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论文十篇

时间:2023-03-21 18:59:45

心理咨询师论文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1

阿兰是一位26岁女性,某公司的秘书,她一共在我的咨询中心做过6次个别咨询和15次团体咨询。阿兰出生在大西北,十几岁时,随父母举家迁到北京。十九岁时,她曾因学业中的困难感到焦虑、抑郁,并在她所在大学的咨询中心做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但疗效不佳。大学三年级后阿兰退学了,开始做一些秘书工作。到我们这接受咨询时她正在一边工作一边参加自学考试。

由于阿兰相貌非常出众,早在中学和整个大学期间就有众多的追求者,并且,她曾与一个男同学同居过几个月。她说,尽管和男朋友在一起也感到很愉快、很高兴,但是好像在性与情感方面并不是特别的满足。此外,她抱怨,当在学校里遇到困难或感到心烦时,男友对她并不关心同情,也不愿意为他们关系的分歧做任何努力。当她因同样的原因,在痛苦和泪水中与最后两个男朋友分手后,她最终感到跟男人在一起就象跟石头在一起一样,得不到情感交流和沟通。

大学二年暑假,阿兰参加了学校旅游协会组织的一个“女生夏令营”,发现与女性朋友在一起时要比与男性高兴得多,能让她体验到更多性和情感的满足,而且她的确与一个女同学建立了性关系。尽管这个关系因为她又去“调戏”别的女性只维持了几个星期,但是她开始明确地意识到:她的情感与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去年,她和一个叫阿紫的女护士确立了比较稳定的性关系,并且不久前她向父母公开了这件事。父母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严厉禁止她们的这种交往。由于阿兰仍我行我素,父母感到非常丢人,一气之下告诉她,绝不允许阿紫进家门,阿兰从原来的掌上明珠一下变成了眼中钉,并且,这给她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现实困难,因为她目前的工资很低要靠父母的资助补贴生活、完成自学考试。

阿兰到咨询中心来的主要原因是:她时常为公开同性恋后的结果和担心能否完成学业而感到焦虑、沮丧。她对咨询也抱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她担心咨询师会像她父母一样认为她变态;另一方面,她又希望咨询师能够帮助她,解决她的困难,从困境中把她拖出来。咨询中,消除了她上面的顾虑后,阿兰列出她希望咨询能够达到的目标:

1、能更好地处理因同性恋给她带来的各种麻烦;

2、增强学习上的自信心、能顺利的完成她自学考试;

3、减少因沮丧造成的暴饮暴食、体重超标;

4、消除过低的自我评价。

收集临床资料、评估问题之后,在第一次会谈的剩余时间里我用表格的方式(如下)向她简单介绍了合理情绪疗法(ret)的基本理论模型(abc模型)。

诱发事件a

父母不让我和阿紫交往

不合理性信念b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得到赞同。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他不能用否定的态度对待我。

2.他们那样做,对我来说是糟糕至极的。

3.他们那样做,说明我是不好的。

一般的不合理信念:我必须感到舒心,必须得到公正对待。

具体的不合理信念:

1.我的生活不应该有这么多困难。

2.他不应该不公平地对待我。

3.他们这样对待我简直不是人。

4.我不能忍受这件事。

情绪及行为上的后果c(非功能性的)

情绪表现:沮丧,自我贬低

行为表现:回避,退缩,过食,牢骚,焦虑,气愤。经常与父母和情人发生冲突,工作拖踏,过食。

表格中包括了她的感受、信念(对事物的态度、想法)和行为。我把这个表格让她带回去,以期使她看出,她的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及行为反应之间的联系。我向她强调:她可以尝试把所有问题,都用这种表格的模式划分成三部分即诱发事件a(如:社会对她作为同性恋者的态度、学习压力、过食等)、信念b(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和结果c(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

此外,我向阿兰解释,会谈后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咨询的重要部分,对自己的信念的思考、检查越认真,咨询的进步就会越快。我还强调:咨询的目标不是要消除所有的负性感受,只是学会使感受与事件相一致相符合,消除过度的反应。

阿兰的第二次咨询中,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不同的问题上:对父母不认可她的情人,认为她变态感到极端愤怒;及因工作拖拉受公司领导的批评感到非常不满。从分析阿兰主要的非功能性情绪、认知和行为入手,经过双方的协商修订了阿兰咨询的目标。

行为目标:

1.学会以更有效地方式与父母及其他反对同性恋者沟通,而不是以敌对的、挑衅的方式对待他们。

2.纠正完美主义倾向及由完美主义而产生的对学业的过高要求。

3.纠正过食现象,降低或至少维持目前的体重。

情绪目标:

1.降低她在学业和社会困难(因同性恋而遭受的困难)方面感到的沮丧和无助感。

2.降低由人们对同性恋所持偏见而产生的愤怒。

3.降低因工作中的困难而产生的焦虑。

认知目标(须予以纠正的靶目标):

1.“我不应该总是面对这么多困难,生活不应该如此艰难”(如:我父母不应该阻挠我的爱情;老师不应该总给我布置这么难的作业;一边工作一边读书,钱又挣得这么少,这太可怜了;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很累的时候提出额外的要求)。

2.“社会和家庭必须认可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必须总是写出出色的论文,假如做不到我就是不好的,说明我不聪明、太笨)。

3.“因为我过去的生活一团糟,未来肯定也是这样,我没有什么希望了。”

阿兰:把世上的不合意、不公平视为糟糕至极(这导致了她的愤怒和挫折感)。或当自己的行为不能得到认可、接受时,她也认为那是糟糕至极的(这导致了她的沮丧)。其实,这都围绕着一个中心即“糟糕至极”,这也是阿兰各种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之一。在第一次咨询中已经对病人讲过,可以把她的任何问题都放入abc模型中去分解,找出介于情绪和行为之间的信念是什么。第二次咨询我们开始了这个具体工作,以下是第二次咨询中的对话节选:

c(阿兰):我父母坚持让我参加表哥的婚礼,我说,除非阿紫陪我,否则我是不会去的。他们非常生气,我们为此几乎两周彼此没有讲过话,现在我觉得很内疚。

t(咨询师):你的情人被排除在家庭活动之外,你感到很生气,我是能理解的,你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c:是的,还有觉得非常沮丧。好像无论我做什么她们都不满意,我已经厌倦了总是这样挣扎着生活。

t:当父母要求你参加表哥的婚礼,并禁止阿紫同去时,你在想什么?

c:我都26岁了,他们无权告诉我可以带谁去出席婚礼,他们应该支持我自己的决定。

t:你是不是认为他们“没有权力批评你”的背后是“不应该批评你”?

c:他们就是不应该么!你是不是打算告诉我,他们批评我是对的,是件好事?

t:这当然不是好事,对你来说这是很痛苦的!我想你非常希望与阿紫关系被家人接受,不希望和他们处得这么僵,是吗?

c:是的。

t:那让我们做一个小的练习好不好?

c:可以。

t:假如你认为是希望与他们处好,而不是觉得他们和社会必须接受同性恋这种现象,或不觉得不被接受对你来说是件可怕的事,那么你的感受会怎样?

c:我还是不喜欢这种情况。

t:当然,你没有理由喜欢这种情况,我猜你仍会觉得失望和受挫,但不再是愤怒或沮丧了。但是,当你把希望你的家庭不去阻挠你的爱情变成他们必须不能阻挠你的爱情时,通常会感到愤怒、懊恼,而这些情绪又往往给你和家庭关系带来更多的麻烦和冲突,还使你为此感到内疚。

c:是的,每次我都特别烦,他们就把这作为进一步的证据,说我不正常,说这就是为什么我要搞同性恋的原因。

t:所以,我们可以试着谈一谈你的“应该”和“糟糕至极”。看一看会不会有不同的发现。首先,有没有哪条法律规定人们不能持有偏见?

c:很多人对很多问题都有偏见,我想没有法律禁止偏见。但是偏见的确很可怕,它能使人非常痛苦!

t:是,偏见是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但是控制偏见比漠视或容忍这些偏见要难得多。偏见与死亡相比哪个更可怕?或说偏见给你带来的痛苦是不是最严重的?

c:也许换了您,可能不会象我一样,但他们向我和阿紫施加压力时我真的不能忍受了。

t:很自然,你不喜欢这样,但是没有理由说你应该象现在这种样子。而且你也正在忍受着你所谓不能忍受的事情,现在我们要做的,只是学会怎样痛苦更小地忍受它。

c:可为什么非要我改变呢?是我们父母又固执又烦人啊!

t:对,我也认为如果他们不固执,不让你心烦,完全接受你是最好的,遗憾的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世界、控制别人。他们可以愿意也可以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但是,如果你通过改变自己对别人的过分反应,第一,可以使自己的感受好一些,第二,可以有机会让他们更认真地考虑和容忍你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或至少不会因为父母拒绝接受你与阿紫的关系而对他们大嚷大叫,这样他们就不再有进一步的证据指责你不正常。(暂停一会儿)来,让我们在做个小的练习,这个练习叫“合理情绪想象”,请闭上眼睛想象你与父母正在吃饭时,他们责怪你带阿紫出席表哥的婚礼,你感觉非常心烦非常生气,对你的父母非常恼火,并感到做一个同性恋者怎么这么难!能想象得出吗?

c:能,太能了,这个场面跟昨天晚上发生的情况差不多,我非常沮丧、气愤、心烦!

t:好的,继续闭着眼睛,想象相同的情绪,但是,只让自己感到受挫、失望而没有沮丧和愤怒……,继续想象只是对他们的行为感到不高兴,继续想象……你是能够想象出来的……。

c:(大约两分钟后,睁开眼睛)这很难做,不过你说的情境我最后还是想象出来了。

t:好的,你做的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c:我告诉自己,我不喜欢他们对待我的态度,但是他们非常困执。不过,尽管我不喜欢,我觉得还是能够忍受的。正如您上次的说的一样,这情况对我只是个困难,但算不上灾难,现在我好像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了!

t:你做的非常好,假如你不仅在想象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对自己说这番话,那你就可以大大地减少自己的沮丧和愤怒,当然,我想你可能仍然会体验到一些负性的感受。你说过你并不认为同性恋是缺陷或病态,如果你非常坚定地相信这一点,你还会不会对别人的不接受感到极端气愤呢?是不是别人的批评让你觉得自己是有缺陷的、是病态的呢?

c:从某种程度上您说的是对的,但是如果每个人都拒绝接受你、都反对你,要想感觉良好太难了,难道我们不需要别人的接受和认可吗?

t: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被喜欢、被接受,尤其希望得到对自己很重要的人的认可。否则,就会感到失望和某种程度的挫折感。但我认为,在你的例子中你感到自己被贬低了,因此你对贬低你的人感到愤怒。假如你放弃这样的信念,即:“别人认为我没有价值我就没有价值了”,那么你就不会总是感到被贬低和无助。能明白我的话吗?

c:理智上讲是这样的,但是从感情上说,如果受到父母或领导批评,我还是会感到相当沮丧。

t:理智上的理解,只会让我们短暂地明白:只是他们认为我不好,并非我真的不好。但多数时间,我们还会觉得他们认为我不好,我可能真的就是不好,我有缺陷,没价值或不正常。

c:是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我怎么才能改变这种想法呢?

t:躯体上的肌肉可以通过锻炼变得有力,情绪的肌肉也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的。关键在于:锻炼!每次当你因被否定被拒绝而感到愤怒、沮丧时,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对同性恋有偏见?为什么我的所作所为别人必须赞同?第二,他们这样对待我,真是这么可怕吗?我真不能容忍吗?第三,他们这样对待我就说明他们是卑鄙的父母吗?第四,他们的批评能降低我做人的价值吗?此外,你也可以给自己一些正面的信息:“即使我同一般人的性取向不同,即使别人认为那是病态,但这并没什么,我有权选择自己的性取向,我并没有伤害别人。同样道理,别人也有权选择自己的好恶,有权不同意我的选择,虽然我不希望这样,但权力是别人的。”

c:我想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象您说得这样太难了!

t:的确,生活不容易。但是,通过学会当别人批评你时不再感到受侮辱,通过学会拒绝自己陷入“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的自怜之中,可以大大改变你悲惨的境遇——愤怒、沮丧、强烈的挫折感——这些都是你对困境的反应。(暂停一会)好的,我给你布置两个作业,好吗?

c:作业!怎么干什么都这么难呢?

t:阿兰,你有没有注意到刚才你的这句话恰恰和我举的例子一样:“我太可怜了,生活怎么这么艰难”?

c:是(求助者笑了),是有点像。

t:当你那样想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

c:非常着急、沮丧。

t:好的,你的第一个作业是认知方面的,要和自己的这些信念辩论:“世界不应该如此不公平,我不应该为了高兴这么费力”;“我父母不应该反对我与阿紫在一起”;“我不应该非得来做心理咨询”。第二个作业是行为方面的:你用一种自信的而不是攻击性的态度让父母知道:虽然理解他们拒绝接受你的同性恋及你和阿紫的关系,是对你的关心,但是你的确为此感到受挫和伤心。

讨论:

当阿兰暴露出她的主要问题时(即:她的同性恋不被父母和社会所接受时,她感到极端的沮丧和愤怒),会谈把注意力放在问题背后的不合理信念上,这些不合理信念不仅存在于这个问题之后,同样存在于其它她认为不公平、不合意和被批评的情形下。因此,咨询的基本工作在于帮助病人提高挫折阈限。

在4次个别咨询之后,阿兰又参加了ret(合理情绪疗法)的团体咨询。在第2至6次会谈中,工作重点一直集中于提高她的挫折阈限和增强她的自我接受上。在自我接受方面,具体的工作是处理阿兰因体重过重引起的自我贬低;为要到27岁才能得到本科文凭感到无能;以及为经常缺课而感到焦虑。

提高挫折阈限的具体工作是:处理阿兰每逢因作业、工作感到焦虑时就大吃大喝;每当想到不能向同学、同事公开自己是同性恋者时就感到气愤。

在每次会谈中,我们都会讨论位于她问题背后的信念,她比较典型的自我贬低的认知如下:

1.由于现在的体重,我又胖又丑。

2.我又懒又笨。

3.我永远都不会快乐和成功。

按照ret的原则,我告诉阿兰,人的任何一个单独品质或行为都不等同于这个人的全部价值。一个人过去的失败并不意味着将来不能成功。在每次会谈中,与这些不合理信念争论的结果,是使阿兰有了一些相对应的合理信念,并要求她每天至少花10分钟时间强化这些合理信念:

1.即使我有一些缺点,犯一些错误,并不能说我不好,我有很好的品质,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2.体重超标我不喜欢,但这并不会使我变得丑陋和令人厌恶。

3.尽管过去和现在表现得不好,但并不意味着我是傻瓜,永远不能完成学业做好工作。

咨询中阿兰逐渐识别出容易受挫和愤怒的不合理信念:

1.“我受不了这么繁重的工作,我的生活应该是舒适的,所以即使变得更胖,我也要把这些巧克力全吃了。”

2.“我太可怜了,我的生活不应该总是这么艰难。我的情人不应该在我又忙又烦的时候抱怨我没时间陪她。”

3.“做为同性恋者,不仅给我带来这么多麻烦,而且我不能像那些有丈夫的女人一样可以依靠丈夫的收入辞掉工作专心完成我的学业。”

4.“在外面被男人纠缠真是太可怕了。”

在咨询和家庭作业中,不断地让阿兰自己对这些不合理的信念进行辩论,逐渐得出以下建设性的态度。

1.“当我筋疲力尽的时候,我不喜欢阿紫对我提出额外的要求,但对我来说这只是一个困难,并不是什么极端可怕的事。阿紫也只不过是向我表达她的要求而已。”

2.“尽管我不能得到作为异性恋夫妻中的某些好处,但我与阿紫在一起时毕竟有很多愉快的感受,能得到情感与性的满足。”

3.“我不喜欢被男人们纠缠,但他们并不知道我是同性恋者,这个世界是复杂的,他们也和我一样,有时会犯错误。”

在第二次至第六次咨询中总共给阿兰布置了下面这些行为方面的作业:

1.和阿紫一起邀请你的姐妹和姐夫谈一谈你与阿紫的关系,争取他们的理解,并建议他们帮你找个合适的场合,使父母和你们两个有坐在一起沟通的机会。

2.当父母指责你时,努力表现得自信一些,而不是显示敌意。

3.每周为你父母做一件让他们高兴的事。

4.每天站在镜子前想自己的三个优点,多小的优点都可以。

5、当因为学习、工作感到焦虑时,做一些放松活动(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等)而不是一味地吃巧克力。

6.与阿紫手拉手外出,不要因为别人觉得恶心就自我贬低或认为这是糟糕至极的事。

到第六次个别咨询结束后阿兰取得了很大进步,已经不为繁重的学业、工作和父母的批评感到过分的挫折和气愤,也不再为不能完美地完成作业和达不到理想的体重而过分担忧了。此外由于不再总是发脾气,和父母的关系也有所改善。父母不再指责她“情绪不稳定”,而且真的接受了她姐姐,姐夫的邀请和她与阿紫一起吃了顿饭。尽管父母仍然希望她能找一个男人过正常的生活,但是,也逐渐开始接受她与阿紫的关系,并且允许让阿紫来家里做客,参与一些家庭活动。

最后,她在完美主义方面的要求也大为降低,因此感觉很放松,这种放松的心情提高了她工作学习的效率,成绩反而有所好转,这种好转又进一步强化了她放松的心境。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兰转到ret团体咨询中,一方面继续巩固强化以前取得的进步,另一方面运用团体咨询的特点对人际关系中的不合理信念予以纠正。

结论:

在这个个案中,咨询师并没有对阿兰的同性恋问题给予纠正,因为dsm-iv中不再把同性恋置于疾病分类中,更重要的是阿兰并不认为同性恋是变态的,她认为自己有选择同性恋的权力。注意到这一点很重要,它涉及了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但是同性恋者在异性恋的人眼中仍然是异常的,由此带来的诸多问题及阿兰对此的非功能性认知、情绪、行为模式成为了咨询的重点。

在咨询中,对于阿兰的每个问题,首先要致力于减轻其面对具体情境产生的过度情绪反应(如愤怒、内疚、自我贬低、焦虑等),然后,再与她一起分析讨论引起问题背后不合理信念的核心是什么,以扩大咨询的影响,使之能从更高更抽象的层面上理解情绪反应的来由,有更多的机会确立建设性的适应模式。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p89—94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2

关键词:人性观;咨询师;来访者;本土化

Abstract: View on human natur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and is a key factor to constitut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view on human nature influences the way and metho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the counselor’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sychological diseases and causes, and selection in the way of counseling and treatment. 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about the currently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n human nature, and resolves some issues such as relation between counselor and client, and counseling localization etc.

Keywords: View on Human Nature; Counselor; Client; Localization

人性观是个人对自己和他人“本性”的认识和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人性的看法往往影响对他人行为的归因,有时还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和利己行为的出现。从人性观的发展来看,人性历来是许多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中人性观也是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

一、心理咨询流派中的人性观

人性观是任何一种心理咨询和治疗流派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是决定论的人性观,他们认为本能决定一切,注重人性的先天性。现代精神分析则注重强调关系的重要作用。阿德勒学派的人性观主要强调自卑感,认为基本的自卑感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是创造的源泉。以人为中心疗法的人性观是积极的人性观,承认人具有潜能并能在引导下自己将潜能释放出来,强调的是咨询员、治疗师要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及感受。行为疗法的人性观忽视了人的主动性,夸大了环境的作用。理性情绪疗法的人性观以认知行为为取向。

关于学派的人性观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心理学大师可以影响、改写甚至创造一个学派,所以,大师的人性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了该学派的人性观。大师们在对该学派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又深受该学派的人性观的影响。所以,大师的人性观与该学派的人性观是相互依托的。

二、人性观与咨访关系

1.人性观对咨访关系的影响

基于以上各学派的人性观,咨访关系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和特点。

精神分析咨询师是以专家和权威的身份出现的,与来访者保持一种分离客观并完全中立的态度。行为主义把来访者仅看作能被改变和塑造的被动体,治疗的本质就是咨询师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术控制,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以人为中心疗法以来访者为中心,注重治疗过程中来访者与治疗者的感情交流、分享,咨询师是以同伴的角色出现的。理性情绪学派认为咨询师应是相当主动直接和教导式的,而来访者则基本上处于纵的角色。

2.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的相互作用

咨询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起作用的一个过程,所以,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对彼此及咨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咨询师对某一特定理论的偏好正是由于该理论能反映其人性观,说明这一理论与其人性观是相匹配的。因此,咨询师本身的人性观会先验地影响其理论取向及对问题的认识,决定所做的决策,也切实影响其如何发展一套个人的咨询模式。同样,也会影响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态度。

来访者的人性观,影响到自己的心理、人格等各个方面,也是咨询师帮助来访者的一个重要切人点。对来访者人性观的了解,使咨询师更容易理解、分析来访者的行为和心态,可以协助咨询师界定咨询的目标,并方便咨询师对咨询工作作出评估。

在此,我将以大学生为例,阐述来访者的人性观在咨询中的双重机制。目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人生规划问题、自我认同问题等。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涉及到人性观的问题。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不仅仅是解决困扰他们的表面的问题,更应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性观。正确的人性观将使他们获益终生,同时,不合理的人性观也将可能困扰其一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学生自己本身已有的或愿意接纳的人性观将直接影响咨询的效果。某大学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其次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也存在显著的差异。作为高校的咨询师,对大学生人性观及其特点的了解,可以帮助其快速准确地采取相应的策略,为有效的咨询开辟了蹊径。但如果对大学生的人性观所知甚少,且对自己的人性观不自知,则咨询常常会陷入寸步难移的困境。所以,这就对咨询师提出了要求。

作为咨询师,要重视人性观的作用,真正地认识到人性观在咨询中的价值;要对自己所持有的人性观有较高的自觉;对来访者的人性观有清晰的认识;当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人性观不一致时,或来访者固守其原有的不合理的人性观,咨询师应适时地引导来访者的人性假设。如若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可以寻求督导的帮助或者进行转介。

三、人性观与咨询本土化

西方心理咨询自身带着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西方人社会化特点。借鉴西方心理咨询理论、模式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但在引进西方心理咨询模式的同时,必须适应中国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人社会化特点,存在一个改进、消化、吸收、“洋为中用”的本土化过程。在这里,人性观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1.人性观的本土化

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其人性观都受到了家庭、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所以,探究家庭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了解人性观,提高心理咨询的效果是大有裨益的。而文化的介入,就离不开对本土化的反思。

目前,在我国有影响力的咨询流派中,基本上都源自国外,只有钟友彬教授的认知领悟疗法可以让我们稍微自豪一下,它被“亲切”地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有影响力的流派里几乎找不到中国的影子,如果我们自己的理论多一些,就说明适合中国人人性观的咨询理论会多一些,来访者在咨询当中就会获得比较大的益处。

2.中西方人性观的差异

研究我国文化、发掘人性观、实现本土化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结合文化、人性观以及咨询,中西方有以下几点差异。

和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相对比较保守,缺乏冒险的精神,做事三思而后行,不做无谓的牺牲。所以,在这样的文化之下,当人们出现了心理问题或疾病时,一般会遮遮掩掩,自己宁愿痛苦,也不去做咨询。即使在做心理咨询或治疗,也避免让人知道。

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的感情是内敛的,咨询中也不例外。在咨询中,感情得不到表达和宣泄,势必会影响咨询的效果。中国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也许会由于注意表达的艺术,进行婉转地表达,这样,常常让咨询师曲解自己的想法。

中国人普遍存在一种“惧上”和“面子”心理,所以,在咨询中,如果遇到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来访者,咨询师就开始“惧上”,而来访者为了保留自己的良好的形象,就所言不知所云。我们是一个“关系”国家,所以,我们的咨询仍然离不开关系的影子和介入,咨询的效果可想而知。

咨询总是与隐私相影相随的,在西方国家,保护隐私是一个非常普及的概念,他们在这方面都有很好的意识,双方都能很好地去遵守,没有顾虑。中国人对他人的不信任与对法律的不了解使得对保密性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而这不仅影响了咨询的动机、愿望,为咨询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而且使咨询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四、心理咨询的本土化

学界对本土化一般基于这三种考虑:考察国外的理论、策略和方法在中国人身上的有效性;对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思想、理论、策略进行研究;通过直接观察来访者的心理困惑,观察一些有效咨询和治疗的实际过程,在不带有预定的理论套子的情况下,实事求是地提炼和概括出新的概念和理论。这些都是围绕着“咨询”提出来的,即出发点是咨询。

众多的研究者都涉及到谈论本土化的问题,但真正的行动者却远远地少于评论者。所以,本土化的效果甚微。而且,就中国心理咨询目前的现状来看,心理学家的研究重心和国家的支持方向仍然在实验室的研究等方面,在咨询这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小。另外,一些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的咨询师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心理咨询的良性发展。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厚重的文化积淀对我国的咨询师和来访者的人性观均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以自己的文化为依托,对国外的理论去粗取精,对传统文化去伪存真,大力发展本土化的研究。目前,不少本土的有关心理咨询的思想还只是猜想或假设,需要进行大胆的尝试并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流派的出现可能需要穷尽一生,也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所以,在发展本土化的过程中,我们在意气风发的同时也要学会等待,既要鹰击长空又能鱼翔浅底!

参考文献:

[1]王惠萍.大学生人性观发展的研究,烟台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2]朱静.心理治疗的文化根谭III.社会心理研究,2002,(1).

[3]刘枕.论中国人社会化与心理咨询本土化[J].中国人民

大学报刊复印资料 [C],2002,(5).

[4]况志华.人性观对心理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心理学

动态,1997,5(3).:75-78

[5]江光荣.人性的迷失与复归[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6] Corey.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3

关键词: 心理咨询教师 知识技能 态度修为 职业道德

高校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教师依据有关心理学科的理论,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运用一定的方法、技术,协助对方维护、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发展和潜能开发的过程。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要在短时间走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调适、适应并寻求发展,自身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特征。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不但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而且要逐渐修为咨询态度,遵守心理咨询职业道德,如此才能有效开展咨询工作并保证自己的身心健康。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大家对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专业特征的关注与深入研究。

一、精湛的业务能力

1.心理学专业知识。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具备心理治疗的理论知识及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会谈及心理诊断技术、心理测量方面的知识等[1]。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至少应对一种心理学理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能运用于自身咨询实践之中,掌握此流派的谈话、解决问题等方面的技巧和方法以此作为自身长期职业发展的安身立命之本。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还应掌握教育现象及规律,掌握教育学的各项原则和各种方法。有可能的话还应该在个人发展与家庭的发展的理论、学习与个性发展理论、正常与异常的人类行为、咨询理论与技巧、职业发展理论、关于团体的理论、基本质和量的研究方法、数据的处理分析这八个领域做更为专业的深造和学习。

2.非心理学专业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医学心理学尤其关于病理心理学、诊断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和养生学的知识,可以直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实际工作[2]。道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以人为中心的治疗大师,就是用“宁静”与“静观”的态度来帮助他的求助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不仅能解释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的现象,而且能划分人的气质类型,以解释个体差异。高校学生的整体素质高,知识面广,言语表达更新速度快。高校心理咨询老师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扩大报章书刊阅读量,对网络流行的新词汇、各行业的新闻八卦事件加以留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总之,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拥有丰富的知识背景。

二、博广的态度修为

有研究表明,76.2%的咨询人员有难以胜任专业工作的感觉,超过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在执业过程中会有悲伤、害怕等负性情绪体验[3]。而高校的咨询老师,除进行学生个体和团体辅导以外,还要处理部分行政事务,组织相关讲座和培训,做到与各系老师的及时沟通,同时承受来自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双重的压力。因此,咨询教师易产生工作不胜任感及职业倦怠感。培养良好的心理咨询态度不仅能有效提高咨询质量,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自身的调节、和谐与成长。

1.爱的能力。

爱是教师整体人格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则需要努力去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创造性目标迈进。同时爱能够使人克服孤独感和隔绝感:关心、责任感、尊重和了解都是爱的积极必备要素[4]。老师爱学生,是在保持自身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与学生结为一体。因此咨询中的爱是一种创造性给予,有爱的咨询老师能在咨询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活力和升华。因此爱的能力是心理咨询教师的核心能力。

2.自我觉察能力。

高校心理咨询是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建立的有治疗功能的关系,心理老师本身是咨询和转化的关键条件。咨询教师应了解自己的需要与创伤,考察自己成为咨询者的动机,明确自己的文化观和价值观。在咨询前、中、后对自我的觉察更为重要[5]。咨询前,咨询师若因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或情感问题困扰而难以胜任工作,则应将咨询改期。在咨询中对移情和反移情进行觉察。情绪卷入过度,一般是教师本身成长及生活事件未处理好的投射,出现此情况教师应该尽快将自我调整到咨询的正常轨道上来,若这种情绪过于强烈,则应停止当前的个案并进行转介。个案结束后对学生的印象,以及对其有无特殊感受、共情和回应程度、阻抗与突破等环节进行自我觉察。同时,在生活中,心理咨询老师也是一名普通人,也要面临普通人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因此应关注日常事务、突发事务及重大事务对自我进行觉察和提升。

3.对职业有信仰,真实而充满生命的活力。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要有立足于服务学生、博爱谦虚的坚定信心,这种立足于自己思想和情感体验的信心就是一种职业信仰。若无信仰,咨询教师就很容易职业枯竭,在面对学生的突发事件时感到无力和自责。有信仰才会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承担风险和接受痛苦与失望,同时真实面对内心。心理咨询老师无须将自己的软弱、罪恶感和无力感隐藏起来,承认“凡人具有的我们皆有”,面对学生问题无助时真实表达自我,“我犯了一个错误”、“我不知道这道题的答案”、“我很抱歉”等话语反而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和接纳。

4.突发事件处理能力。

当突发事件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正常的生活就会受到干扰,个体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害羞、焦虑、有自卑感的咨询者较难应对突发事件。因此,高校心理咨询师平日要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体制,健全心理危机的预警、识别、干预和管理,而突发事件发生后要逐步总结经验形成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方式,以便在类似突发事件发生时果断作出回应,从团体辅导到个体干预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三、严谨的咨询职业道德

高校心理咨询老师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权益与福祉,必须受专业伦理的约束,才能得到信任和尊重。有一个完整而专业的道德要求,是做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咨询质量的重要保证。

1.专业保密的范围与限制。

心理咨询记录除作为专家判断时所需的内容外不得泄漏给他人。此外,在公开案例研究时需要使用特定个人的有关资料时,必须承担保守学生的秘密的责任。同时,也应向学生说明以下是不属于保密范围的:学生想要自杀或伤害别人,涉及公共危险的事情。

2.以来访者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

高校心理辅导是教育整体的主要部分,其目的在于协助个人达成完整人格的发展。老师不可避免地要与学生的相关辅导员和上级领导做沟通,因此心理咨询老师任何直接和间接的公开言论必须是准确的,不能添加不恰当的评论,不能持有歧视、偏见和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在文章发表和教学研究中,有关的临床资料必须保证不能辨别出具体的学生。在活动宣传时,所提供的信息应是真实的和有科学依据所支持的。

3.避免与来访者形成双重或多重的关系。

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应避免给其他老师或学校领导做心理咨询,其他双重关系可能损害到专业判断准确性、咨询效果的客观性和当事人的利益。若有需要可以请校外心理咨询师来给老师做心理辅导。咨询师应严格维系与学生之间专业关系,限制超出专业服务以外的私人关系和其他任何的关系冲突。此外,咨询师在与同事讨论某学生的情况及治疗方法时,应避免让同事参加进来,成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4.咨询师不能在咨询中寻求个人需要的满足。

咨询师不应在咨询时在学生身上寻求自身在爱憎、依恋、欲求等方面的需求和满足。不能把个人的情绪带进咨询,向学生宣泄自己的烦恼和不幸,也不允许对学生在情感上寄托爱憎和依恋。

5.转介的必要。

咨询教师应有自知之明,明白自身专业知识的限制,避免接受超越专业能力的个案,必要时,应予以转介。如果咨询师和学生之间的专业关系发生变化,就应采取必要措施,或终止服务,或转介给其他合适的咨询师。对已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应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

高校心理咨询师不仅要有精湛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在生活和咨询中不断提升自身容受力,拥有爱自己和他人,自我觉察、职业信仰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职业道德在高校心理咨询行业中要像一把利剑悬在头顶时刻警示咨询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心理咨询才会有保证并得到尊重。总之,高校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特征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心理咨询教师的不断提升和内心的修为。

参考文献:

[1]陈新,严由伟主编.心理咨询与治疗[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06-328.

[2]林安梧译著.老子道德经[M].台北读册文化有限公司,2000.

[3]赵静波.心理咨询和治疗师的专业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多中心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4):229-233.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4

【关键词】咨询师;个人事项;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当事人产生互动的人际交流过程,咨询师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事项带入咨询关系中,这样会导致咨询师过去的经历,价值观和信念对与当事人的互动的影响(Blanck & Blanck, 1979)。咨询师没有意识到的潜在的个人事项会随着与当事人的互动而被激活,从而使咨询师产生焦虑和冲突,影响到与当事人的互动,影响到咨询关系,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因此,咨询师对个人事项的觉察和处理对于心理咨询的有效进行很重要。本文拟对咨询师的个人事项与其心理咨询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澄清和说明,主要涉及咨询师的个人特征、个人需要以及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三个方面。

一、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

新手咨询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有效的咨询师具备哪些个人特征,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征,如果尚未具备的话,能否通过训练具备这些特征。有很多研究者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进行了研究。

1973年,Jerome Frank从同事或督导的评价,当事人的反馈和成功的咨询效果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关于好的咨询师的人格特质。从同事的观点来看,有能力的咨询师一般是一个好人,聪明,创新,真实,精力充沛,对他人温暖,有责任心以及完好的判断力。Orlinsky 和Howard(1986)认为,在三分之二的研究案例中,当事人的治疗效果与咨询师的自信,幸福感和心理调节正相关。

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的研究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提供了机会,我十分赞成Corey的观点,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咨询师的愿望是最关键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就会不断地提高。

二、咨询师的个人需要

咨询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各种需要,这些个人需要无疑会被不自觉地带入咨询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对自己的个人需要不能很好地觉察就很有可能阻碍心理咨询的进行以及当事人的成长。

Corey(1996)总结出咨询师的九个典型需要:(1)产生影响的需要;(2)回馈的需要;(3)照顾别人的需要;(4)自我帮助的需要;(5)被人需要的需要;(6)金钱上的需要;(7)名誉和地位的需要;(8)提供答案的需要;(9)控制的需要。

有这些需要没有什么不对,它们也不一定出现于咨询过程中。但是,当咨询师没有觉察到这些需要时,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不自觉地牺牲当事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就不能做到把当事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这样势必会对咨询关系和咨询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咨询师不妨常常问自己:“我个人能从咨询中得到什么?”,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能够认清自己的需要,进一步接纳那些需要,了解那些需要是如何影响与他人的互动的。

三、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

咨询师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有创伤痛苦。在咨询中,当与当事人一起重新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这些没有觉察到的个人未解决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咨询产生影响。Corey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在开始为他人提供咨询之前必须解决他们自己所有的个人问题,重要的是咨询师要能够并且应该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偏见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常持否定态度,哪些是他们自己生活中感到特别难应对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对咨询有影响的因素(Corey,1998)。也就是说,咨询师首先要对自己可能影响到咨询的个人问题有很好的觉察,通过接受个人咨询和督导可以促进这种觉察,然后在觉察的基础上去勇敢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正视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怎样影响到自己提供咨询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在咨询中帮助当事人。

综上所述,虽然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事项,包括个人特征,个人需要,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等带入到心理咨询中,但是只要咨询师能够很好地觉察到这些个人事项,勇敢地面对个人事项,清楚它们会如何起作用,这样就能够减轻个人事项对咨询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200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Beutler,L.E.Machado, P.P.P.and Neufeldt,S.A.(1994).“Therapist variable”,in A.E. Bergin and S.L.Garfield.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ur Change,4th ,New York: Wiley.

[3] Blanck,G.,&Blanck,R.(1979).Ego psychology.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Frank,J.D. (1973) .Persuasion and Healing, New York: Schocken.

[5] Cerald Corey.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5

关键词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过程变量,效果变量。

分类号 B849;R395

1 引言

国外对心理咨询的研究由来已久,理论研究由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鼻祖弗洛伊德开创,而用科学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约开始于20世纪中期。心理咨询实证研究可以分为三类:过程研究、效果研究和过程-效果研究。Lambert和Hill对心理咨询的“过程”和“效果”做过界定:“过程”是指发生在咨询会谈中的事情,具体包括咨询师的行为、当事人的行为和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交互作用,这些行为可以是外显的(如可观察的行为),也可以是内隐的(如想法、体验);而“效果”是指作为咨询过程的结果所发生的变化。过程研究专门研究咨询过程变量,效果研究只对治疗效果进行测量和分析,而过程-效果研究将这二者相结合,考察咨询过程变量对效果的影响。

在咨询实证研究早期,研究者在各自的理论流派内部从事着验证本流派理论的研究,而且大部分是过程研究,在1952年艾森克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提出强烈质疑之后,研究者进行了大量效果研究,并最终得出了一个一致的重要发现,即心理咨询与治疗不仅有效,而且各理论流派的疗效几乎相当。在此之后实证研究的方向有所转移,并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研究类型向过程-效果研究转移。Buboltz等(1999)对1973~1998年的26年间发表在《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上的研究论文类型进行过统计,发现过程-效果研究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研究的25%,而过程研究和效果研究分别占13%和6%,而且过程-效果研究所占比例在这26年间一直稳居第一,其近年来的研究地位可见一斑。第二个特征是研究内容向咨询中的共同因素转移,还有研究者开始尝试建立和验证泛理论(pantheoretical)的,即不局限于某一理论流派、对咨询普遍适用的过程-效果模型。现在的咨询实证研究中仍然清晰可见这样两种类型:一类是验证某一流派(尤其是新出现的流派)或比较不同流派理论观点的研究;一类就是泛理论的研究。本文是对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进行综述,限于某一理论流派的研究不在考察范围之内。

我国大陆对心理咨询的实证研究才刚刚起步,零星可见几篇对国外效果研究的综述,对效果测量的理论探讨或过程研究,尚未见对过程-效果研究的综述或实证研究发表。

本文拟对国外泛理论的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包括理论基础、研究主题和结果、研究方法和数据收集方法进行介绍,并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供研究者参考借鉴。

2 理论基础

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理论流派繁多,许多流派都为过程-效果研究提供了资源,Hill曾对一些主要理论流派的影响作过讨论,现结合其讨论对过程-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作简要介绍:

(1)以人为中心流派。尽管并非罗杰斯本意,但以人为中心理论仍然催生了许多咨询师培训系统,出于培训咨询师的需要,研究者不得不考虑咨询师的技术对效果的影响,当事人行为对效果的影响,以及咨询师的技术对当事人行为的影响,等等,因此启动了对咨询师的言语技术、非言语技术、当事人行为等过程变量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测量工具,也得出了一些共同结论。另外,以人为中心流派提出的“助长性条件”得到了研究者的大量关注,该流派的研究结论是大量证据都支持助长性条件对当事人改变的重要性,但是非以人为中心流派的研究者却在这些研究中发现了很多方法问题,因此对这些结论不以为然;在这场争论中,有些研究者开始对一些含糊的概念进行澄清,或进行方法上的修改,以期得到更可靠的结论。以人为中心流派对开启和促进心理咨询的实证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许多问题在研究中逐渐清晰,结论逐渐明朗,有些测量工具也成为咨询领域的共同财富。

(2)认知流派。作为认知革命的结果,研究者开始考虑会谈中咨询师和当事人的思想,这一对内隐经验的考察是对外显行为考察的重要补充,它对于建构会谈过程的完整图景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思路,Hill等提出了一个描述咨访双方的内隐和外显行为之相互作用的认知调节模型,这一模型有四个主要成分:咨询师的意图(therapistintentions),咨询师的反应方式(therapist responsemodes),当事人的反应(client reactions)和当事人的行为(client behaviors)。咨询师根据自己的理论知识、对当事人的诊断和观察形成治疗意图;为了实现治疗意图,咨询师使用各种干预方式,例如,为了增强当事人的感受,咨询师可能会释意或采用开放式提问;当事人对咨询师干预的反应决定了其行为,例如,如果当事人感到被支持,他/她可能会向咨询师揭示更多。咨询师在知觉当事人反应的基础上,形成下一个意图和反应方式来满足当事人改变了的需要,这又引起了当事人新的反应和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一系列的相互作用最终使咨询产生效果。这一泛理论的过程-效果模型最早在1985年提出,其后不但发展了测量工具,而且进行了许多实证研究,至今这一套工具已经比较完备,在研究中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而这一模型也成为过程-效果研究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典型的描述过程变量和效果变量间关系的模型。

(3)行为流派。行为理论对过程-效果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它对目标人群、评估方法和干预手段的专门化上,它对干预的对象、问题的评估和干预的方法通常都有清晰的描述,在研究中易于操作的同时得到的结果也便于解释。在研究对攻击性、社交焦虑的治疗和体重控制等问题时,该流派的影响都比较突出。

(4)精神分析流派。精神分析对过程-效果研究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对咨询关系的研究上。Gelso等将咨询关系分为真实的关系、工作同盟和移情反移情三部分,在过程-效果研究中得到广泛关注的是其中的工作同盟,大量研究都已证实工作同盟是所有已研究过的过程变量中对效果影响最大的一个过程变量(详见下文)。而移情反移情尽管在精神分析流派内部被认为十分重要,但是实证研究并不多,

主要原因可能是对这两个概念的操作化困难。

另外还有家庭系统理论、人际理论和社会影响理论的影响,在此不一一赘述,感兴趣者请参见Hill的文章。

由以上讨论可以看出,咨询过程的一些要素、原理、机制或研究方法等刚开始是在某一理论体系内部提出、研究和应用,但逐渐为其他流派认同和接受,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将它们纳入自身的体系中来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以期得到不囿于某一理论流派的对咨询更普适的理解。在过程-效果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还值得一提的是Hill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5年提出的一个新的泛理论过程模型,该模型将咨询过程分为初步印象(Initial impression)、治疗开始(Beginning therapy)、治疗任务(Tasks of therapy)和结束(Termination)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从咨询师的技术、当事人的卷入和治疗关系来描述其特点,这三者间相互联系,咨询师的技术促进了当事人卷入,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治疗关系,治疗关系为咨询师使用技术提供了平台,咨询师的技术让当事人更深地卷入,从而更强化了治疗关系,如此循环,将咨询从一个阶段推向下一个阶段。如果说Hill的前一个过程-效果模型是聚焦于会谈中每一轮咨询师与当事人的互动,那么这一模型则是将镜头拉远,着眼于一个完整的咨询,而这些理论模型的提出对于指导泛理论的过程-效果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过程-效果研究中一般包括两类变量:过程变量和效果变量。如果按照上述对咨询“过程”的界定,从咨询过程参与者(咨询师和当事人)的角度对过程变量进行划分,则这些变量包括咨询师行为变量、当事人行为变量和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关系变量。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待咨询过程,忽略咨询中的人,而着重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事和咨询的内部机制,则可以看到过程-效果研究中经常涉及的过程变量有:会谈中的重要内容、共同因素、针对某种心理疾病的专门治疗方法,等等。

按照距离过程变量的亲疏远近的不同,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immediate outcome)、会谈效果(session outcome)和治疗效果(treatment outcome),这三种效果变量与过程变量的距离依次增长。仍然按照上述对咨询“效果”的界定,则即时效果是在咨询师的某一个或一些反应后当事人的变化,通常以当事人对咨询师反应的帮评价(helpfulness)、满意度(satisfaction)来表示,也有的用当事人的动机、体验水平等来表示;会谈效果是一次会谈结束后当事人的变化,通常以当事人对会谈的评价和会谈结束后的体验来表示;治疗效果是会谈全部结束后当事人的变化,通常以对当事人某些症状或总体状况的前后测的差值来表示。

以下对过程-效果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加以梳理和归纳:

3.1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response modes)与效果的关系

3.1.1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即时效果

咨询师的反应方式是指独立于谈话主题和内容之外的咨询师言语反应的语法结构。它在研究中获得了大量关注,20世纪中叶开始就有大量研究探讨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其他过程变量以及与效果的关系。Elliott等(1982)对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即时效果的关系研究表明,当事人认为解释和建议最有帮助,而提问的帮助最小。Elliott(1985)的研究表明,一般性的建议,解释和提供信息都与当事人评价的帮之间存在正相关。Hill等的研究表明,咨询师的解释能够减少当事人对问题的描述,而且能够增加体验和领悟。Hill(1988)的研究表明,反应方式对即时效果有显著影响,但影响非常小,只占1%;当事人认为咨询师的自我揭示、解释、认同和释意最有帮助,开放式提问、质对和提供信息中等,而直接指导和封闭式提问则没有帮助。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咨询师的意图和当事人的体验水平同时进行考察,结果对即时效果的解释力显著提高。在当事人的体验水平和咨询师的反应方式间存在交互作用,在当事人体验水平较低时最有效的咨询师反应方式是感受探索、开放式提问和提供信息;在中等体验水平时,几乎所有的干预效力都相当;而较高的体验水平在非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一般很少达到,所以研究很少。研究者认为这提示了将一些过程变量放在一起同时考虑的重要性。

3.1.2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

许多研究者对该问题进行过研究,常用的研究方法是考察反应方式的频次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的相关,但是由此得出的结论却很不一致,有些结果相互冲突,而有些没有得出显著相关。在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的过程中,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以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能存在问题,频次与效果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并不一定某种反应方式越多,效果就越好,还可能受到其他许多因素,如当事人的需要、准备状态、咨询师反应质量等的影响,Stiles等(1994)认为:“在极端情况下,当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反应性十分完美时,预期的咨询师的干预与疗效间的相关应为0”。因此,有研究者建议摈弃使用相关设计考察咨询师反应方式的频次与疗效关系的思路和方法,而考察与反应方式距离较近的效果,如即时效果,或者发展出新的研究方法来考察这一问题。目前,有研究者尝试采用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和质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研究,序列分析将咨询师的反应方式与紧随其后的当事人行为放在一起考察以检验其效果,而质的研究对当事人进行访谈,用语言而非数字来考察咨询师反应方式的效果。

3.1.3咨询师的自我揭示与效果

咨询师的自我揭示是获得较多关注的一类咨询师反应方式。在Hill(1988)的研究中,当事人评价咨询师的自我揭示最有帮助,而且当咨询师运用此技术时其体验水平最高,然而咨询师却对该技术的帮评价最低。Hill(1989)将自我揭示分成若干类型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当事人认为咨询师安慰性的自我揭示比挑战性的自我揭示更有帮助,而且咨询师此时此地(here and now)的自我揭示和彼时彼地(there and then)的自我揭示似乎并没有差异。Barrett等(2001)对咨询师的自我揭示所做的质的研究表明,咨询师的自我揭示能导致当事人的领悟,而且让咨询师看起来更真实和人性化,这会强化咨询关系,并且让当事人感到安慰和自然,而这会让当事人感觉更好,朝着积极的方向转变,并且在咨询中更加开放和诚实,由此看来,咨询师的自我揭示对即时效果和治疗效果都有影响,它和效果之间的联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咨询师的自我揭示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系如何并不清楚,研究结果很不一致,有的研究结

果是零相关,有的是负相关,有的是正相关,这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自我揭示的操作化定义模糊,评估的方法各不相同,而且同样存在上述问题,即用相关的方法来考察咨询师自我揭示的频次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系并不合适。因此,从现有研究结论来看,咨询师的自我揭示对即时效果有促进作用,但与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的关系尚不明晰。

3.2会谈中的当事人行为与效果的关系

如上所述,会谈中的当事人行为包括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外显行为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行为,而内隐行为中研究较多的是体验。对外显行为的研究经常使用的工具是Hill编制的《当事人行为系统》(Client Behavior System),这一系统将当事人行为分成相互独立的8类:认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悟、阻抗、同意、合适的请求、描述和治疗性改变,对每一类行为都有一个界定,观察员按照这些界定对当事人的每一个反应单位进行归类,这样可以得到当事人的每一类行为在会谈中出现的频次。在实证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测量当事人体验水平的工具是Klein等编制的《体验量表》(Experiencing Scale)。它最早在70年代由罗杰斯学派的研究者设计和使用,后来由于其测量内容对大多数流派的普适性和良好的测量效力,在研究中被广泛运用。该量表测量的是当事人明确和符号化内心体验以及利用这些信息解决自身问题的程度,在较低的水平,自我揭示是非个人化和肤浅的;在较高的水平时,感受被探索,而且体验成为自我了解和问题解决的基础。它是由受过训练的观察员根据每一个分析单位内当事人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来评估当事人的体验程度。

3.2.1外显行为与效果

尽管从理论上来讲,会谈中的当事人外显行为十分重要,但是对它的研究却十分有限,而且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部分是过程研究。Hill在编制《当事人行为系统》时,曾请16位咨询与临床心理学家对其中的各类行为所表明的当事人卷入程度和对治疗的有益性进行评价,结果把8类行为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阻抗、同意、合适的请求和描述,另一部分是认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悟和治疗性改变,对这两部分的评价存在显著差异,后者与前者相比是更有益的行为,当事人卷入程度更高。另外,该研究让8位当事人对其所参与的一次会谈中的每一个咨询师干预的帮作评价,结果表明,出现在当事人的阻抗和认知一行为探索之前的咨询师干预被认为是最有帮助的,也就是说,当事人感到咨询师的干预有帮助时,他们的反应最有可能是阻抗和探索。

Shechtman(2004)用《当事人行为系统》比较了对强攻击性男孩的一个团体咨询(26人)和个体咨询(25人)中当事人外显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两种治疗方式中当事人外显行为出现的比例十分相似,简单反应(包括同意、合适的请求、描述)出现的比例最高,其次是认知探索和阻抗,其他外显行为很少出现。该研究还考察了随着咨询进行当事人外显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阻抗出现的比例下降,而领悟和改变的比例升高。此外,对咨询师的干预方式与当事人外显行为关系的分析表明:在个体咨询中,咨询师提问的技术与许多当事人外显行为相关,它减少了阻抗而且增加了认知和情感探索,但在团体咨询中,这种关系并不存在;咨询师的指导除了在团体咨询中导致情感探索的减少外,与其他外显行为都没有相关。

Porter等(1996)用《当事人行为系统》研究了遭受过待的女孩在会谈中的表现,结果表明,当事人外显行为受咨询师干预的影响要大于咨询师性别的影响,当咨询师询问关于待的问题时,当事人会出现更多的关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探索,而不论咨询师是男是女,这一结果十分重要,因为在开始咨询之前,所有当事人都认为更倾向于女性咨询师为自己咨询。关于待的话题最常出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认知-行为探索,而与待无关的话题最常出现的当事人外显行为是描述和认知-行为探索。Lee等(2006)采用序列分析(sequentialanalysis)的方法研究了32例会谈中当事人外显行为和其出现之前的咨询师干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咨询师的干预对当事人外显行为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如当事人的描述行为通常出现在咨询师的封闭式提问之后;感受反映能够促进情感探索,而重述和开放式提问能够促进认知一行为探索;领悟通常在解释、主观信息、认同一安慰之后发生。

关于当事人外显行为与效果关系的研究十分缺乏,曾有研究者提出过该问题,但似乎并未引起重视。2006年Lee等探讨了当事人外显行为与会谈效果的关系,结果表明,当事人对会谈帮和满意度评价更高时,其描述行为的比例较低,而认知-行为探索、情感探索、领悟行为的比例较高。

3.2.2内隐行为之体验与效果

当事人在会谈中的体验与效果的关系获得了大量研究,而且研究结果几乎一致表明,当事人的体验水平与效果间存在正相关。Klein等对采用《体验量表》进行的研究的回顾表明,在《体验量表》上得分越高时治疗效果越好,这一结果在对许多流派的研究中都被证实。Hendricks对1957~1997年的27篇采用《体验量表》研究的当事人体验与效果关系的论文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体验水平与效果间存在正相关,无论是整个咨询的平均体验水平、还是咨询早期、中期、晚期的体验水平,与效果间均存在这一相关,而且在不同的理论取向和不同障碍类型的治疗中均发现了这一相关。因此,当事人的体验水平是一个对效果有影响的重要过程变量。

3.3工作同盟与效果的关系

工作同盟一般被定义为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合作的和情感的联结。尽管它最早在精神分析流派中提出,但已被各理论流派接受为咨询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成分,研究发现都一致证实了它与治疗效果的关系。Martin等(2000)对79个工作同盟与效果关系的研究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表明,工作同盟与效果间的相关为0.22,这一关系十分稳定,不受其他变量,如治疗类型、效果测量方法、评分者(当事人、咨询师、观察员)、评分点(咨询的早期、中期、晚期或平均)、工作同盟测量方法等的影响。对过程研究的综合性回顾表明,工作同盟对咨询获益的预测力无论在强度上还是一致性上都要超过其他任何已经广泛研究过的过程变量。

3.4会谈中的重要内容与效果的关系

在咨询研究中,还有一类研究比较常见,这就是关于会谈中的重要内容的研究,这里的“重要内容”包括重要事件或重要时刻(important events,significant events/moments)、当事人认为有帮助的事件和体验等,由于在研究中各种称谓不同,故在此统称“重要内容”。这类研究常用质的研究方法或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而得到各种重要内容的类别。

Elliott是该领域的先驱,在1985年就开始了研究,在其1989年对该领域的研究综述中,他将当事人认为的咨询有帮助的方面总结为5个,分别是:(1)咨询师的促进性特质,(2)当事人的自我表达被接纳,(3)体验到支持的关系,(4)领悟,(5)咨询师鼓励咨询外的实践。还有研究者考察了会谈中的重要事件,Martin等(1988)的研究表明,当事人认为对领悟和理解的表达,对个人材料的提供,对感受的描述和探索,对新的生存和行为方式的表达这样一些行为是重要的。Gershefski等(1996)对抑郁的当事人的研究发现,当事人认为最有帮助的事件是咨询师的帮助(如可以交流和提供反馈)和得到了一些新东西(如获得领悟),而不论接受的是何种理论流派的咨询。Paulson等(1999)采用概念绘图(concept mapping)这一质量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当事人所认为的9类有帮助的体验,分别是咨询师的助长性人际类型,咨询师的干预,自身资源的开发,获得新观点,自我揭示,情感疏泄,获得新知,咨询的可获得性和改变的决心。

这些研究从另一角度考察会谈过程变量与效果的关系,但由于绝大部分是质化研究,缺乏数据支持,得出的结论不够直观。

4 研究方法

同其他心理学研究一样,在咨询过程-效果研究中同样存在量的研究方法和质的研究方法以及这两种方法的结合。

传统的过程-效果研究中经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关分析,考察过程变量的频数或比例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相关,考察过程变量随咨询进程的变化形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相关等,这类研究大多以咨询师的技术作为过程变量,考察其与效果的关系。这种方法简便易操作,但其主要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到咨访双方互动时的上下文情境因素对咨询师所采用的技术的影响,咨询师在会谈中并不是机械地按照固定的顺序采用固定的技术,也不是某种技术用得越多效果就越好,实际情况是灵活地根据当事人的不同反应、考虑当事人的不同需要采取相应技术,因此,咨询师的技术与效果间可能并不存在线性关系。尽管采用相关分析考察咨询师的技术与会谈效果或治疗效果的关系不太合适,但相关设计并没有完全被过程-效果研究所排斥,仍然在某些合适的情境下被应用,如有的研究用它来考察某一情境下咨询师采用的技术与即时效果的关系;有的用它来考察当事人的行为与会谈效果的关系,等等。

针对相关研究的这一弊病,许多研究者提出并采用了序列分析(Sequential analysis)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考察咨询师所采用的技术与当事人接下来的反应之间的关系,有力地克服了相关分析直接把咨询师采用的技术与效果相联系而忽略了当事人的反应的问题。但是由于其统计分析十分复杂繁琐,与巨大的工作量相比得到的有用的结果可能微乎其微,从而导致其应用不太广泛。

量的研究中还有一种成分研究(component studies)的方法,它是一种采用实验设计来检测某种理论上认为重要的治疗成分是否有治疗效果的方法。包括两种设计方案:一种是比较治疗中缺乏某种成分和不缺乏时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另一种是比较治疗中添加某种成分和不添加时两种治疗效果的差异。这种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与“共同因素说”是相悖的,它认为治疗是因为某些专门的治疗成分而有效,而这些成分通常“都在治疗手册上有所说明”。这是一种典型的医疗模式的研究方法,常用来研究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与效果的关系。

尽管量的研究能够提供客观清晰的数据指标,但仍然存在自身的一些不足,研究者们一直在呼吁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另外加之质的研究方法的日益成熟和广泛应用,在咨询过程-效果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用质的方法和质量结合的方法进行的研究,尽管与量的研究相比所占比例仍然很小,但它们的出现对于弥补量化研究的不足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概念绘图(conceptmapping)等方法都在研究中有所应用。

5 数据收集

过程-效果研究要收集的数据资料通常包括三部分:会谈资料、过程变量数据和效果变量数据。对会谈资料的收集主要有录音、录像两种方式,也可根据录音录像资料将会谈转成逐字稿。过程变量根据其性质,既可以由咨询师和当事人自行评定,也可以由经过培训的观察员评定,如会谈过程中当事人对咨询师的负面情绪以及咨询师对此的觉察,由当事人和咨询师自己评定;而咨询师和当事人的言语反应可由多位观察员(一般是3-4名)评定。观察员评定比较容易操作,而咨询师和当事人评定相对困难一些,常见的做法是会谈结束后立即请咨询师和当事人分别听刚才的会谈录音或看录像,让其尽量回忆当时的想法和体验,由此进行评定。有研究表明这种事后回忆的方法对某些过程变量,如意图、反应的测量是可靠的,但对涉及情绪的过程变量测量不可靠。

关于效果变量数据的收集:即时效果可以由当事人和观察员评定,如对咨询师的干预进行评价,常见的测量办法是在会谈后请当事人听录音或看录像,并进行评定;而当事人的体验则可由观察员进行评估。会谈效果是在会谈结束后立即请当事人或咨询师评定。对治疗效果的测量一般是在治疗开始前和全部结束后请当事人填写反映其症状(如抑郁、焦虑)或整体状况的自陈量表,还有的在治疗全部结束一段时间后进行跟踪测量,通过比较来确定治疗效果;除了当事人自评外,还可以请当事人的重要他人或咨询师来辅助进行评定。

6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效果研究的方法、技术、手段都有所进步,但是该领域积累的成果仍然不多,笔者认为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过程-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影响咨询效果的过程变量很多,而且这些变量间存在着复杂的交互作用,某一因素对效果的影响都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或制约,如前文所述,咨询师的反应方式对效果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变量、咨询情境乃至反应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脱离其他因素而单纯考察某一因素对效果的影响,得出的结果很可能不符合实际。然而,若要在一个研究设计中同时考虑诸多因素,不但使研究设计和统计分析都异常复杂,而且还有可能挂一漏万,遗漏了某些因素,或者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研究结果的适用面非常狭窄。因此,过程-效果关系本身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不易。

(2)研究设计不理想。正是由于过程-效果的关系本身十分复杂,而研究者在进行研究设计时可能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采用的研究设计过于简单,或者对于要研究的问题并不适合。如咨询师反应方式的频次与疗效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强行地用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很不统一。

(3)测量工具不规范。测量过程变量和效果变

量的工具繁多,有的是比较成熟得到广泛应用的,而有的是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自行编制的,一方面这些工具并没有足够的信效度指标,另一方面,测量同一变量,不同研究者选取不同的工具,这导致结果难以比较。以对治疗效果的测量为例,Sexton对1988到1994年的260个相关研究的统计结果表明,260个研究共采用了297个量表,而其中有128个(占43.1%)是研究者自行编制的。

未来的过程-效果研究除了要努力克服以上问题外,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1)研究者在进行实证研究的同时,应多从理论的建构上进行思索,既要能够扎进具体实在的研究中,也要能跳得出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全盘的理论建构上的考虑。有些研究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Hill的新过程模型(2005),就是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但对前人的大量研究进行了总结、提炼和升华,而且对于指导以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除了研究看得见的过程变量外,对内隐的过程变量,如态度、期望、需要等应进行更多研究,考虑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这对于深化对过程-效果关系的理解,了解过程变量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3)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应更为多样,量化研究的方法之外,还应多考虑质的研究方法和质量结合的研究方法。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6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评估

1、引言

伴随心理咨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咨询有效性成为了临床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如何反映并分析这些变化从而判断心理咨询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就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问题。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单维向多维转变,这是评估多元化的一种进步体现,但是多维评估要求多种测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因此也更难于获得来访者及其他人员的合作,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也越困难。鉴于此,咨询之初就有必要及时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模型,对阶段性及整体的咨询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2、历史研究

早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多采用基于特定理论的单一技术,在评估方式上,多采用来访者自我报告,心理量表被广泛使用。上世纪70 年代,strupp和hadley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三维模型,认为评估应由社会、来访者和咨询师三方参与。社会维度强调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规范性,来访者维度强调其自我感觉是否幸福和满意,咨询师维度强调依据专业知识技术判断来访者心理是否健康。这一模型虽考虑了评估的多元性,但对于评估的内容、时间及后续咨询等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所以不尽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心理咨询的疗效也因咨询师所持的理论观点而有所不同。如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受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则要使来访者克服特定情境引起的各种症状,关注来访者行为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模型把“症状减轻、健康状况和功能改善”作为评估依据,多元评估开始占主导,其特点是:咨询师、来访者、亲友、同事等都可作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认为变化是双向的、多维的和不稳定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症状有密切联系。

有的研究者将剂量模型引入咨询效果研究,创建咨询效果阶段评估模型,将来访者的改变分为连续的三阶段,首先会体验到更多幸福感,接着是症状缓解,最后是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并运用“来访者剖面图”评判咨询效果,即把来访者实际咨询进展情况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策略。

杨宏飞(2005)提出了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四维模型,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必须围绕来访者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什么在变化?谁报告变化?用什么方法报告变化?什么时间报告变化?依据这些问题构建的评估不应受具体理论、方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包容实证和现象学方法,既适合心理症状和障碍的预防矫治,也适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3、具体建议

基于对咨询效果评估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型的立足点不同,关注来访者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咨询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型考虑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次会谈或对心理咨询进行总结性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有多种选择:

一是来访者每一次或每一阶段咨询后的即时评估与反馈。

二是根据问题性质、目标要求,让来访者做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如间隔一定时间用作业法、自我报告法等进行评估。

三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定期联系,来访者以便捷方式向咨询师反馈。

形式固然多样,评估咨询效果的主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评估既要考虑到负面消极的心理是否减少,也要考虑积极心理反映有无增加。从正面负面、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评估咨询效果较为合理。

第二,全面考虑评估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访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教师,来访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等都可以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从理论上说,评估越是多元化,越能反映来访者复杂的变化。

第三,目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中,大量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测验”和“干预组—非干预组”设计,它能提供高效度,但往往把问题数字化和简单化;而现象学方法,如个案报告,因缺乏良好的内外部效度常不被认可。在评估实践中,现象学方法应与实证法结合,达成积极效果。

第四,将时间作为效果的重要参数。有限的评估反映不出咨询效果的动态变化。按照过程变量的远近,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效果评估。咨询师应当在会谈之初,就根据来访者具体情况和咨询目标设立评估计划。

尽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评估的科学性依然是个问题。建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是促进该领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不管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都要从多个维度来设计效果评估,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 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 社会科学战线, 2007(1)

[2] 胡姝婧,江光荣.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

[3] 卢飞斌.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许明智,龚耀先. 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4] 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3)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7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随着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逐步走入正规和稳步的阶段,各项工作举措应运而生,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从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高校已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问题亟需规范化和合理化。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目前关于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论述相对较少,大约有十几篇论文,研究着重体现在心理咨询室的机构设置、工作职责、工作开展的形式等方面。文章从这几个问题入手,总结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推动心理咨询室的完善和发展。

一、心理咨询室的称谓

心理咨询室是从事心理咨询或心理辅导活动的重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由专业心理人员与求助者就所求助的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探讨和解决。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称谓有多个,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性很强,常见的有“心理咨询室”、“心理辅导室”以及“心理咨询中心”等。另一类称谓偏重于生活化,如“心灵港湾”、“心情驿站”、“心理聊天室”等。这两类称谓以前者偏多,但有人认为太专业的称谓容易使学生把心理咨询室和精神病挂钩。不管采用何种称谓,都应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心理,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的设置

1.机构设置

完备的心理咨询室至少应包括个别咨询室、团体咨询室、接待室、行政室、图书阅览室、心理测量室、放松训练室以及沙盘游戏室等机构。

个别咨询室的面积不需要很大,以免给学生造成空旷的感觉,重要的是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一种安全和不受打扰的环境。接待室主要负责对求助的学生进行登记和预约安排,同时接待前来等候咨询的求助者,帮助求助者放松,减轻其紧张和戒备心理。图书阅览室应给学生提供具体的阅读开放的时间,储备充足的心理图书资料,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放松训练室主要是提供多种放松器材,让学生的情绪能得以释放和宣泄,进而达到身心的放松,常见的有音乐放松室、情绪宣泄室等。沙盘游戏是当下很受大学生欢迎的心理辅导技术,是在咨询师的陪伴下,求助者自由地从摆放沙具的沙架上挑选自己喜欢或者想摆放的玩具,然后在盛有细沙的沙箱里进行自我表现和探索,从而呈现真实心理状态的一种心理疗法。

2.外部环境

从目前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情况来看,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地点一般会选择安静、远离办公或者教室等场所。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人们对于走进心理咨询室的求助者存有一些偏见。比如:认为这个人肯定患有“心理疾病”,更有甚者会认为求助者得了精神病。

当然,针对这样的地点选择有的学者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样做不仅无法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反而从某种角度上会夸大这种顾虑。因此,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应本着安静和方便的原则,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①环境幽雅清静。在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最忌讳被外界所干扰,容易导致咨询活动被迫中断。因此,要保持周边的环境清静,尽量避开体育场、食堂、学生宿舍等场所。此外,有学者认为如果心理咨询室周围有绿色植物更好,为求助者能提供一个广阔的室外视野。

②要选在便于求助学生出入的地方。虽然上面我们谈到心理咨询室的地理环境要安静,但位置也不能太远离教学区和宿舍区,应使学生想来访的时候,比较容易到达。

3.内部布置

求助者进入心理咨询室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心理辅导的效果。因此,室内布置必须应以有利于咨询工作的开展为原则。具体来说,注意以下几点:

①室内的光线和温度。室内光线要明亮柔和,如果是白天,自然光一般足够;如果光线不足,需要灯光来照明。灯具的光线要使求助者感到柔和明亮,视觉舒适,不能太刺眼,因此,选择灯具时实用性比外观性要重要的多。另外,心理咨询室内的温度也必须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而且要便于通风。

②桌椅的摆放。一般来说,室内摆放的椅子要柔软和舒适,尽量避免使用一般教室中的座椅。椅子的摆放位置不应放在背对房门的地方,以免求助者不知背后会有什么事情发生而产生不安全感,最好放在靠墙的位置。而且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座椅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大约在一米左右即可。两者的座位中间摆放一张茶几为宜,茶几上可放上鲜花或盆花,给求助者生命力和心理能量的激发,茶几上应准备纸巾,方便哭泣的学生使用。

关于座椅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那就是咨询师与求助者的座椅之间应以多大的角度摆放合适。有的认为二者间最好呈直角,这样可以正视对方,便于目光的交流,但有的观点则认为应避免学生与咨询师直接面对面,否则容易引发学生的紧张情绪,损坏咨询效果。除了90度摆法、180度摆法,还有斜坐摆法,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限定。

③室内的装饰。心理咨询室的装饰不要求华丽,简单温馨即可,房间装饰不要过多,过乱。可在房间的墙壁上悬挂心理咨询守则,便于求助者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理解,也可悬挂一些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画等。心理咨询室门上的玻璃和靠近走廊一侧的窗户玻璃最好是不透明的毛玻璃,以防止求助者有被他人窥探的担忧。此外,室内还可以在窗台上摆放鲜花或者绿色植物,给人一种富有生命力和振奋向上的感觉。

④室内的色彩。人们长期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色彩对人类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于心理咨询室的色调,大多学者认为不能采用刺激性强的色彩,以中性色彩为主,如米黄色、浅蓝色和绿色是常见的。墙面的色彩要沉稳、柔和,地面的色彩一般要保持低明度和低彩度,家具的颜色选用高明度、高纯度的暖色,如窗帘的颜色以黄色、浅蓝色偏多,切忌大红、大紫或黑暗色调;沙发的颜色也以柔和色调为主,让求助者体验到放松和温暖的感觉。

4.软、硬件设施

①硬件设施。心理咨询室的硬件设施主要指的是相关物品的配备,包括桌椅沙发、文件柜、电话、录音设备、电脑、计时工具、记录工具等。

桌椅沙发:包括咨询师自己的办公桌椅、咨询师与求助学生面谈时的两个单人沙发,当然如果是团体咨询室,必须要有足够的可以拆除的活动桌椅。

文件柜:文件柜主要用来摆放心理图书资料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图书资料可以拓宽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心理健康档案则是对学生个体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咨询记录、心理测验结果等材料的保存。

录音设备:常见的录音设备有录音机、录音笔以及单向玻璃等。但在录音之前,咨询师必须要征得求助学生的同意方可。

电话和电脑:电话是必不可少的设施之一,便于求助者进行电话预约和热线电话咨询。部分高校已开设了心理咨询热线,接待咨询热线的除了心理咨询教师外,有的是从经过培训的朋辈心理咨询员中选的。电脑主要用于心理测验、心理统计以及学生心理信息的保存等,操作起来快速便捷。

计时工具:心理咨询是有一定的时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否则是不利于求助者的个人成长的。计时工具能够保证心理咨询的时限,钟表即可,放在咨询师和求助者能够看到的地方,各自心中有一个时间的概念。

记录工具:咨询师面对的求助者很多,需要将他们的个人信息进行记录。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求助者的个人信息、心理问题的表现以及咨询过程中呈现出的重要消息等,咨询过程中多是简略的记录,而咨询结束后还需要进行整理。

②软件设施。心理咨询室的软件设施主要指的是完备的师资队伍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相对较少,在数量上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在质量上,部分老师都是非心理学专业者,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课讲授的教师偏多,缺乏系统的专业学习和训练。

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是一个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其科学性、专业性很强。因而,逐步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专业水平成了当务之急。对此,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吸收心理学专业者到心理咨询岗位工作,落实心理咨询教师的编制。对于现有的心理咨询教师提供不断学习的机会,以促进其专业发展。另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科的评价指标和奖励标准,提高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心理咨询室的工作职责

1.工作制度的建设

完善的咨询制度是顺利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保证。心理咨询室的工作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校对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管理细则;二是心理咨询室的日常管理细则。学校心理咨询管理细则着眼于从宏观角度规范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如规定心理咨询人员的工作任务、确立对咨询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办法等。心理咨询室的日常管理细则着眼于从微观角度规划具体的心理咨询工作,如规定咨询室的开放时间、心理咨询工作范围、咨询师和求助者的权利和义务、咨询室值班人员的安排、制定咨询人员工作条例等。

2.工作的开展形式

①个别心理与团体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心理咨询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给求助者以帮助、引导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缓解求助者的心理紧张与冲突,提高其适应能力以维护身心健康。心理咨询包括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个别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老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对于具有相似或共性问题的学生最为有效。

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的工作除了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外,还承担着一项重要的工作,即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项非常复杂、严肃的工作,它由几个重要的环节构成,即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学生资料的搜集、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③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心理咨询室要定期举办各种心理专题讲座,增加学生的心理保健知识。同时利用多种宣传途径进行心理咨询室和健康知识的宣传,比如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从整体上营造学校心理健康的氛围,增强学生维护心理健康的意识。

总之,国内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研究零零散散,关于建设的原则、程序等问题缺乏规范化和细致化,难以真正发挥咨询室的功能。心理咨询室是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奠基石,需要学校领导、心理咨询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董俊花,杨新荣.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方案研究[J].科技信息,2008,13.

[2]张文君.试论高校心理咨询室中色彩的设计[J].宜宾学院学报,2007,11.

[3]王家祥,冷泽兵.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8,4.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8

1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承受的由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加大,并且这种压力越来越超过人们可以承受的底线。马加爵事件曾经轰动一时,但现在层出不穷的“郭美美炫富”、“凤姐征婚”、“我爸是李刚”、“小月月事件”等,一件件稀奇古怪却又超越了道德底线的事件,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我们不断思考:人们怎么了,社会怎么了;我们也不断呼吁:让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吧。这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心理咨询,把希望寄予心理咨询师,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来达到恢复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求助者发现问题,靠挖掘求助者自身的潜能来解除心理困扰,需要了解求助者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等多大量的信息,才能帮助他开发自身的能力,所需时间较多。心理咨询的过程实质上是咨询师助人自助的过程。心理咨询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聊天或谈话,而是咨询师在来访者陈述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来访者的问题所在,然后引导来访者解决问题,从而使来访者达到健康的心理状态。当今社会拥有心理咨询职业资格的人不在少数,但是能真正解决来访者心理困扰的人却凤毛麟角。这让研究者不得不思考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适合做心理咨询工作。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观点。例如,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咨询技能,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咨询经验等等。在诸多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针对该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论述。

2 咨询师应具备的人格特质

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志愿从事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但是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良莠不齐的现状却成为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担忧的问题。

2.1 拥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耐力

虽然心理学的知识博大精深,但是一个优秀的咨询师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有哲学、社会学等其他方面的知识,才能通过使用完善的知识体系来实现心理咨询的目的。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有足够的意志力使自己不断学习,主动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从而解决问题。学好心理学本学科的知识已经很不容易,再加上其他学科的知识,没有足够的毅力和耐力会很难坚持下去。

2.2 具备积极的人格特质

心理咨询师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快乐满满,没有忧愁和烦恼。然而,心理咨询师首先要允许自己去体会糟糕的情绪。如果咨询师能持有积极的心态,就能把不良的情绪实现转化解,从而快速恢复到良好的情绪状态。简而言之,不是咨询师没有体验过糟糕的情绪,而是他们能坦然面对糟糕的现实,能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问题,能给自己积极的信念与暗示,能迅速从痛苦中恢复到正常水平,从而不会对生活和日常工作产生消极的影响。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心理咨询师在对来访者咨询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把这种积极的思维模式传递给来访者,让来访者学会的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式,助其自助。

2.3 具备自愈的能力

积极的人格特质能使个体一直坚持积极的思维方式,并把这种思维方式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上,无论对人对事都要养成乐观宽容的习惯,从而形成良性的刻板效应。这样,个体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便能运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这些小习惯自己摆脱挫折。咨询师区别于来访者的地方,就在于他的自助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自愈时间短,而来访者则需要咨询师的帮助才能走出困扰。

2.4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目的是使来访者从其提供的专业服务中获益。心理咨询师应保障来访者的权利,努力使其得到适当的服务并避免伤害。心理咨询师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和专业职能的界限,不做超越自己能力和职能范围的事情,要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进行准确评估,不能只以赚钱为目的而用各种手段欺瞒自己不能解决问题的事实,还加以各种借口和方法进行所谓的咨询。另外,咨询师不要滥用各种测验量表,以免来访者受到伤害。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不负责任,就不能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理咨询师。

3 能保持不断的自省

自省即自我反省,是指对自己的行为、语言等进行反思和审查的过程。它包括我评价、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得完美而没有缺憾,咨询师也一样。王香玲和高文斌的研究结果表明,心理咨询师的省察能力需要很高。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应有良好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分清自己的职责范围。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咨询的过程,咨询师可以利用咨询过程中暂时受阻的案例经验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进行辩证的思考,去寻找是否有更合适的方法摆脱阻碍,不断自我调控和自我教育,从而调整自己的咨询技巧。借助观察和生活的投入、借助不断地学习来帮助自己获得对周围事物的正确了解。哲学中的辩证法给我们提供的可行的方法论,只有不断反思和不断接受新的知识,才能不断地成长并积累经验。从某种程度上说,自我反省也可被认为是自我督导,是心理咨询师提高自我认识和完善自我构建的过程。

4 拥有丰富治疗实践经验,接受督导

在美国、瑞典、德国等国家,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要求相对严格,除了必需的学位要求、心理治疗的理论培训(140小时的学习与讨论)、精神病学诊断培训(60个精神病人的问诊与体检)、关系的培训、35个小时的以行为治疗为导向的案例督导、150小时的以精神分析为导向的个人督导、70次的各2小时的小组督导,60次2小时行为治疗为导向的小组督导之外还要求丰富的治疗实践(精神分析方面: 要求完成对10个案例的完整的问诊和3个已经完成治疗的督导案例,治疗时程需超过150个小时;行为治疗导向:要求完成对10个案例的行为分析,6个已完成治疗的督导案例以及超过150个小时的治疗时程)。以上仅为对心理治疗师的一般要求,若想成为合格的精神分析师,在培训时间和内容上则更为严格。然而我国的咨询师则通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即可拿到咨询师的资格证书,很多非科班出身或者半路学习的咨询师的理论知识并不过关,拿到资格证之后就一劳永逸,不进行自我体验和督导,进行咨询的时候也只是简单地使用技巧,不能灵活地解决具体问题。由此可见,咨询师必须拥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并且接受常规的督导,在从事咨询职业前必须获得相应的能力水准,同时必须维持经常的专业进展。

5 结语

总之,我国心理咨询行业是否能够健康地蓬勃发展,真正的起到帮助来访者的作用,与心理咨询师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密不可分。心理咨询师只有具备相应的条件,适应心理咨询师成长的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巧,才能娴熟地运用心理咨询的规则、规范和程序,为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宏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立法规制探讨[J].中国校医(经验交流版),2008,6(22)第3期:344-345

[2]郭念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M].民族出版社,(北京),2011

[3]李华平.浅谈我国目前心理咨询业存在的问题[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5(5):296-297

[4]王香玲,高文斌.心理咨询师的需要特点和人格特点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4):443-444

[5]杨映萍.浅谈我国心理咨询师健康发展之要素[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11第29卷第11期:61-63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9

关键词:辈心理咨询员;培朋训;积极心理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专业人员匮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美国在精神卫生领域掀起了一场非专业心理咨询的运动与革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在学校培训学生,以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学生。vriend1969年发表了她利用受训的高成就的中学学生在咨询团体中帮助低成就的学生的研究报告,成为朋辈心理咨询领域的首篇论文。此后,朋辈心理咨询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1981年美国心理学者马歇尔夫提出朋辈心理咨询的概念,受到我国学者的认同,成为现在我国朋辈心理咨询的最常用概念。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

(一)朋辈心理咨询 (peer counseling)

朋辈心理咨询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经过选拔、培训和监督向寻求帮助的年龄相当的受助者,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人际帮助的过程。(马歇尔夫,1981)。相对于专业心理咨询而言,它是一种“准心理咨询”(para counseling)。

(二)朋辈心理咨询员(peer counselor)

朋辈心理咨询员是指从某个社会群体中选拔出来,接受特定的培训和信息,为朋辈提供心理援助和行为示范的人,以下简称朋辈咨询员。

(三)关于朋辈心理咨询员及其培训的研究概述

从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的国内文献检索看,近五年对此问题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发表于2006、2007年,研究对象以高校为主,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将朋辈心理咨询(辅导)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或模式,探索其作为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服务工作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论依据、优缺点等;二是对朋辈心理咨询(辅导)如何开展进行探讨,具体有朋辈心理咨询(辅导)模式的构建,形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及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应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一)设计理念

1.人的积极改变

所谓积极改变是指: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寻找机遇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面对那些对能力提出要求的挑战并加以应对,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展出新的技能、能力以及力量。成功的自我改变者在他们尝试改变问题行为的过程中,会运用来自家庭、朋友以及自助群体的信任、接纳和社会支持[1]。

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中要帮助咨询员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身的能量和向积极的方面改变的能力,鼓励其体验积极改变后自身的自我成长,提高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2.共同成长

朋辈咨询中的双方是同辈,遇到同类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应对问题的方法可借鉴的成分也就相对较多;加上双方相同的年龄、文化层次和相似的当下生活环境,使得朋辈咨询员更能从同辈人的角度与对方产生共情和同理,其自身对问题应付方式或提出的建议也更符合被帮助者的年龄、生活背景和处世方式。因为,在咨询过程中,朋辈咨询员可能因成功帮助对方而提高自我效能;也可能因遇到阻碍,而在和对方的共同探索过程中,促进自身应付方式和对问题态度的积极改变和成长。

(二)设计思路

本方案的设计从严格筛选学员、培养学员朋辈咨询员的角色意识入手,要求学员掌握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体验咨询过程,实操咨询技术,并在整个培训过程中贯穿个案讨论和个人成长训练。朋辈心理咨询员培训的过程不仅是学员理论与技术的专业成长过程,也是其个人成长的过程。

三、设计方案

培训目标:培训者掌握心理咨询的部分理论和技术,能进行个案的初次接待,初步识别来访者的问题程度,并视情况直接提供积极的帮助或劝导其至专业的咨询师处咨询(治疗)。

培训过程:培训过程分两个阶段72学时完成,方式为团体辅导、理论学习、案例讨论、模拟训练等。第一个阶段是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的后期安排朋辈咨询员做一些预约咨询接待的工作。第二阶段是进一步的个案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与技术培训,这一阶段开始安排朋辈咨询员从事热线咨询电话、网上心理咨询等咨询工作。两个阶段各安排八次每次三学时(共计48学时)的理论学习、四次个案讨论(共计12学时)和四次个人成长(共计12学时)。

具体培训设计:

(一)第一阶段:朋辈心理咨询员筛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

1.人员筛选

目的要求:筛选适合从事朋辈心理咨询的学生

具体实施:通过心理健康、人格特质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测量对报名学生进行选拔,测试后按照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对测量合格学生进行面谈选拔。

2.形成团队

目的要求:建立朋辈心理咨询员团队,让学员认识到咨询员团队对于咨询员自身专业和心理成长的重要性。

具体实施:按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结合相关心理学理念,帮助学员培养团队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朋辈咨询员团队。

3.基本理念的确立和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等基本理论。帮助学员树立积极心理的理念,了解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朋辈心理咨询的理论、原则。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介绍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4.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培训

目的要求:继续学习心理咨询、心理健康的基本理论。

具体实施:课堂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重点讲授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的原则、咨询关系的建立、各层次心理问题区别等。

5.案例练习

目的要求:让学员通过案例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知识。

具体实施:通过列举心理咨询的案例(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进一步了解心理咨询,特别是咨询关系建立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各种心理问题让学员进行初步的识别,将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区分开,知晓应将障碍和疾病者及时转介到专业咨询和治疗机构即可。

6.心理咨询初诊接待培训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首次接待来访者的技术要领,帮助学员掌握接待的礼仪、专业态度,介绍基本的谈话技巧并进行体验。

具体实施:分别模拟正确和错误的来访者接待过程,并分三人一组(咨询师、来访者、观察者)进行练习与体验。(此次培训后学员可参与咨询预约接待或助理咨询等体验。)

7.基础知识和技术培训——倾听、非言语技巧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和朋辈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技术的理论,掌握倾听、沟通、回应等技术和咨询中的非言语技巧。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倾听、回应等练习,留心非言语行为对助益性关系形成的影响等。

8.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提问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基本的谈话技术和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来访者常在咨询中的提问,如搜集网上咨询的问题,让学员练习提问技巧,如:一般化技巧、例外询问等。

(二)第二阶段:进一步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培训和团体辅导理论技术

9.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共情

目的要求:学习心理咨询的理念和技术,掌握共情技术。

具体实施:三人一组模拟咨询,让学员进行共情练习。

  10.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咨访关系再次体验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咨询关系的理论,了解咨询关系在咨询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咨询关系建立的技巧。

具体实施:从咨询员和来访者两个角度讨论咨询过程中如何与来访者建立助益性的咨询关系,帮助来访者获得积极改变。

11.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积极改变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积极心理咨询理论中关于积极改变的理念,了解在咨询过程中咨访双方都可以获得积极的改变。

具体实施:列举咨询个案(含成功和失败的案例),让学员讨论。

12.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助人自助与个人成长

目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心理咨询中关于咨询过程、咨询效果和咨询师成长等部分的理论。

具体实施:进一步讲授咨询中助人者的角色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并进行一些自我成长活动,提升咨询员自我觉察能力。同时,帮助学员认识到朋辈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

13.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热线咨询电话接线及网上咨询接待

目的要求:学习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和技术,掌握工作技巧。

具体实施:列举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遇到的问题,讲授热线咨询和网上咨询的理论、技巧和注意点等。(本次培训后学生可参与热线电话咨询、网上咨询等)

14.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体验

目的要求: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了解团体辅导的理论

具体实施:让学生体验团体辅导的过程,主题设计为个人成长。

15.咨询理论和技术培训——团体辅导理论和技术

目的要求:掌握简单的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学会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和方案。

具体实施:分享团体辅导的体验,进行提问,讲授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列举团体辅导设计方案,要求学员分组设计成长性团体辅导主题及方案。

16.团体辅导实训

目的要求: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组织实施过程,掌握基本的成长性团体辅导技术。

具体实施:分小组体验成长性团体辅导的实施过程,分享和点评。

(三)个案讨论、个人成长和督导

在第5、6、7、8、9、11、13、15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案讨论,在第1、2、3、4、10、12、14、16次培训后各安排一次个人成长团体辅导。

将朋辈心理咨询员分配给学校有经验的专兼职咨询师,由咨询师从其开始从事朋辈心理咨询服务后每两周到三周或视需要为其作一次个案督导。

参考文献:

心理咨询师论文篇10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3-03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征和平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兴起,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步呼吁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少数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

第二个阶段,推进、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发展起来,并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第三个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2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作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工作。

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咨询室功能与职责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室功能的认识引领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家祥和冷泽兵(2008)认为,心理咨询室一是学生生活指导设计的企划室;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的研究室;三是提供及保管情报的资料室;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五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卢骏(2002)提出心理室不仅只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还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宋宁(2006)认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应该承担着心理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功能。

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完备,但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无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第三,心理咨询室的低效问题,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只对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室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第四,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学相比小学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方面小学比中学更为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的角色转化中,可能会面临身心的不协调发展、认知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压力过大等多方面心理问题,而中学不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将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咨询室的职责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只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丁彦华(2001)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具有以下七大职责: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二、心理咨询室硬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位置的选择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心理咨询室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张富洪(2005)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最好选择图书资料室附近,避免与音乐室、体育场所以及校长室、教研室较近;二是要在咨询室门口张贴《来访者注意事项》,将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了解和放心;三是来访者的座位应避免朝向门窗方向,不应让学生与突然来访的外人照面,以增强私密性。

(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配备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桌椅、沙发、图书、电脑、打印机、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柜、心理测试工具、影碟机、咨询信箱、电话、录音机、沙盘游戏等。李道庆(2010)提出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学生配备不同的心理书籍,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另外,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

(三)心理咨询室区域的划分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区域划分问题上,郭成(2006)提出了“组合模式论”,将心理咨询室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划分为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配置不同类型心理咨询室的组合模式,普通学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心校和实验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和团体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团体咨询室和其他功能室。

三、心理咨询室软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名称的选择

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称谓颇多,除了心理咨询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称谓。耿柳娜(2006)认为,第一类是专业色彩较浓,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等。这类称谓带有一种“挂号看病”的味道。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和范畴理解不清晰,因而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另一类称谓轻松灵活,如“心情驿站”“阳光心理屋”“心理空间”“心理聊天室”等,这类称谓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又显得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布置

王家祥、冷泽兵(2008)认为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温馨。咨询室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屋内的布置要以浅色调为主,还可在醒目的位置写一些温馨话语。第二,宣传。可以在墙上挂有“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宣传材料,加深来访者的了解。第三,隐密。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时,要避免外界探视、聆听。第四,宁静。咨询室的整体氛围要宁静,不应布置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件。

(三)心理咨询室人员的配备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三是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关于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徐光兴(2000)提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具体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学校心理辅导专职工作经验;二是在两年工作期间受过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三是必须有至少两篇正规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关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配备的现状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存在着科任教师、教务教师等担任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咨询老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

四、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心理档案制度的建设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建议,档案资料应该在咨询中心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得擅自带走、抄录和复印等,以免泄露。若要整理出版、或研究报告,或在大众传媒上使用某些数据、案例等,须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二)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根据学生数量、经费状况和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周的开放天数、次数以及每天开放的时间段,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时间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中小学应该配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两名,并制定咨询室时间制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设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一个常规工作就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完成预约和解惑答疑。因此,在咨询室开放时,值班人员必不可少。

(三)心理咨询室评估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的性质、职能、功能、辅导原则、工作时间、相关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评估的指标,并对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评估,一般为每周一次,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带领咨询室全体成员进行,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效能。

五、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具体问题。杨忠健(2007)对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大部分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咨询不专业、不规范;在心理咨询室的效率问题方面,存在着对咨询室功能定位不准、有偏差等问题,在建设中功能划分过于求全,造成使用不充分的设施出现浪费等情况。张玉堂等人(2011)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以兰州市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用方面为例,28.6%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占10平方米以内,57.1%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还有14.3%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从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来看,有57.1%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开放,或者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方面,28.6%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57.1%的学校没有可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

六、已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较多集中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名称选择、位置选择、环境布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特殊性研究,需要弄清楚和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社会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面向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咨询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认知冲突等问题上,而社会心理咨询面向的是社会中的成人,咨询的内容是工作压力、情感困境等问题,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在于利用心理理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而大学心理咨询室则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心理理论研究。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心理状况缺乏自我认知,难以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而大学生的身心成熟,能较快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向心理咨询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提供正确处理和帮助。

第三,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要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而现实中的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者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向真理靠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8-10-001。

参考文献:

[1]张玉堂,郑雪燕、秦积翠.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1,9(4).

[2]杨忠健.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调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1).

[3]张日昇,黄大庆.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2005,(1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