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的音乐教育十篇

时间:2023-11-03 17:26:34

广义的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1

音乐是当今世界人民进行热爱和平、爱人类、爱祖国、爱生活等无形教育的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最好的形式。

音乐在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主要概括为:“教育作用、美育作用和娱乐消遣作用”。此外,音乐还有开发智力,启迪智慧,调节神经作用。不同的音乐作品其作用可能有不同的侧重,但其教育作用都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音乐家所最为注重的。为此,本文拟就如何发挥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谈谈个人的看法。

(1)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定内容选准音乐曲目教材。爱国主义的内容广泛,从远古到现在,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璀丽多姿的自然界到丰富的物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内容之一,它要求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献身的精神,以及为保卫祖国、维护祖国尊严的决心和坚强意志等等。而作为表现人们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情态的音乐作品具体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重要内容。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非常丰富,不同时代有不同代表作。我们可以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要求出发,从浩如烟海的音乐作品中挑选一些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通过传唱、欣赏、表演比赛等,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激励,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精神鼓舞。如要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敢于斗争、自强不息、为维护国家独立、民族尊严而如终坚持御外侵的民族精神。可选取如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对学生进行介绍,给他们学唱。《义勇军进行曲》是一九三九年拍摄的抗日电影《风云儿女》中的主题曲,它于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呐喊”,它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最具有号召力的革命优秀音乐作品。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决定把《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可见《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的巨大作用。过去《义勇军进行曲》以激情的旋律,呼唤、号召中华民族四万万同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今天,《义勇军进行曲》仍然激励我们一代又一代居安思危,不忘记祖国过去受侵略、受压迫的苦难历史,不忘记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进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不忘记用先烈们的鲜血换来的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不忘记保卫国家安全仍然是我们的神圣使命。歌词写得如此激情奋进,作曲家聂耳的谱曲更是豪情喷发,势如排山倒海,使整个词曲是那样的吻合得当,那高昂激越,铿锵有力的旋律推进,表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强烈愤怒,团结一心抗击敌人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如果说《义勇军进行曲》在过去的斗争岁月是一曲中国人民的革命战歌,那么,在现在乃至今后它也是引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奔向繁荣富强催人奋进、康庄大道的一支响彻云霄的号角。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鸿篇巨制,音乐作品也是如此。除了前面提到的《义勇军进行曲》之外。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并领导着全国各族人民三座大山,抗击外来侵略,建立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艰难历程中,革命的音乐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以音乐及其他多种多样的文艺形式为武器,为实现“团结人民”、“打击敌人”、“保家卫国”做出辉煌的贡献。如延安时代由冼星海、光未然创作的以其雄伟恢宏的气概,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唱出了中华民族战斗到底的呼声,也诉尽了深受压迫的民族苦和怨恨的《黄河大合唱》、《黄河怨》。还有如《游击队员之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团结就是力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以及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受欢迎的通俗歌曲《我的中国心》、艺术歌曲《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等,举不胜举。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音乐教材。应当而且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的不同阶段,不同重点,不同要求,认真地加以选择运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除上述反映我国革命斗争各个历史阶段的传统革命歌曲之外,还有一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民族文化遗产的经典作品,如以梁祝故事创作而成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就是其中一例。梁祝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其他乐器演奏的有关梁祝故事的音乐,对于学生了解我国悠久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对爱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对封建暗势力的敢于反抗,都具有一定启迪和提示作用,这些都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面、不同的年龄层次有机地让他们得到了解和欣赏。

(2)根据音乐是表演艺术的特点,选定实施教育的有效形式。音乐就其本身来说,好的歌曲具有教育作用、认识作用、美育作用和娱乐作用等功能,但要发挥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必须依据教育的目的,采取有效的教育形式。虽然,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但根据音乐表演艺术的特点,主要是通过演唱和演奏,使听众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从而受到感染。具体做到以上,我们可以采取群众性的歌咏比赛、赛歌会等形式。一次好的音乐演唱或演奏会,不仅能使人们从正确的思想内容,优美的音乐旋律等受到陶冶,而且从其表演形式上也能够取得良好的集体主义的思想感化。比如搞合唱节目,则要求在唱多声部歌曲时,每个声部是由两个以上(或更多人数)的人歌唱的演唱形式。按声部可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按人声类别的不同组合方式,可分为男声合唱,女声合唱,童声合唱,混声合唱等。但不管形式如何多样,它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即要求参与演唱者按本组织担任的声部在共同的时间,共同的场合,统一的指挥演唱。广西西部的百色地区地处边远山区,那里聚居着壮、汉、苗、瑶、彝、仡佬、回等7个民族,他们大多善于唱山歌,当地的基层文化部门早就知道运用山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前段时间,广西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在田阳县举办的全区山歌擂台赛,就是一个最好的宣传教育形式。因此,实施好不同类型的音乐教育形式,使之达到提高艺术水准的同时,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通过耳闻目睹陶冶情操。起到最佳的教育作用。

(3)根据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是青少年,各级学校配备合格的师资,以强化对音乐教育的规范管理。爱国主义教育是面向全民的教育,教育的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因此,各类学校就成为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从幼儿园直到大学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全过程中去,要充分运用音乐作品(歌曲)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音乐教材。通过音乐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键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因为他是学校音乐的宣传者和引导者,也是直接的实践者。因此,音乐教师的综合艺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校园学生的素质,只有老师的素质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我们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文化艺术,而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其中一种,它在整个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前面我们已谈到,利用音乐这个有力的教育形式来教育青少年是最好不过了,最适合青少年的特点。然而,笔者的亲身感受是:目前,一些中小学校对音乐教育仍不大重视。更谈不上有机地系统地置音乐教育于整个教学计划之中,有些学校因为音乐教育人员不足,于是随便找些老师顶替,这些老师也不过是“代课”而已,不把音乐教育当回事,不负责任。有的学校则只重视主科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愿意将音乐教育放到应有位置上加以重视。须知只有德育与美育相结合,德育才能发挥巨大作用,美育才不会落空。而在美育中,音乐是影响最深远的艺术类型,我们今天谈到素质教育,就要全面发展。要全面发展就不能忽略了音乐教育的作用,不知音乐教育的作用,就不可能全面培养和增强广大师生爱国主义的信念,不可能使青少年很好地健康发展,成为祖国有用之才。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改变目前一些中小学仍不重视音乐教育的状况,而改变这种状况的关键问题在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看他们是否将学校的音乐教育置于应有的位置上,是否注意培养合格的音乐教育人才,是否按编制配足合格的音乐教师,提供的比例合适的音乐教学的必要设备,音乐教学的质量问题是否真正被纳入计划认真把关、检查和管理。假若真正做到层层落实、环环相扣,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流于形式,就能真正发挥好音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一代。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2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和谐社会 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整个和谐社会之灵魂。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即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神圣使命。

一、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手段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也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方法。人类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前进,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己本身。而人类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了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了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

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那么音乐教育则应该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人类的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古希腊人把音乐教育称为人的灵魂的体操,同时又把音乐视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好的手段。中世纪欧洲,音乐教育便是大学的四门学科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关注的最终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又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始终关注“人”。人的成长与进步,既需要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又需要有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则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群体共同来打造。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作为培养一代新人、陶冶公民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健康高尚的文化教育力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实施“细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健康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精神。音乐教育往往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音乐教育的内在优势。加强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命运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使社会群体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基础、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皈依。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重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倡导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实施和谐音乐教育,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奠定精神文化基础。没有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就没有文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就会缺失,道德基础就会动摇,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从长远意义看,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要得到更大发挥,需要做许多基础性工作,这就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和谐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艺术音乐修养;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演艺设施和场所、加快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搞好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向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在文化下乡、广场文艺活动中要多向大众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等等。通过不断努力和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和手段,使社会有了更浓的和谐的音乐氛围,听众有了更灵的音乐耳朵,我们有了更多的音乐手段,音乐教育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健康和谐的音乐作用于社会和谐的效果将会更加直接,成效相对显著。

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运用,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意义和作用与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制环境建设相比自然要微薄得多,但也不可否定音乐教育作用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可以相信,音乐教育还必将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对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音乐教育

新的形势下,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进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全党全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光荣任务,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不仅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府、城市教育事业单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城镇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同样,更离不开位居基层、担负着农村音乐教育历史重任的基层党政组织和长期工作在农村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化氛围的优劣,农民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笔者对周口市所属的八县一市一区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分析,该市目前共有1030万人,农村人口占85%以上,各类大中专中小学校计4871所,其中,分布在农村的学校达 4139所,农村学校占整个学校总数的85%。因此,农村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综合性、群众性;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8亿多农民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既是加速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中国的需要。农村音乐教育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新的条件下,农村音乐教育令人担忧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这更多地体现于城市。而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毫不讳言地说,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开拓方面,思想仍不解放,认识仍较模糊,执行仍不坚决,措施仍不过硬,致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处于较为落后而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

(一)教师严重缺乏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但是大批音乐毕业生却积压分配不下去,原因是学校教师总额饱和。进一名教师,学校要多负担一个教师的工资,学校宁愿让教其他学科的老师代课,也不愿意接收专职音乐教师。

(二)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却没把上音乐课落到实处。他们认为,音乐课不统考,不计入学生学习总成绩,学音乐没有用,理应把音乐课让给数学、语文等学科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音乐教师干脆改行保住自己的饭碗,致使一些学校音乐教育陷入瘫痪状态。

(三)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3

〔关键词〕 学堂乐歌 音乐教育 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编创的歌曲。”①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小学中学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改变了旧式书塾无歌无乐的暗哑氛围,为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础。学堂乐歌引进国外音乐品种,是西方音乐在我国广泛介绍和传播的开端。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也逐渐被中国人民所熟悉。学堂乐歌的设课以及面向社会的广泛发展,为音乐事业发展提供了音乐人才的保证,奠定了专业音乐教育的基础。乐歌引进的同时,各类音乐教材也逐渐被撰著和翻译,专业性音乐刊物也慢慢出现。同时,传统的封建乐教思想被批判,宣传提倡普及性国民音乐地位。

学堂乐歌对中国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在音乐教育体制、音乐教育理论等诸多方面开启了中国新音乐教育的先河,是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时期,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本文运用音乐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学堂乐歌时期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

一、音乐传播学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的一次音乐文化传播现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传播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这就说明了人们在认识音乐传播现象、传播音乐文化的同时,正在开始理性地认识音乐传播。而这种音乐传播现象,不是我们简单地理解的、当今的狭义的媒介现象。②音乐传播学是在音乐学发展过程中,在当代音乐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前提条件下出现的。音乐传播学是音乐学中人们研究音乐文化现象的又一个新的侧面,这个新侧面就是音乐的传播:人的音乐传播活动、人的音乐传播行为以及这些活动和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因此,音乐传播学研究音乐传播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③

二、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活动

(一)中小学学校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成为国民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的系统教育。在“中华民国建立后,教育当局规定‘乐歌’课为学校的必修课,并提出对青少年进行‘美育’教育,学校唱歌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生活中的一种新风尚。”④

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正式颁布开设中小学音乐课,将西方音乐教育引入了中国。在这个时期中小学音乐教科书里,基本上都带有简谱、五线谱的介绍,并且附有简单的乐理知识。在教学内容上,主要以唱歌为主,伴奏的乐器为踏板小簧风琴和多维风琴。以上音乐教育的方式对学堂乐歌时期的青少年儿童具有深远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是真正意义上的实施和推广。

(二)专业音乐教育传播。锻炼和培养了我国第一批现代的音乐教育家和音乐师资队伍。随着学堂乐歌的普及,音乐教师供不应求和教学质量不高等矛盾的出现,更促进了政府教育机构有组织有计划的师资培训、考核、管理工作的完善,加速了师范教育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发展步伐。⑤

学堂乐歌在其萌发阶段,将对学堂乐歌的编写和传播, 直接同宣扬富国强兵的爱国教育和所谓军国民教育相并进, 因而产生了一批对当时社会产生启蒙教育思想的作品,开了音乐之新风气,同时也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专业乐歌教育家,如沈心工、曾志搿⒗钍逋、萧友梅等。

学堂乐歌时期留日学生成为乐歌教育的最初传播者。如著名乐歌创作者沈心工,在 1903 年从日本回国后,就着手在上海等地的普通中小学创设歌唱课和编写学校歌曲。留日学生的努力为学堂乐歌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宣传作用。⑥

(三)社会音乐教育的传播。学校唱歌活动对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广泛参与已成为一种新时尚。这种群众歌咏运动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一直延续到五四 运动、抗日救亡、解放战争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成为我国独 具特色的群众歌唱形。

学堂乐歌确立了最早的群众歌咏形式,为我国以后群众歌咏奠定了基础。在学堂乐歌之前,我国早期的一批爱国知识分子梁启超、康有为等提倡“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的思想下,把这种鼓舞民众意志的群众集体歌唱形式从欧美与日本引入进来,使中国社会过去几乎没有的集体歌唱形式在中国传唱开来。使得20 世纪初的中国逐步被群众歌咏所唤醒。这些乐歌旋律与歌词内容,使学唱乐歌之风从沿海城市向内地省区广泛传播,越出了课堂,成为群众们在各种集会仪式上常采用的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受到社会民众普遍的欢迎。

在学堂乐歌的推行中,社会音乐教育也逐步跟进。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是当时影响较大的社会音乐教育机构,在传授西洋乐器演奏技巧、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及活跃音乐生活等方面发挥了相重要的作用。这个社会音乐机构是以社会教育的方式培养音乐师资,对当时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教育的传播与发展,标志着我国新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已萌发,它不仅在思想启蒙方面给予当时的青年学生以深刻的影响,而且还以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即群众集体唱歌的形式,在我国得以确立和发展,为后来我国的军歌、工农革命歌曲以及群众歌曲体裁的发展开创了先河。

三、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传播行为

(一)西方乐谱的运用的传播。随着学堂乐歌的广泛开展,美育地位在学校教育中的确立,西洋音乐理论,记谱法及各种艺术形式,表演技 法被逐渐介绍到我国,被我国人民所认识,对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产生了深远影响。最早传入中国的西方音乐时是宗教音乐,这与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关。西方宗教歌咏传播到中国是由于传教活动编译和印制了大批赞美的诗集,才使得乐谱作为传播媒介角色进入到音乐的传播环节中。乐谱媒介的出现,给音乐自然传播的原始形态性质带来了变化,并增加了新的内容――五线谱和简谱记谱法,它正如文学中的文字,音乐中的记谱法成为保存音乐信息的方式和传播音乐的媒介载体。同时还可以用相同的符号理解,将乐谱“解读”,还原出与原创者创作成果基本相似的音乐。

(二)乐器演奏的传播。学堂乐歌的广泛传播,各种西方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等逐渐被中国人所熟悉,各种西方音乐的演奏形式如军乐、管弦乐等逐渐被接受,各种西方音乐的品种如合唱、进行曲、舞曲以及音乐会的演出形式等逐渐被采纳,源于西方的乐理知识和记谱法中的简谱、五线谱,以及声乐、器乐和作曲技巧,逐渐被推广运用,等等。

随着当时五线谱和简谱乐谱的推广,同时一些歌唱集、音乐基础理论的印刷出版物的编译传播,各种西洋乐器如风琴、钢琴、提琴、铜管乐器等西洋乐器的初步概要的介绍和演奏法出版传播,某些教会学校设立了琴科进行技能的传授。在 1907年,上海举办的私立夏季音乐讲习会,注重传授乐曲和风琴、钢琴、提琴、铜管等乐器的演奏法,在介绍西方音乐知识技能和活跃音乐生活方面具有相当的社会影响力。

(三)教材编写的传播。1904年至1919年期间,出版的音乐教材和音乐理论专著80余种,其中“乐歌”教材就有30多种。我国第一次有了正式出版的学校音乐教材。据伍雍谊主编的《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统计,自20世纪初至 “五四”运动前夕,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总共出版约 40余种中小学音乐教科书 (内容包括乐歌、乐理、风琴演奏法等),收录学堂乐歌约1300余首。⑦而孙继南、周柱铨主编的《中国音乐通史简编》的统计,至 1915年,全国相继出版供学校教学用的各种音乐(唱歌)教材,已不下 )70余种。⑧

综上,在学堂乐歌时期,中西音乐交流的事实表明,中国人对西方音乐“有一般的音乐音响上的猎奇和音乐理论上的求知,开始转变到西洋音乐的所具有近代文化内涵以及西洋音乐形态体系的认同。” 在此基础上,造就了一批传播西方音乐文化和创建、发展学校而从事音乐教育的音乐家们,才使得真正将西方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逐渐为我国人民所认识接受。学堂乐歌运动对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从音乐教育到音乐社会生活的影响全面而深远,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注释:

①转引自周贝贝,朱洪涛 《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 以“学堂乐歌”教育为例》 孙继南 ,周柱铨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1999.

②见曾遂今:《音乐作品存在方式、音乐表演空间与舞台:音乐传播媒介的广义解读》,载《黄钟》2011年第4期。“狭义的媒介现象”,是指只限于依靠“媒介”的音乐传播。这种“媒介”,是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中的媒介。狭义的音乐传播媒介认识观,就是排除了音乐表演空间、音乐表演舞台来认识音乐传播媒介。这些音乐传播媒介是乐谱、唱片和电子媒介等。这种媒介观的认识基础,是基于对音乐作品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是基于“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传统观念。人类录音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强化和加深了这种认识的简单化和片面化,也为“音乐是时间艺术”带来了技术支持。

③曾遂今 著.《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第44页

④董晓 .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 [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⑤张静蔚.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 ( 1840 ―― 1919)[Z].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⑥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⑦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⑧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401

参考文献:

[1]周贝贝,朱洪涛.清末民初的新音乐教育研究――以“W堂乐歌”教育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34(8):106-110.

[2]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

[3]曾遂今.音乐传播学理论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44

[4]夏艳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6]伍雍谊.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9.283,133,47--48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4

[关键词] 音乐教育 德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音乐教育中德育的渗透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越来越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就为学校的音乐教育指明了方向。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 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没有手段的目的。”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研究音乐学科渗透道德的理论依据,遵循与之相应的原则,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法,把德育贯彻和渗透到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中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在音乐教育中丰富德育内容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所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为此,音乐教育必须贴近这一时代主旋律,把德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那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的优秀歌曲进行教学。比如,通过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懂得国歌是祖国的象征,民族的心声,“起来,起来”的呼声不仅是先辈们昨天战斗的号角,也是我们今天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军号。再如,通过欣赏《黄河大合唱》引导学生懂得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以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紧张的船夫号子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顽强的性格,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颂了伟大坚强的中华民族,以凄楚悲愤的曲调控拆了日本帝国主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苦难,以雄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中华儿女在党的领导下必胜的信心,同时要使学生懂得,不能让历史的悲剧重演。此外还有些歌颂祖国的歌曲,比如:《我爱你,中国》《祖国颂》《长江之歌》等;有歌颂党、歌颂工农红军的,比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星歌》等;有歌颂民族英雄的,比如:《公仆赞》《牧歌》等。通过对这些歌曲的欣赏,可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与此同时,通过学习《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校园,知识的摇篮》等歌曲,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发愤读书、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为祖国的振兴而献身。

贯穿着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音乐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通过音乐的审美作用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人生信念和远大理想。因此,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把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德育内容贯穿到音乐教育中去,从而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服务。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主要是通过音乐的审美功能潜移默化地进行的。比如,《保卫黄河》以跳动起伏、生气勃勃的战斗精神构成它的声调特征,音乐形象非常鲜明、生动、有力,表现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英雄儿女斗志昂扬地奔赴抗日救国战场,掀起了民族解放斗争巨浪的热烈场面,生动地刻画出保卫黄河,保卫祖国,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如在优美的《牧歌》声中,人们不知不觉地增添了对家乡牧场的眷恋热爱等。这些教育的效果,都不是在长篇大论的说理,而是在歌唱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情体验,既获得了美的享受,也从中受到了难忘而深刻的教育,其效果往往高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

那么,如何把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从而渗透到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灵中去呢?

1.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多选一些歌颂祖国、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和歌颂美好生活的歌曲。通过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事迹,歌曲内容和风格等,让学生懂得歌曲的深刻含义,然后通过知识讲解和歌曲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增强学生对歌曲丰富内涵的感受能力。对教材掌握越全面、越深刻、越细致,德育渗透就越容易找准切入点,就越容易与音乐内容融为一体。好的音乐教育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谴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心灵净化。

2.注重课外活动的德育渗透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上课相比,它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多样,可以因材施教,比如:组织青少年合唱队,举办歌咏比赛和校园革命歌曲演唱大赛等等,把具有时代主旋律的歌曲和音乐作品贯穿到音乐活动中去,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培养他们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在校园的音乐氛围中受到深刻的德育教育和情感教育,将德育“外化”逐步转化为德育的“内化”,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提升,立志成长,为将来报效祖国而努力。

3.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音乐渗透德育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群众性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音乐艺术不断群众化、社会化。如今,各种各样的文艺演出、音乐会、歌曲大赛等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一方面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也为音乐工作者带来了一些新的课题。比如,怎样把精神文明建设贯彻到艺术实践中去,就是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作为学校音乐教学,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而且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轰轰烈烈、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社会性的音乐实践活动中,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始终把德育贯穿到每一项具体活动中去。比如,在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系列活动中,很多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群众性的歌咏比赛,促使广大青少年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从而坚定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崇高信念。

三、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净化音乐教育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音乐作品不断涌现,给人们以鼓舞、教育和美的享受。但与此同时,一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也随之而来,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极大的冲击。曾几何时,一些学生面对教材中的优秀音乐作品充耳不闻,却整天沉醉于那些格调不高、庸俗的歌曲,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青少年早恋,举止轻佻放荡,思想消沉等,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污染了社会文化环境。

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既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要作深入细致的分析,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有效的、较长时期的纠偏和音乐审美的启迪。那种简单的义愤和感叹,什么“一代不如一代”、“思想复杂”、“情绪低下”、“搞早恋”等论调非但不起任何教育作用,反而会给音乐教学带来更大的障碍。

面对一些庸俗音乐的猛烈冲击,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明确担负起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不要忘记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四有”新人的大目标,因此,学校的音乐教育必须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主的原则,达到育人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坚持弘扬民族文化,净化学校音乐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教育和引导。为此,必须通过严肃认真的音乐课教学,不断丰富学生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修养水平。应以大量优秀、高雅的民族音乐精品去教育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把道德教育寓于具体的音乐教学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对比分析,加强民族音乐的修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觉抑制不健康音乐的侵蚀。优化音乐文化环境,除了以学校教育为阵地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有些庸俗文化的泛滥,一定程度上使一些人道德滑坡,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下降,甚至导致一些人的违法行为,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增加。虽然青少年的主流是好的,但社会环境对他们的影响不容忽视,这关系到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培养“四有”合格人才,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不渝地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再加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完成社会和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5

关键词:音乐教育;哲学原理;中小学;音乐课堂

一、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的简述

关于音乐教育的哲学原理,笔者选择了三种较为系统全面的哲学流派:唯理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并从音乐课堂教学实际的角度对它们进行讨论,探讨哲学观点对音乐教育产生的实际影响,包括教学的四个方面:课程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师生角色。首先是唯理主义。唯理主义强调教育的内容应注重永恒的价值,强调不朽和永恒的音乐的学习;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发展综合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学会从广阔的视角理解教学材料,即学生获得心智的理解;把学生学习评价看做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用的是师生对话的教学方式,共同探求未知的真理,重视有效的教学方法,即听讲和阅读。其次是经验主义。经验主义强调学科材料的学习,把国家制定的学习内容看作是头等重要的,坚持由学术领域的权威来决定学习内容;注重对教学结果的评价;重视听讲和阅读的教学方法,把教师视为教育过程的核心,而抱有自然主义倾向者是把教师的干涉减至最低,最大程度地鼓励独立学习,强调学习是学生的责任。最后是实用主义。实用主义十分强调学会如何获得技能,怎样收集知识,把经验看作是学习的基础,看重音乐学习的过程非音乐结果;提倡通过探究、验证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对学习的手段十分重视,教会学生学习的途径;使用主义者的评价指的只要是学生采用的学习方法,且对评价持有高过其他各派的兴趣;教师的角色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组织者和助威者的作用,重视学生个体,协助学生收集信息、获得知识。三种哲学原理对音乐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它们各有其中包含的合理成分,亦各有优点缺点。我们在分析哲学观点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较多倾向某一哲学流派。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排斥其他哲学流派中的合理成分。这是作为音乐教育者要特别注意的。笔者将从广州市玉岩中学音乐课堂中授课教师所体现出来的音乐教育哲学原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课堂观摩体验与感受

笔者有幸观摩广州市玉岩中学的音乐课堂,在此介绍课堂的授课过程及笔者本人对课堂的体验与感受。本次在玉岩中学观摩的音乐课堂的课题是《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授课教师挑选了视频《贵妃醉酒》播放,并向学生提出“视频中融合了哪些中国元素?”的问题,要求学生边看视频边思考问题。接着教师介绍京剧行当,从而引出本节课课题——《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并开始讲授新课内容。首先,授课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本节课堂的主人公梅兰芳,并让学生欣赏梅兰芳的著名剧目《霸王别姬》中的经典片段,同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梅兰芳演唱时每一句的结尾音和身段有什么特点?”。观看完《霸王别姬》经典片段后,师生共同讨论、分析梅兰芳演唱时的特点并总结,教师亲自给学生示范演唱,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其口型、吐字和音色特点,并要求学生模仿、学习和体验。除此以外,教师还通过亲身示范教授“学唱、念白、做手势”从而来让学生感受与体验梅派唱腔的三种艺术手段。新课内容学习完毕后,进入课堂总结阶段。教师向学生拓展介绍梅兰芳生平事迹、艺术价值和贡献及其经典剧目,包括介绍梅兰芳作为爱国人士的生平事迹及社会贡献以及他对后人的影响等等,并在课堂的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学生再次复习与巩固。在本节音乐课堂中,我们可以通过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了解其教学思路及教学理念,甚至是当中所体现的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笔者列举以下几点:一、授课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的导入这一环节时,通过播放视频《贵妃醉酒》的途径,让学生浏览欣赏作品,并同时要求学生注意教师提出的特殊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关注作品的特点和形态,以此来教会学生学习新的音乐作品或新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这一做法正是实用主义所主张的,因为实用主义者的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成为独立的音乐学习者。二、本节课的课题是《中国京剧大师——梅兰芳》,且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选择了梅兰芳的代表作《霸王别姬》和《贵妃醉酒》给学生欣赏。这一做法体现了唯理主义强调的教育内容应注重永恒的价值,强调不朽和永恒的音乐的学习。三、课堂上教师除了教书本知识外,还涉及到梅兰芳的生平事件及其社会贡献等教学内容,是对学生的进一步拓展教学。这充分体现了唯理主义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获得心智的理解,偏爱更多的获得和广义的理解,而不是仅仅是有关音乐的事实和信息。四、授课教师从开始上课到下课这个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体态教态和恰当的说话语速,与京剧的特点相对应。这体现了唯理主义把教师视为学生的楷模,授课教师回避不端的行为和懒散的形象,以及所谓的“艺术气质”。

三、音乐教育哲学原理的重要性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6

广西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

广西是12个少数民族世代聚居的地方,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歌海”、“天下民族眷恋的地方”,有着丰富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音乐教育是传承和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目前广西音乐教育的现状,笔者经过调查做了以下归纳:

1、学校民族音乐教育。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目前在教育上还整体落后于国内发达地区,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意识也比较薄弱。广西大部分地区的音乐课还停留在本本教学,民族传统音乐的教学比重很小,民族音乐教育也被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民族音乐只做简单地了解,没有注重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音乐师资的总体能力较低,尤其对广西本土音乐、民族民间音乐知之甚少,更谈不上运用教学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广西目前的音乐教育尚没有重视民族传统音乐的保护和传承。

2、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巨大冲击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和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民族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强大商业运作为后盾的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给民族音乐保护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阻力。被人们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民歌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陷入奄奄一息和传承断代的困境,有的优秀民歌资源已经消失,有的已经到了濒临灭绝地境地。笔者对广西玉林市兴业高中的学生做了调查,数据显示90%的学生关注校园流行歌曲大赛,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50%的学生表示不讨厌民族音乐,而只有2%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从以上数据可见流行音乐在高中生中的喜爱程度,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音乐被严重忽视。

3、社会大众对民族音乐的观念。在广西,大众对音乐的认识普遍只是停留在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很少把音乐和民族联系在一起。音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唱和听音乐是人们消遣和娱乐身心的基本方式。让人们做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流行音乐。从社会上中小学生的对乐器的学习和喜爱来看,人们还是普遍认为西洋乐器是高雅乐器,演奏这些西洋乐器才够品位够洋气,比如钢琴、小提琴和长笛等等;而作为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天琴、铜鼓等却无人问津。广西目前的音乐教育现状反映了学校和社会大众对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识淡薄,忽视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的保护传承现象十分严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因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少,面临的形势严峻。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如何在这样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传承和发展?特别是在担着加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重任的高中音乐教育阶段,把民族音乐融入到音乐教育上就显得尤为重要。

民族音乐教育的美育和德育功能

广西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铜鼓文化、京族哈节文化、天琴艺术、壮族戏剧、古骆越方国传统习俗等等。对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教育,不仅让我们广西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高中阶段的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承担着重要任务,高中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有待在高中阶段逐步形成,所以在高中阶段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民族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显著功效。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一个突破口,是因为它对于加强学生的民族审美观、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丰富音乐知识等方面,都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1、美育功能。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我国的民族音乐教育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从美学角度讲,我国民族音乐讲究旋律美,着意于用旋律塑造意境,强调音乐作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整统一,重视作品的教育价值,用音乐陶冶人的心灵,给人带来启示,带来欢乐,带来温馨。

2、德育功能。广西的民族音乐历史悠远,内容浩瀚,体系繁多。民间歌舞是数以万计,它们都是12个民族长期交流和融合的精髓,体裁、形式、音调和风格都极其丰富,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族特色。民族音乐是我们先人遗留下来的宝贵音乐财富,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是子孙后代进行音乐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材。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对于祖先和前辈创造和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有责任保护它,传承它,并把它发扬光大。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民族音乐往往与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等相关,民族音乐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本民族的音乐和文化,这对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非常有利。在学生学习和欣赏各种民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来吸收、感受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学生学习和了解了家乡的民族音乐,有助于他们热爱并发扬其家乡民族音乐,最终达到强化民族意识和加强道德情操的目的。

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些都可以在民族音乐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在进行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从艺术的角度深入、透彻地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音乐新课程理念之一“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说明了在基础音乐教育教学活动中加强民族音乐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如何将民族音乐融入到高中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民族音乐文化传统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教育应担负起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2]。保护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运动其实和培养民族音乐人才的目标是相一致的。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难题是:缺乏有专业素养的专业人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曾说“特别是从事理论研究的人员少”,“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全国和广西都呼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但是具有音乐专业素养的人才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是要经过长期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来培养起来的。如果民族教育能从小孩抓起,从小培养他们的民族保护意识和民族精神,这将有助于我们广西乃至全国培养出有民族专业素养的音乐人才。而民族音乐教育在高中阶段怎么进行,这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两年在高中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点。

1、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改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观念,高中生往往是见识世面比较小,在他们眼里民族音乐就是大深山里的音乐,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音乐。所以在学校里,就算有会唱民族跳民舞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也羞于展现自我。作为音乐教师就有责任把学生不正确的观念纠正过来,做到让每个学生都热爱少数民族,喜爱民族音乐。上到民歌课部分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民族音乐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并受到各国人民欢迎的视频;通过课件展示民族音乐的风采,让他们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他们知道广西民族音乐是世上罕有的音乐文化,是先人留给我们的是无价之宝,既然全国全世界对我们广西的民族音乐如此喜欢,我们土生土长的广西人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家乡的民族特色音乐呢。

2、让音乐课堂丰富多彩。现阶段高中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程度远远不及流行音乐,学生对民族音乐知之甚少,但对流行歌曲却百听不厌,歌词更是滚瓜烂熟。让学生把对音乐的爱好从流行音乐转向民族音乐确实不易。在学校民族音乐教学上,就要求课堂的丰富多彩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可以通过:1、从大家熟悉的经典民歌入手,向学生介绍各种好听且朗朗上口的民歌。比如经典的广西民歌《刘三姐》、《多谢了》。2、寻找流行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切合点,激发学习民歌的热情。比如根据广西民族改编、著名歌手斯琴格日勒演唱的流行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3、让学生能够穿上真实的少数民族服饰来活跃课堂气氛。4、加入一些民俗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民族文化。5、把民族乐器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民族乐器带给他们的乐趣。

3、丰富学生的课外音乐活动。课外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形式之一。高中的政治课让他们知道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民族音乐知识如果能拿到课外的活动中去检验,那肯定是最能提高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积极性的。所以我们有必要在学生课外组织一些音乐活动,比如民族音乐专场晚会、学校民族音乐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民族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成就感和乐趣,而且能把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慢慢培养起来。当然这些活动需要得到教育部门和学校管理部门的支持,因为在广西的很多高中学校,无论是音乐课或是音乐活动总是被冷落,要实现学生的音乐素质培养,跟教育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

4、教师音乐素养的自我提高。据了解,属于少数民族的音乐教师只是很少一部分,而这小部分教师也并非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十分了解,所以我们整体的音乐教师队伍的音乐素养必须得不断完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在当今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迫在眉睫的关头,我们更应当站起来。学无止境,学习是终身的事情,面临着我们非物质文化音乐遗产濒临消亡的现状,我们要把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把自身的音乐素养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才能更好的把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7

[关键词] 社区音乐教育 雅俗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提起社区教育,不少人首先想到的是老年人在一起唱唱跳跳,并且不屑一顾,认为太俗气。但随着京剧、戏曲乃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走进社区,又有人认为社区教育就应该是高雅的活动才对。雅俗这对矛盾一直处于斗争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之中,如何消除“重雅轻俗”或“重俗轻雅”的偏激观念,可谓说是纷而杂乱。现阶段对社区音乐教育雅俗的研究,虽然有其共性的认知,但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必须结合社区教育的特点和音乐学、音乐美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来重新审视社区音乐教育的雅、俗,才能真正实现社区音乐教育繁荣与发展。

一、社区音乐教育的基本含义

社区音乐教育是社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包括各级各类音乐教育在内的,集各种教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主体和对象一体的全方位教育形式。从大教育性的角度来看,也是一种群众性教育,即为了满足社区群众的音乐教育需要,由社区广大民众参与,面对广大民众的教育。它既着眼于社区成员美德的完善,又服务于社区成员才能的提高。

社区音乐教育作为国民音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旨在提高全体社区成员音乐素质,并有利于国民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普及性、人性化、大众化的特点。随着社区教育的广泛开展,一些社区教育工作者意识到,开展社区音乐教育,对丰富社区居民的生活,提高生活品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他们的积极倡导下,社区音乐教育逐渐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区音乐教育要俗雅融合

一是了解社区音乐教育的俗与雅。刘文瑞在《华夏文化》中的《音乐史上的雅与俗》的文章中指出,所谓雅乐,专指祭祀、典礼等正规场合所用的音乐,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庙堂之上”所奏之乐,同我们今天来了外宾时军乐队所奏的音乐差不多。所谓俗乐,专指宴饮、休闲等生活场合所用的音乐,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俗艺术表演。“庙堂之上”所奏之乐来源于专业音乐教育,包括专业学校音乐教育和非专业学校音乐教育,以追求艺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为目标,培养以“雅”为特征的专业音乐人才。宴饮、休闲等生活场合所用的音乐就是所谓通俗音乐,是学校教育以外的音乐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社区音乐教育,也包括各类学校为社会所提供的音乐教学方面的服务。

二是认识社区音乐教育的俗雅结合。随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开展,社区音乐教育的雅俗关系,就是萦绕人们头脑中的具有争议性的问题。苏丽敏在《音乐的雅俗共赏》指出,“只有很好的将雅俗有机融为一体,从俗中求雅,在雅中求俗,才能达到高超的音乐意境和艺术效果。”雅俗音乐斗争的结果是各自把自身的精华部分保留下来,使前人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美的形式与鲜活的生命、时代特征融合成新的合金,这是一个像爬楼梯一样的螺旋式上升过程,社区音乐教育就在这一过程中丰富和发展着。通过古典与现代、高雅与通俗、本土与外来音乐的的借鉴与融合,使社区音乐教育无论从审美品位还是审美方式,无论从审美姿态还是审美追求,都充分体现了“雅俗共赏”这一发展趋势。随着社区教育发展的日益多元化,社区音乐教育也都面临多元化的挑战。社区音乐教育需要专业音乐教育的介入,以获得不断的提高,它是专业音乐教育的延伸、拓宽和发展。因此,专业音乐教育需要大众化,社区音乐教育也需要专业化。专业音乐工作者参与社区音乐教育活动,使教与学二者同时得到一个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机会。同时,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也为社区人民提供了一个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等方面问题表达个人意见和看法的健康有益的场所。

三、实现社区音乐教育雅俗融合的途径

一是要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主动融入社区。有的专业音乐工作者走进社区,面向社区居民,举办各种各样的演唱、演奏活动,让社区居民在欣赏专业演出的同时,获得最直接的音乐感受,得到最专业的音乐普及教育。如中央音乐学院,就经常与学院所在的北京西城区金融街社区的居民举办联欢活动,请专业音乐教师与居民们同台演出,并在演出中讲解演唱、演奏技巧,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音乐教育。有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利用社区教育学校、街道(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甚至于自己家里,举办音乐沙龙或培训班,或收费或免费,吸引社区居民加入自己的沙龙(或培训班),对各类音乐爱好者,进行专业训练,使他们的演唱或演奏水平迅速提高。

二是要社区主动吸引了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介入。近几年,我国各地社区教育迅速发展,音乐,作为人类最重要的精神养料之一,自然也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不少地方,社区音乐教育还成为当地社区教育的重要特色。许多专业音乐教育工作者,以社区教育兼职教师或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社区教育,为当地社区教育特别是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有的音乐学院与学院所在街道、社区建立共建关系,街道成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学院为社区音乐教育提供师资和场地。通过共建与互动,不仅促进音乐的普及和社区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区与学院的和谐共存,促进了大学生和社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有的音乐学院或高校音乐专业,选择一个或几个社区和乡镇作为创作实验基地,参与当地的社区教育,帮助实验基地挖掘民间音乐遗产,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音乐创作和音乐实践,也为民间音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社区音乐作为一种对人进行美的教育的形式,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区音乐教育则要充分利用专业音乐教育中人才、教学设备、教学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去提高社区人民欣赏和表演音乐的技能,进而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文瑞.音乐史上的雅与俗.华夏文化,2002,4.

〔2〕焉树芬.对音乐雅俗观的几点思考.艺术百家,2004,3.

〔3〕柏燕、许鲁州.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参与作用[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年02 期.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8

近年来,音乐工作者进行了有关建立音乐教育科学系统的尝试,目的在于去探讨我们的音乐教育这门科学所涉及问题。其系统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概念和学科任务,2、广义上的音乐教育科学,3、狭义上的音乐教育科学,4、音乐教育的学科理论,5音乐教育学科设计方案和计划纲领。

下面,主要谈一谈几个概念,从总体上看,音乐教育哲学理论的基本出发是:将音乐视为人类文化现象现象,作为具有人类生活塑造可能性的实物见证,去向人们进行引导和介绍,去传播音乐文化。作为学科的基本任务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多种多样的角度,从艺术的,技能的、实践的、活生生的生活出发,并且以科学的方式去理解这些人类文化的果实。关于音乐教育方法学是:为人们去理解这些音乐音乐文化果实而创造设计和提供具体的理论学说和可能性。那么音乐教育学与他们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简洁地可以这么归纳一下,就是说,将音乐教育学概括为一种学习认识过程和场景中,借助大量的可能性,有效措施去探讨怎样教授音乐,怎样学会与音乐打交道的方式,一句话就是,去理解了解音乐的果实。

这些概念中的几个关键点:一、音乐教育科学:对人和物的定性、认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里所说的文化现象是哲学意义上的,反映出音乐教育科学遵循了哲学的基本原理,含有一种人类的观点。二、一种思想:致力于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传达、传播和理解。把音乐教育文化的发展与一个国家音乐文化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文化现象、氛围反映在生活的每一个场点时刻。三、教与学:这里涉及到几个观点,在国家教育的大纲或任务基本确定下,不仅是围绕教什么而是怎么教的问题。从面上讲教什么的问题各有不同,区别也不大。如何教的问题则涉及到很广的范围。四、可能性、尝试性、建设性:这些字眼的应用并不是几个字这么简单,它们的运用,提出并显示了一种人类学习活动的递进性、循环性、开放性的哲学思想,他们是一种带有以问题定位的学科,是不满足现状的,不是以我们得出的结果为目的,也就是说,只有能够提出问题,才有可能去为解决问题而努力,这种循环是积极的。

有关音乐教育学的概念,从广义上说:1、音乐教育学包涵全部的为了音乐传播、进行音乐认识包括理解活动的各种指导实践和理论。如实践活动、目标、科学性、哲学思考、学科研究、教与学的理论。2、音乐技能、能力、知识、规律性、原则性,音乐的观点,解决问题的种种尝试。这是属于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反思方面的问题。3、在交织性上,音乐的教育可以与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方法学有切合点与区别。

从狭义上说:作为独立科学本身的反映,就是说,科学的音乐教育学为其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实际的、应用的基础理论,音乐教育是一个实用的为了艺术和科学及教育实践而服务的科学。

广义音乐教育所涉及的方面:

1、进行音乐的教育

把音乐作为人类文化、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从教育科学观点出发,我们有义务让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去占有,去学习属于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去激起人们对它的兴趣和爱好。这个音乐教育所涉及到全部音乐的问题,从音乐的音响、塑造的可能性、音乐的内涵和外延、功能、艺术作品、即兴创作到音乐的多样性。该学科包括研究、讨论各种社会文化背景的方方面面,历史的、宗教的、结构的、人类学的,音乐教育还具有这样的任务,通过学习,借助于音乐素材音响去培养,去为教育、为生活实践、为生活塑造服务。

2、借助音乐进行教育

就是说,音乐作为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涉及道德、伦理、美学、人的行为活动、交行方式。从整个人类音乐历史看,音乐作为教育的手段与途径可以为了解和理解音乐的历史做出贡献。这里有信仰问题,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情感的问题,这一系列问题本来就贯穿于音乐历史长河之中。今天我们应该做的是,使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后一代对这些问题敏感化,引起他们对文化的重视。

3、从事音乐教育实践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9

    关 键 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和谐社会 构建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就告诉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文化是整个和谐社会之灵魂。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功能,营造健康、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即通过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神圣使命。

    一、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是推动社会发展、建设的基本手段

    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强大的精神支撑、坚实的道德基础、良好的文化条件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方法,也是造就人全面发展的方法。人类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前进,同时也发展了人类自己本身。而人类发展本身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发展了人的健全的体魄和精神思维能力;二是发展了人的心理文化结构。这其中包括智力结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和审美能力。

    如果说教育是创造一代新人的主要手段,那么音乐教育则应该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环节。人类的先人都把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民族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和不可缺少的基础。古希腊人把音乐教育称为人的灵魂的体操,同时又把音乐视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最好的手段。中世纪欧洲,音乐教育便是大学的四门学科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教育,对于心灵用音乐。”他又说:“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美国着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音乐能使人不断获得最美好的“高峰体验”。他说:“在这些短暂的时刻里,他们沉浸在一片纯净而完善的幸福之中,摆脱了一切怀疑、恐惧、压抑、紧张和怯懦,他们的自我意识也悄然消逝,他们不再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存在着任何距离而相互隔绝。相反,他们觉得自己已经与世界紧紧相连融为一体。”奥尔夫曾经说过:“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对于一切,我关注的最终不是音乐,而是精神的探讨。”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孔子早在《乐记》中就提出了“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之说,说明音乐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着名音乐教育家贺绿汀说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关系到整个后代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大事,决不能可有可无,等闲视之。”《乐记》的《乐象篇》中告诉我们:“乐者,德之华也。” 荀子在《乐论》中就指出:“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之礼乐而民和睦。”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引人向善,是以人的情感为轴心,对人生价值与人性韵味的整体展现与提升起着重要作用。

    二、加强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又是一项伟大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要始终关注“人”。人的成长与进步,既需要正确、远大的理想信念作引导,又需要有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而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则需要由一个具有崇高理想信念、较高的综合素质的群体共同来打造。音乐教育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功能,作为培养一代新人、陶冶公民情操、净化社会风气、引导良好社会风尚的重要手段,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加大健康高尚的文化教育力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实施“细雨润物细无声”式的健康音乐教育是发展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建设和谐文化要以人为本,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人的精神。音乐教育往往使人们在自觉不自觉的参与中获得精神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情感的升华,这是音乐教育的内在优势。加强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发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命运前途,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通过音乐教育的普及,可以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阔文化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培养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使社会群体的个性品质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形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基础、精神文化基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和谐的文化状态。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精神皈依。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强大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谐文化的建设重在营造和谐文化氛围,倡导和谐精神,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撑,夯实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实施和谐音乐教育,建设和谐文化,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和谐社会奠定精神文化基础。没有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就没有文化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信念就会缺失,道德基础就会动摇,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从长远意义看,先进文化的社会功能要得到更大发挥,需要做许多基础性工作,这就包括大力发展先进和谐的音乐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全民艺术音乐修养;加大投入,不断完善社会公共演艺设施和场所、加快发展音乐教育事业,提高服务水平;切实搞好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表演,向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广泛开展群众性的音乐活动,尤其是在文化下乡、广场文艺活动中要多向大众传播健康美好的音乐等等。通过不断努力和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和手段,使社会有了更浓的和谐的音乐氛围,听众有了更灵的音乐耳朵,我们有了更多的音乐手段,音乐教育的作用就能更好地发挥,健康和谐的音乐作用于社会和谐的效果将会更加直接,成效相对显着。

    重视音乐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运用,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音乐生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意义和作用与经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法制环境建设相比自然要微薄得多,但也不可否定音乐教育作用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而且可以相信,音乐教育还必将在广泛的艺术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对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三、加强音乐教育的重点在于加强农村音乐教育

    新的形势下,加强健康向上的音乐教育,进而建设和谐文化,是我们全党全民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光荣任务,更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完成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不仅仅需要政府主管部门、高等学府、城市教育事业单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城镇大中专学校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同样,更离不开位居基层、担负着农村音乐教育历史重任的基层党政组织和长期工作在农村音乐教育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化氛围的优劣,农民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的高低,将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对我国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产生巨大而又深刻的影响。笔者对周口市所属的八县一市一区的人员构成进行了分析,该市目前共有1030万人,农村人口占85%以上,各类大中专中小学校计4871所,其中,分布在农村的学校达 4139所,农村学校占整个学校总数的85%。因此,农村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综合性、群众性;加大对农村音乐教育的力度,加强对农村音乐教育事业的投入,提高8亿多农民的音乐素养,进而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既是加速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中国的需要。农村音乐教育在建设和谐文化的伟大实践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新的条件下,农村音乐教育令人担忧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谐文化建设的今天,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各学校的重视,我国的国民音乐教育虽然近几年来有一定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这更多地体现于城市。而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仍令人担忧。在部分农村中小学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毫不讳言地说,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对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开拓方面,思想仍不解放,认识仍较模糊,执行仍不坚决,措施仍不过硬,致使我国的农村音乐教育处于较为落后而不能让人满意的状况。

    (一)教师严重缺乏

    现阶段,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严重缺乏。但是大批音乐毕业生却积压分配不下去,原因是学校教师总额饱和。进一名教师,学校要多负担一个教师的工资,学校宁愿让教其他学科的老师代课,也不愿意接收专职音乐教师。

    (二)音乐课得不到重视

    有些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却没把上音乐课落到实处。他们认为,音乐课不统考,不计入学生学习总成绩,学音乐没有用,理应把音乐课让给数学、语文等学科来提高学校的升学率;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音乐教师干脆改行保住自己的饭碗,致使一些学校音乐教育陷入瘫痪状态。

    (三)部分音乐教师自身素质差,缺乏责任感

    农村音乐师资的数量和质量不到位,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问题。家中需要“巧媳妇”,国家需要优秀人才,学校需要好老师,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尽管近年来,国家拿出了大量资金,拨发了巨额专款,在全国新办和增加了不少高师音乐艺术院校和艺术专业,也培养了不少高水平、高质量的音乐师资,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个人利益个人得失的驱使,再加上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故使一些音乐教师和音乐院校毕业生背离了自己学习高师艺术专业的目的和使命,改弦易辙,另谋高就,从而使农村音乐师资的数量至今仍缺额较大而不能到位。再加上一些学校对音乐课不够重视,有的音乐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又缺乏责任感,即使上音乐课也不按教材施教,而是为了迎合某些学生的口味,追赶流行音乐的新潮流,擅自把一些低级趣味的和超出学生歌唱音域的歌曲引入课堂,不但没有把音乐教育融入思想品德与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之中,而且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提高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成为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关键。

    五、着力抓好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探索与改革势在必行

    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音乐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其他教育方式无法替代的,音乐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十分重视,许多先进的中小学进行的音乐教育实践表明:学习音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帮助发展情感和提高语言技巧,提高数学演算能力有着独特的教育功效。国家教育部有关人士说,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师培训为重点;以农村艺术教育为突破口;总结成绩,规划未来,抓住机遇,开拓进取。”这段话道出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国民音乐教育的重大决策和主要任务,也道出了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农村音乐教育工作者多年来的理想和夙愿。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重视农村学校音乐教育,要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其一,要进一步加强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将其真正列入议事日程,关心和支持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和全面、科学的育人观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情感的培养,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是用节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和声、调式、调性等各种音乐语言来塑造音乐艺术形象,(转第67页)(接第35页)抒发词、曲作者的内心喜、怒、哀、乐等真挚感情。在教学中,只有把这些音乐的内容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音乐审美的意义。人的审美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过这种审美教育,培养其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促进人的各种因素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二,要稳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是农村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近年来有不少大专院校的学子加入到农村音乐教学中来,但由于农村学校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总认为音乐是副科,经常为语文、数学让道。边远一点的学校,音乐课名存实亡,音乐教师的业绩因学校制度的缺陷始终与先进无缘,使许多音乐教师中途改弦易辙,从事语文、数学教学。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师绝大部分是半路出家,理论水平低,综合操作技能差,严重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极少有专业教师,因此,学校要做好稳定教师队伍的工作,平时就应对有音乐爱好和有兴趣而且又能基本担任音乐课的教师,定期进行乐理、唱歌、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培训。培训中要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种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以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其三,要重视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改革。农村学校的音乐课往往忽视音乐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真正含义,音乐课成为单纯的教唱课,其课堂内容枯燥,教学方法俗套,致使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或逃避学习。因此,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分析型、理解型、动手型和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听记能力、乐器和舞蹈的培养。

    其四,要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各高等音乐学院、综合大学音乐科系、师范院校,要扩大招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加强培养农村音乐师资力量。各地教师进修学校要加快音乐教师的轮流培训工作。同时采取有力措施保证音乐人才安心在山区、边远地区任教。

广义的音乐教育篇10

论文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近几年又出台了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其中,中小学的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有着十分鲜明的要求,作为师范学院的音乐教师应该予以高度关注。研究和熟悉新课标对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力图结合新音乐课程标准,阐释如何在音乐基础教育中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普遍状况开展切实的研究,并努力地运用到高师音乐教学之中,使之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越来越快。展望当今世界,国家无论大小强弱,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成败”的理念成为人们的共识。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谁能把握住21世纪教育的优势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的主动地位。

早在1958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已明确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1]中国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礼义之邦,尊师重教是祖辈相传的优良传统。重知识、重人才历来是我国国策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伊始即制定了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为了进一步巩固教育事业发展的成果,近几年又开始了新的课改,并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其中,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有了很多新的调整,作为师范大学的音乐教师应该予以高度关注。因为我们招收和培养的音乐人才有很多都将步入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教学岗位。研究和熟悉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对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教育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新音乐课程标准带给音乐教育工作很多新的研究课题,其中关于个性培养的思想尤其突出和鲜明。例如,在《音乐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有这样一段话:“《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使学习内容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个性培养的意图在“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一语中十分鲜明和突出。

《音乐课程标准》中还提出:“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很显然,这是在提倡展现个性,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

《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的第四条“注重个性发展”中更是明确强调:“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这段话作为音乐教育中关于个性培养的专论无疑十分重要,值得所有的音乐教育和培训、音乐科研和考察、音乐表演和实践等方面的工作人员高度重视,深入思考,细心领会,认真研究和十分努力而又不厌其烦地实践、体验、摸索,并力图总结出可资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来。

认识之一,教育和帮助学生学好音乐,必须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权利。换句话说,学生到学校来学习是他们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全社会都应该遵照并实施,决不能违背或忽视,教育工作者尤其如此。“凡具有中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2]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专列一条明确强调学生的“权利”正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进一步延展和细致化,是一脉相承的,理所当然地必须得到全社会,特别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谁不重视学生的权利,忽视甚至违背义务教育法和新课标的规定,轻者是个人素养欠缺和学习不够的表现,重者则是违法违规,更严重点说,甚至是对国家和民族及其发展和未来的“犯罪”。因为,我们常常在说,青少年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国学大师梁启超也曾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阐述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3]古往今来,诸子百家,重视教化和青少年人才培养的论述和实例可谓俯拾皆是,不胜枚举。而尊重学生的权利则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日益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重要体现,也是教育事业乃至全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之一。作为高校音乐工作者,担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崇高使命,实在不可以不慎思之。 转贴于

认识之二,注重个性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时各自的独特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他们对各种音乐内容和形式可能有不同的认识、了解和喜好,他们的审美标准、价值观念、追求目标也可能各不相同。因此,在音乐学习以及享受其带来的乐趣时也必定有各自独特的方式。显然,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和了解学生,并帮助他们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和享受音乐。比如,以地域论,有的学生会更欣赏中国音乐,而有的学生可能更欣赏外国音乐;从音乐样式的分类来看,有的学生可能喜好声乐,而有的学生则可能更喜好器乐,也会有声乐和器乐兼好的人;从声乐方面分析,由于演唱方式、技巧,乃至内容和形式的要求或限制,对于流行音乐、民族唱法、美声唱法、原生态唱法,学习者的取舍、兴趣也必然会是各异的;从器乐方面分析,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东方神韵的主要在于弦、竹、金、革、匏等几类,其中,拉弦乐器如京胡、二胡等,吹管乐器如箫、笛、唢呐等更普及和有影响一些。而西洋器乐如键盘乐、管乐、弦乐等也被广泛喜欢。学习者对器乐的兴趣与选择绝不可能是一致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对学生强求一律也肯定是不现实的,甚至是可笑的。

认识之三,注重个性发展,必须认真组织、引导学生实际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音乐教育而言,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就是实践,就是真理。音乐是人类最古老也是最具感染力的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而音乐学习的目的正是为了很好地使学生正确感悟、领会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然而音乐对人类文化、历史等的表现是艺术的,还有许多抽象的东西,并不是一般的教学模式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达到教学目的的。让学生参与各种音乐活动正好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虽然会有很多方面的困难或限制,却可以获得较之于一般课堂教学更切实有效的收益。这是因为,第一,音乐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让学生参与其中更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其学习音乐的兴趣,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方向和方式。如果总是以单一呆板的课堂教学实施音乐教育,学生假如不以为然,尤其是觉得不符合自己的个性需求时,自然就没什么学习的兴趣,乃至淡化学习意识甚至放弃学习都有可能。而丰富多样的音乐活动开展起来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学生总可以在参与中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对众多音乐样式的比较,最终找到适合自己并能发挥和展示个性特色的方式和途径。很多音乐家、影视演员等都是在参与音乐活动与实践中发现自我、展示个性并有所作为的。聂耳、冼星海分别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名作都是在其参与革命活动尤其是音乐活动中创作而成的,现在都成为中国民族音乐最经典的作品。第二,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亲历亲为,这种最直接的感受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在音乐活动的策划、组织、排练等环节和过程中,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在民主协商、分工合作中充分发挥和展示各自的个性与才华,其价值和意义会大大超出音乐活动本身。第三,让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势必会促进其从学业到情智以至全身心的发展,有利于激发个性、特色的展示甚或超常发挥。在实际音乐活动的比拼之中,只要组织周密、严谨有序,评价标准客观公证,有个性、才艺出众者就能脱颖而出,得到认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在音乐活动比拼中的落后者或失利者则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以切身的体验和感受为前提,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激发起学习的热情。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的角度来看,在音乐教育中都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我们知道,关于宫、商、角、徵、羽五声的确立,最早见于《管子·地员篇》,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大量描述当时宫廷中祭祀宴飨的音乐盛况。汉朝开始设立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乐府,负责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收集歌辞。从古至今,《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十面埋伏》《胡笳十八拍》等大量声乐、器乐作品广为流传,甚至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瑞士等许多国家上演、流传并广受好评。而代表中国特色的乐器,如箫、笛、胡琴、琵琶、筝、古琴等随之引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浓厚兴趣和极大的关注。

综上所述,在音乐基础教育中注重个性培养的确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课题之一,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对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美育方针和相关政策规范有着既现实又深远的意义。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认真学习基础教育的新课标,并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普遍状况开展切实的研究,努力地运用到高校音乐教学之中,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师资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