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虚拟经济对农业发展启迪

时间:2022-05-24 04:36:00

广义虚拟经济对农业发展启迪

进入21世纪,经济形态、社会形态和生活形态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引爆并延续至今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新经济的重新定位、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反思。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孕育、发展并逐步壮大起来的,林左鸣教授的《看不见的心》《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等著作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发展的里程碑,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学术阵地的不断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主设立了“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及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报教育部备案;《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专业杂志出版发行),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学术机构学者积极投身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中来,并引向不同的应用领域,广义虚拟经济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农业已经进入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以农业科技进步为牵引的快速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并将继续引领我国农业向前发展。然而仅仅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在现阶段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必须同时探索农业发展的模式创新、体制创新和理念创新。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也必然引发农业发展模式、发展体制、发展理念等方面的新需求,现实当中也得到各种鲜活案例的印证。对于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体制、新理念的探索,除了总结经验,向最新发展的理论寻求启发无疑是一条明智之举、便捷之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是对现时代、新经济、旧理论、多行业进行总结发展起来的新理论,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1-2]。

1广义虚拟经济理论

广义虚拟经济的提出是相对于狭义虚拟经济、传统实体经济而言的。狭义虚拟经济一般泛指由金融活动构成的虚拟经济,而传统实体经济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生理需求和使用功能要求)。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现象可视为纯粹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定义为: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包含了实体经济、纯粹虚拟经济和狭义虚拟经济等。2010年,林左鸣教授将广义虚拟经济由实物价值与虚拟价值相互渗透生成的这种特性称之为经济上的容介态。生活价值论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理论基础。人类活动的本质是具有社会性,人类活动不是肉体的(生理的)更是基于精神的(心理的)活动。马克思总结人类活动的最一般图式时称之为“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与现在的说法“以人为本”异曲同工。劳动对象化是马克思对人类活动图式“劳动和生产商品的人类活动”的内涵进行的精辟概括,而今天的商品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叠加了诸如品牌等的信息内容,产生了虚拟价值为主导的市场价值,因而对人类活动图式的经济学概括就从劳动对象化进化到了生活对象化。以上是生活价值论的基本内涵。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产生于对当前经济社会生活本质的思考,有其广阔而雄厚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和实践基础。因此,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在实现和检验其指导意义、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时注定有着广泛的应用空间。林左鸣教授选取“微观层面的产业实践”和“宏观层面的产业实践”作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应用领域进行解析,涉及当前经济生活的核心内容:金融产业、“三农”问题、房地产、教育与卫生等民生问题,文化、旅游产业,商业模式、品牌价值、人力资本等企业管理。

2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

“心理、信息、生活”贯穿于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各自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并相互容介,构成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核心三要素。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的“心理”主要是指人的心理需求,是相对于人的生理需求(物质需求)而言的。易于外在化为生活的心理(需求)称之为显性心理,不易于外在化为生活的心理(需求)称之为隐性心理。在物质匮乏年代,人们主要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物质需求)。生理需求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可以看作是心理需求的某种特殊形式或者转化。随着物质世界的不断丰富发展,显性心理的比重越来越大,也就是心理世界外化为生活的障碍越来越小,可以简单理解为心理外化的物质技术难度降低了,生活世界的多样和开放缩小了隐性心理世界的疆域。心理还与心灵、精神等相连相通。人的心理(又有正向与负向,积极与消极等的分类)研究是一个复杂而广阔的领域,从广义虚拟经济的视角看,心理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本源、资源,现时代是心理需求外显化的广义虚拟经济时代。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发展得益于信息理论和信息哲学。在宇称不守恒的启发下假想:宇宙是由物质态和信息态构成的,进一步由物质态衍射到社会活动中的是载体信息,信息态衍射到社会活动中的是主体信息。人们的心理就是主体信息。因此,基于心理需求的广义虚拟经济是信息态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衍射。经济活动中的信心是人们心理集合反映出来的存真度更高的主体信息。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财富的产生、栖身之所、增值贬值都与信心密切相关。“人气”是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资源,人气、文化、信息、财富前所未有地统一到基于生活广泛对象化的广义虚拟经济门下。人气是人们生活趋向的体现,固化下来的人气凝聚结晶为文化,人气、文化的介质内涵是信息,是信息的符号化表现。人气、文化、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创富案例比比皆是,并呈相互交错、凝聚、裂变式发展,但其共同源泉就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无限的心理时空。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是广义虚拟经济不可或缺的内容。“生活”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当中,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具体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不同人的差异化生活,共同构成了生活资源;对象化的生活是抽象的,是生活资源凝结为价值“生活”。“生活”是主观的,生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生活”也是客观的,生活本身覆盖了财富创造的全部过程。广义虚拟经济是人本经济,是以生活价值论为基础的经济。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心理、信息、生活)之间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统一于生活价值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3广义虚拟经济三要素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启示

3.1休闲农业是广义虚拟经济“生活”、“心理”要素的凸显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融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是在城市化高度发展和人们经济收入较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休闲农业的发展在国外已有较长历史,最早起源于欧洲,后来扩展到东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地区。休闲农业已成为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农业发展模式。农家乐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形式,是现代休闲旅游与传统农村家居文化相结合而兴起的新型业态。近年来,各地农家乐迅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独具特色的农家乐先进典型,如湖南益阳的“花乡农家乐”,浙江富阳的“新沙岛农家游”,四川、重庆等地的“农家乐”等。“农家乐”作为社会风情游的特色旅游项目,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做农家事”为具体内容,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游客可到农家尝试种菜、养鸭、网鱼、磨豆腐等丰富多样的劳动。休闲农业是在人们多样化生活追求、丰富心理体验驱动下发展起来的,是“生活”需求向农业生活本身索求的体现。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这种需求日益彰显并不断扩大,中国农村生活生产方式内容丰富多样,为差异化“生活”之间的交替体验提供无限空间,预示休闲农业发展的无限前景。从朴素的农村“生活”到可交换的差异化“生活”,需要制度、规范、法律等的保障,更需要市场化的运作来挖掘“生活”体验需求,提供差异化“生活”产品供给。

3.2“信息”对于现代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进行数字化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包括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传感器采集技术、遥感技术、GPS技术、GIS技术、电子商务等,构成服务农业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广义虚拟经济的“信息”要素应用于现代农业是以应用型信息的形式,除了信息技术,还可以是信息资源、文化信息等。

3.3发展特色庄园经济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典范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庄园经济已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长久不变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林左鸣教授给出了一个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的设想:走信息化加庄园化道路,把农村改造成现代化的极富文化和科技韵味的庄园,通过现代化交通及信息化技术使得这些庄园里的生活质量远远超过喧嚣的都市。基于生活对象化的特色庄园经济的美好设想启迪着中国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之路[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