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十篇

时间:2023-10-31 18:07:27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1

《纲要》实施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幼儿艺术教育已成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其社会地位也不断上升。

然而,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孩子们真的从幼儿园艺术活动和所参加的艺术兴趣班中感受到了艺术之美?据调查,儿童艺术教育现状令人堪忧,在儿童艺术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异化现象,诸如,儿童艺术教育非艺术化、专业化、成人化、时装化、尖子化和庸俗化等[3]。

随着《纲要》的颁布与落实,我们应对照《纲要》精神反思当前幼儿艺术教育的种种弊端,寻求更合理、更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幼儿艺术教育途径,让孩子真正从艺术活动中受益。

二、《纲要》艺术领域的主要精神解读

《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要求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精神如下:

(一)以培养幼儿审美愉悦为艺术教育目标

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是通过艺术最集中、最典型、最强烈地表现出来[4]。《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欢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审美愉悦,目标层次依次为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感受美:艺术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感受是美感的基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幼儿的美感多处于直观感受水平,具有形象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应与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相应适。他们喜欢贴近自己生活、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

发现美:通过艺术活动帮助幼儿发现美。美是艺术的特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有一种喜好美好事物的欲望。大千世界处处皆美,当我们面对美丽的大自然,面对社会中真、善、美的事物,面对优美的艺术作品,一种愉悦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美感。幼儿发现美的事物多半依赖于客观事物本身的鲜明特征,缺乏自觉性。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他们通过探索和学习自觉发现美的能力。如发现春天之美、发现蚂蚁搬家之趣味、发现一叶知秋之神奇等。创造性的表现美:通过艺术活动表现心灵美、自然美,创造美的形象。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幼儿的图画、咏唱、各种形体表演都充溢着童真之美。他们不拘一格的绘画、自编的歌词、兴高采烈的手舞足蹈都是富有个性的新创意。这些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需要教师以真诚、喜悦之心去发现、去接纳、去欣赏,更需要引导他们不断的创新[5]。

总之,幼儿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萌发美的情感,并使幼儿的美感和认识得到深化和发展,能使幼儿通过艺术活动具体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并通过艺术活动具有初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品质和性格,陶冶幼儿的情操,激发幼儿积极向上和善良美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幼儿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以贴近幼儿生活走进自然为艺术教育内容

《纲要》指出:“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幼儿艺术教育是自然的艺术教育,《纲要》中多处指出,教师要引导孩子去接触发现生活中、大自然中的人、事、物。

孩子的感知来源于生活,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源于生活。艺术教育活动把日常生活和幼儿真实的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最初起点,艺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过日常生活和艺术的连接,汲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在不断提高艺术能力的情况下反过来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形式表现生活[6]。

自然是艺术的源泉。儿童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幼儿的心灵很少受世俗的熏染,他们更容易与大自然的生灵沟通融合,充分感受大自然中一切鲜活的生命。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色彩的鲜明;自然能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的节奏,如树林的里小鸟鸣叫声,小河边哗哗的流水声.大自然的声音就这样不知不觉在幼儿心中回响,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感受自然的节奏、韵律[7]。因此,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让幼儿在自然中感受美、发现美。

(三)以幼儿喜欢的方式作为艺术教育组织方式

《纲要》的要求中指出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乐趣。”“幼儿的创作过程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幼儿在喜欢参加艺术活动的前提下能够大胆且不受拘束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这需要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具有宽容性,能够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发挥所能的均等机会,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接纳不同水平,不要横向比较,对所有儿童都提供一视同仁的爱心,不歧视,也不限制,让幼儿能够在轻松愉快、有自由表达机会的情景中进行艺术活动。

(四)以促进幼儿发展的评价为艺术教育评价目的

《纲要》明确指出评价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我们能看到一个根本的变化,即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转向侧重发展,评价的发展得到充分的关注。幼儿艺术教育评价不是为评价而评价,而是为了教育而评价,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诊断和改进教育,促进教育活动参与者(包括教师、幼儿、家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8]。也就是说,幼儿园评价绝非用于筛选、排队,更不是用于给幼儿贴标签,伤害他们的自尊和自信,给他们的成长蒙上阴影。

幼儿艺术教育评价要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幼儿发展评价既要关注幼儿的知识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幼儿的学习兴趣、情感体验、沟通能力的发展;幼儿发展评价不仅要关注幼儿目前的发展,同时也要注重分析过去,预期未来,注重发现和挖掘幼儿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幼儿发展中的需要。

三、当前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观念先行。很大一部分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幼儿艺术教育观念属于“学艺术就是要成名成家”“学艺术就是要让孩子画出最好看的画,唱出最好听的歌”“让孩子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会轻松一些”之类。其实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应以幼儿为本,强调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主动性,强调幼儿艺术教育对幼儿自身的影响作用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作用,其功能并非单纯的技能训练和表演。这是都是教育者必须深入领会并在实施中深入贯彻的基本理念。如果不能树立这种新观念就谈不上真正的改革。

“别的孩子都上了艺术班,我的孩子也要上,不能落后于别人。”“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大,多学一点技能性的东西能够在社会上立足。”这些家长或者由于盲目跟风,或者望子成龙心切,或者出于现实的压力而让孩子选择了艺术学习,然而这些错误的观念将导致家长过分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而忽略孩子在艺术学习中的审美情感和体验的获得。

“我现在已经有4家连锁幼儿园了,我的目标是把幼儿园办成像肯德基、麦当劳一样的连锁管理的企业,这样的规范管理,赢利肯定没问题。”“我不管教师通过什么途径(来开展艺术活动),只要教师排的节目在能在汇报演出上得奖。”这是一个规模较大的连锁幼儿园的董事长在谈到办园理念及对艺术教育活动的看法时提到的。

通过以上几例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人们在幼儿艺术教育观念上存在偏差,滞后于《纲要》中艺术教育新观念。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范围的幼儿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一些老板、投资者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成了满足家长“望子成龙”的途径。更有甚者,一家省级示范幼儿园竟然引进了国外企业管理体系ISO90001国际质量认证,且引以为荣,老师的一切行为被高科技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幼儿园成了企业流水线管理的工厂,幼儿在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产品。

(二)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确立与实现存在的问题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构成教育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它决定着教学发展的方向[9]。在目前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教育目标在确立与实现时存在缺失审美体验、凸显功利性等方面的问题。

1、缺失审美体验。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审美”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应是“快乐”的,应让幼儿与音乐、美术等艺术活动一同游戏,大胆创造,获得应有的自我愉悦与审美享受。过于刻板和理性的艺术知识学习是很不足取的[10]。

有一部分教师意识到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应该重视审美体验。然而,教师处在幼教的传统观念与现念的矛盾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目标的实现。在教师的观念中依然认为孩子必须要学习关于艺术的知识,为了知识甚至可以忽略了孩子在活动中的审美体验与感受,让幼儿掌握复杂的乐理知识。随着《纲要》的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观念上有所转变,行动上却放不开,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之间存在偏差,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依然注重知识传授,对艺术审美目标的把握不够。

2、凸显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是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所在[10]。幼儿艺术教育目标应突出情感、兴趣、态度、个性等方面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和动力。幼儿艺术教育的目标依托各种艺术活动和活动的各个环节来实现。然而许多幼儿园在实现目标时存在功利化的倾向,偏离了《纲要》中提出的价值取向,不是为了幼儿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为了幼儿园自身的利益。

离六·一儿童节越来越近的同时,教师和幼儿不是沉浸在节日即将到来的喜悦中,而是越来越忙了,几乎每个幼儿园都将这个节日视为展示幼儿园艺术教育“成果”的机会。他们以汇报演出这样的方式来庆祝儿童节。为了这台演出,幼儿园一般都提前一个月甚至更久开始排练,在最后一周里几乎是全天停课来进行节目排练,为的是能够让家长、让社会各界人士看到幼儿园的孩子多才多艺,看到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成功。似乎有了这种最好的广告,生源也就随之而来。尽管教师非常清楚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艺术素养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但是没有办法,必须达成后者。因为竞争太激烈,生源很重要。教师在家长们的要求下只好“努力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汇报演出时有让家长满意的表现。在他们看来,只要家长满意,生源就会稳定。

儿童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儿童,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质,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用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用成人的要求来约束儿童,是对儿童的最大犯罪,是对人性的犯罪。在这方面18世纪的教育家卢梭早给我们以启蒙:“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儿童是有他们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11]。”

(三)幼儿艺术教育内容选择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内容是实现幼儿艺术教育目标的一个核心问题,这是由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在实施整个幼儿艺术教育的地位所决定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最终通过内容来实现。所以如何选择艺术教育内容来实现目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当前许多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在选择内容时存在着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缺少各领域综合的艺术教育活动。

1、缺少艺术欣赏活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目标要求与内容都体现了使幼儿体验到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艺术欣赏活动是体现审美目标贯穿幼儿艺术教育活动始终的主要内容,幼儿艺术教育要大力加强艺术欣赏教育。

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欣赏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对此现象,边霞曾经作过这样的论述:“目前我们的艺术教育就等同于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把儿童对艺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儿童艺术教育的直接目标和唯一任务,儿童缺少参入艺术、体验艺术并获得审美愉悦的机会。”[10]艺术欣赏教育无疑在整个艺术教育中被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一块。实际上艺术欣赏是十分重要不可缺少的。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直截了当地把儿童艺术教育理解为就是为欣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技能技巧训练与艺术欣赏的关系,他认为“解决整个技巧问题的正确方法就是以欣赏为动机并以欣赏为目的”[11]。

随着《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一部分幼儿园已意识到需要加强幼儿艺术欣赏教育,但即使一些教师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在整个艺术教育中的地位,认识到了艺术欣赏教育对儿童艺术素养形成的重要作用,也往往因为缺乏欣赏材料,缺乏必要的欣赏理论指导,没有欣赏指导经验等主客观原因而无法开展有效的艺术欣赏活动。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专业化。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该是一种普遍的、普及的、基本的艺术素养教育[3]。《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当前在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以及各种兴趣班的教学中,不顾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特点追求整齐划一的效果。活动要求幼儿掌握娴熟的艺术知识和技能,忽视幼儿现有的水平和接受能力,把对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当作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和直接目标。这种以艺术知识和技能教学为主的专业化的艺术教育即不符合幼儿艺术教育的审美育人宗旨,也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据调查所知,一般幼儿园的舞蹈艺术班都要练难度较大除了要下腰、劈腿还要练习各种基本功。除了艺术兴趣班,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同样存在专业化的倾向,表现在要求幼儿掌握专业的乐理知识,如某幼儿园中班幼儿被要求学会前后附点音符的唱法与写法。高难度、专业化的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可能表面上在一段时间内看到有一些成绩,但事实上,却因此削弱甚至磨灭幼儿对艺术所具有的敏感和乐趣。这样的艺术学习与《纲要》的基本精神背道而驰。

3、缺乏艺术活动之间及各领域的有机整合。综合艺术教育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就发展壮大起来,到9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流[12]。当今艺术教育整合化、综合化成为各发达国家艺术教育的新趋势。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综合艺术教育认为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舞蹈是活动的雕塑,生动的表明了各艺术门类之间是相通的。

在很多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音乐就是音乐,美术就是美术,各个学科之间各有独立的大纲、进度、教法,活动之间似乎没有任何关系。这种系统性的分科教学虽然有利于艺术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满足人类经验传承之需要,但由于幼儿的心智成熟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过早进行分科训练,极容易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定势,这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纲要》精神不相吻合。其实有很多艺术活动完全可以融合起来,如在音乐活动中介入故事或者录相,美术活动中或接介入音乐或多媒体等等,使得艺术活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

(四)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存在的问题

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组织方式是幼儿教师组织进行艺术活动时所不可缺少的,它关系到艺术教育的成败和效果,是连接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桥梁。

1、注重模仿忽视创造性。《纲要》中明确提出:

“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什么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然而,在实际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教育活动组织方式依旧是以模仿为主,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忽视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一堂小班美术课,教师事先从树上摘了很多片樟树叶,上课时很平均的分发给每个小朋友,然后教师便在黑板上贴出了自己的示范画,一张标准的树叶,并且多次强调叶脉、叶柄及画法。然后开始让孩子用左手按住树叶右手画,且一再强调要沿着树叶的边。有的孩子由于控笔能力不强不能沿树叶的边画出来,结果老师竟然握着孩子的手画了起来,孩子眼中流露出的是一片迷茫与无助。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这是谁都知道的名言,可我们的幼儿园老师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樟树叶?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么会全是绿色?孩子眼中的树叶怎会是同一形状?整个活动不仅没有任何艺术的美感,更是束缚了孩子的想象力,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或许那个被教师抓住双手画的孩子从此没有了自信,从此不敢在白纸上任意挥洒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

许多教师和家长都有这样的顾虑:我不教他怎么会唱歌、怎么会画画、怎么会跳舞呢?其原因是:一方面对幼儿艺术潜能缺乏认识和估价,不相信幼儿具有创造性,所以总是以优越儿童、高明于儿童的权威姿态出现,无论从艺术活动的过程还是评价都体现出一种成人中心的倾向。另一方面,与我们传统教育中“子不教,父之过;生不教,师之过”的教育原则有关。无疑,我们的幼儿教师都是高度负责的,他们总是想力所能及地将自己所能都教给孩子,从而也造成了“好心办坏事”、“费力不讨好”的结果,致使许多孩子的想象、火花、灵感被枯燥的说教给扼杀了。如此一来,即使让幼儿自由创作,他们交上来的作品也几乎是“照猫画虎”,一点创造性也没有了[13]。

2、突出教师主导忽视幼儿主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儿童的发展,儿童发展的核心往往是儿童主体性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14]《纲要》也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今天幼儿教育中,很多教师依然只关注自己如何去教,如何去实施教案,如何实现目标,忽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幼儿园仍然有许多教师习惯于“背”教案:怎样导入,怎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活动,这里幼儿可能会说什么话,我该怎样回答等等。整个活动都由教师和教案主导。虽然目前有许多幼儿园开展生成性活动,但在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依然受到限制。有些老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已习惯于将不符合她预先设想的行为、想象一律取消或阻止,忽视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从而也丢失了许多好的教育契机。

(五)实施幼儿艺术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

评价在教育实践中起着有力的杠杆作用,但这一作用力却未必一定会把教育推向理想的方向。《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工作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评价是一把双刃剑。罗恩菲尔认为,评价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技巧的判断,而是对孩子成长的激励,这里所说的成长包括情感、经验、智慧、兴趣、个性、创造里等诸多,对儿童作品的评价,只是使教师更加透彻地了解孩子的成长,并不断予以激励,而不是以幼儿的优缺点来困扰他们。一幅作品的完成,技巧只是帮助儿童表现的一方面,评价更重要的是必须针对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幼儿艺术教育的评价是一个自然而又复杂的过程,决不是仅仅对幼儿艺术作品的简单评价。

1、评价标准简单化。在幼儿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教师自觉或不自觉的对孩子的作品用自己的标准或观点去评价,极大损害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老师对幼儿的弹钢琴只简单评价到:“某某弹的很好。”对于绘画作品只说“画得好!”在每一个孩子眼里自己的画都是最棒的,他们每画的一幅画都有自己的故事与生命力,老师的怎么会如此单一用“好”与“不好”来肯定一部分幼儿而打击其他孩子的绘画兴趣剥夺他们的绘画权利呢?

《纲要》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比较。”上文提到的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弹的好”、“画的好”、“涂的好”,老师的评价依据到底是什么?好,又好在哪里?这种简单至极的横向比较评价没有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情,对幼儿的发展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还有的教师用简单的分数来衡量孩子丰富的情感世界。成功的幼儿艺术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幼儿,而不是教师按统一的评价标准选出来的尖子生,更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来满足家长的要求。教师应该利用评价提高每一个幼儿的艺术审美情感、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的艺术基本素养的教育,而不是通过评价给孩子划分等级或者剥夺孩子从事艺术活动的机会。

2、评价主体单一化。任何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第二条中规定,“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以及在第四条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可以看出《纲要》关于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革新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16]。从上文提到的事例可以看出在目前的幼儿园艺术教育中存在教育评价主体单一化,即幼儿艺术作品的主要评价者是教师,评价对象注重结果。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进一步转变幼儿艺术教育观念

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一次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变革为先导;教育每前进一步,无不有赖于教育观念上的突破和革新[17]。大半个世纪以来的传统模仿教学和苏联教学模式,对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影响深厚而久远,诚然,自新《纲要》颁布以来,幼儿教育界已经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改革,获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传统与现代交汇处,幼儿艺术教育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其中家长、教师、社会的观念的进一步转变最为重要。为此,我们要进行以下观念的转变。

1、儿童观:儿童艺术教育既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儿童是艺术教育的主体,每一个儿童都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现的愿望和能力,都有热爱和探索艺术的倾向和冲动,儿童在艺术教育中自主感知、自由的积极探索、体验、操作等,而不是被动模仿、被呆板教出来的。教师应该尊重儿童、了解儿童、对儿童充满信心,确信每一个儿童在艺术教育活动中都具有学习和创造的潜能,确信每个儿童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取得成功!

2、教师观:教师观念的更新往往能直接带来教育实践的转变。在艺术教育活动中幼儿教师不应只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应该是幼儿兴趣的激发者,美好艺术环境的创设者,儿童艺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幼儿的地位是平等的,教师应尊重幼儿,尊重他们的个性与独创性,而不是高高在上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儿童,评价儿童的作品。

3、教学观:教师应树立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儿童发现、探究艺术知识、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过程,是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过程的观念。教师应树立师生共同参与探索活动的观念,摒弃“教师示范讲解儿童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创设具有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氛围,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儿童艺术学习的兴趣和自由表达创造的程度。教师只有在这种观念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二)实现幼儿艺术教育审美目标

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深刻领会《纲要》中艺术教育领域目标,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时刻关注孩子的审美体验与感受,培养发现美、创造性地表现美的能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审美目标的实现需采用多种途径来实现。首先,创设美的环境是培养幼儿美感的重要基础。不论是家长或是教师都应时常美化环境,布置环境,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美的活动环境,并以美的外表,美的言谈举止来感化幼儿,以引起幼儿美感。其次,利用大自然为培养幼儿的美感开拓广阔的天地。大自然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宝库,自然美可以陶冶人的性情,纯洁人的道德情操,从而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因此要经常组织幼儿户外活动、参观、春游等。最后,艺术教育是幼儿情感培养的中心环节。在幼儿园里,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占很大比例,幼儿通过音乐、美术、舞蹈、表演、游戏等活动来接受美的熏陶和教育。幼儿美感直观性,决定了我们教育过程中要从一些内容简单、形象鲜明的事物,易于理解的文艺作品人手,去培养幼儿对现实生活中艺术作品的兴趣。幼儿美感的表面性,要求我们不仅应注意引导幼儿去欣赏事物的外在美,而且还要通过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理解,引导幼儿体验事物的内在美。

(三)丰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师所选择艺术教育活动内容应是丰富的,贴近生活、来自自然的,不仅可以是单个艺术门类的欣赏活动,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贯通融合。

幼儿艺术欣赏涉及到幼儿对艺术作品形式的感受、意义的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诸多领域,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根据各种艺术理论的提示并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来选择和安排艺术欣赏活动。

(四)幼儿艺术教育组织方式多样化

有效的教育组织方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应避免单一机械的模仿与强化训练,当针对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鼓励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创新,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发挥的机会,教育过程中应注意方法的游戏性、多样性、趣味性,寓学于乐。

有些幼儿园就结合《纲要》精神改革幼儿艺术教育,每周开展2-3次公开艺术活动,让教师们共同探讨,相互点评,总结组织活动经验;定时定点的分组艺术活动,根据孩子的兴趣,每周开展分组艺术活动,分组活动时,一个教师带十几个孩子,便于个别观察、指导;注重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幼儿的个体差异决定了发展的不平衡性,教师有目的地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

(五)多元化多维度的幼儿艺术评价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2

【关键词】社区;家庭;艺术教育

在当代社会中,“艺术教育”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和内容。狭义的讲,“艺术教育”可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如各种专业艺术院校正是如此,戏剧学院培养出编剧、导演和演员,音乐学院培养出作曲家、歌唱演员和器乐演奏员等。广义的讲,“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专业艺术工作者。在当代社会中,人的生活与艺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联系,例如读小说、看电影、听音乐、欣赏绘画等。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综合基础的群众基础机构。他为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群体范围内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社区教育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在为我们广大居民群众做着一些日常生活中所需与社会团体旋节沟通连贯的作用。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家庭成员对“美”的鉴赏能力,以及通过艺术教育让家庭成员彼此之间更加亲密,构建家庭和谐氛围,同时让社区文化得以发展,使得邻里之间更友爱,生活更美好。

2011年起,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与方松街道联合成立彩虹公益艺术团,为社区家庭提供免费艺术教育服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充分发挥艺术类院校专业特长,以原创形式研发一套艺术类课程――彩虹课。课程共分为四种颜色:红色――中国文化、革命历史知识;绿色――环保手工艺;橙色――小主持、舞蹈、合唱、表演等;蓝色――亲子活动、心理指导。彩虹公益艺术团自成立以来,学校每周派出20名学生,为社区以及农民工小学提供服务,目前受益人数达到500余名,辐射面涵盖100余户家庭。为了能够达到良好的艺术教学效果,志愿者定期接受培训,互相改进教学方法,并设计标准的教案和教学计划提供给被服务对象,由其监督教学效果。在彩虹公益艺术团里,由大学生志愿者负责的彩虹课深受学生喜爱,大学生们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小朋友教授主持、舞蹈、合唱、手工设计等课程,还与社区家庭开展亲子活动,并由校方免费提供给他们欣赏高雅艺术的机会。

为了能够提供有的放矢的志愿者服务,也为了保障志愿者服务的质量,学生设计了调研问卷(见附表),调查内容包括了对社区家庭基本信息的了解,对家长关于艺术教育的看法和能力,了解家庭需要的艺术教育种类,以及对彩虹公益艺术团认知程度和工作建议等等。调研问卷共发放1000份,回收836份,回收率达83.6%,调研涉及家庭300余户,现就调研问卷内容分析如下:

一、社区家庭对艺术教育的认知度

本次调研过程中,家庭孩子的年龄3岁以下占17%,3至6岁占33%,6至12岁占40%,12岁以上占10%。每年家长在孩子身上花费的艺术教育经费2000元到5000元的占到60%,40%的家长经常指导孩子进行艺术教育活动,却只有15%的家长很懂艺术教育方法,80%的家长认为家庭艺术教育很重要。

通过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认可程度很高,但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每个家庭的构成情况各有不同,家长受教育程度不同,所学专业不同,虽然对于艺术教育的认可有着普适性,但懂得艺术教育的家庭毕竟不占多数。这种现象的出现,反应了一个需求问题,即家庭对艺术教育指导的需求。而我们通过家庭艺术教育支出经费的选项看到,60%的家庭为孩子艺术教育全年支付2000元到5000元,这笔开销看似不大,但我们所调研的社区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在他们并不宽裕的家庭收入中,划分这样一块教育经费给孩子提供艺术熏陶,实属不易。如何让他们能减少艺术教育开支,同时得到更好的艺术教育服务,高校与社区结合的艺术教育志愿者活动无疑是对社区家庭最好的帮助。

二、社区家庭艺术教育服务内容

问卷中,为了了解社区家庭所需要的艺术教育服务,我们设定了几大选项:器乐类――钢琴、小提琴、笛子等;形体类――民族舞、国标舞、芭蕾等;声乐――民族、美声、流行等;美术类――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表演类――主持人,小品等。在这项问题中,社区家庭的选择比较平均,器乐类占17%,形体类占23%,声乐类占22%,美术类占20%,表演类占18%。其中,根据孩子的性别来看,男孩的家庭更倾向于美术类选项,女孩的家庭更倾向形体类选项。而在问及家长关注教师的品质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专业水平,其次是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

这些调研内容都为彩虹公益艺术团在课程设置上提出了要求,首先,我们要保证课程种类的多样性,以便给社区家庭更多的选择,我们的课程从初期就以红、黄、蓝、绿四个方向提供,满足了家庭对艺术教育的多项选择;其次,除了考虑课程的广泛性,我们还需要考虑课程的个性化,根据孩子不同的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性格,设计适合他们的课程内容;再者,我们要在保障自身专业艺术水平的同时,努力提升沟通能力和修养素质,让家长更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这样的服务才是真正到位、真正可靠的服务。

三、社区家庭艺术教育发展方向

值得欣慰的是,在社区836人中,知道彩虹公益艺术团的有790位,占总人数94.5%,对彩虹公益艺术团的服务很满意和满意的,占85%,这位我们今后的志愿者工作提供的信心。为了能够进一步打造大学生公益品牌,让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团队中来,我们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区家庭艺术教育发展创新上。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3

关键词:智慧型家庭;艺术之花;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才能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孩子们生活的二分之一时间来源于家庭,因此,在家庭中创设良好的美术教育与活动环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我在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大胆设计,主动调研分析了智慧型家庭对孩子的美术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重要影响。

一、家庭的学习氛围与艺术思维在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

我在与孩子及其家长的交流中发现,孩子的艺术思维及对艺术的了解及产生的兴趣,与孩子的家庭艺术氛围和家庭学习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曾经培养了一位名叫钱嘉伟的中学生,他的绘画作品参加了“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并荣获金奖的好成绩,令学生与教师赞赏有加,对其父母也是心灵上的极大鼓舞。据了解,该生儿童时代就在母亲艺术思维的熏陶下,在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中受到感染,小时候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的母亲晚上将他带在身边,给他讲美好感人且充满情趣的古今中外的故事,给他看精美的图画,给他讲解图画中的人物故事和蕴涵的道理……上小学后,他的母亲开始让他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指导他对此进行思考与分析,对于书中的情境与蕴含的思想感情,他们常常在一起共同交流,就这样日积月累,孩子的欣赏能力和对美的感悟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于是,他的母亲开始对其进行美术绘画基本功激发兴趣式的训练,首先帮助孩子学会观察事物,并指导孩子树立空间思维的想象力,又不断指导孩子大胆想象。长期如此训练与培养,不但树立了孩子的艺术创作自信心,而且还切实让孩子在父母的艺术思维的熏陶和艺术教育指导下,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可见家庭学习氛围与父母艺术思维层次对孩子艺术思维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的作用。

二、家庭对孩子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循循善诱式培养是孩子艺术思维得以贯彻与大胆创作的重要方法保证

智慧型家庭不但能有效地指导孩子对艺术产生明显的倾向性,还能够关注孩子的艺术心理与艺术习惯的培养。这对家长来说是高层次的要求了,然而家长只要遵循一定的艺术教育的心理规则,寻求一定的艺术教育的方法,是可以教育好孩子认真贯彻自己的艺术思维与创作实践的。我曾有一名学生叫程强俊,他写了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并多次参加“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荣获金奖,给老师和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要探究他书法练字的成功历程,我们会发现:他的父母从小就特别注重指导他端正的写字姿势、握笔方法和运笔技巧,他们的做法对他现在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父亲无论是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季,始终都鼓励、教育他发扬吃苦耐劳的顽强品质,坚持、坚持、再坚持,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和收获。显然,这是离不开家庭对他的艺术习惯的培养与指导的,而这一过程充分地显示出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艺术思维与创作习惯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家庭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悉心投入与执著探索是孩子取得艺术进步与收获的重要原动力

人们常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啊,家庭对于有着浓厚的艺术兴趣,对于已经养成良好的艺术习惯,对于已经具有积极的艺术创作倾向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艺术成才之路,艺术教育的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有效投入及他们的艺术培养途径的积极探索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这里我也可做“管中窥豹”式的成功案例介绍。我的一名女学生叫严璐,该生一开始对绘画兴趣并不浓厚,她的父亲起初认识到了这一点,就经常与她谈心,和她谈美术绘画,谈绘画欣赏,谈绘画在生活中的运用和意义,谈水彩画、素描、山水画……据说,一次,她的父亲和她一起看一本漫画书,两人不觉看得开怀大笑,前仰后合的,她的父亲灵机一动,在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尤其是激发她的漫画创作激情的巧妙设计。有一次,他假装在外喝酒过量,回家之后,显得有些失态的表现,引起孩子的伤感,刺激之下,她的妈妈提醒孩子可否将父亲的酒后状态真实又夸张地画下来以提醒爸爸的注意。于是她就含着泪记录下了这一情境,画了一幅很好的漫画。之后,爸爸看了很感动,并交给我赏析,我给予了这幅漫画高度的评价。从那以后,该生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都会自我审视一番并常常试着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在随后的“全国中学生书画大赛”中也多次荣获金奖。由此可见,孩子的艺术思维的开启、艺术习惯的培养和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家庭对孩子艺术教育的悉心投入与方式方法的执著探索。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4

关键词:中小学 美术教育 现状 思考

一、一则新闻引发的思考

记者郑琳在2010年12月4日《钱江晚报》上刊发了一则新闻――《小学生看画展问讲解员:吴冠中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大意是吴冠中画展在杭州举办,每天都吸引了大批的美术爱好者前往参观,其中也不乏家长带着孩子组成的“亲子”队伍。然而,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生在看完吴冠中画展后,问讲解员:“老师,吴冠中的画中心思想是什么?”她一脸认真地抛给讲解员老师这么一个犀利的问题,然后拿着笔记本和笔准备记录讲解员要讲的每一句话。这个问题让讲解员彻底傻眼了。

家长们培养孩子艺术细胞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不过孩子们在现场的反应却让美术专家们颇感尴尬,在面对五花八门童言无忌式提问的时候,讲解员更是经常被“雷翻”。

站在吴冠中画的女性画前,害羞的小女孩自动绕道了,嘴快的小男孩脱口而出:“怎么画这种东西,好难看,好恶心!”后面的家长如临大敌,赶紧把孩子拉走,并指着旁边的画转移注意力:“快来看这个草原啊!”但讲解员还来不及开口,家长和孩子的行动已经宣告,画至少不适合给孩子看。

吴冠中有一个著名的教学理念,叫做“眼睛教眼睛”。他最提倡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教学最重要的不是技法,而是审美的眼睛。他曾经在媒体面前痛斥中国的美术教育,教出了大群“美盲”。

然而,当家长争先恐后让孩子上各种艺术培训班的时候,他们仍然无法避免花钱买“美盲”的陷阱。面对三年级女孩的问题,“中心思想是什么”,讲解员在哑口无言后,思考良久,给出了一个答案:“吴冠中画的是美。”于是,小学生们把“美”记在了笔记本上。

这则新闻让笔者沉思良久,孩子的问题不能从表面上去理解,而要从我们的教育制度层面上去看待,教育制度的改革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二、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中小学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始,教师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甚至于每段文字都要总结出思想,将文章内容上升至统一的思想道德的高度,禁锢了学生自身的感悟和联想。由此,引发学生在参观吴冠中画展时,向讲解员询问画的中心思想。这不得不说是我们应试教育引发的现象,类似的情况在欣赏画展、观赏舞台表演、聆听音乐等艺术活动中时常发生,这都反映出我们实际教育中学生素质教育的缺失。

目前,很多学校强调学生的考试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重要条件。这使得学生重视文化课,囫囵吞枣般消化书面知识,而忽视了自身艺术素质的培养。学校虽然开设有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但大多是作为副课的形式存在,大多是每周安排一次艺术课,而在这仅有的一节课程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书本知识,教会学生唱一首歌或画一种动、植物。这种做法使得学生缺少艺术的熏陶,缺乏对艺术的喜爱,更重要的是缺失了提升素质的重要手段。我们传统认为的好学生一定要文化课成绩优异,却忽视了对素质教育的考察。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吴冠中画展中出现的那一幕。我们应教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美,然后用艺术的手段去表现美,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告诉学生美或不美、好或不好。教师给的答案固然重要,可以作为一种参考,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培养学生自己去判断,去寻找答案。

虽然我国早已倡导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教学目标仍然是一切以高考为中心,美术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地位,一直是一个“争而未决”的问题。尽管教育大纲有着明确规定:“中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实际执行却不尽如人意,长期以来,美术教育处于一个最不显眼的位置,相对于“主课”来说,它是“副课”;相对于升学的“硬任务”来说,它是“软任务”,正由于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形成了中小学美术课“小学凑合,初中压缩,高中取消”的局面。很多美术师范专业的学生,毕业分配到了中小学任美术教师,却根据学校的安排都改上了其他课程。

学校重视应试教育,由此引发了种种问题,如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简单,等等。中小学几乎都把素质教育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甚至大学里也是重理轻文、重技轻艺。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课程也是可选可不选、可修可不修。怎么把学生从“考试型”转型为“实践型”,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素质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未来,艺术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需要把艺术教育放到整个教育环境里来思考,改革当前的教育制度势在必行。

在当代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我们按照传统艺术语言来审读,已经无法给出适合的答案。因此,我们要用新的艺术理念去审视艺术作品。然而,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课本,甚至大学的艺术教育教材都还跟不上时展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制度,提高素质教育的比重,这应是教育革新系统工程中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来看待、解决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学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学生基础教育学科建设品位决定着其一生的文化追求和专业理想。加强学校美术教育,让美术教育真正走进中小学校园,是提升中小学生美育素质的关键。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更新教育观念,认真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更新教育观念,把观念统一到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上,这个《决定》,是加强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针和纲领性文件,是面向21世纪整体教育的思路,必须在各个学校中得到贯彻和执行。

“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概念,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性质的教育类型,各有不同的重点和要求。可是,它也是一个教育目标、教育规律的共同的普遍性的问题,必定存在一个突破口。《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美育、体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国务院前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以艺术教育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

美术作为一个完整的艺术门类,有着它独特的体系,我们不能从单纯意义上的绘画概念来理解和对待,因为美学的社会功能直接影响到文学、政治、经济、科学等各个领域,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内在品质。没有美学知识,很可能文学家放过了一个精彩的构思,政治家失去走一个闪光的点子,科学家丢掉了一个美丽的幻想。没有美学知识,企业家可能使一个好的形象设计闪过视线,使一个新颖的广告策划与其失之交臂,整个社会将变得苍白和没有魅力,所以,美术教育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绝不可少的一课。

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改变美育课程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可能改变美术课的地位,让美术专业老师能真正从事自己的专业,使美育走进校园。

(二)建立系统化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体系

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应从幼教开始,这是一种贯穿整个中小学的课程,也是素质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美术教育应是实践性的。美术教育应以启发创造想象力为主,兼而学习世界优秀传统的绘画,在每一个教育阶段上,都要学习国内外不同民族优秀传统的绘画,培养学生有一双欣赏“美”的眼睛。2.突出美术教育的人文科学性质。在不同阶段上都应开设艺术鉴赏课或者其他艺术活动。只有在鉴赏中以及大量优秀的例子中,才能培养审美的眼光。3.开设艺术史课程或艺术讲座,以美育为宗旨的美术教育与以学习技法培训艺匠为宗旨的教育应该是有区别的。4.可适当地开展艺术批评课程,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批评,不仅可以带动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研究兴趣,扩大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们在进行批评的活动中,依据所选择的价值判断和标准不断地评判和修正自己,以同样的价值判断和标准塑造自身。

(三)加强中小学专业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中小学美术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尽管相对前几年有所改善,但状况仍不容乐观,城市中学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专业美术教师,小学几乎全部是“师范”毕业的兼职教员,而农村中小学基本是空白。而且,这些教师中很大一部分人是既没有在理论上上升到美学教育的高度,在实践上又没有较强的实际美术创作和教学能力。所以,中小学生普遍无法接受系统的审美艺术教育,因而缺乏较好的审美意识。

加强美术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是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的建设。师范类美术专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范类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专业,二是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美术教育专业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一是从师范类学校抓起,师范学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我们培养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所辐射的受教人群,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全面成长。二是抓好综合类大学中艺术系或美术学院中的美术师范专业的建设,培养美术教育人才队伍作为补充,弥补目前美术教育人才队伍的不足。

在师范类美术专业建设中,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各方面的工作。师范类高校除要有一批从理论到实践都有很强素质的专家教授外,课程的设置、授课的形式也很重要,要改革现有的教学体制。美术专业在设置必要的艺术技巧训练课外,要特别加强美学理论、艺术鉴赏、审美趣味、美学史论、艺术实践等课程设置。

只有认真抓好美术教育建设,才有保证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改善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状况,最重要的是真正做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维民.从绘画中心思想问题看艺术教育的缺失[N].美术报,2011-01-17.

[2]阎光奇.让美育走进校园[J].美术界,2003(8):57.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5

【关键词】壁画;艺术价值;艺德;立法保护

壁画艺术作为美术诸多表现形式的一种,是目前所能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壁画是最直接跟国民经济、国家文明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乱世出诗人,文学家——“穷苦而后工”,但乱世不会有壁画家。国家强盛,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建筑环境大幅度改善,才有对壁画的需求;国家动乱不安、贫困落后,民众生活艰苦,壁画就失去了生存空间。中国盛唐时期壁画兴盛,宋明以后壁画走向衰退。到了清末,中国只有佛道寺庙中还有一些少量的壁画,只落到了一种工匠们的“营生活计”的水平。这都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百年的政局格外动荡混乱有关。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新的公众建筑的出现,壁画艺术再兴起,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壁画当作一个画种来解释,但现今的壁画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画种。

一、壁画面临的危机

有许多人对壁画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只在墙上作画。其实,壁画是泛指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综合的领域,是一切绘画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领域。可以用油画、粉彩画、丙烯画、重彩画法、湿壁画法、浮雕、高浮雕等种种传统技法的结合。还可以用喷、涂、现代化机械手段如金属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绘画技法。长久以来,壁画追求的是恒久性,要与建筑固定的永远结合在一起,但现在社会因生活节奏变快,建筑环境功能也与时俱进的在不断改变,跟古代不一样,不是寺庙的、宗教的、皇家的——要千秋万代传下去;也不是墓室的,永埋在地下,寄望于永垂不朽。现在人们的生活观念变了,原有的那些壁画,可能会因建筑环境功能的改变而不时宜了,比如变成商场以后,就会随时空的功能需求而产生新的变化,一些壁画作品被拆除,换作一些无定期的广告。种种的因素给壁画带来了不利影响,究竟是哪些原因是有使壁画面临着危机呢?

首先,人们对壁画艺术价值认识的不足。在市场建设过程中或是艺术家与大众审美情趣不符,都会造成壁画的损毁与流失,使一些有价值的壁画被摧毁。

其次,艺术家的“艺德”。壁画艺术的产生是业主与艺术家在不断的磨合的过程中,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作品。是经济效益与艺术审美理想的结合。但在现代,急于物质的商业社会在现实生活中会出现壁画家一味屈求,不惜降低人格,扭曲自已的心态去适应业主低俗而顽固的要求,使得双方变为纯粹的经济关系。在宾馆、饭馆墙壁上出现扭捏作态的美女画面,一些怪异难解的所谓装饰画都体现了在市场经济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泥石俱下、鱼龙混杂的情况。

另外,艺术家还要有远见,不能因临时和暂时的利益趋势——如因建筑环境的功能改变就无端被人清除了。古今中外,很多旷世绝伦的作品由于政治的需要被毁坏了。如盛唐是壁画高峰,出现了吴道子、颜立本等大师,然唐朝末年因限制宗教“灭法”而衰落。

再次,壁画的产权从属问题。壁画是造型艺术中的“工程”——多半都是大体量、大幅面的宏构、巨制,是费时、费力的作业。

许多人感觉壁画家好像都是上午跟中央领导在一起,下午就会跟老农民在一起谈判,甚至有时候也跟施工人员差不了多少。壁画家既是画家,操作的时候又是一个匠人。在创造大型壁画的时候,壁画家有时只是其中的一个工种而已,与油漆工人,电工等一样。他不仅是这个艺术工程的组织者,又是工人们的“工头”。所以,做为壁画家要有很多辛苦和麻烦,并不是画家都是很优雅地拿着画笔随心所欲地画画。米开朗基罗创作罗浮宫天穹顶层的壁画时,在天井架子仰着画了四年,颜色滴到脸上、胡须上,成了花脸,四年以后画完了,身体变得佝偻、畸形,脖子一直仰着已经不会低头了,以至于后来看文本、看朋友来信,都要仰着头看。但是壁画家的价值也在这里。正如孙景波老师所说“做为一个壁画家,全部的快乐和价值都产生在令人感到很艰难的条件当中,这是苦中作乐,没有这样的精神准备,就作不成壁画”。

壁画家劳神费力地完成了作品,业主却可以不打招呼随意根据自已的喜好,需要决定作品的毁或留。最具代表性的首都壁画,是中国大陆壁画真正兴旺的开始。是以袁运生先生为代表的一批画家激情勃发,绘制的经典之作。其中最著名的《泼水节——生命的赞歌》,壁画家首次通过壁画表达自已的情感,没有政治的干涉,开创了历史的先河。很痛惜,这幅作品已被拆除,它的命运典型地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庸俗和浅薄。在没有文化的荒漠中,政治的封杀和金钱侵蚀导致的市侩主义,艺术是难以生存和发展的。为此作品的死亡而默哀!

在20世纪中国,壁画家们的作品和劳动,如果得不到当代社会相关人士们理解和起码尊重的话,其可悲的原因,就不仅仅是一些被损坏的壁画了——那会让我们的后代怀疑,今天的中国人可悲的文化素质,可悲的艺术创作条件,以及可悲的知识法律环境了。

最后,缺少经费也是复兴壁画的一个难题。壁画不同于油画,国画多次在过内外举行展览以提高知名度。像办壁画展就涉及到美术场馆地费,活动经费等。找赞助商出资也完全是在赞助商对壁画事业热爱的条件下实现的。对于纯粹做学术的艺术家来说是很难的。单靠壁画家的“拳拳子之心”是很难完成杰出的作品的。

二、复兴和强盛壁画艺术的路径选择

现今壁画已延伸为公共艺术的一种,作为装置于公共环境中供公众欣赏的视觉艺术,积极地参与了蓬勃发展的当代城市建设事业,成为精神文明领域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新时代的壁画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其它门类品种的不可替代的。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复兴和强盛壁画艺术,使中国壁画艺术走向世界。要解决这些问题有以下的措施:

第一,政府拨出固定的创作经费。艺术家的成功仅仅靠自己的艺术天分,创作激情是不够的,还要靠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群众的理解和鼓励,需要政府拨出固定的创作经费。

第二,画家要深入群众。画家们要深入人群,要唤起人们对艺术价值的认识,把艺术介绍给民众,让民众理解艺术,提高审美意识,同时影响画家所表达的风格,这样可以创作出不同于潮流的自已的风格,独树一帜,还可以被艺术界所接受、所震惊、所欣赏,从而发展现代艺术的发展空间。

第三,艺术家要有高尚的“艺德”。壁画艺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大概伴随着人类历史的产生就开始产生了,壁画的产生过程,带上了鲜明的禁忌崇拜的味道。因为艺术来源于真诚,所以,当人们对不可知的自然力量产生敬畏的时候,起艺术感觉往往是充满着惊人的真诚的。反过来讲,是因为这些艺术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精神和安慰心灵的需要,才如此充满真诚,如此容易引起人们共鸣。

由此可以看出好的艺术作品,其创作过程越处于心灵的内在倾向性,越容易感动人,被人所理解,越容易成功。而不能因为一些利益的趋势,做金钱的奴隶,创造相当媚俗的东西。保持艺术对于艺术家是很重要的。

第四,要成立一个鉴定机构。我们国家需要成立一个鉴定机构去判别一幅作品的保护级别,因为创造一幅好的壁画不仅融入了壁画家的心血和激情,更代表了某一时期国家的创造水平,所到达的高度。

第五点,壁画应有相应的立法。壁画大师侯一民先生呼吁:“请法学界的朋友们救救壁画。”希望通过相应的立法,法律,文化部门的法规来保护一批“新的国宝”,改变壁画的毁损和流失这种现状。壁画不仅属于出资方,更属于国家的文化设施,这是壁画家沉重的叹息。

中国是壁画大国,文物法却只保护百年以上的文物,现代壁画作品在整修中被无通告毁坏,作者却无能为力,这样下去所有的壁画都可“依法”被毁掉了。中国的文物保护还存在缺陷,像中国的苗族刺绣可能不止百年了,但是全被日本人劫走了。日本特别重视国家文化财产,它把国家文化财产分为两部分:国宝,重要的文化财;日本的著名画家也归入国宝一类。而对于国宝只能保护,即使花钱买了也不能破坏。

像中国壁画家许荣初的作品《乐女游春》,十年后才知道已经没有了。这难道就是壁画最好的结局吗?对于壁画家来说,一幅好的壁画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物力、精力、心血去创作,为世人留下一幅举世珍品是多么不易。中国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中国是壁画大国,而壁画是中国的国宝,为了给后代子孙多留一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壁画保护的立法是当务之急了。

我们热切的希望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壁画艺术的复兴和强盛不只是一句空话,而是在通过各方与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壁画艺术精品,并将之真正投入到社会建设与发展中去发挥它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志坚.走近壁画[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1.

[2]张臻,吴磊.世纪在线[EB/OL].中国艺术网.

试论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发展

来源:[标签:出处]作者:[标签:作者]时间:2008-05-12

摘要中国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没有以发展的眼光改革传统的艺术教育体制,使艺术教育落后于时代的要求和进步。从学科发展、课程设置、教育理念等几方面剖析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分层面的、具有针对性的不同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艺术化教育之路与社会化教育等改革艺术教育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艺术教育问题

随着全球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的到来,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问题。中国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的改革兴起相比西方来说起步较晚。新式的艺术教育最早出现在1906年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该校首次开设了图画手工科,请外籍教师讲授素描、水彩、油画、透视等课程,引入粘土、石膏、竹、木、漆、金等材料。辛亥革命后,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许多公立或私立的艺术院校: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高师图画手工科、上海美专、上海艺术大学、武昌艺专、南京美专、新华艺专等等。新的艺术教育模式的出现,源于民国早期知识分子对传统的否定、反叛和思考。民国初年,维新思想家康有为的美术主张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宋代院画代表了中国写实主义艺术的最高峰,而元以来的写意画传统则是每况愈下,提出了“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万木草堂藏画目序》)的主张,梁启超也认为“美术的关键是观察自然”,(《美术与科学》)。陈独秀更是激进地提出“改良中国画,但不能不采用西洋画写实的精神”,号召进行“美术革命”。而蔡元培先生的“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更是从人文精神,人本主义的角度赋予美术以发展个性、健全人格、完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从清末一直到建国以前,中国社会一直处在分崩离析,民不聊生的状态,而传统的中国画传统无论是从内容的表现还是从精神的内涵都无能力去反映真正的大众社会生活。因此,对西方学院派艺术教育的模仿,是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反思、批判以后的选择,也是时代的选择。所以,尽管徐悲鸿在法国留学期间,正处于学院主义势微,而现代派艺术大行其道的时期,但他还是选择了师从C·柯罗的学生达仰学习,专意研究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回国后,又不遗余力地推行写实绘画的主张。1949年建国以后,学自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延安革命传统、徐悲鸿学派的写实主义,合成一种新的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是由国家支持并代表官方立场的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是无变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有一些调整,但大的体制和模式并无多大变化,也就是说,现代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是以一匹老马来拉动一辆百年后的新车。

纵观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百年历史,很多现在的问题早在创办之初就已埋下伏笔。19世纪正是西方工业革命取得大发展,社会财富疯狂增长的时期,中国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请进“德先生”“赛先生”,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观点,而他们没有看到的是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困惑和精神问题,所以才有现代派艺术对工业社会强有力的批判。在这种唯技术浪潮的推动下,中国艺术选择了以技术训练见长的西方学院派写实主义而抛弃了以人文方式培养艺术人才的传统模式(中国古典艺术的琴、棋、书、画;诗、书、画、印;词、歌、赋等综合艺术培养模式)。随着引进苏联的艺术教育体系,各类专业越分越细,各种艺术学科由于各自技巧的差异性被分解成一个个小的、相互间毫无联系的专业,艺术本身的综合性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专业艺术院校:舞蹈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戏剧学院。专业化越来越来强,而综合性越来越差,技术越来越好,人文素养越来越低,这种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而且体现在艺术高考当中。艺术考生的高考文化课分数线比普通考生分数线低1/2或1/3以下,起点本身就很低,再加上大学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的问题,一批又一批生产出来的大学毕业生又将重技术轻人文的思想贯彻到底。在这种体制、这种模式下,怎么能培养出大师呢?其次,现代中国的艺术教育与社会需求是脱节的。一方面,当代艺术中最新鲜的艺术元素无法进入高校。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要进入教育体系的学科必须是一个成熟的学科即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在教育中以伟大的艺术作品作为人类价值观代代相传的载体,这种源于美国的艺术教育理论是具有保守主义特征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当代艺术缺乏一个评价体系,其新鲜、活跃的因素无法进入高校当中,而进入高校的这些艺术作品,在挑选的过程中标准的把握却是一个问题。所以,当专业院校的学生进入社会后,会有很长一段时期的茫然和不适应,他会发现在学院中学习的实际上有很多是用不上的,稳定、成熟的学科模式在给学生传授着已经老去的东西。重视当代艺术,就是要求重视当代艺术批评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学校艺术教育体系中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院校艺术教育,又被称为“纯艺术”,以培养纯艺术家为目标,目前在专业院校中还涵盖有专业设计类艺术教育;二是普通艺术教育,这包括从幼儿园,中小学到高等院校所有非专业艺术教育;三是师范艺术教育,这在艺术教育中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以什么人来教授艺术,行会时期是以工匠师傅来教授,有一段时间是以艺术家来担任,现在由谁来担任呢?在现代中国这三种教育类型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际上是不清晰的;专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师范类艺术教育是雷同的,都以教授素描、色彩、创作等技法课为主,用培养专业艺术底子的专业艺术人才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来培养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力量,艺术实践和技法课程比重过大,而艺术史、艺术理论等文化课程比重不足,使学生所学内容与中小学艺术的教学要求不相适应。将师范类型办成“小美院”、“小音院”,而没有体现其教育科学的特点;其次,由于忽视普通艺术教育使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质量下降。中国高等艺术院校挑选人才是以高考的形式进行的,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压力,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基本上是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各类附中、培训班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模式,而普通生的艺术课在进入初中二、三年级就已基本停止。艺术高考由于文化课要求低,成为大部分学校为文化课差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出路,相互之间已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专业艺术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现在,中国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了艺术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也有人在开始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笔者认为,要改变艺术教育的现状使其在改革中发展,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明确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培养目标,确立不同艺术教育类型的课程设置,评价体系;师范类艺术教育就应体现其师范性,课程设置以艺术史、艺术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为主,缩小技法课的比例,中央美术学院在进行大规模的二级院校调整中,依然保留教育学院是具有前瞻性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要提倡普通艺术教育,无论是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都应开设艺术课,而不是只开几个附中、培训班,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为高等艺术院校输送优秀人才;加强职业技术类艺术制作人才的培养,着重体现其制作技术,体现短周期、快速培养的特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必要向高等专业院校看齐,但可以考虑为高等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生提供职业技术型训练,从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实现“双赢”的目标。二是走出艺术教育本身的狭窄圈子,提倡整个学校教育的艺术化教育模式,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内涵,各种技术(诸如声、光、电、多媒体),各种材料媒介,各种观念,使艺术越来越紧密的与现代生活相接合,接受艺术化教育是提升人类自身生存状态的精神因素,而不仅仅体验物质生活带来的虚幻的幸福,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方向,也是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伦理、人文的全面结合,将艺术教育最终扩展为文化的教育。三是提倡社会化艺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学校艺术教育仍是主要的教育形式,应该看到的是许多社会机构具有学校艺术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等有着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许多机构追求经济利益削弱了社会化教育的功能。现在,许多美术馆定期开办艺术讲座,请名家、教授讲解艺术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批文化学者、专家长年担任义务讲解员,为参观者服务。社会化的艺术教育虽还未形成主流,但也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方向。

中国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人们也提出了种种改革的设想和建议,无论怎样发展,将来的中国艺术教育将是一种普遍的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聂振斌.艺术化生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6

    每逢双休日,在许多城市的大街小巷,总能看到一群群肩背画夹、行色匆匆的孩子。5月30日,周六,上午 九时, 记者随二年级小学生郭虹一同走进北京西城区一所校外美术辅导班。这个班有近三十个学生,年龄最小 的六岁,最大的十岁。

    “今天上人物素描课。”一位看似已届退休年龄的美术教师问道,“谁知道什么叫素描?”只见坐在最前 面的郭虹张着小嘴儿呆呆地看着老师,其他孩子也是一脸茫然。老师显然知道这些幼小的学生不懂素描是什么 ,便接着讲:“你们将来想成为画家就必须学会画素描。”这位老师随即叫上一个学生作模特并告诫其他学生 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画儿童画了。他指着几幅专业画家的素描范画讲,要准确画出对象的形体、动态,不仅画出 衣褶,还要画出里面的结构……从孩子开始东张西望和做起各种小动作不耐烦的样子可以看出,他们听不懂。 这时,来“陪读”的郭虹的爸爸轻声自语道:“现在教孩子画素描是不是早了点儿?”这位家长转而对记者说 ,让孩子学画是为了培养她的爱好,并没想让她将来就一定成画家,可这种教法会使孩子越学越没兴趣。临下 课,老师举起一幅学生的“素描”批评道:“这幅画的缺点是将衣服上的花朵画得太突出,太夸张了。”其实 老师说的未必正确,因为儿童作画的特点主要是凭直觉,而直觉中有一个很可贵的因素就是“错觉”,这“错 觉”里恰恰蕴含了超越客观尺度的艺术真实。毕加索曾说过,我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也是许多画家追求 的艺术境界,为什么在我们的少儿美术教育中要扼杀它呢?

    记者采访了近百个正在各类美术班学画的小学生,他们都上过或正在上石膏头像写生、人物素描、速写和 国画写生。“你们喜欢上这些课吗?”“不喜欢”,“没意思”。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去过美术馆,也从未上 过艺术欣赏课。老画家、美术教育家王琦先生对此颇多感慨:“我到过许多国家,在参观美术博物馆时,几乎 都能看到由老师引领的一队队中小学生。美育就是要通过教孩子欣赏好的艺术作品而懂得什么是美。”一位小 学美术教师告诉记者,现在的美术统编教材,内容单一,与学生的兴趣脱节。另一位多年从事校外少儿美术辅 导的老师也坦言,喜欢画画本来是孩子的天性,可现在少儿美术教学的确存在“重技轻美”现象,使学生感到 枯燥,明知这样教法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但也无奈。

    硬向少年儿童灌注所谓专业知识,违背他们天真活泼的本性,强迫接受所谓的艺术技能,急于让他们成为 “人才”,不但美术方面如此,在音乐、舞蹈、表演之类的教育中这也是通病。看看舞台上表演的孩子,举止 常常拿腔拿调,一副“小大人”的模样,大概就是这种教育的后果。

    家长抱有太多的功名心

    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对记者谈起一件事。大连一位家长带着还未上学的孩子慕名找到他,求其为小孩拟出版 的画集作序。王老婉拒,并坦诚地对他们讲,现在学画画的孩子很多,但将来能成为画家的仅是极少数。学画 不是目的,是美育的过程。而对孩子过早胡吹乱捧会使其片面发展并助长功利之心。记者曾听几位家长聊起, “现在孩子们课业负担都很重,为什么还要让他们学画画?”“因为我那孩子打小就喜欢画画,想在这方面好 好培养他,望子成龙啊!”“我看现在装饰装修很热门儿,这一行需要懂点美术,想让孩子将来也从事这类工 作。”“现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都招收‘特长生’,让小孩学画是为以后升学做准备。”

    我想起了丰子恺先生的一段话:“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 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待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这正是艺术教育之于孩子最大的效用,可 是如今由于升学率等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少儿美育一接触到实际便出现偏颇。

    在一所重点中学校门前,记者看到刚刚张榜公布的初中录取艺术特长生专业测试后的入选名单,不时有家 长匆匆赶来在榜上搜寻自己孩子的名字。据该校教导处一位老师介绍,今年虽仅录取四十五名特长生,却有近 千人来应试。“您的孩子如果在哪次全国性少儿绘画比赛中得奖,在招考艺术特长生时还可优先考虑。”“六 一”前后,记者在一些小学校、文化馆和少年宫看到又有不少有关少儿绘画比赛的通知。在各处报名点,许多 家长纷纷打听参赛事宜,而最令他们关心的是参赛费和奖项。据闻,不少学生为尽快成名和其它目的而成了“ 参赛专业户”。

    施教者不该唯利是图

    据西南某省教育部门最近统计,十所小学的一千名小学生中业余从事艺术学习的占百分之九十五点三。另 据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介绍,该市现有近两万名小学生在校外美术班(不含少年宫、文化馆)学画 。少儿艺术教育的火爆,使家长投入资金不菲,无疑也为一些人提供了创收的机会。记者对此做了一番调查。 四年级小学生王娟现在一家区属文化馆美术辅导班学素描,共十六课次,每课次一个半小时,学费一百六十元 ,外加纸张画具费近五十元;她还学萨克斯管,十二课次共五百元。记者在某少年宫1998年下半年招生简章上 看到,在儿童画、绘画、国画、书法等课目后面,学费自二百八十八元至五百七十六元不等,每项还须交杂费 十元。家长们对此收费数额普遍认为“涨得够狠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术教师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教师若每月在一处教十六个课次,月收入就在千元以 上,这还不包括向学生推销画具纸张的进项,而且一人还可能兼课多处。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一位负责人也证 实,这不薄的收入吸引了一大批中小学包括部分大学的美术老师甚至还有非教师职业的美术工作者跻身此业。 据介绍,过去北京市美术教育学会还组织在各校外美术辅导班任课的教师定期进行教学观摹和研讨,但近些年 因缺少经费,管理有所放松。北京市教委的一位同志对此也不无忧虑,因为教委只对少年宫负责,所以社会上 五花八门的各类美术辅导班便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使教师优劣难辨,教学质量也参差不齐。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7

近年,琴童、画童比比皆是,许多家长从小就重视孩子的多方面教育,艺术教育尤为突出,比如绘画、乐器、舞蹈、表演等等,基本每个孩子都会学个两三样。

那么,究竟孩子们学习艺术的道路走得怎样呢?家长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让孩子学艺的呢?他们看到了艺术的真谛吗?为此,本刊特地采访了一些家长以及有着多年儿童艺术教育经验的专家,与大家一起探求如何让孩子走好学艺之路。

家有能手

沈阳 白佳卉 女 2岁半 赵坚坤(妈妈)

女儿在学画画。

对于美术,我挺迷茫的。比如,想让孩子欣赏大师的作品,通过孩子的角度去感受真正的艺术,可惜有时我自己也看不懂,只能让老师去教了。

我自己是个音乐老师,会弹钢琴,正在教四五岁的孩子弹钢琴,这也是为了培养我女儿。我想营造一种艺术氛围,无形中能够感染她。其他孩子在学的时候,她其实就在反复听,听着听着也就会唱了。我画的标有彩色音符的五线谱,她也能认识各种颜色音符具体代表的音了。现在她还太小,先打基础,等她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音乐,再教她也不迟。

我曾经也很着急地想让孩子多学一点,早学一点,但孩子不愿意。后来看了《好妈妈慢慢来》这本书,感觉逼着孩子也出不了天才,没有天赋的话,就应顺其自然,她所喜欢的才能真正学好。

广东汕头 谢贝贝 女 5岁 邓玫 (妈妈)

孩子学习了舞蹈、画画。

我让孩子学艺术,主要还是根据她的喜好来决定的,没有强迫。

她小的时候,听到音乐身体就会扭,节奏感特别好,歌曲的曲调也能基本跟上。我们还带她去看她喜欢的剧场表演和舞蹈。

她每次拿到《为了孩子》的杂志都会先看最后的小画刊,看其他的小朋友画的画,然后拿出笔和纸自己画起来。

在学画画之前,我觉得她挺有想法,比如画爸爸的琴、脚踏车、漂亮的裙子,完全是自然的涂鸦。但在画画班学了一段时间后,她对自己要求高了,比如会说:“这个圆圈不够圆,重画……”好像没有原来那么有创意了,更多地在模仿老师画的东西,被框在了一个固定的模式里。

我也想让孩子学习乐器,因为她爸爸就是个现成的老师,会弹古典木吉他。可孩子现在还不喜欢,觉得弹琴手疼。我怕孩子会觉得学习可怕,只好慢慢地让她学,不给她压力,让她轻松地接受。

爱好主导

西安 楚林桥 4岁 男 罗晓霞 (妈妈)

我自己很喜欢音乐,觉得现在的孩子需要学一些艺术作为兴趣、爱好,但要看孩子的兴趣,比如给孩子买电子琴就是尊重了他的想法。

当他看到电视里有人在弹琴的时候,他就会“乱弹琴”,还会手舞足蹈,一副沉浸其中的样子,家里人越多他的表现欲望越强烈。虽然没有正规学,但是也可以让他感受一下音乐。

现在孩子的时间很大一部分被电视、电脑这些先进的设备所占据,太单一。像我哥哥的孩子10岁,成绩挺好,但性格蛮内向的,电脑是他的唯一爱好,每天作业就要做到十一二点,家里对他很严格。我并不想让孩子在这么压抑的环境下学习,所以不强加给他太多东西。毕竟孩子太小,还不适合,应该尽量放松,让他自由地玩和学,我也还在摸索更好的方法。

上海 张羽萱 女 5岁 李霞 (妈妈)

女儿在幼儿园里学画画。

我主要看孩子的兴趣才决定学什么。比如她喜欢画画和唱歌,而且天生活泼,精力还特别好。

按照她的性格,现在学乐器的时机还不成熟,学习效果不一定好。因为她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专心。等她长大一点,自己控制的能力强了再学会比较好。小学里现在取消了期中考试,压力会有所减轻,学艺术也能有时间和精力了。

学艺对孩子的将来会有好处,比如找工作,社会交往,能够增加孩子与别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让她更容易在社会中独立生活。

石家庄 张玉怡 女 4岁半 曾硕艳(妈妈)

女儿在幼儿园学习舞蹈和画画,都属于兴趣班。

女孩总要学一些艺术方面的东西,古代就要求大家闺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现代社会中,各方面都应了解,书本知识学得好是不够的,比如与人相处,知识面,艺术等都应该涉猎。学习艺术并不是想让她当演员,搞舞蹈,而是让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

参加了艺术兴趣班,她的习惯比以前好了。画画对孩子的思维有一定的拓展,孩子喜欢画,我们也不干涉她,让她自由发挥。有一次,她画了一盆花,她把土画得高出了花盆,我有点纳闷。仔细一问,原来她是趴在地上画的,叶子画得挺有条理,但泥土超出了花盆。她是从她的视角看到的花盆,爸爸感觉她已经具备了立体思维。而我的不解其实是成人眼中的固定模式在作怪。

由于我自己挺喜欢钢琴,想让孩子学钢琴,却又怕孩子不肯学,曾经试着带她去少年宫看其他孩子学,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坐不住,还不适合。

仔细想想,其实学乐器的代价挺大的。一方面,我一定要有时间陪孩子练习。我明白要学就得好好学,学了就一定要坚持,这能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经济方面也必须慎重考虑。比如买钢琴要好几千甚至上万,有家长提议学小提琴,不过小提琴随着孩子长大也要更换,虽然单个肯定比钢琴便宜,多买几个也不便宜。另外,现在孩子周六要学习舞蹈和英语,如果再学琴的话,她玩的时间还会被“侵占”不少。

江苏江都 吴天宇 女 5岁 丁红(妈妈)

女儿在少年宫学习舞蹈,在琴行里学钢琴。

学钢琴能够培养孩子双手的协调能力,开发大脑,而舞蹈则让她蹦蹦跳跳的很开心。学琴之后,除了会弹些小曲子,孩子的乐感也好了,还会跟着电视里的音乐摇头摆尾。不过她定性不够,不大喜欢一动不动地坐在琴凳上。而对于绘画,她能坚持一个多小时。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是看动画片。

刚开始为孩子选择学艺术时我也去咨询过,发现很多同事的孩子都在学,感觉大家都很注重这方面的早期培养。在陪孩子一起学琴的过程中,我也有所收获,不仅认识了五线谱,还意识到学琴很大程度是在考验家长,看家长有没有决心和耐心,能不能坚持不懈。

希望到孩子6岁的时候,能让她学更多东西。艺术学习应该放开思路,不完全按照程式。而艺术也有很多规矩,比如指法必须正确,这样其实也是让孩子做事要懂得有规矩。当然,束缚孩子要有一个度。

四五岁的孩子主要是培养她的爱好,不让她有抵触情绪,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觉得现在学习还不能算是艺术吧!

小有成就

上海 翁子吉力 8岁 男 毛缨(妈妈)

儿子从小对音乐就感兴趣,而且能坐得住,所以4岁半的时候我们就让他学钢琴,5岁时他还有幸在上海的逸夫舞台登台表演京剧,6岁时考钢琴5级获得优秀,还参加了优秀考生汇报演出。

我在他上幼儿园的时候,安排了很多的艺术学习,是出于让孩子拥有广泛的兴趣的考虑,希望从人的素质上来培养,比如钢琴、京剧、表演等等。学这么多东西,对一个孩子而言,的确很忙,但他并不反感,挺喜欢这样热闹的。

其实,艺术是相通的,很多是相辅相成的,比如钢琴学的节奏、音乐感,对京剧的唱有一定的促进。

不过学琴的确苦,在他四五岁时,他也表露过,“要是一下子就学好弹钢琴就好了。”于是我略施小计。在那年的寒假,除了练琴,还要外加学写毛笔字,每天都要描红练习写字。经过一段时间,他感觉练字比练琴还辛苦,就不再叫苦了。

孩子学了艺术,将来谋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不过现在大家都在学,没有一点突出的表现也不比别人强多少。所以,当发现孩子在某方面有潜能的时候就多多挖掘,但不是让孩子走专业,把他的成功之路变窄,主要是让孩子拥有兴趣爱好,能够丰富自我。

艺术教育应该因势利导,严格而不严厉。

施雪怀 (京剧教育家,曾获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上海市白玉兰奖、宝钢高雅艺术奖)

儿童时期的教育对孩子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艺术教育更是如此。孩子在五六岁时弹的乐曲,唱的曲调,即使成年后仍能自然而然地回忆起来。所以,现在的家长非常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不过因为视角的不同,艺术在每个人的眼里有着不一样的含义。我们知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情感。因此,在孩子的艺术童心启蒙阶段,家长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违反其正常的生理、心理规律。对孩子苛求,家长和孩子都受罪。这也就是说,孩子的艺术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特点,因势利导,不强加或灌输孩子所不愿意接受的东西。

更因为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特点,学艺术也有一定的要求。但我们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即严格而不严厉。比如打骂孩子的方法就不可取,这样会让孩子觉得学艺术没乐趣。

其实,艺术是让所有人都心情愉悦的,艺术的学习也能让孩子的审美情操提高,更能从小培养起孩子辨别和欣赏艺术的能力。不仅如此,它还为孩子增添了社会交往的机会,搭起了他们人生更广阔的舞台。

艺术教育是在孩子们的梦幻世界里做游戏。

张忱婷(上海市浦东新区少年宫少儿影视演员团团长、全国儿童剧金奖获得者、曾指导近百名学员参加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日本大阪电视台的演出)

现在有不少针对儿童的艺术教育,正在以课堂教育的方式进行授教,它正慢慢拉开孩子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其实,早期的艺术教育应着重培养孩子的兴趣,挖掘孩子的潜能,塑造孩子创造性的人格。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其实应该是一种人格教育,品德教育乃至人性教育。

我们应该了解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孩子的工作是游戏,要让孩子在梦想的氛围里成长。我们要从孩子的兴趣入手,通过游戏,情景式地进行艺术的学习。

可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给予了过多的压力。可能是因为他们片面理解,认为艺术即技能。拿表演艺术为例,孩子学到的应是拥有自然表达情绪以及与人自如交流的能力,并非简单的表演技巧。当然,艺术也有其规定的技术含量,否则不能称之为艺术。所以,我们的艺术教育应把技能融入孩子们的玩耍,以便挖掘出他们的天性。要记住,只有当孩子快乐的时候,才能学得最好。

孩子的创造性是远大于成人的。美国曾有专家调查得出,孩子在七八岁时创造力是逐渐上升的,而到了十二三岁则是最旺盛的时期,之后会慢慢下降。我们要适时地用艺术来挖掘孩子的创造性潜能,否则孩子就好像没有被挖掘过的金矿一样沉默。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更不知道如何与人交流。而在如今国际化的社会中,人才是需要有很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的。我们希望通过艺术把孩子培养成生机勃勃的、完整的人,而并非机器人。

孩子就好像是个杯子,大家总认为他们有巨大的潜能,所以不停地往杯子里面塞东西,而不考虑是否装得下,到最后,杯子里再也没水了,孩子的心灵也就失去创造力了。像儿童戏剧表演艺术这样生动丰富的课程,其实质是让孩子的天性获得自然的释放,让他们从现实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我们不应该阻碍孩子的想象,应当放胆面对孩子的梦想,让他们的梦想在水中游,天上飞。

艺术,为孩子打开另一片天地。

邱悦(国家一级作曲、《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动画片系列片主题曲作曲,此片获得第1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动画片奖)

活到老,学到老。孩子的学艺之路并不平坦,家长作为过来人,应该都有体会。当家长面临选择让孩子学习艺术的时候,不应先以功利为准则,比如学什么可以加分,或者定出“3年内考几级”的计划。这样就把艺术学习简单化了。

我们让孩子学习的目的,其实是希望他们成功。那么,在这里我要提醒家长,成功应该包含两个部分: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前者大多数家长都认同并努力为之。可对于后者,很多人会忽视或束手无策。

其实,艺术就是一帖良方:它能打开孩子的另一片天地。

学艺术,特别是乐器,需要持之以恒。一旦遇到孩子学业负担过重,家长就让孩子放弃艺术学习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不仅助长他的依赖心理,还减低了他的抗压能力。虽然短期内孩子有了空余时间,但压力总是存在的,并且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其实,艺术能积极地为繁重的学业起到调剂作用,能让孩子学会克服困难,得到健康的休息,从而增加承受压力的能力。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8

他们就是遍布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多所艺术职业院校。

为了总结办学经验,为艺术职业院校之间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2008年7月11日至14日,由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主办、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承办的首届艺术职业教育特色办学论坛在山西太原举行。来自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山西省文化厅的相关领导以及全国各地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在各自领域堪称“最高学府”的40多所艺术职业院校的代表齐聚论坛,就艺术职业院校如何坚持特色办学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坚持特色发展

众所周知,在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特色发展”无疑是大家广泛达成的共识,不同类型的院校都在探索着自己的特色。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传统话题是:对于高等艺术职业院校来讲,究竟什么才是特色?所谓的特色,究竟应当反映在高等艺术职业教育过程的哪一个环节?或者说,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特色发展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种种问题,在此次论坛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谈了他对“如何坚持特色发展”这个话题的看法和做法。“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坚持走‘三条道路’,努力建设‘三个基地’”(详见《艺术教育》2008.09.P8)。通过“道路建设”完成“基地建设”是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独特做法,也是其区别于其他院校的最大特色。此次论坛举办的时间适逢山西戏剧职业学院50年校庆,在校庆举办期间,与会专家欣赏到了学院近几年所取得的“特色发展成果”:大型民族交响乐《华夏之根》曾被誉为2004年中国民族乐坛上出现的一道亮丽风景,并于2007年荣获第六届“金唱片”奖的四个奖项,是本届“金唱片”奖中获奖最多的一个作品;大型精品旅游晚会“唱享山西——经典民歌汇”现已被确定为太原市文化旅游项目之一,其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自不必言。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易介南以其在办学理念方面的十六字方针为切入点,让大家对高等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有了更深的了解。“‘围绕舞台,造就人才,依托文化,面向市场’,着眼于传承与吸收,集中于创新与发展。根据这一理念,我们进一步明确我院的办学性质具有高等职业教育和专业艺术教育的两重性,从艺术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专业化舞台人才,从职业教育的角度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级文化人才。学院既要培养面向行业需求的文艺精英,同时也要培养面向文艺市场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教学内容与形式、方法与手段都以这两个面向为基准,因才而异,着力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谋生之道、创业之道。”从易院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湖南艺术职业学院的特色办学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个方面,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他们首先确立了戏剧专业的基础地位,重点建设了民歌民乐、民族舞蹈及舞台技术专业。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他们注重打造名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以市场为导向,设置了旨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课程。

二、依托文化资源

依托学院所在地的独特文化资源,为学院的特色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并进而打造学院的品牌形象,成为此次论坛形成的另一共识。广大艺术职业院校的院长都认识到:中国是文化大国,而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而艺术职业学院要想脚踏实地地发展,必须“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而依托的形式和深耕的程度,则决定了学院能否在特色发展之路上越走越远。

如山西是文化大省,近年来,以“大院文化”和“寻根文化”为标志的山西传统文化冲击波让人们对这个盛产文化艺术名人的地域充满了崇敬与反思。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成就了山西各艺术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成为本次论坛代表学习的经验。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院长赵银邦和山西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李力就这个问题分别进行了介绍。

山西戏剧职业学院自2004年起,以“每年打造一部戏,五年打造五台戏”的目标,投入到精品剧目的创作演出之中,为学生搭建起了广阔的实践舞台,给学院的特色办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为山西文艺舞台增添了一道道绚丽的亮点。

精品剧目战略的实施,不同于传统教学剧目演出,它要推向社会、面向观众,“真刀真枪”,而非“仿真彩排”。这对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道德的养成,就业能力的提升;对促进优秀艺术人才的涌现等各个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些精品剧目的推出,不仅为人民群众提供了精神产品,繁荣了山西的文艺舞台;同时,通过参与这些剧目的创作、排练和演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师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搭建起广阔的平台。

而谈到“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独特做法,不得不提到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打造的闻名大江南北的大型舞剧《一把酸枣》。如今的《一把酸枣》在经过了国内外500余场演出之后,已经成为一部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这部舞剧不仅创出了品牌、培养了人才、锤炼了队伍、增强了凝聚力,证明了高层次艺术人才在打造文化品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一把酸枣》作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高等艺术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独创的“团代班”的教学模式,采用“剧目引导”的教学方法,围绕舞剧《一把酸枣》设计课程、组织教学、安排演出实训。在教学中努力做到“学、练、创、演”紧密结合,该院最大的亮点是打破了理论课与实践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教师与实训场所的界限,把学业与就业、学习与工作、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由《一把酸枣》创立起来的艺术职业教育品牌已经产生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7年3月,在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的大力支持下,该院和平遥县人民政府签订了文化、教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一把酸枣》落户平遥,展示了精品、宣传了学院、吸引了游客,让更多的海内外游客走进古城、走进大院的同时,走近了晋商,走近了晋商文化,亲身感受一番隐藏在无数晋商背后的人性化的世界。

事实上,得益于“依托文化资源,深耕本土特色”的艺术职业院校又何止以上两所!湖南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易介南在谈到该院的办学特色时说,“湘剧、花鼓戏是湖南的特色,也是我们学院的基础和灵魂。虽然这些专业的办学经济效益不一定好,但它们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其他专业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经过重点建设,今年,我们的戏剧专业成功申报为省级精品专业。我们可以毫不羞愧地说,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是湘剧、花鼓专业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另外一些学校在依托文化资源方面的经验。如苏州评弹学校的评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黄梅戏、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越剧、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的蒙古四胡等等,各地丰厚而独特的地域文化资源,让肩负着传承与发展责任的当地艺术职业院校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并且毫无悬念地成为了本门类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

三、构筑理论体系

当前,艺术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期。“一是我们国家正迎来一个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二是经过30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之路,而且正在构建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三是各个院校各有特色,立足当地,都有自己的发展机遇。”在论坛的总结讲话中,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韩永进提出了另外一个耐人寻味的话题:构筑中国特色的艺术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增加了“职业”的因素,两字之差,但“理论体系”应当是独立的。尽管很多艺术职业学院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我们也发现,这些成绩大都与实践教学有关,艺术实践大多落脚于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而理论发展则着眼于学科发展的长远。一个学科走向真正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是否具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围绕这个问题,论坛代表也相继发表了看法。

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高德峰在其题为《高职艺术院校办学特色的价值判断与内涵体现》的发言中,阐述了对特色发展与理论体系构建的关系。“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思想与理念是学院的办学宗旨。”同时提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办学特色的有效保证”。进而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设计、教法与教学形式创新、课时分配等进行通盘考虑,这一切要素的有机组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而人才培养方案优劣的判定标准,主要看“培养方案”是否符合学院的办学理念和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依据国家近年来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该院在研讨和制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明确提出坚持一条主线、两个并重、三个体系、四项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原则。“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面向全省文化艺术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艺术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两个并重”即: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并重;“三个体系”即:基础理论与专业教学体系,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体系;“四个优化”即: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内容和优化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的做法在理论体系的构筑上前进了一大步。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9

一、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

幼儿艺术教育不同于其他的应试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艺术活动的形式开展的。而幼儿的艺术活动又不同于其他的艺术活动,它主要反映的是幼儿自身经历过或身边发生过的一些事情,亦或是他们偶尔萌生的某种想法、幻想,这就决定了幼儿艺术活动具备了游戏性和审美性。在活动的过程中,幼儿追求的是和美感的体验,而如果这两者之间发生了冲突,幼儿会义无反顾的选择而放弃美感,这时,幼儿艺术活动兼具了审美与非审美的双重性质。但是无论何时,他们追求的天性不会改变,因此与其说幼儿艺术是一种艺术,不如说它是一项游戏。

另外,幼儿艺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性教育,幼儿的智力发育的特点决定了在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不能单纯的运用一般的传授式方法,尤其是艺术教育,因为只有在操作中他们才会获得艺术教育应有的愉悦性、美感体验和相应的知识。

二、幼儿艺术教育存在的误区

(一)过分注重艺术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创造潜能的开发

幼儿艺术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小音乐家、小舞蹈家、小画家和小演员等等,而是为了借助这种艺术教育实现幼儿的自由与发展,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却忽视了这点,把幼儿艺术教育变成了“传授型”的模式教学,还形成了一套所谓的规范性标准。在这些模式和标准衡量下,艺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变得尤为重要,已经远远超过了创造力的培养。

(二)用成人的眼光看待艺术,背离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世界是奇妙的,多彩的,他们用自己的理解描绘世界,是幼儿对艺术的最初体验,然而在成年人看来他们的想法是非常的荒诞,并对其加以纠正,而在这之前,成年人却很少能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也没有与幼儿进行良好的沟通,就一味的否定幼儿的想象,这不仅不利于对幼儿审美的培养,而且还有可能打消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忽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

目前我国的幼儿艺术教育还处在分学科教学的阶段,音乐、美术、文学、体育还是互不相关的单独学科。虽然这样的分科授课有利于完善艺术学科体系,但是,我们应看到,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还不具备接受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的能力,幼儿的思维还是笼统的,作为整体而存在的,还没有分化。因此,强行的、过早的对他们进行分科教学只会造成幼儿视野和思维的封闭和孤立。

(四)幼儿艺术教育评价方式过于单一

由于幼儿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他们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表达方式上也就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往往在现实中,成人们却认识不到这些,总习惯用统一或固定的标准来评价幼儿对艺术的理解,一些幼儿的奇思妙想经常遭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被认为是一种“调皮捣蛋”。这样的评价方式对幼儿的艺术培养是一种束缚和阻碍。

三、正确发展幼儿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确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各种教育活动起着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因此,必须确立正确的幼儿艺术教育目标,才能真正的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必须摒弃现在普遍存在的功利主义的教育目的。幼儿艺术教育的真正目标是为了培养所有幼儿对艺术的兴趣,通过开展相应的艺术活动,使幼儿初步的萌发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的情趣,进而使他们的认知能力、审美情感、创造力等得到健康的发展。

(二)幼儿艺术教育内容应体现综合性

课程综合化也是近年来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幼儿艺术教育课程的综合性即是这种趋势在幼儿艺术教育领域的反映,更是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客观要求。幼儿艺术教育的综合性是指在教育中不过分的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而是以幼儿的兴趣爱好为基础,通过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体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活动。综合性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掌握和运用其他能力的基础。

而且每个幼儿对不同的艺术形式的理解和感悟也不相同,因此,只有把这些艺术形式综合起来,为幼儿营造一个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艺术环境,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的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三)正确定位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是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因此他们对幼儿艺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至关重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成败。从另一方面来讲,教师是培养幼儿艺术审美能力的最关键因素,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对幼儿的发展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艺术教育中教师的正确角色应该是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和发展状况,适时恰当的对他们的表现方式和技巧给予指导。

(四)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

家长对艺术教育的看法篇10

[关键词]艺术特长生 高考加分

1 问题提起

教育部的现行高考加分政策,从头至尾,找不到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的只言片语。2010年11月19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职合发文规范和调整高考加分政策,其中也未提及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造成了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的政策遗漏。高考加分政策为弥补高考单一考试单一选拔的缺陷,给高考中最不利考生以补偿性加分,以保证高考加分的实质性公平;给特殊人才以鼓励性加分,以推进学校素质教育,落实国家人才战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给某些特殊考生以导向性加分,以伸张国家正义,弘扬道德风范,维护社会和谐。高考加分政策的立意初衷是良好的,值得肯定。但为什么在鼓励性加分中偏偏又缺失艺术特长生的加分呢?我们不得不追问。

当然,各省(区、市)制定的高考加分政策中,有的对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有相应的规定。如限定加分必须是学校艺术团成员,或具有相关的考级证书,或参加全国、省、市级比赛获奖,或与相关专业的身高要求。有的高等院校招生章程也编制了艺术特长生招生简章,其内容包括艺术特长生测试科目、时间、地点、选拔人数、录取办法、公布程序等。各省(区、市)的高考加分政策对教育部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补充延伸,没有忘记艺术特长生的高考加分,这是从实际出发,还艺术特长生以平等、公正。如上海2013年高考加分政策规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三阶段参加全国及上海市文艺竞赛个人一等奖或前三名,可加10分;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重点团)优秀团员,加10分;是上海市学生艺术团(一般团)优秀团员,加5分。教育部高考加分政策中没有艺术特长生加分规定,而有的省(区、市)和有的高等院校则有艺术特长生加分的规定,造成纵向横向上的政策差异,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不得不深思。

2 原因分析

艺术特长生未列入教育部高考加分对象,从表面上看不外乎如下三个原因:一是“艺术”没有专门的行政管理机构。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国家设有体育总局,各省(区、市)设有体育局,各县、市也设有体育局,从上至下,层层有行政主管部门,级级有人管。而“艺术”只有所谓音乐、舞蹈、美术、戏剧等等协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形式,缺乏一定的行政权力,“艺术”无人管因被遗漏;二是“艺术”考生已经招考了艺术专业生,艺术人才基本上已被各艺术院校录取,再招收艺术特长生似乎费力不讨好,或难以保证质量。据统计全国报考艺术专业人数已超过百万,每年被录取的艺术专业考生达到20万人以上。招收艺术专业生,省略艺术特长生,似乎也情有可原;三是艺术特长生的测评认定难,艺术特长生报考专业涉及的名目繁多,艺术评价无定法,评价标准难以确定和把握。

就事论事,以上原因是成立的,但绝不是其根本原因,如果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深层次找答案,主要有:一是对高考加分政策的价值定位和目标指向不明,高考加分的价值定位是满足学生需要,

促进学生成长,目标指向应是弥补高考不足,达到实质性公平。学生需要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需要自由平等的竞争机会;需要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高考加分政策作为一项特殊的公共政策,其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指向学生、为了学生。学生的需要是政策的理性追求。体育特长生能享受高考加分优惠,而艺术特长生却被排斥在外,这对学生是不公平的,是违背学生意愿的;二是高考加分政策与素质教育未密切连接。高考是应试教育的指挥棒,高考加分政策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应试教育是教育的失败之笔,要扭转败局必须改革高考制度,高考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而其中高考加分政策尤显重要。高考加分政策要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选择,要为推进素质教育加油鼓劲。现行高考政策遗漏艺术特长生的加分,是决策的失误;三是无视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地存在着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这些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一个人的智能各具其特点,多种智能是相对独立而不是以整合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应以多维视角看待智能问题。学校教育要建构“为多元智能而教”,“通过多元智能来教”的全新课程。高考加分政策要为鉴别并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领域领路导向。人才是多方面的,特殊人才指在某种智能发展上具有特色的人才,我们不能只重视体育特长生,而忽视艺术特长生,对在节奏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语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发展上具有特色的人才都应一视同仁,不能顾此失彼。

总之,高考加分政策中遗漏艺术特长生的加分,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是政策失误,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十分必要,尤显迫切。

3 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的构想

艺术特长生高考加分,教育部要统一制定政策,在加分项目、加分条件、测试标准、测试组织、认定权限、加分幅度、录取办法等方面要有明确的规定。各省(区、市)招委会和各高等院校,要根据教育部高考加分政策,统一部署、统一行动,并制定与省(区、市)和高等院校招生实际紧密相连的相关加分细则和实施办法,要一改过去各念各的经的旧习。

艺术特长生的测试项目主要包括:音乐、舞蹈、戏剧、书画,具有其中某一艺术特长的学生要先提交申请,申请人同时提供相应的证书,如相关的考级证书、获奖证书,学校对艺术特长生进行初级认定,再通过县市招生部门报省招委,省招委统计申请人数和申请报考项目后安排全省统一测试。

艺术特长生可直接参加艺术专业生的统考测试,不另行组织测试。艺术专业生测试现在普遍实行的有统测和特长测试,统测由省(区、市)招委会组织,统测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主要依据。特长测试由高校单独或高校联合组织测试。艺术专业生参加统考,特长测试必须达到合格。而艺术特长生参加统考,省招委可根据考生统考的表现情况,按照一定比例,预选出艺术特长生。体育有体育专业生和体育特长生之分,艺术也应有艺术专业生和艺术特长生之分。艺术专业生是报考艺术院校或高校中的艺术类专业,艺术特长生报考的是高校普通本科或专科专业。高校招收艺术特长生是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因此,只要有某一艺术兴趣和爱好,并且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就可以认定为艺术特长生。