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的历史文化十篇

时间:2023-11-08 17:53:14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1

[关键词] 长白山圣山人文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一般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资源以奇特、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观吸引游客,人文旅游资源以人类历史、现代生活、传统习俗等吸引游客。如果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能够有机结合,人文旅游资源会给自然旅游资源注入灵魂,增添其神秘感,大大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长白山及周围的旅游资源,一直是以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为主的,而该地区蕴藏着可以大大提高该地区旅游资源质量的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亟待开发。

一、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地域范围

关于长白山山系作者认同刘厚生的看法。长白山山系,为中国东北地区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山地的总称,介于北纬38°46'~47°30',东经121°08'~134°之间;北起完达山脉北麓,南延千山山脉老铁山,略呈纺锤形,由多列东北一西南向平行褶皱断层山脉和盆、谷地组成。最西列为吉林省境内的大黑山和向北延至黑龙江省境内的大青山;中列北起张广才岭,至吉林省境内分为两支――西支老爷岭、吉林哈达岭,东支威虎岭、龙岗山脉,向南延伸至辽宁省千山山脉;东列完达山、老爷岭和长白山主脉,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长白山山系区域在我国境内的区划,属于辽宁省界内的有沈阳市、抚顺市、鞍山市、大连市、丹东市等共计24个市县;吉林省境内有长春市、四平市、吉林市、通化市、延吉市等29个市县;黑龙江省境内有哈尔滨市、佳木斯市、牡丹江市、鸡西市、七台河市等26个市县。长自山山系总的特点是襟四水而跨两海,山峦起伏的平行山脉与宽广的东北大平原及山间盆、谷地相间分布。站在长白山白云峰(海拔2691米,我国东北地区第一高峰)极目四望,地脉水源,辐射千里。向东出图们江进入日本海及北岸滨海地区;向西出鸭绿江口进人黄海,那里有富饶的辽东半岛和辽河平原;向北顺着天池瀑布奔泻的方向,是碧波荡漾的松花江,它携嫩江、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形成了广阔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北部完达山、老爷岭和张广才岭之间有牡丹江平原,吉林哈达岭和龙岗山脉间有辉发河宽谷,吉林哈达岭和大黑山间有饮马河和伊通河河谷平原,龙岗山脉和老爷岭间有浑江谷地等;向南延伸为太白山,形成朝鲜半岛。著名的盆地有吉林、敦化、延吉、和龙、蛟河、挥春、桦甸等。同时,溶岩高原广阔,分布在抚松到密山一线的东南,在熔岩高原上,镶嵌着众多的火山锥体及火口湖、堰塞湖,其中美丽多姿的天池、镜泊湖和兴凯湖最为著名。茫茫海疆、绵绵山峦,山海相拥,江海相携,上有可以摩天的奇峰险石,下有可以窥探地核的深深峡谷,长白山和它周边的山海关系,这就是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地理范围。

二、开发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潜力

1.崇拜长白山的无形人文旅游资源

许多民族都把长白山当作圣山,因为长白山以其丰富的水资源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养育着生活在它周围的人类,而且有些民族认为本民族是从长白山天池里发源的。

作者有幸听到一些老学者描述长白山形象。他们说上面是大泽(天池)下面是高山,这是人类原始文化的象征,并意味深长地说“你去查查天书《周易》,西方正在掀起《周易》热呢!”。果然,《周易》下篇第一卦,即全篇第三+一卦“咸”卦里就是讲这个形象。

《周易》“咸”卦的卦辞是“咸,亨,利贞,取女吉。”孔子在解释此卦辞的彖传中写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诉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这段话的意思是,“咸”是交感的意思。比如山代表阳性、少男,泽水代表阴隆、少女,阴阳二气上下交感,两相亲和。交感之时稳重自制又能欢快欣悦,就像男子以礼下求女子,所以亨通,利于守持正固,取女可获吉祥。天地交感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带来天下和平昌顺。观察“交感”现象,天地万物的性情就可以明白了!

上面所讲的山和水的关系,指的是少男和少女,而可以代表父母和子女、上级和下级、主人和客人、本民族与外民族、本国与外国。《周易》上经首卦是乾卦和坤卦,喻指整个宇宙的自然之大道;下经首卦是咸卦和恒卦,主要喻指人类社会之大道。可见长白山的高山和天池象征着人类的始原,象征着人类的和平理想,象征着主人虚怀若谷尊敬客人的人类最基本的文明道德,这是全人类性的文明标志。在这样一个伟大的象征物面前,从最单纯的少男少女到最伟大的政治家都要甘拜下风,恭然起敬地领悟到什么。古代各族人民,从肃慎人,夫余人、巴娄人、高句丽人、渤海人、女真人、满族、朝鲜族……都生活在这伟大思想的象征物周围,领受着长白山树林的恩惠和保护,饮用着图门江、鸭绿江、松花江的“圣水”,一代代繁衍生息直到现在。因此,长白山最古老的名字是“不咸山”,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上,周秦时代已经成为人们熟悉的名字。它在蒙古语中是“天主、神明、神巫”的意思。汉语用“不咸”二字指称,不是简单的音译,古汉语里“咸”就是周易里讲的“咸”,是山上有泽水的象征符号,是一个寄托了汉民族理想的象征符号。“不”在古汉语里有“大”的意思,那么“不咸”应译成“大咸”。因此,不咸文化既长白山文化应该是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和汉族以及国外日本民族等多民族的泛民族文化。

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各民族的萨满文化是崇拜山水风雷等自然物的文化。自古以来,各民族都把长白山奉为神山,现在仍有不少民族(包括国外的朝鲜人)把长白山当作圣山,而且认为向它参拜是很自然的。这就是萨满文化的神秘象征,也就是长白山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魅力之所在。只要我们开发好这块宝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久的将来它必定会更加熠熠生辉,成为东北亚各族人民潮水般涌来参拜的神秘“圣山”。

长白山区的各民族都是山民,长白山就是他们的家乡,绵延数千里的长白山和它的支脉以及生长于其间的茂密的原始森林,为他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生活资料。所以,这里的民族都有崇拜山岳的传统。《后汉书・东夷传・秽》中记载“其俗重山川,山川各有部界,不得妄相干涉”。高句丽“常以三月三日,会猎乐浪之丘,获猪鹿以祭天及山川”。这里虽然没有明言他们祭祀、尊崇的是哪一座山、哪一座峰,但有崇拜山岳的思想意识则是明确的。到了南北朝时期,祭祀、尊崇的山岳已经非常具体了,就是长白山。关于这一点,《魏书・勿吉传》、《北史・勿吉传》等均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人们称长白山为“太白”或“太皇”,“俗甚敬畏之”。金朝的女真人因为长白山是其民族的发源地,对长白山更是尊崇有加,他们对长白山“议封爵,建庙宇”。大定十五年(1175),祭祀长白山的庙宇落成后,朝廷举行了庄严隆重的第一次封祭仪式,礼用三献,仪式与祭礼五岳一样。自此,金朝帝王将故里正式命名为“长白山”,就像中原王朝祭祀五岳一样祭祀。人借山威,山借神力,长白山在中国便逐渐与五岳同尊。满族兴起并建立清朝后,继承了其祖先女真人的传统,视长白山及其周边为“龙兴之地”。康熙十六年(1677),内大臣吴木纳率人亲至长白山巅祭祀。雍正十一年(1733)正式确定:每年春秋两季,择其吉日祭祖长白山。毫无疑问,这种思想意识的本源,是对养育民族生命的大山的一种真情回报。流风所及,直到现在东北地区的山民,仍有祭祀“山神爷”的传统。

2.长白山地区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长白山不仅有文化,而且长白山文化具有源头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发源地。“安图人”和“榆树人”,距今已有二、三万年的历史。地质年代的全新世,是长白山主峰基本定型的时期,在考古学中属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代,长白山地区原始文化的重要标志是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的祭坛、女神庙、积石冢,这是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通化王八脖子遗址考古也有新的重大发现,是距今6000年的原始文明遗迹。这些重大发现,使中华文明史的起点提前了二、三千年,由此证明长白山原始文化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

长白山作为人类文明的生长点,确实有其特殊的发展轨迹。长白山区的历史是长白山地区及更广大地域内的汉族、满族等各族人民不断斗争、不断融合、不断创造的历史。长白山区的民族从先秦时的肃慎到金代的女真以及大清的满族,实质上是一个族系。这个族系发展、称雄和衰亡的历史,是长白山区各族人民不断斗争、不断创造的历史发展的主体或主线。这是一个基本的事实。确认这个基本的历史事实,再论长白山文化的纵横经纬,也应当说是以满族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或主要线索的文化发展史。我们这样说,并不排斥满族文化以外的各种文化的发展和交融。比如,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长白山区的高句丽文化就有一定影响,长白山区的渤海文化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都是长白山文化的一部分。而到了近现代,随着长白山区打破封禁的放垦,大量关内移民涌人长白山区创基立业;随着满文化的汉化及满族的逐步衰亡,实现了满汉文化合流,长白山文化开始形成由以满族文化为主体转变为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史。

长白山地区在军事上历来也占有重要战略地位。长白山、长白山脉一带,因山地多,平地少,隐蔽性强,从外界不易攻入,而从山地向平地进攻相对来说容易得多。因此,长白山脉一带历来是各王朝的军事要地。商朝统一全国时就是从东北往南攻打败了夏朝;元朝统一全国时,仍是先攻下东北后逐步统一了全国;清朝统一全国时,也是从东北往南攻下,统一了全国;中国共产党统一全国时,也是以东北为根据地往南攻下,打败了,统一了全国。

回顾历史,可以看出长白山是汉、满、蒙、朝等北方各族人民的“圣山”,长白山脉是历史上各王朝的军事要地,关于长白山有着不计其数的神话故事,这些只要得到开发就足以吸引国内外的游客,成为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这不是投资少收益大,一本万利的开发吗?

三、对开发长白山人文旅游资源的建议

1.组织长白山圣灵祭奠活动

长白山历来是北方各民族的圣山,各民族都有祭祀长白山山神的习俗。白头峰、天池、瀑布,以其奇特、壮观、秀丽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国内外的游客。若在长白山山顶设立祭坛,更能吸引各民族来长白山进行观光、祭祀活动,同时也能吸引亚洲及其他地区的宗教界人士,并形成到长白山朝拜的朝圣潮,形成长白山独特的旅游文化。祭奠活动并不是搞封建迷信活动,而是保存和扶持一种传统风俗、文化。我们要尊重传统文化,而不能抹杀它,而且这种祭奠文化能够形成高品位的人文旅游资源,满足人们渴望文化熏陶的心理,也能给生活在长白山地区的人们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显然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好事。

2.组织学者发掘长白山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组织学者研究长白山地区各时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挖掘更多有形、无形的人文旅游资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到目前为止,各时期、各民族的历史、文化,各自单独存在,尚无综合连贯的综合性历史文化资料。挖掘长白山地区历史人文旅游资源有着充足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因为长白山地区贯通东北三省,各省都有相关研究人员,只要合理地整合研究人员组成跨省研究专家小组,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且,长白山地区现已查实的高句丽、渤海、满清时期的文化遗址不少,这些遗址如果得以大力宣传,必将形成一种高品位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造福于东北三省。

参考文献:

[1]李天元王连义:《旅游学概论》.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

[2]孙振声:《易经入门》.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朴灿奎:《高句丽史研究》.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2003

[4]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

[5]李德山:试论长白山文化的特点.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4期

[6]刘厚生:长白山文化的界定及其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4期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2

关键词:长白山;休闲旅游;旅游形象;旅游传播

1引言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来自原始的自然景观所拥有的独特的科学内涵,来自历史悠久的区域民族民俗文化内涵,来自令游人满足的商业化旅游服务,来自游客休闲旅游体验所获得的地方形象。休闲旅游业的首要贡献是区域形象的贡献,继而才会产生持续稳定的经济贡献;长白山休闲旅游区是“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长白山休闲旅游的形象定位应该由火山奇观-森林生态-民族风情三大要素共同支撑;长白山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是长白山景区形象定位和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核心要素;提升导游产品的科学性与文化性是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形象的保障,是进行长白山旅游地旅游形象传播的关键性因素。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目的地积极的旅游形象,是促进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提。

2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与价值

休闲旅游业在很多经营者的认识中首先是经济产业,借此获取经济效益。而事实上,一个地方的休闲旅游业首要的贡献是对景区旅游形象的贡献,并以此对区域形象产生影响,继而才会派生持续稳定的经济贡献和社会效益。因此休闲旅游业不仅具有经济产业属性,而且首先表现为形象产业的属性。

关于旅游形象的定义早有人从不同角度做出多种释义。笔者认为,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区在游客心目中留下的总体印象,或者说是旅游消费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旅游文化、旅游服务所形成的总体感受。因此,所谓旅游形象对旅游者而言是“印象”,对景区与地方而言是“名声”。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结束了闭关锁国的历史阶段,我国通过旅游业不仅打造着中国的旅游形象,而且展示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总体形象,打造着中国的良好的国家整体形象,把中国推向世界,使我国强有力地在各个领域开发国际市场。

国家形象的展示,是“软实力”的展示。旅游业日益与一个国家的人文、社会、历史紧密结合,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已经从硬实力的较量,发展到文化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国际旅游是输出国家文化、形象和影响的重要渠道,通过举办国家主题文化年、体育赛事、盛大展会等活动,可以更广泛地吸引国际游客,可增进各层面、各领域的国际交流,扩大本国历史、文化、价值观的输出,有利于传播价值观和提升国家“软实力”[1]。

2014年2月26日,中国外文局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报告指出:“中国文化具有较大的国际吸引力”;“来中国旅游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活动”;在国家形象的诸因素中,62%的受访者认可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59%的受访者表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吸引其来华旅游的最主要因素”,61%的受访者表示“乐于了解中国文化”,1/3表示对学习汉语有兴趣。

由此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传统的服务业,不仅仅具有经济功能,同时具有政治、文化等多重功能,并以此反馈于旅游经济。也不难看出,国家形象的塑造,其核心在于厚重的文化底蕴。发展旅游业,让外国游客到中国来,让他们看到一个真实、全面、发展的中国,是提升国家整体形象的有效途径。

旅游业可以打造国家的形象,旅游业自然可以打造和树立良好的地方形象。

长白山休闲旅游区通过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首先应该打造景区积极的旅游形象,与此同时也在打造地方形象,打造吉林省的整体形象。旅游业的这种展示和打造地方形象的功能需要我们自觉认识。

在经济大潮汹涌的时代,往往使人忘记了形象的价值。一个地方虽然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没有恰当的旅游形象定位、没有树立良好的环境形象、忽视旅游形象传播,那么,这样的旅游地就很难独树一帜,释放引力;一个没有形象的地方虽然张开臂膀做出欢迎的姿态,却难以迎来如潮人流和物流,难以产生各种效益。因此,景区形象的打造、区域形象的打造和资源特色的传播就成为区域旅游开发、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只有对景区资源特色有透彻认识,只有对现代游客的旅游需求变化有深入了解,只有对景区形象做出准确定位,并加以多渠道的旅游地美好形象的传播,才可能在国际、国内打造积极的区域形象、积极的地方形象和景区形象。良好的区域形象一旦树立,就会带来人流、信息流,带来物流和资金流,休闲旅游经济随之得以发展。

因此,认清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是正确把握和促进休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通过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功能来树立良好的景区形象和地区形象,是扩大对旅游客源吸引力的前提,只有产生旅游的人潮,才可能带来信息流,才可能带来物流、资金流,从而利用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融合,并对第一二三产业产生全方位的拉动作用,实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所以,休闲旅游业的形象产业属性具有无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景区和地方不能忽视的建设内容,是将旅游业打造成区域支柱产业的前期工程。

3长白山科学文化资源与旅游形象定位

休闲旅游者最大的需求是在放松身心的基础上,获得审美的情趣、文化的感染和知识的补充。旅游资源多种多样,但决定其品质的是科学文化。有了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底蕴,旅游地就会凭添无限魅力。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普遍化,旅游专业化服务的文化品位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所以应确立更广泛意义上的旅游产业价值观和发展观,正确把握当前旅游发展的新趋势,探索发展旅游业的健康之路。

进入21世纪后,旅游者队伍中出现了不同定义的高端旅游需求,于是引导许多旅游地高度重视高端旅游设施的筹建。事实上,高端旅游的内涵绝非仅限于物质层面。旅游需求的高端化,不仅体现在吃住行游购娱服务设施高端化,尤其体现在科学知识、人文知识体验的高品位需求和导游产品的高品位需求。不论高端旅游或大众性旅游,许多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来扩展眼界、增长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文化体验。这使得休闲旅游景区必定要与科学和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科学文化旅游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只有抓住长白山科学文化的特色,才能明确长白山旅游形象的定位,才能把握旅游传播的策划方向。

2010年3月20~22日,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在中国海南省三亚市举行的2010博鳌国际旅游论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长刘云山做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主旨演讲。他深刻地指出:“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文化交流是旅游的重要功能;推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需要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需要培育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品牌[2]”。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对中外游客的吸引力不仅仅来自原始的、外在的自然景观,更重要的是来自它所拥有的独特的科学内涵,来自历史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同时来自令人满足的商业化的高品位的旅游服务,来自游客休闲旅游体验所获得的地方形象烙印,来自游客亲历旅游服务后对景区形象的自主传播。

长白山区是世界著名物种基因库。1960年我国建立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1980年长白山成为我国最早列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的保护区”;1986年长白山被国务院批准为“部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审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长白山被确认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3年长白山被中华十大名山评审委员会选入中华“十大名山”之列;被中国旅游百科全书列为我国31个山岳“旅游精品”之一;2009年被授予部级地质公园资格,命名“长白山火山地质公园”。由此可见,长白山属于“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

作为旅游景区,长白山独具的地文科学文化内涵是核心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它神奇的火山地貌展示着它的形态之美,吸引了大批审美游客;它神秘的地质科学原理,它复杂多样的地理学过程,它壮美的森林生态系统,如幻多变的水文景观,显示它具有丰富的自然科学内涵,吸引着众多科学爱好者。因此,长白山的火山地质、森林生态、水文奇观成为长白山旅游形态定位的主导因素,长白山旅游资源拥有的科学内涵成为旅游需求的核心内容[3]。

从自然科学角度看,长白山旅游景区在地质学、地理学、生物学、景观学、生态学等领域具有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长白山旅游资源深层次的科学知识开发,可以满足人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生态旅游知识,获得求本探源、体会人地关系、享受自然情怀、感知天人和谐的生态体验,享受科学文化的激情。所以发掘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文化内涵是展示长白山旅游形象的科学本源,是满足游客探求知识欲望的重要因素,是广泛吸引中外游客的关键所在,也是研究长白山休闲旅游文化开发与休闲经济发展关系的需要。

从人文科学角度上看,长白山旅游区具有多元性文化内涵。在漫长历史进程中肃慎、挹娄、勿吉、秽貊、扶余、高句丽、、渤海、女真等民族在东北地区生存与迁徙,到今天长白山区满族、朝鲜族、汉族等的聚集,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气息,将给人以精神食粮与创作灵感,是长白山休闲旅游业能够得到发展的优势之一。

从审美角度上看,长白山火山地貌的神奇多变、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化、高山苔原的美丽新奇、天池-瀑布-白河激流,从形态上给人以自然美、艺术美,给游客以艺术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悦。

由此可见,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旅游形象应该是神奇的火山地貌、多重的森林景观、漫长民族演化历史所蕴含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交织的多层次的科学文化留给游客的全方位的身心体验。因此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应该是从有形的旅游资源到无形的文化体验,而其价值则是从无形的文化体验到有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所以,长白山休闲旅游的形象定位应该是由火山奇观-森林生态-民族风情三大要素共同支撑[4]。当然长白山休闲旅游地良好的旅游形象也离不开一流的旅游环境和一流的旅游服务。

所以,长白山科学文化资源的开发直接影响到长白山旅游形象定位与休闲体验。在长白山旅游资源开发中,旅游地形象定位与旅游地产品特色应一致,这种特色一定体现在长白山景区所开发的科学知识体系之中和民族演进的历史文化中。长白山旅游文化品牌要由长白山所拥有的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科学文化内涵,是长白山景区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

2014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4长白山休闲旅游地旅游形象的传播

4.1导游产品与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

国外对于旅游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形象感知的影响因素、形象感知类型、形象感知行为模式、形象感知营销的研究等方面;国内则主要是对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形象的策划研究,但旅游形象的传播研究却很少[4]。而旅游地要赢得游客青睐,旅游形象传播是必不可少的。

在长白山众多的旅游产品中,尤其要提升导游专业产品的科学性与文化性。导游产品既要有独特性、新奇性,更要有科学性、知识性。这是树立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科学文化形象的关键性因素。

导游服务是传播科学文化的重要渠道。长白山休闲旅游活动的科学文化传播服务,旅游景区景点科学内涵的外在呈现,景区科学文化对游客的吸引度与诱惑力,游客对景区科学内涵的认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游产品和导游服务。

而导游人员是景区与游客情感联系的纽带,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长白山景区形象的直接展示者和传播者。对展现和宣传景区形象和地方形象具有重要作用。

导游工作者及各项导游产品,要能够结合长白山各个景点为游客简要生动地介绍长白山地区沧桑巨变的地质史,能够介绍火山活动对长白山现代旅游景观塑造的科学原理,介绍自然地理过程对长白山现代地貌奇观的雕琢,讲解长白山自然景观垂直带谱的组成和演替规律,介绍茂密的原始森林的生态学意义;我们的导游工作者和导游产品,要能够结合长白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史,简要生动地介绍历史上东北居住的各民族对长白山的景仰和神化,要能够介绍东北地区及长白山地区各民族发展、迁移与征战的历史,要能够介绍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给长白山旅游形象带来神奇与奥秘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文化将给长白山旅游区带来无穷的神奇魅力,将给旅游者留下启动心灵、感概万千、流连忘返的深刻印象,这就是景区形象在游客心中打下的深刻印记,这种形象印记将给中外游客带来自主传播的动力,将给潜在游客以巨大的吸引力,也为树立吉林旅游形象起到传播学作用。

所有这些源自长白山旅游景区的科学、文化内涵,不仅支撑着长白山旅游休闲的形象定位,而且显示着长白山休闲旅游科学文化内涵的高品位,支撑着长白山旅游品质的提升,支撑着长白山对国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因此,力图将长白山打造成国际休闲旅游名山,发掘其丰富的,多方位的旅游文化资源是关键因素,是长白山地区旅游形象传播的核心内容。

长白山作为部级火山地质公园、作为具有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保护区,应该在景区内、在景点处、在旅行社、在酒店内、在康乐区、在道路边,在所有合适的旅游服务场所利用有线网络、通过影像资料、动画演示、图版说明等从宏观上介绍长白山地质演化史、介绍长白山自然地理过程、介绍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知识、介绍长白山珍贵的动植物资源等;要通过解说系统不失时机、不失空间地进行旅游景区科学知识的展示。所有这些旅游环境建设,都渗透着长白山景区科学知识的内涵,给游客以科学感染,提高景区知识品位与科学文化层次,体现长白山景区的科学文化形象,树立积极的地方文化形象。

4.2游客与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

旅游形象传播的目的是促使现实的和潜在的游客了解和信赖本区域旅游产品,传播旅游景区丰富的科学文化内涵,提高区域旅游产品形象的认知度,扩大客源市场和旅游产品的销售。

当前的旅游形象营销手段多样,如形象广告传播、公共关系传播、网络传播等。其中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电视媒体等形象广告传播以其直观性、实时性、普及性而成为当前效果较好的形象广告载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网络传播的快捷、全面和高效能够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因而网络传播在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中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和途径,智慧旅游系统的营建,是其发展的结果。

目前,各旅游省份和旅游景区的影像与赞誉之词充满可利用的媒体。策划者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利用汉字丰富无比的情感内涵和极为灵活的组词功能,不无夸张地运用秀美、壮美、柔美、娇美等创造出很多的美的词汇来为景区形象传播服务,许多景区的赞誉之词和诱惑之词高度概括了旅游地的科学文化内涵,发挥了旅游景区形象的传播作用。然而也有一些景区形象概括显得过度抽象,无法使潜在游客及大众获取丰富多彩的、全面具体的旅游资源特征和科学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难以拨动大众前往旅游的心弦。

真正能够全方位的、具体的传播旅游景区体验的是广大的旅游亲历者。旅游亲历者对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的体验、人文环境的体验、文化熏陶的体验、科学启迪的体验、服务质量的体验、娱乐参与的体验、康乐服务的体验等等多方面的感受,是形成旅游形象的构成要件。因此,有学者从游客的视角出发,把旅游目的地形象细分为自然形象、人文形象、服务形象、价格形象、娱乐形象等五个维度[5],他们若在长白山休闲旅游生活中获得了导游教师般的温情讲解服务、获得了景区美好景物的感染、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启迪,获得了民族文化的熏陶,获得了娱乐参与的快乐、获得了震撼心灵的感悟,总之获得了满意的吃、住、行、游、购、娱系列,那么,长白山旅游地将在现实的休闲旅游者心目中形成美好的、具体的旅游形象;那么,这些现实的休闲旅游者,将成为旅游景区形象的最忠实的、义务的传播者,成为长白山旅游形象传播的“义工”,他们的传播内容将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实的、可信的、有成效的。

因此,吉林省和长白山景区必须结合自身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特点,下决心、花大力气培养自己的,具有景区特色的导游人员。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培养出众多的高智能、高水平、高技巧导游专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在短期内培养出熟知长白山景区旅游地质学知识、旅游地理学知识、旅游生态知识的区域导游“专家”,结合他们已有的文学、艺术、历史、语言等知识基础,成为长白山景区旅游形象的代言人,成为长白山旅游形象的传播者,成为能够自觉传播旅游形象的“义工”培养者。以此树立长白山国际休闲旅游名山的科学性形象、文化性形象、诚信友善的形象、舒适周到的形象。

长白山景区要从旅游产品的各个方面显示和传播长白山休闲旅游景区所内涵的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以此彰显长白山火山地貌景观下蕴含的科学神奇与稀有,以此扩大长白山在旅游世界的影响,以此坚挺长白山的休闲旅游地位,以此创建长白山休闲旅游的高端品牌和高品位形象。

5结语

长白山是“自然保护区”、“火山地质公园”、“旅游景区”的统一体。作为旅游景区,其地文科学的文化内涵是核心旅游资源,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方面。

长白山休闲旅游地的经营若能够在科学、文化层次上满足游客的多方位需求,在旅游服务领域使游客获得满足,就会巩固游客对休闲旅游地的忠诚度,成为游客主动进行形象传播的驱动力。获得丰富科学文化体验与热情周到服务的游客将是景区形象忠实的传播者。

高水平的导游和导游服务是树立长白山特有的旅游形象、加强长白山休闲旅游形象传播、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度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 刘文海.世界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市场,2012(7).

[2] 刘云山.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J].光明日报,2010-03-24(6).

[3] 许林书,王兆明.科学介入长白山休闲旅游浅论[J].绿色科技,2014(6).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3

在人们的观念里,长顺总是与吉祥联系在一起。曾有人形容长顺地图宛如一尊“如意”静卧在黔中腹地,作为吉祥的象征,人们渴望拥有“如意”,于是便有了“吉祥长顺”一说。

在“如意”手柄的中央,镶嵌着一块天然绿宝石,那便是美丽的杜鹃湖。杜鹃湖是长顺的一处胜景,位于长顺县城北部。杜鹃湖湖面面积为88平方米,明亮如镜,如碧如玉,周围的山,山体清秀,绿树成荫,山水相映,甚为迷人。杜鹃湖四周山峦上遍布着乔木状的杜鹃林,春暖时节,各色杜鹃花竞相开放,点缀得沿湖两岸姹紫嫣红,迷醉双眼。夏日来临,漫山杨梅绿叶荫荫,红果累累,诱人垂涎欲滴。泛舟湖中,四周碧波荡漾,绿树倒影,举目四顾,清风送爽,野气横生,离舟登岸,漫步幽幽曲径,鸟语花香,让你仿佛置身仙境。

沿着杜鹃湖一直往北,即是“如意”的柄首——广顺。这个由明万历皇帝亲赐州名的地方,曾经是古夜郎的故地。《汉书》记载最后一位夜郎王兴,于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被朝廷镇压,从此夜郎国一蹶不振,并逐渐走向溃亡。兴起于战国,历秦至汉存在约300年的夜郎国,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广顺夜郎古城池遗址位于玉带河上游的夜合山脉上,山脉中央有一块开阔地,长6.8公里,宽1.64公里。相传二千多年前,夜朗国在此建立都城,是夜朗国政治和军事活动中心。古城池占地5平方公里,四周依山势建有土城墙,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现今还有十七道外城墙及十九道内城墙残存。整座古城池气势宏伟,地形险峻,易守难攻,仿佛诉说一段曾经辉煌的记忆,让人扑朔迷离。

同样让人难以释惑的除了古老丰富的夜郎文化外,还有那白云山上的历史之谜。白云山是长顺的又一胜景,距县城30余公里,被誉为“万山之王”。山上绿树葱郁、景色迷人,坐落在山顶的白云寺相传曾是明建文帝出家的地方。据《徐霞客游记》记载:“白云山初名螺拥山,以建文君望白云而登,为开山之祖,遂以‘白云’名之。”明末清初,白云山已成为黔中佛教名山,名人贤士纷至沓来,登山吟诗作赋,留下不少为世人称道的墨宝。

时光在对历史的只言片语讲述中渐渐消失,沉淀下来那份对历史的遐想和神往。其实,吉祥长顺,与你相近。(责任编辑/付 松)

长顺文化词典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4

【中图分类号】 G6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78―01

一、充分开发适合幼儿教育的本土资源

1. 历史方面。仅从古代建筑角度出发,就有陇上名胜――五泉山公园,它集中了元、明、清古建筑,堪称兰州古代建筑的大园林;金城屏障――白塔山公园,白塔融中国、印度建筑风格为一体,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黄河第一桥――中山桥,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是兰州人民征服黄河险阻的见证。

2. 文化方面。可以说,兰州是中西文化传播的桥梁和纽带,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黄河母亲”雕塑,可以说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优秀作品,整个构图表达了黄河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她所养育的中华民族,生气勃勃,幸福安乐。母亲身下的黄河造型水波纹和鱼纹,来源于甘肃彩陶的古老图案,更是黄河文化的象征。

3. 自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也是造福子孙后代、利在千秋的要数南北两山绿化。目前已造林绿化58万亩,成活各类苗木1.3亿多株,植物种类达56科180多种,鸟类26科90多种,已经建成各种森林公园20多处,宾馆、山庄、会议中心80多处,已成为兰州的两片肺叶、空气净化器和大氧吧,为构建山水城市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同时,还有白塔山、五泉山、兴隆山等。

4. 人文方面。以黄河风情线为代表,在黄河两岸开通了两条长20多公里的宽敞马路,成为全国目前最长的市内滨河马路,沿途点缀着“平沙落雁”、“筏客搏浪”、“丝路古道”、“西游记”、“绿色希望”和“黄河母亲”、“龙源”等众多的立体雕塑。

5. 物产方面。兰州物产丰富,有“瓜果之城”的美称,兰州的白兰瓜、蜜桃、冬果梨等,特别是兰州白兰瓜,名声远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兰州牛肉面“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色、香、味俱佳,已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

二、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中的途径

1. 引导学习。要把文化的、历史的、自然的等资源融入园本课程教学中,重要的是要按照幼儿的特点,采取讲故事、表演等方式开展。比如,对于兰州白兰瓜的历史,教师就要从1944年美国人华莱士来华访问,路过兰州所赠送的“蜜露”甜瓜种子说起,引导幼儿产生兴趣。

2. 创设环境。环境创设也是幼儿园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院子里可以仿制水车模型一轮,用电力驱动,供幼儿参观。在走廊里,可以创建“兰州名片”长廊,设计制作图文并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模型等,同时,可以引导幼儿画出“黄河铁桥”、“白塔山”、、“水车”等,张贴于走廊,增加幼儿的兴趣。环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创造意识,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3. 开展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不断拓展课程资源的,是形成从园内到园外,从社区到社会,从以教师、幼儿为主体到辅以专家、家长、社区人士共建课程的重要手段。如,可开展以“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为主题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幼儿参观南北两山绿化和五泉山、白塔山等,特别是要结合沙尘暴、空气污染等,激发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环保意识。

三、努力提升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的水平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本土资源融入到园本课程之中,教师要有迫切学习的愿望。教师只有通过对兰州历史、文化、社会的学习和研究,才能实现园本教育课程本土化,才能使课程契合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5

关键词:城镇;文化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1.优势与基础

(1)历史文化厚重,人文资源丰富

抚松市坐落在长白山脚下,具有悠久的采挖人参的历史,是人参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是发现和应用人参最早的国家。中国第一部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记载:人参,生山谷。

宋代中国人参主产区向东部扩展,伸展到黄河以东地带,绵延至泰山山区,并已间接地开发长白山区生产的人参资源。

明代中国人参主产区明显北移,进入东北地区。

清代中国人参主产区分布在长白山、西赫特山区。

在《渤海国记》“朝贡中国”篇中记载公元925年即后唐庄宗(李存)同光三年二月,遗少卿裴朝于唐,贡人参、松子、昆布等。这里,将人参列为贡品之首位。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使大陈林116人,朝进儿女口各三人,人参、昆布、白附子、虎皮等。这里将人参列在人之后,仍为贡物的首位。从唐中宗(李显)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到唐明宗天成元年的220余年中,渤海国入唐朝贡94次,贡物人参主要是在汤河口(今抚松县仙人桥镇)采挖的上等老山参。

东北地区自古就盛产人参。族酋长、渤海郡王都曾向唐王朝贡献人参。明朝时代主要依靠“辽参”供做药用等等,说明东北地区出产的人参在药用历史上,早已确立了地位。清朝统治者视长白山及其支脉是“龙兴之地”,视山野甚至一草一木至为“神圣”。为保证长白山野山人参长期供应皇族们享用,以防止人参枯竭,曾对长白山采取“封禁”政策。其后为严加控制,还执行“放票采参制”、“招商承办制”,直至乾隆十五年(1750年)设立了人参垄断专营机构“官参局”,实行各种管理,专营人参的政策和制度。

在官参局的文献中,对人参主产区记载的十分具体。如额尔敏河(今通化县二密河)、哈尔敏河(今通化县哈泥河)、刚山岭(通化县境内)、佟佳江(今通化头道江段之浑江)、三屯河(今柳河境内三统河)、辉发河(今辉南县、桦甸县境内)区域,均为人参主产区。在盛京、吉林、宁古塔、三姓、珲春、拉林、阿勒楚喀等地设有官参局。这些史实充分反映清代人参主产区是在长白山区。

清代自道光以后,适逢多事之秋,内外忧患,财政拮绌,无力动拨国帑帮贴参务,人参采集难以经办下去,自然逐渐被废弃与淘汰。东北地区的采集业做为清政府的经济活动,前后维持了二百余年之久。到咸丰初年,官办采集业基本上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采参业的兴起。关内移民涌至长白山区采挖人参为主,出现一种挖参的行业。也叫挖棒槌业,这种以挖参为生的职业在长白山区有其独特的地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长白山区特有的采挖人参历史文化。

1995年抚松县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2008年,长白山采参习俗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非遗普查收集线索567条,其中,《长白山人参故事》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8项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12月,抚松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人参文化之乡”。

(2)文化功能原景初现,特色文化逐渐形成

早在2005年,抚松县就被命名为人参之乡,2010年,县委新型城镇化专题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边际城镇,明确了抚松地区的发展定位。通过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创业,先后成功创建了人参生态示范园、人参集散市场等,实现了老县向新市、无城到有城、“一张白纸”到“靓丽雏形”、框架型向功能型的转变。同时,基层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快速推进,到“十一五”末,全县14个乡镇其中12个综合文化站立项建设,基本达到了“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目标,127个村建有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惠及万民,绘画之乡――东岗镇、秧歌之乡――万良镇、剪纸之乡――北岗镇等地方特色文化加快形成,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能够感知文化服务的逐步完善所带来的、为民众所共享的文化利益的最大化。

(3)创业文化氛围浓厚,抚松精神弘扬光大

抚松是个古县新市,更是个创业之市,面对体制多变,抚松人民不埋怨,只埋头苦战,创业信心不减、创业激情不减、创业力度不减、创业目标不减,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全民创业的滚滚浪潮。特别撤县建市以来,先后开展了“二次创业”、抚松精神大讨论等活动,提炼了抚松精神,塑造了抚松新形象,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强度地激发了主体意识,呼唤了抚松精神的新弘扬,2013年举办了全县学习朱玉林先进事迹的活动,再一次推动了我县创业文化氛围的形成,有效激发干部群众创业奉献激情的良好局面。

2.问题与困难

(1)对城市文化定位的研究不够

抚松县自撤县设市搬迁新城区后,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已初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但是,什么样的城市定位才真正契合抚松实际,体现抚松的城市品质以及代表抚松今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把握文脉、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历史文化名人的研究等方面缺少研究、提炼。

(2)市情实际难以满足文化建设的需要

抚松最大的市情是经济欠发达,与周边县市及其他发展较快的城市比较,我市城市文化的营造不够突出,缺乏标志性的文化景观和品牌独特的文化产品。市图书馆、电影院、体育馆等至今未建设,还有5个综合文化站未开工建设,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标准不高,服务功能不够健全。

(3)文化人才缺乏和相关体制建设滞后

以文化和文明建设为灵魂,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凸显城市文脉,关键要有相关领域的人才。目前,我市社会文化事业人才严重缺乏并缺少“领军”人物,特别是文化创意人才,市、镇两级文化单位,很多岗位没有专业人才,选拔、引进人才的成本和难度也很高。相关体制建设难以适应文化名市、文化大省建设的需要,又滞后其他县市,如非遗保护中心未成立等。由于经费以及机制等方面原因,群众文化活动影响面不大,像“中国文化年”这种大型活动不多,零敲碎打,起不到宣传抚松,提升抚松知名度的作用。

二、我市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由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文化和文明建设为灵魂,建设乐业安居、活力魅力的创业型生态新区,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机遇、顺应形势,发挥优势、突破瓶颈,搞好城市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抚松建设步伐。

1.树立文化城市理念,加快城市定位

历史是城市的脉络,山水是城市的神韵,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对一个城市的定位,既要考虑她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自然景观要素,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她的文脉。抚松市位优势明,地处长白山经济区建设范围,生态资源丰富,市内有老包头庙,历史文化厚重,是著名的国家旅游景点――长白山的核心组成。抚松城市文化主流应当是历史、文化、民俗和生态的,其定位应为富有山水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经济规律,延续城市文脉,大打名城牌、名人牌和生态牌,按照市区一体的理念,着力传承“人参”文化,将抚松市建设成“东北参城”;根据我市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的特点,积极打造“参地之都”;根据我市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大力宣传“创业之区”,在文化方面主要突出厚重性、原真性,在生态方面主要突出可比性、原生性,在创业精神的提炼方面主要突出唯一性、传承性。

2.善于吐古纳新,加快培育城市文化元素

文化元素是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元素,是城市文化主流形成的重要基础。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善于吐故纳新,按照“件件是精品、个个是亮点、处处显文化”的城市建设理念,将具有抚松历史现实特点的文化元素植入城市细节。

(1)建设展示城市文化内涵的主题公园和专题博物馆(纪念馆)。做好抚松西江公园规划,依托人参文化建设以人参为主题的主题博物馆,如抚松人参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厅里设立非遗展示厅。

(2)建设具有鲜明文化个性的标志性建筑和设立解读城市文化内涵的标牌。建设一批标志性的公益文化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山里红剧院等。对文物古迹、特色乡镇以及散布在城区四处的各类遗址,通过路牌指示、挂标志牌、立碑等方法进行解读,唤起市民对抚松历史的记忆,增强外地游客对抚松历史的认同感。

(3)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城乡文化均等化。加强“镇乡站村室”建设,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加快“文化圈”的形成,满足城乡居民就近开展文化活动的需求。继续实施文化工程,鼓励各地开展文化广场活动。大力开展各类文化节、特色产业节、艺术节等,培育地域特色的群文活动品牌,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创新管理方式,搞好题材创作,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每年创作一批贴近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快乐群众、鼓舞士气、宣传抚松。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6

和他们的奇石

在这幅桌面大小的石雕上,战云密布、旌旗招展,两方人马正激烈鏖战着。防守的一方据有城池之坚,将士的身形只是微微探出箭楼,神情中却掩饰不住他们的讶异――显然,来犯的是一群他们未曾料想的敌人。而进攻的一方则气势嚣张,挺枪跃马,耀武扬威。石雕的刻工虽然略显拙朴,倒也气韵生动,画面里充满了来自古代战场的对峙和张力。攻城队伍中,领头一人的骏马已然跃起,简直眼看就要跨上那坚厚的城墙了。

石雕是陇南文县白马藏族村寨的民俗陈列品,制作年代相当久远,恐已无从查考。在这幢原木与青砖建起的二层小楼中,类似的文物还有不少;但我们的朋友,文县文化馆的罗愚频馆长,凝视这幅石雕良久,却有了全新的发现:“这画面讲的是白马藏族的先民们与汉族官兵交战的事。我以前还拍过这个石雕的照片,这次才看出来其中的故事!”罗馆长边说边指,向我们讲解石雕人物服饰上的若干特点。原来那支彪悍勇猛的攻城部队就是古书中记载的“白马氐人”,而他们几百年后的子孙,则是今天村寨中热情好客的白马人。

陇南地处甘、陕、川三省交界的秦巴山区,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战略要地;文县又在陇南南陲,有着我国西北罕见的亚热带气候环境,山川灵秀,草木葱茏。时值暮春,我们走在白马人的村寨里,不断映入眼帘的是乡间古朴的风雨廊桥、小河边支呀作响的水车;若不是身边总有身穿鲜艳民族服饰的村民经过,我们简直会产生身在江南水乡的幻觉了。

这里的白马人是古代氐人的一支,他们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活跃的民族力量。时至今日,白马人退居深山,可仍保留了鲜明的族群特征:虽没有文字,但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身穿五彩斑斓的镶花袍裙,头上大多戴着名叫“沙嘎帽”的羊毛毡帽,帽上还一定要插一支白色羽毛。当地朋友告诉我们,这根雪白的雄鸡羽毛就是白马人的标志,其来历与这个族群勇猛好战的天性有关:相传在古时,白马人曾与敌军鏖战多日,一夜众人疲惫不堪,都已回寨入睡,敌人却趁机前来偷袭;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村寨中的一只白公鸡猛然跃起高鸣,惊醒了沉睡的战士,让族群免遭敌人的血洗。为纪念此事,白马人将白色雄鸡的尾羽当成了整个族群的标志。在村寨里,我们不仅看到沙嘎帽上飘扬着白羽毛,就连有些风雨廊桥的桥头上也有白色羽毛的塑像标记。

白马人性格朴实豪爽,人人能歌善舞。每到农历正月,他们会迎来本族群最盛大的节庆。从正月十三到十六,白马人会穿上羊皮衣,戴上木雕面具,跳起热烈而神秘的“池哥昼”舞。跳舞队伍每到一家,大家都会畅饮美酒,然后围篝火起舞。白马人相信,舞跳好了,一年里就能风调雨顺,妖魔无扰;所以这一场舞要翻越5个山头,跳进白马人的每家每户。2007年,“池哥昼”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不管多高的山上,都会住着白马人”,陇南朋友向我们这样介绍;确实,陇南山大沟深,而恰恰是得天独厚的环境让这悍勇赤诚的族群文化能够保存下来,几千年来一直传承不绝。接待我们的村委会吝主任五十多岁年纪,会讲汉语、藏语和白马人的语言;在他带领之下,我们攀过几段崎岖的山路,寻访了一处深藏山中的云瀑寺,畅饮了寺中的甘泉(据说是当地最有灵验疗效的神水)。我们发现寺中的木牌上录有历代主持的姓名,从有记载以来,每位主持都是吝主任的本家。看着吝主任远远超过我们这些年轻人的矫健步伐,我们还真有几分相信这“神水”的功效了。

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白马人、乃至上古以来一直活跃在陇南地区的氐、羌等民族的命运也绝非一帆风顺。罗愚频馆长用文县的地名给我们举了例子:这里古称阴平,南北朝时,清水氐族杨氏家族曾在此创建阴平国,历时101年后被北周所灭。此后吐蕃、蒙元等政权又先后占领过此地,千百年来战乱不息、人丁日减,地名也从起先的“阴平郡”、“文州”,最终降为“文县”。经历过国、州、郡、县的演变,这里的文化地层中究竟蕴含了多少隐秘的烙印和痕迹?这是今天的我们很难在一时穷尽的。

罗馆长一路引领我们参观了县内的多处古迹。来到汉坪嘴水库附近峡谷边的阴平栈道遗址,他一边指点我们仔细观看留在峡谷绝壁上的栈孔,一边向我们讲解三国旧事。罗馆长说,《三国志》中提到阴平(今文县)的记载有二十多条,多年来他曾反复比对甄别史实,考证邓艾等魏将修筑栈道攻入蜀国的路线,但结论也仍不确定,言之有据的至少就有三种假说。

听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在白马村寨的民俗馆中陈列的一批奇石藏品,深灰的山体岩层之中,竟嵌着多枚白色的海洋贝壳化石――这表明陇南在远古曾是大海,经过后世天翻地覆的地质巨变,才转变为今天的山区。与此类似,经历了几千年来的历史演变,身处中国腹地的陇南就像是一块沧桑巨变造就的奇石;我们一路上看到的石雕、廊桥、木牌或栈孔,都是镶嵌在这石层中的深海贝壳,当我们学会仔细观看,它们就将从细微之处苏醒,向人吐露深藏其中的时间秘密。 秦人溯源

20世纪后半叶,陕西兵马俑及秦始皇陵的发现引起海内外的轰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现存更早的秦人发祥地并不在陕西,而是在甘肃陇南礼县境内。1990年后,陇南接连发掘出多处秦国墓葬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遂为历史学界所重视。 流失秦公鼎揭开千古之谜

上海博物馆里有一件春秋早期的簋,造型具有西周晚期同类器物的遗风,线条繁复华丽而奇特,器、盖刻有铭文,记为秦公用器,经专家认定为春秋早期秦国墓葬中的重器。很少有人知道,这批秦公重器今天能够在上海展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初,大堡子山墓葬遗址群被盗墓者发现,大量文物被售往海外。当时的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香港花重金才将国宝收回,也正是经过这一番波折,大陆的学界才了解到礼县是秦国墓葬的集中地。此后,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对大墓进行劫后清理,发掘两座中字型大墓和两座车马坑,附近有9座小型墓葬,大量秦公器物出土。

大堡子山,位于礼县城东约26华里处的西汉水北岸。1994年到2006年之间,经过专家对墓葬遗址多次发掘并研究论证,一致认定为此处为秦始皇祖先第一陵园――西垂陵园的所在地;礼县也被认定为《史记》所记载的秦人发祥地“西犬丘”所在地。 寻迹秦人故里

《史记・秦本纪》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秦先祖及其子因牧马养畜备受周王赏识,赐姓嬴,封秦地为周王朝附庸,其中一子居住在西犬丘故地,其子孙与戎族长期争斗,周宣王助其攻破西戎,封秦庄公为西垂大夫。这段历史被一组大型浮雕生动地重现,这里便是礼县秦文化博物馆,大堡子山发掘出的大量文物收藏于此。

从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来看,秦人之所以能够统一六国,不光靠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军事韬略,更多还是依赖于当地的科技水平,特别是青铜器的冶炼铸造技术和工艺水平,即使在今天也令人赞叹不已。很多文艺作品中体现出秦国的矛尖剑利,由这些文物中可见一斑。例如一辆约15厘米见方的微型青铜四轮车,车厢为盖,四角上有四只鸟,翻盖的两个手柄分别是一只熊和一只猴子,车厢底部的四角上趴着四只虎,栩栩如生。四只车轮至今仍能自如转动,叫人不禁暗暗称绝。至于四轮车的用途,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古代殡葬车的模型,也可能是当时贵族妇女的梳妆盒。然而,其中一组造型精美的九件套编钟得以留存下来,实属侥幸。在展厅内设置的发掘遗址模型中,我们看到一处最大的盗洞距离这套编钟仅有20厘米,盗墓者如果当时再多挖一锹,这套编钟将与国人失之交臂。据博物馆工作人介绍,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套9件一体的秦青铜编钟,极为珍贵。 “秦公”引发的遐想

大堡子墓葬遗址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了墓主的贵族地位,然而,究竟为历史上的哪一位秦国国君,学术界依然没有确切论断。一说大堡子山被盗两座大墓为秦襄公夫妇墓,有多位学者表示异议,认为襄公夫妇与文公夫妇的可能性都存在;一说是其一为襄公墓,另一座为秦子出子墓。北大文博考古学院教授赵化成是当时联合考古队的带队人,经过一系列的论证,他认为大堡子山被盗两座大墓中,其一应为太子静公墓,另一座则为太子静公父亲文公之墓。“乐器坑”中所发掘的铜器足以说明当时祭祀活动的规格。由于发掘之处文物的大量流失,因此学术界对墓葬主人究竟是何人始终无法断言。不论如何,流连于这些无价的秦国遗物,我们仿佛穿越历史回到秦国当时高度发达的年代中。 用石笋

丈量大历史

溶洞本来是人们游赏、探奇的绝佳去处,但普通人难以想到的是,陇南武都区的著名溶洞万象洞还有一段促成重大科学发现的渊源。一项关于中国历史兴衰规律的科研成果,最早恰恰是诞生在这处风景名胜区之中。

万象洞位于武都区以东15公里处,白龙江以南崆峒坪北麓的桦林山腰。它形成于3.5亿年以前,洞内地形复杂,迂回曲折;狭窄处高度不到1米,仅能让一人勉强通过;开阔处则有纵横超过百米的宽敞空间;洞内石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遍布,目前分为三大景区,共计270多处景点。2007年6月在距原洞口10米处又发现了一处新洞,洞内景观更奇,全洞莹白如玉,大厅内可容千人,有琼山玉笋等绝妙景观。

我们走在万象洞中,美景不断向眼前涌来,想象的翅膀可以摆脱日常的羁绊,在仙境般的空间中任意飞翔:刚说到山,就会见到各种形状的山;说到水,就有流淌的河和奔腾的海;至于传说人物、珍禽异兽,更是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

万象洞作为游览胜地的历史十分悠久,对它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这里除了岩洞奇景之外,还保存了大量历代碑文和书画墨迹,构成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映成趣的艺术世界,可称得上是一座“洞窟文化长廊”。

万象洞中不仅有令人赞叹的绝妙景观,更有科学研究的珍贵素材。2003年5月,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张平中教授在万象洞内距洞口1000米处,找到了一根长达118毫米的石笋。张教授及同事分析了石笋中氧的同位素含量,借此推导出过去1810年间中国降雨量的变化曲线。他们发现,这条曲线竟然和朝代的兴衰更替惊人的吻合。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08年11月出版的权威学术杂志《科学》上,受到全球知识界的广泛关注。

石笋上怎么会留有历代兴亡的印记呢?原来,石笋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这些碳酸钙是洞穴外部的降水将石灰岩溶解后下渗而形成的。在石笋里,氧的同位素存在于碳酸钙中,而这一含量又与各年度降水量成对应关系。因此,对石笋成分的分析就能提供历史上各时期大气降水的情况。

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降水与亚洲季风的变化密切相关。季风越强,通过海洋带来的降水越多,气候就越温暖、湿润,农作物产量也就越高,人们安居乐业;反之,季风弱,则气候干旱、寒冷,农作物歉收,容易引发社会冲突。张平中教授列举了各个朝代受降水影响的例证:在北宋前期,亚洲季风强盛带来充沛的降水,促使粮食丰产,人口大增;但之后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农作物减产,饥荒的频发使社会动荡,最终导致了战争和农民起义。而对于唐朝、元朝和明朝来说也均如此。因此,研究者得出结论:气候变化通过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对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起着关键作用。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7

历史最悠久的古都

西安人很早以前就宣称,在中国历史上的六大古都中,西安是建都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从西周起,直到唐代,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共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累计建都时间达1100余年。

然而近些年来,河南省洛阳市开始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是中国“七大古都”中,建都时间最早、建都朝代最多、累计建都时间最长的城市。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时,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就在洛阳一带立国。之后,商朝、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2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历史长达1529年。今年的牡丹花会节期间,洛阳在街头设有许多“千年,牡丹花城”的广告牌,为自己城市宣传造势。

洛阳对外宣称的建都时间比西安长了400多年,这让一直感觉自己城市是中国最古老的西安人听了很不习惯。但不久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国家旅游局合作主办“神州趴趴走”的广播节目中,称洛阳为“九朝”,西安人听了似乎终于找到了安慰。

为了争夺历史最悠久的地位,西安和洛阳各执其辞,都拿出古籍记载、遗迹文物、学术著作等等引经据典为自己据理力争。

丝绸之路起点

在争论谁是历史最悠久古都的同时,西安和洛阳之间关于古丝绸之路起点也发生了“争执”。

过去西安人认为西安的古丝绸之路起点地位毫无争议、不可动摇,“西安起点说”也的确在相当长时期占据统治地位。可就在西安人陶醉于“丝绸之路起点”的美誉中时,洛阳人提出了“洛阳起点说”。

洛阳人首次提出“洛阳起点说”是在1992年,但那时没有受到太多重视,包括洛阳人也没有太注意。进入21世纪,洛阳人意识到这不是个小事情,开始强攻这一堡垒。他们称,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而佛教是顺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洛阳的;洛阳出土的胡人陶俑、古罗马金币等,都是沿丝绸之路从西域传来的东西;洛阳在东汉即为首都,在隋唐时期又是著名的东都,是商业贸易中心。因此,洛阳才是丝绸之路最东的起点。

西安的历史文化研究者对“洛阳起点说”的观点,似乎“不太感冒”。有人撰写文章称,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时期开辟的,而西汉的京都在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当然也在长安。在以后的朝代,洛阳虽然作为东都,可能有部分使节由这里西去,但无论如何,丝绸之路开辟时的首都是长安,丝绸之路起点在西安是毫无疑问的。如果按照洛阳人的逻辑,丝绸之路起点应当是更东的南京、开封,甚至是北京、杭州,也轮不到洛阳。

当然,西安说了自己的“根据”,洛阳历史文化研究者也不太买账。于是,就丝绸之路起点归属问题,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西安在加强对外宣传、召开各种大中型国内外研讨会的同时,从2003年开始,又启动了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强化“西安是古丝绸之路西行起点和东行终点”的观点。2005年9月,第15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大会闭幕时,西安打出自己是“华夏文明故都,丝绸之路起点”的口号。2006年6月,西安又召开了以“站在新丝路的起点”为主题的“首届丝绸之路投资论坛”。

洛阳也积极行动。他们借2003年9月启动的“隋唐洛阳城南市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为“洛阳起点说”提供佐证。2005年国庆节前夕,洛阳方面组成党政代表团,考察西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考察结束后,河南加强了争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攻势。

洛阳的各种努力终于有了收获,2006年8月上旬,“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国际协调会”在新疆召开,会议形成的《共同行动纲领》界定,丝绸之路中国段始于公元前后的中国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一石激起千层浪,消息一经,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关于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达到空前激烈的程度。双方均请著名专家为自己论证,一时间两地媒体连篇累牍为本地摇旗呐喊,引发了两地网友的大论战。洛阳还在周王城广场发起万人签名活动,民间人士出面组织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大型文化采风活动。如果我们放弃争论的“功利”目的不说,单就这样热闹的讨论而言,对提高国人的历史文化素养,的确是件好事情。

中国第一古都

对于西安称自己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基本上没有人争议。但近些年,河南省有3座城市和西安争“中国第一古都”的地位。

安阳人说,殷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影响力大,安阳才是中国第一古都!

郑州人称,郑州商城是商汤兴建的国都,此都历经五代十朝,历时至少150年以上,已有3600余年历史,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世界城市发展史上,是一座不可替代的里程碑,应为中国第一古都。

洛阳人说,作为中国历史上都城时间最长的城市,第一古都属于洛阳是毫无疑问的。

河南这3座城市的说法,对于一直被尊称为“世界著名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来说,又是一个新挑战。如果西安连中国第一古都都算不上,“世界四大文明古都”的地位也就难保了。西安人立即站出来为自己辩驳,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而且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两个朝代汉、唐的京都,所以在多数国人心目中才是唯一的、当之无愧的中国第一古都。

仓颉造字地

仓颉,传说中黄帝的史官,创造汉字的始祖。仓颉的故里位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乡,这一点是毫无争议的,但仓颉造字地出现了争议。陕西省白水县、洛南县和河南省新郑市都有仓颉在当地造字的传说,以前因为对仓颉文化开发力度不大,宣传范围也小,三方没有正面冲突。

近些年来,为挖掘传统文化,提升当地的“软实力”,开发旅游事业,于是三地都加强了宣传力度,均称仓颉造字地在本地,宣传战也愈演愈烈。

新郑市面对陕西两个对手,对外称,仓颉奉黄帝之命,在新郑城南关洧水河南岸的一个高台上造字。后人把城南仓颉造字的地方称作“凤凰衔书台”,宋朝时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庙,取名“凤台寺”。这一点新郑地方志和《中华印刷通史》中都有记载。

洛南人对外宣传,他们县城东南隅的“仓圣祠”早在光绪五年,即公元1879年就建成了。而且古籍《策海・大书》《雍胜略》《河图玉版》等都明确记载仓颉确实是在洛南县保安镇阳虚山上造字的。1999年4月1日,洛南县保安镇举办了首届仓颉历史文化艺术节。当地人还在许家庙村修了一座“仓圣祠”,重刻了仓颉所造的28个字,竖碑于祠前。

白水县则对外宣传,据县志记载,白水在仓颉出生地修建的“仓圣庙”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90年代,白水县为扩大影响,不但陆续出书印册宣传,而且斥巨资维修仓颉庙。

2001年,仓颉庙和仓颉墓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白水县广征国内名家墨宝,在仓颉庙内建起碑林。近几年的谷雨节当天,白水县都要在仓颉庙举行公祭仓颉大典,并邀请省内外各界人士参加。

杜康传人

杜康酒因酿酒鼻祖杜康始造而得名,史有魏武帝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杜康酒因之而闻名千古。一如仓颉造字地,关于杜康酒产地,出现了三方争霸的局面。但这次争执中,河南省有两家,分别为伊川县、汝阳县,陕西只有白水县一家。多年以来,三家酒厂一直设法让人相信自己是杜康的真正“传人”。

白水县宣称,白水是造酒始祖杜康的故乡,白水县大杨乡康家卫村附近有一条大沟,因杜康在此沟畔造酒,故名杜康沟,沟底有一清泉,人称杜康泉。有清代《白水县志》为证。他们还说很早以前,人们就在杜康泉旁建了杜康庙,清康熙四十八年,即公元1709年,还曾组织民众修葺。

洛阳市伊川县对外宣称,伊川是杜康当年“觅遍千里溪山,独择黑虎二泉”的酿酒遗址,所酿的杜康酒曾被数朝定为宫廷御酒。为了证明伊川杜康酒的正宗,伊川县不仅拿出了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器作为佐证,还展示了所取得的一些“光辉业绩”:1984年荣获全国旅游产品“景泰蓝”奖杯,同年在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中荣获银杯奖。

洛阳市汝阳县不甘落后,大力宣传汝阳县有杜康村、杜康河、杜康泉等等,并拿出史籍为自己辩护。

从1987年开始,洛阳每年都要举办“中国杜康酒节”,为自己的两家杜康酒厂宣传。

伊川、汝阳、白水三地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生产杜康酒。当时三家酒厂都用杜康的牌子,相安无事。到了1980年,国家工商局等部门要求商标和生产厂家一一对应。这意味着三家酒厂中只能有一家拥有杜康商标。不久,国家商标局决定由当时生产规模最大的伊川酒厂注册“杜康”商标。同时考虑到汝阳和白水两家酒厂生产杜康酒已有10年历史,在当地市场也小有名气,于是让伊川酒厂与汝阳、白水两家酒厂签订协议,允许他们无偿使用“杜康”商标。

然而20年后,2000年8月,获得商标的伊川杜康因资不抵债宣布破产,当年12月被私人以4501万元买下。伊川杜康的新主人刘更申说,他是在做好了为杜康结束三足鼎立、走向统一的思想准备前提下,才买下伊川杜康。白水杜康酒厂表示,他们也有这种想法,想像秦始皇统一六国一样,结束三方争霸,一统杜康。

看来,3家酒厂有关“杜康”的名分争夺战似乎还将继续下去。

黄帝陵所在地

近年来,陕西和河南有关中华民族“人文初祖”轩辕黄帝陵墓所在地的争夺也互不相让。

陕西省黄陵县宣称辖地内的黄帝陵是真正的黄帝陵寝,历代政府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境内有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尤其是桥山及其周围,仰韶文化极为丰富,有仰韶文化遗址276处。黄帝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三个大字。这些年来,每年清明节,陕西省都要邀请各界名流到黄陵进行大规模的祭祖活动,同时借助中央和地方媒体进行宣传,并对外宣称是中华民族最庄重、最盛大、级别最高的传统祭祀活动。

河南省灵宝市对外宣称,黄帝陵在灵宝有李白诗为证:“黄帝铸鼎荆山涯,不炼黄金炼丹砂。骑龙飞去太清泉,云愁海思念人嗟”。大约在距今五六千年前,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在荆山采铜铸鼎,鼎成驾崩,骑龙升天。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1992年8月,灵宝市政府投资600万元在原址上建设成了陵墓(衣冠冢),后又投巨资修建了始祖殿、献殿、廊房等工程,使黄帝陵旅游区初具规模,并于1995年农历二月初九正式对外开放。

河南不仅有灵宝和陕西争黄帝陵墓,而且河南新郑还要和陕西争影响力。河南省新郑市虽然不和黄陵县争黄帝墓地,但他们认为自己是黄帝的出生地,名声远不及陕西黄陵,因此需要宣传。新郑每年农历三月三要举行祭祖活动,他们称,这一活动从春秋时期就兴起了,这天是黄帝一统天下、成就伟业的日子。2007年春天,河南省特别邀请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到新郑参加拜祖大典,当然规模也是盛况空前,而且对外宣传也是红红火火。

女娲葬地

女娲被尊奉为人类之母,是中国远古传说中仅次于炎黄二帝的一个重要人物。有关她的墓地一直有争议。

西安市东的临潼区提出:临潼骊山的“女娲祠”(“老母殿”)足以说明女娲墓在骊山。骊山女娲祠始建于唐,历代有修葺,香火不断。每年正月二十日有女皇节,又称女娲生日、女娲补天节。从古至今,临潼和蓝田民间一直祭祀“女娲补天”。除此之外,骊山南麓有女娲氏的母亲华胥氏陵;骊山北麓有姜寨仰韶文化遗址,距今近7000年,和女娲氏族存世的时间基本吻合。

陕西省平利县也自称是女娲墓的所在地。他们说,2004年在平利女娲庙遗址出土三块清朝石碑,其中一块是圣旨钦命刊立的“中皇山女皇氏圣皇之墓”墓碑。从另一块石碑的“中皇山碑文”上可知,平利是女娲墓所在地。

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也称自己才是女娲墓的所在地。他们说,西华县文物部门曾发掘有春秋时期的女娲城遗址和“女娲城”匾额等文物,至今仍保留有女娲城、女娲宫、女娲陵等遗迹,女娲城内出土有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该城为东周城址,城墙下压着商周甚至更早的古文化遗址,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女娲只是神话传说,

《道德经》“产地”

老子的《道德经》对后世影响非常大,但《道德经》是在何地创作的,西安和河南灵宝展开了激烈的争辩,均称《道德经》是在自己的辖区创作的。

西安对外宣称,老子在楼观台说经并写作了《道德经》,然后授予尹喜,因此楼观台是道家文化发祥地、“道教祖庭”、“仙都”、“天下第一福地”。在老子诞辰2578周年纪念日之前,陕西媒体宣传声势浩大,刊登了民间呼吁保护、做大楼观台的文章,扩大楼观台的影响。4月底,陕西充分利用在西安召开的“世界道德经论坛”,扩大自己的影响。

灵宝市大肆宣传《道德经》是老子在其辖区内的函谷关写成的。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们几乎年年都有关于老子的大型宣传活动,一方面每年在老子诞辰日举办大型公祭活动,另一方面借助外面力量扩大影响。

争夺中共同发展

陕西和河南相争的东西不一而足,火药味越来越浓。其原因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曾交替成为中国政治中心,陕西关中就像固若金汤的皇宫,河南就像宫廷大门口皇帝命令的开阔广场,因此双方不仅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而且有许多类似的历史,这就造成两家的争夺难以分出胜负。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8

它还是传统,是习惯,是约定俗成,是记忆。

是从前大地上先祖们留下的一条年代久远的汗血道路。(题记)

浑江市——白山市?

20多年前我到通化出差,因有个亲戚在通化市旁浑江市的鸭园站,就顺便去看了一下,浑江市原来叫临江县,后1960年改为市,因在浑江畔,地名来源于地理上的江名,叫浑江,地名来历有根据而准确。

浑江,这条江很有特点,我在亲戚家一个早晨特意早起赶了3里路,去看浑江,那是夏天,江水汹涌,因雨季确实有点浑,历史上故称浑江,呈现灰褐泥土色,但无污染,水质干净,凉爽,岸边还生有不少芦苇,江面亦宽阔,在东北属于中等的江河。回程经过一个江岔子,几个刚参加公社早晨劳动回来吃饭的姑娘,在水边弯腰洗脸刷锄,其情景在城里人欣赏可能“很美”,但我下乡当过知青知道她们劳动的艰辛,故在心理感情上尊重。

大约1990年前后,兴起一股“改地名风”,纷纷将“县”变成“市”,甚至大兴“复古”,不少地名竟恢复旧社会、甚至早已遗忘的古时候的地名,一次性扔掉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历史人文记忆的传统,以及20世纪的近现代地方历史演绎,例如,北京的通县,自1913年起叫通县快100年了,又想起复辟叫“通州”(最古时候也不叫通州,西汉叫潞县),抹灭了革命期、建设期两个时期群众长期形成的习惯。另,岂知“州、府”即在古代也不是地名的含义啊,而是地区级别。那一次全国到处恢复“州、府”,(仿佛“州、府”就更好?)至今在叫。

浑江市名字于是另起炉灶,叫“白山市”。我当时一听哑然失笑,倒是问问地理或历史学家呀,不,一般学者,作家,诗人也行,“白山“是长白山的含义,我1980年代在《吉林日报》工作过,走过长白山东侧、西侧的不少地方,假如说真能有资格叫“白山市”的,一个当属长白山西南侧中朝边境的长白县,根据是它地理上距离长白山主峰最近,一个是位于延边的长白山东侧主峰脚下的安图县;但如果说凡是长白山脉纵横千八百里地县都可称为长白市,那么通化、临江、集安、靖宇、抚松、和龙、龙井……算起来可能有二、三十个地方,都可以称谓。

据《中国地名词源》载浑江市词条:“在吉林省东南部,浑江沿岸,梅集铁路有支线自鸭园通市内。清光绪28年(1902)置临江县,1960年改设浑江市。以浑江得名”。

我个人至今怀念那个原本生动、准确的吉林边疆城镇历史地名——与祖国汹涌独特的一条北方江流有关——浑江市。

扶余市——松原市?

吉林省的扶余县已有上千年历史,古以有之,近年改为松原市。大概一是觉得此名“大”,(不会是假大空的大吧),二是觉得“好听”或“美妙”,(像起个笔名般潇洒吗)(地名不是私人的任意化笔名,她含有庄严、严肃、严谨的祖国与历史定义。比如我们老祖父祖母的名字,能因为小孩子觉得陈旧,不大“好听”,就给改了哦?)

松原市,这个新名字,意指松辽平原上的城市。但,松辽平原面积可大去了,如果依此类推,仅仅她的紧邻前郭尔罗斯、北边的大安、白城、以及德惠、肇源、肇东、双城、九台、农安、乾安……一应大小几十个县、市,都可称谓——松原市。连著名的北方名城哈尔滨也正好位于松嫩平原的松花江边,也可叫“大松原市”喽?……

扶余,地名很古老,唐代就有古夫余国,辽、金都在这一带兴盛过,后清光绪23年置府,1914年定名为扶余县。如果细研究历史,这里能找到许多唐、辽金的遗迹和史话。

大概有的人以为,扶余,嘬尔小地名耳;而松原,大矣。其实错了,扔掉自己独特的、拥有千年传统的名字,去就一个没叫响亮的、来历莫名的新地名,想迅速“打出知名度”,那才叫不可靠哪。

但据说扶余更名,也有原因,当年两地合为一市,(好象有前郭尔罗斯一部分,以及全部以前的扶余,还另辖2个县)但我还是觉得扔掉千年知名度的地名不太妥,太可惜,而新地名来源内涵又太浅显,不成熟,(以前曾有人建议说过叫“前扶市”,指位于前郭尔罗斯、扶余之融合,可能比现名有根据,不唐突)

录《中国地名词源》中“扶余”词条:“扶余市,在吉林省西北部,邻接黑龙江省,北、西、南三面为松花江环绕。清光绪32年(1906)置新城府,1913年改新城县,1914年改扶余县。以古扶余国得名”,——千年名城就此消失?呵呵呜呼。

“调兵山市”?“新港市”?

近年还看到一些奇怪的 、新冒出的东北地名,如辽宁省的“调兵山市”。

问了许多人,什么是调兵山市?哪来的调兵山市?它现在位置在哪?连《中国国家地理》或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资深老编辑、研究员一时都说不清楚。几十年间我研究《中国地图》就没发现有这么个城市,原来是一个辽宁省的小市县突然改名哦!弄得人莫名其妙。大概哪朝哪代在这里“调过兵”?可是,您细究中国历史那么漫长,若说“调兵”,哪里没调过兵啊?……

还有辽宁省丹东市附近近年新冒出一城市,叫:东港市。名“似曾相识”,仔细回忆原来文革左右有一电影中有一地名(化名的城市)叫东港市。大概片子在这一带拍的?就凭这?还是甚麽?但以前怎么没有?城镇地名也能随便改……

如此种种。我这些年走得少,孤陋寡闻,近20年来在国内不知还有多少新“过江之鲫”?

辽宁省的调兵山市,2002年更名,原来叫铁法市,为1982年定名,原地名根据是位置于铁岭、法库之间(量名准确)。后据说近年有人提出这个名字是“铁去水,不吉利”(根据迷信?!),就提出更改。后来根据传说,(据说)宋代时候金国大将金兀术曾在此“调兵遣将”(纪念南侵中原?!)(另宋代距离今天太远了,时间看,中间是断代的,并未与本地名铁法市发生联系)——今天你走在中国哪里,说“我是调兵山市的”,别人非得奇怪一会儿问究竟在哪里不可?铁法市我青年时代曾到沈阳多次经过,开原、铁岭、铁法……地名没什么毛病呀,大家刚刚记熟了,为什么非得突然改了干什么?

辽宁省的东港市,原来历叫安东县。唐代时候归属安东都护府,清朝光绪32年(1907)安东归属奉天省东边兵备道。1929年奉天省改为辽宁省,安东为辽宁省管辖。1954年,安东县属于辽宁省。1959年安东县属于丹东市(当年称安东市),1965年安东市改为丹东市,安东县改为东沟县,1993年弃置东沟县名,改为:东港市。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9

    现在,我最想告诉你的,是我目击“黑白摄影山水”时的“第一印象”,那就是“独自面对宇宙裸体时的颤栗”!

    什么叫“宇宙裸体”?作为“黑白摄影山水”原型的黄山,就在安徽;假如着眼于地质史,当黄山亿万年前从海底隆起时,连人类还未诞生。这就是说,你的镜头所凝视的黄山,不是作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的黄山,也不是被千万游客踩遍的黄山,它是当年你被震撼得每根神经都会颤栗的宇宙存在!那么我又为何说它是“宇宙裸体”?因为你所拍摄的黄山,是尚未用人类文化外衣来裹挟的宇宙存在:山裸露在那里,云也裸露在那里,亿万年来就这么漂浮,没有一点雕饰,也不装模作样。但你确实被震撼了。为什么被震撼?因为当你站在澎湃大气的山川前,其实,你已站到了人类历史的外边!马克思说人类是这么一个属类,它是彻底活在被自己的文明所创造的世界。我们所有一切都被这文明所包裹。你必须按这个东西活。其他动物做不到这一点。但,某一天,你突然攀到黄山一千八百公尺海拔,突然看到那个裸露的、没被人类的手指触摸过的宇宙存在,这在实质上,也就是你突然站到了历史文化的外边。这种感触不得了。历史文化本是囊裹每个人的精神肢体的肌肤。人跳不出肌肤的束缚。但站在黄山峰巅的你却突然跳出了自己的肌肤!这还不震撼吗?

    汪:我当时的感受,简直像在目睹“宇宙大爆炸”!我的灵魂飘走了,因这种震撼而飘走。

    夏:这就是说,以前束缚我的,让我只能这样想不能那样想的所有规则、教义全消失了。

    汪:灵魂出窍。

    夏:灵魂出窍者的眼睛不同于日常视觉。否则,满目葱茏的山峦进入你的相框,不会浓缩为苍黑的剪影。这大概是你把心灵颤栗时的颖悟注入了巍然的山体。于是,传统水墨画所倾心的各种皴法(作为“国粹”)消失了;于是,亚当斯所擅长的精细描摹岩层纹理的匠心不见了;连李可染所独创的“积墨法”,也表达不出你的山体的厚黑与凝重。

    汪:我受了李可染一些影响。我陪着他爬山时,他说:“小汪,他们批判我画的是黑山恶水,你看看这山是不是黑的?”他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但我又跟他不一样。他的积墨,反复用墨,多少次覆盖,那个山现出层次,又黑又有力。但我后来发现,这些东西我不需要。它还不足以表达我的强烈感受。

    夏:李可染“积墨法”自有他的道理。但若用来表现老汪心中的那尊“圣山”,“积墨法”分量不够。仁者爱山。仁者作为某种崇高的、心忧天下的人格符号,只有高山峻岭才配象征其阳刚之气。你却不仅把青山转换成浓黑阴影,而且将山的阳刚转换成一尊阴沉。想必是顶天立地的山体在你心头的质量太沉了,其物质密度太大了,已大到连魂魄都吸进去了,所以你眼前也就转黑,黑到极点,山变得阴沉。阴沉的山会让人颤栗,会让走近它的人痛感自身的柔弱与渺小。这里似有一种“艺术辩证法”:因为你仰望神圣,所以让山从阳刚转为阴沉。

    而且我看到你的山会闪光,像炭晶一样闪光。这种闪光我曾在王元化先生的瞳仁深处见过。当他瞳仁深处有这种光时,他一定是沉醉在思想史、革命史,沉醉在他的灵魂曾为之感动、为之流血流泪的那个心境。其次我想到有一部佛学经典叫《金刚经》,你的苍黑山体似乎只有一个词才能形容,这就是“金刚”——通体锃亮阴沉,用手指敲会发出“砰砰”的钝响,很深沉,很有城府,不知道它的边界或底线在哪里,它的厚度深度不可测。这般摇撼心魄的山体造型(实谓“形—色”),我还真不曾从中外美术史卷见识过(或许是我的艺术视野太有限)。

    还有云海,你那在天际吞吐峰峦的白云。按理说,云是最轻盈最阴柔的,但同时它又最阳光、最澎湃,张力最弥漫。当你领略无边的云海是怎样层层叠叠地汹涌拍击黑森森的峰巅,任其在洁白的云团无声地浮沉,你会惊讶,假如靠汉语词汇的惯常搭配,根本无法描绘你拍摄的那派壮观。你的“黑山白水”告诉我,宇宙确实存在着某种人间不曾有的“壮阔的柔情”或“磅礴的爱抚”。

    汪:好多年了,人们说我的“山水摄影”光有山,没有水啊。我解释说,那云是什么?云就是水。

    夏:云是成团成团的水分子在空间蒸腾。云或气比水还水,是水的精灵。升腾的水分子若结聚松散,那便是气。若紧紧地抱团弥漫山谷,那便是云。当你的镜头抓住云海沿铁铸般的山脊狂泻而下时,我觉得无论李白的“银河落九天”,还是他的“黄河之水天上来”,都不足以传达云海压倒一切、吞咽一切的浩气乃至霸气。于是,你相信山水间或许是云最能演绎这“自然辩证法”:即在宇宙中,最轻盈、最阴柔的元素若高密度地凝聚及其无处不在地弥散,它委实可转化为最阳刚、张力最弥漫的能量。我曾说你的“黑山”让阳转为阴,眼下你的“白云”又让阴转为阳——这让观众想到什么?想到《周易》的“太极图”!“太极图”所概括的天地阴阳两极之间的黑白流转乃至置换,实是标志宇宙生命永恒不息的哲理符号。

    这宇宙生命的浩瀚奔突,显然发生在人类历史文化之外。当地球还未有人类,它已在这般运动。当地球有了人类,它依旧这般运动。人类史演化至今,尽管高科技在认知及改观大自然方面辉煌与破绽同在,但与人类史有限长度相比,宇宙生命的历史几近无始无终,堪称永恒。这就是说,当你尚存常识与理性,却又在山巅突然撞见宇宙的无上雄伟庄严时,你也就不得不为之颤栗。你的“黑山白水”所以有震撼力,根子就在于此。

    汪:我找这个根子找了几十年,就是说不清那种初始时盲目的震撼究竟是什么?

    夏:这是一个生命的偶在,突然走出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圈,就像突破了一个壳,猛地发现,竟然还有这个存在,会让人类历史文化自惭卑微。它的名字叫宇宙。

    汪:混沌初开。

    夏:“混沌初开”似有两层含义:一指宇宙体的本来面目,二指人的宇宙意识觉醒时的心灵激荡。你为何称你的“黄山”是“天上的山”?此山只应天上有啊!这个“天上有”,就是指它突破了人类历史文化的惯常视野,同时又如此风光且醉人地矗立在我们眼前,在期待我们进入,但我们在精神上却还没准备好去善待宇宙的这份馈赠。

    汪:我理解“混沌初开”,是指人类初次亲历他不曾经历的奇遇时的那份感动。当时他们读不懂这“感动”,但“感动”已以潜意识方式融入人的精神基因。

    夏: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你渗入画面的那份感动,很类似原始土着在面对其膜拜的图腾符号时,让心智趋于迷狂的那种颤栗。

    汪:你讲的土着,就是还没被人类高度发达的文化所束缚的原始部落吗?

    夏:这又可分两点讲。一,假如着眼于“颤栗”的心理形态,那么,无论土着还是现代人,皆植根于主体心灵被崇敬或膜拜对象所震撼,这里没有“史前”与“史后”之分。二,假如着眼于“颤栗”的文化内涵,那么,土着的心灵颤栗是神秘型的,因为他心智上辨不清自己与图腾符号(象征部族祖先)之间的非现实互渗仅仅是幻想,相反,他是真就迷信只要自己癫狂于原始祭祀,祖先幽灵就会回到自己肉身。而你把黄山视作“黑白山水”时的灵魂出窍,仅仅是让你在突破人类文化圈时,体悟到一阵前所未遇的“身心解放”而带来的神智的痉挛。

    汪:我可以告诉你,我很高兴。当初,当黄山让我“颤栗”,我为了弄懂这“颤栗”究竟是什么,花了三十多年。同时,为了能用摄影语言把这“颤栗”表达得让自己满意,也花了三十多年。刚才听你的讲话,我所以高兴,是因为确信你读懂了我的视觉语言,这说明我成功了。

    夏:现在我想深入到你的创作历程。你说过,自1974年与黄山首次相遇,到终于将感动你的“黑白山水”做出来,其间有三十多年的坎坷与探索。这就不难想象,当年你兴冲冲地奔下黄山,激动地让朋友分享你的习作,朋友看了并不感动,是有理由的。

    汪:我还没有成功地把它表达出来嘛。

    夏:这就让我确信,最初留在胶卷上的那个黄山,仅仅是你创作“黑山白水”的素材,或者说是有待你去纵深勘探、含金量颇高的富矿。听说你的片库有几万张黄山底片。这些底片提示你“这儿有黄金”,但“黄金”还有赖于你日后“冶炼”,也就是把原型素材提纯为造型题材。首先是“色”:你为何舍得对彩色黄山作黑白处理?尽管山体、山岚的斑斓色泽经黑白胶片感光,已转换成“黑白山水”——这酷似郑板桥在宣纸上画墨竹,是直接得益于三维翠竹映在粉墙上的平面阴影。还有,你也尝试走近亚当斯。亚当斯确有能耐把月下山脉的丰富肌理拍得极其深邃。但你最终仍选择厚重的纯黑去大面积地覆盖山体。这是否说,当心灵被峰峦所震撼,它扑向你眉睫的是一个整体感,而不是一个局部的放大?或者说,当心灵被震撼,这意味着你整个儿被吸入对象,再也无心亦无暇拿放大镜,去端详亚当斯式的山脉纹理?这更像恋者沉醉爱河,不再分心去观赏情人纤指上的那枚戒指如何精致。

    汪:站在今天去追忆三十七年前黄山给我的震撼,我正面临两种不同的心境:“当年感动”与“当今回味”。前者纯粹凭直观、直觉,很朦胧,未开化;后者是不断审视、解读当年黄山为什么让我感动。所以,这三十七年来,与其说我在“形—色”方面寻觅或形成自己的摄影语言,倒不如说我更致力于要“自知之明”。“自知”才“明”啊!只有自己“知”道这感动是怎么回事,才“明”白自己到底要怎样的技术、技巧。

    夏:这仿佛是“双轨制”。粗看是两条平行线,其实“自知之明”这条线更具动力性,它是在为表达层面的技巧探索提供内驱力与甄别机制。

    汪:那时我二十多岁,光知道震撼,为何震撼,不知道,一点都不知道。

长白山的历史文化篇10

――[清]颜光敏

1(chan):河,源出洛阳西北谷城山,南流经洛阳城东入洛水。涧:涧水,源出河南百年池东北白石山,东流经洛阳入洛水。汤汤:水大流急的样子。2朝:朝见、拜谒。中岳:即嵩山,五岳之一,在河南登封县北。3北邙:北邙山,在洛阳城北。4贾傅:汉代洛阳人贾谊,曾任长沙王太傅。5吴楚:汉景帝时因采用贾谊等人提出的削藩建议,引发了吴楚等七个诸侯国的叛乱,最终被周亚夫领军平息。

洛阳是一座著名的历史古城,经历了太多的人间沧桑,以致后人在面对它时总不免怀着一份异样的凝重感。早在宋代,大学者司马光就曾有感于此,写下了“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过故洛阳城二首》)的名句。清代诗人颜光敏自然也不例外,这首七律诗即从一个“望”字入手,把洛阳城所处的地理优势和所经的历史巨变结合在一起加以表现,显得景象阔大,气韵浑厚,意境深沉。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洛阳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它地处豫西山地和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四周有邙山、首阳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和香山环绕,又有洛水、河、涧河和伊水流经其间。这里土地肥沃,形势险要,周边有纵深的谷地与外界联系,东北可通河北北部,东南能连接江淮,北朔沁河抵达山西,南经南阳盆地和汉水与长江中游相连,西沿黄河河谷直抵关中,因此素有“洛阳天下中”之称。

正因为此,历代帝王纷纷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都城。从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来看,先后在洛阳建都的朝代就有商、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唐和后晋。至于唐代把洛阳作为东都,北宋把洛阳作为西京,也都反映出它实际地位的重要性。由于朝代的频繁更替,洛阳城屡建屡废,历经磨难。期间最惨重的几次破坏,分别是东汉末年的战乱、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曜入洛焚城、北魏分裂后的军阀长期混战、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北宋后期金人攻陷洛阳。到了明清时,洛阳已完全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剩了一个破旧凋敝的外壳。诗人的感慨,正由此而起。诗中“万古歌钟对北邙”一句,把历代的繁华鼎盛与埋葬帝王的墓地联系在一起,含义尤为深刻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