比对,开展精准识别审计问题整改,确保贫困对象精准,“不错不漏”,夯实精准扶贫基石。同时不断加强扶贫信息化建设,打造大数据平台,逐步实现部门资源共享和动态管理。

市、县、乡、村全面实行挂图作战

《小康》: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如何明确各级干部职责,验收机制如何?

陶宏:我们从三方面做到管理精准到位,扣紧压实责任。一是实施军事化作战机制。严格落实限期脱贫责任制,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分解减贫任务,明确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实行挂图作战,绘制精准扶贫路线图,明确脱贫时间表、脱贫途径、脱贫责任。二是制定精准管理操作标准和统一模板。实行“一户一册,一村一档一图”管理,做到底数、问题、对策、责任、任务“五清”和村情档案、问题台账、村级规划、需求清单、帮扶措施、脱贫时限“六有”。三是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精准扶贫纳入县(市、区)综合目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制定并落实《考核办法》。建立脱贫考核验收机制。根据省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出台的关于扶贫对象退出验收的指导意见,明确市为村出列验收责任主体、县为贫困人口脱贫验收责任主体。出台《孝感市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验收办法》,细化标准、严格程序,明确职责。

下派第一书记2791人进驻贫困村

《小康》:我们了解到,孝感市在“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行“七个一”帮扶机制,将帮扶工作落实到人、责任到人,请具体介绍一下这项措施。

陶宏:所谓的“七个一”帮扶机制,就是一名领导干部,带一个工作队,联系一个县市区,挂点一个贫困老区或插花贫困乡镇,驻点一个村,给每个贫困村派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每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户,派驻市、县、乡三级工作队,落实包户责任人。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市、县两级贫困村工作队522个、队员2080人,下派第一书记2791人,落实包户责任人近5万人,基本实现了单位帮扶、党员干部帮扶、帮扶贫困村和帮扶贫困户“四个全覆盖”。坚持因户施策,落实包保责任。按照“一户一策、一村一法”要求,各地工作队、帮扶责任人制定了“一对一”帮扶方案,签订帮扶承诺书,认真落实帮扶措施,确保精准施策到位。深入开展“百企帮百村、脱贫奔小康”活动,截至6月底,全市共组织42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41个贫困村。实施南部县市区对口支援北部大别山试验区建设,从资金、产业、人才、民生四个方面给予支援。

贫困对象住院补偿无起付线

《小康》:孝感市的县(市、区)、市直各单位,在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工作中有哪些具体措施?取得了哪些成绩?

陶宏: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实施意见》和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市直相关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均制定了专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各县(市、区)也相应出台了配套方案。我们建立了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市本级每年拿出新增财政收入的15%和财政存量资金的50%用于精准扶贫。

抓好“五个一批”等精准扶贫措施和项目到村到户。如,产业扶贫方面,各地按照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的思路,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纳入到产业扶贫中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产业带动、资本入股分红、捆绑就业和提供公益性岗位等模式做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异地扶贫搬迁方面,指导督办相关县市围绕省下达我市年度易地扶贫搬迁3137户、10681人的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孝昌、大悟、安陆三县选定了搬迁试点,加快开展土地平整、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安置点建设。教育扶贫方面,大力开展教育资助,仅今年上半年,全市资助建档立卡家庭学生10267人,累计资助1799.13万元。保障兜底方面,从今年4月份起,全市农村低保保障线标准非贫困县由3840元/年提高到4200元/年,贫困县由3624元/年提高到3900元/年;五保供养标准由集中5600元/年、分散4400元/年统一提高到7200元/年。健康扶贫方面,逐步将新农合门诊慢性病扩大到30种,门诊慢性病费用报销,年封顶线提高到2000元/人/年,贫困对象住院补偿无起付线,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补偿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0%,住院医疗费补偿封顶线提高到13万元/人/年。大病保险起付线降至5000元,各段报销比例均提高5%,封顶线提高到40万元/人/年,开展大病补充保险试点工作,实现民政救助“一站式”结算。实施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对包括农村建档立卡扶贫对象在内的“五类人员”试行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年度最高救助标准5万元。金融扶贫方面,推广普及扶贫小额信贷,孝昌、大悟两县已全面开展这项工作,开展贫困户授信评级,建立风险补偿金制度,确定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贷款发放工作有序开展。

“精准到位”落实扶贫工作获省推广

《小康》:经过最近几年的努力,孝感市的“精准扶贫”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实效?

陶宏:这几年,孝感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中共湖北省委关于精准扶贫系列战略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责任体系层层建立。市、县、乡、村层层组建指挥部,签订军令状,挂上作战图,分解任务书,派驻工作队,明确包户人,基本形成了各级党委、政府主导抓扶贫、四级书记亲自抓扶贫、各级行业部门联动抓扶贫、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下沉抓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二是政策支撑逐步夯实。围绕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实施意见》和扶贫攻坚作战计划,建立了驻村帮扶、社会参与、资金投入、考核验收等机制,制定了系列到村到户行业精准扶持措施,形成了“1+N+M”的政策体系,构建了脱贫攻坚硬支撑。

三是扶贫品牌正在打造。坚持定向施策、精准滴灌,做实大别山片区攻坚、贫困村整村推进和到户到人项目,我市“精准到位”落实扶贫工作获省推广;形成了大悟县“两扶三保”、孝昌县“菜单式扶贫二十法”、安陆“政银保”金融产业扶贫模式等扶贫工作品牌,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精准度得到明显提高。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7

如何把生态优势变成可持续发展优势,让贫困地区的绿水青山成为助推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贵州正在突破传统思维和传统发展模式,努力做到“宜居、宜游、宜业”,走一条“山水美百姓富”的新发展路径。

2.5万生态护林员

护林脱贫“双赢”

2016年年初省委省政府印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责任分工方案》,要求在“十三五”期间,将全省森林面积实现全覆盖管护,并将符合生态护林员条件的1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护林人员,进而实现脱贫。

为落实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成生态护林人员”工作,贵州省林业厅先后开展两次摸底调查,就相关问题展开调研,及时将《贵州省林业生态护林员有关数据的函》向国家林业局上报,申请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

调查结果显示,各县申请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共112274人,岗位需求较大。省林业厅在征求了8个市(州)和省财政厅、省扶贫办的意见修改后,《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细则》和《贵州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方案》实施。涉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覆盖除贵阳市外的8个市(州),66个县(市、区、特区),要求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指标下达到各县到乡。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对于脱贫立竿见影!”谈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政策,多地基层林业工作人员都赞叹不已,“这项政策有力地加强了森林管护队伍,是兼顾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建设的好政策,很受大家的欢迎。”

黄平县谷陇镇三保村潘泉光一家是“因病、因学”致贫典型例子:80岁老母需赡养,妻子因脑溢血丧失劳动力,四个小孩都在读书。2016年潘泉光受聘生态护林员后,每年增收一万元的劳务补助,极大地缓解了七口之家的经济窘境。

今年58岁的正安县瑞溪镇柏坝村村民鲜文学自老伴去世后,一人守着3亩耕地度日。如今在生态护林员的岗位上,他改掉了酗酒的坏习惯,每天坚持巡山,还积极配合乡镇林业站和村委的工作。鲜文学拍胸脯表态:“党和国家没有丢下我,我自己一定要加把劲,认真做好护林工作”。

贵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主任殷建强说:“按照相关文件规定,每一个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选聘一个人为生态护林员。一人选聘,全家受益。”截至2016年11月底,贵州省已完成生态护林人承包管护协议签订工作,覆盖全省66个贫困县,共计2.5万户家庭、10.61万贫困人口受益脱贫,指标位列全国第一。新选聘的2.5万名护林员正陆续就任,与原有护林员共同组成巡山护林网络,保护大西南生态屏障。

生态护林员政策是贵州精准扶贫工作思路的重大创新,是林业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实施生态护林员政策,既能使得森林资源得到管护,又能帮助选聘的贫困人口有效脱贫。

发展林业经济

建设“生态”银行

贵州是中国山地林业大省之一。从2001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就将贵州省列为国家林业科技实践的重点区域。

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敏尔多次提出,要按照国家主席“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生产力”的指示,既补贵州发展的“短板”,更要做好“大数据、大旅游、大生态”的“长板”,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绿色发展创造红利、生态资源产生效益,是当前贵州发展亟需提交的答卷。

这不仅利于生态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秩序的转型专业,使符合条件的人员转为生态保护人员,同时还应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生态产业。

贵州省林业厅副厅长沈晓春说:“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林区,这部分农民要脱贫致富,希望在山、潜力在林,尽管现在农民增收多靠外出打工,但是最终脱贫致富要靠发展山地高效农业,靠发展林业产业。”

2016年,省林业厅安排林业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200万元,扶持各地林产品加工、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牵头实施的7个现代高效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签约项目17个,签约到位资金4.81亿元,园区完成投资26.71亿元,实现总产值34.52亿元。园区入驻企业111个、农民合作社87个,从业农民达到五万多人。全省全年营造经济林面积达150万亩以上。习水等9个单位入选国家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林下经济产值达155.85亿元。

2016年6月,国家林业与贵州省林业厅签署《林业科技扶贫对接合作协议》,通过林业科技项目合作,培育和提升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提高林农技能,帮助实现生态产业化。

目前,贵州省的刺梨、核桃、油茶、茶叶、猕猴桃及黄柏、杜仲、厚朴等木本中药材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兰花等花卉在全国很有特色,石斛、红豆杉等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为林业二、三产业发展打下了基础。赤水竹业、赫章核桃、龙里刺梨、玉屏油茶、桐梓方竹、威宁苹果、册亨桉树、大方天麻、织金竹荪、剑河钩藤等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已具备了相当规模。

多措并举,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老百姓从“绿色”银行中得到收益,“不砍树也致富、保生态也受益”渐成风尚。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森林康养”

在2016中国森林旅游节新闻会上,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表示,多年实践表明,发展森林旅游,是建设生态文明、助推精准扶贫、促进林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省林业厅副厅长向守都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贵州森林旅游与森林公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森林公园规划、建设、管理、市场营销都健康快速推进,森林旅游在全省脱贫攻坚中贡献逐年加大,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近年来,全省森林旅游发展迅猛,贵州省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以及野生动物、湿地类型保护区的景观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玉舍、龙架山、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和梵净山、茂兰部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旅游已经产生品牌效应,荔波县、施秉县、习水县新晋级“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

2016年,贵州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签订了森林旅游发展备忘录,组织编制《贵州省城郊森林公园发展规划》《贵州省森林公园发展规划》和《贵州省森林人家创建标准》,新设立各级森林(生态)公园16处。

依托森林生态资源,开展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等“森林康养”,贵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林业厅组织编制了全省森林康养规划和标准,扎佐林场和茂兰、梵净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及岭南白鹭湖湿地公园成功申报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单位。《省林业厅关于推进全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实施,《关于加快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正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8

扶贫开发的重点在“开发”,即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帮助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是经济手段。

社会保障的重点在“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缓解贫困,并预防贫困的发生,这是社会手段。

随着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两者的边界被打破,“开发”与“保障”的关系需要重新梳理,在注重扶贫开发的同时,要用好“三个保障”。

司法保障 惩前毖后

当前,扶贫开发的许多难点、重点、热点,急需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扶贫开发定位模糊,要依靠立法来明确;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要依靠立法来加强;扶贫开发的主体要靠立法来规范;扶贫开发部门的地位也要靠立法来提高。只有通过立法对扶贫对象、扶贫开发措施、扶贫资金、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作出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扶贫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精准有效。秀山县司法部门在保障扶贫的工作中,就很好地运用司法手段为扶贫开发保驾护航。一是用司法保护贫困地区民众的合法权益,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综合性、低成本、高质量的司法服务。二是严惩扶贫职务犯罪,着重审理惠农资金管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农村土地复垦等涉及扶贫开发领域的“窝案”“串案”。“双管齐下”,为秀山扶贫开发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社会保障 兜底奠基

以目前重庆农村一个读小学、一个读初中的二孩户为例,一个小学生每学年学杂费700元左右,一个初中生每学年学杂费1000元左右,两个学生每学年共需包括学杂费在内的各种费用2500元以上。一些贫困农户每年1000元左右的养猪收入是家里最大的财富,加上平时打零工和其他800元左右的收入,每年可用资金约1800元,剔除化肥、农药、日常生活用品等支出,已经所剩无几。子女上学,只有靠借贷维持,这就使贫困户陷入了因学返贫的困境。所以,必须坚持让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和精准扶贫结合,形成社会保障与扶贫开发两轮驱动工作机制和解决贫困问题“双保险”,才能最大程度确保扶贫开发的效果。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9

关键词:云南省;生态护林员;森林管护;精准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6.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09103

1引言

自1986年启动实施扶贫攻坚以来,我国的扶贫事业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之前的“漫灌”式扶贫在解决了面上问题的同时,也日渐显露出一些不足之处。当前,脱贫攻坚到了“攻城拔寨”、“啃硬骨头”的关键时期,“精准”一词直击要害,是谋划和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关键。精准扶贫作为2014年提出的中国扶贫系统的新工作机制和工作目标,定位为“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确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1]。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战略的重大转型,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治理贫困的战略重点。

林业与山区、林区、石漠化地区贫困人口的生计休戚相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具有独特的优势。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当前制s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贫困问题仍是云南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瓶颈,扶贫开发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笔者通过对云南省贫困人口特点的分析,提出了生态护林员在精准扶贫中的突出优势以及挑战和对策,即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在森林管护中的作用,提升森林资源管护的效果,又实现林业精准扶贫的新思路,对推动云南省林业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真正达到精准扶贫有重要意义。

2云南省贫困人口的特点

云南省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总数的12%,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5%,长期以来,农村扶贫都是云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及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面临的主要瓶颈[2]。云南省贫困人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贫困人口量多面广、贫困问题突出、连片特困形势严峻。集中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等多种特殊区域,贫困成因复杂多样,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艰巨。贫困人口主要聚居在自然条件恶劣的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山区等地,山地多平地少,农户收入结构单一。②致贫原因多样化。一是因病致贫;二是因灾致贫;三是由于自身条件如文化水平、劳动能力低等致贫;四是没有合适的项目支撑致贫;五是少数民族众多,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直过民族”聚居区的贫困群众存在“语言难、住房难、行路难、增收难、保障难”等五难问题。

3生态护林员在精准扶贫中的优势

森林管护是开发和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的一项保障性工作,在天然森林资源中做好管护工作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都有积极作用[3]。护林员是林业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森林资源管护的主要力量,其作用在于宣传保护森林的法律、法规,制止和报告偷砍滥伐、乱捕滥猎、乱采乱挖、非法毁林开垦和侵占林地的行为,同时,在森林防火巡查、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救,以及及时发现并报告森林病虫害情况,防止人畜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中发挥作用[4,5]。生态资源是山区百姓的主要生产资料,生态护林员在扶贫开发中优势比较明显,特别是在精准发力上,优势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1万元M(人・年)标准测算,相较一般护林员补助标准高。

(2)生态护林员选聘工作必须做到扶持对象精准、资金安排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真正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

(3)通过做实工作、强化监督,严格履行生态护林员选聘程序,明确选聘对象、选聘条件、选聘流程、选聘结果、补助标准等内容,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选聘结果公平公正。

(4)将生态护林员纳入现有森林管护体系进行统一管理,维护森林管护体系相对稳定,明晰生态护林员的管护范围、岗位、责任、报酬以及监督考核,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充实森林管护力量的作用,提升森林资源的管护效果。

4生态护林员政策依据

4.1国家政策依据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局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并向财政部进行了汇报,得到了大力支持,决定2016年从财政专项中拿出20亿元,在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选择20万人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护林员,争取带动80万人脱贫。在2015年召开的全国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开发脱贫现场会上张建龙局长进行了动员部署,在2016年3月召开的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会上向副总理汇报了林业护林员脱贫方案,得到了副总理的充分肯定,财政部胡静林副部长表示如果20亿元不够需求,2017年将加大力度。为此,国家林业局在全国有关的22个省进行了统计,按照扶贫办提供的到2014年底数据,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近5600万人,统计显示,年龄在18~60岁之间,身体健康,能胜任野外巡护工作,责任心强的116.5万人,需要管护的范围包括公益林、未列入公益林的退耕还林、基层林业工作站可以组织管护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沙漠公园、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近7300万hm2。新增林业生态护林员,人均管护任务390多hm2,任务繁重。鉴于护林员是最直接脱贫措施,既解决了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又对生态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建议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扩大贫困人口转化为护林员的数量。

4.2地方政府扶持

围绕中央关于“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以及云南省构建 “三屏两带一区多点”的生态战略安全格局,按照“精准落地、突出重点、合理安排、统筹兼顾”的原则,结合项目区森林资源分布、天然林资源保护、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与云南“十三五”林业产业发展布局,充分考虑片区贫困人口与民族分布特点, 科学确定四个片区及片区外国定贫困县建档立卡选聘生态护林员布局。国家2016年安排云南省生态护林员25000人,补助资金2.5亿元,涉及4个片区及片区外国定贫困县,计88个重点县,现有护林员47338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567人),其中,专职43806人、兼职3532人,管护总面积约988.48万hm2;建档立卡选聘生态护林员计26431人,新增管护面积约133.63万hm2。

5生态护林员精准扶贫的主要挑战

(1)有效管护责任范围各类森林资源,建立稳定而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使之良好发挥各类效益;有效管护新造林地,提高新造林地的成活率、保存率及成林率,增加项目区森林覆盖率,增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推动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使林业生态建设与国家精准扶贫协同发展。

(2)云南省原有护林员工资大多500元M月左右,工资低、管护任务重,因此大多聘请村组干部兼任护林员。而生态护林员明确要求在建档立卡贫困户中选取。尊重贫困人员意愿,提高生态保护岗位中贫困人口的比例,提高管护费用于工资性支出的比例,兼顾现有管护人员利益,不能因退岗造成返贫,确保林区和谐稳定。

(3)生态护林员明确选聘对象、选聘条件、选聘流程、选聘结果、补助标准等内容,需要对村组干传好政策宣传,确保选聘过程公开透明,选聘结果公平公正。

(4)生态护林员生活所在地属于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原则上一个贫困户至多安排一人参与护林,由县林业局或乡镇统一管理。对人口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聘一名生态护林员还解决不了贫困问题。

6管理对策

以发展健康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为前提,协同扶贫攻坚工作,促进林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林业生态保护的生态优势、技术优势、队伍优势,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扶助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扶持对象,加快解决贫困村生态环境恶化、贫困人口增收少的瓶颈制约,通过整合工程项目、集中任务资金、增加管护岗位、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促进林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云南省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提出了以下建议与对策。

(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精准提高生态护林员实施质量,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持续受益的能力。鼓励机制创新、组织方式创新,实现林业生态保护与脱贫致富双赢。应积极鼓励生态护林员在实施管护工作的同时,考虑长远脱贫致富路,发展适宜的林产业、种植业和畜牧业,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多方谋划。

(2)国家2016年安排云南省生态护林员25000人,补助资金2.5亿元,生态护林员补助资金中央财政按照1万元M(人・年)标准测算,国家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给相对宽松,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增加或者减少人均补助标准,云南省也根据实际,选聘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26431人。

(3)要按年度与生态护林员签订规范的管护协议,明确权利、义务及待遇,同时建立和完善生态护林员管理制度,按季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发放劳务费。对考核不达标或的生态护林员要立即解聘,对不能胜任者要及时更换,对造成森林资源重大损失的生态护林员还要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4)云南省仍有7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7个省级重点县。至2015年末, 88个贫困县共有建档人口123.59万户,共计430.04万人。抓好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实施计划,争取增加生态护林员名额,确保2016年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选聘实施方案与扶贫攻坚目标任务逐年落实到位。

(5)聘请生态护林员管护范围,可以是一般护林员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之外的,与生态相关的包括沙漠公园、湿地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等。

参考文献:

[1]左停,杨雨鑫,钟玲.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308(8):156~162.

[2]宋媛.未来十年云南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考[J].云南社会科学,2011(5):86~90.

[3]吴晋辉.基于发挥森林管护作用的护林员管理对策[J].绿色科技,2015(11):119~120.

资助山区贫困学生方案篇10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chengzi0531”为你整理了这篇乡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乡镇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总结

2020年,我镇以全面脱贫为目标统领脱贫攻坚各项工作,聚焦目标任务出硬招,瞄准短板弱项抓提升,发起了春夏秋攻势促攻坚,在完成全镇1户4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的同时,保障已脱贫的98户254人不返贫,当前脱贫攻坚呈现良好态势。现将今年以来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第一,聚焦薄弱项,推进各类问题整改到位。结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2019年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及烈山区脱贫攻坚“专项普查”反馈问题,查找薄弱项,认真落实整改。一是归类并项全面改。通过全面梳理、深挖根源,确定我镇5个方面10项13个具体问题,制定了整改举措44条,涉及牵头责任单位7家,全面实行目标化管理、清单式交办,目前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二是调度问效务实改。调整了以书记、镇长为双组长的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对整改情况实施周调度、月分析制度,加强精准指导,强化跟踪督办。我镇先后召开各类脱贫攻坚会议7次,共传达关于脱贫攻坚讲话精神10次。三是建章立制长久改。对烈山区脱贫攻坚“专项普查”反馈问题照单全收,按照“四确保四不放过”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扶贫资金分配使用、扶贫项目安排实施、产业减贫带贫等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整改反弹回潮。

第二,聚焦精准度,推进政策举措落地生效。一是扶贫基础精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别是“八类”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核查,加强贫困数据监测,规范村户档案和《扶贫手册》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二是项目安排精准。全面摸排2019年度已实施的扶贫项目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扶贫项目库,2020年谋划重点投资收益项目1个,投资149万元。三是措施到户精准。健康脱贫方面,严格执行“351”“180”政策标准,为全镇278名贫困户购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落实贫困人口综合医保政策48人次。教育脱贫方面,全面实现“补天窗”,教育扶助覆盖贫困家庭所有阶段学生,截止目前共资助各学段贫困学生57人。住房安全方面,全面加强住房保障,开展摸底核查,改造并完成验收危房6户。政策脱贫方面,统筹低保、大病救助等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应保尽保。我镇扶贫户中五保户占比5%、低保户占比52%、残疾人占比61%。

第三,聚焦重补促,推进脱贫质量巩固提升。一是狠抓“两业”带动。投入种植及温暖补贴扶贫资金18.71万元,受益158户、400人。资产收益扶贫资金33.35万元投向9个有贫困户的村,制定了《烈山镇扶贫资金投资收益使用实施方案》,开发公益性岗位37个。二是狠抓“两类”帮扶。对2020年拟脱贫户,落实“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多渠道解决贫困群众实际困难,实现稳定脱贫。对已脱贫户,特别是对重病慢性病患者、残疾人、边缘户等特殊群体,组织开展“回头看”,健全预警监测机制,有效防范返贫。三是狠抓“双基”提升。统筹推进有贫困户村 “双基”建设,上半年投资91万元实施村(居)升级改造,青谷社区、南庄村道路扩面延伸及路灯安装工程已开工建设。深入推进农村环境整治“三大行动”,完成自然庄整治9个,清理沟塘23个,完成户改厕任务600座,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第四,聚焦强保障,推进攻坚硬仗推深做实。一是加大投入保攻坚。区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24万元,加上我镇分配专项扶贫资金100.63万元,共计224.63万元,现已全部支出。二是党建领航促攻坚。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全面推行“一组一会”,全镇设立“党群连心站”“党群微家”14个,有效化解群众矛盾。全面推行每月一次的“党建例会”,把扶贫工作固定为第一个议题研究讨论。镇党委书记多次在各类会议上领学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思想认识到位。三是乡村振兴助攻坚。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以港利教育小镇、石榴小镇、小李庄、龙脊山特色商业街为重点,投资100亿元的烈山教育小镇已如期开工,投资6000万元的淮北荣悦园农业已投入生产,隐庐高端民宿一期建成运营,四季榴园晋升为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石榴交易中心加快建设,龙脊山特色商业街建设主体完工。

第五,聚焦防疫情,推进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烈山镇迅速行动,采取有力举措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实施,为全镇99户贫困户筑牢“生命之墙”。一是防止疫情扩散。对辖区内1月8日后进入的外来人员进行排查,对排查出的所有外来人员全部实施居家隔离,明确镇、村、片三级干部。加大宣传力度,将市防疫指挥部下发的各项规定要求转录为音频,在各村大喇叭进行不间断播放,提高人民群众的政策知晓度。严格昼夜值守,对各村值班进行严格要求,夜间对值班情况进行检查,并对人员外出登记情况进行规范。二是保障生活需求。全力保障困难群众生活需求,战“疫”期间,我镇共看望五保户、残疾贫困户等困难群众163人,发放大米244袋、面粉72包、食用油50桶,及时发放1982户低保户,108户扶贫户的低保金、残疾人补贴等政策性资金166万元,解决了疫情封锁期间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三是提高经济收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把促进贫困户增收作为重点加快推进,有效衔接供需两端,一方面助推企业、扶贫车间等有序复工,一方面收集分类求职需求,企业复工复产后第一时间帮助11名贫困群众落实了工作。

二、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镇在2019年度的全市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但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全镇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三、后段工作安排

我镇将全面做好抓整改、转作风、促攻坚各项工作,开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行动”,为实现全面脱贫奠定基础。

(一)进一步聚焦工作目标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确保思想认识到位。聚焦精准落实,严把精准识别核心要义,每月与民政、社保等单位开展一次信息比对;每月检查一次帮扶政策落实情况,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聚焦脱贫标准,对照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全力帮扶,将各项扶贫政策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倾情产业扶贫

继续在扶志、扶智、扶技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思想脱贫,突出典型引路,强化产业、就业扶贫,做好我镇泡椒种植、紫薯培育、石磨面粉推广等工作,协助将参与石榴合作社的贫困户应得的劳动报酬、红利全额落实到位。充分利用好“石榴文化旅游节”、龙脊山风景旅游等机遇,帮扶鼓励贫困户种植石榴,将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确保贫困户持续增收。

(三)进一步落实扶贫政策

落实健康扶贫政策,为全镇258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开展免费签约服务;宣传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医“六免”,住院“先诊疗后付费”和医疗费用补偿“一站式”即时结算政策。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完成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与教育部门学生管理系统数据比对,落实教育助学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受教育子女资助政策全覆盖。落实保障扶贫政策,加强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衔接,新增低保指标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倾斜,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保障比例。落实就业扶贫政策,组织开展就业扶贫车间和扶贫公益性岗位摸底调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台帐,完成新增农村贫困劳动力信息核实和补充。

(四)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

统筹推进有贫困户村 “双基”建设,继续实施村(居)升级改造。着力发挥重点项目建设优势,发挥政府投入的主体和主导作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激发扶贫户的内生动力。着力做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分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干干净净迎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