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06 17:54:19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影响

据调查,约有98%中学生中存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我们学校不少学生叛逆心理很强。这里所说的叛逆心理是指中学生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不考虑是非曲直,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对正面宣传作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榜样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不良倾向持认同情感,为其喝彩。

一、叛逆心理对中学生成长的危害

叛逆心理虽然在每个人成长历程中都会出现,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会引起偏激的行为和不正确的行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过分肯定自我,往往表现为狂妄和自大。

2.让人产生坏的思想,会养成不良习惯。叛逆很多时候是针对正确要求产生的,经常采取这种叛逆的行为就容易成为一种习惯。

3.性格孤僻,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倾听师长的教诲,造成自己和家人,老师的关系紧张。

4.前途受到一定影响。中学的叛逆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影响很大。有一个初三的学生说:初一时,因一次单元测试作弊,事后被英语老师严厉批评,我当时非常气愤,觉得英语老师太过份了,于是叛逆心理随之产生,之后,凡是上英语课我都不专心听,作业也不做,这样,导致我的英语成绩一落千丈。现在一想到快要中考了,我多么后悔自己当初的叛逆行为。

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所以对中学生这种逆反心理的危害不能不引起重视。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

1.特殊年龄阶段所带来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3~18岁,属于“青春期”阶段,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但此时他们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由于学习、人际交往的困难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心理出现异常,极易引发心理疾病。

2.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受社会压力与不良习气影响。

青少年叛逆心理与行为更受大众传播媒体影响。许多的电视、网络在信息内容选择、制作方法上因着眼于广大观众,片面追求收视率而忽略、忽视对青少年观众群体的需求,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和消化,加剧负面心理作用,强化了叛逆心理的形成。日本,韩国等一些电影电视片,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耐,鼓吹个人主义。包括现在很多学生喜欢看的玄幻小说也是这样。叛逆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有主见、很酷、有个性的行为,看到周围同学这么做也跟着学,就盲目的从众。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其实有个性和叛逆并不是一回事。

3.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根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4.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过于经验主义而不考虑现实社会各种因素对学生的影响,简单地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脱离教育实际,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三、中学生消除叛逆心理的实施对策

1.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应该站到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老师和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他们所犯的错误。了解他们犯错误的原因,动机以及目的。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平等交流,在理解的基础上以身作则来影响孩子。家长也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不要上课的时候站起来争辩,这样既不礼貌也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而老师也应该放下身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没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不要轻易放弃任何学生。对待学生的错误要采取“软”应对的策略,千万不要跟学生硬来,这样不但自己很尴尬,更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2.适当发泄心中情绪

对于中学生,受了委屈,心中不愉快,有时可以发泄一下,转移注意力,如听音乐,剧烈运动,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不要积累在心中,要象回收站的垃圾一样及时清空。

3.让中学生全面发展

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多的参加社会活动,多接触社会上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自己所在学校的小圈子内,以防认识问题的狭隘,这样更加能够从大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及规范自己做事的方式。

4.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中学生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社会各界也应关心中学生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只有为中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同时加强中学生心理宣传与教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总之,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其多方面因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冷静对待,努力寻求解决的正确方法,引导学生自觉接受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阳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1年21期

2封三河.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青春岁月,2011年14期

3牛涛.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探究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08年12期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2

关键词:中班幼儿 叛逆行为 表现 对策

在幼儿阶段,孩子会经历人生阶段的第一个叛逆时期。很多家长在这个阶段,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处理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家长在这一阶段给不了正确的引导,会直接影响孩子在叛逆期的心理发展变化,也就没办法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以中班幼儿来说,对于他们叛逆行为成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的办法,从而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一、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表现

(一)出现“逆反心理”

中班幼儿的叛逆,首先呈现出“逆反心理”。中班幼儿在自我意识增强的同时,开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意与家长或教师沟通,对家长或教师的教诲很抵触。他们接受管教的过程中情绪通常都表现得很激动,情绪波动幅度大,有些幼儿甚至行动上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这样的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幼儿在学龄阶段就出现厌学的状态或是逆反行为,影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比如,幼儿在做错事情后,父母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时,幼儿便会非常抵触父母的教育,听不进父母的话,依然我行我素。

(二)出现“双差学生”

“双差”主要是指心理素质与学习成绩两个方面。有些学生原本的成绩是不错的,但是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难题,或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为学生所接受,就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时间长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了,渐渐地跟不上教师的学习进度,厌学情绪便开始产生,甚至有些幼儿出现更为偏激的情绪或行为,直接转变成了“双差学生”。比如,在幼儿园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幼儿的反应速度比别的幼儿慢,时间长了所接受的知识量就没有其他幼儿多。随着成绩差距的拉大,幼儿会出现一种自卑情绪,不敢与别的幼儿比成绩和玩耍,这就逐渐形成了学习成绩与心理上的“双差学生”。

(三)出现“两极分化”

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形成了成绩与行为上的两极分化现象。中班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批学习成绩与行为表现上都很优异的幼儿,而另一部分幼儿在学习上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等各种原因,学习成绩就慢慢地差于其他幼儿,时间长了,行为上也表现出比较叛逆的特点。这同时也是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共同失效造成的。

二、中班幼儿出现叛逆行为的原因

(一)心理方面

在中班阶段的幼儿,正好处于人生叛逆期的第一个阶段。幼儿在这个阶段,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渴望自我独立。因此,对于父母等年长者的教诲会产生一种厌烦的情绪,不希望受到他们的管教,情绪上开始表现出比较偏激的一面。另外,这个阶段的幼儿,对于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出现一些比较叛逆的情绪,从而导致一些叛逆的行为发生。

(二)家庭教育方面

在教育方式上,由于家长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容易导致幼儿叛逆心理与叛逆行为的出现。家长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对于幼儿在叛逆期的心理特点与行为习惯不能理解与接受,通常都是采用传统的观念与方式对幼儿进行管教,用成年人的心态和旧的思维去看待今天的幼儿的行为习惯。还有的家长对幼儿教育缺乏该有的重视,无法给予幼儿科学的、正确的引导。此外,对幼儿的教育问题,家长通常没有足够的耐心,对幼儿的教育方式过于成人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相反助长了幼儿在叛逆期的逆反心理与逆反行为的加剧与恶化。

(三)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教师和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一个是教师方面。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教师没有以正确的、科学的态度对幼儿进行教育与引导,只侧重于文化知识的考核,对于幼儿心理的发展特点不太重视。在学习过程中,幼儿若是学习上表现出吃力或是厌学的情绪时,教师不能第一时间内察觉,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促使学生出现逆反心理或反常的情绪。另一方面,同伴之间的模仿行为。在幼儿阶段,幼儿会对同伴的行为进行模仿。若是周围同伴表现出一些特别行为,他们也会跟着去学习、去模仿,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

三、解决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策略

(一)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因势利导

幼儿在中班的年龄阶段,恰好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幼儿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叛逆行为也主要是通过一些夸张或偏激的行为以获取关注。这就需要父母与教师尊重幼儿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对幼儿采取他们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使幼儿能将父母的教诲听进去,并及时改正。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给予幼儿正确的、科学的引导。

(二)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科学教养

父母在面对幼儿叛逆阶段期间,应该尤其注重自己对幼儿的教养方式。通过采取一种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仔细观察幼儿的行为动作的过程中对幼儿进行科学的教养。父母只有转变以前不科学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充满关爱的教育与成长生活的环境,幼儿的身心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放松。这样才能确保幼儿在叛逆期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至于出现一些过激的情绪或行为。比如,幼儿在幼儿园的考试中成绩不是很理想。这个时候,家长就不能一味地责怪幼儿或对幼儿任意打骂。家长应该耐心引导幼儿,分析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原因,并且给予幼儿一定的鼓励,这样幼儿不至于丧失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幼儿在有父母关心与鼓励的环境下成长,就不会出现性格偏激与叛逆。

(三)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关心,以幼儿为中心

此外,学校还需加强对学生的关心,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多加引导,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学习状况等,以便在幼儿的叛逆期能够及时给予帮助,确保幼儿在叛逆期内安然度过,身心健康发展。比如,教师应该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上,幼儿都可能出现特殊情况。此时,教师应及时与幼儿沟通,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关心,这样幼儿在学习或是生活中,能够更加自信、更加乐观。在学习时,幼儿能主动思考问题,有助于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在课外与同伴的玩耍中,幼儿才能更好地与同伴相处。

通过对中班幼儿叛逆行为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幼儿的叛逆行为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心理方面的原因、家长的教养方式以及学校的教育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通过转变家长的教养方式,尊重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因势利导,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以及加强学校和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的等措施,相信对于改善当前中班幼儿的叛逆行为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权建萍.兰州农校不良学生非正式群体违纪行为成因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

[2]张爽.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及对策探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

[3]郭菁.幼儿说谎行为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2(30):153.

[4]朱小琴.家长如何应对幼儿在叛逆期的成长[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219.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高中生 叛逆情绪 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中生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情绪管理能力。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受到家长的溺爱导致情绪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结合当代高中生逆反心理的现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为广大高中教师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一、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高中生产生叛逆情绪具有多种原因,其中学生的自身原因是主因。高中生尚未成年,心智不成熟,对于是非的辨别能力较差,而且缺乏坚定的意志,极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从而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且高中生一直处于学校这座象牙塔中,缺少社会经验,认为家长和教师的忠告是对自己的约束,从而对此产生不良的情绪[1]。此外,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强,不希望受到管束,所以当教师和家长对其学习和生活提出一定要求时,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出现叛逆情绪。

(二)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界环境可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父母的言行、性格、素质都影响着学生的信仰、观念和习惯。父母与子女的沟通如果不通畅,或者互相理解存在偏差,极容易引起学生的反叛心理。同时,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父母在工作中投入的精力过多,缺乏对子女的关心,或者在对孩子的关心中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一旦孩子成绩与家长预期出现偏差,将会对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这些家庭情况都会使家庭的气氛变得紧张,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引起学生的叛逆情绪。其次,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教师是学生主要的模仿对象,所以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范本,如果在教学或者日常生活中,教师不注意言辞,对学生的批评没有以尊重学生的自尊为前提,往往会对学生的自尊造成损害,从而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最后,学校的教育理念陈旧,对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比较避讳,比如,早恋、上网等敏感问题在学校严禁提及,这样反而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在与学校反抗的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学生在校外容易对一些不良现象和人群进行模仿,久而久之产生叛逆情绪[2]。

二、高中生叛逆情绪的管理策略

(一)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关注

父母和教师是学生接触时间最长的人,所以其言行和思想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和家长要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对其优点进行肯定和鼓励。客观公正的看待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不掺杂个人喜好,避免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伤害。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需要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肯定和赞扬,所以家长和教师都应该付出足够的耐心来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其优势给予及时的鼓励,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挥,对其缺点给予改正的机会,使其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及时发现学生的叛逆情绪并给予疏导

高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学校,而且一部分学生选择住校,所以学校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场所,教师是学生情绪梳理的主要力量[3]。教师必须要时刻注意自己所管辖的学生。留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并对出现叛逆心理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和心理认知规律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并学会掌控自身情绪的能力。此外,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间的交流,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进而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

同时教师要教会学生自我调理的能力,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叛逆情绪进行控制。这样当学生出现叛逆心理时,才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不良的情绪进行疏导。一般情况下学生自我疏导的方式可以通过听音乐、深呼吸或者与人谈心的方式进行,通过转移对情绪的注意力,避免造成具有严重危害的局面。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对学生灌输思想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学会明辨是非,在生活上学会宽容,积极听取他人的建议,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客观的分析,理智的对待[4]。

(三)营造民主的课堂

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教师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这样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同时,教师要以身作则,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比如,当班级上出现一些事件或者需要组织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学生商量,听取学生的意见,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在班级中的存在感和主体性,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以及对班级的责任感。高中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如果教师能够有效的引导,将这种自我意识转化为对班级和自身的责任感,那么将会减少因为班级内部矛盾对学生产生的叛逆心理。

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储备力量,所以高中生的成长状况直接影响着我国未来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的快节奏,导致当代高中生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容易产生叛逆情绪,进而对高中生的发展产生很大的阻碍,所以高中教师必须要负起责任,在为学生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到及时发现学生不良心理,及时疏导,与家长共同为学生营造出一片和谐、民主、自由的天地,从而有效消除学生的叛逆情绪。

【参考文献】

[1]黄春,张艳红,蒲娟等.论当代高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成因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4(12):377-377.

[2]刘月梅.班主任对叛逆学生心理教育初探[J].林区教学,2013(7):26-27.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叛逆心理作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自然心理状态,特别是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极易产生叛逆心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对他们的成长与学习带来不利影响。各科教师均肩负着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重任,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优化教学。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作探讨,并提出部分适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疏导学生 叛逆心理

初中教育阶段正是学生形成个性特点的重要时期,已初步拥有独立意识,但是思想情绪不够稳定,再加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叛逆心理。语文学科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基础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教师应借助语文课程教学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有效、及时的疏导,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和教学风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一、合理利用教材资源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材作为展开教学的根本依据和主要参考,教师要想实现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性,应合理利用教材资源深度挖掘心理教育因素,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教育,逐步消除他们的叛逆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编者在编排教材时以初中生的学习需求、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等为着手点,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所以,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资源的优势,对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疏导。

例如,在《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升入初中第一次站在中学的大门前,面对这所陌生的校园时你会有哪些感觉?你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总结:现在,同样有一扇门向大家敞开着,大家想不想踏进这扇大门?顺利引出课文题目。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设计问题:作者打开的是一扇什么样的门?回答:文学之门。追问:为什么要打开文学之门?让他们初步懂得文学能够将人们引进辽阔美好的世界,看到世界上最奇丽的风景且懂得人生真谛。以此,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美好,对自己的内心产生震撼,对生活充满向往。

二、善于借助阅读教学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阅读教学作为初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构成部分,教师与家长对学生进行一味的说教往往无法有效疏导叛逆心理,甚至会产生反作用,引发他们的反感。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时,应给予他们充足的个人空间,使其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深度探究,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仔细品味文章中蕴涵的各种道理,在无形中触动自己的内心,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发生共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产生良好的疏导效果。

在这里,以《秋词》这首古诗教学为例,虽然是一首古诗篇幅短小,但是语句精湛,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背后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引领学生这样思考:对于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着萧瑟凄凉的角色,花落树枯、天气寒冷,在古时许多文人墨客的诗中也是扮演着一个悲叹凄凉的角色;但是在本诗中,作者却写到“我言秋日胜春朝”,体现在他与众不同的看法;特别是下文中“晴空”写出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独特的,它通过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秋天的肃杀氛围。学生在阅读和探究之后可深刻体会到作者不怕困难,高昂进取的精神,让自己的叛逆心理消失。

三、运用语文课外活动疏导学生叛逆心理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课外活动也是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课程的特点和优势,在课后进行适当的延伸拓展教育范围。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可结合教学目标与任务要求,将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合理延伸至课外活动中,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阅读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文学作品,观看心理方面的影视作品;或者开展和心理疏导相关的演讲活动、辩论赛、讨论会等;也可私下对他们进行单独心理辅导。

比如,教师可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的方式来疏导学生叛逆心理,在每周或每月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先设置好演讲主题,以小组为单位且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上台,通过比赛评比出表现较为优秀的小组和个人。在选择演讲主题环节,教师应选择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主题,诸如和平、奉献、关心、励志、感恩、智慧、奋斗等,能够挑选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另外,演讲难度应逐步递增,由念稿至脱稿,在过渡至即兴演讲,不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举办这样的语文课外活动,不仅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调整情绪,还能够为其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进而消除与疏导他们的叛逆心理。

【结 语】

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应针对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结合语文教材资源挖掘心理教育因素,通过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等方式,从多个渠道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彩灵.初中语文教学中疏导学生叛逆心理的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02)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5

【关键词】班主任 叛逆心理 初中学生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58-01

一 前言

学生的逆反心理是让每一位班主任都非常头疼的事情。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初中学生的叛逆举动让每一位老师都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来“治理”这些孩子。因此加强初中学生逆反心理教育就成了每一位班主任必须要面对的事情。

二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

第一,当代的中学生,是我国改革开放形式下成长的新一代,面对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诱惑,自己的控制能力不强,心理就形成了反差。特别是西方某些不良文化的引入,大大加剧了这一现象的形成。另外,中学生普遍都存在着不同程度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动机,我国市场经济和西方的文化观念以及生产方式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求异倾向。

第二,在我国的农村家庭,由于多数的文化素质不高,家庭教育方式很古板,这就促进了学生叛逆心理的形成。很多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恨铁不成钢”“棒棍之下出孝子”,加紧对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有的孩子家长娇生惯养孩子,对孩子“唯命是从”;有的是放任自流,任其发展等,这些都在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情绪。由于个别家庭、个别家长,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和诱惑,丧失了自尊心和信息。

第三,老师教育方法的失误。在初中教育中,有些老师的言辞过头,不合理的批评也诱发了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有的学生心理比较复杂,有的学生脾气暴躁,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有的学生性格温顺,好话坏话一起听,有的学生我行我素,性格孤僻等,这都是老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失误。

三 初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建议

客观来说,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存在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只要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能正确看待这一现象,能矫治逆反心理的负面影响,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在利益的诱惑下能正确地摆正自己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处在青春期时代的初中学生来说,班主任要积极的转变观念,应正确地意识到学生在这个时期出现逆反心理是一种正常现象,要客观地对待,要坦诚地接受学生的这种变化。班主任要从他们心理的角度理解和尊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避免和学生隔阂和产生距离。

2.加强和学生之间沟通,用爱来感化

作为班主任,仅理解学生仅仅是不够的。初中生的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有限,老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知识,是化解学生逆反心理的第一步,是开展学生健康和良性教育的基础。能否在这个基础上与学生展开良好的沟通,是决定初中教育成败的关键。班主任首先要进行自我教育,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去看问题,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善于发掘他们的优点,改正他们的缺点,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要及时的分析、引导和纠正,对正确的思想和行为要大力支持和赞扬,让他们继续保持,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注重学生爱好和兴趣的培养

在初中学生之中,班主任老师应在学习上分散学生的精力,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克服逆反的心理。此外,作为班主任,我们可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好胜心,利用学生们逆反心理,对他们故意说“谎话”,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和效果。

4.注重思想道德教育

在中学的教育中,实践告诉我们,初中学生的道德水平还处于低级阶段和正在上升的阶段,思想情绪还不稳定、不成熟,道德水平的发展可逆性很大,班主任抓住这个时期进行道德教育,是防止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强大的精神源泉。就需要班主任老师完成让学生接受道德教育态度和心理准备,努力使自己变成教育能手;班主任还应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使自己真正的变成学生心目中的“开导者”“引路人”,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树立的榜样,使他们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信念。

四 结束语

探究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和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心理矫正是我们现代每一位班主任都应注重的教学任务,也是当前对学生的“负责任”的一种表现。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客观地面对,真正把自己的心和学生的心融合在一起,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中学生 叛逆心理 原因 应对措施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表现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处于个体成长的“第二反抗期”,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会有叛逆心理的出现,只是一些中学生比较严重,而一些比较轻微。概括来说,中学生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盲目跟从所谓的“潮流”,容易被他人误导

中学生好奇心强,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再加上从众心理,使得他们极易被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和行为如抽烟、酗酒、打架等所误导,盲目跟从,并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很酷、与众不同的表现。

2、厌学、逃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当今社会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多转变,知识不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金钱则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受社会上一些“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中学生尤其是一些学习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课堂上听不懂、课下又不愿意主动学习,老师和家长教育方法粗暴,只是简单的训斥,而不是教会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得这些所谓的“差生”更加厌恶学习,旷课、逃课便成了家常便饭。

3、盲目自大,看不起他人

随着青春期独立意识的迅猛发展,中学生十分看重自我形象的维护,他们在对自己做出评价时,往往会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和优点,自我评价过高,导致沾沾自喜,甚至产生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盲目追求自尊,严重者就发展成了自负,看不起周围的一切事物,包括同学、老师甚至家长。

4、讨厌家长的说教,喜欢跟家长对着干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他们的成人感不断增强,渴望摆脱家庭的束缚,成为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个体,而不再是儿童。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什么事都喜欢跟家长对着干,精神分析理论将这段时期称为“仇亲期”,大概能持续2-3年左右的时间。

5、不服从老师的管教,课堂上以悖逆老师为荣

小学生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听老师的话。而中学生却以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为荣,课堂上回答问题喜欢答非所问,对老师的管教喜欢狡辩,不尊重老师,不再把老师当作权威的化身,认为老师的一切言行都是错误的。

二、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的原因

1、青春期身体外形的变化促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长,成人感不断增强

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外形的变化如身高的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以及头面部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使得中学生在外形上越来越接近成年人,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的自我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摆脱儿童的一切,迅速进入成人世界。

2、中枢神经系统地兴奋性过强

生理学家指出,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与身体外周相应部分的活动达到协调时,个体的身心才能处于和谐状态。中学生位于青春期的初期,个体有关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性明显增强,个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分活跃状态,使得青少年对于周围的各种刺激,包括别人对他们的态度等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

3、独立意识的发展

随着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的成人感也不断增强,想要和成人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并且要求成人承认这种关系,伴随而来的渴望获得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他们迫切渴望独立,想要证明“自我”的存在和价值,这就形成了“理想中的我”,但是“现实中的我”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都没有建立,二者之间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所以就把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对抗作为体现自我的方式。

3、社会化过程中来自社会文化、同辈群体以及大众传媒的影响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由于他们的人格还未成形,好奇心强、识别能力弱,社会文化中一些暴力、凶杀以及色情文化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极强的诱惑力,他们经常看到这些场面,时间一长就会渐渐感到麻木,习以为常,而且看了之后还会模仿。

中学生的社会经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使得他们思想上希望摆脱成人的束缚,但同时很多方面又不得不去依赖成人,因此他们迫切希望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指导和帮助。年龄相仿、兴趣相投的同辈群体便成了他们新的依赖对象,受同辈群体尤其是一些行为不良的同伴的诱导很容易加剧叛逆心理,更有甚者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4、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文化程度低,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加上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大,孩子的叛逆心理成为他们发泄压力的导火索,轻则训斥,重则打骂,缺少与孩子的有效沟通,不能深层次地去理解孩子叛逆心理产生的原因,这样更加重了中学生的叛逆心理。

5、学校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部分学校不再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但是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依旧按成绩将学生人为地分成三六九等,划分为重点班、普通班等等,这种做法使得那些所谓的“差生”对学习根本提不起来兴趣,把学习看做是一种负担,变得更加讨厌学习。

三、应对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措施

1、要把中学生的叛逆行为当作一种正常的现象,而不是一种异常现象

叛逆心理是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不是某个中学生所独有的,只是叛逆的程度,有些严重,有些轻微而已。所以,当我们发现中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时候,一定不要把这种行为当作是一种错误的、异常的行为,而是要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只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中学生来说是没有害处的。

2、中学生自己要正确对待自己的行为

中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由于中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都不足,看问题不全面,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情绪化,俗话说的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中学生应该学会正视自己的问题,多跟家长和老师沟通、交流,多从他们那里汲取有益于自己成长发展的意见。

3、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对中学生叛逆行为进行有效的疏导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校应该取消以成绩定优劣的评比制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要及时鼓励、表扬,对于基础差的学生,更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兴趣;

每个人的发展潜力都是无穷的,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并不是同步的,而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起好榜样的作用,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及时鼓励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学生交朋友,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爱来感化和教育后进生。

从家庭方面来说:

第一、要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站在孩子的立场,而不是成人的立场

第二、言传不如身教,要以身作则

第三、尊重孩子,和孩子交朋友

第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从社会方面来说:

国家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对一些色情、暴力的社会文化予以沉重打击,为中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中学生之所以会沉迷到这些不良文化中,有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社会上缺少适合青少年能够吸引他们兴趣的影视、书籍等文化作品,所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该在这方面多一些精力;同时,国家新闻出版机构也应该对这些作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健康文艺作品的长远发展,丰富中学生的文化需求。

4、学会“爱”的艺术

中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叛逆心理有时候从本质上讲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所以,无论是家长也好还是老师也好,都应该学会爱的艺术,学会赏识的艺术,培养中学生的自信心,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中学生自身也要自己爱自己,提高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远离色情、暴力,做一个健康、快乐、幸福的青少年。

总之,叛逆心理是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是青少年独立意识萌芽的产物,是他们走向成熟,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志。但如果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下去,可能会误入歧途。所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合力,对中学生的叛逆心理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这一时期。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1-353

[2] 金盛华.社会心理学(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70-76

[3]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32-437

[4] 高山.你和孩子一般大[M].科学出版社,2011,2-5,50-67,86-101,148-153

[5] 胡莹、李东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56-63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初中生;叛逆心理;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3-0101-01

逆反心理是一种与常态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是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采取的相对偏激的、强烈的态度和言行。逆反心理存在于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当中,而初中时期尤为明显。因此,初中教师要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探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疏导措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以偏概全,夸大社会的反面影响。表现为夸大社会中某些反面案例的影响,以偏概全,否定社会的正面宣传,甚至有意无意地进行反面素材的宣传。

2.对于优秀人物的否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会以历史上和社会上的先进人物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然而,这样的教学容易引发一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这些学生对于先进人物嗤之以鼻,认为他们是为了迎合政治而进行的投机取巧,或者认为他们是“傻子”,对他们进行无情嘲讽。而且这些学生对身边正面的榜样,也会给予排挤与孤立。

3.对不良情感的认同。部分初中生不崇拜三好学生,而对于打架斗殴、公开对抗教师的叛逆学生产生崇拜与敬仰。

二、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1.逆反心理产生具有遗传因素。人的生物特点有很大部分是由遗传决定的,因此形成了千差万别的性格。一般而言,父母易情绪化、暴躁,其后代逆反心理相对而言较早出现,且情况严重。

2.逆反心理产生具有社会原因。首先,学生生长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例如,单亲家庭的儿童,大多由于父亲或者母亲给予他们的关怀不够,或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再加上其他人对他们指指点点,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其次,社会上的不良舆论和风气,对于对社会充满好奇与探究意识的初中生而言,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产生逆反心理。

3.逆反心理产生具有主观原因。初中生由于各方面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发展并不健全,为其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初中生对于社会的认知不足、理解有限,处事能力差,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判断与分析,常存在片面、偏激、爱钻牛角尖的现象。有些初中生为了面子而固执行事,并将教师、家长的教导当成是对自己的否定和伤害,从而产生情绪上的剧烈波动,对家长和教师产生逆反心理。

三、初中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人与人的交流与交往,需要建立在良好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交流效果。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时,要学会因势利导,使学生形成心理上的认同。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言传身教。初中生对于不熟悉的人和物都存在本能的抗拒和不信任,因此,τ诮淌ι砩系牟涣家蛩睾拖肮呋岣裢庾⒁猓并且形成逆反心理。例如,有些教师有吸烟的习惯,但其还要劝说学生不要吸烟,“吸烟有害健康”,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心理上的抗拒。所以,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完善自身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现实的榜样。

2.慎用禁令。在现实中,被禁止的事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好奇心,从而对禁止的事物进行尝试。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出现,教师要慎用禁令,在不得不采用禁令的情况下,要为学生说明原因和理由,让学生能够理解。

3.与学生平等交流。初中生对于教师高姿态的说教存在逆反现象。教师要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时,双方是处于平等的状态,以减轻学生的抵触心理,获得学生的理解。

4.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就是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侵犯。比如,在公开场合下对学生进行批评与责备,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抗情绪。因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最好能在私下对学生进行教育。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8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80-01

一、青春期的描述

青春期是指个体的性机能从还没有成熟到成熟的阶段,在生物学上是指人体由不成熟发育到成熟的转化时期,也就是一个男子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时期。青春期主要是以生理上的性成熟为标准而划分出来的一个阶段,它与从心理或社会方面划分出的人生阶段有重迭。在人体生长发育阶段,青春期占一半或更多一些时间。青春期目前在各国并没有一致的年龄范围,一般指13、14岁—17、18岁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它又称为青年初期,相当于教育学上的中学阶段,以身体的急速成长为特征。

青春期是怎样启动的?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是由人体内一种叫作促性腺激素的生理活性物质所调控的,它影响着发育,并使其分泌性激素,以维持第二性征的发育及生殖功能和。

二、青春期“叛逆”

1.“叛逆心理”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

2.“叛逆心理”的成因

(1)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2)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

(3)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

(4)部分家长将自身的错误、片面的认识传递给孩子,使学生对学校、社会甚至家庭产生叛逆。

(5)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的叛逆心理。

(6)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的一个因素。

(7)当然中学生自身的“完美主义”情节、心智不成熟,易受影响与打击。

三、青春期的“再塑造”

1.教师

(1)充分认识叛逆心理是高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一个正常的心理特征,要认为学生平时的一些叛逆行为有意跟自己过不去,甚至认为是思想品德问题。

(2)平等民主和谐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老师、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

(3)重视心理疏通,多与学生交流。一方面要好好聆听。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感受。尤其对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更应从感情上亲近他们,从兴趣上引导他们,从学习上帮助他们,从生活上关心他们,使他们从中真切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敬、可信,从而消除师生之间存在的隔阂和对抗心理,使学生乐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劝导,逐渐改正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4)树立榜样,形成心理认同。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与传承,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的基础上进行。要防止和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形成心理上的认同。

(5)多宣传、重科学,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叛逆心理是一个心理的弱点。可通过宣传,科学知识的讲解,使学生知道、了解、清楚青春期及青春期叛逆心理。引导他们要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对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

2.家庭教育

从叛逆心理的成因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是很主要的一个方面,因此家长要多与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沟通和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学校中的表现结合平时家中表现,及时地给予鼓励和表扬,其实每个学生都是很希望得到大人的肯定的,然后适当地指出不足之处,提出希望加以引导,这样孩子便乐于接受教育并且能朝着学校家长所期望的方向健康成长。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

学会并保持与子女交流,明确疏通与引导的方法。独生子女的出现,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今天的家长一定要学会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家长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3.学生自己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9

关键词:叛逆;分析与诊断;辅导;表扬

现就如何使初中学生不在“叛逆略陈我见。

一、叛逆表现及影响

(一)叛逆的表现。以我校为例,学生叛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旷课、迟到,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甚至顶撞家长老师,找各种借口请假不上课。

2.上课时,虽然不做任何小动作,但是不看黑板,不看书,不做笔记,老师提问时是一脸的茫然,有些同学甚至根本不知道老师提的什么问题。

3.上课时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上课就睡觉,下课铃一打立即精神抖擞,生龙活虎。时有抄袭、拖拉作业或者干脆不做作业的现象,从来不复习或预习功课。

(二)叛逆的影响。学生叛逆看似属于个人行为,但是如果不加以纠正,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令人担忧。

1.一个学生的叛逆情绪很有可能会蔓延到整个班级乃至全校,影响班级或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和教学秩序的稳定。

2.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过多,心里想到的就是“玩”,结果是越玩越不想好好学习,导致恶性循环。

3.叛逆的学生大多与社会接触过多,容易被社会不良风气所诱惑,讲吃穿,图享受,攀比成风,错误不断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集体的事不闻不问,对不良现象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明哲保身,不求大过。

二、个案情况

洪博,男,九年级6班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不是爬在桌子上睡觉就是思想开小差,或者大声乱插嘴,小动作不断,经常忘带书本和作业,提醒、批评、警告等均收效甚微。由于老师经常批评该同学,其他同学极少与他交往,而且普遍讨厌他,仅有个别其他班学生与之为友。常伴有自暴自弃的心态:“我就是读不好书了,我就这样了。”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想发火,时有逃学去打电脑游戏。

三、分析与诊断

(一)问题诊断。根据洪博的表现,我初步诊断为学习无动力,无兴趣,不认真,不努力。学习习惯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没有预习复习习惯,作业拖拉等。对学习有明显的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的心理、行为,其实质就是叛逆。

(二)原因分析。从家庭方面来看,其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在临洮一家名气较大的饭店做经理。没有空余时间关心洪博。父亲教育方法粗暴简单,而母亲溺爱,使孩子个性倔强又很自卑,对自己评价较低。

从他本人来看,洪博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活动不感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差,缺乏自信和勇气,环境关系和人际关系导致他产生心理困扰。在学校他认为老师同学都不喜欢,故意与他作对,从而导致叛逆,甚至故意不做作业。

(三)辅导目标与策略

1.立足于培养自主性、主体性。对洪博加强对学习的指导。学生正处于一个心理萌动时期,生理、心理都在急剧变化并趋向成熟,在这一时期,道德的、认识的、情绪的、兴趣的、自我的和性的变化同时发生,而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对人事的片面看法,帮助他们面对纷繁的环境,培养起自主性、主体性的观念。

2.通过适当的集体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使每个学生能够度过愉快的学校生活,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是极为重要的。

3.改变学习及指导方法。学业不良是叛逆的重要原因,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针对洪博好胜心强和意志力弱的特点,要特别注意启发他的自觉、自制,培养其自立、自律、自强的能力,指导他制订计划,引导他为实现目标而脚踏实地地行动并形成习惯,及时反馈,赋予责任,强化动机,是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叛逆学生自信心的方法。

四、结果与反思

(一)结果。在老师、同学的共同关心下,洪博不交作业现象渐渐少了。在家里也会复习功课了。看到他的进步,他父母非常高兴,说将进一步配合老师,使他考上高一级的学校。

(二)反思

1.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家庭环境和构建学习型家庭是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

2.父母要尽可能多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他们的学习要多关心,尽量做到每天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孩子心理上有种紧迫感。如果发现孩子成绩有所下降或是出现违纪现象,不能简单粗暴的斥责或打骂他们,而应耐心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分析成绩下降的原因和违纪的严重后果,使他们自己认识到错误危害。平时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时的学习生活情况,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

叛逆期心理健康教育篇10

论文摘要: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受自我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影响,青少年常常处于一种困惑和矛盾的胶着状态。家庭不和谐,家庭以及学校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则进一步导致了青少年个性发展的极端性,集中体现为逆反心理。学校、社会、家庭应正确认识青少年成长阶段的这一心理特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其在获得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

1逆反心理综述

“逆反心理”又可称为叛逆心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时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部有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然而青少年阶段表现得更加普遍、更加强烈、更具代表性。因此,逆反心理几乎成了青少年阶段心理特征的代名词从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根据《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l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当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时这种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就应运而生。

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们认知和情感、理想和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开始_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呈现出错综复杂、矛盾重重的特点,逆反心理表现十分突出。一方面,青少年倾向于对任何事物都持批判的态度。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为了获得理上独立感,他们对任何_种外在威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甚至批判的倾向另一方面:青少年易于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对人对事容易偏执、过激。他们认为自己总是正确的.认为别人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于是打架斗殴被看作是有胆量;与老师、领导公开对抗被视为有本事;秃原则的哥们义气等不良的行为倾向却赢得了圩多青少年的同。

青少年的这种逆反心理有时表现得十分强烈。他们会突发奇想地使出许多招。以此来应付家长和老师的管教。他们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以龙卷风般的强大势头对抗外在的威力,以至于将逆性格发展到了极致。另一种则是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这类青少年由里都透着一种逆反与叛逆|l’他们不与外部力量产生直接对抗,而是表现出漠不关心,冷淡。这种抵抗情绪更加强烈,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更加深刻。

2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逆反心理产生的个体因素

首先,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认知、情感与意志的不平衡发展状态紧密相关。一方面,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成熟。当人进入青春期后,各种生理机能基本发育成熟,这使他们迫切地要求享有独立的成人式的权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采取各种手段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另一方面,青少年阶段认知的发展晚于情感、意志的发展他们追求独立和自尊,对外界的各种刺激表现得过于敏感,反应过于强烈。然而,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往往存在片面化倾向,看问题易偏激,喜欢钻牛角尖,从而出现非理性的认识,进而造成其意志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

其次,青少年内心世界的自我封闭也是逆反心理产生的重要因素。青少年需要与同龄人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敞开心扉真诚相待.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认知水平各异,在交往中不可避免的产生隔阂与分歧,使得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释放的对象。他们渴望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认同与尊重。然而,许多家长的观念还来不及或不愿意转变,仍把他们当孩子看待。对于他们的烦恼、要求不能充分理解和给与积极引导,这就缺少了平等交流的平台。于是,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冲突和矛盾,但为了维护自尊,他们不肯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积极交流的方式传达给他人,而是更倾向于以隐性对抗的形式甚至过激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意愿。

再次,青少年易于受好奇心的驱使,产生逆反心理。大多数青少年对新事物和新知识具有强烈的好奇感,这种特殊的心理上的认知需求可以转化为学习活动的动机。诱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但是,强烈的好奇心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促使他们形成逆反心理的动因。人们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这就是所谓的“禁果逆反”。好奇心驱使青少年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试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2.2逆反心理产生的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会受到种种客观环境因素的限制与阻碍。概括来讲,造成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环境因素主要有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

首先,不健全的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形成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初和最有影响的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社会化的地方。然而,随着家庭不和谐因素的俱增,家庭暴力,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等所引发的青少年问题日益凸显。在这种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得不到悉心的关爱,很容易感到孤独、无助,他们封闭自我,进而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产生不满甚至抵触情绪,当这些消极情绪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渠道时,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扭曲,进而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此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期望值过高,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父母与子女缺乏平等的双向交流,观念上产生代沟。从而导致青少年迫切希望扮演的角色与社会、家长、老师对他们不合实际的角色期待发生激烈冲突。

其次,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促使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缺乏与学生的思想交流.以致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部分教师不具备教育学的基本知识,缺乏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的意识,灌输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心理上的抵触情绪:过于强调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从而在情感上老师产生对立、背离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

青少年的个性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慎重的归因,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善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努力保持师生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青少年个性特点的不平衡性和极端性也是与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相对应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既使是对所谓的“调皮鬼”、“捣蛋生”,教师也要重新进行审视。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可以发现,这一人群的独立意识较强,不服从学校或教师所定的一些规章制度和纪律约束,但同时他们在班级中却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教师在全面地重新审视.观察学生后.应在教育活动中多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非正式的、能扩展学生个性的机会,让这些学生能够表现自己.而教师则从一旁进行恰当的引导,使学生在能够得到一种成人感的同时向正确的方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