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十篇

时间:2023-11-13 17:51:18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1

在世界经济快速腾飞的刺激下,旅游业的发展尤为迅猛,而此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显得更加重要,所谓旅游可持续发展,其定义参考《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的观点可以解释为,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需求,其实质是指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

中国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而近几年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上升,我国国内旅游业和国际旅游业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市场越来越大。根据PATA战略情报中心的中文版本《2011年度旅游监测报告(年初版)》,于2010年,中国已跃居第四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和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根据《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发展综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全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27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国内游客人均旅游花费为767.9元,同比增长4.9%。预计2013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2.5亿人次,比2012年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达2.55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2%。但是总体上说我国旅游业仍处于一个低消费、大众化、低水平、的状况。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建设发展虽然发展很快,但仍不能适应国内旅游发展速度的要求。

二、从再造凤凰谈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再造凤凰事件

凤凰县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境内,自古以来一直是苗组和土家族的聚集地,其文化、建筑、饮食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凤凰古城临沱江而建,木质的吊脚楼鳞次栉比布满河岸两侧,东、西城门楼在夜晚灯光的照应下显得格外庄重,就是这样一个古朴的小镇,用其特有的风情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前来欣赏,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凤凰古城前进的同时也将凤凰推到了一个瓶颈,越来越多的游客使得这个核心区不足1平方公里的小镇感到窒息。

面对这样的发展瓶颈,古城有关部门于2012年9月了一条“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复制一座新城,完全模仿现在的凤凰古城,取名“烟雨凤凰”,通过建新镇来保老城”的消息,此消息立即成为社会热点话题,到底该不该建新城,如何通过合理手段保护古城,怎样传承古城的文化等问题再一次引来各界关注。

1、“再造凤凰”区别

“再造凤凰”与“复制凤凰”

自2012年3月叶文智公开表示要建造“烟雨凤凰”时起,网络上关于凤凰新城的传闻不绝于耳。“一个拟投资55亿元人民币,完全模仿湖南湘西自治州凤凰古城而建的新镇‘烟雨凤凰’将于年内动工。”类似这样的消息,一时间疯传于网络。

“一座青山抱古城,一湾沱水绕城过,一条红红石板街……”这座小城因沈从文而在文学界闻名。层层叠叠的吊脚楼,蜿蜒的沱江水,雄壮的大石桥,沈从文、熊希龄的故居记录了这座古城的点滴琐碎,在雨后的迷雾里,在日落后的黄昏中,散发着古城的魅力。

凤凰古城可谓是绝无仅有。厚重的历史感,浓厚的民俗风情,积淀的文化底蕴,是游客选择凤凰的理由,也是凤凰有别于其他旅游胜地的地方。建造者能做到的是模仿古城的外形,但古城的底蕴确是无法重塑的。即便它再“真实”,也只是个仿品,并不是游客们一心向往的那个历史文化名城。而事实真的就像是网友们所说那样,完全复制吗?对于这一点,叶文智在2012年9月在一则采访中表示:“文化是凤凰古城的灵魂,也是支撑古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资源。这是可以复制的吗?”除此之外,叶文智还反复的强调此次项目的目的是“建新镇保古城”。

可见,凤凰新城并不像是传闻中的那样,像个假古董般的完全复制。若不是复制的“赝品”,那么新城的图景是怎样的呢?叶文智称,新城将会是一个集旅游、居住、度假、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区。除此之外,他还表示“一个没有文化内涵的烟雨凤凰,最终只会是一堆建筑垃圾。

在我看来,凤凰新城更像是凤凰古城的一个辅助,将休闲娱乐部分搬入新城,分流游客,使得古城的接客压力得到缓解,对凤凰文化旅游产业起到提升质量,扩大容量、转型升级的作用。“烟雨凤凰”将注重观赏性,在设计中融入当地民族风情符号和元素,把整座城变成艺术品。 从这一点来看,“烟雨凤凰”又是凤凰古城的一个视觉延伸,同样可以起到游客分流作用。

(二)“烟雨凤凰”的意义

1、缓解古城载客压力

凤凰古城已经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一个文化符号,是无数海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胜地。然而近年来景区的火爆造成景区游客严重超标,人山人海的现象早已司空见惯,旅游系统一度瘫痪。

对古城而言,2011年古城游客接待总量为650万,超过理想接待数量约200万,大量的游客让古城的环境受到了严峻的威胁。游客增多,酒店,临江饭馆随着增多,而这些店面的废水不经任何处理的,肆无忌惮的排到沱江里。沱江水,现已成为绿色,漂浮着一次性饭盒、塑料袋等自然无法分解的垃圾,而在古城没有开发前,沱江水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苗族人。另一方面,在古城两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充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噪音、拥挤、空气污染占据了整个小城,古城的静谧则是早已不在,古城居民的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从游客的角度讲,快速增长的游客数量,使得古城的床位量显得捉襟见肘,在品质上也是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时,没有提前预订酒店的游客会出现游客玩在凤凰住在吉首的现象。公共厕所少的问题在近年五月份相关部门新添置18个免费公厕后,终于得到缓解。而在之前公共厕所的数量一度只有6个,且其中四家向游客收取一定费用。

新城将分为行政新区、居民新区、游客新区,空间的延展和划分会使古城原住民安静、闲适的生活方式得到保护,现代化的家庭设施及居住环境给予当地居民舒适感和安全感;对于游客来讲,在新城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旅游项目,享受更好的服务待遇,高水平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分流到新城的游客势必减轻了古城的接待压力,减少了对古城的破坏,古城的风貌得以维护。还有,以凤凰新城完善的排水系统为例的现代化硬件设备还会降低凤凰地区环境污染水平。

2、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国际上旅游业发达国家就旅游发展趋势认为旅游是一种“生活方式”。并且新型的旅游形态是结合现代都市、生态旅游为一体的自助式的休闲艺术体验,其特点强调的是个性化和差异化。从凤凰古城来看,其文化和历史的独特可以说是它的个性化,但从差异化角度来看,却略显不足,具体来讲,差异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目的地形象差异化、旅游产品差异化、旅游服务差异化,而烟雨凤凰的兴建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差异化这一不足。

凤凰新城则会在保护老城的基础上,建有酒吧、客栈、旅游纪念品商店、会议型和度假型酒店等,知名品牌香格里拉、凯宾斯基、悦榕庄等都将会入驻新城。“保古城建新城”的做法正是迎合了差异化这一特点,新城时尚的创意设计,旅游产品的改良以及酒店配套提升的服务质量会与古城的年代感,古朴与悠久感相碰撞,使凤凰极富个性与魅力。这种差异化满足了现代旅游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多样化的需求理念,而满足游客需求的本身正是发展现代旅游的根本。

3、发展当地经济

按照规划,凤凰新城的选址距离古城4.6公里,面积为古城的三倍,从空间上来讲,新城将会是对古城的一次延展,在这次的烟雨凤凰项目中,古镇的商户将会外迁到新城,商户分布面积要比之前更广阔,游客在分散购物的同时,也带动了凤凰古城景区周围的商业发展。

从新城的发展规划来看,新城增添了更多功能的酒店,会议型,度假型等。游客在观光之余,除了民宅、客栈之外,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会议型的酒店更是让古城走上了国际化的路线,当然会议也会因为举办地的历史文化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些效果都是我们在举办会议之初所期盼的。相较之下,在建烟雨凤凰之前,古城的日接待量高峰达到8万人次,而古城区内的宾馆床位数仅为2.5万张,这也就不难解释没有预定上酒店的游客玩在凤凰住在吉首,或是干脆躺在车里将就一晚的现象了。无论烟雨凤凰是否存在,酒店业的发展是个必然的趋势,对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在消费水平上,无论是上面提到的酒店业还是旅游纪念品店,新城的建设注重了产品和服务质量的升级,而这是游客们所渴求的。在工作之余,和家人朋友的旅行中,游客们心中期待着的往往都是放下身上的包袱,享受优质的服务,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放松。在收入增长的背后,大众的消费需求也是相应上升的。与省钱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在节假日的时候,把金钱兑换成享受,所以说消费升级不愁没市场。

据估计,烟雨凤凰建成后,直接带来就业20000人,带动当地旅游增长20%至30%,为当地财政创收2亿元,而在2011年凤凰县的财政收入仅为3.45亿元。可见,烟雨凤凰项目成功落实对凤凰县经济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三)“再造凤凰”存在的问题

1、遗失古城原有风貌

凤凰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这座静谧的古城孕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等文化名人,而其富有特色的建筑――吊脚楼也吸引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然而走在如今的凤凰古城,人们已经很难领略到那份特有的湘西文化,流淌在这座古城中,更多的是商业化的现代品,是已经扭曲了的当地人的生活。而正在酝酿的“烟雨凤凰”本就少了原有的历史底蕴,难道它能更好的传承连凤凰古城都已经遗失的古韵么?新的“烟雨凤凰”到底是否能还古城一份宁静,我们暂无定论,但是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不管是“烟雨凤凰”还是老凤凰古城,都要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起来,让古城更有古韵,让新城更有魅力。

2、负面舆论多导致吸引力下降

自2012年宣布再造凤凰古城起,网络上下关于再造凤凰古城的议论从未停歇,主办方抱着对新城的憧憬和希望愤步向前,而凤凰古城内外关心古城的人们却无时无刻不在质疑着、担心着古城的保护和发展。

正如上面提到的,古城的内涵在于其古,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不厌其烦、不嫌其远、时不时的来看看这座书中提到的“最美的古城”,呼吸着沉寂的空气,摸一摸古城墙,闭上眼睛试着体会这就是一代文人沈从文住过的地方,是《变成》故事诞生的地方,这是一次穿越时空的体验,一次心灵之旅。试想一下,在新城做出这样的举动,不免会被认为是荒谬之举。心灵之旅是新城的躯壳所不能给予的。这也是游客们最担心的一点,新城再怎么建,也是新城,那么就不要折腾了,劳民伤财。

此外,当地的商贩也是负面舆论的来源之一,伴随着今年五月份的售票制度,古城的商贩们逐渐被转移到古城之外的新城当中,虽说按照经营性质划分为不同的商户类型,并根据不同的政策给予补助或是相应的免租,但这难以消除商贩对新城生意不景气的疑虑。出于民众对再造凤凰的期望值不高,商贩在搬迁的过程中也未体现出积极的姿态。商贩的不支持又会反作用于新城的建设,影响着新城的活力和吸引力。

(四)通过“再造凤凰”事件为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解决办法

1、转变当地旅游业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融合

在开发古城旅游资源时,秉承保护为主的原则,适度开发当地生态游,并且充分考虑开发古城对当地百姓生活情况的影响。将掠夺式的开发模式升级为规模化、高效益的发展,注重服务质量的优化以及环境质量的改善。

另一方面,加强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像是当地的手工业,苗族的挑花、织锦、刺绣、剪纸、蜡染;美食业,蕨菜炒隔年腊肉、凤凰姜糖、湘西糍粑。凤凰有着古老的历史,当地的服饰、节日、美食、生活习惯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在开发的同时应注重古城的原汁原味,过度的商业化会使古城失去原有的味道从而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针对当地的旅游特色开发旅游线路,一点:凤凰古城区、一江:沱江、一线: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打造三大特色品牌:名人名城、楚巫文化和民俗风情二、结合当地资源,升级消费模式

就目前的消费模式来讲,较为单一,且较为基础。应做到注重当地手工业的发展,实现个体的整合或是工会形式,注重质量把关和手艺的传承,保证工艺品的质感和文化感。结合当地的节日文化及生活方式开展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像是歌舞表演,建筑欣赏等。

3、注重旅游行业从业人才的培养

导游人才是传输凤凰文化的一大关键。因此,应该注重导游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保证做到对当地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让游客从导游那里领略到苗族居民的神韵,从自己眼中感受苗族居民的风采。

4、古城的延伸――“烟雨凤凰”

“烟雨凤凰”的出生,将会是凤凰古城面积的一次延展,是一次消费的升级,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带动古城附近一带经济的发展。但实现这一目的的前提是,“烟雨凤凰”足够具有吸引力。凤凰古城之所以能够招致大量的游客,其重要原因是凤凰的“古”,“古”中蕴含着凤凰的历史,以及岁月涤荡出的人文,而这些是任何急功近利的“新建,再造”不能完成的。而“烟雨凤凰”的动人之处,在于其能满足游客因收入增加而上涨的消费水平,然而它真的动人到足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吗?取决于它是否能做到古城与新城的过渡,新的不那么扎眼,古的不那么失真,其间还能感受到文化的创新与流动。

三、发达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一)科学制定旅游业规划,合理管理旅游业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有连贯性及一致性的旅游规划指导。旅游业的发展要考虑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要将保护和利用有机的结合。

旅游开发不仅仅是旅游部门的事,更应该包括生态、历史等各个部门的统一协调,我国在管理方面存在许多管理重复,互推责任或管理空白,无人问津的情况,有些当地旅游部门仅考虑经济利益,未能尊重专家及游客的意见,使得旅游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二)建立第三方监督

我国长期以来是以政府主导控制旅游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中位于支配地位,无论是旅游规划的制定还是旅游项目的审批,拨款都由其一手包办,这将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低效贪污等现象,所以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部门,并建立一个畅通无阻的上访通道,采集各方意见,完善和监督各项旅游规划的实施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2

404600 重庆市奉节县辽宁小学袁祚萱

1379886437@zuowenku.net电话:18223614016

夏日一天早上,乘着朝霞,我走出家门,步行了十多分钟,便来到了奉节新县城北边的凤凰山健身梯道。

凤凰山健身梯道,位于新县城北端的三马山西江山庄旁。据凤凰山梯道管理处的郑保安介绍:梯道从三马山西江山庄东侧院坝至凤凰山丫河,距离长约0.8公里,一共有1860步青砂条石砌成的梯道,南北上下高差270米,最陡处只有70度。梯道由土建工程、文化工程、绿化工程三个部分组成。北斗广场、望江平台及七星楼仿古建筑等处一共制作了10幅浮雕,1幅大地刻和40幅小地刻。健身梯道旁栽植了20多种乔木、花灌木和攀沿垂吊植物。2010年3月初开工,2011年6月竣工。第二期工程从凤凰山丫沿脊至天鹅湖风景区入口处,长约两公里,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将于2012年年底投入使用。沿途还修建了塔楼和次入口广场。

下面我们将移步换景,游览步行梯道吧!

郑保安说:袁老师,我来向你介绍一下这儿的有关情况吧:

眼前这座城楼叫七星楼。从这儿仰望梯道的延伸部分,正像几个“Z”字形的梯道组成。它正像一条巨龙蜿蜒匍匐在凤凰山的山坡上。你瞧,它头朝下,尾在山坡上,正想飞入万里长江。它也想腾飞起来冲出夔门。龙身是从山下到山顶的一级级梯道构成的。

这健身梯道塑造了三峡大移民、夔之国、夔州古城、刘备托孤、诗人杜甫、李白、陆游、刘禹锡、王十朋、出身于清末的奉节武将鲍超等千姿百态的大型浮雕。从不同角度生动形象、有趣地再现了各个时期奉节的人文精神。它蕴藏了经典的在奉节发生的历史故事,凸现了古城奉节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

绿化工程目前已栽植的乔木近四千株,灌木九千株,栽培植物一万多平方米。

郑保安接着说:我们现在站的位置是在七星楼下的北斗广场上。它位于县城诗仙西路300号,是凤凰山健身梯道文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县城几处标志性建筑之一。七星楼的设计人员在某种程度上克隆或参考了我国八达岭长城城墙的一座城台的构造及形像特点。七星楼仿古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这座北斗广场,面积近三千平方米,每天从清晨到傍晚,不少男女老少在这儿随着音乐声翩翩起舞。广场东面挡墙上有“凤凰山梯道”五个字的红色醒目匾额。它是由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何应辉题写。红色大字右侧还有县内本土文化名人、原竹元中学著名教师李江撰写的三百多字的《凤凰山健身梯道赋》。然后是“奉节古城”大型浮雕。西面挡墙上有三峡移民大型浮雕,上面刻划出了奉节移民舍小家,为国家,扶老携幼,告别奉节的感人场面。再抬头看七星楼,它被工程师克隆了八达岭长城的一座城楼。你瞧,它有一大两小三个城门。大城门墙上方镌刻着“七星楼”三个蓝色大字。从广场上仰望,七星楼高大雄伟,它是用巨大的条石砌成的。城楼顶上铺放着仿古方砖。

我们穿过大门,走上城楼,抬头一看,大门框上“七星茶楼”几个红色大字便映入我们的眼帘。两层茶楼四周的城墙上排列着方形的垛子,垛子上有?望口和射口。

奉节县凤凰山梯道文化工程是县内重大的民生工程之一。以倒叙的方式,从三峡大移民追溯到公元前314年古奉节建县的历史发展脉络,以浮雕的方式展现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形神兼备的艺?X表达,让整个梯道成为一部较为完整的奉节历史编年史。

我和素不相识但又热情待人的郑保安边走边聊,他说:

凤凰山梯道城楼大门前,城内不少居民常来休闲、娱乐、观光、漫游三马山梯道。特别是该梯道竣工一年多以来,每逢节假日,不少单位职工、干部、学生组队游览、进行登山竞赛等活动。特别是每天早晚,登山锻炼、赏景的游人总是络绎不绝,摩肩接踵。

我走着走着,抬头一望,只见梯道墙上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浮雕。一千多年前,李白路过夔州(现在奉节县的古称),留下了千古绝唱:“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更有胜者,唐代大诗人杜甫仅在奉节寓居两年却在这里写下了400多首诗词大作。

再向上攀登,只见梯道交错。在浮雕之间,每一块浮雕上都记载着一段诗情与战火的历史。陡峭并且不断向上延伸的梯道整齐划一。同时我们还看到一道道屹立在岩石上的梯道墙。

经过一道道台阶,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巨大的浮雕了。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画,使我们不禁看了又看。只见岩壁上雕刻着清朝时家居奉节的第一猛将鲍超,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夔州知府王十朋、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蜀国皇帝刘备托孤于奉节永安宫的情景。一代英豪为了兄弟情义,他不顾劝阻,最后被东吴火烧七百里连营,长恨于白帝城。

经过攀登了几个平台,只见太阳已逐渐升高,但我们的脚步慢了下来,想返程下山,但看见不少游人继续在攀登凤凰山梯道。这时不仅让我想起了诗词中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来。于是劲头马上又来了。想着想着,我又鼓起勇气,继续向上攀登。抬头一望,只见前面墙壁上雕刻着古代竹枝词歌舞的画面,还有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中,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情。”

走着走着,我们再次登上了一个平台,举目仰望,一座雄伟的排楼耸立在眼前,楼柱上方写着朱红大字——凤凰山。排楼两柱上写着:“树雄心岂可中途止跬步,登绝顶好看高峡恋平湖。”看到这儿,直登梯顶的信心又来了。眼前大约70度的陡梯呈现在眼前。这时,只见几位外地来奉游览梯道的老人正汗流浃背地背着相机,还边走边摄影,红润的脸上洋溢出浓厚的游览兴致。于是我重振精气神,同他们一道向山顶梯道爬去。

大约过了十分钟,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胜利的喜悦之情便涌上了心头。这时,只见宽阔的梯顶平地上,大型贴地浮雕——老关庙文化图,还有分别标出奉节在古代称为夔子国的满地浮雕镌刻图案。这时我用相机拍了几个镜头后,来到宽阔平台的栏杆边俯瞰山底,奉节新县城的美景尽收眼底,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街道旁,楼顶上的花草树木青绿一片,街心车辆像蚂蚁爬行。再向远眺望,东面的瞿塘峡没有锁住长江水,高峡平湖尽?碧波;向南望去,乌云顶的宝塔便映入眼帘;县城的西面、北面,闻名中外的脐橙林挤满了山坡,好一派果农丰收在望的图画便呈现在眼前。家乡的山水真壮美呀!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3

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价值的体现,需要从具体的外形和惯用的符号语言上脱离出来,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审美意识进行深入认识了解的基础上,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探索能和现代建筑艺术和审美意识切合、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中国建筑的创作之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注重审美性与伦理性的高度统一,建筑中蕴含着深奥丰富的文化底蕴。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由于受到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历来主张顺应自然,建筑需要不断更新,进行新陈代谢,要与自然保持和谐。多样变化中注重综合性的整体空间意象,体现“天人合一”的环境理念。

儒家、道家、佛家“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贯穿了中国哲学届并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具体来说,在建筑过程中,三家的天人合一观念或多或少的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儒家将自己主导的伦理道德等思想融入到建筑理念当中,尤其体现在宗庙建筑中,在其中有着严格的要求和限制;佛教是将自己的教义融入到佛教建筑之中,体现了佛教建筑的独特性;而道家是把自家学说中返璞归真的自然意识融入到建筑理念当中,在这种思想主导下建立的建筑,旨在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因此,道家对于中国建筑最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园林建筑上,并且这种思想和当代在建立远离城市中心的郊区别墅上有着很大的相同之处。

二、建筑文化中地方特色的体现

中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和少数民族大杂居的背景下,各地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亭阁桥梁、各地民居、装饰建筑、宗教建筑、古代园林在历史的发展中百花齐放。如凤凰古城,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历经300多年的风雨沧桑,古貌犹存。老城依山傍水,清澈的沱江穿城而过,沱江边有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城内青石板街道,江边木结构吊脚楼。古城以古街为中轴,连接无数小巷,沟通全城,古街是一条纵向随势成线、横向交错铺砌的青石板路,自古以来便是热闹的集市。古街两边建筑飞檐斗拱,店铺中陈设着琳琅满目的民族工艺品,浓浓的古意古韵,透出古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是如今凤凰旅游的精华所在。

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大城市中高楼林立,耸拔入云的高大建筑体现出了“阳刚”之美;作为城市绿地的街心公园又体现出了“柔秀”之美;小城市地方风情浓郁的古城镇,体现了“民俗”之美。在现代建筑创作中,如果能把自己固有的文明最大价值的凸显和传承,深度发掘民族历史文化,将富含地方建筑特色的建筑元素融合进方案设计中,不生搬硬套。在设计时多搜集当地较为普及的近代及之前的建筑资料,并归纳其共同点,结合现代建筑技术灵活运用,将会吸引更多的各行各业的人的关注,建造真正具有中国元素的现代建筑,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三、传统建筑的传承与更新的价值体现

对传统建筑的态度是保存继承。保存是对前人的成果批判的继承与发扬。无论是从中国自古以来的十分完善的阴阳八卦论、两仪四象说,还是结合现代人们接触的建筑形式美法则,凡有历史价值的,自当保存,是对中国文明的尊重。中国古人深谙风水之说,因此,凡在有名望的家族或者是繁华的大都市,所能见到的建筑,无论是阴宅还是阳宅,传统风水对周围环境的都是讲究“左青龙、右白虎”,这些正好对应了当今建筑美学中美学对称均衡原则。对传统建筑也应该更新发展。大自然鬼斧神工,让人们在沿途欣赏的时候自然的产生一种愉悦感。但是自然不是单一的,是多种物种的组成,物种之别造就感官之差,不同的感官之悟才能产生饱和的情感。就古镇建筑的传承与更新来说,凤凰古城本身具有几百年的历史,从文人的笔下走进了大众的视野,其固有的历史价值不可磨灭,但是在现代化的当今,无论是为旅游促进经济这一目的而刻意打造民众心中的古城,还是真正有愿意为古城的发展更新付出的人,至少,凤凰在回归历史价值的同时也在和世界磨合,使其自身更具有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四、结语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4

Abstract: The ancient town is an epitome of human history, accumulate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so it has very high tourism valu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t’s very important to learn how to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In this article, we take Phoenix Town as an example, try to start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enix Town , then study how to excavate its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villag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how to develop tourism market and so on. We aimed to explore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ncient village under nowadays’ tourism development on how to deal with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and characteristic sustainable.

关键词:旅游开发 文物保护 凤凰古城

Key words:Tourism development, 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Phoenix Town

中图分类号: F590.7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城镇是一地人文历史的缩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较高的旅游价值。凤凰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古城因此而得名。首批中国旅游强县,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的风景将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随着年代的替更、村落的发展、以及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凤凰古城面临着如何更科学保护和更合理开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凤凰古城的具体情况出发,分析其资源的特色,探索其在保护和深入开发方面的思路对策。

一、凤凰古城的资源特色

谈保护、谈开发,首先要了解资源的特点,针对不同的资源基础与特色,才能提出具体的东西来。所以,我们有必要先讲清楚资源的内涵与特色。凤凰古城是全国保留最完整的古代镇级聚居地,其整个古城建筑依沱江布局营造。整个凤凰区域尚有明清两代修缮建筑2000多座,整个凤凰县常住人口44万余人。在建筑上,以中心古城为例,其整体布局与单体建筑都颇具特色,吊脚楼依江而建,不同地势的建筑各具不同的形态特点。居民风俗文化有其家族和地方特色,凤凰古城有其特殊的历史、建筑、艺术、文化等价值,在旅游方面显露其独具魅力的资源特色。

二、凤凰古城的保护与开发中的问题

保护是开发的前提。凤凰古城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遗留下的宝贵遗产,应以切实加强保护。2006年,凤凰古城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备名单。得到《文物保护法》的保护,这无疑对古村落的保护来说是最有利不过的。然而,从显示出来的情况看,目前在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单体古老住宅的保护不够

从现在情况看,对沈从文故居、虹桥等一些非民居住宅,即主要景点保护较好,而民居住宅的保护相对薄弱。村民们依然在其宅院内生活,以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着古宅院的面貌。这些年很多所谓的专家们一直围绕着文物古建里的原住民是否应该迁离出来还是保留原地,成为争论的焦点,我本人的主张是不要迁,因为少了老百姓居住的城镇就没文化可言了!古老村落的面貌决不是其中几座主要单体建筑能支撑的,而是要注重每家每户所组成的整体概观。所以,在保护中,一定要重视树立起全局整体的观念。

(二)古城内外环境的整体保护滞后

凤凰古城虽然属人文景观,但要使游客能留下美好的印象,必须重视环境的整体的保护。拥有一份“天人合一”的协调,永驻一方青山绿水,这是我们在保护过程中必须要做的事。古城周围小巷街道在游人心目中应该是古意古韵,松弛舒缓,然而目前的情况也不能遂人如愿,建筑立面情况很不理想,随意进场的商贩破坏总体感受。“青山绿水,排楼石道,木墙青瓦”构成凤凰古城最基本的外观形态。

(三)开发中新建设施与原有古村落不协调

古城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古”、“特”,为了发展旅游,不免要进行一些设施的建设。在建设时,一定要求新的设施与原有环境建筑的风格意境相协调。目前凤凰古城的情况方面是做得较为鳖脚的。如进村的路道进行了改造加宽以便通行。然而,新铺的用水泥浇铸的路面就显得格格不入略显现代了些,道路建设要与凤凰古城古老的格调相协调。如果用石子筑路,效果会好得多。所以,古城应有一个良好协调的规划,达到保护性的开发和建设,政府管理部门要严格审批改造和新建的每一个项目,使得“古”“特”要不变味。

(四)提高居民对文物遗产保护的意识

居民有一定的保护意识,但这种保护意识还是停留在低层次低水平上的。意识的提高是有过程和有局限性的。各级要动脑筋想办法,一方面要强化居民明确自己生活的村庄是文物的意识,使居民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要按照文物保护管理的要求,科学的提出可操作的保护性保障措施。如运用旅游收入建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用于古村落、古建筑的维修与保养;环境的改良;购买村民的老宅子;用水用电设施的建设完善,线路的埋藏等等,使之与古老的生存环境相协调。

三、深入保护与开发的方略

(一)民居文化的挖掘,突出地方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景区景点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是资源品味的表现,是资源个性的生动体现,是文化古城镇最大的优势。凤凰古城同样要根据自身古镇的特点,深人挖掘文化底蕴,在建筑艺术、布局机理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挖掘,并上升为科学艺术的生态的建筑理念。挖掘“楚巫文化”的独特资源,整理传统的民间文化活动项目,增加体现民俗风情方面的文化节目,把古村落、古民居旅游文章做得更活。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增添的设施、建筑一定要秉持赖以吸引人的原有资源特色相协调。凤凰古城旅游核心产品的开发已经趋近于饱和,其制胜的关键是无形产品和潜在产品,以提高游客过夜率、延长游客消费链为目标,鼓励发展有特色、高档次的旅游宾馆酒店,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水平;抓好民间传统小吃、民俗晚会的开发;精心设计和开发夜游沱江项目;大手笔打造一台精品山水实景晚会。从而实现文化和旅游的高度融合。拓展其旅游产品的广度,深度和关联度,使景区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二)与周边景点联动,做好宣传与市场的拓展

凤凰古城是文物,有较高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价值,但要引更多更远的游客到凤凰古城来,不能完全孤军作战,而是要走联合之路,把自己与周边的一些特色景点串联起来,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做好联合促销与市场拓展工作,降低促销成本,扩大影响,丰富旅游内容,使游客觉得游有所值,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提高旅游服务人员、村民素质

提高民居文化旅游服务人员及旅游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是古城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求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人员要懂得人文、厉史、建筑等一些知识,了解地方传统、风土人情以及文物方面的知识。原住民是古镇的主体,是古镇社会文明的创造者,也是古镇文化的载体。古镇原住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村落的形象,只有不断增强原住民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才能促进古镇文化旅游的持续发展。

四、实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旅游发展就是在保持和增进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当前的各种要求。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许多旅游目的地各具特色。旅游的建立发展不能破坏这种平衡,坚持做到“保护第一、合理利用”,“规划先行和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并重”,并大力提倡村民的参与,其意义是使整个村落参与到旅游业中,使当地居民了解旅游业,参与它的决策过程并从旅游业中得到好处,从而达到增强积极影响、减弱消极影响的目的。

六、结语

保护古城镇内在的优秀传统文化,意在使古城镇的价值得以完整体现,正确处理发展关系,努力使凤凰古城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延缓衰老、长久传世。古城镇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都有其自身的优势,应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开发自己的优势项目,扩大宣传力度,在进行规划与整治的同时,进一步探究凤凰古城的个性特征,进一步发掘古城镇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 许抄军,刘沛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的模式探讨——以湘西凤凰古城为例[J ]。船山学刊,2004(1) :176 – 179。

[2] 胡杏。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宁波余姚柿林村为例。宁波大学学报,2005

[3]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5

摘 要 阐述了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对地方旅游业的作用和对旅游文化的形成及影响,并提出了开发文献资源的策略。 在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新时尚。人们不仅追求自然风光美的精神享受,而且还想通过旅游满足其对文化信息的需要。在全国乃至世界着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大气候下,西部民族地区的各级领导正转变观念,借助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依托西部民族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仰仗地区奇特优美的山水风光等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大力开发地方旅游产业。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西部各民族人民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的结晶,是地方之百科和民族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此本文就如何深入开发和有效利用民族地方文献,服务于地方的旅游经济,以及就地方文献资源与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如下探讨。 1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对旅游产业的作用 1.1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实的旅游资源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是指西部民族地区各类文献的总称。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情况,再现了西部民族地方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体现了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从形式上划分,它可分为资料性文献和实物性文献:前者以文字或图籍形式留住了西部各民族的历史;后者则以实物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西部各民族文化艺术展现于眼前。 这两种形式的文献不仅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信息和民族地方文化风采,因此,具有重要的科研和观赏价值。如贵州的"贵阳花溪镇民俗博物馆"、"六枝梭戛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收藏的民族文献、三峡的碑刻,前来研究观赏者不计其数。又如湘西州图书馆、博物馆、湘西吉首大学图书馆、民族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文献和文物,尤其是著名画家黄永玉作的《湘荷白鹭图》等巨幅字画和著名文学大师沈从文手稿的特色馆藏吸引了大批海内外专家和文人学者前来研究、观赏。有的实物文献如湘西州铜柱和新近出土的里耶秦简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前来考古、旅游观赏者络绎不绝,这些文物、文献为西部构建了一座庞大的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力地促进了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1.2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丰富的考证依据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真实地反映了西部民族地区自古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所以,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民族地方志、州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的挖掘、整理、开发,已成功地发掘出享誉国内外的旅游胜地,为地方旅游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从湘西地方志记载考证得知凤凰古城有唐明清朝代的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有始建于唐垂琪2年保存完好的黄丝桥古城、始建于明代的凤凰南方长城、乾嘉苗民起义遗址,通过对这些记载史料的开发利用,打造出了凤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品牌。保靖商周文化遗址,修建于南宋现保存完整的土司王朝故都的永顺老司城及草创于元朝的咸丰唐崖土司城遗址,清嘉庆十年为纪念唐代"诗家王子"五昌龄而建的黔城芙蓉城等,这些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址开发都得益于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记载与考证。所以说民族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在开发旅游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3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包含丰富的知识信息,为开发旅游产业提供智力支持和宣传途径 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地挖掘和开发,派生出新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也需要不断地进行宣传。这样,才能使旅游者不断地获得新的感受,获取新的知识信息,不断满足其旅游消费的需要,同时,也可确保旅游产业市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保存、揭示和传递西部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物古迹、民间艺术、民俗风情等知识信息,包含着巨大的知识量和信息量,体现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蕴含着无限商机。如对该文献进行专题整理和挖掘,完全可以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如依据湘西文史资料、地方县志、民族志等文献,通过对苗族、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开发出的"四月八"歌会、"赶秋节"、"社巴节"等,通过对沈从文资料研究推出的"从文文化艺术节";又如依据云南纳西古文字推出的纳古古乐、依据傣族的风俗推出的泼水节、依据贵州侗族歌谣而创作的侗族大歌等等。这些通过西部民族地方文献发掘出的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不仅丰富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6

【关键词】三峡古建筑;迁建;保护;利用

随着三峡工程建设而对受蓄水淹没影响的文物古迹开展的大抢救,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文物保护系统工程,更是建国以来一次举世瞩目的弘扬民族精神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伟大实践。湖北位于三峡工程库区之首,主要涉及到三县一区,即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和宜昌市夷陵区。十多年来,经广大文物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古建筑保护方面,已经圆满完成了搬迁重建任务。不仅抢救保护了一批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与城乡建设、与改善人民生活结合,展示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为人们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生活环境,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人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建设。

一、迁建

2000年,经国家批准,确定湖北三峡库区古建筑迁建项目42处,总占地面积为32625.1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37428.79平方米。其中有庙宇3个,祠堂3个,老屋17个,古桥7座,古城门3个,亭、阁、殿、牌坊、古井、磨坊各1个,还有碑刻3块。对这些古建筑抢救主要采取集中搬迁复建的模式,我们以县为单位,通过合理规划,将分散于县内各地的古建筑集中搬迁到一处予以复建。在整个搬迁复建过程中,从对古建筑的勘察设计、实测绘图、编号拆迁,到规划布局、选址复建、工程施工等,都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进行。尤其在复建工程的管理上,坚持实行项目合同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跟踪审计制等,确保了古建筑搬迁复建的质量与安全。目前,我们已将这些古民居建筑集中搬迁重建在秭归县城的凤凰山,巴东县城的狮子包和兴山县的古夫镇等地,其效果非常好,都成为各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张名片。

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占地面积500多亩,同雄伟的三峡大坝隔江对峙,青松翠柏、绿水相绕;且紧靠秭归新县城,交通便利,登高远望真可谓是观三峡大坝、览高峡平湖、游传统民居的理想之地。从2000年到2010年为止,我们将秭归县三峡淹没区内有较高保存价值的24栋古建筑陆续迁建到凤凰山上,包括祠堂庙宇6个,民居10栋,石桥4座,古城门2个,牌坊1个,古井1口。通过搬迁复建,使独具峡江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元素最大限度的得以保护,更使其传统建筑的文化风貌得以延续。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搬迁重建的屈原祠。由于三峡大坝建成库区蓄水至175米水位后,江水要淹没到老屈原祠山门内的第三级台阶,存有潜在的崩塌、滑坡等安全隐患,不得不再次迁建。屈原祠建设工程于2006年11月10日破土动工,2010年1月16日竣工,同年6月16日端午节正式对外开放。历经沧桑的屈原祠,随着三峡水利工程的完成,又搬迁重建在长江南岸、湖北秭归新县城的凤凰山上,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新屈原祠的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8亩,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外纪念屈原最大规模的建筑群。由山门、前殿、正殿、厢房、碑廊、陈列室、屈原墓、享堂等15栋单体建筑组成。其正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还设有外廊,建在长31米、宽18.2米、高2.2米的台明上,重檐歇山顶,通高16.4米,显得格外雄伟。

新屈原祠的特色鲜明。呈中轴对称布局。山门、屈原墓保持了原貌;前殿、正殿、享堂等5栋木结构建筑,完全按照传统建筑的形制和结构,采用传统的材料和地方工艺制作而成,古朴自然。整个建筑装饰色彩、色调,灰塑、彩绘等都充分体现出楚文化风格,保持了峡江地域的特色。

二、保护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古建筑,使其在凤凰上永久保存下去,是摆在文物保护工作者面前值得认真研究并予以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高切坡治理,修建道路,通水通电,安装消防、监控、防雷、电信设施,增加防虫害预警系统,整治环境与植树绿化等一系列的、全方位的基础配套工程。如高切坡治理工程。我们依山而建的24处古建筑,有的立在山头,有的建于山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整体视觉效果较好。然而,受人工开挖影响,使一些古建筑房前屋后的山体形成比较陡峭的边坡。在水府庙东侧的高切坡长有215米,高有18.26米,面积为3170平方米。一般坡角在50~65度之间,最大坡角为72度。一旦遇到强降雨出现滑坡险情,后果不堪设想。如果这些隐患不及时彻底更除,将对古建筑群的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我们对坡体较缓的采用“格构﹢排水沟”的防护措施,并在格构之间植草,以防坡面冲蚀流砂;对坡体较陡但相对稳定的采取挂网喷砼护面,以防其风化剥落、掉块;对坡陡欠稳定的采用“削方﹢格构﹢排水沟”的防护措施,并在坡脚以浆砌石挡土墙进行支护。通过加固处理,大大提高了其稳定性。共治理了8个高切坡,总面积约为20000平方米。此外还在坡顶设置位移观测点21个,并在关键结构部位设置若干骑缝式观测标。以便长期对其进行观察,发现异常情况可及时处理。

与此同时,我们还增添防雷设施,有效避免了雷击的侵害;修建了消防道路,一旦出现火灾险情,消防车可迅速通达;进行大面积的绿化,种植了不少的树木花草;整治周边环境,增加了一些与古建筑群相协调的小品景观等等。经过多年建设,使凤凰山的古建筑变得越来越安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周边环境越来越美丽。现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利用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7

关键词 大同 古城 保护 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一、大同古城形制及其布局

有关现存大同古城的原貌,明确文字记载和图例表述的史籍资料,是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张钦编纂的《大同府志》;而清代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胡文烨编纂的《云中郡志》、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5年)吴辅宏编纂的《大同府志》和道光十年黎中辅编纂的(公元1830年)《大同县志》则有更为详细记载:城池除现存的主城墙以内地域,还包括东关、西关、南月城、草厂城(即北月城,今操场城)。大同古城平面形如凤凰之状。北城门外的近似方形的月城为凤凰之首,南城门外“Y”字形月城为凤凰之尾,东西两座城门外原有的西关和东关瓮城被看作是凤凰的翅膀,作为凤凰形状的主体即大同古城。到1949年时,西关已无,南小城已蜕变成为钥匙状。由于西关不复存在,使得东西城门外不对称,大同人将其爱称为“凤凰单展翅”。1951年大同市人民政府制的《大同市街详图》(1/3000)表明,当时的大同古城略呈方形,东西宽1760米,南北长1850米,周长7270米;另据2005年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的调查,东城墙1771米,南城墙1872.7米,西城墙1880米,北城墙1834.6米,周长7358.3米,城墙内实际面积为3519360平方米,即3.51平方公里。可以说大同古城基本上周正方整。

现在的大同古城是明代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在“因旧土城增筑”的,由明初到现在的古城是以四牌楼为中心点,将古城四分,自然规划出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隅即为片区,四隅就是四大片)。而四隅内尽有支干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四小区域内较大规模的“坊”,区域内的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形成街巷连通便捷的古城交通道路网络。各种传统建筑和民居就分布在街巷之中,这是大同民居建设的基本环境和基础条件。根据前述明清时期地方志书的记载,明代的大同古城,东南隅以城市居民的居住为主,并有部分官衙,西南隅是各种宗教建筑较为集中的的区域,重要的一些官衙府邸府邸占踞西北隅,东北隅为贵族和官吏聚居区。清代使用大同古城时则延续了这一布局。分析这样的城市结构和使用功能对于我们研究城市历史和民居的演变是至关重要的。

古城的结构有如下特点:

其一,古城的内干道骨架构成棋盘式布局,道路基本上都是横竖皆直。清代明确记录的街巷数量为136条。主要干道的街巷即是明清时期的和阳街、永泰街、清远街、武宁街,现在名称为大东街、大南街、大西街、大北街,原宽为12米,现已拓宽为36米。主要支线的街巷即担负支线功能的街巷,即坊外的街,原长约200米左右,原宽约6米左右。现在保留原有长、宽尺度,没有破坏历史格局的街巷尚存70余条。从整体上来看,这些主要支线的街巷保存了大同古城明、清城市道路基本特征和历史风格以及一些传统风貌。

其二,棋盘式的布局连带着衍生出“坊”的格局,或者说是先有坊,后有巷。依据城内城墙有北魏的夯土层的考古发现,一些专家学者认为现在的大同古城是北魏平城的内城。大同城址历经辽金明清各个朝代,没有大的变化,城市的格局是唐代云州城“里坊”的完整沿用。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前一种认识观点成立的可能性大于后者,笔者支持这种观点。

其三,除主要街道外,一般街巷交汇处并不笔直,南北或东西错开2—3.5米,呈“凹”或“凸”字形布局。

其四,大多数“丁”字形相互连接小巷在“坊”内,“坊”外没有“丁”字形小巷,这与北京的小胡同非常相似。

古城内现存具有明显的“坊”的特征、较为完整的“坊”计14个,以狮子街坊、云路街坊最为典型。坊的规模或大或小,比较明显的特点有几个方面,一是坊外的巷,通常长200米左右,宽5—6米;二是坊内另辟小巷,一至四条不等,宽2—3米,长几十米或百米,或是直通坊的外部,或是不通的巷,呈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三是每个坊内院落数量一般在45处与60处之间。调查发现没有流传下来有关“坊”的名称。而“街”、“巷”名称比较多,其历史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

从城市结构来分析,城市文化中的宗教特征最为明显,不仅有着一千六百年的历史,而且古城四隅内地表上宗教建筑的寺庙观堂,数量庞大,规模不等,仅记入清代地方志书的就有近百余座,迄今尚存20余处。作为过街建筑的标志,目前保存下来的只有明代鼓楼。

二、价值认识问题

作为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而古城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不仅保存了26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以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闻名,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公元398年北魏定都平城后迅速崛起,结束了中国北方自东汉以来长期动乱分裂的书面,在将近一个世纪中成为整个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形成了民族和文化的大融合,确定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走向,开启了大唐盛世走来的序幕。自公元1044年始,作为辽、金陪都,历时达190年。具有文脉的大同,历史上作为京都、陪都的时间长达410年。明代作为帝国门户和军事重镇,在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扩而成今日遗存之明代古城。遭受过无数次战争的洗礼,一次又一次重新崛起的大同,积淀了深厚的城市记忆。

经过上千年的历史积淀,大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优势和辐射功能,从官衙王府、寺庙宫观、雕塑石刻、壁画造像、民居街巷,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民间工艺、戏剧表演等,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城市丰富的文化记忆和信息,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面孔和文化价值,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震撼,为我们提供了最丰富的人文资源。

在古城内如何尽快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形资产和现实生产力,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保护与发展新思路。

三、保护与发展的思路和方法

如何看待大同古城的保护与建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大同古城既是历史城市,又是故都城市,最有价值的是千年来城址没有变动,是城市发展史上极为罕见的、保护相对较好的城市之一。客观地说,对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如何看待和评价不只是一个学术问题。但是,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待历史城市和传统文化的态度,往往受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在处理城市建设和古都保护的关系及矛盾时,则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更是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的联系。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思想解放”,又使全城出现了模仿西式的建筑和一批新的仿古建筑等,随着意识形态和政治气候的变化,对大同这样一座历史古都城市和传统文化的保护,确曾出现否定和肯定的现象,使我们在古都城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沉痛的认识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受建设新北京就必须拆除历史上的旧城观念影响,大同兴建的各种政治、文化设施、市政道路等现代建筑,大多对古都的传统建筑和整体风貌造成了一些损失和影响。应当承认,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不可能预见的,如同当年拆城墙时不可能意识到会对以后历史名城保护造成怎样的损害是一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才普遍开始对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引起关注。1982年国务院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保护历史名城时,将大同古城公布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大同古城开始驶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轨道,保护历史名城的社会观念也逐步形成。近20年来,经济建设的发展,加快了城市更新、城市开发及旧城危房改造的步伐,这种大规模的建设对历史名城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面保护大同传统城市里坊格局和传统民居的社会舆论已日渐高涨。国务院批复的《大同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对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进行了重新规划,实施保护古城与发展御东新城战略,这是建国以来首次将历史名城保护摆在城市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近年来,大同市文物局不断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善化寺三圣殿、雁塔等多处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查处了多起破坏古城墙的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强了各级文保单位的消防、技防安全设施建设工作,先后组织开展了大同古城街巷、传统民居调查工作和大同古城墙调查工作、北魏平城遗址调查工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取得进展奠定了突破性基础。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社会上还有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古城内的存在和建设,必将影响历史名城的保护;甚至认为,大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整体保护的基本条件已经不复存在。

大同古城作为城市的确立与发展是古都城市历史功能的延续。早在北魏平城时代的近一个世纪,大同就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辽、金两朝,大同城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融合之地;从元代开始再经明、清,大同作为军事重镇,城市建设继续在原址营建,形成了今天的大同古城,从而发展成为我国具有很高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以及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的古都城市之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同几千年社会文明史的发展深化同步形成的。我们大同的传统文化,汇集了我国历代特别是元、明、清以来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其内容丰富而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其特点是随着朝代的更叠与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不断地继承、更新、发展,并在社会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且很多超越时代与地域的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当今的民族之间发挥着特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及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历史文化名城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意义。今天,历史的发展再次确立了这座千年古都为此区域性的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在古都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延续,使得历史功能在新的历史时代得以继续发展。

回顾大同本身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启示:历史上的城市自产生之日以来的数千年间,各个时代都没有固守祖先的“历史”城池,而是在不停地汇集着每个时代的创造从而得到不断地发展。北魏拓跋珪在借鉴邺城和我国历代都市建筑的基础上,建设了著名的北魏平城。明代徐达又在北魏平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今日大同古城;古城内保存或部分保存了北魏、隋唐至辽金以及元明清的城市格局。

大同的发展史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保护价值。不仅仅曾经是北魏国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而且以独特的地理区位,成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舞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古城内有国内目前极少仍存有城墙和传统民居四合院以及传统风貌,具备完整保护的衔接条件。作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古城棋盘式街巷格局和民居里坊制格局保存较好,特别是里坊制格局在国内已极其少见。保护古城,恢复其历史原貌,传承历史文脉,可以彰显大同历史文化名城的个性和传统文化特色,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是推进大同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大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根据大同古城的格局,从充分发挥大同古城的展示功能、研究功能、体验功能、服务功能和旅游观赏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古城几大区域内的功能定位进行了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今后的首要工作是完整保护大同古城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其次是对传统里坊街巷格局和以四合院为代表的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恢复。具体说,包括几个方面:

一、东南片:以复原关帝庙、府文庙、传统民居为重点,构成一个集体文化展示、民居民风特色研究和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传统文化风貌区。包括云路文化活动区、关帝庙会区、狮子坊传统四合院住宅区、柴家园传统四合院住宅区、三元宫高档四合院住宅区、传统民居客栈和旅游服务设施、传统中医文化展示服务区等。

2、西南片:以复原华严寺、善化寺等宗教古建筑为重点,构成一个宗教古建筑展示和传统民俗、商业文化相交融的文化区。包括鼓楼东、西街传统商贸街、院巷传统商业作坊街、欢乐街地方风味美食街、太宁观养老区、商贸、休闲服务区、传统民居客栈、大同古城民俗博物馆、棋盘街传统四合院住宅区,对完整院落进行修缮,对残缺院落和现代建筑进行拆迁、改造、复原。

3、东北片:以复原明代王府和保持柴市角街传统风貌为重点,构成一个文化展示、旅游服务和谐共生的文化产业区。包括仁和美传统民居客栈、柴市角传统四合院居住区和文化创意产业区、十府街高档住宅区、太平传统民居客栈和旅游服务区。

4、西北片:以复原总镇署、府衙和传统民居建设为重点,构成一个官署建筑文化与民居建筑文化结合展示区。完成总镇署、府衙的复原后,完成以下项目:包括朝阳传统四合院居住区和社会福利院建设项目、古城西北高档四合院住宅区、三道营房传统民居客栈和旅游服务区。建设传统民居客栈和民俗表演、餐饮等旅游服务场所。

为完成上述目标,需付出百倍努力。要在搜集整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对文物保护单位与历史建筑原貌的相关资料搜集、认证工作,要加大工作力度,力争搞清历史建筑的内部布局和建筑。

(作者:大同市古建筑文物保管所,职称:文博馆员)

参考文献:

[1]姚宾.名城大同.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10

[2]卢继文.大同古城民居调查报告.大同市文物局内部资料

[3]金维诺.中国彩塑精华珍赏丛书:大同《善化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1.1

[4]曹昌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07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8

1.历史镇水元素专题研究

中国古代历史上,凡在水患泛滥之地曾出现大量镇水元素—铁牛,如河北邯郸渚河铁牛、山西蒲州黄河铁牛、湖北荆州镇江铁牛等等。铁牛能镇洪水的构想,据说源于兴风作浪的水中蛟龙惧铁,且按五行之说,牛属土,土又能制水。铁牛集二者于一身,故古人多用铁牛镇守江堤。有民间传说: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即铸一铁牛沉入水中,意在镇服水患。据传,河南陕县城北黄河边的铁牛,即为大禹所铸。后人相沿改置于江河之岸。同时在古代民俗观念中,又有青牛驱妖避邪之说,《太平广记》等都记有这种说法。按五行相克之理,“牛为土性,土能克水”,牛被认为具有避水神力。人们便用铁牛来代替犀的巫术功能,作为镇水的普遍形制。

2.鄂州历史文化简介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的东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东经114°30′~115°05,北纬30°01′~30°36′。西接“九省通衢”的湖北省会武汉市,东连“矿冶之城”黄石市,北与黄冈地区隔江相望,南同咸宁地区濒湖毗邻。公元221年,吴王孙权在鄂县(今鄂州)建都,将鄂县改称武昌。鄂州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历史文化名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是著名的“百湖之市”、“鱼米之乡”。

3.鄂州凤凰文化专题研究

鄂州自古属荆楚,楚人崇凤,惯以凤鸟为图腾。鄂州历史上有着众多跟“凤凰”有关的历史传说,据《武昌县志》(清光绪十一年重修)载:“三国吴黄龙元年夏四月夏口武昌,并言黄龙凤凰见”;“吴主因凤凰见,筑台于此,招周瑜、鲁肃以定建都之计”,此台即今凤凰台;“明万历初,知县李友朋建塔”,即凤凰台塔,俗称东门塔,毁于20世纪70年代。相传鄂州古凤凰台周围有百余年合抱的大银杏树和金梧数株,林木浓荫蔽日,远观如烟云一般,故被人称之为“凤台烟树”,为鄂城八景之一。另有凤台桥位于凤凰台塔东南面,因凤凰台塔而得名。2002年9月,鄂州市在城东新建“凤凰广场”和“凤凰台”,再次体现了鄂州市独特的“凤凰”历史文化内涵和底蕴。

4.构成主义专题研究

构成主义是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早期西方文艺界产生的新思潮,在晚期的沙俄和早期的苏联它发展到鼎盛。俄国一批激进的左翼知识分子如马列维奇,康定斯基,维斯宁,李茨斯基等人饱含热情地探索属于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艺术。他们将实体抽象到只有结构构架,省略掉一切装饰,从内向外地裸地表现纯粹的架构关系和时间维度,这样一来,构成主义作品便成为工业艺术和“艺术化的工程”。对于洋澜湖泵站改造工程,构成主义天生与工业结伴而生的性质使它成为水利景观的最好表现方式。

二、工程设计方案

1.基本构成方式的选取

经过现场勘查,我们一致认为,新建的办公楼和拟改扩建的泵房、防洪闸等所呈现出的面貌最能代表洋澜湖泵站的性质。洋澜湖泵站泵房、副厂房具备典型工业建筑特征,工业所呈现的应是功能主导形式,是实用主义的,也是简洁高效的,而防洪闸用钢筋混凝土框架支起控制房,悬吊闸门,所有的构件最为精简,缺少任何一处都会影响它的作用。我们就此提炼出框架的设计母题。

2.主泵房立面改造

主泵房立面现状洋澜湖泵站主泵房的内部功能的改造本文不进行赘述,主要对其外部建筑形象改造处理方面进行分析。目前主泵房存在以下需要改善的问题:外立面色彩系统上,现有的外墙色彩有绿色、红色、白色、普兰等,无法统一为和谐的色彩体系;外立面符号构成上,中国式的坡屋顶是很好的文化符号,但其屋顶部分的倒三角结构元素和它发生冲突,风格不匹配;特性反映上,现有外立面无法反映出水利建筑应有的特色,这点极需改善;辅助设施上,人行工作桥等辅助构筑物冷漠无亲和力。针对上面分析的问题,结合工程改造设计理念,洋澜湖电排站主泵房立面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整个工程景观片区首入人们眼帘的景象。具体改造方案如下:

(1)保留原泵房的框架结构和中国式坡屋顶,结构框架再向上延伸2.8m,使之构架化,与办公楼的顶层,以及水闸遥相呼应,“构架”是此处工业景观布局的控制性要素;

(2)中国式坡屋顶原有的绿色琉璃瓦换为浅灰色哑光瓦片,原有墙面的白色贴面砖拆除,换成米黄色的贴面砖,或刷米黄色系的浅色涂料;

(3)泵房勒脚及人行工作桥等部分改为条石贴面,力图沉稳有力;原有大玻璃窗保留并使其落地,落地处加建花坛,增加立面的生机,同时粗糙的毛石和点缀其上的鲜花绿草提升环境的亲和力和温馨感。

3.办公楼设计

办公楼采用钢混框架结构,结构的表达采用外向型方式,突出结构本身的构成美学。设计方案上确定了一个开间20.7m,进深10.5m的钢混框架作为办公楼的结构载体。(20.7m的开间由4个开间9m的办公室和一个开间5.1m办公室组成)办公楼的设计方法采用构成主义建筑的手法。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功能至上,以空间和使用作为设计出发点,同时注重人的心理感受;

(2)从洋澜湖泵站这一工业特性的水利工程中提取元素,再将其融入办公建筑的外观中,北立面采用由大型涡轮机叶片衍生的遮阳片作为三楼会议室的外构件元素;由电力设施和水闸的混凝土构架特征衍生为建筑的结构,并在顶楼出来。南立面中由电力设施的金属网片衍生为栏杆和楼梯间的金属隔墙,这样一来,它们即有了实际的功能,又隐喻工业性,初步形成“工程景观”;

(3)为进一步强调办公楼的景观作用,大楼的结构为外露的钢筋混凝土现浇框架,不刷任何色彩,充分暴露混凝土本身的肌理,框架之间的填充外隔墙刷白色涂料或浅色面砖。

4.凤台桥改造

主泵房前的凤台桥应被纳入景观的整体布局,现有桥体外观陈旧,不能反映城市历史文化,也无法协调泵站的工程景观面貌。改造方案上采取整体优化,局部打造亮点。凤台桥改造设计方案

(1)栏杆结合鄂州的凤凰传统文化进行改造,赋予其文化标识性。中国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凤”字逐渐形成了八种写法,由此出发初步考虑对桥体栏杆进行了改造。八种不同写法的“凤”字镌刻在石板上,石板间隔凤凰浮雕有节奏的重复,丰富的韵律感油然而生。人们在步行经过凤台桥时,不仅可欣赏对岸的泵房景观,更可一睹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艺术。

(2)由于桥的主体结构无法更改,因此设计在桥的四角修造四个“景观盒”式的桥头堡供行人赏玩,以此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桥的景观功能。我们仍然从“凤凰文化”的角度出发,强化“凤台”主题,在桥头设置四个景观盒,使用图案和形体来直观的表现“凤凰文化”。四个桥头景观盒对应四个关于凤凰的景观主题-凤凰涅磐,百鸟朝凤,有凤来仪,凤鸣铿锵。

5.景观台设计

在真空泵房与防洪闸之间,有大片绿化用地,考虑结合“镇水元素”这一水利工程的文化特点,配合交通功能、景观功能来进行处理。将该处设置双层景观台,在上层景观台居主体轴线中部位置设置镇水神牛,即可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又可作为极具视觉冲击的景观元素。

三、结语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9

荆州市辖荆州、沙市2区和江陵、公安、监利3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2001年末,全市总人口630.12万人,人口密度448人/平方公里,占湖北省总人口的10.5%.市内居住有汉、回、蒙、土家等30个民 族.中心城区面积54平方公里,人口75万.

荆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多数年份降雨量在1100-1300毫米之间.4-10月份降水量占全年80%,太阳辐射量占全年75%,≥10℃的积温为全年80%.全市河流交错、湖泊密布,有大小河流近百余条,均属长江水系,主要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松滋河、虎渡河、藕池河、调弦河等.全市有千亩以上湖泊30多个,总面积8万公顷,其中洪湖为湖北省第一大湖,总面积3.55万公顷.

荆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禹划九州,始有荆州.春秋战国时期,20代楚王定都于荆州,长达411年,楚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造了堪与古希腊雅典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特别是荆州出土的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和整套石磬编钟,更加折射出楚文化的熠熠光辉.灿烂的楚文化造就了一批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一鸣惊人"的政治家楚庄王,楚国名相孙叔敖等等,都是从荆州这块土地走上历史舞台的.荆州是三国文化的发祥地."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长达120回《三国演义》,有82回写到荆州.市内三国胜景遍布,保存完好且长达10.5公里的荆州古城墙,被誉为"中国江南不可多得的完壁".1992年发掘的鸡公山文化遗址,经考古界鉴定为"中国第一,世界罕见".荆州还是中国龙舟文化和凤凰文化的发源地,一年一度的"龙舟节"和"凤凰音乐节",已成为荆州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凤凰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篇10

七年之后再次踏访宁厂,第一印象竟有些悲凉。与山外如火如荼的建设和发展相比,宁厂还是老样子,只是更加残破更加冷清了。期待中的凤凰涅没有出现。

把自己的失落心情向年轻的县委书记讲出来。书记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我,对宁厂古镇除了失落之外,还有什么感受最深。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那就是敬畏。宁厂有长达4000年的盐业开发史,有古人“一泉流白玉,万里走黄金”的由衷赞叹,有对中国南方文明的卓越贡献,有宝源山十巫神话、白鹿引泉和观棋烂柯传说、灶丁起义和女儿寨抗清故事所突显的巴渝人文传统。对于古镇悠久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作为一个后来者,我无不充满了敬畏。

书记听后轻轻点下头说,他有同感。正是那些由残破和沉寂外表覆盖着的遗迹,最顽强也最鲜明地保留了古镇的历史特征和文化尊严。走过后溪河上的吊桥和“七里半边街”,看到那些动辄上百年历史的木构吊脚楼,生怕一不小心就踩坏了什么遗产。我把自己的感受向县委一行人说了,我们形成了共识,对宁厂古镇的开发定下一个原则:在保护规划没有做到尽可能完美,开发条件没有充分具备的情况下,宁愿暂时搁置,也不能草率行动,以免被急功近利的开发弄得不伦不类甚或面目全非,留下长久的遗憾。我们为官一任通常只有几年,面对有着千百年历史传统的人民及其创造的遗产,不可不心存敬畏。

这种敬畏之情,在巫溪县新城规划展览馆里也有实际的表现。今天的巫溪,实际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县域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产业由单一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生态经济和人文旅游业转型。县城由过去只能容纳3万人的城厢镇,发展为三个组团,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城市。恰恰是在这里,在介绍发展成就的同时,特别突出了一个名叫“遗憾与反思”的板块,将新城建设中出现的规划设计失误和色彩不协调等问题清楚地标示出来。一个展览细节,表现的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执政理念――怀着敬畏之心对待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对过失有善于检讨、勇于纠正的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